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从文自传有感1000字 > 地图 > 读从文自传有感1000字

读从文自传有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从文自传》有感:那份令人沉醉的静气_。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读《从文自传》有感:那份令人沉醉的静气_”,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那份令人沉醉的静气

——读《从文自传》有感

周燕

"天气看看渐渐的夜了下来,有些人已经在船头烧火煮饭,有些人已蹲着吃饭,我却坐在岸边一块大石上,发呆发愁,想不出什么办法。那时阔阔的江面,已布满了薄雾,有野鹜鸂鶒之类接翅在水面向对河飞去,天边剩余一抹深紫。见到这些新奇光景,小小心中升起一分无言的哀戚,自己便微笑着,揉着为长途折磨坏了的两只脚。"

……

读完沈从文的《从文自传》,却忘不了上面这个场景。当时尚不足15岁的沈先生走出家庭到广大社会学习生存,途中有次不知该上哪艘船,怯怯借问一声,得到硬邦邦一句"已经坐满",而后少年从文便坐在了沅水边的大石上,看着想着。为少小离家惶惑,但并不惶恐;为前途茫茫忧愁,但并不忧怨;为人世艰难自怜,但并不自弃。《从文自传》成于沈从文而立之年,三十岁的文字竟如深山枯井,老僧入定,字里行间的静水流深着实令人沉醉。

犹记得"清乡所见"篇里的惊骇故事:商会会长年纪极轻的女儿,得病死去埋葬后,当夜被一个卖豆腐的青年从坟墓里挖出,背到山洞中睡了三天,后又送回坟墓。此时被人发觉后,这卖豆腐青年便被押解到衙门随即就地正法。临刑前沈先生问他脚被谁打伤的,那卖豆腐青年把头摇摇,放佛记起一件极可笑的事情,微笑了一会,轻轻地说:"那天落雨,我送她回去,我也差点儿滚进棺材里去了。"沈先生又问他为何做这件事,青年依然微笑,望了沈先生一眼,好像说他是个不明白爱的小孩子,不理会先生,但过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轻轻地说:"美得很,美得很。"旁边的兵士直斥青年是"疯子",可是少年从文却深深记得了那个微笑,十余年来在记忆中竟还异常明朗。

不曾忘沈先生写其二姐的死:"那年我死了一个二姐,她比我大两岁,美丽,骄傲,聪明,大胆,在一行九个兄弟姊妹中,比任何一个都强过一等。她的死也就死在那分要好使强的性格上。我特别伤心,埋葬时,悄悄带了一株山桃插在坟前的土坎上。过了快二十年从北京第一次返回家乡上坟时,想不到那株山桃树已成了两丈多高一株大树。"寥寥数语,托物抒情,不禁联想起归有光《项脊轩志》文末"庭有枇杷树,我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表达的同样思念。

颇回味"怀化镇"篇中那个意味深长的妓女:"那个烟馆门前常常坐了一个年纪四十来岁的妇人,扁扁的脸上擦了很厚一层粉,眉毛扯得细细的,故意把五棓子染绿的家机布裤子提得高高的,露出下面水红色洋袜子来。见兵士同火伕过身时,就把脸掉向里面,看也不看,表示正派贞静。若过身的穿着长衣或是军官,她便很巧妙的做一个眼风,把嘴角略动,且故意娇声娇气喊叫屋中男子为她做点事情。我同兵士走过身时,只见她的背影,同营副走过时,就看到她的正面了。这点富于人性的姿态,我当时就很能欣赏。"

……

不激烈,不控诉,不呐喊,却无时不刻不在向我们倾诉一个青年"在社会剧烈大动荡下,如何在一个小小天地中度过了二十年噩梦般恐怖黑暗的生活".沈从文自称是"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自言"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幼时上学沿途,俨然一段爱丽丝漫游记,不是流连于伞铺、针铺、剃头铺、铁匠铺,就是沉迷于制浆、破篾、扎花轿、杀牛。军旅中既见杀人如麻血流成河的场面,又会为了看一座山洞,寻一种草药而走十多里路。没有丝毫的猎奇与炫耀,亦没有十分的残酷与冷血;见不着咬牙切齿的愤怒与仇恨,亦嗅不到十分的懦弱与卑微。静静地看,淡淡地想,默默地忆,自自然然,从从容容。一切都像那条伴随他很长一段时间的辰河,暴涨时像受惊的野马,平静时似温顺的小鹿,动静之间是如此的自然。

然而从文先生文字里流淌的这股静气并不仅仅是文气,尚饱含着硬气和韧气。硬气或许因着他真个是军人世家子嗣的气魄,晓得一个真正的男子该是什么样子,所以面对杀戮和死亡不焦不惧;韧气或许因着他自小对看遍世间奇人奇事的心愿,乐意执着地去探寻追究。无论是奸淫艳尸的年轻男子、富于人性表现的妓女,还是最下等的士兵,他只观察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性,只静静地看,实实地写。

沈从文是独特的,他的文学世界亦是独特的。他非科班学院派出身,但是浩瀚的社会给了他深味人世、纵横天地的格局;他非大富大贵出身,但是"乡下人"的身份给了他善待万物、亲近底层的情怀。

从文先生的这份静气实难以追,然我辈身上的种种怨气、怒气、躁气甚至戾气,却是真真要丢掉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从文自传读后感


从文自传读后感(一)

昨天,网购的《从文自传》来了。书到时翻看了一下,觉得图大字2020小,版本并不十分理想,但毕竟是我渴读的书,携了回家。

晚饭后,唤女儿洗碗,我自捧起此书读了起来。这一读,不忍释手,从客厅读到床上,一口气读到差不多凌晨一点,读罢方歇了这一口气,洗漱就枕。

我习惯从文字2020里认识作者。我以往从书里、从图片里得知的沈从文的形象,是温文尔雅的,是内向略带羞涩的,料不到他年幼时是这样的顽皮有趣,年少时的阅历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这一回,我从这书里得出另一个沈从文的印象,那是一个爱逃学贪玩,对世上一切有深切兴趣的天真的孩子,一个勇敢的兵士与天然的对人世充满好奇心的诗人。

沈从文生长于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他生命历程的前二十年在辛亥革命前后,正是中国社会激烈动荡之始。他自幼年起便看惯了民间的各种风情,包括生民们无因被杀头,作为军队里的书记员,他亲历过种种血腥场面,也结识了很多纯朴的、富于血性与传奇的底层人物,在湘西那个穷乡僻壤,历史的行进并不比城市慢,甚至较城市更为残酷,更充斥着剑影刀光。年幼的沈从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在大时代变动的风云中,由最初逃学的顽童长成为渴求知识的青年,转而决心离开湘西,走向一个新世界。这是《从文自传》大略的内容。

湘西秀丽的山水,滋育了沈从文温润的性情;湘西人的纯朴与狡猾,鲁莽与勇猛又滋养了他单纯坚韧的个性。沈从文是那个时代的诗人,他经历着、欣赏着,学习着生活与人生这部大书,若即若离,若喜若悲。最后,那些在他心头铭刻的形象便一个个从他的笔底跳出来,鲜活生动我觉得,文学家从来不是培育出来的,而是天才,是天生的时代之纪录者,文化之传播者。沈从文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小学毕业,年纪轻轻,便受徐志摩与胡适之欣赏,成为大学讲师;他自学成材,却成为现代着名的作家、文体学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我想文学大家这个桂冠也将永远会戴在他的头上,他的作品是十分宝贵的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沈从文的作品好在哪里?散淡?韵味无穷?诗意含蕴?远不止这些!他的作品是当时中国历史的散章,里面有画意诗情,有人情世态,有活动的声色香味,有无言之美!你能从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脉动,能感知那段历史当中人的气魄情味。他行文的风格清淡平和,文字2020简约素朴,却意韵深长,这正是文学的至高境界,现代作家中能有此境界者着实不多。

要真正读懂一个作家的作品,最好的办法是得了解其作家本人,了解其生长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与成长过程,因为作家本人的成长与气质必然浸染了环境所赋予的种种影响。

我也曾去过湘西,到过沈从文的故乡凤凰。虽然只是一二日游,但当地的民风之彪悍,湘西人之匪气给我留下极不好的印象,或者现在的湘西早已不复是沈从文当年的湘西?不过,这与沈从文书中所写之湘西也是有相符之处的,特别是《从文自传》中对湘西人的匪气有相当篇幅的描述,只是他用的不是匪气这个词,他小说许多形象也是颇有匪气,这匪气,必然是因地理环境而造就的吧?只不过沈从文自己,却是异类。

看完这本书,我兴起了将沈从文所有文字2020都看一遍的想头。网上一查,《沈从文全集》着实太贵。看来,最好的办法,是去图书馆办证借阅了。

从文自传读后感(二)

很喜欢沈老的文字2020,佩服大师运用文字2020的技巧,没有华丽的词藻,便能构造一个幽美的境界。想想现在的学校老是让学生读各种作文选,以期提高写作水平,其实多让学生读读这类的课外书,是非常好的。

提起笔,却不知如何下笔。带着感动读了《从文自传》,读后让我的感受是感慨,让我惊异,从没想过一代文豪小时候居然是天天逃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文豪居然是小学文凭,初中都没毕业。尽管许多的举动让我不解,让我诧异,可是我不得不说我非常羡慕他。至少多年以后,至少当自己吹垂老时回忆童年时,那些记忆值得回味,那些过去值得留恋,我想这就是一种幸福吧!不象我们,童年的记忆基本上与学校,与作业联系在一起。回首观望,在我们匆匆流逝的岁月里,基本有一半的时光都是在学校度过,陪伴我们的永远是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卷。蟋蟀,蛐蛐,河里洗澡,好象永远只能观望。这一切只因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要好好读书,考上了大学,才能走出大山。(.org)于是放弃了本属于我们的自由,本属于我们的天真,本属于我们的好奇,本属于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可是现如今呢?真的上了大学,却发现原来过去父母说的都是美丽的谎言,大学就方便面,闻着永远比吃着香,大学生就象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却无路可走。时常听人说,写作的不是学文学的,从商的不是学经济的。一直不解,《从文自传》,似乎在对此解释。其实与其说,〈从文自传〉在介绍他自己的一生,不如说他是在说一个普通的人怎样成为一个诗人,作家。诚然,从文之所以有日后的成就,我想与他童年有密切的联系。他打破了限制,他为自己的兴趣选择了逃课,他爱家乡的山,爱家乡的水,他的童年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兴趣,什么都想看看,什么好奇的事他都要去凑热闹,见到不懂的事,他都愿意去想,去动脑筋。于是他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也能发现事物的美。童年过后,他也没在学校读过书,他的思想依然没限制。相比之下,大学中的我们好像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所事事,可谓悲矣!

他是地区民族作家的代表,我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中文学子时刻以他为荣!

从文自传读后感(三)

读沈从文,从来未曾读过他的自传,反而他的其他作品诸如《边城》、《潇潇》等读了又读。直到近日才草草地翻阅了一下。我想这多少有些本末倒置吧!

从来不敢说对他有多了解、有多喜欢。而事实上,我也真的不了解他,至于喜欢似乎更谈不上。我只是喜欢他笔下那一个个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物,对于他本人真是没感觉。

不过,说实话,我真的挺佩服他的,真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的水平实际上只限于小学未毕业,而他却有如此神来之笔,实在难得。《从文自传》主要是记录他进入大都市北京之前的人生经历。我很难想象,一个差不多与我同龄的年轻人在那个时代竟与我是如此的相似,却又那么不同。

《从文自传》中记录了一件关于他生病的一件事,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他六岁那年与他的弟弟同时出疹子,发高烧。时值六月大热天气,既不能躺下睡,躺下便咳嗽发喘:又不要人抱,抱时便全身难受。家人都以为他们必死无疑,已为他们准备好了棺椁。可意外的是他们竟然活了下来。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想这的确是一个神奇的词。

我本以为,沈从文是一个小老头,或者是个书呆子。因为他的读书生活也是在整个四书五经死记硬背中度过的,没有一点生活情趣。只是没想到,童年的他也和我们一样,是个淘气的孩子。

他虽不得已早早地进入私塾读书,但他常常逃离私塾去野外玩。他去市场上看人家打铁、杀牛、磨针、做伞、制鞋;到城外庙里去看人家在殿前下打拳、下棋、绞绳子、打架、采蕨菜、打猎;偷人家的李子、枇杷总之,树上、船上、水中都是他玩耍的地点。每每读着这些质朴的文字2020,想象着一副副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看到了童年的自己的影子。忽然之间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他就像是自己童年的伙伴,或是邻家的大哥哥。

他是怀抱着读大学的梦想踏上北京之路的,但北大始终只是他的一个梦而已。他怀抱信仰而来,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也始终坚守着他的信仰。北大教授林宰平曾平价他说:一个人仅仅活下来,容易;可是活下来,抱着自己的理想不放,坚持下去,却很难。我佩服他的大概就在此吧!

读完他,心中有一丝感动。也终于明白了他的作品所供奉的是怎样的人性殿堂。突然发现,自己有点喜欢他了。他也值得喜欢,不是吗?

从文自传》读书心得1200字


对我来说,沈从文不再是过眼的文学,不再是书籍中的一个作家人名,倒成了相信的东西,是释怀心灵的一贴良药,却不苦口。就算是刚接触到他,也不怕人见笑地想说,真是开心认识他。大概从《从文自传》里先碰着他的笔,这自传大约是他30岁的作品,写的是他出生至20岁的印记,与他创作的小说《边城》不太一样,这自传读来格外轻快明朗。
看见沈从文用着一种很亲近与童稚的语气写着自传,他的温润与清明给了我提醒,就文字而言,我看见自己的繁复与包装。在他自传中保靖那段,当他为找工作寄居在表弟住处,因个小小问题 ,两人吵了几句 。半夜里不想在表弟床上睡觉了,一时又无处可去,就走到一个养马的空屋里,爬到有十草同干马粪香味的空马槽里睡了一夜。对于自己当时的样子,沈从文是这么说的:生活虽然那么糟,性格却依然那么强。一语道尽那种脾气。
就人生,沈从文是处处把握机会想办法闪出光焰,总是尽自己的一份气力去做好一个人的本分。他一直以乡下人的性情姿态,传述着所见所闻与发自内心的感情。在一个大王的篇幅中说起他认识的一个差使,那人曾是一个土匪,一个大王,是沈从文眼中一个真真实实的男子,沈从文说:从他口上知道烧房子、杀人、强奸妇女,种种犯罪的记录; 且从他那种爽直说明中了解那些行为背后所隐伏的生命意识。我从他那儿明白所谓罪恶,且知道这些罪恶如何为社会不容,却也如何培养着这个坚实强悍的灵魂。
他眼中总是可以看见一些生命的光辉; 他最在乎精神与人格,他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沈从文不仅说,人应该有自信,一个人常常因为自己没有自信,才希望从别人的相信中得到证明。他也说,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说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来。你虽不迷信天命,新的偶然和情感,可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你后天的命运。
跟着沈从文,我接触到了些泥土气息,触碰到了温柔,他天生的善良与朴直的字眼总令人融人那描述的情境。我觉得这段说得妙极了,沿路有无数人家的桃树李树,全把树枝压得弯弯的,等待我们去为它们减除一份担负!还有多少黄泥田里,红萝卜大得如小猪头,没有我们去吃它、赞美它,便始终委屈在那深土里!这么细致入微的说法,娓娓道来带着些幽默,带着些好滋味。当然,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自传最后的那一个转机。
沈从文在自传中描述了他在患完一场要命的热病不久,他有一个平时结实得如同一只猛虎一样的老同学,为了同一个朋友争口气,要越过宽约一里的河,却在小小疏忽中被洞流卷下淹死了。后来那同学的尸体从水面拖起时,沈从文这么写着:我去收拾他的尸骸掩埋,看见那个臃肿样子时,我发生了对自己的疑问。我病死或淹死或到外边去饿死,有什么不同?若前些日子病死了,连许多没有看过的东西都不能见到,许多不曾到过的地方也无从走去,真无意思。我知道见到的实在太少,应知道应见到的可太多,怎么办?……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更有意思些。
读过《从文自传》,仿佛在我的深层记忆里找到一种救赎,一种被安慰了的放松。

《从文自传》读后感2500字


沈从文开篇即形容凤凰说我应当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我读到的感觉,当真就是一种很古怪的感觉。随着他不紧不慢的叙述他的故乡,一座边远、偏僻的苗疆小城便凸现在眼前,作者叙述得越详细,我们感觉到的陌生感便越强烈。因为你发现你所处的完全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人民蛮悍不驯,却又妩媚可爱,在他们默认的规则里,生活得井井有条,由沈从文笔下道来,实在是兴味盎然。
你发现那里是真正的乡土生活,不是从四方的天空下寻找些花花草草的田园,沈从文用极丰富的素材描绘了一个好奇心极佳的农家子弟眼中的乡下。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田园,是野小子眼中充满乐趣的田园。不是乡下的外来人跑马观花对田野的一点感触,而是土生土长与乡土融合的自然流露。只有心花怒放,没有多愁善感。那里有那么多新鲜多彩的生活,被沈从文用鲜活的语言描写得兴味盎然,好像你也身临其境一般。
就算革命来了,沈从文叙述也不慌不忙,一个几岁的小东西,哪管什么立场不立场,他只记得表哥答应给带的花公鸡,只记得叔父红着脸磨刀的情景,十分有趣!书中一些直白血腥场景的描写,我不知道在其他的现代作家那里能不能读到,当我读到此处的时候,我当真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我们读辛亥革命只知道孙中山、黄兴,只知道情意绵绵的《与妻书》,何曾知道这些鲜血淋淋的现场?而这些鲜血,又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口中道出,更是显得那么真实与残酷。我越发感觉到这个作家的不同了。
沈从文终于还是忍不住在文章 中表达了他的爱憎,他说:我那时已经可以自由出门,一有机会就常常到城头上去看对河杀头。每当人已杀过赶不及看那一砍时,便与其他小孩比赛眼力,一二三四计数那一片死尸的数目。或者又跟随了犯人,到天王庙看他们掷笠。看那些乡下人,如何闭了眼睛把手中一副竹笠用力抛去,有些人到已应当开释时还不敢睁开眼睛。又看着些虽应死去还想念到家中小孩与小牛猪羊的,那份颓丧那份对神埋怨的神情,真使我永远忘不了,也影响到我一生对于滥用权力的特别厌恶。我刚好知道人生时,我知道的原来就是这些事情。他说这些,我无法明白,我糊里糊涂、胆战心惊地跟着作者的叙事,不知道他要把我带到哪里去。直到读到最后,才反应过来,这些早年的经历,对于作者后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有多么大的影响。
革命过去了,小顽童忘掉了革命,继续他的单纯、快乐的乡间生活。我简直叹服小家伙的永不疲倦的好奇心,他似乎时时刻刻要用这些新鲜景色事物来喂养他的灵魂才行。凡脚步能及的地方,小家伙都想把那一寸地方走到;凡眼光能及的东西,他都要把那东西深印在脑子里。他的脚板不停歇,如一阵风,把我们带到了凤凰城的每一个角落。在乡间快乐生活的背景里,作者点睛式地描写了几位人物。一个老战兵,样样来得懂得,并且无一事不精明在行,为人活泼而充满趣味,人是卑微的人,生活却自在而充满尊严,流动而不凝固,有古时游侠的影子。一个打铁师傅,勇敢豪爽,无所顾忌。一位姓曾的朋友,读书不多,办事却十分在行,军人风味的勇敢,爽直,有一次,给了镇关西一个教训。一个大王,本是种田良民,后来做了土匪大王,两只手毙过两百个左右的敌人,在监狱里和女匪密谋重新落草,后来却因事被诱捕杀死。这些人物都是湘西平常人物,莫不勇敢、直率,而又充满趣味,这些人或许另一方面就是个恶棍,但是作者有意隐去了此节,只从这人的勇敢、无所畏惧出发,挖掘背后的生命意识和坚实强悍的灵魂,其实正是为了抒写作者心目中的人生理想模式。我读了这些,仿佛受了感染,也要坚强起来了。
当那个对万物好奇的小顽童渐渐长成了少年,既多读了些书,把感情弄柔和了许多,接近自然时感觉也稍稍不同了。加之人又长大了一点,也间或有些不安于现实的打算,为一些过去了的或未来的东西所苦恼。对周围五光十色的生活熟悉的同时,他开始思考一个目的,一件事业,适合自己去做。
碰巧的是,这时沈从文进人了报馆,那正是五四后的几年,各种外来的新思想一下开拓了湘西小蛮子的视野。五四运动,本来是以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开头的,到后来却因为内忧外患,逐渐把重心转到了罢工、罢课的救亡运动去了。沈从文从小即目睹了所谓革命 的现场 . 又从军数年. 对于 以革命 的名义滥用权力与暴力对无辜人民造很明显他对于呐喊革命口号毫无兴趣,而是继承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 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的性格,一接触五四的新思想,即开始转而为新的人生智慧光辉而倾心了。读到这时我似乎才理解到作者的苦心,前面占用大量篇幅的乡间生活的描述,正是活生生说明了作者沈从文时时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的性格,而没有这种性格,便不会受到新文化的感召后,即转而对新的人生智慧光辉而倾心了。
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 . 为 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这是沈从文离湘前的想法,有这样思想的作家,应当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作家。
这就是我最初读到的沈从文,粗糙、古怪、坚硬、新鲜,和后来评论家口中的沈从文大不相同。他在另一篇文章里形容胡也频说:我觉得,这个人假若是死了,他的精神雄强处,比目下许多据说活着的人,还更像一个活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使我们像一个活人,是些什么事,这是我们应当了解的。沈从文便是这样一个永远歌颂强悍的精神的人。这种歌颂在《从文自传》里处处可以见到,我为我一开始即读到《从文自传》感到幸运。或许我达不到沈从文所说的那种精神强悍,但是我始终把它记在心里,在我最沮丧的日子里,我便把《从文自传》拿出来读,以给我信心。我热爱沈从文,便是为此。
我临动身时有一块七毛钱,那豪放不羁的表弟却有二十块钱。但七百里航程还只走过八分之一时,我们所有的钱却已完全花光了。把钱花光后我们依然有说有笑,各人躺在在温暖软和的棉军服上面,说粗野的故事,喝寒冷的北风,让船儿慢慢拉去,到应吃饭时,便用极厉害的辣椒在火中烧焦蘸盐下饭。这也可以用来形容我初次阅读《从文自传》的心情,快乐而有劲 !

《从文自传》读后感作文600字


听蒋勋讲沈从文,说他的自传如何好,一时好奇,便找来读。

小时候学《边城》,只记得那爷爷唤“翠翠”,“翠翠”。名字好比一抹山的颜色,小姑娘个性单纯得很。往后读《湘行散记》,看那旅途艰险如何被他轻松带过,反倒是人物和山水描写得生动。

对有的作者我是一下子便喜欢,对沈从文的文字反倒是后知后觉。听别人说他好,听得多了,便好奇自己到底哪里错过了,再回头看,渐渐才发现他文字的独特风格。

这本自传从他幼年时讲起,贯穿整个青年时期,以他到达北京并在小旅店的簿子上写下“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为止,这也是他真正从文的始端。

作品篇幅不算长,然而字极精炼。在第一篇《我所生长的地方》里,有譬如这样的句子:

“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产、经济的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荣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个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看得透彻。

“兵皆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皆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有如写史。

还有“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两岸,多米,多橘柚。”仿佛一笔勾勒就出神韵,好看得很。

蒋勋曾特意提及沈从文写自己如何逃学,后者则自己解释“当我学会了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毫无兴味可言了。”他认为智慧应当是从直接的生活上而得来的,而不是来自书本。他好奇新鲜的事物,幼时生活在水边,自认一派清波对他“流动而不凝固”的感情有深刻影响。他形容自己的性格“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实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自传》里记录了他童年如何顽劣,青年时期则从戎,见识不少。他记录所历经的年代,杀戮是如何的寻常。看似对于数字不敏感,实则精细地记录着,令人震惊。他描写人物,寥寥几笔便刻画其特点。他也记录自己的成长,在后来的年月里,逐渐接触书本、报纸,学得新的知识。文字成了他的长处,他作书记,写得一手好字。

沈从文写作与别人的不同处在于不加道德判断的描述。他忠实地观看和记叙,不为主观偏见而掣肘。人性的复杂在他的文字里显现得多。他对于自己的态度也明了:

“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我深为这一句话而感动。

总有人要磨掉棱角体悟人生,拥有天真方能拥有慈悲。

读《春风沉醉的晚上》有感1000字


读《春风沉醉的晚上》有感1000字

松江 郁利华

有幸重读郁达夫烈士85年前的文章,感慨颇深。

创作背景

《春风沉醉的晚上》创作于1923年7月。当时,郁达夫烈士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已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他的目光也开始从先前较多地注视知识分子狭小的圈子,转移到更广大的劳动人民。在作品中,他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下层劳动者,描绘他们的苦难,表现他们的抗争,歌颂他们的品德,揭示他们不幸遭遇的根源。

作品中的"我"是一位生活无着的穷知识分子,为生活所迫,住进了贫民窟中一个窄小破旧的阁楼里。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同样被生活压迫的烟厂女工—陈二妹,由于有着共同的生活处境,对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他们相识后很快从相互同情,发展到相互关怀、体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个是备受压榨的工厂女工,一个是贫困窘迫的知识分子,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儿在小说中相遇了,他们由素不相识到后来互相关切同情,而女工的善良和真诚感人至深,她那不被贫困、苦痛所泯灭的人性之光,不仅在当时的黑暗中熠熠生辉,也在如今的社会中十分珍贵。

小说所讲述的是在民国时的一个小租屋,那时侯,人们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我"因为没有工作只得租一间破房子,女工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可能开始读的时候会想这个女工会在某个晚上偷"我"的东西,因为在我们看来,人为了生存,会不择手段地攫取身边的东西,但出人意料的是,女工并未行窃,而是担心"我"不走正路,发不义之财,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

反思当下

相对而言,如今我们的政治生态非常良好,文化经济蒸蒸日上,生活是非常优越的,我们不必为自己的衣食担心,也不必为自己的住行而着急。但是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却或略了精神文明的再造,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或媒体上看到这样一些画面:一个怀抱婴儿的母亲或者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在公共汽车上,手扶扶杆艰难地站着,而旁边就是一位年轻的小姐或一位健壮的青年端坐着,视而不见;也经常有披露不良企业为了最求利润而坑蒙拐骗;更有甚者,达到目的后即逃之夭夭。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做的人,他们的良心何在?社会公德何在?诚信何在?

诚信

为立身之本

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诺千金,诚信在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她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交友之基、为政之法、经商之魂,讲诚信是精神层面的至高境界。就以我们公司来说,我们是个面向三农的企业,公司提出的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其实就是号召公司所有参与者要讲诚信、所有公司行为要有诚信,诚信服务,取得发展。

只要我们大家都具有郁达夫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么真挚的感情、那么高尚的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还会远吗?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从文自传》有感:那份令人沉醉的静气_》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从文自传有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