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劈山救母读后感作文300字 > 地图 > 劈山救母读后感作文300字

劈山救母读后感作文3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读《火海救母》随想。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读《火海救母》随想,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一本名叫《孝在我心中》的书,书中有许多故事,令我深受感动的一篇文章是《火海救母》。

文章写的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大家都睡着了。凌晨两点多钟,住在二楼的田永宝的家着火了,田永宝和女儿、妻子都住在北卧室,而他的父母都在南卧室。田永宝被烟味呛醒了。他先把女儿和妻子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冒着浓烟到南卧室救了父亲。可是,母亲还在卧室里,如果不及时救出来,恐怕性命难保,他再次穿越火海,去救母亲。他抱着母亲无路可退,只能破窗而出,为了不伤着母亲,落下时自己先着地,因而摔断了一条腿,可是他一点也不后悔。

看了这篇文章,我想:是啊!母亲是伟大的,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切,是她们含辛茹苦抚养我们长大。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平时母亲要上班,回到家还要煮饭、搞卫生、辅导我学习。而我有时还觉得妈妈管得太严厉,妈妈叫我做作业,我还要和妈妈顶嘴。他叫我干活,我也不干。真是不孝啊!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从今往后,我一定要从身边做起,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海豚救狗狗


邱威衡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女主人带着狗开着游艇来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上,突然!船一加速,站在船尾“看海”的狗狗,滑了下去。
船尾的水流把它冲得离船很远了……它用唯一能够的“狗刨”泳姿尽力的游过去追赶,可主人浑然不知,眼见越追越远……
一只鲨鱼看见它在自己的海域上,便游了过去……狗狗已经筋疲力尽,但是一只海豚看见了狗狗,便将嘴露在了海面上叫着,声音高亢,好像在说:“快走,有鲨鱼来了!”——可是,它这个不幸落难的狗狗 能怎样呢?海豚急忙游过去,砰!鲨鱼与海豚碰到了一起。
鲨鱼见海豚太多,悄无声息的留走了。而海豚则从水底钻了上来,顶着小狗狗,让它坐在自己的脊背上,充当狗的“坐骑”,迅速地朝小快艇追去……
他们追上了船的时候,两个主人也早已发现“狗丢了”,正停下来找。看见了它们这对好搭档,惊讶的眼神带着无比的感动。
他们目睹狗狗跳上了船,用摄像机拍下这对“萍水相逢”的“生死之交”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
小狗举举它的小爪子,好像还想跑到它身边,好像还想摸摸它的好朋友;海豚呢,它真的特别聪明,好像想用最欢乐的方式给别——来了一连串精彩表演:这只大海豚一下立起来,用尾鳍当脚一样,海面上站起来,迅速倒着往后退——要多滑稽有多滑稽。然后直仰过去,海豚来了个侧空翻!
狗再次用爪子与他道别,海豚又游回来,亲了小狗伸过去的长嘴一下,又亲一下,还亲一下……就这样,它们终于告别,天各一方了……
海豚这样可爱的动物,有爱心有灵性的生命,他们是人类蓝色地球家园的同胞手足。他们不是生来给人们做食物的,也不是供人消遣的,海豚也是高贵的生命。

读《解放》随想


60多年前的那场国共间的战争,硝烟和战火似乎已经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但纵观中国历史,却是国内最大规模的一场内战。生灵涂炭,江河破碎,自不待言。这是两个党派,两种主义,两种政治理想之间的生死抉择,这是国家政权的逐鹿之争,也是历史的大题目,让我来写这观后感,勉强为之吧。

从中国历史的经验来看,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要么是其极端腐败无能,以致民不聊生,群雄四起,其有德者分而歼之,以成大统;要么靠纵横捭阖,远交近攻,逐个兼并;要么是待其内部瓦解,经济崩溃,乘虚而入;要么军权独占,和平演变,陈桥故事。历史往往会有重复,一个故事模仿着另一个故事,解放战争这个故事在模仿前面的故事的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地方。

这个民族在鸦片战争之后,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我们的近代史充满着血,泪和仇恨,也许是这样的时事和环境造就了这样一大批英雄,锤炼了这个民族,当最后一次抵御外侮结束之后,所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精英都集中到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两个阵营之中。和中国之前的统一战争不同的是,国共两党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单从战争的意义上来看,似乎国民党的优势更大一些,可能就连毛泽东本人也没有想到战争会比想象的容易的许多,结束的早了许多。也许是日本人帮了中共一个大忙,在两党联合抗日的时期,中共得以喘息,并且借机扩大了影响力,使得中共的政治优势渗透到中国广大的农村,而这正是蒋介石和国民党不屑一顾的。毛泽东对于战争和政治的关系理解的远比蒋介石要深透的多,蒋介石善于应对一个又一个的危机,但他心胸过于狭窄,缺乏远见,他只是醉心于美国的援助,他关心国会山对他看法远胜于中国普通民众对他的看法。

在政治上不管是三民主义还是共产主义较之中国的旧政权旧制度要进步的多,西方的多,但是信奉三民主义的蒋介石(不管他是否真的信奉)远没有理解战争只是政治的延伸,也就无从运用政治上的资源,他只是一介武夫,靠拉山头做老大来维系他的嫡系部队中央军和各派系军队的关系,而他的对手,毛泽东则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枪杆子只是他的工具而已。与毛泽东相比,蒋介石不过是个善于勾心斗角的政客而已,在政治资源的运用上,幼稚了许多。

政治上的角逐是没有疆域没有战线的,他可以很务虚,外人看来不过是口号和理念,方针和大计,一些重要思想而已,但就是这些,凝聚了力量,团结了力量,鼓舞了力量,这力量来自于社会下层。政治上的务实表现是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共产党在组织结构上的优势比国民党明显了很多,军队和地方上的政治委员制度,使管理和执行都那么严格有效,也使中央的控制力能下达到每一个末梢神经。与之相比,国民党的执行能力和调度能力就变得相形见绌了。

政治上的优势使得共产党在解放区也获得了经济上的进步,虽然物质上和国民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当打土豪均田地使得千百万农民拥有了从未拥有过的土地的时候,民心所向,自不待言。与之相反,国统区因为连年的战乱,经济上处于崩溃的边缘,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自然也使蒋介石更加的依赖美援,政治上也便更加的被动。过分的依赖大城市的经济和官僚资本的肆无忌惮,使得原本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蒋家王朝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泥淖中,不可自拔。可以看的出,蒋家父子想改变而无可奈何的的局促。

其实失去了政治上的优势,没有强大经济作为后盾,战争是不可能赢得胜利的,但是这场空前规模的大战,还是让我们略做思考吧。影响战局的有很多,首先后勤补给很重要,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国民党方面的补给基本靠的是空投,看上去很先进,但是受各方面的影响太大,加之内部经济问题严重,总算是勉强跟的上吧。共产党补给充分透露出民心所向,有百万农夫把六十万大军推到淮海战场上,他们又是运输队,又是工兵,又是医疗队,有时还能提供情报和掩护,也许这就是战争制胜的要素吧。

情报系统是指挥官的眼睛和耳朵,美军进攻巴格达长驱直入,根本不顾及什么兵家大忌什么后勤补给,完全是因为发达的情报系统。对于国民党而言,其情报系统军统和中统,更像是执行恐怖政治的特务机构,谈不上什么为军事服务,前段热播的《潜伏》,想必说的已经很明白。国军在解放军面前就像瞎子和聋子。

指挥系统又像是指挥官的大脑,解放军的优势前文已经提过,靠优秀是组织结构把整个战略的部署执行的天衣无缝。蒋介石只是在疲于应付全国各个战区不断出现的危机,无从统一调度,通盘打算,而他的对手运用优秀的指挥系统将其调动牵制,分割歼灭,可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系统的拙劣和组织结构的松散,又使得这个军队军心涣散,蒋介石政治上的拙劣又反应在他的部队各怀私心,孟良崮的张灵甫临死的时候说过,国军同床异梦,各怀悖心,胜则相争,败在相咎我觉得说的很贴切。

如此来看,装备技术上国军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就好像一个手握利刃的莽夫同一个手无寸铁的武林高手过招,也许那利刃就变得不那么锋利了,反而可能会弄伤了自己。

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都有些偶然的必然的要素在里面,看《解放》这个电视剧,让我第一次感到共产党的胜利是多么的艰难,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毛泽东在城楼上不无贴切的说是人民的胜利。蒋家王朝毕竟精英云集,其将领拥有极高的军事素养,可谓黄埔俊杰,百年将星。他们指挥着装备如此精良的军队,在中国近代史上自有新军以来,算是首屈一指。和这样的部队战斗其惨烈足可想象,在电影《集结号》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敌人坦克冲上阵地的时候,那带给人的恐惧与震撼。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的战场上,又会出现过多么惨烈的情景呢,我们只能靠想象了。

历史的烟云终会散去,血流成河,白骨成堆的场景也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是先辈们的功业却永载史册,彪炳千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时至今日,后来人来凭吊这故去的战场,徒增感慨,遥想当年那些风流人物,评说纭纭,用主席的诗做个结吧,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读《寂寞》随想


我敢说,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己的瓦尔登湖,那个也许是不切实际,却是最为纯真和充满梦想的小世界,我们记忆最深处的一处净土。还记得马克吐温小说中的林间小屋吗?还记得鲁宾逊那艰苦却自在的荒岛生活吗?还记得保尔柯察金生活的那个激情四射的红色年代吗?有人说,这些东西和梭罗一样,已经过时了,已经和这个讲求快节奏和高效率的时代格格不入。梭罗过时了吗?我看没有,虽然我们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不必像从前那样忍受饥饿和贫穷的折磨,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正如梭罗在《寂寞》中所写的那样一个清贫却无忧无虑的年代,简单却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年代,没有尔虞我诈、纯真与善良的年代。

抛开那些拔地而起的城市,揭掉我们脸上的一层层虚伪的面具,我们所剩下的,只有对生活和未来的困惑和迷茫,只有这花花世界的浮华与喧嚣。人性是如此的苍白与无力,我们从没有像今天这般孤独与寂寞,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无奈。仔细读一读梭罗的文字,你会发现自以为是的我们是多么的滑稽和可笑。梭罗选择了与瓦尔登湖为伴,与寂寞为伴,却收获了人生真正的快乐与真谛;而时时刻刻都在为金钱和欲望而奔波的我们呢?我们又得到了什么?除了那些发散着铜臭味的钞票和永不满足的欲求,还有些什么?我们才是真正孤独和寂寞的可怜人啊!

穿过这百年的岁月与沧桑,梭罗,这个手持鹅毛笔和书卷,静静地坐在瓦尔登湖畔沉思的美国人,仿佛在想我们挥手:我已经找到了真理,你们呢。


读《目送》随想


【摘要】读《目送》随想你知道吗?如果不知道就让小编为你带来,如果知道也不妨看看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相信读《目送》随想不会让你失望的,新的一年也要和小编一起加油哦!

《目送》是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随想还不错吧,希望新的一年里,的服务可以为你带来更多的欢乐!

读《哈姆雷特》随想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读《哈姆雷特》随想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里,《哈姆雷特》或许是最受争议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你在16岁时或许会被《罗米欧与朱丽叶》感动得潇然泪下,却觉得《暴风雨》不知所云;当你60岁时,又可能深深地被后者所带有的神秘主义色彩所打动而对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却已经无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澜但是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当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来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的命运面前,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可以凭借与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我们面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在两难问题里作出行动,在一个失去标准与可以衡量标准的尺度的世界里重建价值的体系与精神大厦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的表现,让我们打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极其珍视感情的,在他以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时,他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丽亚的思念,不忍心让她由于自己装疯而痛苦,而冒着受到国王怀疑的风险给她写了一首小诗:'doubtthouthestarsarefire;doubtthatthesundothmove;doubttruthtobealiar;butneverdoubtilove.就是这样,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悲剧,原来他完全可以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此后,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择稍有不同,他和其它人最终的命运都会改变,但是他的经验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认为是正确的而实际上是致命的抉择,最后,哈姆雷特并没有为自己的抉择感到遗憾,他只是希望霍拉旭能为他inthisharshworlddrawthybreathinpain,

totellmystory.因为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抉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所以在这里假设如果哈姆雷特能回过头去重新作出抉择,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就毫无意义;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这样,可以说,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所做的每一个抉择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命运,没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我们的抉择是否正确,我们也必然要接受自己的抉择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就象哈姆雷特所说的thingsstandingthusunknown,shalllivebehindme!或许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不是象tobe,ornottobe这么严重,然而,要想在这个充满风险的混沌的世界里做好??而不是做对??每一个抉择都不会容易。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读《挑山工》随想


【摘要】英语六级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同学们一定要抓紧复习,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大家整理了读《挑山工》随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挑山工》是一篇我很喜欢的文章,因为挑山工那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读完文章,我不由地想起我自己来。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还躲在温暖的被窝里,在我刚睁开朦胧的眼睛时,我就听见了刷刷的洗衣声,我穿着睡衣下了床,呼呼得一阵寒风吹来,我顿时打了一个寒颤,我想:这么寒冷谁会在洗衣服呢?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妈妈在洗衣服。我看着妈妈时时用嘴哈着气。我又想,天这么寒冷,妈妈要洗衣服煮菜做饭,我呢?只知道睡觉,太没用了,我一定要帮妈妈作点事吧。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穿好衣服,倒了一盆水,把手伸进水里,啊,一阵透心的凉,我不禁抖了抖。于是,我打了退堂鼓。可是,我总觉得在我的脑海中有一个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40来岁的挑山工,他咧开嘴,露出白白的牙齿,对我说:谢培琛,你是一个刚强的孩子,怎么能因为一点困难而退缩呢?于是我又回到盆子前拿起衣服,就刷刷地洗了起来,一件、二件、三件,终于,我把一盆衣服洗完了。看着我那红红的一双小手,我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

事后,我想想挑山工,又想想我自己,真是天差地别,挑山工身挑重物还能走上陡峭的山路,挑山工是知难而上,而我呢,恰恰相反,遇到困难总是退缩,我真是惭愧啊。

我们应该向挑山工一样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一直达到胜利的顶峰。

总结: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读《挑山工》随想,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火海救母》随想》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劈山救母读后感作文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