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小说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小说读后感1000字

小说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无人生还小说读后感1000字欣赏。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或许"无人生还小说读后感1000字欣赏"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无人生还》一书由英国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所著,讲述了八个素不相识的人来到一座岛上,被一对夫妇接待,可是最后这十个人没有一个走出这座岛。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无人生还小说读后感1000字()欣赏,大家一起来看看。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近年来儿童拐卖事件频频发生,之前网上有流传每年会有20万儿童被拐卖,虽然这个数字多少有夸大的成分,在团圆平台上,从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过去整整一年中国失踪儿童的数据:平台共发布失踪信息1317人,找回1274人,尚未找回43人,找回率96.74%。但我觉得被拐卖的儿童远不止这个数字,这只是一个平台发布的信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平台,导致数据统计不全面。现如今儿童拐卖是如此猖獗已经不仅仅去偷了,而是明目张胆的去抢,去学校门口蹲点,想想都非常可怕。然而这些人贩子即使被抓到最多也就被关个三五年,而那些被拐走的孩子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生活,最幸运的莫过于被卖到一个没孩子的家庭,至少能健康的成长,有的被刨心挖肺拿到黑市去卖器官,最悲惨是那种被打残沿街乞讨的,这一生就真的毁了,当其没有利用价值后就直接抛弃。当孩子被拐走的那一刻,就是家破人亡的时候,可能是三个家庭的毁灭。而人贩子三五年的有期徒刑能够弥补其犯下的罪过吗?还有经常被报道的儿童性侵案件,被叛十几年,也不足以惩罚其犯下的罪过,这将影响其一生的成长。这些人真的是死不足惜,真该千刀万剐、五马分尸。然而现如今的法律讲究人道主义,那些酷刑终究因为太过残酷而被废除了。当我们对侩子手讲人道主义的时候,他们是否对这个受害者讲过人道主义。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真的恢复了千刀万剐、五马分尸,甚至是株连九族,是能起到威慑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或许是惩罚太轻了,才会有人铤而走险。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无人生还读后感书评


《无人生还》是一部由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推理小说,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有书君要分享给大家的故事,来自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长篇小说《无人生还》,作者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是著名的英国女侦探小说家,人送外号阿婆,她的多部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像什么《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谋杀案》等,而且经历了一个世纪之后热度仍然不减,而这本《无人生还》更是被改编成多部影视、戏剧、漫画以及游戏作品,全球销量超过一亿册,现在我们马上就来看书中的故事。

一天,有八个互不相识的人在海边相遇了,他们分别是法官沃尔格雷夫、医生阿姆斯特朗、修女埃米莉、教师维拉、将军麦克阿瑟、侦探布洛尔、队长隆巴德和纨绔子弟马尔斯顿,一开始,他们谁都没搭理谁,直到有人问:是去印第安岛的吗?,八个人竟然一同应下,他们疑惑地互相打量,原来,所有人都是受到了岛上主人欧文的邀请,前去游玩的。

就这样,几人共同乘坐游艇来到了一个孤立的小岛上,然而,邀请他们的主人欧文竟然不在,接待大家的只有管家托马斯和女佣埃塞尔夫妇俩。

在享受完美味的晚餐之后,众人聚在一起喝着咖啡聊着天,他们谈论屋子里那个关于十个印第安小男孩的童年儿歌,谈论餐桌旁小瓷像,谈论海边的景色,享受着这里与世隔绝的一切美好,然而就在这时!一个神秘而又阴冷的声音回荡在整个房子里:

女士们,先生们,请安静!你们被控告犯有下列罪行:爱德华乔治阿姆斯特朗,1925年3月14日,你造成路易莎玛丽克利斯的死亡。埃米莉卡罗琳布伦特,你要对阿特丽斯泰勒之死负全部责任。威廉亨利布洛尔

冰冷的声音,细数了在场10人每人曾犯下的罪行,包括管家和女佣,屋内出现了死一般的寂静。紧接着,就是一片反驳的声音:简直胡说八道!这就是诽谤!一群人有的惊慌,有的愤怒,纷纷将矛头指向了管家和女佣。

但此时的管家也是一脸懵逼,原来,他只是按照岛上主人的意思,将黑色胶片放给大家听,以为里面只是音乐而已,而且令人惊讶的是,管家夫妻竟然也没有见过这个欧文,他们只是接到了高额的雇佣金,比大家早上那么几天来岛上打理好一切。

众人面面相觑,分别说出了自己来到岛上的原因。原来,每个人接到的邀请函,内容都不一样,但唯一的共同点是,邀请函都变着法地让他们坚信,岛主人就是自己曾经有些淡忘的故友,而邀请理由对每个人来说也十分地诱人。正当众人错愕之际,纨绔子弟马尔斯顿突然倒地身亡了,而几个人的恶梦也由此开始。

在检查死者身体时大家发现,对方表面看上去是不小心噎死的,但实际上确实中了毒,惊慌失措的几个人商量后决定回房休息,等到第二天送食物的游艇一到,他们就迅速离开,有细心的人发现,餐桌附近的十个小瓷像,好像少了一个

当天晚上,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睡好,因为那个声音里所控诉的罪行全部属实。

医生违背医德,喝完酒进行手术,害死了病人,将军因为记恨下属与妻子有染,故意让其去送死,而管家夫妻为了遗产,眼看主人死去而不营救每个人看似无意的造成别的死亡,其实都隐藏着邪恶,每个人都有罪。

第二天一早,在惊呼声中众人发现,女仆埃塞尔从昨晚睡下后就再也没起来,她死了众人自然也没有等来游艇,大家还发现饭桌上的小瓷人又少了一个,有人回想起了卧室里的那首儿歌: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

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

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

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

这首古老的童谣,似乎成了在场所有人的死亡咒语!

众人惊慌失措,然而此时海上已经起了大风浪,他们不可能得到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中找到凶手!但是,一切就像是安排好一样,客人们在各自行动中,如儿歌中唱的那样,一个接一个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人就会少一个幸存的人们开始彼此怀疑,可一切的警戒提防仍然没有能阻止最后一刻的到来。

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警察赶到后发现,那里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难道这就完了么?凶手到底是谁呢?作者在书的最后几页给了读者答案。

有人在岛的附近捡到了一个漂流瓶,里面描写了所有事件的真相,而笔者正是沃尔格雷夫法官!作为法官,沃尔格雷夫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他甚至可以一眼看穿站在他法庭人的皮囊,但是,他也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法官这样写道:我天生就怀着强烈的正义感,但还有其他方面,比如虐待狂,所以,每当我亲手送一些人走向死亡时,我的内心就无比的痛快,但这些早已满足不了我自己,我要亲自动手杀人,成为一个犯罪学的艺术家

于是,沃尔格雷夫在了解了所有猎物的背景之后,设下了严密的圈套,而自己,也在这群赎罪者当中。看完故事有书君不得不佩服作者思维逻辑的严谨,因为故事里无论多么复杂离奇的事件,最后,她都能够轻松圆回来,给我们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当然了,书中很多精彩的细节,包括作案方式,因为时间的关系,有书君都没有一一讲到,感兴趣的朋友,就赶紧找到原著去读一读吧。

十个人都出场了,有一种感觉,老师会活到最后,然后精神崩溃上吊自杀。

第一晚,指控唱片响起,心下隐隐觉得欧文藏在他们之中。最怀疑的便是最先死的公子哥,而且死得莫名其妙。然而作为旁观者对比戏中人有一个优势,可以看到除了管家夫妇另外八人都是有上帝视角叙述了受邀过程的。虽然兵痞另有任务且一直在隐藏,但他似乎也不明白任务是什么。想到这里将军也死了,嫌疑人便锁定在管家身上,其背景没记错的话全部是自己的叙述,没有全知视角。而且总是单独行动,交代不在场证明只有准备早中晚饭。毫无疑问便是他了,阿加莎也会犯这等低级错误呀,换作我就不会在开头用那么多心理描写一一介绍八个人受邀经过,唯独这对管家夫妇没有,而妻子又第一夜便死了。。谁知仗着这旁观者优势推理出的唯一嫌疑人却是紧接而来的第四个死者。

果然是个坑,聪明反被聪明误。那这样看来,凶手又不能在这十人之中了?始作俑者处心积虑只是为了让些人互相怀疑。

管家死时老师终于提到了童谣。前两人死因便和童谣相符,但众人包括看起来最为睿智的法官都没有从童谣上思考自保措施,只是提醒大家小心其他人。第三人也勉强可联系起来,大多数人来德文都是抱着旅行的目的,只有将军最早主动接受了审判。第四人又是童谣死法,砍柴时被人砍中脑袋,只是砍人者力道不够或是斧子太钝导致没有身首异处。

管家死后六个人坐着吃早餐,强装镇定。而没有主语的六句心理描写很有意思,像是红楼梦的判词,包含很大的信息量。

看起来第二句似乎便是兵痞,对应他起床时的鬼魅一笑,明显是有阴谋,但不能是害人,也许是自救,不过中间有一句插入语我的上帝,又像是()老小姐的口气。第三句提到了宗教狂,对应警察对老小姐的评价。第四句提到了我的毛线,深红色窗帘,只有老小姐会编织,但其想法的混乱又与前面做早饭时心理的镇定截然相反。第五句口吻又像是兵痞的。总之六句话似乎又是作者故意把六个人盘根错节在一起,看起来信息很多,却又纷乱至极,扰乱视听。

有人想要掐死老师!大噓一口气,终于!主谋就在岛上,十人之外。偶尔会飘过他是死了的人中的一个,比如最早死的公子哥,但一想到上帝视角便觉得不会在他们中间了。可始作俑者却一直不出现,现在终于来了!谁知竟是一根海草。凶手究竟隐藏在暗处还是十人中的一个,在他们心中按说应当是薛定谔的猫。可他们找不到第十一个人就自然而然地认定凶手隐藏在自己中间。法官被枪打死后兵痞在自己房间里狼一般的笑,可是紧接着发现手枪失而复得便呆住了。

看到结局,慨叹作者构思精巧,回到十一章结尾六个人的心理活动,原来第五句是法官而不是兵痞。这个笨蛋真把我的话当真了,不过我还是得谨慎,格外小心。这句话现在看来俨然便是隐于其中的杀手了,而且只有法官总是告诫大家要谨慎小心。

而且出场第一位便是法官,当真是首尾呼应了。可不得不说一句,狗屁上帝视角,作者也能骗人啊。法官收到了故友的信来到岛上,看起来是客观的第三人称叙述,结果竟然是作者在骗人。那么心理活动也可以骗人咯。当真是无中生有,兵痞独自在屋内的那两下邪魅一笑也没有交代,似乎只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外射。

不过也只能如此,不然那杀手早早就让读者怀疑了。又不能把所有人心理活动背景回忆全部隐去是不是,只写大家的语言行动那便成了影视。

是啊,影视。金庸小说拍成电视总觉得少了味道,人物立不住,一是要迎合大众说话水平要降低,有的一代宗师偶尔说话如三岁幼儿,一是小说中满满的心理活动必然打折扣,旁白太多影响观看感受。

而无人生还正合适啊!只看人说的话,做的事,各人受邀便都是人物口中说来。

言念及此,小说也完全可以删去第一章啊!第三人称的叙述可以骗人这种事不管怎么说还是违背小说本质了。

Ten little Soldier boys went out to dine;

One choked his little 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nine.

Nine little Soldier boys sat up very late;

One overslept him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eight.

Eight little Soldier boys traveling in Devon;

One said hed stay there and then there were seven. Seven little Soldier boys chopping up sticks;

One chopped himself in halves and then there were six. Six little Soldier boys playing with a hive;

A bumblebee stung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five. Five little Soldier boys going in for law;

One got in Chancery and then there were four.

Four little Soldier boys going out to sea;

A red herring swallowed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three. Three little Soldier boys walking in the zoo;

A big bear hugged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two.

Two Little Soldier boys sitting in the sun;

One got frizzled up and then there was one.

One little Soldier boy left all alone;

He went out and hanged him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部非常经典的本格派推理小说。相比于我之前读过的东野圭吾大部分的社会派推理作品。这种精于诡计和环境营造的本格推理小说,能在情节展开和揭秘过程中带给我较为强烈的悬疑惊悚感(特别是晚上看的时候)

欧美小说最让我难受的莫过于人名和一些翻译的拗口,一开始阅读起来有点吃力。 十个人名和各自的事件有些对不上,需要反复向前看。(这本书几个月前看了一半耽搁了,所以趁昨天家里停电从头开始看)

童谣杀人的方法真的很有意思,可以根据童谣内容猜测下一个杀人方式。我不是那种喜欢参与到推理过程中,誓与作者较量一番的读者。所以没有这种反复推理的体验,我只会在一些细节方面推敲一下是否合乎逻辑,前后文是否矛盾。因此这本书总体逻辑还是比较通顺的,但小说就是小说,有些地方过于巧合,让我有些难受。

总体来说这本小说一定是推理小说爱好者必读的,好啦我要去豆瓣看大神分析啦

《无人生还》作为一本在推理小说届拥有无法撼动地位的书果然十分厉害 看书之前我已经知道了凶手是谁 但是还是看了下去 抱着明明知道这个人就是凶手的思想看 还是无法认为他就是凶手 所有的线索都仿佛在说凶手是其他人 这简直太可怕了 其实 这书里每个人也都是杀死自己的凶手 最后一个更是 (but 她名字和我英文名一样/笑哭/笑哭/笑哭)

我一直认为 所有伟大的作品都会让人或多或少的对所处的世界有所思考和质疑 这本书也一样 我们所认可的犯罪其实是突破法律约束的防线 那处于那些灰色地带的东西 比如违背了道德人性 但又没有违法具体的法条 到底是不是犯罪?又如何判断医疗事故究竟是事故还是医生故意犯罪?这些部分又该如何处理?

看这本书是因为看了东野圭吾的《大雪中的山庄》豆瓣说这本书和无人生还是一个套路 我其实觉得不一样 嗯 为了不剧透 我不说哈

很幸运推理小说我是从《白夜行》入手的 至今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推理 没有能超越白夜行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同样它也给我了对推理小说的兴趣和标杆

无人生还观后感影评


日剧《无人生还》是一部由仲间由纪惠、向井理和柳叶敏郎等主演的犯罪悬疑电视剧,该剧首播于去年的3月份,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看开头觉得本地化还是蛮成功的,好歹没像东方快车那么烂尾,但从晚餐开始bug就慢慢多起来了,首先五明卓的职业是推理小说家,而且还是个比较畅销的作家(女主有随身携带他的书),在察觉这趟旅程有问题后,还肆无忌惮的喝酒,也是心大,然后在一帮老戏骨中演技也是被碾压;其次五明卓毒发的时候,作为急救中心外科部长神波江利香,跑上去只是拍着背问要不要紧,而不是直接观察病人的瞳孔或者进行急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医疗剧误导了,反正觉的这里也是个bug,而且这么多人都围着去搬尸体,大家胆子都好大,都不怕不忌讳的么?好歹死了个人啊,要不要那么淡定;还有作为佣兵的肯。石动,没有佣兵指挥官的警觉感与镇定,反而还有点性急和莽撞,不过看到code blue黑田老师好开心~关于每个人罪的描写感觉有点洗白,这点真的不如英版刻画的好,包括一个个人不断死去,活着的人内心的煎熬刻画的都有点薄弱。

本剧的的细节还是很用心的,比如五明卓晚餐后一开始喝酒,都是似喝非喝的一小口呡的,女佣翠川恒美在听到留声机控诉的时候,没有狗血的马上晕,而是坚持了一会撑不住的再晕,感觉这种细节刻画都非常走心~

经过两天的时间,终于看完了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最后渡濑横彦老先生的告白,是我从一开始就期待有的情节。老先生逝世前一个月拍摄的最后一部作品,虽是改编,但值得回味,虽然电影里没有给出完满的答复,没有每一个杀人过程的细节,但是这么复杂这么多人物穿插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没有丝毫减少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印象中最深刻的法官告白,其实是会让很多人产生同感的那样一段话吧!从小发现自己的两种性格,正义的一面很强,所以选择法官这个职业,但是随着成长和阅历,越来越想凭借自己的好恶来裁判那些被法律宽恕的罪人。于是精心策划了这个别开生面的度假。

另一个印象很深的是男主警察,每一次拐直角弯都是一次笑点。好像在文学作品中,聪明的人总是要有点怪癖来衬托自己的与众不同吧。把自己代入主角,然后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怪癖。每次看到影视作品里面觉得终于找到一个和自己很像的人之后,一般她都活不过三集

两部作品《无人生还》《东方列车杀人事件》在一个周末看完,在感叹自己真的无聊的基础上,然后发现两部作品中的侦探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伸张正义,而是侧面说明凶杀案的发生和经过。

《无人生还》是英国侦探小说作家、世界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阿加莎克里斯蒂最负盛名的作品,最早发表于1939年。小说讲述了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小岛上,仅有的十个男女逐一遭到杀害的故事。这部小说开创了推理小说孤岛模式和童谣杀人模式的先河,是推理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该小说出版至今,曾先后十余次被翻拍为影视作品,最近的一次即今年3月底由日本朝日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片,分为两集播出。

此次日本改编版在表现形式上大量借鉴电影拍摄手法,无论是画面色调还是背景音乐类型、音响效果,都很像电影,这似乎是借鉴了2015年英国BBC版的做法。晚上坐在家中观看,除了屏幕小一些,其他基本与在影院观影无异,非常震撼。

在内容的改编上,日本版做了非常大胆的尝试,首先就是将故事背景安排在了当代,这是以前的版本都没有做过的;其次是警方戏份很重,用较大篇幅插入了警方查案经过,这是原著和其他任何一个影视剧版本都没有的。

将故事背景安排在当代对故事情节并没有多大影响,其实日本电视剧非常喜欢剧中时间和现实时间的一致性,如你会在今天播出的电视剧中看到今天日期的报纸、门票等。这是他们的传统。

插入警方查案的经过倒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电视片采用倒叙的形式,以警方接到报案后开赴小岛开篇,简要介绍了故事背景之后再切入主题。在演完小岛上神秘恐怖的连续杀人事件后,电视片用了约四分之一的时间来表现警方如何侦破这起诡异的案件。由于查案的情节完全是电视片主创团队的原创,所以还是有一些漏洞,但总的来说是成功的。由于原著小说超高的知名度,很多观众对于谁是真凶早已心知肚明,所以警方查案这一部分没有()在找凶手上过分纠结,而将时间主要花在解开凶手是如何在封闭的小岛上神秘失踪的谜题上,并原创了一个还算巧妙的作案手法,还是挺吸引人的。

日本版中最值得称道的改编有两处。

一是医生失踪后,别墅里这时只剩下了三人,女教师在空荡荡的走廊里向楼梯缓缓走去,每经过一个房间门口,她便在心里想象房间内的景象:这间房间里是星空绫子女士的尸体;神波医生失踪了;这是石动先生的房间;这是久间部先生的房间;这间房间里是五明卓先生的尸体;这间房间里是门殿宣明先生的尸体;这间房间里是磐村前法官的尸体。

这一情节是原著中没有的,日本版加入进来,给观看者带来了非常压抑的心理暗示。试想,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自己不知道凶手是谁,更无处可逃,只能在这犹如太平间的环境下提心吊胆地生活。所以,这一情节在增加剧情恐怖氛围和紧张感的同时,也为最后女教师精神的崩溃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处严格来说不能算改编,只是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挖掘。在女教师和军事理论家发现医生的尸体后,在岛上只剩下他们两人后,女教师将枪口指向了军事理论家:凶手还会有谁?这个岛上除了我就是你了!其实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凶手明显不是军事理论家,剧中,军事理论家也极力辩解着:你先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医生外出的时候,我在房间里;久间部被杀的时候,我是和你在一起的!但这时女教师已经无法冷静下来了,岛上有一个杀人狂,且岛上现在只剩下了两个人,这道选择题,答案似乎已经很明显了。现在已没有时间去求证答案对错,她只剩下了一个选择。所以无论军事理论家如何辩解,女教师都只是捂着耳朵,一个劲地摇头:我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她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

在杀死军事理论家之后,两三天前活生生的十个人,如今已变成一个人和九具尸体。当女教师精神恍惚地回到死气沉沉的别墅里,看到出门时的两个士兵玩偶现在只剩下了一个时,她彻底崩溃了。她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将头伸进了早已绑好的绳套中

这一段非常震撼人心,把人物在极端戏剧性场景中的巨大精神压力渲染得淋漓尽致,看得非常压抑。

我曾在话剧团看过由话剧演员演绎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舞台剧名作《捕鼠器》。这是个暴风雪山庄模式的故事,和孤岛模式很像。话剧演员的现场表演很有感染力,演出非常成功。所以我相信,如果我们中国将《无人生还》搬上大荧幕,也一样会取得成功。本格推理不需要很宏大的场面,且基本都是在一个封闭的场景下进行的,拍摄难度相对较小。这让我想到了2015年上映的《十二公民》。《十二公民》也是翻拍片,既然我们能拍出《十二公民》,那我们也一定能拍出《无人生还》。

话剧无人生还观后感


话剧无人生还观后感

我必须承认,这是我第一次看悬疑话剧。

我也算是个刚入门的戏剧迷吧,大学四年也看了一些戏,但惊险悬疑类我很少考虑,因为不喜欢被吓。可这次《无人生还》的评价实在太好了,加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鼎鼎大名摆着,着实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买了一张山顶票,今天下班兴冲冲地跑到浙话艺术剧院看戏去了。

第一幕平平淡淡,甚至有一点柯南既视感……本来么,孤岛,互不相识的一群人,一个一个接连死去,找不到凶手……多么烂俗的桥段。可是到了第二幕,死亡的频率大幅增加,恐怖的气氛逐渐浓重,吓得我时而捂耳朵,时而捂心口,冒了一身的冷汗,直到全剧结束,心脏还在砰砰乱跳,实在忍不住要大呼过瘾!在感到刺激痛快的同时,我也终于领略到了戏剧舞台在营造惊悚气氛时,与电影在手法上的种种不同。

电影营造恐怖气氛,最主要的两个武器当属配乐和镜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一部惊悚片,若是在静音模式下观看,其威力一下小了不少,而特写、光影也是营造恐怖气氛的帮凶。然而到了舞台上,镜头语言不复存在,在《无人生还》中,甚至配乐的成分也大大降低,可它却依然能营造出绝妙的恐怖气氛,这一要归功于灯光,二要归功于戏剧节奏,导演巧妙的设计,层层推进的氛围,让观众的一点一点地代入到剧情中,惊恐万分。

大幕一拉开,变幻的灯光就营造出了一种诡异荒凉的气氛,一座宁静的房子,交替亮起的聚光灯,使得房内的每一件家具看起来都如同潜伏的怪兽,随时会把人吞噬。然而恐怖的气氛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很快,灯亮了起来,仆人、厨娘忙忙碌碌,客人依次来到,相互打着招呼,一切都是如此的和谐,剧情也在众人的交谈声中,逐步展开着。

然而戏剧的精彩之处,就是总会在你心情放松的时候出现转折,《无人生还》也是这样。很快,留声机里的莫名指控、迅速死去的第一个人、摔碎的印第安小男孩……一连串的恐怖事件,把气氛一下子扭转了过来,悬疑的感觉迅速铺开——凶手是谁?手法是什么?这十个人真的都有罪吗?接下来遇难的又会是谁呢?在这样的问号中,每一个观众都清楚地意识到,下一次死亡已近在咫尺,顺着这样的期待,随后发生的第二起谋杀为第一幕画上了句号。

也许正是因为太符合预期了,第一幕给人的感觉平平淡淡,幕间休息时我脑海里甚至出现了“不过如此”几个字,什么吓破胆的说法应该只是噱头吧,我暗自揣测。

现在,坐在电脑前写着剧评的我回想起当时的这些念头,不由得怀疑导演是有意将第一幕设计得如此平淡无奇的,因为在第一幕完全没有被吓到的我,在第二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第二幕的开头依然是符合预期的,每当有人落单,或者许久没有动弹,就是已经惨遭杀害,直到那个点着蜡烛的夜晚。

这个夜晚的营造,首先要给灯光点赞,微弱的烛光,晃动的人影,本来就让人感到无比压抑,而所有角色面对面坐在一起,每个人都十分警惕,似乎也让凶手钻不了空子。按照其他侦探小说里俗套的情节,总会有一个人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其他人,随后立刻遇难,然而这一次,剧情没有按照我的预期来发展,中途离开众人的人无一受害,看起来,似乎凶手陷入了窘境。

实际上,凶手并未陷入窘境,是我们这些观众陷入了迷惑,就在我们不解的时候,一声凄厉的惨叫划破了天际,它是如此突然,简直叫人魂飞魄散,我觉得那一刻我的心脏似乎有几秒都停止了跳动,等我回过神了,才发现我的双手正紧紧地捂着自己的耳朵,舞台上此时也一片漆黑,观众席里也是一阵骚动,显然大家都吓得不轻。不同的是这次,导演没有给我们反应的时间,就在我们还惊魂未定,甚至观众席都还没有安静下来的时候,随着一声惊雷,闪电照亮了舞台——那个让我们等待、猜测了许久的受害人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

经历了这一吓,我的神经在后面的演出中一直绷得紧紧的,而剧中的角色也都濒临崩溃,仅存的三个人互相猜忌着、争吵着,他们死死地盯着仅存的三个印第安小男孩塑像,生怕其中哪一个会突然破碎,自己的生命也会随之消逝。然而恐惧阻挡不了死神的脚步,没过多久,舞台上就剩下了最后两个人。

阿加莎不愧为大师级的小说家,将一对情愫暗生的准情侣留作最后的两个受害者,这实在是太精彩了,两个人谁都以为对方是那个幕后黑手,却又不敢相信这一判断,而观众也在此刻再度陷入了迷茫,到底谁是凶手?谁又将最后一个死去?

故事向前发展,仅剩的两个角色开始厮杀,剧情似乎又开始进入了既定的轨道:凶手肯定藏在二人之外,在前面的死者中,通过装死掩藏自己,等只剩最后一人时,他便会现身杀害最后一个人。任何一个读了足够多的侦探小说的人此时都能在脑海里写出这些情节,但是一部好评如潮的戏自然不会如此平庸。

我的猜测只对了一半,凶手的确是在二人之外,也的确是通过装死让自己隐藏在前八位受害者中,但我没想到的是,当只剩一人时,这位凶手却没有立刻献身,取而代之的是舞台中央猛然垂下的绳索,和阴森森的诵读声——“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这副图景是如此的恐怖,诺大的舞台中央,一条孤零零的绳索,阴森的童谣,还有神经错乱,自己爬向套索的受害人,这画面实在让人脊背发凉,汗毛直立。说实话,最后凶手得意忘形地现身时,我反倒是松了一口气,因为凶残的杀人犯,比起套索和童谣,实在是有血有肉得多了,他再怎么残暴凶恶,起码气氛不再压抑了。

当谢幕的音乐响起时,我还摸得到自己身上的鸡皮疙瘩,听得到自己砰砰的心跳,一个人看这样的戏码,实在是有着不小的压力,所幸,剧组非常地周到,连谢幕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诙谐活泼的谢幕让我的神经迅速地恢复了过来,从戏里回到了现实,这安全、温馨、和谐的现实。

《无人生还》观后感:人性本恶


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无人生还》这部电影吧,那么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现出了更多的人性上的罪与恶,展现出了人性的丑陋,人性本恶,大家一起来看这篇文章吧。

一直以为,有声有色的电影才会营造恐怖惊悚的氛围,没想到文字也可以,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无人生还》。

十个素不相识,身份各异的人,受邀聚集在一座孤岛上的豪宅里,发出邀请函的主人却始终没有露面 。犹如最后的狂欢,在客人们享用晚餐之后,一个神秘的声音分别说出了每个人罪恶的秘密,宣告监狱的铁栅已经关闭。

仿佛是死刑的宣判,紧接着一位客人吃饭噎死了。联想到客房墙上的古老童谣,令人不寒而栗: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

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

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

第二天早上,管家太太在睡梦中去世,童谣杀人模式已开启。

暴风雨让孤岛与世隔绝,无处可逃。绝望笼罩下的客人们各种推理、猜忌、联盟寻凶、互相残杀,仍然挡不住死神的脚步,客人一个又一个按照童谣里预言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人,客厅中的小瓷人就消失一个。人人在劫难逃,四个只剩三,三个只剩俩,两个只剩一,最终无人生还。

最后死去的不是凶手,凶手确实在最后死去,成了一个难解的谜,警方也无法破译。

我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漂流瓶揭密的方式别具一格,它揭示的不仅仅是谜底,还有人性深处的罪与罚。

人性本恶,凶手从小就知道自己对杀戮有着无比强烈的欲望,在患上不治之症之后,便有了实施的想法。然而他的心中又有强烈的正义感,无辜的人不应该死,于是,那些犯了罪却不受法律制裁,生活在灰色地带的人,成了他的猎物。

凶手为了满足自己的杀人欲望,精心策划了一场正义谋杀,最重要的是,他决心制造一系列无人能解、具有艺术家水准的神密谋杀案。他做到了,的确无人能解。他又渴望自己得意的艺术品某一天得到世人的认可,于是有了漂流瓶里的自白书。

他给人定罪的方式,居然是闲聊。通过闲聊收集线索,凭自己的经验判定是否有罪。这九个入选的有罪之人,有的罪不可恕,有的情有可原,有的只是谣言。他们成了正义谋杀的牺牲品,与现今的网络杀人同出一撤。

我相信每个网络暴民都渴望自己能够伸张正义,每当看到不平事时,义愤满胸,一顿啪啪啪猛敲:法律制裁不了,我来!打着正义的名义,道德的旗帜,恣意发泄,导致当事人走上绝路。当真相露出水面,后果已经无法挽回。

舆论杀人,法不责众,这样的网民又何偿不是游离于法律的边缘呢。自己由道德的审判者变成了一名杀人不见血的凶手而不自知。

好的侦探作品,不仅能让读者享受到推理的快感,还能引发人生思考。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之所以经典,魅力在此。她的名字你也许不熟悉,但是作品你一定知道一二,比如《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皆出自她之手。

特别是1939年发表的《无人生还》,开创了童谣杀人和孤岛模式,被后人模仿至今,仍未被超越。主要原因除了精妙的构思、难解的谜底、意外的结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擅长人性的揭露。即有人物内心独白,又有全局者冷静的剖析。她的作品就像一副生活画卷,一群有血有肉、有仇有恨、有善有恶的人物活跃其中,栩栩如生。

人生读后感1500字欣赏


《人生》一书由路遥所著,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路上,我们都会面临各种选择,高考后对大学的选择、毕业后对工作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关于路遥的《人生》你有没有读过?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人生读后感1500字欣赏。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心情是复杂的。

全书围绕着主角高加林,讲述了他高中毕业后的人生。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就在县城上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可惜没几年,他们村的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了,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托干部马占胜走了个后门,让三星顶了高加林的位置,而高加林只好灰头土脸的回到农村。但高加林是一个有才的人,心中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不甘心一辈子守着黄土,做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农民。刚开始,他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几天,就觉得着实对不起父母,于是尝试下田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与他们村二能人刘立本的女儿刘巧珍相爱了。巧珍是一个有着白杨般的身材和出众相貌的农村女孩,却遗憾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高加林和巧珍每天晚上都悄悄地出来见面,是巧珍让他在困难时期感受到了爱与温暖。没过多久,高加林的叔父高玉智回乡当了劳动局局长,官很大,高明楼和马占胜怕高加林把那件事告诉他叔父,就再次走后门,为高加林在县城上找了一个体面的记者工作,于是高加林就这样走了。

这是本书的上篇。先说说主人公高加林吧。他是个才子,能力强,悟性高,却被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随便开玩笑。他的父母亲一生为农民,没权没势,只能受当时社会环境的欺凌,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无力反抗,只能听天由命。我认为他是可怜的,在当时的旧社会中,虽然他有学问,可别人总是不平等的对待他,就好像他父母的高度就决定了他的高度一样,他的理想和命运也任凭别人摆布。作为和他年龄差不多的我来说,这简直就是灾难。你有这个能力,也干着一份你能力范围内,能用于施展你的才华的工作,却要因别人的插入而停止,这是我绝不能忍受的。在我们这个年龄,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却三番五次被人践踏,瞧不起,这也是我难以接受的。但高加林对待感情却很坚决,他敢勇敢地当着大家的面,承认他对巧珍的爱,尽管所有人都反对,他还是一如既往。再说说这个爱高加林如命的女孩。巧珍淳朴,善良,大方,唯一的缺点就是没上过学,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没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后悔一辈子。当她得知高加林要再次去县城工作,她又高兴又悲痛,高兴是为了她的加林哥哥可以再次走出农村去追求他的梦想而为他高兴,被悲痛为他们要分开而悲痛。虽然巧珍没读过书,但我认为却十分的善解人意,她爱他,也懂他,永远默默地支持着他,非常伟大。

来到县城的高加林,很快进入了工作,在城市里,他尽情地施展他写作与技术的才能,在城市中立刻受到了全县人的瞩目,同时也受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的关注。他们在高中时期就是很好的同学,所以有很多共同话题。他们经常讨论国家大事,谈论时政新闻,不久就互相喜欢了。可高加林的内心是矛盾的,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巧珍。突然,有个和黄亚萍去大城市南京发展的机会给到了高加林,在前途与爱情面前,他选择了前途。于是狠下心来跟巧珍分了手,巧珍难过极了,只好嫁给农民马铨。黄亚萍也跟自己的现任男友张克南分开了,但张克南妈妈却气不过,查出了高加林是走后门进的城,并告发了他。这下谁也报不了他了,马占胜和高明楼被撤职,高加林又回到了农村。

这是本书的下篇。小人终将受到惩罚,善良的巧珍没能和他心爱的人在一起。黄亚萍同时也爱着高加林,它代表了资产阶级,学历高见识广,同样也高傲自私,不顾及他人感受。她实在是太放肆了,不换位思考,做事过于果断,但她确实又令人羡慕。巧珍的结局真的很让人心疼,以后的一辈子就要和她不爱的男人过着农民的生活。她们这样的农村女孩,连努力的机会也没有,他们一生下来就被定义了农民的身份,被田地栓死。高加林则有走出去的机会,可他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自己真正爱的人是谁。我认为他想走出去,去更大的地方发展,展示自己是积极的,好的,可当他选择伴侣时却没有遵从自己的内心,只是从物质上来衡量其中的利弊,巧珍一无所有,当然输给黄亚萍。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走的每一步都要遵从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心中的想法,别给自己后悔的机会。

人生读后感书评2000字欣赏


人生是一本道不完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你会怎么办?在路遥的《人生》里,主人公是复杂的,是选择为难的,最后他将如何选择?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人生读后感书评2000字欣赏,大家一起来看看。

一个多月前我从市图书馆借阅了路遥的《人生》一书。因为期末工作忙碌的原因一直搁置着,现在学校放了假,我也得了空闲阅读书本。

《人生》一书的作者是路遥,然而路遥最出名的作品不是《人生》,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我上大学的时候顶热门的书,它和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一样广受赞誉,大学生群体争相阅读这两本书,我也不例外。近两年这两本书被翻拍成电视剧后传播度就更广了。但大学时期的我没有去关注路遥的其他作品,对路遥的了解仅限制于他是陕西作家,是《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这回看到《人生》一书也纯粹是个偶然。上图书馆去,我有一个习惯,总先去浏览一下大厅里新到的一批图书,然后再到图书馆里面去。我浏览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本封面上有路遥著字样的书就决定借阅回去看看。

也是我阅读这天,我翻开书的封面,从上面的作者简介才知道原来《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改编成电影还曾轰动一时。这个简介中轰动一时四个字已经勾起我对这本书强烈的阅读欲望了。整个下午,我都在沉浸在这本书里。当我阅读完这本书上的最后一个字,合上书,再抬眼的时候,外面的天已经换上了黑颜色的皮肤。

书中是有关一个叫高加林的年轻人几起几落的人生故事。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县里做民办教师,好景不长,他的位置叫村里的干部走后门让自己的儿子顶去了,高加林被下岗了。作为农民的儿子,他被迫回到了养育他的村子里。尽管他极度不甘,挣扎反抗无果后,不得不屈从突如其来的生活变化,开始了田间劳作。劳作的过程中,他与一个长时间爱慕他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村里姑娘巧珍相爱了。两人在热恋期间,他的命运再次发生了变化。在外当兵多年的叔叔回到县上任劳动局局长,劳动局副局长为了讨好他叔父替他安排了一个吃公家饭的工作县通讯员。高加林到了县城和巧珍的来往渐渐疏离了,与高中同学黄亚萍之间的联系倒日益密切了,两人为了成为恋人各自断了他们所正在处的恋爱关系。此后,巧珍嫁了村里的一位庄稼汉;高加林这不明不白的公职来历被检举,他又回到了农村。当生活再次回到起点时,他才发现,原来他所最爱的人是巧珍。可他却将这人生至宝弄丢了.......

书名是《人生》,书里的故事也谈的是人生故事,想来作者是希望读者借着书中高加林的故事叫我们思考人生。书扉页上的一段话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这段话是给年轻人的人生警句,人生路有许多岔路口,有些路一旦走错了,人生格局就变化了。高加林就是在人生的岔路口走错了,他想走上大路,脱离农民成分,所以恋爱关系上,他选择了城市户口的黄亚萍,而不是目不识丁却对他情深意切的巧珍。高加林是庄稼人供养出来的读书人,也是农村和城市的混血儿,他身体里淌农村人的血液,头脑里却装着城市人的思想。他认为自己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高于村子里的庄稼汉。他极度渴望城市,城市却猝不及防地将他抛下了;他拒绝拥抱农村,为骨子里流淌的农村血液感到自卑,但他却不得不去农村开启新生活。一下子从县城跌落回到农村,让他疼痛不已。

这时,一个纯真质朴、善良可爱的姑娘巧珍,在他生命中出现了,帮他抚平痛苦的伤口。巧珍对他痴心一片,朝夕相处中他也爱上了巧珍。两人热恋期间,他的命运突然又出现了反转,他又回到了县城,重获了体面的工作。他心里虽仍是爱着巧珍却又极度害怕和她结合,怕他的命运就此被牵牢在了庄稼地里。他是一个血气方刚、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不甘被庄稼和土地捆绑一辈子,他想到更大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眼下正有这样一个机会,和黄亚萍在一起,他们一起去到南京,黄亚萍会托她的父亲为他在南京另谋一份公职,从此他就完完全全摆脱了庄稼人的身份。这段恋爱带来的好处,蒙蔽了一段恋爱存在的根本条件:是否为爱情。

黄亚萍所爱的仅仅是城市人高加林,而非庄稼汉高加林;高加林走后门成了公职人员,以为这一层身份,是这一段爱情的永久防腐剂。这使得两个分属不同阶级的人,误以为身在了同一阶级,确立了恋爱关系。高加林的工作被举报后,他失去了饭碗和城市户口,必须返回农村的时候,他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黄亚萍分手。命运的反复波折,他终于明白,黄亚萍和他是完完全全两样的人,她娇生惯养,吃不了苦,和他回不了农村生活。他真正爱的人是那个心底善良、痴心恋他的巧珍。但此时的巧珍已嫁为他人妇了。高加林后悔不已地说道,我把最珍贵的东西弄丢了.......

高加林受过教育,认为自己属于知识阶层,不应该与土地打交道,他拒绝来自农村土地上的一切,包括爱情。就此他永远地失去了这个真心实意为他付出,对他关怀备至的人生至宝。

很多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在城市完成高等教育之后,都会有这样一段迷失的时间:他们不愿接受自己的农村属性,拒绝回到农村;而城市又容不下他们,他们只得蚁居在城市边缘角落里,强作挣扎。明明都是凡夫俗子,这类年轻人却用高等教育标榜自己是天外来客,认不清自己所处的状况就容易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正如作者所说,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人生读后感900字范文欣赏


《人生》一书由路遥所著,讲述了在改革初期,高中毕业的高加林去大城市闯荡,然后发现大城市不适合,又回到农村,在中间,与两个女孩发生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的带给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人生读后感900字范文欣赏。

生而为人是很累的,也是幸运的,我们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有着自己的独立性格以及复杂的情感,作者以艰苦的岁月--20世纪80年代为背景、贫困的人民--陕北高原的农村、有着独立思维的知识分子--高中毕业的高加林,作为文章的架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青年的困惑与选择。

高加林,有着自己的理想、追求,因为家庭背景差,在教师的岗位上被安排了下来,重新回归土地,变得不敢见人、害怕,但是见到年老的双亲太辛劳,慢慢放下了脸皮,还结识了刘巧珍与黄亚萍,我看到这里就在想,结局肯定是黄亚萍与高加林在一起,黄亚萍是高加林一直向往的追求对象,有着良好的工作、家里的背景也不错,因为家里的情况,只能将那份爱慕之心放在心底,而此时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让我们感受到是多么的无私、卑微,为了能让加林哥哥高兴,不惜与父亲作对、受村里人嘲笑,所以刘巧珍的幸福决定权在高加林身上。

在从部队内退到地方的二叔回来的时候,老马为了巴结他二叔,私下谋取了一个职位给高加林,在老马说以后出事,有我担着的时候,晓得肯定会出事,只是看作者什么时候想引爆这个地雷了,无疑作者是残忍的,就如同生活一般残忍,在高加林得意、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因通过关系谋取职位被人告发,本是一路高歌,慢慢走向人生巅峰的高加林又必须回到生他养他的村里面去,而那位曾深深爱着他的姑娘被他无情抛弃嫁作他人妇。最终在老光棍的感叹下多好的娃啊,高加林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却也只能泣不成声地扑倒在地。

最后引用一句小说开篇引用的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经历过那种时代的我,阅读此书时总是充满着困惑。男主人公高加林后来只是得到那样的一个下场,实在不可思议。在现今这个时代,即使考不上大学,不当民办教师,人们也有其他方式到城市生活、谋职。但那个时代农民是受尽权势欺压的,妇女还是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人权的。可喜的是,高加林式的悲剧越来越少,这个故事也在拷问着当时那个时代。

生活戏弄了他一圈之后又转回原点,他也许还有机会回去当老师,但他失去了德顺爷爷所说的那块金子"巧珍"。但他的错误不在于当初选择了巧珍,而是选择以后面对更大的诱惑时他没有坚持。人生,也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过程。

这似乎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是高加林本身不是完全的失败者,他也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对未来无限憧憬的青年。但在外力过于强大时,环境与条件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制度对人的影响力较弱。如果在外环境能给人提供一个自由公平的舞台,恐怕高加林也不会一心逃离故地。

无人区观后感1000字


这次的观影对于我来说,是无价之宝。观看的整个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只浮现了一句话。

距离大师,一步之遥。

先来说说观感。不知道为什么,梵高的左耳就从脑海里蹦出来了。这个是最直观的感受,或许《无人区》无法获得多数人的认同,但却能看到导演内心最坚持的部分。它冷漠的像是没有情感,每一分钟却都流淌着真实的血液。我没有见过这样的华语电影,它是个异类。它很像好莱坞的西部片,还有那么一点点艺术片的调调,但它的故事却是精彩而好看的。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人物,精确无比。它是假的,但它比真更真。看的过程中,从头皮到指尖,一层层的泛着鸡皮疙瘩。其实每到要来称赞一部电影的时候,我都会很后悔没有多看一点片子,用各种各样的片名叠加起来告诉大家观感。但我觉得电影不该是这样,一部好电影应该有自己完整的体系,即便和某部电影再相像,但仍然还是不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我不敢说《无人区》在未来会不会被大家认为是经典电影,但在我心中,它已经是。最奇特的是,虽然我一直在起鸡皮疙瘩,但我却没有被任何情感左右。有些经典电影会让你热血澎湃,会让你痛哭流涕,会让你心心念念舍不得放下。但《无人区》不是。你看过了,就能够放下了,但是在心里的某个角落,它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以前看徐浩峰的《倭寇的踪迹》,我想不到用什么来形容这部电影,就引用了《桃花源记》。《无人区》,我也无法形容。想了很久很久,仍然找不到最合适的词语来描述那种感觉。那就用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来形容吧。

回到开始的那一句话。我一边看,一边在心中感慨,就差一步,就差一步。虽然现在的确有很多导演都在拍电影,但,不是所有导演都能称作电影导演的。我对于宁浩并没有特别的喜爱。只是觉得,他是可以被称为电影导演的。《无人区》就像是一只雏鸟,羽翼虽然尚未丰满到可以翱翔,但你可以看到,它会长成鹰隼。《无人区》的镜头还受限于三秒一切换的规则,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个人风格,所以,我用距离大师,一步之遥来形容。这一步,可长,可短。在如今的电影市场环境下,我不知道宁浩要迈完这一步,需要多久。但我愿意等。

《无人区》不是喜剧,但会让你发笑,被它的黑色幽默感染,笑得前仰后合。

《无人区》不是悲剧,它不会用黑暗笼罩大地,你仍能见到文明的火光。

《无人区》不是心灵鸡汤,它不会不痛不痒的慰藉你。

《无人区》不会让你大彻大悟,它像是大师往茶杯里倒水的过程,最终你得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无人区》很好看,它不会侮辱你的智商,不会侮辱你付出的RMB。

我们很期待《无人区》

影评人说《无人区》完全不一样。没有剧情反转、没有任何的小聪明,就规规矩矩讲故事,就像《老无所依》那样,没有使用太多的技巧,同样很牛。毕成功

2009年的电影,2013年12月3日才上映,《无人区》经历的种种风波让这部电影神秘感十足,豆瓣上900多条短评,绝大多数都是五星好评,足见宁浩粉们对《无人区》的期待。但是,毕竟时隔四年,当初的一盘好菜,会不会早已放凉?对此,湖北银兴院线经理郑培霖表示,票房前景现在真不好说,我们也没看过。

郑培霖表示,之前只是小范围点映,在看片推介会上放的都是一些已经拿到龙标的电影,所以目前为止,我们也没看过,也很期待。当年《疯狂的石头》之后,宁浩趁热打铁,凭借《疯狂的赛车》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证明了其在票房上的号召力,此次《无人区》的票房前景会如何?现在业内有两种看法,一种对《无人区》抱有很大期待,认为票房会很好,还有一种认为时隔四年,不论是热度、吸引力都不如从前,只是一部平常的电影。档期上,《无人区》12月3日上映,主要对手将是11月29日上映的陈木胜新片《扫毒》和12月6日上映的《四大名捕2》。这个档期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不过《扫毒》的口碑不俗,具体情况还是要等《无人区》的第一波评价出来了。

喜欢《无人生还小说读后感1000字欣赏》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说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