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读后感与观后感范文 > 地图 > 读后感与观后感范文

读后感与观后感范文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心术》观后感范文 一个现实与医患的真实写照。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心术》观后感范文 一个现实与医患的真实写照”,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三十六集的【心术】,终于看完了。因为是有关医患题材,所以,还是比较贴切我们日常生活的。
我在看到有关【心术】的广告时,我就准备要好好看,一是题材因素,二是演员缘故。里面有二个我比较喜欢的男女演员,一个是海清,一个叫张嘉译。我是个感性的男人,对电视剧说什么,我一般不在意的,只要不是历史剧和古装剧与武打戏及恐怖戏,大凡城市剧,偶像剧,爱情戏,生活戏,我大多都要看的。接下来就是演员的问题。如果是能入我的眼的,我会看的,否则,我就用遥控器来控制我的眼睛。前段时期,我对左小青的电视剧基本上都看了一遍。这次是因为广告的原因,所以,我才从头开始,一集不拉。总体感觉还是可以的,一天二集地看下来,不然的话,早就把收藏夹的地址给删了。
故事发生在上海,因为电视剧取景都在浦东一带的,所以,看上去,交通很通畅的,马路上人也很少的,我想,如果在上班时候,或者,在晚上,浦东还是人都找不到一个,连鬼都很难寻觅的。外景很大气的,内景也很宽爽的。假定我能到这家医院看病的,那我生病也算值得了。特别是它的开刀处,还设个什么手术中心的,真是打开眼界了,我有点刘姥姥似的感觉。
我们社会有几大问题,其中医患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故这个电视剧很吸引人的。其实,在电视剧上,反映医生和医院的,已经不少了,但是,唯有这部电视剧的重点放在让人很纠结的医患关系上,让人欲罢不能。虽然知道,这是电视剧,可我还是把它当成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看到了我们的医生是如何救死扶伤的,治病救人的;看到有种病人的不理智和极端个人主义,极为自私主义;也看到有些病人是通情达理。特别是那个陕北老汉,人虽穷可志不短,一说就通。
我对电视剧的几个角色,我还是看好张嘉译的老大角色。他演得很逼真,有点老大的腔调,话不多,事做在前。有什么难处,有什么疑难杂症,一般都是他挡在前面,为下面的医生和护士作出一个老大的榜样。有时,我在想,如果我们的医生都能像他一样,勇于挑重担的,我们还会有什么医患矛盾呢?他不仅手艺高超,而且品德高尚。真正做到仁心仁术仁德。他在业务上是胸有成竹,气定神闲,他在日常生活上是少言寡语,一言九鼎;
而那个科主任虽说看上一副高大全的角色,可是,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确是需要这样的带路人和带头人。他算做到医生的总后勤总顾问,他总是在正面引导他手下的医生。对于社会上有些歪风邪气,不良思潮,敢于进行抵制和反对。他的谆谆教导和苦口婆心的训话,一直是他们科的精神寄托和前进明灯。每当出现不好的苗头时,他总要从政治上,从人性上,对下面的医生进行一番正面的教导和正确的诱导;
而老二演得真像一个老二,看上去就是一个二。特别是他刚在电视剧上亮相时,挎着包,弯腰打和人打招呼,真有点恶心,不像一个男人。我至今还想不通,导演为什么把老二的出场的镜头设计为这样的,而且这样的打招呼镜头,在电视剧中,还是经常出现的,这很让我窝心的。总体而言,这个演员演这个角色还是可以的,蛮到位的。科里有什么老大不便于开口出场的,都是他这个老二来摆平的。至于他和那个女演员的爱情戏,有点多余的。我想,导演无非想衬托一下,当今年轻人的爱情观吧。开始是狂热地追求人家,后来,面对演员的特性,他不得不绕着走,采用惹不起总躲得起的方针,这点,还是很符合上海男人的特征的。想吃又不敢吃的胆小鬼腔,有色心无色胆;
海清的角色,在电视剧占的分量很重的,我看就是老大和老二戏相加,还不一定多于她海清一个人。在电视剧中,这个海清,有点像赵薇似的,疯疯癫癫,痴痴狂狂,大大咧咧,不像一个上海小姑娘。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似乎有点昏昏沉沉,恍恍惚惚,晃晃荡荡,模模糊糊。而最后把老二弄到床上,倒蛮见其上海小姑娘的本色和功力的。不动声色,不露痕迹,把老二请到床上,从而一把将老二抓牢。当然,这也是电视剧不断演绎的结果。从我这个外人看,其实,海清从一开始就对老二很有好感,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和把握不了老二的花花之心。当女演员的撤退,刚好被海清乘虚而入,趁火打劫,有隙可乘,乘人之危。我更愿意看着是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特别是海清和老二在民政局登记时,尤为让我感觉明细和清晰。当女演员还在一边在家里傻傻地等老二了,可海清已经把他抓到自个温馨的大床上,让女演员后悔莫及,追悔莫及。不过,海清在帮老二搞定公共汽车时,还是可圈可点的。否则,我看老二是死定了。
在电视剧场里有二句话,始终在我脑海中回荡。一句是老大说;如果他的抱养的女儿的肾得不到,他也不想做医生;还有一句就是科主任说:一个医生先要有仁心还会有仁术的。当老大他在万般无奈之下,说出这么一句话,可见现实生活让他有点灰心了,有点万般无奈,无可奈何。他算做到我为人人,可是又有谁来为他呢?我以为老大的心情是真实的,是正常的。虽说有些残酷和灰色的。但这确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换了我,早就牢骚不断了。我在想,如果真的女儿的肾得不到而离开我们世界了,老大会不会真的不做医生了?这不是老大要考虑的,而是我们这些得到老大医疗恩惠的病人,该如何思考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遗体捐献的这老大难。假设,我们对遗体捐献都看成一种很正常的行为了,那么老大的女儿还会没有肾吗?特别二次看到老大面对同样即将要失去小孩的家长的镜头,真是让人心痛不已。你捐吧?想一想,刚失去小孩的家长的心情;你不捐吧?看一看老大女儿的疲倦的面容。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和文明,我看很难说是落伍的落后的。想想伊斯兰教对待遗体的看法和做法,就会明白了。这本身没有对与错的讲究,就看你的运道和福气了;科主任的仁心与仁术的关系,也同样适合我们其他工作岗位的员工和公民的。唯一你有仁心了,你的仁术才会发挥到极致,如果没有仁心的,仁术就是兑换金钱的工具和步骤而已,一块敲门砖和垫脚石。而老大是既有仁术又有仁心的德艺双馨。
但愿,我们看了【心术】能换为思考。


范文二:
近期看的电视剧心术要播完了。这是部吸引人轻松消遣的可看剧。
吸引人是剧中那几位主角表演到位,很多对白是百姓对现实的感受。
剧中医生的表现,是百姓对医生的渴望理想。
剧中一些患者家属的无礼和医闹,也是大多数百姓所厌恶。
在当下,我国医患关系是比较紧张的。从我的亲身经历和所闻,医务界陷入腐败丑陋泥潭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我们深受丑陋医生的医害,也遇到善良正直医生的医治。好医生与坏医生都是少数。而绝大多数是不算好也不能说坏的。
为那些回扣开贵药,开大剂量药的医生是很普遍的。
去医院看病,不管病情轻重,药费最少要二百元以上,还不包括检查费。
最近两次老伴看病,同一种药,都是开十盒。够吃几个月。第一次开的十盒吃完刚好到保质期末。那药是保质期三年。
没过保质期我们无理说什么。可是内心是很不舒服的。可见医院对药的消费周转管理是不下功夫的。
心术电视剧把医生写成了天使。我们也祈望所有的医生都是那样的天使。


范文三:
《心术》一个现实与医患的真实写照。
曾经我也如同张晓蕾般热爱这个崇高无上的职业,白衣天使,一个多么神圣的代名词,救死扶伤就是我们的使命,同时也是一份天职。当现实的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唯一想说的就是我心凉了,失望远远大于一切,也许这始终都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我也曾经被我的上帝(病人)动手打过,被无理取闹的人骂过,可我没有张晓蕾那么幸运,有那么多人帮助他说话,出气,一切都是自己默默的承担。很喜欢里面那个词现世报,同样我也有着相同的经历,不过我没有张晓蕾那么洒脱。在我哭泣的那一刻,我也想到过离开,但是我没有足够的勇气,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鼓励自己,清者自清,相信这一切老天都会看到眼里;同时在内心自问,难道他们这么做就不怕遭报应吗~~~~?的确报应来了,来的比心术中的那一幕更快。
美小护,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愿望的人,还记得刚来时她的初衷,我要成为院长,护长。。。。就如我们当初步入这个行业开始,我们也是满腔热血,内心更多的是美好,一切都是希望,可是渐渐的发现,那所有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被现实一点一点的抹杀。我们每一个热心一不小心就会存心,我们更多的是戒备。渐渐的我们的制度也就越来越多,我们在做每一个治疗,每一个操作都要签署一份同意书,不是为了逃避责任,而是为了保护自己。
一幕幕的医患纠纷,一幕幕的丢兵保卒,为了追求息事宁人,和谐就是要牺牲我们,这就是我们这些小兵的痛苦所在,我们兢兢业业,当出现事故时,没有人会站在你的立场为你说话。无论对错,你都要承担。这是当代医院真实的写照。每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内心都会萌发止步的念头。我们也是人,我们也需要理解,只要理解与原谅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将继续前进,相信我们付出的会比以前更多。
人人都想健康的身体,他们将这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了我们医院。医院给予的人们的是信心,希望,友爱。的确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就是那被寄予最后希望的人。在他们眼里,花了钱,你就必须治好我的病,我不允许你说不,更不允许一个意外。面对责任与误解,我们更多的只是无奈。渐渐的我们开始对我们的爱有所保留。付出了未必得到的是回报,也许会成为报复。
小心翼翼的走好每一步我们更为谨慎。认真做好每一天我们依然继续,只是我们少了曾经的那份纯真。
今天是护士节,祝福所有的同行节日快乐,南丁格尔的精神依旧不灭。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一个垫片观后感


一个垫片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我厂自导自演的青春励志微电影《一个垫片》,通过对故事的观看,激发了广大青工立足岗位,真抓实干,为企业的“二次腾飞”贡献力量的热情。片中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平和的故事却能让我感触颇深。

影片讲述的是新进厂大学生孙小能在与师傅唐六通签订师徒合同后,在学习技能过程中,面对每日枯燥的基础工作逐渐表现出了忧虑和浮躁,与师傅交流因观点不同而产生矛盾。在一次接线任务中,心高气傲的小能因疏忽大意漏掉了一个垫片,最终导致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面对领导的责问,唐师傅主动替小能承担了全部责任并接受了处罚。就是这件事的发生,使得孙小能在思想上有了180度的大转变,仿佛变了一个人。他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定决心戒掉浮躁,在平时培训和工作中变得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跟随师父从头学起,最终经过自己辛勤刻苦的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检修工人。

作为新进厂的职工,影片中的孙小能就是我们的缩影。离开象牙塔,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总有一种盲目的自信。对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又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败。小能向师傅诉苦,别人的进度是如何快,师傅只是一遍一遍的说“还不到时候”,因为师傅知道不打好基本功,学得再快也是徒劳。接受事故教训的小能找到师傅,说要重新开始,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找到了不足,终于使自己的学徒生涯迈上了正轨。师徒分别时,师傅赠与小能一枚垫片,其中深意已不言自明,不管以后到哪工作,身居何职,都要保持这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

和众多的老师傅一样,唐师傅虽然学历不高,但工作扎实沉稳,二三十年积累的经验异常丰富。师徒授课时,师傅强调的是“手要放平、要放稳”、“要准、卡紧、要紧口”,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叙述着动作要领。小能疏忽犯错后,师傅把责任全揽在了自己身上,向父亲一样深沉的爱怎能不让人感动。一位埋头苦干的老师傅,一位爱徒如子的老师傅,他就是千千万万老师傅中的一员。

近年来,我厂深抓青工培养工作,通过新进厂学员与老职工签订“师徒合同”,在业务知识、工作技能等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老职工有业务技能,新学员充满干劲,师徒之间相互学习、互相感染,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观看一部好作品就像和一位益友交谈沟通,每次带来更大刺激的同时,都会激发我们不同的看法,这些想法和思想值得我们去为之写一份观后感。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关于作品观后感如何写范文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1】

 

看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老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课教师魏敏芝仅仅13岁,小学刚毕业,当时要代替高老师上课了,高老师临走之前告诉她:全班28名学生,在他回来之前,“一个也不能少”!

内因魏敏芝可以极力克服,而外因却给魏敏芝带来了不少的压力。第一次县里选拔明新红为跑步运动员,她以“失踪”保住了“一个都不能少”。第二次张家慧因家庭贫寒,突然离校进城打工挣钱去了,这件事可急坏了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纪,又是女孩子,社会交往又少,路途又远,怎么办?魏敏芝首先与同学们一块儿商量,继而单独一个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一整天没顾得吃饭,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她到长途车站,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纸和笔墨车寻人启事,又进电视台……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她?是爱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实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我也要长大,看了影片我深受感动与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学习,树立“爱我课堂,勤奋好学,争做四有亲人”的坚定信念,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2】

今天上午,我们班又迎来了难得的看电影的课,还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组织的,因为只有他才有可能带我们看电影,其他的老师根本免谈,今天看的电影名称叫〈〈一个也不能少〉〉。

这场电影讲的是农村的一所小学里发生的事,这所学校只有一个班级,理所当然也只有一位老师,他姓高。一天,高老师的母亲生病了,他想回家去照顾他母亲,找了个代课老师,姓魏。高老师把一切事项告诉魏老师后就回老家去了。他们那的学习是每天抄一篇课文,高老师回去26天,交个魏老师26根粉笔说:“每天最多用一根粉笔,不够自己想办法。”

高老师走了,魏老师在第一天抄了一篇课文让同学们抄,大家都说不会,魏老师硬要大家抄,说:“没抄完不许回家。”看到这,我觉得魏老师蛮不讲理,学生不会硬要让学生抄,但她也是遵从高老师的意思,让同学们抄而已。这时,我想起以前自己也遇到像电影里学生同样的事,我不禁对这群学生产生同情之心。

农村的孩子很多都是家里穷,导致不能上学,这所学校就有一个学生叫张慧科的因家里穷,上不了学,于是跟别人到城里打临时工,魏老师知道后,便想进城把张慧科找回来,因为原本高老师有交代说在他回来前不能少学生。前几天县里来把一个擅长跑步的女学生招过去了,学校已经少了个学生,如今张慧科又不见了,高老师回来怎么向他交代啊?于是魏老师决定进城把张慧科找回来。在学生们的计算后,高老师的来回车票费一共要20元,他们去村里帮忙般砖头,等赚到20块后得知一张车票就要20元钱,于是他们准备混车过去,但到了半路被识破,被赶下了车,于是,魏老师便步行进城。这时,我被她的这种坚强的毅力所感动,也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不再认为她蛮不讲理了。进了城,到了张慧科住的地方,得知张慧科早在车站丢失了,她便叫那个和张慧科一起进城的人和她一起去找,看到魏老师这种精神,我感动得差点流下眼泪。这时,我知道老师平时辛辛苦苦地备课、上课、改作业,有时还有私事,就因为我们的一点点错事而使老师生气,这非常不应该。

还有,我最难忘的也是最感人的一幕是:魏老师为了求电视台台长替她登广告,在电视台门口一个人一个人问,看是不是台长,每个从电视台出来的她都问,饿的时候路边自来水喝几口就当吃了一顿,甚至在路边滩吃别人吃剩的面条,晚上不是睡在车站的椅子上就是睡在路边,天亮了又继续在电视台门口问。这件事被电视台台长知道了,台长非常感动,不但免费替她登广告,还让电视台访问她,使她在短短的时间内便找到张慧科。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3】

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责任,一种感动。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从学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责任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4】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一个也不能少》,我被里面的那个主人公——魏敏芝打动了。

电影描述的是魏敏芝当代课老师的事情。原来的班主任高老师告诉她:“二十八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为了遵守诺言,经过了重重困难,明新红要到县城去了;张慧科偷偷去县城打工,魏敏芝用所有的钱,想尽一办法去找他,最后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魏敏芝有种种缺点,唱歌走调,学生吵闹时不管……可是,她的一个优点把她这些所有缺点都盖过了。那就是——守职。她就为了这个承诺,不知受了多少累,遭受了多少苦。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概述影片内容!)

记得上学期班主任给我的评语也是这样的,老师说我也很守职。每一次忘了做老师布置给我的事情,我的心都忐忑不安。(中间缺少过渡)有一次我新养的鱼有些怪怪的,我忽然想起养鱼的水需要沉淀一下才能用。怎么办呢?窗外的暴风雨激发了我的灵感。对了!接雨水!我急忙抱着脸盆跑到外面,又站了半小时,回家早已变成了“落汤鸡”,不过心中暖暖的。(老师布置了什么事,写详细)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一想起职责,魏敏芝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我眼前。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5】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情节甚是感人,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让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我不禁为那个执着的小魏老师而感动,我盯着荧屏的双眼被泪水模糊了多次。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6】

再次重温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仍然令人看得揪心,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这只是一部电影却折射出当今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

某些穷山区穷孩子不也真实地演绎着这一幕吗?让人心酸的同时,更对影片中仅13岁的小老师那种信守诺言,有责任心的精神所敬佩.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从事的行业,也是老师.在最初任教之前是在一所村办的小学实习,教的是英语,说实话,当时那所学校根本还没有开设英语课(初中才学),也没有现在高科技设施,但是孩子们听到有英语课上都兴奋不已,个个都挺好学,挺勤奋,哪怕不是主课,她们都坚持每天读背所教的英语单词,句型.当时那所学校也没有打印机.复印机,她们的试卷是我用油印纸刻上去再印刷出来的,虽然过程困难,但她们却以多数优秀的成绩回报了我,我倍感欣慰.虽然那个历程只是短短的二个月。十多年过去了,也许现在那所学校早已开设了英语课,安上了好的设备,有优质的英语试卷。

但直到今我都无法忘记当时离开时孩子们流露出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忘不了她们因无法再上英语课而无助的眼神!影片中因为山区贫穷,他们没有好的老师,更没有好的教学资源,更可怕的是她们因为没钱可能随时辍学,那么,在现实的穷山村中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已坐上了学堂,接受了教育呢?教育对一个国家是那么的至关重要,没有了教育,科技就不能发展.经济就不能繁荣,社会也无法进步,就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的地区,还是有很多孩子都无缘于学校,无缘于教育.看过影片让我深深懂得: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持有一种负责任,有担当的精神。

虽然现在我已不是一名教师,也无法再投身于教书育人,但我仍然非常热爱这一行业,知道老师肩负的重任有多重,看过此影片,发出由衷的感言:感谢所有敬业的老师们,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您们就是孩子的未来!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7】

今天学校组织看爱国电影,我们看的是《一个也不能少》剧中讲的是水泉小学高老师的生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一下母亲,于是请了一个13岁的魏梅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千叮万嘱咐魏梅芝班里的同学一个也不能少。可是没过多久,应为张慧科家里穷去打工了,这时魏老师吓坏了,她想起高老师的话,就对学生说:老师要去城里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出点钱,大家都去可是,不管咋样都不够,老师决定他一个人去,到了城里后,他通过台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科虽然都是21世纪的人,为设么差距那么大?像我们平时,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扔,但是,水泉小学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每人只喝一口,还给老师喝,他们学校的教师那掉么破,文具那么少,家里又平穷。可是不管条件多么差,教室那么破旧他们还依旧求着要上学。我们以后也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好学精神,为祖国出一份力量。巴州石油二小五年级:开心果lov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8】

我是一朵莲花

天并不是蓝的,云也不是洁白的

而我的心是纯洁的

在暴雨过后

我渐渐地开放

不为人们的赞赏和歌颂

只为自己一身的傲骨和散发出的淡淡的清香

我的生命虽然短暂

却将我的美好全都留在这个世界上

我虽然生长在泥土里

心灵却是高贵的

我孤傲

因为我不随波逐流

我坚强

因为我看不惯那些娇生惯养的花朵

因而

我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了

在我生命结束的一刹那

不知从哪儿飘来一阵奇异的风

把我吹向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里永远地绽放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9】

听影片名感觉挺有趣的。但是,在学校只放了一点,因为还要上语文课的缘故,就停止了。回家,对这部影片念念不完。最让我忘不掉的就是魏老师找张慧科的那一段。

魏老师看起来还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却担任了水泉小学的.代课老师,并且做好“一个都不能少”的职责。

魏老师千方百计的凑钱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坐上车了,但是中途被人发现,被别人赶了下来,其实我想:明明就可以往回走,挣好钱在买票坐车去城里的。但是她没有,而是走路到了城里。到城里他找到了带张慧科去打工的人,得知张慧科走丢了,我想这时她心里肯定很难过吧!他没有放弃,而是抱着我偏要找到张慧科的心态。

魏老师,他为了张慧科想出了很多办法:去火车站播广播,看到大街上张贴寻人启事她也去买笔和墨写寻人启事,最后得到一个人的指点来到了电台。

因为他没有证件,没有推荐信,没有保障,也找不到台长,因此活生生的被赶了出来。但是,魏老师不仅没有放弃,在电台门口等了一天半,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个都不能少。

从电台里走出一个戴眼镜的,魏老师问道:“你是台长吗?”这个台长心地很好,不仅让他上电视,还使富有的人捐了许多粉笔,钱,学习用品等。他和张慧科一起开开心心的回到了水泉小学。

最后一幕,在讲台上摆了好多粉笔,还是水彩的,张慧科问:“我能多写几个字吗?”魏老师说:“当然可以”于是,张慧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魏老师。

现在的我们,与他们完全不同,我们条件比他们的好多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学习机会。魏老师对学生的关心远远超乎了我的想象,我们应该多尊重老师。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10】

看了《一个也不能少》这部电影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水泉村唯一的小学 ,水泉小学的教师马老师的母亲得了重病,马老师要回家看望母亲,要一个月的时间,可村长请不来有初中以上学历的.代课老师,只好让13岁只有小学学历的魏敏芝当代课老师。魏老师代一个月的课,工资是50元。马老师给了她一些粉笔,正好一天一根。可是“调皮鬼”张张慧科弄倒了3条腿的讲桌,弄断好几根粉笔。魏老师让张慧科捡,张慧科不肯,拉来拉去又踩断了十几根粉笔。后来,张慧科赔了五角钱。魏老师饶过张慧科。有一天,魏新红由于跑步特别快,被村长带到体育学校,她被体育学校特招走了,张慧科也去城里打工了。魏老师为了“一个也不能少”,要去县城找张慧科,没想到路费要22元。由于没有车费,魏老师只媸和学生去搬砖挣钱。可是钱只挣了一点,又和学生们喝一瓶可乐,只剩下9元钱,魏老师只好去混车去县城,可是,没坐几里地就被司机赶下车,她只好徒步走向县城。晚上,魏老师睡在山路旁时,被好心拉货司机送到县城。魏老师在县城里找到了知道张慧科情况的人,询问情况。魏老师被领到车站,找张慧科,可找一天也没有找到,魏老师又付给知情人2.5元,又用5角钱买了两个包子,两人一起吃。后来,魏老师用剩下的6元钱买了一支笔,一瓶墨水,一百张纸,爬在车站的座位上写寻人启事。可是联系方式不对,晚上纸又被风吹走了。这下,魏老师身无分文。魏老师只好去找电视台,由于没钱打广告,她只好去找电视台台长。问了无数个“你是台长吗?”之后,终于让台长感动了,魏老师成了生活七彩虹的特邀嘉宾,在电视上找张慧科。张慧科被饭店老板娘收留,知道了这件事,老板娘,让张慧科去见魏老师。回到了水泉小学后,许多人捐钱捐物,有了无数粉笔,桌子也修好了。

与水泉小学的同学们相比,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呀!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11】

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责任,一种感动。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从学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责任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12】

魏老师从学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责任所带来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经辍学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理想与现实》观后感


《理想与现实》观后感

周日首播之後初战告捷,第一集紧凑精彩,没发现什麽多余镜头,看的很过瘾。昨天Igood发文聊聊印象很深刻镜头,我当下就想到——比稿听见OZ作品掌声时候,那个看表动作和得意的笑,之後又在Lance注意下变皱眉的掩饰。这一段肢体表情,传递瞬间心境变化。还有宿醉後小鹿醒来尴尬逃离,不忘掩饰身份的记得找眼镜,警惕和真性情都有。虽然都才三秒镜头,但很精彩。

好像从爱丽丝起,记录感受写评论慢慢的成了习惯。回头看看也算是点滴积累。这一次也没打算偷懒,但原本次真的想要好好休息一下调整一下模式,不想那麽拼命的。

因为看了Igood发文下面的评论,还在笑说很多人学会看见细节传递的讯息。有朋友注意到“大路和小鹿的说话方式,基调都不一样。大路的眉毛很灵活,小鹿的眼睛很传神。喝酒和被叫醒那里,根本就是天真可爱的小鹿。各种搞笑和尴尬。比稿时,路天行什麽也没说过,连企划案都没看过。丝毫不紧张。看得出他胸有成竹,绝对信任自己一手建立起的公司。也因此才会如此玩世不恭的休三个月假。粉色西装绝对衬托出路天行的骚包气质!”我还在开心说话方式声调上的区别,又多一个人注意到啊。没事没事,本来这部戏刚一开始就需要引导观众去特别注意路天行不经意的习惯,还有小鹿刻意的收敛。早上,还在半喜半忧说,这样剧情不易被误解,但制作要求更高了。

结果晚上不知道怎麽回事大家就起了争端,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起因我是不清楚,但好像是因为角色演绎方式上有不同意见。

其实吧,大陆的网路平台还真的是很强,偶像坚持一年一部作品也让大家不可能永远只看偶像一个人的作品。这看的多了吧有比较就在所难免,还沉浸在上一个喜爱的角色里,先入为主对新角色的表达方式有心里设定的框框也是情有可原。连蘑菇本人做功课的时候都难免犯错,也有总是看不顺眼的时候,也有怎麽看怎麽像另一个演员的时候。

这次的新剧设定有很多新鲜不同以往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无可藉鉴的挑战。就男主而言,不同身份不同个性是因为主人公自己的意愿刻意区分,又是在同一个圈子从事同样的工作,会有很多捉襟见肘的时候吧。单单这一点我就还蛮期待的。其实不仅要看大路小鹿怎麽相遇,还要琢磨大路和小鹿究竟谁在隐藏什麽。啦啦啦啦~想起阿布在台视首映会上学萧敬腾,还有完娱曝光的片头拍摄花絮,那种又疲累又颠狂的状态。哎,大约大家都快要被逼疯了吧。这次应该不仅是对阿布,对所有演员、对整个Team都是新挑战。更何况早前听说T)不南辕北辙,两个身份不被拆穿才怪。要区分两重身份不令人起疑,这样的角色情景设定需要张扬外放的演技,某些地方的诠释令人反感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张扬外放需要控制力度,过了就真的变成做作浮夸了。现在既然有不同声音出来,是不是多看看後面的发展才下定论。看看这样的反感究竟是因为剧情需要,还是真的诠释方式上除了问题。其实说一点问题没有是不可能的,只是现在我还没抓到,还来不及一点一点写出来。

其实我看到第一集里好几个细节点出来路天行的骨子里是个君子,虽然又臭又拽又贱,但是他的方寸很明确。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那些张扬下面隐藏的坚持……小鹿的状态下也在刻意隐藏一些东西,不仅仅隐藏自己的身份,还在隐藏一些更深的情绪……好像没人发现……

看来我是仔细一点吧,我就是个强迫症患者,自己过不了自己的关。只是看版上的争端看的很无奈……

千万别把我当回事,我就是个空有热情只会码字的NC粉而已。

心术观后感


心术观后感

《心术》观后感一

在病患伤医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心术》的热播无疑是缓解医患关系的一阵及时雨。它让我们走近医生的世界,让我们知道病患和医生并不是只有对立关系;它让我们打破先入为主的医德败坏的观念,更加理性客观地去区别对待我们碰到的医生,它让我们认识到一棍子把人打死是不明智的,也是徒增烦恼的。它让我们知道,社会上坏人是有的,但要相信好人还是更多的。

本片不像一般的主流片,一味的宣扬真善美,对于医院、医生的犯的错误也敢于暴露。这个世界本就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瑕不掩瑜,正是敢于揭露自身的不足,才让大家感到真实,才让大家敢于接近。片中几位主人公的令人记忆犹新的台词,穿插在故事的情节里,一点也不突兀,不像一些电视剧中主人公喊口号让人质疑和生厌。

在一些小情节里,剧中人物对社会问题的困惑和谈话,也带领着观众突破固有的思维,去思考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次原因。这种令人深思的作品往往是经久不衰的。

说点别的,很欣赏剧中刘晨曦的生活态度,面对病重的女儿,在一次次错失肾源的情况下他能安慰自己和妻子:得知我幸、失之我命。面对日夜为女儿忧虑憔悴的妻子,他安慰妻子在困难也要乐观、幽默的对待,生活的本质在寻找快乐。和同事探讨生活时,他说幸福生活的根源,在于客观真实的感受,不是这山觉得那山高,不是将自己的痛苦夸大,把自己的收获当做是应得的,将心比心,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

最后说一下,剧中的插入广告无疑是最大的败笔。如果作品够好无需广告也能收获大量的商业报酬,犹如画蛇添足的广告,无疑在无形中伤害了观众同时也贬低了自身的价值。

北纬30°岛

2012.6.29

电视剧《心术》观后感二

《心术》刚看了一集就被吊起了胃口,很想深入了解杨阳导演是如何解读当下的医患关系,到底能在多大层面上反映当前社会现实,也想通过这个电视剧更多地了解医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探究医院的诊疗流程和些许内幕。近期牺牲了十几个晚上的睡眠时间,终于将这部由杨阳执导,六六编剧,吴秀波、海清、张嘉译主演的《心术》看完,触动很大,觉得自己有话要说,一吐为快!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确很不感冒剧中对医生某些方面的美化,感觉离我们现实生活有点远,认为有点假,甚至怀疑该剧投资方是否接受了医院的赞助,故意高大了医生的形象。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逐渐改变了我固有的看法,我感觉自己慢慢融入到了导演给我们编织的世界里,认同了导演想要表达的某种东西。( )我开始与剧中人物共悲喜,同甘苦,甚至在某些渲染的场景下不争气地流下了“久未谋面”的眼泪。

杨阳导演说:“这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那就是FAITH(信),HOpE(望),LOVE(爱)。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

“信、望、爱,这是人类最重要也当下中国最被忽视的主题。”

“让患者和医者清楚地看到对方平时不为人知的部分。换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我们要拿出绝对的诚意,使它成为一部真诚的作品。”

“它是非常中国、非常当下的。医院的味道、社会的味道、金钱的味道、人性的味道扑面而来。”

我觉得杨导真的做到了,我确实感受到了导演所释放出的那种召唤、那种希冀、那种追求、那种味道。从剧中我感觉到了人性的“真善美”,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所以更应该特别珍惜。“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个人都向往“真善美”,内心深处我们都有成为善良的好人的愿望,可无情的社会现实却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大行其道,社会的诚信体系被破坏殆尽,道德底线也一再被突破和降低,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互相提防,使得我们只能用厚厚的盔甲将自己全副武装起来,让别人看不到我们的真面目,以免自己受到不应有的伤害。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每个人都有其人性善的一面,也必然有其人性恶的一面,我们既要看到人性恶的一面,及时予以批判和遏止,更要看到人性善的一面,大力加以赞美和宣扬,推动社会向“真善美”迈进。

记得曾有人说过“人类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是在某个历史时期,这个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却惨遭蹂躏和抛弃,那个阶段人性被摧残扭曲,造成多少父子成仇、夫妻反目、人伦颠倒的悲剧,亲情和伦理被践踏,仇恨和恐惧被放大,人性的恶的潘多拉魔盒打开了,魔鬼蜂拥而出,祸害人间……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物质是极大的丰富了,但整个社会却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曾经的泱泱华夏礼仪之邦,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并采取行动吗?

现在该到我们觉悟和清醒的时候了,从自身做起,进行自我救赎。我相信因果循环,我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必须学会敬畏,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心术》给我的启示,愿《心术》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和感动,愿“

《一个州长的疯狂》观后感


《一个州长的疯狂》观后感(一)

《一个州长的疯狂》揭露了云南省楚雄州原州长杨红卫,利用职务便利大肆受贿的犯罪事实,揭示了杨红卫从一名年轻有为的党员领导干部沦落为腐败分子的沉沦轨迹。看完后,我也感悟良多。

好与恶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闲暇之际,总喜欢浏览网页,也接触过杨红卫的一些报道,看到他一步步的成长历程,年轻的我们也不禁慷慨激昂,有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志,可以说,在一定时间里,杨红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进步与进取的楷模。然而,当我们知道他成为一州之长后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大肆挥霍,脱离群众,反而有种严惩之而后快的渴望。杨红卫的事实,向我们深刻展示了好与恶的蜕变,我们都应当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贪如水,不遏而自溺;欲如火,不禁而自焚。杨红卫和他同床异梦的妻子,披着华丽的外衣,疯狂敛财,不仅暗中收受还公然索要。杨红卫妻子最后的一句话其实凭着我们正常的收入,都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道出了他们深深的悔恨。杨红卫的例子告诫我们:不可有贪欲的想法,应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正如古人所言莫为浮云遮望眼,此物长宜放眼量。或许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亦是人生一道美丽的场景,或许这样的人生才显得更加精彩,更有意义。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胆识与气度。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影片中杨红卫说难民是刁民的情景,让我印象深刻。可以说,其早已忘记根本,违背了一名共产党员最初的誓言,没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貌似自由,权利无穷,实则空荡,很快就会灰飞烟灭。杨红卫的例子再次给我们警醒,要始终怀有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情和感恩之心,把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杨红卫的例子真实鲜明而又惨痛可悲,从他的身上,我们要反省自己,自觉抵御一切诱惑,感受一份心不动,风奈何的超凡与洒脱。

《一个州长的疯狂》观后感(二)

近日,市科技局组织我们干部职工集中观看了《一个州长的疯狂》等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让我受益匪浅,感慨颇多。该片通过鞭辟入里的剖析和丰富详实的资料,深刻揭露了云南省楚雄州原州长杨红卫,利用职务便利大肆受贿的犯罪事实,揭示了杨红卫从一名年轻有为的党员领导干部最终沦落为腐败分子的沉沦轨迹,杨红卫作为一州之长,违背科学发展,大搞劳命伤财的形象工程,其个人官德缺失,行为失范,道德沦丧,一步步地将自己送入了地狱之门。杨红卫的事例给我的震撼是强烈的,给我的教育是无比深刻的,我要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作为一名机关干部特别是科技项目管理人员来说,我应该加强筑牢职业生涯的三个堤坝:

一、加强学习,筑拒腐防变之堤


从该警示教育片中不难看出,这些干部他们无视党和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是把权力当成了他们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工具,从而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独断专行,横行霸道,腐化堕落,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做为一名机关干部,我们应该不断增强政治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树立牢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权利关,做到自重、自律、自警。

二、俯身做事,筑永葆公仆之堤

该警示教育片,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要将自己的工作实践跟人民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俯下身子做事,多学多做,谦虚谨慎、严于律己,要做老实事,做本分事,自觉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坚定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省能力,过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住各种诱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三、警钟长鸣,筑洁身自律之堤

当看到杨红卫痛心疾首的忏悔时,我感受到了做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洁身自律的重要性。我相信,没有谁生下来就是腐败的,生下来就准备去贪赃枉法,通常是小不善的累积最终导致了大恶。一包烟、一瓶酒,正常人情世事,仿佛没什么,可很多时候导致腐败的正是这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人情会变成大人情,会变成我们还不起的债。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我要时刻以这些落马的干部为警戒,对待事情要谨小慎微,从小处着手加强自己的自律能力。

《一个州长的疯狂》观后感(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表示,物必先腐,而后生虫。他强调,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在观看了镇纪委播放的《一个州长的疯狂》后,感触更为深刻。它通过鞭辟入里的剖析和丰富详实的资料,揭露了云南省楚雄州原州长杨红卫,利用职务便利大肆受贿的犯罪事实,揭示了杨红卫从一名年轻有为的党员领导干部最终沦落为腐败分子的沉沦轨迹。嘴上挂着党性,心中装着女性的吸毒州长杨红卫的根本问题在于三狂:一是狂热、二是狂妄,三是狂欢。

狂热于面子工程。杨红卫腐败案从地震灾区的民房恢复重建工程事件中逐渐浮出水面。地震发生后,杨红卫并未着急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而是勾结有关人员违规招标,并层层转包,导致建成房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杨红卫先后投资150亿元建设万国总统府;投资上百亿元建设葡萄酒城而这些看上很美的大项目脱离实际,是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观后让人愤慨。狂妄于为人处事。杨红卫为人处事狂妄,自称没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在与云南省一位厅长座谈时,在工作讨论中发生分歧,他竟然拂袖而去;他也常躺在沙发上就给班子成员安排布置工作;在这次查办牵涉他本人的腐败窝案时,他甚至要求公安局长去查办案人员,怎么他们来了这里,我们盗窃案这么多。杨红卫这种狂妄的姿态与人民的公仆完全格格不入,让人看了心生厌恶。狂欢于骄奢淫逸。在杨红卫的主要违纪事实中,吸食毒品尤其引人关注,他因此又被称为吸毒州长;生活作风腐化的他也曾与多名机关和社会上的女性发生不正当关系;迷信风水的他曾因大师一句话而动用国家资金大兴土木。杨红卫这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让人唾弃。

我党新时期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就是消极腐败,这不仅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严重影响了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培养良好的政治品格,始终最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律,牢固筑起勤政为民,拒腐防变的有效防线。

一个母亲的复仇观后感


《一个母亲的复仇》是一部来自印度的犯罪剧情电影,影片剧情精彩,耐人寻味,网友们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的中场,当希里黛玉扮演的德薇卡远远走来,穿过染好的布匹,俨然天女下凡,一个复仇女神的诞生。

在博物馆中, 私人侦探和德薇卡二人站在一副大红色的现代艺术前, 她解释说,这幅画就是摩诃婆罗多中神用血洗头发的故事那是印度的民族史诗,也是最初的复仇故事。

严格说来,电影的很多地方逻辑经不起推敲,故事的结构也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在一些细节额上花了很多的功夫,画面构图也非常出色,甚至可以说摄影山有炫技的成分在里面。 而相反的,如何找到四个犯人的过程,以及犯人用了什么方法去脱罪,这部分的内容却被大大的省略了,四个犯人中,几乎零难度地解决了三个战五渣,然后差点全军覆没于一直在奸笑的大坏蛋。所以观影体验是有时候太跳脱,有时候又节凑过慢。一个复仇的故事中,穿插了对社会问题的暴露,对司法不公正的不满,或许拍摄者也明白,比起漫长的诉讼,大多数观影者无疑更喜欢快意恩仇,创作过程中还是旁骛太多,一言以蔽之,算不上高分电影。

或许片长的要求是节奏拖沓的主要原因,比起当年动辄三小时,每三十分钟一场歌舞的宝莱坞大片,现在的印度电影时长上有所缩短,歌舞也变少了,但依然是两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长。在没有太多支线剧情和对于社会其它黑暗面不加以过多着墨的份上,加入了很多细节的刻画,在人物的表演上扣得很细。主角德薇卡夫人,她的继女,私家侦探以及警察探长的表演都可圈可点。

印度目前还是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近三年里因为工作的缘故,造访同一个城市,印度南部的金奈,也在希里黛玉出生的泰米尔邦,但是每一次去,道路都是同样的拥堵和糟糕的市政建设,报纸上也不停地报道着各式各样的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最近几年让印度声名鹊起的强奸案件。当地的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跟我解释, 因为,这里是民主正直,所以一切都会有人反对,一旦有人反对,就是漫长的诉讼,复议,三年五年过去了,但是什么都没有改变。而在一些纪录片和访谈中,甚至有不少印度的男性认为,强暴案中,受害人才是主要的责任者

近年来,印度电影中为女性发声的题材越来越多, Dangal(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罩袍下的口红等,无一不是女性主义的电影。无独有偶,印度的神话史诗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女神形象,和静态男神相对,女神形象是鲜活而动态的,在一次一次的劫难中,为男神之不能为,斩妖除魔,保护这个世界。一如片中的母亲,在司法失去公正的情况下,在天神都无法看到的角落,以牙还牙。

電影讓人想起韓國電影《蚯蚓》,一個是父愛,一個是母愛,一個是有血緣關係的,一個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如果硬要做比較,我覺得後者比前者更加令人感動。

上帝並非無處不在,所以他創造了母親。在這個故事裡,母親不再是仁慈的象征,而是代表了復仇,代表解脫。一個值得思考的悖論就是,惡行的氾濫和被縱容源於畸形的法律體系,而私刑得以成功實施同意源於這種崩亂的法律體係,同樣是縱容的結果。

復仇的快感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就像私刑會在窮盡所有公法途徑()之後被濫用。所以討論復仇和私刑必須處於一個完善的法治社會語境裡。失去了這種語境,善與惡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用手槍處決惡人的行為本身並不會比輪姦行為高尚多少。

所幸的是電影討論的是母愛。母愛沒有邊界,沒有理由,所以也就不用考慮它是否正義。人類總是喜歡尋找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以母愛之名的復仇也是。我們不能也不敢撕開這層面紗去直面核心,因為同樣的不堪。那就以母愛來掩蓋一切。

電影滿足了一般人的道德需求,雖然這種道德和電影的故事一樣充斥著瑕疵,卻勝於道德說教。惡行並不總能為所欲為的。中國有句古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換成西方的語言,就是上帝不到的地方還有母親。

这是今年最令我感动的印度电影,观看过程中数度落泪。

影片讲述了一名叫德薇卡的老师,一直竭力与继女阿利亚搞好关系,但是阿利亚执拗的认为她抢占了已逝母亲的位置,而对德薇卡充满敌意,甚至不肯叫她一声妈妈,然而当阿利亚被轮奸,且四个强奸犯统统当庭无罪释放后,不被认可的继母开始了一场大胆的复仇行动,最终正义得到伸张的时刻,德薇卡也赢得了阿利亚的感情。

影片中,轮奸案发生的动机、过程以及报案到判决,都看起来十分令人信服,尤其是车内轮奸、路边抛尸对黑公交轮奸案的高度模仿等等一系列元素,都实在太符合印度国情了。

但实际上,这些内容被呈现的非常粗糙,经不起推敲,比如为什么阿利亚身上采到的标本会和强奸犯不一样?没有交代。至于强奸在印度社会是怎样一种存在,没有任何探讨,它仅仅是给了德薇卡一个表现母爱的机会,而并非真正的主题,也无任何社会价值,更多的是一种蹭热点行为。

但是,影片在刻画母爱时的细腻生动,让人赞叹到完全可以忽略这点小瑕疵。

举个简单的例子。

阿利亚重伤躺在病床时,德薇卡试探性的挪步至床的附近,待看清伤势后,依旧步伐迟缓,发出了撕心裂肺般的痛哭。为什么德薇卡没有像很多影视剧那样,飞扑到床前大哭大喊?因为她已得知女儿深受重伤,却又害怕亲眼目睹这一切,所以她变得畏惧,看清伤势后,依旧没有扑到床前,是因为沉重的打击已经让她迈不动步子,只有无法抑制的痛哭。

这段剧情只有几分钟,却无比生动的展现了母亲对女儿深切的爱,摆脱了俗套,非常走心。

随后,影片又对德薇卡的内心变化,进行了细致的描摹。

得知女儿不仅身受重伤,还被性侵后,德薇卡崩溃了,她哭着在电话中向丈夫求援,声音颤抖的走了调,这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碎又脆弱的母亲。

强奸犯被宣布无罪释放后,德薇卡从痛苦变为愤怒,但她没有像丈夫那样,直接在法庭上对罪犯拳脚相加,身为老师的她,依旧维持着基本礼节。

但是,当一名强奸犯居然回到学校上课,还笑着和自己打招呼,并擦身而过后,德薇卡被激怒了,镜头用一个缓慢的镜头聚焦在她面部,她的脸微微抽动,眼光发直,原本她只是一个因女儿受伤而痛苦的母亲,现在变成了一个被伤害女儿的罪犯挑衅的母亲。

母亲心中的猛兽苏醒了。

她驾驶着小车,一路追踪这名强奸犯,伺机撞死他,但最终被一辆突然出现的大卡车打断,慌乱中还差点出了车祸,看着自己的手足无措和远去的强奸犯,脆弱再次占据心头,德薇卡在车中哭泣的不能自已。

回到家中,德薇卡冷静了下来,镜头给了她一个特写,阴冷宁谧的光线中,她面色凝重,苏醒的猛兽得不到安抚,无法睡去,莽撞的行为,又无济于事,深爱女儿的母亲,该怎么办?一个复仇的念头诞生了。

常言道,为母则强,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就会立即强大起来,更多的时候,是强烈的母爱,反复冲击着女人天性中的脆弱和软弱后,最终冲破自我局限,变得坚韧。

这段细致的心理变化描摹,有着很强的代入感,让人体会到一个母亲是如何将自己对女儿炙热的爱,化为一种钢铁意志的过程,也让随后的人物行为变得合情合理。

复仇开始了。

为了增加一种庄严的仪式感,影片中德薇卡和为她提供情报的私家侦探,进行了一段颇具哲理意味的对话,这段对话中,用传统宗教合理化了复仇举动对现代司法的破坏,顺便将传统印式英雄所具备的神性赋予了德薇卡,观感相当惊艳。

侦探:要相信神,他会搞定一切的。

母亲:神也不是无处不在的。

侦探:我知道,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这让人想起《薄伽梵歌》中,黑天克里希那劝导阿周那不要犹疑,参与战争,完成职责的故事。战争、复仇所涉及的杀戮,并不符合宗教提倡的仁爱,但是面对世俗力量在惩罚罪恶、践行公正的无能时,它却变成了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而采取这一手段的人,则被赋予神性,这种典型的印式思维可能比强奸案,更能代表印度特色。

在德薇卡参观一次以《婆诃默罗多》为主题的现代画展,若有所思的说,这是最古老的复仇故事时,这种意味就变得更浓烈了,充满印度风情的背景音乐,像是要拉你回到几千年前。因此,片中那个主张维护司法程序正义的警察,根本是个鸡肋般的存在,以印度的现状,这个角色不可能有所作为,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同没有真正探讨印度强奸现象一般,影片亦没有沉溺在对传统的追思中,立即转而继续着关于母爱的主题,因此复仇的过程被拍摄的简洁又精致。

第一次复仇行动中,身形柔弱的德薇卡眼神坚定的来到自己最信任的朋友家门口,随后朋友依计逮住了一个强奸犯后,画面直接切到强奸犯醒来,发现自己被阉割。

复仇过程展现的异常简洁,没有对罪犯的斥责言论,没有对罪犯的鞭挞折磨,留给我们的只有母亲坚定的眼神和柔弱的身形。因为影片并不意在展现正义的宣扬和罪恶的惩罚,而只力图展现母爱的伟大,再柔弱的母亲也会为了孩子变得坚韧,为母则强、为母则强、为母则强......

影片还非常用心的,展现了阿利亚得知强奸犯遭阉割后的反应。她拨开了拉闭许久的窗帘,仰头感受外面的阳光,眼角噙着泪,她一定觉得这是上天的旨意,替自己找回公道,但实则是那个一直不被她认可的继母,在坚定的保护着她,德薇卡则悄悄的看着,什么也没有说。

这就是母爱,尽管孩子对自己充满误解,但并不妨碍她去持续而无私的付出,只要孩子能够幸福,母爱有多坚韧,就有多宽容。

随后的三次复仇亦是如此紧扣母爱主题,母亲复仇时的坚韧和自身先天的柔弱,母亲对女儿的巨大付出和女儿对她的不接纳,交替展现着,巨大的戏剧张力在双重的强烈对比中被搭建起来,令人倍感动容,让你忍不住想要深情的对着德薇卡大喊一声:Mom!

Mom正好就是影片的原片名。(我不喜欢豆瓣的译名《一个母亲的复仇》,因为复仇并不是影片主题。)

于是当最后,得知真相的阿利亚终于喊出了这声Mom时,你不会感到一丝刻意的煽情,而只有感情被释放后的深深的激动。

这部歌颂母爱的电影,细腻生动的足以调动你所有的情绪,哪怕你从未成为一个母亲,也能深切的体会到一个母亲的所有内心活动,并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一个影片拍到如此境地,再怎么有瑕疵和鸡肋,你都会爱上它。

很多印度电影,虽然有好的主题,但容易陷于说教,尤其是喜欢让人物自己将故事的内在立意说出来,这种方法很直白,但也显现出编剧能力的薄弱,但是《妈妈》这部片子,完全避免了这个毛病,它把立意融于故事,交给观众自己体会。

饰演母亲的是有宝莱坞最后女皇之称的希里黛玉,年过50的她,青春不在,颜值已逝,但出色的演技,依旧让你忍不住膜拜,女皇就是女皇!没有她过硬、到位的演技,将一个母亲的爱从内而外的诠释出来,母爱的主题将失去一半的光彩,甚至可能都无法令你感动。

印度影迷都知道,希里黛玉不仅是两个女儿的妈妈,同时也是一个继母,她的完美演绎中应该也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毕竟来自生活的,永远是最真实的,也最能打动人心。

《一个母亲的复仇》观后感


神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妈妈。

最初听到这句话是在《请回答1988》里,而在《一个母亲的复仇》中听到这句话,所带来的感受却截然相反。

《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震惊印度的德里黑公交案,看完影片之后确会让人们更加关注这类案件,而除此之外,能够体会到的就剩下母爱,或者说是女性对于女性的同理心。在盛行厌女的印度,女性本身即为原罪。影片中第一个被报复的歹人在醉酒时对着另一个男人洋洋自得的说了一段话,大致意思为,轮回几世方能生为男人,而每一次轮回都有可能生为女人。生为女性,是最为无奈的宿命。

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女儿(严格来说是继女)复仇,不如说是一位女性为另一位女性所做的抗争。且不说,这里作为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语现象,仅从父亲与母亲的反应对比中就能发现,在父亲通过种种正常法律手段为女儿讨回公道而最终无果之时,能够发现父亲在最后无能为力之余,也逐渐失去了想要夺回正义的想法。哪怕深爱,终抵不过无法感同身受,没有人不想生活能够安宁一些。

作为继母的女主角所采取的行动却是截然相反,在认定所谓的法律、警察终究无用之时,她选择自己寻求正义。同为女性,她更能理解女儿的痛苦,在第一时间得知噩耗之后,她紧抱双臂,一手痛苦的抠住腹部,声嘶力竭,她能想象得到女儿的痛,更在于对于丈夫的承诺,她失信了,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同理心让她无法置身事外。而这是父亲无法体会到的,父亲的一切反应都体现出一种距离感。

希望正义不会迟到吧。

观后感《《心术》观后感范文 一个现实与医患的真实写照》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与观后感范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