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建党伟业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建党伟业读后感800字

建党伟业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建党伟业的观后感800字。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建党伟业的观后感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看《建党伟业》之前,我已经阅读了有关这部影片的很多报道,也有意地翻阅了有关这段历史的一些书籍,6月15日,该影片在各大媒体沸沸扬扬地报道中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怀着对那段历史的敬畏和对片子期待,我赶在“七一”之前观看了这部影片。

苏联开国领袖列宁同志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建党伟业》这部流行又经典的红色电影缅怀过去,其中蕴含“饮水思源”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影片叙述了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故事,这短短的十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然而却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许许多多著名事件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并将中国引向了最为光明的方向。面对众多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共一大,向观众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历史长卷,演绎出一部典型的“三段式”电影。其中色厉内荏的袁世凯、慷慨悲歌的孙中山、风华正茂的毛泽东是各自段落最富标签性质的代表人物——袁世凯手握富国强民的历史机遇,却落下了千夫所指的悲剧下场;孙中山坚持“三民主义”的政治信仰,却遭遇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毛泽东背负“体育救国”的最初理想,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和锤炼。“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袁、孙、毛三者的抉择与境遇,既在中国历史的天秤上,也在电影观众的心目中。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事件和人物为着眼点,影片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影片给了我们无数的感动,让我激情万丈,为之沸腾。最让我感到血脉愤张、激动莫名的片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

同样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13位平均年龄28岁,甚至最小的才18岁的青年才俊代表们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信仰冒着生命危险走在一起,他们在中华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谁又能想到,一个成立之初只有寥寥几十个党员,连开会议都避藏的政党,能够带领全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天灾人祸,终于在28年后成了新中国的执政党!“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电影鲜活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众望所归的人间正道,也是滚滚历史的沧海桑田。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党员建党伟业观后感800字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怀着神圣的崇敬之情看完了这部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题材的电影,感慨颇深,受益匪浅。

影片以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陈独秀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华美革命篇章。我深深地感悟到,一面党旗,浸染了几代人的革命热血;一面党旗,演绎了九十载的峥嵘岁月。

古语有云,多难兴邦,对于上世纪初的中国人民和中国来说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鸦片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政府的腐败、列强的掠夺把人民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一代爱国人士在苦苦的追寻救国之路,影片正是由此开始。历史将铭记1911年的孙中山先生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并将证明他们的伟大,因为是他们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是他们启发了国人心智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当时的国人似乎看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希望,民族复兴的曙光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但是资本主义的革命之火终究还是被扑灭了,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废除宪法,复辟称帝,黑暗再次笼罩了中国大地,尽管孙中山、蔡锷等人掀起了护法运动,成功推翻了袁世凯,但是袁世凯死后,中国又陷入了军阀混战,其中还不乏张勋复辟的历史闹剧,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再次告诉国人,弱国无外交,正如影片中中国代表顾维钧所说,中国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沉重的一天。

或许这正是黎明前的黑暗,国人积压已久的愤怒已经达到了顶点,学生们的爱国情结更是被李大钊、陈独秀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所激起。这样由先期的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领导爱国学生组织的五四运动就此爆发,学生们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走在街上,掀起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从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开来,人们找到了救国图强的新道路。在此之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等人,深入工人群众当中,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纷纷成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广泛的基础。1921年7月23日,虽然只有12个人,虽然只能在游船上完成最后的会议,但是这仍然是伟大的一天,因为正是在这一天诞生了影响中国历史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的革命事业开启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长征、八年抗战、解放战争等一系列艰苦卓越的斗争,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经过了改革开放迎来了民族复兴。

建党伟业的观后感


篇一:建党伟业的观后感

《建党伟业》上映之前后,就有很多人关注,褒贬不一。褒贬之事,且由好事者问之。吾人只是有感而发,不成系统。

《建党伟业》首先叙述的是建党背景:清政府腐败无能,有识之士引领辛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当然这个暴力还是有节制的,就是先武后文,逼清皇帝退位。吾人想是辛亥革命领导人虑及革命武装不够团结、强大,旷日持久革命未必有绝对胜算,于是与清臣势力(主要是袁世凯派)谈和,共逼清王朝退位,这是其一(这一点只是解决结束封建统治一事,但今后如何治国,因各派势力的意见并未统一,结果清政权覆灭后,造成军阀混战夺权、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其二,辛亥革命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纲领,当然就以推翻清政府为革命目标。(这一点是患了短视症,革命思想有限,将清人视为鞑虏,排除在中华民族之外,无法统一各派势力,共建国家。)其三,辛亥革命领导人企图以退为进,先推翻清政府,再伺机夺权。(这一点想法虽好,但终有遗憾,殊不知,一旦清政权作为国家政权不存在,那么各地军阀政权就强大起来,拥兵自立,场面自是不可收拾)。

《建党伟业》接下来是叙述建党先驱探索真理过程:军阀混战,百姓困苦不堪,建党先驱敏锐意识到光推翻旧政权不行,还要革除旧思想、旧文化、旧势力,在内忧外患下,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是一场全面的革命,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的革命,在政治上表现为群众运动,涉及到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凡是运动都需要有一个运动纲领支持,否则是一场混乱,而纲领又是思想性的,五四运动虽然是学校老师、学生发起,但得到了劳苦大众的响应,五四运动于是就从学生的游行示威发展成全国性的群众运动,工农长期受压迫的情绪由此激发出来,有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要想思想上领导工农这样一个教育程度不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就必须有一种简洁明了、直接了当的思想引领,而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好具备这些要素:一是马克思主义崇尚社会平等,反对剥削和压迫,这是劳苦大众的心声;二是马克思主义强调暴力革命,而劳苦大众不懂得深奥、繁复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对暴力,他们起码都能有直观的理解,不就是打、砸、烧、夺而已,虽然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暴力并不是流氓暴力;三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这是让劳苦大众直接能看到的希望和成果。因此在波诡云涌的国情下,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暴力革命。

《建党伟业》第三部分就是叙述建党过程:建党先驱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成功建党。建党大会上强调暴力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制度。这一细节引人深思。

《建党伟业》结尾部分就是简略叙述建党后党领导人民进行暴力革命,以及夺取政权后,走向复兴之路的一些镜头。

吾人之观后感,并不在于《建党伟业》的褒贬问题,而是,《建党伟业》一种浓缩型的史书,虽然未必都是史实,但基本轮廓是清楚的。这样,一般民众都可以了解一二,而不必啃书,搞史学研究。

《建党伟业》所给人的感受就是血腥暴力。特别是宋教仁强调内阁制的民主政治思想,结果就遭暗杀。这让人觉得在政治上讲斯文是没有用的,唯有暴力革命。因此,建党之初,强调暴力,用暴力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制度是可以理解的。

但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建立新政权、新制度后,暴力不是万能的,也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遗憾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思想只是告诉我们暴力革命,后来毛泽东也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因此,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万能的教条,我们不能犯教条主义,直接套用,特别是在新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所没有的,必须发展,不能硬套。中国的领导人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不断强调共产党从革命党过渡到执政党,强调和谐建设,而不能硬套“暴力革命”。

和谐建设思想才是人类发展的真谛!!!

现在有一个问题,和谐建设思想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太大,太深,太重要了,吾人只是一小卒,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吾人以为,和谐建设思想应该是全面的,涵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领域,不要急,向前看,实践会告诉我们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辛亥革命也是依靠暴力革命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新制度,但为什么在中国大陆不能稳定、长期执政呢?换一句话说,当初中国人民为什么不选择国民党领导和执政呢?吾人想是有这么几个比较,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就有这么几个优势,能够顺应历史潮流:

第一,群众基础,或者叫经济基础:国民党虽然执政,但是执政基础却是各派势力均衡的结果,国民党因此必须考虑到当时的权势各派,结果失去群众基础,特别是劳苦大众。劳苦大众此时占绝大多数,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勇于革命,希望革命。而作为当时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也不是占有相当的优势,这样资产阶级共和国就没有稳定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而中国共产党依靠马克思主义思想,团结劳苦大众,为劳苦大众谋出路。而群众基础是最广泛的政治基础,虽然平时松散无力,但如团结起来,扭成一条绳,那是有巨大能量的,坚不可摧。另外一个就是,群众永远希望有一个统一的强大国家,而当时的中华民国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军阀割据严重。

第二,组织基础:首先,在团结群众上善于宣传,有力组织起劳苦大众乃至其他社会力量;其次,党自身组织建设依靠民主集中制,民主与集中有张有弛,确保上下团结一致;再次,军事组织在思想上整齐划一,听从党指挥,保证了团结力和战斗力。而中国民国各派势力,明争暗斗,内伤甚大。

第三,国际基础:虽然中华民国也有西方势力(如美国)支持,但中国近代被列强侵略、瓜分的历史,使得群众对这些西方势力十分反感,而俄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因为有共产国际这个大系统为基础,使得群众没有排外思想,相反是欢迎的,认为共产国际友人是帮助我们的。这是正面的国际基础。另外,两次世界大战冲击了中国现有政权,中华民国的执政薄弱环节暴露出来,使得中华民国的执政轨迹发生变化,无法回到正常轨道上来,这从反方面无意中支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篇二:建党伟业的观后感

不好意思跟大家说,《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我看了。一直把这事儿当秘密埋在心底,不敢说出来,怕被道上的朋友耻笑。前年在北京,有一天吃完饭下楼出去遛狗,看到一中年妇女推着自行车,车后座上坐着一个小孩,我走过她身边的时候,她突然开口:大哥,要片儿么?我用警惕的目光四下里扫了一眼,买了一张。

把光碟带回家之后,先啃了半个西瓜,再冲了个淋浴,然后把光碟放进机器里,准备好好享受着精神食粮。光碟的质量不错,马上就读出来了,定睛一看,几个闪闪发光的大字映入眼帘:《建党伟业》。我的心情一阵激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调停呼吸,把气儿喘匀实了,开始欣赏影片。

凭着记忆说吧。《建党伟业》这电影一开始,给了辛亥革命几个镜头,武昌新军暴动,清帝逊位了。然后就是两个谋杀案进入眼帘。一个是陶成章被暗杀,这是孙中山手下的陈其美和蒋介石干的。陶曾经是孙的革命同志,孙这个人政治品质非常恶劣,有暗杀同志的好习惯。陈其美是黑帮大哥,和蒋介石是拜把子兄弟。

电影《建党伟业》描述暗杀陶成章的凶手是蒋介石,丫虽然带着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但是,哥的眼睛是雪亮的,瞧出来了,丫就是凶手!电影中的另一个谋杀现场是在上海火车站,宋教仁被刺杀身亡。电影中有个特写镜头,凶手登上火车的时候,与黄兴对视了一下眼神。然后宋教仁后背中枪,倒在了黄兴的怀里。

宋教仁被刺杀,历史教科书上把幕后黑手的帽子给袁世凯戴上了。其实孙中山的嫌疑最大。他不仅有为达到政治目而不择手段的品性,也有过暗杀同志的劣迹,前面的陶成章被暗杀就是一例。刺杀宋教仁,孙中山有绝对的动机。民国建立,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宋教仁把以前的各种反清帮会成员改组为国民党。没有孙中山什么业务了。

写民国革命党人的历史,总看到写手们把黄兴描写为一个绝对的正面形象,他跟孙中山和宋教仁都是革命同志加好朋友。黄兴负责对清朝的军事行动,很多次起义、暗杀、爆炸等恐怖事件的策划和实施都出自他之手。最后丫铁了心地站在孙中山一边,打造一个绝对的政治领袖人物,我觉得宋教仁之死绝对和他有关系。

宋教仁被刺,给了孙中山一个借口,丫发动二次革命,开以武力解决政治争端之先河,祸乱中国。电影中有几个战争的镜头,后来的中棍领导人之一朱德出现在影片中。香港演员刘德华在影片中扮演蔡锷,妓女小凤仙是谁扮演的我给忘了。刘德华扮演的蔡锷一副病怏怏的模样,跟个大烟鬼似的,他这是迷惑袁世凯。

蔡锷反袁,名垂青史,好像丫干了一件德行事儿。这货本是一介小人物,穷得叮当烂响,后来被袁慧眼识珠,资助他到日本留学学习军事,没有袁,他什么也不是。在电影里,蔡锷对妓女小凤仙说:既以身许国,就不能以身许卿了。瞧着他那一副弱不禁风的身子板,我觉得他许给谁都够呛。果不其然,一年之后病死。

《建党伟业》是两三年前看的,有些情节记不清了,赵本山好像扮演的是段祺瑞,袁世凯临死前他站在身边,满脸的装傻充愣,跟刘老根儿似的表情。随后电影情节到了五四运动,陈独秀出来了。扮演陈的演员我说不上名字来,像个嫖客似的,特别符合那时候的文人气质。陈因为嫖娼事件闹得满城风雨,大家都知道。

陈独秀嫖娼,并不是他离开北大的最重要原因,陈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才华横溢,文采斐然,言辞激烈,深刻尖锐,是当时社会上的头号大V。蔡元培亲自到上海邀请他到北大执教。在北大期间,一帮国学大师和陈独秀格格不入,这是必然的,陈的文章是掘人家祖坟。陈嫖娼是授人以柄,被人围攻,被迫离开北大。

电影里,演员刘佩琦扮演辜鸿铭。这位大爷是民国的奇人,满清被推翻了,他依然留着发辫,他说减掉头上的发辫容易,去掉心中的发辫不容易。在五四运动的时候,所有人都装爱国的X范儿,强烈支持学生们闹事儿,唯有辜鸿铭,斥责学生们的行为是无知的暴徒。电影里辜鸿铭被学生包围着,老爷子横眉冷对!

传闻辜鸿铭有一方印章,上面刻着十六个字: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这特太牛X了。我感觉不可思议,这么多字,得多大块的石头才能刻得下,这印章要是砸谁脑袋上,断无活命之理。难怪老爷子这么嚣张,面对五四运动的那帮二X学生,毫不畏惧,凛凛然不可冒犯。怎一个牛字了得!

《建党伟业》电影里不可以没有毛泽东,更不可能没有李大钊,李是杨开慧他爸的朋友,杨是毛的老婆,于是近水楼台,近墨者黑,毛就成了李直接发展的下线成员。按说毛是应该出国留学的,说是留学,其实是出国接受革命培训。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毛在码头上改变了主意,没有上船。他怎么就没上船呢?纳闷中!

陈独秀是中国棍产党的创始人,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陈对国民党不感兴趣,很国民党党员前身都是帮会成员,与流氓地痞黑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陈自命清高,瞧不起他们。二是陈有一个好朋友就是李大钊,这是棍产党在中国的教父。五四运动会后,陈在北京混不下去了,李安排他南下上海,策划建党大业。

陈独秀抵达上海之后的某一天,一个俄罗斯人维经斯基敲开了陈的家门,这位俄国客人任职于第三国际远东局,此行的目的就是物色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打算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以便在华开战共产主义工作。陈独秀则是他们的不二人选。而陈独秀在得知来客的意图之后,喜出望外。

七月一日作为中棍的建党生日,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日子。中棍党的全国第一届代表大会是在1921年7月23日召开,地点在当时上海法租界内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26号),与会代表13人参加了会议,毛泽东作为长沙小组代表出席,张国焘是北京小组代表。中棍党创始人陈独秀身在广东缺席,教父李大钊缺席。

关于中棍建党,有一条传说中的游船,这条船在浙江嘉兴南湖。由于在上海的建党会议遭到法国租界巡捕的骚扰,会议开不下去了,这才转移到这条船上来继续开会。《建党伟业》电影里有这条船的镜头,在嘉兴南湖之上,景色特比秀丽。没有人知道这条船上的人们将会在中国掀起滔天巨浪,让江山变颜变色。

篇三:建党伟业的观后感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万众瞩目的献礼电影《建党伟业》终于如期公映了。在2011年7月1日之前单位党支部组织观看了这部电影,使我得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再次感受革命先辈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着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虽然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建党伟业》却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可以说整部电影删繁就简,详略得当,节奏合理,看到悲壮处让我禁不住扼腕长叹,如国民党先驱宋教仁先生在上海火车站遭遇特务暗杀身亡,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看到紧张处直让我为剧中人的命运直捏一把冷汗,如年轻的朱德率军在棉花坡与吴佩孚的激战;看到哭笑不得处直让我感慨莫名,如张勋被溥杰戏弄,在皇宫里丑态百出地放风筝;看到动情处让我情难自已,眼眶濡湿,如蔡锷与小凤仙车站离别情景,蔡锷将军貌似平静地与小凤仙话别,然而那缓缓流下的眼泪却已经无声地告诉小凤仙,他是怎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将军!看到温馨处让我心生羡慕,默默祝福相爱的人幸福绵长,如年轻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简单婚礼,毛泽东坦诚告诉自己的新婚妻子:“做我的媳妇,是要吃苦的,跟了我,从此就没有了安生的日子……”,然而杨开慧却无限深情地回答他:“我愿意。”最简单的台词却道出了最真挚的爱情,让我焉能不深受感动?!

最让我感到血脉贲张、激动莫名的电影桥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最让我肃然起敬,钦佩动容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些青年才俊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主义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叫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他们为了召开一次会议还得东躲西藏,谁又能料到,这个年轻而力量单薄的政党,却在二十八年之后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通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我们再一次形象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无论是议会制、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饲的旧中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他们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

影片的结尾真美啊:在那水气氤氲、朦胧迷离的嘉兴湖面上,年轻苗条的王会悟身着粉色碎花旗袍,手撑油纸伞坐在船头上,为这群焕发着年轻活力的共产党人放风;船里面,先是一个人,继而是一群人的声音,他们缓缓唱起铿锵有力的《国际歌》,打破了这山水江南纯朴的宁静,历史的传奇在山水中若隐若现……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最后有感而发:《建党伟业》真的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一部让你感动的电影,一部成功的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品味眼前幸福的人生!

观看建党伟业观后感800字范文


【建党伟业观后感800字范文一】

一连在网上看了两遍《建党伟业》,还是觉得不过瘾。总希望影片一直演下去,别结束,可是时间总在不知不觉间一秒一秒地流逝,影片在一步一步地接近尾声。说实话,刚开始对它我并不看好,尽管里面明星云集,气势恢宏,留给人们以无限的期待。但是我个人认为,它不过是部政治性很强的类似纪录片之类的片子,可是如今真去看了,却逐渐改变了对它原有的看法和成见。

《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演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里发生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使国人永远铭记的事情,涌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文字成立……这些国人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历史事件,曾使我们愤怒过,哀痛过,无奈过,彷徨过,兴奋过,期待过……而今仍在我们的脑海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便是真实再现了那段风云变幻、令人可歌可泣、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奋斗并逐渐进步的历史。

当见到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我们感到雀跃与自豪,对未来充满期待。当宋教仁遇刺时,我们恨不得上前一枪崩了那个刺客。当袁世凯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我们恨不得上去一脚把他踩扁在脚下。当张勋跪在溥仪脚下痛哭时,我们并不为他的愚忠而感动,反而为皇权思想在国人的意识里潜存而忧虑。当蒋介石扮成医护人员刺杀光复会成员陶成章时,我们为革命党内部派系斗争的严重后果而担忧。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与辜鸿铭进行辩论时,我们可以看出新旧思想在当时高层知识分子中斗争的严酷。当我们听到中方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时说的那些话:“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时,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一个“送”字用的真是太好了!真是一针见血啊!不是自家的东西,送给人家如弃草芥,自然也就不会心疼了。何况它的“主人”是已经沦为阶下囚的德国,是他们的敌人。削弱敌国,增强他们自认为是盟国的日本的实力,有何不好?再说日本已经于此前出兵山东,击败了德国,接收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送”给日本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承认既成的事实罢了,就算不“送”,日本也已经“得到”了,还不如体面地正式“送给”它妥了。可是西方列强们万万不会想到,短短十几年后,他们的这个盟友日本就不识好歹地恩将仇报起来,对包括他们在内的许多国家发动了战争,打乱了他们的计划,打碎了他们的美梦,打破了他们的宁静。你们可以毫不吝惜地把中国的山东送给日本,但是我们中国人却不能容忍外国侵略者将我们的国土再次瓜分。四万万同胞岂是草包?岂是毫无血性之人?岂是不忠不义之徒?岂是坐以待毙之辈?怎么办?反抗!反抗!反抗!不顾一切的坚决反抗!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首先站起来,火烧赵家楼,在共产主义者的领导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五四运动”,使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当一个举着血书“冤”字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请愿,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有着四亿多人的泱泱大国,如今竟被一个过去一直向咱称臣纳贡的附庸小国欺负来欺负去,成了他们桌上的鱼肉,任由他们切分。泱泱华夏的颜面何在?尊严何存?

建党伟业观后感800字三篇


建党伟业观后感800字1

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观看影片《建党伟业》,影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止,用十年间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经,以孙中山、宋教仁等共和思想的先驱者和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寻求救国之路中的个人命运及思想发展为轮,表现了那个风云迭荡的年代里,山河有恙,民众苦厄之时,虽有人以一己之私,妄图建一家一姓之江山,或苟全性命于乱世,求一已之富贵荣华,但有更多的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苦寻强国之路,救国之途!从蔡锷与孙中山相会图讨袁大计,到朱德与蔡锷在讨袁护国运动中并肩而立;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北大校园与辜鸿铭新旧文化之辩,到毛泽东与李大钊北大校园布尔什维主义思想的交流及对“庶民的胜利”共同畅想,让我们看到了那是一个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年代!他们挽狂澜于既倒,救大厦于将倾!在光影流转间,群英组像扑面来,于镜头切换中,雄壮史诗缓慢吟!

蔡锷英雄含泪对红颜“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毛泽东愧对杨开慧“做我妻子,便再难安逸!”巴黎和谈失败,丧权辱国的《凡尔赛条约》签订,顾维钧怒喝:“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青岛送给日本!这是中国历史的耻辱!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沉痛的日子!”国内,陈独秀和李大钊达成共识,“推波助澜,改天换日!”“五四运动”应声而起,邓中夏振臂呐喊“流血牺牲,自我辈始”,无名女学生跪地而呼“我为四万万中国人喊冤!”这些让我们看到,无论是擎天巨擘俊杰之士,还是无名无姓微末之人,都汇入时代的洪流,舍身赴国难,大义全忠魂!却也是,英雄揾泪不关已,壮士沉吟为家国!

山河沧桑国士痛,风雨飘摇平民悲。辗转思谋寻出路,血沃中原始和平!盛世不忘来路险,砥心砺志向前行!守成担责追先贤,开拓进取警后人!观《建国伟业》后,深切的感到,作为一名和平盛世的中国人,只有认真学习党史,才能做到奠信仰之基,担使命之责,传红色血脉,守家国情怀!才能不辜负烈士的鲜血,才能告慰逝者之英魂!

建党伟业观后感800字2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近日我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学习,观看了影片《建党伟业》,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了革命先辈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了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我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想信念也得到了洗礼。

影片中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看到那鲜血书写的大大的“冤”字,那种痛苦、愤怒的心情让我不禁留下了眼泪。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

影片结尾,共产党员代表们在红船上开会完毕,起身合唱《国际歌》,大家的眼睛都噙满幸福的泪水,双眸炯炯有神,充满着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殷切希望,我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为了国家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英雄先辈们,他们的精神斗志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们生活在革命先烈用鲜血开辟的和平美好的新天地中,为了守住党来之不易的成功果实,使我们的幸福生活传递下去,我们能做的是不忘历史,不忘革命先烈,勇于担起身上的责任,为了人民的幸福发光发热。我将以“守正创新,为了每个学生一生成功”的办学理念为指引,把培养“志存高远、得才并重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努力学习工作,克服困难,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的完成好自己的工作,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党,回报祖国,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克服外来不正之风,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鹤岗美好教育事业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建党伟业观后感800字3

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使党史学习教育向深处走、实处走,使全体机关干部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学习取得成效。今天,我观看了影片《建党伟业》,这是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陈独秀、蔡和森、向警予、张国焘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随着影片的叙述,使我得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再次感受革命先辈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

影片把我们从嘉兴南湖的小游船带到井岗山的丛林,从延安的窑洞带到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就是这种力量在祖国最艰难,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凝聚起民族的灵魂,支撑起民族的脊梁。从小岗村的红手印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从世纪伟人南巡讲话到神州飞船漫步太空,又是这种力量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我们从贫穷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当我们看到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们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看到那鲜血书写的大大的“冤”字,那种痛苦、愤怒的心情让我不由得留下了眼泪。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召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感人的画面就这样把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以艺术手段把共产党人的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光阴似箭,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百年风雨,从当年的血雨腥风到现在的幸福安宁,这个党经历过无数次的成功失败和苦难,对于历史我们要正视他,无论对错、是非,我们都要反思如果没有这个政党,中国是很难想象的。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像那个年代一样的政治格局和战争了,但我们要把共产党员的精神融入到工作学习中来,让这种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激励我们在鹤岗“美好教育”的蓝图中谱写出浓墨重彩的美好画卷。

观看建党伟业观后感


观看建党伟业观后感(一)

昨天联通公司组织了沃友们观看红色电影《建党伟业》,开始的进场的时候心情愉悦,大家欢声笑语。

灯熄了,电影开始了,电影将那些历史事件一个一个切换,从武昌起义,清帝退位,孙文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登基大位,在到蔡松坡将军云南起义,火烧赵家楼,顾维钧凡尔赛宫拒签合约,五四运动,最后嘉兴渔船上成立共产党,其间穿插了李大钊对布尔什维克的慷慨陈词,陈独秀对新文化传播的大力宣讲,毛泽东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宋教仁遇刺。电影不仅有历史事件,还有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蔡锷与小凤仙的离别,电影充分展现出了清末民国时期,各种立场,思想,人物性格鲜明,让人难以忘怀。

最是一句离别时,“奈何,身许国,难再许卿”蔡松坡将军为了革命,离开小凤仙,赴日与孙中山商讨讨伐袁世凯。看着蔡松坡将军与小凤仙那凄美爱情故事,看着蔡松坡将军坚毅的眼神,为了革命,抛弃儿女情长,为了家国天下,为了黎明百姓,为了亿万同胞,起兵云南。这份壮举令人敬佩。

还有跪地喊冤的女学生,为了四万万同胞喊冤,还有慷慨激昂愤怒地咬破手指的男青年,血书“还我青岛”,为了救国,为了向政府情愿,李大钊陈独秀在学校组织学生运动,举行罢课,上街游行示威,向所有市民百姓宣讲,为了惩治卖国贼章宗祥,义愤填膺的学生们,闯进其住宅,一把火烧了泄愤。最后这些爱国学生被军警驱赶,被抓32人,引起全国震动,各地工人商人纷纷表示支持,各地举行大规模罢工,罢市,五四远动的高潮由此拉开。最后政府被迫释放进步学生。看着这些爱国青年,在看看那卖国贼,看看政府高官们灯红酒绿举行宴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个政府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事想着百姓,才能够长久。

看到这些心里不免有些感触。这部影片在短短的2个多小时内,将清末时期,社会混乱,国家积贫积弱,到最后嘉兴南湖渔船上的开会,建立我们的党的场景,以气势恢宏的画卷展示出来。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各阶层人物,为了国家安危,为了民族前途,团结奋进,同舟共济,不怕牺牲,甘为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可贵精神,和为了建立民族共和,使国家富强民主,不使外国列强欺侮坚持革命斗争的曲折艰辛。

这部电影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民族团结的力量。我们的民族从来都不缺乏仁人志士,从来都不缺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从来也不缺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这些人,为了使全国人民摆脱枷锁,摆脱束缚,为了一个安定团结的大家庭,他们不畏艰辛,不怕牺牲,最终为我们取得了胜利。从此我们幸福安康,富强繁荣,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先烈的英雄事迹。为了使我们的幸福生活传递下去,我们要努力学习,克服困难,为了祖国的事业添砖加瓦,为了人民的幸福发光发热。

观看建党伟业观后感(二)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万众瞩目的献礼电影《建党伟业》终于如期公映了。 2011 年7 月7 日我终于如愿观看了这部电影,使我得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再次感受革命先辈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 年6 、7 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着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虽然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建党伟业》却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可以说整部电影删繁就简,详略得当,节奏合理,看到悲壮处让我禁不住扼腕长叹,如国民党先驱宋教仁先生在上海火车站遭遇特务暗杀身亡,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看到紧张处直让我为剧中人的命运直捏一把冷汗,如年轻的朱德率军在棉花坡与吴佩孚的激战;看到哭笑不得处直让我感慨莫名,如张勋被溥杰戏弄,在皇宫里丑态百出地放风筝;看到动情处让我情难自已,眼眶濡湿,如蔡锷与小凤仙车站离别情景,蔡锷将军貌似平静地与小凤仙话别,然而那缓缓流下的眼泪却已经无声地告诉小凤仙,他是怎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将军!

最让我感到血脉贲张、激动莫名的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最让我肃然起敬,钦佩动容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些青年才俊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主义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叫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他们为了召开一次会议还得东躲西藏,谁又能料到,这个年轻而力量单薄的政党,却在二十八年之后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通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我们再一次形象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无论是议会制、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饲的旧中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他们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

影片的结尾真美:在那片水气氤氲、朦胧迷离的嘉兴湖面上,年轻苗条的王会悟身着粉色碎花旗袍,手撑油纸伞坐在船头,为这群焕发着年轻活力的共产党人放风;船里面,先是一个人,继而是一群人的声音,他们缓缓唱起铿锵有力的《国际歌》,打破了这山水江南纯朴的宁静,历史的传奇在山水中若隐若现……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有信仰的入党积极分子,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最后我想诚恳地说一句:《建党伟业》真的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一部让你感动的电影,一部成功的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品味眼前幸福的人生!

观看建党伟业观后感(三)

20**年6月,最值得期待、最不容错过的一部中国电影,当属《建党伟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以电影的形式,回顾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拨开云雾看那纷繁的历史,无论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还是对普通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课。我昨日看了这部电影,感受很深。

影片的历史维度很广,从1911年到1921年这十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变革的历史关头。这十年里,中国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影片一一回顾:辛亥革命、清帝退位、袁世凯称帝、护法运动、张勋复辟、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以至早期共产党人的活动、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

在这部影片中,虽以《建党伟业》为名,但是故事的重点不是共产党。影片的主线并是不共产党的建立,而是中国仁人志士的救国探索。影片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国,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成功,“平等被无视,自由被蹂躏,博爱精神荡然无存”。从1912年民国建立到影片叙至的1921年,中国大地战争不断,内忧外患,军阀割据混战。面对这样的境况,有的人是乘机捞好处,有的人是不断求索国家存亡之道,更多的人则是浑浑噩噩。每个时代,都有机会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今天我们看来,当时那些被斥之为稚嫩的学生、那些“坐而论道”的教师,他们是有理想的,他们在思考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边是民族的希望!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徐百柯的《民国那些人》,真的感觉到,那个时代远离我们而去了。也可以说,是我们已经抛弃了这样的氛围。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是机会主义者多、功利主义者多,理想主义者少。看看影片中,北大那些学生和教师,都是有思想的人。我常感慨:那真可谓是星光熠熠啊!然而,这些人的结局多不算很好,因为他们“知识越多越反动”。事实上,的确是如此的。这个道理一直都是这样的,几千年前老子就有这样的思想了。例如,我们看到影片中的辜鸿铭,他的思想就是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思想,与新文化运动是相左的。

今天,我们抛开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回看这些人物,我们都应该佩服他们,都不禁为其倾心。陈独秀当时对胡适说:(辜鸿铭)难掩其才华。辜先生虽然是翻译家,但是在我看来,辜先生并不是将外语翻译成中文,而是将中国文化翻译为外语。辜先生骨子里是传统的。

影片中,对辜先生是公允的。对一些“反动”学者是公允的。

除了这些文化人,还有一些政治上相对立的人物,影片也是开明的。例如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张国焘、陈公博。在我们的党的历史上,的确出现过叛徒,尤其是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一些信仰不是很坚定的人进入了党组织。这本是规律,不可能诞生一个政党,她就是完美的。而一些人,即使最后是离开了党,但是他在党内所做的事情,不应该被抹杀。真实的历史才显大气!

中国共产党共产党成立90年了,如果是人的话,他已然是耆宿。然而对一个政党而言,尤其是对一个致力于民族复兴、人类解放的政党而言,中国共产党才逐步走向成熟。建党90周年之际,全国掀起读党史的热潮。既然读史,就应该多一份成熟,多一份大气。

中国共产党不是古代那些主张愚民的统治阶级,中国面临的形势也不是封建时代的形势。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便是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中国走向强大,依然需要中国的志士仁人。

看建党伟业观后感


看建党伟业观后感(一)

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党伟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一群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拍中国的历史大戏,这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173位明星倾情演绎了90年前那波澜壮阔、历史意义又极其深远的一幕幕。在“数星星”的同时,我被北大“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激辩场景所感染,被“五四运动”的宏大场面深深震撼,甚至热血沸腾,在走出影院后,情不自禁去翻阅党史。作为年轻一代,我们需要重新走进历史,重新在历史中汲取力量的源泉。从重大历史事件中寻找自己的坐标系,激励自己,寻找自己的青春动力。

我看电影很少流眼泪,可是这部片子,却总让我的眼睛湿湿的,最后当12位共产党人一起低声唱着《国际歌》的时候,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通过这部电影,我们真实的看到了那些革命先烈是怎么一步步艰难的走过来的,也清楚的了解了我们的党是怎么从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让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全新以及直观的了解,每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都被演员活生生的演绎出来,他们的精神和信念感动着我们,一种久违了的青春的冲动澎湃在我的胸中。

真的很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体内的热血又沸腾了,让我们对信仰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的,为了心中的信仰,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为了建立新中国,他们甘愿赴汤蹈火!真的很感谢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建立新中国!真的很感动先辈们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这部电影很有教育意义,很值得年轻人一看。

看建党伟业观后感(二)

《建党伟业》上映之前后,就有很多人关注,褒贬不一。褒贬之事,且由好事者问之。吾人只是有感而发,不成系统。

《建党伟业》首先叙述的是建党背景:清政府腐败无能,有识之士引领辛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当然这个暴力还是有节制的,就是先武后文,逼清皇帝退位。吾人想是辛亥革命领导人虑及革命武装不够团结、强大,旷日持久革命未必有绝对胜算,于是与清臣势力(主要是袁世凯派)谈和,共逼清王朝退位,这是其一(这一点只是解决结束封建统治一事,但今后如何治国,因各派势力的意见并未统一,结果清政权覆灭后,造成军阀混战夺权、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其二,辛亥革命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纲领,当然就以推翻清政府为革命目标。(这一点是患了短视症,革命思想有限,将清人视为鞑虏,排除在中华民族之外,无法统一各派势力,共建国家。)其三,辛亥革命领导人企图以退为进,先推翻清政府,再伺机夺权。(这一点想法虽好,但终有遗憾,殊不知,一旦清政权作为国家政权不存在,那么各地军阀政权就强大起来,拥兵自立,场面自是不可收拾)。

《建党伟业》接下来是叙述建党先驱探索真理过程:军阀混战,百姓困苦不堪,建党先驱敏锐意识到光推翻旧政权不行,还要革除旧思想、旧文化、旧势力,在内忧外患下,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是一场全面的革命,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的革命,在政治上表现为群众运动,涉及到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凡是运动都需要有一个运动纲领支持,否则是一场混乱,而纲领又是思想性的,五四运动虽然是学校老师、学生发起,但得到了劳苦大众的响应,五四运动于是就从学生的游行示威发展成全国性的群众运动,工农长期受压迫的情绪由此激发出来,有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要想思想上领导工农这样一个教育程度不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就必须有一种简洁明了、直接了当的思想引领,而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好具备这些要素:一是马克思主义崇尚社会平等,反对剥削和压迫,这是劳苦大众的心声;二是马克思主义强调暴力革命,而劳苦大众不懂得深奥、繁复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对暴力,他们起码都能有直观的理解,不就是打、砸、烧、夺而已,虽然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暴力并不是流氓暴力;三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这是让劳苦大众直接能看到的希望和成果。因此在波诡云涌的国情下,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暴力革命。

《建党伟业》第三部分就是叙述建党过程:建党先驱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成功建党。建党大会上强调暴力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制度。这一细节引人深思。

《建党伟业》结尾部分就是简略叙述建党后党领导人民进行暴力革命,以及夺取政权后,走向复兴之路的一些镜头。

吾人之观后感,并不在于《建党伟业》的褒贬问题,而是,《建党伟业》一种浓缩型的史书,虽然未必都是史实,但基本轮廓是清楚的。这样,一般民众都可以了解一二,而不必啃书,搞史学研究。

《建党伟业》所给人的感受就是血腥暴力。特别是宋教仁强调内阁制的民主政治思想,结果就遭暗杀。这让人觉得在政治上讲斯文是没有用的,唯有暴力革命。因此,建党之初,强调暴力,用暴力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制度是可以理解的。

但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建立新政权、新制度后,暴力不是万能的,也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遗憾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思想只是告诉我们暴力革命,后来毛泽东也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因此,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万能的教条,我们不能犯教条主义,直接套用,特别是在新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所没有的,必须发展,不能硬套。中国的领导人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不断强调共产党从革命党过渡到执政党,强调和谐建设,而不能硬套“暴力革命”。

和谐建设思想才是人类发展的真谛!!!

现在有一个问题,和谐建设思想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太大,太深,太重要了,吾人只是一小卒,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吾人以为,和谐建设思想应该是全面的,涵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领域,不要急,向前看,实践会告诉我们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辛亥革命也是依靠暴力革命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新制度,但为什么在中国大陆不能稳定、长期执政呢?换一句话说,当初中国人民为什么不选择国民党领导和执政呢?吾人想是有这么几个比较,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就有这么几个优势,能够顺应历史潮流:

第一,群众基础,或者叫经济基础:国民党虽然执政,但是执政基础却是各派势力均衡的结果,国民党因此必须考虑到当时的权势各派,结果失去群众基础,特别是劳苦大众。劳苦大众此时占绝大多数,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勇于革命,希望革命。而作为当时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也不是占有相当的优势,这样资产阶级共和国就没有稳定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而中国共产党依靠马克思主义思想,团结劳苦大众,为劳苦大众谋出路。而群众基础是最广泛的政治基础,虽然平时松散无力,但如团结起来,扭成一条绳,那是有巨大能量的,坚不可摧。另外一个就是,群众永远希望有一个统一的强大国家,而当时的中华民国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军阀割据严重。

第二,组织基础:首先,在团结群众上善于宣传,有力组织起劳苦大众乃至其他社会力量;其次,党自身组织建设依靠民主集中制,民主与集中有张有弛,确保上下团结一致;再次,军事组织在思想上整齐划一,听从党指挥,保证了团结力和战斗力。而中国民国各派势力,明争暗斗,内伤甚大。

第三,国际基础:虽然中华民国也有西方势力(如美国)支持,但中国近代被列强侵略、瓜分的历史,使得群众对这些西方势力十分反感,而俄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因为有共产国际这个大系统为基础,使得群众没有排外思想,相反是欢迎的,认为共产国际友人是帮助我们的。这是正面的国际基础。另外,两次世界大战冲击了中国现有政权,中华民国的执政薄弱环节暴露出来,使得中华民国的执政轨迹发生变化,无法回到正常轨道上来,这从反方面无意中支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看建党伟业观后感(三)

历史是一条长河,生无止息。人,无力倒回,只能观望。

中华历史残卷风云数千年。兴衰交替,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可是这种近乎绝对真理的背后,注定是无数人的激情、奋斗和牺牲,而那种在民族存亡与自身生死之间抉择的矛盾,是没有切身体会的我们根本无法感受到的。而唯一能够将他们同我们联系起来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同胞之情,是一种早已深入骨髓的民族情怀。

可是,我从来不知道能够在新世纪的阳光下,能够挥霍生命的力量竟然可以如此不易,几近奢侈。我是一名大学生,是一名新生的党员,生在国旗下,沐浴党的恩泽。我的确知道曾经的中国饱受列强的凌辱;知道那些自称文明人的野蛮人,他们的铁蹄蹂躏过中华大地;知道祖国母亲被入侵的强盗瓜分沦陷大片殖民地。当一个国家的主权被破坏,政府成为敌人统治自己的工具,当经济成为附庸,文化面临冲击,各种不平等条约,各种屈辱的服从,我知道她所有的呻吟和挣扎。我知道最后拯救她的是党,带给她新生的也是党。然而,我只是不知道革命先辈那种“抛头颅,洒热血”的澎湃激情源于何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些正直大好年华的年轻人担起救亡图存的大任。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又的的确确做到了。

于是,那个时候,爱国情怀与我,是一种莫名的崇敬,是一种从小就被要求的责任与义务。

可是,兴亡由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聚散总归是有其因有其果的。我们无法理解,只是因为我们还未找到一种能更加透明、更加深刻地了解他们的途径。任何一本历史书里,文字只能客观地记叙,任其描绘地再栩栩如生,若非亲身经历,仍旧是无法深刻体会的。或许,我知道,只是不理解。我只需要找到那一种途径。

那天,我坐在学校报告厅看完了两个多小时的影片《建党伟业》,我似乎找到了一种理解,对党的光辉的理解。

因为痛过、屈辱过,绝望过,却不曾低头过,所以荣耀,所以光辉。

然而,这种理解,亦或者说是诠释,它源自另一种不能被华丽的辞藻修饰,甚至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东西,那便是爱国情怀。声嘶力竭是影片中出现最多同时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爱国情感的宣泄,简捷、坚定、掷地有声。它来自一个孱弱社会的文弱青年人,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庸俗的不顾形象的夸张方式,可是我觉得这是一种来自人灵魂深处的爆发力,带着所向披靡的穿透力;是一种欲图对抗绝望现实,来自内心一丝希望的升腾;是一种最真实的,并且能够令人身临其境的感召和呼吁!它是所有激情和勇气的来源,是一场殊死和野心的较量,是所有革命者誓死如归的宣许,是千千万万同胞得以脱离水深火热的寄托,是一个民族即将重生的呐喊!

当3000多名高校的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游行示威;当学生痛打章宗祥,火烧曹宅;当32名学生被军警扣押,当各界人士群起抗议;当举国上下大规模地罢课、罢工、罢市纷纷响应学生;当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后拂袖离去……这一幕幕快节奏的镜头衔接,是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的浓缩和迸发,是任何一种力量都无法抵御的!那时候,我确然明白原来一些人可以舞文弄墨,细嗅蔷薇,但是同样也可以心怀猛虎,力挽狂澜!

那一刻,我如同被闪电击中,一股流体已然在体内串起、迸溅。如果我能故作坚强地说不落泪,那一定是假的。那一刻,我才感受到,原来真的有种东西叫做血脉相连,真的有种感情叫做家国情怀。

十年,于起落的历史洪流,如沧海一粟。十年,于危难的中华民族,却是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家国之爱。十年,风雨兼程,积聚着一代人和一个民族在一个萧条时代的全部力量!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想自救就必须自强。如何自强?我想,国富才会民强,这好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当机遇与挑战并存,借用狄更斯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想,影片除了纪念意义外,一定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我能感受到的最炽热、最直接的。作为任何一名国家的公民,我想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对爱国情怀的认同。审视自己,以往总是为赋文章,强说爱国,却不知道它是否真正地存在自己身上。我想,之所以我们感受到的爱国情怀薄弱,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置身祖国家园,拥有强烈的归属感,所以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就少了。这或许也是,身在国外的人更会表达爱国情怀的原因吧!其实,这种情愫一直都在,并且一直在沉淀,一直在凝聚,我觉得它与归属感一起,以互补的方式存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我觉得作为学生,我们要寻找的不是一种以往民族的耻辱感或者荣誉感,不是对革命者的讴歌崇拜或者是对侵略者的仇恨唾骂,因为那都是过去的历史,无论对与错、是与非、曲与折都已成定局。重温历史,当然是具有某种提醒、警示或者强化的作用,只是我想,每一种结局必然有其自行的轨道,就像共产党的诞生,应允了历史的要求,应允了民族的要求,不是说阻止就能抵挡的了的。

与其温存过往荣辱,不如应对往后张弛。

我想,我们要在影片中寻找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如何在党领导的大环境下,安放自己人生或者说走何种人生路的选择。可是,并不是说党的信仰就一定要是我们全部的信仰。因为,时代在进步,新旧事物更替同历史兴衰交替一样,顺应潮流,并不能说党的信仰就一定是绝对真理。于我,那种视死如归的革命牺牲精神太遥远,我需要的只是来源于它的一点点的坚持和勇气,作为我信仰的某种支撑,就像存在飞蛾体内的某种化学元素,促使其毅然扑火。扑火与否,另当别论,我要的是像飞蛾一样源自灵魂深处的那种对信仰的支撑和延伸,鞭策我为之努力为之奋斗,那就够了。

这就是我观《建党伟业》,最深刻、最真诚的感悟。

喜欢《建党伟业的观后感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建党伟业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