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电视读后感 > 地图 > 电视读后感

电视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试评电视艺术片《格咚代》。

观影是一种全方面的感官影响,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观后感。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试评电视艺术片《格咚代》》,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炽热情愫 唯美艺术
试评电视艺术片《格咚代》


淮安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艺术片《格咚代》,是一部介绍金湖秧歌历史发展与传承现状的民俗风情艺术片。它是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来表现的。此片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并荣获江苏电视文艺一等奖!
金湖秧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对于淮安人特别是金湖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作为秧歌的故乡,金湖人对于《格咚代》的播出更为亲切、关爱。同乡们的观后感就集中于一个字,美!内容美,画面美,音乐美,情境美,情感美此片集大美于一身,美不胜收!

(一)题材独具 结构舒缓流畅

金湖县地处淮河下游,三面环湖,水域宽广,盛产稻米、鱼虾,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金湖秧歌是金湖及周边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水田插秧时,一边劳动一边演唱的田间民歌。演唱的目的是为了解乏提神,自娱自乐。在长期面朝黄土背朝天单调的插秧劳动中,秧歌的传唱确实起到了减轻疲劳、提高工效的作用。
艺术片《格咚代》正是紧紧围绕金湖秧歌这一主题来展开的,它的艺术表现和情景展示都是以秧歌的发展、传承来进行的。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人们以朴实的情感和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了这一特有的演唱形式,是当地传统文化中流传最广、内容最为丰富、艺术性最强,而且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堪称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编导剌海东以敏锐的眼光和精准的视觉捕捉到这一独特素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选材上来说便已成功了一半。
该片借以春晓为讲述人。她出生于金湖,对于本土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夏收结束田园新绿的季节,她又回到故乡。通过她对民俗学者戴之尧、音乐家崔新和秧歌传承人张忠祥的采访,将金湖秧歌的形成、作用、内容、形式、曲调、锣鼓伴奏等等方面一一加以介绍,层层推进,引人入胜。随着情节的展开,着力表现在金湖这片故土上,有一群人为了秧歌的发展、传承、保护奉献着毕生精力,才使得秧歌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得以发扬光大,享誉四海。
《格咚代》的叙述风格清新自然,娓娓道来,恰似拉家常一般亲切、温馨。电视片巧妙运用蒙太奇手法,通过镜头的剪辑和组合,使通篇结构如行云流水,舒缓流畅,恰是涓涓细流般流淌在心田,令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二)画面清新 色彩饱满亮丽

打开电视艺术片《格咚代》,一帧帧清新亮丽的画面便映入我的眼帘。
广阔无垠的田野,温润柔情的水乡。禾苗茁壮,稻花飘香,稻谷饱满,一片金黄。农民们用辛劳的汗水,浇灌着丰收的希望。
随之而来的画面,是一排排劳动妇女忙碌的插秧景象。她们一边插秧一边歌唱,苦中作乐,饱含深情和向往。
金湖秧歌属于劳动歌中的田歌,是家乡原野上四季变化的风景,是伴随田间劳作而抒发出的心声。它已经成为一种民俗风情,深深扎根在家乡人的心田里。它完全是劳动与生活的积累,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对扎根于故土的人来说,这绝不仅仅是一行行字幕的显示。它是人们用心血浇灌出的一朵朵奇葩,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歌声高亢悠长,在广袤的田野上荡漾。它像河湖中滚滚波涛,宣泄着朴实而浪漫的情感,流淌着甜美或辛酸的故事。我是听着秧歌长大的,但好久没有听到秧田里的演唱了。秧歌一首接着一首,新绿的田野里欢声笑语,歌声飞扬,只有热爱它的人才会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怀。我似乎被这久违的场面牵引着,沉浸在无限的思绪中。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户土地减少,加之插秧机的普及,几天时间插秧就结束了。锣鼓师傅便失去了市场。许多老歌手和老师傅也相继谢世,秧歌在田间的演唱形式已基本消亡。看着八十高龄的锣鼓师傅张忠祥远去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深深感到,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秧歌传承与保护的责任。
镜头一次次再现那历经沧桑的锣鼓。张忠祥老人三间老屋几乎没有什么珍藏,惟有这陪伴他一生的锣鼓是他舍之不去的情结。
为了拍摄金湖秧歌,才难得组织一次田间人工插秧。现在要听到秧歌,那已是舞台上的表演了。可喜的是,以秧歌为素材的动人旋律终于形成作品,并搬上国际舞台。交响音画《格咚代》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和肖邦音乐节上大放光彩。这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将金湖地方风情传播到了全世界。
时代在更替,生活在变化。人们对自己家园的情感却永远不会改变。不同的人,为了秧歌的传承,做着不同的努力。
数百年来,金湖秧歌一直回响在这片土地上。格咚代,格咚代,一代代人用激情的鼓点和深情的歌唱,永远呵护着这份乡土情怀。我相信有这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它就永远不会湮灭!

(三)音乐优美 弦律委婉动人

金湖秧歌在演唱方式上分专业和业余两种。专业歌手称为锣鼓师傅。主家雇请他们专门为秧工演唱助兴,这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演唱时两人配对,一人打鼓一人敲锣,用来作过门或伴奏。鼓师傅主唱,锣师傅帮腔,时而轮换。金湖称这种形式叫锣鼓秧歌。其中穿插有很多打情骂俏的荤段子,所谓栽秧田里无老少,用来取悦听众,使秧工们乐而忘劳。他们通过锣鼓和演唱来指挥生产、督促进度、监督质量、鼓舞情绪。每当主家请来锣鼓师傅,秧工们便热情高涨,干劲倍增。
业余唱法是由锣鼓秧歌演变而来。小户人家请不起锣鼓师傅,自家一边插秧一边唱和,用来消遣自娱。业余歌手在演唱时先由一人唱格咚哉代替锣鼓伴奏,称为打鼓号子。另一位歌手主唱,中间的鼓点同样由前者用衬词帮腔。在唱腔上更为高亢悠扬,委婉抒情,与锣鼓秧歌有很大区别。金湖秧歌的曲调则是以业余唱法为代表的。这些曲调节奏明快,清新悦耳,既有北方民歌的高亢豪放,又有南方民歌的舒缓流畅,南北交融,别具特色。
水乡的水,亘古、空灵、智慧、浪漫,富有激情。金湖秧歌是劳动者心灵的呼唤,情绪的释放,精神的慰藉。它大胆、质朴、炽热、率真,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
音乐家崔新说得好:金湖秧歌热烈奔放,曲调优美,是极其难得的原生态民歌。是一种从心田自由流淌的音乐,题材绝大多数表达爱情内容,是抒情和歌唱有机的统一。它色彩朴素,感情深沉,亲切自然,生活气息浓,曲调明亮且富有穿透力,保持了本地特有的风格和个性。它的曲调富于变化,表现力很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歌中民族调式运用的技法。它对歌词中不同句式的适应性和巧妙程度令人叹服。其中长短乐句的运用,也显示出独到之处。对研究劳动与歌、歌与劳动的相互适应性、关联性,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应用价值。
在艰辛苦累的生活里,人们需要耳熟能详而又通俗易懂的情感表达,需要最直接、最畅快的情感宣泄。金湖秧歌,唱出了人类最原始、最朴实的情感世界里那份初始的欢愉和向往,是劳动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水乡人民祖辈流传的精神财富。
金湖秧歌,这朵水乡奇葩,深植于民间文化这片沃土,葳蕤了湖泊水乡,芬芳了河流山川,美化了勤劳善良插秧人的苦乐年华。感谢淮安电视台,为我们真实再现和保存了这份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将在苍茫大地上余音袅袅,永传后世,唱响人寰!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一)

廉吏能臣第一人

40集的电视连续剧《于成龙》在央视一套播完了。这是一部优秀的反腐倡廉历史剧,讲述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洁、为民办事、为国尽忠的故事。有时一晚连播三集,我不顾劳累也要坚持看完。我边看边思考,于成龙一介书生,45岁才出仕,最后官至一品,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死后又得康熙加封。他出身平民,没有背景,朝中无人,不请客送礼,不朋党营私,一生中却三次被推举为 "卓异",其中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条值得思考:

一是打铁还还需自身硬。于成龙所做之事,皆是公事、民事,没有一件是私事、亲事。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他的生活俭朴到极点,长年吃素不开荤,有"于青菜"之称,像个"苦行僧".他不按常规出牌,经常顶撞上司甚至不执行皇帝的命令。比如在黄州力排众议,坚持剿抚并用招安刘君孚;又如在福建公然对朝廷的禁海令表示异议不执行;更有甚者,竟然先斩后奏,惩治了朝廷的外甥、江宁大将军赫里。所有这些,有多少人不理解,有多少人反对,有多少人参劾,但他都有惊无险。这是为什么?个中原因主要就是他做的事都是为百姓、为国家、为江山社稷。这也印证 了那句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正是由于他自身正、自身清、自身硬,才使他干起事来充满自信,一往无前。

二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一个团结战斗的团队。于成龙廉洁从政,和官场的不良风气是格格不入,每到一地都是惊心动魄,纵有天大的本事,单枪匹马也是难以成事的。但于成龙有"福气",有一个同心同德干事的团队。这个团队和他一样,不图名图利,不贪财爱财,甘于清贫、坚持操守。像幕宾师爷周先生、刀笔小吏柳晋阳、神勇捕头雷翠亭、忠实管家石玉林、石玉兰兄妹等。这一行人合作共事几十年,性格差异、阅历不同,生活习俗也不相同,在处事决策中有时意见也不尽一致,但他们有共同的理想信念,风雨同舟无怨无悔。他们目标一致、志趣相同,彼此欣赏、胸怀坦荡。有时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和争执,不仅没有形成隔阂,反而形成了互补,使他们的决策更民主、更周详,方案更完整、更可行。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于成龙的成功,也是对此很好的诠释。

三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于成龙为官一世,造福一方,虽有沟坎,但总的来说仕途坦荡。于成龙所处的时代,是清朝建立之后、百废待兴、走向繁荣发展的时代。经过顺治皇帝十多年的征战,天下初定。但清王朝大业还不太平稳,内忧外患仍然威胁着这个新生的王朝。胸存大志的康熙皇帝励精图治,急需要于成龙这样的务实官员出仕干事。时势造英雄。历史给了于成龙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当时,朝野上下亲民干事的不少,公道正派的官员很多,他们惺惺相惜,直言敢谏,比如陈廷敬、张朝珍等。对于成龙的实干为民,朝廷是认可的,百姓是拥戴的。于成龙杀贪官、压豪强,三次荣获"卓异",这有清一代,实属罕见。一个人要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这不仅需要自已有能力、想干事,还有客观因素、还有周围环境。比如得有人认可你、欣赏你,而且认可你、欣赏你的人水平更高,能够给你施展本领提供更宽阔的舞台。于成龙以他那宽广的胸怀、务实的态度、坚定的立场,赢得了世人称赞。他初任广西罗城知县,治乱世用重典,就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在湖北期间,知武昌、理黄州、平叛乱,受到了湖北巡抚张朝珍的保举;在福建期间,审冤案、开海禁,又得康亲王、巡抚吴兴祚等的理解认可,第三次当选"卓异",并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和欣赏。他生在一个好时代,遇到了开明的领导。当时的从政环境,也有利于廉吏能臣的成长。这可能就是于成龙干事成事的原因吧。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治,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作者:闫国文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二)

作者:方友

近期观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于成龙》,感触颇深。看着于成龙躹躬尽瘁,殁于任上的镜头,我的心似乎在滴血,内心呼唤着:于成龙真乃一代廉吏。

这部电视剧讲述于成龙在出仕前刻苦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修齐治平、知行合一、义不辞难为价值追求;出仕后,在23年的从政生涯中,跨越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省区,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坚持以民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勤政爱民、勇于担当、三举卓异的从政实践,刻苦廉洁、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人格魅力,深得各地民众爱戴和各省督抚的器重,康熙帝盛赞为"古今廉吏第一".

本剧通过其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一系列生动故事,再现这位"吏者之师"的感人风范。

"于青菜" "于大胆" "于青天"这些美称并非空穴来风,他罗城治盗丶湖北平匪丶福建平冤丶直隶救灾、两江惩恶,从一个边远山陲的小小县令,一步步成长为封疆大吏,他爱民如子,勤于政务,廉洁奉公,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好品质深受百姓爱戴,赢得康熙帝最高褒奖"古今廉吏第一".

当观看于成龙与康熙帝在上书房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这一幕,感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与康熙帝简直是惺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他告诉皇上,自己是贫苦人家出身,勤俭习以为常,还说"上有所好,下便投其好".

皇上便引用李商隐两句诗:历贤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说自己虽比不上殷周古代明君圣贤,但时时警示自己,勤政爱民,奉行节俭,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并视于成龙为知已。

其实,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历行勤政节俭,才有希望;小到一个家族,也是同出一辙的。猛然想起爷爷当年说的话,富从升个起(升:古时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个:指一粒米,一根线,指数量极少。),穷人家做事没算计。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懂得财富的积累,而穷人呢,往往没有过多地考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看一个家族有没有希望,主要观其后代是否勤劳节俭,励精图志。当他们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控制自己的欲望,并孜孜不倦地为之奋斗,让希望之光普照大地之时,便是其灿烂辉煌的美好人生。

观电视剧《于成龙》,还可体会到凡成大事者,必先历经磨难,苦其心志,强其体魄,并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永往直前的精神。

剧中再现了于成龙赴广西罗城县就任时艰难困苦的情景,和家人分别无异于一场生离死别,典卖田产一百两银子作为赴任的盘缠,如同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五名同乡跟班,一人病亡,两人看到蛮荒之地,弃之返乡。

且不说从山西老家到广西罗城的路途遥远及条件艰苦,就是那赴任的罗城县,地处荒蛮,匪盗横行,杀人越货,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前两任知县,一人逃走一人被杀,自己这个新知县赴任途中险些被盗匪活埋,官印官服被抢,这哪里是赴任?简直是赴死!

就在这挑战生存的一线希望,他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一一民心向背,团结民众惩治恶匪,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不顾个人安危,他执意闯进苗寨,与老百姓站在一起,和来势凶凶的匪徒展开生死较量,斗智斗勇,终于取得初战的告捷,为自己在老百姓心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电视剧《于成龙》的确是一部好剧,无论在做人做事方面,还是在国家大政方针方面,都有极好的参考价值。敬己、敬人、敬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我们每个人只要心中有爱,弘扬正气,在生活实践中勤于动脑找出恰当的切入点,你的人生也为之光芒四射。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三)

从《于成龙》到创业职场的深刻感悟

■ 詹润演/文

看完电视剧《于成龙》后,对我的启发很大,特别是创业与职场方面的感悟。所以,我不得不打开电脑向大家再次分享我对这部电视剧的观后感。

一、英雄不怕出生低,只要心中有理想

于成龙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44岁才开始出仕为官,是大器晚成型的人物。

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从六品知县开始做起。他要去工作的这个地方是遥远的边荒之地——罗城。他的很多亲朋好友都劝他不要去,因为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不到两年,而且局势未稳,十分荒乱。前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但他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了清廷委任。

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与他一同去的的五名仆从,不久或死或逃,但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在罗城,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治理方法。不到三年的时间,于成龙就使罗城摆脱原来混乱和贫穷的景象,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由于政绩突出,于成龙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

后来,于成龙被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再之后,青云直上,直至总制两江总督(一品封疆大臣)。

这就应了一句古话:"英雄不怕出生低。"

只要心中有理想,只要你有能力,无论在哪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不要太在乎一时的处境和一时的得失,做好当下的工作,不仅是做给现在的老板看的,更是做给下一任老板看的。

其实,哪怕你现在所做的努力没人看得到,只要坚定自己的理想,苦着也是幸福的!

二、个人可成为英雄,团队却可以无敌

于成龙从罗城做六品知县开始,他就开始搭自己的班子。那他的这个班子是怎么搭建起来的呢?

于成龙的班子里,有一个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兄弟。他们曾一起读书,一起赶考,也曾劝于成龙不要赶往广西罗城这个是非之地。这个人也一直跟随于成龙从知县到两江总督,他就是于成龙的师爷柳晋阳,是于成龙的智囊团之一。

在去赶往罗城的路上,于成龙历经艰辛与匪寇,(范_文_先_生_网)幸好有游侠相助,经这位游侠观察,发现于成龙是个好官,于是便一直跟随于成龙,成了他的捕快。这个人就是于成龙的贴身保镖雷翠亭。

原山西学政衙门副学政周瑞和因科考题目泄露一案受到牵连,被革职为民永不叙用。于成龙刚到罗城时,周瑞和扮作乞丐,一路跋山涉水来到罗城投奔于成龙。后来,他成了于成龙的幕宾,也是于成龙的智囊团之一。

此外,还有一直从山西老家跟随着于成龙的贴身大管家石玉林,以及帮于成龙解决衣食问题的石玉林的妹妹石玉兰。

这四个人,无论于成龙到哪里,他们都忠心耿耿跟随到哪里。这样,于成龙就可以专心为老百姓办事了。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之所以能够乘风破浪,这四个人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

我们也是一样的,想要自己有所作为,可能自己就可以了,但是想要有大作为,那就必须有一个与你志同道合的团队,无论遇到什么,酸甜苦辣酱醋茶,大家一起分担或共享。

只有这样,你这个"英雄"才能"所向无敌".

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于成龙之所以能够在短暂的23年仕途中青云直上,除了他自己的才能与才华。还有一部分的原因,应该归于他生在一个好的时代和遇到了伯乐。

说他生在一个好时代,那是因为他恰逢"康乾盛世"的康熙年间;说他遇到了伯乐,是因为仕途路上一直有人赏识,并且遇到了一代开明君主和为贤是用的君王。

在去罗城任县令时,他遇到余光祖这样的好上司。于成龙在罗城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三年之间,他使罗城摆脱混乱,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这便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时任两广总督的金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在合州任知府时,不到二年的时间,他使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因为招民垦荒政绩显著,1669年(清康熙八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在黄州任同知四年,又任知府四年。因其在黄州府同知任上的政绩突出,深为湖广巡抚张朝珍器重,于成龙再次被举"卓异".再次举"卓异"后,被调主持武昌府政务,并将擢武昌知府,由于平息暴乱有功,又加上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力。时年八月份,于成龙被调任黄州知府,在他的指挥下,又平定了黄州叛乱。受到湖广总督蔡毓荣的高度褒奖。之后四年左右,()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

于成龙在按察使任上,他因重审"通海案"等政绩卓越,便被第三次举"卓异"后升任省布政使。福建巡抚吴光祚还专疏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从此,于成龙得到清廷的赏识和破格招用。又未逾两年,他被康熙帝所器重,出任为总制两江总督。

其实,于成龙这一路走来,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这一路青云中,无不遇到有上司在赏识他和栽培他,这些"伯乐"没有因为他政绩突出而眼红他或者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而从组织系统中将他踢出去。

所以,他能在最后为集团"老板"(康熙帝)所赏识和器重,成为封疆大臣,好比成为今天大集团公司的分公司一把手。

四、"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于成龙身上,我所看到,不只是前面三者。很多人,或许只知道他在23间从六品知县做到了一品封疆大吏。他之所以能够坐上总制两江总督和兵部尚书、大学士等的位置上,还有一个现在创始人和职业人所应该学习的地方。那就是《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所讲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认为,这是在团队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于成龙的官阶虽一路升迁,但他却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了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践行"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

他去直隶, "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所以,江南民间因此而亲切地称他为"于青菜".

据说,直到于成龙去世时,他的木箱中也就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痛哭,塑建雕像祭祀,谥号清瑞。他逝世后,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

不仅如此,他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不像现在,有些人创业或高升了,有钱了,就抛弃妻子,找"情人"、纳"小三"、包"二奶".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他曾指出:"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

可见,他一生之所以突出,为后世所敬仰,不在于他官高,而在于他以清风高节砥砺官场末俗。

今天,我们在组织中,我们要求下属必须做到,自己做到了吗?我们会在背后说某领导做得不好,换个位置,你上去就能把所有事情做好吗?

所以,无论我们在哪个位置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要求别人如何如何之前,先做好本分,有朝一日,不用毛遂自荐,终有一天会有人赏识你,也自然会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兄弟愿意跟随你的。

或许这就是《论语》中所讲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五、总结

总之,在于成龙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远不止以上这些。在创业与职场上,我的个人浅悟就是这12个字:

找对人,跟对人,做正事,事做好。

读书文化推广者 詹润演

2017年1月25日

纪录片《一代名师》观后感


纪录片《一代名师》观后感

今天下午,校方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纪录片《一代名师》于漪老师并非是专业中文系老师,但她热爱学习,不断钻研,终身学习,勇于实践是于老师教育事业不竭的动力。
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教师是光辉的职业,要成为学生的榜样。首先老师自己要有广泛渊博的专业知识,于漪老师非中文专业,所以多少个日夜挑灯夜读,不断学习,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各类书籍。通过不懈努力,于老师才会成为一代名师。身为小学数学老师的我们,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数学,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给孩子一碗水,我们老师自己要有一片海洋。
最让我感动的是于漪老师对孩子的爱,她认为师爱是很重要的,这是一种超越了血缘的爱。我们每个老师都要心中有爱,做到眼中有生,课堂上不要填鸭式教学,而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

电视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电视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电视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历史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代表各自的阶级和政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信仰,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预测,在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上,在进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国的命运也就取决于这两种信仰的博弈。这种信仰成了中国人寻找一条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1992年,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ABC》,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共产党员宣言》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共产党宣言》引导彭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向革命之路,从他烧田契开始,已经开始绽放出信仰之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党员教育电视片观后感


坚定信念 无私奉献

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观《深圳市2017年党员教育电视片展播》有感

深圳市平江商会党委副书记 赖湘平

《深圳市2017年党员教育电视片展播》拍摄了深圳市一批普通共产党员的优秀事迹,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生活点滴和精彩人生,弘扬了他们的崇高品质和光辉形象,彰显了共产党员的理想追求和革命情怀。我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观看完这些电视片,心潮翻滚,心情激动,深受教育,倍受鼓舞。遂有以下观后感与大家共勉。

一、坚定信念,以实际行动诠释永远跟党走

电视片《永远跟党走》开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场特殊的家庭教育学习在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灵芝园社区38栋陈皇凤家里进行,陈老是这次会议的主持人,主讲的内容是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字幕上打出"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一幕有些另类,甚至有些荒唐,而它就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

陈皇凤老人是一名退了休的普通党员,凭着自己对党的深厚感情,凭着自己对党的坚定信念,从战争年代跨越和平时代,从青葱年华到耄耋老人,信念不改,情怀不变,赤胆忠心,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切听党指挥"这句话,用自己平凡的一生诠释着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从陈皇凤老人的家庭临时党支部学习教育活动,我不禁联想到我们深圳市平江商会的党建工作。深圳市平江商会自2014年成立,创会会长傅福初同志不忘初心,积极筹划开展商会党建工作。首先建立党总支,接着成立深圳市第一个县级异地商会党委,将商会党员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让我们这些漂泊在异地他乡的"流动党员"有了自己的家。这与陈皇凤同志的爱党情怀异曲同工,如出一辙。每一个有组织观念的同志,理所当然要听党的话,响应党委的号召,积极参加党委、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要做到步调一致,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要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永远跟党走。

二、敬业爱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电视片《坚守,我们的选择》讲述了一群坚守在荒山僻壤的基层水务工作者默默奉献的事迹。深圳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东江水源工程是一个伟大的规划,对深圳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这样一群年轻的共产党员远离繁华的都市,来到相对边远偏僻的东江水源管理处,一干就是上十年。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才有了深圳城市用水的安全;正是因为他们的执着,才有了深圳的繁荣与发展。深圳感谢他们,深圳人民感谢他们。

电视片《飘扬在路口的旗帜》讲述的是龙岗交通协管员陈海东的故事。陈海东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交通协管员,奉行"小小路口是我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动作是我对待工作和人生的态度。"他对内爱岗敬业,是我们辅警中的一面旗帜,对外,他用汗水倡导大家文明出行,是面向社会的一面旗帜。我们商会不也有很多象陈海东那样的同志吗?如不计报酬,为商会精心设计会徽的钟党民;不谋私利,义务担任商会财务总监的邓有福;吃苦耐劳,一心谋求分会股份公司发展的黄维国等。他们虽然都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但他们立足平凡的岗位,默默地为商会奉献,为社会奉献,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岗位虽小,作用很大。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象陈海东同志那样,象东江水源管理处的同志们那样,象钟党民、邓有福、黄维国同志那样,坚守平凡的岗位,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薪火相传,用生命与誓言撑起一面先锋的旗

"朝青暮雪,飞絮人生,三十年如一梦;金戈铁马,英姿勃发,来年星光一河。"这是电视片《用生命践行先锋精神》主人公的一首小诗。他,一个在抗击非典战役中火线入党的共产党员;一个在汶川大地震中出生入死的抗震救灾医疗队长;一个"为了病人而生,为了拯救生命而生",在"任何时候绝不对病人说‘NO’"的急救医生;一个身患绝症,仍坚持"人要有大爱,有爱心,要对这个社会有自己的责任感",即使面对死神也要大喊"赚了"的铮铮硬汉——徐粼。在他的眼中,急救已经不仅是一项专业,而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坚守与产物。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书写了宝贵的人生价值,用自己的理想信念撑起了一片无私的爱,用自己的生命与誓言撑起了一面先锋的旗。

当家乡擂响脱贫攻坚的战鼓,当县委向我们发出扶贫助困的号召,商会党委副书记方笑求同志第一个冲在前面,向"大爱平江"扶贫助困公益基金会捐款100万元,结对招工帮扶加义、瓮江两镇贫困户80多户,向县特教学校捐款10万元,还主动捐款数万元给商会党委做党员活动经费。方笑求同志的义举,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真正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作为一个站在祖国经济建设桥头堡,沐浴着党的雨露阳光,享受着改革开放红利的共产党人,毫无疑问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推动深圳和家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无论什么时候,共产党员都要做到薪火相传,用生命与誓言撑起共产党员这面先锋的大旗。

四、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

电视片《时刻准备着》讲述了在祖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风景如画的南澳海边,有这样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集体——南澳人民武装部党支部。在每一次动人心魄的救援行动中,都能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影,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挺身而出,一次次将危险抛在脑后。他们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的需要,把组织的召唤当作纪律,当作职业要求,他们无怨无悔,懂得付出,懂得担当,懂得奉献。这是一支牢记使命的精干队伍,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这是一支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的队伍。

深圳市平江商会也有这样一支队伍,为家乡人民脱贫致富慷慨解囊,为新疆喀什中学基础建设积极募捐,对加义镇孩子上学长期帮扶,为龙门镇村民饮水工程添砖加瓦,对瓮江镇贫困村民的结对帮扶,给柘庄中学运动场建设的资金支持,对平江特教学校的现金捐助等等,一年几百万,三年超千万。还有光明滑坡事件的救援,南山高考期间的志愿者活动……如此种种,无不都是以傅福初书记为首的平江商会的共产党员、商会会员的崇高义举。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共产党员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不愿付出,不要入党!没有担当,不要入党!既然加入了党的组织,就要有担当精神,奉献精神,要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党叫干啥就干啥!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共产党员都要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一切。

电视专题片观后感通用


读后感大全专题“电视专题片观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电视专题片观后感 篇1

通过为期5天观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联合摄制五集电视专题片《零容忍》,感觉很震撼,通过观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深刻绷紧党风廉政建设的弦,筑牢防腐的铜墙铁壁。

一是警钟长鸣,筑牢防线。任何腐化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要充分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大脑中要时刻绷紧这根弦,时时警醒自己,筑牢防线。

二是守纪律,做明白人。“勿以恶小而为之”“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党员干部如果纪律意识松懈了,最终都会走向犯罪的深渊。我们党员干部要继承党的优良家风与传统:清正廉洁,不以权谋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公平公正,不徇私枉法,做经济上的“明白人”;艰苦奋斗,不得过且过,做生活上的“明白人”。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满意的答卷。

三是坚定理想信念。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出应有贡献。

电视专题片观后感 篇2

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有的是成为皇帝,有的是成为亿万富翁,而我,有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开一个最大﹑全国性的公司,而我是老板。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早上离家好远也要掉头那红领巾,作为滨海县实验小学的学生是一定要戴红领巾的,买也要买一条。可我经常出现错误,作业没带,经常丢三落四的,上课有时认真,有时却漫不经心。记得有一天,妈妈对我严厉地说:“你这样就别做老板梦了,就你这样,高中还考不上,开公司要有文化的人,气死我了。”我那时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努力是不会成功的,天上不会掉大馅饼,只会有大陷阱!

人生道路走错一步不可返回,只有去修好。从那之后,我努力学习,十分投入。一些运动会﹑小红帽读书节﹑六一儿童节的准备﹑跳蚤市场 …… 但我个子小,跳高跳不过 95 厘米。那时,我心里的希望之火一瞬间将要熄灭。之后我不停跳皮筋,能跳过腰了,正在我沾沾自喜时才发现李佳琪可以跳过腰向上手下了,但我不停练呀练还是练不过她,但我不灰心。在我努力时,我的妈妈和叔叔吵架了,还拿起了刀!我十分害怕因此失去了母亲,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

这个梦想不知会不会成真,可我相信努力就会成功。

电视专题片观后感 篇3

《榜样3》中用平凡故事讲述深刻道理,用先进典型模范事迹诠释党的崇高梦想,既展现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执着坚守,又紧贴时代要求,紧贴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彰显当代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的生动教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一批优秀共产党人,他们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无私奉献,为践行誓言付出了宝贵生命,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广大党员要以这些杰出代表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为民情怀和高尚情操,坚定梦想信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考公务员,到基层历练,实践锤炼,每个人都怀揣着共同的梦想--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决心,扎根基层。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梦想往往被现实打败,开始抱怨、烦躁、不安,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安下心来,沉下来,融进去,很多人开始怀恋城市的喧嚣、繁华。榜样在前,重在学、做。组织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在哪里。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越能负重,越能担当,越能无愧于组织的信任。

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多太多,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既要学习他们,又要争做榜样。学习他们勇于担当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为官避事平生耻”,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推动一方的提高发展。学习他们一心为民的精神,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学习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电视专题片观后感 篇4

日前,我收看了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专题节目《榜样3》。作为一名机关干部,看完《榜样3》后感触颇深。该节目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讲述了来自各行各业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他们牢记入党的誓言,始终恪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向人们展示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他们感人的事迹彰显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事创业、不懈奋斗的榜样力量。看到那些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极不平凡贡献的事迹,我热心服务群众的活力高涨。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向先进典型学习,可学者多矣!最关键的是要学精神、学品质、学方法。”每一个时代,榜样都有其光辉意志和独特品质,而榜样就是兼具意志和品质的佼佼者。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一主题贯穿在《榜样》的始终。节目中邀请了今年受到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到场,经过老党员现场讲述、典型访谈、先进事迹再现等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平凡而感人的事迹。节目中有个异常的环节,在现场准备了初心台,经过这样的方式留下在场每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手印,"每一个誓言都能看到你的初心,每一道掌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围绕这些手掌背后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无私奉献、执着坚守、有所作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和承担职责的高尚品格,向我们传递了"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的时代感召。

《榜样3》中最美80后村医—贺星龙的事迹给我印象最深。他信守承诺,守护一方百姓。1996年,贺星龙考上了卫校,家里拿不出学费,是善良的村民们帮他凑齐3000多元的学费,圆了他的大学梦、医生梦。村里没有专业医生,村民期望他学成后能够回村行医,3年后,成绩优异的他放弃在县城发展的机会,选择从城市到乡村的“逆行”,成为村里第一个医生,只为履行当初的承诺,以一已之力,守护黄河岸边28个村的百姓。

因为爱这片黄土、爱这方百姓,他将苦、累留给自我,将安康送给村民。xx来,没有拒绝过一次出诊,即使山大沟深,村落分散,风里雨里,他也随叫随到,出诊17万人次,背烂12个医药包,骑坏了7辆摩托,行程40万多公里,只为了村民的病能够被及时治疗,对付不出药费的,他能免则免。在自身的岗位上,无需豪言壮语,默默行动会诠释一切,他行医虽没挣下钱,却养活了黄河边4000多个老百姓,成为村民们的“好儿子”。

今后,我要向这些榜样学习,立足本职,为人民多做贡献。

电视纪录片《榜样》观后感


电视纪录片《榜样》观后感
但洁元

10月9日下午单位党总支组织党员集体观看电视记录片《榜样》片段,由于时间关系不能看完全片,要求党员找业余时间看完。感受如下:
首先,接合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要求,学习榜样对我本人来说也十分重要,其中讲奉献、有作为让本人感到做得很不够。作为一名流动党员,党组织给了我很大的空间,但是本人思想上的暮气比较严重,认为年近五十,有作为应是二十年前的事。讲奉献近来也只是做得一般,自感没有作为。在种植养殖方面虽有一些技术,但是一直没有扩大规模,看了记录片后对我触动很大。
其次,从单位第十期党日紧密的集体活动中排按一定时间观看记录片《榜样》,可以看出单位党组织高度重视落实有关精神要求,榜样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接合当前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近些年经济发展水平虽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的工作重点。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有心目中的榜样,应该在行动上学榜样,并让自己也能成为榜样,才不辱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再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有了这些榜样,有了这些地仁人志士,我们社会才能得以进步,党的事业才能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得以安定与繁荣昌盛。
最后,本人深深相信时势造英雄,个人的成长与环境的作用相辅相成,榜样的作用影响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在工作中、生活上能成为一个榜样,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有先进性还得要有一定的群众性的观念。本人小时候生活在贫穷的家庭,因为生活环境的作用养成了顽强的性格。面临着很多困难---只得克服困难。同时也养成了个人主义极强的坏习惯,自己认定 的事就很坚持,在不利的环境中,本来是正确的观点很可能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同。成了不切实际的事物,越是坚持就越成为小环境的另类。
作为一名检验人员天生对数据毫厘必究,因为工作中别人出具数据的真实性,直截影响本人的检验质量。本人作为科主任因为追求工作质量的完美,几乎成了实验室的反面榜样。
回首自己过去的工作,还是感到比较满意,对同事的要求并非过于先进了!
榜样是一种风范,君子德风,小人德草,作为平凡的工作人员,如何争先进,如何学榜样,真值得我思考。
更不希望榜样感到很寂寞。
今后,应当提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观后感


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观后感

卖菜哥

看了《一代大商孟洛川》让我看后很受感动,剧中讲述了百年老店"瑞蚨祥"创始人、一代儒商孟洛川辉煌而又传奇的人生故事,剧中诠释了具有中国儒商文化思想的做人经商之道,一代大商孟洛川 观后感。该片刻画了孟洛川从一个最初心怀大商志向的少年,经过历练和学习最终成为一代大商的一生传奇经历。自古至今,人们对商人的看法多限于赚钱,敛财。"羊群逐草,商人驱利",就是对商人最好的写照。历代读书之人,仕途之士对商人多有睥睨。然而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展示给我们一个暂新的商人形象。

从最初出道时的轻狂无知,到遭遇一连串挫折,孟洛川认识到自己不足,他拜李士朋为师,授业恩师将刻有字的十二颗珠子传授给他分别为"道"与"术""取"与"予""利"与"害""常"与"变""方"与"圆""生"与"死".辩证的应用于生活和经商之中。"道"与"术"-------道是方向,术是谋略,方向对了,方法才能起到作用。道为船之舵,术为船之帆,借风之势必远行。"取"与"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若取,必先予之。给予必有衡,内心的平衡。

"利"与"害"--------有利必有害,不能避免。但厉害却可相互转化。厉害的最佳境界便是双赢。"常"与"变"--------规律是一成不变的,条件是时时变化的,明白其中的规律,便可以不变应万变。"方"与"圆"--------方为内心的原则,圆为外在处事的变通。内心有自己的准则,外在应变通于世,即为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但不用自己的准则苛求别人,而是换位思考,适应社会,观后感《一代大商孟洛川 观后感》。"生"与"死"--------生是过程,司是结果,每个人都一样的结果,但过程却不同。应重过程,轻结果,重生轻死。最终领悟的道理便是万物有衡,心怀天下,无算即是大算。

其中比较有名的对联,佳句有:陶朱经商石中玉,鬼谷兵法璧有瑕。大商之道何处寻,半部论语治天下。财自道生,利缘义取。输赢的最高境界是"和" 在拜师时同时结交了孟觐侯,澄贝勒,龙爷等人。经过多年的经营探索,其理想中的大商之道,渐渐清晰。他总结道:小商做事,大商做人。胸存四海之志,怀抱吞宇宙之气。

他在上海购得60万担洋纱,不曾想,此时大量廉价洋纱涌向上海,上海纱行面临崩市。与此同时,艾隆标联合谦祥益总管耿宝坤,暗使连环计,导致瑞蚨祥钱号即将破产,债券将无力兑付。在双重困境下,孟洛川为了挽救上海纱市,放弃了个人利益,毅然放火销毁了自己的洋纱。孟洛川的大仁大义、广阔胸襟是值得所有商人学习,其品行令人十分敬佩。由于这次变故,致使"瑞蚨祥"易主他人。孟洛川只好徒步去北京,寻找东山再起的办法,途中的种种经历,使他认识到了资助官府平灭义军,这是无道之举,并总结出了日后经商的准则:"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在去北京的路上遇到一位在给大家讲"秤"的老者,大受启发。一系列的遭遇,孟洛川开始懂得了"道"的含义。更深刻的领悟了"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道理。

"利缘义取"这是剧中的原话,放在当今时代来理解,就是真诚待客、合法经商、回报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取之有道,这样的钱才能赚的心安理得,无所顾忌。正因为孟洛川取利不忘义,舍个人利而顾全局,心中有国家,心中有民众而深得人心,他所创立的"瑞蚨祥"商号才能在当时极富盛名,得以兴旺百年。孟洛川的一生,书写了一代儒商大家"经世济民"的传奇。

孟洛川言道:想这大千世界,一物赋一利,万物则赋万利。故而货殖万物,何必曰利,既得仁义而已;循责万理,何必曰仁义,既取其利而已。故而以义取利,利即其义也;以利市义,义赋其利也。

所谓‘大道之行也,利在其中。’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利;得天下之利,不可以无义。无义之利,如无源之水;无利之义,似无果之花。从剧剧中我们可以明白了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讲究公平。不能只是一味的看重自己的利益。

相信《试评电视艺术片《格咚代》》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电视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