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云中记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云中记读后感800字

云中记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云中漫步影评。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您也许正在观看,也为相关的情节呈现所赞叹,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云中漫步影评”,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云中漫步影评(一)

这部片子很有意思。小的时候在CCTV6看过,当年佳片有约里面。后来某期疯狂英语杂志上也登过对白片断。上个学期做节目的时候师弟师妹都说看过,查了查资料发现这部片子是96年引进的影片,在北京还上过院线。忽然特别想看就去买了DVD,再看的时候唯一的感觉就是自己长大了,总算是可以毫不费力地看这种商业片了。只是这个时候基诺李维斯已经因为《Matrix》大红大紫,再看的时候总有种奇怪的感觉。

基诺李维斯演的这个小伙儿叫保罗,是个二战退伍兵,故事则是他在名存实亡的婚姻和弄假成真却又货真价实的婚外恋之间的挣扎和选择。价值观上绝对正确,并且也不是一部黑色电影,所以这部片子很是值得一看。规规矩矩的商业片结构,简直是可以拿来当教科书用的,所以也没啥说的。说说故事吧,这个故事写的就是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家。保罗是个孤儿,在越南当兵期间也不忘给在家当妓女的媳妇写信,虽然他媳妇根本没有看。回国的时候保罗那叫一个心酸啊,没人接他,那个俯角镜头不错,码头广场上每一个回国的大兵都有美眉迎接和拥吻,人群散去之后只剩保罗一个人,而且还下着雨;回家之后媳妇一点亲热的表示都没有,非常职业地陪保罗打了一炮就让他去工作……所以保罗很郁闷。而维多利亚那边却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影片处处强化着“家”和“家族”的概念,保罗最后动心和动情也是在维多利亚家族的感召下转变的。你说说,与其守着一个根本不爱你的媳妇,还不如到那个洋溢着拉丁风情的小镇,那边有慈祥的妈妈和奶奶,有幽默多情和蔼的爷爷,老爸就是固执了一点,其实人也不错,这个孤儿如何能不动心?保罗的三次梦境一直在说:“我想有个家”,孤儿院的废墟,玩具的残骸,最后一次不是噩梦反而出现了维多利亚和孩子的幻象,保罗心灵的选择更加一望而知。影片结尾更是一个有趣的happy ending,再次强化家族之“根”的概念,保罗也获得了维多利亚家族的认同,多好。

编剧里比较好的处理有两点,一是设置了双重的道德困境,维多利亚要隐瞒未婚先孕的事实,保罗出于好意假扮丈夫却又情不自禁,然而“道德”约束下他也不能隐瞒自己已婚的事实。这个经典的戏剧情境简直可以直追春晚的小品。二是特意地引入墨西哥风情,除了满足观众审美猎奇的需要,也提供了许多如“家族”和“仪式”的概念来强化戏剧冲突,葡萄收成的那一场庆典是剧情的关键转折点,那时确认了保罗和维多利亚的爱情,也提供了维多利亚父亲对保罗的认同和对两人关系的回心转意,也造成了此后谎言被揭穿的重要情节,但在剧情之外,这种仪式却是感召保罗最重要的砝码。夜晚给葡萄园生火加温一场更是美妙,是全片最迷人的段落,多年之后还为影迷所津津乐道,月光下,篝火旁,恋人共舞,好似一对蝴蝶在葡萄园中相伴飞翔。类似的还有月下唱情歌这种桥段,如此抒情性的段落的层层叠加不温不火地渲染着情绪,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现在想来这种电影应当被归为“爱情文艺片”,很多东西中国观众都相当熟悉,获得认同也比较容易,所以这部片子在国内口碑和票房都不错。除了那个“蝴蝶双飞”的段落,这部片子真的难以算上经典,但是不妨它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我永远记得保罗拿了离婚协议往云中小镇赶去的时候,那种星夜兼程的奔跑,他朝着家的方向。

云中漫步影评(二)

前几日,偶然发现图书馆四楼的“新书阅览”架上多了一本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小说,书名叫做《真爱的风采》。随手翻了翻,感觉故事情节似曾相识,可是总想不起是在哪看过。晚上回寝室,上网一查,豁然开朗——原来阿方索·阿劳的《云中漫步》竟是改编自这本小说!当年二十世纪福克斯制片公司在购得小说的版权后,经过七年的寻觅,才筛选出阿方索·阿劳来执导该片。

阿方索·阿劳,墨西哥最知名的导演。1992年,因成功执导了改编自其夫人劳拉·埃斯奎的同名畅销小说《巧克力情人》一片——该片在翌年的第75届奥斯卡奖上一举夺得最佳外语片奖——而蜚声国际影坛。一直以来,我都是阿方索·阿劳的拥趸,因为他的电影总是有着独特的镜语和优美的内涵,他那开阔的视野以及与生俱来的浪漫精神和青春激情总是能荡涤着观众的内心。就以《云中漫步》为例。

《云中漫步》讲述了“二战”后,美军战斗英雄保罗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但家中却已发生了变化。妻子贝蒂一心想要发财,对远征归来的丈夫漠不关心,十分冷淡。夫妻两人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保罗无意留在毫无温情的家中,于是再次离家去找工作。在火车上,保罗结识了美丽的姑娘维多利亚·阿拉贡。两人十分投缘。路途中保罗细心地照顾维多利亚。在感激之余,维多利亚向保罗倾诉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她家经营着一个葡萄园,父亲的思想十分保守,现在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但她却在怀孕后被男友抛弃。她不知道回去后该如何面对家人。保罗决定帮助维多利亚。他想出了一个计策:他以夫妻的名义和维多利亚一起回家,之后偷偷溜走,使维多利亚能够推卸责任。于是保罗和维多利亚一同来到了那个景色怡人的葡萄园。阿拉贡一家人对保罗的到来反应不一。维多利亚的父亲对女儿的作法十分不满,对待保罗的态度也十分专横;而维多利亚的母亲和祖母则对他以礼相待;维多利亚的祖父——族长唐·彼得罗则十分喜欢保罗。到了晚上,保罗和维多利亚在家人面前佯装亲热,但就寝时却又同床不乱。夜幕降临后,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篝火,用浓热的烟雾来驱赶寒气,以免葡萄被冻坏。保罗和维多利亚一起参与了劳动。 他深深地为葡萄园中的美丽景色所吸引。同时,他与维多利亚之间也开始产生了爱情。在唐·彼得罗的邀请下,本想悄然离去的保罗决定等到采摘葡萄的收获仪式结束后再走。保罗与人们一起劳动。这里的生活深深地吸引了他。在欢庆的气氛中,保罗抱起了维多利亚,两人拥吻在一起。炽热的爱情之火在他们心中燃烧。晚宴上,维多利亚的父亲公布了保罗和维多利亚的喜讯。然而,保罗这才想起他还有妻子,他必须回到妻子的身边。于是他不辞而别,回到了旧金山。但回到了家后,他却发现妻子早已另有所爱。保罗如释重负地在离婚证书上签了字,便又马不停蹄地赶回葡萄园,前往维多利亚的身边。

说实在的,本片但就故事情节而言,并无十分突出之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与大团圆的结局也都在意料之中。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100分钟的影片结束后,你绝对会意犹未尽,甚至还会再看第二遍、第三遍——不得不承认,阿方索凭着他无与伦比的才气将这个俗套的故事讲得如此浪漫,如此让人难以忘怀。片中那薄雾笼罩的葡萄园宛如仙境,人们劳作其间,那平凡而普通的采摘葡萄,竟也因此变成了在人间仙境般的莺歌燕舞,这哪里是葡萄园啊,简直就是上帝的伊甸园!片中那段脍炙人口的“葡萄仙子木桶舞”,歌舞俱佳,声情并茂,具有十分讲究的印象派画风的光线风格,堪称为世界级的经典影片段落。当然全片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那段“葡萄园驱霜冻”的戏——保罗站在维多利亚的身后,双手扶着为火炉扇风的巨型扇翼,并随着维多利亚的节奏上下扇动——我至今都在怀疑,拍摄于97年的《泰坦尼克》中那段杰克与露丝站在船头迎风呼啸的段落时候就是受了本片的影响呢?

记得李白的《长相思》中有这么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将美人比花,原本是如此艳俗,自投江的那位大夫以来历代文人早就将这一比喻用烂,可是诗仙毕竟是诗仙,用了“隔云端”三字便赋予了“美人如花”完全不同的境界。云端啊,那是多么遥远而又唯美的距离,美人如花般在云中绽放,如此妩媚,如此妖娆,给人以无限的向往。这恰如阿方索·阿劳的电影,镜头多变细腻,主旨含蓄幽微,精雕细镂,意味隽永,拉丁热情点缀着浪漫情怀,魔幻风格映衬着人间真情!不过时常觉得,习惯了好莱坞类型化电影的美国人,对于这份来自墨西哥的罗曼蒂克会不会觉得太腻人呢?

云中漫步影评(三)

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离开的呢?大概很久没看这么糟糕的电影了,在电影院憋了那么久,出来后就想别的事去了!

她是怎么爱上他的,还有他?大概,一个是帅哥,一个是美女。

从一开始,就是女人的阴谋,事实上,是她制造了三次相遇。火车上,一不小心,摔碎了镜框,两人错拿车票引出他们的第二次相遇。他们一前一后上了同一两汽车,却不是同一排座位,女主角遭恶人调戏,于是一场很没新意的英雄救美上演,男主角被迫出场,结果是原本两人在不同站台下车的剧情演变为第三次相遇。在导演拙劣的安排下,他们走进了几乎是脱离凡事尘俗的云端。

葡萄园里的他们,一如《花样年华》中的梁朝伟和张曼玉,你有情来我有意,满是暧昧。只是使他们更进一步的阻碍在哪里?女人一直在暗示,几近勾引。男的却说,我很想要你,却不能,我要对你负责任。剧情就这样不温不火的进行。

他是一个怎样的男人呢?你是我见过的最为正直的男人,他说。我始终没看出他的善良,而是懦弱和不负责任。他的目的地是部队,是战场,却因为一个女人的眼泪而扮了别人的男人。满脑子是战场上流血牺牲的战友,却身处幻境,小仁小义,不忍离去。两个字“荒唐”!他是一个军人,但已没了军人的热情,没有离去,一方面是出于对他人的善心;更主要的是他对枪林弹雨生活的厌倦,军队的刻板和僵硬没把他塑造成一个铁血善战的军人反而加深了内心对幸福平静生活强烈的向往。他早已爱上了别人,因怜而爱,因美而爱,和家里粗俗的妻子相比,这个女人文雅而有品位。但是,他根本就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当他发现了妻子的奸情,他像脱僵的野马。好没出息!

再说他们的爱情,气氛和环境是爱情的催化剂。男人所爱的,与其说是这个多情的女人,不如说是对云端这片现代伊甸园的爱情。这个三世同堂的传统大家庭,这个如梦如幻的人间仙镜!那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古朴单纯的民风……

写到最后,我已无力批判。我仍然没看到爱情,但是,我深知,一个现代社会里日益焦灼的灵魂,真切企求的是反璞归真。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云中漫步》观后感300字


《云中漫步》观后感

休业式结束后, 我去看了一本名叫《云中漫步》的电影。真笨电影 主人公的名字叫菲利普,他是一个杂技演员。他最擅长的要属走钢丝了。他追逐梦想,在世贸大楼上架起了钢丝。想在这两座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大楼上走钢丝。他装扮成工程师到顶楼去侦察情况,脚被一个长钉刺穿,但他仍然坚持走了钢丝。他之所以能实现梦想是因为他非常坚持,非常勇敢。他为了让钢丝结实,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给了鲁迪的爸爸一个走钢丝的专家,他知道怎样让钢丝架得最结实。 在电影中我看着菲利普在四百多米高的两幢楼之间做出一个个潇洒的动作,时而躺下,时而跪下,时而转身,真的就像在云中漫步。
菲利普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这样的品质值得我学习。我在学小号时也是很努力,遇到吹不好的音,能反复练习,甚至二三十遍,直到吹得自己满意为止。能把一首曲子吹好就是我的目标。
可我也有懈怠的时候,比如字不能坚持写端正,做作业也总是不抓紧时间。这直接导致了我学习的目标达不成。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坚毅,菲利普的坚毅使他获得了成功。我要获得成功,离具有坚毅的品质,还相差很远很远。我要每天问问我自己:为了你的目标,你努力了吗?

《云中歌》观后感


《云中歌》观后感(一)

其实去年下半年看完《大漠谣》之后就有看过一部分《云中歌》,没看完是因为实在太长,而且自己认为的剧情应该没什么好看,所以就放弃了。后来听到yzg也要被拍成电视剧,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想法,直到网上有人说道结局什么的,突然发现与我想象的很不一样。于是我又重新拾起来从头再看了一遍。

前三分之一总的来讲还是比较平和的。不外乎该错过的错过,该相爱的相爱。初到长安城的云歌,抱着当年与陵哥哥的约定和美好的憧憬而来。不料自己却阴错阳差的认错了人。看着自己以为的他和别的女子恩恩爱爱,她选择默默祝福与放弃,不想却走进了另一段被编织好的情网。当她以为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爱的时候,却发现一切都是骗局,心力交瘁之下,她想离开。看到这里,其实我也没有太大的感觉,反正就是小时候相遇,然后约定,长大后遵守预定找他,只是认错了人而已。

第二部分算是比较温馨的。回大漠的路上,阴错阳差找到了真正的陵哥哥,可以当时心里有了另一个人(孟珏),因此两人只是比较正常的相处,不提往事,不聊情感。渐渐地彼此发现是如此的心灵相通,于是渐渐地云歌有重新爱上了她的陵哥哥,而且爱的越来越深。哪怕是一年期限到了,她也坚定的不离开。直到刘弗陵发现了自己的病,他逃避,她也有短暂的以为他不再爱她,甚至撕烂了儿时的定情信物,可是最后关头,她选择相信他,相信她的陵哥哥和孟珏或者其他人不一样。于是她又返回留了下来,并且给了陵足够的信心。之后两人如胶似漆恩爱无比。可是美好的生活总是短暂,幸福停止在陵哥哥离去的那个瞬间。虽然陵安排好了后事,可是权位对于新帝是多麽的充满着诱惑。所以他们联合杀死了她的孩子,和身边最亲的仆人。一瞬间,云歌失去所有。看到这里我哭了,虽然知道是小说,可是还是没能停住眼泪的留下。这是多么大的通啊。

第三部分不外乎就是云歌报复,然后件件事情明朗化。从恨错人,到放下,再到带着陵哥哥的美好的回忆离开。她经历的太多,生死之间,理智之间,挣扎之间,痛苦之间,思念之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结局很悲,过程很虐。

对于云歌,前半段她是天真的,单纯的,是跟大部分少女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气与希望;她也是勇敢的,为了一个约定独自一人从大漠来到长安。可是直到陵哥哥离开,她变了,变得让人摸不透,她开始算计和报复。好让人心疼。

对于孟珏,他不是完美的,但是感觉还是算是略有点现实的人物。他有私心,幽默略。他一开始没有全心全意的爱云歌,可以到了后面他越爱越深,却无能为力。他想守护她,却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他给了她希望,却用谎言伤害了他。这段关系很矛盾,其实云歌是爱过他的。只是缘分总是会出错。

对于陵哥哥,完美的男神啊。只是命太短,太苦逼。反正是完美了,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对于霍成君。其实挺讨厌她,可是到最后她居然还爱着孟珏,让我大大的心疼了一把。自古最苦多情人那!既然不能跟爱的人在一起,她就选择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利益。她恨云歌,不仅仅因为云歌抢了她的爱人。

对于刘病已(刘询)。其实个人感觉还是很有魅力的一个人,虽然狠心过头。但是作为帝王,这些举动无可厚非。可是他对待最后对待许平君的态度让我有点失望。再怎么说这个女人在他最潦倒落魄的时候陪了他。

大漠谣和云中歌完毕之后,各种觉得金玉跟她女儿比起来,实在是太幸福啦。

如果一切的美好只停留在初相见,那是否你会认为是遗憾…有时候走近了反而会痛。原来好多东西都不能太执着…看淡一切才是真理啊。

《云中歌》观后感(二)

刚看完桐华大人的《云中歌》,心绞得都有点难以呼吸。

看之前就知道此文是一大虐文,看了前两部之后都毫无感觉,甚至还感觉有点温馨,原以为自己虐点高,却发现,所谓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那点让人念念不忘的美好结束之后,接下来就是无穷无尽的虐心。

看到刘弗陵去世前后的那些章节,我的眼泪抑制不住得一次次盈满眼眶。为一个那么美好的男子的早逝神伤,为那个如精灵般的女孩失去最爱的人心痛。耳边放的是陶喆的《寂寞的季节》,越听越是让人伤心。可是,越看到后来,心越是被揪成一团,为云歌,更是为孟珏心痛得无以复加。那种沉重的悲伤压迫得我不能呼吸,眼中却是没有眼泪了。原来,有些悲伤只郁结于心中,却无法用眼泪来释放。

原来是不怎么喜欢孟珏的,我看不懂这个男人。虽然知道他喜欢云歌,他那种喜欢似乎掺杂了很多利益因素在里面,让人生畏。而刘弗陵,这个男人虽然也是心机深厚、冷漠异常,作为帝王,他肯定有自己的非常手段,但至少他对云歌是完全纯粹的、包容的。也许是我的精神洁癖作怪吧,一个我爱的男人,你可以算计天下所有人,但决不能算计我!所以一开始在刘弗陵和孟珏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喜欢刘。但是越看到后来,那个叫孟珏的男子却赚取了我更多的心痛和同情。那原是一个怎样骄傲冷酷的男人,却为了一个女子卑微到了尘埃里。他们之间有说不清扯不断的纠缠,为了保护她,他宁愿守口如瓶,让最爱的女子误会着他;为了让她活下去,他甚至不惜对方恨自己!小时候仅有的那点温暖,让他用劲了力气去追逐那只百灵鸟;近乎一生的守候,结果只是让她越走越远。"他一直盼望着她的释怀,她也终于准备遗忘过去、重新开始,可是他从没有想到,她的遗忘就是从他开始。"想象着看她离去时他煞白悲怆的脸,那种寒心的冷一点点从我的肌肤渗到骨子里。

孟珏最后是死了吧,被十几支羽箭射中并掉入冬日结冰的河中…

他会后悔吧,后悔当初那一刹那的犹豫,却让最爱的人形同陌路。后来,即使他放下江山、抛弃千金,却唤不回最初的那个她。如果人生还能够从来一次,我想他一定会在最初的重逢时就狠狠地抓紧她,避开那些伤害与误会,远离皇城的权力与纠纷,带着她逍遥于山水之间!可惜,没有如果!

可是,我还是会偷偷地幻想,玉中之王并没有死,那只狐狸并没有死。也许若干年以后,再也许,是十年二十年以后,他和她会在某一处山水绝胜处重逢,而那时的她应该也早就放下了吧。他可以挽起她的手,重续儿时的温暖…

《云中行走》观后感


回忆,致敬 --《云中行走》观后感

付帅

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约瑟夫 戈登 莱维特主演的电影《云中行走》正在中国各大院线上映,而我一直都对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感兴趣,所以最近在洛杉矶和纽约的展览空隙看了这部电影。

表面上这部电影是聚焦于一个来自法国的杂技艺术家菲利普·帕特在1976年8月于还没有完全竣工的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塔塔顶之间进行的钢索行走表演。但其实越看到后面您会越觉得这部电影其实讲的是911世贸大厦被恐怖袭击事件和其造成的深远影响,当你看完了这部电影走出电影院,你会更深层次的感受到这部电影是美国精神的再次体现。

电影一开始,菲利普就坚持要说英文,而且让周围的朋友也说英文,虽然他说这样做是为了能更融入在纽约的生活,但其实这是明显的在讲英文和法文的那个小梗,但这也是影片体现更大的情怀的开始,什么情怀?美国精神的广阔,接纳,包容。菲利普本人就像美国这个国家一样,向往自由,调皮,喜欢挑战。菲利普要在世界最高的两栋楼之间走钢丝,他要挑战权威,挑战法律,更是挑战恐惧,挑战自己。而美国这个国家也是非常开放的包容像菲利普这样的艺术家,美国也像是在国际社会中走钢丝的那个人。不管是菲利普,还是安迪沃霍尔,还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太多太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家,来到美国,在美国扎下了根。就是因为美国这个国家喜欢挑战新事物,也接受新事物的挑战。菲利普被警察逮捕,从天台上被带下来,迎接他的却是建筑工人的掌声,另一些警察的赞叹,观众的掌声和欢呼,来自媒体的关注,记者的发问。这也是体现美国这个社会对于艺术和更高精神的接纳,欢迎和崇拜。

所有的艺术作品,或者说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用一种非常明确但却无法形容的比喻去讲述它要表达的精神,这种作品总是可以用不可名状的情感打动你。那种感觉就像你突然惊喜的吃到了这世界上最独特最美妙的食物,但是你却和上帝签下了协议,不可以告诉别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好的电影永远都不是关于它好像要说的那件事,至少不仅是关于它好像要说的那件事。这部电影同样如此,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塔,我们都知道在哪一年的哪一天,那里发生了什么,但是这部电影中只字不提,只带给你美丽,带给你喜悦,带给你赞叹。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站在那儿,静静的等待,你不知道她是谁,你不知道她在等谁,你只知道她非常非常的美丽,而她正在等待的人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家伙,而你只能心里默默的羡慕和祝福。这部电影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美丽,喜悦,更是勇气,信念。看似那次恐怖袭击带给人们的是悲痛,愤怒,但那不是永远的,它带来的更多的、更深远的,是希望,是憧憬;是擦干泪水重新微笑,更是原谅。

菲利普在世贸中心之间行走,他也成为了世贸中心。之所以这么说,因为他也代表了这种要建立世界第一高楼的精神,是美国要做第一个登月国家的精神,更是美国要做世界第一大国的精神。菲利普对生命,艺术和梦想的追求也是美国人对生命,艺术和梦想的追求。当然,当世贸中心被恐怖主义摧毁,就像菲利普第一次表演时掉进了池塘,他受到了挫折;但是美国人却因为这件事情更加团结,更坚强的站了起来。大家可以回想那些在废墟中满脸尘土的纽约警察,那些不顾自己安危第一批冲进大厦的消防员,甚至还有那些为了保护群众,让大家躲进他的咖啡店的咖啡厅老板。纽约人的勇气,其实更是美国人的信念,都像世贸大厦一样高耸云端,更像菲利普一样无惧任何困难,坚信自己。

整部影片中菲利普站在自由女神像上的火炬说了那么多旁白,我只记得最后最后他说的那句话,世贸中心的设计者给了他一张天台参观券,不像别人的都有截止日期,他的那张上面写的是Forever 永远。这个"永远"更是说,世贸中心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正如片中卢迪爸爸一直教菲利普的那样,向艺术致敬,向观众致敬,菲利普在钢丝上向纽约这座城市致敬。)然后镜头再一次转到世贸中心,最后一次向美国人致敬,也给美国人最后一次机会向世贸中心致敬,更是给全世界看到这部电影的人们向那些所有勇敢的不屈不挠的灵魂,致敬。

《云中行走》于美国首映的日期是2015年9月26日 - 911事件的15周年纪念日之后的第15天。

最后再来看《云中行走》的这张海报,三个元素简单明了的体现这部电影:世贸大厦,钢丝上行走的人,十字架。

《云中行走》观后感1500字


《云中行走》观后感1500字

原创 寂默心流

以前有《云中漫步》,这片便只能叫《云中行走》了,片名有点土,但确实很贴切,影片讲的就是一个法国业余走钢丝的票友偷偷摸摸去纽约双子塔南北楼之间架了根钢索,在上面走了几个来回的故事。没有特意去看,等人没事干就赶上看了,得到几点感想:

1、人可以并且应该有点梦想

故事主人公就是喜欢走钢索,家人强硬反对了宁愿离家出走也要跟马戏团学技艺,不但不挣钱,还贴钱买手艺,不过有钱难买我愿意,追求嘛。后来又非要在纽约双子塔之间走,你一个业余票友,要干职业选手都没敢做的大票,而且你第一次看到双子塔时精神都崩溃了,这玩意儿图啥呢。我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又不伤害他人,那就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吧,他人的看法与非议就别管了,瞻前顾后,处处摆平,那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废物。而跟我一起看电影的家人就理解不了,认为他有病。呵呵。

2、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双子塔110层,高空还有很大的阵风,雾气缭绕的,而且那是私有财产,不是你随便可以架钢索的,按美国的法律,业主一枪打死你啥责任没有。可最后这事还是成了。虽然下钢索后被警察当场摁到在地抓了,可法官的判决也很调皮和任性,判处这哥们儿在公园为孩子们表演走钢丝。呵呵。

3、实现梦想是没那么简单的

事前反复论证,缺啥手艺就到处请教,自己反复踩点勘察,最严重的是离开始走没几天了,还在工地上不小心踩了个7~8cm的钉子,噗的一声贯穿伤,要命的是由于害怕暴露没敢去医院,破伤风针自然也没打。九九八十一难倒是没有,但状况频出,一般人早就放弃了。但欲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哥们儿还真不是个简单的人,九牛不回啊。

4、可以实现的梦想是会有贵人相助的

一个毫无名气的业余票友,还没什么钱,能找到什么帮手是可想而知的,可他就是陆陆续续靠宣传梦想吸引了几个人,不过都是业余的,神叨叨的主儿,让人怎么看都觉得不太靠谱,其中还包括一个到纽约后才勾搭到的在大楼里供职的白领大叔"内应"呢。最搞笑的是那个教中学数学的哥们儿,他是个恐高症患者,平时站在凳子上都哆嗦,可就是他在最后时刻不离不弃,克服了极大的恐惧,在主角不断出四则运算题分散他注意力的情况下,在110楼的边缘,迎着阵风帮主角用扳手绞紧了一根绷紧拉索。这启发我们不要随便放弃上天派给你的人,"鸡鸣狗盗"之辈到时候能起大作用。

5、实现了梦想又会面临长长的落寞

所以,很多探险家最后都死于探险,他们可能也就是在等着这一天的悲壮。实现梦想的过程是最美的,要懂得享受,不管是甘还是苦,真的等到梦想实现了,可能又会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反而有落寞的感觉,可以说实现梦想的一刻就该找下一个梦想了。人就是在瞎折腾,自己很带劲儿,旁人看看也就逗一乐,甚至看你热闹的人都不多。所以,要区分真梦想,还是跟风或被时势所逼的假梦想,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方面去才能无悔。

6、学了一个法国谚语"胡萝卜煮熟了"

片中主角离家出走时,面对母亲的呼喊,小子坚定地说了一句"胡萝卜煮熟了",我和大家都没听懂。后来在马上开始行动时,团队的士气低落,主角也絮絮叨叨地反复说计划,精神面临崩溃,在最后一次会议上,主角坚定地说了句"胡萝卜煮熟了",在座的法国人,包括那个纽约本地邂逅吸引的法裔美国人都一个个重复了这句"胡萝卜煮熟了",而当地找的两个美国混混儿帮手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然后主角的漂亮女友才解释道,这是法国谚语,意思是只能干下去了,没有回头路了。按这个创意,我发明一个四川谚语"肉坨坨都煮耙了",意思是只能做回锅肉了,改不了了。呵呵。

在片中学到了一个在140英尺开度的"鸿沟"上架设粗钢缆的原理,就是先用箭把钓鱼线射到对面楼(跨度小的时候,线绑在石头上扔过去也成),再用钓鱼线把一根细麻绳拉回来,再用细麻绳把粗麻绳拉过去,最后用粗麻绳把粗钢缆拉过来,固定好。当然绞盘、滑轮等工具也是不能少的。

云中行走观后感


云中行走观后感

六(5)班 张嘉怡 阜康市第一小学

指导老师 赵丽

寒假的一天,班主任赵丽老师在班级微信群里给我们推荐了一部正在上映的3D电影《云中行走》,赵老师说这是一部关于主人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影片,值得一看。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电影院观看了充满神秘感的3D电影《云中行走》 .

当我坐在电影院里,戴着3D眼镜,透过电影屏幕,看见主人公菲利普在钢索上来回走动,我也恍若跟随菲利普在空中行走,就像梦幻一般,那种感觉既惊心动魄,又美轮美奂。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主人公菲利普从有了梦想到实现梦想的全过程。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起初,我去看《云中行走》只是为了感受一下在400米高空中3D的视觉效果,可最后却是被菲利普执着追求梦想并实现梦想的精神所震撼了。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想要实现梦想,就必须坚持不懈,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退缩。古人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人只有失败了才能快速成长,就像影片中菲利普在河道上空的钢索上行走时,因为听到渔夫们的嘲笑而怀疑了自己的能力,导致自己掉进了水里。可就算失败了,他也没有忘记一个演员应有的风度,虽然在水里狼狈不堪,但也要坚持鞠躬行礼,坚持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任何来自他人的干涉和嘲讽都打不倒菲利普。经过不懈努力,菲利普终于完美地在400米的高空中自如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菲利普的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不要因为一点波折而放弃,如果你放弃了,之前所有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我们失败了也不要气馁,应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挑战做好充分准备,让我们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前进吧!

(编辑:毕健榛 审核:张蕾)

《云中行走》影评:梦想不分贵贱

电影简介:该片由经典励志电影《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 所导。由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 本·金斯利 / 夏洛特。莱本领衔主演。影片根据菲利普·帕特的个人真实自传改编,讲述了1974年杂技人菲利普·帕特为追求自己"横跨双子塔"的梦想,克服各种困难,最后成功在纽约世贸大楼双子塔之间搭建钢索,穿越两座大楼的传奇的故事。

影片的开头是菲利普·帕特站在自由女神像的火炬内描述自己的故事,而故事是发生在之前的,所以电影采用的是"回忆性叙事手法",较为独特的是,故事是由菲利普·帕特本人站在当下时间的个人角度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经历,是第一人称视角电影,这种手法会给人他就是再给你讲故事的感觉,容易将人尽快带入剧情,仔细倾听他的传奇故事。

开头的描述基本交代清楚了电影的主题,即人物是谁,要干什么。随即便采取插叙手法,将时光倒回,在 菲利普·帕特的描述中插入对应情节,描述成为旁白,辅助剧情的发展。每次故事需要转折的时候,画面又会再次切回当下。所以, 菲利普·帕特站在自由女神火炬上的描述,是整部电影的圆心,故事并没有完全根据过去的时间顺序发展,而是根据描述旁白发散叙事,最后将所有情节汇集为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菲利普成功穿越双子塔钢索。结尾的时候,依然切回当下由菲利普描述完成,形成一个首尾呼应的效果,所以虽然电影采用了发散叙事,但根本上还是一个标准的三段式叙事。接下来,说说电影视觉。

要衬托出横跨双子塔钢索的惊险和难度,视觉效果是关键所在,作为3D影片,要给观众足够的视觉震撼和心理刺激,这也是该片技术难度最大的地方。值得欣慰的是《云中行走》做到了这一点,电影共2小时,仅走钢丝这一段就足足占了30分钟的戏码,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30分钟分别采用了仰拍、俯拍、平移、全景、特写等多种摄影手法,使得在400多米高空行走的惊险完美的呈现在3D眼景后观众的内心,成为电影的一大亮点,想必恐高的人会当场吓尿。不过,这样的感受看2D是感受不到的,只能靠想象,没有身临其境的震撼。

而电影在情感方面主要传达的主要是"励志"精神。菲利普在追求梦想的路上遭遇了质疑和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自己经历过的失败嘲讽以及父亲骂他为"玩杂耍的小丑"并将他赶出家门,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并不断学习,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很多梦想,也许别人会感到渺小,看不起,但自己认定了,就努力去追,实现了,你就是最亮的那颗星。

当然,电影也存在不足之处。本片最大的不足在于铺垫太长,长达2小时,铺垫近一个半小时,这一个半小时中的诸多情节是可以通过剪辑压缩甚至省略的,繁长的旁白和部分较为无聊的情节给人一种在看美剧的感觉,而不是在看一部电影,这样非常容易导致观众出戏。反而需要描写的地方却没有呈现出来,例如钢索的搭建,这也是非常困难的一步,如果将搭建钢索的细节刻画出来,我想也会是非常精彩的一段。

云中行走观后感合集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让观众们有所领悟,不同的人看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增强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观后感结合自身的真情实感可以增强我们对电影本身的记忆。你思考过如何写好作品的观后感吗?你也许需要"云中行走观后感"这样的内容,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云中行走观后感【篇1】

“为什么?这是很多人问我最多的问题!为什么,为了什么你要在钢索上行走?为什么你冒着死亡的危险挑战命运?对我而言,在钢索上行走就是生命!”很喜欢电影《云中行走》男主人公“菲利普”在开篇说的这段话,这表达了大众对于一个艺术疯子的疑问和担忧,而疯子也用自己对艺术梦想的信仰给予大众一个明确的答复。或许常人对疯子的疯狂不理解,而疯子也不必理会旁人的甘于平凡,但无论是疯子还是常人,有一个话题是共通的,那就是梦想。

《云中行走》其实也是在谈永久的话题“梦想”,虽然近年来“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是XXX”等等关于梦想的话题都快被说烂了。但不可否认,《云中行走》改编自法国着名走钢丝艺术家“菲利普。帕特”真人真事真梦想,还是带给观众一个完全不俗套且更加震撼人心的励志梦想故事。

因为是根据真人自传改编,所以电影《云中行走》在艺术加工创作之中却始终透着一股真实且蓬勃的生命力。虽然“菲利普”的故事不是常人所能感同身受的,但不妨碍常人能够亲切的走入他的梦想世界。电影的故事在“菲利普。帕特”平和从容的状态下从孩提时代开始娓娓道来。

“菲利普”的故事充分说了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8岁时期,菲利普就因为观看了一次马戏团走钢索的表演,而对这种表演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独自开始摸索走钢索,并且结合原本就对杂技的喜爱,将自己的走钢索梦想彻底奋斗起来。当然他历经挫折,也被父亲所不理解而走出家门。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开始到大城市表演,锻炼自己寻找机会。直到遇到最终极的梦想,到纽约双子塔进行一次疯狂的走钢索。

但凡成功者,骨子里一定有着近乎偏执的性格因子。“菲利普”正是如此,他认定了双子塔计划就不惜一切代价疯狂的追梦。这期间他不曾动摇,且收获了甜蜜的爱情、强大的师生情以及坚固的友情,因为女友“安妮”的支持,老艺人“鲁迪”的教导和指点,加上好友的帮助,他第一次成功的在巴黎圣母院走完一次惊险的钢索。这是他人生中重要的时刻之一,意味着里双子塔梦想更进一步。

毫无疑问,女友,朋友和老师的三方力量,是“菲利普”双子塔计划中强大的左膀右臂。而影片在展现爱情和友情的力量时,同样给人心一定的思考。比如有一场“菲利普”在双子塔行动前夜中的崩溃戏,他自己极度疯狂的发泄方式,和女友的激烈争吵,对周围理性全无的对待。这一切不仅仅是呈现了人物心理的情绪的极端爆发,更是对一个成功者身边力量的深度挖掘。所以影片后期着重出现一幕,菲利普跟众朋友举杯致歉。他终于明白,自己虽然是最终站在钢索上的人,但在地上给他架起钢索的,则是友情和爱情!

最终“菲利普”成功了,他是一个骄傲的天才,行走在双子塔之间的钢索上。在他那令人感动激动的迈出每一步中,每个观众为他在内心鼓掌千万次。钢索上的他杂念全无,是那么闲庭信步版的自信。就算来了警察,他自处惊不变的走了一共8次。这八次中影片在音乐上的运用令人惊喜,且伴随着音乐的变化,菲利普越来越方式,以至于做了多个高难度的动作。双子塔是他心中梦想的圣它,站在钢索上的菲利普每一秒都在享受这个云端的舞台。他肆意挥霍自己的才能,享受所有的声音,完成心中最疯狂的梦想。

梦想是值得疯狂的,成功是令人尊重的。你可以不理解“菲利普”的疯狂,但却不得不为他的精神所折服。从他一个人传奇一般的梦想人生中,是否可以照进自己现实的梦想?影片的寓意并不是简单的呈现一个追梦人的疯狂之旅,而是要让“菲利普”的精神感染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双子塔就是是每个人心中的灯塔,照亮更多人的未知路。

云中行走观后感【篇2】

周星驰在《功夫足球》里曾说道:“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云中行走》就是这么一部讲述不甘心做咸鱼的PhilippePetit努力实现梦想的电影。其实白日梦人人会做,它有可能是突发奇想的吹牛皮,也可能是说走咱就走的夸父追日,但就像那句不屑一顾的总结陈词“做你的美梦去吧”一样,人们对于白日梦的态度不外乎“好大的口气!”或者“呵呵哒!”,原因就在于似乎极少数的人能把当时夸下的海口兑现。《云中行走》观影的最大乐趣恰恰就是看PhilippePetit如何把一个春秋大梦一步一步变为现实从而避免啪啪打脸的。

如果你对于本片导演的名号比较熟悉,那你就肯定知道RobertZemeckis是个段位很高的技术达人,《回到未来》三部曲不仅剧情有些烧脑,里面对于未来社会的想象和各种新奇的科技产品都是开眼界的新奇玩意儿;《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则是完成了动画二次元对于现实世界的突入,动画+真人的和谐共生让人忍俊不禁;《阿甘正传》更牛,玩得一手移花积木的好把戏,阿甘与肯尼迪的握手足能以假乱真;《极地特快》运用最先进的“表演捕捉”技术,即是所有角色都有电脑CGI技术生成,也能够做到形神兼备……《云中行走》也不例外,影片用上了最先进的3D技术拍摄,把PhilippePetit美国双子塔的高空行走完美地再现于荧幕之上。俗话说,不看广告看疗效,你可以亲自去电影院体验这段手心冒汗、脊背发凉、胆战心惊、头晕目眩的高空行走,据报道,本片在纽约首映的时候,有一位观众直接吐了出来,在此善意提醒各位恐高症患者,观影时一定要自带纸巾、湿巾、塑料袋。

虽然说《云中行走》是一部正经八百的剧情片,但这并不妨碍导演在电影中“勾兑”一些其他元素——盗匪片元素。在行动之前,PhilippePetit阴差阳错地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看上去很不靠谱的同伙,并乔装打扮潜入双子塔施工工地进行一系列的勘察、踩点、筹划等“间谍”活动,节奏十分明快。这盗匪片元素就好比正餐里意外现身的水果拼盘,它能使你在享受主菜的同时还能尝到一些新鲜感。

在表达的层面上,《云中行走》一方面表现了PhilippePetit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苦难(脚被钉子扎穿、神出鬼没的看护员、同伙的退出、射偏的箭……),道出他的成功来之不易,是坚持不懈的结果;另一方面,PhilippePetit又不仅仅是要战胜梦想实现道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们,更重要的是战胜人类对于海拔的天生恐惧,也就是在挑战人类的极限。PhilippePetit的高空行走本是违法的行为,但当他完成壮举后人们还是欢呼雀跃,这正是对于他勇攀高峰的褒奖。

有很多奇观电影(超级英雄类电影)在观看过程中高潮迭起,但是谢幕之后你会清晰地认识到此物只应荧幕有,但是《云中行走》的魅力在于它改编自真实事件,电影中的壮举的的确确发生过,因此它给人带来的冲击要更强。更加高明的是,《云中行走》中PhilippePetit对于双子塔的感情不是征服,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激之情,感谢了双子塔在他人生巅峰的舞台上能够支持他完成此次惊人的“Coup”,这对于美国观众来说,可能更加意义非凡,因为双子塔在911恐怖袭击中被毁,现如今它们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却在人们心中永远伫立。

云中行走观后感【篇3】

原创寂默心流

以前有《云中漫步》,这片便只能叫《云中行走》了,片名有点土,但确实很贴切,影片讲的就是一个法国业余走钢丝的票友偷偷摸摸去纽约双子塔南北楼之间架了根钢索,在上面走了几个来回的故事。没有特意去看,等人没事干就赶上看了,得到几点感想:

1、人可以并且应该有点梦想

故事主人公就是喜欢走钢索,家人强硬反对了宁愿离家出走也要跟马戏团学技艺,不但不挣钱,还贴钱买手艺,不过有钱难买我愿意,追求嘛。后来又非要在纽约双子塔之间走,你一个业余票友,要干职业选手都没敢做的大票,而且你第一次看到双子塔时精神都崩溃了,这玩意儿图啥呢。我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又不伤害他人,那就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吧,他人的看法与非议就别管了,瞻前顾后,处处摆平,那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废物。而跟我一起看电影的家人就理解不了,认为他有病。呵呵。

2、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双子塔110层,高空还有很大的阵风,雾气缭绕的,而且那是私有财产,不是你随便可以架钢索的,按美国的法律,业主一枪打死你啥责任没有。可最后这事还是成了。虽然下钢索后被警察当场摁到在地抓了,可法官的判决也很调皮和任性,判处这哥们儿在公园为孩子们表演走钢丝。呵呵。

3、实现梦想是没那么简单的

事前反复论证,缺啥手艺就到处请教,自己反复踩点勘察,最严重的是离开始走没几天了,还在工地上不小心踩了个7~8cm的钉子,噗的一声贯穿伤,要命的是由于害怕暴露没敢去医院,破伤风针自然也没打。九九八十一难倒是没有,但状况频出,一般人早就放弃了。但欲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哥们儿还真不是个简单的人,九牛不回啊。

4、可以实现的梦想是会有贵人相助的

一个毫无名气的业余票友,还没什么钱,能找到什么帮手是可想而知的,可他就是陆陆续续靠宣传梦想吸引了几个人,不过都是业余的,神叨叨的主儿,让人怎么看都觉得不太靠谱,其中还包括一个到纽约后才勾搭到的在大楼里供职的白领大叔"内应"呢。最搞笑的是那个教中学数学的哥们儿,他是个恐高症患者,平时站在凳子上都哆嗦,可就是他在最后时刻不离不弃,克服了极大的恐惧,在主角不断出四则运算题分散他注意力的情况下,在110楼的边缘,迎着阵风帮主角用扳手绞紧了一根绷紧拉索。这启发我们不要随便放弃上天派给你的人,"鸡鸣狗盗"之辈到时候能起大作用。

5、实现了梦想又会面临长长的落寞

所以,很多探险家最后都死于探险,他们可能也就是在等着这一天的悲壮。实现梦想的过程是最美的,要懂得享受,不管是甘还是苦,真的等到梦想实现了,可能又会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反而有落寞的感觉,可以说实现梦想的一刻就该找下一个梦想了。人就是在瞎折腾,自己很带劲儿,旁人看看也就逗一乐,甚至看你热闹的人都不多。所以,要区分真梦想,还是跟风或被时势所逼的假梦想,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方面去才能无悔。

6、学了一个法国谚语"胡萝卜煮熟了"

片中主角离家出走时,面对母亲的呼喊,小子坚定地说了一句"胡萝卜煮熟了",我和大家都没听懂。后来在马上开始行动时,团队的士气低落,主角也絮絮叨叨地反复说计划,精神面临崩溃,在最后一次会议上,主角坚定地说了句"胡萝卜煮熟了",在座的法国人,包括那个纽约本地邂逅吸引的法裔美国人都一个个重复了这句"胡萝卜煮熟了",而当地找的两个美国混混儿帮手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然后主角的漂亮女友才解释道,这是法国谚语,意思是只能干下去了,没有回头路了。按这个创意,我发明一个四川谚语"肉坨坨都煮耙了",意思是只能做回锅肉了,改不了了。呵呵。

在片中学到了一个在140英尺开度的"鸿沟"上架设粗钢缆的原理,就是先用箭把钓鱼线射到对面楼(跨度小的时候,线绑在石头上扔过去也成),再用钓鱼线把一根细麻绳拉回来,再用细麻绳把粗麻绳拉过去,最后用粗麻绳把粗钢缆拉过来,固定好。当然绞盘、滑轮等工具也是不能少的。

云中行走观后感【篇4】

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约瑟夫戈登莱维特主演的电影《云中行走》正在中国各大院线上映,而我一直都对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感兴趣,所以最近在洛杉矶和纽约的展览空隙看了这部电影。

表面上这部电影是聚焦于一个来自法国的杂技艺术家菲利普·帕特在1976年8月于还没有完全竣工的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塔塔顶之间进行的钢索行走表演。但其实越看到后面您会越觉得这部电影其实讲的是911世贸大厦被恐怖袭击事件和其造成的深远影响,当你看完了这部电影走出电影院,你会更深层次的感受到这部电影是美国精神的再次体现。

电影一开始,菲利普就坚持要说英文,而且让周围的朋友也说英文,虽然他说这样做是为了能更融入在纽约的生活,但其实这是明显的在讲英文和法文的那个小梗,但这也是影片体现更大的情怀的开始,什么情怀?美国精神的广阔,接纳,包容。菲利普本人就像美国这个国家一样,向往自由,调皮,喜欢挑战。菲利普要在世界最高的两栋楼之间走钢丝,他要挑战权威,挑战法律,更是挑战恐惧,挑战自己。而美国这个国家也是非常开放的包容像菲利普这样的艺术家,美国也像是在国际社会中走钢丝的那个人。不管是菲利普,还是安迪沃霍尔,还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太多太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家,来到美国,在美国扎下了根。就是因为美国这个国家喜欢挑战新事物,也接受新事物的挑战。菲利普被警察逮捕,从天台上被带下来,迎接他的却是建筑工人的掌声,另一些警察的赞叹,观众的掌声和欢呼,来自媒体的关注,记者的发问。这也是体现美国这个社会对于艺术和更高精神的接纳,欢迎和崇拜。

所有的艺术作品,或者说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用一种非常明确但却无法形容的比喻去讲述它要表达的精神,这种作品总是可以用不可名状的情感打动你。那种感觉就像你突然惊喜的吃到了这世界上最独特最美妙的食物,但是你却和上帝签下了协议,不可以告诉别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好的电影永远都不是关于它好像要说的那件事,至少不仅是关于它好像要说的那件事。这部电影同样如此,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塔,我们都知道在哪一年的哪一天,那里发生了什么,但是这部电影中只字不提,只带给你美丽,带给你喜悦,带给你赞叹。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站在那儿,静静的等待,你不知道她是谁,你不知道她在等谁,你只知道她非常非常的美丽,而她正在等待的人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家伙,而你只能心里默默的羡慕和祝福。这部电影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美丽,喜悦,更是勇气,信念。看似那次恐怖袭击带给人们的是悲痛,愤怒,但那不是永远的,它带来的更多的、更深远的,是希望,是憧憬;是擦干泪水重新微笑,更是原谅。

菲利普在世贸中心之间行走,他也成为了世贸中心。之所以这么说,因为他也代表了这种要建立世界第一高楼的精神,是美国要做第一个登月国家的精神,更是美国要做世界第一大国的精神。菲利普对生命,艺术和梦想的追求也是美国人对生命,艺术和梦想的追求。当然,当世贸中心被恐怖主义摧毁,就像菲利普第一次表演时掉进了池塘,他受到了挫折;但是美国人却因为这件事情更加团结,更坚强的站了起来。大家可以回想那些在废墟中满脸尘土的纽约警察,那些不顾自己安危第一批冲进大厦的消防员,甚至还有那些为了保护群众,让大家躲进他的咖啡店的咖啡厅老板。纽约人的勇气,其实更是美国人的信念,都像世贸大厦一样高耸云端,更像菲利普一样无惧任何困难,坚信自己。

整部影片中菲利普站在自由女神像上的火炬说了那么多旁白,我只记得最后最后他说的那句话,世贸中心的设计者给了他一张天台参观券,不像别人的都有截止日期,他的那张上面写的是Forever永远。这个永远更是说,世贸中心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正如片中卢迪爸爸一直教菲利普的那样,向艺术致敬,向观众致敬,菲利普在钢丝上向纽约这座城市致敬。)然后镜头再一次转到世贸中心,最后一次向美国人致敬,也给美国人最后一次机会向世贸中心致敬,更是给全世界看到这部电影的人们向那些所有勇敢的不屈不挠的灵魂,致敬。

《云中行走》于美国首映的日期是xx年9月26日-911事件的15周年纪念日之后的第15天。

最后再来看《云中行走》的这张海报,三个元素简单明了的体现这部电影:世贸大厦,钢丝上行走的人,十字架。

云中行走观后感【篇5】

暑假的一天,班主任赵丽老师在班级微信群里给我们推荐了一部正在上映的3D电影《云中行走》,赵老师说这是一部关于主人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影片,值得一看。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电影院观看了充满神秘感的3D电影《云中行走》。

当我坐在电影院里,戴着3D眼镜,透过电影屏幕,看见主人公菲利普在钢索上来回走动,我也恍若跟随菲利普在空中行走,就像梦幻一般,那种感觉既惊心动魄,又美轮美奂。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主人公菲利普从有了梦想到实现梦想的全过程。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起初,我去看《云中行走》只是为了感受一下在400米高空中3D的视觉效果,可最后却是被菲利普执着追求梦想并实现梦想的精神所震撼了。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想要实现梦想,就必须坚持不懈,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退缩。古人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人只有失败了才能快速成长,就像影片中菲利普在河道上空的钢索上行走时,因为听到渔夫们的嘲笑而怀疑了自己的能力,导致自己掉进了水里。可就算失败了,他也没有忘记一个演员应有的风度,虽然在水里狼狈不堪,但也要坚持鞠躬行礼,坚持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任何来自他人的干涉和嘲讽都打不倒菲利普。经过不懈努力,菲利普终于完美地在400米的高空中自如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菲利普的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不要因为一点波折而放弃,如果你放弃了,之前所有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我们失败了也不要气馁,应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挑战做好充分准备,让我们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前进吧!

云中行走观后感【篇6】

影片的开头是菲利普·帕特站在自由女神像的火炬内描述自己的故事,而故事是发生在之前的,所以电影采用的是回忆性叙事手法,较为独特的是,故事是由菲利普·帕特本人站在当下时间的个人角度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经历,是第一人称视角电影,这种手法会给人他就是再给你讲故事的感觉,容易将人尽快带入剧情,仔细倾听他的传奇故事。

开头的描述基本交代清楚了电影的主题,即人物是谁,要干什么。随即便采取插叙手法,将时光倒回,在菲利普·帕特的描述中插入对应情节,描述成为旁白,辅助剧情的发展。每次故事需要转折的时候,画面又会再次切回当下。所以,菲利普·帕特站在自由女神火炬上的描述,是整部电影的圆心,故事并没有完全根据过去的时间顺序发展,而是根据描述旁白发散叙事,最后将所有情节汇集为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菲利普成功穿越双子塔钢索。结尾的时候,依然切回当下由菲利普描述完成,形成一个首尾呼应的效果,所以虽然电影采用了发散叙事,但根本上还是一个标准的三段式叙事。接下来,说说电影视觉。

要衬托出横跨双子塔钢索的惊险和难度,视觉效果是关键所在,作为3D影片,要给观众足够的视觉震撼和心理刺激,这也是该片技术难度最大的地方。值得欣慰的是《云中行走》做到了这一点,电影共2小时,仅走钢丝这一段就足足占了30分钟的戏码,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30分钟分别采用了仰拍、俯拍、平移、全景、特写等多种摄影手法,使得在400多米高空行走的惊险完美的呈现在3D眼景后观众的内心,成为电影的一大亮点,想必恐高的人会当场吓尿。不过,这样的感受看2D是感受不到的,只能靠想象,没有身临其境的震撼。

而电影在情感方面主要传达的主要是励志精神。菲利普在追求梦想的路上遭遇了质疑和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自己经历过的失败嘲讽以及父亲骂他为玩杂耍的小丑并将他赶出家门,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并不断学习,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很多梦想,也许别人会感到渺小,看不起,但自己认定了,就努力去追,实现了,你就是最亮的那颗星。

当然,电影也存在不足之处。本片最大的不足在于铺垫太长,长达2小时,铺垫近一个半小时,这一个半小时中的诸多情节是可以通过剪辑压缩甚至省略的,繁长的旁白和部分较为无聊的情节给人一种在看美剧的感觉,而不是在看一部电影,这样非常容易导致观众出戏。反而需要描写的地方却没有呈现出来,例如钢索的搭建,这也是非常困难的一步,如果将搭建钢索的细节刻画出来,我想也会是非常精彩的一段。

云中行走观后感1000字


云中行走观后感1000字

如果生命止于高潮

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神迹的降临,而是神迹降临前的磨砺,不是为了无所顾忌的盛放,而是为了日复一日的煎熬。没有千疮百孔的心,就不会欣赏宁静如水的美妙。没有素日细碎委琐的困顿,就不会满足于高潮终至的释放。

《云中行走》讲述的是1974年8月17日,法国杂技艺术家菲利普·帕特,在伙伴和女友的帮助下,一线钢索行走美国世贸中心双子塔之间412米高空的故事。该片由擅长制造"美国梦"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神似中国汉字"囧"的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出演,配以最先进的3D和CG技术,高度还原了帕特叹为观止地空前绝后的表演。空前绝后的表演,无意夸大其词。2011年9月11日,世贸中心已然化为废墟和尘埃,消散于历史,再无表演可能。

菲利普·帕特确有其人,故事也几无二致,就连女友在帕特挑战成功,享誉世界后的黯然退出都源于事实。街头偶遇音乐歌者安妮,当然我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眼足以万年的女人,摄影爱好者和数学老师的鼎力加盟,灵魂导师循循善诱,双子塔内寻找内应,双子塔上瞒天过海,各有精彩。只是缘于对高空行走的强烈向往,前期的故事铺陈对我而言稍有拖沓。

一切准备就绪,他站在钢索前,我悬着地心突然落了地。故事开始了。

他没有穿着演出服,他的脚前一段时间刚刚受了重伤,他几乎一夜没有合眼。

这都没关系。他走上去了,轻柔、从容、优雅的走在钢索上,手持平衡棍,如履平地的行走于400米的高空,行走于晨曦微见的清晨,行走于微风乍起的云间,行走于世贸双子塔的两端,行走于万人举目的视线,行走于一根纤细柔弱的钢索,也行走于我怦怦乱跳得起伏万千的心尖。

一秒一秒,秒针嘀嗒,时间流逝。

帕特终于稳稳地到达终点。一切似乎结束了,天空仍平静得如同什么也未发生。可以尽情为高空行走的奇迹般的艺术鼓掌欢呼了?

不,为时过早。

帕特感受到了钢索的召唤,他开始了真正成为神迹的行走。他变换着姿势,有时跪坐,有时仰躺,有时单膝跪下,向观众俯首致敬,向天空举手致敬。晕眩的不真实感如同强心剂被注入心脏,兴奋癫狂的愉悦感终于在空中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华。空中逼近的飞鸟,风中颤抖的钢索,双塔楼顶环顾的警察,丝毫不能撼动艺术家半分。

必须行走,行走于生命的边缘,当濒临死亡,当面对绝境,才完全决绝地迸发出生命涌动的力量,那是生活里唯一的高潮。行走摆脱了平庸,重复,空虚;击败了逻辑,肉体,死亡。行走刺穿了灵魂,融入了宇宙,获得了永恒。是的,如此美好,美好到我们普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美好到几乎奢侈的仅仅停留于时间微小的一秒。

帕特,还是落地了。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已经结束。

疯狂的艺术家不存在于生活里,他们仅存在于书中,照片中,电影中,或者我们午夜梦回的想象中。关于帕特以后的故事我不想知道,因为生命如果不能止于高潮,庸常的日常就会腐蚀肉体和灵魂,对于从不安分的反抗者和试图抵御虚空的艺术者而言,余下的岁月将是无穷尽的寂寞和折磨。

如果生命止于高潮,我停留于观影的激情,多好。

可惜,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神迹的降临,而是神迹降临前的磨砺,不是为了无所顾忌的盛放,而是为了日复一日的煎熬。没有千疮百孔的心,就不会欣赏宁静如水的美妙。没有素日细碎委琐的困顿,就不会满足于高潮终至的释放。

只有获得了行走于大地的踏实感,才会追求行走于空中的空虚感,这是悖论,也是真理。

《云中行走》观后感500字


《云中行走》观后感之一

1974年,一个叫菲利普.帕特的艺术家,在纽约世贸大楼双子塔之间搭建钢索,手握平衡杆,赤脚走上钢索用45分钟成功横跨双子塔,完成了高411米的高空艺术表演。时隔40多年,我身在电影院里,观赏着这部真实传奇的影片。些许感慨,以此共勉。
菲利普小时候因为偷看了一场马戏团高空行走表演从而疯狂地爱上了它。他在家门口的两棵树上系绳索练习,本就有天赋的菲利普一学就会了,后来他拜鲁迪为老师学习高空行走的技巧,第一次在小村的湖面上表演失败后,使他深受打击,好一段时间才克服失败的恐惧。他来到了巴黎寻找更好的机会,一次遇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美国纽约世贸大楼双子塔建成模拟图后,娈得激动不已,决定要在双子塔中间搭建一条铁索进行创世纪的高空艺术表演。历经千辛万苦,几年的反复,其中的艰辛,他终于在1974年世贸大楼即将封顶的时候,实现了自己一直追寻的梦想,在高411米的双子塔间,用时45分钟,来回3次,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挑战。
令我敬佩的是,菲利普对自己想法的执着不弃。他的家人因为他沉迷于高空行走而把他赶出家门,他孤身一人闯荡美国;他要想好怎么在两塔之间拉好绳索且要防风的干扰,要多位朋友的帮助与支持,但朋友们都有想过放弃,激动时甚至认为是极其荒谬的做法,会殃及他们坐牢,可是菲利普没有放弃,在最后几天里像疯了一样,因为他为这个梦想努力了好几年。刚进美国,在海关时向海关人员解释工具,物件的相关用途时,海关的嗤之以鼻,相信眼前的这个法国人一定是个疯子,而这个疯子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多次混进世贸大楼勘察地形,观察出入规律,在离表演前二天,菲利普的右脚却被钢钉刺伤,身边人越是到表演来临之时,越是内心的不确定,这种种的不顺利反而更激发了菲利普的坚定,认准的路那就走下去吧。
其实菲利普做这些也不是为了出名或引人注目。他曾说过: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执着,我知道我想做,有了这个想法就够了。他的人生因此而多彩有价值。人生是不是也要一次冲动的冒险呢?冲动一次,只要想做就做,就没什么做不成的。不管他人的目光,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主,闯自己的天下吧。
徐逸骋

《云中行走》观后感之二
什么是一部好电影?
看的时候时光飞驰,两个小时转眼即逝,全程无尿点;看完以后心潮澎湃,忍不住想要说点什么......
这部电影做到了。

故事很简单,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个热爱走钢丝的小青年儿在当时最高的高楼之间来回走了几趟。但是越简单的故事讲述起来越困难,想要讲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这部电影做到了。
短短的两个小时,简单的故事,让我跟随主人翁一起体验了树立梦想,克服困难,接近梦想,最终实现梦想的全过程。和主人翁一起激动,一起恐惧,一起兴奋,一起开心。
作为一个旁观者,当我们看到有人创造了什么记录,突破了什么极限,即使我们亲眼见证了这个时刻,可能最多也只是发自肺腑的感叹一句真厉害。但当我跟随主人翁一起体验了实现梦想的整个过程,更加体会到,做梦很容易,追梦很困难。虽然主人翁为了这个梦想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但是行动前情绪的突变,各种突发状况的出现都让我开始怀疑,精心准备了那么久的计划可能无法进行了,可能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第一次的失败后主人翁不断突破自己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是我错了。虽然出现了无数计划外的突发事件,主人翁还是没有放弃,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最终走上了云端上的那条梦想已久的突破自我的绳索。
(后方有剧透,介意者请飘走)
原本以为从一端走向另外一端完成了高空中的跨越,就结束了,结果的结果是,这一段看得我的两手全部汗湿,小心脏都快跳出来了,抓住的某人的手快被我捏的青一块紫一块了,活生生被我当成了恐怖片,心中一直呐喊,你就别再折腾了......最后当他成功着陆被警察带上手铐的那一刻,觉得他这是这世上最酷的犯人。
主人翁有梦想,有目标,有计划,而且情商爆表,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帮他实现了梦想,(虽然有两个不靠谱的最后叛变了,不过这两个应该也不算是他朋友,拉来凑数的)。更让人艳羡的是有一个颜值高,才华横溢,还全身心理解支持主人翁追梦的女朋友。不过最后唯一的小遗憾是主人翁梦想实现了,留在了纽约而她却走了,留下一句,你的梦想已经实现了,现在该去实现我自己的梦想了
所以,追梦的人最幸福!!!

《云中行走》观后感1000字


《云中行走》观后感1000字

徐州市贾汪区团结小学六(1)班 李作栋

今天,爸爸带我去星海影城看一部美国大片《云中行走》,这是一部既励志冒险又神奇惊悚的片子。一听到这个名字,我就感觉到这是一部令人惊心动魄的电影,我一定要好好欣赏它。

进入影院时,才发现整个场子里算我们俩才四个观众,四周黑漆漆的一片,我不禁有点害怕,爸爸在旁边鼓励我说:“这有啥可怕的,就当是我们包场好了。”爸爸幽默的话语让顿时安定下来。

电影开始了,主人公是一个平凡的年轻人飞利浦,他从小就迷恋马戏团的表演,尤其是演员踩钢丝行走的情景,那种冒险的刺激,演员们在钢丝上的凝神聚力,小心翼翼,在细小钢丝上腾挪自如,观众的欢呼和惊叹,这一切都让他爱慕不已,心驰神往。小小的飞利浦就有了一个梦想:在马戏团里,做一名在高空中独步钢丝的演员。

在兴趣的驱使下,他偷偷跑进一家著名马戏团的训练场,悄悄爬上了八米高的钢丝台上,想体验一下高空漫步的感觉,在旁边扶手的帮助下,他居然慢慢向前迈出了一小步,正当这危险的时刻,马戏团的老板瑞克走了进来,被眼前这惊险的一幕惊呆了,这时飞利浦从高空掉了下来,当然下面有垫子的保护,他奇异的冒险行为遭到了瑞克严厉的批评,但是飞利浦执着的精神也感动了瑞克,最终他被瑞克收为了徒弟,飞利浦终于成为马戏团中的一员,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他凭借着聪明和勤奋,很快在马戏团里脱颖而出,技艺进步很大。但是他的父母不让他继续这种街头卖艺的生活,最终飞利浦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就靠卖艺维持生活。在他的人生旅途中,结识了许多真心朋友,这些朋友为他实现伟大的梦想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因为多年的刻苦训练和高超的技艺让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逾越的高空难关。他心目中产生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伟大梦想:在高达三百多米的美国世贸大厦双子塔楼顶架起钢丝,他要在两座楼之间走过去!

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然而,飞利浦在同伴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在世界最高的两座大厦之间架上坚固的钢丝,在一个安静的黎明时分,飞利浦面对东方喷薄欲出的朝阳,开始了他伟大的云中行走,他平静而缓缓的从A楼走到了B楼,然后精妙转身,又走了回去。这是怎样的技艺,这是怎样的心智!纽约城里的人们渐渐发现了他,最后好像整个城市的人们都在为他欢呼。飞利浦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世贸大厦的双子塔还没被恐怖分子破坏。飞利浦执着勇敢,玉汝而成的精神,不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吗?

教师点评:敢看这部电影就说明你有足够的勇气,这是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作者不仅细致地描绘了影片中动人心弦的镜头,而且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飞利浦的赞赏和钦佩之情。(指导老师:杨晓黎)

云中歌电视剧观后感


云中歌电视剧观后感(一)

由Angelababy、杜淳、陆毅、陈晓、杨蓉等演员主演,改编自桐华同名小说的古装剧《大汉情缘之云中歌》昨晚登陆湖南卫视。毫无例外,于正剧从来都是话题满满,网友自然不会错过该剧的首播。这一次,于正的"审美洁癖"再次被吐槽,剧中五颜六色的服装被网友吐槽:"一大群鹦鹉迎面飞过来。"对此,记者采访了该剧制片于正。

自《笑傲江湖》开始,于正的电视剧美学就一直被关注。在《笑傲江湖》,剧中袁珊珊五彩斑斓的古装造型被网友吐槽成"鹦鹉装".随后,于正几乎每部剧都将"鹦鹉装"发挥到极致。这一次,有绿色的杨颖、紫色的杜淳、红色的杨蓉……还有于正最爱的粉红腮红、浓黑眼影和大美瞳,网友纷纷调侃:"凑齐了所有鹦鹉的颜色。"

对此,于正表示:《云中歌》的幕后花费不菲,很多衣服的布料都是从国外采购,像拍电影一样的大手笔制作,"我觉得一个制片人代表着一部剧的品位,对于美术的概念,造型的概念,演员的搭配,这是一个总体,制片人就是这部剧的一个品位。演员上我一直很强调高颜值的,我一直非常仰慕的Angelababy,中国最美的女人。还有杜淳这样的演技和颜值并存的,我们既有演技又有颜值,有好看的故事和画面,就是完美无缺了。"

云中歌电视剧观后感(二)

昨晚,《云中歌》在湖南卫视周播剧场首播,因早前芒果台对《花千骨》结局戏份的删减,不少网友集体抵制该剧。从昨晚收视监测看,《云中歌》开播后湖南卫视直线下滑,播出至第二集时被江苏卫视《蒙面歌王》超越,不少花千骨粉丝纷纷拍手叫好。值得一提的是,《花千骨》最终结局虽备受吐槽,但仍旧不影响人气,剧组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庆功宴,昨晚赵丽颖还晒出美照透露了这一消息。

昨晚10点,由于正编剧,Angelababy杨颖、杜淳、陆毅、陈晓、杨蓉等主演的电视剧《大汉情缘之云中歌》正式接档《花千骨》在湖南卫视首播。作为Angelababy的电视剧首秀,得到了邓超、鹿晗、李晨、郑恺、井柏然、何炅、陈赫等好友在微博支持。不过,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在上周《花千骨》播出结束后,剧中原本的画骨夫妇吻戏被删,《花千骨》出品方怒斥湖南卫视胡乱剪辑,更表示将推出完整版。对此,众多粉丝也纷纷表达了对湖南卫视的不满,更放话将抵制接档的《云中歌》。

根据微博网友曝光的昨晚收视率监测数据,湖南卫视《伪装者》播出时的收视率一直保持在1以上,而从《云中歌》播出开始,收视率直线下滑,暴跌一半。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卫视正在播出的真人秀《蒙面歌王》从此前的不足0.25,直线上升接近0.5.另外,昨晚《云中歌》市场份额仅有14%,从第二集开始全面被《蒙面歌王》超越。

《花千骨》粉丝的抵制对于收视率暴跌虽然是一大影响,但剧集内容也很重要。在播出的两集中,一波三虐的设定和高能开挂的剧情,也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开篇即以两个奇爱虐恋"汉武帝立子杀母"与"无泪城主杀夫铸俑"开启该剧紧张刺激、虐心高能的戏剧走向。胡兵饰演的汉武帝古韵盎然,被不少网友赞为"神似陈道明";杜淳饰演的"玉中之王"孟珏一身紫衣亮相,被网友调侃"好像一颗紫色的包菜";陈晓斗鸡打架,"杨过味"十足;范文芳饰演的无泪城主以黄金面具遮脸从大漠湖中裸身飞出,最后随陶俑葬身火海的剧情,令网友表示:"感觉无泪是又一个李莫愁。"而"刀穿胸不死,拔出来还能打""饭馆名叫七里香""云歌梦想中的长安特效""刘弗陵是不是有‘俄狄浦斯情节’""鸡蛋挑石头是啥菜"等也引发了网友的兴趣和讨论。

风语者影评


风语者影评(一)

《风语者》是香港导演吴宇森进军好莱钨之后的重头戏,不必说那些战车的数量,也不必说出动的飞机数字,更不必说动用的摄像机和胶片,单是这部电影的情节设计就注定了它惨败的命运。

我是在上个星期得到的D版,对于吴导的这一记重拳出击,我抱了很大希望。因为在此之前《拯救大兵雷恩》给人对战争片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后情况却高开低走。《珍珠港》除了十几分钟的战争场面,乏善可陈;《黑鹰降落》从头杀到尾,几乎变成了军事迷最爱的记录片。看完一班庸人在华山上以黑虎掏心对白鹤亮翅达一个春季之久,我热切地期待着吴导的“一剑西来(香港于米国之西),天外飞仙。”

作为一部重点投入的大片,《风语者》的故事线索相当糟糕,根本不利于吴宇森手法的展开。挑选吴宇森出任导演,我相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他所拍摄的 “英雄片”中,感人致深地表现了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伟大情谊。比如说《喋血双雄》,里面表现的男人之间的友谊,只能用“泣下”一词来形容,看完了片子,直教人对如此男人、如此朋友心生向往之情。刚好,《风语者》讲述的刚好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唯一的一点小麻烦在于,在情节的设置上,《风语者》里有两对男人。这只是个小问题,然而它所引起的后果却是致命的。我们先看《珍珠港》,《珍珠港》里出现了一段三角恋,而且三角关系以明线形式出现,这就导致了《珍珠港》永远也成为不了《卡萨不兰卡》。因为在战争片中,要明确地讲清楚一段三角关系,浪费的不止是大量的口水,还有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心,以及战争场面的刻划力度。

《风语者》的情况更糟糕,两对男人形成了抢戏的局面。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是在小说中,这种两两呼应的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一小时多的电影中,均分戏份于四个人,其结果是灾难性的。谁是主角?主角能否分到足够的时间去表现?尼古拉斯 凯奇毫无疑问的是这片子的主角,但是在他身上,除了表现出了一种病态的战争综合症外,其人面目模糊。他与印第安战友的友情发展表述不充分,这就导致最后他的死亡令人生疑,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印第安战友是密码员,凯奇的任务是保护他,而在他有可能被日军生擒的时候杀死他。这一点本身就很有张力了,能把这一组关系表现好,本片就能成功。但是,相同的另一组关系也出现在影片中,而且没有什么对比和不同,形同虚设。这就造成了浪费,情节变得一点不紧凑,东写一下,西画一笔,让人生厌。

影片最后,凯奇做痛苦状倒在地上,胸口血泡炸裂。我开口对我朋友说:“《上海滩》,我要去法国。”朋友大笑,我们飞快地关掉机器,一致决定赶快忘掉这部片子。

风语者影评(二)

我这人喜欢看战争片,估计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本片,二战题材,太平洋战争,塞班岛,打小日本,吴宇森执导的美片。

塞班岛战役也是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不过此时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小日本节节败退,只有挨打的份。塞班岛日本守军4万多,岛上还有偷袭珍珠港的大人物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塞班岛打了20几天。日军除2000多人被俘外,其余全部死光光,包括岛上的实际最高指挥官斋藤中将剖腹自杀,南云开枪自杀。美军阵亡3000多,伤1万多。塞班岛上的日本居民死了3分之2,2万多人,其中有数千人在塞班岛北端海崖大规模集体自杀,很惨,尽管美军不停的劝告日本平民,没有屠杀只有食物,但还是不断有人抱着孩子往下跳。日本人真是个很奇怪的民族。

影片中涉及的那瓦霍语密码,给我的感觉,这种密码主要应用于实际作战,其最大的优点可能是,在强调电报快速传译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不过影片没有给我们展示那瓦霍语密码的优点,感觉片子里需要用到密码电报的时候,普通的英文明码电报也能够起到一样的作用,甚至感觉根本不需要用密码,直接呼叫就结了。

当然,电影不是纪录片。

影片还是一贯地、以常见的电影语言展示战争的残酷性。片子里有个美国兵在烤了n个小日本后,最后被自己的火焰喷射器烧死。火焰喷射器是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武器,对付地堡旮旯比较有效,即使不把敌人烧死,也能把地堡里的氧气迅速耗光。这种武器还具有相当的心理恐吓作用。因其有些残忍,火焰喷射器的使用也曾有一些争议。但战争毕竟是战争,最后美国人把原子弹都用上了,何况一个小小的火焰喷射器。

战争毕竟是战争,为了战争,必要的时候还要把自己人干掉。这是吴宇森倾心本片的核心主题。每个那瓦霍语密码战士,都配了一个保镖。影片里的尼古拉斯-凯奇就是干这个活的。他的任务除了保护,在必要的时候为了防止密码战士落入日本人手里,就要把密码战士干掉。保护任务的实质核心并不在于密码战士,而是在于密码。

但这样的矛盾冲突在战争中讨论,显得非常虚弱。是与非很难有一个界限。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主题上,影片没有做深,也很难作深。影片似乎更多地在展示吴宇森固有的英雄主义的道义情怀。很多战斗场面也带有很深的香港动作片的烙印。因此在展现战争真实性的程度上,感觉还赶不上另外一部太平洋战争题材的影片,《细细的红线》(红色警戒,Red Thin Line)。

风语者影评(三)

影片的政治意味太重,充满了说教,弄得好像美国要分裂一样,要全名族团结起来,当然大兵鄙视的印第安人是有需要的时候利用的好对象,因为对方敬业,爱国,最重要的是肯为美国牺牲!

可能看过太多的战争片了,对这种根本乏味无益的片子缺乏最基础的好感。吴宇森还是那个吴宇森,少了几只鸽子,演员依然是这几个人,大家好像都很熟悉了,两个保护那瓦霍族的男一号,男三号肯定不会陌生,一个吴宇森《变脸》的主角——尼古拉斯凯奇,一个吴氏《断箭》的主角克里斯汀·史莱特,看来多少年过去了,还是用自己熟悉的人在行,老美是这样,老吴也是~~~~

大家是不是觉得里面那个被士兵叫做“枪头”的上尉很眼熟?对了,他就是彼得·斯特曼,基努里维斯的《地狱神探》总看过的吧?里面最后出场的死神大人可就是他啊!虽然前后不到十分钟,但那驾轻就熟的演技,将阎罗王大人演得入木三分,另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真不愧是好莱坞的王牌老戏骨啊!

但到了这部片子里面,全场就看见凯奇一个人在那里耍酷摆pOSE,要么神经病一样的发癫!打仗要象他那么打的话,1000个替身都不够死的,战争片拍的象文艺片,这个就是吴宇森最大的不足,今年的赤壁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要拍战争还是要多点真实,少来点花絮和好莱坞的英雄主义,建议吴大导演空的时候多看看《黑鹰坠落》和《拯救大兵雷恩》,这是样本,不能随便糊弄个欺骗消费者!结果到最后是票房和口碑一样惨!凯奇最后的死亡和《拯救大兵雷恩》中汤姆汉克斯的死亡,哪个更震撼人心?相信应该不言而喻了。

论演技,凯奇这部戏里没有任何演技可言,那个演“白马”的印第安人都比他强十倍!难怪票房惨淡,人家要看pOSE的话,情愿看帅哥去,干嘛要看个老男人?凯奇的优势不是摆酷,而是深情,从内心爆发出的那种情感,歇斯底里的冲动,《变脸》就是最佳范例,当然一个好剧本确实重要,不过从反面来看,吴宇森更擅长这种枪战片,而不是战争片。

这部片子也不想多说什么了,没看过的可以看一下,作为反面教材可以好好学习学习。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一)

看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那天,恰好看过玛丽·雪莱的句子——“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这句话,似乎可以部分地用来印证《告白》中几个人物的行为轨迹,至少在想获得母亲青睐的少年A渡边修哉身上体现了这一点。

影片和凑佳苗的同名原著一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思考的纵深度和广阔度方面,也和原著结合得较紧密。原著分六章,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为第一讲述人,逐渐将发生在校园的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复仇展开来,并不断敲打着读者的观感。当其光影再现时,一种压抑又冷酷的气息便被直接表现了出来,随着剧情的推移,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内心激变也轮番上演,不断撞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如果还有底线的话。

此番,中岛再次施展了他的光影技法,且愈发纯熟,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在片中,中岛再次使用了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再如,中岛常常通过立于路旁或店内的凸面镜来演示事件的发生发展,片中人物镜像地出现在凸面镜中,形体有所变形,部分被夸大,部分被缩小,仿佛暗示着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因为无法正确而全面的审视,当美好的事物消失后,心理畸变产生了。

中岛依旧擅用色彩,虽然《告白》中充斥着压抑寂寥的冷色调,不似中岛其他作品如《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帕高与魔法绘本》那般色彩鲜丽花团锦簇,却在如此冷寂的衬托下,让鲜血的颜色愈发刺目,让爆炸的场面更加浓烈。如少年B下村直树的刀刃划过母亲的咽喉时,那鲜血四溢的画面有了片刻的停滞,木村佳乃甩起的头部,仿佛一道短暂而凄绝的弧线,继而血滴溅落……再如,让少年A渡边修哉以他自己制作的逆向时钟的走向来回放他母亲遭遇爆炸时的画面,仿佛每一分每一秒的逆向都带着股子悲怆和凄厉,继而正向演绎时,让这种悲怆和凄厉翻倍,且令片中爆炸的画面很有层次感。

松隆子奉献了一次优秀的演技,《告白》中的森口老师于影片伊始的平静内敛中隐着莫可名状的心碎和愤怒,她冷静的告白,平和的告诫,继而疯狂的“修复”,当她最后说出是这让修哉重生的第一步时,又带着一抹痛悟惨烈的气息。较之成年演员,饰演小杀手渡边修哉的西井幸人和下村直树的藤原薰,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头脑聪明的还是运动神经好的,片中这两个不满14岁的孩子心理都是扭曲的,成长环境都不适宜,一个母爱缺席,一个被过分溺爱,“错把邪恶当成了所追逐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不惜代价。西井幸人和藤原薰演出了这种人格的错位,特别是西井幸人,他癫狂肆虐的笑声,不稳定的情绪,时而冷漠时而狂热的眼神,无不塑造出渡边修哉所具有的那种异变,却又异变得令人悲叹。

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字时,提示同学们,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们不懂,也正因为她太了解她的学生们,所以她的计划能进行下去。当美好的事物消失时,不是“啪”的一声,而是“砰”地轰然倒塌无情摧毁,于是一连串追问便应声而发,生命该如何得到尊重,亲子师生的关系该如何相处,少年的人格教育、预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衡量等等。

告白影评(二)

说到校园暴力、青年人的堕落、教育的变质等一类问题的电影,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一列可以列一大堆。比较出名的像《猜火车》,《梦之安魂曲》,《大象》之类的,都已经成了生命力长久的佳作。即使就是日本,这也是一个老话题了。2010年刚刚推出的这部《告白》在题材和内容上可以说没有多少创新,但是却在手法上让人耳目一新,将这个故事讲的无比压抑、黑暗和绝望。这种观影感受,已经很久没有了。

剧透文,未看电影的建议先看影片,这部黑暗透顶的悬疑剧绝对会是2010年度的一个巨大亮点。

《告白》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学里,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渐渐进入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个混乱的教室里,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在打闹、喧哗完全无视课堂的秩序和纪律。老师森口悠子也不管,只是自顾自的讲述着自己的事情。她看似漫不经心的讲出了自己上幼儿园的女儿在学校里被自己班上学生给杀死的事实,顿时如一颗炸弹在整个班级爆炸了。未满18周岁的孩子杀人了也不会受到刑法的处分,所以森口老师也没有办法去追究凶手的责任,但是她却执意要让两个误入歧途的年轻孩子理解,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虽然这种绝望黑暗的作品,很难在世界的主要电影奖里捞到什么好处,但是还是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日本旬报》将其列为了年度十佳,与同期中国的《让子弹飞》成了亚洲影展最大的两颗明星。

中岛哲也曾经因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而闻名于世,《告白》延续了同样的拍摄风格。他将过去拍摄MV的手法直接引入电影之中,小段小段的故事切换,大量的模仿MV的镜头处理以及切换,以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以剧情碎片的重组来推进悬疑的发展,一层层剥离出事件的真相,揭露出事件的发展,这和《记忆碎片》十分相似,打破了电影的线性延续,所以整个故事的叙述显得比较花哨和前卫。背景依靠持续的音乐推动,节奏感十足的音乐,和电影整体的气氛丝丝紧扣。这一点,非常类似将游戏引入电影的《罗拉快跑》。都体现出了一种很前卫、时尚、流行的非主流风格,个性十足,也很有代入感。许多慢镜头、快镜头的交替切换,对于雨水、血液的特写处理,都有助于营造导演特殊的故事舞台,血腥场面的处理,用色的冷艳以及飞溅血滴的特写,都显出了一种扭曲阴暗的暴力之美。这些特殊的处理手段和传统的电影非常不同,虽然新奇,但是还是引起了许多守旧人士的不满,认为其花哨凌乱,不正统。我觉得这些都可以说多虑了。

电影最大的主题还是在讲述少年的堕落,青春的流失。影片中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就没有正常孩子的样子。影片刚刚开始,对于这样一个普通的教室,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刻画。虽然在上课,却没有一个学生听课。有的在聊短信,询问初吻的事情;有的在谈论黄色碟片;有的在打闹……整个课堂,一点秩序也不存在。之后,报纸上提到的少女无因杀人事件,成了全国学生的膜拜对象。再继续向前,班级里居然也出现了杀人凶手……你可以发现,随着整个电影的继续,凡是出现过的学生,没有一个是正常的,全部都是黑暗而扭曲。电影整个背景都用了滤镜滤去了阳光的温暖,所以无论天气是阴是晴,电影的画面都是一种阴靡和灰暗的。

青少年为何堕落于此,电影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导演的看法。

学校: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地方,但是学校的教育却是严重失职的。整部电影,除了悠子和后面的男老师,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学校的教育人员。装修现代的学校,只是成了一群疯狂少年的聚集地。缺位的教育,助长了学生的堕落和目无纪律,如同《大逃杀》里那样的情况一样。

男老师以及悠子的丈夫,都是一种教育的理想主义的代表。用爱感化、耐心教导、称职负责、平等交流等等。尤其对于年轻男老师的形象,就体现出了一种成人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严重脱离。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巨大鸿沟。“沟通”一直是其教育的主张,也是现代教育的关键。“我会关注你们的哦”就是他的口头禅。但是巨大的鸿沟,破坏了这种沟通的可能性。他的天真,被孩子们看不起,孩子们的心机,他也看不到。所以,沟通的不能够,成了教育的最大失败。他的关注和沟通,没能发挥任何积极的意义,反而成了逼迫孩子的巨大压力。

悠子也曾经向往这样的理想化的教育状况,女儿死之前,她虽然理解了孩子们的心机,但是依然努力工作,试图去靠近这种理想。当她明白了现实的无可奈何之后,爱的教育就基本在她心中死去了。丈夫的病重去世,无辜女儿的惨死,也就是那种美好希望的彻底破灭。她的观念转变了,她不再期望从正面去引导孩子们向上,她要从反面去让孩子知道罪恶的真正恐怖所在。所以,她以自己对孩子们的了解,用更加黑暗和残酷的手段,来教育迷途的孩子。女人可以很温柔,也可以很毒辣。松隆子的绝妙演出,精彩的阐述了这个女性身上的二元对立。

家庭:家庭主要是通过悠子本身,直树以,修哉和美月来表现的。成年人总是太忙碌,没有时间去管教孩子,把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只要关心好孩子的物质就行了。悠子对于女儿的教育就是这样,长期将重心放在学生上面,所以女儿才出事了。

直树的母亲,则一位的袒护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孩子卷入了杀人事件之中,杀死了自己老师的小孩,她不仅不觉得羞愧,还认为是老师的问题,学校的责任。一味的袒护自己的孩子。直树之所以犯罪,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懦夫,就是因为家庭对他过于溺爱和包庇,所以别人眼中,他什么也干不了。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才杀人证明自己的“能”。直树的父亲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太忙了,忙到彻底从生活中消失了,这样家庭的不完整和扭曲,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是什么样呢?

修哉也是一样的,他的扭曲完全来源于自己的恋母情结。由于从小得不到母爱,得不到母亲的肯定,所以不断的进行各种骇人听闻的实验,来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他一生所求,无非就是离开的母亲能够回过头来看自己一眼”。父亲重组了新家庭,就基本忽视了儿子的心理需要,修哉成绩十分出色,但是自闭而变态,父亲没有注意到,母亲如同直树的父亲一样,为了事业,为了自己的前途,彻底抛弃了家庭,对修咋完全不关心。

美月曾经用毒药毒死了全家,在全国引起轰动。她杀人没有原因,没有恨,也没有爱,只是因为空虚。家庭,父母在她的生命里缺失了,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她不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通过没有原因的杀戮,来寻求一点刺激和答案。整个日本的少年似乎都处于这样一种空虚和迷茫之中,成年人的缺位,教育的失职,所以虚无主义蔓延。曾经在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但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更大了,如今的日本,已经不能如昔日美国少年那样在空虚中悟出自己的是意义,反而沉浸到了无边的消极里。

社会:社会的道义和良知也一文不值。修哉之所以要去杀人,是因为他本来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关注的大奖居然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杀死全家的少女的新闻给挤到了犄角旮旯里。社会媒体早就不在以揭露和打击黑暗丑陋为职责了,反而变成了以炒作来赚钱的无良宣传工具。凶杀、色情等等成了新闻的热门,大篇的报道胡说八道以此赚钱。有意义的事情则被无情的漠视。超市里的员工,看到满身是血的直树,不仅不关心其状况,反而问直树的母亲要钱来赔偿超市的损失。社会异化了,美德都不在了,道义都消失了。赤裸裸的金钱和功利主义统治了人们的视野和思想。

美月杀死全家的事件,通过媒体的大肆炒作,不仅没有变成引起警惕的社会问题,反而成了广大青少年争相模仿和崇拜的对象。没有成年的孩子,杀了人不会受到刑法的制裁,这出于保护青少年的考虑,却缺失了对迷途青少年的教育。犯了罪,只需要去少管所呆几天,就可以被社会保护起来,重新进入社会中生活。保护的爱,成了一种罪恶的温床。不负责,成了社会的常态。

森口老师从一个温顺负责的老师,变成恶毒冰冷的复仇者,从丈夫那样博爱主义的信徒,变成了以暴制暴的执行者。何尝不是这个冷漠社会的必然结局。餐厅里,那个温暖家庭在用餐,可爱的小孩子跑过来给森口送了一块糖,这个场景,才是森口一直心目中的理想啊,这触动了森口最柔软的地方,所以,半路上,她扑地而痛哭。

社会是冰冷的,导演是绝望的,所以他在电影里极尽残酷的讲述了这样一个黑色的青春故事。想起曾经杨德昌引起轰动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的镜头同样冷酷、冷静,但是却是十分可观的在记录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那些孩子。中岛哲也显然更加愤青和情绪化,他也因此,将这个血淋淋、赤裸裸的黑暗故事,讲的更加直白而惊心动魄。

告白影评(三)

电影《告白》是一部关于青春题材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却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并未有对阳光积极的青春表示肯定,也没有对青涩的爱情表示出那种纯洁的美好。它太关注与人性的阴暗,整个电影给人带来更多的是观影的不适和紧张。但对于一部带有惊悚意味的电影来说能带个观众这样的感觉那代表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又回过头来看,自电影诞生与兴盛,有几部电影能把惊悚与青春放在一起。我想就算有也是寥寥无几的,因为从人们以往的认识来看这两个话题似乎实在是有点太不搭调了。但这部影片却做到了,两者配合的相得益彰。而且从影片的整体上来看,与惊悚题材的电影无论从制作上还是从理念上都有巨大的差别,甚至是离经叛道。但其产生的效果却与前者如出一辙。这么一部独特的电影它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些的?那么我们就从画面,声音,整体构架上去仔细的分析这部电影。

画面

如果确实要给这部电影的画面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多而不杂,平而不虚。影片的面面延续日本电影的一贯风格,严谨的镜头语言,唯美的画面效果。似乎这些都可以定位日本的大多数电影,但是作为惊悚系列的电影,这样的处理在很多人看来却是华而不实的,镜头严谨必然让人产生不出视觉的不适感,画面唯美必然显得不够紧张。因为从以往的惊悚题材电影上来看,主观与低角度永远是主体,因为那样才能让观众真正感觉出恐怖感,但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告白》它实实在在的做了个大胆的实验,影片中镜头很碎,不像以往一个镜头摇出几个景。但镜头固然多,导演却抓住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每个画面中故事的主体与重点,这点与唯美的画面配合的相当完美,无论从对焦与用于转场的空镜头都处理的极其紧凑,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没有用的,每个画面都充满张力和力量,似乎都在讲述着无数的故事,每个画面都能引出观众的想象,所以往往是观众的思维总是跟不上影片的节奏,所以导演故意把影片的节奏弄得缓之又缓。但这也并非是考虑到观众的这个因素,不能让观众完全看懂但又不能让观众完全看不懂,那么也只能让观众看清楚个大概,这样又引发观众更多的想法,使得影片更加的紧张!从这点上看就不难看出电影的精妙之处,它完全摒弃了以往平面式的叙事而更多的是从心里上进一步的崩溃观众。所以这部影片的镜头多但是不杂,另外影片镜头的角度没有用到低角度,角度大多数是平视。平实的镜头大多是给大家带来生活化的视角,很平淡也很虚,大体看来不实在。但同样的效果配合上不同的音乐却显得格外的不同,那么音乐上又有什么文章呢?

声音

在声音的处理上影片与大多数同类电影如出一辙,甚至还逊色于某些优秀的惊悚电影,但它在一方面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与画面的配合!在画面的部分提到了音乐,那么这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音乐。该影片的原声很多,音乐相当丰富,因此它始终也没有一个主题的音乐出现,那么这就给影片的深度上提供的大量分量。总是使人揪心和不确定。也许就是导演最初的意图。就像影片出现大量的声画分离一样,怎么看都像是一张诡异的笑脸。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具独特的部分。永远让观众看不清导演的思想,但又似乎可以抓到认知的影子。

构架

一个电影的构架是决定于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导演是否能够讲清楚一个故事,就要看影片的整体构架是否合理。蒙太奇作为一部电影的灵魂就是因为它在构架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构架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相当重要。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它精妙的购架。《告白》的构架相当巧妙,这从片名上就可以看出,导演在这个上面是煞费苦心。这部电影的故事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有着多维角度的立体状。它不但讲述人物故事而更多的是在进行心灵的独白,但这种独白不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这已经是一个突破。而这个恰恰又增加了影片的故事性。使影片看上去不单调。其实假使抛去这些方面单从故事上来看,故事简直是无聊到了极点。所以单从这点上来看。导演注重的根本就不是故事,而这也恰恰印证了影片的片名。它的视角在于意识,关注的是人们肉眼看不到但却可以表现出来的东西,所以它的整体构架已经不能单纯的从讲故事来分析,而是要把自己的心灵和电影的主题调到一样的频率。这个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总是以一个思维去引导着你走。让观众完全入戏,是一种催眠式的结构方式,所以观众根本上也就不会注意到结构和剪辑的影子了。如果非要从技术上给它一个解释的话那么一句话便能概括。它的结构是一个哑铃状的,把大量的故事个人物复杂的关系放的中间,而其余两部分更多的是情感,但这么一讲对于一部以意识为主导的电影来说无疑是残酷的,因为毕竟抛去的是更主要的东西。

《告白》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获得了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但单从这些上来看一部电影的成败又是不可取的,一部电影的成功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是要取决于观众对它的认知和肯定,面向观众是一个导演的品德也是一个导演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告白》做到了这一点,它反映出一些存在却只能是感知的东西,但重要的却不是这一点,是观众能够真真切切体验到这一切,是体验而不是领悟,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差别所在就是体验与领悟的差别,电影是视觉文化它必然要做到立体,必然要让观众在一定意义上身临其境,《告白》的成功便在于此。

告白影评(四)

认真看了日本片《告白》,感觉又是一阴霾日本特色电影,特别日本人对死亡美学独特最求可谓世界独树一帜。我倒是想别的,无疑《告白》是悲剧,以我的理论,无疑悲剧是英雄的专场,从古希腊的英雄命运悲剧,到近代的英雄个性悲剧,无不是强者,因为强者才能体现尽管强也是无奈的悲情。比如俄狄浦斯王无力对抗命运,将军马黑白嫉妒个性造成悲剧,或者李尔王爱受奉迎的失败。无疑《告白》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普通的老师、家长、学生、小孩。当然现代由于普通认为影视节目的主要消费者,以普通人的悲剧打动普通人的观众无疑符合商业利益。

说回弱者,女主角悠子开始给学生读走红教师樱宫正义的书中内容:“内心软弱者会欺负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选择忍耐或寻死吗?”实际整个电影就贯穿的多数学生欺整一两个学生的场面。实际很多学生随大流,很多事情也是一知半解,唯恐自己不跟着做就变成人民公敌的羊群心理。其中女生北原美月由于她的惩罚分数是零,就遭同学虐待。尽管电影没有明确说,大概北原是很多心理电影中患有人格分裂的心理病,表现的症状就是意识恍惚,忧郁,感情淡薄,跟A学生渡边修哉混熟,常说一句话就是“另外一个我”。国外喜欢用人格分裂病在文艺创作上,实际我看国外香港的心理网站,他们比我国关注多了,这样忽视北原这样的学生,估计也是有点文学夸张。当然北原也是lunasea变态投毒者,而且以为同神秘力量可保护自己脆弱心灵的人,可见北原是既是聪明的学生,但是又十分愚昧的弱者。

学生B下村直树不同于北原是无论体育还是学习都很差,不单认知能力差,而且常被同辈欺凌,显然就是个人能力的弱者。B喜欢归罪别人,出现精神病的时候甚至怎么是生还是死都高不清楚。这个很大程度跟他母亲喜欢推卸责任到别人身上有莫大关系,同时B母亲常说自己儿子善良优秀。我想这句话是给一些所谓热血教师和当红教育专家当头一棒。首先B母亲电影从不见其丈夫,可见是隐性单亲家庭,母亲不懂与人相处,儿子可想而知,大概她本身也是自大、主观引发自己不能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只能通过日记抒发自己情感。自然儿子不能日记表达,但是乏于交往和母亲一样。现代社会鼓励人创新发明,使到整个社会气氛喜欢激励,缺乏从前封建社会的“安于现状保守教育”。现代社会不少人以为自己懂得一点点就能够拯救地球,奥特曼打怪兽,显然热血教师维特就是这样,问题都不清楚,就凭自己一腔热情就可以解决问题。我觉得核心问题就是社会那些所谓偶像派,比如樱宫正义之类,喜欢写一些煽情励志,一些不知道社会复杂就以为那些人讲几句动人的话就能得到神谕一样。其实B的教育本来就要他自己知道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是让他表现给人看。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学生A渡边很有能力,以为把能力作为吸引人注意的误区。当然渡边另外有的精神病,强烈被母亲抛弃强迫症。症状不说,倒是其母亲对待生活什么事情就至于物体研究的角度,使到自己和儿子都是情感的弱者,把自己和他人都作为物化或机械化,尽管以为自己很精明、精密。实际给人拆开虚伪思想深处,对其伤害反而最大,因为挑动自己知道自己是那么弱小。渡边杀北原就是最好的表现。所以我想社会总鼓励人机械化的完成一些事以为完美,值得反思。

本人应该先写主角森口悠子老师。只是我前面的说的人看完后都能有个脉络把握,但是悠子我是实在不能把握。比如悠子为什么做教师,对樱宫的爱慕说明对教育的向往,但是又因为别的老师出了个拍照门又担心在教育工作出事。女儿的关爱,为之报仇的决心,可见女儿在地位很重,但是照顾女儿老太太入医院,缺要服从工作,没有分到照顾女儿的时间,固然制造学生杀她女儿的机会,同时批评教育制度做很多无用的额外功。显然电影也志不在此,但是值得我怀疑她爱女之心。悠子如此深重怨念最后也说自己不能原因A,但是最后却说给A的教育,显然她与美月餐厅上小孩给她送礼物不足让良心启发的理由,同时悠子看渡边网页知道渡边根本不在乎自己生命,杀他不是最好的整治,最好她用一句开玩笑回应渡边显然是回应之前渡边两次想杀人都说开玩笑的回应。只是我认为文学意义大于实在意义,如果悠子以记恨的方式记忆这话,那么就是没有想解救渡边。反正悠子我认为太复杂,总觉得突然情绪杀人就是渡边杀美月、或者B杀小女孩那样简单粗暴。悠子贯穿整个电影来说,她应该不具备甚远计划的人,同时樱宫阻止她抽艾滋血也是这个解读。反正我搞不通。所以尽管我认为悠子是个弱者,但是说不清她什么弱。

总来说电影开始悠子的告白很能反映一个完整的故事,后面只是反映不通的人看同样的事情并非另外一个所认为。电影手法很想日本一名电影《罗生门》的表达方式,不过显然录音机效果强于摄像机效果,实力还是跟《罗生门》有很大差距。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云中漫步影评》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云中记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