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论语 > 地图 > 读书笔记论语

读书笔记论语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论语的读书笔记300字。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论语的读书笔记300字》,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论语的读书笔记300字】

《论语》是二千多年前孔子及其门徒们的言行被记录后编成的一本书。曾经在中国的私塾教诲史上施展过重要浸染,与《孟子》、《诗经》等一路为讲义,由私塾老师(先生)逐句逐段的讲授,谓之孔孟之道。

在中国已往的二千多年的汗青中,被历代君主帝王积极推许,在中国的文化勾当中充当了主流学说,对人们的头脑起了严峻的约束浸染,并且《论语》中首要建议的是 礼教也就是宣传忠君、尚礼,与当代社会的头脑见识(划一、自由、均富等等)已有很大的差距,也很难溶入当代社会的文化中。

可是,就《论语》中有些伦理道德的概念等不能通盘否认,照旧有可取之处,并且已被中华民族接管并传承至今。

曾读过于丹传授的《论语》心得,古本年中外信手拈来;也在央视屏上听过她的答复题,神定气爽娓娓道述。所讲篇章约占《论语》的异常之一多点,已很了得呵。但也有她自我认知的范围,岜不说曲直解之意可也是误解或谬误了。好比:《论语》中有一句民无信不立,孔夫子的语境应领略为:守信于民。可能:对老黎民要讲诺言。而不能表明为信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行文于此,也声名孔老汉子分明汗青是会变迁的,会后浪推前浪而长奔不息。这就是心得读后的心得。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300字】

在这个盛夏中,我仔细地阅读了一本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一本中华经典读物《论语》。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它传递的是一种朴素而又温暖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的言行的一本名著。论语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它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古人有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熟读《论语》之后的人知识有多么渊博啊!

在《论语》这本书中,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相信每个人都非常熟悉这句名言,而且也经常挂在嘴边。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学习了知识又按时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读了这句话,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孔子希望我们学习了一样本领后就要经常去练习,这样才不会忘记。

读完《论语》就会觉得它主要引导我们怎样学习、复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去合作而且都围绕一个字德。

希望同学们也去阅读一下《论语》这本书,也去领略其中的道理。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论语》的读书笔记


从小我们便接触《论语》,许多箴言我们都耳熟能详了,例如有关学习态度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是有关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而我个人对于孔子所提倡的仁德也是欣赏不已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之。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夫子认为做人要重视仁德,认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必须放在第一位,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又何尝不是呢?从小我们就接受教育,而学会做人始终贯穿着我们的学习。对于传统儒学而言,仁德当然也必须继承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

试问仁德的力量有多大?这我们可想而知了,我们知道聪明的无德者是最令人发汗的!他们往往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干些伤天害理有违道德的勾当!某些在人格上有残缺和扭曲的人,某些无德的伪科学家对着残疾人下狠手,在成功率渺茫的情况下试验他们的不良发明。那些无仁德观念的杀手就是社会的恐怖分子。而当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曝光时,我们更加领悟到《论语》中仁德的重要性了。又如微软招聘中的用人条件:有德有才重用,有德无才小用,有才无德不用!他们的负责人宣称他们绝不接纳三类高智商天才,分别是:口是心非者,犬儒主义者,思想负面者。因为他们认为就算这些人的能力一流,也会给公司造成混乱,所以他们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而但丁也曾说: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

而怎样去做到仁呢?《论语》中弟子颜渊曾问仁,而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即仁是后天修身的克己的结果,我想这该是做人的原则了。

大智慧中往往是做人的道理,所以鞭策自己去达到仁德的五项标准:恭、宽、信、敏、惠。简单来说就是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总而言之,一旦我们修身养性,规范自己的举止,一旦做到了言行符合礼,那么我们就成仁了。而我个人十分认同孔子的做人原则,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我想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做个正直、光明磊落的人。而当今社会中,许多不正直的人却能生存,但我坚信孔子说的,这只是侥幸而已,因为按事情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还是要跌跟斗的,这就如高官落网一样,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除了品质人格问题,追求仁德的另一部分便是要博学于文。要重视全面发展,如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太多的智慧蕴藏于《论语》中了,而我相信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经典会让我们更回味无穷的!

一桌,一茗,一书,让我们共同品味《论语》中的经典文化,共同感悟无穷的人生智慧!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去就是人不知而愠,最受不了被人冤枉和误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君子的礼仪之道,更是内心充盈平和的外在体现。能够做到别人不了解我、对我有所误解,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一方面要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另一方面,也是需要自信的建立,不自信才会那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威信不是靠恐吓、权势树立的,那样树立起来的威信没有稳固的根基,一旦地位下降、危险解除,支持者、仰慕者,纷纷如树倒猢狲散,官场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树立威信靠的是人格魅力,作风轻浮的人是没有威信可言的。做人,尤其是做女人,必须稳重、庄重,自尊、自爱,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学习,太重要了。我庆幸我现在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我庆幸我可以不带功利目的去学习。如果没有这些阅读的习惯,没有学习的兴趣,我不会从书本中使得自己开拓眼界、敞开心扉,我的思维观念不转变,抑郁也难以康复;如果不是这些阅读习惯,我不会看那么多书,不会对文学产生兴趣,我这个中专学历的人也不会想到成为作协会员得到认可、让自己更加自信;如果不是有学习的兴趣,我这个电脑白痴不会想到去做个人网站和博客,更想不到现在竟然可以做网站编辑,而且工作也得到一致认可。没有学历有什么关系?没有文凭有什么关系?我有一双眼睛,我可以阅读和学习,每每有了新的领悟,获取了新的知识,丰富和充实了自己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让人感到满足和骄傲的呢?

道不同不相为谋。什么人都可以认识,但是做为朋友就必须谨慎,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不说别的,进入作协以后,和大家交流过后,就感觉受益匪浅,那些写作经验和点评,没有十几、几十年写作经验是体会不出来的。

有错就改还是好同志。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没犯过错的不是人,是神仙,错了不怕,改正之后就是一条宝贵经验。如果没有经历过自杀,我不会懂得生命是如此诊贵;如果没有经历过抑郁,恐怕我也还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小屁孩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之前写过一篇《安贫乐道》,这也是我现在的一种追求吧。也曾经算是过过一段奢侈的日子,物质上的追求永远无法让人满足,只会让欲望更加无止境。

一直都敏于事,工作方面我从来都不担心,任劳任怨。慎于言则是现在才懂得啊,做事要高调,说话要低调,我现在开始感受到这种方式的益处了。后面还有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和这里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差不多的意思,都是少说多做。

请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要虚心接受意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什么时候都能将心比心去体会,了解到言语、行为背后的动机,就少了那些埋怨和仇恨。

也可以这么说,要让别人了解自己,首先要先了解别人。沟通交流是相互的,不能一味只要求别人体谅理解自己,而自己不去体谅理解别人。

论语为政篇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写过一篇《君子不器》。现在仍是这个观点,但有少许的改变,或者说增加吧。要多方位、多方面提高自己,学习领域不能过于狭窄,不能是做什么就学什么,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益的,就可以、就应该去学习。按照小时候学校里的标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才是好孩子。哈哈。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嘴巴嚷嚷老半天,也没见动静,以后谁还信你的?先做后说才能取信于人。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志不移,发再大的誓愿,也不如行动上的实施。说再多也不如做实事。老说要改要改,行为上还是老样子,嘴巴说破了又有什么用?行动胜过万语千言。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与后面的群而不党,党而不群差不多。以前写过一篇《群党之分》。勾结为伍不是君子所为,结党营私肯定干不了好事。要能够做到与众人都和睦相处,私底下没有拉帮结派,搞暗箱操作,一方面需要心胸宽广,能够容下各色人等,另一方面需要光明磊落,不投机取巧。

论语里仁篇第四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怕没有自己的位置,只怕能让自己站住脚的真本事;不怕没人知道我,只求有可以让人知道的真才实学。

工作十几年,换过很多,认真想起来,还真的没有什么求职经验。有过辞职在家待业的时候,也去找过工作,可最后从事的,都是找上门来的工作。家电圈那几年,做得好就不怕辞职,辞职了立即有几家公司的人过来拉。脱离家电圈以后,开始新的工作,之后的公司都是朋友在做老板,所以叫我过去帮忙。按理说,朋友是大老板,自己在公司会被别人瞧不起,觉得是靠关系才进来的。没问题,我会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凭关系还是凭本事。而这些老板朋友也并不是很熟悉,只是在交流中觉得我的思想和理念还不错,也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我没让他们失望,也没让自己对不起这份信任和友谊。

如果要说职场的人际交往,我是最不在行的,如何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我就是很简单的:我做我的事,别人的不多嘴。如何处理和上司的关系?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他们的助手,我要做的就是漂亮的完成工作任务。今天公司群里吵得很厉害,最后总编一句:你没错我是不会找你麻烦的,你见过我找木碗吗?结束了争吵。没有人回这句话。这句话让我很尴尬,不过也让我确信,多做事少说话绝对没错,我加班没人看见,我多辛苦多疲惫没人看见,但是我的工作成绩是看得见的。如果只是为了工资,这几百块钱绝对不值得我如此卖力,我需要的其实也只是一种成就感。

我现在还是觉得费心去钻营如何处理关系,不如花心思研究怎么完成工作。我不喜欢那些表面功夫,那些都是需的,只有自己的本事和知识才是实实在在的,谁也抢不走。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这里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必定会有和他思想接近的人做伴。我却是觉得对我交友有所帮助。

我以前写过一篇什么东西忘了,是说交友之道的。我觉得交朋友,不一定要主动出击,就好像自己是一座花园,你到外面拉很多人来参观,如果里面只是枯枝败叶,人家来了一次,下次再也不会来了,远远看见还要绕道呢。如果自己的小花园精心修饰,干净整洁,就算是不去拉人,有偶尔路过的游人,自然会被吸引进来,流连忘返。给他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以后他自己主动就会想再来看看,说不定还带着他的朋友一起来。而通往自己内心花园的小径却是要时常打扫,如果路没了、或是门锁了,就算有人路过,别人进不来,也是枉然啊。

今天晚上和朋友还在聊这个话题。我说很奇怪啊,我以前很爱出去玩,整天和朋友喝酒、唱歌、跳舞,却总是觉得孤单。现在我整天忙得要命,很少出去,可是朋友却越来越多,我还有点应付不过来的感觉,一到周末就犯愁。

很多人都说找不到朋友,我的朋友好像都不是找的,是等的。跑到外面到处握手敬酒,也不见得能认识几个真正的朋友,自己把自己打扫干净,敞开心扉,让大家都能清楚看到你的自然面貌,喜欢的,自然会留下,不喜欢的,也就不需要勉强了。和工作差不多。

主动的提升自己,主动的充实自己,就不需要主动的找工作、找朋友了。多看书,眼界和思想上开阔了,和各种朋友也就都有话题可谈。为人诚实坦白,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愿意和你说心里话,把你当作知己。宽容平等对待每个人,就不会有纷争和怨恨,少了敌人,自然多了朋友。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焉用佞?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靠着嘴多舌快和人争辩,常常让人憎恶。

伶牙俐齿不代表自己就是聪明、正确。以德服人,不是以嘴服人。我的辩论无益思想大都来自于《论语》,现在更是觉得如此,嘴巴凌厉,不如脑子凌厉;言辞敏捷,不如思想敏捷;口才好,不如心态好。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基本上能做到。老者安之,嘿嘿,就差了点。妈妈都快七十了,还要替我担心,上次心脏不舒服,如果不是实在难受,不会找妈妈要救心丸,实在不想看到她担心的样子。不过,好像隐瞒也不是让父母安心的方式。

能取信于朋友,也能关怀比我年纪小的人,就是让长辈安心,这点还得再努力。

论语雍也篇第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当如此。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里说的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推己及人没有问题,只是推的是不是立,是不是达。如果自己自身还存在问题,那么在帮助他人之前,首先要帮助自己;在爱人之前,首先要爱自己。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希望自己坚强、独立、理智、宽容,同样的也就想把这些推广出去,想帮助别人也能坚强、独立、理智、宽容。

抑郁的时候,我和病友交流,鼓励他们,却让自己很疲惫。那时候,我自己都还没好,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和那么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有这个帮助的意愿是好的,但只限于一种精神上的鼓励才行。后来慢慢调整,好了以后又开始和病友交流,刚开始我会希望大家都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我亲身体会的还会有错吗?渐渐又发现每个人是不同的,病情不同,经历不同,那么治疗方法也就该不同。

今天朋友开玩笑要我到联合国去工作最好,这么喜欢帮人,他在伊拉克工作,连自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还怎么去帮助别人呢?

要保证自己是在帮人,不是害人,更不是害己。那就需要自己是在朝正确的方向走,不要错误指引;需要能近取譬,拿自己打比方,将心比心,自己不愿意害自己,那么也就不会去做伤害别人的事了。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论语述而篇第七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我不是孔子,收不了徒弟教不了学生。和病友交流方面,以前把自己当菩萨普渡众生,结果发现有些人我根本帮不了,自己着急上火的。现在是有所选择的了,就像银碗说的佛亦只度有缘人。

不愤不启,不发愤图强的不启发,不想康复,只是找个人听他的哀怨和控诉,从根本上就不想转变的不启发;不悱不发,不接受自己病症,医院确诊了也说自己没病,拒绝交流和帮助的,不启发;不举一反三,不主动积极,任何事不自己思考只管问别人该怎么做的,只想找捷径和固定模式的,不重复说。

这些都是有教训的。有的病友交流了一两年也没有起色,有的交流过一段时间就有很大的好转,其实我说的话,我对每个人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关键只在于他自己。

主观能动性对于康复很重要,我老说:你想好,你就能好;你不想好,你就好不了,如果连求治的欲望都没有,我也无能为力,我不是医生,也不是自杀干预机构,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要放在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那就是和希望康复的病友交流,提供我的经验给他们做参考依据,告诉他们我的经历,给他们鼓励和信心。我不可能跑到谁家去把谁从床上拉起来说:你,现在出去运动,和人交往,也不可能把饭喂到谁的嘴里说:你,必须要吃饭。我的话说完,字写完,我的能力也就到此了,具体怎么做,只在于个人。我能在你身边给你喊加油,可不能背着你上路,自己的饭要自己吃,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日子要自己过。

现在比刚开始冷酷了很多,不再是哄孩子一样,哄是哄不好的。既然我打算把这个当作一辈子的事去做,那我就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去进行,如果帮助别人,我自己都感受不到快乐,我还拿什么去帮助别人?所以,我只帮我能够帮助的人,唯有如此,唯有快乐的进行下去,我才可能不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好让这事真的能够做一辈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人都会说。交友之道也莫过于此。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凡事问心无愧,做人光明磊落,自然坦荡荡,逍遥自在;小人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不为他人,亏心事做多了,怎么不怕夜半鬼敲门?

《论语 》读书笔记


范文一

今天,我读了《论语》的第二章,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因为这句话,我便思索了起来:

君子两字在过去是指身份地位高贵的人,小人在过去则是指身份地位低贱的人。而孔子却将这君子与小人重新定义了,现在很多时候君子都是指品行高尚的人,小人则是指品行低下的人。所以我们只要正大光明,就是君子,小人则相对阴暗一些,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大大方方去做人,而不应该鬼鬼祟祟去做人。

周而不比,是指合群而不偏私,比而不周指小人总是疏远大家,几个人混在一起,像个小圈子,就像我们班有些同学也是如此,组成小圈子是没什么错,可是如果整天在小圈子里阴暗地对别的同学说长道短,乱搞是非,这种行为就是小人了。

这些便是我的理解,很清楚,我是要做君子的,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随便讲别人的是非。

范文二

初读《论语》,或是无法参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灵犀,但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那种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方法,那种谦谦君子之风,却总能让我心存快慰,欲罢不能。于是不止一遍地读她,品她,悟她,尽管只是片言只语,但字字珠玑,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或睿智从容,如天之辽远;或纵横开阖,如飞瀑流泻;或恬静悠然,若和风习习面对《论语》,我犹如面对一位巨人从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我边读边记,边记边思,在品味与欣赏中,我像一株干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场痛快淋漓的甘霖,舒枝展叶贪婪地汲取其中的养料。越走近孔子,愈发感觉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透过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对,聆听他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的教育主张

读《论语》,令我感念至深的当属孔子的学而不厌。孔子学富五车,却一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行动践行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教育思想激励了无数教师,也照亮了无数心灵。孔子的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的治学态度吗?再想想自己,虽然也很敬业,无日不在思索如何使学生的学业更加进步,但是却很少从学上下功夫,以至事倍功半,职业倦怠感日增。其实,我们的教育生活本可以达到一种清风朗月、高山流水的境界。学以教之始,只需我们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向前人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我们就会发现那潺潺小溪、绿草茵茵的精神家园。正所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了。

读《论语》,让我心灵震颤的当属孔子的诲人不倦。他的有教无类令人感动,也让人倍感温暖。《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孔子对其学生颜回的观察: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因材施教。的确如此,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方能因材施教。于是我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走进学生心灵,开展周记对话,健全班级档案,开展教师赠言,开设心语班刊,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呵护,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诲人不倦的大乐!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历代师生关系的典范,他们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则是像朋友。正是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10年弘道,诲人不倦,终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应成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应成为我们的为师之道啊!

书香能致远,的确如此!读《论语》,为人师,就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灵,用经典的睿智之语指引前行的方向。为人师,读《论语》,让我更确信:做好教师这一职业工作,必须用爱播种,用心耕耘。

读书笔记《论语的读书笔记3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论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