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爱在左,管教在右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爱在左,管教在右读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爱在左,管教在右读后感

台湾资深心理学家金韵蓉的《爱在左,管教在右》,一直是学校老师们推荐的一本好书,我利用了这个寒假仔细地读了这本书。身为准妈妈的我非常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妈妈,所以在读这本书时,自己又是老师的身份,也是妈妈的身份。作者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解析孩子的心理,诠释有效的教子方法;能搭上金韵蓉的亲子教育的快乐之旅真是非常享受。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如今,教育孩子比过去复杂得多,现代生活充满了压力,作为孩子的老师既要关心孩子,又要解决问题,两者之间总是有着或多或少的矛盾。现在凡是读过几本育儿书的父母都明白不能再用过去那种打骂呵斥的方法管教孩子,要多鼓励多赞扬。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孩子的问题时,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金老师之所以教子成功,就是因为她付出了过人的耐心、爱心,用宽容的心去理解、包容孩子,让孩子时刻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亲的关爱,始终充满信心,有独立的人格,有安全感。家长总觉得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给的,理所当然可以处理孩子的一切。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是个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所有人地尊重、理解,尤其是父母。强加的管教除了起到激化矛盾的作用,一点正面的意义都没有。有时家长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随口说的话语,都会伤害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激起他们的叛逆情绪。所以我们要学会爱,要学会赞美,学会聊天,学会管教,要有肯定的言辞、身体的接触、精心设计的时刻、礼物的馈赠、服务的行动。爱是积极的动力,而不是消极的阻碍:让自己寂寞,放手让孩子成长。说这些也是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为人母以后,不要做伤害孩子的妈妈,要用真正的母爱让孩子自信,阳光有幸福感。

我认为金老师的《爱在左,管教在右》,不止要学习她优秀的教子方法,更要学习她对孩子付出的大爱,学习她在爱与管教间自由穿梭,游刃有余。爱在左,是要以伟大的爱去关心孩子,爱护、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管教在右,是要站在理性的立场上教育孩子明白社会规则,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这种教育方式既能兼顾孩子的感情诉求,又可以冷静的分析出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适当的引导,从容应对。希望我以后能坚持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和妈妈。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金韵蓉的《爱在左管教在右》读后感2000字


台湾女作家龙英台在她的一篇很著名的文章《目送》里这样写过她和她的儿子: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大家一起等候在校园里,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向不同的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中,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哭声大震的时候,我依然能够分辨我自己的那一个的方向。我相信这样的叙述,因为几乎天下所有的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曾经无数次地拥有过或类似于这样的触感。面对自己生命与血脉的延续之载体,神圣的母爱会让一个柔弱的人坚强,会让一个坚硬的人柔软,会让一个狭隘的人宽怀可是更多的时候,爱也会让一个睿智得人失去方向。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现实生活的形形色色的现实总是层层叠叠地覆在这最初的纯洁之上,让我们很难找寻到些许。不健全的人格、错位的价值取向、颠覆的审美观念比比皆是。可以说这样的结果都是与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所处的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尤其是来自于家庭的教育,所谓家庭教育即来自于家庭成员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氛围与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众所周之,来自于家庭和来自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可比拟的,可是与这种爱相辅相生的管教却很少被已为人父母的的人们所重视。其实爱和管教都是作为家长应该给与并必须给与每一个孩子的,这是一生的课题,无论你是才高八斗还是大字不识,无论你是早有准备还是仓促慌张,这个时候你都要披挂上阵。那么究竟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方式与方法来完成我们的课题呢?我们看到金韵蓉在她的新著《爱在左、管教在右》中恰恰为我们分享了这许多,她说教育子女是讲求一定的方式和方法的。这一点我始终深信不疑,因为从女儿的成长中,我已经深切地体会到了一个人不同的生长阶段都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所以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问题势必伴随其一生。如果我们一旦因某种原因而让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缺位于孩子的成长,那都将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损失,那么这个孩子这个人的教育也将更大程度地趋向于失败。

身为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和一个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面对那些天使般古灵精怪的孩子,总是想将百分之百的爱投入其中,期待自己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引领他们去塑造理想的人格和品质,而后具有非凡的才学和能力。可是在生活和工作中,理想和实践总会脱节,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迷茫的困惑和一些让人头痛的难题,有时候真的感到力不从心,有时候甚至感觉自己很委屈。金韵蓉老师的《爱在左,管教在右》,书中提到的很多有关家长的失败感我都亲身体会过。正是因为如此,我一直对儿童教育类的书籍非常关注,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要特别推荐一下金老师的这本书。

选择一种让自己寂寞,却放手让孩子成长的方式来爱他,而他,也因为心里满载着父母的爱和信任,展翅高飞,成为今天如此优秀的年轻人。在谈到对自己儿子的教育问题时金韵蓉如是说。是的,成功的教育不单单只在乎你所能够给予他多少物质上的爱,而更加在乎精神上爱的给予。本书中作者就是这样以专业的心理学视角,科学地解析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分析解读有效的教子方法它不仅涵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能碰到的普遍问题及解决方案,还穿插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事实上这一点也更具说服力。如同生活中我时常遇到的一些发生在我和女儿之间的小插曲、小摩擦、小问题,于是就有一种感同身受或幡然而悟油然而生。

用理性的左脑来爱孩子,从而避免毫无章法的溺爱;用感性的右脑来管教孩子,让母爱自然而然地抚平负面情绪。当你顺着这个新颖的提法读完这本书,确实会让你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实际操作性强的书。书中列出了很多得到科学印证的、非常专业的教育观念,罗森塔尔效应、 投射作用 习得性无助,但你绝不会被这些名词吓倒,因为作者用细腻的文字和生活中的常会遇到的实例与之相贯通,让你明白如何理解孩子,如何教育孩子,面对孩子父母必须应该学会什么。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每一个与孩子面对的人,都应该有一种紧近感,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爱孩子看似很简单,却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的。没有正确方法的指引,也许你会满心疲惫的同时断送了一个孩子的未来。面对孩子的成长,无论你是迷茫无助,还是心急如焚,都应该看看金老师的这本书-《爱在左,管教在右》,相信你会有一个很好的转变,收获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和浓浓的亲情。

张爱玲心经读后感:父爱在左母爱在右


张爱玲心经读后感:父爱在左 母爱在右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张爱玲是有着个人独特体验且将家国与民族边缘化的一个孤高女子,她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以笔代枪为民族写下可歌可泣的文字,却更多的是以人世间的沧桑来传达她内心深处最为真挚最为动容的情愫。

知道张爱玲的人都知道,她的一生注定是孤独的一生,父亲的守旧,母亲的新潮让这曾经辉煌过的家添上了更多萧索的色彩。尽管如此,她忧郁的气质却总散发着冷艳孤傲的因子,总让人想起黛玉式的专属。

了解过张爱玲的人都知道,她的作品总像是一把温柔的刀,直入读者的心脏。我个人却总觉得这《心经》既像她却又不是她。当然,她选择了小寒20岁这个尴尬的年纪我想定是有所指的,至少说在她的岁月中对父亲最为亲密的部分是有一个或隐或显的分界点的。我们不妨把文中小寒与父亲的亲密关系暂时的移植到她的生活中来,就更能抓住她过往的影子了。又假想文中小寒的母亲正如她母亲的原型,那给与的极少的时间里的为数不多却必要而随意的关爱就更为鲜活了。

回归到文本中,不得不提的是这有着相当纪念价值的20岁(我更愿意它是一个代号),这20岁是一把刀,当岁月伴着年龄一起成长的时候,有些东西终究还是要变的,就像小寒的父亲一样,纵使想尽办法嫁接对女儿的那份真挚的爱情的时候,却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或者说,他们都变了,在爱情这条道路上没有更多的父女可言,多的是被道德包裹下最为真切的爱恋。就像文中描绘的“他犯了罪。她将她父母之间的爱慢吞吞的杀死了,一块一块的割碎了——爱的凌迟!”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能说是谁走错了?父亲爱女儿那是天性,纵然母亲知道那爱或许是迈的太深了些,毕竟距道德伦理还不值得一提,在这样的情境下,母亲能说什么,纵使是一颗最苦涩的果子即使是吞不得的也要吞下,如果小寒的母亲不是一个经历过疼到骨子里的痛的人,她不会说出 “你爸爸不爱我,又不能够爱你——留得住她的人,留不住他的心”这样的话,这句话太沉重,却用“由他们去吧”这样的字眼来诉说她的不在乎,在这看似云淡风清的话里,我想更多的是在讲诉自己的可悲与无奈。纵使在万千的悲痛过后,那卑微到尘埃里的母亲依旧是守候着她的,纵使她的命里克母,纵使她厌恶母亲这样一个角色,母亲却始终包容着她,还有他。似乎我对这个把自己看的那么的不要紧的母亲生出了些许怜悯,“我一向就是不要紧的人,现在也还是不要紧”的这样一个人,却在对女儿承诺着未知的未来“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在这儿……”“你放心… …我… …我自己会保重的……等你回来的时候… …”这看似两句嘱托的话却把对女儿的那份爱从言底传达了出来,这“一定在这儿”“等你回来的时候”是来自母亲的笃定和坚信,也是对她这不好的岁月还将继续的一个揭示。

再回头看看小寒对母亲这个概念的解读,似乎她不屑在朋友们中间提到她的母亲的,至少在她的同学面前是这样的。从同学们对她母亲不多的描述中只能得知她母亲是一个“不怎么样,胖胖的”女人。然而从她父亲出场来看,连电梯里的声音她都是知道,可见她对父亲的“用心良苦”了。更甚的是对朋友们两次的介绍她的父亲“这是我爸爸”,这是她母亲没有也不会享受的待遇的。再看,在同学的眼中她的母亲是个爱清静的人,她却说“不要紧的。我母亲也喜欢热闹”,在这里不免有些疑惑了,为何称父亲叫爸爸,却称母亲叫母亲呢,她怎么又觉得母亲对他们的吵闹会觉得不要紧呢,又从哪里知道她的母亲也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呢?由此可见,小寒对父亲的偏爱似乎有些过于的深了,深到可以忽略掉母亲的感触和习性。这样既简单又复杂的家庭关系为这一家三口织了张美满幸福的网,在别人看来就应该是看到的这个样子,但小寒对她的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是很值得推敲的,“我自己也承认,像我这样的家庭,的确是少有的”。抽离出原有的语言环境,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张网的不稳定了,小寒到底“承认”的是什么,她这样的“家庭”怎么了,“少有”的是什么东西?都是一连串的问号。我想作者或许只是想用最简单的言辞来传达这个看似平衡却有着不平衡性的排列组合吧。

回归到张爱玲的生活,她的父亲显然是没有向小寒的父亲那样给与她那么多的爱的(不管这爱是父亲的关爱还是其他)。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把自己越缺乏的东西越是放大了来看,越是表现的完满的,有可能越是缺乏到了膏肓之地的。我想,如果把张爱玲投射到《心经》里,就不难解释她的笔下会流露出的对父亲近乎病态的依恋了。也就不会把母爱的缺失隐藏其下了。

在张爱玲的文字里有着很多既有意思又值得琢磨的话语,虽说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总能让人看到人性中最为纯粹的部分。这就像她的人生一样,纵使经历了万千,她总在寻找最为单纯的自己,即使张爱玲最后是沉睡在了异乡的土壤里,我想不管是对父亲还是母亲她都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在总结《心经》的时候,我想更多的人都会觉得说这是一篇表达恋父情节的文章,我想在恋父之余母亲的那份深沉的爱是同样的不可替代,至少在我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在其左右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现中,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在狭隘的空间和时间中流淌。即使在书中他们是一群疯子。

这个世界好像有点问题,却找不出问题在哪儿。疯子,是在寻找世界,奇妙而诡异的发现,成就了他们的天才。不同寻常的感受,独到的眼界,是他们的不同所在,因此也被视为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或许疯子和天才只是一线之隔,那些被关在医院里的人,他们心中或是眼前的世界与我们不同,或许是陷入了思维的歧途,打开了思维的后门。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的倾听,详尽地体味,顺着他们思维的脚印,翻过思维的城墙,会发现他们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空间,他们的疯言疯语却有像真是的理论。异能追随者,时间尽头,超级进化论,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却又是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推导出的。

人是个奇怪的东西,大脑皮层赋予我们思维和学习,我们也思考,纠结过这个更为神奇的世界。只是我们往往没有打破惯性思维,就像从众心理,平常和传统地思考,每天按部就班,在这个数字世界兜转。疯子们苦苦追寻的或许就是世界的定义,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没有确切的定义。佛说这是六首之一,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的战场,哲学说这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是基本粒于堆彻起来的聚合体

虽说思考是一种正常行为。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谈这种有些高深的问题似乎又有些可笑,我们的生活也并涉及这些复杂的纠结,只有学者才会关心扑朔迷离的世界和真理,对我们来说这里就是人间。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一)

多数书籍,都是把微小的事物放大来看,无论是情感,还是理论,可是这本书是不一样的,他用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让我们置疑的世界。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在询问着自己,询问着这个世界,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循规蹈矩的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不在询问,而作者笔下的这些人,往往过于偏执。他们把细微的事物放大,用他们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

还记得一位病人,他喜欢盯着石头看,他觉得石头是有生命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冷冰冰的石头怎么会有生命,可是,石头可以提供养分,可以养活植物,也许他不会消耗生命,但是我们又如何肯定他们没有生命?

另有一位病人,他喜欢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因此,他身边的人都觉得她不正常。在作者与她交谈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不禁认为她是正常的,而且还赞同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没错,孩子们不愿意表达他们的想法,大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定义,孩子们看到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但是那位女病人说的没错,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认为的有趣的东西。

我们被教育着拥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往往不敢扩展和更新自己的想法,就这样,许多人陷入狭小的圈子里活了一辈子。

书中的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蛊惑着,就像作者说的,他们都有点像邪教教主,可以把人带到他们所认为的世界中去。这是因为他们都对自己的观念深信不已,并且他们希望所有人都相信他们所坚信的东西。记得有一位病人,他认为女人终究统治世界,也许他说的并不正确,可是,科学也证明女人比男人基因上的先进性。不管是真是假,他们都认定自己所认为的观点。

不得不说,这些所谓的精神病人只是世界观与他人不同,他们所看所想都与大多数人不相同。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但是他们所认为的就一定是谬误么?

有一个小姑娘,他可以看到天空的不同的颜色,蓝色会发生好事,红色会发生不好的事,所以她厌恶红色。她也因为家人的不理解,变得不爱说话,更戴上了墨镜,不去看天空的颜色。也许,这真的是她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许,这些颜色源于她的内心。可是并不能因为这个而觉得她不正常,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一个人的正常或者非正常。反而,我倒是希望有这样一种能力,去提前感受自己的祸福。

有一个男人,他很神奇,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小说中的一部分,包括作者本身,最后她预测出了她半年后将离开疗养院,他的确做到了,在作者采访他的半年后。不得不说,他的预感很准确,也许,我们真的人生真的只是一部小说,而作者,正是我们自己。

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很感动。那个老妇人在老伴死后,仍然觉得他还活着,并依旧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也许那个老人真的还在,但是只有老妇人看得见,或者,老妇人知道他不在了,但仍旧希望他还在,只是这样的骗着自己。可是,这也是一种永远。

婚纱在衣柜里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渐渐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事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就是这样一本书,他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书,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有时候,用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更能去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二)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爱,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精神病院里,精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爱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三)

今天终于读完了,觉得这本书写得很成功,因为我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本书的引言--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我觉得思考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很多勇气的,更不说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而采取的行动。作者选择从另类人士的世界观中,试图去寻求答案。

其中,最后一篇《果冻世界》给我的印象最深。整个物质世界就像一个果冻,而里面的小气泡就是精神世界,还有果冻外的世界。想想,如果你所看到的,或者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你精神产生,或者决定的,即承认即存在,不承认即不存在,这是不是很神奇?你或许会辩驳说,很多东西并不是你想的,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我的解释是:1. 别忘了,你的物质世界和别人是共用的,就好像你和别人同居时,共用一个厨房来做菜一样,人不同,做出来的菜就不同,但都受到了厨房条件的限制;2. 很多事情,你虽然不愿意,但潜意识里还是妥协了,意味着你还是某种程度的接受了。那么,我们能否让自己的精神力量更强大呢?或许有人已经知道我想说什么了,特异功能,对不对?先不质疑它的可能性,先想想,假设,先不考虑别人的精神作用,或这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你随心所欲,世界按你的想法变形。然后,考虑别人的精神作用,如果别人接受(记住,这里的接受是真的接受,也就是如果你不接受,你的精神都会消失的,你也就没了),那么你特异功能表演成功了。如果别人不接受呢?特异功能就成浮云了。所以想要拥有特异功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物质的角度看,其实特异功能又有什么什么神奇呢?让人了解你的想法,甚至接受你的想法,本身就是特异功能了。那么你要让周围的环境按照你想的来,甚至让世界按你想的来,改变世界,都是特异功能。这么想,我觉得心理真的平衡多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这本书是陶瑾同学推荐给班上同学们的,一听到这书名我便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或许是因为它天才与疯子的强烈,对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览究竟:天才与疯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本书时知道了这本书是通过作者与一些病人的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疯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个能够把街上的人当作动物看的女孩。起初,我与作者一样,有些怀疑这个女孩,她是否伪装成病人的样子。她只需故作惊讶,然后指着无辜的路人说:看!那一只会用后腿走路的狮子!即可,却不曾想女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初作者在、说明确实这个女孩的病是真的时候,我也吃了一惊,道:天哪,如果我也是这样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样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后谨慎地交往,而不是只要像女孩一样简单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觉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声笑出来;觉得无趣得也不用怎样作为礼貌的回以微笑。

回过头想想,能够这样的女孩也正因为没有几个而被归于精神病范围。如果我也拥有了这样令人惊叹的技能,之后便可肆无忌惮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会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将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切才都能美好起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一:

昨天刚开始看《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本来我是想在网上买纸质的书来看的,我喜欢静静的躺床上翻着书的感觉,那种感觉很真实。但是因为昨天在等吃饭的那段时间过于无聊,我就在网上下了电子版的想打发一下时间。可是当我看了2个故事之后,我就发现自己深深的陷了进去,我想迫切的了解每个故事,想知道每个人心里不同的世界,即使知道这本书是写的所谓精神病人的眼中的世界。

首先,我承认我自己是个对奇特想法充满好奇的人。我佩服所有逻辑性缜密,具有个人思想的人。所以当我看到这些生活在自己世界中,拥有着支持自己活下来的信仰的不同人群,我内心觉得神奇和兴奋。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突然看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在对这个世界进行分析和思考。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坚不可摧的精神体系。

篇二:

这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别出心裁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各种精神病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他们的经历。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他使人们深刻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这些精神病人究竟有怎样的区别?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对她们充满了畏惧,又比如说一个女人自称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变成天才而接受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称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们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结果自己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很偏离实际,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的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他。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敬仰,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社会上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将他们称呼为疯子,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能够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的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之后发现她的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智多近妖,我常听人说起这样一个词。聪明的让周围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人了吧。我不奢望这些人能够得到解脱,跟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们别再因为不被人们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义为疯子。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欢乐与悲伤,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请给他们一些尊重,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信仰。

篇三:

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访谈录形式的文学作品。

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年龄有点小,脑子里世界也没完全形成。从小被人说成疯疯癫癫的,只是想在这本书里仔细寻找着与自己相像的影子,想有科学依据地挤进天才的行列中,再对所有人不屑一顾。所以把这本书当作神书,以为是学术论著。

可,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三个特点是艺术的、离不开幻想的和感性的。这是我第二次读铭记于心的。别太当真了。

这两年这本书突然就火了,身边的人都在问对方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好像这本书是本人生必读的经典。猎奇心理,充斥在这个酒足饭饱的社会。证明自己一样又不一样。

这本书里有40多个故事。其实就是在围绕着那几个梦啊宇宙啊人性啊的问题,都是普遍已知加上一点玄乎和想象,当然,有想象也是好的。还有一些就是其实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吧,感觉算不上神经病?对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这句话我是肯定的。

我现在还对这本书里很多故事有着深刻印象,可以讲出大部分的故事,比如最具名气的墙角蘑菇、杀宫殿的三只小猪、极度女权主义男子、拥有鼻犁器的女孩、恐怖的颅骨穿孔等等

自认为这也算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因为我的脑子对于单纯的消耗品是有自动清除记忆的功能的。

第十一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一直想要和里面的男人一样。关自己个几天几夜的,什么事都不做,就冥想,其实不说感悟世界什么的,觉得释放精神也蛮好的。

因为总是感觉有好多事在脑子里面,可常常懒得去想,反正就一直压着,有些就忘记了。可能回忆起并不是什么好事,可就是想去弄明白。

还有他对于苹果味道的描写啊

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散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步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着冲击波一样传向嘴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处.......天呐.......刚刚被冲刷过的味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的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

我一个不喜欢吃苹果的人看着这些形容都想流口水!(真希望自己也有这种形容文笔功底!

这本书里讲的最多的故事,大概就是关于梦的了。我也一直很疑惑着的,特别是梦到一些奇怪的东西的时候。第二个故事就是讲一个连续的梦,好像另一个平行世界。我记得我也有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做连续的梦,从小到大,那段时间,我总觉得是我要死了,因为不都说人死的时候会瞬间回想起一辈子嘛?但好像随着心情的好转,梦也不见了。

还有第二十二个,梦中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想起《盗梦空间》,梦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我好像并没有这个困恼,因为大部分起来就忘记了啊,或者就是一句哦,是梦啊。

最近也一直在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希望读完能够给出一个较好的解释。

虽然我说这本书是本文学作品,失去了它吸引我的最开始的点,但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本书是成功的。这本书的确是给了我很多好奇的地方去思考,就像作者一直在寻找着一样。

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义?大多数我们那些年过半百的父母也未必清楚。可能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本来就没有答案。

怎么说呢,愿我们都能在世界里找到那个天才自己吧。

相信《爱在左,管教在右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