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人生哲思录读书笔记 > 地图 > 人生哲思录读书笔记

人生哲思录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缥缈录》读书笔记。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而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吧!读书笔记,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缥缈录》读书笔记,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我想再没有哪一部小说可以像《缥缈录》一样令我感到如此深重的悲哀,这一切从开始就注定会以悲剧收场。

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我总觉得字里行间弥漫着昨是今非的哀婉,即使是那些年少无知的嬉戏打闹也让我心下伤感。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了解到原来反衬可以用到如此的极致,此时的他们有多快乐,那来时的决裂就会有多痛苦。可悲的是,这一切都是必然的,他们的心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心中燃着烈火却总是畏惧孤单的姬野注定会为了握住些什么步步登上权力的高峰,虽然这等高处不胜寒的孤寂是他一生不能承受的寒冷,也将会是他余生永远的梦魇。而天性善良却总是想保护那些他爱的人的吕归尘,注定会为了他的爱与守护的执念做到大君的位子上,何况他是吕氏帕苏尔家族的后裔,体内永远流淌着青铜之血。

即使这一切都不是他们想要的,可你若想留住或保护任何你所在意的人与物,你都只有变得更强,站在众人只可仰望的高处,孤独终老,看山河永寂,万物静默。

我并不喜欢阿苏勒,他总是哪个懦弱的孩子的样子,想守护什么却无能为力。这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他的善良,总显的那么突兀与可笑。可即使你轻蔑地笑过之后,却也不得不佩服与珍惜这份天真与执着。从某些程度上说,他和姬野其实是一类人,一样的执着,一样的顽固。

但我想,我还是喜欢姬野的。我喜欢他的勇武,虽则我知道,刚过则易折。可在他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坚忍神色还是让我不忍。他是个没人疼爱的孩子,从不会示弱,更不会渴求他人的同情与关照,他只愿示人以最坚强的一面,受再重的伤也要站着,任再重的拳脚打到身上也不求饶,即使是心伤如沸,面上也只是淡淡的。开始他还只是知道即使他说出那些伤痕也无人会关心,又何苦如此折辱自己?说到底,那时的他还只是个极重自尊的孩子,不愿被任何人看扁。可后来,当生命中终于出现了那些关心他的人时,他还是以沉默对待着伤痛,其实只是不愿让那些在乎他的人担心而已。但这样的一生,委实太过辛苦。谁能想到一生以强硬面目示人的燮羽烈王有着如此脆弱的内心呢?一旦被刺伤,便永生不愈。

或许此生唯一一个能真正刺伤姬野内心的人就是羽然那个有着金色长发和玫瑰色眼睛的女孩 也是他命里的劫难。可故事的开始,是殊无伤感的:女孩为了让眼前生闷气的男孩不再如此干硬地沉默下去,终于说道:好了好了,我就是你的。可以了吧?男孩依旧沉默着,可女孩不知,此时他的心中有怎样的波澜掀起:如果羽然会和我站在一起,那么漫天诸神也未必都只眷顾昌夜,我要这天下属于我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再也不要追随在别人的马后。我再也不要,追随在别人的马后!谁人能想到,开启燮羽烈王奋武一生的,并非什么崇高的理想,而只是,一个小女孩情急之下的一句话。也无人能知,这句话中,有几分真情,又有几分戏谑。

或许是命运的纠缠,让这几个本应毫无交集的少年成为了至交好友。这段说长不长说短却也不多的肆意岁月也成了姬野一生的执念。多年以后,这个喜怒不形于色的王上面对伏拜的史官述说着昔日的南淮城,面上一派悠然神往之色:南淮者,人间之胜境,无饥馑灾荒之属,里巷中常闻吠声,灯火彻夜,夏不闭户。惟少年顽皮,是为一害。每春来之际,辄有窃花者、弹雀者、钓鱼者纵使被史官愠怒地打断,听到了被他有意忽视的饥馑惨象;纵使被西门也静说出一直不愿面对的南淮是不是那个南淮都无所谓,可是,那些和你一起偷花跳枝打枣子的人,都已经不在了的真相。他还是,执着地亲笔写下了那段美好不似人间的《南淮城志》。不知为何,一向以铁骨著称的史官们竟终究未加改动,只字不提那深巷中饿死的灾民。许是连他们,也感念于羽烈王这难得的固执与任性,不愿再戳破他此生唯一念念不忘的幻梦。

即使书中的许多情节都已模糊不清,我也永难忘记姬野是如何英勇无畏地赶来劫阿苏勒的法场。这天的他没有他的虎牙枪几乎从未关心过他的父亲开始顾惜起他的性命,藏起了他的枪。可这是姬野啊,那个一旦认准什么就不会回头的姬野啊。既然那是他下定决心保护的朋友,即使是手握蹩脚的武器他也要救下他。于是他带着十二把普通的刀来劫法场了。他奋力地砍杀着。手中的刀片片碎裂,终于剩不下一把,此时的他没有什么念头,他仿佛陷入了杀戮的疯狂之中,可他没有青铜之血,他只是想救他的朋友,他不想他死!又或者,一起死在了这里,也好。

但他们终究是不一样的,阿苏勒总归是北陆的世子,体内流淌着高贵的帕苏尔家的血,何况这世上还有一个关心他胜过自己的苏玛。可姬野什么也没有,没有显赫的家世、变态的狂血、高贵的身份,无人关心,每一步都靠自己。他拥有的,只有虎牙,可今日,连这惟一的依仗都不在身边。

我不知道当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神兵铁浮屠席卷而来,带着阿苏勒远去时,姬野是怎样的心境。我只知在我的脑海里,他遥望着远处卷起滚滚浮尘的铁浮屠,背影是说不出的落寞。他终究,还是一个人。多么讽刺呵,即使你拼了命地想要守护,却也抵不过他人淡淡的一句旨意。或许这时的姬野开始渴求这种至上的权利,却只是,为了这几个他想保护的人而已。又或许,他只是强撑着站立在夕阳下,暗觉自己刚才的疯狂,荒唐而可笑。

当日后的阿苏勒拿着那块铁那十二把刀的碎片伤心地追问时,他们就该知晓,过去的日子终究过去了,他们不再是一起玩闹的孩子、年轻的天驱战士、生死与共的战友。他们是东陆的皇帝和蛮族的大君。横亘在他们中间的不只是那一道难以逾越的天拓海峡。那些年滚烫的热血中终究会冷却。即使是他们,也免不得兵戎相见,血洒于前。从不曾想过,虎牙与影月也会有相撞的一日。曾经以为,那些同生共死的日子会成为一辈子不离不弃的承诺。可这一切的一切,只换来了休战的盟约和永不再见的承诺。余生里,当他们再回想起那些曾经时,只能默默地望着对方的方向,饮尽一杯酒罢。

我知道姬野终究还是退让了当他看到那块铁的时候。面前的阿苏勒纵然已成了草原的君主,却还是像个孩子一样天真地以为一句承诺就是一辈子。那样可笑,却又那样,让人想哭。于是姬野放弃了那些雄图。即使他再不屑于阿苏勒的幼稚,也不能否认,他就是这么念旧的人。他嘲笑着阿苏勒仍为往事耿耿于怀的固执,可他自己,不也是吗?

所以当听到那句寂寞吗的时候,他才会如此怅然地答道:真是寂寞啊。

他可以在嬴无毅的刀下昂首站立,不退分毫,却还是为了那块碎铁让步了。忘不掉吧。怎么能忘?!那沸腾的血,那咆哮的枪,那长吟的剑那回不去的时光呵。

这是篇未竟的故事,却是部注定的悲剧。从他们拿起天驱指环的一刻起;又或者,从吕归尘喜欢上羽然的那刻起;甚或是,从他们相遇的那刻起,悲剧就已写就。

人生若只如初见。却还不如,此生,我们从未相识。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歌德谈话录》读书笔记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你会了解到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著名诗人、作家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政治、文艺、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人们应该感谢作者爱克曼的辛苦劳动,他用谦逊的献身精神给世人记录下了歌德这位伟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读这本谈话录,有一种“体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满足。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时时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

歌德的智慧与学理之中有三种眼光,即:人道的眼光、艺术的眼光、世界的眼光。这三束眼光交相辉映,构成了歌德老人的智者之言。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7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歌德1832年辞世,未能见到这三大誓愿的实现。但在他去世三十七年后的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又过了四十五年(1914年),巴拿马运河也通航了;就在这期间,多瑙河与莱茵河也由一条运河连接起来。

歌德,这位大艺术家、大思想家,他具有穿透百年的预见性,这预见性又正是他那宏大、开阔的世界眼光的表现。

歌德临终时对身边的人说:“打开窗户,让更多的光进来!”我们正处在一个“打开窗户”的时代。我想,认真读过《歌德谈话录》的朋友,都会感到有一束精神的光照进了脑海里。

忏悔录读书笔记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读书笔记之《沉思录》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那么喜欢这本书,现在终于懂了,它不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可以选择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应该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给我的启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第三,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第四,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精神却慢慢地干涸了,而《沉思录》正是浇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忏悔录》读书笔记


今天基督徒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状态:读经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甚至只存在着公事化而已;祷告的时间越来越短了,甚至只存在着形式化而已;聚会的热情越来越弱了,甚至只存在着责任感而已。

今天基督徒的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状态:基督徒的生活只剩一下招牌而已,而已经失去了基督徒的生活内涵:简仆、圣洁、真诚等,于是基督徒的生活越来越世俗化,凡世人所用的手段,基督徒也统统用上,可能比他们用的更精。这样的思想观念的主导下面,基督徒的生活离罪恶越来越接近了,散失了基督徒生活的属灵原则。

基督徒需要重寻奥古斯丁式的忏悔精神传统,让基督徒的生命越来越圣化,让基督徒的生活越来越圣化,同时,也让忏悔精神把基督徒更高境界的生命状态。

一个基督徒的属灵生命越来越向高峰攀登时,越来越需要忏悔精神,也就是一个人看到自己的污秽,说时他已经进入了圣洁的海洋,就如保罗一样,他的生命境界越来越来高的时候,他不断的发现自己是一个罪人中的罪魁,这一种的承认并没有使他的使徒地位受到动摇,也更没有使人轻视他,更没有使他名声大跌。反而使人更加尊重他,因为他已经是一个真正圣洁的人。在忏悔精神的促使之下面,使他更加与神接近。

今天的基督徒没有忏悔精神,只能造成基督徒越来越麻木,也就是做任何事情时,没有了一颗会不会得罪上帝的敏感之心,没有这样的一颗心,使基督徒对是与非、对与错的辨别能力很弱,很容易受到罪恶的诱惑,受到诱惑犯罪之后还感觉不到自己已经犯罪。只有具有忏悔精神的基督徒,对小罪恶有大敏感,使基督徒的生命更纯洁,让生命中的污秽渐渐被 炼尽。

今天的基督徒没有忏悔精神,只能造成基督徒越来越世俗化,也就是做任何事情时,没有以真理的准则去判断可不可以做,而是以什么好处或利益去判断可不可以做。在这现的主观思考的导下,基督徒离真理的准则越来越远了,同时忏悔的精神也越来越弱,当基督徒相似时,基督徒的忏悔精神完全给丢弃了,于是形成一种主观思想,基督徒还需要什么忏悔吗?忏悔精神可以让基督徒更加属灵化,一举一动深深的表达出属灵的原则。

今天的基督徒没有忏悔精神,只能造成基督徒越来越远离上帝,没法真正体会到以马内利的精神,反而只把以马内利当作一个宗教标志而已,或都一个广告词而已,而已经完全失落了真正的含义就是神要与你同在,这一个真实的应许。一个不能体会上帝同在的人,也就是忏悔的精神越来越远了,感受不到什么地方,或什么事情需要向神忏悔,在这样的主观思想指导下,人只能更加接近罪恶,而远离上帝。忏悔精神可以让基督徒更加与神接近,也可以更加体会神的同在。

主啊!期盼你让这一个时代的基督徒,能像奥古斯丁一样,向您表现出深深的忏悔之举,让这一种奥古斯丁式的忏悔精神在神州大地之建立起来,只有忏悔精神让基督徒与你更加接近;只有忏悔精神让基督徒更加爱神与爱人;只有忏悔精神让基督徒更加圣洁像您。愿你在这块土地上聆听基督徒的忏悔之声。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沉思录读书笔记通用


书籍是我们人生逆境中最大的慰藉,在阅读了作品这本书之后,真的是久久意难平。每当我们有了新的感悟,不妨记录下来,这有助于记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下面小编为您呈送了“沉思录读书笔记”主题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沉思录读书笔记(篇1)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这样的一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只能让你慢慢浏览,静静品读,凝神静气反复摸索。这是一本有着点化之功容易让人浮想联翩,让人边读边走神儿的书。我读《沉思录》的时候,会经常深入其思想,脱离日常的喧杂而进入沉思······

我钦佩于奥勒留,这个一代帝王的伟大卓越的思想与其人格魅力,他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神话。奥勒留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是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梁实秋曾感叹道:“以一世英主而身兼哲学家者除了奥勒留外,恐无第二人了。”

奥勒留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它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处宫廷和身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拂去浮躁,慢慢走进他的沉思,且听他的心灵之语,不知会不如他一样宁静下来?“一切的事物消逝得这么快,他们的形体消失在这宇宙里,在永恒中他们亦很快被遗忘,那一切的感官方面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用快感诱惑我们的,或用痛苦威吓我们的,或被虚荣所艳羡的——多么无价值??”这沉思着的奥勒留,仿佛是赫拉克里特了——这个伟大的哲学家。一切都在流逝,一切均不构成价值,所谓的帝王之位,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由于他这种超越尘世的思维,使得奥勒留非常淡薄他那万人景仰的位置。即位至尊,他并不因之而喜,他只是把皇帝当成自然安排给他的一个过程,一个职位,他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完成这个自然的过程,尽善尽美地做好他职责之内的事情。奥勒留用他的智慧和善良施福泽于民,但他否认他是在做好事,他亦不要人民的赞誉。他在他的《沉思录》里写道:“名誉算什么呢?试看,一切事物很快就被遗忘,过去与未来是什么的一片空虚!赞美之辞是何等的虚妄!” 奥勒留具有强烈的出世精神,他渴望一种灵魂的生活,像苏格拉底那样。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说:“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

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引退并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诚然,他没有去做庄子式的隐士,飘逸于林间。也不像佛祖那样放弃王位去托钵寻道。而是如孔子所主张的,在其位,则谋其政,积极做好他的政务,为了罗马帝国,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怀着一种出世的精神,悲悯入世吧。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奥勒留亦是这样想着的么?他说:“一般人隐居在乡间、在海边、在山上,你也曾最向往这样的生活;但这乃是最为庸俗的事,因为你随时可以退隐到你自已的心里去,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已的灵魂更为清净,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顾,立即边可获得宁静。”隐居在自已的心灵里去,这是一种怎样的灵魂?奥勒留并没有隐于朝,他兢兢业业治理国家,隐居在灵魂里。 奥勒留戎马一生,宠辱不惊,他没有把权力看作是庄子认为的腐鼠,也不沉迷权力,而是把皇权视为他生命中的职责。他恪守罗马法律,权力受制于宪政体制。公元161年,奥勒留为了实现权力的更大分立,特别邀请维鲁斯做皇帝,于是罗马帝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两位皇帝共治的局面。作为具有宇宙意识的哲学家,视物质为稍纵即逝的思想者,他的宽容是他思想意识的必然。公元175年,罗马将军卡西乌斯在亚洲反叛,自立为帝,奥勒留为了避免内战的爆发,表示愿意逊位给他的叛将,后卡西乌斯被部将所杀,叛乱就此平息。当将领们前来进献卡西乌斯的头颅时,奥勒留说:“我甚遗憾没有宽恕他的机会了。”他这样说并非是如某类人似的表演慈悲,而是他视人世若尘埃的宇宙精神的必然体现。

奥勒留深受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影响,认为幸福是过一种理性的生活,理性即是道德,遵循自然之道便为德,“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终归是一快翡翠,我要保持我的颜色,在理性的正途上,阻止你前进的人,永远不能妨碍你做正义的事。”他像一个孔子式的君子,吾日三省吾身,思考怎样去做一个厚德之人,他的道德观又不时地有宗教色彩在闪现,对神充满了虔敬。他说:“要爱人类,要追随神。”一边爱着人类,一边追随神,具体这样心灵的人,淡泊于名利是非常自然的了。 两千年前奥勒留写下了《沉思录》,两千年后,今天的人们读来依然会感到震撼,这也许就是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但在今天看来,这位帝王的“独白与沉思”,与其说是悲观的,倒不如说是更接近于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宁静和豁达。一个人一旦具有了胸襟博大、高瞻远瞩的意识,心理视野就开阔多了,尘世的琐屑烦恼肯定也不至于对他造成多大的伤害。

沉思录读书笔记(篇2)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要留当留万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但当读完《沉思录》后,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来回激荡着:“即使留万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能享受到当中的乐趣吗?你还在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答案。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尽管名满天下,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样死去是不幸的。”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受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的人物。

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累?读过此书,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沉思录读书笔记(篇3)

《沉思录》成书于公元2世纪,作者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它是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这是一本奥勒留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因为是写给自己的,所以词句凝练,情感真诚。

《沉思录》的内容由小段叙述组成,彼此独立,偶有关联,更像一本格言集。从读者的角度看,书中充满了自我标榜和说教,如第一卷第一句,“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了和蔼待人之道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意思就是,“做人要懂得和蔼待人,控制情绪。”看起来平凡无奇,似乎已经说滥了,但是作者的君王身份使这句话顿时成了至高的真理,熠熠生辉,充满了圣贤的智慧。

同样的话,为什么从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价值会有天壤之别呢?那是因为语言的含义远远超越了呈现它的文字本身。马可·奥勒留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这本《沉思录》凝结了他半生的实践,背后是一个哲学家的深刻思考,一个伟人的成长历程。同样的文字也可以通过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鹦鹉学舌念出。只有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才是真理。说话的人不能身体力行,听话的人就不能认真对待。

书中有许多具有生活指导意义的警句,如:“为了未来,不要消耗你的思想在别人身上,除非是共同的利益引你这么做。因为费尽心机地探讨他人的事情,细细回味别人的言谈、幻想和用意,揣测别人的目的与动机……这一切不过是使你忘掉自己,使你背离自身的指导原则而漫无目的的奔突闯荡。”一个戎马倥偬的皇帝和一个八卦势利的平民面对着同样的困惑,智慧是相通的。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斯多葛派哲学家。和书中众多平实无奇的格言一样,他对哲学的贡献不在于创造,而在于实践和总结。他在书中多次陈述理性和神性对一个人获得幸福的重要性。当代人的教育资源远胜于1800多年前的马可·奥勒留,但大多数人并不懂得怎样运用知识指导自己过一种高贵的人生,多么令人惋惜!多少才智没有用在正道,却用来引诱人们堕入庸俗或卑劣。我们可以轻易读到这本《沉思录》,却不容易通过实践汲取其中的智慧。至少我们可以从翻开本书开始,一睹一个高尚的人是怎样看待生活的。

沉思录读书笔记(篇4)

《论友谊》是西塞罗众多名著中的璀璨一隅,主要论述了跟友谊相关的伦理,简洁有力,发人深思,做读书笔记用来反思和鞭策自己。

友谊是神灵赋予人类的最好的东西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彼此之间自然形成一种关系,它把我们大家联结在一起,,而且彼此越亲近,这种关系也就越牢固。跟自己的同胞和亲戚相比,友谊包含永久成分——感情,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只有两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才能分享这份感情,同胞和亲戚可以成为友谊关系,但是它们不等于友谊关系。与友谊相比,财富、健康、权力、官职甚至感官的快乐都显得脆弱无常,而德行成为友谊的孕育和保护者。有预言家的理论提出:宇宙中凡是不可变的东西都是靠友谊这种结合的力量才如此,凡是可变的东西都是由于倾轧的力量才如此。

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

友谊的目的是为了互惠,以便互相取长补短被?还是,虽然互惠是一种自然属于友谊的好处,但是友谊还有另一种初始的原因,这种原因更直接的出自我们的本性呢?友谊本身是真诚的、自发的,“爱”是产生友谊感情的原动力。它能给予我们的东西自始至终包含在情感本身之中。它基于美好的不可能改变的本性,而真正的友谊是永恒的。

“为了友谊”是个不名誉的托词

请勿要求朋友做坏事;若朋友要你做坏事,你也不要去做。因为“为了友谊”这个托词是一个不名誉的词。我们只要求朋友做好事,而且也只为朋友做好事。但我们也不要等人家要求了才去做,永远要热心主动的去做,不要迟疑。

贫穷不是寻求友谊的动因

我们应当避免过分亲密的友谊,以免一个人要为几个人担忧;人们寻求友谊,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帮助,而根本不是出于什么感情上的动机和爱慕。以上两种说法实际上常常不得不被弃置一旁。因为你不可能为了避免烦忧,老是拒绝去做道义上要求我们必须去做的事情,或者虽然去做,却有始无终。如果你摒除了感情,那么,人和石头、木头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还有什么两样?美德在友谊问题上也像在许多其他事情上一样,是非常柔软和敏感的,可以说,他是随朋友的贫富顺逆而伸缩易变的。虽然我们常常因为朋友的缘故而招致精神上的痛苦,但是这种痛苦也不足以使我们将友谊从我们的生活中驱除出去。信仰“利害关系”理论的人摧毁了友谊之链中最有吸引力的一环。因为使一个人感到愉快的与其说是由于朋友而得到实利,不如说是朋友的一片爱心。我们应当摒除那些精明的雅士关于友谊的论断。尽管财物的确很经久,但是生活中如果没有朋友的安慰和做伴,也是绝不会快乐的。

友谊中应当注意各种限制

友谊中应当注意各种限制,但是以下三点你必须持批判态度——第一种是:我们应当像爱我们自己一样爱我们的朋友,而不应当有过之。因为很多事情我们从不会为自己去做,却会为朋友去做。第二种是:我们对朋友的爱慕之情应当完全对应和等同于朋友对我们的爱慕之情。真诚的友谊要比这种账薄式的友谊富足和慷慨。第三种是: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和他的自我评价完全相同。当朋友低落时,我们应当想尽一切办法让他振作起来。友谊中必须注意的真正的限制是:两个朋友的品格必须是纯洁无暇的,彼此的兴趣、意向和目的必须完全和谐一致,没有任何例外。当朋友希望我们在某件关涉到他生命或名声的事情上予以支持,那么,我们就应当从权做出某种让步——只要后果不是极其不光彩的,我们就应当助他一臂之力。

缺乏忠诚的友谊是不能持久的

任何缺乏忠诚的友谊是无法持久的。智者在对待朋友的态度方面总是会表现出两个特征:第一,他完全没有虚情假意,因为性格直率的人宁可公开表示厌恶,也不愿意装出一副笑脸掩盖自己的真情;第二,当朋友受到别人的指责时,他总是认为他的朋友绝不会做错事情。朋友犹如美酒,越陈越香。

和朋友绝交是一种不幸

和朋友绝交可以说是一种不幸,普通人的友谊中,有时这种不幸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防止朋友之间出现不和。倘若和朋友之间出现了不和,我们也要设法使友谊自然消亡,而非猛然绝交。我们应当小心,别让友谊变成仇怨,因为仇怨往往是争执、恶语和怒斥的根源。

献媚的朋友比尖刻的敌人更坏

姑息朋友的错误会让朋友无所顾忌的走向毁灭。但是,该受责备的是那种拒纳直言而最终确为奉承所害的人。我们劝告时不应当太尖刻,责备时不应当使用侮辱性语言。如果提出劝告和接受劝告,前者直爽但不尖刻,后者耐心但不恼恨。奉承不管多么有害,它只能伤害那种喜欢并且接受奉承的人。

美德是友谊的基础

美德,也正是美德,它既创造友谊又保持友谊。美德是第一位的,没有美德就没有友谊,但除了美德之外,而且仅次于美德,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是友谊。

沉思录读书笔记(篇5)

在娱乐至死的现代,每一个明星的动向都是一场吃瓜群众参与的风云盛会,此起彼伏的光影,让很多人乐不思蜀。沉思,对于吃瓜群众来说是一件非常浪费时间的事,看别人的热闹远远比书写自己心灵的独白来得重要。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基本上与乌合之众无关,这些都是哲学家们的事,别人写好了,然后拿来就用,以示自己还是蛮有水平的。

有些时候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只有一个人的“起点”高了,他才能看得更远?然而这样的人好像不是很多,更多的人都是凭自己的努力抵达山顶时,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当凭自己的努力站在至高点的人们在沉默时,那些翻云覆雨的日子是不是已经足以让人更加觉得往事如烟?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拥有凯撒称号的罗马皇帝。正是看了《沉思录》后,我才知道凯撒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种称号。马可·奥勒留是一位凯撒,他不是与埃及艳后有暧昧的那位凯撒,他是著名的“帝王哲学家”。从《沉思录》中可以看出,他对情欲非常的有节制,他更愿意把在朝堂之外时间用来思考。

《沉思录》与其他哲学书不太一样,它并不深奥晦涩,相反,它是非常容易让人读懂和理解的。最让我惊讶的是,生于公元121年的马可·奥勒留对于“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理解却是如此的超前:他认为人是由宇宙中的原子组成的,死后重新分解为原子归于宇宙。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我们的帝王们都在追求长生不老,追求万万代的传承,与此相比,马可·奥勒留简直就是帝王中的一股清流。

在《沉思录》里,我看到了这位罗马皇帝的智慧:“假如你真的爱自己,那么你应该去爱自己的本性及其随之而生的意志。那些对自己天生才艺如此热爱的人已经在工作中忙得精疲力竭,他们甚至连洗澡和吃饭的时间都挤不出来;而你对自己本性重视的程度,甚至比不上那些杂耍演员对杂耍事业、舞蹈者对舞蹈艺术、财迷对钱、爱慕虚荣者对虚荣本身的重视程度。”

自古以来,抱怨从来都不缺乏,缺乏的是能看得清自己的人和做拧得清的事。马可·奥勒留用他的非凡的军事才能平定了他在位期间的无数次战争。他的地位和智慧并没有让他没有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沉思录》本来是马可·奥勒留写给自己看的,在他临死的前三天,他和朋友们一起谈论宇宙、神灵及人生的深奥哲理,当他起身奔赴战场之前,把这份手稿留给了朋友们,所以现在的人们才可以阅读到这册充满智慧的书。

常常听到有人说自己空有一肚子的才华却遇不上伯乐,马可·奥勒留说:“你说,人们根本不能欣赏你犀利的智慧。事实的确如此。”当有人抱怨人生不如初见时,马可·奥勒留说:“失去只是另一种变化的形式。”“凡你所见之物,都将迅速消亡,那些目送过一切崩溃的人也不久于人世。”当有人抱怨很多事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是无用时,马可·奥勒留这么说:“事物存在于世,必有其功用之处。”“你又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呢?”

“我喜欢用欢迎的眼光去看待世事并欣然接受一切,且根据事物的价值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马可·奥勒留成为罗马皇帝这一段时间,就如他的所写的这句话一样,他给古罗马带来了辉煌,《沉思录》让他成为了比帝国更完美的人。

世界仍然一如既往地熙熙攘攘,我也想像马可·奥勒留一样:“随便把我放在什么地方,因为,在那里我能使我心中的本性仍保持安宁与平静,换言之,感到满足,只要它能依循其自身本性去感知与行动。”

沉思录读书笔记(篇6)

内容简介:数学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它渗透在所有领域,能解释宇宙万物,完全超越了人类的能力。本书按照数学关键概念的演化过程来组织结构,引经据典地从哲学角度全方位阐释数学的本质,以及数学和我们的物质世界、人类思维之间的关系。其间,传奇的历史人物和神秘的古老传说让深奥的哲学论证趣味横生。本书适合所有对数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博大精深的数学究竟是人类的发明还是发现?为什么它竟能描述宇宙万物的规律?是否真的有一位无所不能的上帝,他本身就是数学家呢?蜚声世界的科普名家Mario Livio,回顾了千百年来人类所进行的深层次思考,试图从哲学角度阐释数学的本质,揭示数学与物质世界和人类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从信奉万物皆数的毕达 哥拉斯、刀斧之下依然从容演算的阿基米德,到自制天文望远镜探索宇宙的近代科学始祖伽利略、坚持“我思故我在”的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儿,再到极力反对柏拉图 主义的现代数学家阿蒂亚,数学思想几经发展又已一脉相承。历史上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在各自领域的重要贡献、他们在数学发展史上的远见卓识,以及他们的智慧人 生和传奇故事,绘成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自Livio的丹青妙笔下缓缓流露舒展。

数学沉思录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作为一本思想史,它为柏拉图的“理型世界”注入了炫彩斑斓的活力。而数学的神秘,就在于它“不讲道理”的有效性和扩展性,以及作为一种哲学,在上帝和人类之间的摇摆不定。 符号,是数学思想的精华所在。二十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也再一次表明,当人类试图在基于不同认知背景的前提下实现“主体间客观”的交流并达成共识时......

数学沉思录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这本书很好的介绍了数学史上的一些内容,包括数学的一些历史以及一些数学背后的哲学思想。千万不要不要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吓倒,这本书里其实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数学证明,连公式都没有。但是还是有很值得一读的内容的,书中的思想在我这样看过莫里斯克莱因的相关作品的人看来,也是有相当水准的。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它不是一本数学史......

沉思录读书笔记(篇7)

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的一本书,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20xx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人学会了思考,就不会使自己迷茫,沉沦,见识肤浅。

拜读了《沉思录》,我只能说是稍有意会,尚不能参透其精髓,可能是我阅历浅,也可能是我思考不够深刻,但我还是被这本书吸引,至少它让我震撼同时让我学会了思考。

“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作者好似一个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自我灵魂解剖,对自己进行告诫。孔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 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有些人活着喜欢缅怀过去,有些人活着喜欢幻想未来,这两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挥霍现在,真正生活的智者是活在当下。

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不是过去,不是将来。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是礼物,也是恩赐。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不是让你把自身隔绝于尘世之外,而是做最真实的自己,时刻看清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不因他人的品评或妄言而随意改变人生信条。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相信大家耳熟能详,我觉得它与《沉思录》有异曲同工之妙。人应该珍惜在尘世历练的这次机遇,未必功成名就,并非一定名垂青史,不求闻达诸侯,高居庙堂,只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颗包容的心,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等待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 “活在当下”——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沉思录》是一本朴实无华又真诚无比的书,它就像青橄榄,第一口咬下去,有点涩口,细细品味,又甘之如饴!

沉思录读书笔记(篇8)

这应该是洒家看过的第一本由一名帝王亲手写的书吧。里面没有治国之道,没有帝王心术。甚至凡世间一切俗的东西都没有。这本书只有一名兼职帝王的哲学家的内心独白。

读了这本书,的确感觉到心灵受到了洗涤。但也不否认这本书里面有“鸡汤”成分。可同时也必须承认,人性是共通的,马可.奥勒留的内心自白并非只是属于他自身的独特个性。任何读者都能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灵慰藉。这才是这本书两千年来始终畅销的原因。

我不否认,这种内心得到的“慰藉”并不会持续多久,思绪就会又被现实重新拉回浮躁。读《庄子》之后是如此,这本书也会如此。但人类真的很需要短暂的心灵慰藉。这是一个久留迷途中的旅客必要的一点休息,一点喘息。若非生性豁达者。那么不妨喝上一碗“鸡汤”,短暂的放下俗世的烦恼和不安。

今天朋友圈爆炸了,李咏去世了,死于癌症。而之前传言与其不和的朱军又深陷“骚扰门”当中。这一对冤家恐怕都不能再上20xx年的春晚了。

经济大萧条,小城市尤为显得凄凉,如今将近十一月的天气,前几天还落叶纷飞,秋意浓浓,今天就下起了鹅毛大雪。

北方的天气冬天黑的尤为早。才六点的时钟却记录着晚九点的夜色。经济萧条伴随着凛冬将至。洒家的未来何去何从?

“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

门外的音响放着邓丽君那柔软又忧伤的歌曲。面对着艰难的时事和这冬色初景,把洒家的思绪也搞的忧郁起来了。难道洒家的身体尚未衰退之时,灵魂便已先在衰退了吗?

不应该如此,如书中所说,过去和未来都是不可得到的,一个人能拥有的仅仅是当下。

“不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

不要让将来的事困扰你,因为如果那是必然要发生的话,你将带着你现在对待当前事物的同样理性走向他们。如果这仅仅是自己恐慌引出的预测,那么就放下忧愁,专注于此刻!不吓唬自己。因为这容易受到恐吓和痛苦的灵魂,完全有力量不受这种痛苦。相信自己!

如果这段话能让你获得短暂的安宁,请你认真去品味,这完全值得!如果这段话可以反复利用,那么请你收藏。

现在你们所经历的,都是最合理的安排,也许我们都该这么想。因为这是面对物质世界无力改变前提下,能让自己从唯心角度接受的唯一方法,心态转变了,面对同样物质环境也许就会快乐很多。

是这样吧?恩,可能是。

沉思录读书笔记(篇9)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书中涵盖了包容、平等、理性、公正、和谐等调和各种矛盾的人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特性,《沉思录》读后感。要用一篇读后感去描述这样的一本思想巨作,则略带着侮辱的嫌疑,但在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背景下,则又释然了。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卷一中作者向我们列出了他通过奚心观察,虚心地学习和发扬家人、良师、益友身上可贵的品质和闪光的精神,这不由地让我想到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独有偶,奥勒留在卷二中开篇写到“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但我不可能迁怒于他们,或者憎恨他们,读后感《《沉思录》读后感》。否则就是自寻烦恼。”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如此谦逊地学而不厌,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品性,真地很令人敬佩。所谓“有容乃大”,只有胸襟宽阔的人,只有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看清别人的人,才能够使自己的内心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安宁。正如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我想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己写出了精彩的人格。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今身为天之骄子的我们是否应该秉承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沉静看待过去,思索着探讨现在及未来。

《沉思录》读书笔记心得


读书笔记是读者将自己在阅读时获得的资料或者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读书笔记栏目的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沉思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马可.奥勒留作为一代君王,在鞍马劳顿中冥想,试图摆脱激情和欲望,向往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他留于后世的《沉思录》,对于浮华喧嚣的世界、不甘寂寞的心灵有着洗涤剂、镇定药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在推荐此书时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细品《沉思录》,其中对学习的态度、对性情的探求、对生活的领悟,不断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一、学习要真

书中首卷叙述,无论我们生活在怎样一个时代,都应该善于虚心地在别人身上学习自己缺乏的知识和品德,诸如虔诚、仁爱、正直、果敢、宽容、自制等等。不论是对品德修养的加油,还是对知识文化的充电,字里行间都告诉人们,学习必须动真格。一要展示真我的学习风采。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无懈可击的人物的。正如有的行贿者说过:不贪财的人可能好色,不好色的人可能恋物,不恋物的人可能爱名。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敢于自查不足,剖析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我,不避讳缺点,不厌恶指责,不遮掩丑恶,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补,学有所长。二要端正真诚的学习态度。首先要虚心。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是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还是布衣草根的平民百姓,都应该怀有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心境。我们不能以身份地位的高低来抉择学习的对象,不能以拥有财富的多少来确定学习的目标,而是要虚心向身边人请教,从身边事学起。其次要勤奋。在无穷的知识面前,人永远是虔诚的信徒,要有做苦行僧的毅力和决心,才有可能得道,成为智者。再次要善思。学而不思则惘。能够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融入自己的观点才是真诚的学习态度。要奉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做到正本清源,学思合一。三是要收获真懂的学习效果。马可.奥勒留给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他以自身对身羁宫廷、处于乱世的独特理解,凭借智慧和理性的光芒,通过与自己对话的形式,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员干部要熟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在书本中含其英,菇其实,在实践中精于思,贯于一,真正学懂学透,入脑入心。要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收获实际效果。当前,全党开展的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与时俱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做到真学、真懂、真用,不搞喊口号、摆样子、走过场的假把式。

二、性情要善

马可.奥勒留在引导我们步入人性领域时认为,在浩瀚的宇宙中,人是很渺小的,应退入自己的小小领域,保持心灵的自由,而不要过于分心或紧张。这其实是与我国主张性善的古代传统精神相符合的。一要有以和为贵的礼让之道。《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退一步海阔天空,蛮干一气,针尖对麦芒,只会两败俱伤。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尊老爱幼、和睦邻里、救死扶伤、周急济困等美德,事事处处都体现了一个和字。现在我们讲和谐,要求在体制机制上的健全,在伦理道德上的发扬和在社会分配上的合理等,归根结底也必须锤炼每个人的性情,使人们知礼、学礼、成礼,以和为贵。二要有知足常乐的豁达心情。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只有知道满足的人,才会永远快乐。有人说过:官大官小,都有烦恼;钱多钱少,没完没了。追名逐利的人,一直都是在作茧自缚,任凭欲望吞噬着灵魂。有一句广泛流传的网语是这样说的:冤你冤得过窦娥吗;悲你悲得过孟姜女吗。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盲目攀比,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能够往下看的人,常常心胸宽广、心情开朗。党员干部要想知足常乐,则应做到不比吃穿、待遇和享受,多比工作、事业和奉献,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中寻求自我认可和满足。三要有宠辱不惊的高尚品质。马可.奥勒留认为,要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人生就像大海行船,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会受到他人、外部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肤浅浮躁,导致人生之舵偏离航向,最终失去自由。所以,要时刻保持两颗心,即平常心和进取心,不因困难重重或遭受挫折而灰心丧气,最终放弃正确的努力和方向,也不因有所成就或暂时失意而患得患失,而应做到有事坦然,无事超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在心平气静中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读书,勤勤恳恳工作。

三、生活要美

马可.奥勒留在书中拷问自己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所谓的普遍利益就是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生活中的美,是需要人们去发现和创造的。一要遵从本性,回归自然。符合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的。雄鹰展翅体现了飞翔的美,猎豹捕食体现了速度的美,黑熊捶胸体现了力量的美,这些都是动物天性使然,得到了人类的青睐。《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有善端,才有善行。从古至今,人们都在热切地追求美好的事物,譬如爱情、友情、亲情,又如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财富的积累。不能忘记的是,要将人类行为放到整个自然中去科学考量,自觉做到不违背自然规律,保护好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样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人类社会的美好明天。二要把握当下,感恩生活。马可.奥勒留认为,任何人失去的都是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统一。岁月如歌,随风消逝,只有此时此刻是最珍贵的。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责无旁贷的责任感,积极乐观地投入到学习、工作、生活中,拒绝成为虚度年华的混世魔王。生活如诗,精彩纷呈,每分每秒都有不同的喜悦来感动人,要奉行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准则,脚踏实地地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努力促成文明、健康、亲切、互助、友好的社会氛围。三要为官一任,造福百姓。温家宝总理曾就三鹿奶粉事件发出掷地有声之言:一个政府,除了对人民的负责、服务、献身和廉洁以外,不应该有任何特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都要为了人民。总理的话振聋发聩,每名官员应该谨记,权力是人民给予的,要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人民的利益就是普遍利益。在我国,只有维护好了人民的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各级地方官员,都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把重视民生作为执政的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履行好职责,不做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多为人民群众在住房、医疗、就业、求学等方面谋福利,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要树立公平、正义、诚实、廉洁的自身形象,引导和带领人民群众共同构筑幸福、富裕、安康、恬适的生活。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缥缈录》读书笔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人生哲思录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