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街头日记有感 > 地图 > 观街头日记有感

观街头日记有感

发布时间:2021-07-29 来源:互联网

观电影《街头日记》有感。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您也许正在观看,也为相关的情节呈现所赞叹,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观电影《街头日记》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电影《街头日记》观后感

观看了街头日记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触很大,影片讲述的是在那个动荡的民权运动兴起的时代,在美国,黑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出门随时都有可能被枪杀,他们觉得生活就是这样,能活一天是一天,吸毒,白粉,枪战,这些词汇与他们形影不离,他们也觉得那是理所应当,因为整个社会在唾弃着他们,他们没被尊重,没有自由,他们战战兢兢浑浑噩噩地生活,知道格女士的出现。

格女士是一位没有任何经验的女教师,但她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放弃这些被社会遗弃的孩子,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真心,一点点的感化他们,她试着和同学们建立友谊,她和同学们谈到犹太,谈到黑帮,谈到歧视,谈到人生理想,她送给学生们每人一个日记本,让学生们记录他们的生活,申诉他们的悲苦,她用2份兼职得来的工资为全班同学安排了一次旅游,参观博物馆,集中营,并安排当年的幸存者和他们见面。她顶着重重压力为学生们买来被学校视为禁书的《安妮日记》,于是,原本乱糟糟的课堂,变得井然有序,原本四分五裂的班级,开始有了凝聚力,同学之间在没所谓的帮派分别,再没了敌对,取而代之的是深厚的友谊和互帮互助。是格女士帮助这些孩子们赢得了新的生活,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尊的活着,让他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等级差别,众生平等,没有谁是生来就低劣的,是注定要被人歧视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只有自己能主宰自己的世界,无论每一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都该庆幸自己还活着,还有希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要坚信,明天会更好。

最终格女士赢得了孩子们的友谊和尊重,但同时,她也丧失了她的婚姻,因为她给予了孩子们太多的关注,因此忽略了自己的丈夫,惨遭遗弃,我们不能来判定她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因为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判断的标准不一样,但我觉得要是我,可能并没有她这么大的勇气,所以我才更佩服她,一个女人,需要一份事业,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家庭,一个空有成功事业而没有家庭温暖的女人是可悲的,无论一个多么坚强多么成功的女人,她仍然需要一个宽阔的肩膀来依靠,工作家庭缺一不可,应该尽量做到平衡,记得杨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优秀的女人是没有好下场的,除非她遇到一位好老公。但很显然,格女士并没有,她的老公并不能理解她这种热情,所以他们离婚了。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观《新雷锋日记》有感


《新雷锋日记》观后感

今天,我在网上看了《新雷锋日记》的校园微电影。这部微电影是在我们青园小学拍摄的哟!而且还是我们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互相配合表演的呢!还有许多学校参加了这次校园微电影大赛,每个微电影看完后,网民都可以投票表示支持。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小跳的男生有许多缺点,没有交到朋友。他于是想要学雷锋为班级做点好事。放学后,他看见教室里非常乱,就主动打扫了一下,却无意中在课桌下发现了50元。小跳决定把拣到的钱交给老师,他觉得这种拾金不眛的行为一定会受到同学的欢迎。可是,小跳把钱交给老师后,虽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但是有些同学就是不相信。他非常难过,心想,好人没好报。回到家里,看见电视里也在放当雷锋没好报的节目,他的爸爸说:现在真难当雷锋啊!但是只要努力坚持做好事,一定会对他人有所帮助。小跳终于明白,做好事被别人冤枉没关系,只要你坚持做好事,做到底,一定会得到认可的。正如孔子说的,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学雷锋应该坚持做好事,从小事做起,不要放弃,克服困难,不图回报。

记得有一次,在学校我不小心把手机弄丢了,等我发现时就非常着急。我把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还有走廊都找遍了,还是没有发现手机。上课时,我一点儿也没有听课,一直想着手机的事,真希望快点下课。下课时,我一点儿也没有玩,专心致志地找着手机,真希望快点找到。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一下子就到了下午。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个非常眼熟手机,说道:这是符景皓的手机,是一位五年级的大哥哥捡到的。我定睛一看,真的是我的手机!兴奋地跑上讲台,把我心爱的手机开开心心地拿了下去。我想,那位拣了我的手机的同学,我以后一定要学习他的雷锋精神,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雷锋,雷锋的做法是一种精神,我们要学习雷锋这种精神,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我还比较了一下其他学校的微电影,还是觉得我们青园小学的微电影最好。我认真了投上了我宝贵的支持票。


观《拉贝日记》有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继电影《南京,南京》之后的又一部经典感人大作《拉贝日记》,一部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拉贝日记》取材来自拉贝撰写的战时日记《拉贝日记》,通过这个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记忆的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痛记忆。

拉贝是一个德国人,任职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在他被调回德国前任期的最后一天,赶上了日军空袭南京城,大批平民被炸死,拉贝组织大家在厂区里避难,让大家躲进大大的纳粹旗下,才躲过了日军的轰炸。中国人要靠一面纳粹大旗来救命?看到这个场面,我既为拉贝的应急能力和侠义之举感动,同时,又感到极为悲哀。当时的中国国力太弱,根本就没有能力躲避日军的轰炸,眼睁睁看着一大堆平民被炸成碎片,到处是残肢碎体,我的眼角湿润了,不因为别的,只为百姓所遭受的生灵涂炭感到悲伤和同情。

《拉贝日记》里边有这样一个片段拉贝的司机张,被日军拉去当杀人游戏的靶子,成为无数被砍头的人之一。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幅照片:两名日本军人手握军刀,在进行杀人比赛后,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态。这张由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两将校百人斩竞争新闻图片,就是南京大屠杀中臭名昭著的百人斩杀人比赛。百人斩杀人比赛是日军残酷暴行的典型案例。此次侵华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出的当年《东京日日新闻》,以百人斩,大接战,勇壮向井、野田两少尉百人斩,超纪录,向井106--野田105,两少尉延长战为标题,刊登了这次骇人听闻的百人斩杀人比赛。1937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侵华日军第16师团步兵19旅团第9联队第3大队野田毅、向井敏明两个少尉军官,在从上海向南京进攻的途中展开了杀人比赛。当时《东京日日新闻》,连续刊登该报随军记者浅海、光本、安田、铃木等4人分别从江苏常州、丹阳、句容、南京发回的现场报道,详细报道了向井、野田两人在无锡横林镇,常州车站,丹阳奔牛镇、吕城镇、陵口镇,句容县城,南京紫金山等地刀劈百人的经过。这些报道不仅时间、地点明确,杀人过程及其数字清楚,而且还配发了图片。这是一个史实,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史实。但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日本人有多么的残酷,是怎么样的无人性!多少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在这两个魔鬼的刀下抹杀了,留下的是被杀者家人的伤心欲绝,有多少孩子因此成为了孤儿?有多少老人因此失去了依靠?日本军官的行为是惨无人道的,我感觉还没有一种形容词能够用来形容他们的罪孽!然而,现在的有些日本人却极力否认杀人游戏。两个侵华日本军人的三名后人,以侵华战争期间报道所谓百人斩一事损害这两名日本军人名誉为由,起诉日本《每日新闻》、《朝日新闻》两家报社和原《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要求赔偿3600万日元。这是多么可耻的啊!本来就犯下了滔天罪行,到最后还死不承认,即使事实已经摆在眼前。看到这些,我不知道心里头有多么的气愤!!

一开始,拉贝也曾对日本军队抱着幻想,他认为日本军队会尽量减少杀戮,直到后来日本对平民的一次又一次的杀害,还有亲眼看见自己的妻子乘坐的船被日军炸沉,拉贝才认识到了日军的残酷。一群外国的仁义之士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安全区,供平民避难,拉贝是这个安全区的委员会主席,罗伯特担任安全区委员会副主席。安全区给了二十多万人一个避难的场所,在这里,日军和中国军队都不许进入,也不许携带武器。就是这么一群外国人,一群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人,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给了那么多的中国难民一个生命的希望。他们就像是沙漠里的甘泉,就像是春天的雨露,给了绝望中的中国难民一个活下去的希望。在安全区缺乏资金和物资供应的时候,拉贝主动把自己的存款拿了出来,为了安全区的工作,使自己的糖尿病更加严重。罗伯特作为一名医生,不辞辛劳的工作,救死扶伤,作为安全区的副主席,为安全区付出了许许多多,还有一群正义人士,为了安全区的工作奔波劳累。这就是正义,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真正的无私奉献。在我心目中,他们都是伟人,都是绝对的英雄!!不,应该说,我们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给我们国人的无私帮助,他们救了那么多的中国人,他们是我们的恩人!!

下面来看看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些历史数据吧!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历史给我们一个启示,就如毛泽东所说的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发展、免受外来侵略,首先就要先自己强大起来。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永远只有挨打的份。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但它警示着我们,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要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所以,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不断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强文化建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时刻记住历史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呈现一超多强的局势,许多西方国家对我们中国的发展虎视眈眈,对我们的侵略有了新的手段。我们还面临这台湾问题,新疆东突问题,西藏达赖问题。作为一个高校的大学生,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本领,为将来投入国家经济建设做准备。《拉贝日记》和《南京,南京》只是一个历史的回忆,而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拉响警钟!


观电影《魔兽》有感


观电影《魔兽》有感

李浩宇

6月8日深夜,全国各大影院被一群身穿红蓝T恤的人们占领。他们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口中嚷嚷着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英语,分成两派,甚有决斗之势。不过,请不要惊慌,他们仅仅是来自于一个叫作"魔兽玩家"的群体,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讲情怀的时代里,《魔兽:崛起》这部由经典游戏改编的影片,勾起了许多80、90后的青春记忆。

记得我上高中时,《魔兽》电影的拍摄计划就已在网上流传,谁知由于导演更迭、剧情重塑等众多原因,竟让众多粉丝苦苦等待了整整十年,很多玩家已从青葱少年变成了成熟大叔。

要说将《魔兽》系列游戏拍成电影,可以说是"易又不易".容易的是,《魔兽》游戏题材众多,随便拎出一段都会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史诗巨作".不易的是,游戏中剧情脉络复杂,且粉丝众多,每个粉丝心中各有一段难以忘却的剧情,可以说是众口难调,拍摄方向不易把控。

电影上映之前,网络上的讨论就已铺天盖地,在诸多的讨论话题中,影片的导演——邓肯·琼斯是热度较高的讨论点。

邓肯·琼斯,是一名热衷拍摄科幻惊悚电影的导演,由他拍摄《魔兽》,是诸多粉丝始料未及的。虽然他的电影作品《月球》《源代码》等也曾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过较高的评价和认可,但因为他从未涉足过魔幻电影题材,很多粉丝担心他不能很好地掌控魔幻风格,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广大粉丝心目中的那个神奇的艾泽拉斯大陆。

然而大家可能有所不知,邓肯·琼斯也是一名忠实的魔兽玩家,他热爱魔兽,通宵游戏是常有的事,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拍摄电影《魔兽》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对于电影拍摄,邓肯·琼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而且他非常善于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影像风格,他的影片不但在视觉上有迷人的特质,而且发人深思,令人回味悠长,这便是暴雪公司找他拍摄《魔兽》的主要原因。

暴雪公司与邓肯·琼斯经过多次研讨,共同确立了电影剧情的大致方向及内容——人兽之战,这段故事可以说是《魔兽》系列电影的开篇之作。

叙述剧情时,邓肯·琼斯巧妙地将这段故事从繁杂的背景中剥离出来,十分清晰、流畅,让很多不是游戏玩家的观众也能看得明白。兄弟、战争、家庭、爱情,剧情紧紧围绕这四个关键词逐步展开,条理清晰,感人肺腑。

不是所有的兽人都心怀恶念,也不是所有的人类都正义善良。电影中,人物性格迥异,有的暴力,有的善良,有的狡诈,有的睿智,但每个人物都有独具一格的闪光点。例如半兽人迦罗娜,她身世悲惨,内心坚韧,为了对抗邪能力量游走在部落与联盟之间,尤其是她出于无奈刺死联盟国王莱恩的时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同时也让我的眼中充满热泪。

在视觉方面,电影大量地展现近景和战斗的场面,造成了强烈的代入感。这些动作场景很写实,动感十足,让人热血沸腾。魔法场景的特效也做得非常好,比很多奇幻大片更强调"施法过程",尤其是在麦迪文施法保护国王的那段戏中,闪电特效的运用让我甚为震撼,令人记忆犹新。

不过,对于游戏忠实玩家的我来说,电影中有一处让我略感遗憾。电影重点叙述了人与兽之间的矛盾,而真正的幕后黑手——燃烧军团首领萨格拉斯却只字未提,即使是麦迪文被邪能完全操控时,萨格拉斯的身影已部分显现,但依旧未对这部分进行具体的交代,让很多观众对邪能的来源有点儿摸不着头脑,这或许是导演为续集埋下的伏笔吧。

首映结束后,已是凌晨3点,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脑海中依然不停地回放着电影的一些情节,不由生出诸多感想。

我觉得看一部电影,不单只是从影片的开头看到结尾,我们更应结合电影中故事、情节以及背景等,去揣摩电影试图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魔兽》这部电影,看似是一部打打杀杀的魔幻电影,但实际上我认为它所展示的是一种勇于拼搏、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一种品格,是我们无论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时都不要轻言放弃的一种精神。

看一部好的电影,其实就是与"高人"的一次思想交流与碰撞。平日里,大家不妨忙里偷闲,走进影院,享受视听盛宴,交流观影感受,这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放松方式吧!

观电影《the piano》有感


电影《the piano》观后感

我不喜欢这样的爱情,因为它开始于一个赤裸裸的交易。Ada用身体换她的钢琴的时候我是有点不理解的,对于一个失去爱人的哑巴来说,钢琴和她的女儿或是她的全部,她是用琴键代替她的声音,但是她这么做,又是把钢琴当成什么了?

可想了想,这部电影里没有对错,爱情就这样发生了。只是我不喜欢而已。

好吧,看了众多影评,我还是觉得我的看法过于表面。Ada的感情,其实我是懂的,只是很朦胧,我总是抓不住这个女人的感情线,放佛她的生命伊始就在抗争,用她的静默,用她的手指和她的钢琴。她无疑是勇敢的,对自己应该拥有的,应该追求的东西赋予了最大的激情和勇气,虽然她伤害了那个深爱着她的挂名丈夫和她深爱的女儿。

有人说Ada就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嗯,像,但是,看电影的时候,我只希望把它当单纯的电影来看。所以最直观的观后感,就只是我不喜欢这样的感情,我甚至觉得有点卑鄙,我不谙世事也好,我不解风情也罢,ada用她一根食指换来的幸福结局,仍是为这部电影划下句点。

我觉得Ada和钢琴沉入海底的那一幕是我最喜欢的,凄美,撼动人心,我以为,这样才是Ada最美的归宿,只是似乎导演并不那么认为,她赋予了Ada重生的美,失了钢琴,失了食指,她用自己追求到的爱情,斩断了过去的束缚,开始了她的重生。

观电影《今天》有感


《今天》观后感

《今天》是来自韩国的一部电影,本片讲述了宋慧乔饰演的纪录片导演多惠在生日当天获悉噩耗,自己的未婚夫在一场交通事故中身亡,而肇事者是一个年仅17岁的男孩,泰浩。多惠并没有过多地责备他,而是用一种近乎不可思议的力量原谅了对方。在多惠看来,宽容可以救赎所有受伤的灵魂,包括那些伤害自己的人。一年后,多惠准备做一部关于宽容的纪录片,讲述那些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情感现状。在这一过程中,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见证多种人性的展现,令她倍感意外的是,这个当初被宽恕的少年却并没有像多惠预想的那样生活,而是再次杀人,进了少年院。

多惠完全没有原则地原谅了杀人犯,并不断劝诫被害者宽恕加害者,带来的却是更大的恶果。片中被泰浩杀死的同学而是间接死于多惠手中,如果当初没有轻易原谅,或许也不会有更多的被害者。这样的原谅反而会伤害更多的人,是毫无意义的原谅。

多惠的未婚夫翔宇在一年前被一个未成年学生骑摩托车连撞两次导致死亡,多惠在教父和修女的指引下很快原谅了那个未成年学生,并且还帮他写了请愿书,翔宇的姐姐不能理解多惠的行为,但还是在一年后的今天翔宇的忌日同样也是多惠的生日送了一份礼物给多惠,并且对她说:当你能理解我现在的感受的时候,就打开它吧。

多惠生日当天晚上,池敏离家出走来到了多惠家,她没有告诉多惠她脸上的伤是怎么弄的,也没说出她来的真正目的。多惠和池敏躺在沙发上聊天的时候,池敏说自己的头很硬,但是因为老被父亲打同一个地方所以头骨有一块地方都凹进去了,多惠却以为池敏是因为叛逆心理才污蔑自己父母的。池敏只好开玩笑地扯开话题:我十岁的时候,在村子里的撞头比赛中,打败了所有男生,得了第一。姐姐要不也来试试。然后池敏就开心的笑了起来,这个镜头大概持续了有8秒钟,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故事后面的情节,但莫名地就是能感觉到这个笑容里的痛苦。

多惠和池敏的关系是影片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是池敏带领着多惠看清了自己内心真正的痛苦和懂得了不应该不明不白地去原谅,而多惠则给予了池敏仅有的疼爱。

多惠辞了电视台的工作,去给教堂拍纪录片,在采访受害者家庭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一些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最终就像她对修女说的,我觉得自己一路都是被蒙着眼睛走来的。

宽恕和原谅需要发自内心,而非没有任何深刻反省就给予的原谅;那不叫原谅,那叫懦弱。

另外,片中也讲到了家庭暴力事件。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不可否认的,可是当这份爱的表达方式出现错误的时候,儿女是否还能体会到这份爱呢?遭受了这么严重的家庭暴力,池敏恨她的父母,可是没有杀害他们,这是作为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是道德的约束。这样的家庭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也有不少。

总而言之,主不是万能的。发自内心的原谅才是对别人的宽恕,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影片导演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镜头一直在一年前多惠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和一年之后多惠现在的生活之间穿插。

故事的前半段给人的感觉是疑惑、不理解和隐隐的愤怒。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最后多惠理解了池敏的痛苦,理解了其他受害人家庭的痛苦,以及终于能正视自己的痛苦之后才得以摆脱。

这部影片里的修女和教父的角色是我最讨厌的,比池敏的父母哥哥更令人讨厌。后者至少可以光明正大得憎恨,甚至总有一天可以惩罚。而前者却是打着上帝的名义,打着正义的名义,既没有真正感受受害人家人的痛苦,也没有了解施害人是否真正对自己的过错忏悔,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受害人家庭的原谅。(观后感 )苏菲亚女士对修女说:这里的气氛太冷了,你让我感受这么冷的气氛,却让我温暖地对待他们。池敏对多惠说:原谅这件事是自觉性发自内心的,周围人凭什么逼着原谅凶手。

影片还有一个令人喜欢的地方就是细节,比如翔宇送给多惠的黄色雨伞;比如池敏在公交车碰到一个讨厌的学生,但还是把他拉下的手机还给了他;比如翔宇的死池敏的哥哥池锡也有一定责任,但是他却隐瞒了真想等等,这些细节不会影响主要内容,但是又被恰当地安排了。

其实影片本身的内容要比我讲的更深刻,我知道我不能够把导演想表达的全都说出来,可我就是想写一些,即使杂乱无章也好。

面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以及它们给予的伤害,我们除了原谅,应该怎样才能抹干净它们在我们身上心上留下的印痕,一句对不起吗,但至少这是最起码的。


观电影《弱点》有感


电影《弱点》观后感

黑人奥赫自幼父母离异,无家可归。不过,木讷的他却因为极强的身体条件和运动天赋,幸运地进入了一家孤儿院。虽然,他科科零分,但是一些细节却让他显得与众不同。一次排球比赛后,他主动收拾垃圾的行为,引起了陶西一家的注意。于是,陶西太太决定收养奥赫,并把他培养成橄榄球选手。陶西太太让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同时,陶西的儿子还帮助奥赫训练,使他很快地融入了橄榄球队的生活,不断激发运动的潜能。终于,在一次比赛中,他因出色的表现崭露头角,开始获得了球探的关注,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甜蜜和麻烦。

看完《弱点》有一下几点感受

1. 快捷有效的教育方法。陶西收养奥赫后,观看他的第一场橄榄球赛,非常失望,内心很着急。赛后,肖恩用调料瓶当作队员来和奥赫一起商量战略和战术,这样直观形象进行引导他,他进步很快。这是的一种很快捷有效的教育方法。

2. 用爱和智慧引导孩子进步。奥赫参加训练的时候,教练总训斥他,越训斥他,他表现得越不好。这时,陶西太太走近奥赫,引导的大概内容为,你把队员看成我们陶西一家,保护其中A队员像保护肖恩一样;保护B队员像保护陶西一样,。简短的指导后,奥赫表现很好,进步非常快。陶西太太用爱和智慧来引导奥赫,这是他进步最快的原因。而教练伯特只知要成绩,一味的训斥,结果适得其反。如今,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不佳的学习成绩,你是怎么做的呢?又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

3. 自己的决定,自己的人生。当奥赫有机会申请去名校读大学时,奥赫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去密西西比大学。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列出一系列陶西一家利用他证据,如陶西夫妇毕业于密西西比大学,陶西一家向陶西西比捐款等等。此时,奥赫一时接受不了,痛苦后离家出走。陶西内心无比难受,静下来后内心十分担心奥赫,到处寻找他。找到奥赫后,心平气和与奥赫谈,谈话内容是这样的,帮他分析上哪所学校的利弊。经典对话内容:我想让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这是你的决定,奥赫,这是你的人生。 奥赫说:如果我想做低贱的工作呢?陶西回答:这是你的决定,这是你的人生。

初高中学生处于逆反期,不想上学,想出去打工。作为孩子的父母,你又是怎么做的呢?自己的决定,自己的人生这是最好的回答。

每个人都有弱点,这是我们难以避免的,我们不必为此惭愧而逃避,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自己的弱点,坦然的面对弱点,才终有一天能把它放下,去做我们自己。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价值观而活,给自己一个信念,告诉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发挥自己的长处,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观电影《云图》有感


电影《云图》观后感

《云图》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看完后让人很有倾诉欲,一时却又受制于言语的匮乏,不知从何说起。坐在电脑前思绪混乱,慢慢地把想要说的话敲出来。

影片《云图》中六个世界六个故事被剪碎,以马赛克的形式再拼凑到一起。这就是这部电影和其他的影像化作品相比显得很与众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也是成为它遭受诸多口诛笔伐的理由原因。无非是批评它叙事混乱,结构奇怪,内容晦涩。但是只要认真看,就能发现电影的叙事方式其实杂而不乱,六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场景的转换非常流畅自然,毫不突兀,波波叠加累积的小高潮也使得电影虽然时间长节奏却并不拖沓。分解原有的结构之后重组产生类似交响乐的通感,恰好契合《云图六重奏》的idea。电影的剪辑花了很多心思,虽然并非每个观众都能接受这样讲故事的方式,却不能否认导演在这方面出色的能力。

观后产生了些语无伦次的杂乱想法:

1.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紧密联系的,这种联系甚至可以穿越不同的时空。个体的善行和恶行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相应影响和后果,这些后果和影响又通过诸多途经反过来作用到我们自身。

2.对奴隶制的反抗,对命运的反抗,对世界阴暗面的反抗,对敬老院独裁的反抗,对公司制的反抗,对野蛮的反抗。不论在什么时代,压迫和弱肉强食总是存在。但与此同时,反抗也永不止歇。

3.对命运表象的怀疑,对爱、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是永不过时的主题。

4.一个角色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也可能是其他故事的重要配角,还会是另外故事的龙套。

5.轮回并非线状的,基于当下的时间点梦见未来和过去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在这个时空过完一生,又去到另外的时空。可能是久远的过去,可能是杳渺的未来。要经历多少轮回才能遇见之前人生里遇见的人?在循环的轮回中当一个灵魂再一次回到之前的时空,有没有可能以另一个身份遇见之前的另一个自己?灵魂的轮回是没有完整的记忆的,却又被各个时空的因缘绑在一起,很类似佛家的观点。

6.文明是电影中的一个谜团,也是诸多科幻题材作品的一个巨大谜团。它匍匐在一个莫比乌斯圈上,不断前进,却也不知道终点。未知变为已知,已知又隐藏到未知的阴影中。人类的进化,是下一个轮回的结束和开始。死亡不过是一道门,当另一扇门打开的时候,那个人在下一个时空里等你。

观电影《服从》有感


电影《服从》观后感

《服从》由安唐德、德瑞玛沃克、帕特希利、马特索维托领衔主演Becky和Sandra并不是最好的朋友。Sandra是一家快餐店的经理,而Becky是一个希望得到收银员工作的年轻女孩。一个忙碌的日子,一个警察来电,指控Becky从一个顾客那里偷了钱,但是Becky强烈的否认。Sandra以她作为经理的责任感,遵从警察的指使拘留了Becky。这个选择开始演变成一场噩梦,通过电话操纵,Becky由被搜身直到遭受了Sandra男友伊万的性侵害。

不评论电影本身,只就事件本身收集了观后感。

1.电影改编自04年肯塔基州麦当劳假警察电话遥控性侵案。此类案件在美国30多个州发生了70多起。不用替美国人民的智商捉急,也不要认为这种事情不会在你的周围发生。就好像我们中国的电话诈骗,说你非法洗钱,得把你银行卡里的钱都转到公安局的安全账户;说你的家人被撞了/受伤了,需要你给医院汇款等等。

犯罪的目标不同,但是这些案件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这不在于被害人的智商高低,而是人性的丑即你面对诱惑的能力,和发生巨大变故时的承受能力,以及面对强权的承压能力。

2.案件都发生在快餐便利店之类的场所,长期机械化劳作,形成思维惯性;虚构的权力,很快让角色失去了正常思维能力;不断加深对个人的侵犯。人和环境,权力和服从,耐人寻味。

电影中伊万最终对Becky实施了性侵犯。一个好人是怎样变成犯罪者的?其实,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就是路西法效应。

美国的菲利普津巴多曾在1971年主持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当年的实验是让招募的志愿者在一所模拟监狱中扮演囚犯和狱警,原定为期两周的实验,不到一半时间就因为发生流血暴力形势失控而中止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这个实验便让9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毫无犯罪前科,具有大学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变成了冷酷无情的虐囚的看守警察。到底什么原因呢?

津巴多教授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开始时,拥有绝对权力的实验指导者就指定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看守警察与囚犯。坏人是社会的败类、是人渣、不配被当作人来看待, 他们的名字不仅被剥夺,由数字取而代之,而且对待他们可以像动物一样被铁链束缚相反,好人则被授予了武器和权力。一旦你穿上制服,就好像开始扮演一个角色,你不再是你自己,你的所作所为要与这身制服所代表的职责相匹配。其中一个看守如此说道。

作为无权势者的囚犯面对权势者所建立的监狱与狱规(可以延伸至类似监狱情境的社会结构),囚犯们只能回应这种回应只能遭致两种选择:反抗或是顺从。前者,带来的是惩罚;后者导致的是自主性和尊严的丧失。就在试验的第三天,罪犯们竟然开始相信看守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

3.电影大致呈现了一种人在有限选择下渐渐判断力失调,容易被洗脑的过程。对Sandra的心理转变和事件发生后的内心描摹不够,在心理学上的探讨有所局限,但确实呈现出了事件的荒谬。很多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都尤其压抑,因为你以前不知道人能愚昧残暴无知至此。但这种行为并不仅止于此。

在风俗尤重的国内,你可以看见的更多的愚昧无知的服从者和残暴无知的权威,以及类似监狱情境的社会结构。

你可以看见中学生为求得体面的学校复读数年。你可以看见毕业生为考公务员一宅在家多年。你可以看见文革中妻子亲人间相互揭发批斗。你可以看见不孕不育的夫妇为了延续香火借种、包养小三乃至乱伦。你可以看见同性恋服从家长或者社会环境而结婚、假婚乃至骗婚。

服从。这个词指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

在这些现象中,权威用来指摘、指导他人的行为准则是自己肤浅的社会认知?还是认真思辨过的?抑或是蓄意?

这种对人的诱骗迫害,放大百倍千倍就是法西斯。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受过正常教育的人都知道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性,但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服从者,却忍受了他人或规范要求对自身的迫害。自我意识已经缺失,或者自我意识变态,服从即犯罪。

而服从者让人警醒却并不值得同情。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人就是一坨屎,不论你依附的理由多么崇高。


观电影《狂怒》有感


观电影《狂怒》有感

尊敬的大家长赖老师、亲爱的育心家人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广州的广州菲妈。很高兴,在这个高能量的平台跟家人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观电影狂怒有感》。

对于战争片,没学经典前的菲妈,一直对它是敬而远之。特别是国外的英文战争片、科幻片,更让人云里雾里,看后不知所以然。

学习了经典,有了明师的点拨,能在杂草丛生的影片中找出有意义的电影去欣赏,去看世界。

虽然还是谈不上特别喜欢,但不再是看情节,不仅仅是娱乐消遣,为了看而看。

而是有意识让自己去接触去感悟每个影片所蕴含的内在,并能用《易经》的阴阳、看象思维去审视,去格物致知,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会发现电影是有形的,无形的是通过看带来的思考、感悟、剖析。

一、天道与人道

老子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只有遵循天道的善人才会被保佑,才能遂心愿。

当时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但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这个最后的攻击战争还是无法避免的。

虽然大多人不愿意战争,但当时的形势,战是为了不战,必须要走这样的天道才能换来长久的和平。

影片中的新兵诺曼一开始由于迟疑与懦弱三番四次将战友置于生死边缘。在追击中,诺曼发现开枪的敌人有孩子时,诺曼无法狠心开枪。

唐怒斥他要突破内心的人情防线,战争不是讲仁爱、讲底线,为了正义的事业和使命,该舍弃时要舍弃。

因为他知道要想存活,一位军人必须成长成这样,是要走这样的天道,而不是任由他做着他不敢想,不敢做的正确的事。

后来经过炮火洗礼和多次的血腥教训,诺曼有所成长,一次次改变战胜突破了自己。

很多时候,看到身边的亲人突破不了人情防线,比如当孩子摔跤时,很多人不忍心看到孩子受伤,赶紧去扶,这就是人道上的情感设障。

但在天道上孩子有他自己天然生发的内在,他会自己重新站起来,在一次次挫折中学会了怎么去站立,去生存,去自强不息。

所以当我们看清了天道,明于天之道,人道上才能更好地养育好孩子。

如同猴子想变成人一样,它知道变成人要砍掉尾巴,但决定砍掉尾巴时猴子被困住了,尾巴一直以来就和它一起,猴子不忍抛弃它。

所以,今天的猴子也没有变成人!改变在情感上会有些许难受,但不改变,就可能痛苦一辈子!要成就一些事就必须舍弃另一些事!舍不得你所拥有的,就得不到更好的!事业与情感都是如此。

走天道,天道圆满了,人道自然圆满。由此我想到先有了大家,才有小家,家是小小国,国是大大家,有国才有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们都生活在同一天空下,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二、明师的指引

影片中唐就是明师,他把诺曼从一个单纯简单的大男孩训练成一个敢杀敢拼的合格士兵。能让性格迥异的其他4人各司其职、各定其位,认清使命、责任跟随它完成使命。即使死,也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

那我们的人生、孩子的人生需不需要明师的引领呢?当前的体制教育,孩子都是按老师的要求来做,大家放心把孩子交给老师吗?

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明师,孩子效仿的就是父母。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天才的种子,没有天才种子成长的土壤、环境,也会被扼杀。

如果父母都是糊涂迷茫地过其一生,我们的未来,孩子的未来又在哪儿呢?

当前的体制教育,都是走术的路线。我们家菲菲快6岁了,很爱画画,但前几天我发现幼儿园老师的模式,把手机打开,找到一个图片,让孩子照着画,颜色还要求色彩鲜艳的。

想想看老师用这样的模式、理念、规正的方式要求孩子完成画,孩子有想象的空间吗?

如果我们不明白教育的真谛,把孩子交给所谓的画画名师,孩子画画的兴趣会保持长久吗?

体制下学习的内容我们无从选择,但家庭我们可以永远做好自己,把握手中的"魔法棒",成为孩子成长最肥沃的土壤。

另外,前段时间新闻播道,一些怀孕的或哺乳期的妇人20-50岁集体偷盗行骗,受人教唆愚弄,以至于玩火上身,更不甚者,很多竟然是惯犯,不惜代价通过怀孕、带孩子这种方式掩耳遮目

孩子生在这样的家庭中该是多么可怕啊!有这样的父母带着,在这样邪恶的环境下成长,以后还有未来吗?跟着所谓的这样的领头人去赚钱,只能是因小失大,引火自焚。

在育心,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跟对了人,赖老师带我们走过泥泞,拨开迷雾,我们终于明白了该成长的是我们大人,孩子努力学习,成就的是他个人,但父母成长了,幸福的是几代人。

而作为孩子的终身老师,我们的成长也需要明师的指引,明师一指,地动山摇。跟着明师,我们才能不断补充正能量,剥之无咎地修复自己,才能华丽转身蜕变。

而正因为有了明师,我们有了责任,明白了使命,定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己的生命慧命也能得以延长。所以我们育心人都是充实着、幸福的活着。

三、使命、信念和意志

在敌强我弱,殊死一战的情况下,是什么支撑着这支5人队伍一直坚持到最后?我想,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使命,要打倒法西斯,拥护和平正义的事业。

最后的一博,死也死在狂怒里,要回到坦克里,这又是多么大的信念啊!他们对坦克的笃诚热爱如同我们育心家人对经典一样,有形的是经典、坦克这个物质本身,无形的是我们都有着对正义事业的笃信笃诚,也坚信在正确的道上前进,一定会成功。

记得影片中唐说过这样一句话,若一个男人他爱天下,爱整个世界,就会得到天父的佑爱。也印证了我们的经典常说的,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虽然他看不到、等不到和平的这一天,但他一直笃信黎明前的黑暗会很快过去,幸福美好的生活一定会来临。这是正确的向善的道,所以能很快打倒了法西斯,美好的新生活也会来临。

在《易经》里也有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当大家的信念在同一个方向时,这个能量场是超强的。

如同我们一样,当内在的声音告诉我们要早起,就能做到早起;当内在的声音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我们就会主动,哪怕再忙再累也会见缝插针找时间学习经典。

我想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念,我们想真正地成长自己,也想给孩子创造蔚蓝的天空,大家这种正向的思维信念也会感染带动更多的人成长,小到孩子、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相信若干年后一定会实现世界大同。

四、乾坤定位

在影片中,唐是一位领导者、组织者。在平时不紧张的相处中,可以看出他对部下的关爱有加,他可以和战友打成一片,嘻嘻哈哈,不会高高在上,以百姓心为心。

但在关键危急时刻,他总能定好位,角色转换非常到位、及时,很有魄力去发号施令。比如在最后一搏中,跟大家探讨是留是退时,能够考虑大家的意见,但最后拍板决策的是自己,而队友们是执行者、服从者。

《易经》的乾坤两卦就是教我们定位,系辞开篇也明确告诉我们: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动词就是"定位",如何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系辞上传第一章的最后一段已告知我们答案: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人生难就难在定位,在生活中,大多人经常会为了这个定位而争吵。有时我们会抱怨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就是这个位没定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

最高能量的《易经》说"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妈妈们要学会应用二八定律在某些事情上我们可以先做八分,慢慢影响对方做他该做的2分,利牝马之贞,用我们的厚德助对方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当我们把握住乾坤定位,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家庭会渐趋和谐。

同样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引领者、协助者。有时位居乾位,有时也要居坤位,定位是要根据特定的事情及时转换。

比如做作业、读经典这件事孩子是乾位,但妈妈要通过自己坤道的位置做好自己。

慢慢协助引领孩子要回到乾道上,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读经典都是为自己,在这把天平的称上,慢慢要引领孩子多几分,激发她内在的学习渴望,童蒙求我。

凡事定位好了利人利己,定位欠妥遗憾无穷。看看《易经》乾坤两卦已告诉我们战略了,其它62卦是实现这个战略的战术。

定位如同战略,战略对了,按照这个战略制定细微的战术,成功也就不远矣!亲爱的家人们,学《易经》重要不重要?我们要不要学《易经》呢?

五、自强不息的精神

经典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贯穿在领导者唐的身上,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他有智慧、有勇有谋、随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在敌众我寡最后一搏中,一起抗战的五人只剩下2人时,诺曼哭了,但唐却说,仗还没打完,不允许哭。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强大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啊!

在最后一搏坦克里只剩两人时,唐选择让诺曼走,自己与坦克共存亡,这样的格局和高度,又是多么的大爱!

从影片中唐的身上我们很容易会想到大家长赖老师,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一字一句校对教材、分段录音,用生命谱写着经典的精神,传经送道、行于百姓、正本清源、回归经典本来的面貌。经典的精神始终流淌在血液里,这样大格局的明师又何尝不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跟随呢!

我们学经典也一样,学在经典,行在生活。学是为了用,只读《弟子规》《论语》是无法给到我们自强不息,而一根六经系统学经的孩子,才能领悟到经典的精髓,做一个真正的响当当的中国人!

试想想,读《弟子规》《论语》或没读过经典的孩子,跟我们系统读经的孩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对孩子来说短期内是不明显的,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引领的父母不同,这是两种格局,两种生命状态的人。

在育心我们大人不仅要学经,还要明经行经,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做到了早起学习,不治已病治未病,一切都是我们家长在前行了,而大多其他机构都是教育孩子,育心经典首先是教育成长家长,是根的滋养,不仅育孩子的心,更是育家长的心,并让经典的精神作为家风世代传承下去。

六、团队的力量

在这场冒着敌人强大火力的战争中,坦克连的5人始终都在一起,没有一人临阵脱逃。

在没有子弹需向坦克外取弹药时,掩护配合得让人震憾和感动。由此我想到我们育心人学经典抱团成长的必要性,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走得能长久吗?

坚持不容易,遇到状况更不知如何处理。

而育心的团队是扶着大家过河,一步一个脚印,直达幸福的彼岸。彼岸的人呐喊助威,河中的人互相搀扶。

读经如此,运动养生也是如此,需要一群人一起坚持,才会更有动力,走得更长远更幸福。

七、影片也反映出人们渴望和平,对战争的厌恶与无奈,对生命的渴望、留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战斗过后侥幸活下来的幸福感。

在最后一个小细节,敌军扫荡清查坦克时,最终发现了坦克下唯一存活的诺曼。

当时我屏住呼吸,但让人意料之外的是,这位德国士兵放过了诺曼,当做是没看见。从这里,我看到即使是凶恶的敌人,他也有人性向善的一面。

所以我体会到我们要做太阳照亮自己,温暖别人,我们要先让自己身体温暖起来,不管盖什么被子都会暖和,当我们有了自转的能力时,再冰冷的敌人也会被捂热、被融化掉。

《狂怒》这部影片虽早已看完,但一个个片断却记忆犹新,学习了经典,走进育心这辆"坦克"后,用《易经》的思维透过电影本身更容易领会它内在的精神。

也期待更多的"步兵"走进育心这辆高能量的"坦克"中,我们将载着您育已育心,知行合一,在生活中演绎经典的魅力,不寻常的人生路我们一起同行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感恩家人们的聆听和陪伴。感恩天地、感恩圣贤。

相信《观电影《街头日记》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街头日记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