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 > 地图 >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1000字。

古语有云: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吗?或许"《论语心得》读书笔记1000字"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一)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如今,多少人知道《论语》,多少人会去研读《论语》,更别说有人会去潜心研究和体会《论语》带给我们的真理和境界。

于丹老师以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让我们有机会来到孔夫子身边,聆听人生的真谛。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于丹说,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的确,世间的真理不一定是束之高阁、高不可攀的,而应该是平淡的、朴素的、具有普适性的。就像《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而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缓和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是多么得令人敬佩啊!

这让我联想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时常提倡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小区里的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人和社会的一种融合。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拥有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拥有孔夫子那样的态度。

现如今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许多人越来越觉得不平衡了,总是埋怨为什么别人可以住海天别墅,自己却蜗居于简陋的屋子之中,别人为什么可以开名车喝名酒,而自己却还每天挤着公车上班。于丹老师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子贡曾问孔子贫而无陷,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境界: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即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内心能时常保持快乐,这种快乐,不会被贫困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的人。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那份安宁。

我想,这就是《论语》能给我们的现实启示吧。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二)

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地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论语心得》中共讲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天地人之道是《论语心得》中的第一道,读这一道时,我的感触也是最大的。

我们现在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隆、事业成功的基础。但人的力量如此强大的原因,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达到完美结合的程度,结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的内心的时候,他的强大,无坚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是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仅此简单而已。读到这里,我想,在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只要你的胸怀无限大,许多事情就小了,原来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就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又谈何容易呢?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老是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伤害。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了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叫 仁义。

读完这一道,联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万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自私、蛮横、无理、霸道,这跟书中相差了多远啊!我仔细的考虑了,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宽容、关心爱护他人等。这样,自己的人生不是才会更完美吗?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以个民族的精神。

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灵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优质范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m.dhb100.com

《论语》使我懂得了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在《论语》中有着许多孔子有关学习方法的名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学习,孔子认为学习,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可见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我也明白了学习不是表面上的敷衍,而是我们用心接受的一个过程,如果你学的是一个形式,是为了学习流程上的应付,那么就不能够感受学习时的快乐,甚至会很痛苦;如果我们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我虽然很辛苦,却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心灵上的宁静。用心做到,过程也是风景。

把学习的心得用在当下,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认同,岂不是一件令人很快乐的事吗?虽然我们离书本中那些淡泊心智、宁静而致远的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但至少可以永无止境的向着那个美好境界而不断努力。付出不要苛求结果,追求的过程才是一种享受生活的心灵美丽。

同时对于学习方面,孔子还说过要“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学习新的知识,盲目向前学习。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复习,回顾学过的东西。在新学的同时也温习了。人的见闻十分有限,如果专门靠记问之学,不可能掌握全天下的道理。要是常常温习平日所学的知识和日常见闻旧学。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世间万物也是如此,功夫下到了,便会明白人类的知识是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

社会的发展是靠人们对知识循序渐近的掌握而不断发展。人们在学习前人智慧结晶的同时,得到新的体会,也就探索出新的道理。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预习,复习至今仍然是获得书本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知识、真理就是在反复的认识、实践中掌握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思考,边思考边学习。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连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

遨游学海,曲径通幽,跋涉书山,让知识的能量伴我们成长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www.dhb100.com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阅读了一个学期的《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半部《论语》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闪光的语言光照古今!不必说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代枭雄蒋介石,对它情有独钟,就连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远的影响也不胜枚举!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道理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吗?孔子说的这句深刻而又蕴含哲理的话,告诉人们修养是如此的重要。修养好像花儿在寂静中开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结实。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细看各篇,学而篇第一只要讲“务农”的道理,遇到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为政篇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记孔子论礼乐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篇第五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讲孔子与弟子们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泰伯篇第八只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及对古人的评赞;子罕篇第九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乡党篇第十主要讲孔子平素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先进篇第十一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颜渊篇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仁、为政、处世;子路篇第十三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怎样做人,怎样为政;宪问篇第十四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论修身做人之道,兼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卫灵公篇第十五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所论的以德治国的道理;季氏篇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怎样修身、如何以礼法治国;阳货篇第十七主要记孔子教育弟子讲究仁德,阐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微子篇第十八主要记历史上圣贤的事迹,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的行为,以及世人对于处乱世的不同态度;子张篇第十九主要记孔子的弟子们探讨求学求道的言论,以及对孔子的敬仰与赞颂;尧曰篇第二十主要记古代贤王尧、舜、禹、汤的言论以及孔子对为政的论述。

纵观全书,《论语》很全面的阐明了孔子的思想,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世,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他主张“节用而爱人”,反对苛政、苛捐杂税,“苛政猛于虎也!”,也主张“克己复礼”;在自身修养上,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第一个在中国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他也主张“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所以针对不同性格的两个弟子的同一个问题,他给出不同的建议,所以在周游列国时,即使如何困窘,他为弟子们始终树立榜样,并时刻不忘对他们的教诲。

而我觉得,《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也因而无比强大。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这说明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只是一个指标,而真正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治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幸福快乐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与贫富无关。“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对礼的遵守,那么,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内心的快乐。

而孔子在《论语》中反复作为做人立身之本的孝悌,也是给人以最朴实的启发的。从孔子对孝的阐释——“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中,我们受到的心灵震撼,是不会比其他孔子所教诲的更深刻的大道理少的。读书笔记.细细读了这些话,我们的心中,是会产生深深的歉疚和反省的。我们会发现,我们做到的原来远远不够。所以,从这一刻起,更加爱我们的父母吧——以孔子的谆谆教导为心中的指标,时刻问自己一句:“你做到了多少?”

当然,孔子毕竟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了,那是一个尚未进入封建时代的奴隶社会,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他的最终理想,是要恢复周礼,维护奴隶阶级的统治的,无疑,甚至对于那个时代而言,他都不是一个进步者。虽然,封建统治者在孔子死后,突然将孔子的儒家思想捧至独尊地位,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但那时的孔子的思想,早已被一个叫董仲舒的人狠狠加以改造,后来又被朱熹越解释越离谱。所以,在孔子自身那个时代,孔子的思想,其实并不是很进步的。而且,他其中的一些思想,也确实不是完全能让人认同的。比如他说如果父亲坐了错事甚至犯了罪,儿子不仅不应该揭发,而且还要帮助努力隐瞒。这在今天,不就成了同谋、共犯了吗?他还轻视妇女,说什么“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把我们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摆明了是侮辱嘛!他也轻视劳动和农事,樊迟问稼桑之事,就被他称作是没什么大出息的人。

总之,《论语》中,有值得学习的,也有一些小小的值得改进的,但它无疑是伟大而杰出的。一点小瑕疵掩盖不了它强大的光芒。

一本《论语》,虽薄薄百页,却可以读得很厚很厚。读《论语》,我想,需要的正是这种将书由薄读厚的智慧吧。本人资质有限,初读《论语》,谨把自己一点小小的感悟写在这里。

喜欢《《论语心得》读书笔记1000字》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语心得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