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第三极观后感。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写一篇观后感,可以更好地从剧中领悟出作品想表达的理念。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三极观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第三极》是一部由曾海若导演的纪录片电影,影片首播于2015年,凭借精美的画面赢得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自从做了旅行之后,几乎每天都在看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看到审美疲劳,看到想吐。唯独对西藏情有独钟,百看不厌。

昨天,看完了央视2015年推出的纪录片《第三极》全部六集,更加深了对这个地方的向往。在这之前,看了《冈仁波齐》,不能理解为什么好好的日子不过,要跪走2000公里的长途去转山;也看了《77天》,一个人一辆自行车横穿羌塘无人区,觉得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看完《第三极》,豁然开朗,原来,这世界有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不管你理解与否,它就在那里。

第一集 生命之伴

在青藏高原,每个生命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无论是受伤的黑颈鹤,或是凶残的雪豹;无论是长大后会吃羊的狼崽,或是多数人觉得惹人厌烦的毛毛虫;绵羊可以因年老而死,藏獒可以接受哈达。

次旺大爷在老婆去世的第49天,买下了一只羊,取名次仁。作为放生羊,这只羊会得到他的照料,一生不被宰杀。老人带着他的羊去喝茶、坐公交、转经,俯瞰拉萨,羊褪下它的毛给老人做被子。当老人生病不能去转经的时候,这只羊不跟其他人走。老人说,会养到它死。

这只羊是次旺大爷的信仰,他相信,这只羊是自己老婆的转世。

第二集 一方热土

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人们懂得如何使用大自然的恩赐。用狼毒草造纸,用鸡爪谷酿酒,采集蜂巢卖钱,同时用自己的方法治理风沙,使荒土重新变得富饶。藏民从土地获取生活物质,也用自己的劳动回馈土地以旺盛的生命力。

开耕节时两位老奶奶的对话:

眼睛现在看得不太清楚了,你的怎么样

我的话,在山上看那个羊已经看得不太清楚了,我反正是因为看不清新闻里边的文字而发愁, 但心里在想,这把年纪了,该修心而非修身了

我现在已经习惯了宁静的生活,只有善念是最好的陪伴

善念是两位老奶奶的信仰,她们相信,有了善念的陪伴,才不会感到困惑与烦恼。

第三集 高原之歌

雪域高原之上,不全是荒芜,这里有大片的绿色。人们以传统的方式在美丽的草原驯马,赛马。海拔5000米以上还有村子,人们以放羊为生,在最寒冷的时候,利用冰面,把羊赶到一个小岛上吃草。看到石头入药,神授说唱草原英雄格尔萨的艺人,这在以前,是会直接换台的,当这些场景放在第三极的背景下,又是那么的若合符节。

为了再造一根鹰笛,藏民玉古辗转了无数的山头河谷,只为了寻找雄鹰翅骨,在亲手制作一支鹰笛,传给自己的子女。

鹰笛是玉古的信仰,他相信,简单粗朴的笛声会高远悠长。

第四集 上善之水

提到西藏的水,首先想到的是三大圣湖:纳木错、羊卓雍措、玛旁雍错,本集却讲了几个不会想到的故事。人们用咸水造盐,用水车制作藏香,泡温泉洗去疾病,在西藏唯一一个捕鱼的村落,制作牛皮筏、下水捕鱼。

上善之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造福了这里的人们,人们反过来给水以朝拜。

本集也重点讲了印度人的神山圣湖之旅,他们朝拜的是恒河的一个重要源头,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这些都是他们的信仰,他们相信,这就是世界的中心。

第五集 大山儿女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大山也养育了这帮心存善念的人们。墨脱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山上的野苹果给了村子巨大的生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特有的石头制作的石锅是一个村子的收入来源。神山冈仁波齐脚下,无数虔诚的人们,为了洗去一生的罪孽,一步又一步五体投地的跪拜。

神山是朝圣者们的信仰,他们相信转山可以洗清一生罪孽,可以在轮回中免遭堕入无间地狱,如果在转山中死去,也是一种造化。

第六集 高原相遇

这一集主要是拍摄幕后的一些花絮,()历时500多天,10万多公里,在青藏高原,可以说很多地方都隐藏着生命危险,拍摄者们不仅拍出了西藏的美,也把藏族的文化与信仰展现在观众面前。当然,拍摄者们自身,会有更多的感悟。

给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第三极,是拍摄者们的信仰,他们相信,这部美丽而又充满人文的纪录片,能够唤起人们渐渐消失的信仰。

科技不断发展,我们的效率仿佛越来越高,《人类简史》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以为节省了时间,其实是把生活步调加速成了过去的几十倍,整天忙碌焦躁。现在该知道为什么整天那么焦虑了吧,种种想让生活更轻松的努力,反而带来了无穷的麻烦。

如果转山转水转佛塔真的可以修得来生,我愿做一个藏民。

利用两周的饭点,看完了《第三极》,五颗星。

镜头一直在做减法。看了花絮,才知道摄制组在镜头之外的琐碎杂事和无尽等待。但和镜头里那些山脉、河流、森林和人们的笑容比起来,这些一地鸡毛也就不足道了。

极是一个略带偏执的形容,而西藏却更像是和。人们所处的地理和气候是极端的,但人在用一种简单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老人们对湖而立,群羊在牧民的带领下穿越冰面,西藏大学里的格萨尔王传唱人,帐篷里善待小狼崽的人家,行大礼绕冈仁波齐山脉一周的信徒太多画面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坛城的制作。

僧人们用笔在寺庙的地上勾画出城的轮廓,再将颜色各异的粉末撒到那一个小指甲盖大小的范围内。花费许久制作好的坛城,随即被僧人们摧毁。这大概就是许多人事的缩影。

假如要用一个词概括他们,我想用全心全意。无论是信仰,还是日常的一件小事,西藏的人们都能全情地投入,这一点很令人动容,也恰好是我弄丢的品质。

以后要去第三极看看。

大概看了一下所有影评,没有低于三颗星的,好奇这纪录片真的有那么优秀吗?

影片一开头的藏猕猴,我很好奇到底是他们离开家园的主要目的是政府出于经济利益的规划搬迁,还是为了给猕猴让出生存空间?如果是因为前者的话,那猕猴的幸运不过是大多数人顺带手完成后,又由少数人将其升华到如此高度,并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过度粉饰的结果罢了。凭借我们基本的生活常识,大家觉得哪种情况更真实一点呢?

一开始是在朋友圈看见的这电影,妹子发了一张第三极的封面海报,还有一张藏民们磕长头朝圣时的街拍,配上一句话:有信仰的人真是可怕!

作为一个从小在藏区长大的人,我当然也觉得他们很可怕,他们有信仰,我们汉族没有吗?如果说我们现在没有的话,那四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不但有,而且是狂热的。不仅我们中国人有,全世界的人都有过,日本人德国人,他们谁不曾为信仰狂热过?但正是这样一个个为自己神圣的信仰癫狂的民族,把自己和几乎整个人类世界一次次的引入了绝境,人类哪一次集体性的历史悲剧,没有这样信仰的影子?当光环笼罩于我们头顶之时,人们高喊一句XX万岁,所有信仰以外的一切,变得都不在那么重要了,正如他们十年前做过的那样,也正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次上演,并将继续无数次上演的那样。

我曾n多次的走过寺院的转经筒,也不知在那里留下过多少与他们的欢笑与泪水。但是,我也亲眼目睹过在那个特殊时期那里所发生过的种种种种......那里真实的样子我比大多数人都更清楚。我有很多藏族朋友,我丝毫不觉得他们比我们要低级野蛮,因为整个人类历史中,为了信仰而癫狂的乌合之众真的一点都不让人感到陌生。

现在的我们,也许不会再发自心底的信封什么主义,但是我们自古以来对先祖对传统的崇敬之心,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这样的情感让人尊重,但凡事都有物极必反的时候。当我们为了捍卫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鄙薄异族文化的时候,当我们为了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而诋毁别国民众的时候,我们自己都很难发现自己那狰狞的面目,和当初犯我中华者并无二般。

西藏是一方净土?也许吧!当一支支不远万里朝圣的队伍经过时,这样的虔诚是否真的能拭去我们内心深处的肮脏?这样的虔诚是否又会因为一句饱含深情的呐喊,而将自己信仰以外的一切都视如敝屣?我深切的希望,不要!!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电影第三波观后感


《第三波》是一部来自爱尔兰的科幻恐怖电影,影片首播于2017年的多伦多电影节,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并不高,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温暖的尸体,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化的丧尸逆转成人,这部第三波更进一步展开了想象,加入被治愈的丧尸带着那段恐怖的记忆回归社会生活会如何。一部设定新奇的丧尸题材影片,脑洞大开,创意满满,然而在剧情的发展和充实程度上显然功力欠缺,又莫名回到了低阶丧尸满街跑,屠戮市民,击退规军的俗套,令前期建立起灾后新秩序的政府再度弱智了一把。

如果我的脑洞给编剧,我会这么编。

1、在治愈者回归社会,研究发现治愈者不会被感染者识别为攻击目标,于是积极组织一只由可控治愈者组成的特殊对丧尸小队,以应对突然危机。

2、森安作为主角被困于自己的噩梦中不断挣扎,在与康纳的理念背道而驰选择揭发康纳后,被选召入特别小队。

3、康纳实施释放感染者计划时,特殊小队以极少数量堵在隔离区门,尽数歼灭逃离者。

4、女同科学家不要那么智障为救百合而失智相信康纳导致感染者释放,新增感染者8000。

5、艾比可以更真实一些,不要那么圣母婊,高喊着原谅他然后得知真相后大叫滚蛋,几乎就是人设崩了。

虽然是一部丧尸题材的影片,在这个有趣的设定本应该成为一部更有故事情节和丰满人物形象的,结果依旧没能成为经典。影片虽然演绎着治愈者回归的生活,对照现实不难发现影设那些身背污点的犯罪者回归社会可能遭遇到的问题,甚至体现了一些较为偏激的观点。结果在一片混乱之后草草收尾,所有人物的结局一个没交代,这是还准备拍续集么求放过啊!

很奇怪这部丧尸片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差点让我错过。这片子高分不敢说,但让我打分7.2分保底。我在短评里写的6.5还是过于保守了。

里面涉及到生死,病人的权利,康复者人权,小部分人的暴乱,群众与政府不同视角下对待问题的思路,科研者面对解药研发的心态,不同阵营人对待问题的看法与冲突。至于理智与情感更不用说了。是这两年看过最为有深度的丧尸电影。全片丧尸镜头少之又少,更多的想引起观众的思考。导演很会借助光线明暗的对比,环境色彩渲染也很好。个人认为是个很好的剧本。电影中演员演技全部在线。片中的丧尸病毒只是导演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

真的是一个好本子。不同角色阵营的人物成长变化也很合理。一定要说硬伤,在于对政府和军方人物的刻画过于单薄,导演把更多的镜头给了社会上出现的新歧视,对于无法康复人员的描写也过少,主要矛盾在于康复者融入社会后面临的问题和周围人的看法。但并没有一个合理的方法让危机再次爆发。不过让我欣慰的是导演追求的并不是疾病再次爆发后的恐慌,而是被康复者有意放出无法康复者再次爆发疫情后,科研人员找到了一直无法康复的原因,这种矛盾真的很难以平复。

后丧尸时代的忧患思考,题材很新颖,符合女性导演的视点,属情感类型僵尸片,立意不错,聚焦被治愈的丧尸恢复人类之后的权益,与社会、亲人家庭之间的矛盾,政府对人权的设立和权衡,影射现下社会对于边缘群体及疾病携带者的歧视和疏离,进行了一场隐性的道德价值探讨,全片节奏缓慢,但处处压抑不安,并大胆揣度和预言了不公引发的骚乱征兆,作为丧尸恐怖片,片子的戏剧冲突和视觉冲击明显疲软,文艺惊悚缺乏大量的高低起伏,所以乏味和无趣立现,在鼓吹哲学和人性思考的同时,丢掉了类型片本该拥有的极致元素和趣味性,这()是最遗憾的部分。

因为之前看过英剧《复生》,同样是丧尸治愈后回归社会的故事,但(复生)结合了同性恋群体等边缘人,人性永远人我们不断去思考的话题。此电影的台词和背景乐很不错,值得学习。压抑感的气氛营造是此片一大胜利,但是和《夜间飞行》总比差的有点大。就是这么一部片子,不完美但是水平也是中上游,和同期的国产片子相比真的很不错,国产电影需要新的导向和思考。

第三堂课观后感精选


第三堂课观后感是由栏目小编为您整理和分享的内容。优秀的电影同样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家或多或少都沉迷于优秀的影视作品。 让我们将心中的感受记录下来,写出一篇观后感,坚持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重新建立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第三堂课观后感(篇1)

萨仁图娅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但,航天事业,需要后继有人。太空授课,就是要让孩子热爱航天,首先要让他们走近航天、了解航天。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通过天地对话这种授课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渐渗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让民众对航天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认知,进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

“太空授课”开辟了科技与学生面对面授课的新方式,这是一次崭新的教育改革,这个改革必然激发出更多社会领域与学生面对的授课方式。做好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所有领域的责任。这个责任我们都懂,但是都做的远远不够,今天,太空授课迈出了伟大的一步,我坚信,这伟大的一步,必然引领处更多领域的社会授课之步,必然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崭新内容,社会教育的神圣职责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实。

第三堂课观后感(篇2)

虽然疫情阻挡了我们上学的路,但阻挡不了我们热爱科学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宫课堂》,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有诉不完的'科学情怀。

在空间站里,陈冬、刘洋、蔡旭哲等三名航天员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课。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它拉近了我们与宇宙之间的距离。在这一个小时里,我大饱眼福,不仅看清了失重状态下饱和液体结晶的现象,了解了在空间站里必须通过离心力才能使水油分,还知道了在微重力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会大显神威。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太空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最后,他们还为现场课堂的同学们解答了很多有关宇宙奥秘的问题,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是现场的一员能向他们请教!

我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听完这堂课更加激发了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宙奥秘,必须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将不懈地努力奋斗,去实现我的天宫梦。

第三堂课观后感(篇3)

今天我们集体在教室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的现场直播。在航天员王亚平的介绍下,我们见识到了太空站的神奇之处。天宫中有卧室、卫生间,还有可以满足航天员们体能锻炼需求的太空跑台和自行车,大大丰富了航天员们的业余生活。

在失重状态下,航天员们不仅可以轻松倒立,还能在太空舱中自由漂浮。航天员们还能利用专业的设备进行太空环境下的实验,让我们更是惊叹不已。例如,用吸管轻轻一戳,乒乓球就沉入水底。还有更神奇的,将储水袋轻轻一挤,水袋中的水就会形成一个水球悬浮在太空舱中。还有好多有趣的实验,让我们这群好奇宝宝看得津津有味、目瞪口呆。

直播结束后,节目里的实验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现,意犹未尽的我打算周末再看一次重播,探索更多的奥秘,感受更多的乐趣。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让我为中国骄傲!

第三堂课观后感(篇4)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这次授课与上一次一样,继续使用“天地对话”进行授课。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给我们上了一节生成有趣的物理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一个小实验不仅教给我们了物理知识还反映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这份成功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没有他们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跨过道道险关,怎能从无到有发展起我国的航天事业呢?

我们相信,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十三邀第三季》是一档由许知远和张艺谋导演的脱口秀节目,该节目首播于今年的7月26日,网友们对这个节目是如何评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份崇敬的道歉,愿你拍出更好的电影。

在影迷群里大家断章取义的把老谋子对好莱坞的看法发出来,对于当下的好莱坞有他自己不屑一顾的看法,当然影迷群的朋友们更是把他看作电影界的王境泽

作为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两座金狮奖、一座金熊奖、金棕榈评委会大奖,那是张艺谋离金棕榈最近的一届,那年张艺谋的《活着》败给的是昆汀的《低俗小说》。八九十年代那是第五代导演们在国际上披金斩银,张艺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也是五代导演中率先尝试商业电影和市场化的第一人,96年的《有话好好说》、02年的《英雄》大陆电影的市场化的先锋的身影中一直都有张艺谋。

随着03年香港电影最后的辉煌,和大量香港导演和电影人北上来大陆市场,大陆电影市场化和制片厂时代的逐渐远去,在这个逐渐形成市场化和电影产业的洪流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张艺谋的身影。不管我们看到了第六代导演、第七代导演,张艺谋导演身为五代导演一直都是大陆电影重要的一块,或者说第五代导演们在大陆的大银幕上重来没有缺席过。

低调

张艺谋身上的标签一直都不少、国师、国际名导,但是低调我认为是张艺谋导演身上十分重要的标签。当年对于奥运开幕式导演的选定,其实是有很多导演团队竞争的,李安团队、蔡国强团队、张艺谋团队,三个作为在国际上都是十分优秀的导演、艺术家,在国际影响力、艺术表现力都是顶尖的三人中,张艺谋有他对于色彩、形式感、造型的独特理解,这也许是张艺谋在竞争中胜出的原因之一,但是奥运会作为国家的脸面,在导演的选择上面,张艺谋作为大陆出身也是一名十分低调的导演,低调的作风也是张艺谋的加分项之一。

家庭出身的问题,从小给张艺谋就没带来过什么正面的影响,更给张艺谋带来的是深深的自卑感,也让张艺谋清楚的认识到收获的狂喜,并不能加大收获的成就感,只会加强下次失败的挫折。

埋头苦干,低调做事也一直是张艺谋拍电影一以贯之的原则,正如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影》定档之际,张艺谋的下一部新片《一秒钟》又已经开机了,已经年近70的导演依然充分释放着他的能量。

在十三邀许知远的采访中,张艺谋一直给我感觉是很会说,很能应对媒体的采访,但也许面对许知远一系列针对导演生涯的提问,和联系张艺谋自身思想的提问的时候,张艺谋又显得那样真实,能发现张艺谋在自我的理解是那样冷静,他对自我也是有着准确定位的这么一个人。

偏见

如果我们还是只拿着张艺谋的作品,去看张艺谋这么一个人当然会觉得,张艺谋作为导演也许在某一部电影开始,就给人感觉他在创作维度好像有一个巨大改变和落差。但张艺谋本身并不在意这种变化是否能满足所有人,他还是清楚认识到多方面的去探索,是一个导演应该去做的尝试。

张艺谋个人的真实和冷静,我并不能在他的电影中发现他本人的这种特质,但是这些特质就是最吸引我的那部分。

很会面对媒体的张艺谋还是展现了,张艺谋他本身有他个人性的一面,不仅是让许知远让我更是让不了解他的观众,有了对张艺谋更多维度的认识。

最后帮张艺谋导演做一个广告,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影》将于9月30号上映,敲定国庆档。

这事没人知道。

林妙可这个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张艺谋其实也说不上来。

他只是说清楚了为什么这样安排的前因后果。

他觉得林妙可唱的问题不大,但是技术团队认为音准差,还是需要换一个。老谋子还特地请教了国外的团队,来判断这个算假唱么。然后大家巧妙的用了个这算一个情境表演的概念,换的了当时的逻辑自洽。

但是后来我们也知道,网友不买账啊。

林妙可因为假唱的标签变成众矢之的,而杨沛宜则被抱以普遍的同情。在当年和后来的一些报道中,会称赞杨沛宜的低调稳重及歌唱实力,说到林妙可则觉得她哪怕表演都满做作的。那时候吧会不自觉的感觉在看一部漫画,女主角是个有才华但是被压迫的小姑娘,现在台上的总有一天会被女主角+仙女的角色打败。

但目前反转并没有出现,杨沛宜现在是个有才华、低调但表演评价不错的小姑娘(也该是高中生了吧),林妙可上了南京艺校,容颜的辨识度也没有小时候那么高。

当年那些认为一个被彻底耽误了,一个将得到风光无限的预言也没那么准,她们的道路就目前来看,仍说不上有什么天壤之别,也判断不了未来会怎么样。

老谋子在访谈中说,早知道应该坚持一下,就没事了。

但是谁敢说,坚持了以后就肯定都买帐了?林妙可会不会因为音准问题,被搞上风口浪尖,也不知道。

虽然对于林妙可的质疑不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也有很多声音渐渐认为,林妙可也只是个受害者,她作为一个孩子根本无法选择当时的情况,不要说她,连张艺谋当时也瞻前顾后,不知如何是好。作为一个孩子,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恶意和责任,我们真的还有必要追着这件事不放么?

这些转变和声音其实引申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到底是谁。

在张艺谋那个年代,他可能是知道我们是谁的,就如同开会,党员和团员就是我们,不是的(也就他一个)要默默走开。

人们总想不停地划分出我们,你是同情林妙可的那个我们,还是反对林妙可的那个我们?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这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多元,每一个人身上可能都带着多多少少矛盾的,流动的观点,我这个时候是这个想法,过了一段时间是那个想法,我还是那个我,但是我们还会那么团结一致吗?

而这种现状,正是张艺谋这一代导演在年轻时候没有经历过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虽然在经历,但是找不到规律的现状。

在张艺谋年轻的那个时候,找到一条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道路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集体的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小部分人是可以牺牲的,这天经地义。

就如同在奥运舞台上,为了让大多数人听到好听的声音,看见可爱的面容,林妙可和杨沛宜,是不能够完整出现的,她们一个贡献了声音,一个贡献了姿态和容颜。

哪怕她们自己不想这样,哪怕张艺谋这个总导演觉得没必要这样。

但成长于照顾大多数利益的张艺谋,仍然下意识的认为能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情绪。

然后不是那样。

而且越来越不是那样。

从大多数人都攻击林妙可的假唱,到越来越多的声音指出林妙可及其家庭的身不由己,或者到对张艺谋甚至整个团队的体谅虽然观点冲突仍然不断,但是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当下的想法,就要在当下表达。

我们现在说话,评论,也喜欢说如果事情没有反转,也就是说,太多的时候,事情会有改变,甚至反转,不是因为一开始描述错了,而是有各种角度不同的描述。

个人主义,其实多多少少带着茫然和不确定性。虽然我们知道自己很重要,但是我们自己到底有多重要,我们无法判断。我们的声音会变成什么样的力量,在我们发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

如果说这次张艺谋在那里说如果坚持一下就好了,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想法的话,我理解是:还不如承认自己不知道。

坚持一下,不是因为要改变什么答案,因为答案不可知。

坚持一下,其实是为了求自己一个心安,找自己的一个可能。

除了力求自己的心安,对于其它人的反应,我们不知道。

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人的反应不可控,也不该控。

张艺谋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林妙可假唱后的轩然大波),许知远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有些访谈播放后的全网黑),我们当然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决定后的后果。

别人对你的反应可能也只是他一时口快,或者无心之举,打法打法时间,但可能会对你自己造成不小的冲击。

你越在乎别人的反应,你就越容易陷入冲击的泥沼。

这种冲击,就是我们现在个人主义的代价之一。

也是自由所带来的代价之一。

你说的一切言语,都有可能带来负面的评价。而且你甚至分不出到底是负面多,还是正面多,或者干脆是不知所云的话语多。

虽然我们可以起许多调侃的词对待反驳的人,说他们杠精什么的,但是不要忘记,这些ID后面,就是一个一个的人。他们也在说出他们的想法,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个人,是真实的,这个需求,是合法的。任何反馈,都有概率,让人发现,赞同,或者反对。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某种心情,变成某个杠精。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可以承认自己不知道的年代。没有斩钉截铁的权威,也不该有这样的导师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不知道,而不是再像以前一样,我们明明不知道,但是要装出我们知道的样子。

承认无知,才能进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们只有不停拷问自己,才能慢慢前行。

自由有代价,自由也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你不要揣摩,不要预测,你拷问自己,然后说出你想说的就好。

只要你合法,你就可以说你想说的,你可以批评,也可以被批评。你可以表扬,也可以被表扬。你可以无视,也可以被无视。

任何反应,都不可预测。

我们都会渐渐习惯这种不可预测,既然说什么话都不可预测,既然已经没有绝大多数会赞同的套话了,所以也许大家反而更加诚实,诚恳,公开,透明。

我不知道我说的别人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于是,我只是说我想说的。我知道我说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反馈,我可以在乎,也可以不在乎。关键是,我要怎么坚持说出自己所想,坚持寻找到我自己,而不是期待有人生的救世主。

寻找到自己,突破自己,反思自己,接受自己选择的后果,才是我们最值得过的生活。

这种寻找、突破、反思,接受,张艺谋在《十三邀》第三季访谈里其实也表现了。

看十三邀,经常会觉得很饿

虽然许知远说他觉得十三邀都快是行活了,但是其实,采访不一样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观众产生不同的角度的兴趣。

比如我看张艺谋,他生于集体主义时代,也经常说要照顾大家的情绪,但是他也是非()常愿意往个人主义元素在走的导演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想他很难摆脱年轻时候集体主义带给他的阴影,但也带给他的机遇;而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仍然在尝试自己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他说,我是一个不太爱惜羽毛的人,这就是一种尝试的代价,他愿意付出代价,然后看见自己的某种可能性。他拍活着,也拍商业片,现在则想拍替身的故事,感觉就是当你背负着集体的力量和利益,但又有自己私心杂念的时候,你是谁,你知道你行为处事的后果吗?他的确有迷茫后悔的时候,比如对林妙可的不坚持,也有各种自己不被认同的时候,比如筹备了几年的片子骂声一片,但是他没有停下来。

当我们关注自己,知道要为自己负责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停下来。

我们总是用50、60、70、80这样的数字,来称呼着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在以前,我们总是觉得每个时代的人,会有一个多多少少共性的思想,80后怎么想的啊,90后怎么想的啊,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问题。但是现在,这种分法没有多少意义,与其追求时代的特征,不如尊重时代的多元,每一个人,都既可以承认自己,也可以改变自己,这次访谈,其实我比较中意的也是张艺谋坦然地说出自己可以不爱惜羽毛是的,当一切无法预测,也不应该去控制的时候,我们承认自己的不知道,用一点点代价,去突破个人的可能。

去突破个人的可能,去找到那些还未找到的,自己的灵魂碎片。如果你自己不重视你自己,你可能被诱惑,可能被利用,可能被无视已经没有一个我们老教导你是谁了,你只能自己尝试,成功或者失败。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便利,和负重。

大早上起来看了这一季的第一集,许知远和张艺谋两人的对谈十分流畅,张艺谋也是个十分健谈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当许知远问道:你有想超越时代的欲望么?张艺谋没有犹豫你还想超越时代?能把事儿做好就不错了。你放心,这东西人走茶凉。

许一下就语塞了。许知远还是那个许知远,他在乎时代精神,在乎思想深度,在乎普罗大众的人文素质,他信奉精英文化,他对当下的时代也一直充满反思与批判。

但是被誉为大师的张艺谋却不这么想,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不足,他在做好艺术的同时也并不会排斥商业。

张艺谋谋的确很真实。

再回首十三邀这两季的采访对象,从大师级的导演学者,到第二季的李诞以及这一季的流行选秀的偶像孟美崎,许知远也在尝试放下姿态,去接近他口中的年轻人流行的粗鄙文化。

这是许知远的妥协,不过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是俗人,别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

《极盗者》观后感


《极盗者》观后感

整场电影的观后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绝美的画面配在了一个极烂的故事情节里,让人爱悠悠恨悠悠。
影片的故事情节让人莫名其妙,片中主人公不知道该把他们归入哪类群体,你说他们是大自然的极限挑战者?但他们又干着劫富济贫行侠仗义的崇高事业。可你真用仰视目光投去敬佩时,尽然又发现对于阻拦他们追求信念表现出的对他人生命的无视与冷漠,嗜血与残忍。混迹于灯红酒绿却又要超凡脱俗,蔑视金钱却又要拿命赌钱。然而,他们又显得极其单纯,极其简单。用挑战极限来实现自我精神价值和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这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不搭调。导演埃里克森.科尔把一个本来是极限运动的故事生拉硬扯的和警匪大战扯在了一起,弄得匪徒不像匪徒,警察也成了不务正业的江湖混混。整场电影就是让观众在无厘头剧情里来回打转,用所有的精力想去捋出个头绪,结果发现一切都是徒然。真不知道是导演的游丝乱了还是观众的发条断了。
话说回来如果你抛开故事情节把它当成一部纪录片来看,那可以说是绝美的上佳之作。影片的画面就是一次次在挑战着观众视觉的底线,美到让你舍不得去眨一下眼睛,屏住呼吸不忍去换一口气。影片镜头大量运用了广角镜头,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壮美和雄浑。同时配合各个角度拍摄和精彩的剪辑,眩晕的特效让你目不暇接。演员也在用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和大自然进行着激情的碰撞。纵身一跳为的是涅槃后的重生,马达的共鸣为的是激情后的诉说,浪花飞溅为的是生命中的精彩,踏雪无痕为的是走进纯净的心灵。他们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生命有时真不在于它的长短,重要的是它的精彩。

俯瞰德国第三季观后感


《俯瞰德国 第三季》是一部来自德国的纪录片,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德国之美。网友们对这部影片是如何评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俯瞰德国 第三季的剧情简介

无比伦比的德国风光蓝光高清纪录片!画质绝对的唯美和震撼,涉及了德国的所有经典的景色。拿来()养眼很富有情调。期待我们的国家也拍出同样的高清纪录片,真切记录我们的大好河山。刚刚欣赏完,无比激动,背景音乐很优美!

现在几乎没有任何欧洲国家的城市化能同德国相比。 Terra X 在他们的新系列节目鸟瞰德国中将带领观众从三万英尺的高空进行一次难忘的眼睛的高清旅行。从独特的角度来感受德国的美景、建筑、人文景观-那感觉简直就像自己在天空飞一样!

网友评论:

第一集竟然介绍了伍珀塔尔的悬挂式列车呢!

处处可见德国人对其历史的推崇和保护,对自然和人文的尊敬。

对于第二季,恢复了正常水平。

德国是一个足够让我敬佩的国家。考虑过几年用一个长假去看看

有些航拍镜头特别棒,在城市化程度如此之高的德国,生态环境同样优越,在建造高楼大厦的同时也不忘丰富后花园,很有启示意义

三季了,我还没有看到比长城还宽的柏林墙啊摄影水平保持,配乐水品回到第一季甚至更可能是找了个美国人配,没节制,好可怕,月升王国都用上了(虽然很好听但是consistency逼格负分)。第二季的音乐在恰到好处的催泪,第三季的音乐则快吓哭我。查到了配乐是marten meiburg,你过来!看我不打死你。

这一系列简直了,看得人都痴迷了。

终于在第三季迎来了新的高水准,最爱Robinson Crusoe (by Art of Noise)的配乐。所以感觉德国城市并不是发展而来,除了唯一拥有摩天大楼的现代化城市法兰克福,其他都只是想重建恢复古老的样子,即使很多建筑都是仿建。对比国内,一个个相似的现代化城市反而越来越丧失独特性,也许我们更崇尚未来?

看完更爱德国了,快出新!

的确是身在其中看不到的景色 而事实上十个城市八个都差不多的样子了 德国人真的很喜欢复古成二战以前的样子 几个波罗的海的海岛想去!还有我们下萨的几个小岛 看起来好可爱呀w

电影《第三人》观后感


电影《第三人》观后感

近段赋闲,着实看了不少片子,整体感觉有些消化不良。不过看得多的重要好处就是有利于质量的甄别,几十部片子卷过,闭上眼睛想想哪部还记得便胜负立判。

以这种感觉来论,我发现《第三人》还是经典的可以,我居然还清楚地记得大部情节,和一些我想称之为完美的镜头。也许这根本是废话,卡罗尔?里德的这部片子在影史上已经快被说滥了,但是也只有亲眼看过才能感受到这种力量,而且一遍不够,我连接看了两遍。

黑白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光影魅力,我甚至觉得Film noir是因此得名,灰黑阴暗的街道,在煤气灯下映照出苍白,拉长摇曳的黑影飘过镜头,人物突出的眼神,这才是最纯正的黑色魅力。黑白的景象很纯粹,不会迷乱,处处设置都紧贴剧情的发展,单看每一帧甚至都有老照片般的慑人魄力。在这时,光的作用才最突出,看Orson Welles出现的那个不能再经典的镜头,人物隐藏在黑色的门廊内,只露出脚部,接着突然的灯光亮起,人物的脸部才完全可以辨识,真相大白,完美的影像把悬疑气氛刹那间拉伸到顶点。接着Joseph Cotten追去,被汽车挡住,Orson Welles的身影随着汽车的略去而消失,镜头再转向一边的深巷,微微倾斜,高大的反差打光投射在墙壁上的是长长的慌张逃离的身影,Joseph Cotten追上去,他的影子替代了Orson Welles的影子,Orson Welles则重新消失在广场的夜幕中,悬疑再次被提升。这段镜头也只能说是完美二字,展现了黑白电影的全部魅力,也是黑色电影的经典极致。况且还有最后那段下水道追逐戏,墓园的树林的固定镜头,无话可说。

英国本来就是侦探故事的老祖宗,美国是黑色电影的老家,那么这种中大西洋电影(Mid-Atlantic Film)就结合了两者的精华,成为悬疑作品的典范。Joseph Cotten事业失败,投靠朋友却落得一场空,发挥爱好充当起了侦探角色,爱上了朋友的女友,在事实被揭发后又陷入朋友道义与社会道德的痛苦挣扎中,主线设置便足够曲折。既有英雄又有反英雄,Orson Welles的反面角色魅力十足,乖张的表演十分抢眼。Alida Valli面容姣好,所作所为让人又爱又怜,所有角色都性格突出。而整个故事的大背景,战后共管的维也纳,更是具备剧情发展所需的一切要素,对这个混乱场景的描写则充满表现主义的手法。整个舞台表面混乱实则秩序井然,所有情节都在随着创作的意志逐层展现,完美的控制着整步电影的节奏。谈到线索释放的技巧和结构,简直无可指摘。其中的人物关系,看了一位台湾影评人转述的《电影与历史》中的内容,分析出了一种关系意识形态的微妙处理。我自己当然是玩味不出这种深意,但仅论可以感知的电影元素,《第三人》就是一部教科书式的示范。看过两遍,在仔细玩味里面的小细节,和一些无关主体的笑料,像用猫的喜好来引出Harry的出场,文化重建委员会邀请Martins做的报告反映的美国通俗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冲突关系等等,也都巧妙异常。娱乐性,现实性,观赏性都在里面得到了体现和融合。

一部优美的犯罪电影,完美的技巧和手法,难以形容。看那么多的电影,也无非是为了寻找像这样的自己深爱的片子,值得在日后不断的回映。有这种快感的时候,才会感觉到付出时间财力淘碟的回报,享受电影的乐趣,才有力量继续从浩大的碟堆中泛出一部又一部塞进碟机。

路德第三季观后感影评


《路德第三季》是一部于2013年播出的犯罪电视剧,该剧主要由伊德里斯艾尔巴等主演,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也不错,一起去看看具体情况吧!

英剧,查案的。很少见英剧里有黑人当主角。男主是警探,查案,一个又一个,无论是犯案的还是查案的,手法都不高明,但情节还是挺吸引人的。

除了男主,最爱看的便是第一集的凶手,Alice。

第一集,男主用了两分钟便知道了凶手是谁,但用了一集都没法抓住她。

Alice是一个天才,当年13岁就上了牛津大学,她杀了以她为荣的父母,并不高明的手法,反正警察就是查不到男主也不高明,但他读懂了她,从此,纠结在了一起。Alice威胁路德的妻子,找人打妻子的男友,帮助路德与妻子复合,帮路德查案,杀了举报路德的犯人,帮路德杀了杀他妻子的凶手,自己逃亡之际,依然献上深情一吻,最后路德抛下女友和她携手离开。

这是一种依恋那么多年来,父母、途人,都没有读懂她,她也认为,没人能读懂她,因为她智商太高了,她恨周围的一切,她嘲笑周围的一切,所以她轻易地杀人,不伪装,等待着别人查她却又抓不住她把柄,她享受这一切,同时也痛恨这一切,邪气逼人的笑容底下,是深深的孤独。

而路德,这个身陷各种麻烦的大块头黑人警察,智商不够Alice高,但他懂得看人,是的,他懂她,尽管一开始是因为想抓她,但她毫不介意。Alice只有在路德面前崩溃过,那是因为路德让她离开他的生活,她为了路德杀人放火,承担罪名,即使路德在生死一刻选择女友玛丽而不选择她也毫不在意,第三季最后两人更是在定情大桥上并肩离开是的,这部剧就是一个变态女杀手和()颓废黑大个警察的恋歌

男主本身自带克亲克友克爱人的属性,周围的人基本都死光了,果然只有Alice最适合他

在其它网站,就剧的本身想给7分,因为感觉前两季大部分罪犯都应该进精神病医院的,当然这类罪犯是有的,不过伦敦不可能遍地都是心理变态从医院里跑出来玩杀人游戏吧!第三季最后一个罪犯Tom的偏激行为的渊源还算站得住脚,顺便说一句,那位演员是演《达芬奇的恶魔》中洛伦佐的哎!当然最后给了八分,多给的一分是Alice Morgen的!

看这部剧就是为了看她,就喜欢高智商美女蛇精病的角色!然后想起我BBC版Sherlock里Irene Adler,不过Alice比Irene蛇精多了。

S01里Alice很多处让人联想到BBC版IA,S02里Alice提出让Luther和她一起离开时又特别像大福第一部里瑞秋版IA和萝卜福在一起的场景。S03里Alice回归救Luther的场景让我脑补BBC Irene回归的场面。Alice告诉Luther她结婚了但丈夫pass away,于是在同人文熏陶下的我感觉Irene离开的几年是结过婚的。提前知道剧终集Alice成功拐走Luther时,大赞编剧良心,之前还以为Alice会死掉。可惜错过了等待Alice回归然后看圆满结局的机会找剧透是个缺点。 Luther在Mary和Alice之间最终选择Alice,和Sherlock 里John的妻子是Mary而绝不可能是他之前的女友们是一个道理,于是再次想到福艾我真是够了看支持的Cp最终在一起是一种幸福!上一次得到这种幸福还是补DW看小10Rose这对,如果他俩算HE的话。

黑客军团第三季观后感影评


《黑客军团第三季》是一部来自美国的犯罪类型电视剧,该剧凭借出色的剧情设定和精美的画面获得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一起去看看吧!

此片从头至尾都在描述:天地不仁,圣人亦不仁。

圣人包括白玫瑰,包括菲律普等those 1% in 1%,他们大权在握,整个国家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不仅平民如你我,甚至包括那些表面光鲜的E-corp高管们和FBI头头也是他们操纵的旗子。唯一的区别是:你我低贱如蝼蚁,几千人的性命,几百万人的生活可以因为in their ,FBI

有必要提一句,第二季的另一条线是因59HACK而介入的FBI,探员Dom基本知道了一切。先查到了那个用来黑Allsafe的光盘是Angela放的,后来因为成员Leslie的意外死亡发现了FSociety的老巢(游戏厅),并开始暗中观察Elliot,逮捕了Angela,还间接导致了另一成员Cisco的被Dark Army灭口。

FBI的墙,线索整理的非常详尽

三、重点:第三季发生了什么,怎么就科幻了?

结论和证据by辰、陆小鸟,外网评论by马马

(一)结论与证据

?结论1

整个计划都是Elliot的另一个人格Mr.Robot带着FSociety、发小Angela、抖S Tyrell,在Dark Army的帮助下一起实施的。

证据:

1)301开头,抖STyrell对Elliot说你曾经告诉我如果你不受控制就开枪,说明Mr.Robot曾经安排他做过事情;

2)301,Angela去Elliot家过夜,夜里Mr.Robot人格出现并要Angela带他去见Dark Army。Angela与Mr.Robot的对话反应了二者一直有沟通。同时,出门前Angela带了武器,说以防Elliot人格突然出现。

?结论2

Elliot和Mr.Robot只是被/r/MrRobot/ments/75u9ky/mr_robot_3x01_eps30_powersavermodeh_postepisode/)

马马总结:

不管e more Hold on, If love is the answer you hold, hold onYouve almost convinced me Im real

耐人寻味的歌词结合本集透露出的大量信息,到底孰真孰假?叫人难以辨别

伦敦女孩第三季观后感影评


《伦敦女孩第三季》是一部于2014年播出的喜剧,该剧主要由艾德蕾欧艾德戴欧和娜塔莎乔纳斯等主演,剧情诙谐幽默,画面喜感,网友们对这部剧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看看吧!

一到三季放在ipad里很久,回到非洲重新再看反而入了迷,反反复复舍不得删,睡前看一点儿打发掉一天的无聊和无奈。剧里的她们有各种奇奇怪怪的烦恼,但总会解决或者被甜蜜的友情爱情冲散掉。喜欢薇娃,也羡慕她,暖男爸爸和男票,刻薄且有趣的后妈,三个脑回路奇异各具特色的闺蜜,和最后其实堪称完美的prom结局。每次看最后一集的最后,心里总会泛起一股酸涩,这大概就是青春啊,各种奇特的小烦恼和小兴奋,对未来惴惴不安的期待和畏惧,一切充满可能性,在那一刻,世界为之让路。所有的所有都足够了,那一刻不需要在意别离,不在意各人各自走的不同路,也不在意万种可能性消失化为一种只属于自己的结局。酣畅淋漓的去享受,去浪费,去无忧无虑,这才是青春令人痴迷的原因。

迷上这个剧已是2017年,距离完结都过去了三年。在网络上搜了一下演员的后续。剧中的演员们看起来并没有联系,也几乎不再演戏。

薇娃把ins设为私密,个人介绍说不适应成年人的世界,网络上零星地有一些她做模特等的照片。

aber和朋友各种合照,看起来生活有趣。

saz在ins 的自拍照看起来就是一个成熟的印度女郎。

holi成为单身妈妈,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但是她因为儿子依旧觉得幸福。

rocky还在演戏,各种不同的角色,笑起来还是那么温暖傻气,也和薇娃重逢合照留念some girl。

演员真实的生()活也是剧中的后续,我们一起度了青春,也从此走了自己的路。

没之前那么惊喜,但还是挺好笑的。Viva的弟弟不见了

都是讨人喜欢的逗逼和好人角色

没有第二季逗但也不错。天啊Amber真的笑尿了。Holli好胸也超可爱讲义气。坐消防车去舞会太炫啦哈哈哈,四人组好美。Viva爸爸也好棒。

不如前两季,草草收场

大结局好看到我颤抖。

rocky甜死了啊啊啊!!!扫大街ginger也搜可爱!!!Saz也找到男朋友了555!!!就算完结了也圆满了 太棒了!!!

还是挺可爱的,很好笑

Cant get rid of this!

我萌amber但是这一季她真的有点烦不过还是喜欢这四个没有颜值的四人组!最后viva礼服有些美啊身材有点好!这是最后一季了QAQ虽然第一第二季比较好看还是要给五星

可以再看十季!

ep1 Rocky小天使求婚 ep2 音乐节 第二天起来Holli埋头笑萌cry 小哥还拍她一下 ep5saz终于找到真爱 ep6 结束的太仓促 还没看够呢 舍不得

完结了 Holi太逗了 这部剧里面半数角色都是处于低商状态,追剧起来轻松愉快。 每季都有可爱的小哥出现,第二季的辅导员,第三季的音乐节高富帅。都被holi 占便宜了

上一季是布布 这一季是弱基 哈哈

《伦敦女孩》非真实,有超级美化嫌疑的青少年伦敦故事片,虽然剧情花花绿绿,每个人讲话几乎都不仅过头脑,父母和小屁孩没什么两样,但是音乐很不错,而且很喜欢这个欢脱的字幕组,看完还是乐呵呵的

第三堂课观后感精选(5篇)


在看到好的影视作品时,我们不由会被情节和内容深深吸引,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观后感是真情实感下的产物,不可弄虚作假,观后感在描述电影剧情和主体的同时,添加了自身的见解。写作品名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读后感大全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第三堂课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堂课观后感 篇1

今天是天宫课堂的第二讲。这一次的观看让我深有感触。

首先是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把水瓶扎口,然后从高处扔下,水不会继续流出来。这个实验非常令我奇怪,怎么也没想到水居然会停下不再流淌。后来经过老师的一番解释,我终于理解了这个奇怪而神奇的现象,不由得在心里面感叹我所热爱的,伟大的科学!

虽然有了上一次的震撼体验,但看到宇航员的脸出现在屏幕上,我还是不由得惊叹于祖国科技的强盛。连宇宙中的人都能和地球上的人进行通话,真不愧是我所热爱的,伟大的科学家们的努力成果!

看着宇航员们在空间站里被我们讲解科学知识,看着宇航员们认真回答我们的问题,看着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提问,看着学校特别安排课表让我们看直播,看着这么多人为我们看天宫课堂付出努力,真不愧是我所热爱的,伟大的祖国!

热爱代表了什么?代表着我伟大的祖国。我所热爱的,伟大的即是祖国的一切。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第三堂课观后感 篇2

萨仁图娅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但,航天事业,需要后继有人。太空授课,就是要让孩子热爱航天,首先要让他们走近航天、了解航天。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通过天地对话这种授课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渐渗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让民众对航天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认知,进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

“太空授课”开辟了科技与学生面对面授课的新方式,这是一次崭新的教育改革,这个改革必然激发出更多社会领域与学生面对的授课方式。做好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所有领域的责任。这个责任我们都懂,但是都做的远远不够,今天,太空授课迈出了伟大的一步,我坚信,这伟大的一步,必然引领处更多领域的社会授课之步,必然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崭新内容,社会教育的神圣职责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实。

第三堂课观后感 篇3

虽然疫情阻挡了我们上学的路,但阻挡不了我们热爱科学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宫课堂》,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有诉不完的'科学情怀。

在空间站里,陈冬、刘洋、蔡旭哲等三名航天员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课。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它拉近了我们与宇宙之间的距离。在这一个小时里,我大饱眼福,不仅看清了失重状态下饱和液体结晶的现象,了解了在空间站里必须通过离心力才能使水油分,还知道了在微重力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会大显神威。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太空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最后,他们还为现场课堂的同学们解答了很多有关宇宙奥秘的问题,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是现场的一员能向他们请教!

我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听完这堂课更加激发了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宙奥秘,必须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将不懈地努力奋斗,去实现我的天宫梦。

第三堂课观后感 篇4

王永志先生说,“我们如同运动员在起跑线上晚了一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别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来追赶。”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一直秉承着这句话,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过程中,有我们宇航员坚持不懈的努力,技术人员的开拓创新,所有航天人对梦想的执着。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拥有自己空间站的事实,是让多少中国人热血沸腾的伟大飞跃。杨利伟在太空中说的那一句“为了世界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是多少人日夜兼程所取得的成就。

今日的天宫课堂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感受到宇航员勇攀高峰的精神。在学习之中,我们也要学习他们,所有的成功都不是白来的,800米没有他们在失重状态下行动难,初中知识没有他们精准计算发射卫星难。我们中国起步虽晚,后劲足,定能后来居上,我们要有坚强的信念,求知的若渴,未来的追求,相信在一点点的积累下,我们也能像中国的航天事业一样绽放出自己的青春色彩!

第三堂课观后感 篇5

今天我们集体在教室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的现场直播。在航天员王亚平的介绍下,我们见识到了太空站的神奇之处。天宫中有卧室、卫生间,还有可以满足航天员们体能锻炼需求的太空跑台和自行车,大大丰富了航天员们的业余生活。

在失重状态下,航天员们不仅可以轻松倒立,还能在太空舱中自由漂浮。航天员们还能利用专业的设备进行太空环境下的实验,让我们更是惊叹不已。例如,用吸管轻轻一戳,乒乓球就沉入水底。还有更神奇的,将储水袋轻轻一挤,水袋中的水就会形成一个水球悬浮在太空舱中。还有好多有趣的实验,让我们这群好奇宝宝看得津津有味、目瞪口呆。

直播结束后,节目里的实验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现,意犹未尽的我打算周末再看一次重播,探索更多的奥秘,感受更多的乐趣。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让我为中国骄傲!

《巡视利剑》第三集观后感


《巡视利剑》第三集观后感

《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深刻阐释了巡视制度的必要性,要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就应让巡视这一党内监督利器震慑常在。
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党内巡视工作实现全覆盖,为党内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明确新定位、探索新打法、形成新常态。巡视的震慑作用彰显,其强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得到了中央充分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巡视制度有效破除了关键少数缺乏有效监管的格局。长期以来,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虽然有上级党委、同级纪委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但却难以有效落实,形成了上级不知、同级不愿、下级不敢的局面。而巡视制度犹如一把利剑,打破桎梏,强力反腐,使得领导干部不再有铁帽子王,而巡视组来了也成为领导干部最不愿提及的话题。
巡视作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在不断打虎拍蝇的同时,形成了有效震慑。巡视是插入腐败中心的一把利剑,一些腐败分子纷纷在巡视面前滚鞍落马,巡视不再是走过场,巡视监督的常态化长效化,使之成为腐败分子难以爬过的坎、难以渡过的河。尤其是中央巡视组祭出的回马枪绝招,更是让腐败分子防不胜防。因巡视在反腐斗争中精准打击、定点清除,所以其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使之成为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中的杀手锏,更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永远的警钟,震慑常在。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观后感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观后感


4月4日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最后一场第10场冠军总决赛的时候,期待仿佛正午阳光下单位墙角盛开的红花但终抵不过七绝、七律、如梦令的敷衍,在热浪和寒流中无所适从,就像彭敏一样。
一个急于得到结果,一个乐于享受过程这是彭敏与雷海为冠军之争的心境分野。
欲速则不达,欲求则不得。
任何竞技,除却技术,实为心态角逐。赛者如此,观者亦然。
网民对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颇有微词,譬如:选手只会背诗,不会作诗啦;飞花令重复啦,题目难度不大啦;等等。
平心而论,这些问题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第一个问题,直点命门:《中国诗词大会》实质上就是背诗、诵词、吟曲的大会。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之后,我在博文述及此事相形之下,《香港诗词大会》以作诗为主,《中国诗词大会》以背诗为主,背诗难,作诗更难。从背诗到作诗,戛戛乎其难哉。有一点是肯定的,作诗与背诗没有必然联系。
本季赛事,规避了诗学、词学、曲学的基本知识,或是汲取了上季康老师口占七绝之祸,未可知否。
竞赛题目中,常有五(七)言唐诗之类表述,语焉不详。
唐朝,犹如诗歌风景线上的分水岭,又像诗歌坐标轴上的原点在负半轴上,有古体诗(古风),或五言,或七言,或杂言;在正半轴上,有近体诗(今体诗),或五言,或七言。
一、诗词知识传播很少,诗词背景还原很多。如:《春晓》《江雪》是五言古体唐诗,简称五古,不是绝句。
二、诗(词)人身份界定不能一概而论。如:李白不仅仅是诗人,他填的词也非同凡响;李煜、苏轼、李清照、纳兰容若岂止词填的好,他们的诗更是风华绝代;贺知章不仅仅是诗人,更是书法家,他的章草《孝经》与孙过庭的《书谱》合称草书双璧。
三、曲与词不能混为一谈。词,发于唐;曲,发于宋,存在继承与发展(创新)问题。词牌有别于曲牌。

喜欢《第三极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