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狮子与山羊读后感 > 地图 > 狮子与山羊读后感

狮子与山羊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山羊大王卡拉格》读后感。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以下“《山羊大王卡拉格》读后感”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羊大王卡拉格》读后感

瑞安市实验小学 五(6)班 涂小隼

我生日那天,小姑姑投我所好,送我的生日礼物是——西顿的动物小说全集。西顿是动物小说之父,作为热爱动物的我当然不能不读他的大作了。

书里的《山羊大王卡拉格》感动了我。这篇故事讲的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动物领袖的悲情一生。卡拉格小时候,历经磨难,慢慢成长,并通过战斗,逐渐成为了大角羊群的首领,从此开始了山羊大王英雄的一生。它干掉卑鄙的歪犄角,悬崖逃生并弄死三条猎狗,杀死五条灰狼,与狡猾的老猎人周旋……卡拉格用勇气、智慧和力量,展现了山羊大王的英雄风采。然而最终不幸为稻草人所骗,中枪而亡。

看的时候,我的心随着山羊大王的命运而起伏不定,最后卡拉格死了,我难过极了。

为什么老猎人斯克迪千方百计一定要残杀无辜的卡拉格呢?仅仅因为它头上那巨大的罕见的犄角吗?我百思不得其解。人类为什么总跟动物过不去呢?如果我能跑到书里,跑到猎人身边,我希望能告诉他,人类也是“生命之布”上的一根线。如果地球上没有了动物,那人类也会灭亡,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人类和动物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我希望能劝他放下手中的枪,不再去捕杀它们,相反,要去救助一些有困难的小动物,好好保护它们,要与动物和睦相处,把动物当做朋友一样对待,共建美好未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石山大王“克拉格”》读后感500字


一本好书犹如一幅画卷,赏心悦目;一则故事犹如一首小曲,陶冶情操。“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寒假里,我读了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受益匪浅。

起初,我读这本书是囫囵吞枣的,只注意那些紧张动人的情节,可后来越看越入迷,以至于我读了一遍又一遍,书中的情节至今难以忘却。

这本书共分为5则故事,每则故事中的人物、地点各不相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石山大王克拉格》这一篇。故事中的克拉格是一只优秀、强壮的大角羊王,它为了保护羊群,与猎人“史谷提”老头展开了一场追逐战,把他引向远离羊群的地方,可三个月后,克拉格被史谷提老头用猎枪打死了,史谷提老头非常内疚,这使他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这场追逐战中,克拉格攀山越岭,淌溪过河,不顾危险,只为了让自己的羊群更安全,可见,它是一只怎样的羊王啊!

克拉格还与想把它当做食物的野狼斗智斗勇,最终用自己的大角赢得了胜利。克拉格的生命,是多么波澜壮阔,多么的不平凡啊!

克拉格这种把自己当做敌人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吗?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胆怯而不敢继续向前,因为害怕而停下脚步,我们需要的,是知难而进,奋勇向前,坚韧不拔,永不屈服的精神!

《黑山羊和白山羊》 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个故事叫才山羊和黑山羊,讲的是有两只山羊住在桥的东西边,一天上午,天气晴朗,两只山羊都要到河对岸的外婆家去玩。

真巧,他们同时来到独木桥头。白山羊一边哼着歌一边头上了独木桥,黑山羊正想着到外婆家后该怎么玩儿,低着头的他也走上了独木桥。一会儿,他们都走到了桥中间。白山羊说:让开,让我先过。黑山羊抬起头说:为什么你先过?是我先上桥的,应该你让我先过。白山羊不服气地说:明明是我先上桥的,为什么要让你呀!你应该让我才对。你应该让我你应该让我两只山羊越吵越凶,竟然打起来了。白山羊心里想:我是最棒的,他那里是我的对手啊!我非要给他让路不可吗?他把头一低,拉开应战的架势,和白山羊顶了起来。两只羊使得劲儿特别特别的大,独木桥开始摇晃起来了。

扑通!两只不讲礼貌的小样掉进河里了,他们拼命挣扎,好不容易使自己的透漏出来,白山羊和黑山羊都尽力伸出前腿,可他们不会游泳,费了好大劲也没能成功。救命!救救我们他们大声地喊起来,幸好对岸的羊外婆听见了喊声,赶紧把他俩救上来了,两只小羊这才意识到自己不讲礼貌,后悔极了。

看完故事,我想起都市频道作的第一现场报道:两名大巴司机为了抢道行驶,结果两车相撞,两名大巴司机甚至还下来打得头破血流,甚至还住院了呢,交通因为他们的互不相让,赌赛好长时间。反过来想想,要是他们能够礼让三分,文明行驶,情况就会大大不同哦!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刚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位穿着修长衣服、面容和善、微笑着的年轻人的背影,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手拉着手,蹦蹦跳跳,用响亮的嗓音喊着乌拉,卡拉马佐夫。我的心怦怦的跳动着,久久难以平静,各种想法萦绕在心头,关于信仰,关于救赎,关于善与恶,关于人性,关于饶恕,关于裁决这些将需要我花很长时间去慢慢思考消化,也许最终能想出些什么,也许就这样一直模糊着。

当初选择看这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着作,是因为曾经看《爱因斯坦全传》时,里面提到说爱因斯坦称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看过的小说中最好的一本。很好奇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能让这位物理学家给出这么高的评价。遂去图书馆借来读,花了四个晚上一个白天读完了这部作品。读完后,很庆幸自己读了这部作品。 读这部作品时,我的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是一个卡拉马佐夫家庭的悲剧故事,暴躁好色的父亲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粗野暴躁的大儿子德米特里,否定上帝存在、沉默的二儿子伊凡,虔诚和善的小儿子阿辽沙。整部作品的情节随着这个家庭的各种冲突以及大儿子被控弑父的案件展开,紧凑联系。说实话,一直到最后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亲口承认是他杀死了费多尔,我都还在猜测这个凶手到底是谁。

这部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实在是很成功,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入木三分。人物大多同时有着跨越两个深渊的天性,温情和暴力,癫狂和理智,怀疑和虔诚,作者却能把这样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这些人物的形象现在都深深的刻画在了我的脑海里。

对于这个弑父案的主角德米特里,我刚刚在思考一个问题,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吗?他性格暴躁、粗野,荒淫;为了格鲁申卡,他表现出了近乎疯狂的卡拉马佐夫式不顾一切;他与父亲正面激烈冲突,最后惹上了弑父的嫌疑。他的这一系列行为的确很荒诞无理。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认为自己杀了老仆人后的最后一夜的一系列行为。他疯狂的奔向格鲁申卡,表达他的爱,表现的像个孩子。在那一刻,我突然有点喜欢这个人物了,为他的不顾一切,为他的诚实坦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吧。

再说说这部作品中总是给人带来光明的阿辽沙,因为这个人物的存在,使冲突、压抑中总还有些安慰和希望。他也曾经迷茫,怀疑过,但在仰望繁星,感受阳光时,他重新找回了对人世间的爱。在他热烈亲吻大地时,我突然也感觉生活如此美好,感激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那一刻,我也如他般明朗。在经历了那么多事后,他还是保持着那颗善良、诚实的心。

还有那位凶手斯麦尔佳科夫,对于他为什么宣称您(伊凡)才是这个案子的唯一元凶,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从犯,我有一些想法。斯麦尔佳科夫才开始对伊凡是怀着敬意的,认为宣称没有信仰、否定一切事物的伊凡有自己的思想,和他所谓的信念是一样的。原本斯麦尔佳科夫是孤单的一个人,现在,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和自己有同样想法的人,找到了同盟。他认为他和伊凡能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总认为伊凡全都知道,这就使他认为伊凡在与他谈话时理解了他的意思,是教唆他杀费多尔。这是一个极度孤单、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的悲哀。但对于他最终的选择,我还是有点疑惑,他最后的精神应该是清醒的,也没有表现出内心

的极度矛盾,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是害怕接受审判?发觉伊凡不全都知道感觉失去同盟的绝望?为难知道真相的伊凡?

这部作品很多地方都讲到了宗教,讲到了上帝,也时不时的在怀疑上帝的存在与否。我不是基督徒,所以我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接受其他人心中的上帝的存在,因为我觉得那是一种信仰,无关乎宗教。信仰是什么?我认为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一种信念准则,是心灵深处自我反省的一片无人打扰的净土,指导着我们的思想、行动。人总该信仰点什么,如果没有信仰,怎么有力量不断前进?关于人性,我认为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坏,就算是罪大恶极的人,心中也会存着一点善意,比如费多尔对自己的儿子阿辽沙的爱。关于裁决,应该由谁来裁决?宗教?法律?但这些不都是人制定出来的吗?还是自我裁决,如德米特里一般,我为我整个的一生惩罚我自己,我惩罚我整个的一生?我同样疑惑。

这部作品中还有很多看似寻常的句子却往往蕴含深意,如不要对自己撒谎,爱生活本身甚于爱它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我慢慢咀嚼回味,我还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优选


阅读并非拘泥于时间、地点和工具,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读书。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还可以得到一些人生的感悟。阅读是知识的源泉,而写读后感则是思考问题的过程,这两者相互促进,你是否为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而感到焦虑呢?如果您需要一篇好文章来作为参考,我们推荐您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并收藏,也可以分享给身边的人!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1)

终于读完了,今天读了四百多页。

读陀氏的作品,最痛苦的是对他的人物激情疯癫的理解,实在狂乱。上半本昏昏欲睡,下半本到米卡的部分渐入佳境,非常好看。竟然哭泣了。这本书适合有阅历的人读,年轻没有沉重失败过的心灵太鄙浅,不足以读懂这样沉重悲悯的作品。当人们失去一切信仰信念,只靠摇摇欲坠的道德本性来节制人性的恶,人性就变得复杂可怕了,在当代,更是这种情况!这种深刻的探求人性的力度,在我看的作品里没有一本超过卡拉马佐夫兄弟。唉,人,世界,竟然无言了!

艺术手法方面更像刑侦影视剧,逻辑清楚,细密,纳博科夫说的已经很好:陀氏是优秀的戏剧家!当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程度远远超过纳博科夫的论断,纳博科夫当然判断失误了!

巴尔扎克作品的精致利己主义,当然还有一点良心,但未免有时被人性的恶的不可拯救而迷失,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看到了人性的圣洁和邪恶的'二重奏,并且圣洁盖过了绝望。无疑,这样的超越是沾满眼泪和血迹的。人,充满了毁灭的欲望!

“你是说惋惜上帝么?化学,弟弟,化学!那是没有办法的,教士大人,请你稍为靠边挪一挪,化学来了!拉基金不爱上帝,完全不爱!这是他们大家最要害的心病!但是他们隐瞒着不说,他们撒谎,他们装假。我问:‘怎么样,你会把这种想法带进评论界去么?’他说,‘自然不会让我这么公开说的。’说着笑了。我问他:‘不过这样一来,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生,人将会变成什么样呢?那么说,现在不是什么都可以容许,什么都可以做了么?’他说:‘你还不知道么?’他又笑。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2)

《卡拉马佐夫兄弟》书评

“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那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我一定要高声赞美这本书,这个故事,这位作者。

故事围绕卡拉马夫家族展开的,一位父亲和三个儿子加一个私生子。父亲和大儿子喜欢上同一个女人,由此上演了一场闹剧。

老卡拉马佐夫:嘲弄人生、心术不正、玩世不恭的酒色之徒。

大儿子德米特里:管它整个世界化成一片火海,只要我一个人活得自在。

二儿子伊万:有着出众的智慧和耀眼的学力,但却没有任何信仰,和他的父亲一样,排斥甚至否定生活中很多的东西。

三儿子阿列克塞:上帝的乖孩子,天使一般的存在。

私生子斯麦尔加科夫:伊万思想的执行者。

老头和自己的儿子德米特里争风吃醋,伊万喜欢上哥哥的未婚妻,高潮在老头被杀,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凶手是德米特里,实际上是斯麦尔加科夫。而阿列克塞目睹这一切的发生。

最终,德米特里被发配,伊万疯掉,斯麦尔加科夫自杀,阿列克塞走向尘世,尾声。

书中用了大量的心里分析,对于身在其中的人,群众的反应等等很值得研究一番。

对于人生的态度,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生命是我们从世界得到的礼物,我们要让其过得精彩,因为最终我们要还回去。你是否也赞同,如果赞同那你多多少少会有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影子,你不够放荡,因为你勇气不够(或者你修养太好,坏笑)

对于信仰的态度,对社会的反思,对于爱热闹的旁观者,对于社会制度。大家不过都是乌合之众的一份子,谁也不圣人。即使你是圣人,又怎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3)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读起来并不轻松的书,一是人物关系复杂;二是它属于翻译来的文学作品;还有是体量较大,分为上下部两册,其实只是作者为卡拉马佐夫立传小说第一部,第二部未能完成。

鲁迅先生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

我在译后记中看到了译者根据史料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的描述,也在老卡拉马佐夫身上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在卡拉马佐夫家长子米嘉的身上也看到了作者的些许痕迹,真实生活中永远藏着更多精彩的细节。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来源于真实生活,也从艺术的角度把真实剖开来给我们看:比如人物内心,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是魔鬼与上帝斗争的战场:真正的洁白之下藏着罪恶;而罪恶深处又裹挟着真正洁白。

书中卓越的心理描写使人性最隐秘的一面跃然纸上,尤其是对分裂人格心理细节的记录;米嘉、卡捷琳娜和格露莘卡;还有在一个身体里与魔鬼对话的伊万,作者笔下的两个自我之间从言语到情绪,再到信仰的猛烈碰撞,将人物的病态推向了高潮。

宗教和革命的种子扎根在当时的俄罗斯土地上。修道院文化让我们得以窥探当时的宗教文化;虔诚的信徒中间也有像伊万这样的无神论者。作者通过卡拉马佐夫家族这张网络将触角伸到了俄国社会各个角落;不言体制与阶级,却也让读者看到了俄国受苦人的眼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4)

许子东谈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分:

最简单了,你看里面有没有所谓的坏人。好的文学作品,你找不到哪一个是绝对的坏人。简单说销量最高的两本中文书,《红楼梦》和《家》。仔细一看区别就在于《家》里边是,一半好人一半坏人。《红楼梦》里每个人都是一半好一半坏,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所以这个是一个最简单的一个公式。

高明的作家知道人性的复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不会是绝对的好或坏,而是好坏几几分成,这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这样你会觉得真实,不是假大空的真善美,而是有血有肉、没有疏离感的你我他。吸引着你站在小说人物的立场,体验他的内心纠缠与挣扎。

高明的作家总有自己的野心,想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透过笔下的人物进行诠释,而他的作品也像一面镜子,照见读者内心的明亮或阴暗。反正增进了我对自己的认知。(阅读至此尤爱正与反、伊万,期待最后两章带来的体验)

陀氏对于人性的剖析确实深刻,内心戏的部分尤为出彩,一个个人物在他的笔下天人交战,发人深思。(作家有种控制权,对笔下的人物生杀予夺,演绎悲欢离合。但是这种精分活动也反映了作者性格的敏感,或者经历的多舛)

本书的阅读到后段愈加精彩纷呈,前面有碍我观感的在于俄国人物名称的多样(尽管本书开头有人物关系表,还是晕人),以及不习惯陀氏的行文风格(主线之外对其他人物的刻画,感觉与情节无关,但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有关),又及整篇小说浓郁的宗教风(与作者的信仰有关,序言有介绍作者背景,但是它剧透了!剧透了!剧透了!啊!丧失了一丝推理的乐趣)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5)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由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入手探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出路的杰作。作者自称,这部作品在头脑中孕育达30年之久,其中伊凡的自白“宗教大法官”一章,甚至“在自己的心里几乎酝酿了一生”,可见作者用心之苦,写作态度之谨严。的确,这部作品的分量是沉重的,就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论,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哪一部外国文学名著如此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思想型的作家,他要探讨的是俄罗斯的文化重建以及人类和谐的生活秩序的建立问题。他所看重的宗教性质的“我在故我爱”,也许不无虚幻性与抽象性,所流露的对暴力革命的否定态度亦不无偏颇,但若像许多学者因此而断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敌视俄国革命,甚至将其斥之为“反动”,怕也失之简单粗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暴力革命也许是必要的,但却不见得是人类社会变革惟一可取的方式,革命的目的更不是为了加剧人间的仇恨。事实上,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而言,对爱的呼唤,对他人与社会承担责任的呼唤,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正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展示的,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可怕。令人不安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多世纪之前冥思苦索的问题,仍在困惑着当今的人类。以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经济发展与法律建设固然是重要的,但正如佐西马长老当年所意识到的,仅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全部问题的,我们同时还要重视的正是“我在故我爱”这样一种人生哲学的建立。

与那些重在叙事的传统作品相比,《卡拉马佐夫兄弟》不是一部轻松易读的小说,需要沉下心来,通过那些意蕴丰富的文字,体悟人性的奥妙,与人物、与作家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作品中,虽然因其凶杀的悬念与破案的曲折,不乏引人人胜的故事结构,但作家显然不是重在传统式的讲述故事,而是从拯救人性的伟大使命出发,重在以精微犀利的笔触,通过人物灵魂的拷问,破译人性的密码,呼唤人间之爱,探索人生的出路。读着这样一部作品,会令人愈加感到我们的当代文学中精神内涵的贫乏与苍白,而这也许正是我们缺乏真正惊心动魄的优秀之作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与陀氏生活的时代相比,面对物欲纷繁的现实,我们是多么地更加需要这样一种精神的沉思与探索。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6)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1000字!

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高贵,你看她之前的法庭陈词,口口声声为了米嘉,不惜把自己当年的糗事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也要维护米嘉,可是当法庭控诉达到关键时刻她还是拿出那封信,毁了无辜的米嘉。

格露莘卡卑微,甚至被认为卑鄙,她游走于两父子之间,她是情场老手和玩弄伎俩的专家,跟真正卑鄙的拉基津是表兄妹而且走得很近,可是在所有人选择倾向米嘉是杀父凶手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坚持相信米嘉的无辜,在法庭上,在米嘉被那封要毁掉他的信出现时格露莘卡发出悲惨绝望的一声哀叹,真正情人才能发出的一声哀叹。

人世间的善恶很容易被花俏的外表迷惑眼睛,人世间的真相也很容易用花俏的外表迷惑人们的眼睛。

所有的罪证都指向米嘉,令他不得翻身,他也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回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

伊万在法庭上承认他有罪,哪怕曾经只有犯罪的动机和诱发别人犯罪的无心之举,他依然承认自己的罪行。

斯乜尔加科夫杀了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并畏罪自杀,没人相信他杀了人。

这桩案件在判罪之前就在人们心里被定了罪,卡嘉高贵,人们必然相信她的言行高贵,她的所言所行虽然微有瑕疵但不失为公正公平之举,米嘉癫狂,在事发当夜双手沾满鲜血,他就必然成为杀父凶手,不需要审问,不需要考虑那些可以的细节即可判罪。

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头上挨了重重一杵子并且破了个洞,血从他头上涌出来直流到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手上,身上,衣衫上,手帕上,他试图把手帕扯出来堵住那个洞可惜没能成功,血还是如注般流到手帕上,沾满整张手帕,沾满米嘉的双手。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以为自己的生命就这样结束,这个倔强的老头一生秉持一个信念,就是对他的主人,米嘉的父亲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保持愚忠,这个信念不知从何而来,仿佛天生,也从未消逝,哪怕他知道他的主人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是个毫不值得为之忠诚的人,近乎守财奴,色棍,劫掠者,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毫不手软地从亲生儿子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手上以欺诈手段夺走他母亲本该遗传给他的大量财产,然后让儿子跟奴仆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呆到一块,不管不顾直到米嘉长大成人。

即使这样,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一生秉持忠诚信念也从未动摇。

心理学家认为,人犯罪很大程度上源于愤怒。作家认为,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那么我们可以斗胆约略认为,人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没有能力让自己过上正常美好的生活。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7)

陀思妥耶夫斯基实在是个鬼才,一部书上下两部一千六百余页,俄罗斯的精神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一个案子中飘荡,他飘着,我抓不住。

米佳和阿廖沙是传统俄罗斯人,几乎是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的显象了,上帝是什么呢?是良心。但是,如果承认上帝不存在,如果承认现代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已经给予了人类不受惩罚的全部自由,如果认为专制,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宗教大法官,传话筒代替了发声器官,人就自由了吗?写出《宗教大法官》的伊凡,处在传统与现实,或是说,理论与幽微脆弱又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的心灵之间的夹缝中的,骄傲的伊凡,真的自由了吗?

伊凡是社会转型期的俄罗斯青年,良知和智慧在他脑中碰撞却使他痛苦,当人类生活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获得人世间的幸福和快乐,当人凭着自己的意志和科学成为泰坦,成为人神,当旧有的道德秩序崩塌,会有新的秩序立即建立起来吗?人会骄傲而安详的迎接死神吗?会将爱定义为满足生命的瞬间而不求回报的爱他的同类吗?

不知道,不知道,人不是泰坦,即使上青天揽日月,即使下九洋捉鱼鳖,人的工具如何变,灵魂的拷问没有变,痛苦或安详的来源没有变,心还是那颗心呀,卑如蚁而美如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无限的爱心刻画出被上帝抛弃的人,在上帝创造的人被上帝抛弃这种绝对凄惨的自相矛盾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村上春树说的,我不知道他指的尊贵是什么?我读到的是无处不在,不可被抛弃也不会行使抛弃之名实的良心。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8)

我要记录下这一段感想,已表我对陀翁深深的感激。

人性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真正高尚的灵魂?它丑陋,卑鄙,然而难道真的毫无闪光点吗?我们本应亲如兄弟,又为何走到如今天这般炼狱中?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复杂的,上帝与魔鬼的战场,也正在人心。如何去定义善恶,我们以怎样的标准来断言一个人,这个复杂的个体,是善还是恶?

为什么善人尸骨不可以腐臭?为什么无耻之徒不可以喜爱高尚与优雅的诗句?有什么好笑话他们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对今天的状况负责。因为我们漠然,我们虚伪,我们坚持着“尊严”,“骄傲”,“面子”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却连一颗洋葱的善也不愿意给予他人。

人的内心,必有善的信念。一件善行,必如同投入大海之中的木片,终会在某一个岸边浮起,被看见!如果我们如对待另一个自己般,对他人行善,哪怕只是一颗洋葱,也将在他人的心里,彼此的心里,种下一颗奇迹的种子,它必然会发芽,结出善良的果子。

放下那些虚伪而毫无意义的大爱无疆,去爱身边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吧!做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用良心和善良,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这是我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感悟,感谢让我读到了它。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9)

疯狂接连着疯狂,理智掩盖着理智,真是了不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本书读了很久,因为人名实在太难了,也是因为故事真的太容易引人联想和思考。读到后来有些细节都忘记了,还要再重新翻前文去找,但是一点都不后悔自己阅读的拖沓,在延长的阅读过程当中,阅读时激动兴奋的观感也延长了,以便有更长的时间来好好体会这个长篇。

首先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在三个兄弟有其各自的特色。

米嘉,正如阿辽沙所说“他也许是狂暴的,克制不住欲望的冲动,但他也是珍惜名誉、有自尊心和慷慨大度的,甚至愿意做出牺牲,如果要求他这样做的话。”他有着“货真价实的高尚”,也有着“货真价实的卑鄙”。

伊万,完全是米嘉的对立面,他不信上帝甚至不信道德,他与阿辽沙的辩白和在开庭前他与魔鬼的斗争真是精彩万分,令人印象深刻。“是一位现代青年,有着十分耀眼的学历和相当出众的智慧,然而已经没有任何信仰,对生活中的很多甚至太多的东西一概排斥,彻底否定,与他的父亲如出一辙”。斯乜尔加科夫曾经这样评论他“要说三个儿子中哪一个性格比较像费奥多尔·巴甫洛维奇,那就得数他——伊万·费奥多罗维奇!”

阿辽沙,“这还是个少年,他虔诚、温顺”,拥有着一切美好的品质,在最后与孩子们分别时的一大段独白,让人感觉这是佐西马长老精神在现世的延伸,用最纯净的爱去感化覆盖一切。

伊万和米嘉像风与火,激烈地缠绕与燃烧,而阿辽沙像雪,无声息压制了所有

荣如德说这三兄弟分别象征人的肉体、理性和精神,但其实在看了译后记,稍微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历程和性格特点之后,个人觉得他是在用三个兄弟写自己,写自己的精力,投射家庭环境对于他的影响,写自己在宗教、理性间的矛盾,在卡拉马佐夫性格中能同时看到“最高处”和“最深处”也体现着他本人内心思想的碰撞。

整个故事引人入胜,这样厚的长篇但没有多余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不断推动情节,将故事推向高潮,将高尚与卑劣、美与丑赤裸裸展现出来。但是也很希望能看到后面的故事,总觉得还没来得及好好结尾就戛然而止,虽然可以当做开放结局,任由自己思考想象但也有点可惜。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10)

心浮气躁,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觉得对不起作者,不过一直都觉得俄罗斯大家的作品不好读,第一:名字长,而且各种昵称;第二:作品长;第三:要动脑子

以前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他去西藏的时候看到那里的人们很虔诚心灵很平静很是羡慕,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他们的信仰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是从小直接被灌输的你还会很羡慕吗?跟这个信仰是好是坏无关,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去信,那就很像伊万和阿辽沙有一次聊的:一个信仰是告诉你每个人平等,你有自由去安排你的人生,但是每个人资质不一样能力不一样,自然会参差不齐,那为何不让一群精英来掌握世界,让其他人就弱智的享受,不要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世界,这样不是大部分人更幸福吗?后面的这个是不是就是西藏那边形成的那种氛围?老佐西马是不是就是他们的信仰?当老佐西马离开之后,神迹没有出现,那些信仰他的人坍塌,转而怀疑自己。那同意,阿辽沙也是追随的佐西马啊,为什么他能一直下去?

卡拉马佐夫老爷子和三兄弟,老爷子的信仰是自己至上,管他儿子妻子道德,我的享乐第一,你说他不快乐吗?伊万,无信仰的吧,我觉得伊万是我们大家。米嘉,太复杂了,欲望提出,身上揉杂了极好与极坏,冲突感。阿辽沙,是所有美好的化身吧,《太阳照常升起》里,疯妈站在树上喊:阿辽沙,不要怕,火车在上面停下来了,天一亮他就笑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阿辽沙,因为高尔基也有~

里面的女性,到是蠢的蠢,容易歇斯底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是欲望本身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11)

陀老的这本书打五颗星根本不够,我想把整片星空的星星全打给它。

怎么来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去年就开始阅读,直到今年,一会儿在kindle上阅读,一会儿拿起手机看,被很多事儿打断也被其他书吸引过,断断续续地阅读所以感受也是凌乱的。今天一口气把后边全部给看完了,真的是情绪波动,中途特别想哭,因为文字仿佛透过纸面,撬开我的脑袋,直抵我的内心深处。

说说人物吧,老头就撇过,就谈这三个儿子。

老大卡嘉是我非常欣赏的,有自己的原则,虽然是个混,但不妨碍他活得明白。对于爱情很执着,对于自己也看得透透的,坏是坏,心眼却是好的,根本还是根善苗,但有点太苦了,没娘疼爹不爱的,命运老是和他开玩笑,在想要改邪归正浪子回头的时候,咔嚓一下人生毁了,害,可怜惹人爱。

老二伊万,搞不明白,也不想你搞明白,别人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想法太多,暗戳戳的,思想吧,不抛锚的时候说点话还中听,说多了我也不明不白地看了,没留下多少强烈的感受,但是最后再来看,本人也还是挺好的,毕竟是卡拉马佐夫的代表人物,走得极端,两段都有接近,走过来走过去,矛盾。

老幺是陀老个人最偏爱的,塑造得太好了,好到我对他就只有敬仰,好到我觉得全文就他一人是小说人物,好到不真实,伊万卡嘉老卡拉马佐夫还有卡列琳娜格露莘卡等等这些人物都非常真实,就阿廖沙一人让我觉得这肯定是个小说人物,但不可否认我是爱他的,因为他是爱世人的。

看完有点胸闷,我想我会去购买纸质版的,放在我床头,时不时看看,很多地方我不理解的,或许以后经历多了,或许看的书多了,或许某个时刻我就懂了。

再次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敬。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12)

今天周末又下雨,护理了头发,老老实实在家看书。终于读完了晦涩难懂的书,感觉有点轻松,其实越到后面,感觉并没有那么难。熬过去就是春天。卡拉马佐夫这个“偶合家庭”的父与子,兄弟间性格各异鲜明,代表了俄罗斯性格。他们在思想、感情、精神的冲突和矛盾,由此引出的弑父案件。看了此书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性的挣扎和无奈,双重人格,对人性的挖掘,对宗教的困惑,读了译者的后记,老大米嘉就是陀氏的影子,费奥多尔就是陀氏的父亲。真的是小说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陀氏的一生是命运多舛,疾病、贫困、赌博伴随一生。嗜赌如命,债台高筑,唯有拼命写作,既是高产作家,也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流放西伯利亚陀氏生活在动荡变革的俄国社会,因此其作品就容纳了时代形形色色的思想,陀氏就代表了彼时的俄罗斯,他的旷世奇才留给人类丰富的遗产。读完此书后,又把序看了一遍,完全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读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这一次是有了与原文相呼应的感受。陀氏对人物的塑造不是那种单一典型的.刻画,而是一种“复调”,所以看得我比较的焦灼,无所适从的感觉。此时这本书的序写得挺好的,俄国的文学作品几乎都了,特别是陀氏的小说,对陀总结这么到位。

今年到目前为止读了三本外文作品,从开始的懵,打脑壳,硬着头皮看下去。到现在觉得外文作品有意思,有水平,有思想。看来凡事坚持,不要有畏难情绪。想想10多年前看外文文献,因为专业术语不认识,英文水平差,读懂第一篇文章花了20天啃懂,到2个星期,1个星期,几天。只要坚持,铁树都能开花。好在看书上,目前坚持得不错!其他的还做得不好。

最新《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多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和精神品质修养。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是人们从书中得出的一些启发和心得。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最新《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一)

刚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位穿着修长衣服、面容和善、微笑着的年轻人的背影,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手拉着手,蹦蹦跳跳,用响亮的嗓音喊着“乌拉,卡拉马佐夫”。我的心怦怦的跳动着,久久难以平静,各种想法萦绕在心头,关于信仰,关于救赎,关于善与恶,关于人性,关于饶恕,关于裁决。。。。这些将需要我花很长时间去慢慢思考消化,也许最终能想出些什么,也许就这样一直模糊着。

当初选择看这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是因为曾经看《爱因斯坦全传》时,里面提到说爱因斯坦称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看过的小说中最好的一本”。很好奇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能让这位物理学家给出这么高的评价。遂去图书馆借来读,花了四个晚上一个白天读完了这部作品。读完后,很庆幸自己读了这部作品。 读这部作品时,我的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是一个卡拉马佐夫家庭的悲剧故事,暴躁好色的父亲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粗野暴躁的大儿子德米特里,否定上帝存在、沉默的二儿子伊凡,虔诚和善的小儿子阿辽沙。整部作品的情节随着这个家庭的各种冲突以及大儿子被控弑父的案件展开,紧凑联系。说实话,一直到最后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亲口承认是他杀死了费多尔,我都还在猜测这个凶手到底是谁。

这部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实在是很成功,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入木三分。人物大多同时有着“跨越两个深渊”的天性,温情和暴力,癫狂和理智,怀疑和虔诚,作者却能把这样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这些人物的形象现在都深深的刻画在了我的脑海里。

对于这个弑父案的主角德米特里,我刚刚在思考一个问题,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吗?他性格暴躁、粗野,荒淫;为了格鲁申卡,他表现出了近乎疯狂的“卡拉马佐夫式不顾一切”;他与父亲正面激烈冲突,最后惹上了弑父的嫌疑。他的这一系列行为的确很荒诞无理。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认为自己杀了老仆人后的“最后一夜”的一系列行为。他疯狂的奔向格鲁申卡,表达他的爱,表现的像个孩子。在那一刻,我突然有点喜欢这个人物了,为他的不顾一切,为他的诚实坦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吧。

再说说这部作品中总是给人带来光明的阿辽沙,因为这个人物的存在,使冲突、压抑中总还有些安慰和希望。他也曾经迷茫,怀疑过,但在仰望繁星,感受阳光时,他重新找回了对人世间的爱。在他“热烈亲吻大地”时,我突然也感觉生活如此美好,感激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那一刻,我也如他般明朗。在经历了那么多事后,他还是保持着那颗善良、诚实的心。

还有那位凶手斯麦尔佳科夫,对于他为什么宣称“您(伊凡)才是这个案子的唯一元凶,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从犯”,我有一些想法。斯麦尔佳科夫才开始对伊凡是怀着敬意的,认为宣称没有信仰、否定一切事物的伊凡有自己的思想,和他所谓的信念是一样的。原本斯麦尔佳科夫是孤单的一个人,现在,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和自己有同样想法的人,找到了同盟。他认为他和伊凡能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总认为伊凡“全都知道”,这就使他认为伊凡在与他谈话时理解了他的意思,是教唆他杀费多尔。这是一个极度孤单、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的悲哀。但对于他最终的选择,我还是有点疑惑,他最后的精神应该是清醒的,也没有表现出内心

的极度矛盾,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是害怕接受审判?发觉伊凡不全都知道感觉失去同盟的绝望?为难知道真相的伊凡?

这部作品很多地方都讲到了宗教,讲到了上帝,也时不时的在怀疑上帝的存在与否。我不是,所以我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接受其他人心中的上帝的存在,因为我觉得那是一种信仰,无关乎宗教。信仰是什么?我认为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一种信念准则,是心灵深处自我反省的一片无人打扰的净土,指导着我们的思想、行动。人总该信仰点什么,如果没有信仰,怎么有力量不断前进?关于人性,我认为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坏,就算是罪大恶极的人,心中也会存着一点善意,比如费多尔对自己的儿子阿辽沙的爱。关于裁决,应该由谁来裁决?宗教?法律?但这些不都是人制定出来的吗?还是自我裁决,如德米特里一般,“我为我整个的一生惩罚我自己,我惩罚我整个的一生”?我同样疑惑。

这部作品中还有很多看似寻常的句子却往往蕴含深意,如“不要对自己撒谎”,“爱生活本身甚于爱它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我慢慢咀嚼回味,我还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二)

巨作!深深的敬佩!

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大海,发现爱情.

-博尔赫斯

我们可以根据其对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态度来最好不过地理解每一个俄国作家。

--舍斯托夫

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我随便翻开哪本传记或者回忆录,我很庆幸,至少从表面看,找不出半点很近切的与我自己的生活雷同的东西:这是一个怎样悲惨而又乏味的人生啊!但是精神,内心,陀斯妥耶夫斯基是无人能替的内心生活,内在宇宙之王。

--纪德

我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他用一贯性、愤怒和毫无分寸来歪曲。

--卡尔维诺

俄国小说里的真正主人公就是”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灵魂,却要宏大得多,深邃得多…….那里的灵魂是陌生的,甚至是有点可怕的.它既没有什么幽默感,更谈不上喜剧性了.它完全没有定型,所以几乎没有什么理性可言.它是浑浑沌沌的,骚动不安的—既不接受逻辑法则,又不遵守艺术规律.

……这里只有灵魂—--受折磨的,不幸的灵魂:它们唯一愿意做的事,就是自我表白和自我忏悔,就是从肉体和精神的溃烂处拈出灵魂中的罪恶之虫,并一条条地展示给我们看.

--弗吉尼亚伍尔芙

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駸駸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黑塞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三)

心浮气躁,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觉得对不起作者,不过一直都觉得俄罗斯大家的作品不好读,第一:名字长,而且各种昵称;第二:作品长;第三:要动脑子

以前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他去西藏的时候看到那里的人们很虔诚心灵很平静很是羡慕,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他们的信仰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是从小直接被灌输的你还会很羡慕吗?跟这个信仰是好是坏无关,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去信,那就很像伊万和阿辽沙有一次聊的:一个信仰是告诉你每个人平等,你有自由去安排你的人生,但是每个人资质不一样能力不一样,自然会参差不齐,那为何不让一群精英来掌握世界,让其他人就弱智的享受,不要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世界,这样不是大部分人更幸福吗?后面的这个是不是就是西藏那边形成的那种氛围?老佐西马是不是就是他们的信仰?当老佐西马离开之后,神迹没有出现,那些信仰他的人坍塌,转而怀疑自己。那同意,阿辽沙也是追随的佐西马啊,为什么他能一直下去?

卡拉马佐夫老爷子和三兄弟,老爷子的信仰是自己至上,管他儿子妻子道德,我的享乐第一,你说他不快乐吗?伊万,无信仰的吧,我觉得伊万是我们大家。米嘉,太复杂了,欲望提出,身上揉杂了极好与极坏,冲突感。阿辽沙,是所有美好的化身吧,《太阳照常升起》里,疯妈站在树上喊:阿辽沙,不要怕,火车在上面停下来了,天一亮他就笑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阿辽沙,因为高尔基也有~

里面的女性,到是蠢的蠢,容易歇斯底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是欲望本身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四)

陀思妥耶夫斯基实在是个鬼才,一部书上下两部一千六百余页,俄罗斯的精神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一个案子中飘荡,他飘着,我抓不住。

米佳和阿廖沙是传统俄罗斯人,几乎是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的显象了,上帝是什么呢?是良心。但是,如果承认上帝不存在,如果承认现代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已经给予了人类不受惩罚的全部自由,如果认为专制,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宗教大法官,传话筒代替了发声器官,人就自由了吗?写出《宗教大法官》的伊凡,处在传统与现实,或是说,理论与幽微脆弱又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的心灵之间的夹缝中的,骄傲的伊凡,真的自由了吗?

伊凡是社会转型期的俄罗斯青年,良知和智慧在他脑中碰撞却使他痛苦,当人类生活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获得人世间的幸福和快乐,当人凭着自己的意志和科学成为泰坦,成为人神,当旧有的道德秩序崩塌,会有新的秩序立即建立起来吗?人会骄傲而安详的迎接死神吗?会将爱定义为满足生命的瞬间而不求回报的爱他的同类吗?

不知道,不知道,人不是泰坦,即使上青天揽日月,即使下九洋捉鱼鳖,人的工具如何变,灵魂的拷问没有变,痛苦或安详的来源没有变,心还是那颗心呀,卑如蚁而美如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无限的爱心刻画出被上帝抛弃的人,在上帝创造的人被上帝抛弃这种绝对凄惨的自相矛盾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村上春树说的,我不知道他指的尊贵是什么?我读到的是无处不在,不可被抛弃也不会行使抛弃之名实的良心。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篇五)

陀老的这本书打五颗星根本不够,我想把整片星空的星星全打给它。

怎么来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去年就开始阅读,直到今年,一会儿在kindle上阅读,一会儿拿起手机看,被很多事儿打断也被其他书吸引过,断断续续地阅读所以感受也是凌乱的。今天一口气把后边全部给看完了,真的是情绪波动,中途特别想哭,因为文字仿佛透过纸面,撬开我的脑袋,直抵我的内心深处。

说说人物吧,老头就撇过,就谈这三个儿子。

老大卡嘉是我非常欣赏的,有自己的原则,虽然是个混,但不妨碍他活得明白。对于爱情很执着,对于自己也看得透透的,坏是坏,心眼却是好的,根本还是根善苗,但有点太苦了,没娘疼爹不爱的,命运老是和他开玩笑,在想要改邪归正浪子回头的时候,咔嚓一下人生毁了,害,可怜惹人爱。

老二伊万,搞不明白,也不想你搞明白,别人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想法太多,暗戳戳的,思想吧,不抛锚的时候说点话还中听,说多了我也不明不白地看了,没留下多少强烈的感受,但是最后再来看,本人也还是挺好的,毕竟是卡拉马佐夫的代表人物,走得极端,两段都有接近,走过来走过去,矛盾。

老幺是陀老个人最偏爱的,塑造得太好了,好到我对他就只有敬仰,好到我觉得全文就他一人是小说人物,好到不真实,伊万卡嘉老卡拉马佐夫还有卡列琳娜格露莘卡等等这些人物都非常真实,就阿廖沙一人让我觉得这肯定是个小说人物,但不可否认我是爱他的,因为他是爱世人的。

看完有点胸闷,我想我会去购买纸质版的,放在我床头,时不时看看,很多地方我不理解的,或许以后经历多了,或许看的书多了,或许某个时刻我就懂了。

再次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敬。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通用


写读后感要顾及哪些格式吗?当我们从作者写的作品中获得反思,获得新的看法时,读完作品后,我们不妨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记录自己的想法。由此,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1

刚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位穿着修长衣服、面容和善、微笑着的年轻人的背影,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手拉着手,蹦蹦跳跳,用响亮的嗓音喊着“乌拉,卡拉马佐夫”。我的心怦怦的跳动着,久久难以平静,各种想法萦绕在心头,关于信仰,关于救赎,关于善与恶,关于人性,关于饶恕,关于裁决。。。。这些将需要我花很长时间去慢慢思考消化,也许最终能想出些什么,也许就这样一直模糊着。

当初选择看这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是因为曾经看《爱因斯坦全传》时,里面提到说爱因斯坦称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看过的小说中最好的一本”。很好奇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能让这位物理学家给出这么高的评价。遂去图书馆借来读,花了四个晚上一个白天读完了这部作品。读完后,很庆幸自己读了这部作品。 读这部作品时,我的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是一个卡拉马佐夫家庭的悲剧故事,暴躁好色的父亲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粗野暴躁的大儿子德米特里,否定上帝存在、沉默的二儿子伊凡,虔诚和善的小儿子阿辽沙。整部作品的情节随着这个家庭的各种冲突以及大儿子被控弑父的案件展开,紧凑联系。说实话,一直到最后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亲口承认是他杀死了费多尔,我都还在猜测这个凶手到底是谁。

这部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实在是很成功,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入木三分。人物大多同时有着“跨越两个深渊”的天性,温情和暴力,癫狂和理智,怀疑和虔诚,作者却能把这样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这些人物的形象现在都深深的刻画在了我的脑海里。

对于这个弑父案的主角德米特里,我刚刚在思考一个问题,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吗?他性格暴躁、粗野,荒淫;为了格鲁申卡,他表现出了近乎疯狂的“卡拉马佐夫式不顾一切”;他与父亲正面激烈冲突,最后惹上了弑父的嫌疑。他的这一系列行为的确很荒诞无理。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认为自己杀了老仆人后的“最后一夜”的一系列行为。他疯狂的奔向格鲁申卡,表达他的爱,表现的像个孩子。在那一刻,我突然有点喜欢这个人物了,为他的不顾一切,为他的诚实坦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吧。

再说说这部作品中总是给人带来光明的阿辽沙,因为这个人物的存在,使冲突、压抑中总还有些安慰和希望。他也曾经迷茫,怀疑过,但在仰望繁星,感受阳光时,他重新找回了对人世间的爱。在他“热烈亲吻大地”时,我突然也感觉生活如此美好,感激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那一刻,我也如他般明朗。在经历了那么多事后,他还是保持着那颗善良、诚实的心。

还有那位凶手斯麦尔佳科夫,对于他为什么宣称“您(伊凡)才是这个案子的唯一元凶,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从犯”,我有一些想法。斯麦尔佳科夫才开始对伊凡是怀着敬意的,认为宣称没有信仰、否定一切事物的伊凡有自己的思想,和他所谓的信念是一样的。原本斯麦尔佳科夫是孤单的一个人,现在,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和自己有同样想法的人,找到了同盟。他认为他和伊凡能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总认为伊凡“全都知道”,这就使他认为伊凡在与他谈话时理解了他的意思,是教唆他杀费多尔。这是一个极度孤单、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的悲哀。但对于他最终的选择,我还是有点疑惑,他最后的精神应该是清醒的,也没有表现出内心

的极度矛盾,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是害怕接受审判?发觉伊凡不全都知道感觉失去同盟的绝望?为难知道真相的伊凡?

这部作品很多地方都讲到了宗教,讲到了上帝,也时不时的在怀疑上帝的存在与否。我不是,所以我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接受其他人心中的上帝的存在,因为我觉得那是一种信仰,无关乎宗教。信仰是什么?我认为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一种信念准则,是心灵深处自我反省的一片无人打扰的净土,指导着我们的思想、行动。人总该信仰点什么,如果没有信仰,怎么有力量不断前进?关于人性,我认为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坏,就算是罪大恶极的人,心中也会存着一点善意,比如费多尔对自己的儿子阿辽沙的爱。关于裁决,应该由谁来裁决?宗教?法律?但这些不都是人制定出来的吗?还是自我裁决,如德米特里一般,“我为我整个的一生惩罚我自己,我惩罚我整个的一生”?我同样疑惑。

这部作品中还有很多看似寻常的句子却往往蕴含深意,如“不要对自己撒谎”,“爱生活本身甚于爱它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我慢慢咀嚼回味,我还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2

陀老的这本书打五颗星根本不够,我想把整片星空的星星全打给它。

怎么来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去年就开始阅读,直到今年,一会儿在kindle上阅读,一会儿拿起手机看,被很多事儿打断也被其他书吸引过,断断续续地阅读所以感受也是凌乱的。今天一口气把后边全部给看完了,真的是情绪波动,中途特别想哭,因为文字仿佛透过纸面,撬开我的脑袋,直抵我的内心深处。

说说人物吧,老头就撇过,就谈这三个儿子。

老大卡嘉是我非常欣赏的,有自己的原则,虽然是个混,但不妨碍他活得明白。对于爱情很执着,对于自己也看得透透的,坏是坏,心眼却是好的,根本还是根善苗,但有点太苦了,没娘疼爹不爱的,命运老是和他开玩笑,在想要改邪归正浪子回头的时候,咔嚓一下人生毁了,害,可怜惹人爱。

老二伊万,搞不明白,也不想你搞明白,别人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想法太多,暗戳戳的,思想吧,不抛锚的时候说点话还中听,说多了我也不明不白地看了,没留下多少强烈的感受,但是最后再来看,本人也还是挺好的,毕竟是卡拉马佐夫的代表人物,走得极端,两段都有接近,走过来走过去,矛盾。

老幺是陀老个人最偏爱的,塑造得太好了,好到我对他就只有敬仰,好到我觉得全文就他一人是小说人物,好到不真实,伊万卡嘉老卡拉马佐夫还有卡列琳娜格露莘卡等等这些人物都非常真实,就阿廖沙一人让我觉得这肯定是个小说人物,但不可否认我是爱他的,因为他是爱世人的。

看完有点胸闷,我想我会去购买纸质版的,放在我床头,时不时看看,很多地方我不理解的,或许以后经历多了,或许看的书多了,或许某个时刻我就懂了。

再次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敬。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3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比起对上帝是否存在的神学思考,我更乐于认可小说中对父与子关系的阐述——生人之父不算父,生且养之才算亲。全文讲的就是一个殺父案所引起的轰动,其中父亲的形象是放荡不羁只顾自己私欲的一个老色鬼,并且因为与长子同时爱上一个风流女子而争执不断,这也正是文中案件的迷惑点所在,导致德米特里替真正的凶手——他的私生子斯梅尔加科夫背上了沉重的罪名。而卡拉马佐夫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二哥伊凡是导致父亲死亡的间接谋杀者,他的骨子里无不散发对父亲的深切鄙夷,只希望世上能少了这么一个祸害,但三弟阿列克谢却坚信信仰能洗涤人的内心,他对父亲既不嫌弃也不喜爱,更多的是给予宗教式的博大宽容。当然,也正是如此矛盾的兄弟情,才能让我们兴致盎然的一直读下去,甚至到了结尾时都意犹未尽,只可惜陀思妥耶夫斯基再也无法把下部续上,只能由我们天马行空的自行畅想了。

老卡拉马佐夫作为大家长,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他不但不养育其亲生骨肉,甚至剥夺他们遗产的继承权,无视幼小生命的生死存亡,在这一点上还多亏了他的仆人格里特里的细心照顾。最让人愤慨的是,如此不堪的贪财好色之徒还带来了四个鲜活的生命,不仅让自己成为了做父亲的反面教材,也让自己的儿子失颜于拥有卡拉马佐夫这个姓氏,这在伊凡内心所受的煎熬中表现的极为突出。对于老卡拉马佐夫身为父亲的最佳定义,辩护律师在其演说中已发挥了他高度的呐喊,这也是对世人的一种警醒:为人父母,最基本的是对孩子的尽职尽责。

长子德米特里虽然继承了父亲风流成性的血脉,但他跟老卡拉马佐夫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勇于忏悔:他会因为私吞钱财而愧对卡捷琳娜,也会因为胡作非为而谈心阿列克谢,最后更是因为自己曾有过殺父的念头而默认了这宗错案的判决。可终究一切都改变不了德米特里的命运,他的行为是遭人厌恶的,纵使有再纯洁的心灵也不会被世人所认可,追其根源却仍是在于他的父亲。因为从小的成长中没有得到过爱的浇灌,他发了疯般的爱着格鲁莘卡,至于以后的道路要如何开辟下去,德米特里是茫然无知的,他在欲望的诱因下,只是在浑浊中度日,早已陷入了矛盾的死循环中无法自拔。德米特里接连两次的挥霍场面,在常人看来只是热闹和可笑的,而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他日益干枯的心灵。

二子伊凡无疑是几个孩子里最有出息的,他早早的就学会了自力更生,也一直在竭力摆脱卡拉马佐夫式的生活方式,可他跟阿列克谢谈话时说到的三十岁之前的打算却彻底表露了他的本性。伊凡一直是私生子斯梅尔加科夫所崇拜的对象,悲剧的发生也正得益于他暗中的沉默不语,可他却并不是那么的工于心计,以至于到最后他想设法证明哥哥是无罪的时候也已无能为力。他在宗教大法官的著作中所流露的思想是十分偏激的,他既不承认上帝的存在,也不相信灵魂的转世轮回,他关注的是孩子所遭受到的非人教育,以及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伊凡最后的结局是令人深省的,他想忏悔都已没有机会,只能日益接受心灵上的折磨。

三子阿列克谢的形象在小说中是完美化了的,他那颗心慈悲的可以宽容一切的不堪,这或许是受佐西马长老的影响——不仅承担自己的过错,也要共同承担他人的罪过。阿列克谢是父子兄弟间最重感情的一个,他既能接受父亲平日的叨叨絮语,也能让德米特里打开心扉,更能跟伊凡侃侃而谈,唯有斯梅尔加科夫一直获取不得他的好感,以致于在父亲死后的第一直觉告诉他凶手就是这个私生子。阿列克谢在孩子中也是很受欢迎的,文中插叙进来的伊柳沙一死之事,更完善了他对宗教信仰的认可,甚至于影响到了郭立亚跟其他小孩对生活的认知,最后结局所达成的共同协议——永远不忘彼此,更是为如此诚挚的感情打动人心。

私生子斯梅尔加科夫其实是最可怜又最可恨的,他可怜在从小没有父母亲的疼爱,可恨在为了一点钱财能狠心殺父。斯梅尔加科夫作为私生子,其实是对卡拉马佐夫父子都带有偏见的:他虽然听命于德米特里,却暗羡他的嚣张并栽赃嫁祸于他;他虽然钦佩伊凡的学识,却暗于计谋并假借他的手行凶;对于老卡拉马佐夫更是唯命是从,却在暗地里磨刀霍霍向猪羊;唯有阿列克谢这个天使般存在的人物,他无法发挥其隐藏的仇视心理。最后的他是受到了命运惩治的,或许自杀对他这个无身份的社会角色才是最大的解脱。

文中出现的女性角色主要是卡捷琳娜和格鲁莘卡,就情感角度出发,我更喜欢格鲁莘卡敢于对爱情的表达和追求,而十分厌恶卡捷琳娜那种惺惺作态的似爱非爱。卡捷琳娜和伊凡确实是双方相爱的,他们却都不敢坦然的面对这份感情走在一起,而卡捷琳娜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暗示自己去爱德米特里,这种报恩的方式只会更加深德米特里的负疚感,甚至于她在出席法庭作证时的前后不一,也都表现出对德米特里极大的不尊重。我不知道结尾时在他们三人的会面中各人是何其的复杂心理,我只知道这样的碰面只能引起误解,也只能带来痛苦。

首先要申明的一点是,我是无神论者,也不相信灵魂转世一说,但我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更坚信做了坏事是会引起良心上不安的,除非你不是会思考的人类。但社会上有一种特别泛滥的现象不得不提一下,绝大多数唯物主义者都是信奉个人主义的,可在他们遇见困难或不平时,总不免哀怜几句——祈求上帝保佑!还望老天开开眼!诸如此类的话应该是数不胜数的,如果话说出口只是为了获得心灵上的短暂慰藉,那我觉得这种边界不清的一类人在骨子里还是肯定上帝存在的。很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肯定了宗教影响力的,所谓的“抬头三尺有神明,善恶终有善恶果”,个人觉得还是靠心灵的安定与否。

我是不太喜欢这个结局的,不仅仅是因为德米特里没有洗脱罪名,更因为辩护律师那么一番急切的对父爱的呐喊,居然没有赢回那几个庄稼汉的决心,这才是现实的悲剧。不管是多么伟大的真理,总是要落实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去验证的,如果平民百姓不能接受生之为父的职责所在,那老卡拉马佐夫的死也就不值一提了,一代接一代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都只能在无爱的环境中逐渐枯萎。

严格说来,这也算一个考验逻辑的推理小说,尤其表现在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精彩演说上。相信眼见为实的人是不愿再去细敲其间的破绽的,可辩护律师却带领我们看到了很多人性的表里不一,所谓的证人说的证词是经不起推敲的,他们平日的一言一行都违背了法律所要求的公证。而斯梅尔加科夫也正是抓住这一点,才为自己洗脱开了真正的嫌疑,你若说他是聪明绝佳的,可仔细一想也不过是很平常的思维漏洞,只可惜不集中脑力的我们很难把案件伪造的如此完美。不过我也时常在揣测,如果斯梅尔加科夫第二天羊癫疯没有真正发作的话,那他在接受审讯时是否经得起心灵上的考验,而一直蒙骗过去。

卡拉马佐夫兄弟,我更愿意把德米特里跟阿列克谢归为一类,而伊凡跟斯梅尔加科夫归为另一类,虽然他们有相同的血脉,却并不代表人生的信仰趋同一致。而我从这个殺父案里学到的重要一点就是,如果你的人生像老卡拉马佐夫一样是个错误的存在,那就千万别让这种错误继续延续下去。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4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由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入手探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出路的杰作。作者自称,这部作品在头脑中孕育达30年之久,其中伊凡的自白“宗教大法官”一章,甚至“在自己的心里几乎酝酿了一生”,可见作者用心之苦,写作态度之谨严。的确,这部作品的分量是沉重的,就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论,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哪一部外国文学名著如此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思想型的作家,他要探讨的是俄罗斯的文化重建以及人类和谐的生活秩序的建立问题。他所看重的宗教性质的“我在故我爱”,也许不无虚幻性与抽象性,所流露的对暴力革命的否定态度亦不无偏颇,但若像许多学者因此而断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敌视俄国革命,甚至将其斥之为“反动”,怕也失之简单粗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暴力革命也许是必要的,但却不见得是人类社会变革惟一可取的方式,革命的目的更不是为了加剧人间的仇恨。事实上,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而言,对爱的呼唤,对他人与社会承担责任的呼唤,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正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展示的,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可怕。令人不安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多世纪之前冥思苦索的问题,仍在困惑着当今的人类。以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经济发展与法律建设固然是重要的,但正如佐西马长老当年所意识到的,仅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全部问题的,我们同时还要重视的正是“我在故我爱”这样一种人生哲学的建立。

与那些重在叙事的传统作品相比,《卡拉马佐夫兄弟》不是一部轻松易读的小说,需要沉下心来,通过那些意蕴丰富的文字,体悟人性的奥妙,与人物、与作家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作品中,虽然因其凶杀的悬念与破案的曲折,不乏引人人胜的故事结构,但作家显然不是重在传统式的讲述故事,而是从拯救人性的伟大使命出发,重在以精微犀利的笔触,通过人物灵魂的拷问,破译人性的密码,呼唤人间之爱,探索人生的出路。读着这样一部作品,会令人愈加感到我们的当代文学中精神内涵的贫乏与苍白,而这也许正是我们缺乏真正惊心动魄的优秀之作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与陀氏生活的时代相比,面对物欲纷繁的现实,我们是多么地更加需要这样一种精神的沉思与探索。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5

许子东谈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分:

最简单了,你看里面有没有所谓的坏人。好的文学作品,你找不到哪一个是绝对的坏人。简单说销量最高的两本中文书,《红楼梦》和《家》。仔细一看区别就在于《家》里边是,一半好人一半坏人。《红楼梦》里每个人都是一半好一半坏,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所以这个是一个最简单的一个公式。

高明的作家知道人性的复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不会是绝对的好或坏,而是好坏几几分成,这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这样你会觉得真实,不是假大空的真善美,而是有血有肉、没有疏离感的你我他。吸引着你站在小说人物的立场,体验他的内心纠缠与挣扎。

高明的作家总有自己的野心,想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透过笔下的人物进行诠释,而他的作品也像一面镜子,照见读者内心的明亮或阴暗。反正增进了我对自己的认知。(阅读至此尤爱正与反、伊万,期待最后两章带来的体验)

陀氏对于人性的剖析确实深刻,内心戏的部分尤为出彩,一个个人物在他的笔下天人交战,发人深思。(作家有种控制权,对笔下的人物生杀予夺,演绎悲欢离合。但是这种精分活动也反映了作者性格的敏感,或者经历的多舛)

本书的阅读到后段愈加精彩纷呈,前面有碍我观感的在于俄国人物名称的多样(尽管本书开头有人物关系表,还是晕人),以及不习惯陀氏的行文风格(主线之外对其他人物的刻画,感觉与情节无关,但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有关),又及整篇小说浓郁的宗教风(与作者的信仰有关,序言有介绍作者背景,但是它剧透了!剧透了!剧透了!啊!丧失了一丝推理的乐趣)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6

心浮气躁,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觉得对不起作者,不过一直都觉得俄罗斯大家的作品不好读,第一:名字长,而且各种昵称;第二:作品长;第三:要动脑子

以前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他去西藏的时候看到那里的人们很虔诚心灵很平静很是羡慕,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他们的信仰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是从小直接被灌输的你还会很羡慕吗?跟这个信仰是好是坏无关,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去信,那就很像伊万和阿辽沙有一次聊的:一个信仰是告诉你每个人平等,你有自由去安排你的人生,但是每个人资质不一样能力不一样,自然会参差不齐,那为何不让一群精英来掌握世界,让其他人就弱智的享受,不要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世界,这样不是大部分人更幸福吗?后面的这个是不是就是西藏那边形成的那种氛围?老佐西马是不是就是他们的信仰?当老佐西马离开之后,神迹没有出现,那些信仰他的人坍塌,转而怀疑自己。那同意,阿辽沙也是追随的佐西马啊,为什么他能一直下去?

卡拉马佐夫老爷子和三兄弟,老爷子的信仰是自己至上,管他儿子妻子道德,我的享乐第一,你说他不快乐吗?伊万,无信仰的吧,我觉得伊万是我们大家。米嘉,太复杂了,欲望提出,身上揉杂了极好与极坏,冲突感。阿辽沙,是所有美好的化身吧,《太阳照常升起》里,疯妈站在树上喊:阿辽沙,不要怕,火车在上面停下来了,天一亮他就笑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阿辽沙,因为高尔基也有~

里面的女性,到是蠢的蠢,容易歇斯底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是欲望本身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7

陀思妥耶夫斯基实在是个鬼才,一部书上下两部一千六百余页,俄罗斯的精神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一个案子中飘荡,他飘着,我抓不住。

米佳和阿廖沙是传统俄罗斯人,几乎是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的显象了,上帝是什么呢?是良心。但是,如果承认上帝不存在,如果承认现代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已经给予了人类不受惩罚的全部自由,如果认为专制,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宗教大法官,传话筒代替了发声器官,人就自由了吗?写出《宗教大法官》的伊凡,处在传统与现实,或是说,理论与幽微脆弱又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的心灵之间的夹缝中的,骄傲的伊凡,真的自由了吗?

伊凡是社会转型期的俄罗斯青年,良知和智慧在他脑中碰撞却使他痛苦,当人类生活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获得人世间的幸福和快乐,当人凭着自己的意志和科学成为泰坦,成为人神,当旧有的道德秩序崩塌,会有新的秩序立即建立起来吗?人会骄傲而安详的迎接死神吗?会将爱定义为满足生命的瞬间而不求回报的爱他的同类吗?

不知道,不知道,人不是泰坦,即使上青天揽日月,即使下九洋捉鱼鳖,人的工具如何变,灵魂的拷问没有变,痛苦或安详的来源没有变,心还是那颗心呀,卑如蚁而美如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无限的爱心刻画出被上帝抛弃的人,在上帝创造的人被上帝抛弃这种绝对凄惨的自相矛盾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村上春树说的,我不知道他指的尊贵是什么?我读到的是无处不在,不可被抛弃也不会行使抛弃之名实的良心。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8

事实上,你发出的每一条动态都是信息/数据,汇聚组合成为当代特色的意识形态。这个时候,你如果还是热衷于拣选、修饰并展现与自己实际生活不符的精致,就无异于让那残酷而势利的叙事又加重几分,而那种叙事也终将化为附加在你头上的焦虑感。

早在一百多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喜“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说法,并在《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中表达了不屑,他认为对人应该充满希望,要明确环境影响和个人道德义务之间的界限。并且在更早些,借《地下室手记》(1864)中人物之口说,如果为这幢大厦添砖加瓦的话,那就让自己的双手烂掉。而反观今天的我们,早已把这幢大厦堆砌得高耸入云。

我们是人,不是现代这片海不断拍上岸的沙子。我们生活在当代,但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我们不要惧怕展露不堪、穷困、失落、丑陋和艰辛,在糖水照之外发点真实的东西,好吗?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9

今天周末又下雨,护理了头发,老老实实在家看书。终于读完了晦涩难懂的书,感觉有点轻松,其实越到后面,感觉并没有那么难。熬过去就是春天。卡拉马佐夫这个“偶合家庭”的父与子,兄弟间性格各异鲜明,代表了俄罗斯性格。他们在思想、感情、精神的冲突和矛盾,由此引出的弑父案件。看了此书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性的挣扎和无奈,双重人格,对人性的挖掘,对宗教的困惑,读了译者的后记,老大米嘉就是陀氏的影子,费奥多尔就是陀氏的父亲。真的是小说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陀氏的一生是命运多舛,疾病、贫困、赌博伴随一生。嗜赌如命,债台高筑,唯有拼命写作,既是高产作家,也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流放西伯利亚陀氏生活在动荡变革的俄国社会,因此其作品就容纳了时代形形色色的思想,陀氏就代表了彼时的俄罗斯,他的旷世奇才留给人类丰富的遗产。读完此书后,又把序看了一遍,完全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读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这一次是有了与原文相呼应的感受。陀氏对人物的塑造不是那种单一典型的.刻画,而是一种“复调”,所以看得我比较的焦灼,无所适从的感觉。此时这本书的序写得挺好的,俄国的文学作品几乎都了,特别是陀氏的小说,对陀总结这么到位。

今年到目前为止读了三本外文作品,从开始的懵,打脑壳,硬着头皮看下去。到现在觉得外文作品有意思,有水平,有思想。看来凡事坚持,不要有畏难情绪。想想10多年前看外文文献,因为专业术语不认识,英文水平差,读懂第一篇文章花了20天啃懂,到2个星期,1个星期,几天。只要坚持,铁树都能开花。好在看书上,目前坚持得不错!其他的还做得不好。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10

疯狂接连着疯狂,理智掩盖着理智,真是了不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本书读了很久,因为人名实在太难了,也是因为故事真的太容易引人联想和思考。读到后来有些细节都忘记了,还要再重新翻前文去找,但是一点都不后悔自己阅读的拖沓,在延长的阅读过程当中,阅读时激动兴奋的观感也延长了,以便有更长的时间来好好体会这个长篇。

首先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在三个兄弟有其各自的特色。

米嘉,正如阿辽沙所说“他也许是狂暴的,克制不住欲望的冲动,但他也是珍惜名誉、有自尊心和慷慨大度的,甚至愿意做出牺牲,如果要求他这样做的话。”他有着“货真价实的高尚”,也有着“货真价实的卑鄙”。

伊万,完全是米嘉的对立面,他不信上帝甚至不信道德,他与阿辽沙的辩白和在开庭前他与魔鬼的斗争真是精彩万分,令人印象深刻。“是一位现代青年,有着十分耀眼的学历和相当出众的智慧,然而已经没有任何信仰,对生活中的很多甚至太多的东西一概排斥,彻底否定,与他的父亲如出一辙”。斯乜尔加科夫曾经这样评论他“要说三个儿子中哪一个性格比较像费奥多尔·巴甫洛维奇,那就得数他——伊万·费奥多罗维奇!”

阿辽沙,“这还是个少年,他虔诚、温顺”,拥有着一切美好的品质,在最后与孩子们分别时的一大段独白,让人感觉这是佐西马长老精神在现世的延伸,用最纯净的爱去感化覆盖一切。

伊万和米嘉像风与火,激烈地缠绕与燃烧,而阿辽沙像雪,无声息压制了所有

荣如德说这三兄弟分别象征人的肉体、理性和精神,但其实在看了译后记,稍微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历程和性格特点之后,个人觉得他是在用三个兄弟写自己,写自己的精力,投射家庭环境对于他的影响,写自己在宗教、理性间的矛盾,在卡拉马佐夫性格中能同时看到“最高处”和“最深处”也体现着他本人内心思想的碰撞。

整个故事引人入胜,这样厚的长篇但没有多余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不断推动情节,将故事推向高潮,将高尚与卑劣、美与丑赤裸裸展现出来。但是也很希望能看到后面的故事,总觉得还没来得及好好结尾就戛然而止,虽然可以当做开放结局,任由自己思考想象但也有点可惜。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11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读起来并不轻松的书,一是人物关系复杂;二是它属于翻译来的文学作品;还有是体量较大,分为上下部两册,其实只是作者为卡拉马佐夫立传小说第一部,第二部未能完成。

鲁迅先生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

我在译后记中看到了译者根据史料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的描述,也在老卡拉马佐夫身上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在卡拉马佐夫家长子米嘉的身上也看到了作者的些许痕迹,真实生活中永远藏着更多精彩的细节。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来源于真实生活,也从艺术的角度把真实剖开来给我们看:比如人物内心,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是魔鬼与上帝斗争的战场:真正的洁白之下藏着罪恶;而罪恶深处又裹挟着真正洁白。

书中卓越的心理描写使人性最隐秘的一面跃然纸上,尤其是对分裂人格心理细节的记录;米嘉、卡捷琳娜和格露莘卡;还有在一个身体里与魔鬼对话的伊万,作者笔下的两个自我之间从言语到情绪,再到信仰的猛烈碰撞,将人物的病态推向了高潮。

宗教和革命的种子扎根在当时的俄罗斯土地上。修道院文化让我们得以窥探当时的宗教文化;虔诚的信徒中间也有像伊万这样的无神论者。作者通过卡拉马佐夫家族这张网络将触角伸到了俄国社会各个角落;不言体制与阶级,却也让读者看到了俄国受苦人的眼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集锦


栏目特意为你整理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新的感受。读后感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你知道写好一篇读后感的体内容包括哪些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1)

巨作!深深的敬佩!

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大海,发现爱情.

-博尔赫斯

我们可以根据其对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态度来最好不过地理解每一个俄国作家。

--舍斯托夫

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我随便翻开哪本传记或者回忆录,我很庆幸,至少从表面看,找不出半点很近切的与我自己的生活雷同的东西:这是一个怎样悲惨而又乏味的人生啊!但是精神,内心,陀斯妥耶夫斯基是无人能替的内心生活,内在宇宙之王。

--纪德

我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他用一贯性、愤怒和毫无分寸来歪曲。

--卡尔维诺

俄国小说里的真正主人公就是”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灵魂,却要宏大得多,深邃得多…….那里的灵魂是陌生的,甚至是有点可怕的.它既没有什么幽默感,更谈不上喜剧性了.它完全没有定型,所以几乎没有什么理性可言.它是浑浑沌沌的,骚动不安的—既不接受逻辑法则,又不遵守艺术规律.

……这里只有灵魂—--受折磨的,不幸的灵魂:它们唯一愿意做的事,就是自我表白和自我忏悔,就是从肉体和精神的溃烂处拈出灵魂中的罪恶之虫,并一条条地展示给我们看.

--弗吉尼亚伍尔芙

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駸駸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黑塞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2)

陀思妥耶夫斯基实在是个鬼才,一部书上下两部一千六百余页,俄罗斯的精神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一个案子中飘荡,他飘着,我抓不住。

米佳和阿廖沙是传统俄罗斯人,几乎是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的显象了,上帝是什么呢?是良心。但是,如果承认上帝不存在,如果承认现代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已经给予了人类不受惩罚的全部自由,如果认为专制,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宗教大法官,传话筒代替了发声器官,人就自由了吗?写出《宗教大法官》的伊凡,处在传统与现实,或是说,理论与幽微脆弱又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的心灵之间的夹缝中的,骄傲的伊凡,真的自由了吗?

伊凡是社会转型期的俄罗斯青年,良知和智慧在他脑中碰撞却使他痛苦,当人类生活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获得人世间的幸福和快乐,当人凭着自己的意志和科学成为泰坦,成为人神,当旧有的道德秩序崩塌,会有新的秩序立即建立起来吗?人会骄傲而安详的迎接死神吗?会将爱定义为满足生命的瞬间而不求回报的爱他的同类吗?

不知道,不知道,人不是泰坦,即使上青天揽日月,即使下九洋捉鱼鳖,人的工具如何变,灵魂的拷问没有变,痛苦或安详的来源没有变,心还是那颗心呀,卑如蚁而美如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无限的爱心刻画出被上帝抛弃的人,在上帝创造的人被上帝抛弃这种绝对凄惨的自相矛盾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村上春树说的,我不知道他指的尊贵是什么?我读到的是无处不在,不可被抛弃也不会行使抛弃之名实的良心。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3)

事实上,你发出的每一条动态都是信息/数据,汇聚组合成为当代特色的意识形态。这个时候,你如果还是热衷于拣选、修饰并展现与自己实际生活不符的精致,就无异于让那残酷而势利的叙事又加重几分,而那种叙事也终将化为附加在你头上的焦虑感。

早在一百多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喜“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说法,并在《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中表达了不屑,他认为对人应该充满希望,要明确环境影响和个人道德义务之间的界限。并且在更早些,借《地下室手记》(1864)中人物之口说,如果为这幢大厦添砖加瓦的话,那就让自己的双手烂掉。而反观今天的我们,早已把这幢大厦堆砌得高耸入云。

我们是人,不是现代这片海不断拍上岸的沙子。我们生活在当代,但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我们不要惧怕展露不堪、穷困、失落、丑陋和艰辛,在糖水照之外发点真实的东西,好吗?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4)

卡拉马佐夫兄弟向无宗教信仰的我注入了第一滴血。

阅读体验:在当当买的这个版本,也不知道是不是盗版,除了有部分错别字之外,还有一些页上的字部分深部分浅,感觉特费眼睛。翻译有一部分带着方言特色,还蛮可爱的,并不影响阅读。大块头看了将近一个月,看之前特别恐惧,怕记不住名字,感谢作者绕我一命,为很多角色设了简称。

内容感慨:卡拉马佐夫兄弟向无宗教信仰的我注入了第一滴血,每天都在对我进行灵魂拷问和鞭打,似懂又非懂。其实不算难读,前半部分觉得非常适合戏剧,因为情节推动性很强,夹杂着寓意和哲学,非常有戏剧性;最后一段法庭审判则让我觉得非常适合拍电影,因为细节足够生动,情绪非常饱满。同时,我觉得全书可以依据主题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单独拎出来阅读都可以启发思考且不影响故事。影响最深刻的神父生前的对话、阿辽沙与伊万的对话、阿辽沙初次见上校、伊万与斯乜尓嘉科夫的对话、伊万与内心魔鬼的对话以及最后法庭审判的场景。每一个卡拉马佐夫都代表了人性的一个极端。

米嘉是每次的冲动和不计后果,伊万是我们每次的叛逆和挣扎,斯乜尔加科夫代表不被承认的阴暗和卑鄙,阿辽沙则是真善美的最高级。每个人不是阿辽沙,但每个人都喜欢阿辽沙。佐西马神父要他去人间体验,是要他经历磨练之后仍能坚持。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5)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1000字!

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高贵,你看她之前的法庭陈词,口口声声为了米嘉,不惜把自己当年的糗事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也要维护米嘉,可是当法庭控诉达到关键时刻她还是拿出那封信,毁了无辜的米嘉。

格露莘卡卑微,甚至被认为卑鄙,她游走于两父子之间,她是情场老手和玩弄伎俩的专家,跟真正卑鄙的拉基津是表兄妹而且走得很近,可是在所有人选择倾向米嘉是杀父凶手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坚持相信米嘉的无辜,在法庭上,在米嘉被那封要毁掉他的信出现时格露莘卡发出悲惨绝望的一声哀叹,真正情人才能发出的一声哀叹。

人世间的善恶很容易被花俏的外表迷惑眼睛,人世间的真相也很容易用花俏的外表迷惑人们的眼睛。

所有的罪证都指向米嘉,令他不得翻身,他也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回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

伊万在法庭上承认他有罪,哪怕曾经只有犯罪的动机和诱发别人犯罪的无心之举,他依然承认自己的罪行。

斯乜尔加科夫杀了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并畏罪自杀,没人相信他杀了人。

这桩案件在判罪之前就在人们心里被定了罪,卡嘉高贵,人们必然相信她的言行高贵,她的所言所行虽然微有瑕疵但不失为公正公平之举,米嘉癫狂,在事发当夜双手沾满鲜血,他就必然成为杀父凶手,不需要审问,不需要考虑那些可以的细节即可判罪。

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头上挨了重重一杵子并且破了个洞,血从他头上涌出来直流到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手上,身上,衣衫上,手帕上,他试图把手帕扯出来堵住那个洞可惜没能成功,血还是如注般流到手帕上,沾满整张手帕,沾满米嘉的双手。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以为自己的生命就这样结束,这个倔强的老头一生秉持一个信念,就是对他的主人,米嘉的父亲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保持愚忠,这个信念不知从何而来,仿佛天生,也从未消逝,哪怕他知道他的主人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是个毫不值得为之忠诚的人,近乎守财奴,色棍,劫掠者,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毫不手软地从亲生儿子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手上以欺诈手段夺走他母亲本该遗传给他的大量财产,然后让儿子跟奴仆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呆到一块,不管不顾直到米嘉长大成人。

即使这样,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一生秉持忠诚信念也从未动摇。

心理学家认为,人犯罪很大程度上源于愤怒。作家认为,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那么我们可以斗胆约略认为,人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没有能力让自己过上正常美好的生活。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6)

我要记录下这一段感想,已表我对陀翁深深的感激。

人性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真正高尚的灵魂?它丑陋,卑鄙,然而难道真的毫无闪光点吗?我们本应亲如兄弟,又为何走到如今天这般炼狱中?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复杂的,上帝与魔鬼的战场,也正在人心。如何去定义善恶,我们以怎样的标准来断言一个人,这个复杂的个体,是善还是恶?

为什么善人尸骨不可以腐臭?为什么无耻之徒不可以喜爱高尚与优雅的诗句?有什么好笑话他们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对今天的状况负责。因为我们漠然,我们虚伪,我们坚持着“尊严”,“骄傲”,“面子”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却连一颗洋葱的善也不愿意给予他人。

人的内心,必有善的信念。一件善行,必如同投入大海之中的木片,终会在某一个岸边浮起,被看见!如果我们如对待另一个自己般,对他人行善,哪怕只是一颗洋葱,也将在他人的心里,彼此的心里,种下一颗奇迹的种子,它必然会发芽,结出善良的果子。

放下那些虚伪而毫无意义的大爱无疆,去爱身边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吧!做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用良心和善良,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这是我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感悟,感谢让我读到了它。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7)

据说很多有志成为作家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在第一次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都被震慑住了,以至于对写作本身产生了惧意和强烈的挫败感——“看完之后丧失了提笔的勇气”。我非常能理解,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已经涵盖了人类艺术所能触及的全部母命题。既不说“基本涵盖”,也不是“几乎涵盖”,而是实实在在地写了一切能写的。主流评论倾向于认为陀氏小说的深度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巅峰,但在广度上有所欠缺,不如擅长描绘世间百态万象众生的同期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里的广度主要是指对时间维度、空间和人物的选择范围上。若论小说探讨到的主题范围的广度,陀氏也绝对当得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赞誉。前无古人自不必说,后无来者也很明显,当一个人的作品已经包罗万象之后,后世的作家无论再怎么写,也只能涉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分支。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里主张用“文学之轻”来解构“现实之重”,而轻的美学也越来越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卡尔维诺总结了“轻”的三种含义,即减轻语言的分量;高度抽象的描写;象征性的轻的视觉形象。在一篇讨论卡尔维诺“轻”文学的论文里,有一段话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很精准的概括:

“后现代主义的最大特点在于以语言为中心,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他们的意图不是表现世界,而是用语言来制造一个新的世界。”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截然相反:他的意图从来都是表现世界,语言只是表达形式而已,绝不会喧宾夺主。这也是陀氏被一些注重“语言游戏”的作家和读者诟病为“文笔粗糙”的原因。比如纳博科夫就看不上陀氏,说他没有品味,总是喜欢在作品里来来回回地探讨些空洞的深刻思想,而缺少艺术性。其实看看纳博科夫的文学风格,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和陀氏八字不合。纳博科夫一生致力于对小说语言、风格和结构的创新,是“艺术形式大于内容”的忠实信徒,而陀氏是典型的“文以载道”的坚定践行者,在他的作品中思想性永远是第一位,语言和结构的艺术性是为思想的传达服务的,必要时为了思想更直接、更高效、更精确地传达出来,牺牲艺术性是在所不惜的。

其次,比起“轻”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的主流, 陀氏的文学是绝对的“重中之重”,这份重量摧枯拉朽,可以直接将人拉沉到最深层的地狱中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家说陀氏是身处地狱中写作的人。 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编纂《西方正典》时,在俄罗斯作家中只保守地选择了列夫托尔斯泰,因为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一种邪气”。列夫托尔斯泰在听闻陀氏去世后写给友人的信件中也曾说,“他无疑是伟大的……但无法将他树立为青年人的榜样”。因为陀氏是直面地狱的人。他将人性中最阴暗、恐怖、卑贱、羞耻的一面用一种近乎绝情的方式剖开来给人看,他的描写拒绝一切的暧昧,绝无任何掖藏。都说陀氏的心理分析和描写是所有作家中最鞭辟入里的,一针见血深入骨髓,读起来异常地酣畅淋漓。由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戏剧性极强,高潮迭起,几乎没有低潮,大段大段慷慨激昂步步紧逼的人物对话和一波三折,随时在两个极端无缝切换的心理活动(指陀氏自述的两个深渊:一个在人们头顶上,是高尚的理想的深渊;一个在人们脚底下,是极为卑鄙丑恶的罪恶的深渊), 层层递进的拷问和思考,几乎每一句话都一针见血,都能将人的思维网络激活,瞬间发散到无数延伸的思考节点上,让读者的大脑一直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下。譬如我在读“宗教大法官”和“魔鬼-伊凡费多洛维奇的梦魇”这两章时一度经历了颅内高潮。但过度亢奋的代价必然是疲劳至极,这也是很多读者一致的感受,那就是陀氏的作品往往会把读者逼至绝境(阅读体验意义上的绝境)。我自己也是读读歇歇,读的时候禁不住疯狂做笔记,划线的句子更是数不胜数,三四章之后便停一停,给自己一段思考消化的时间,中途看看其他作家的东西休息一下,也当做是一种阅读铺垫,然后接着读。陀氏的作品最初读起来确实会带给人一种“生理上”的不适,如同波涛汹涌的海啸,一波接一波灭顶之灾的力量袭来,不停歇,不给人喘息的机会,让人倍感压抑,甚至心生恐惧,这也是一部分读者中途弃读的原因。

但陀氏的作品从来不是给身感幸福的人看的。只有那些感到自己身处地狱,日日夜夜被荒谬和无解的思想和拷问追杀,直至如困兽般走投无路,在经历了人生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后,在生命进入倒数计时,在死亡如影随形,精神在无望的绝壁上已一脚悬空,只有那个时候,阅读陀氏的作品才有了非凡的意义。真正热爱陀氏作品的人是一群极度渴望救赎的人。从这个角度讲,陀氏的作品犹如临终关怀。周国平曾说过一句,人在面临死亡时往往会走向宗教,那么陀氏的作品就如同精神上濒临死亡的人所必然走向的宗教。陀氏在地狱里赌上自己身为作家的全部骄傲与荣誉——那强大的精神意志力、莫大的勇气与忍耐力趟出的这条血路,这条绝大多数人类所期待的从地狱走向人间,甚至也许有一丝微弱到近乎不存在的希冀走向天堂的路,后辈也将带着莫大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走完。诚如黑塞所说:

“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骎骎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8)

终于读完了,今天读了四百多页。

读陀氏的作品,最痛苦的是对他的人物激情疯癫的理解,实在狂乱。上半本昏昏欲睡,下半本到米卡的部分渐入佳境,非常好看。竟然哭泣了。这本书适合有阅历的人读,年轻没有沉重失败过的心灵太鄙浅,不足以读懂这样沉重悲悯的作品。当人们失去一切信仰信念,只靠摇摇欲坠的道德本性来节制人性的恶,人性就变得复杂可怕了,在当代,更是这种情况!这种深刻的探求人性的力度,在我看的作品里没有一本超过卡拉马佐夫兄弟。唉,人,世界,竟然无言了!

艺术手法方面更像刑侦影视剧,逻辑清楚,细密,纳博科夫说的已经很好:陀氏是优秀的戏剧家!当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程度远远超过纳博科夫的论断,纳博科夫当然判断失误了!

巴尔扎克作品的精致利己主义,当然还有一点良心,但未免有时被人性的恶的不可拯救而迷失,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看到了人性的圣洁和邪恶的'二重奏,并且圣洁盖过了绝望。无疑,这样的超越是沾满眼泪和血迹的。人,充满了毁灭的欲望!

“你是说惋惜上帝么?化学,弟弟,化学!那是没有办法的,教士大人,请你稍为靠边挪一挪,化学来了!拉基金不爱上帝,完全不爱!这是他们大家最要害的心病!但是他们隐瞒着不说,他们撒谎,他们装假。我问:‘怎么样,你会把这种想法带进评论界去么?’他说,‘自然不会让我这么公开说的。’说着笑了。我问他:‘不过这样一来,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生,人将会变成什么样呢?那么说,现在不是什么都可以容许,什么都可以做了么?’他说:‘你还不知道么?’他又笑。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9)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读起来并不轻松的书,一是人物关系复杂;二是它属于翻译来的文学作品;还有是体量较大,分为上下部两册,其实只是作者为卡拉马佐夫立传小说第一部,第二部未能完成。

鲁迅先生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

我在译后记中看到了译者根据史料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的描述,也在老卡拉马佐夫身上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在卡拉马佐夫家长子米嘉的身上也看到了作者的些许痕迹,真实生活中永远藏着更多精彩的细节。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来源于真实生活,也从艺术的角度把真实剖开来给我们看:比如人物内心,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是魔鬼与上帝斗争的战场:真正的洁白之下藏着罪恶;而罪恶深处又裹挟着真正洁白。

书中卓越的心理描写使人性最隐秘的一面跃然纸上,尤其是对分裂人格心理细节的记录;米嘉、卡捷琳娜和格露莘卡;还有在一个身体里与魔鬼对话的伊万,作者笔下的两个自我之间从言语到情绪,再到信仰的猛烈碰撞,将人物的病态推向了高潮。

宗教和革命的种子扎根在当时的俄罗斯土地上。修道院文化让我们得以窥探当时的宗教文化;虔诚的信徒中间也有像伊万这样的无神论者。作者通过卡拉马佐夫家族这张网络将触角伸到了俄国社会各个角落;不言体制与阶级,却也让读者看到了俄国受苦人的眼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篇10)

每一个灵魂都沟通着地狱与天堂。善与恶在其中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使与魔鬼彼此交战,此消彼长,各有胜场。爱恨由此而发,喜怒接踵而来。一个人的灵魂得要多强大,才能承受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一个人的意志得要多坚定,才能站定一方,与自己携手前行?一个人又要多睿智,多镇定,多洒脱,才能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对自己的灵魂作壁上观,不为所惑?大概只有宗教信仰中的佛陀与上帝一类吧。

当然,我还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为我所钦佩所景仰所爱慕的灵魂。如俯仰于天地之间并怡然自得的庄周,有丹心一片的文天祥,还有我们的革命英雄刘胡兰,等等。然而我所见的只是我所见到的他们的灵魂,并非他们自己所见到的。还有一个人,是我一直以来都喜爱的文豪苏轼,他的豁达与洒脱几乎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乌台诗案后他所表现出的惊惧与惶恐,更让我觉得他的真实与可爱。

似乎扯得有点远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让我们见识到的当然不仅仅是卡拉马佐夫一家复杂的灵魂,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所关注的仅此而已。没有谁的灵魂相对别人的来说是站在高处的。没有谁的灵魂对其他人的灵魂拥有审判权。人心中的善念永远值得去呵护,对于小孩尤其如此。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900字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由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入手探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出路的杰作。作者自称,这部作品在头脑中孕育达30年之久,其中伊凡的自白宗教大法官一章,甚至在自己的心里几乎酝酿了一生,可见作者用心之苦,写作态度之谨严。的确,这部作品的分量是沉重的,就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论,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哪一部外国文学名著如此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思想型的作家,他要探讨的是俄罗斯的文化重建以及人类和谐的生活秩序的建立问题。他所看重的宗教性质的我在故我爱,也许不无虚幻性与抽象性,所流露的对暴力革命的否定态度亦不无偏颇,但若像许多学者因此而断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敌视俄国革命,甚至将其斥之为反动,怕也失之简单粗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暴力革命也许是必要的,但却不见得是人类社会变革惟一可取的方式,革命的目的更不是为了加剧人间的仇恨。事实上,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而言,对爱的呼唤,对他人与社会承担责任的呼唤,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正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展示的,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可怕。令人不安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多世纪之前冥思苦索的问题,仍在困惑着当今的人类。以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经济发展与法律建设固然是重要的,但正如佐西马长老当年所意识到的,仅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全部问题的,我们同时还要重视的正是我在故我爱这样一种人生哲学的建立。(本文选自)
与那些重在叙事的传统作品相比,《卡拉马佐夫兄弟》不是一部轻松易读的小说,需要沉下心来,通过那些意蕴丰富的文字,体悟人性的奥妙,与人物、与作家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作品中,虽然因其凶杀的悬念与破案的曲折,不乏引人人胜的故事结构,但作家显然不是重在传统式的讲述故事,而是从拯救人性的伟大使命出发,重在以精微犀利的笔触,通过人物灵魂的拷问,破译人性的密码,呼唤人间之爱,探索人生的出路。读着这样一部作品,会令人愈加感到我们的当代文学中精神内涵的贫乏与苍白,而这也许正是我们缺乏真正惊心动魄的优秀之作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与陀氏生活的时代相比,面对物欲纷繁的现实,我们是多么地更加需要这样一种精神的沉思与探索。

大王书读后感


大王书读后感(一)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曹文轩的一本新作品---《大王书》,是一本科幻小说,讲的是从地狱逃出的人熄,在巫师们的簇拥下当上了王,正当熄高兴时,一个放羊少年却意外得到书中之书大王书,这本书的新主人就是茫,他将带领他的军队去打败熄

这篇小说的幻想大胆奇特,作者调动非凡的想象,描绘了一个风烟瑟瑟、扑朔迷离的世界,演出千军万马攻城、追击、迎战的宏大战争场面,刻画了一个少年王波澜起伏的成长历程,在写人们对光明、声音、语言、灵魂的向往,人们读完以后,就会觉得文章写的这么纯美,这么有吸引力,看了一遍还想看,这就是它的特别之处。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是茫。茫本来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牧羊少年,可是随着地位的升高和年龄的增长,茫变得越来越成熟。他的身上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面对困难;他冷静、沉着,作为少年王,茫有时深感困惑与束,渴望回到以前放羊时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他克制住了自己,因为他知道,他要保卫祖国,拯救难民。我们有时也会因为一点利益而克制不住自己,我们应该学会自我管理,让心里也有一盏红绿灯。也许,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不抛弃不放弃,当自己的属下范错误时不要冷酷无情,应该学会体谅和谅解别人,要向茫学习!

大王书让茫成为王,为了打败,为了让世界充满光明,成为光明的世界,他勇往直前,满腔热情,不抛弃,不放弃的少年王!

大王书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曹文轩写的《大王书》。这本书讲的是出逃地狱的熄,夺取了人间的光明,欢笑,灵魂,语言熄被巫师团拥立为王,他担心文字2020会让人们觉醒,烧了说有的书。可他没有想到在万丈火焰中,飞出了一本书中之书大王书!大王书落在了茫的手里,他不再是个放养的少年,而是带领军队去战胜巫师团的少年王了

作者想象生动,大胆。写出了一个想象大胆的世界。这本书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妖魔鬼怪,打打杀杀。(.org)我读完这本书,告诉了我小时候一直找的答案。小时候的我都以为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和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但现在我知道了,当我们走完一段路,有人是饱经沧桑,知道了许多东西;有人是百感交集,有了许多感受作者描绘了一个风烟秘密的陌生世界。写出了千军万马攻城,迎战的宏大场面;刻画了茫从牧羊娃到少年王博比欺负的成长经历。

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少年王茫。他从一个无忧无虑,在天地之灵气而长大的孩子,拿到大王书之后,便是大家最终的少年王。当王时他身上的天真,活泼依然还在。在路途中,不管生命危险,固执的救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瑶。;回到营地,带着瑶一起去放羊但在抲的监督下,他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他终放下了自己的羊群,自己的爱好。他变成了一个不抛弃,不放弃,勇往直前的少年!

这本书百读不厌,真的可以称上书中之书。大王书!

大王书读后感(三)

书中讲的是出逃自地狱的熄剥夺人间的光明、声音、语言、灵魂但是,他担心文字2020会让人们觉醒,为此,他发动了一场灾难。

可是大王书的新主人茫带领他的军队和百姓与熄旗下的百万军队及巫师团展开殊死较量,最终茫军推翻了熄王朝的统治,解救出了灾难中的人们。

读了这本书,我深切感到,坚持是他的最高品格,忍受是他的最大美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银山之战中,当百万大军无法攻上山头时,将军们向茫建议放弃银山,士兵们也军心涣散,即使在这样的时候,茫仍然不放弃,坚持了一个月,终于等来了白狗的克星璇,取得了银山之战的胜利。

是啊!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都是靠了坚持才取得了成功。爱迪生为了研制电灯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爱迪生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就是坚持。谈迁编写《国榷》被小偷偷走后并没有放弃,而是又用了好几年时间编写一部更加翔实、精彩的明史巨着。巴斯德就说过:我达到目标的惟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自己。我们的任务是学习,有时候做奥数题,想了好久想不出来就放弃了,其实再想一会儿答案就要出来了,可是我却没有耐心了,等下次再做时,原来的思路都忘记了,还得重新思考。如果现在学习不能做到坚持,那以后做事情怎么能坚持呢?又怎么能做成大事情呢?

秃秃大王读后感


秃秃大王读后感(一)

秃秃大王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大坏蛋,到处欺压百姓;他身上很臭,蚊子天天在他旁边飞来飞去,他有3000个妻子,卖了2000个妻子,方圆几千百里的地方都是他的地,很富裕,他是秃秃国的国王,但是最好笑的是,他只要一生气,牙齿就会长长,都可以去宇宙探险了!

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很幽默,我给你讲一下记得最深的那段。秃秃大王有个大巨,是只狐狸,它对秃秃大王说:大王,晚上有人会偷您的财宝,我有个主意让你的财宝不被偷。那就是把财宝吞进肚子里去!秃秃大王说:是个好办法。于是,秃秃大王把财宝吞进了肚子里去!第二天,秃秃大王大叫:我的财宝不见了,快来人啊!哈哈,秃秃大王得了健忘症啦

人多力量大,这也是我读了这本书得到的启示。秃秃国的一个老百姓,受不了秃秃大王的欺压,准备去攻打秃秃国。在路上遇到了很多银多的人,那些跟他有相同的经历,都很愤怒,和他团结起来,一起去攻打秃秃国。到了秃秃国,秃秃大王的兵因受不了秃秃大王这样欺负百姓,也恨秃秃大王了,今天终于可以打败秃秃大王了,所以不听秃秃大王的话。秃秃大王生气了,牙齿长长了,长到了宇宙,人们联合起来一起用力推倒了秃秃大王的牙齿,现在,不知秃秃大王会落到哪里去?人们大喊:我们胜利了!

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人要秉公正直,就算当上了一国之主,也要严格守法,让百姓过上安宁、太平的生活。

同时,我也祝贺书里的人们,打败了秃秃大王,你们终于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了。


秃秃大王读后感(二)

暑假里,老师要求我们看一本名叫《秃秃大王》的书,就让我来说说这本书的故事吧。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是什么宫殿吗?故事告诉我们叫秃秃宫,宫里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

大臣、狼兵和十一万的仆人还有一个秃秃大王在宫殿里。秃秃大王正如他的名字2020一样,他的头发是没有的,他的眼睛红红的像兔子一样,脸上还有绿毛。秃秃大王生气起来很可怕,他的牙齿会变得很长很长,但他一高兴起来,他的牙齿又变短了。秃秃大王是个魔王,他天天吃人肉,喝人血。

而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秃秃大王捉了东哥儿的父母和小明的爸爸,聪明的小明带着村民们和十二个小迷迷来到秃秃宫打败了秃秃大王,救出了东哥儿的父母。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知道了,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无论遇到多强大的敌人,我们都能打败。


秃秃大王读后感(三)

我看过童话大师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的电影和小说,他使我非常着迷。

《秃秃大王》有一个秃秃宫,还有3767 个妻子、5 万个奴隶、很多大臣。

一天秃秃大王出去打猎,遇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叫干干,他向干干未婚,干干不爱秃秃大王,秃秃大王抢了干干,捉了干干的爸妈,只有弟弟冬哥儿逃了出来,冬哥儿的女同学小明的爸爸也被秃秃大王抓去了。

冬哥儿和小明求神仙来帮忙,求菩萨来保佑,结果被赶了出来,他们只得自己靠自己,冬哥儿错交了( 狗) 大狮做朋友,被秃秃大王关进了监牢,大狮又想骗小明上当,这次可没有成功,反而被小明和小咪咪抓了起来了。

小明和村里许多人拿着武器去救被秃秃大王捉起来的人,路上又有有许多人参加了进来,他们冲进了秃秃宫,打败了1000 个狼兵,抓住了秃秃大王,救出了冬哥儿和100 个人。

我一口气看完了《秃秃大王》,我恨秃秃大王,他的残暴和无恶不作,我恨大狮他的狡猾和无耻,我恨狼大臣和狼兵的无知和可恶,我喜欢冬哥儿和小明,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团结大伙,战胜了凶恶和狡猾的敌人!

书中的儿歌,读起来非常好听,书中的情节简单而有趣,书中的描写夸张而富有想象!

这是一本与《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齐名,最有影响力的书,没读过的,快去读读吧!

读后感《《山羊大王卡拉格》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狮子与山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