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小学走向富强读后感 > 地图 > 小学走向富强读后感

小学走向富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读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读后感
阅读严育洪老师的《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这本书,如同与一位大师对话。他娓娓道来,翔实的案例、精辟的点评、可操作的指导……让我每次翻开,总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以下几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观点——学会舍弃。

乍一看,似乎有点摸不着头脑。仔细读来,却是颇有道理。
就如严老师所说,课堂时间是个常数,教学内容实在不该贪多求全。“冗繁削尽留清瘦”,我们需要这富有美感的“清瘦”。曾经在课间和同组的老师说起,反复讲的题目怎么学生总还是要错,同组老师的看法和严老师不谋而合。如果在课堂上总想盲目的追求教的多、教的全、教的广,一节课上下来给学生的感觉好像处处是重点,学生反而抓不到一堂的重点,脑中也就越发模糊了。看来,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学会舍弃。
但我认为,所谓的舍弃,也不是随随变变地舍弃,而应当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握住整堂课重难点。正如严老师在书中所言:要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切入点,然后理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相信这样的舍弃,不仅不会有所遗憾,反而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更加扎实。

第二个观点——“生成”的是机智

精彩的“生成” 是不是不用预设,突如其来的?在备课时,除了要备好教材,又该如何备学生呢?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小于、等于还是大于呢?这一直是我心中的难题与困惑,最近读了严老师《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后,有很多的启发。
文中这样说:“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结果必是旁逸斜出的,丰富多彩,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要远比预定的计划生动、活泼、丰富得多。面对这些丰富的动态生产性资源,教师应本着“语文课姓语”的准则,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的确,生成需要预设,我在备课时,也的确进行了预设。反思自己的课堂,在教学时,我总是希望学生能根据我的预设走下去,“预设”等于“生成”当然是最完美的。但往往完美的事情不容易发生,于是课堂上总是出现孩子们远离预设或者超越预设,这时教师到底该怎么做呢?每次备课前我也曾这样问过自己,当时我不知如何回答,想不到课堂上该怎样解决,无奈之下就“顺其自然”吧,现在我想我会回答了:那就是教师应本着“语文课姓语”的准则,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引领预设,在生成中引导学生,在引导中感悟,更重要的好是教师不是要备教材,而是要备‘好’教材;不是要备学生,而是要备‘好’学生。

第三个观点——情感,让我们走得更近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如何让科学的教学过程洋溢出人文艺术的色彩,我想这本书给了我们最真实的诠释。无独有偶,昨晚在观看央视青歌赛的时候,听到了余秋雨老师给选手们参加情景表达的点评,他说:能把事件讲述清楚明白很好,但是要说精彩还得有人文的内涵,还得让人感觉出人性的美丽。我们的教学不也是这样的过程吗?如今的教师不光要把知识讲清楚,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的气息。
而“情感”作为连接科学和艺术的支点,是我们教学中的风向标。它可以让我们和学生走得更近,它可以唤起师生间的心语,它也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正像严老师所说“教师要及时在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知识冷落处加温或聚热,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氛围之中,情感高涨地学习。”我想用心架构这座情感的桥梁和学生们一起体验学习的苦与乐,一起感受生命的挫折,一起品尝人生的芳华!

反思我们的教学,尽管每天都在重复着教,却依然有许多疑问成为教学中的困扰,《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从六大布局,两个不同的走向,给我们指点了迷津。

读着一段段精彩别致的案例,真是觉得与它相见恨晚啊。在粗糙的阅读间,一股股温暖智慧的气息迎面而至,如沐春风。受到的是一种教育智慧的启迪,是一种教育责任的唤醒:要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我们需要提升教育学经验,继续读书,继续学习!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后感写作教学设计


读后感写作教学设计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读后感写作教学设计方法,欢迎阅读。

读后感写作教学设计

一、读后感写法指导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勾联.因此,读后感的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三、读后感的写作步骤

这种结构模式,与一般议论文引议联结的作文模式的一脉相承的.

所以,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分为下面连贯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假如要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开头就用三五万字来叙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那么又应该用多少的篇幅来论证感点呢?所以,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写作的一个规则.

第二步:感点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读完文章后,没有述读,只抓住感点进行说理论证.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够算是完整意义上的读后感.

第三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四步: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这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范文一:鲁宾逊漂流记 读后感

二十八年,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而他,鲁滨孙,就在海上漂泊了二十八年!这是我看过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克罗索.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逊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 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得的.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讲话,多孤单呀!我准会憋死的!可见鲁滨逊是多么乐观向上!我觉得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取得最后的胜利!

范文二:《骆驼祥子》读后感

在读完《骆驼祥子》这部老舍笔下具有悲剧色彩的名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读后感《读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祥子一生梦寐以求的洋车终在无数次巅簸坎坷中碎了,散了.的确,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造就了无数的遗憾.多少莘莘学子由于家境原因不能升入理想的大学;多少各方面的人才由于内外在的原因不能进入各自专长的领域.光靠幻想,梦是不可能成真的,即使像祥子那样不知疲倦地追求,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同时,祥子最终的堕落与社会之堕落是分割不开的.有些人因出身贫寒,所以为自己的将来而努力奋斗,却无果.这是什么造成的,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社会中,钱似乎能代表一切,什么知识大于金钱,根本是个假命题.因此,若想在现实社会中立足,充分的知识、良好的生活背景必不可少.相比之下,后者因素比例更大,所以制造了那么多的遗憾,甚至于悲剧.现实社会中的机遇也决定着理想的实现与否.法拉第小时候家境贫寒,偶然的机遇使皇家学院院长哈维认识了这个聪明好学的孩童,最终使法拉第成为了著名的电磁学家.日本著名商业家松下幸之助刚刚创业曾一度破产,但也是偶然的机遇使他认识了世界名牌公司,使他走向了富裕之路.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只占少数.理想和现实并存才能实现突破,创造历史.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祥子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格改变的问题,也给我很深的印象.祥子迫于生活的压力一步一步堕落为社会垃圾,如果环境不是这样恶劣,那么祥子一定不会是这样的.可是事实是这种事情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也在不断发生,每天都有很多人为生活所逼,失去了一开始的品格,成为和祥子一样的行尸走肉.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祥子生活在现在的社会里,那么情况一定就不一样了吧?可是事实告诉我,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里,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很多事情就象鱼和熊掌那样,不可兼得.而这种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大多数人和祥子一样,为了生活抛弃品格.当人们惊醒时会发现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所以说,祥子变成后来的样子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

其实祥子一开始也在努力地与生活斗争,只是他失败了.而他的失败就败在没有坚持,如果他坚持了,那么事情就不会是这样.可是,事情是没有如果的,当生活开始的那天起就没有了如果,所以我们没有退路,所以我们不能退缩,所以我们只能向前,所以我们要让自己永不后悔.

范文三:《朝花夕拾》读后感

.初读《朝花夕拾》不觉得这像一本名著,反而觉得像是一个朋友在与你闲聊家常,原来这才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我正在读无常这一篇章时,也正好是全书的一半,这无常与之前五猖会上的塘报、高照、高跷、抬阁、马头等,一定是鲁迅爱看的,不然怎么会写得这样细呢!从此看来鲁迅小时一定也很贪玩,不过这里主要还是反映了鲁迅思想中恋乡的一面.

再往前看《二十四孝图》还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只是觉得这篇文章一定还有深层含意,看来我还得慢慢的渗透一下,才能得出结论.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一)

文/葛盛菱

假期阅读了《走向高效课堂》一书,使我感到受益匪浅。本书中,刘老师指出高效课堂不仅要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分数的提高,更要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素质的提升。仅此还不够,还要使学生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最终实现师生共生双赢。所以,课堂高效关键就在于教师的高效和学生的高效。

所谓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一节课中使学生提高能力,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针对性地讲,把学生的作业消灭在课堂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它针对的主体是学生群。通过这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算实现,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

高效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而应该以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核心,培养完整的人,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学生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与学生做朋友,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想法、探索精神给予理解接受,这就是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得到自由,舒展自我,超越自我。

总之,作为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在新理念知道下,我们教师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教育理念的行动者,一个敢于开拓,不断学习进步,敢于创新的幸福的职业者。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二)

在学校推荐的众多书目中,《走向高效课堂》一书对于当今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最具实际意义。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所追求的,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习效果却不佳。如何让我们的课堂高效?如何能将老师辛苦的劳动转变为学生有效地学习?如何构建生本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许多问题都一直困扰自己。读完《走向高效课堂》一书,自己收获很多。

高效课堂是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追求教学的协调、和谐,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提出高效课堂主要是针对原有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而言的。高效课堂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展示平台,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游戏中学习。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没有真正领会到它的内涵。回头看看我们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曾经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哨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物主义。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综归是学生,有些问题,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乱糟糟地无味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教师不加以引导,不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能谈得上高效吗?显然,只要我们把自己真正的放在引导者和旁观者的位置上,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实现高效的课堂,需从教师自身做起:

1、思想转变不做讲师做导师。读完这本书后,反思自己的课堂,真的是毫无高效之迹。我所做的,(.org)也就是一名讲师而已。课堂上,我只顾声嘶力竭地去讲,生怕哪个重点遗漏,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微乎其微。这样低效的课堂哪来得高效的成绩呢?要想做学生的导师,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舍得放手,科学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

2、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素质,凌驾于课堂之上。就讲授环节来说,高效率的课堂要求教师少讲,这必然要求教师以少胜多,要言简意赅,重点将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思之粗浅、感之不深之处,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如何能讲在点子上,如何教会学生自己提炼等问题,需要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加压,提高自身素质迫在眉睫。

3、理论联系实践。无论什么先进的理论,无论怎么学习,离开了教学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因此,学习了书中的诸多名师的先进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也许自己不能一下做好,但我相信:只要肯做,就能有成功的一天。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三)

假期里,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读几本书,想来,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专业书籍方面给,我阅读了《走向高效课堂》一书,说实话,刚开始看时觉得理论性太强,但细心揣摩,发现《走向高效课堂》一书是结合案例剖析,通过发现问题与困惑、提供策略与方法,系统阐释了高效课堂的内涵。用心读下来,受益匪浅。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让课堂精彩的生成,让学生狂欢着生命,让学生能持续发展。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是师德,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即解放、学生即创造。

第一,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融洽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融洽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

第二,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应该是高质、有效的。因为即使一位教师的课讲授得很出色,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这一节课一定是一节失败的课。一节有效组织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任何一节课都要以组织教学开始,并贯穿课的始终。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学会课堂教学的各种组织方法和策略,并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有效地教学,学生有效地学习。

第三,高效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真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多角度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多元化的答案,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地评价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回答,给予鼓励与肯定,从而让每一个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发展。

当然,无论多么高深的理论,多么多变的学习方式,离开了教学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怎样把从书本中诸多名师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才是最关键的一步。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让自己从现在的每堂课开始行动起来吧!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吴炜

通过阅读《走向高效课堂》,深有感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2、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

4、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具体还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始抓:

1、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学生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教师发生矛盾,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有的学生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幽默

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学生很喜欢幽默的教师

5、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6、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一)

福田区上步中学 谢玉娟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的作者余文森老师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阐述了现在及未来的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余老师在前言部分是这样写的:"追求卓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按照词典的解释,卓越的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实际上,卓越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文化,卓越的本质是"超越":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永无止境。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不仅要让教学变得效果更好、效用更高,而且要让教学变得更有人性、更有意义、更有境界、更有内涵、更有品质、更有精神。"他还提到,"对教师来说,卓越教学首先需要确立的是卓越的思想、精神、态度,而不是去寻找一种具体的模式、行为和表现。"

这本书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卓越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即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幸福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及首要指标。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而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当前教育方向的偏差导致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各种培训、竞争,家长最怕的就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学生在疲惫、劳累、压抑、烦闷、痛苦中学习和生活,他们的体力和智力均被摧残着,最后必然形成对知识的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需要考虑的是教学的意义和使命,要考虑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学生需要的、喜欢的,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教师不是技术性的工具,我们不能只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分数,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自己,在教育信念上改变自己,并且努力把上课变成一种快乐和幸福的活动。根据本书的精神和个人感受,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以下四方面打算:

一。 教学理念方面

1. 时刻牢记"健康、幸福、品行、学业、个性"是学生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五

个要素;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是教学的基础,也是目标,是落脚点;

2. 培养"会思维"的学生;

3. 做 "有温度课堂"的老师,真正接纳每一个学生,不单以成绩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给学生安全感;

4.经常性地进行自测与评价,在反思中进步。

二。 教学内容方面

1.不断学习,打开学科边界走向综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努力揭示教材知识的价值;

2.关注如何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等融入教学过程,使其成为教育内 容的一部分;

3.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设置问题情境。

三。 学法指导方面

1. 注重处理好学生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给予不同学习风格学生充分空间;

2. 解决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教学的关系,教师的教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上下功夫,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上下功夫;

3. 解决好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每种学习方法都有它的特色,要恰当使用,不可流于形式。

四。 学生能力、素养培养方面

1. 重视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寻找快乐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 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均衡发展。

总之,卓越教学是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创生;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增值,一切

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卓越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用这本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的话说:"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永远只能在过程中。"我们且读、且思、且实践着。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二)

我的读书梦,我的读、思、行

方萍

提起笔的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光阴荏苒,春去秋来,我已然为人师十九年,而这十九年来,我最可贵的品质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从日复一日行走于教室,踱步于讲台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这得益于我的读书梦,我的读、思、行。

九年前初识余文森教授,当时我在福师大教科院就读教育硕士,有幸地成了他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生。余教授上课睿智幽默,把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剖析得独到有味,宏观和细节阐述生动,理论和案例相互交融,给我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之后拜读了他的《有效教学十讲》、《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等教育专著,正式开启了我的读书梦。

我的教育梦、读书梦很简单,我不是大学者,不是教育家,作为渺小的个体,我改变不了大环境,那就努力影响小环境。我不敢言学高身正,但可以无私奉献,我希望通过读书、读好书,充实我的人生、我的教师生涯,我希望我与学生之间不只是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我常想如果我是一桶没有任何用处的死水,我会愧对学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渴望成为那样的涓涓流水,让学生们天天都喝到甜甜的水。即使这源头活水不够强大,也仍一如既往地充实、更新着。于是,我遇到了余教授的《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

读余教授的教育论著,使我深有感悟:教育不仅是一个严谨的知识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灵性和创造性的艺术过程。追求卓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要求,这部教育专著是时代教育精神的体现,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教育教学问题, 阐述了现在及未来的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其视野之宽阔、思想之深刻,永远是我所不能企及的,却是我可以努力去无限靠近的。我把阅读当作培养教师的教育信仰有效途径。书中通过热情、严谨、和明晰的教育语言,让我体会到崇高的教育理想和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很好催化了我的教育信仰。

在书中,余文森教授提出:如果说有效教学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卓越教学则是对教学的理想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当有效教学出现了内涵知识化和窄化、教学活动模式化和机械化的倾向时,我们就应该反思了:追求教学的效果、效用、效率是对的,但凡事都应有度,物极必反。纵观现在的通用技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无形扩张了教学容量,导致表演和走过场现象的发生,或者为了多腾出课时给学生动手实践,人为在单位时间内增加学习内容,学生被太多的知识填满,没有真正理解和内化,更无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了。这样的通用技术课堂从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分析,也是值得反思的。没有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课堂是失败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己探索和深层次思考的课堂。

我的读书境界到底有多高呢?手执一书,凝神静气,独坐窗前,细细品读。即便不读,闻着这淡淡的油墨香也是一种满足。我经常在读书过程中掩卷沉思,发挥思维和想象力,按自己的思路一路畅想,然后打开书,比对文中思路再继续细读下去,思路与作者偶同,我会大欣大喜,若大相径庭也没任何尴尬。

那么余教授笔下的卓越教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呢?和我想象的一样吗?余教授在书中非常鲜明地指出:相对与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卓越教学是一种新教学。是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以及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使得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重要体现在从"知识导向"的教学走向"能力导向"的教学和"素养导向"的教学。这本书给了我在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中的深刻启迪:

1、通用技术学科能力的培养重点在技术设计与制作解决设计技术问题的能力,识读技术图样的能力,技术与设计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等。而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着眼点,从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五个方面形成和发展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迁移学习,促进其终身发展。

2、卓越教学呼唤卓越教师,我顺应中国课改的历史潮流而来,怀着对技术与设计世界的虔诚而来,揣着教育责任心、抱着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书中的知识、经验加以选择和提炼,融进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信念、感受与经验,用激情与理智的感染力,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从知识型教师走向智慧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思想型教学的卓越教师。今年暑假以来,我一场不拉地随着名师工作室的脚步,聆听余文森教授关于提炼教学主张的讲座和辅导,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的飞越就是拥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成为有教学主张的教师。从读书到思考与实践,再到行动起来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向卓越攀登,这种修炼充满正能量的诱惑。在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努力中,我懂得了教师生涯的意义。

我想,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只要用心浇灌,便会繁花似锦,收获的是教育的成功,体验的是教师的幸福。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三)

探寻卓越教学的内涵

卓越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用这本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的话说:"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永远只能在过程中。"需要我们且读、且思、且实践。

读了此书,让我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有着很多的实际意义。有效教学,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有一定理论指导,并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既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着眼于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课堂有效教学要求立竿见影,在乎眼前的教学效果,马上教,马上会,"即教即学即会","当堂达标".可是我们不能忘记"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学的很多效果是要慢慢显示出来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关注,特别是小学生。如果在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舞台,每一个空间都以孩子为本,关注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拥有被重视的感觉。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唯有"学生为本,学生中心"的价值取向,才能培养出一批自信、阳光、敢于担当、睿智机敏、热情仁爱的孩子。日常的教学设计、活动安排必定要时刻从学生的出发点进行,将学生作为一切的焦点。此外,教师要带着丰富的情趣情感走向学生,与学生建立起真诚、和谐、温馨的情感关系。沐浴在教师美好的情感里,儿童的心灵就拥有了一片最灿烂的阳光,为学习和生活营建了一个安全的情感环境。

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与需求就必须有一个在常态下与学生保持沟通的渠道。了解学生的想法,就一定要走近学生,平易近人,成为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亲密无间。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与学生随意的沟通中能更加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教学强调纪律、秩序、形式、模式、规定和制度,追求统一的、标准的、固定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预测性太强,"没有意外惊奇".可是,我们忘了"生命不能被保证",真正的教学一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名家大师拥有丰富的阅历,积累了大量的智慧和人生感悟,站在这样的观景台怎么会感受不到更宽阔的视野?若教师们在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更重视学生智慧的生产和人格的塑造,便可使他们理清志向,从而导航他们的人生。现代的教师都会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上,即便能授之以渔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领学生树立"渔"的思想,即要引导学生在心中构建渔场、渔业、鱼的世界。学生一旦有了思想,没有知识可以补充知识,没有能力可以锻炼能力;但若没有了思想,已有的知识可以遗失,已有的能力也可以荒废。因此,开启思想,催生智慧是教师工作的最高境界,正所谓: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能力,一流教师教思想。

教师真是一个有学问的职业。不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还要把这些都交给学生,而且硬生生的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还不行,还要用各种方法:有趣的故事、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动作等等方式,让学生快乐的学。我想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且身体力行,不断实践,改进,再实践,才能形成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始终强调:"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代教书育人楷模于漪也真诚呼吁:"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的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把育人的种子深埋在自己心田,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对育人的诉求;把育人工作渗透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读完此书让我受益良多,以后会继续博览群书,驽马十驾。

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读了《有效教学》第三单元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这本书对我的专业教学给予了很大的启迪与指导,而这一单元更从教学实际为我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思考的方向。

本单元从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互动、有效管理、有效练习、有效策略六个方面较为完整的介绍了我们如何去做到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下面我就从有效备课这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备好课是一个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对我这样的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来说备课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有效地备课是我应该多学习多思考的,这一单元就让我在这一方面收获很大。

有效备课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里(时间、精力、努力、物质),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有拓展的教学设计。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有效备课是教学经验、教学积淀的总结。有效备课是教学思考、教学研究的深入。有效备课是解读教材,超越教材的创新。有效备课是教学反思、教学经验的升华。

书中提到的适合“入格”型教师的“三备法”就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第一次备课,自己独立深入钻研,不参考任何资料;第二次备课,参照相关资料,看看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想一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想到的智慧;第三次备课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就小学英语学科来说,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多,但备课无疑是其中是最基础却又最重要的工作,因为备课质量的好与坏、备课的全面与否都直接决定了教学工作的成与败。有效备课,就是要以尊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情况为基础,准确地预测和评估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将之消灭于未然或过程中,确保学生全面有效地掌握各个知识点。

备课就是对教材把握上的一种深入。我们要深钻教材、多思考方法对自己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处于网络时代的我们,也可以适当开拓自己的眼界,但是绝对不可以下载教案。一旦失去了自主教学设计的习惯,离一个失去思考能力的人也就不远了。

在教学中,强调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这就要求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要充分的发挥。在这部分有效指导的学习中,也让我收获许多。我觉得,老师的指导一定要适时。要在最恰当的时候进行指导。不要指导的过早,要给学生自主研究的时间和机会。另外,指导要适度。不能包办替代,指导不是完全的告诉与给予。要防止不必要的指导,以免剥夺了学生尝试方法的机会。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追求的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的收获与体验,更要求我们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作为一名新教师,备课工作不够扎实,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计不足,导致英语教学效果有时不甚理想,而且由于缺乏英语教学经验,在备课过程中有时会过分地相信和依赖教师用书,认为书中提到的重点和难点就是主要考点,因此就作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忽视学生掌握过程中真正遇到困难的知识点,这导致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因为现代英语教学测试更注重考察学生对英语知识掌握的全面性,所以经常会考到一些很细微的知识点,而这一部分往往是在我备课过程容易忽视的。因此,备课过程中,一方面要善用但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用书,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学生实际的接受情况,做到“重点难点不放过,微小细节尽掌握”,只有这样的备课才能对英语教学工作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实现有效教学。

我将继续研读这本书,从中多学习些为我的成长和发展有用的精华,为早日成为一名好教师努力。

《教学系统设计》读后感:几种教学方法的思考


《教学系统设计》读后感:几种教学方法的思考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无定法,以学定教。教学方法无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达到优化教学的前提。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师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般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读了《教学系统设计》一书后,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有了许多的思考。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应用最普遍的方法,也一直受到批评的方法,它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挂图、幻灯、投影或其他媒体向学生传授信息的方法。讲授法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运用此方法时师生难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学习者间的相互作用较少,如果教师运用不当,易变成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发现更多的还是使用了讲授法,在许多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语言的引导、激趣,层层深入和挖掘,这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无法代替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里展示的淋漓尽致,但是任一节课的进行,教学方法都不是单一的,讲授再加上讨论、合作等,才能更好地把知识渗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的活动不再单一,注意力才能更加集中,更加投入。

2.演示法

演示法是借助实物、图片或使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等将要感知的过程或要学习的技能记录下来播放、演示,通过不同形式的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或在已有理性认识的情况下,再通过感性材料深化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经常用多媒体、几何画板展示一些教学内容,这让知识变得更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七年级上册《走进图形世界》一章中,图形的展示、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和三视图,有了多媒体的展示,学生特别容易接受,课堂内容变得生动精彩。再如九年级《二次函数》一章中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式,课本内容由浅入深,由基本图像的平移逐步探讨二次函数的性质,有了多媒体,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图形更加精确,与教师在黑板画图像相比, 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师生之间交流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切磋,从而相互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群体思考中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这种方法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争论,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使用讨论法,但是讨论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只有进行独立思考了,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了,才能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只有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才更愿意去交流,才能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丝毫没有感觉,不能投入进行,那么此时的讨论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进行的,失去了讨论的价值。例如在七年级综合与实践活动《趣拼火柴棒》一课中,对于第一个拼正方形的例子,学生得出了几个不同的结论,究竟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此时让学生去讨论、去评判,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交流可知,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是因为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不一样的想法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表达,其实质是一样的。这样的交流讨论使学生看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会更加善于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训练和实践法

训练和实践法是让学习者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实践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同类任务,以增加技能的熟练程度或增加新能力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基础题,需要学生达到熟练的要求,提高正确率,这就需要大量的训练来强化。例如七年级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整式的有关运算,八年级的解不等式、分式的有关运算和解分式方程等, 九年级的二次根式元算以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等,这都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巩固练习,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反复训练,在解题中强化,在错误中提升。

5.自学法

自学式课堂教学以现代的教学论思想指导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知识的规律,体现了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的原则。自学式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能较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间单纯的授受关系和同步化、封闭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过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天赋和创造才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课堂教学读后感


有关《基地》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不少人看完作者的作品后都能从中收获很多。 读完书后,我们需要花时间反思和总结自己所受到的启示和思考,以下内容“课堂教学读后感”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从网络收集整理的,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课堂教学读后感 篇1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假期我读了一本有关课堂教学的书籍,书名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数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刚开始对核心素养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书的作者余文森老师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帮我理清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教育方向,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教人。

书中的第二章提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的。”由此我想到了我所教的音乐学科,每首歌曲不光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绪、速度等各种音乐要素,更重要的是理解歌曲想让我们理解的背景、价值观,更是通过歌曲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比如:《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它让学生了解乌鸦反哺的故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道理。让我感受到教人要比教书难。

除了阅读了教育书籍,在假期中,我还聆听了三场音乐讲座,也是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是朱晓老师的《评价促成长,学生稳步前进》,她提出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师生在课堂上提高学习质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但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学生年龄的.特点,注重评价的内外全面融合,适合主体发展。然后是缪海云老师带来的《“浸”入其中,方得“真味”》,这堂课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鲜的名词——沉浸式教学,简单来说是一种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投入的教学方式,学生“沉浸”在教学环境中,达到积极、高效的学习体验,并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教材,充分制定课堂的学习目标,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给学生审美上的沉浸。最后是高谊老师提出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从中我了解到教学的前提是教师预设,而生成基于预设,是预设的提高和创造过程,预设是根本,生成是灵魂,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成长。这就对我们老师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深入钻研音乐教材,才能具有生成的深度和勇气,还要确立“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预设观,当然,老师的综合素养也要过硬,基本功更是不能落下。

这次假期我受益良多,开学之后我要继续珍惜悦读会的宝贵机会,从书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不断的充实自己,夯实基础。最后引用缪老师说的一段话:“教师自己认知和体验的提升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学习,自己把自己浸泡在音乐中去体验,这是教师的辛苦,也是教师的幸运。”

课堂教学读后感 篇2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感展现于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犹如艺术家,把最真实的知识艺术性地教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充满艺术感。

无论上什么课,如果让学生时刻绷紧脑筋、毫无轻松之时,绝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在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轻松愉快、贴近学生实际,以学生的需要为第一出发点,结合文本进行教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他注重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迫使自己积极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引导人们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逐步获得真理和知识。

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教学风格,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重要因素。要让课堂教学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要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以学生为本,把逻辑性强、理论性强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呈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中去。

课堂教学读后感 篇3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他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他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他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取决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厉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马丁。路德

素养决定公民的高度和深度,公民的高度和深度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自制、公德和责任是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而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石。

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而学科教师作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承担着学科育人的重要责任。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向素养型教师转变,我计划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探索:

0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始终保持正确的教学观念。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儿童的健康、幸福、品行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高分,我们的学科教学不应局限于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应该更多的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和提升。我们有责任花时间去充分地研究和欣赏儿童,充分地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让学科教学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道德和心灵世界,懂得适时进行价值引领,启发孩子们做好自己的人生选择,过得有尊严、有意义、有幸福感。

02凸显学生主体

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营造、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还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情绪状态(情感体验)、参与状态(积极投入)、交往状态(合作交流)、思维状态(大胆质疑)和生成状态(意外收获)。此外,教师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多样性,尊重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丰富的教学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成长和收获,最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03改善教学策略

1、坚持整体教学。

通过对O(Objective目标)T(Topic话题)C(Content内容)P(Procedure过程)B(Boarddesign板书设计)U(Useoflanguage语用)E(Evaluation评价)的深入思考,挖掘更丰富的内容以及教材背后的价值,落实单元统整、内容整合、语境带动、语用体验的要求,将课堂教学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树、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到平日课堂中,通过“联系、组织、整合”,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

2、坚持学科融合。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是一门学科融合性极强的学科,有效处理好其他学科与语言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会有助于英语教学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尝试,比如:将英语与德育融合教学,引导学生既学英语,又学做人;将英语与音乐融合,使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将英语与美术融合,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更好地输出语言;将英语与科学融合,在五彩斑斓的科学世界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坚持情境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我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相对应的情境,帮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最后将学习的结果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教学中,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引入实物、呈现图像、动作展示、语言描述和问题引导等方式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增加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4、坚持活动中学。

操作中学习、项目学习、做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等都是活动中学习的典型事例,旨在通过让学生动起来,达到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效果。此外,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教师应注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察、制作、实验和调研等,提出一定的活动规则,从而提升学生活动效率。

04树立终身学习观

优秀的教师不仅深爱所教学科,而且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够深入解读教材,对所教内容有独到的见解,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当今时代还需要教师们拥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即: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融合素养、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媒体素养和自我管理素养,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做新时代的学习者、创新者和践行者,教师必须日新其德、日勤其业,才能学为人师,身为世范。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将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英语趣配音打卡、绘本阅读、美文朗读、观看英文电影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口语能力;多听优质课和专家讲座,向优秀学习;阅读专业书籍,丰盈理论基础。

优秀的教师不仅深爱所教学科,而且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够深入解读教材,对所教内容有独到的见解,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当今时代还需要教师们拥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即: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融合素养、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媒体素养和自我管理素养,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做新时代的学习者、创新者和践行者,教师必须日新其德、日勤其业,才能学为人师,身为世范。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将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英语趣配音打卡、绘本阅读、美文朗读、观看英文电影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口语能力;多听优质课和专家讲座,向优秀学习;阅读专业书籍,丰盈理论基础。

课堂教学读后感 篇4

为了从理论层次研究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我认真研读了《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我市我校正在进行的学讲方式,我从中发现了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诸多理论支持与实践模型,进一步提高了我对于学讲计划的认识,对于小组合作有效性提高的可操作性的信心。

学讲方式在我校的进行之中,首先呈现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小组合作的低效、无效。曾几何时,我一直从教师的设计目标与小组组员的行为方面去考虑,拜读了《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之后,才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性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解决的方式需要我们用综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从教师与学生双角度运用系统优化的方面去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需要对学讲方式课堂深入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绝不是教师一时说说,而需要教心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明确分组方法、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价各个阶段的方法与细节,从各个环节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并不只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掌握,恰当的社会技能是才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学生一生中需要用到很多社会技能,从而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小组合作中团队间的.交流、合作、展示、质疑、倾听、学习等,都需要一定的社会技能。社会技能目标,学业目标的达成需要评价,社会技能目标实现程度也需要评价,对于教师需要确定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社会技能目标,并加以教授、培训、鼓励、观察、评价。

2、自我反思可以使我们发现以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经验及教训,教师需要积累事实材料,加强自我评估,并多与同仁们交流。俗话说当事者迷,我们在学讲方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存在许多问题,很多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并不是教师一个人闭门造车就可以解决的。教师可以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和同行交流,从讨论与实践中深挖问题与解决问题。备课组内可以相互听课、评课,以便从一些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课堂,通过集备备课式的反思,去发现个人课堂上存在的一些小问题。

3、《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即现在还够不到但是近期最有可能够的到的区域。即是让学生有希望完成任务,从而激发其信心与动力,而非是设定一个过高或过低的目标。目标过低则学生形不成合作,不需要合作,不需要思考,形不成学生能力的提高,而能力过高,则让部分学生妄自菲薄失去进取的信心。要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发解,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合适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看得见、够不到,而稍加努力就可以够得到,这样的目标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又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认识的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发展。孩子们在教师的帮助下跨越了最近发展区,将潜在发展水平变成了现实发展水平。

这要求我们在目标设定、任务选择、材料准备上要考虑到每组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学习的规律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发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

4、我们现在运用的学讲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基于STDA,综合TGT、拼图法、TAI、CIRC,大多采用小组讨论与三步采访法、内-外圈等方法相结合,为了保证STAD的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STAD的基本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诸如作业单、答案单、测试题、观察纸、记分纸,对于这些基本环节可能存在的细节问题,要及时的想到、做到、解决到。

5、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任务的设计无疑是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核心内容,教师在设计合作任务时,需要充分了解学情、教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研读教材,并分析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兴趣点与教材知识的契合之处,要做到有的放矢。

(1)认真研究教材,寻找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之处,从而确认突破口,将学习内容中的重难点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任务;

(2)深入了解学生,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学生感兴趣的点,从而设计出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同时要使各个子任务之间要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构成梯度难易度。使学习内容形成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

6、小组合作学习要本着“以个体化努力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核心,以适度竞争促发展”,故而无论对于小组的学习目标,还是社会技能目标,其评测标准应该运用标准能照评价,偶尔佐以常模参照评价,要使小组内的成功机会人人均等,要更多的体现合作以致共同进步,减少竞争的因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都能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进来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学习及合作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读后感 篇5

2021年11月我参加了广东省杨昌彪名师工作室与湛江市袁燕青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学员跟岗研修活动,“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我专心研读了由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该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既注重理论内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实践应用的策略介绍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用书。

从书中,我了解到“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2014年3月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

余教授在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还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书中第一章第四节“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中提到“核心素养来自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且指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要体现并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意义、文化,反应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之神”,与“学科知识”、“学科活动”融为一体,才能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且“要在内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这一维度的目标才能实现。

可见,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不可分割,要在把握这一维度的目标,注重巧妙融合与真切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具体到某学科的具有学科特点的素养体系。结合高中物理学科来分析,物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兴趣,对物理文化内涵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的概念和规律,发现物理之美,感悟物理魅力,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我初步解决了近期教学工作实践上的一些疑惑,找到了理论指导方向,使我课堂教学得到改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道路上,我将追随教育改革的脚步,不断学习与探索,不断改革与实践,希冀做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优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课堂教学读后感 篇6

读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感受很深。

核心素养介绍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有:(1)输入能力(阅读)(2)加工能力(思考)(3)输出能力(表达)。必备品格有: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人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责任。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史宁中教授将其概括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模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即人从外界输入信息: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即人自身处理信息;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即人向外界输出信息。

我着重看了核心素养的教学观重建,我发现我的教学离核心素养甚远,主要表现在:(1)教学方向,没深刻体现出教学的根本是立德树人;(2)教学过程中,没有读透课程内涵与学科本质;(3)教学主体上,没正确树立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合实际教学,我有以下思考:

一、在教学目标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引导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从教学活动的源头抓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重难点进行,它忽略了数学文化的培养,新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以学科价值取向为依据所制订,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去看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本学期数学学习指数函数时,可结合新冠疫情传播,引入函数指数爆炸性质,加强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生活中,喜欢某一件事物的基础就是发现其美好的地方,并由这种美好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数学之美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要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阶段体现数学的美。上学期优质课大赛中,张磊霞老师在探究的三角函数关系时,利用动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借助动画提出问题串,直接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注意力快速抓回课堂。日常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良好的激发,可以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核心素养的持续培育。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之所以在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上难以获得良好的培养,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过分的随从同学回答问题,缺少自己钻研,造成知识学习过程中出现较大的不足。教学中要继续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张磊霞老师的课堂里,带着学生探究诱导公式四后,不断鼓励学生类比探究,结合自己已具备的思维能力,独立动手作图,解决其他两个公式的探究,最后小组讨论。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因动手独立探究,不但牢记所学数学知识,而且理解了知识内容的推导演算过程。通过这种探究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了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保持。

三、在课后作业中注重核心素养的体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主,而如今的教学模式则是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作业内容来凸显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比如,集合概念第一节课后习题中给出集合论由来,提出让同学查阅相关资料,阐述个人认识。让学生通过查找数学史资料,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只是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也十分重要。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借鉴文献学习他人的研究经验;多看书籍,例如《西方文化中的数学》,《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丰富自己的数学史资料;研究课例等等。丰富自己并在课堂上体现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使学生拥有可以终身发展的性格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课堂教学读后感 篇7

最近,忙碌中匆匆地再次拜读了陈多仁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这本书从教学设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现代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呈现了对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与评价。

在第四章中,书上讲到:学生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这一部分主要从学业成就传统评价和课堂观察两个方面阐述。其中,学业成就传统评价中的纸笔测试重点谈了测验题目的效度、信度、编制。其中,书中对测验题目的题型:是非题、匹配题、简答题、选择题、填空题、论述题、操作测验的含义、使用及优缺点进行详细地讲解。

看了这部分内容,我想到了目前我们学校科学学科组所正在尝试的围绕学科育人目标维度下的创新型命题试卷。我们试卷的命题,也试图尝试从对科学的兴趣度,科学学习参与度,学生思维的呈现度,科学应用及科学创新的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评价,首先我们确定了第一套创新型科学试卷,该试卷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问卷,第二部分是科学知识、能力检测题。在第二部分中又分为科学知识树、科学实验室、科学在身边。从整个题型上看,居多侧重学生能力的测试。

该试卷命题结束后,我们就在期末用新命题进行了第一次实践尝试,也收集到了我们学校4-6年级的考试数据以及老师们的试卷分析和教学质量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的实践结果:1.对试卷在命题方向上,的确打破常规命题即试卷命题的新颖性得到了学校的肯定。2.在对学生进行检测后,我们发现学生之间分数差距较大,甚至有些学生面对一些试题根本无从下手。紧接着,我们老师开始对试卷的难度系数进行分析,发现题型的新颖也导致难度的加大。新试卷命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虽然命题初衷是对学生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进行测验,可是已适应完成识记内容答题的学生来说该试卷把老师和学生都考到了,学生没有理解到命题的需求,就不能准确地扣题及表述,以致于在答题中没有答中关键,所以丢分普遍。同时,我们结合老师的质量分析和对老师随堂课的监测,也发现目前小学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深度和广度、课时量真正实现等等因素,使得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高层次的认知、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较困难实现。于是,第二次创新型命题在原有方向上结合了传统命题的题型,为试卷第二部分题型添加脚手架,降低学生读题难度,为学生的答题的思维进阶搭建阶梯。在每个创新题型之下,通过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的填充降低学生答题的思维跨度,较好地辅助实现创新题型的测试目的。经过再实践,学生分数有了明显提高,也能达成我们预期考核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感觉在我们在逐渐的改变与实践中渐渐清晰了创新命题实践的路径和思路。

于我而言,这样的启示与改变,也正因为阅读了像《课堂教学评价》这样的专业书籍,此书也对我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现代教学评价发挥了更好的指导作用。在阅读中我深深感悟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只有大量阅读专业理论书籍才可以帮助我们用专业眼光待事,以专业行为成事。

课堂教学读后感 篇8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香河十二中崔丽娟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及实现程度。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有效的课堂教学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科学的、精要的、适中的;从教学目标角度看,有效的课堂教学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应是明确的、集中的、可测的;从实现程度角度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以关注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帮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

一、深入钻研,用好教材

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深入地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习起点及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用好教材时应注意:

1.仔细研读教材,主动驾驭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通用的、共性的,具有简约化的特点。由于篇幅限制,教材中有的内容没有提供详尽的材料,也没有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念驾驭教材,多问几个为什么。如:这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经过这样一系列思考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正所谓“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如果教师只在“浅水湾”打转转,看见“鱼虾”便止步,抑或误把“鱼虾”当蛟龙,那么他对教材的理解一定是浅薄的,也就谈不上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了。

2.合理地确立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教学内容的深度就是知识的难度。教学难度太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度太大,容易挫伤学困生和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合适难度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教师在保证知识技能目标的前提下,要尽可能深挖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充实、丰富。

3、细挖深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笛卡尔说过:“数学是使人类聪明的一门科学”,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形成数学精神、科学世界观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的纽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桥梁。作为知识的数学往往出校门不到几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如果说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条明线,那么蕴涵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一条暗线。

二、精心设计,合理引导

教学设计是老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导行为,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拟定教学过程的活动。这一过程既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决定着教学的实施与效果。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慧,体验到探索学习的情趣和学习成功的快乐。

1.以有效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为素材,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就会获得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双赢”。

2.让真正的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一种体验学习,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流到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因此,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经历真正的探究,亲历知识的形式过程,学生的想法、见解才能在表达碰撞中不断提升,才能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实现有效探究,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哪些情况需要学生探究。

一般来说,形成性知识需要学生探究,即形成数学概念、定律或公式的过程和方法,包括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规定性知识,不需要学生探究,即概念的约定属性等。二是如何组织学生有效探究。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搭好探究的平台,如创设情境,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待探究的问题。搭建好使学生明确任务的问题式平台;让学生经历操作、实验、填表、记录、分析等过程,搭建好让学生探究的实践式平台;采用与教材对照,与他人比较等方式搭建好让学生进行评价的参照式平台。其次教师应提供最佳的探究时空,使学生完成有效的探究活动。3.用巧妙的引导,实现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不断积累、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既能有效地巩固深化知识,又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提升和发展。只有适时、适度、适法的引导,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适时体现在:

(1)妥善处理,先与后的关系。是先引导再探究还是先探究再引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2)妥善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当学生的思路偏离学科特征时,教师应引导转向;当学生思路出现障碍时,教师必须排忧解难、点拔指导。

(3)妥善处理优与多的关系。当学生的思路与他人重复时,应引导学生另觅新法;当学生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时,应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方法。

适度体现在:应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度,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度,以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为度。

适法体现在:应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得法。如:如何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学会看书自学、自评;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如何开展讨论分析;如何学会观察、思考等等。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题下,教师根据复杂的课堂变化,以学生的课堂反馈等生成资源为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策略展开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因学情的变化,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展开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应双方积极对话,思维不断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充满智慧的劳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或方法的自我建构。

在我们大力提倡精心预设、精彩生成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教师在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如何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因势利导,让生成成就精彩。

1.关注“节外生枝”

在动态的教学中,过程远比预设和计划生动、丰富,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因此,往往出现了许多“节外生枝”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而必须冷静面对,捕捉有价值的“意外”资源,给予适时引导,并即时纳入弹性灵活的临场设计中,让学生顺着自身的“意向”不断深入。2.善待“错误资源”

学生的思维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他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缺乏对其本质特征的把握,因此,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时,一方面要尊重他们的“原创思维”,不能一味地呵斥或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应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探究,得以及时拨乱反正,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因“错误”而精彩。

3.挖掘“与众不同”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当学生有了一些非常规的想法、举措,教师不能囿于自己的一般认识,轻易的否定学生,而要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去说、去做,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挖掘其“闪光点”,给予肯定与赞赏,激活非常规思维中创造性的合理成分,促成精彩的动态生成,使原本平淡的课堂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呈现出“喜看稻菽千层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美景。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应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应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为学生持续、有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读后感 篇9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认真阅读了谭兴茂主编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一书,我不敢说收获很多,因为很多东西是很难一下子吸收的,但是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的诠释,让我读完不禁眼前一亮,为之震撼,不能说找到了自己的课堂存在着的问题全部的解决方法,但至少可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让自己少走点弯路。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一书共有十四个问题,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按照现场写真、问题诊断、理论点拨、解决策略、成功案例、资源拓展六部分组成。

这本书里有着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有着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阐述,学生主体意识的的关注,有着对文本处理、教学技艺、课堂评价、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提炼等的思考,有着对课堂生成的关注,课后作业的布置的点拨。这本书凝聚着专家和骨干教师们对课堂问题会诊后的处理智慧,给我们的课堂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给我们指点了迷津,探讨了教学的方向。

结合我们最近研究的课题,我重点研读了以下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助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当阅读到“如何培养学生自助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我是无比的兴奋,因为作文批改历来就是作文教学的难点,我们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精批细改,结果却是学生对老师的修改不领情,作文水平也没有因为教师的一片苦心而真正提高。从阅读中我了解到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学生的自我修改和相互批改,也就是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忽视了,从而阻止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解决策略中提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

1、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2、教师给予指导,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

3、拟定批改标准;

4、提供修改范例;

5、交给方法,培养习惯。学生修改作文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修改角度,成功案例又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对于本章的阅读让我对作文批改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样探讨的是学生自助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还欠缺,学生缺少提出问题的能力,主要原因是没有养成提问的好习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不愿提出问题,二是学生提不出有效问题。学生提不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唯我独尊”的教学风格所致。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创造必要的机会和条件。二是学生缺少必要的提问经验和技巧。从书中我了解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此问题: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我认为这一点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激情。

2、要鼓励学生深入的发现问题。当学生发现的问题得到老师的赞许,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是一种帮助。

3、教学生会生疑。我想这可能就是“有疑”才“有得”吧。

在阅读过程中我想到了我校成功推广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思想,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

有人说,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他人的思想,而是为了自己变得更有思想。我想我会带着自己的思考继续阅读,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读后感 篇10

三店街宋寨小学 王冬生

学校工会组织的读书活动期间,我认真地读了蔡慧琴、饶玲老师主编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理论思想使我受益匪浅,使我意识到有效课堂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它有着很多的实际意义。下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和谐互动的前提。

有效课堂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第一,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第二,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

曾经有老师认为,现代课堂强调师生互动和动态生成,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尚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那么似乎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二、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和谐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和谐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和谐互动的基础。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和谐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摈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谐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和谐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

五、高超的提问艺术,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和谐互动的真实有效和生成。

提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平台;提问是一种交流,是师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能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类,一是问题比较简单而直观,学生可以不假思索便可以回答,或者仅是让学生做出“是”与“否”的回答,没有体现出提问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老师和学生间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的小组讨论一次接着一次。但是问题和讨论都没有质量,对老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性。这两类问题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看似互动充分,而实质上平淡乏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而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句名言正好揭示了课堂提问的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艺术的提问,切中学生的要害,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新的问题。课堂提问需要体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望;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会想问题,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三是培养学生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四是要让学生能够产生新的问题,生成是课堂提问产生的最好效果。

课堂教学读后感 篇11

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有感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老课题,但不同的时代应赋予不同的内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问及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流利地回答: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但广大教师恰恰对备课、上课和评课这些日常的工作感到茫然,在课堂实践中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老教材能体现新理念吗?如何体现开放?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怎样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如何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黑板还要不要?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怎么办?如何体现算法多样化?……说明“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和“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仍然是他们最为关心而又把握不定的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就难免看到一些与素质教育要求相违背的做法。

本书作者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陈述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怎样上好课,怎样备好课。而下篇则以一个个案例为主,从案例中分析,透视,反思,从一个个课堂片段中理解新课程,新数学,针对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而解决的。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书,以一名小学数学教研员的旁观者的身份去感悟课堂,从许多的发生在日常教学中的生动的具体的事件,有些是课堂教学创新的亮点,也有些是令人惋惜的课堂败笔,但他们都是来自于外我们对课堂的潜心探索和事件,都曾是在每一位执教老师的教学生涯中有过里程碑意义。通过这些案例,本书的作者用心感悟,他的体会与思考,都有着冷静和理性的思考。本书的所有案例都来自第一线,来自一位小学数学教研员的一本厚厚的听课笔记,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财富。

看了这本书,让我感悟到:每一个人的一生所拥有的时间都差不多,但是所做工作的数量和业绩相差就比较悬殊。这就要看一个人做事是否有恒心和勤奋的程度。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勤看、勤听、勤记、勤问,就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课堂教学的功能》读后感


课堂教学的功能》读后感

闫旭

日本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片岗德雄在《课堂教学的功能》一文中把教学定位为一种交往行为,他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其作用,根据学习内容来设计与组织教师的交往与学生的交往,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功能和团体维持功能得以平衡。片岗德雄提出,在课堂上教师的交往对学生会产生间接性影响和直接性影响,总的来说教师的间接性影响的效果比直接性影响的效果要好,教师直接性影响多的课堂教学难以充分履行团体维持功能,因而其在增强班级的内聚力与学生的学习欲望方面效果较差。而学生交往的协同性学习和竞争性学习,则是成功的协同性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力,也可以避免班级成员分化为优等学力群与劣等学力群。片岗德雄的论著,从教育学、社会学角度探讨了教学交往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交往方式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分析、查找课堂教学组织中的欠缺以及在组织课堂教学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反观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不管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进行自主、探究式教学,虽然在新课改中接受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但是究竟有多少能进行真正有效的教学组织?读了片岗德雄的《课堂教学的功能》,值得我们反思与探讨。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选择不同成绩的学生作为交往对象,以取得良好的整体教学效果。但是现实中教师是否注意让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交往呢?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优生与中等生的交往机率最大,差生的交往机率最小。这种情况显然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优生更愿意参与课堂交往,由于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选择交往对象,结果造成交往上的偏向;二是教师有意识地以中等生作为全班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的代表,试图通过与中等生的交往及时了解全部学生的情况,有效地控制和调整教学。

教师对于参与积极性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本身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对不愿参与课堂交往的学生教师应如何处理?除了学生本身的意向性之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交往,教师需要给予差生更多的机会和关注,因为通过交往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当然,教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技巧和策略,比如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做出不同的选择,以求获得各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交往最终是为了实现—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的具体目标决定了教学交往的不同形式,例如,集体的或个人的,直接的或间接的交往等等。教学交往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应该怎样设计有效的教学交往呢? 教学交往应是—种民主、平等的交往,是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之上的。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平等地将每一个人都看作是学习集体的一员,帮助他们在集体中寻找各自的恰当位置。教学交往不仅要重视师生交往,更要着眼于生生交往,重视生生交往,实际上是发挥学生主动精神,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品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交往是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开展研究性教育改革实践 ,通过“学习——实践——反思——重建”的过程,不断给课堂教学赋予新形式、新境界,不断提升教育智慧,才能最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教学方式。

写作《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


写作《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认真理解原文,把握要领,写出自己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获取感受,在写作中具体、深化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从有益的书籍中获得启迪。

重点、难点

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时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篇诗文或一本著作(也包括一部影视作品),我们读过(或看过)之后,总会有些触动,或得到一些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观)后感。如果我们能坚持写读后感,既可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二、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三、学写读后感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来:

1.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

(1)理解原文抓要领。要想读后生感,不仅要读懂原文,而且要能够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抓准文章的要领。这样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发出自己的感想。

(2)突出重点谈感受。读的内容往往是丰富的,涉及的问题较多,读后的感受和启示也是多方面的。而读后感则应当围绕某一中心有重点地来写,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确有独到见解的内容来写。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中心模糊或内容空泛。

(3)联系实际深开掘。写读后感受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要把所读的内容与自己在生活中体会较深的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要尽可能使感想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

(1)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种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写起来应灵活掌握。

3.克服常犯的毛病

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有四点:

(1)大量引述原文。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

(2)脱离原文空写感。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原文自然结合起来。

(3)内容杂乱无中心。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

(4)感受认识太肤浅。读后感要求写个人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因此,一定要联系和对照生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在不少同学的读后感中,看不到作者读后的动情点和深刻的启示点,内容浮浅杂乱。

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只要同学们多读、多想、多练,不断总结写作经验,就一定会把读后感写好的。

四、写作文题

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可以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选定之后,重读一遍,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引用名著原文时,要仔细核对,以保证引文与原文一致。

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五、佳作欣赏

叹为观止《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公认的文学巨著。曹公之功力,无法用语言形容。全书包罗万象,煞是好看。鲁迅先生评价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缠绵,革命家看排满,流言家看宫闱秘闻。除此之外,实还可看社会万象,看养身之道,看官场百态,看工艺建筑;并可看戏看诗文看排场看笑话。

我自十一岁始读《红楼梦》后欲罢不能,得空便读。初,纯乎是看个热闹,只觉人多事也多。后来渐渐看起了交际之道,读起了原先跳过的诗文。愈读愈觉得好,如口中含了个千斤重的橄榄(香菱语),味美得说不出。

不必说全文,单取任一段看,都有独到之处。仅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

先说其热闹。门外已然一片盛景,进门后左拐右转,便初领了贾氏大家之气。人物陆续登场,丫环婆子已不寻常,太太奶奶更是了不得。借黛玉之眼,看那珠光宝气,富贵堂皇。那些个霓裳锦衣,通体的装饰,名堂甚多,皆未听说过。各人容貌,谈吐举止,仪礼之道,亦是与众不同。数年前初看此段,便有点发呆,无话可说。

再略探门道。各人出场不同:有扶,有请,有自个儿跑来,有的千呼万唤始出来,更有的借故不见,出场的只是个名字。各人之言语又不同:有的小心翼翼,中规中矩,有的放诞不拘,先声夺人。各人动作亦不同:有携、拉、扶、送借黛玉之耳目,皆跃然于纸上,是曹公用笔之精妙。这些个不同,都很有道理。再说那凤辣子,偏不像其他人规规矩矩,安安静静,而是自己不请而至,人不到声先来。令黛玉私下纳罕,也让读者心存疑虑,兴趣顿生:究竟是谁,如此特别?人来了,却仍看不清。只因浑身上下实在鲜亮夺目,几乎叫人睁不开眼。足见其贪图虚荣爱好富贵且非风雅之士。待看清面目,只觉美则美矣,却亲近不得。含春粉面中也透着可畏阴气。

好可怜见的黛玉!被凤姐拉来送去,很是被动;又时悲时喜,甚是唬人。凤姐那段著名台词,亏曹公想得出!一箭数雕,讨好这个,笼络那个,亲在其表威匿其中,八面玲珑,又很是干练,但藏不住那虚伪之心。

再说两个文字辈。曹公用虚笔免他们出场,也免读者因雷同而生厌。把个活宝宝玉,也藏得甚好,最后一个露面。写其外貌装束,穷极美词,一首《西江月》寓褒于贬。两个悲剧主人公初次见面,一惊一笑,暗藏悲情。曹公处处用心,为下文作好铺垫。

少不得要提高君那后四十回。十一岁时便很不喜欢,捏着鼻子读完,现在更多些恶感。枉费曹公心计,前八十回在高君眼里,仅剩一人物关系表而已。后四十回人物形象干瘪,一个个均突然转变,如第八十三回中,黛玉竟然没来由地劝宝玉读书。事儿也少,热闹也少。待到沐皇恩,只叫人无语。高君写得当然不坏,但多少破坏了全书整体美感。这与他出身环境有关,可以理解。

《红楼梦》是本叹为观止的好书。对待它,或许应像爱因斯坦对待巴赫一样:我们只能品味,只能欣赏,不要妄加评论。

点评:洋洋大观一部《红楼梦》,作者用短短千字便评出一些情味来,个中原因何在?在于抓住典型,撮其要领。先总评其博大精深,然后由总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典型,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叙与议、引与评巧妙结合。结尾用闲笔提一下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对比。语言洒脱不拘,大家气象,特别有概括力。例如:只觉人多事也多,后来渐渐看起了交际之道,读起了原先跳过的诗文,进门后左拐右转,便初领了贾氏大家之气,妙极!好可怜见的黛玉,着一见字,那情味便非同一般。

读后感作文写法与教学设计


读后感作文写法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读后感,写读后感有什么好处。

2、指导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3、指导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一篇文章,能抓住书(文章)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见解,并能自拟题目。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抒真情讲实话,自由表达,写出真实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次大家在学习小组内给组内同学推荐自己的读的好书,谁上来推荐一下,自己最近读了的书或者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注意说清楚,让同学们听了你的推荐,也能产生读这本书的欲望。

2.交流后,教师总结:你们都是爱读书的人。学会了读书,学会了思考。读一本书要知道书中写了什么?你从中学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感想?受到哪些启发?如果把这些内容写成文章,那就是一篇读后感。 书或者文章中动人的情节、优美的文辞会让我们激动不已,从中受到的启发、教育,甚至终身难忘,把这些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探讨如何写好读后感。

二、交流体会,感悟写法。

1.小组内交流读书笔记,交流自己感悟到写读后感的方法。

2.我们应该怎样写读后感呢?班级交流。

3.教师小结:

(1)仔细阅读原文,认真领会文章精神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2)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3)要密切联系实际,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4)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叙述、抒情三结合

4、探讨读后感的一般写法(或结构):

开头:简要介绍所读作品的书名,总的感受。

中间:谈感受感想,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人、事作比较、谈感想。恰当地引用名人事件,贵在真。

结尾:回到所读的作品,概括提升主题提出自己努力的方向。

5.教师总结读后感写作方法。

写读后感作文却有别于记叙文,它必须写出读过后自己的感受。可以写课文中某一个词的理解,也可以写对一个句子或一段话的理解和感悟;当然也可以写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总体感受或见解。在写读后感中提出自己的质疑,经过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可见,读后感作文又带有议论文的写作成分。怎样教学生写好读后感作文呢?总体可围绕“引、析、联、结”这四个环节来开展作文教学。

引:或引原文观点,或引原文的内容。

议:所引原文体现出观点。

联:在所给原文的基础上为基点生发开去,发表议论,由此及彼的联系现生活中相类或相反的现象,联系相关的种种问题。

结:从说明原文给人什么启示的角度提出看法,总结全文。

三、动笔成段,相机辅导

1.学生尝试习作,教师巡视,相机辅导的基础上选择好评讲的段落。

2.指生读习作,投影出示,师生共同评议。

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学习?

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的?怎么修改?

四、点评文章,适时总结

1、指明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师生共同点评,防止作文步入以下误区:

(1)叙述原文过多,无感、少感;

(2)无感而发,牵强附会;

(3)空洞抽象,缺乏联想;

(4)蜻蜒点水,面面俱到。

2、佳作欣赏,体会读后感的写作特点,边听边想怎么写的:

开头:由读引发感想,开门见山,概括感受。

中间:(1)感受具体,边叙边议,叙情节不照抄原文,议感受得体。(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指导自己行动,不然写作无意义。

结尾:概括升华主题。

3、生汇报自己的收获及疑问,提升认识。

①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②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③读感结合有侧重。

4.取个好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样,题目就是文章的窗户。谁来说说你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题目。

小结:除了从《×××》想到或读《×××》有感,还可以起正副标题,正标题的内容往往是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见解,还可以起正副标题,比如赵杰写的读后感题目《做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正标题的内容往往是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见解,副标题“读《小草》有感” 就是告诉别人写的是读了什么书后的感受。

五、学生修改自己的初稿,教师相机指导

六、誊写习作

板书:

读后感

读 (略) 感(详)

引用:感受最深

议论:抓住重点

联想:切身体会

收获:行之有效

读后感《集体教学背景下的活动设计》


读后感《集体教学背景下的活动设计》

当前幼儿教育领域正实行着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集体教学的活动设计,还有建构主动有效课堂等内容。原本的学前教育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所以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们为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开展和实施了许多的新政策。我想这也是当前所有幼儿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首先既然是活动设计,那就自然包括教案的文本。但是如果你认为只有教案的设计就错得太离谱了。除了教案的文本,还具体包括了目标制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与目标相契合,活动目标要具体细化)、过程设计(关于活动过程设计的主旨与切入,关于活动过程设计的要点与架构,教案文本的呈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分析)、活动组织、活动反思等内容,本文就此相关问题展开了阐述和说明。

就目标的制定来说,我会适时的进行些许调整,是的目标对于本班幼儿来说更容易达成。但也存在着目标表述过于宽泛、以写过程代替写目标、目标的陈述混乱等问题。由于我是一名新教师,对于活动的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还远远不够,只能借助于一些现成的教案来试试。但是对于师生互动之间,我往往会有无效问题的出现,这是非常致命的一个弱点,但是相信见见我会有所减少,是提出的问题都是真正有用的。因为我们的设计都是预设的,可是毕竟幼儿的表现往往与预设的不同,对于幼儿突如其来的话语有时会有心无力,这是影响一节活动的进程中很关键的一部分,希望我会慢慢学会教学机智的运用,那上课时就会显得课程环节清晰,得心应手。

还有活动的反思,其实活动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把教学中的简单思考用文字2024的形式记下来,远远超过心中对于教学的思考的价值。可是千万不能只是应付性的完成它,而是要查阅资料,搜集素材,并加以整理。通过反思,既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也能及时关注到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细节的处理。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反思用文字2024的形式记录下来,会加深自己的思考和记忆,形成自己的体系,这也会是你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教师路上最宝贵的财富。由于经验尚少,所以对于活动评价这一块还有待于今后的学习。

总之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学习的地方还有许许多多,不要以为一节课是简简单单的阐述,而是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细节,有早一日将来的我会好好掌握集体活动的教学设计,还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现在还是药好好吸取别人的优势、多多反思自己的弱点的。

《如何拟定教学设计》的读后感2000字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成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迫切需求和亟待探讨的问题。通过认真学习了有关教学设计内容,我对在新课程下怎样写好语文教学设计有了更为深刻地体会,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面对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目标全面启动,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作为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事实。而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传统的教师角色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已基本上不适应了,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二、要转变教学方式,正确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新课程的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过去往容器内灌水转变成学生取水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大观园内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积极实践。

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四点看法。

1、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提出独创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奇思异想,质疑问难。

2、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3、善于启发,因势利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创设一定的情境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然后因势利导。

三、要努力开发教学资源,尽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广大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展示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境界:它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象、声音显示知识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

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必须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实现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计算机决策相结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确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使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如果能自己设计和编写课件或尽可能多地参与设计和编写课件的全过程,所制作的课件就会比较适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展示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使用时熟练操作,教态自然,控制自如,课件的时代性与艺术性也会得到充分地表达和传递。从而真正调动学生的眼、耳、脑,让他们兴奋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从而使我们思想语文课活起来。

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读后感


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读后感

读了《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学生如何学习更有效和教师如何教学更有效。

有效学习可用九个字2020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听说。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多听常说,提倡学生多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样就打破了旧式的哑巴英语。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英语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

有效教学也可用六个字2020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发展及学习过程,才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才会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一书,着重探讨拉如何使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真正进入课堂之中。通过介绍西方课堂设计的理论和教学策略,总结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们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在此之前,我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大概念较模糊,通过学习,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概念有了清晰理解。教学模式往往都包含内在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效果评价等几部分。一般来说,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的、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org)它不同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通过调控来指导教学活动,比起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其内涵更丰富。

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定型的教学范式,它有一定的实现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之相比,教学策略则相对比较灵活,它能根据目标的变化而调整,有时甚至会根据情境的变化,打破教学模式的束缚,并做出改变。同时,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模式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而教学策略的建构和使用也有助于形成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相互活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活动的方式方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的方式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教学大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看完《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后,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相关知识。与此同时,也深感以前所熟悉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越来越难以应对教育改革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挑战着教师的角色的定位,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学习着的角色。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因此,我作为一名教师,要增强终身学习观念,应该自觉、自主、自动的学习。终身学习不仅应成为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在教学上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变革,才能使教育过程成为个人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学会教学的各种策略,如提问策略、练习策略、评价策略等,从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

课堂教学技巧读后感


课堂教学技巧读后感范文一

总以为教师教学好不好,重要是在选课或备课上下工夫。自从我读了幼儿课程这本书的第四课《教学技巧》后,才知道教学不仅指教好某一课题或某一节课,而且还包括许多基本原则和技巧。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等。

在幼儿的眼中,教师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良好,教师能获得幼儿的信赖与爱戴,幼儿就会乐意完成教师提出的要求。称职的教师还能使幼儿喜欢幼儿园,喜欢学习,乐意听从领导。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大有助于教师实行教学活动和教室管理。怎样才干建立好师生关系呢?在班上常有些幼儿不喜欢上幼儿园;还有些幼儿不管老师怎么批评还是不爱开口读书等。读了这篇《教学技巧》才发现,原来我和幼儿之间缺少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和尊敬,使他们有安全感,继而幼儿会发生学习知识和技巧的要求,并会努力表现自己好的一面,学习适应团体生活,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和态度,例如: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爱护公物,学习与人分享和合作,学习尊敬别人,爱护别人,守公德等,如果幼儿逐渐具备上述的品德,教师实行教学和教室管理时,自然顺利得多了。

探讨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中的相关话题,介绍教育及教学研究前沿动态。你在从事教育及教学研究吗?你是一位老师吗?你在教授新课程吗?请到我们的网站来。

《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是美国作家黛安娜罗曼斯写的,它是一本幽默主义者的快乐手册,它寓教于乐,行文幽默,因此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快乐教学指南。此书所讲述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创造一个充满信任、创造力、积极性、好奇和快乐的学习环境。你会发现那些自我测试、寓言、歌曲和其他有趣的项目都旨在建立一个充满欢笑和游戏的课堂。这些技巧设计得简单有趣,因此你无须练习,可以马上运用。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家长观察两名教师共同在一个七年级课堂教授社会研究课。课堂非常嘈杂,充满了频繁的中断和骚动。一个小时后,一位教师叹息着,对家长说,这些孩子会让我短命的!你看到我们需要多么频繁地纠正他们吗?谢天谢地,今天的课终于结束了!我想我要赶紧回家睡觉!她踉跄地走出教室,孤独地离开了。过了一会儿,第二位老师说:他们多棒啊!情绪高昂,精力充沛!现在他们还有点散漫,但是我计划教他们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意义的方面。我希望这些中断不要令人不安。我的目标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会有时间捣乱!当家长问其秘诀所在时,这位老师回答道:我的座右铭是:每天笑一笑,调皮捣蛋都跑掉。这是大的方向,所以我要花一年的时间和学生们在一起。他步伐轻松的走出了教师,吹着口哨,挥舞着手臂。在短短的四分钟内,家长的情绪由绝望转变为欣喜。毫无疑问,热情和轻松是具有感染力的。

我特别欣赏后一位老师,因为他出色、有激励能力、热情、幽默,更富有趣味性,总之,他身上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回顾自己的教育历程,沮丧、失望时常困扰着我,让我不再微笑。扪心自问,我不是一个没有热情的人,也懂得激励,可不知何时,那满腔的热情却被疲惫和无奈所取代,幽默、趣味早以悄悄地离我而去。

我读了这本书,让我想到的是:热情和欢笑具有感染力,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具有创造性的思路,改变古板严肃的教育风格,成为一名欢笑教师,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笑声中学习知识。

我也发现最大的乐趣在于欢笑,当我通读此书之后,将作者的技巧用于课堂教学,我会发现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在欢笑中愉快学习。欢笑教师有五大特征:1、创造性使用例证。2、深刻了解主题。3、有终身学习的决心。4、广泛掌握教学技巧。5、善于动员和激励。

每一位老师都清楚,教育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教育的科学性孕育在教师的头脑中组织、修改教学进度;制定行政决策;设计教案。教育的艺术性则扎根与教师的心灵中以身作则;关照学生、倾听家长的意见;倡导高质教学。它呼唤游戏帮助你发觉自身的幽默潜能不仅仅是在周末或假期,而是在你日常的教学中,因为那是你拥有绝对影响力和权威的时段。

我读了这本书,想到的是:今后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创造一个充满信任、创造力、积极性、好奇和快乐的学习环境。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对这些技巧进行了充分的修改和补充,把快乐教育真正地落实在教育之中,让学生迷恋上课,目标就是减轻学生由于缺乏幽默感和快乐所带来的痛苦,有助于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并带来实际成果,成为一名欢笑教师。

另外,书中具体介绍了许多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快乐策略和调节自身和学生心情的小偏方,虽然有些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不全适合在我们的课堂上使用,但有了这样的理念,以及取其精华的行动指南,相信,它会真正带给我们教育者心灵上的启迪,并努力着和孩子们共同发掘学习的快乐的!

课堂教学技巧读后感范文二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体育教师,我和大多数同行有着一种不怕流汗唯恐读书的弊病,每每拿起书本,尤其是专业书籍更是味同嚼蜡一般。然而,在市属名师班的培训学习却又特别注重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通过多位教育教学专家的培训,渐渐地我对读书有了不同的认识,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有了稍许进步,渐渐体会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将新学习的这些知识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更多的困惑和思考。比如: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我们课堂教学实践中已经尝试着运用这三种学习方式,我们也清楚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但是为什么要提倡这种方式?其他的方式行不行?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或者说理论依据?有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要更好的去运用这些方法就必须清楚理论依据和教育思想,还有很多的思考技能的学习方式,各自的优点在哪里?如果从理论学习中明白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我想我们在实践中运用起来会更加的灵活更加的自如,不会出现死板硬套的状况。

我重点叙述下本人在读《课堂教学技巧》这本书的体会。作者肯尼斯。莫尔(Kenneth D.Moore)是美国新墨西哥东部大学教育和技术学院的主任,同时也是俄克拉荷马州教师教育者协会的主席,致力于教育改革和正确性评价等领域已经有25年,他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发表了大量科教论文,他是美国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的先驱者。这本书呈现了将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中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技巧的过程,是当代外国教师教育精品丛书之一。本书从计划教学、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教学工具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学实践中的技巧,非常好的解释了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实践问题,如教师究竟需要哪些技能才能为每位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有效的帮助?教师课堂上如何实施教学,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呢?教师需要哪些评价技能,才能对教育学的效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呢?其中,作者对课堂教学理论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做了详细的解释并举例说明了很多的操作方法,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吸纳。

第二章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使我对学生的评价上更加综合,更加全面了解和分析。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多种不同的智能,在人的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八个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至少为教师提供了两种非常有价值的工具,这两种工具能使学习更聚焦于个人的能力。第一,它有助于教师评判学生的能力和长处所在。第二,它能有效的指导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课堂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施展各种不同的智能。这样,就能发现学生不同的潜力,而不是将他们的潜能忽略和埋没。由此想到,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用这种工具评价不同学生的能力和长处所在,也可以有效地指导我们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的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施展不同的智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上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发挥体育课堂的独特的开放性的优势,提高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身体运动及空间等智能;尤其突出学生运动智能上的表现,利用合理恰当的方法,突显学生的自我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如:针对很多学生运动能力强,但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在学习中表现不自信,体育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智能的优点启发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鼓励,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在读第三章营造支持性的环境时,学习到了营造课堂环境的一些技术及不同的课堂管理模式,特别是琳达。艾伯特的合作纪律模式,她提倡教师采取一种能使自己与学生和家长合作的管理策略,将家长和学生都参与到整个的管理计划的制订中来,使学生选择合理的、受到尊重的、应大力强化的结果。联系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经常有学生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逃避耐久跑的考试,自己出面请假,甚至通过关系到医院开病假单的实际情况,启示我可以做以下方面的探索:一、可以随机对几个不同年段的班级发放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的调查表,是我们清楚的了解:1. 家长对学校体育的了解和认知;2.家长本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时间、项目等;3.对自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现阶段家长对二中学生在学校体育方面的了解和态度,有可能形成报告或者论文《高中体育教学研究中不应忽视的部分---学生家长》,因为在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对高中体育教学研究中还很少对这个专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我想我的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

在第四章目标的学习中,作者用图表简单直接的解释了教学的模式,目的和目标的区别,目标的分类,细微到如何的表述目标和如何恰当的确定目标?,如何根据教学的反馈来调整目标?尤其是布鲁姆、恩格尔哈特、菲斯特等提出的三个目标领域分类:认知的、情感的和动作技能的。体育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是技能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动作技能的学习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如何恰当的确定动作技能目标是每一位体育教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实施紧密关联。通过学习,我清楚的理解了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三个不同的层次,是以后的课堂教学计划的目标制定更加的科学合理。

在读第七章强化后,学习了如何有策略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中高三女生班,尤其是高三的文科班女生出现的惰性强、惧怕长跑、请假多的情况,启示我可以尝试进行以下方法的探索:1、建立学生身体素质档案月考表格,观察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的进步情况;2、对差生给予准确及时的评价,并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支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督促学生锻炼,利用电子邮件说明孩子在学校中体育课堂的具体表现情况,比如:运动能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赢得家长的支持。对有些有疾病的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合理的评价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尝试:1.口头测试;2.试卷测试;3.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阐述;4.让学生设计一个游戏或策划一个活动;5.变换测试项目:换一些可以合理避免身体剧烈运动的项目进行测试等方法。使部分有疾病的学生也能真正的参与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让他们坐在教室里学习,放弃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关爱每一名学生,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促使他们的增进健康。

第八章提问中更是将提问的艺术、问题的等级、问题的类型、提问的技巧等做了精彩的分析,并对如何提问进行了指导。使我不但了解了提问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而且对问题的辨别和区分上有了更深的领会。特别是感到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是很随意的提出,而是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使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如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掌握助跑和起跳的的结合,我可以做以下提问:同学们,我们在物理力学的学习中已经学过了动能定律,如何将动能转化为势能?能不能和我们的起跳联系起来?我想学生会马上明白为什么最后一步要平快落,并且脚后跟先着地制动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动作。在引导学生怎样的方式过杆才能发挥人体的骨骼结构优势时,可以在横杆前上方挂一排球,叫学生挑起拍球,再做以下提问:同学们,我们怎样起跳才能又能摸到球而且不碰到杆,正面还是侧面?学生通过不同的实践就会明白为什么采取弧线助跑的方式起跳才是最合理的。

以上是我在读书过程中,对部分的内容的粗浅的理解和分析。总的体会是这本书非常的实用和切合实际,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手段和规律做了全面的分析和讲解,并且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使人更加的容易理解和掌握。

每每读到精彩之处,不由地开起小差来,马上会和自己平时教学中的很多情况结合起来,遐思迩想,进行反思和总结,获益良多。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走向富强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