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800字。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800字”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老实说,看完这部影片后再回头看片名,觉得似乎有点不合身,好像一个人穿着又大又薄的雨衣一样,难以支撑。若是叫中国的一个乡村,会不会就老实了很多。
当然,这是部很好的片子,它的镜头画面、故事以及人物都可称真实,所表现出的乡村面貌也有很强的代表性。从网上了解到,该片的导演带着剧组成员,就在影片所拍的鲁中这个小山村里,租房而居,一住就是一年多。他们与村民已经混得相当熟稔,因此当镜头对准这些村民时,他们的表情已是很自然。在普通观众的印象中,中国大多数农村也许就是如此。也许......
影片不像以往的中国纪录片那样,它没有刻意的煽情,亦无固定的主题,只是用镜头记录着杓峪村的生活,他们一年四季的劳作,他们的酸甜苦辣,灰暗生活中的些微期盼,委曲求生中的无尽辛酸。影片重点关注了村里的几户农家,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夫妻之间的俏皮斗嘴,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邻里之间的激烈冲突,干群之间的互信缺失。影片以过年始,再以闹新春终,红白喜事,婚礼葬俗,均作了细致的表述。总的来说,呈现了农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纪录片触摸到了现今中国农村的现实。《守不住的传统,回不去的家园》
为什么不敢完全地称赞这部片子,除了片子与片名给我带来的不符感,其实我更疑惑片子本身内容上的表现力。比如,当镜头对着村民的时候,他们有无自我表演意识,是否会随着拍摄进程慢慢把自己的生活当做舞台,把自己当作演员?比如动作的夸大和言辞的夸张?我觉得若是摄制组不去,村庄里的很多故事可能不会发生,比如磊磊的认母和最后演唱《父亲》、杜深忠真的会去买琵琶。这种自我表演意识,可能损害了影片对原生态的追求。当然,这是个悖论,因为镜头的存在就是对生活的介入,只是程度的差别。与之相关的就是,作为纪录片它有太强的戏剧性。当然,一年下来,村里零零总总的繁杂事情,慢慢有了几条暗线(杜滨才认母、秀才杜深忠的琵琶、与房东有关的纠纷、村主任的工作),也是情理中的事。但是,为了戏剧性就不得不剪辑和舍弃材料,多了趣味性,就会丧失一些丰富性和复杂性。戏剧性既是该片成功的关键,也是它不可或缺的遗憾吧。
另外,对房东一家的纠纷展现的有些零碎甚至回避。不知是因为拍摄困难还是有意回避,影片并未把果苗纠纷和女房东受伤后法律纠纷中的许多问题充分展现出来,而这其实是个可以窥见农村司法困境的典型案例。虽然在中国的大背景下,观众理解女房东的那句我看透了法律并不困难,但是影片并未展现出这个看透背后的艰难和悲凉。又比如张某外出务工不幸蒙难,刚入土不久,家里人就为争赔偿款闹的不可开交。影片只是通过张自恩与朋友的交谈侧面交代了这个问题。总体而言,影片是对农村生活的展现,对农民精神世界的深入探讨并不多,很多问题通过杜深忠的牢骚和谈话也能窥知一二,但是个人认为杜深忠在农村不具有代表性。他很有趣,也有见识,但是,与其说他代表了农民的未来形象,不如说他代表了农民的困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平凡的乡村生活是真实的,平凡背后的乡村生活才是真实的。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乡村里的中国》是中央新影集团2013年出品、科影节目中心组织制作、着名摄影家焦波导演的一部现实题材纪录电影,片长99分钟。该片将镜头锁定中国北方极其普通的一座山村——山东淄博沂源县杓峪村,从龙年立春到蛇年春节,真实记录了一个村庄的生活轨迹和其中以杜深忠一家为主要人物的村民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当今中国农村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变革的时代中国农民面临的生活与梦想、理想与现实的交织碰撞,并从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影片镜头朴实无华、情感真挚、立场客观,是一部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品。 摄制组一行6人从龙年春节开始,历时373天,驻扎在杓峪村进行拍摄。他们租住在村里的一户农家院落,自己种菜养鸡,烧火做饭,同村民一道出入作息,成为这个有着186户人家的村庄的第187户,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信任,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昨天,应博友 焦波老师邀请,观看了由他导演的一部影片——《乡村里的中国》。这是一部还未公开上映的电影,在北京就是好啊,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展现中国农村现状的记录片。看着一幕幕不加修饰的场景,听着一口地道的乡音,俺也仿佛走进了农家小院。这里的喜怒哀乐,没有表演的痕迹,演员就是村民、邻里乡亲、村主任,不要化妆,没有台词,全是真实的表现。杜深忠与妻子的多段对话非常精彩,他手里摆弄着二胡,心里却想着琵琶。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竟然有这样的追求,说这是他多年的心愿。妻子不理解:“那琵琶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裳穿呢?”“你不懂,人需要吃饭,人的精神也得喂饱!”“俺不知道精神,俺就知道不吃饭就没精神!”这就是生活中的语言、表现。后来,他还是背着妻子花680元买回了琵琶,并且虚报价格,说是480元。妻子不免心疼:“500块钱能买多少东西啊?家里油盐酱醋那一样不用钱呢?儿子上学还得交学费呢!”抱怨归抱怨,杜深忠依然我行我素。最后,他终于抱着琵琶出现在村里的联欢会上,并且别人都谢幕下台了,他还坐着那里不动,直到别人催他快走。还有村民之间发生纠纷,面红耳赤,剑拔弩张,甚至动了手,惊动了派出所,其实就是现场抓拍。整个影片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没有加工的原生态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个创新。这样的作品,老百姓喜欢,爱看。尤其是农村出来的人,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喜欢真实,淳朴。真实才能体现美。影片中的悲喜感染着每一个观众,大家随着他们悲伤,随着他们高兴。看着那家徒四壁的屋子,烟熏的变成黑色的墙壁,还有外出打工丢了性命的中年男人的丧事,让人觉得心酸。农村人真的很不易啊!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是被改革浪潮拍上沙滩的小石子。杜深忠语出惊人:“我是农民,但我从来就不爱土地,是无奈!”这话还是第一次听说。是啊,谁不想住高楼、坐小车呢?谁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劳作不完的黄土地呢?他们每天忙忙碌碌,从春忙到秋,就拿果树来说,从开春的剪枝,到开花后的人工授粉,再到出了果实的纸袋保护,都得爬上高高的树枝操作,他们已是5、60岁的人了。年轻人不是上学就是打工去了,可是好不容易到秋天采摘下来红红的苹果,却为推销不出去发愁。在地里搭个棚子,日夜守候,家里人给送饭,直到买家上门,再三砍价,不得不很不情愿的低价出售。辛苦一年的收入顶不上出去打工两个月的工资。再说玉米地,辛苦大半年的玉米棒子让獾子吃了不少,杜深忠的妻子非常心疼,他对也在旁边掰玉米的丈夫说,“你看多可惜呀,下点药把獾子药死吧!”丈夫说“那可不行,獾子是国家保护动物。”“国家保护动物?咋不保护人嘞?······”真让人忍俊不禁。看着这一幕幕场景,俺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虽然劳作形式不同,但生活水平相当。悲伤和笑声过后,发人深思。

话说回来,敢于把这样的现状、这样的语言搬上银屏的有几人呢?非焦波莫属!他是那片土地的儿子,他心中装着那里的父老乡亲,也愿意为自己追求的事业奋斗不止。他的善良、执着、敬业、奉献精神让俺钦佩,俺愿做他的粉丝,他的支持者。同时还要谢谢他,感谢他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精神大餐。这场电影,比美国大片和故事片留下的印象要深刻的多。每场电影完毕,观众都沉浸其中,不愿离去。焦波老师赶到现场,与观众交流,探讨。他谦逊的倾听观众的意见,和大家畅谈他的创作体会,直到下一场放映的时间到了,大家还边往外走边一直围着说个不停。俺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除了问题,还必须留个合影。这是俺与名人的唯一一次合影。

期待这部记录现状的佳作早日公开发行上映,让国内甚至国际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农村。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提到农民,相信一千个人的脑子中会有一千个形象、一千个形容词与之相对应,提到农民文化,我想很多人的反应不外乎以下两种:第一种,很茫然,啊?农民文化?农民文化是什么?第二种,什么?农民还有文化?一种是怀疑,一种是惊奇。
前天有幸观看了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一部纪实性的反应农村生活的纪录片,拍摄对象是山东淄博市的一个小山村,摄制组共六人,在这个小山村整整呆了373天,一天都没有离开,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通过他们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村庄一年的时光里最真实的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出了最真实的广大农村的生活现状,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尤其是从农村走出来,在城市打拼、奋斗的人们。
整个影片看下来,最让我感动的是主人公杜深忠,年轻的时候当过兵,专业回家之后当了农民,他没有殷实的家产,也没有干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他有对文学、对知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写得一手好书法,他在村庄中似乎有些格格不入,爱好练字、爱好文学、爱好乐器,用了四十年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梦想买了一把琵琶,他用了八个字思思念念、思思念念,外人看来,这有什么难的,一把琵琶,需要四十年吗?但对他来说,690元可能就是他一个月的收入,可能就是这个家庭一个月的支出。这样的人在农村可能不多,但是这是农民内心世界、精神需求的体现,是未来农民文化发展的方向。
除了军人,农民可能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一个群体了吧,他们本本分分、勤勤恳恳的劳动,支撑着家,抚养孩子,他们可能没有什么大的期望,只是希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孩子能上大学,走到外面的世界,将来能比自己有出息,这些就足够了。
农村的生活清贫但踏实,在这里没有发达的经济、没有丰富的物质,但是这里有美丽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清澈见底的水,有赖以生存的土地,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有着根脉相连的父老乡亲,有着祖祖辈辈生活的根。
农村生活是开放性的,白天大门是大开着的,想去谁家串门,直接进去就行,不用提前打招呼,不用预约,赶上饭点,还能蹭一顿饭。
农村的生活是互帮互助的,一家有难八家支援,农忙时节,更是如此,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积累了深厚的邻里感情。
农村的人是敞开心扉的,闲暇时间,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东拉西扯。
农村的人是忠厚老实、安分守己的,吃着自己双手种的粮食,踏实。他们没有什么过多的娱乐方式,但是他们极具智慧,对生活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他们平平淡淡,他们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
农村是每个人的根,农民文化哺育了你我他。

纪录片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杜深忠固执的说道:我对土地没有一点感情...这个土地不养人...我不禁一颤,不禁一叹,不禁无奈、无助、思绪乱做一团,就像幸福的幻象被丢在了泥溷中...
前几日看了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很偶然的开始,很暗淡的结束。看完全片后躺在床上思绪久久不能平息,随手在手机上百度了这个纪录片,随意搜索,得到的结论却让人惊叹,没有想到该片在豆瓣上居然有9.4 的高分,更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有无数的年轻人讨论着这样一部纪录片,这样一部完全描写农村题材、展现农村现实问题的纪录片。不免感叹,原来当下人们那一半魔鬼的面庞都留在抖音里,而天使的一半同样保留了下来,化为了善良、理性、正直,而后留在了这样一部纪录片的讨论区。
纪录片描写了山东淄博一个叫沂源的小农村,据说是导演焦波的故乡。全篇依照中国传统季节惊蛰、大暑、秋分、寒露、冬至等时令展开了叙事,镜头记录着这个小村庄一年里发生的故事。
开篇邓丽君小姐甜美的歌声从乡村大喇叭里传了出来,杜深忠在家里的水泥地上练书法,当晨曦温暖的阳光装裱在杜深忠写满字的地面上时,脑海中竟然出现了空谷幽兰般的感觉。杜深忠一个背负着理想,与命运抗争了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一直想离开土地但却从未如愿的地道农民,还有他那位比他还地道的农民妻子。杜深忠想学二胡,被他的妻子数落为五音不识。然而戏剧化的一幕则是他那满身乡土味的面相、表情、服装下居然隐藏了一颗充满诗意的内心,每每回想起这一点,我便有着无限的感动,被杜深忠的理想而感动,被他坚韧的毅力,诗一般飘摇的性格而感动。于是他得逞了,谎言之后他终于花了一笔巨款买了一个琵琶,而他成了一个奇葩。浑身乡土、蓬头垢面,充满污垢的手里捧着的是一个琵琶,他甚至根本不会弹奏,也从来没有触碰过这个乐器,但此时他的梦想实现了,这个美人已经躺在了他的掌心。再后来我听出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一种认命般的抱怨,他对自己的儿子讲:这辈子,你妈妈她从来不认识我,他根本不知道我是谁,不明白我想做什么,而她也不知道她自己想要什么,这是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字里行间充满着怒愤,似乎在抱怨他的老婆是一个俗人,永远不懂他,不懂他对生活的追求。然而,此刻他的妻子却腼腆的笑了,说道:我那时候寻思着你爸爸是个文化人,有希望,所以我不能拖他的后腿,尽量支持他,谁知钱糟蹋了不少,功夫搭了不少,他却一辈子一事无成,一场空...但实际上我在心里很敬佩你爸爸,我之所以和他吵架,就是因为我想在家里有一点地位,如果不吵我在这个家里将一点地位都没有了...多么淳朴的表达,杜深忠的妻子就是这么智慧的刷着存在感,一刷就是一辈子,这种策略远远的甩下了当下明星网红刷存在感的技艺好几条大马路。
除了杜深忠和他妻子的故事,接下来是村长张自恩,一个朴实的、出生于农民阶级的现役农民阶级中的领导,从头至尾张村长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官员,但他的每一天却举步维艰。贫瘠的土地、微薄的薪水、窘迫的生活、无知的村民,所有的一切都足以让他那粗犷而简陋的智慧难以暇接,但他依然坚持着、奋斗者,充满希望的做着他的官,尽管村里依旧有其他村民觊觎他的官位。
张光爱与张光学,貌似是一个族,一个辈的亲戚,却为了我始终都没看明白的矛盾打了一整部影片,差点还闹出人命。每次他们矛盾升级过后,纪录片中的电视画面都会播放出领导人讲话,神五上天的画面,表征着一片和谐的社会景观...
记得2015年看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的大事是在农村,中国是一个乡村社会,自古以来乡村中国的基因已经根植于血液,乡村问题、农民问题如若解决不好,很难说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纵观当下社会上的各种西方话语、现代的技术,金融、资本、货币、融资、上市、股权、精英、贵族、上流社会等一批批表征西方话语的词汇充斥着整个社会,每个人都俨然将自己打扮成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有财富的人,懂华尔街套路的人。其实呢,骨子里都没有换掉乡民的血统。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更是将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描写的一清二楚,中国社会的文字、文化、伦理、道德、格局、秩序、政治、权力、话语、知识、血缘、地缘...无不表征着乡村的印迹,乡村代表中国、乡村彰显中国,乡村的问题才是中国的大问题,解决了乡村的问题,才能真的说出厉害了,我的国。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这次在上电视作品选讲课的时候,我们集体观摩了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第一次接触到焦波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室友从网上找来他的作品《俺爹俺娘》和我一起分享。最后室友说:拍得真好。
当时我们都忙着备战高考,所以我也只是仅仅慨叹了一番便没了下文,不曾想上了大学竟也能和焦波的其他作品有接触。
整个《乡村里的中国》记录了农村人在一年的生活,由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全片主线线索穿插在内,讲述了以农民杜深忠和他身边的邻里乡亲为主角的故事。这个摄制团队除了焦波导演以外,全部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正是这么一帮人,为我们展现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画卷。
其实要论镜头和拍摄手法,这部片子的拍摄技术没有那么高超。但它采取了全程跟拍的模式,镜头前的村民不掩饰,不做作,即使面对镜头也还像平时一样生活着。正因如此,它的真实、朴素才能打动屏幕前的观众。
在影片中,主角杜深忠无疑是整部片子里引人注目的焦点。他和其他的农民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有很多专家在看了这部片子之后都有评价说,杜深忠说的话,任哪个编剧也写不出这么好的台词,哪个演员也演不出这样的神态。他喜欢写毛笔字却买不起宣纸,喜欢弹琵琶却不得不花费将近半年的收入。他对儿子说,这二亩的贫瘠土地养不了人。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一个平凡农民对外界的向往和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好归宿的期盼。
尽管这部片子的主题是乡村人一年的生活,但为了拍好这部片子,焦波和他的团队在农村,与这些农民共同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农民们的生活也能反映出我国农村现存的许多问题。比如,城市里经常在农村里砍树搬过去搞绿化,用杜深忠的话说,剜大腿上的肉往脸上贴。我们都只注重城市的面子工程,却忽视了农村的资源问题,这话从农民嘴里说出来,让人感觉更加深刻了不少。
总之,《乡村里的中国》为我们展现出了近距离的农民们的生活,并且从各个角度都揭示了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它平易近人,所以才能感动无数的观众。它朴实无华,所以意义才无比深远。

《大官村里选村官》观后感600字


《大官村里选村官》观后感

《大官村里选村官》是一部新闻类纪录片,这类的纪录片没怎么看过,以前看过的新闻类纪录片就只有《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经验不多,就随便谈谈了。
这部纪录片没有过多的情节,主要讲的就是大官村村委会的第一次举行民主选举的事情,最主要的人物就是两个有力竞争者刘晓波和王臣,这部纪录片真实的记录了选举的过程。
线索人物及主要人物刘晓波,是大官村原来的村长。一开始剧组全程跟踪采访的人员就问了他对自我的判断及对竞争对手的预计。我记得比较清楚的就是刘晓波对着镜头背着手说自己优点是不大吃不大喝,缺点是没魄力。根据他的预测剧组也相继采访了那些可能参选的人员和其他村民的看法,这对于后面的选举是一个伏笔式的拍摄。
要专门提一下的是大官村里村民说话都特别有文化!自然要说明我没有任何鄙视的意图,只是在采访的时候村民的回答都用了谚语、名言、歇后语等等,而且不乏幽默,真的让我印象深刻。
海选很热闹,所有的村民积极性都跟高,去第一家村民那的时候花了很多的时间证明箱子是空的,其实就是为了显示公正性。唱票的屋子里挤满了人,一票一票唱到天黑。在这过程中事情出现了转折,有一个所有村民甚至原村长刘晓波都没有提到的黑马王臣一跃而上,打败了所有其他的候选人,和刘晓波一起进入了第二轮。
最后两人要通过演讲来角逐村长之位,两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刘晓波是当过村长,或者说当过官的人,做事有讲究,比如演讲稿,还特地准备了两份,出门前套上白衬衫,仔仔细细梳了头。王臣则是什么都没有,他的意思是不讲啥虚的,主要靠做。演讲之后的提问环节特别热闹,村民都非常踊跃,两个竞选者之间也隐约可见火药味。
最后的唱票也是戏剧性的,一开始王臣笑意满满的听着自己的票数遥遥领先,而后刘晓波的票数赶了上来,两人不相上下,王臣不笑了甚至是严肃。刘晓波则是一个人待在室外。最后是刘晓波胜出了,其实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毕竟是有经验的,和王臣相比之下,明显是要显得牢靠些。
整部片子看下来不会让人觉得无聊,人物塑造的也到位,同时依靠人物完整的讲述了整个事件,作为纪录片是成功的。

喜欢《《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