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云图有感 > 地图 > 观云图有感

观云图有感

发布时间:2021-06-11 来源:互联网

观电影《云图》有感。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你不妨看看观电影《云图》有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电影《云图》观后感

《云图》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看完后让人很有倾诉欲,一时却又受制于言语的匮乏,不知从何说起。坐在电脑前思绪混乱,慢慢地把想要说的话敲出来。

影片《云图》中六个世界六个故事被剪碎,以马赛克的形式再拼凑到一起。这就是这部电影和其他的影像化作品相比显得很与众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也是成为它遭受诸多口诛笔伐的理由原因。无非是批评它叙事混乱,结构奇怪,内容晦涩。但是只要认真看,就能发现电影的叙事方式其实杂而不乱,六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场景的转换非常流畅自然,毫不突兀,波波叠加累积的小高潮也使得电影虽然时间长节奏却并不拖沓。分解原有的结构之后重组产生类似交响乐的通感,恰好契合《云图六重奏》的idea。电影的剪辑花了很多心思,虽然并非每个观众都能接受这样讲故事的方式,却不能否认导演在这方面出色的能力。

观后产生了些语无伦次的杂乱想法:

1.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紧密联系的,这种联系甚至可以穿越不同的时空。个体的善行和恶行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相应影响和后果,这些后果和影响又通过诸多途经反过来作用到我们自身。

2.对奴隶制的反抗,对命运的反抗,对世界阴暗面的反抗,对敬老院独裁的反抗,对公司制的反抗,对野蛮的反抗。不论在什么时代,压迫和弱肉强食总是存在。但与此同时,反抗也永不止歇。

3.对命运表象的怀疑,对爱、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是永不过时的主题。

4.一个角色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也可能是其他故事的重要配角,还会是另外故事的龙套。

5.轮回并非线状的,基于当下的时间点梦见未来和过去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在这个时空过完一生,又去到另外的时空。可能是久远的过去,可能是杳渺的未来。要经历多少轮回才能遇见之前人生里遇见的人?在循环的轮回中当一个灵魂再一次回到之前的时空,有没有可能以另一个身份遇见之前的另一个自己?灵魂的轮回是没有完整的记忆的,却又被各个时空的因缘绑在一起,很类似佛家的观点。

6.文明是电影中的一个谜团,也是诸多科幻题材作品的一个巨大谜团。它匍匐在一个莫比乌斯圈上,不断前进,却也不知道终点。未知变为已知,已知又隐藏到未知的阴影中。人类的进化,是下一个轮回的结束和开始。死亡不过是一道门,当另一扇门打开的时候,那个人在下一个时空里等你。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电影云图观后感


电影《云图》观后感

花上一部电影的票价,看到六部风格各异的影片,虽然因为胶片在运输过程中被打翻所以顺序有些混乱,虽然为了省钱演员都是请的同一拨人抱歉,其实我说的是一部电影,其实我说的是《云图》。

抛开所有技术分析和主旨演绎不说,《云图》是一部考验人们记忆力的影片。当电影的前半部分由六条主线齐头并进,不同角色还屡屡撞演员的时候,你需要足够集中的注意力和还算不错的记忆力,甚至憋住尿意不去上厕所,才能够在切入某一条线索时记住这个故事的上一段说的是什么。一部虽然夹带着很多导演私活却仍不失为商业大片的电影,运用上如此实验手段的结构手法,实在是有够大胆。

比起稍早上映的《少年派》的云蒸雾绕,《云图》的主旨在情节推进间早已呼之欲出。不自由、毋宁死,美国佬早在独立战争前便喊出了这句口号,比起东方人的隐晦,西方人简直直白得令人发指。故事一中的律师亚当因为黑人的救命之恩,从此致力于黑奴解放;故事二中的年轻作曲家罗伯特放弃寄身乐坛宿耄的机会,最终以死脱离苦海;故事三中黑人记者路易莎不畏艰险揭露了核电站阴谋,护翼人类和平;故事四中出版商卡文迪许逃出阴森恐怖的老人院,顺带找回年轻时的爱情;故事五克隆人星美从懵懂无知到逐渐觉醒,用死亡为全世界呼吁希望;最后一个故事中,土著扎克里战胜蒙昧与怯懦的心魔,为文明留下一丝火种。形式虽乱,但在主题意义的主线上,却保持着惊人的一致,虽然说教意味过强,有些让人仿佛置身某级人大听取政府工作报告,但那吊诡到爆的叙事技巧却可以让人难感枯燥。至少,哪怕是透过装扮认认演员,也足够你在接近一百八十分钟的时间里不会无所事事了。

电影《云图》结构设计之精密,还在于每一个故事都有着各自的体裁。日记体、书信体、悬疑小说体、自传体、案件问询记录、口述回忆体,每一篇都有创新,每一段都有不同。最巧妙地是,在下一个故事里,总能通过一些小细节与上一篇联系在一起,编剧实在大牛。可惜今年奥斯卡上,竟然颗粒无收。看来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口味,还是倾向美国式的主旋律啊。

沃卓斯基姐弟(从兄弟变姐弟,二人也是奇葩)是政治倾向明显的导演,其知名作品,从《骇客帝国》到《V字仇杀队》,无不鲜明的表示着对政府的不信任和对自由的追求。本片的第五段故事,就有很浓郁的反乌托邦和反政府主义倾向。倒是那出飞越老人院的戏码,欢快明亮又清新幽默,有些不太像是出自他们之手。纵观六段故事,抗争二字贯穿始终。无论反抗的是制度,是强权,还是命运。自由是宝贵的,世界上有多少人渴望自由,就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奴役众生。每一点权力的让渡,通常沾染着反抗者的鲜血,而哪怕是徒劳无功的牺牲,也终将会成为唤醒后来者的号角。如同克隆人星美,千百年后,已成神祗。

有人说,影片《云图》用相同的演员演绎着这段跨越千年的故事,其实不过是四个字六道轮回。在这里,轮回的选择似乎是随机的,无所谓性别、种族,甚至没有因果报应。前世深爱的情人忘记了彼此,生死的仇敌也可以变成换命的兄弟。佛家有无常一说,好也无常,坏也无常,世间无常,爱恨情仇也无常。云蒸雾绕间,命运的车轮碾碎每一个人。

唯一在每一段故事里都一水儿饰演坏人的,就只有雨果大叔了。从《黑客帝国》里的黑衣特工到《指环王》里的精灵王,再到《V字仇杀队》里那个自由斗士V,他是不是就没有在电影里出演过正常人来着?

《云图》电影观后感


《云图》电影观后感

前两天,看到孩子用我的电脑看一部好莱坞电影,叫《云图》,这个电影,是他的同学给他的,因为我最近很少去下载电影了。孩子看电影,也断了来源。孩子看完电影,我问他电影讲的是什么,他竟然回答说是不知道。

于是我按常理忖度起来,好莱坞电影有着它约定俗成的模式,无非是探讨人性,探讨生存,探讨真爱,所以,好莱坞电影很像《读者》上的文章一样,有一点睿智,有一点感人,有一点荡气回肠,但它不深刻,不触及灵魂。但并不要认为,触及灵魂的东西就是好东西,那往往会让我们难堪,特别是那种往死里整的深刻,会让我们看到人性深处很多恶的东西,甚至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丑恶。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它的存在,但我们依然去讨厌直视它。我记得周迅有一部电影,叫《恋爱中的宝贝》,本来是为情人节特供放映的,但是,影片里的爱情,却让人看得毛骨悚然。这就是中国电影颇令人扫兴的所谓深刻。读图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回避那些丑恶的、丑陋的东西,我们明明知道,屏幕上提供的图,是一种假象,但是我们依然会痴迷其中。

我又追问了几句,但孩子依然说不知道,后来他想了好久,说《云图》表现的可能是轮回,表现的可能是渴望自由。看到孩子的模棱两可,倒引动了我的好奇。什么电影居然让人看不懂?越是看不懂的电影,越有大加分析的空间,当然也有那种真的让人不知所以然电影,如《死亡幻觉》。这种电影是拉大旗扯虎皮,不值一顾。的确有电影,看似晦涩,却有让人分析研究的价值。

于是,我耗了将近三个小时,看完了《云团》,这是一个有着五个线索交错进行的故事,难怪令人摸不着头脑,但是,这五个故事里最为关键的是首尔的那个故事,这是电影里的核心主要线索,而其它的故事,都是附着于这个故事上的。

那么,电影里首尔那个故事讲述了什么样的内涵呢?

其实,这个故事恰恰是一个好莱坞科幻电影里经久不息的俗套。这段故事里,讲述了一个复制人为恢复自己的尊严而战斗的故事,这是西方科幻片里的一个庞大的故事类型。这可以说是与时间隧道并驾齐驱的两大科幻主题之一。这可能源自于西方人骨子里对人性价值的探讨兴趣。机器人有了生命后,就应该按照生命来对待,这是人在科技日新月异发达之后所遇到一个新的悖论,也是人类对于技术发展之后的内心恐慌,比如人类一直对克隆人技术持谨慎、克制的态度。

《云图》中的克隆生命,本来不过是一群没有生命的蛋白质,但一旦让他们组合成生命之后,便有了自己存在的意识与空间,于是,他们展开了为自己的尊严而展开的战斗。

科幻的题材,让生命的价值在于他们是否有意识这一主题得到了彰显,而其它的四个故事,几乎就是这个由科幻题材凸显的立论在各个时代的不同变奏。科幻是虚拟的,但也可以提纯出生活中隐约而朦胧的主题,这就是科幻与魔幻包括中国的神魔小说存在的价值所在吧。

在《云图》中,抽出五个故事的最主要的核心链条,进行一番合并归类,然后删繁就简,就能够把握到影片的主旨所在。

看看其它的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中,黑奴本来是低微的,就像一个克隆人一样,被视作无生命的异类,但是黑人身上焕发出的人性,拯救了主人,最终使主人改变了对生命的看法,让一个黑奴的生命恢复了应该拥有的人类的平等。第二个故事中,年轻的音乐家厕身于名流的阴影之后,他的生命是被扼制的,自我是不存在的,就像克隆人一样,但他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写出了真正属于自我思想的绝妙音乐,为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他不惜杀死了控制自己生命的老音乐家,宁愿选择自我毁灭。第三、四个故事,都是反映了对生命的维护,而不得不诉诸于暴力的反抗,目的都是维护生命的价值。

删繁就简之前,我们可能会面对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繁琐,但是过多的表象会干扰我们对真相的认识,只有剔除掉无关紧要的细微末节,我们才能把握住事物的要害,我借此希望孩子能够学会更好地认识世界,及世界在我们意识中的折射。

云图观后感


云图观后感

《云图》看“透”它你就赢了

这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和热量如繁星般璀璨,也如同大海般浩瀚无边,让人深感颤栗的同时又被其深深折服。影片的亮点在于剪辑,然而绝大部分人都无法认同这样的叙事方式,但又感叹导演披荆斩棘的勇气和智慧,但很显然有一部分人将电影的晦涩难懂归诸为影片的叙事和剪切,不得不说的是稍显另类的故事切换无疑增加了本片观影的难度,但如果没有勇气去理清这一切,又如何得享最后的观影喜悦呢。我想说的是,我们需要一定的耐心去解读这片,如果单纯按照叙事学来说,我们发现影片的结构杂而不乱,6个故事清楚明了,在主题和结构上形成一定的对应和互文关系,同时故事切换非常流畅,一些高潮又能够同时到达。

此外,六个故事的交叉行进,让人感受到三个导演在讲圆这一故事的同时还带有一定的狡诈色彩,在讲述人类文明进程过程中,三个导演同时又夹带私货,以人类情感和自由归属为母题,同时又以一个让大家都能接受的哲学命题来承接起生命的脊梁,所谓命运、轮回、传承、起接、因果,在我看来不过如此,然而影片却如此大费周折,无非就是让我们明白,一切皆因缘所致。影片在讲普世哲学的时候拐了一个大弯才把主题讲透,这一皆为了避免故事落入俗套,影片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观众的注意力被引申到另一个层面上,我们必须思考、必须去理清,我们同时目不转晴但又常常有所迷惑,这才是本片的观影乐趣。

六个故事讲述过程中不断的交叉切换,又平行行进,这种大胆的叙事除了制造一定的迷宫效果之外,更多的是串联起更多的暗示,故事发生在人类历史各个不同的时期,这六个故事发生在人类浩瀚历史的不同空间和时间内,一些线索看似随意,但却是串联起整部电影的关键,如胎记、纹身还有演员在不同故事里的表演和动机等等,人物的梦境和生生世世的轮回,很容易让人想到这是一个讲透生死轮回的故事,如:音乐家读到了反映律师航海日记的小说,女记者读到音乐家和情人间的书信来往,同时女记者的故事被出版商出版;等等随之而来的出版商和克隆人再到后来的原住民,随着时光流转而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同蝴蝶效应般,被流传至今同时也影响深远。

影片还有一个特点,在观影过程中,无限拓宽个人的宇宙哲学观,如同前世今生,如同人类的由来,又如同对于自由的追求和社会进程中革命的认同,很显然,影片包罗万象,浩瀚无边,如同你的肉身和灵魂可以分离,被他人影响渗透,这一切的一切看似注定要发生,实则是个人意志和上天神迹的表现。但我们往往却忽略了心灵感应最基本的归属。

观电影《魔兽》有感


观电影《魔兽》有感

李浩宇

6月8日深夜,全国各大影院被一群身穿红蓝T恤的人们占领。他们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口中嚷嚷着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英语,分成两派,甚有决斗之势。不过,请不要惊慌,他们仅仅是来自于一个叫作"魔兽玩家"的群体,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讲情怀的时代里,《魔兽:崛起》这部由经典游戏改编的影片,勾起了许多80、90后的青春记忆。

记得我上高中时,《魔兽》电影的拍摄计划就已在网上流传,谁知由于导演更迭、剧情重塑等众多原因,竟让众多粉丝苦苦等待了整整十年,很多玩家已从青葱少年变成了成熟大叔。

要说将《魔兽》系列游戏拍成电影,可以说是"易又不易".容易的是,《魔兽》游戏题材众多,随便拎出一段都会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史诗巨作".不易的是,游戏中剧情脉络复杂,且粉丝众多,每个粉丝心中各有一段难以忘却的剧情,可以说是众口难调,拍摄方向不易把控。

电影上映之前,网络上的讨论就已铺天盖地,在诸多的讨论话题中,影片的导演——邓肯·琼斯是热度较高的讨论点。

邓肯·琼斯,是一名热衷拍摄科幻惊悚电影的导演,由他拍摄《魔兽》,是诸多粉丝始料未及的。虽然他的电影作品《月球》《源代码》等也曾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过较高的评价和认可,但因为他从未涉足过魔幻电影题材,很多粉丝担心他不能很好地掌控魔幻风格,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广大粉丝心目中的那个神奇的艾泽拉斯大陆。

然而大家可能有所不知,邓肯·琼斯也是一名忠实的魔兽玩家,他热爱魔兽,通宵游戏是常有的事,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拍摄电影《魔兽》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对于电影拍摄,邓肯·琼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而且他非常善于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影像风格,他的影片不但在视觉上有迷人的特质,而且发人深思,令人回味悠长,这便是暴雪公司找他拍摄《魔兽》的主要原因。

暴雪公司与邓肯·琼斯经过多次研讨,共同确立了电影剧情的大致方向及内容——人兽之战,这段故事可以说是《魔兽》系列电影的开篇之作。

叙述剧情时,邓肯·琼斯巧妙地将这段故事从繁杂的背景中剥离出来,十分清晰、流畅,让很多不是游戏玩家的观众也能看得明白。兄弟、战争、家庭、爱情,剧情紧紧围绕这四个关键词逐步展开,条理清晰,感人肺腑。

不是所有的兽人都心怀恶念,也不是所有的人类都正义善良。电影中,人物性格迥异,有的暴力,有的善良,有的狡诈,有的睿智,但每个人物都有独具一格的闪光点。例如半兽人迦罗娜,她身世悲惨,内心坚韧,为了对抗邪能力量游走在部落与联盟之间,尤其是她出于无奈刺死联盟国王莱恩的时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同时也让我的眼中充满热泪。

在视觉方面,电影大量地展现近景和战斗的场面,造成了强烈的代入感。这些动作场景很写实,动感十足,让人热血沸腾。魔法场景的特效也做得非常好,比很多奇幻大片更强调"施法过程",尤其是在麦迪文施法保护国王的那段戏中,闪电特效的运用让我甚为震撼,令人记忆犹新。

不过,对于游戏忠实玩家的我来说,电影中有一处让我略感遗憾。电影重点叙述了人与兽之间的矛盾,而真正的幕后黑手——燃烧军团首领萨格拉斯却只字未提,即使是麦迪文被邪能完全操控时,萨格拉斯的身影已部分显现,但依旧未对这部分进行具体的交代,让很多观众对邪能的来源有点儿摸不着头脑,这或许是导演为续集埋下的伏笔吧。

首映结束后,已是凌晨3点,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脑海中依然不停地回放着电影的一些情节,不由生出诸多感想。

我觉得看一部电影,不单只是从影片的开头看到结尾,我们更应结合电影中故事、情节以及背景等,去揣摩电影试图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魔兽》这部电影,看似是一部打打杀杀的魔幻电影,但实际上我认为它所展示的是一种勇于拼搏、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一种品格,是我们无论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时都不要轻言放弃的一种精神。

看一部好的电影,其实就是与"高人"的一次思想交流与碰撞。平日里,大家不妨忙里偷闲,走进影院,享受视听盛宴,交流观影感受,这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放松方式吧!

观电影《今天》有感


《今天》观后感

《今天》是来自韩国的一部电影,本片讲述了宋慧乔饰演的纪录片导演多惠在生日当天获悉噩耗,自己的未婚夫在一场交通事故中身亡,而肇事者是一个年仅17岁的男孩,泰浩。多惠并没有过多地责备他,而是用一种近乎不可思议的力量原谅了对方。在多惠看来,宽容可以救赎所有受伤的灵魂,包括那些伤害自己的人。一年后,多惠准备做一部关于宽容的纪录片,讲述那些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情感现状。在这一过程中,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见证多种人性的展现,令她倍感意外的是,这个当初被宽恕的少年却并没有像多惠预想的那样生活,而是再次杀人,进了少年院。

多惠完全没有原则地原谅了杀人犯,并不断劝诫被害者宽恕加害者,带来的却是更大的恶果。片中被泰浩杀死的同学而是间接死于多惠手中,如果当初没有轻易原谅,或许也不会有更多的被害者。这样的原谅反而会伤害更多的人,是毫无意义的原谅。

多惠的未婚夫翔宇在一年前被一个未成年学生骑摩托车连撞两次导致死亡,多惠在教父和修女的指引下很快原谅了那个未成年学生,并且还帮他写了请愿书,翔宇的姐姐不能理解多惠的行为,但还是在一年后的今天翔宇的忌日同样也是多惠的生日送了一份礼物给多惠,并且对她说:当你能理解我现在的感受的时候,就打开它吧。

多惠生日当天晚上,池敏离家出走来到了多惠家,她没有告诉多惠她脸上的伤是怎么弄的,也没说出她来的真正目的。多惠和池敏躺在沙发上聊天的时候,池敏说自己的头很硬,但是因为老被父亲打同一个地方所以头骨有一块地方都凹进去了,多惠却以为池敏是因为叛逆心理才污蔑自己父母的。池敏只好开玩笑地扯开话题:我十岁的时候,在村子里的撞头比赛中,打败了所有男生,得了第一。姐姐要不也来试试。然后池敏就开心的笑了起来,这个镜头大概持续了有8秒钟,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故事后面的情节,但莫名地就是能感觉到这个笑容里的痛苦。

多惠和池敏的关系是影片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是池敏带领着多惠看清了自己内心真正的痛苦和懂得了不应该不明不白地去原谅,而多惠则给予了池敏仅有的疼爱。

多惠辞了电视台的工作,去给教堂拍纪录片,在采访受害者家庭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一些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最终就像她对修女说的,我觉得自己一路都是被蒙着眼睛走来的。

宽恕和原谅需要发自内心,而非没有任何深刻反省就给予的原谅;那不叫原谅,那叫懦弱。

另外,片中也讲到了家庭暴力事件。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不可否认的,可是当这份爱的表达方式出现错误的时候,儿女是否还能体会到这份爱呢?遭受了这么严重的家庭暴力,池敏恨她的父母,可是没有杀害他们,这是作为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是道德的约束。这样的家庭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也有不少。

总而言之,主不是万能的。发自内心的原谅才是对别人的宽恕,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影片导演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镜头一直在一年前多惠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和一年之后多惠现在的生活之间穿插。

故事的前半段给人的感觉是疑惑、不理解和隐隐的愤怒。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最后多惠理解了池敏的痛苦,理解了其他受害人家庭的痛苦,以及终于能正视自己的痛苦之后才得以摆脱。

这部影片里的修女和教父的角色是我最讨厌的,比池敏的父母哥哥更令人讨厌。后者至少可以光明正大得憎恨,甚至总有一天可以惩罚。而前者却是打着上帝的名义,打着正义的名义,既没有真正感受受害人家人的痛苦,也没有了解施害人是否真正对自己的过错忏悔,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受害人家庭的原谅。(观后感 )苏菲亚女士对修女说:这里的气氛太冷了,你让我感受这么冷的气氛,却让我温暖地对待他们。池敏对多惠说:原谅这件事是自觉性发自内心的,周围人凭什么逼着原谅凶手。

影片还有一个令人喜欢的地方就是细节,比如翔宇送给多惠的黄色雨伞;比如池敏在公交车碰到一个讨厌的学生,但还是把他拉下的手机还给了他;比如翔宇的死池敏的哥哥池锡也有一定责任,但是他却隐瞒了真想等等,这些细节不会影响主要内容,但是又被恰当地安排了。

其实影片本身的内容要比我讲的更深刻,我知道我不能够把导演想表达的全都说出来,可我就是想写一些,即使杂乱无章也好。

面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以及它们给予的伤害,我们除了原谅,应该怎样才能抹干净它们在我们身上心上留下的印痕,一句对不起吗,但至少这是最起码的。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观电影《云图》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云图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