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一个人的朝圣800字读后感 > 地图 > 一个人的朝圣800字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800字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书评400字范文。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好的作品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不断地触动内心,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书评400字范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人的朝圣》是一部由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著作的长篇小说,()相信不少网友都有看过,该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哈罗德在退休后为了探望病危的朋友而独自踏上漫长的旅程的故事。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你一定要有信念。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一个人的朝圣》

我们在混沌中游离,犹蜉蝣那般微不足道,以至于忘记了原本的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牵绊太多,忘记了如何放下;过去太重,忘记了怎样前行;未来太茫,忘记了怎样奋斗;现在太短,忘记了怎样脚踏实地。

而哈罗德要走路去很远的地方,为了让一个患癌症的女人有活下去的信念。

哈罗德走了很远很远,从刚开始的脚后跟起泡,到双腿疼痛,到干渴的嘴如沙砾,大口呼吸。昨天,我看到他被送到医院。

一路上,哈罗德遇到了很多人,但更重要的,是他遇见了自己。一路走来,他开始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走在路上,去向远方,回顾这一生,一幕幕在人生之路重现,有后悔,也有欢欣,但更多的是继续走下去、一直走下去的勇气以及随之而来的坚毅与顽强。

我相信哈罗德会一直走下去,也希望那个女人能活下来。我不知道结局会如何,但陪着哈罗德一起走,我也遇见了我自己。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400字


《一个人的朝圣》是一部由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著作的长篇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在收到病危老友的一封信而独自踏上漫长的旅程去看望老友的故事,剧情扣人心弦,耐人寻味,网友读完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位退休不久的六十岁老人,在远方的朋友寄来一封小吃一惊的癌症晚期道别信后,他毅然决然的认为他可以拯救他的朋友。于是,开始了徒步之旅。

他并不是一个佛教徒,但他在路途中明白了信仰的重要性。他一路往北,没有手机、没有徒步鞋、甚至没有指南针,全然靠着自己的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他学会了在野外如何烹饪食物,什么样的蘑菇可是食用,他明白如何能够避开危险他感受着大自然赋予他的能量,他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幸福。尽管路途使他精疲力尽,可他却坚定他的坚持会拯救一个生命。

孤独的时候,他开始回忆,他想起他刚遇见妻子的时刻。那是一段想起就心头甜蜜的罗曼史,在偶然的一次聚会上,他穿过人群一眼就看到了她,她多么惊艳美丽,他在她的身上停滞,他呼吸急促。他大胆而自信的走到她面前,撩起她柔美的秀发,他在她耳边轻轻说了一句话,继而他们就发疯般大笑不止。于是,他们约会、旅行,结婚、生子。

已经有二十年他没有再和妻子亲密过了,只是因为他死去的儿子。妻子把责任全都怪罪在这位父亲身上,责备他,他没有做好父亲的责任。他的愧疚感充斥着他的内心,他一定又想起儿子不顾一切向海水深处奔跑的情景,一个巨浪将儿子弱小的身影打翻,旁边的救护员慌忙跳进海里救出了儿子,他却在岸边解鞋带。他愧疚,他不配做个父亲。夜的宁静使他肆无忌惮的想着,想着,他觉得自己和儿子之间的沟壑再也无法填补。自从儿子上吊自杀之后,他与妻子就渐行渐远了。儿子生前有抑郁症,他反省这个做父亲的,他应该可以挽回点什么,发现一切都无动于衷了。

此时,他最好的朋友,在生命终将奄奄一息之时,他想大怒一场,在此一搏。他的脚因为长时间摩擦起满了水泡,他不再年轻的筋骨因为摔跤而更加疼痛缓慢。一路上,他昏倒过,善良的人们总是帮助他,为他治病,鼓励他,赞赏他的勇气和毅力。他明白,这世界终会有美好降临,即使是那些素未谋面的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善行,都刻在这样一位朝圣者心里。他带着他们虔诚的爱和美好的祝福继续前行,感动的泪早已洗刷了他那颗因为世俗而污秽不堪的心,他变得柔弱、变得慈爱、变得宽恕。

一只小狗跟着他,他担心他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而使小狗忍饥挨饿,所以他试图用石子赶走小狗。可小狗依旧跟着,步伐坚定稳健。于是,小狗就陪着他走了一段曼妙的旅程。小狗它没有名字,有名字的小狗就会成为他的宠物,它就是小狗,它是自由的朝圣者。小狗在一个夜晚消失了,他回头去找,原来它卧在一个年轻女孩的脚旁,继而女孩扔一颗石子,小狗跟着女孩上了车。本来他想叫住那个女孩和那只小狗,可他发现他不知以何种身份,他感谢小狗陪他走了这么一段路,小狗对它主人的选择是自由的。

他也曾徘徊,也曾想放弃,因为这实在太累了。可他明白距离终点越来越近了,往前走一步就又进一步。他终于看到了他的朋友,他看着那瘦小的骨瘦如柴的背影,她像是有两个头,因为肿瘤凸出的缘故。他告诉她,他走了很远的路来看望她,只是想和她道别。他给她买了很多礼物,她静悄悄的,苍白无力的眼神早已预想这一切,她像平静的湖泊,又像翻滚的波涛,总之她是神秘莫测的。她好像有很多话想要说,但生命的旅途就要结束,病痛使她失去了说话的自由。可她依旧记起了她这位善良的朋友,她终于想起了,后来,她就离开在一束光中。

他看着自己手里的石英,回想着自己做过的错事,就在那一瞬,烟消云散。

他紧紧抱住自己的妻子。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100字欣赏


《一个人的朝圣》一书由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所著,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为探望病危友人而踏上一个人的旅程,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可是在那个年代,这是很艰难的,尤其是这种精神。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100字欣赏。

历时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一个人的朝圣》,这是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了,但是读完总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索性就大概介绍下这本书吧。

故事的主人公叫哈罗德弗莱,他是一个65岁的老头,在酿酒厂做了四五十年的销售就退休了,为人谦逊,独善其身,从来没有过太高远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哈罗德弗莱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像是随时防备着前方会突然出现一道低梁,或是被人投偏了纸飞机似的。

哈罗德从小就学会了安身立命之道保持低调,做个隐形人。

小时候,哈罗德的母亲不辞而别,父亲便经常给他换不同的母亲,但他并没有真正感受过什么是母爱和父爱。

成家后,他的婚姻生活也是不尽如意,儿子戴维患上了抑郁症上吊自杀,妻子由此便和他分居形同陌路人。

在如此窘迫的境况下,他收到多年前的女同事兼好友奎尼的一封信,并告诉她自己得了癌症,不久便离开人世。

从此,他便决定一个人上路,亲自把自己的回信交到奎尼手中,并一路不停地给奎尼的疗养院打电话寄明信片,让奎尼一定坚持等着他。

一路上,他一边回味往事,一边自我反省,还帮助许多人分担了一些东西,可回想起自己的从前,对待妻子莫琳、对待儿子戴森、对()待好友奎尼,他总觉得亏欠了他们好多,甚至很多都是无法弥补的东西

一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深刻体会了外面的生活,虽然旅途中也常有同行者陪伴,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近他的心,真正地了解他,懂得他在路上的意义。

从英国的南部到北部,从金斯布里奇到贝里克,历时八十七天的时间,六百二十七英里的里程,哈罗德终于到达了贝里克的圣伯纳丁疗养院,实现了对奎尼的诺言,奎尼最终也安然地离去,哈罗德和莫琳的感情也重归于好。

其实,整本书通读下来,让我一直都不懂的是,这本书为什么要叫一个人的朝圣而不是封面内的那句话那么,我是谁?

朝圣往往不应该和宗教相关联的吗,而哈罗德并不是宗教信仰者啊,抱着这个疑问我请教了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对朝圣的解释是:

朝圣是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

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

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

果然,朝圣的确是与庄重、信念、宗教有关。

但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哈罗德在去看友人奎尼的旅途中,通过忆往事,自我反省,给自己心灵的一次洗涤,最终又重拾勇气,开始坦然面对生活。

如果非要说这是一种朝圣,那就是哈罗德坚定了一种信念:只要他一直坚持走,奎尼就一定会活着,直到他到达目的地。

严格来说,这的确是一种信念。

但与其说是哈罗德为了拯救奎尼而开始一个人的旅途,倒不如说是奎尼拯救了哈罗德,如果没有奎尼的信,就不会有哈罗德在路上,就不会有他重新审视自我和面对生活的勇气,更不会有莫琳最终对哈罗德的原谅。

坦白来说,我觉得这本书用朝圣来命名,显得过为沉重,如果叫那么,我是谁?,也许会有另一种意境吧,也说不定呢。

《一个人的武林》观后感400字


《一个人的武林》观后感:没落的武林,看了有种心酸的感觉


这片个人觉得可以给四星,五星是为了那些脑残一星党的存在。
1.这片从头打到尾,情节比较简单,但是打的的确过瘾。
别拿情节说事,这片能做到情节不脑残就已经不错了,你是看功夫片挑情节的毛病,就和看A片埋怨没有情节差不多。
2.王宝强的眼神很凶,很有那种练武练痴了的感觉,至少一看不会有种笑场的感觉。感觉到他在努力,演得不好骂骂他是正常,这片他演的还算不错吧。觉得王宝强的戏份比甄子丹都要多,也更出彩。
3.果然看动作片还是要看动作明星,甄子丹,王宝强,樊少皇, 释行宇 ,至少都是真刀真枪会点功夫的,比王家卫那个一代宗师看起来顺眼多了。一代宗师很王家卫,很时尚,姿势摆的很酷,但是tm的我要看的是拳拳到肉的打斗。这片的动作戏我个人觉得和甄子丹的叶问,杀破狼,导火线不相上下,尤其是前一半负责打斗的主要是王宝强。
尤其是王宝强用刀砍甄子丹师妹那个镜头,很暴力啊。
话说,王宝强我知道练过,功夫具体咋样啊?
4.整部片子都是给人一种武林或者说功夫在没落的感觉。要是在宋朝,武林就是萧峰一拳打出一条龙来;在明朝,那就是东方不败霸道的那句你有科学我有神功;在清朝,黄飞鸿无影脚能平着踹出一趟街去;就是在民国,也能遍地武馆,见面抱拳问好叶师傅。
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所谓的北腿王,兵器王,混的好的,当个艺术家,武术演员,警察教练,混的不好的,开大货车的,厨子,混黑社会。
尤其是最后一段打斗,到处是飞驰的汽车,功夫再好又怎样,车撞一下基本都是挂,唉,没落的武林。

《一个人的西藏》观后感


《一个人的西藏》观后感

中国留美大学生胡田净沙,独步穿行西藏,拍摄制作了这一部《一个人的西藏》。导演怀着一刻赤子之心,运用自己一路跋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私人化的角度,淡化宗教的浓厚色彩,把落脚点放在人,用镜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西藏和西藏人的状态。

A. 从纪录片构思分析

在纪录片中,结构是叙事的具体化,叙事要通过结构才能流畅的进行。只有确立了结构,才能更好的展开故事的发展。

(1)开篇点题,首尾呼应。纪录片《一个人的西藏》开篇是一段回声绕耳的藏文:你我同为活佛的子民,也同为大地的儿孙。若你欲得智慧之光,便需忘却俗思凡想,导演就是根据这样的一段藏文来探索关于西藏的故事,影片中处处体现了这段藏文中的思想。并且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用一个喇嘛的黑白影像再次说出:你我同为活佛的子民这句话,使得整部影片首尾呼应。这样的首尾呼应方法有利于主题的升华,也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像导演自己在影片中所说眼望着雅鲁藏布江与天地之间翻腾,我顿悟喇嘛的禅机,而我们跟随导演的影片了解西藏,从开始对这段藏文的好奇到最后明白导演的用意,甚至有了对这段藏文各自的理解,亦是一种顿悟。

(2)依托于解说词完成对影片结构的完美塑造。每次看记录片之后我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导演到底想要告诉我什么?他又是怎样告诉我的?在《一个人的西藏》中,胡田净沙将西藏拍得很美,将西藏人拍得很美,画面内容相当丰富。但是在完成影片结构的塑造上更大程度则依赖于解说词。整部影片的结构其实从解说词中也可窥见一斑,其构思很独特。胡田净沙在整部影片的解说词中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他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我该如何开始我长长的故事,第二个是:我来自世界的朋友们,谁曾期待这个新纪元的到来,又有谁至今仍不愿目睹它,第三个问题是这片天堂如何能在新母亲的怀抱里真正找到自我。这三个问题就构成了整部影片的脉络,也是胡田净沙对西藏的一个递进式的思考,后一个问题总比前一个问题要深刻和沉重的的多。正是借助于这样子的解说词胡田净沙完成他对《一个人的西藏》结构的完美塑造,但同时在结尾也给观众留下了思考对于西藏这片土地,对于这三个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做?

B. 从背景音乐分析

音乐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能大大扩展影片艺术的空间和表现力,渲染情绪气氛,引发观众的联想向更深的审美层次的转化。在《一个的西藏》中没有采用任何的世界名曲,故事片插曲作为背景音乐,而是全部由胡田净沙自己独立创作。影片中的每一段音乐都饱含着胡田净沙自己的感悟,如天籁一般的空灵,仿佛是来自遥远的天堂,这不仅契合了西藏这片神秘土地的自身气质,也让观众仿佛和导演一样置身于西藏,身临其境的感受西藏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思考。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在胡田净沙提出活佛真的开眼了吗?这个问题之后,紧接着的那段脚步声和背景音乐的完美结合。在4分08秒时脚步声起,在4分23秒时,背景音乐想起,紧跟脚步的节奏。脚步声节奏鲜明,清晰可闻,每一步都像踩在心上,又像是经过思考后才踏出的,优美动听的音乐能让心灵得到净化,而对于胡田净沙来说行走在西藏,走的地方越多,对西藏的了解就更深刻,心灵得到的感悟也就越多。

C.从纪录片片主题分析

纪录片不是生活本身,他是一个文本创作,是作者通过影像发表的对生活的看法《纪录是一种态度访钟大年教授》。《一个人的西藏》亦是如此。导演跳出了自己独自穿行西藏的故事的框框,而是在更深层次的与我们探讨关于西藏关于生活的主题。在整部影片中,根据导演呈现的画面和解说词。我个人认为他要探讨的主题有两个。

第一、对于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信仰的探讨。西藏是中国唯一一个派军队进驻维稳的地方,西藏问题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热点话题,所以西藏人的生活状态也自然而然的成为所有人关注的重点。一个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民族,对待生活会是怎样的心态?愤怒?不满?还是自暴自弃?这些胡田净沙通过影像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还有他们对未来的期盼,如有一个小男孩在回答导演提出的长大后想干什么的问题时,很羞涩的回答想打篮球。 变卖所有家当朝圣的信徒,面对导演的镜头很欢快的说出扎西德勒等等。所有的这一些都印证了胡田净沙说的我看过了,也听过了,爱,感恩,没有愤怒,没有仇恨。

一望无尽的西藏高原,蔚蓝如海的天空,西藏的景色大气磅礴但又不张扬,内敛沉静。而生活在西藏的人似乎也感染了这样子的气息,淡定从容,接受着血雨腥风,安静的生活,不抱怨,到处弥漫着信仰的味道。而与之相对,远离西藏高原的我们面对生活的纷繁复杂总是会很轻易的就乱了步调,少了安宁。我们习惯于生活的城市是飞速运转的机器,有着整齐划一的标准模式:一早愤怒的摁掉闹钟起床,然后在人潮拥挤的公路上行进,走进办公室皮笑肉不笑地说话如此过着一天一天的生活,每个人都忙的四脚朝天,不明所以,哪儿还能闻到信仰的气息?也许我们也可以看到寺庙,也会偶尔的去寺庙拜拜,但就像央视记者王梦在她的《一脚踏进央视》中写到的:高香烧出的烟尘也盖不住临时抱佛脚的味道。

第二,对西藏未来建设的思考。《一个人的西藏》而是通过反复运用的五星红旗的镜头以及中国政府为西藏开发所做的事,如青藏铁路德竣工,向西藏运送物资,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等等,向世界宣告西藏的政治姿态,并且通过隐喻等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西藏真正的现状。如片中有大量孩子的镜头,孩子是西藏的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他们眼中的祖国,他们的生活期盼,以及他们纯净的笑容和干净的笑声都隐喻着西藏的以后,隐喻着希望。如胡田净沙在片中把自己形容成为一只藏獒,藏獒是西藏人们眼中的护卫犬和保卫神,是东方神犬,它象征着忠诚和力量。导演通过这一意传达出包括他在内的中国人会守护这样的一片天地的讯息。我们忠诚的是祖国是我们内心最真的声音。还有片中开阔的草原景色,成群结队的牛羊,翩翩起舞的人们,这些都传达出了西藏存在和谐一面的信息。但胡田净沙并就此没有回避掉西藏的问题,就像他自己说的他的朋友来自世界各地,逃避掉关于西藏的问题也只是自欺欺人。那么西藏存在哪些问题呢?一是来自寺院的浮躁气息。如片中所说百无聊赖的喇嘛们随意的坐着,胡田净沙说我闻到生锈的经筒和寺院里烦躁不安的空气。二是在街头巡逻的维稳部队。那么这就可以引申出在我们现在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时候到底该如何去建设西藏的探讨。是武力解决?还是另想他法?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的。

《一个人的西藏》只有短短的9分02秒,表面上看胡田净沙只不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他自己在西藏穿行的故事和感受,但实际上他却做了超越影片本身的思考。神秘代名词的西藏,犹如一本探索不尽的书。我们在面对西藏的事物时,也许不应单线条的看待和处理,而应多角度的思考。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范文:双脚丈量出来的人生意义


《一个人的朝圣》主要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独自看望远方病危的朋友的故事,让我们对爱和自我有着新的认知。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在微信群里看到有人推荐《一个人的朝圣》,我就找来蕾秋乔伊斯所著,分别由黄妙瑜和袁田翻译的小说《一个人的朝圣》和《一个人的朝圣II奎妮的情歌》的电子版。

看完之后,巴西著名作家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和奥地利杰出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两部作品突然浮上我的心头。

《一个人的朝圣》中的哈罗德,仿佛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一样,都是为了一个心愿而走上一段旅程,寻找着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是圣地亚哥寻找的是财富,哈罗德寻找的是生活的意义。从世俗角度来看,圣地亚哥所寻找的财富,正是我们所有人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在物质层面上所不断追逐的;从哲学角度来看,哈罗德所寻找的生活意义,正是我们所有人生而为人在精神层面所不断探求的。

《一个人的朝圣II奎妮的情歌》中的奎妮,特别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那个陌生女人,在不知不觉间开启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暗恋。她们对于自己的心仪对象,都是如此的喜欢与钟情,但她们都选择了默默的陪伴与付出,而不是热烈的表白与强烈的占有。那种淡淡,仿佛如夜来香一样,淡雅而芬芳,让人终生难忘。

少年时期,我们多数人是圣地亚哥,怀着满满的憧憬与热情,渴望着财富、渴望着成功,不断地踏上征程,寻找着能够点石成金的能力或者手段,以期能够获得别人的期许与赞誉。而当年纪见长,不断成熟甚至老去,我们多数人则变为了哈罗德,经历着生活的种种打磨,在平凡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可能,我们中的多数人,不会像哈罗德那样惨:童年时,不堪醉酒丈夫折磨的母亲就离家出走,长相酷似母亲的他被终日醉酒的父亲因为对母亲离去的恨与怨而嫌弃,年仅16岁就被亲生父亲赶出家门、步入社会。妻子莫琳的出现,本来给哈罗德的生活注入了格外的亮色,儿子的出生更是让他的生命添上更多的甜意, 但聪明伶俐考入剑桥的儿子,却陷入酒精、烟草、毒品的侵蚀之中无法自拔,甚至患上抑郁症,自缢于自己家的花房中,空留他和妻子困居老宅苟延残喘。

我们看到:幼年时,哈罗德是拥有双亲的孤儿;中年时,他是痛失独生子的可怜人;之后直到老年的时光中,因为儿子自杀,他与妻子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形同陌路。就是这个拥有不堪的一生、一辈子都循规蹈矩的哈罗德,在65岁那一年,穿着最爱的帆船鞋,用87天的时间,行走627英里,去激励身患癌症的唯一好友奎妮,以让她坚强地活下去!

而哈罗德的行走之路,不仅仅帮助了奎妮,让她因有了见面的期待而忍受住病痛的折磨,这个行为也帮助了哈罗德自己。哈罗德的行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力量感,让莫琳开始反思自己与哈罗德的关系,最终,她不再将儿子的去世归因于丈夫,而是对其重新张开了爱的怀抱。

相信,经历过风雨的哈罗德和莫琳,一定可以共度温馨而美满的晚年!

少女时代的我们,想必都会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那位女子,爱上这样的男人:既是一个轻浮、贪玩、喜欢奇遇的热情少年,同时又是一个在你从事的那门艺术方面无比严肃、认真负责、极为渊博、很有学问的长者。女子对作家一见钟情。从此之后,无论自己的境遇如何,那双关注的眼睛总是睁着,隐藏于暗处窥探着他的世界,甚至不惜让对方以为自己是妓女来接近他,为他生养子嗣而不愿让对方知晓。

而当我们不再年轻,如同《一个人的朝圣II奎妮的情歌》中的奎妮,到了年近四十的年纪,能够引起我们感动或者是爱恋的对象,将不再是那种风流倜傥、极度自我的翩翩少年,而变为了如哈罗德这般,待人温暖体贴、对家庭关爱负责、对工作认真尽责的男子。

奎妮的成长环境,比哈罗德的要幸福很多。虽然母亲因为是移民,无法与父亲很好地沟通,夫妻俩因此生出很多的芥蒂,但父母都如掌中宝一样的呵护着她,让她在无忧无虑中成长,顺利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奎妮大学毕业之后,如同我们,向往着诗与远方,所以一直行走在路上,总是从一个地方奔赴向另一个地方。因为对哈罗德的爱,她停留在了金斯布里奇小镇。

奎妮一直小心翼翼地爱着哈罗德,为了保住哈罗德的工作两次做出自我牺牲,一次是答应老板留下来,一次则是承担了哈罗德酒后犯下的所有错误而被啤酒厂厂长驱逐。此外,奎妮还一直默默地帮助着哈罗德的儿子戴维。

最让奎妮开心与难忘的,是哈罗德开车载她去需要查账的小酒馆的那些路上时光。车里的独特空间,让她得以与自己的所爱有了那种相濡以沫的交流与沟通。正是这样的岁月静好,让她在离开后放弃了不断地流浪,在贝里克郡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海上花园,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曾经拥有的那份隐秘而深沉的爱恋。

蕾秋乔伊斯所讲的哈罗德和奎妮的故事,其实一点儿都不复杂,但书籍读来却让人如此地欲罢不能,这是因为作者不仅有着生花妙笔,而且善于铺排故事情节。

乔伊斯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生动。那些非常普通常见的事物,透过她的笔,会染上一种别样的意境,仿佛变幻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油画,不断地向前延伸着,于静谧中透着生命的顽强气息。

乔伊斯的叙述,总是情景交融。哈罗德在野外的行走过程,眼中所见的,是大自然的种种美景;脑中所念的,则是自己平淡而不平凡的一生。奎妮花费二十年之久建造的海上花园,一草一木、一石一路,都来自于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却同时包含着她对哈罗德一无所求的脉脉深情。

尤其喜欢的,是乔伊斯驾驭情节的能力。在哈罗德和奎妮的回忆中,总会抛出一些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作者总是不急于揭晓答案,而是留下种种悬念,让你不断生出好奇之心,想要因期盼答案而不断地读下去。而所有的这些悬念,又是如此地自然,仿佛本来就该是这样一般,让人得以轻松愉快地一路探寻着。

这样的书,其实是需要一读再读的。

一个人的独舞——《少帅》观后感


一个人的独舞

前几天刚刚看完《少帅》,是部很棒的电视剧,其实这部剧追了一学期,一直没时间看结局,所以才结束,又因为它恰好与这学期的历史有很大关联,所以兴趣很浓。看完之后,总体印象,我觉得像是“一个人的独舞”。
我所说的“独舞”是指政治舞台上的“独舞”,这部影视剧介绍了张学良从幼儿到老年的一生,这似乎又是一百岁的他的回忆录。在刚开始看时,我就被那东北话的幽默以及演员生动的表演所吸引了。慢慢的,我开始熟悉每一个人物,有霸道圆滑又不失狡黠老成的张作霖,有率性大胆的首芳,有知书达礼,贤惠能干的凤至,有聪明善辩的五妈妈,有冰雪聪明的赵四小姐……还有,那个当年莽撞,冲动的张学良。
这部剧里,有人间真情的感动,家仇国恨的悲愤,和平谈判后的欣喜,时代沧桑的巨变。在看到那个小六子因为闯祸而遭父亲毒打时,不由得生出一种悲悯;当看到奉直会战的惨烈时,我又不由得因为那个动荡年代所带来的苦楚而忧思;当看到少帅因为丢失东北而自责时,心里又不免生出一种国殇之感,不免心痛历史所带给中国的一切的一切。
虽然是个人物传记,全剧以张学良为主角,我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在一些地方,会看得落下泪来。比如,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得知父亲猝然离世的消息后,在房内失声痛哭,之所以是失声,是因为他为大局着想,不想因为自己的个人情感而乱了军心,他哭泣得没有声音,但是此刻无声胜有声,这种强烈的情感旁人怕是无法体会的。张作霖在被炸得遍体鳞伤后,被士兵抬回自家府邸,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依然在念叨着“小六子”(这是张学良的小名),这时的他,完全没有了过往的嚣张气焰与仿佛能睥睨天下的气概,只剩下一个父亲想要见到孩子最后一面的愿望。
我想来想去,认为这不应该只是一部电视剧,也是我学习历史的一个借鉴,关于历史的电视剧切记虚构,这部剧的一切都很真实,无虚构成分的。所以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剧。
不管历史怎么发展下去,我都不会忘记,那个热血青年,那个海滩漫步的老人,那场西安事变,那一个人的政治独舞。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书评400字范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个人的朝圣800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