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800字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读《乱世中的美神》有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读《乱世中的美神》有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印象里的李清照感时伤事,我们所接触到的词也多是描绘孤独或是相思之苦。通过文章更让我了解到她的魅力和曲折的人生。

少女时的李清照,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回眸间,尽显少女的娇羞之态;倚门窥视,却要借青梅香气掩饰自己的羞怯。寥寥几笔将李清照的少女情态勾勒地淋漓尽致。年少时的她如常人女儿家一样,天真快乐。很难相信多年之后的《声声慢》出自这样的明丽女子之手。

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李清照出身富贵,却不贪图享乐,慨叹世事。在封建社会,女人都依附男人生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中,女词人李清照的才华注定使她孤独一生。

与花间派的闺怨词不同,李清照的词,前期清新秀丽宛然曲折;后期,虽凄婉黯然,却感叹国家大事。

使李清照词风变幻的因由,是常人难作文以忍受的。国破、家亡、夫死一连串的打击使天真烂漫的李清照坠入无限的愁苦之中怎一个愁字了得!。然而,她却没有颓废,改嫁后,面对丈夫的拳脚相加,她将丈夫告倒治罪。李清照刚烈的性情和坚持独立的人格在现代仍值得我们赞赏和尊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说的便是她清明的风骨,可奈何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线,这萤烛之光照不亮封建社会的天。

李清照多年的痛苦的事情都有了答案。一介平民仍心怀大志,一介女流仍坚持独立;从她愁绪漫卷的词里溢出她超尘脱俗的品格和心灵之美。在车水马龙的今天,李清照的愁绪之美抚平了我们躁动的心。千年后的今天,蓦然回首。依稀能望见那伫立的美神,从那清澈的目光里恍惚闻得一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读后感


篇一: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高雨辰

乱世中的美神

——读李清照有感

省靖中高一(5)班 高雨辰

1

胭脂,仅一个词,却让我感受到了美。

仿佛看见一位病态的少女坐在铜镜前,从梳妆的匣子中拿出一盒胭脂点一些在双颊,细细匀开,便成了淡淡的红晕,再一点,点在微开的樱唇上,便完成了质 的锐变。铜镜中雪腮白里透红,朱唇微启的美人何曾有过半思病态? 何人不爱美呢?只是美人终有迟暮。

莎士比亚说:“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美精致,会把平行线刻上美人的额角,它会吞噬稀世珍宝,天生丽质,没有什么能逃过它横扫的镰刀。”

时间啊,几乎是无敌的,它可以轻易地摧毁许多东西,即使不能摧毁,也能使它从内到外悄然改变。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力守住自己的本心,仅此而已。

2

我无法想像,几十年过后的每一天,妈妈会忘记我是谁,那样自信飞扬的明媚女人,会畏畏缩缩的佝偻着背,她在出门时会突然忘了她要做的事,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会找不到回家的路,茫然若失的像个孩子。在照镜子时,会忽然发现,那仿佛含着一汪的 杏眼早已浑浊,深深皱纹将如瓷般光滑的肌肤取代,水润饱满的唇也不再,她老了,真的老了。

她会不会也想着回家,回到那美好的旧时光里?那里遗落着与她共白首的丈夫,总爱待在她身旁的女儿,那里封存着她的青春与美貌。

若有流星从天际滑过,我必定对它许下一个愿望:不要让我的妈妈成为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那里,但是再也早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3

美是什么呢?我想:几乎没有人可以给我正确的答案。美,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它令人愉悦。美到极致,也能令人疯狂

美,有些时候是肤浅的,它让人惊艳于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的浅薄。有的人,自我陶醉于自己那美丽的皮囊,沉沦于别人眼眸中的赞叹。却不将自己的美貌沉淀。每当这时,望向那镜中人扪心自问,你要问他,你那如招魂幡的秀发下是否有一颗聪明的脑袋?你那眼波流转的明眸之后是否是知识的海洋?

美在另一些时候却是澄净的。它代表着优雅的气质,满身的书香,还有那横溢的才华。她或许在初见时不那么的光彩照人。但是时光却如剖玉的利器,而

她,在经历时,去越发恬淡一人。那种美细水流长,润物无声。

4

历史在风雨中飘摇数千年,其间涌现出的才人不计其数,或是藏书千万的背景,或是现实残酷的一课,或是自是胸中有丘壑,造就了他们的无与伦比的才情。而在以往的封建社会中,常常会听到一句话:女子无才便是德。

多么可悲,在男尊女卑的时代,男人三妻四妾,花天酒地。而女人却只能独守空房,谨遵妇道,真的只能这样吗?女人便不能拥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才华,自己的幸福?为了生活,只能依靠男人吗?

或许吧,因为连李清照都逃不开这样的历史轨迹。

李清照,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师人提到她,人们往往会想到“愁”这一字。可是,她也曾是有过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待字闺中的羞涩年华,新婚过后的甜蜜时光。

可是,金兵的入侵,朝廷的无能,皇帝的昏庸,生生地将这些如梦般美好的泡沫破掉。夫君得急病过世后,她也想靠自己活下去,带着珍贵的历史文物与尚未完成的著作,但事与愿违。在那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她一介女流,如何生存。所以,她屈服了,她改嫁了。

后来的后来,独留她一人,随身的物品也被掠走。她一人在大门之前,一位极其聪明的女孩走过,李清照想将毕生的学问传授给她,未料她得到了一个令她一阵晕眩的答案,至此心已死。

才藻非女子也??

篇二:读《乱世中的美神》

读《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这个名字很特殊,从小学开始接触古诗词到初中学了这么多首古诗词,李白,杜甫,辛弃疾。苏时,无数的名人佳作,而李清照,是那么多名家中唯一的女词人,在古代从许许多多的诗人中脱颖而出,在中国历史文坛上大放光华。

篇三: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设计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600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生经历无数,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无论是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还是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一切的一切,她感动了我们,那个总是在蒙胧中黄花落叶中看到一个寻寻觅觅的女神。

欢乐和忧伤的瞬间分割,在李清照的身上得以凸现: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无疑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真正 巨大的心里落差,很多人看来李清照的一生用现代的流行语来描述就着实是一出杯具,其实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从充满单纯、平和的幸福生活中跌落到充斥忧虑、无奈的阴冷深渊的巨大反差不是常人可以忍受的,但是她在颠沛流离、凄凉愁苦、抑郁不得志的生活中反而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她仿佛是一个跨时代的人,在芸芸众生中唯有她,看破红尘,坚持理想,一次次向命运反抗,即使满腔热血换回的是心灰意冷;与此同时,她的文学造诣也逐渐走向巅峰

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星期日,正午十二点,我读了一篇梁衡先生写得《乱世中的美神》,泪水滴滴而落,为文中主人公李清照的悲惨人生、为她超越时空的心境,还有那怎一个愁字了得。

1084年也就是宋神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文中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在朝庭地位不小的官,既是学者又是文学家,还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生,使她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这样的家庭及李清照后来诗词所流露的神韵,足可以使她享受美、驾驭美,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

是啊,李清照有才又有情,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大气如虹。在封建宋朝,李清照有了最幸福的婚约,她和赵明诚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在这里,李清照有太多太多的欢乐与幸福。只是后来,1129年赵明诚急病而亡。清照如风中的芦荡,摇摇欲坠,开始了她后半生深深的愁。

李清照的磨难是有目共睹的,她在经历了再婚又离婚,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还要忍受超越时空的孤独,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且已步入晚年了。她在呕心沥血编写《金石录》时,竟被他人,视为异类!象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以及深深的愁。然,李清照她自己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让李清照身处宋朝,在那种时时逃亡、混乱的年代,像李清照这样的人真正是多余的呀,她又怎能不愁呢?而且她,家愁、国愁、情愁、学业之愁事事愁,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她的心呢?才藻非女子事这是人们对她的评价,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于是她吟出了她一生苦难荟萃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啊,你的寻寻觅觅,你的痛苦凄惨悲剧如今都已清白了。秋风黄花啊,一眨眼,都随你去了罢,你的一生,坎坷多端,奇!洒洒滴滴,愁!你像祥林嫂又似秋瑾,只是比她们更忧怨、更传奇!你真乃乱世中的美神!

2017关于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


2017最新关于《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

(1)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于李清照的印象只有浅浅的一层,我只知道她是宋代着名的爱国女词人,还有那首《声声慢》,那一股凄凉的悲怆之情流露于表,流进我的心中,是什么让她有如此悲伤的心绪?等到我读完了这篇文章才知道,这样一个有才气的女词人在那个年代经受了多少苦难,被文人同胞视作异类,被世人记以“不终晚节”,同时又被陆游和孙姓女子说“才藻非女子事业”,可见连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都这样认为了,李清照还能说什么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以及深深的愁。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气、有着作的寥寥无几,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呀。她的一生,前半段是欢乐的,幸福美满的,可后半段却是颠沛流离,不知承受了多少的苦难。这对于处于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何况还是一个不被世人所认可的女词人,是多么的心酸?天公不作美,让李清照身处宋朝,在那种时时逃亡、混乱的年代,像李清照这样的女词人被人甚至是她自己都认为真正是多余的,她又怎能不愁呢?而且她,家愁、国愁、情愁、学业之愁事事愁,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她的心呢?“才藻非女子事”这是人们对她的评价,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我很感谢梁衡先生的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让我在另一个时代犹如亲眼所见一般,看到宋朝有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为国家,为文学生活着。

(2)

星期日,正午十二点,我读了一篇梁衡先生写得《乱世中的美神》,泪水滴滴而落,为文中主人公李清照的悲惨人生、为她超越时空的心境,还有那“怎一个愁字了得。”

1084年也就是宋神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文中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在朝庭地位不小的官,既是学者又是文学家,还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生,使她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这样的家庭及李清照后来诗词所流露的神韵,足可以使她享受美、驾驭美,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

是啊,李清照有才又有情,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大气如虹。在封建宋朝,李清照有了最幸福的婚约,她和赵明诚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在这里,李清照有太多太多的欢乐与幸福。只是后来,1129年赵明诚急病而亡。清照如风中的芦荡,摇摇欲坠,开始了她后半生深深的愁。

李清照的磨难是有目共睹的,她在经历了再婚又离婚,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还要忍受超越时空的孤独,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且已步入晚年了。她在呕心沥血编写《金石录》时,竟被他人,视为异类!象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以及深深的愁。然,李清照她自己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着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让李清照身处宋朝,在那种时时逃亡、混乱的年代,像李清照这样的人真正是多余的呀,她又怎能不愁呢?而且她,家愁、国愁、情愁、学业之愁事事愁,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她的心呢?“才藻非女子事”这是人们对她的评价,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于是她吟出了她一生苦难荟萃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啊,你的寻寻觅觅,你的痛苦凄惨悲剧如今都已清白了。秋风黄花啊,一眨眼,都随你去了罢,你的一生,坎坷多端,奇!洒洒滴滴,愁!你像祥林嫂又似秋瑾,只是比她们更忧怨、更传奇!你真乃乱世中的美神!

(三)

李清照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之一,我之所以对梁衡先生的这篇文章感兴趣,多半是源于我对李清照的钟爱。因为我的座右铭就引用了她的一句诗,那是她《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磅礴的气势,恢宏的人生,竟是一位跨越北南两宋的小女子所说的话,不,不是小女子,而是一代女中豪杰。

梁衡先生评价李清照为美神,可见他对李清照有极好的印象。行文中,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多处引用李词,对其进行深刻地剖析,当写到李清照悲惨的命运时,又会抒发无尽的感慨。梁衡先生给了李清照这样的评价:“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他凭借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文章很长,我并没有记住太多李清幸福生活的时光,但却深深地记下了她后半生的生命苦旅。

平心而论,对于李清照个人我是很敬佩的,我很难想象作为封建社会的一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1000字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1000字

张文桦

她,是乱世中的美神。她,是古代文学史上登峰造极的女性。她,是我钦佩的女性------李清照。

李清照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饱览父亲的藏诗。她没有和普通女子那般娴熟针绣,静待出嫁。在这期间,她的文学造诣有了很大的飞跃。在《点绛唇》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中,一个腼腆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李清照又有才又有情,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大气如虹,在封建宋朝,她有了最幸福的婚约,与赵明成情投意合,这可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啊!在这里,李清照有太多的欢乐与幸福,才有了《一剪梅》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可好景不长,1129年,赵明成危急病亡,李清照如风中的芦荡,摇摇欲坠。宋朝的结束,对她如同噩耗一般,她开始了漂泊无定的生活。

李清照的后半生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因身边携带有沉重的书籍文物,她一直苦苦坚持着。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啊。这才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慨。

在梁先生的散文中,我看到李清照的一生坎坷曲折,她却如同寒梅一样傲立于世。她悲惨的一生,超越了时空的心境。

在项羽当年兵败自刎处吟下了千古绝唱:“生当人中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然而,她的精神之力,盖超外貌之美,才智之强,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与向往。而作为词人的李清照在精神之力上足超乎与常人。然而她亦不缺乏外貌之美与才智之强,甚至可以说,她是一个完人。但在那个年代,她并没有给世人带来震撼。因为她是女子,她根本不需要精神之力,也不需要才智之强。美貌如花就足够了。这样,她就可以象平常女子一样,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相夫教子,到了晚年,也好含饴弄孙。但上天不允许,偏偏让她作为这个百年不遇的完人,那么她还怎么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呢?要是有,也得穿越时空了。所以她又怎么不会百年孤独,怎么不会愁苦呢?

“天接云涛连小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殷勤问我,蓬舟吹取三山去”生命暮年竟有如此豪情!是的,李清照一生 好胜,柔弱的外表下,藏敛着大鹏那高飞的羽翼,这是才女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女人仅有的狭窄空间里,争出自己的天高地阔,哪怕肉身倒尘伏埃,也不肯把独立的灵魂和飞扬的心性输出去。

不过,我们后人真的应该好好感谢李清照,她不仅让我们拥有了永远享受无穷的李词珍品,更让我们在精神领域感受到了一次震撼,一次冲击,犹如醒壶灌顶,让我们敞开心扉,以快乐之心接纳世间真善美,以勇敢之怀来容纳不公与苦难。李清照生不逢时,悲哉,悲哉。但在我们后人心中作为女中豪杰,作为美神的她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心灵的慰藉吧!

读《乱世佳人》有感


不管怎么说,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斯佳丽站在红黑色的土地上,带着一颗从疲倦中苏醒的心,坚定地说出这句话,昏黄暮色刻画出她倔强的美丽轮廓。

《乱世佳人》,这部著名的外国名着,在我第一次阅读它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地吸引和震撼。那时的我,才十岁。懵懂年幼的心,即使并没有完全了解这本书的深切内涵,却也为之折服。随后的几年,我总会不时再阅读一次,重新品味。如今,我不能说我已经完全领悟了它的内涵,但多多少少,我也有了自己看法。这本书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一个暴发户的女儿斯佳丽和几个男人的爱情纠葛。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成功地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任务形象,如相貌出众、敢爱敢恨的斯佳丽,温文尔雅固、守传统礼仪的阿希礼,贤淑端庄、心地善良的玫兰尼,粗犷豪放、具有独特处事哲学的巴特勒等等。这部看似通俗的作品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在这部书中,既描写了在战争中永恒不变的爱情,又描写了感人至深的亲情,更令人感动的,便是没被湮没的友情。这如此动乱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闪耀的人性光芒依然夺目,甚至被血与泪洗涤得更为晶莹剔透,更为崇高至上。

当斯佳丽得知母亲死于疾病,父亲因此疯了的时候,她毅然离开了安定的小城,回到了烽火四起的庄园,用她稚嫩的双肩肩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她不再是流连于各种舞会的花蝴蝶,不再是娇纵人性的千金大小姐,她,开始了通彻心扉的蜕变。她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去耕种,一双白嫩的手变得枯黄,长满了代表成长的厚厚的茧。她,累了。可是,她却不能停止,整个庄园的人都离不开她。她多想像以前那样,听到母亲温柔的声音,在父亲的怀抱尽情撒娇。可是,一切,都因战争而改变。母亲病逝,父亲神志不清,两个姐姐还是如此懵懂无知。想到这,斯佳丽狠狠擦掉了两颊的眼泪,在骄阳下重新开始劳作。

这是这部书最令我感动的情节。曾经娇生惯养的斯佳丽,曾经沉迷情爱不能自拔的斯佳丽,曾经骄傲幸福的斯佳丽,斯佳丽,这个美丽的女孩,在战争中并没有倒下,而是依然以骄傲的姿态,生活于生活之上。每一次似乎无法逾越的困难在一旁冷冷嘲笑的时候,斯佳丽都无畏地去面对。粮食没了,她到废墟下去挖,直至手指出血也不放弃;辛苦种了一季的棉花被炮火烧了,她毅然放弃,到城市做起了令人不屑的女商贩;与最爱的男人巴斯特的小女儿因骑马摔死了,她悲痛欲绝,但还是理智地准备了后事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和毅力,战胜了一个个如大山般沉重的困难,外表柔弱的她,藏了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充满信念的心,一颗令人无法不动容的人。

战乱后,废墟连连。而斯佳丽,宛如盛开在废墟上永不颓败的花朵。开到荼蘼,芬芳馥郁,氤氲开来,温暖了这个四季,这个战乱里的四季。

生活总是布满了荆棘和陷阱,四处危机四伏。可是,只要我们具备斯佳丽式的美丽心灵,荆棘会变成鲜花,陷阱会变成糖果。困难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慷慨馈赠,抓住并战胜它,生命的财富便是如此积累而来。

别灰心,别气馁,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

读《乱世枭雄张作霖》有感


读《乱世枭雄张作霖》有感
星辰中学 代晓奎
张作霖与冯麟阁都曾投身绿林(即所谓的土匪),他们既是结交的兄弟,也有过一些恩怨。
冯麟阁的28师曾被蒙匪围困达八个月之久,是张作霖率领27师把冯麟阁救出来,并重新给冯补充一些兵力和武器,让冯重新恢复了元气。
后来张作霖成为奉天的都统,冯是副都统。冯老觉得自己曾是张的前辈,都曾投身绿林,后同时被清政府招安,一起成为三营统领,六营统领,一个成了27师师长,一个成了28师师长。冯老觉得自己现在什么都要听张作霖的,由怨气变成不满,到仇恨。
冯麟阁先是动员张作霖的副师长汤二虎(汤玉麟)与张作霖作对,后又派兵想从财政厅抢巨款,都因张作霖采取了及时正确的应对之策而失败。
最后冯麟阁调动28师准备与27师在奉天城决一死战。张作霖在情报、外交、中央、财力等各方面都占了先机。在段祺瑞政府的干预下,冯麟阁被要求到北京汇报工作,遭到软禁。
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矛盾,以调停为名,率军入京,请12岁的溥仪登基复辟。冯麟阁以为这是个好机会,参与其中,决心以此得了实权来报复张作霖。在全国一致的反对声中,张勋的复辟12天后宣布失败。冯麟阁被捕入狱,判了死刑。
张作霖得知消息后,亲自赶到北京,说服段祺瑞,释放了冯麟阁。张作霖还在北京给他谋了一个待遇不错的职位,给他买了房屋,保证不动用冯在奉天的所有财产。冯麟阁感动得号啕大哭。
我们不得不佩服张作霖的情怀和胸襟,真是大人办大事,大人写大字呀。

乱世中的佳人_《飘》读后感1000字


乱世中的佳人_《飘》读后感1000字:

有人说:“读书就应该读那些不读会觉得可惜和使你生活充实的书。”但我想说的是:读书应该读能引起你共鸣的书,让你每一次去品味时都能有新的感受。我读的书不多,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这是她十年磨一剑也是唯一的一部巨作。

在看《飘》这本书之前,我是通过看由它改编而成的电影_《乱世佳人》而了解到这其中的故事的。由费雯丽饰演的斯嘉丽,非常真实,敢爱敢恨,一出场那双绿宝石似的机灵大眼睛就让人十分羡慕、为之倾心。

《飘》一书我看了好几遍,在看的过程中,终于深深理解了一位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好小说好电影都富有生命力,会随着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而深入。”在高中阶段阅读这本书时,我对斯嘉丽是又爱又恨,野心勃勃,充满生机很勇敢,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支撑起了整个塔拉庄园,但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适合什么,伤害了别人也被别人伤害。这不就像是那时的我们吗?不懂珍惜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总是懵懵懂懂的,最后失去了很多美好的东西。

我们偶尔会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好奇、喜欢、又贪恋,最后明白,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斯嘉丽一样再次富有生命力,有心气并有能力地去追寻自己的幸福。这也是我如此喜爱、羡慕斯嘉丽的原因,在生活中我错过了很多,但我最可怜的不是失去,而是连一份再追寻的勇气都没有。

进入大学的我,重温了这本书,当再读完后,我又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看法。初读《飘》时,我有些难以接受梅兰妮,如果没有她,斯嘉丽就能和阿希礼在一起。而且她心胸太大,知道阿希礼和斯嘉丽有暧昧但仍装作不知道,什么表现都没有,还和斯嘉丽的关系非常亲密,她真的太完美了,美的有点不真实。

后来对南北战争有所了解后,就更喜欢这本书了,也喜欢上并渴求自己身边也能有一个梅兰妮的陪伴。梅兰妮是南方贵族的典型,外表温和但内心强大,

《飘》里乱世中的佳人不仅只有美丽的外表,更有勇敢、包容、敢于斗争的美好品质,可能作品会过去,但经典永远不会随风而逝。作者:余婷

乱世_读《飘》有感900字


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沏一杯茶读一本书,那是最合适不过了的,想着,站起来,缓缓抽出一本书,翻开一页慢慢品读。

《飘》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女主人公斯嘉丽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养尊处优的生活令斯嘉丽变成了一个善良但又自私的姑娘,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当时虚伪的社会风气和战前南方人的自大造成的。

米切尔夫人一生只写了这一本书,塑造了一个斯嘉丽,有人说斯嘉丽吝啬迷信,自私自利,毫不足取,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么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了。斯嘉丽拥有着叛逆的性子但是又极度依赖他的母亲,与此同时还反对着当时绅士淑女的管理方式。对于她最终失去了两个他问爱的人,米切尔夫人这样评价她从未真正理解过她所爱的那两个男人中的任何一个,所以她把两个人都失去了。

战前的南方人富有所以自大,认为北方的野蛮之人根本不足以对自己造成威胁。因此在十二橡树的宴会上大部分男人都期盼着战争的到来,并扬言要把北方人打退。说它是大部分那是因为还剩下一个人,有且仅有的一个人,他清楚的认识到自大的南方人打起仗来一点也不比野蛮的北方人厉害到那里去,同时也意识到了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不过是失败。这个人正是米切尔夫人倾力塑造的另一个人物雷特巴特勒。米切尔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并没有给他一副好看的皮囊,让他看起来不同于其他的绅士,雷特的身上充满着自私与利益的气息,他被家族甚至是家庭抛弃,令他成为别人饭后的谈资,但这丝毫没有阻碍到他的前进与成长。

雷特对斯嘉丽一见钟情并且暗自喜欢多年,但是斯嘉丽眼中只有阿什利,为了梅拉妮与阿什利结婚一事而赌气一次又一次地与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结婚,从未把雷特的感情当一回事儿,这也就预见了斯嘉丽感情的悲惨结局。

让一个女孩儿变成女人也许只需要让她独当一面,让她面对生活的残酷与苦难,让她面对亲人的离去,面对往日的繁荣不复存在,这就足矣。持续的战火烧掉了塔拉,烧掉了斯嘉丽养尊处优的生活。财富与沃土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希望与热血却一直存在。上帝是公平的,战争带给了人们苦难也送给了人们承担的勇气。这种勇气和力量让斯嘉丽蜕变,让斯嘉丽成长。正如书中所述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死了的已经死了,活着的还要继续活着

斯嘉丽是一直在蜕变的,而雷特见证了她的成长。斯嘉丽还是斯嘉丽,那个已经变得勇敢机智的女人。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困难,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要向斯嘉丽一样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读《飘》有感:乱世有佳人


乱世有佳人

--读《飘》有感

陕北矿业 龚攀

时隔四年再读《飘》,捧卷之余仍为书中人物的命运牵系着,这是一本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书,全文围绕女主角斯佳丽的一生展开,再现了那个时代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在新旧时代的更迭之际,我们的两位女主人公斯佳丽和玫兰妮在乱世中截然不同的存活着,但她们最终汇向同一个方向,那就是-------生命力与希望的不断延续。

读完整本书,脑子里面依旧会浮现出穿着嫩绿花布裙子的斯佳丽,同塔尔顿家的两个孪生兄弟悠闲地坐在塔拉农场的走廊里聊天,外面,阳光斜照到场地上,一簇簇白色的花朵在绿色的背景中显得分外鲜艳,多么悠闲自在的一个场景,不止一次的想过,如若没有发生战争,斯佳丽这位全县闻名的美人,塔拉农庄的宠儿留给我们的应该是她狡黠的笑、她明媚的容颜、她的绿裙子、以及她在庄园里翩翩起舞的样子。

一直觉得斯佳丽是一个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不但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不同,同样与世俗标准中的完美女性也不相同。她自私、精明、大胆,会因赌气,嫁给根本不爱、甚至连一点感情也没有的查尔斯;会为了300美元税金,再次嫁给弗兰克;会利用女性的柔弱地位博取同情从而卖出自己的木材,甚至雇佣犯人为她做工。可尽管她的个性有可怕的致命弱点,当你了解她所遭遇的一切时,就会理解她的骄纵自私,就会由衷的佩服这位美人的永不妥协,在我眼中她是一名战士,当亚特兰大将要沦陷,连她们的姑妈都逃走了,得知母亲病危想立刻回家的她仍然能够陪着玫兰尼,并帮助她接生;从她一个人在黑夜里驾着马车带着一个孕妇和婴儿,穿过了大火和战争,路上居然还能记得带一头母牛回家的时候;当母亲死了,父亲疯了,才19岁她毅然决然决定扛起全家重担并发誓绝不会再挨饿的时候;从她拿起手枪为了守护塔拉这个家杀死了那个北方士兵的时候,她的勇敢、她的坚强、她血液里对土地的爱以及她那永远怀有希望的心是那么的熠熠生辉。

"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不管怎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这是斯嘉丽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到故事的最后,她失去了女儿邦尼、唯一的女性好友玫兰尼、最爱瑞德也要离她而去,试想想如果我们经历了斯佳丽所经历的那些,估计会奔溃。可她具有她的家族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她想到了塔拉,想到了嬷嬷。我们总是需要一个能够点燃我们生命激情的人或事物,对斯佳丽来说一定是塔拉,那栋雪白发亮的房子、乡下黄昏时的宁静氛围、丘陵上那些赤裸的红土地以及郁郁葱葱的松树。

高中时候读《飘》,我是真心不喜欢玫兰妮,或许是这个人"圣母"的有些不真实,又或许是斯佳丽的形象太光彩夺目,现在看来,是我一直忽视了玫兰妮的勇敢,我忘记了她在亚特兰大沦陷的那天夜里和回塔拉的长途旅行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那是坚韧的生命力,甚至后来斯佳丽和瑞德许多离经叛道的行为背后,都有玫兰尼的支持,在城里所有体面的人家都不接待瑞德的时候,玫兰尼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公开跟霸道的梅里韦瑟太太"抬杠";在斯佳丽开枪打死那个北方军官的时候,她在分娩后不久就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并且拿起一件连斯佳丽都很难举起的武器赶来支持斯佳丽,并帮助处理尸体;在斯佳丽自己经营起木材生意的时候,不顾舆论压力嫁给瑞德的时候,她始终站在斯佳丽的身边为她辩白,支持着斯佳丽,正如瑞德最后所说的"她是我见过唯一真正和善的人",可在她那轻柔的声音和和善的目光下有着一把无坚不入的钢刀,她宁静的血液里蕴藏着的勇敢和顽强的生命力是不容忽视的。

由书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地方叫做老南方,那里曾是一片属于骑士和棉花田的大地,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勇士们最后一次鞠躬,在这里最后一次能觅得奴隶主骑士与他们贵夫人的踪迹,如今它只能在书中被寻觅,因为它不过是一个被忆起的梦,一段文明随风而逝。一直觉得玫兰妮是南方握着南方精神最宝贵的部分,她永远保持着南方贵妇人最本真的温柔和善良,故事的最后她死了,也就象征着老南方的逝去,就像斯佳丽怀念了无数次的父亲母亲,就像战前的塔拉农场和"十二橡树"村,就像曾经那段悠闲自在的日子,只不过那是回不来的老南方。

我觉得《飘》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能让人看到希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勇敢无畏的斯佳丽和深沉坚定的玫兰妮面对新环境,没有退缩逃避,而是选择勇敢面对,就像书中最后一句所说的,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乱世佳人——读《飘》有感


面对被战火毁掉的家园,她坚定不屈;面对亲人的死亡,他努力振作;面对爱人的离去,她毫不气馁她就是郝思嘉,那个富有农场主的女儿、社会圈子里倔强高傲的美女郝思嘉。

《飘》以南北战争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以郝思嘉的三次婚姻为主线,谱写了一部壮美动人的爱情史诗。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佐治亚州种植园主的女儿郝思嘉,听说心上人卫希礼即将与别人结婚,一气之下嫁给了自己不爱的查理。后来查理参军,不到两个月就在军营里病故了。1864年,北军包围亚特兰大,郝思嘉在白瑞德船长的帮助下逃回老家。可是老家田园荒芜,遭人洗劫,亲人相继病逝。思嘉为了筹到农庄的地产税,不惜勾引妹妹的未婚夫甘扶澜,嫁给了300美元。她后来差点被人强奸,甘扶澜、卫希礼等人前去报仇,结果差点丢了命,多亏白瑞德相救,但甘扶澜还是被打死了。第三次婚姻,思嘉嫁给了有钱的白瑞德。两人虽过着奢侈无忧的生活,可她仍然忘不了卫希礼。直到女儿出生思嘉都依旧没有忘记卫希礼。女儿死后,爱她的媚兰也因小产死去了。媚兰死去的那一瞬间,思嘉恍然大悟,卫希礼既不爱她,又懦弱无能,无法在社会中生存;而白瑞德才是真正爱她的人,对她百般宠爱,为她不顾自己的生死,甚至为了不让她伤心,救了她的老情人但此时,白瑞德已离她而去。郝思嘉决心要挽回瑞德,因为此时她依然年轻美丽,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爱。

起初我读这本书时,我认为郝思嘉是个敢于追求的女子,后来看到她贪婪虚荣、为了钱不择手段时,我对她的好感荡然无存。当感情与金钱利益冲突时,她毅然选择了金钱,为此甚至把终生幸福当儿戏。但读到她用双手挽回农场,用斤斤计较赚来的钱换来自己与朋友们的生存时,我眼眶湿了。或许她的不择手段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都是为了生存。确实如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弱女子根本无法养活一个大家庭,也保不住祖辈留下来的基业。她为了自己和朋友在社会中生存,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不过正是因为她认为婚姻是一场交易,所以当真爱来临时,她没有珍惜,只顾追求那只会给她痛苦的卫希礼,只顾得利用白瑞德的爱作为自保和赚钱的工具。当她想要珍惜时,爱已不复存在。郝思嘉用双手和婚姻换来了生存和财富,却丢失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成语网:

倔强的郝思嘉是美国战后精神的象征。她爱土地,并像土地一样承受苦难,饱含激情这使我联想到了爱国两个字。《飘》中其实蕴含了美国那种自强不息、默默反抗的爱国精神。郝思嘉的爱国精神是阴柔的,坚定不屈。而中国的爱国精神则是阳刚的,体现的是像黄继光、董存瑞那样的勇于为国牺牲。若是我们既拥有中国的爱国精神,又拥有美国的爱国精神,刚柔结合;在国家和谐的时候,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做社会的包袱;在国家困苦的时候,自强自爱,支持国家;在国家动乱时,试着帮助国家分忧,共同打击恶势力;在国家战乱时,全力打击敌人,做好国家的精神后盾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昌盛繁荣、日渐强大!若是人人都如此爱国,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来吧!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成为一个同郝思嘉一类的爱国之人!

喜欢《读《乱世中的美神》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