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000字。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我们观赏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000字。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影片。影片截取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段历史,再现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生活。越南以范文同为团长的代表团要求中国予以援助,周总理负责谈判,并接受了越南代表团提出的要上延安看一看的要求,周总理征得了毛主席的同意,带领越南代表团去延安参观学习。

在当时的政治历史条件下,周总理带着毛主席和朱老总的问候,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陕北人民的深情,欣然飞往革命圣地延安。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自然条件相当恶劣,人民生活相对贫穷,该怎样面对养育了我们的党和人民军队的陕北延安人民,怎样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苦,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周总理的心头。

他走进延安窑洞,重温当年的艰难岁月,重现当年的战斗生活:纺线开荒,解决西安事变,为老百姓找牛等等历史事件映入眼帘。而那些为了革命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常年埋在那块土地上,这里的人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小米在陕北是最主要的食物,而老百姓的家里已经所剩不多了,还要留出种子,生活就这样在吃不饱的状态下每天上演着。周总理宴请那些当年的老熟人居然也让他难以下咽,这里的百姓生活太艰苦了,自然条件束缚了他们的发展。那些从大城市来这里的知青们运用所学知识,成功的引水上山,这些让周总理兴奋不已。几天的走访,多少个魂牵梦绕的时刻,一桩桩往事、一幕幕刻骨铭心的场景将思绪拉回到从前,那些长眠于地下烈士、那些眼巴巴盼着当年的红军的乡亲、那些吃不饱饭的陕北老乡,都牵动着周总理的心。这里的百姓仍然那么热情好客、乐观向上,可谁来解决他们的温饱啊?延安的小米养育了红军,养育了党,中国国共产党人从这里走上了胜利的道路,从这里发展壮大,走向全国胜利,而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们为陕北的发展忧心,党省委、地委说出了奋斗目标后,兴奋地周总理忘了家人的嘱托和护士的劝告,喝干了一杯酒。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一个一心一意为了全中国人民而日夜操劳、无私奉献的总理,一个心中装着人民而忘记自己的好官。

影片采用闪回的手段将激昂历史与现实无缝对接,将历史和使命巧妙弥合,把周总理伟大的人格和巨大的魅力衔接起来,让我们感觉到这样一位高风亮节的时代英雄崇高的人格和坚毅的性格。延河水汤汤流淌,流不去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宝塔山巍然屹立,挺直的塔身正如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他们永远在诉说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辉煌史诗,永远书写着中华民族不息的奋斗诗篇。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生动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热情颂扬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系人民,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影片中身患重病的周总理,仍然在废寝忘食地工作,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做更多的事。邓颖超同志和医生为了他的病情着想,多次劝说他要多注意身体,不要过度劳累,周恩来总理却说:我还有很多理想没有实现,党和人民需要我。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周恩来总理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我。影片中当周总理回到延安看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依旧贫苦时,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令人动容,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而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出现了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事件,这充分展现了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感人画卷。

周总理离开延安临走时,留给延安人民的最后一句话是: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他承诺等到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时候还会回来。然而三年后,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许下的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的诺言也无法兑现,但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该片的上映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2018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周恩来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学习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000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赤子之心是怎样炼成的?
句_单单

周恩来总理一生被人民所尊敬的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他视人民如天,视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对人民的感情热烈而深沉。在看过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后更是有此感,电影结局处将镜头拉回到现代的延安,周总理却已无法看到,辛酸遗憾令人垂泪。


与以往革命历史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所不同,《周恩来回延安》更加着重于细节描写,周总理在7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虽身患重病,但一心肩负人民、心怀国家使命,回到圣地延安。


电影的故事从周总理1973年6月身患重症时讲起,彼时的总理在病榻中办公,珍惜时间、鞠躬尽瘁的精神当之无愧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八个字。毛主席曾引用曹操的这句名言,借此肯定周总理的理政之勤、之德、之能。


重返故土延安,当他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路过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他饱含热泪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当他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为烈士的墓碑多加照料;当他看到延安当地百姓吃不饱,当场与干部举杯为誓,要在五年内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电影中这些细节的描述,使影片与其他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区别开来。


此次,扮演周恩来总理70多次的特型演员刘劲在《周恩来回延安》中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既是主演也是导演。与他搭档的演员有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可圈可点。从电影中能感觉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热切情怀,尤其是从细节出发,导致泪点连连,深情画面接踵而来。


回到革命圣地延安后的周总理,带领观众回顾了中国革命在此地13年的重大事件,此后将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来讲故事,令观众领略到电影剪辑艺术的同时,更深切感受到周总理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真正拥有赤子之心的人,最不怕的就是时间变迁。因为时间更能让人看清真相。电影剧情在四个时空交错中,将历史与现实打通,他与国家领导、延安干部、人民百姓、下放知情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不禁令人动容。


《孟子离娄下》中有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拥有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格品质的人,更有大人物的担当。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待人接物、所思所感,无处不在的体现他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也无处不现在他的赤子之心。


随着《周恩来回延安》的剧情发展,电影不仅重温党的奋斗历程,更从细节处展现了周总理在延安十年的峥嵘岁月。这一路走来,周总理与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护卫员、翻译、护士等人员的相处中,一系列的人物被延安这个老地方巧妙地串联起了,观众也看到了彼时那个年代的人物群像。


在一幕幕催人泪下、催人奋进的故事中,周总理结束了自己的延安之行,临行前依依不舍,也可能是知道自己身体抱恙,不知何时能再返故地,感到有些遗憾。他略带伤感的离开延安,带着人民的不舍,却也坚定了人民心中建设延安的信念。彼时,周总理在延安下达的的军令状,全部按时完成,这也深刻体现了延安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从拍摄、制作层面的用心之处即能看出诚意,在商业扎堆的档期里,一部关于周总理的电影这样低调上映,不仅是致敬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也能给当下正处在中美贸易战的祖国人民给予更多信心。


周总理曾说过: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彼时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如是说,如今回头再看同样受启发。


周恩来一生受人敬爱,看《周恩来回延安》便更清晰知道内里原因,因为他爱人民,心中永远有人民。道德经有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里所说的赤子之心,跨越到现代,他就是周总理。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200字


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聚焦周恩来总理在1973年6月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至诚至真的深厚情感。

伴随着电影院聚光灯的骤然开启,我的脑海心头仍然萦绕着周恩来总理20多年后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种种片段。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带病陪同外宾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临行前,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纷纷请周恩来总理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飞机穿越云层,周恩来总理透过舷窗望着陕北大地,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等画面浮现在眼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回延安。走下飞机,时隔二十六年之后重回这片热土,周恩来总理受到了延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只为当车队驶过时能够看见周恩来总理。这个细节生动体现出延安老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也是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的缩影。在回到延安的22小时里,周恩来总理的足迹遍及南关招待所、中共七大会址、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寺等处,延安十三年的点滴往事在周恩来总理的追忆中变得愈发清晰。在南山招待所送别奔赴前线的战友,在枣园参加纺线比赛,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回忆中共七大开会的场景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一幕幕串联起来,让影片的历史感愈发厚重。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得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真的是心连心。看到这,我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当下,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再次,我热切呼吁:广大青年朋友们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看《周恩来回延安》,整个影片给人的心里带来深深地震撼和感动。总理的一生,是写满付出与奉献的一生。

影片以周总理回延安的行程为主线,又以回忆的方式再现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总理脚步所到之处,无一不是真诚热烈,人头攒动的欢迎,影片告诉我们,只有把真诚全部奉献给人民,人民才会记得你,尊重你,爱戴你。

勤勉、敬业、日理万机,鞠躬尽瘁,这些品质影片刚开始用秘书利用总理上厕所的间隙不停地汇报工作来表现的。灾情、外交、国家建设,一件件、一桩桩都牵动着总理的心。

忍受着身体的种种不适进行外事谈判,身边的同事提醒总理注意身体,适当休息,可是他的心里放不下工作,他的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

总理的袜子上打着补丁,总理的衣服被工作人员提醒,洗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帮曹大嫂穿针不忘把线头放在嘴里抿一下,这些温馨生活化的细节展示了周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让一代伟人的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周总理把延安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同样惦记延安人民的还有毛主席和朱德司令。他们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思念这里的一草一木,更怀念和感念这里的父老乡亲。跟随着总理的脚步,延安那片散发着真理和革命之光的热土就这样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淳朴的西北风土人情和革命老区人民的真挚情谊一次次让人潸然泪下,总理对延安的发展给予厚望,对延安人民的深深牵挂,每每让人看见都热泪盈眶。

影片故事朴实,真切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崇高品德,以及他们对革命老区延安的不舍和留恋。是陕北黄土高原孕育了新中国,是小米饭南瓜汤滋养了新中国的一代领导人。周总理宴请当年的老邻居、老伙伴,不装,不端,不傲慢,不忘本,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从心底流出的真情。

影片通过总理的回忆,生动刻画了当年革命岁月延安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为革命老区人民宽广的胸襟和精神境界所感动,即便是自己的儿子牺牲在战场,曹大娘依然没有一句怨言。

影片没有太多宏观的大场景,更多的是平凡真实的小细节,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把一代伟人对延安的真挚而又动情地心声演绎的淋漓尽致,从头到尾那份饱满而又炽热地浓浓乡愁和最朴实的平民情怀,让人心动。

越是平凡处,越是见初心。纪念馆里收藏的毛主席和朱德司令给亲人的两封信,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克己奉公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诠释了他们一代人的高尚人格和崇高品质,时刻不忘自己从哪里来,该到哪里去,更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让人心生敬佩、敬仰。

观看影片,不仅提醒勿忘历史,更是启迪后人的心灵财富。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正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辉煌成就。

作为新时代的航天人,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发扬革命先辈精神,学习革命先辈榜样,以他们为镜子,为标杆,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更加自觉地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用责任、用义务、用担当,奋斗新时代,筑梦新征程。

观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有感1000字


观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有感

安康所 李航

应朋友的邀约,有幸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该片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于今年5月15日全国公映,是一部有关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后重新返回革命圣地延安的主题电影。

据悉,该片历经4年精心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影片以四个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影片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青袖以及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头部分,周总理拖着疲病体投身于重的工作中,仅仅休息了片刻,醒来后得知秘书怕影响自己休息,将有关外交的文件较晚上报。他立即强调了外交文件的重要性需立刻报。这表现出总理时刻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为祖国的发展无私的奉献。

周总理在到达延安后请曾经在延安帮助过他们的邻居好友吃饭,在看到大家狼香虎,言语中不时透露出生活的拮据时,他感到心伤。原来延安发展的并不好,战争带来的创伤并没有修复好。影片中处处有温情和感动,总理的勤位节幻,不忘关心基居生活,在最后离开时提出要发展延安地区生产,希望这片革命老区能有新面貌,但许下的再回来看看的承诺最终没有实现。从延安回未后的2年零4个月后便与世长辞。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中国的革命在延安13年,延安对中国的意义重大。周总理希望这个革命圣地能承着同新中国共同复兴的希望,在面对知青们时,周总理说:“我道你们将来会远走高飞,但你们能不能把延安建好了再走。”饱满情谊的话语,温馨感人的内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再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努力将延安乃至全中国的荣昌盛络变为现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作为陕西高速集团的一份子,我们更应当怀揣着这份希望投身于中国复兴发展的建设中去,扎根在基层,稳守一线,不怕困难、不提难苦,无私幸献。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将“和谐、创新、高效、卓越”在每一个高速人心中永存,薪火相传。不论任何时间,不论任何情况,都要坚守着艰苦奋斗的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有用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END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忠诚担当为民


忠诚 担当 为民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齐应凯 炜衡延安律师事务所

5月20日下午,在炜衡延安律所的统一组织下,我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这部向新中国建立七十周年献礼的影片,反映了周总理时隔26年、利用陪同外宾之机再回革命圣地延安的历史故事,运用现场互动与历史回忆相穿插的表现手法,将一代伟人周恩来与延安人民的真情厚谊予以再现,故事真实,情节感人,形象丰满,使观众受到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在中央已经部署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势下,组织观看这部电影,颇有现实意义。

下面,围绕“忠诚、担当、为民”这一主题,谈几点观影体会:

01

忠诚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公仆理想信念的主要衡尺

周总理在全国人民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一生鞠躬尽瘁,体现了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生而无后,死而无灰,体现了一颗赤子之心。听闻和面对建国几十年依然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和吃不饱饭的延安人民,他深感自责和愧疚,落下了涟涟老泪;看到延安人民将他深陷泥中的小车肩扛手推的动人情景,他热泪潸然、掬诚感谢。而几番番嘱咐、一次次拜托省地县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实现“三年变面貌、五年翻一番”的目标,让延安人民吃饱饭、穿暖衣,也真切地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家本色和共产党人宗旨。回顾历史,可学于周总理者,何止万千;联系现实,真达乎周总理者,不足万一。芸芸众生者,姑且不言,惶惶贪墨者,何尝有愧?以忠诚而鉴初心,以良知而行使命,的确已成为执政党建设和管理的迫切重任。作为一个普通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我们应当从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中得到启示和感怀,重新校验自己的忠诚,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

02

担当是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实践证明,担当和作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内核。一个堂堂的大国总理,日理万机,百事缠身,仍不忘为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的延安老区人民,遂抽遐过问关怀,表现了他崇高的政治品格和责任意识。那些在历史上敢于承担、为民请命的勋吏廉臣,被人民记载于青史书籍之中,传颂于口碑歌曲之内,而那些视百姓如草芥、以私利为荣耀的乱臣贼子,则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被人民唾骂千秋,以至遗臭万年。而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政治经济金融形势异常复杂,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如延安一样的相对落后地区要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缺乏担当作为和奉献精神,缺乏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品格和根本责任,是难以承担使命的。具体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个人,莫不是职责所关、任务所系,纵难为伟人之大事,敢不尽岗位之微功?

03

为民是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践行初心使命的终极情怀

据有关回忆文章讲:1970年春节,从延安返京的知青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向周总理反映了延安的贫困和落后。1970年3月,周恩来总理把陕西省和延安的领导同志叫来北京开会,参加会议的还有北京市的领导。总理要求陕西省要关心延安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要求北京市支援延安地区,派科技人员,帮助延安发展。自此,延安的“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水泥、小化肥、小农机、小水电)才逐步有所发展。延安的贫困状况一直牵动着周恩来的心。在他去世之后,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周恩来选集》,给邓颖超寄来了一笔二万元的稿费。邓颖超对秘书赵炜说:“恩来同志1973年去延安后回来说过一段话,意思是延安人民的生活艰苦,今天虽有变化,但仍不平衡。恩来对这些变化是看不见了。把他的稿费送给延安,让它们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钱虽不多,算是替他圆了个心愿。”并一再吩咐:不要宣传,不要登报。从历史事实和回忆文章中,我们足以看出周总理心系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怀。他岂止关怀延安人民,而是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中华热土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他是毫不利己、一心为民的典范。

2018年3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和人格魅力,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我们应当永远仰止他、学习他!

《周恩来回延安》影评800字


《周恩来回延安》影评


提起敬爱的周总理,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脍炙人口的文章《一件珍贵的衬衫》,还是大家伙口口相传的故事,都令这位伟人的形象鲜活具体、清晰可见,也让我们对这位伟人肃然起敬。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全国影院上映。影片将镜头对准了这位受人敬仰的伟人,透过他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将观众带回到那段特殊的岁月,重温伟人的历史一刻。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将观众带回到1973年的特殊时期。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同志,肩负着党和国家的嘱托,陪同外宾重新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影片采用丰满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代伟人平易近人、关心群众、呕心沥血的光辉形象,并用充满真情实感的事例和故事,讲述了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让观众对伟人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知。



影片一开场,身处病榻之上的周恩来总理,就开始了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从批阅文件到接待外宾,从飞赴延安到陪同外宾考察,从接见老乡到登门拜访,时时刻刻都处在忙碌之中,没有丝毫的放松和休息,就连吃饭的时间都充分的利用上,不是陪老乡话家常就是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着实令人钦佩和折服。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对细节的把握相当苛求和精准。片中,周恩来总理衬衫的领子都已经磨破了,洗衣服的时候要特别地小心留意;脚上穿的袜子是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的部位都打着厚厚的补丁;来到老乡家里聊家常,亲自为老乡穿针引线;自费请熟识的百姓和当地陪同的工作人员吃饭;收到的土特产,一律按照市场价付款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折射出了周恩来总理的平凡与伟大。



为了全景在线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的故事,整部影片筹备了近四年时间,背后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剧组先后走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属,秘书、警卫等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有关方面的权威专家,详细搜集整理了与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多角度、全方位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还原与刻画。说起来,与周恩来总理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不少,《周恩来》、《海棠依旧》、《周恩来在上海》、《周恩来在重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但以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原型的影视作品,还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周恩来回延安》的上映,也有效填补这一空白。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知名作家曹谷溪的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是由吴卫东、刘劲执导,汇集了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人的演出阵容。刘劲曾在多部影视作品中饰演周恩来总理的角色,有多达几十次的演出经验,从二十几岁到七十多岁的不同年龄段都出演过,可以说,不光与饰演的角色有着高度的契合,在角色的掌控上更显驾轻就熟。片中,无论是病榻上总理倔强的身影,还是工作中的不遗余力与全情投入,以及回到延安时的思潮翻滚与百感交集,在刘劲不着痕迹的演绎下,都是那么的真挚自然。



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1周年,同样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周恩来回延安》这样一部重大历史题材影片登陆影院,将周恩来总理鲜为人知的故事带到观众身边,实属不易。跟随着影片中的故事,跟随着伟人的脚步,重温周恩来总理的峥嵘岁月,重现那段鲜见的历史,也显影了影片的题材独到与难能可贵。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