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活着电影有感1000字 > 地图 > 观活着电影有感1000字

观活着电影有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观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有感1000字。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观后感。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观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有感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观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有感

安康所 李航

应朋友的邀约,有幸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该片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于今年5月15日全国公映,是一部有关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后重新返回革命圣地延安的主题电影。

据悉,该片历经4年精心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影片以四个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影片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青袖以及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头部分,周总理拖着疲病体投身于重的工作中,仅仅休息了片刻,醒来后得知秘书怕影响自己休息,将有关外交的文件较晚上报。他立即强调了外交文件的重要性需立刻报。这表现出总理时刻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为祖国的发展无私的奉献。

周总理在到达延安后请曾经在延安帮助过他们的邻居好友吃饭,在看到大家狼香虎,言语中不时透露出生活的拮据时,他感到心伤。原来延安发展的并不好,战争带来的创伤并没有修复好。影片中处处有温情和感动,总理的勤位节幻,不忘关心基居生活,在最后离开时提出要发展延安地区生产,希望这片革命老区能有新面貌,但许下的再回来看看的承诺最终没有实现。从延安回未后的2年零4个月后便与世长辞。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中国的革命在延安13年,延安对中国的意义重大。周总理希望这个革命圣地能承着同新中国共同复兴的希望,在面对知青们时,周总理说:“我道你们将来会远走高飞,但你们能不能把延安建好了再走。”饱满情谊的话语,温馨感人的内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再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努力将延安乃至全中国的荣昌盛络变为现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作为陕西高速集团的一份子,我们更应当怀揣着这份希望投身于中国复兴发展的建设中去,扎根在基层,稳守一线,不怕困难、不提难苦,无私幸献。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将“和谐、创新、高效、卓越”在每一个高速人心中永存,薪火相传。不论任何时间,不论任何情况,都要坚守着艰苦奋斗的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有用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END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观《周恩来回延安》有感750字


几年前,我有幸去过一次延安,因为时间仓促,只是远远的眺望了一眼传说中的宝塔山,当时的印象并不怎么鲜明,因为比起西安的大雁塔,比起武汉的黄鹤楼,这座宝塔灰突突的,激不起我一点点深入游览的欲望。近日,单位组织党员职工观赏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我几乎是以泪如雨下的状态观赏完的,不禁回想起年少时轻狂的自己,是多么的浅薄无知。

就像电影中毛主席所说的: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革命圣地,承载着一代人血红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记忆,祭奠着无数革命烈士勇于奋斗、顽强拼搏的亡魂。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享受的夏日里徐风骄阳,夜晚的酣睡畅眠,是多少英雄豪杰用生命拼出来的!他们也有父母兄弟,也有梦想与牵挂,但却义无反顾地将一切献给了伟大的革命这场解放全中国的战争。

伟大的周恩来总理,这位我未曾谋面的活在课本里的人物,历史里最受国人爱戴的总理,当电影开始,我的想象就投射在眼前,只一眼,心中的敬意便油然而生。我回想起儿时课本里《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描述的那个灰蒙蒙的阴冷的天,悲伤与心碎蔓延于整条长安街上摩肩接踵的送行的人群。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这些成长在阳光下的青年们有机会体味那段峥嵘的岁月,感受革命先烈的青春与壮举。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幸福,反思自我,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竭尽所能地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懈奋斗。正如周总理用事实与行动教给我们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创造无限的可能,竭尽全力,只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只为向着我们信仰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再前进一步。

希望我还能有机会再去游历宝塔山,甚至是延河、迎宾馆,这次我一定会怀揣着万分的敬意分外珍惜,踏上周总理与无数烈士数十年前踏过的土地,收集风中他们带给我们的嘱咐,感谢前辈们为这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付出的一切,自此更加拼搏奋进,为创造更加幸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周恩来回延安》影评800字


《周恩来回延安》影评


提起敬爱的周总理,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脍炙人口的文章《一件珍贵的衬衫》,还是大家伙口口相传的故事,都令这位伟人的形象鲜活具体、清晰可见,也让我们对这位伟人肃然起敬。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全国影院上映。影片将镜头对准了这位受人敬仰的伟人,透过他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将观众带回到那段特殊的岁月,重温伟人的历史一刻。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将观众带回到1973年的特殊时期。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同志,肩负着党和国家的嘱托,陪同外宾重新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影片采用丰满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代伟人平易近人、关心群众、呕心沥血的光辉形象,并用充满真情实感的事例和故事,讲述了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让观众对伟人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知。



影片一开场,身处病榻之上的周恩来总理,就开始了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从批阅文件到接待外宾,从飞赴延安到陪同外宾考察,从接见老乡到登门拜访,时时刻刻都处在忙碌之中,没有丝毫的放松和休息,就连吃饭的时间都充分的利用上,不是陪老乡话家常就是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着实令人钦佩和折服。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对细节的把握相当苛求和精准。片中,周恩来总理衬衫的领子都已经磨破了,洗衣服的时候要特别地小心留意;脚上穿的袜子是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的部位都打着厚厚的补丁;来到老乡家里聊家常,亲自为老乡穿针引线;自费请熟识的百姓和当地陪同的工作人员吃饭;收到的土特产,一律按照市场价付款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折射出了周恩来总理的平凡与伟大。



为了全景在线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的故事,整部影片筹备了近四年时间,背后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剧组先后走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属,秘书、警卫等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有关方面的权威专家,详细搜集整理了与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多角度、全方位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还原与刻画。说起来,与周恩来总理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不少,《周恩来》、《海棠依旧》、《周恩来在上海》、《周恩来在重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但以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原型的影视作品,还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周恩来回延安》的上映,也有效填补这一空白。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知名作家曹谷溪的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是由吴卫东、刘劲执导,汇集了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人的演出阵容。刘劲曾在多部影视作品中饰演周恩来总理的角色,有多达几十次的演出经验,从二十几岁到七十多岁的不同年龄段都出演过,可以说,不光与饰演的角色有着高度的契合,在角色的掌控上更显驾轻就熟。片中,无论是病榻上总理倔强的身影,还是工作中的不遗余力与全情投入,以及回到延安时的思潮翻滚与百感交集,在刘劲不着痕迹的演绎下,都是那么的真挚自然。



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1周年,同样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周恩来回延安》这样一部重大历史题材影片登陆影院,将周恩来总理鲜为人知的故事带到观众身边,实属不易。跟随着影片中的故事,跟随着伟人的脚步,重温周恩来总理的峥嵘岁月,重现那段鲜见的历史,也显影了影片的题材独到与难能可贵。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000字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影片。影片截取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段历史,再现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生活。越南以范文同为团长的代表团要求中国予以援助,周总理负责谈判,并接受了越南代表团提出的要上延安看一看的要求,周总理征得了毛主席的同意,带领越南代表团去延安参观学习。

在当时的政治历史条件下,周总理带着毛主席和朱老总的问候,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陕北人民的深情,欣然飞往革命圣地延安。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自然条件相当恶劣,人民生活相对贫穷,该怎样面对养育了我们的党和人民军队的陕北延安人民,怎样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苦,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周总理的心头。

他走进延安窑洞,重温当年的艰难岁月,重现当年的战斗生活:纺线开荒,解决西安事变,为老百姓找牛等等历史事件映入眼帘。而那些为了革命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常年埋在那块土地上,这里的人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小米在陕北是最主要的食物,而老百姓的家里已经所剩不多了,还要留出种子,生活就这样在吃不饱的状态下每天上演着。周总理宴请那些当年的老熟人居然也让他难以下咽,这里的百姓生活太艰苦了,自然条件束缚了他们的发展。那些从大城市来这里的知青们运用所学知识,成功的引水上山,这些让周总理兴奋不已。几天的走访,多少个魂牵梦绕的时刻,一桩桩往事、一幕幕刻骨铭心的场景将思绪拉回到从前,那些长眠于地下烈士、那些眼巴巴盼着当年的红军的乡亲、那些吃不饱饭的陕北老乡,都牵动着周总理的心。这里的百姓仍然那么热情好客、乐观向上,可谁来解决他们的温饱啊?延安的小米养育了红军,养育了党,中国国共产党人从这里走上了胜利的道路,从这里发展壮大,走向全国胜利,而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们为陕北的发展忧心,党省委、地委说出了奋斗目标后,兴奋地周总理忘了家人的嘱托和护士的劝告,喝干了一杯酒。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一个一心一意为了全中国人民而日夜操劳、无私奉献的总理,一个心中装着人民而忘记自己的好官。

影片采用闪回的手段将激昂历史与现实无缝对接,将历史和使命巧妙弥合,把周总理伟大的人格和巨大的魅力衔接起来,让我们感觉到这样一位高风亮节的时代英雄崇高的人格和坚毅的性格。延河水汤汤流淌,流不去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宝塔山巍然屹立,挺直的塔身正如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他们永远在诉说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辉煌史诗,永远书写着中华民族不息的奋斗诗篇。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000字


宝塔山依然巍峨,延河水依旧奔流,总理虽没能亲眼看到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总理一心为民的崇高信念和质朴情怀却永久的留在人民心中。虽然观影活动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我内心不时会被影片内容感动。

一次次深情的回望,凝聚了周总理对延安人民深厚的感情。身患重病的总理在飞机还未进入延安机场时,边站起身早早等待,迫切希望早一眼看见延安的人民;离开时,让飞机在延安的天空中在转一圈,想在看看延安的人民,再看看延安这片土地。这无比深厚的感情,让总理难以割舍,久久舍不得离开,当总理专机久久盘旋于延安上空不愿离去时,知青修筑的水渠通水了,这也意味着延安精神在年轻人身上的延续。

一声声真诚的问候,传递了总理和延安人民之间的鱼水情。时隔20多年,总理回到延安,和曾经的邻居以及朋友一一握手,深情的眼神对望,依然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清楚地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里包含了多少深厚的感情,这是向我们传递多么感人的情怀。在总理悄悄地登宝塔山时,为了不让群众发现再造成交通堵塞,周总理换乘吉普车前往,并绕道而行,不料吉普车陷进了泥里,是当地的同志和警卫人员一起把车抬出来的。

一小碗淳朴的红米饭道出了延安人民对周总理浓浓的情怀。寒风刺骨,大雪纷纷,曹大娘的小米饭让总理及红军在寒冬腊月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此碗小米饭也在总理心中深深的埋下了小米情结在曹大娘这儿,总理就是他们的家人,所以当曹大娘再次看到消瘦的总理,她拿出鸡蛋,总理不舍得吃,她还怪总理生分了;总理宴请老乡的小米饭让他们想起了曾经在延安的点点滴滴,想起了和延安人民深厚的友谊,在延安百姓眼里,总理是带领共产党人抗日的红军,是搬掉压在延安百姓和全国穷苦百姓头上三座大山的共产党人,是让老百姓当家做主的恩人。所以,即便是在那样困难的特殊时期,尽管人民的生活那样的艰苦,但是延安精神没有丢。

我们在片中看到,郝大爷拿出家人为其七十大寿留存的小米送给总理,在一抓一放之间,将延安百姓对总理的爱戴,对共产党人的信任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总理更加百感交集,也看到了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也坚信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正像一首诗所写的那样: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总理和人民在一起,人民和总理心连心。 敬爱的周总理把毕生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党和人民,始终同人民保持着血肉联系,深受人民的衷心爱戴。这也将成为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历经岁月洗礼,得到永久传承。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生动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热情颂扬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系人民,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影片中身患重病的周总理,仍然在废寝忘食地工作,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做更多的事。邓颖超同志和医生为了他的病情着想,多次劝说他要多注意身体,不要过度劳累,周恩来总理却说:我还有很多理想没有实现,党和人民需要我。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周恩来总理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我。影片中当周总理回到延安看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依旧贫苦时,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令人动容,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而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出现了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事件,这充分展现了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感人画卷。

周总理离开延安临走时,留给延安人民的最后一句话是: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他承诺等到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时候还会回来。然而三年后,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许下的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的诺言也无法兑现,但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该片的上映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2018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周恩来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学习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200字


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聚焦周恩来总理在1973年6月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至诚至真的深厚情感。

伴随着电影院聚光灯的骤然开启,我的脑海心头仍然萦绕着周恩来总理20多年后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种种片段。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带病陪同外宾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临行前,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纷纷请周恩来总理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飞机穿越云层,周恩来总理透过舷窗望着陕北大地,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等画面浮现在眼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回延安。走下飞机,时隔二十六年之后重回这片热土,周恩来总理受到了延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只为当车队驶过时能够看见周恩来总理。这个细节生动体现出延安老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也是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的缩影。在回到延安的22小时里,周恩来总理的足迹遍及南关招待所、中共七大会址、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寺等处,延安十三年的点滴往事在周恩来总理的追忆中变得愈发清晰。在南山招待所送别奔赴前线的战友,在枣园参加纺线比赛,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回忆中共七大开会的场景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一幕幕串联起来,让影片的历史感愈发厚重。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得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真的是心连心。看到这,我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当下,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再次,我热切呼吁:广大青年朋友们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000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赤子之心是怎样炼成的?
句_单单

周恩来总理一生被人民所尊敬的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他视人民如天,视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对人民的感情热烈而深沉。在看过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后更是有此感,电影结局处将镜头拉回到现代的延安,周总理却已无法看到,辛酸遗憾令人垂泪。


与以往革命历史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所不同,《周恩来回延安》更加着重于细节描写,周总理在7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虽身患重病,但一心肩负人民、心怀国家使命,回到圣地延安。


电影的故事从周总理1973年6月身患重症时讲起,彼时的总理在病榻中办公,珍惜时间、鞠躬尽瘁的精神当之无愧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八个字。毛主席曾引用曹操的这句名言,借此肯定周总理的理政之勤、之德、之能。


重返故土延安,当他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路过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他饱含热泪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当他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为烈士的墓碑多加照料;当他看到延安当地百姓吃不饱,当场与干部举杯为誓,要在五年内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电影中这些细节的描述,使影片与其他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区别开来。


此次,扮演周恩来总理70多次的特型演员刘劲在《周恩来回延安》中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既是主演也是导演。与他搭档的演员有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可圈可点。从电影中能感觉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热切情怀,尤其是从细节出发,导致泪点连连,深情画面接踵而来。


回到革命圣地延安后的周总理,带领观众回顾了中国革命在此地13年的重大事件,此后将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来讲故事,令观众领略到电影剪辑艺术的同时,更深切感受到周总理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真正拥有赤子之心的人,最不怕的就是时间变迁。因为时间更能让人看清真相。电影剧情在四个时空交错中,将历史与现实打通,他与国家领导、延安干部、人民百姓、下放知情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不禁令人动容。


《孟子离娄下》中有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拥有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格品质的人,更有大人物的担当。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待人接物、所思所感,无处不在的体现他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也无处不现在他的赤子之心。


随着《周恩来回延安》的剧情发展,电影不仅重温党的奋斗历程,更从细节处展现了周总理在延安十年的峥嵘岁月。这一路走来,周总理与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护卫员、翻译、护士等人员的相处中,一系列的人物被延安这个老地方巧妙地串联起了,观众也看到了彼时那个年代的人物群像。


在一幕幕催人泪下、催人奋进的故事中,周总理结束了自己的延安之行,临行前依依不舍,也可能是知道自己身体抱恙,不知何时能再返故地,感到有些遗憾。他略带伤感的离开延安,带着人民的不舍,却也坚定了人民心中建设延安的信念。彼时,周总理在延安下达的的军令状,全部按时完成,这也深刻体现了延安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从拍摄、制作层面的用心之处即能看出诚意,在商业扎堆的档期里,一部关于周总理的电影这样低调上映,不仅是致敬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也能给当下正处在中美贸易战的祖国人民给予更多信心。


周总理曾说过: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彼时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如是说,如今回头再看同样受启发。


周恩来一生受人敬爱,看《周恩来回延安》便更清晰知道内里原因,因为他爱人民,心中永远有人民。道德经有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里所说的赤子之心,跨越到现代,他就是周总理。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忠诚担当为民


忠诚 担当 为民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齐应凯 炜衡延安律师事务所

5月20日下午,在炜衡延安律所的统一组织下,我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这部向新中国建立七十周年献礼的影片,反映了周总理时隔26年、利用陪同外宾之机再回革命圣地延安的历史故事,运用现场互动与历史回忆相穿插的表现手法,将一代伟人周恩来与延安人民的真情厚谊予以再现,故事真实,情节感人,形象丰满,使观众受到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在中央已经部署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势下,组织观看这部电影,颇有现实意义。

下面,围绕“忠诚、担当、为民”这一主题,谈几点观影体会:

01

忠诚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公仆理想信念的主要衡尺

周总理在全国人民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一生鞠躬尽瘁,体现了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生而无后,死而无灰,体现了一颗赤子之心。听闻和面对建国几十年依然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和吃不饱饭的延安人民,他深感自责和愧疚,落下了涟涟老泪;看到延安人民将他深陷泥中的小车肩扛手推的动人情景,他热泪潸然、掬诚感谢。而几番番嘱咐、一次次拜托省地县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实现“三年变面貌、五年翻一番”的目标,让延安人民吃饱饭、穿暖衣,也真切地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家本色和共产党人宗旨。回顾历史,可学于周总理者,何止万千;联系现实,真达乎周总理者,不足万一。芸芸众生者,姑且不言,惶惶贪墨者,何尝有愧?以忠诚而鉴初心,以良知而行使命,的确已成为执政党建设和管理的迫切重任。作为一个普通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我们应当从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中得到启示和感怀,重新校验自己的忠诚,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

02

担当是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实践证明,担当和作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内核。一个堂堂的大国总理,日理万机,百事缠身,仍不忘为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的延安老区人民,遂抽遐过问关怀,表现了他崇高的政治品格和责任意识。那些在历史上敢于承担、为民请命的勋吏廉臣,被人民记载于青史书籍之中,传颂于口碑歌曲之内,而那些视百姓如草芥、以私利为荣耀的乱臣贼子,则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被人民唾骂千秋,以至遗臭万年。而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政治经济金融形势异常复杂,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如延安一样的相对落后地区要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缺乏担当作为和奉献精神,缺乏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品格和根本责任,是难以承担使命的。具体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个人,莫不是职责所关、任务所系,纵难为伟人之大事,敢不尽岗位之微功?

03

为民是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践行初心使命的终极情怀

据有关回忆文章讲:1970年春节,从延安返京的知青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向周总理反映了延安的贫困和落后。1970年3月,周恩来总理把陕西省和延安的领导同志叫来北京开会,参加会议的还有北京市的领导。总理要求陕西省要关心延安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要求北京市支援延安地区,派科技人员,帮助延安发展。自此,延安的“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水泥、小化肥、小农机、小水电)才逐步有所发展。延安的贫困状况一直牵动着周恩来的心。在他去世之后,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周恩来选集》,给邓颖超寄来了一笔二万元的稿费。邓颖超对秘书赵炜说:“恩来同志1973年去延安后回来说过一段话,意思是延安人民的生活艰苦,今天虽有变化,但仍不平衡。恩来对这些变化是看不见了。把他的稿费送给延安,让它们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钱虽不多,算是替他圆了个心愿。”并一再吩咐:不要宣传,不要登报。从历史事实和回忆文章中,我们足以看出周总理心系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怀。他岂止关怀延安人民,而是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中华热土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他是毫不利己、一心为民的典范。

2018年3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和人格魅力,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我们应当永远仰止他、学习他!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看《周恩来回延安》,整个影片给人的心里带来深深地震撼和感动。总理的一生,是写满付出与奉献的一生。

影片以周总理回延安的行程为主线,又以回忆的方式再现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总理脚步所到之处,无一不是真诚热烈,人头攒动的欢迎,影片告诉我们,只有把真诚全部奉献给人民,人民才会记得你,尊重你,爱戴你。

勤勉、敬业、日理万机,鞠躬尽瘁,这些品质影片刚开始用秘书利用总理上厕所的间隙不停地汇报工作来表现的。灾情、外交、国家建设,一件件、一桩桩都牵动着总理的心。

忍受着身体的种种不适进行外事谈判,身边的同事提醒总理注意身体,适当休息,可是他的心里放不下工作,他的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

总理的袜子上打着补丁,总理的衣服被工作人员提醒,洗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帮曹大嫂穿针不忘把线头放在嘴里抿一下,这些温馨生活化的细节展示了周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让一代伟人的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周总理把延安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同样惦记延安人民的还有毛主席和朱德司令。他们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思念这里的一草一木,更怀念和感念这里的父老乡亲。跟随着总理的脚步,延安那片散发着真理和革命之光的热土就这样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淳朴的西北风土人情和革命老区人民的真挚情谊一次次让人潸然泪下,总理对延安的发展给予厚望,对延安人民的深深牵挂,每每让人看见都热泪盈眶。

影片故事朴实,真切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崇高品德,以及他们对革命老区延安的不舍和留恋。是陕北黄土高原孕育了新中国,是小米饭南瓜汤滋养了新中国的一代领导人。周总理宴请当年的老邻居、老伙伴,不装,不端,不傲慢,不忘本,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从心底流出的真情。

影片通过总理的回忆,生动刻画了当年革命岁月延安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为革命老区人民宽广的胸襟和精神境界所感动,即便是自己的儿子牺牲在战场,曹大娘依然没有一句怨言。

影片没有太多宏观的大场景,更多的是平凡真实的小细节,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把一代伟人对延安的真挚而又动情地心声演绎的淋漓尽致,从头到尾那份饱满而又炽热地浓浓乡愁和最朴实的平民情怀,让人心动。

越是平凡处,越是见初心。纪念馆里收藏的毛主席和朱德司令给亲人的两封信,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克己奉公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诠释了他们一代人的高尚人格和崇高品质,时刻不忘自己从哪里来,该到哪里去,更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让人心生敬佩、敬仰。

观看影片,不仅提醒勿忘历史,更是启迪后人的心灵财富。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正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辉煌成就。

作为新时代的航天人,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发扬革命先辈精神,学习革命先辈榜样,以他们为镜子,为标杆,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更加自觉地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用责任、用义务、用担当,奋斗新时代,筑梦新征程。

《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4篇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建设指挥部计划部 高欣冉

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同时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走进影院,去重温一代伟人的感人历史。影片讲述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短暂的22小时,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影片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同时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应该去了解这段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

建设指挥部工程部 朱亮

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后让我有了很大的感触,周总理因为刚做完手术不久,因为正在休息,他的助理没把灾情的事立即汇报给他,在周总理起床要去上厕所的时候,助理才给总理汇报,周总理就说:“主席的事马上报,灾情的事马上报,外交的事马上报”。表明了周总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国家向着人民,为了国家的昌盛和名族的复兴不辞辛苦,自己的病情不放在心上,只为人民生活的更幸福,国家更繁荣昌盛。

在周总理请老百姓吃饭的时候,几个百姓吃小米饭的时候的又饿又急,周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理,周总理知道这里的百姓还很艰苦,很少很少能吃到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总理留下了心酸的泪水,之后让百姓们每个人回家的时候都带一碗小米饭回家,之后在总理要离开的时候,他和一群领导班子吃饭的时候,为了促使“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这个目标,他不顾医生的遗嘱,不顾身体的安危,为了鼓励在坐的当地领导班子成员,与之一起喝一杯酒来鼓励他们,表明了周总理一心为民,只为了百姓生活的能更好的美好愿景。

之后还有服务员给周总理洗衣服的时候,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服领子的时,候一定要轻柔一点”,因为衣服领子快烂了;就连周总理穿的袜子也是打了补丁的,表明了周总理生活的朴素。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完这部电影,感触良多,在一次又一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淳朴感动后,我深刻的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无论工作学习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多波折, 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不忘初心。

机场管理部 李新威

5月25日,我观看了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通过了解这部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由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歌颂中国共产党与劳动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总理回延安了!总理回延安了!”激动的声音在1973年的延安城上空回荡。得知周恩来总理要回延安,延安的百姓自发来到了路边,将路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盼望着能见总理一面。周总理乘坐的汽车在河滩里熄火而动弹不得,老百姓走上前观看时,意外发现车上坐着周总理,群众激动的情绪再一次高涨,大批群众从河的两岸拥了上来,众人齐心协力把小车从河里抬了出来,周总理透过车窗向热情的群众招手致意。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哪个情节,让我看哭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装起来送给总理。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我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电影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电影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回顾、时空穿插的手法描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党史、国史是最重要的精神营养,“知党爱党,知史爱国”。观《周恩来回延安》可以知道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仰、革命精神和人格风范,会更加热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观《周恩来回延安》了解以周恩来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苦难而又辉煌的历史,会真正树立起当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周恩来回延安》的重大现实意义。

党群工作部 吴妍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联起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演绎了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

直到现在我对电影中情节都记忆犹新——周恩来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北京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

影片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真实的重现,其中的细节处体现着温馨、感人、催泪,周总理为国为民的心体现在这部影片之中,每件小事都体现着总理一生“朴素无华,高风亮节”的人生写照。

电影也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讴歌了中国革命与延安人民心连心,共同奋斗的伟大精神,提醒着我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致敬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周总理坚守信仰、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风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自己。今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应低调务实不张扬。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大的波折,都要努力坚持,执着向前。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850字


《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红色题材电影,生动讲述出了老一辈革命家虽日理万机仍心系百姓、不忘养育自己的老区人民的情怀,被戏骨级演员刘劲演绎的淋漓尽致;而整部电影仅用一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间讲述出了周总理在革命圣地延安22小时的一系列故事,不仅诠释出了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主题,还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情怀,感人至深!

《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以1973年周总理回延安为主线,主要讲述当时身患重症、带着主席重托的周总理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革命老区延安探望老区人民的生活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周总理与老乡吃饭的那场戏的刻画,刘劲老师将当时领导人的内心活动进行了完美诠释,将总理的形象刻画的人木三分,也让人民感受到总理形象的伟大。

电影中周总理的形象,从头发、表情、服装、语言等都刻画的十分到位,足见老戏骨刘劲的不俗演技及为演好伟人形象所下的巨大功夫;特别是得知现在老区人民仍经常饿着肚子,很少吃到小米饭的艰难境遇后,总理一句现在解放都这么多年了,还这么苦,总得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呀,充分体现当时伟人对老区人民的关怀与期望,彰显了伟人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体现出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情怀!此外,周总理离开延安前的刻画,也体现出当时老一辈对未来延安发展的规划及对即将离开老区人民的不舍;电影因此也通过从回延安到离开的历程很好的彰显《周恩来回延安》的主题,情节完整、故事生动、扣人心弦。

此外,《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再加上老戏骨唐国强、卢奇、黄薇等老戏骨加盟,使得整部电影更加完美、更加吸引人;同时加上电影主演兼导演刘劲亲自上阵,使得电影更加添色不少。

而我通过电影的观看,深刻体会到老一辈共产党爱国为民的情怀以及今天生活的幸福的不易;同时对于像刘劲这样优秀演员深感佩服,尤其是电影所彰显的那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在建国70周年的这样好日子,我觉得《周恩来回延安》这样的电影确实是一部值得我们观看的好电影,通过它我们不仅可以对历史有更深的理解,而且对以后的人生也将受益匪浅。

大学生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大学生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电气1802 赵斌

5月27日,我们收到学校给予我们去学校电影院观看《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红色经典,我们怀着敬畏和忐忑的心情走进影院。敬畏,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畏,忐忑,我们在为我们身上的不足而忐忑。这部电影短暂的22个小时周总理的停留,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经典。

通过周总理回延安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回顾了在延安时期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岁月。传颂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那份情,那份不忘初心,勇敢前行的伟大精神。周总理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延安 ,在离飞机还未着陆之前,已经在飞机出口等着下机,飞机一停,打开舱门的那一刻,周总理缓步出去,放眼望去这片曾经的革命圣地和那些飞机下早早等待的延安百姓。他的眼神里含着激动的泪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他快速下去,迫不及待的与百姓“交织”在一起,一个一个握手,“我回来了”“我周恩来回来了,大家”。“周总理回来了,总理回来了”。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传递了一份份真情。阔别延安老区26年之久,但周总理对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仍记忆犹新,每个名字都能脱口而出,说明总理心系人民。叫来老朋友老邻居一块吃饭,来后紧紧的一个一个握手叫着昵称外号。“总理还记得我们?”“记得记,都记着呢,老大哥们。”激动的心情,周总理久久不能平息。与老百姓一块吃饭,我也感动的流下眼泪。周总理与他们一块吃饭,都像是饥饿了很久的,吃的又急又快,周总理不禁潸然泪下,他心里明白,老区的人民生活还是很艰苦,很少能吃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总理很心酸,犯下自己吃了半碗的饭,将那剩下的一大盆都端过去给百姓,亲自给他们又盛了一碗饭。周总理时刻心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这点伟大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学习。

还有个片段周总理乘坐的汽车在河滩里熄火而动弹不得,老百姓上前观看,发现是周总理,在路边等待周总理的人全部上来都自发的为周总理帮忙,大家情绪高涨,把汽车从泥潭里抬了出来,周总理激动的通过窗口向群众招手致意。“123,123”一声声的呼喊,让我们看到了百姓的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那是他们最珍贵的东西。

周总理在延安待了22个小时,每个小时都让其充满意义,每一分钟都心系人民,每一秒种都想着为延安人民老区的人民发出最诚挚的问候。周总理在离开前,一个老邻居将自己嘉仅有的一带小米装起来给总理,呢是给他过生日家里人给他准备的,也是唯一一次能吃饱饭的小米,他起初抓出来一部分,又放了进去,全部给了周总理。仅因为一句话“家乡的小米香”。周总理的心系人民,百姓的朴实无华,周总理百姓心连心。都在为着一个复兴的目标努力着。周总理身患重症,但仍牵挂着很多很多,正如他所言他还有很多没有梦想实现。

“知党爱党,知史爱国”这次我们看了这部红色经典,让我们积极分子更加的对党的指责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仰,革命精神和人格风范,这会让我们更加热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树立当代的爱国主义。

我深刻地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在今后的学习中,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我们也会努力坚持,执着前行,不忘初心。再回首周总理,周总理一生受人敬爱,因为他爱人民,心中由人民,这个更值得我们学习。“赤子之心”大概说的就是周总理吧。

END

观后感《观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有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活着电影有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