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三体3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三体3读后感800字

三体3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800字(3)篇。

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们打开黑夜的大门。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什么样的读后感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800字(3)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这本书用大量科学实验和统计结果表明:

运动不仅能作用于身体这个物质层面,还通过改变大脑里的各种化学物质及其相互关系,作用于精神层面,对改善大脑功能、治疗精神类疾病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远古时期,就是运动促进了人类大脑的进化,也是运动能力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所以从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角度也是可以逻辑自洽的。

为了提高大家对运动的认识,摘录干货如下:

1.当你掌握了关于大脑的实用知识后,你就改变了生活。当你认识到某种情感问题是有生物学依据时,你就不会再有内疚感。另外,当你知道自己可以影响那种生物学因素时,你就不会再有无助的感觉。

2.我期望,一旦你了解运动如何改善大脑功能后,你会把运动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它当成被迫要做的事。当然,你应该运动,但我不想在这里说教。(这很可能没什么帮助:老鼠实验表明,强制锻炼无法起到和自愿锻炼相同的效果。)

3.运动给身体提供了某种独一无二的刺激,而这种刺激为大脑创建了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使大脑能够做好准备、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学习。有氧运动可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调整可能已经失衡的系统,同时优化那些还未失衡的系统——对任何想要发挥出自己全部潜能的人而言,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4.新生的神经元是完全空白的干细胞(stem cell),要经历一个发育过程才能形成神经细胞。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必须找到事情做才能生存下来,但大多数都没有成功。一个新生的细胞要经过28天才能加入到一个神经网络中。运动产生大量神经元,而环境优化的刺激则有助于神经元的存活。

5.葡萄糖不仅是肌肉的主要能量来源,更是大脑唯一的能量来源。大脑是葡萄糖的重要消费客户,尽管只占我们身体重量的3%,但它却消耗掉可用能量的20%。可是大脑没有储存能量的能力,所以皮质醇持续输送葡萄糖的作用对大脑正常功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用于运行的能量预算是固定的,因此大脑已进化成在必要时挪用能量资源,这意味着心理过程具有竞争性。绝不可能使所有的神经元同时发出信号,所以假如一个神经元网络活跃起来,它的发生必定以抑制另一个神经元网络作为代价。慢性压力的问题之一是,一旦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大量消耗能量来保持系统的警觉状态,那么大脑的思维功能所需的能量就会被侵占。

6.运动在三个层面提高学习能力:首先,它完善你的思维模式以提高警觉力、注意力和驱动力;其次,它让神经细胞准备就绪,并促使它们相互连接起来,这是连通新信息的细胞基础;最后,运动激发海马体的干细胞分化成新的神经细胞。

7.在减轻现代生活压力的所有建议中,我们已经忘记了挑战可以让我们奋斗、成长和学习。假定压力不是很严重,而神经细胞有时间恢复,那么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变得更牢固,而我们的心理机制也会更有效。压力没有好坏之分,而是一种必然。

8.人类是独一无二的动物,即使危险没有真正显现或发生,我们也会产生应激反应,因为我们能够预见压力、记住压力以及把它概念化。这种能力使我们的生活明显复杂化。

9.从压力角度看,或许现代社会明显矛盾的地方在于,压力没有变得更难,只是有关压力的消息增多了,实在太多了。全天候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众多数字显示器上源源不断的不幸和需求,这些让我们的杏仁核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消极、忙乱以及绝望堆积在压力之上,但我们却认为自己可以应对,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总是有压力。慢性压力下,能量储备最终全都集中在上腹部,因此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啤酒肚。这不仅影响我们的体型,也危害我们的健康。因为蓄积的脂肪很容易进入心脏动脉,造成栓塞。

10.常规有氧锻炼可以保持大脑冷静,能够在心率、应激激素等严重反应出现之前,对付更多的压力。它提高了生理反应的阈值。锻炼产生的轻微压力能激活基因中某种使细胞免受疾病或毁坏的蛋白质,并以这种方式巩固大脑神经细胞的基本结构。因此,锻炼也同样提高了神经元的压力阈值。

12.通过运动,你得到了一种征服感和自信心。当你逐渐认识到自己具备控制压力的能力而不用依靠被动应对机制的时候,就是你增强了“摆脱压力”的能力。

13.运动是我们应对每天生活中各种焦虑形式的简易方法,它对身体和大脑都十分有效。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14.我建议,每周至少有4天到户外快步行走、慢跑或打打网球等,一些能让你心率增快到最大心率60%~65%的活动,而且必须坚持1小时以上。人们总是想知道哪种类型的有氧运动最好,实际上,任何一种能融入你生活方式的有氧运动就是最好的。重要的是坚持这种运动,同时确保能达到运动效果的心率强度。与此同时,结合每周两次的力量型锻炼,以预防骨质疏松症。

15.大约在40岁到70岁之间,平均每10年我们就会损失平均5%的脑容量;而从70岁开始,任何疾病都会加速这个过程。

16.对大脑来说,人际交往是一种很重要的刺激形式。孤立和不运动会助长细胞的死亡,并由此导致大脑的萎缩。

17.你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制订一个整体计划:有氧能力、力量、平衡能力以及柔韧性。

18.超越你自己认为的能力极限,即使在这种痛苦中努力坚持停留一两分钟,你就能超越自我而进入到一种纯净的精神状态中,你会感觉到自己可以战胜所有挑战。

作为热爱运动的人,我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找运动的科学依据,以及如何科学地运动。

我已经坚持每天习练瑜伽472天,亲自感受了坚持带来的益处,希望看到这个书评的你也能从此开启一项运动并坚持到老。

无论身体还是大脑的衰老都不可避免,但只要有延缓的办法,也是值得试试的,对吧?

一运动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

平衡大脑,健脑丸,提高免疫力,提高学习效率,集中注意力,缓解压力焦虑

二运动吧

1有氧运动

2力量

3平衡能力和柔韧性

4心智运动

三体力越好,大脑功能越好

专家们花了巨额金钱、大量时间做了很多实验,为了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

这本书,重点说的运动对大脑的改造,而大脑是身体的总指挥,脑子好用,身体自然不差。

当现在的身体因为吃太多太安逸而患上各种疾病的时候,大脑却还依然执行为应对忍饥挨、衣不裹体、随时遇到猛兽的机制(身体在过量摄入,脑子却担心失去一切)。归因于这几十年社会发展太快,进化了几十万年基因还没有适应。

所以呢

当你因失业而恐慌,运动吧!

当你因分手而痛苦,运动吧!

当你怀孕而想顺产,运动吧!

当你遭遇产后抑郁,运动吧!

当你情绪焦虑不安,运动吧!

当你酗酒嗜赌上瘾,运动吧!

当你罹患疾病,运动吧!

当你老了,运动吧!

当你年轻,运动吧!

当你还活着,运动吧!

如果有人苦口婆心劝你去运动,是真的关心你,即使不行动也不要嗤之以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800字编辑推荐

《运动改造大脑》(精选读后感)


1、酒精能够干扰长时程增强效应,这是学习和记忆的细胞机理。也就是说,酒精能够造成学习障碍。

而运动可通过增加神经新生来重塑酗酒者的大脑。

2、运动能够增强自律能力。

3、成瘾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而前面提到过运动能够增加神经新生。包括学习障碍,也可以说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用运动的方式,有效改善。这也是为何呼吁大家,呼吁每个家庭的成员运动起来。

目前家庭中不乏很多对手机成瘾。无论你是否有意识感知到这是一种成瘾行为。都呼吁大家运动起来。释放压力,缓解情绪,增强体质,重塑脑神经。

第七章分享

激素对女性大脑健康的影响

1、几乎每一位女性在经前期都会感觉易怒,有时候会觉得不值一提的小事儿在那个特殊时期发生了都能引起自己的勃然大怒。这个现象在这个章节给到我们一个科学性的解释,经前期因激素的变化导致血清素产量减少,而血清素是可以调节勃然大怒之类的情绪个行为的重要物质。所以女性经前期的易怒行为不是无理取闹,而是激素影响的生理现象。正确的理解自己的行为,找到方法改善是目前我们积极面对的一种方式。

研究表明,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可以有效增加血液中色氨酸的浓度,由此提高大脑内血清素的浓度。运动还平衡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BDNF这类突触的介质。通过稳定平衡一系列的变量,运动缓解了激素变化带来的连锁效应。

2、孕期运动是孩子大脑发展的关键

运动的产妇所生的婴儿神经系统更发达。这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了更好的学习能力。

3、坚持运动,我们的大脑就能自我修复,这是大脑与生俱来的天性。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读后感800字(3)篇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读后感800字 第(1)篇

        本书体现了这样一个和《穷爸爸富爸爸》一样的原则,当今社会正在从一个专业大分工转变为多学科多专业交叉,专业划分过细导致的孤立与静止逐渐将被多个专业的综合所代替。

我们在面对书中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病人和例子时,就应该感恩,想到自己能够健康完整的生活的不易。

书中最令人惊喜的核心观点是与过去主流的大脑功能区域特定论相区别,大脑的损伤和缺陷是可以补救、医治和训练的。大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锻炼而增长。

不同的神经之间就像打组合拳,一个发射完处理完信息就短暂的休息,同时由另一个发射和处理。

书中也提到基础教育也即在学校所受的枯燥的反复练习是许多人人生中唯一的系统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机会,所以学校的练习还是很重要的。

书中有一些有趣的例子,比如用舌头感受平衡的保险帽;用摄影机代替眼睛,压力传感器代替视网膜,通过振动快慢表示影像深浅的椅子;将舌头神经连接在脸部肌肉上;

这是巴赫-利塔所谓他可以“把任何东西连接到另一个东西上”的一些例子。

“巴赫-利塔的重要性在于,他是那一代神经科学家中,第一个了解大脑有可塑性并且把这个知识应用到临床上,解救了病人的痛苦。”

这本书描述的巴赫利塔的研究与发明的核心思想是:“大脑有许许多多的神经回路,所谓神经回路是一起共同做某项工作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假如某一条重要的回路断掉了不能通行,大脑就用其他的小路来绕过它,以到达目的地。”

和“感觉受体把从外界送进来不同种类的刺激,不论它们的来源是什么,统统转换成电流,透过神经传导下去,这些电流的形态就是大脑中的共同语言,在大脑中不再有视觉的影像、声音、味道、感觉,它统统是电流。”

大脑地图与外界相呼应,但并不是不可改变也不是每个人都一致,而是因人而异,它会随着职业和行为而改变。

从译注来看作译者对艾洛史密斯学校及当下一些辅导机构的前沿做法还是持保留意见的。另外对于用药物来催化和改进大脑学习的功能作者自己也是有忧虑的。

对老年人来说,战胜衰退和萎缩的最好方式是学习一样全新的东西,并且是需要全神贯注的去学习的,这不但使你有一个新的记忆,而且使你轻易活化一个系统并且保存旧有。老年人经过听觉记忆训练之后,可以将记忆时钟往回拨十年到二十五年。研究显示大脑练习不但减低认知功能退化,而且增加认知能力。

书中也写到行为主义者陶伯在做动物实验研究时面对的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反对和逼迫。

书中还写到治疗强迫症的思路。

第八章还写到通过盲人学点字来证明持久学习比考前突击更能固化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心智练习和心智复诵。值得我们在学习时使用。后来又写到重新活化丧失了的可塑性。

第九章写到神经干细胞的产生和维持与运动和心智活动的关系。

第十章写到运动产生新的大脑干细胞,学习延长大脑干细胞的寿命。

第十一章写到大脑左右脑之间可以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以及文化和媒体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以及人因为大脑具有可塑性所以具有完善自己、变得完美的能力。

在读书的过程中在其他网站看到对这本书的书评,说这本书实操性小,这是十分片面和短浅的。判断一本书价值的大小,不仅要看这本书实践中对自己的作用,更要看这本书理论上对自己的作用;不仅要看这本书对普通读者的作用,更要看这本书对相关专业、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和思想价值。而后者更多的体现在作者理论的思辩性和和广义的实践性。所以国人的哲学和科学为何不如西方,一方面是神的应许(《圣经》【创9:27】愿 神使雅弗扩张,使他住在闪的帐棚里,又愿迦南作他的奴仆。”)和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是国人急功近利,注重狭义实践性而忽略思辨和广义实践的原因。

本书是典型的西方式思维:注重例证、注重实验,这也是西方哲学自笛卡尔以来所设立的传统。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描述了西方前沿脑与认知科学的发展,为后来人铺路。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读后感800字 第(2)篇

这本书被我当做一本闲书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和无聊的时候读完了,总体来说,不算太无聊。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无非想要证明两点:一是大脑是有可塑性的,二是刻意练习很重要且非常有必要。对于这两点,不能同意更多。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书中的“注”,是译者注的,从中可以发现,译者对于书中的有些观点是不认可,特别是对于书中的有些描写,认为作者有些夸大其词,做广告的嫌疑,但是译者可以耐着性子把它译完,真心地佩服。

对于这一点,现在想想,还真有那么一点意味。本书的前半部分,如果阅读不仔细,或者没有自己的思考,跟着作者的思路走,真的很容易“误入歧途”,掉进深渊。

于是乎,想起了不久前看过的一本书,《书都不会读,还想成功》,里面提到的读书方法,100天阅读33本,一年365本,我觉得这根本不可能。然而,刚开始读时,我们总是被其激起读书欲望,并且发誓我要读书,几天过后,依然未开始。我觉得这只不过是一本鸡汤文罢了,读后一无所获,特别适合处于焦虑和空喊口号的人读,正所谓安慰不安的心灵。

还记得刚读完时,除了敬佩作者的构思能力之外,还满腔热血准备大干一场,结果可想而知,想而已始终没有行动。

而《重塑大脑,重塑人生》,虽然夸大其词,但总是给我们传递一个信念,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这一点尤其重要,每当怀疑人生,贬低自己时,想想刻意练习的重要性,还是不错的。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读后感800字 第(3)篇

本书的核心观点:


现实意义: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读后感800字(3)篇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读后感800字 第(1)篇

1. 基因的自私是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找到的生物进化第一动力,这个框架很清晰并且具有跨物种的普适性。本书作者想找另一个动力: 想法,语焉不详,缺乏解释力。对应于标题,想法大致这样:

我们看到的任何物体,都会触发理解的意识波,即该物体不同层次的意义。这种对知识及深层模式(组块,chunking,程序分块。In cognitive psychology, chunking is a process by which inpidual pieces of information are bound together into a meaningful whole (Neath & Surprenant, 2003). A chunk is defined as a familiar collection of more elementary units that have been inter-associated and stored in memory repeatedly and act as a coherent, integrated group when retrieved (Tulving & Craik, 2000))的不间断的追求,不仅是创新的机制,也是人类意识的特征。基于DNA的“想法”不可能是有意识的,部分原因在于这些信息仅仅表现事物最基本的特性。即使是黑猩猩也努力去了解意义的不同层次,但是人类的意识在这方面蓬勃发展,使我们以独特的方式深入理解并掌控世界。

---基因的想法驱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人类意识的特征就是不断(贪婪地)寻求抽象的组块。

2. 生存和繁衍是进化的目标,今天遗传下来的模式都与此有关。而这些模式都以嵌入元的方式写入了无意识中。所以,重要的决定都是无意识做的。

3. 假设由于命运的捉弄,我失去了所有感觉,要靠药物维系生命,通过管子进食和呼吸。我不能收到任何外界信息,但我可能还能意识清醒地活上好几年。在这期间,我可以在脑海里构思古怪的小说,谱写乐曲,或者构想某些关于政治和哲学的天真的理论。我的内在世界发生了什么很难准确预测,但是我可以创造性地利用与外界失去联系之前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没有任何人造机器能够进行这些无法预测的活动,而我们人类与外界失去联系后还能进行这些活动。

假如一个Al程序l/O关掉,它会干什么?所有冯氏结构的计算都是事件驱动的,没有驱动了Al会停下来吗?人失去知觉后的意识活动由什么驱动

---难道是追求意义的想法?

4.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大部分的决定都具有无意识的倾向,无意识促使我们做出自私的、目光短浅的决定。而且,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以前我们将其归类为性格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其实是种精神疾病,有其基因和神经生理学的根源。

---基因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5. 一种较为极端的观点是,没有人具备任何自由意志,因为我们仅仅是机器。这种观点推导出的结论是,我们要原谅或者完全接受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任何事情,如同我们要接受任何自然现象一样。这种观点可能不现实,但如果认同这种观点,却能使我们远离愤怒、偏狭与仇恨。

---想起来了,心中无敌人,世上无敌人,需要补充的是: 世上无敌人,人间有坏人。

6. 还是只能把比作生物计算机(冯氏机): 脑干相当于硬件逻辑,边缘系统相当于嵌入式计算,大脑皮层则是存储程序系统。

7. 人类会做一些毁灭性的事情,部分原因是我们大脑中某些意识的成分过于活跃,这些成分富于革新精神,积极地争取达成非理性的无意识目标。同时,意识的分析能力让我们有可能克服这些缺陷,意识能分析选择的后果(尽管很多决定很少有意识参与)。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由意识来控制我们的选择。。

---所谓性格就是脑干和边缘系统中固化好的模式,来自于经进化选择的先天基因遗传(ROM神经回路)和后天习惯的养成(EpROM神经回路)。

8. 注意与意识密切相关。我关注的事情一定是我意识到的事,而在我注意范围之外的事,就算被处理,也是由无意识处理。

· 命题与否命题都成立,则逆命题也成立,逆否命题不用讲。那么,注意=意识?或者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 如果注意是数据过滤和数据提炼的机制,意识则是数据加工处理。

· 不完全,注意好像还是数据采集的开关。

9. 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意识的黑洞被职业扒手和魔术师利用,他们通过操纵我们的意识,使我们注意不到他们玩把戏的窍门注,可见注意是数据采集的开关这个看法很有道理。

10. 意识心理学关于意识的产生,有三个理论: 维克托·拉米(Victor Lamme)的“循环过程模型”(recurrent processing model)、斯坦尼斯拉斯·迪昂与让·皮埃尔·尚则(Jean-pierre Changeux)提出的神经元全局工作空间模型(the 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 model)和朱利欧·托诺尼(Giulio Tononi)提出的“信息整合理论”(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最喜欢IIT。在托诺尼看来,意识网络的容量与它能反映的不同类型的信息量以及这些信息能否有效联结直接相关。在一个网络中,节点越多(只要这些节点与其他节点密切相连),信息相互联结的形式就越多,这个网络产生意识的能力就越强。

11. 纵观全书,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注意?似是而非,还是没有说清楚。不过,意识的量化这种西式科学思维值得学习。

12. 关于神经系统重要的数量级: 刺激在神经系统内的传播时间为1/3秒,人类大脑重约1.3公斤、85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可多达7000支树突。

13. 长达110页(110/755)参考文献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读后感800字 第(2)篇

为什么我们懂得了所有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一次寻找意识真相的科学之旅

“有一种现象很明显:一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具有丰富的理解能力,但他们往往会做出缺乏理性的决定,这说明我们的能力与行为之间存在鸿沟。我们有些人努力想过一种脱离了本能冲动的理性生活,但是潜在的冲动仍然支配、约束着我们。只有在人类身上,进化的基本动力与高级的意识目标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冲突。”

如果冲动是魔鬼,那么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

这是一本比较严肃的神经脑科学的著作,花了我大概超过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阅读。但是阅读体验却非常好,丝毫不觉得枯燥。部分原因大概是因为作者深谙大脑和人的注意力的工作原理:人一方面因为好奇总是在寻找问题的答案,通常是规律或某种模式;另一方面人的注意力又是短暂而易受打扰的,意识积极的活动一旦不够,无意识就会迅速取而代之,人就会感到厌倦乃至瞌睡。

回到最初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我们似乎已经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在行为上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有心无力?

戒烟、减脂、运动、读书、改善关系等无不如此。我有一个医生朋友,是一个帮助别人接触某种上瘾症状的专家,包括毒瘾、酒瘾等,自己却对美食上瘾,导致体重失控,乃至不得不做膝盖手术。

这本书试图从神经脑科学与人类意识的产生和运作关系这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说作者,他当初从事脑科学的研究是因为他父亲的中风。由于大脑中的一片血块,导致他父亲的半边大脑意识受损,无法识别身体一侧的所有物体。作者的妻子患有躁郁症,情绪时好时坏,他的一个儿子患有失眠症。父亲的病情,让他开始逐渐意识到人的意识不仅仅是精神性的,更是物质性的,这让他放弃了哲学,转而投入到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中。

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人类简史》中说,人类的大脑基本上就是一部计算机加上意识。这话与作者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不同的是,赫拉利认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意识是无用的,而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

动物与人类的基本进化动力是生存和繁衍,主要是通过DNA中的基因的遗传和变异来进行的。作者认为,DNA的遗传变异太慢了。人类由于种种机缘巧合,在大量数百亿神经元的信息互动之上,(有可能是通过涌现)产生了意识,并且极大的发展了意识。人的意识,能够在一代之内,就产生革新与变化,无数人类的意识不断的交流、总结、传承,大大加速了人类进化。

人类的幸福感就此来源于意识,而人类的痛苦,也由此而生。其中一个巨大的痛苦,就是人的动物性本能,与人的理性意识之间的冲突;换言之,是人的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冲突。本书的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无意识居于支配地位,而高级理性的意识,只处于从属,辅助的地位,也就是说,人战胜不了自己的无意识。

著名哲学家马东曾经说过,人生不过就是在悲凉的底色中寻找一丝微光。

是的,人的意识战胜不了人的无意识,换句话说,人无法完全控制自己。人的大部分决定看似出于主观意愿,但背后真正的老板,是大脑千万年来早已设定好的基因密码。而这个密码,其实并不神秘,就是生存繁衍。

那么人类为什么还要不断的寻找除了生存之外更高的意义呢?存在这样更高的意义吗?

根据作者的观点,人的整体意识,大概分成两部分:需要注意的,主动的积极意识;自动的,不经注意的无意识。

其中主动的意识这个部分(前额叶-顶叶神经网络)是负责短期记忆的,而短期记忆的最大容量是4个数量单位。那么人是如何记住大量的信息的呢?通过组块。组块能够帮助大脑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及规律,也就是模式。找到了模式,通过练习和强化,就能够把事物从短期记忆中解放出来,转而进入到长期记忆,成为无意识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就是人的认知提高的过程。认知提高了,人就更适应自然环境,通过一代代的传承,人的进化就加快了。

人类一直在苦苦寻找的意义,其实就是模式,终极的模式,就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存在这样的规律吗?如果存在的话,人类能找得到吗?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悲观的。但我认为,无论最终是否找到,真正的意义,其实可能就在于这种寻找本身。

这本书不是一部哲学著作,书中所有的观点结论,都有严谨的实验和案例作为支撑,令人信服,尤其难得的是读起来并不艰涩,让人时不时有发现知识的愉悦感。唯一的小问题是本书成书于2012年前后,作为科普读物,6年的时间已然不短,此间世界已是日新月异。当然,这并不是作者的错,到目前为止,人类意识的研究,似乎还等待着革命性的突破,但我觉得如果因此而给4星,似乎也算交代的过去。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读后感800字 第(3)篇

意识问题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这本书从各个角度来讨论意识,从意识的起源一直探讨到意识怎样影响我们的行为,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怎样让每个人都受益。

与其他大佬的书,如史蒂芬 平克,弗洛伊德的著作相比,本书读起来相对轻松(也可能是我读过相关领域的书有些基础在先),而且善始善终,从起源讲到应用,其中还有不少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特别是作者将观察自己几岁大女儿的有趣情节写在了书里(其实前沿科学离我们就是这么近),这些内容让这本书更加平实有趣。

作者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人,平时拿自己的小女儿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在书中的最后一章也对最新的精神疾病治疗方法抱有希望,非常乐于将理论的研究成果用来改善生活。

吴军在《见识》中说到:“生活的目的是幸福,成功是幸福的一个手段”。

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唯有知识让我们免于平庸。正因为有了意识,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

角儿读后感800字(3)篇


严歌苓的书读来总带着一些无法言说的压抑和难受,带着那个年代也有的灰色。

她不似张爱玲那般刚烈和直白,有一些女孩子从小到大的狡黠和恶劣,但大部分时间又打着孩子的旗帜好像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外公的很多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值得诟病,那不过是一个经历过战争洗礼又没有文化的老年人能够做出来的最多对的反抗。他对穗子对的爱没有夹杂任何的不纯粹,他一心一意的爱着这个并不是自己血缘的孩子。但他忘记了,孩子其实是最坏的人,他们过早的因为大人的关系,就明白了趋利避害,明白了干什么才能为自己讨来最大的便宜。

所以穗子在离开之后,就预谋了所有的别离,再也没有回来,剩下所有关于外公对的事情便都成了别人的事情,及时是在外公最难得时候,她没有回来,也没有出手帮助。外公在一次次的对抗没有得到结果,一次次的挣扎没有等来自己到底孙女穗子之后,他便带着所有的回忆,遗憾,真相和不舍离开了世界。

我是为外公不平对的,但或许换了是我,我也会同穗子一般,在那个年代里选择遗忘和忽略。

女人的一生,都在“演”,你就是角儿。生活大舞台,天天悲喜交加,有时还有刺激的跌宕起伏,最被嫌弃而也最占据长期C位的平静反而到末了更显的珍贵。那个动荡的年代,那个特殊的十年。饥荒伴着可笑的革命,到头来是鸡飞狗跳人心惶惶,肚子不饱思想腐朽,偷鸡摸狗人言可畏……活着,你就赚了!n不管是小顾,还是腊姐,她们的傻气是真还是假,反正她们都是女人。穗子,恐怕要算是相对幸福的了,尽管也有缺失。最心疼,无奈于巧巧,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怎样的仇恨和力气才敢用刀去屠杀那两个禽兽般的男人?阿陆阿三阿玫,是女人么?素有女儿声未有女儿身,但也一样未曾脱离男人的算计与魔障,女人,这个角儿难演。一书的女人,一书的我故事。女人,生来就是在演,是贤是糟,是美是丑,是善是恶,反正大多数都落入了虎口,至于结果,谁知道呢?有人碰的到惜花宝贝的,有人碰到践踏如泥的,哪管,到头来都是命。争的,死了;从的,傻了;静悄悄的,还遭人嫉妒给挖坑了,咋办?唉,女人命,角儿啊。一书的n

作为严歌苓的忠实读者,她的小说基本已集全在书架上,从《小姨多鹤》一路走来,十年中每年一本严歌苓的小说从来没有错过,一如既往地喜欢她的文笔的冷冽。严歌苓不但会讲故事,更是创造戏剧冲突的高手,在她的书里,你能感觉到,她能用文字把人、事、物在知觉、听觉、视觉中自然转换得天衣无缝,在她的笔下中国文字变得多姿多彩,奇幻无穷。每一篇阅读都是愉快的享受,尽管她的笔有时像寒光闪闪的剑,让人痛彻心扉。

这本短篇集中《老囚》《魔旦》在其他的书中已经收入过,最令人荡气回肠的一篇是《谁家有女初长成》,讲一个在时代变迁中,愚昧、无知、贫穷、邪恶走向文明、进步而需付出浴火重生代价的涅槃故事。

浮士德读后感800字(3)篇


《浮士德》n书中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貌似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存在这种冲突,比如:我妈妈是基督教徒,在家里她不存留她的照片,说那是对耶稣的不敬。这科学吗?比如: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让他们去看看这么大的世界,观世界才有世界观,可长辈们舍不得不放心,会少很多陪伴,这理智吗?比如: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这不算追求吗?nn作者用六十年的光阴,证明人经过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智者。至于地狱、天堂等是人生的一个思想过程,是信仰。而信仰的缺失、后现代主义的无所谓观念让人迷失。文字时而给人力量,时而如猛兽撕咬你,我在书中总是感觉魔鬼的话好有道理一样,难道我看到了自我?还是他也看到了不安?如果不安的就更加不安去吧!nn浮士德在书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虚,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又只使他获得了一副博学的头脑,却没有使他获得生存的力量,这是生命中的老年。如果能回到年轻,再经历一两次浪漫的感情,有一番事业,敢于征服自然,即使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起码也是生命赋予了我们年轻的活力。我每每看一部作品时,总是代入自己去对号入座,可能就因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我关注的问题可能也能代表一些“普通人!”我们对于自身的迷惘开始,而这种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时所发。深思的结果也只能是对生命的无奈。所以,这种自然贴近生活,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也将自我的生命融入,一齐来思考,共同来关注,发现问题,寻求启发。人的一生涵盖了许多,回过头来想想却又寥寥。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达成协调一致,就应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理想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地追赶,永远不满足,似乎也永远不会到达理想中的“我”。鸡汤是补品,喝多容易上火,只需让自己记住一点:善良人在自我追求中纵然短暂迷惘,却终将会意识到有一条正途,而且会奋勇坚毅的踏上,踏上的刚刚好。在路上、刚刚好、不着急、慢慢来——致[机智][机智][机智]在路上的你nn

因为荣格反复提到了浮士德,于是翻开了这本巨著,如红楼梦有“红学”,浮士德在西方有“浮学”,关于浮士德的解读方向非常多,它是一部现代人的寓言,现代人对万物的探索和欲求永无止境,那么对它的解读也是不可能结束的。

德国人称它这“小圣经”,并不夸张,你可以认为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浮士德精神”包括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等。这是歌德启蒙式的精神分析,在永恒的现世否定中燃烧一个“小我”,这启发了马克思和列宁,马克思一度以此为原型续写浮士德,可惜未完成。

你也可以认为浮士德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李斯特曾经将浮士德暗喻自己的命运,作了一首浮士德交响曲,这首交响曲的高潮部分是欲和理的灵魂互相挣扎,和浮士德小说的主题相切合,由此,浮士德彻底成了悲剧符号。

你也可以结合现代语境,认为浮士德就是我们人类自己,进行一场浮士德交易,出卖青春,出卖灵魂,来获得欲望的满足发展,以此,托马斯曾经根据这样的原型写了一本《浮士德博士》,而费孝通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里曾经根据他理解的”浮士德”分析了现代城乡变化中人的精神状态。

而在荣格那里,在分析心理学的潜意识话语体系里,浮士德就是代表理性世界的解体,而魔鬼则是代表我们诸生的情节,无意识符号,我更喜欢这样的解读,符合我反科学,反启蒙主义的口味。

歌德的《浮士德》是没有结尾的,故事没完,而这种诗体寓言式的阅读非常有品读性,虽然里面含大量希腊神话,北欧神话,欧洲诸多宗教文化内容,但这本译本有很多解释,诗体的叙述更符合艺术的鉴赏要求,类似的还有伊利亚特,奥德赛,薄珈梵歌,有兴趣的可以在体裁的理论上试着琢磨这样的鉴赏特点。

看到有其他书评说看不懂,我就放心了just kidding   我要是可以把《浮士德》读懂,并写好读后感,那我语文阅读理解一定可以拿高分了。

“他们劝你去享乐、创业,

说得多么聪明在理!

他们引诱你

去广大的世界,

抛弃使你

心灵枯槁的孤寂。”

开头剧团三人组的对话颇具哲理,即对财富与心灵的不同看法。人总是想财富再多些,房子再大些,名气再旺些,地位再高点,总是扑向这些,把心灵丢在一边无暇顾及。

书中魔鬼和天神(还是上帝来着)打赌,魔鬼与浮士德打赌,结果浮士德与魔鬼一起去闯荡,在冥冥之中输了。他喜爱美女,渴望权利。先是勾搭了一位乡下女子,后来竟要求把绝世美女海伦带来给他。他与海伦在王位上尽情享乐,却遭到了进攻。而他的处理方式也活脱脱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以致丢掉了魂灵。书中场景变换让人眼花缭乱,浮士德的魂灵一开始被海伦幻化的云托着,后又被天使们托着,升至天堂。明明是浮士德输了,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他还会进天堂,

读后感《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800字(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体3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