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 地图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2018年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2018年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大国崛起观后感(一)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西方九国为题材,解读15世纪以来这些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而大国崛起的原因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九国说明了其中的一些答案:

一:对外扩张的历史

二:殖民统治史

三:资产阶级革命史

四:工业、科技、文化、军事和社会方面的改革史

五:对世界近代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

对比现在的中国,我们提出的“和平崛起”与他们有所不同。目前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信息革命是当前的标志,只有拥有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实现国家的整体提升,达到和平崛起的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崛起,中国就要学习各国崛起的优点,克服不利因素,避免崛起中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才竞争力,使全体国民的高等教育素质继续提升。

美国虽然现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力在逐步衰退,钢铁工业和重工业制造业在失去,就业压力增加。但是我们业应该看到美国仍然处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科技竞争力还是很强,而科技创新的背后是其高科技人才储备的实力,美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在全世界来说,仍然是一流的。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要崛起,只有教育崛起,才能实现人才水平的崛起。

其次,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继续主导经济改革,让中国的市场继续成为全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全世界在经受经济危机的创伤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中国市场的开放和扩大内需的潜力,成为了各国的救命稻草,各国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期盼中国市场的经济发展,带动各国走出世界危机。而中国也加大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经济投资,推动我国GDp水平的更高层次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想,如果再有10年,很有可能超过美国,实现经济总量的新腾飞。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2018年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一)

近段时间,我看完了一部十二集的电视纪录片,名字叫做《大国崛起》。这部片子不光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怎样从历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历史,原来是这么充满趣味!这么深奥奇妙!

《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分别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日本、俄罗斯(前苏联)、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故事。它们的强盛都离不开那些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人物和领导人。从哥伦布、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瓦特、莎士比亚、亚当·斯密、卢梭到伊沙贝尔女王、拿破仑、戴高乐、郫斯麦、彼得大帝、华盛顿。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真正的治国之道从是这里产生的。

每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大国,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老师。西班牙与葡萄牙告诉我们: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别人不会拥有的东西;荷兰告诉我们,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格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还得需要科学与文化思想的支持;法兰西告诉我们: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长时间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则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更加深刻地证实了法兰西的教训;德意志还告诉我们只有统一完整的国家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日本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苏联的兴衰告诉我们: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美利坚合众国告诉我们: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前进道路。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一千年以前的中国》,这里面谈到了中国唐宋的强盛时期,它是这样描述的: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国城市就已经有很多的福利设施;一千多年前欧洲很乱很穷很落后,美洲未开发、非洲很原始。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正朝着成为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一千多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一百二十五万吨,而公元1788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钢铁业年年产才有七万六千吨。一千年前的中国农业、商业、制造业、手工业、娱乐业都是世界最发达的……一千年前世界与中国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不是几倍而是十几倍。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2018年大型史诗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


筑梦路上观后感(一)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摄制的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6月14日至2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间连续播出。

该片紧紧围绕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以9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为叙事线索,撷取党史上数十件大事,用“讲故事”“析事理”的手法,深刻展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的“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立下的丰功伟绩。

筑梦路上观后感(二)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近期,西郊村党支部将于7月中旬开始组织观看由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主题教育活动。

这部鸿篇巨制传达的鲜明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一部片子的特色,不只是由宏大叙事主题决定,还取决于它的叙事内容和方式。《筑梦路上》选取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32个重大事件,各构成一集,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风雨兼程的筑梦路上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一个梦想就是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各种各样的政治力量都为此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过探索和努力,结果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脱颖而出,被历史和人民选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领导力量,是因为她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筑梦路上》讲的就是先锋队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先锋队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是怎样走在前列、探索奋斗的。全片叙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奋斗中的重大事件、作出的重大选择、创造的重大成就,每一集都与实现民族复兴息息相关。

2018年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怎么写


《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下面是《大国崛起》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大国崛起》观后感_篇1

12集《大国崛起》按其崛起顺序讲述了9个大国的发展之路,以大航海时代以来先后崛起的国家为脉络,梳理了一遍世界历史。这部电视纪录片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我必须承认这是中国最大的电视传媒第一次站在一个宏大历史叙事的高度来拍摄一部纪录片。不论是运用了大量电脑CG镜头的场景再现,还是大气磅礴的背景配乐,都表明了这部电视纪录片主创人员强烈的叙事目的,为正在经济起飞的中国表达一种崛起的诉求和欲望,为振兴中的中华民族寻找历史中世界大国称雄的借鉴。

在我看来,这个纪录片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来审视了500年来的世界史,真正从中国的需要出发去剖析其他国家的发展之路。尤其是在政治改革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和民众需求的今天,对民主和自由的诉求空前强大的中国人民来说,这既是国家对现今发展的一种表态,也是满足大部分群众需求的国际知识大普及。

片中从经济角度来展开,配合制度和经济政策、科学创新、知识产权保障、国家竞争力、文化思想促进等命题讲述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海外扩张;荷兰的商业文化;英国的殖民文化;法国的独立自主,德国的国家主导下的全民素质;日本明治维新;俄罗斯民族坚忍不拔和高度集权;美国的自由主义和独立精神。通过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看到他们不同于同时期中国的发展模式,我终于明白中国的崛起之路需要什么。

总结这9个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到他们都恰好地赶在世界发展的转折时期,在经济转型的时刻,第一个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敢于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去改革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成功完成经济变革,是国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一个档次。他们都能敏锐地发觉生产力的改变,及时地摒弃旧的生产制度,大力改革最终才能抢占世界的第一桶金。

2018年大型电视片创新之路观后感


创新之路观后感_第1篇:

中国科技部与央视2套合作,联合制作了10集记录评论电视片《创新之路》。本来,偶然从第六集《政府的作用》看到的。然后在网上搜索,从头到尾基本上基本过了一遍。

感到这是一部做得不错的电视片。当然,也存在一些硬伤,主要体现在对于创新的鉴赏力关注得不够。

第一集差不多是个序言;第二集讲述了近、现代科学发展背景(这是一个讲技术进步的记录与评论片,将科学视为基础,并不计划将科学当成创新的话题,按照中国的传统,将科学研究归入了“发现”范畴);第三集是“放飞好奇”,本节认为,讲述创新来源于好奇;其实,科学发现的基础来源于好奇,而技术创新并不完全源于好奇。定位不是很对。这一集还提到了熊.皮特的理论:经济发展并不只是原料,工时,价格(可能还包括剩余价值),而是具有原来不可预料的新元素(尚不明白中国社科院的朋友们如何协调这些这些新概念与《资本论》之中观念的差异);第四集是“大学的作用”,还没有细看。第五集是专利制度的作用,第六集是讲政府的作用,这一集逻辑上不连贯,前面讲“创新是可遇而不可求”,后半集则说要守株待兔(在后面第九集,施一公更明确提出,创新重点在人,而不是项目,这个思路其实是与第六集前半部思路完全冲突);第七集与第八集则说市场与资本的作用,这其实已经是创新的延伸处理了;第九集是“一个人的力量”,再一次强调了创新的个人作用(从思路到推广),似乎没有非常照顾历史唯物主的脸面。第十集是“未来”,还没有看,大概是预料未来的创新特点吧。

感到中国观念在进步。该电视片其实关系到不少饶有兴致的课题,当然本文无意对于与社会理论(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的内容作深入探讨。

有一点值得作简短说明,那就是《创新之路》对于“创新鉴赏力”关注不够。“创新鉴赏力”其实非常重要。鉴赏力不但关系到从事创新的人们选题、预判,直接关系到人们选题的取向,也关系到市场与投资人预判,准确的取向。如此重要的话题,居然编辑们没有注意到。当然编辑们其实立即面对这方面忽视引起的苦果:由于编辑们的“创新鉴赏力”不够好,题材选出问题了:例如其中说马斯克打算送几百万人去火星,并形成自给自足的社会,显得很没谱,模糊了“创新”与“信口开河,异想天开”界限,这与该片相对严肃的论题显得协调。如果编辑具有良好的“创新鉴赏力”,如此不靠谱内容应当毫不犹豫地过滤掉。可惜,编辑不太重视这个“鉴赏力”,因此问题在所难免,当然也情有可原。

大型电视纪录片《首钢大搬迁》观后感


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钢总公司、北京贺朗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大型纪录片《首钢大搬迁》,正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黄金档播出,观众关注热度持续走高,好评不断。《首钢大搬迁》讲述的是新世纪之初,首钢人因北京市环保要求和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影响,从而走出北京在曹妃甸建功立业,实现“钢铁强国梦”的感人历程。根据影片资料,整部《首钢大搬迁》分为三个段落,分别为“痛别北京城,还首都一片蓝天。”“冲破国际技术封锁,走向自主创新之路。”第三部分则是“植根循环经济,走向未来。”

《首钢大搬迁》是一部由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钢总公司、北京贺朗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大型纪录片,《首钢大搬迁》正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黄金档播出,观众关注热度持续走高,好评不断。《首钢大搬迁》讲述的是新世纪之初,首钢人因北京市环保要求和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影响,从而走出北京在曹妃甸建功立业,实现“钢铁强国梦”的感人历程。

据导演肖童介绍:《首钢大搬迁》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钢铁强国之梦”为主旨,贯穿于全片。在谈到《首钢大搬迁》创作初衷时导演肖童回味道:“08年,广东一位朋友找到我,问我能否以工业为主题拍摄一部纪录片,当时我没敢答应。原因是工业题材难拍,你总不能把纪录片拍成宣传片吧!”肖童敢于接手《首钢大搬迁》正是因为这次谈话。从2008年开始,肖童无时无刻都在思忖着工业题材,当《首钢大搬迁》制片人将历年的素材交给他过目时,肖童欣然接受了这次挑战。“经过这几年的思考,我觉得有些想法趋向于成熟。当我接触“首钢大搬迁”之后,故事架构很快便在脑海中构建起来。”

肖童在内容架构上没有再去挖掘“首钢搬迁”深层次原因,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塑造新时期“钢铁英雄”层面上。按照肖童的说法:首钢搬迁的原因早已度过了社会舆情阶段,况且新世纪初围绕“首钢是否搬迁”的媒体舆论大战世人皆知,再去陈述已毫无意义,倒不如把镜头对准大搬迁历程中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上。”肖童的叙事手法往往习惯于将故事架构在一个宏大的主题上,然后再在宏大中见细节,《首钢大搬迁》亦是如此。在肖童眼中,这里所说的“细节”绝不是镜头意义上的特写,而是大事件进程中的个体命运,哪怕个体单元中一个微小片段,都可能构成整个主题的关键故事。

“工业题材难,就难在叙事上。除人物生活工作场景之外,很可能大部分镜头都是工厂里的设备。比如说首钢的炼铁高炉,要采取什么样的视线和角度来讲述它们的故事?工友们与高炉朝夕相处,很多人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伙伴,那么我在第一集《英雄无泪》中就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无疑是一部伟大而又震撼人心的纪录片。它对中学生如何学好世界历史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该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这个暑假,我观看了这部纪录片,简而言之,感触颇深。

该片最先开始介绍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既是地理位置上的邻居,又是不打不相识的冤家的国家,最先抢占霸权,在世界大舞台上首位登场亮相。而有趣的是,今年的世界杯小组赛中,这两支国家队强强相碰,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西葡大战。西班牙和葡萄牙之所以能够最先抢占先机,首先是恩里克王子和伊莎贝尔女王领导的海洋探险之路。哥伦布船队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船队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成功开辟海洋市场。他们有敢于探索的精神,面对前方的未知,他们从未放弃前行的脚步。凭借海洋,他们值得站在当时世界的顶端。同时,它们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虽然国土小,人少,但这恰恰更容易将国立和民心凝聚起来。凝聚力对于一个初生的国家,非常重要。

而接下来登场的荷兰,则依靠体制创新起的巨大作用。荷兰在海洋贸易上同样和西班牙、葡萄牙一样实力强大,但在同时,聪明的荷兰商人抢在英国人之前,最先成立了股份公司,交易所,再到银行,进行金融贸易,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极大地促进了荷兰的经济发展。

英国、法国的崛起,可以说开创了世界发展的先河。它们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很久之后才悄然谢幕。思想文化在这两片神圣的土地上起了重要作用。英法极其注重思想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莎士比亚的戏剧,法国专门为逝去的伟大名人,特别是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哲学家等准备的先贤祠,这都足以说明思想文化对这两个国家的重要性。英国同时还推行一种众多国家纷纷学习的自由贸易政策,虽然它使用不当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金融危机等。但总而言之,这是一项伟大且深入民心的政策。

后来居上的德国、俄国、日本,最开始都是向发达国家学习,并由国家主导进行一些明智的决策。例如俄国,实行计划经济,制定一个个计划从而达到目标,它的合理实施使俄国成功躲过了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肆虐。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德国最开始深陷在国家分裂割据的格局中,放慢了发展的步伐,后来凭借自己的工业军事力量,统一全国,凝聚力量,站在世界国家的前沿。

最后压轴登场的美国,在之前对其他国家的介绍中就已经可以侧面感受到它存在的重要性和强大的实力。这个移民国家,用了惊人的速度赶超其它欧美强国拔得头筹,直到如今它的地位依然是全球老大。它首先依靠外来移民的人才给予的帮助,主要是欧洲人,将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带到了这里。随后美国实行自由贸易,在企业垄断的情况下还能够想出合理的办法,加入政府干预,一系列制度保障让美国经济腐败问题得到减轻,使国家发展之路越走越顺畅。美国教育发达,人才众多,拥有先进的科技技术,国民创新能力也很强,就算遇到金融危机的强大冲击也能挺身走出,综合实力的超群是美国成为大国top1的关键。

《大国崛起》告诉了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一,一个国家充分实现现代化要走漫长的道路,而大国提前走过。就像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抢先在海洋市场上称雄,英国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过上了现代感的生活;二,一意逞雄反而害了自己。企图掠夺其他国家,结果总是相反。德国策划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用鲜血冲刷过的残酷见证,日本在20世纪对我国的残暴侵略,同时,也深深地伤害了日本人自己。这个结论用在人身上也适用。想伤害别人,结果只能是伤害自己。三,没有永远绝对繁荣的国家。国与国之间,都在进行着无形的博弈,轮流坐庄。如今的世界格局,就好比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轮回。四,加强地区化合作。国与国之间一定要保持基本的友谊,不能对抗,结果只能两败俱伤。就像我国如今处理中日关系、中韩关系、中印关系一样,为了捍卫我国主权,我国尽可能多的与其和平协商,避免开战。最后,我们的国家,中国,在这些历史强国的面前,也要怀着学习的态度,为成为真正的强国继续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该片自始至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是,想成为大国,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答案,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国家体制符合人民,国家要为人民提供发展机会,注重思想文化,领导能力的卓越,政策分享,物质和精神的同等重视,追求国家利益,软硬实力相结合,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最后,还有所有国家根本的努力方向:建立永久和谐的世界。和平无疑是最重要的。

该片的最后,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从地球仰望天空,是那样的遥远清澄,偶尔飘过的云彩,会遮住人们的视线。云彩的上面,将会是什么呢?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温床,还是未来大国竞争的疆场?在我看来,这恰恰应了《庄子》中的一句话: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的,世界的未来永远是神秘莫测的,这需要我们去期待,去开拓。谁也不能准确地预知以后国家的发展会怎么样,历史的大幕缓缓拉开,在这宏大的世界发展史的舞台上,谁会在此惊艳亮相,而谁又会黯然离场?让我们继续向未来前进,继续纵观这崭新的世界格局!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2018年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