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银河帝国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银河帝国读后感600字

银河帝国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银河帝国8》通过很多机器人故障的故事来讲机器人的发现,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的技术也在飞快的发现,直到机器人遇到不可调和的问题:人类的未来可能会伤感人类。第一个故事:陪小女孩玩耍但不会说话的机器人,小女孩离不开机器人了。第二个故事:机器人因接收到一个不严格的命令,导致处于死循环,一直在转圈圈。第三个故事:机器人根据一些基本逻辑,推理认识这个世界,结果推出机器人将代替人类来管理世界,为主宰(不存在的上帝)服务。第四个故事:一个主机器人有六个小跟班,相当于主机器人的一部分。结果机器人总是发生故障:不干活,但是又找不到原因。第五个故事:意外创造出了能够透视心灵的机器人,但是机器人一直在说谎。第六个故事:军方的一个拥有不完全机器人规则的机器人丢失了,原来一个军人在心情不好时让机器人永远的消失,机器人要绝对服从命令。第七个故事:另一家机器人公司利用现有的资料,期望创造出了能够恒星穿越的宇宙飞船,结果那个机器人死循环烧了。主角机器人公司巧妙的造出了飞船,机器人也没钱。第八个故事:机器人模仿人类竞选领导,在人类普遍反对机器人的情况,成功通过了人类的实验,从此开始领导整个人类。第九个故事:机器人领导人类的过程中,专家发现世界在偏离计划的轨道发展,原来机器人已经计算出人类未来。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早就耳闻机器人三大原则。

这部小说以构想出来的机器人三大原则,为核心,讲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甚至在最后畅想了机器人来管理人的最终形态,畅想了一种美好的未来的世界。

这部小说的描写避开了宏大的叙事,从远到近的时间顺序叙述机器人与人的故事,来探讨未来机器人的出现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这样从小的具体事情来写,比从宏大的制高点来讨论更好把握,也容易打动人。我觉得这是这部小说的高明之处。

其中的几个故事结尾都有着大量的留白,包括每个故事间隔的年代之间的发展,都给读者有大量的想象空间,不仅仅是作者在想象,读者也在想象,这些年代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里许多细节耐人询问,猛的一看不太理解,仔细联系上下文一想,就觉得非常有趣,也很幽默。

非常好的一部软科幻作品。

最后说说内涵吧。

最后一章机器人替代了人接管了人,从各方面而言,机器人比人要更优秀。但仍没有自由意志,可以称为人的奴隶,人创造出来的完美物种(对比人而言),用于服务自己,掌控局势,那么人是否还有自由意志呢?

书中充满了对事物的辩证看法,耐人寻味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从整个帝国与基地到机器人领域,感觉想象的空间变小了,时光也到回转从前,但是可以看到机器人的发展过程。陪伴孩子玩乐的小机,在水星采硒的速必敌,第一个对自身存在感到好奇的机器人QT-1小可爱,负责在产铱小行星上采矿的DV-5,第一个可以透视心灵的机器人RB-34厄比,并未印记完整的机器人第一法则的NS-2纳斯特10号,第一台机体具有一个孩童人格的思想机器金头脑,首先进入世界政治领域的就好史蒂芬·拜尔莱。虽然机器人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产生了某些方面的便利,但是总隐隐约约感觉到某些危险因子一直存在。此刻,被三大法则制约的机器人还可以时刻为人类的安危着想,但是文中以及提到已经有不被印记完整法则的机器人出现。说不定有一天也有人类为了自身利益,生产不被印记完整法则的机器人,以此去伤害其他人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是没有办法去阻止机器人的诞生。始终好奇几个问题,三大法则到底是怎么印记到机器人脑中的呢?!当机器人预测到人类将来的发展时,会自动把该因素放在解决办法的方程式中,以使输出的方法可以让人类在将来尽可能避免伤害,可是机器人是如何进行这类预测的呢?这样的预测又有什么办法去验证呢?n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 8篇


《镜花缘》读后感
——嗜书如命的黑齿国人

七(3)班彭雨蔌

在寒冷的冬天,沏一壶暖茶,靠在窗边,读上几页书,抬眼就能望见湛蓝的天空,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清澈透亮,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今日我依旧翻开《镜花缘》,悄悄地走进故事。《镜花缘》是由清代李汝珍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本书精华部分在前半部,讲述唐代秀才唐敖因徐敬业造**而受牵连被贬落第,愤然与友人游历海外各国,见证各地奇闻异事。作者借幻想社会中的美好事物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期望。其中黑齿国的故事让我深有所思。黑齿国人人如其名,个个身黑如墨,包括牙齿,但同样个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引得唐敖等人惊叹不已。他们的风俗是无论贫富,都以才学高为贵,不读书为贱。在他们眼中,书要比什么宝物都更加宝贵。读到此处,书中黑齿国人似乎不再那般丑陋,而是让我若有所思。
回想起爸爸常对我说的话:“我少时的阅读量可是你的十倍以上,我现在依然后悔当时没多读些书!”正是应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这句古话。读书的乐趣就好比躲在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幻想着各种美好的事物,当得到新知识时又像已将美好事物收入囊中,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当阳光洒在书页上,洒在字里行间,仿佛它也好奇你学到什么,你便会迫不及待地想与它分享、畅谈。只要体会到这些,黑齿国人对于书的贪婪便都可理解。牛角挂书、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也不足为奇。不为别的,只为在书中得到知识时的乐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不论是对黑齿国人还是任何人,书都是比金银更加珍贵的宝物。有句老话: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推荐理由:
本文就书中某一章节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这个主题,笔力集中,中心明确,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

用我一世的眼光追随你们——读《红岩》有感


七(3)班   黄雅萱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不合理的世界推翻!”大胆的说辞、激昂的语调,夹杂着说不清的苦楚、道不尽的愤怒,穿云裂石般地在我心上炸开。恍然又见那亘古的风在嘉陵江里流离转徙,那江岸的红岩在烈日下熠熠生辉。


“自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许云峰,亦如高高的山峰般耸立于大地。他站了起来,哪怕面临更残酷的摧残,他也从容不迫地在魔窟中顽强散步。沉重的脚步声,铁镣碰击的咣当声,弹奏着一首战斗进行曲。虽然他骨瘦如柴,但是在我心中却是那般的魁梧高大,浑身闪耀着光芒。从渣滓洞辗转至白公馆,四肢上的镣铐早已深深刺入皮肉之中,与森森白骨相依,与强烈震动的心脏紧密。面对敌人设下的鸿门宴,他义正言辞地怒斥着国民党的丑陋罪行,在镁光相机下丝毫没有给敌人借题发挥之机。最后,他为了革命的胜利,甘愿化身为战友脚下的一块基石,与大地长眠。有那么一种人,便真的是生而伟大,死而光荣;有那么一种奉献,便真的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又一个深沉的黑夜,降临在渣滓洞集中营。刑讯室前,鞭打声、怒骂声不绝于耳……身为读者的我,心就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哪怕剩下孤儿寡母,一样闹革命!”江姐微弱而平静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我立即捂住双眼,不敢看书中所描写的那般残忍的文字。十指连心,那是怎样一种撕心裂肺般的疼痛?我很难想象她看到城墙上悬挂着丈夫的头颅,心里又是怎样的滋味。这般的痛楚,怕是叫一个铁打的人也未必受得住。
那是装疯卖傻二十载的华子良,一朝“清明”,反将了敌人一军;那是坚毅沉着的成岗,在敌人轮番肉体、精神折磨的轰击下,死死守住党的机要;那是本可锦衣玉食却为了信仰奔波劳碌甚至不惜入狱的刘思扬;那是一生都对世界充满向往、却一生都在监狱中度过的少年烈士小萝卜头……
面对无耻的叛徒,我愤怒;面对含愤的江姐,我恻隐;面对敌人层出不穷的折磨手段,我心悸;面对成岗的坚定不移,我钦佩;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无孔不入,我憎恶;面对老许的多谋善断,我叹服;面对血雨腥风的山城,我奈何;面对四肢枯瘦、憧憬未来的小少年,我唯有心疼……这本书揉合了我的所有情绪,从面无表情地翻开,到目不转睛地读下去,再到心疼地掩面痛哭,最后紧握拳头思念你们。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红色记忆永不褪色,我愿用我一世的眼光追随你们!


推荐理由:

文中许多工整的描写性、议论性语句读起来气势磅礴,动人心魄。仅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大家认真学习。

铭记过去——读《红岩》有感

七(3)班   房立坤
《红岩》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都是当年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这本书反映了重庆解放前夕敌人的种种残酷迫害和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

书中的许多人物都是我们熟知的:忠贞的江姐,对胜利有着坚定信念的许云峰,坚持气节的成岗,做秘密工作的小萝卜头,为越狱做出巨大贡献的“疯老头”华子良……在潮湿黑暗的渣滓洞里,他们吃着发馊的饭,喝着不干净的水;受完酷刑后,虚脱的身体只能躺在冰凉的地上。但他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

一段让人无法忘却的历史,一个个让人撕心裂肺的场面,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告诉我们,窗外明媚的阳光,曾经是怎样从重重黑暗中穿透出来的。读完这本书我在纸上写下了“铭记过去”这四个大字,以此激励自己。

铭记过去,铭记江姐说的那句话,竹签子是竹做的,而我们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敌人听到这句话时,也不禁打了个冷战,他们被惊吓到了。正因为有这样钢铁般的意志,江姐面对丈夫的首级才越发坚强。

铭记过去,铭记成岗的自白。在地下监狱白公馆里,受尽非人折磨的他依然顽强不屈,写下了自白书,表明自己的决心。

铭记过去,铭记监狱之花的诞生。在那样一个受苦受难时刻被监视的恶劣环境下,如果没有全体狱友的悉心帮助,没有满怀胜利的信心,又怎么能让反动派对这事不管不问呢?

读《红岩》,一个个英雄人物走到我的面前,他们身上那种坚强的意志,不懈的斗争精神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心。那段残酷的岁月值得铭记,因为那种鼓舞人心的斗志就是你遇到坎坷时不放弃的精神支柱,是你不知所措时的力量源泉。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当你有了一点值得骄傲的成绩时,只有坚持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才不辜负这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我会一直品读这本我最喜欢的书,因为我知道,每次读它,我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收获满满的精神食粮。


推荐理由:
本文语言的感染力非常强,气势磅礴,表达了新一代的孩子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有这样的下一代,中国,永远不倒!

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读《红岩》有感

七(3)班  李纯熙 

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人,许多是坚毅的,不屈不挠的,有着伟大革命精神的,他们经历过鲜血的洗礼,品尝过死亡的滋味。他们早已磨练出一颗坚韧的心,准备随时用生命报效祖国。

忠诚与背叛,阴谋与斗争,伪装与渗透……这些在小说《红岩》中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那些当年被囚禁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者们,不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小,他们都有着大无畏的气概,即使为祖国奉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虽然现在我还小,但却能从渣滓洞、白公馆被囚的共产党人的行动中,一点一点了解“革命精神”。看吧,有的人,面对竹签插入手指,也坚决不向敌人透露半点消息;有的人,不论敌人怎么诱惑,怎么威胁都会不为所动;有的人,即使面对枪口,依然对敌人冷眼相望,永远站得那样笔直;有的人,装成疯子,在监狱里苦苦待了数十年,卧薪尝胆,直到逃出牢狱,带着解放军拯救了渣滓洞里所有的共产党员;有的人,在临死前的一刻,依然高呼新中国万岁的口号!他们都是伟大的!
相比下,有些人却选择背叛,情愿 去当敌人的走狗,他们虽然自由,可却是让人唾弃的可耻下流之辈!
我的语文老师郭老师写过一篇关于《红岩》的文章,从他的文笔中,我感受到他对敌人的憎恶,对牺牲的共产党员的悲痛,对人性丑恶面的批判。而我从《红岩》里,读懂了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推荐理由:

文章写得有气势,可见作者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第三段的排比句尤其精彩,将革命者们的英勇形象简练地概括出来,很有立体感。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七(3)班 秦佳媛

《银河帝国:基地》讲了一个敲冰求火的问题:如何通过银河系百千亿颗星球中的一颗位于银河边缘荒凉地带的微不足道的小星球,来改变整个银河未来的走势?


人类在小小行星上 (他们称"地球")生活了十多万年久,建立两百多个行政区域(他们称"国家")。在地球上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的帮助下,掌握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带着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将银河系卷入星际战国时代。直至银河统一为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帝国——银河帝国。在银河帝国建国后12020年,哈里·谢顿32岁的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用数学公式推演人类的未来。在帝国走向衰亡期间,谢顿预见银河将经历三万年黑暗。他集合最优秀的科学家建立“基地”,期望它成为人类的希望。然而帝国衰微,基地被强邻包围。人类面临抉择:受控制?还是奋战?

前三次谢顿危机都是由某位领导而解决。我不禁产生疑问,如果当时获得端点星控制权的不是哈定,而是百科全书委员会。如果马洛的行商没有出现,而是继续哈定政策的接班人上位。那历史是否改变?历史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历史上那些充满偶然性的小事件,如果偏差,是否会将历史导向截然不同的结果?

当然,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对此是有解释的。心理史学预测的是宏观历史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个体的动作。因此,阿西莫夫的假设是,即使哈定、马洛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原因而没有掌握端点星的权力,也会有其他“英雄”出现,让基地度过危机。用书中的话来说:“我们盲目信仰谢顿的心理史学——它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个人行为绝对不算数,绝不足以创造历史。因为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巨流会将他淹没,使他成为历史的傀儡。”“这些尝试,就像是你在水面上拍击出的涟漪,而谢顿的巨浪则继续向前推进,虽悄无声息,却势不可挡。”
人类的自由意志,在历史中竟如此一文不值?千万人的努力奋斗,只是一场被历史操控的戏剧?那我们人类的个体,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推荐理由: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仅要在阅读中获取,更要在阅读思考,甚至质疑。小作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真正的阅读,有效的阅读,有价值的阅读。

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


七(3)班 刘一鸣

《银河帝国》这个系列,尽管我只读了它的第一本,就已然成为了我心目最优秀的科幻作品了。

这本书开始于一门很有意思的理论——心理史学。在书中,科技的发展,政治场上的变换,故事的叙述,无不是围绕着心理史学所展开的。而心理史学,则是哈里·谢顿通过多年的研究,创造出的用数学去计算出未来的走向的一门学科。然而《银河帝国·基地》的叙述节奏过快,动辄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间隔,一本书看下来,像快进的胶卷在播放基地的发展。要是其中能多加一些细节该多好啊!
但即便是这样,也不代表《银河帝国·基地》没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银河帝国·基地》全书共讲了三次“谢顿危机”,第一次政权危机,第二次宗教危机,第三次贸易危机。每次危机之间,都是一波三折,没有一般科幻作品的脸谱化,对每个人的性格塑造都接近完美。在如此宏大的世界观之下,依然能把每个人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处理得很好,比如赛佛·哈定这位第一任端点星市长。小说并不是讲完了关于他的故事便把这个人“遗忘”,而是赛佛·哈定的名言在文中被多次提及,这不失为这本书一个值得学习的优点。
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其实是其中对人文方面的思考。本书不止一次提到过在银河帝国覆灭后,会因为没有人知道核工具最初是如何制造及使用的而产生大面积科技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其实是与我们现实生活挂钩的。就像现在很多银行使用的IBM系统,核心系统基本没有更新,上层系统则会不断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可能真就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明白底层系统的设计,只要上层系统一崩溃,就会造成全盘的崩溃而束手无策的情形。


推荐理由:
一、能指出名作的不足,而且有理有据,了不起。
二、作者将书中描写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出自己的担忧,可见学识非常广泛。


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


七(3)班 肖雅喆

《银河帝国》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艾萨克,是最经典的科幻小说之一。书里宏达而完整的世界让人惊叹不已。
在许多年以后,地球的大小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生活所需,人民开始迁移到银河系中的其他星球,人类迅速统一了银河系,创造了强大的银河帝国。而帝国渐渐衰败,整个银河将陷入长时间的蛮荒时期,伟大的心理学家哈里·谢顿已经预知了未来的一切,于是开始了为期几百年的神秘计划……

书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能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虽然《银河帝国》里的出场人物很多,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各不相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盖尔、勇于创新的哈定、机智勇敢马洛,还有贪婪的领袖、无能的皇帝,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在神态和语言描写时,作者喜欢用夸张的修辞,他们的喜怒哀乐似乎要都要溢出书来。
合上书的时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但破坏力却非常巨大,他们毁掉一颗又一颗星球。我不禁觉得人类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万恶之源,他们破坏了生态平衡,让动物植物无家可归,他们在残害了其他生物后,又要通过杀人、抢劫、强奸,直至战争的方式去互相残害。
然而幸运的是,人类之中仍然有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保护整个银河系。正因为有了他们,也许许多年后银河不会变得像书中写得那般衰落吧!

推荐理由:
小说的核心是人物,能否塑造出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是小说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志。阿西莫夫的这个系列正因人物的成功塑造而成为科幻小说的经典。小作者真的很会读书!

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


七(3)班 冯思雅 


《银河帝国基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对当时社会做出伟大贡献之人的一段丰富且有趣的经历,他们分别是哈里·谢顿、赛佛·哈定和侯伯·马洛。
这次的读后感,我不想千篇一律地概括书本内容,我主要想谈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赛佛·哈定。他是基地第一任端点市市长,领导基地度过第一、二次谢顿危机。说实话,他刚出现在这本书时,我对他的感觉并不是很好,我当时觉得他是一个有些懦弱的男人,但是我继续往后看的过程中,发现他是一位十分冷静、有智慧、会灵活变通、有修养、有时候会开些小玩笑的人。我很欣赏他的沉着冷静,因为这一个性上的特色帮助他再一次当上了端点市市长。他极具个人魅力,能力很强,出口成章。他有许多流芳千古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让我记忆十分深刻——“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
我对赛佛·哈定印象非常深刻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在看他的故事的同时,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比如:冲动是魔鬼;我们需要用冷静的态度分析一件事的利与弊;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动用武力去解决事情,因为他们知道这对他们没有一点意义和价值,所以他们会更喜欢用嘴和实际行动来获得成功……
我发现作者虽然在这本书里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达当时人物的情感,但很多人物的外貌要不是一笔带过,要不就根本就没有提到,我觉得作者在人物上可以增加多一点外貌描写来加深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印象。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当我在看这本书时,一个章节的故事结束后,另一个故事紧跟着就冒出来,没有一点衔接和过渡,使我看的时候有些茫然。
虽然这本书在有些内容的描述和编写上有点小瑕疵,但我认为,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令人称赞的文笔,及他严谨的逻辑思维值得赞叹。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们只有敢于想象、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就有成功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写出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容错过的系列小说之一。


推荐理由:
本文颇有新意,并未如一般同学写谢顿,而是关注了另一个主人公——哈定。并且对作品的描写、过渡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质疑的精神值得提倡。

银河帝国10:裸阳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银河帝国10:裸阳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银河帝国19:裸阳》,艾萨克.阿西莫夫。译:叶李华。
未来多年 ,走出地球的人类后裔,银河系开辟了50个独立的世界。地球的人类住进地下的钢筋水泥大楼,没阳光黑暗的包裹里。外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机器人技术即为超强,相对地球,人口稀少,机器人众多,大量机器人应用到生活方方面面。
索拉利星球,人口一万人,人与机器人比例达到1:2万,是50个外太空世界机器人最高度发达的,人与人之间隔绝,不相往来。索拉利人终其一生无法忍受终除妻子外与外人面对面的接触。
索拉里杰出的公民德拉玛被杀,成为好多年来的唯一案例。地球便衣刑警伊利亚.贝莱受邀去侦破。也是唯一的地球人有机会去到外太空世界,贝莱肩负着地球了解窥窃外世界的任务。
贝莱在老搭档来自太空最强大奥罗拉机器人丹尼尔的帮助下展开工作。公认杀害德拉玛的只有能接近他的妻子嘉蒂雅,但又不可能是她,苦无证据。接下来司法局长在贝莱面前被毒杀,贝莱差点被毒箭射杀,案件越来越扑簌迷离……

银河帝国10:裸阳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索拉利人选择与人群隔绝,几乎一切都依赖于机器人,李比宁死也不愿跟人面对面;地球人却紧紧地挤在一起,穴居于大城,想方设法要将机器人逐出去,贝莱甚至无法接受直接暴露于开放空间。
现在看来,这样的两个社会似乎都是病态的。作为社会型生物,人怎么能忍受得了一个人过一辈子呢?同样,就算科技发达,人类的食物可以自己创造,但是怎么能完全脱离自然,将自己困在钢铁围城里呢?但是,等到科技文明向前发展,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又是真正合理的?今天的世界,尚且战火不断,和平并没有真正到来,相比之下,至少钢穴里,索拉利星球上,没有硝烟烽火,没有流血冲突,没有所谓的为了真主和理想而去牺牲自己甚至他人生命的行为。人类的进步不仅仅只应有科技,还应该有与之同步的道德文明。若有一天,贪婪狡诈残忍无情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消失,或许马克思主义的共产社会就有希望实现了。

银河帝国10:裸阳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以前某一部系列介绍过50个原始世界,其中就有索罗卡。没想到后面会有专门一系列的书来介绍这些原始世界,阿西莫夫写的这个系列果然非常宏伟。回头看看这部介绍索罗卡的小说故事,其实还挺简单。索罗卡人性格独立到了极端,人类习以为常的交往对于他们是非常厌恶羞耻的事情,就像中国不能谈性,索罗卡的世界里两个人见面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他们宁愿死也不愿和其他人见面。而地球人类,发展出地下大城之后,每个人就喜欢封闭的空间。人类去城外看广阔的天空也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索罗卡世界有一个人对交往厌恶到了极端,计划毁灭所有其他世界来做到再也不用交往。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生了一场命案,一个地球上的警察来破案,到底是谁杀的呢?n自己去书里寻找答案吧。

银河帝国读后感


银河帝国讲的是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银河帝国读后感一

这是我心中最优秀的科幻小说系列。

虽然我到现在为止,只看了它的第一本,但是仅仅是在第一本中,他就已经将自己对于科技、政治、人性以及想象力的控制展现得淋淋尽致。

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科幻小说家首先得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

科幻只是表面的一张皮,小说家使用科幻元素来为自己的理念或者说主旨的展现而铺路。

显然作者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小说里的人物性格完全没有一般科幻小说家的那种脸谱化,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类似于引文中的那些对于现实世界的讽刺。

我很喜欢这种文风,读起来既不会觉得枯燥学术,也不会觉得肤浅。

小说开始于一门很有趣的理论--心理史学。

在这套理论真正的奠基者谢顿的介绍中,提出他刚接触这门学问的时候,心理史学只是一组含糊的公设,而在他手中,它成为一门深奥的统计科学。

小说中,谢顿通过这套理论预测了银河帝国的崩溃,同时也预测到了第二帝国后来该如何复兴。

如果是我小时候看到这本书,我肯定会觉得,哇,这本书讲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啊,虽然我完全不知道,但是总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但现在看时,我却觉得理所当然。

甚至于很有可能在以后,这本书就如同凡尔纳的小说一样,已经不再是狭义上的“科幻”。

因为人们已经将它们实现了,斜眼笑:D

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这套理论已经开始稍微展现了自己的威力了。

对,就是那些人说得玄乎其乎的大数据计算。

只要数据够多,总能预测事物的走向与未来。

广义上来说,的确如此。

一个个的人类个体的行为比较难以预估,因为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独特的点。

但一旦涉及到极大数据的人群时,人就类似与群蜂一样,变得那么地趋于一致。

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商品,什么样的人,喜欢看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对象……

乃至于,我们人类选举的结果,政治的走向……

如果数据够多,关于这些事件的预测,我相信未来都是可以实现的。

而且精确度会越来越高。

不过有趣的是,当我们人类每个人都知道预测的结果时,很有可能历史就会被改变。

这里有点类似于薛定谔的猫了,如果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未来,那么未来极大几率就如同预测的那样……

想到这里,似乎没那么悲观,但是有点不甘心。

如果我知道自己的未来,自己现在会做什么呢……

想到了,就去做吧。

最后的最后,其实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即使是只蚂蚱,也要跳出自己的极限。

银河帝国读后感二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市长、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i1766.com)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首先是对超越语言沟通的极力赞同。在《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是用思维沟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态的猪仔也是一样,甚至三体人也是思维沟通。语言是思维的碎片,正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才导致了人类的分离与猜忌。日常中太多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说故意和假装这两个极大的障碍,即使是想要好好说话,也会出于自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造成沟通中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糟糕的沟通莫不是如此,近年来各种提升家庭中沟通技巧的培训比比皆是,间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正确看待影响他人的利弊。因为有意识地影响一个人,最终导致了这个人的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妨碍了他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然而阅读这部为大的未来史,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过去自以为为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还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最后是摆脱对情感利用抵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的思考于我而言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感情的共鸣常常发生在阅读或者观影甚至听歌的时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时候,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掉情感的因素。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视角,实际上却变得不那么客观。人类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于自己情感的,为了忠诚、为了名誉、为了爱情、为了尽孝、为了很多虚无缥缈的感情,来调整目标,付诸行动。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坏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牵绊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情节,因此默默地认为这是一件坏人才做的事情。但这次对情感控制思路的打开发现,曾经看到的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种而已。我们都是凡人,无法“调整”别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将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适合的实现途径,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都有为情感驱动而获得的充盈幸福感,这从不因为同时做了其他事情而减弱。

银河帝国读后感三

最初是受机核电台“我们为什么深爱《无人深空》”这一集节目的影响决定开始看黄金时代三位大师之一、也是我早已如雷贯耳的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我对这一系列一直是大部头、一整排书的印象,所以一直没有信心去开始阅读他。直到听到机核的几位在节目上以《无人深空》这部当时我也正在关注的游戏为引子,大篇幅的介绍了黄金时代以及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才激起了我在科幻这一领域打算从源头一探究竟的兴趣。具体的做法,就是我打算读完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

具体了解才知道,《银河帝国》系列分为好几个子系列,如《银河帝国:基地》1-7,《银河帝国:机器人》8-12,《银河帝国三部曲》13-15。《基地》使我率先想读的,一共有7部。1-3为基地三部曲,4-5为基地前传,6-7为基地后传。

阅读动机介绍完了,下面讲讲开始使用kindle的由头……

其实之前看东野圭吾的小说一直用着UC浏览器中的小说阅读功能,因为发现确实挺好用。后来使用kindle手机版也不是因为UC不好用,而是在网上下载的银河帝国txt版本排版实在太差,又因为打算过年时候就入手一部kindle,所以生出了“有没有kindle手机版呢?”的想法,一搜索没想到还真有。kindle手机版需要kindle账户,等入手了kindle真机,账号中的书也会一同同步,所以开始直接使用kindle手机版阅读。

在亚马逊商城里买了《银河帝国:基地》全系列7本书,所幸还不太贵,一共20RMB。排版确实让那个人满意,唯一不满意的是不能上下划屏翻页。

啰嗦了这么多,下面开始讲讲自己的阅读感受。

今天读完了《基地》第二部,先说说总体的感受,《基地》系列读起来很流畅,丝毫没有受年代久远以及外国作者语言描写的影响。

小说构思宏大,从每个小节点叙事,构建起整个银河帝国恢宏的故事。读完了两部,其中有些科幻观念在今天看来,不免觉得有些普通,银河舰队,星际航行等等以及一些绚丽的特效在今天的影视剧中已经随处可见,所以想象力方面带给我的震撼并没有读大刘的作品给我的震撼大。

其实这也不可避免,想想阿西莫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家,那个时候计算机都没有普及,却能构思出现在读起来也不乏味的科幻作品来,实在是了不起。可以预见到,阿西莫夫的作品,一定给当时的人们开了不小的脑洞,科幻的星际背景,加上跨越整个银河,几千年的鸿篇巨制,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震撼,一定是十分巨大的,甚至给科技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都是有可能的。

下面具体说说这两部带给我的感受:

《银河帝国:基地》,这是第一部, 是整个《银河帝国》的开篇之作,交代了故事的整体背景,以及讲述了基地是如何度过了几次谢顿危机。感受上,其实没什么特别大的感受,在度过几次谢顿危机的时候,情节读起来还是很舒爽的。感觉谢顿就像上帝之手,一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所以第一部的谢顿危机比较稳定,每次度过之后,基地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银河帝国:基地与帝国》,这是第二部。这其实也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地和帝国一位将军的战争,但还是在谢顿的预料之内,基地战胜了帝国。但第二部分基地才迎来了真正的危机,这也是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个变奏,即突变种——“骡”的出现,由于骡是生物突变产生,又对整个大局有着十分强大的影响力,所以第二帝国的发展在骡出现的时候脱离了谢顿的预定轨迹。这是在我读来,精神一阵的部分。基地的所有人失去了谢顿的保护,一直以来的信念崩塌了,人们看起来要真的靠自己,但是小说在最后,引出了一直藏匿不提的“第二基地”,预示第二基地可以击败骡,拯救整个银河,而骡的阴谋,也在小说的最后在一对夫妇的手里化成了泡影……但是,一切还没有结束。下一部,将是第二基地登上舞台,纠正这一变奏。这一部,总体上读起来比第一部有意思,但是前期还略显枯燥,结局读起来比较爽。让人也有了想继续读第三部的冲动。

银河帝国读后感四

整个故事以银河为背景,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整个银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为了减短这段战乱,哈里?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预言千年之后后,这两个基地会建立一个更好的第二帝国。首先让我们从科学入手,银河帝国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说法,关于科技的倒退。《基地》也是这样,根据《基地》的设定,银河帝国间各星球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星球间的联系就非常依赖一个统一的政权来维持。

最近读完了银河帝国-基地篇。这本书虽然以科幻小说出名,但是你真正读完,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在人文方面思考极深的一本书。由于书真的很长,这里先简单的来描述一下整个故事,然后再聊下里面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整个故事以银河为背景,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整个银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然后帝国盛极一时之后,开始衰落。一小群有前瞻的人看到了这个趋势,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一位数学家,哈里?谢顿,他开创了一门新的科学,名为“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帝国灭亡之后会带来一段无止尽的战乱,一直到新的帝国建立。为了减短这段战乱,哈里?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预言千年之后后,这两个基地会建立一个更好的第二帝国。

从许多方面来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说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小说的焦点在于讨论文明力量的兴衰起落,引为借镜。虽然不少科幻小说都有相似的意图,像《一九八四》或《华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讲述流行趋势如何在社会上结实累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

“基地系列”则扩大观察范围,不再把重点放在社会变成什么样子,更关心的是社会怎么改变,要如何适应。此外“心理史学”赋予剧情一个合理化的宿命观,用以道德教化,在剧情里的突发事件皆避无可避,是建构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误偏差。比方说,在“骡”现身前的基地已经缓缓步入寡头政治与独裁统治的境地,但是小说把这些都当作“谢顿计划”必不可缺的一环,没有在对错之间大作文章。小说也斟酌讨论到个人主义,“谢顿计划”代表的是一股无可憾动的社会作用,由遍布银河的人类,数以兆亿的心智所带动,任何力量都莫与之争,然而计划本身却仰赖深谋远虑的个体(像是塞佛·哈定和侯伯·马洛)因时制宜,领导大局。“骡”也是单一个体,具有超凡能力,预料之外的颠覆了基地,差点毁了“谢顿计划”,第二基地设局布阵,弥补“骡乱”,倚靠的还是个体。哈里·谢顿希望自己的计划能“将三万年的黑暗洪荒时期,缩短为一千年”,奠基于群体趋势的心理史学,无法准确预测个体的影响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实是修补这道瑕疵。

整个银河帝国,从我自己看来,在很多方面其实非常有启发作用,从关于科技发展的探讨,到人文社会的思想,再到宗教于贸易,国家统治,每个方面都有很多有具有启发性的想法。

首先让我们从科学入手,银河帝国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说法,关于科技的倒退。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极点,所有东西都开始自动化,庞大的科技系统,造成了人们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首先纵观整套书籍,我尝试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所谓这个科技倒退的出发点。首先从科技发展的本身。我们都知道任何科技的出发点,都是基础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等等。然后任何一个我们现在看到的高科技,都是从最开始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是到了今天,这些基础的知识,其实都很难在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几代人不停的开发,不断的改进,所有的新时代事物,都是从最初最简单的基础技术一步步的累积而来的。

看看大家手上的手机,每个人都会用,会打电话,会用程序。厉害一点的,会自己写手机程序,会修理手机。但是真正知道电话是如何互相沟通的,无线电是如何交流的缺寥寥无几了。修理手机,也变成了如何更换其中的零件。突然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动化运行了,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懂得怎么设计这些自动化生产线的人越来越少了。东西坏了,大家只是换一个零件,至于为什么换,再也没有人明白了。接着,可能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某个零件停产了,再没有人生产了,接着从最基本的零件,到整个产业线,你突然发现某个产品就再也生产不了了。

虽然这个听起来很夸张,但是这些事情,其实真的是在发生的。从小的方面说,很多银行的系统现今基本都还在用几十年前的IBM系统,核心系统基本没有更新。很多问题就在于,几乎所有的现在的程序都是在最初的基础上建立的,基本没有人能够在从新从底层再设计一套系统。然后这套几十年的系统,也没有会非常大的更新和更替。因为新的技术已经取代旧的技术。然而可以说,等时间越来越旧之后,你可能就会发现,已经没有人理解和明白底层系统的设计,虽然底层才是所有上层系统的根本。

《机器人》读书笔记500字


人的生命就是这么多,从生到死。也许我们害怕死去,但每个人都会如此,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律。但机器人就不同了,它不会害怕死去,因为它要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以前没有武器的战争年代,许许多多的人战死在杀场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有了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坦克、无人操纵火炮、智能鱼雷和自主多用智能作战机器人等。有了这些宝贝,就不会有人无辜的死在战场上了。但是,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尽管各种会思维的功夫令人眼花缭乱,但真正在战场上较量的仍然是武器后面的人,起关键作用的也是人。所以,如果一支军队的武器很聪明,另一支军队的武器很笨拙,那么胜利必然会青睐武器聪明的一方。没错,武器的发展并不代表那些战场上的人都可以退休,之不过他们的生命得到了保障而以。

读了《机器人》这篇人类发明卷,我生发了许多感触。人类发明军用机器人,为的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更好的作战。可是有些恐怖分子却借这个机会,利用机器人,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我真想对他们说:机器人是战场上的武器,不是让你们用来干坏事的,所以请你们快点停止这种迫害社会的事吧!

从前的肉搏到现在的军用武器,科技是发展了,但人们真正所希望的,还是能够停止战争。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阿西莫夫是此书的作者,他被读者称为“神一样的人”。美国政府还授予他“国家资源与自然的奇迹”这个无与伦比的称号,以表彰他的杰出贡献。阿西莫夫也是一个全能型的作家,其著作几乎覆盖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但每一部作品,他都认真对待,读起来让人能充分感受到那种朴实,严谨而又风趣幽默的氛围。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人类在一个小小的星球——地球上,经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帮助后,统治了整个银河系,并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银河帝国及之后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敬佩的就是哈利·谢顿。他的年纪很大,头顶几乎全秃,还跛着一只脚。但他双眼湛蓝,炯炯有神。他是心理史学创始人之一,也是基地的创始人。谢顿拥有着自己所研究的数学计算公式,运用这套公式,他预言出已存在了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我觉得他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勇于说出实话,在遭受到他人质疑时,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一心想着拯救众生。
他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想到自己学到的知识,真是小巫见大巫。我们应该向谢顿学习,饱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坚定决心,向一个目标努力前进。水滴石穿,是指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我们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初一(23)班
孟思莹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600字(3)篇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600字 第(1)篇

谈谈对科幻的感受

对科幻没啥感觉

一直以来我都不理解为什么身边的科幻迷谈起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神采奕奕,可能是因为我是文科生的缘故吧,对科技没啥感觉。自从逼着自己看了一系列美国科幻大片:《星际穿越》 《盗梦空间》《阿凡达》,书籍《三体》《流浪地球》《基地》后,对科幻有那么一点点感觉。科幻的价值在于,站在一个不同时空角度思考人类的未来,故事中描绘的未来看似陌生,但在人性层面总有想通之感。科幻带给人类一个不同的思考角度,阿西莫夫在《基地》中站在银河角度,每个行星只不过是银河中的一个省。一万年的暴乱,在谢顿经过心理史学计算后可以缩短到1000年,“基地”是人类未来演变的缩影。

三段谢顿危机

自从谢顿在银河边缘创建基地后,基地承载着建立新的银河的使命,在本书中共发生了三段谢顿危机:

第一次谢顿危机,银河被异端事例攻击,最终靠着团结一心取得了胜利

第二次谢顿危机,哈定通过宗教化解了周围四国的叛乱

第三次谢顿危机,马洛通过自由贸易化解了危机

从基地呵护新的文明,团结一致克服危机,到依靠宗教,再到依靠自由贸易。这三段也隐喻人类如何把无序的世界组合为有序的世界,如何把凝聚人心。靠着共同理想信念可以维持30年,靠着宗教可以维持150年,靠着自由贸易可以维持更长的时间。

仔细想想,三次谢顿危机,代表着人类关系处理的三个层次,第一次是典型的部落形式、第二次是宗教渗透、第三次是自由贸易,经济全球化。从三次谢顿危机看,交往范围越来越广,而为了维护扩大了的社会交往秩序,则需要建立新的秩序。

基地本质是建立新的人类生存秩序

上文阐述了三次谢顿危机,三次谢顿危机化解的关键是建立新得秩序,调和新的矛盾和利益机制。读基地时诱发了我对政治、社会秩序新的思考。

原本总是忽略社会秩序,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后来接受了不一样的思想,渐渐明白:一切事物的背后都离不开对个体(群体)利益的思考。社会足够复杂,我们无法用学校教给我们的”正确答案“理解这个社会,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总是存在灰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阿西莫夫在《基地》中创造了一个新的环境,这个环境并不是与以往环境孤立,而是需要与以往环境相对抗。可以看到银河帝国时代的统治具有专治的特点,但是基地则与此不同,借助心理史学家的预测,以不同方式,将人类联系在一起,阳志平曾在阳志平 - 读书与心智、向阿西莫夫致敬中提到,《基地》的伟大在于创造了不同于洞穴隐喻的环境。请看洞穴隐喻含义:

设想有这样一个大洞,通过一个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整个通道能够挡住任何阳光进入洞内。一组囚徒背对着出口,面向远处的墙壁。他们的四肢被套上了枷锁,并且他们的头颈也被固定住,无法转动,因此看不到他人,实际上也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而只能够看到面前的墙壁。他们在如此的环境下终其一生,不知道其他任何东西。 在洞穴中,他们身后有一把明火。他们不知道自己和明火之间隔着与人一般高的土墙,在墙的另一边,人们头顶东西走来走去,东西的影子被火光投射到囚徒面前的墙壁上,人们的嘈杂声也回响到墙壁那边囚徒们的耳朵里。柏拉图说,这样一来,囚徒们一生中所感觉或经验到的唯一实在就是这些影子和回声。在此情况下,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以为这些影子和回声成了全部的现实,他们能够谈论的,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对这种“现实”的经验。 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由于他一生在半暗半明中禁锢太久,只要他转过头来,就会感到痛苦不堪呆若木鸡,火光使他眼花缭乱。他会因此而手足无措晕头转向,只想转身重新面对墙壁,因为那里才是他所认为的现实。倘若把他从洞穴中完全带到光天化日之下,他更是两眼漆黑无所适从,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看东西或认东西。然而,要是在上面的世界呆久了再重新回到洞穴,他面对黑暗一时又会感到两眼漆黑,对于那些仅仅以影子和回声为现实的囚徒而言,他所经历的一切简直是天方夜谭。

阿西莫夫创造的基地,站在银河的视角思考问题,尺度足够大, 忽略了个体层面所形成的社会共识。而洞穴隐喻的启示请看简书 - 基于洞穴隐喻的启示。创造一个新的环境,用一个新的故事,不知道谢顿的预言在千百年能否实现,但历代领导者总是能够招待结合点把星球上的人团结在一起。一种社会意识能够成为主流在于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且符合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追求。

思考的视角:不同维度切换

当你的思考视角是宇宙时,个体的命运或许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一个问题的答案,在本层次往往是无解的,需要上升层次,即所谓的降维打击。科幻传递了一个新的思考方法,即把时空视角拉到足够大,并以此为参照点去观察当前境地。同理,如果追求的是千秋万代,那么当前的困难算得了什么;相反追求的是及时享乐,何必对未来有过多的思考?当前人的焦虑,假如目光长远,把当前当做积累未来竞争力必经之路,会少很多焦虑,也会更明白该做什么。炒股时也太多被短期的市场情绪所影响。

讲故事,会忽悠

故事是人类所必须的,当你创造一个新的故事,并能够让人完全沉浸,那么这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故事具有很强的带入性,当事人将会进入新的角色,激起英雄气概,底层情感。那时,都会迷糊,何谓真实,何谓梦幻。

愿你我都能够创造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一起在故事里面玩耍。

end.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600字 第(2)篇

基地读后感

心理学史 现代来看 统计学和历史的综合

谢顿让10万科学家去端点星

看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繁盛之本

第一次危机 周国国家领土扩张

利用制衡之术 形成四国相互制约 保全自己

类似春秋战国时代 以策略取巧 非长久之计

第二次危机 邻国宿敌 获得帝国巡弋舰 准备进攻

利用宗教信条 绑定科技知识 让科技源泉只为自己所控制 从而控制其他国家 保全自己

核心思想 科技和思想的洗脑

类似现代 以科技核心力量控制经济发展 美国控制计算机芯片制造技术 中兴事件等 非长久之计

第三次危机 其他国家也逐步拥有核力量 继续靠宗教科技 无法长久

以贸易绑定各国联系 达成双赢 多赢局面 从而一损俱损

如今 中国丝绸之路 亚太经济 都是以贸易经济发展 迅速崛起 美国为阻止中国 减缓中国发展 不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出现贸易纷争

虽然是整个银河帝国,行星的纷争

虽然是科幻小说

但是确实整个现代社会的缩影

不得不说 作者全局观很强

细节待品!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600字 第(3)篇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期待已久的“传说”,即使真的决定要入坑,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感慨谢顿身为教父的传说,心理学的强大,足够分析出未来社会的走向。没有干扰性,只有唯一的解决之路。所有的走向都在指向未来的“第二帝国”。

      当文明毁灭,一切都回到蛮荒时代的时候,古老文明的科学就变成了魔法。

      从基地的成立到经历三次危机,每次的危机的解决办法都依据上一次危机的解决。而每个时代都存在一个明辨的人,才可以看穿事件的前后,找出最完美的解决。“塞弗·哈定”“侯伯·马洛”,他们都具备如何来推动基地的前进,解决了当前的难题,再把新难题预计的未来推个下任继承者。

      看的懂,才能体会到科幻带来的震撼。

《银河帝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银河帝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银河帝国》系列可以说是在我所读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它不但论述了人类社会组织形成的条件和形态,同时也运用历史、心理学、数学、文学、物理、化学、古生物学、生物学等学术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学科交融。这本书大约讲述了地球人创造出会思考的机器人后,在机器的帮助下掌握了恒星级移民技术,建立了“银河帝国”。之后是一万二千年的太平时光。突然,一个年轻数学家预言银河帝国将要灭亡,于是建立了两个基地以保存文化、科技和确认历史走向。

在《基地》系列里,作者阿西莫夫大约描述了三十个左右的星际文明。这些文明各有各的特色。但如果我们忽略那些稀奇或不稀奇的强大科技,就会发现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现实基础仍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世界各国(重点是欧美大国)。只是在星际文明这个大背景下,阿西莫夫从艺术的视角对文明的特点进行了浓缩、放大、提炼以及极端化。

在三十多个星际文明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盖娅生命体和索拉利文明。它们一个极度统一,一个极度自由,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两个极端。

盖娅生命体的进化,使得在盖娅星球上的所有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是一个整体。所有物体都有意识,所有的意识都可以实现共享。每个个体不但是个体,更是共体。以集体之意志为意志,从而实现极度的统一。

索拉利文明展现的则是极度的自由。在一个三倍于地球体积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几千索拉利人成熟体。他们有着极端先进的生物基因改造技术,从而进化出了“转化叶突”,一个个体利用“转化叶突”所转换的能量,足以支持成千上万的机器人用于管理土地、家务等事。他们相信“他人即是地狱”这样的信条,所以连同类也不相来往。为了达到这点,实现真正的自由,他们以基因改造进化技术进化出雌雄同体。为了自身之自由,他们不谋任何形式的扩张。

在《基地》系列的最后一本《基地与地球》中,阿西莫夫以各种场景和讨论,似乎在说服读者或他自己,盖娅文明虽和人类所向往的自由完全背道而驰,但也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后,他设计出一个“不需要完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的崔维兹进行选择的场景。崔维兹要选择以盖娅生命体作为蓝本建立新的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或选择索拉利文明建立人类新秩序。最后,他选择了盖娅。其原因就是,在即将到来的宇宙侵略中,他们需要统一意志!

也许,这就是阿西莫夫借《基地》系列、“心理学史”以及崔维兹、机器人丹尼尔、吉斯卡,来对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考做出的结论。在二十世纪40年代二战一触即发的情况下,阿西莫夫对世界各国的呼吁。现在的科技已经在正是他所提出的“学科交融”了。如果阿西莫夫一直生活至今,不知他所做出的带有强烈寓言性质的结尾会如何修改呢?作者:赵慕尧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导语:《基地》是中考必读书目之一。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过这本书,看跟《红岩》、《创业史》、《骆驼祥子》等并列一处,作者又是一个叫阿西莫夫的俄国名字,以为也是红军战斗革命史之类。

一、《基地》读后感

早就知道阿西莫夫写的这套科幻小说开一代先河经典难撼,一直无缘。出了中文版后嫌贵耗了一个多月,还是没忍住出手了。原来担心翻译质量,看完了觉得还挺满意,除了对台湾式的译名和遣词用句略有不适外,其他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了。

小说的内容绝对精彩,虽然成书时间早(第一篇发表于1942年5月),很多当时很科幻的细节描写让现在的我们看了啼笑皆非,可是情节曲折,气势宏大,人物鲜活这些历久弥新的东西让人不忍释卷。特别是第三本《第二基地》中,程尼斯、普利吉将军、变异人骡和首席发言者四个人在斗室之中连环争斗的场景,真是高潮迭起、峰回路转。明明是白纸黑字的平面媒体,凭空让人有高楼下坠、蜘蛛人儿吐丝破空来救的惊心动魄感觉。我强烈怀疑十面埋伏最后结局的灵感效颦于此,以这般俊男美女巨资CG视听冲击之组合,尚不及阿老片纸之功,真是高下立见!

同样是在《第二基地》中,有这么一段话追根究底,一直向深层探索下去,我们就能够发现,人类蒙受的一切苦难,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银河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思每一个人都将自己隐藏在他人无法穿透的迷雾中,而每团迷雾里也只有一个人。偶尔,从某团迷雾会透出一丝微弱模糊的讯号,而人类就是借着这些讯号互相摸索。然而,由于相互之间无法了解,也就不能彼此互信互谅,时时刻刻都会感到恐惧不安。长此以往,便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迫害。不错吧?真没想到在科幻小说中还能读到这样鞭辟入里的人生感言,真是过瘾!

二、《基地》读后感

很久没有迷恋一部小说了。

《基地》系列让我重新发现了阅读的乐趣。

在印象中,科幻小说很少以数学作为故事的根基的,一般的科幻小说家都小心翼翼的避免碰上数学这个麻烦的题材。

而《基地》正是以数学作为整个小说的基本线索,尽管在小说中,阿西莫夫称之为心理史学,一门从来没有过的,似乎永远也不可能有的学科。

心理史学本质上是一门通过数学的方法预测人类历史的学科,而人类历史在概念上体现为每个人的心理行为的总和。心理史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热力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即尽管个体的行为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但是这些个体构成的总和,在统计的意义上,是可以预测的。

统计预测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样本空间足够大,使得个体的行为足以被忽略,另一个是预测的结论不被统计的个体所知,否则将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使得预测失效。

从现在的科学发展来看,所谓的心理史学当然是不可能出现的。心理史学依赖的基础是决定论的分析方法,适合简单的系统。但是,对于一个由人的心理行为构成的复杂系统而言,这种方法难以适用。

复杂系统最直观的说明就是所谓的蝴蝶效益:初始状态的微小差异,在一定的条件下,将通过不断的扩散,从而完全改变系统的结果。

对于心理史学而言,这意味着个体的行为不再是可以忽略的。事实上,阿西莫夫后来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三、《基地》读后感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让人兴奋的作品了,阿西莫夫不愧其大师称号。阿西莫夫爱好推理作品,因此他的科幻也成为了科幻推理,尤其幕后更有幕后操纵人,视线从第一基地拉到第二基地,继而是盖娅,而后是地球,最后是月球,让人大呼过瘾。

当然,阿西莫夫并不会因此显得浅薄,相反的,他在基地系列中表现出的气势和深沉思考,让人畅快过后更有所回味。联系最近读得几本书,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在系列中是条有趣的线索,不妨让我们梳理一下。

人类与动物不同,动物似乎只对当下、与自身横向关联的事物感兴趣。(当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类的维度中还有时间的纵向维度,作为历史的产物并自身构成历史,人类的自觉意识让人们很早就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浓厚的兴趣。历史哲学的书厚厚大本,集合从人类文明初始到当今时代的学人智者的思考。那阿西莫夫又在想什么呢?

基地系列的基础建立在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上。这是个不仅让克鲁格曼对经济学产生兴趣的大胆想法,也是粗看之下自我完备的天才理论。类比于气体的分子动力学,虽然人类个体是不可预测的,但人类社会整体,只要样本量足够大,却可以用数学表述出来,继而可以通过改变变量控制社会进程。似乎很不错,不是吗?

然而如果这么简单,故事就再也没有变化的可能和发展的必要了。阿西莫夫加入了两个变量,使得社会发展可能偏离数学计算的轨迹。一是技术变迁。在哈里・谢顿创立基地之后几百年时间里,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当初的想象,面对第二基地的精神干预,第一基地差点发展出反干预的技术,几乎就要断送整个计划。

二是个人力量。在第一基地历史上多次谢顿危机时挽狂澜于既倒的个人英雄行为虽然卓著,却没有脱离谢顿计划的轨迹。但变异种骡的出现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谢顿计划真正遇到自身的整体性危机。

骡的来历不明,显然是阿西莫夫的有意为之。多次谢顿危机后已经将读者的预期挑逗得太高了,一个拥有强大精神控制能力的变异种第一次将精神力量引入这个物质的世界。然而骡最终在完全摧毁谢顿计划前一刻被同样拥有感知和改变意识的第二基地所阻止。这样貌似能自我维持的谢顿计划的命运其实还是掌握在一帮拥有精神力量的精英手中。尽管第二基地人数很少,高层的觉悟也很高,但仍不免于权力争斗、猜忌和怀疑。谢顿计划由一位天才的发现而成形,或许最终也会因为个人的私欲而毁灭。

阿西莫夫无意就此罢手,天才的创意将钟摆晃向了另一极端,即盖娅星球。这是个个体自觉地化入集体意识的生存方式。生命体、非生命体都在集体意识占有一席之地,而人类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与我同在的方式看上去很美丽,但习惯了自由意志传统熏陶的人类未免心有不甘。这是通过葛兰・崔维兹之口表达出来的。

阿西莫夫写到这里或许需要做出一个选择了,为我们人类。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三种选择的后果未必如描绘的那么美好,但选择势必做出,关键在于一个人,而他的选择凭借的是直觉。

科技的进步发明出了反重力推动的飞船以及与人类思维鱼水交融的电脑,思维的拓展让经受训练的人能深入他人的意识并进行合意的改造,放弃个人而换来集体意识使得仿佛伊甸园重现,然而人类的命运最终悬于本能的直觉。直觉无法解释、无法表述,却能做出选择。

这有点类似罗尔斯的《正义论》里提出的无知之幕。何谓正义,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讨论清楚了,因为每个人已经浸淫在文化中那么久、先入为主众多理念。摒弃所有的知识、道德,用无知之幕让笼盖人类,借以才能得出普遍的道德观点。

然而阿西莫夫无法决定,想必我们每个人读的时候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吧。我们或许有自己的偏好,但一旦面对的是全人类的命运,每个人都会像葛兰・崔维兹一样恼怒于这份太过程沉重的责任吧,况且我们还没有崔维兹引以为傲的天生正确的直觉和判断。

阿西莫夫最终把崔维兹引到了一切的幕后操纵者机器人那里,以便与机器人系列衔接上。我们略表惊讶,但人类未来形态的选择却似乎被王顾左右而言他地有意忽略掉了。也许不做选择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历史,有的人会感到无力,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但也有的人会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雄心,我不知道应该是如何,又不知如何说,只有拈花微笑,任凭旁人猜想了。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银河帝国基地讲的是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下面为你们献上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一】

这是我心中最优秀的科幻小说系列。

虽然我到现在为止,只看了它的第一本,但是仅仅是在第一本中,他就已经将自己对于科技、政治、人性以及想象力的控制展现得淋淋尽致。

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科幻小说家首先得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

科幻只是表面的一张皮,小说家使用科幻元素来为自己的理念或者说主旨的展现而铺路。

显然作者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小说里的人物性格完全没有一般科幻小说家的那种脸谱化,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类似于引文中的那些对于现实世界的讽刺。

我很喜欢这种文风,读起来既不会觉得枯燥学术,也不会觉得肤浅。

小说开始于一门很有趣的理论--心理史学。

在这套理论真正的奠基者谢顿的介绍中,提出他刚接触这门学问的时候,心理史学只是一组含糊的公设,而在他手中,它成为一门深奥的统计科学。

小说中,谢顿通过这套理论预测了银河帝国的崩溃,同时也预测到了第二帝国后来该如何复兴。

如果是我小时候看到这本书,我肯定会觉得,哇,这本书讲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啊,虽然我完全不知道,但是总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但现在看时,我却觉得理所当然。

甚至于很有可能在以后,这本书就如同凡尔纳的小说一样,已经不再是狭义上的科幻。

因为人们已经将它们实现了,斜眼笑:D

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这套理论已经开始稍微展现了自己的威力了。

对,就是那些人说得玄乎其乎的大数据计算。

只要数据够多,总能预测事物的走向与未来。

广义上来说,的确如此。

一个个的人类个体的行为比较难以预估,因为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独特的点。

但一旦涉及到极大数据的人群时,人就类似与群蜂一样,变得那么地趋于一致。

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商品,什么样的人,喜欢看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对象

乃至于,我们人类选举的结果,政治的走向

如果数据够多,关于这些事件的预测,我相信未来都是可以实现的。

而且精确度会越来越高。

不过有趣的是,当我们人类每个人都知道预测的结果时,很有可能历史就会被改变。

这里有点类似于薛定谔的猫了,如果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未来,那么未来极大几率就如同预测的那样

想到这里,似乎没那么悲观,但是有点不甘心。

如果我知道自己的未来,自己现在会做什么呢

想到了,就去做吧。

最后的最后,其实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即使是只蚂蚱,也要跳出自己的极限。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二】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市长、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首先是对超越语言沟通的极力赞同。在《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是用思维沟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态的猪仔也是一样,甚至三体人也是思维沟通。语言是思维的碎片,正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才导致了人类的分离与猜忌。日常中太多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说故意和假装这两个极大的障碍,即使是想要好好说话,也会出于自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造成沟通中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糟糕的沟通莫不是如此,近年来各种提升家庭中沟通技巧的培训比比皆是,间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正确看待影响他人的利弊。因为有意识地影响一个人,最终导致了这个人的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妨碍了他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然而阅读这部为大的未来史,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过去自以为为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还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最后是摆脱对情感利用抵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的思考于我而言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感情的共鸣常常发生在阅读或者观影甚至听歌的时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时候,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掉情感的因素。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视角,实际上却变得不那么客观。人类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于自己情感的,为了忠诚、为了名誉、为了爱情、为了尽孝、为了很多虚无缥缈的感情,来调整目标,付诸行动。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坏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牵绊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情节,因此默默地认为这是一件坏人才做的事情。但这次对情感控制思路的打开发现,曾经看到的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种而已。我们都是凡人,无法调整别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将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适合的实现途径,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都有为情感驱动而获得的充盈幸福感,这从不因为同时做了其他事情而减弱。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银河帝国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