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 地图 >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1-10-05 来源:互联网

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800字(精选笔记)。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书笔记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800字(精选笔记),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中国文化”是一个体量巨大的课题,她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其广度和深度一般人难以驾驭,但余秋雨先生《中国文化课》一书处理得似乎比较恰当。秋雨先生还是那位谙熟文化传播之道的大家,他深知要让传统文化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就必须摒弃艰深晦涩的讲道理摆论据的方式,他会精心挑故事,更会平和讲故事。更为难得的是,他给奠定中国文化根基的几篇名作《道德经》《逍遥游》《离骚》《金刚经》等,按自己的理解一一翻译,特别是蕴含天地人之哲理《道德经》,在秋雨先生笔译下表达得更直观,读者在结合自身经历下渐读渐明,或许在思想碰撞中又会有新的理解。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www.dhb100.com

最近由读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一书,一发不可收拾的掉进了中国历史中。我从来没有这么被吸引着看某本书这么长久过,即使是大家都喜欢看的小说。一开始打开喜马拉雅的音频感觉是一种任务,后来在上下班的路上,睡觉前这已经成为习惯性打开方式。这让我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喜欢的是历史。

《中国文化课》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以史为迹叙说悠悠文脉,谈儒释道深究文化哲学,反思得失探寻利弊,其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第022讲中国由此迈向大唐118页余秋雨先生对中国唐朝文化的研究是很深入的,对很多文化现象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比如说:大唐何以出现文化的制高点,因为前面有魏晋风骨做铺垫,出现了诸如陶渊明,阮籍,谢灵运这样个性化特征明显的人格形象;后有北魏孝文帝实行“与汉通婚”,让中国文化里有了天苍苍,野茫茫的渤大气魄,还积极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有了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中国由此进入世界性文化,即“中国由此迈入大唐”。盛唐之气得以承接,生发出开放包容的精神价值和拥有世界性的生活方式,并因之产生盛唐人的集体人格:具有诗人的“浪漫情怀”。璀璨如明珠的艺术形式一唐诗,与书法-道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深处的无价瑰宝;这种文化解读,是你在课本上没听过,没见过的,余秋雨先生能把这些书本上没有的,解释的这么透彻通俗易懂,实属不易。

真正的去读历史,才发现自己竟什么都不知道,几十年来学到的还是那些以本为本的课本知识。这样的教育,以本为本的教育,灌输式的教育下的产品一我,竟然在不惑之年才感受到了历史及文化的灿烂,这不得不说是我的悲哀,也是我国教育的悲哀。但如今我们的教学正在阵痛中蜕变,虽然每一步都很艰涩,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教学所担负的重任,更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脱胎换骨!

熙熙攘攘的人海中,小情绪太多太多:职位、权利、名声、利益、潮流、情感,在历史与现实中比比皆是,但值得我们驻足、仰慕、思索的应该是古往今来的那些大情怀、大孤独。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m.dhb100.com

听到余秋雨的真人的声音,还是让我很是意外的,一代文豪的声音居然如此质朴,语速不快,没有华丽的辞藻很少引经据古,就像一个平凡的长辈向你谆谆教导。认真听下去,就如同一股清澈的甘泉流入心头,让烦躁的心平静下来。

我们在路上,摆脱了固定的环境,陷入了广阔无比的陌生和未知,但是生命的缆绳还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上,这就会比我们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感到生命的脆弱和生命的强大!

谈到文化,余老师首先否定了我们天天被灌输的职场规则、心灵鸡汤、厚黑学、权谋论等等,不能让这些文化牵着我们走,我们才是文化的主体,文化应该朝着简单的方向走下去,人与人的都勾心斗角不该成为文化的主旨。当我们醉心于职场的争锋夺利、一争高下、甚至不择手段把别人踩到脚下的时候,就真的快乐充实吗?当算计了别人,天天睡觉都要想着会不会别人算计,这样也不知道是痛苦还是幸福。

我的感觉就是,我们确实是在从我们古代的文化中汲取着糟粕,所谓职场文化就好比春秋战国,每个诸侯国都是满无仁义道德,干的大多是背信弃义的勾当,昨天还歃血为盟,今天就生死相向,从中原因说来也简单就是一个“利”字,这才是糟粕文化的核心。唯利是图成为文化的主流时,将会成为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些文化巨人几乎同时出现在世界上,他们很像是一起同时接到了同一个指令,而且手拉着手并肩下凡,只不过他们互相在云端告别,去了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罢了。余秋雨先生提道背诵古诗、古文、古代名人的生平事迹,张口就是引经据古,说些个大多人听不懂的古诗文,古代名人的生卒年月也是一清二楚,这些在当今这个网络如此发达时代,随便找个智能手机、随便一个搜索工具,一下就一清二楚的事情,何须再耗费时间和经历做这些事情。当代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文化,文化不是复古,而是这个时代前沿的东西。

就像古巴比伦文明残留的沥青路、古埃及文明遗留的法老村、古印度文明毫无底线的消逝;就像古中国文明里函谷关外远去的白发老子、离世前吟唱中的孔子、雨中被逐出屋檐的墨子、稷下学宫中不合群的屈原;就像遥远的历史中被坑杀的百家学子、被焚烧的百家著作、被整个王朝侮辱的司马迁;就像曹操的江山与星河、阮籍的长啸与痛哭、嵇康的打铁声与绝响的琴声...

历史滔滔不绝,他们是圣者而终究不是仙人,但逝去的是他们的形体,而长存的是他们的文人风情。这些风情是大江大海里不灭的汹涌波涛,而我们在乎的不能只是那些“枯藤老树昏鸦”。

我看着听着余先生舒缓的讲述中不止一次落泪,这种感动,定然不是那些看似繁华簇锦的“枯藤老树昏鸦”能带给我的。感谢余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万里考察,数十年如一日的深刻研究与思索,感谢余先生带给我们,带给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与精神的盛宴。

“中国文化”是一个体量巨大的课题,她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其广度和深度一般人难以驾驭,但余秋雨先生《中国文化课》一书处理得似乎比较恰当。秋雨先生还是那位谙熟文化传播之道的大家,他深知要让传统文化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就必须摒弃艰深晦涩的讲道理摆论据的方式,他会精心挑故事,更会平和讲故事。更为难得的是,他给奠定中国文化根基的几篇名作《道德经》《逍遥游》《离骚》《金刚经》等,按自己的理解一一翻译,特别是蕴含天地人之哲理《道德经》,在秋雨先生笔译下表达得更直观,读者在结合自身经历下渐读渐明,或许在思想碰撞中又会有新的理解。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中国文化课》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以史为迹叙说悠悠文脉,谈儒释道深究文化哲学,反思得失探寻利弊所在。当中,“史迹”部分更能引起我的共鸣。

“史迹”部分主要是以人带史,将文化脉络进行了纵向梳理。先秦诸子百家在列国诸侯纷争中,通过各自的政治实践,纷纷在中华文化中扎根,终让这个时期成为中华璀璨文化的一个奠基时代;秦汉的文化与意识的大一统,儒释道的交融,丰富了哲学思想,为统治者提供了多种施政选择;动乱的魏晋却辈出堪称“文化风骨”的名仕,各种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高峰,二王的书法、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此后,在北方的马蹄声中,游牧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产生出了新的文化形式,拓宽了气场;盛唐之气得以承接,生发出开放包容的精神价值和拥有世界性的生活方式,并因之产生盛唐人的集体人格:具有诗人的“浪漫情怀”。璀璨如明珠的艺术形式——唐诗,与书法一道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深处的无价瑰宝;宋代进入中国文化的汇聚期,体量巨大但不乏精深,宋代的文人所展现的自由、自立、自在的境界为后世敬仰,这个时代诞生了一位文化全才、两位文化高官、三位战乱诗人,以以上几位为代表的宋代文化没有被盛唐的光辉所覆盖,反而表现出与此前时代不同的稳重而沉着的中年气息,在宋代登上高峰的“词”将人们带入一个文化新时代;此后,中国文化在逐渐收紧的专制主义氛围中陡坡骤降,儒学因朝廷的过度尊崇而走向陈腐,清醒的学者无意抗衡便转而向内而求,王守仁的“心学”顺应而生并得到推广,此外,元杂剧、明清小说等艺术形式也不再像唐诗宋词那样浪漫悠远高于生活,而逐渐向人们身边走近,这个时期也有了此前时代不同的反叛精神,尤以三剑客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首,他们对社会进行批判,他们忧郁而深刻、勇敢而尖锐,大大加重了时代的分量,焕发着文化的高贵。此后近代百余年,中华文明遭逢大变,在西方的新思想新流派交错刺激下,传统文化出现断层,一度被摒弃,开宗立派的大家已然聊聊。

“史迹”部分阐述的中国文化流变,但具体到每个时期的细节时,最根本的还是人的行为习惯传承。一部分人通过对另一部分人的口耳相传,把累积起来的行为传接下去,经过时间的淘洗、扬弃、升华,最终沉淀为约定俗成的集体习惯,继而上升为整个时代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有诸子奔忙于各国实践理论,方有中国文化的精神奠基;有以李杜为代表唐代诗人敏感于自然和人性,方有盛唐的浪漫气息,有王守仁的龙场悟道,才有意蕴丰厚的“心”学。在历史大潮的奔流中,各个时代的精神价值点滴汇聚终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断向内紧固,向外拓展,延绵至今,站在今天回看历史长河,我们所承接的这份力量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文化吗?反观大众所认为的那些代表着文化的书卷、雕塑、古迹等有形的物,假如没有同时代的精神价值和集体人格去替其背书、延伸,它们也只是一个年份古老一点的物件,一个摆设,充其量只是文化表象、载体,并不是文化本身。读罢史迹全篇,感觉秋雨先生非常完整的诠释了他为文化作出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我们常说读书要联系生活,观照自身。想必张先龙校长也非常赞同余秋雨先生提出的文化定义,并在实际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推行。张校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的校园文化内核在集体行为而不在楼堂馆所命名和校园雕塑多少,他认为凝聚二中人文化精神是二中的学生口耳相传的“义忠仁”口号,是每位学生经历过的晨跑,书法课,阅读课,是校园天然的环境,雅正的标语,是厚重的应元石刻,悠扬的状元钟声……是的,正是这些集体的经历和感受升华成“义忠仁”精神,它不依赖于某个解释而固化,或者某一件具体的物而被代表。所以,校园文化真正内核并不在物,而在人的集体行为,二中有“真正学校、品质教育”的办学追求,二中人有“品行端正、习惯贞固、兴趣高雅、身心健康”价值取向,这些是二中的集体人格,是二中育人的成果,是二中真正的文化。

在过年期间看了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还看了他的视频,感觉颇好。接下来就聊聊这本书的读后感大全。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m.dhb100.com

首先这本书是余秋雨大师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等于将庞大的中国文化去繁存简,脉络清晰,春风化雨般的讲给青少年,实在是“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入门图谱”。对我而言,它也在我多年学习中国文化后,帮助了我理清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

为什么这本书是中国文化课的入门书呢?或者说它是适合理清文化历史的科普书呢?

一是它的三个课题:了解这些难题,记住这些名字,熟读这些作品。第一方面是解释文化难题,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是很深入的,对很多文化现象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比如说:大唐何以出现文化的制高点,因为前面有魏晋风度做铺垫,出现了诸如陶渊明,阮籍这样个性化特征明显的人格形象;后有北魏孝文帝实行彻底“与汉通婚”,让中国文化里有了天苍苍,野茫茫的大气魄,不但如此,还积极地与全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有了文化的多样性化,多民族性,中国由此进入世界性文化,即“中国由此进入大唐”。这样的文化难题课堂里没学过,书上没见过,能把它解释的透彻实在很不容易,但看懂了以后又觉得确实如此。

记住这些名字里,作者讲了中国文脉上的人物的故事,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将他们串联起来就是闪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比如说讲的老子,老子的生平不是很熟悉,但老子留下了一篇著作《逍遥游》,却是除了《圣经》以外在全世界流传最广的一本著作。余秋雨为老子正名,让中国青少年了解老子的文化地位,也更让人们思考老子的《道德经》里朴素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指导意义。

熟读这些作品中,比如说《离骚》我们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却对这位诗人的作品《离骚》不甚理解,余秋雨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文学素养,将它翻译成了文笔优美的诗化散文,读起来不仅不艰涩难懂,还保留了原著的音韵美,诗意美。

读完这三部书的感受就是,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棵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的大树,那么它形态不一的年轮就说明它深深地受到所处历史时代的影响,在这个影响下,每个时期都结出了滋味不同的甘果,余秋雨大师已经把其中最值得品尝的果子采撷下来给我们,我们只要细细品尝就能体会其中滋味。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运用呢?余秋雨大师已经给出了我们建议,比如对于送别诗,可以参照“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它好就好在能只写景就可抒情,首创不写离别之时,而特写离别之后,当我们代入自己的经历之后就能体会到那种友人远去还不忍离开的深深的离别之情。再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畅快是如何写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平白如话却如何成为国人对明月故乡的集体联想?每首诗都可能描绘了我们见过的场景,有过的情感,但诗人是却走到了现实的彼岸,用高超的手法表达出来,这值得我们去体味学习。自己去解读较难,可参考的解读诗词的书籍却有很多,比如《叶嘉莹讲古诗词》,《蒙曼:唐诗之美》。

那么古文呢?古人说“文如其人”历史上多少光辉的形象:屈原,陶渊明,韩愈,苏轼等等让人们敬仰,那么了解他们的文章也就了解了他们的伟大思想。比如我最喜欢的《赤壁赋》,余秋雨大师翻译的很好,看了翻译后,我知道了这篇文章好就好在它解释了永恒的问题,因为当你从不变的角度看,我们和万物在一起,那万物与我们都可以永恒,精神生命是永恒的,否定了人们对变的沮丧。而且还解释了什么是富有,我们已经拥有最好的东西了就是山间的清风和江上的明月,拥有自然界的一切,其实非常富有,我们不要在平常的事态中去计较,否定了我们对拥有的误读。

在以后翻译古文时可以学习余秋雨大师翻译的现代散文中优美的文笔。比如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我只见草木凋零,我只怕美人迟暮。何不趁着盛年远离污浊,何不改一改眼下的法度。我们可以从中去记忆一些优美且贴切的句子。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这三本书看完,或是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的课程看完,你的收获一是:你能在浩繁的唐诗中找到几十首优秀的你喜欢的去背诵记忆甚至看看诗评,那么我想对于你以后的诗歌鉴赏题都会有帮助。二是:对于古文,尤其是《道德经》《离骚》《归去来兮辞》《前赤壁赋》能背诵原文,并最好也可以背诵余秋雨版的译文,那么在作文及演讲中加以引用想必也是增色不少。三是:比较适合成年人的一点,古来的文人大多经历坎坷,如杜甫,李清照,苏轼,世人对她们那么冷酷,吝啬,荒凉,而他们对人世却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达观,而且写出爱人,爱国,爱自然的壮美诗篇,假如我们能在失意之时从他们的经历中得到鼓舞,或是学习他们的洒脱,或是也能学习他们拿起笔去留下点什么,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无愧生在华夏家了。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m.dhb100.com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中国文脉作品读书笔记


《中国文脉》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中国文脉作品读书笔记,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中国文脉作品读书笔记【1】

先秦诸子,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没有一个是纯粹的文学家。但是,他们要让自己的思想说服人、感染人就不能不运用文学手段。而且,有一些思维方式,从产生到完成都必须依赖自然、譬引鸟兽、倾注情感、形成寓言,这就成了文学形态。

看到这里突然想到军事是政治的延续,那是不是也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是文学的延续呢?

一个人文化底蕴深厚,以前可以叫先生,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达者为先,师者之意。现如今都通俗的叫有学问、有学识的人,他们有些人确实值得学习,受人敬重。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训世,结果让人担忧。有些“儒商”为了硬要“企业文化”,强调职工背诵古代那些文化等级很低的发蒙文言;有些电视人永远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研究应该退出公共记忆的文化残屑;有些当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古代的“嗜痂之癖”,如鲁迅所言,把远年的红肿溃烂,赞之为“艳若桃花”。

余秋雨老师面对这种情况都深深一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

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不要划分高低。这是典型的“民粹主义”,似是而非。就个人而言,不经过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违背了“自由”的本义;就整体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不分高低,那就回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生喧哗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的到那位受过苦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即使有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在目前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左边,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努力拔去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去深度探讨。选择自可不同,目标确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创造环境比教育个体来的更有效也更难,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的自信,才能达更高的一步。

中国文脉作品读书笔记【2】

宋朝之后自然是元,一个短促的,我们甚至有点陌生的时代。元朝是蒙古人的王朝,但在这样一个汉人地位空前底下的时期,文脉却依旧有人捡起,而这些人中,有些竟不是汉人。

“陌生人”这一章节里就写耶律楚材,辽国皇族,成吉思汗的座上宾,耶律楚材善诗文,或许除了萨都喇,另外一个少数民族的诗文高手就是大名鼎鼎的纳兰性德了,这三人,不是汉人,却深谙中文词意,不是汉人,却凭汉文流芳百世。“陌生人”的章节里还写到了丘处机,余先生说:“那位丘处机是道家宗师,耶律楚材与他加在一起,组合成了一个儒、佛、道齐全的中国文化精粹结构,出现在成吉思汗身边。”在这其中,提炼出了“息战、戒杀、尊生、节制、敬天、爱民”的思想,这些思想使成吉思汗发生了重大变化,元朝最终没有把中原的汉人赶尽杀绝,农耕文明保住了,游牧文明的火焰没有蔓延进中原。

耶律楚材对中华文化的继承是难能可贵的,余先生说,血统无法选择,就加重了文化选择的责任。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时代呼吁护生爱民,在窝阔台时代又实施理性管理,这为蒙古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做好了文化准备。从元朝的文化转变,余先生谈到了人格的结构,第一个:背后的民族身份模糊,中间的文化身份明朗,眼前的行为身份清晰,我觉得,这就是耶律楚材这样的中华文化继承者的形象;第二个:夸张的背景,模糊的文化,迷失的行为,余先生说:“也许,在我们中国,最普及的是第二个人格结构,因此耶律楚材显得那么陌生。”他呼吁:“什么时候,能有更多的中国人,千里跋涉来到人世灾祸的第一线,展示的是文化良知而不是背景身份,切实地以终极人性扭转历史进程……”

我想或许这样的人格结构才应该是我们的身份标识,现在我们说自己是中国人,却把中华文化抛弃了大半,谁记得经史子集,谁又谙小学训诂,当功利心充斥到生活角角落落,一句“这个学了有什么用”,尽可以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毁于一旦。甚至于,有时候看似继承和弘扬,实际却是囚禁与,比如明朝最先兴起的文字狱,最为盛行的八股文。

一场大火烧断了《富春山居图》,一场战争,又使文化割裂成两半,在大陆,在台湾,余先生在说到明朝之前,写下了感叹:任何深刻的连接都隐藏着断裂,而且大多是爱的断裂,而不是恨的断裂。

明朝,夹在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汉人王朝,但所谓大明,除了郑和宝船,除了永乐大典,我们还有什么印象?或许,是于谦的清清白白,或许,是神机营的雷霆万钧,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词,从此进入了我们的文辞——八股。不知道什么是八股文的人很少,知道八股文怎么写的人也很少,余先生在这一章节里用了一个标题“六百年郁闷”,明清,青花瓷工巧精致,但中华文化的格局和气度在这两代已经弱了,散了,难以收拾了。现在中国人对国学也好,传统文化也罢,都只继承了明清,这不仅是令人伤心的一件事,更似乎有种说不出的黍离之悲。

明朝的科举是尚文的,专门搞一个科目,曰明经取士,八股文规定了写作的规范,并且颇有骈风诗范,要对偶,要用典,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写作的文句也要出自四书五经,文化,看起来再没有这样被朝廷重视,重视到将它作为科举的科目,掌握千万个人的命运,也主宰一个帝国的兴衰。但余先生很犀利正确地指出:“这一套制度,乍一看没有多少血腥气,却把中华文化全盘捏塑成了一个纯粹的朝廷工具、皇家仆役,几乎不留任何空隙。”我同意,尤其同意那个“不留任何空隙”。诗歌本是心灵歌唱,诗词的格律,只是音律和谐的总结,没有哪一项法则能打着“美”的旗号去约束人心,规定上升就是美,下降就是丑。当格律和规范框死了创作的题材,文化便遭到了奴役,那真的不再是心灵的歌唱,而是某些人酒桌上的玩具。“遭受悲剧的不是某些文人,而是全体文人”,因为,家园被围上高墙,统一了话语,划定了路线,锁定了出口,文化的浩劫,并非是那阴暗的十年,其实在郑和扬帆的时候,已经布下了阴霾。一个明朝科举,内阁勾心斗角,东林党上来,阉党又夺权,谢缙、张居正、夏言、严嵩、魏忠贤、袁崇焕,分不清到底谁忠谁奸,唯有武将,抗倭援朝,力挽狂澜。“高压专制所造成的文化心理气氛,剥夺了精英思维,剥夺了生命尊严,剥夺了原创激情,后果非常严重。”在唐朝时,长安的街市上各国商人云集,李白和他的朋友们流连于胡姬酒肆,吟唱着葡萄美酒,歌颂着大漠孤烟;明朝时,紫禁城的宫苑内皇帝很少务正业,文化鹰犬肆无忌惮,可以说封建礼教在那时候,有了“吃人”的形象。这使得后人迁怒于儒学,迁怒于孔子,殊不知那是有明一代的改造,他们改造了文化中的一柄思想利器,如果要毁了它,也会毁了文化本身。

明清的小说是难得的,戏剧更有创造性的贡献,我们的戏剧没有落后于世界,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同时代人,他们的戏剧,都一直流传至今。清末民国初,中国近代,大家渐稀,再无伟人,但近代却做了两件好事:破读甲骨文、推广白话文。甲骨卜辞,不仅寻到了中国汉字的源,更寻到了文化的脉,我们知道我们的汉字怎样演变,并且,由于白话文的推广,更多的人学会了掌握文化的载体,古代、未来,在我们手里打通了千百年的脉络。

《中国文人的活法》读书笔记


《中国文人的活法》这是一本内融民族历史、文化心理、人生哲理描绘于一体,充满人生智慧、给人带来莫大的阅读快感的佳作。作者对他们深刻的揭示、独到的剖析,生动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文人、古人,读了本书也让我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提到文人正可谓星罗棋布,不可计数。这其中既不乏流芳百世者,亦不乏遗臭万年者,再加上庸碌无为者就更是无法计量。再观他们的活法,中国文人多处于社会上层的士大夫阶层,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们作为中国社会的精英集团,受到极高的礼遇。然而他们当中却鲜能仕途得意且名垂青史;更多的还是大才难展,壮志难酬,屡遭小人构陷,权臣排挤,现实打击之人。

活法,这也是从古至今每个人想解而又难以解开的疙瘩。就像书中有些人物不太为我们所熟悉,但作者从中挖掘出了有普遍意味的东西;有的人物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但越是这些人,作者越能挖出别人看不到或看到不愿说的另一面,正如序文中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通过密叶投射在霉苔上面的月光,只看到点点的碎影。他们或活得很有名,或活得很有趣,有的令人哭笑不得,有的令人咬牙切齿,有的令人鄙视,有的令人崇敬,有的令人叹息。他们的为人、性格、奋斗目标以及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打上的烙印,他们的身体力行,无不使人感悟到,选择了什么样的活法,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什么样的命运。

作者是一位有着几十年坎坷人生阅历的文坛老人反思历史人物悲欢离合、大起大落的命运,洞悉当今现实善恶美丑人生百态所得出的肺腑之言。本书选取了不同时期文人的生存选择与历史境遇,既有我们比较熟悉知的秦相李斯、魏帝曹操、文豪苏东坡、才女李清照、大诗人陆游、廉史海瑞,又有几乎被历史淡忘的、西晋附庸风雅的王衍、淹没在巨贪下的作为诗人的严嵩,等等。作者描绘了他们选择的不同活法和为人,以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形象,启迪今人的人生思考。

从古人的人生经历和过程我们可以更好的去把握自己,虽然生活中自己有时会有点迷茫,有点浮躁,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去感受,去领悟反省自己时,总感觉也有他们的影子存在,仿佛是一泓清澈见底的溪流,可以看到自己的灵魂。人活一世,树活一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自己和亲朋好友带来幸福,所谓幸福就是给予别人的多过别人给予自己。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00字(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一听名字就感受到文化之旅的辛苦,随着余秋雨老先生坚实而沉重的脚步,游历和探寻了大半个中国和世界,作者余秋雨1946年8月生于浙江余姚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余先生身居高位,被推举为中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他却突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的重要遗址,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遗址,正是这万里之行,才凝聚出一篇篇流传千古的散文。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读《文化苦旅》是读行走的哲学,那是属于我们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里面的古迹使文明经岁月沉淀的珍宝,是我们探寻祖先的文明的桥梁,在游离山水之间去感悟一些人生的真谛,得到心灵与远古时期的对话,感受历史的发展更,感叹先祖的伟大智慧与辛劳。书里不仅有历史的匆匆过客,还有漂泊一生的落魄之人;不仅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还有淳朴善良但右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宇宙的悠远与深沉。食这样的文化大餐就是享受一次心灵的洗涤,收获一路圣洁的花香。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文化的作用则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并让其感染千万炎黄子孙,这一点余秋雨做到了。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为要用心去感悟,也同书一道,漫步这条文化之“苦旅”,也是一次人生之“苦旅”,而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努力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我们还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无疑三尺讲台便是我们实施拳脚的主阵地,用我们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传播文明,传承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完成好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重大使命,无愧于太阳下面最光辉的事业这一圣神称号。

读完余秋雨先生所著的这本《文化苦旅》后,我获得了一些全新的认识与思考。分享如下: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www.dhb100.com

在人生苦旅部分谈到的几位上海文化的骄傲代表谢晋、巴金、黄佐临、陈逸飞的一些经历中,我好像切实从中体会到了某种文化的痛楚,这种痛梦令人失落可又似乎是必然。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残害了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也残害了整个中国,其影响之深,以致于在其结束二三十年后仍埋下了“文革式”地雷,使人不经意便触发了。

“文化领域那么多诽谤、伪造、低劣都不审查,却总是盯着一些好作品不依不饶!”这话说的确实没错,古往今来都存在这样的一些小人。他们刻意弄出一些不同的声音,总是在人人夸赞中寻找不一样以显示自己多不同于众人而博取那丁点的眼球。他们正如巴金所描述的那样:“倘使有人不肯钻进他们的框框里去,倘使别人的花园里多开了几种花,窗前树上多有几声鸟叫,倘使他们听见新鲜的歌声,看见没有见惯的文章,他们会怒火上升,高举棍棒,来一个迎头痛击。这些小人品格低劣,或妒忌,或想借此博得名声,总之,都是小人。

可是,”文化的接受者为什么总是不能庇护文化的创造者?”以前是这样,现在似乎也是这样。恶人的气焰总是最嚣张的,而那些好人在他们面前却显得如此弱小。一个作家出名后,往往会遭到很多方质疑的声音,尤其是很多刻意的声音,他们大多是妒忌而诽谤。因此,也就会有了那么多身负才学的人不被重用,就会有那么多优秀的人遭受种种非议。在此看来还是人的心理在作崇。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谢晋的友情,余先生评价为“从不败坏”。确实,谢晋从不利用朋友。他有很多的新知老友,可他却一个也不会怠慢,一个也不会忘记,对于一些小人,他也不利用,只是在第一时间冷落他,完全不搭理他。他批评起一些高官的时候,总是喜欢反复讲,到处讲,希望能传进那个人的耳朵里,一点儿也不担心自己会遇到麻烦。有时发现自己批评错了,于是又到处大声讲:“那其实是个好人,我过去搞错了!”他就是这样,高风亮节地做事,光明磊落地做人,这种真性情着实让人羡慕。将小人的举止行为之相比,则逊色许多,完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倘若世间的人都像谢晋这般“真汉子”式的,世界上又何谈什么小人呢?

最后,奉上一句很棒的话:“一座普通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地上有多少热闹的镜头;一座高贵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天上有几抹孤独的云霞。”

喜欢《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800字(精选笔记)》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