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00字 > 地图 >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00字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死寂影评。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死寂影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死寂影评(一)

导演可能在第一部就隐约的为续集埋下了伏笔:

有两个人值得注意、一个是亨利的妻子玛丽安、一个是男警官的搭档;这个电影的出场人物有限,除了他们两个其他人最后无一幸免(利沙的葬礼上玛丽安曾对杰米说过,最后不会有人活下来),时而疯癫时而正常的安知道关于玛丽肖的很多事、而玛丽肖为什么不杀她而解决掉亨利呢,可能是因为亨利告诉了杰米关于肖的一切、肖的灵魂一怒之下惩罚了亨利的多嘴。亨利死后,妻子玛丽安也不再多嘴、渐渐倾向于肖这边(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他骗杰迷比利是他父亲拿走的、父亲是人偶、怎么可能来亨利家拿木偶)

另外有几点玛丽安非常可疑:

1:葬礼结束时杰米明明看见安在离他很远的地方、但再次定睛看的时候安不见了、而是突然出现杰米身旁拍了他肩膀一下(这是人能做到的吗?恐怕鬼魂才可以吧)。

2:亨利死前、被困住的亨利叫她开门、可她不见了、反而比利能利用她的声音来勾引亨利进入地下室(木偶只有在杀过人后才能拥有这个人的声音、安没死、却能被比利利用声音)三是玛丽安能和比利说话、恐怕这些谜团都是导演给观众留下的悬念吧、或许从她和玛丽肖名字的相似之处就能知道这个老太太不一般、如果有续集那么一定会交代安没疯以前小镇发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

3:女警察,所有出场人物有台词的只有她和玛丽安没有死、当然她没有像男警一样追寻杰米介入这妆事件、如果有续集那么一定会围绕她来展开的(因为她一定会调查搭档的死)。

期待死寂拍第二部,但那也要看投资方和导演的意愿了;在电锯系列大获成功之时,死寂拍续集的可能性很小,作为一部纯鬼片、死寂风头完全被SA)(为了不再剧透,我不说是谁了吧。)有所怀疑,但是结合本片关于人偶师这一特殊职业的种种暗示,当电影的真相瞬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它的骇人程度还是让我们倍感惊讶!对于人偶的控制程度竟然能达到如此程度,实在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再次想起那恶心的控制镜头,胃中一阵不适啊!)看到电影的片尾处,我想关于谁是木偶,谁是傀儡师,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其实关于仿真木偶,也就是俗称的‘机械人’,就是用机关联动来控制,用栩栩如生的外表制作的假人的故事多年来一直有所流传,我们的近邻日本,早在平安时期就是此类机关人偶的忠实发烧友!只是当《死寂》用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展示出人偶反过来控制活人时的场面,是如此的让人不适和心寒!这种对于那个没有灵魂的机器任何行为的无法预知性,成为了本片关于恐怖卖点诠释的最好例证。虽然,电影的片尾多少又回归到了恶灵索命的俗套主题上,但是不得不说全片关于‘完美人偶’的铺垫是本片最成功,也是唯一最让人兴奋的看点!

片中关于玛丽·肖本人恶灵作祟的某些设定,在我也详读了不少高手的解惑文章和进过自己反复思量后,也认同本片中那个疯疯傻傻的女人马瑞恩和玛丽·肖有着某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起码从剧情故事的铺垫和过渡来看,每每次玛丽·肖的出现,往往都是伴随着很多马瑞恩的某些暗示和出场接踵而来的。因此,到底谁是真正的玛丽·肖?!恐怕也是本片除了那个给出关于‘完美人偶’的表象性结局外,更令人值得回味和琢磨的地方。否则,电影中很多情节的设计按照本片制作团队的水平和对于正片的布局来看,显然太过于浪费资源了!但是遗憾的是,观众们似乎根本对于这层电影中的潜价值看点,没有太多意识和过多理解,也直接导致了本片惨淡的变成了一部单纯卖弄恐怖效果的‘倒霉蛋’!这绝对是比本片票房成绩悲剧更大的郁闷之处!

死寂影评(三)

比起好像迷你剧一般频频上映的《电锯惊魂》来说,我们会发现这部看似是为“电锯”系列准备的热身作品,导演和编剧对它的别致的用心和对恐怖的大胆的尝试,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以至于我们再次体验这种在《电锯惊魂》中惯常用到的恐怖表现手法,依然会为其深入骨髓的恐怖气氛,和突如其来的视听效果而带入如同地狱般的心跳境界。至此,我们开始发现,恐怖片对于人偶的运用就像是在触动人们的心理落差,将原本可爱而童真的道具变成了凶杀和魔鬼的象征,从而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恐惧。我们每个人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曾有过玩偶类型的玩具,这些玩具假如被拟人化或者类人化的话,那么它们都会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共同点,那就是呆滞的眼神、单一的面容和表情,当然还有尴尬到无聊的姿态,而这些玩偶身上的半机械特征,正是此类电影制造恐怖气氛所利用的元素。在《寂静岭》系列游戏和电视剧《邪恶力量》中,其制造恐怖的手段里都涉及对玩偶的利用,也大多是在玩偶本身的状态下假如诸多违和的视觉元素,比如从芭比的双眼向下流血,而表情还是微笑或者阳光的。诸如此类的描绘手段似乎永远都会让人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或许玩偶是曾经离我们最近的东西,如同兄弟姐妹一般为我们带来欢乐。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假如电影中出现如同我们的小弟小妹一样的小孩子七孔流血或者极度反常的镜头,恐怕给予我们的死一般的恐惧感是一样的,假如想起《驱魔人》中魔鬼附身小女孩用十字架戳得遍体鳞伤,我们也似乎总会感到一种切肤的疼痛。

而《死寂》对于人偶的刻画以及对美式恐怖的诠释,似乎可以作为近期的恐怖电影的模板。首先,在于这部电影引领了一种解谜式恐怖情节的时尚,而这种在结尾出现的对电影过程中的细节的倒叙手法,似乎总是能令我们找到一种侦探电影式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是基于恐怖氛围之中的。也就是总是以绝望的态度去在电影的结尾,去审视恐怖的起因和真正的凶手,这种模式被导演詹姆斯大量地运用在了《电锯惊魂》中,然而在我们再次看过《死寂》之后,我们会发现回忆镜头的恰到好处,导致绝望和恐惧的深入,比电锯系列要强烈的多。其次,在于恐怖情节和编排和死亡手法,这部电影和大多数的美式恐怖电影一样,虽然不是在强调侦查的作用,也不是让我们去期待主角不死的结局,但是其血腥镜头和主角本身的悲惨结局,在所有人看来都是相当的自然和顺畅,仿佛是剧情发展到最后理所应当发生的。和日本恐怖片不同的是,美式的鬼怪似乎更愿意去用残暴的手法伤害他人,为幸存者展现恶心和令人惊恐的效果。《死寂》将这种死法安排成了将死者的样子人偶化,用怨灵对受害者突然割掉舌头和分开颌骨的形式造成突如其来的死亡效果,也更加贴合了观众对人偶本来就存在的恐惧。

最后,是特写镜头和死亡般寂静的运用。我们庆幸电影的中文翻译没有自说自话的翻译成类似“人偶杀人案”等毫不搭界的标题,而是依照标题的原意,直接表达为“死寂”。当我们随着剧情的发展去了解恐怖氛围的原因和线索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实际上是走入了导演为我们安排的圈套之中,不论在什么恐怖片的情节下,我们都不可能寻到如同推理电影一样的可靠线索,而导演安排的主角对死亡原因的寻访过程,其实就是恐怖元素集群出现的过程。电影镜头运用大量的特写和快速的移动,来成功的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的思绪,并将观众的所有注意力引向镜头所指向的位置,在突如其来之间将原本静谧的特写镜头变作怨灵现身的场景,靠这种长焦的特写环境下的视觉死角加速人们的心跳,并在下一组镜头中有所爆发。从电影一开始我们就可以发现画面色调方面的奠基,导演故意选择冷蓝作为电影的主色调,而在回忆情节的画面中又在稍微回暖的颜色中大量使用阴影和黑暗,使得电影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恐惧的绝望。随着第一个受害者的死亡,电影唯一可以称作活跃气氛的部分也就从此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无穷无尽的黑暗和迷茫。而冷色蓝和镜头长焦特写的结合,对被破坏、古旧的人偶的描绘,似乎是这部电影最能被称道的地方,对于恐怖气氛的渲染从这一方面来说,电影似乎已经做到了极致,对于人偶的理解,导演在《死寂》中似乎比在后来的《电锯惊魂》中更加透彻。通过对安静的事物的动态描写,直接能够将观众的恐惧感提到很高的位置上,而死寂效果的运用似乎成了这部电影的最为用心,也是最为俗套的地方,因为人偶本身就可以是寂静的代言,不需要再让亡灵做进一步的表现了。

其实作为人偶来说,电影并不是很单纯的去表现,知道电影最后,带有怨气的亡灵依然是罪恶的元凶,而人偶本身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替代品,而人偶直接的行动和死亡气息并没有从直观表现出来,这也恐怕是众多对恐怖电影完美主义执着追求的人们普遍的感觉。当我们看到怨灵从人偶的背后出现的时候,我们会隐约感到一些对这种安排的失望,人偶应该是怨灵本身才对,而不应该还和它之前的状态一样依旧是任主人摆布的道具。但是每个人都有对情节的理解,就剧情本身来说,电影已经做到了足够的优秀,而剩下的讨论也只是基于个人的欣赏角度而定了。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死寂逃亡》观后感


孩子回了济南了,我更加充裕的时间来想干什么干什么了。当然了,实际上,作为一个上班挣钱、下班带孩子,两点一线的中年妇女来说,想干的,无非就是看几场电影。

我没有选热门电影来看,选了个冷僻的电影。还记得上一次看不是特别火的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哇塞,剧情到最后的反转,那种父母为了找到孩子,不惜一切的感情和要尽一切可能理性的、有策略的找到综合爆发,我觉得整个故事一下子就提高了。

然而这样的电影,在电影院却没几个人看,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次看《死寂逃亡》也是人不多,但是故事非常老套,就是出现了怪兽,怪兽听声辨人,抓人吃人。而一个小姑娘由于听不见,习惯了在安静中生活,一家人以手语交流来逃亡。

这个故事其实是有漏洞的,听不见的人会不说话,但是并不意味着行动就是无声的。如果细想一想,有可能因为听不见,走路、行动发出声音也不知道,反而有可能是乒乒乓乓的生活。当然了,这一点被导演或者编剧忽视了。

故事对我来说,乏善可陈。我觉得故事太老土。只是其中出现了一个道貌岸然的修士,号称沉默教,成员都割了舌头,不发声,以此躲避怪兽。但是他们的行为却十分让人觉得可恶,一开始是拉拢女主入教,被女主父亲拒绝;继而以教里一个未成年女孩为诱饵,善良的女主一家人把这个女孩放进房屋避难时,发现这个女孩身上绑了很多手机,不用说,手机一响,怪兽蜂拥而至。于是,修士及其教众乘机掳走了女主。这其实是个人比怪兽更坏的情节,但是在电影里占比太小,以至于故事落入女主一家人躲避怪兽的俗套中。

按照最后的结局,似乎还要拍续集,希望续集从人性出发,多些深度思考,比如以灾害为背景,对信仰、人性的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打怪兽上。

怪兽打来打去,是套路,有思想隐含,可能才是有深度的电影。当然,我也不喜欢为了有深度,而故意搞一些什么隐射、对比。要有思想,但是思想要深沉而含蓄。

听上去,理论一套套的,做起来,呵呵,我也做不好。

《死寂逃亡》观后感600字


《死寂逃亡》观后感


记得一个文案大师曾经说过:
在意外频传的时代,
首先要学会生存!
的确,
意外发生的时候,
连通知都不会来一声,
瞬间就会很多人走到了生命的终结,
也许有些人幸运地活下来,
但必须面临的现实就是:
接来下如何逃生?

藏在洞穴里的奢血生物,
在科学家一次意外的考察中破洞而出,
从而引发了城市了连锁灾难,
这群奢血生物,会飞,
看不见任何东西,
却能灵敏地通过声音捕捉任何会发声的生命。
所以,
城市成为了重灾之地,完全被控于这群怪物的魔抓之下,
原本喧闹的城市,
变成了一滩恐惧的寂静之城,
多数人丧生,
还有多少人能幸免于难?
可想而知,
但并非这部电影去着重描绘的场面。

电影通过了一个聋哑女孩的视觉,
展现了灾难的降临,
她和她的父母外婆还有弟弟和叔叔
一起住在一个离城市不远的小镇,
当接收到灾难新闻全面铺开的信息,
一家人便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
他们想往离城市更远的地方去避难,
然而却在路上出现了意外,
叔叔的车翻了,
为了解困被怪物围绕的境地,
叔叔不得已开了枪,
才暂时地让他们脱离了被怪物侵袭的危险。
然而,
危险只是暂时脱离,
已经不能出声,则必须弃车而去,
开始徒步逃亡之旅。

只要不出声,
你就会没事!
想打败敌人,必须先了解对手,
针对不出声的动物来讲,
奢血怪物就是瞎子,
你可以在他们面前安全地擦肩而过,
但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
因为,
只要一出声,
你就会被立刻锁定,从而将死无全尸,
多么可怕的场景,
却多么需要临危不惧的心思素质,
还好面对这样的恐惧发生,
这一家人早已懂得如何在无声的环境中生存,
他们通过聋哑人的手势交流,
他们可以不出声,却依然知会彼此。
这也使得他们
能够保持生存下去的希望与动力。

尽管这一场逃亡之旅危险丛丛,
还好都能险象环生,
其实,
面对这些低等奢血怪物并非那么可怕,
可怕的是当灾难来临的时候,
面对一些丧失理智的人,
当人的本性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一群所谓的邪教就这样应势而生,
比如电影里那群割了舌头的自发邪教,
在进行所谓拯救自己的同时,
也在极力地洗脑其他正常的人,
世界已分不清黑白,
不入群,自残杀,
在为保护家人的行动中,
有人逝去,有人存活,
一切极力地勇敢地去抗争,去斗争,
都是为了家人能够安全地抵达地球的绿洲,
即使灾难之后的世界已经改变,
我们也要适应环境,
学会如何在这个全新的地球上,
应对一切突如其来的变化,
继续勇敢地生存下去!
相信人类,
依旧是这个星球的主人!

风语者影评


风语者影评(一)

《风语者》是香港导演吴宇森进军好莱钨之后的重头戏,不必说那些战车的数量,也不必说出动的飞机数字,更不必说动用的摄像机和胶片,单是这部电影的情节设计就注定了它惨败的命运。

我是在上个星期得到的D版,对于吴导的这一记重拳出击,我抱了很大希望。因为在此之前《拯救大兵雷恩》给人对战争片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后情况却高开低走。《珍珠港》除了十几分钟的战争场面,乏善可陈;《黑鹰降落》从头杀到尾,几乎变成了军事迷最爱的记录片。看完一班庸人在华山上以黑虎掏心对白鹤亮翅达一个春季之久,我热切地期待着吴导的“一剑西来(香港于米国之西),天外飞仙。”

作为一部重点投入的大片,《风语者》的故事线索相当糟糕,根本不利于吴宇森手法的展开。挑选吴宇森出任导演,我相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他所拍摄的 “英雄片”中,感人致深地表现了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伟大情谊。比如说《喋血双雄》,里面表现的男人之间的友谊,只能用“泣下”一词来形容,看完了片子,直教人对如此男人、如此朋友心生向往之情。刚好,《风语者》讲述的刚好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唯一的一点小麻烦在于,在情节的设置上,《风语者》里有两对男人。这只是个小问题,然而它所引起的后果却是致命的。我们先看《珍珠港》,《珍珠港》里出现了一段三角恋,而且三角关系以明线形式出现,这就导致了《珍珠港》永远也成为不了《卡萨不兰卡》。因为在战争片中,要明确地讲清楚一段三角关系,浪费的不止是大量的口水,还有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心,以及战争场面的刻划力度。

《风语者》的情况更糟糕,两对男人形成了抢戏的局面。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是在小说中,这种两两呼应的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一小时多的电影中,均分戏份于四个人,其结果是灾难性的。谁是主角?主角能否分到足够的时间去表现?尼古拉斯 凯奇毫无疑问的是这片子的主角,但是在他身上,除了表现出了一种病态的战争综合症外,其人面目模糊。他与印第安战友的友情发展表述不充分,这就导致最后他的死亡令人生疑,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印第安战友是密码员,凯奇的任务是保护他,而在他有可能被日军生擒的时候杀死他。这一点本身就很有张力了,能把这一组关系表现好,本片就能成功。但是,相同的另一组关系也出现在影片中,而且没有什么对比和不同,形同虚设。这就造成了浪费,情节变得一点不紧凑,东写一下,西画一笔,让人生厌。

影片最后,凯奇做痛苦状倒在地上,胸口血泡炸裂。我开口对我朋友说:“《上海滩》,我要去法国。”朋友大笑,我们飞快地关掉机器,一致决定赶快忘掉这部片子。

风语者影评(二)

我这人喜欢看战争片,估计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本片,二战题材,太平洋战争,塞班岛,打小日本,吴宇森执导的美片。

塞班岛战役也是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不过此时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小日本节节败退,只有挨打的份。塞班岛日本守军4万多,岛上还有偷袭珍珠港的大人物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塞班岛打了20几天。日军除2000多人被俘外,其余全部死光光,包括岛上的实际最高指挥官斋藤中将剖腹自杀,南云开枪自杀。美军阵亡3000多,伤1万多。塞班岛上的日本居民死了3分之2,2万多人,其中有数千人在塞班岛北端海崖大规模集体自杀,很惨,尽管美军不停的劝告日本平民,没有屠杀只有食物,但还是不断有人抱着孩子往下跳。日本人真是个很奇怪的民族。

影片中涉及的那瓦霍语密码,给我的感觉,这种密码主要应用于实际作战,其最大的优点可能是,在强调电报快速传译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不过影片没有给我们展示那瓦霍语密码的优点,感觉片子里需要用到密码电报的时候,普通的英文明码电报也能够起到一样的作用,甚至感觉根本不需要用密码,直接呼叫就结了。

当然,电影不是纪录片。

影片还是一贯地、以常见的电影语言展示战争的残酷性。片子里有个美国兵在烤了n个小日本后,最后被自己的火焰喷射器烧死。火焰喷射器是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武器,对付地堡旮旯比较有效,即使不把敌人烧死,也能把地堡里的氧气迅速耗光。这种武器还具有相当的心理恐吓作用。因其有些残忍,火焰喷射器的使用也曾有一些争议。但战争毕竟是战争,最后美国人把原子弹都用上了,何况一个小小的火焰喷射器。

战争毕竟是战争,为了战争,必要的时候还要把自己人干掉。这是吴宇森倾心本片的核心主题。每个那瓦霍语密码战士,都配了一个保镖。影片里的尼古拉斯-凯奇就是干这个活的。他的任务除了保护,在必要的时候为了防止密码战士落入日本人手里,就要把密码战士干掉。保护任务的实质核心并不在于密码战士,而是在于密码。

但这样的矛盾冲突在战争中讨论,显得非常虚弱。是与非很难有一个界限。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主题上,影片没有做深,也很难作深。影片似乎更多地在展示吴宇森固有的英雄主义的道义情怀。很多战斗场面也带有很深的香港动作片的烙印。因此在展现战争真实性的程度上,感觉还赶不上另外一部太平洋战争题材的影片,《细细的红线》(红色警戒,Red Thin Line)。

风语者影评(三)

影片的政治意味太重,充满了说教,弄得好像美国要分裂一样,要全名族团结起来,当然大兵鄙视的印第安人是有需要的时候利用的好对象,因为对方敬业,爱国,最重要的是肯为美国牺牲!

可能看过太多的战争片了,对这种根本乏味无益的片子缺乏最基础的好感。吴宇森还是那个吴宇森,少了几只鸽子,演员依然是这几个人,大家好像都很熟悉了,两个保护那瓦霍族的男一号,男三号肯定不会陌生,一个吴宇森《变脸》的主角——尼古拉斯凯奇,一个吴氏《断箭》的主角克里斯汀·史莱特,看来多少年过去了,还是用自己熟悉的人在行,老美是这样,老吴也是~~~~

大家是不是觉得里面那个被士兵叫做“枪头”的上尉很眼熟?对了,他就是彼得·斯特曼,基努里维斯的《地狱神探》总看过的吧?里面最后出场的死神大人可就是他啊!虽然前后不到十分钟,但那驾轻就熟的演技,将阎罗王大人演得入木三分,另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真不愧是好莱坞的王牌老戏骨啊!

但到了这部片子里面,全场就看见凯奇一个人在那里耍酷摆pOSE,要么神经病一样的发癫!打仗要象他那么打的话,1000个替身都不够死的,战争片拍的象文艺片,这个就是吴宇森最大的不足,今年的赤壁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要拍战争还是要多点真实,少来点花絮和好莱坞的英雄主义,建议吴大导演空的时候多看看《黑鹰坠落》和《拯救大兵雷恩》,这是样本,不能随便糊弄个欺骗消费者!结果到最后是票房和口碑一样惨!凯奇最后的死亡和《拯救大兵雷恩》中汤姆汉克斯的死亡,哪个更震撼人心?相信应该不言而喻了。

论演技,凯奇这部戏里没有任何演技可言,那个演“白马”的印第安人都比他强十倍!难怪票房惨淡,人家要看pOSE的话,情愿看帅哥去,干嘛要看个老男人?凯奇的优势不是摆酷,而是深情,从内心爆发出的那种情感,歇斯底里的冲动,《变脸》就是最佳范例,当然一个好剧本确实重要,不过从反面来看,吴宇森更擅长这种枪战片,而不是战争片。

这部片子也不想多说什么了,没看过的可以看一下,作为反面教材可以好好学习学习。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一)

看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那天,恰好看过玛丽·雪莱的句子——“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这句话,似乎可以部分地用来印证《告白》中几个人物的行为轨迹,至少在想获得母亲青睐的少年A渡边修哉身上体现了这一点。

影片和凑佳苗的同名原著一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思考的纵深度和广阔度方面,也和原著结合得较紧密。原著分六章,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为第一讲述人,逐渐将发生在校园的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复仇展开来,并不断敲打着读者的观感。当其光影再现时,一种压抑又冷酷的气息便被直接表现了出来,随着剧情的推移,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内心激变也轮番上演,不断撞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如果还有底线的话。

此番,中岛再次施展了他的光影技法,且愈发纯熟,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在片中,中岛再次使用了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再如,中岛常常通过立于路旁或店内的凸面镜来演示事件的发生发展,片中人物镜像地出现在凸面镜中,形体有所变形,部分被夸大,部分被缩小,仿佛暗示着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因为无法正确而全面的审视,当美好的事物消失后,心理畸变产生了。

中岛依旧擅用色彩,虽然《告白》中充斥着压抑寂寥的冷色调,不似中岛其他作品如《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帕高与魔法绘本》那般色彩鲜丽花团锦簇,却在如此冷寂的衬托下,让鲜血的颜色愈发刺目,让爆炸的场面更加浓烈。如少年B下村直树的刀刃划过母亲的咽喉时,那鲜血四溢的画面有了片刻的停滞,木村佳乃甩起的头部,仿佛一道短暂而凄绝的弧线,继而血滴溅落……再如,让少年A渡边修哉以他自己制作的逆向时钟的走向来回放他母亲遭遇爆炸时的画面,仿佛每一分每一秒的逆向都带着股子悲怆和凄厉,继而正向演绎时,让这种悲怆和凄厉翻倍,且令片中爆炸的画面很有层次感。

松隆子奉献了一次优秀的演技,《告白》中的森口老师于影片伊始的平静内敛中隐着莫可名状的心碎和愤怒,她冷静的告白,平和的告诫,继而疯狂的“修复”,当她最后说出是这让修哉重生的第一步时,又带着一抹痛悟惨烈的气息。较之成年演员,饰演小杀手渡边修哉的西井幸人和下村直树的藤原薰,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头脑聪明的还是运动神经好的,片中这两个不满14岁的孩子心理都是扭曲的,成长环境都不适宜,一个母爱缺席,一个被过分溺爱,“错把邪恶当成了所追逐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不惜代价。西井幸人和藤原薰演出了这种人格的错位,特别是西井幸人,他癫狂肆虐的笑声,不稳定的情绪,时而冷漠时而狂热的眼神,无不塑造出渡边修哉所具有的那种异变,却又异变得令人悲叹。

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字时,提示同学们,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们不懂,也正因为她太了解她的学生们,所以她的计划能进行下去。当美好的事物消失时,不是“啪”的一声,而是“砰”地轰然倒塌无情摧毁,于是一连串追问便应声而发,生命该如何得到尊重,亲子师生的关系该如何相处,少年的人格教育、预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衡量等等。

告白影评(二)

说到校园暴力、青年人的堕落、教育的变质等一类问题的电影,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一列可以列一大堆。比较出名的像《猜火车》,《梦之安魂曲》,《大象》之类的,都已经成了生命力长久的佳作。即使就是日本,这也是一个老话题了。2010年刚刚推出的这部《告白》在题材和内容上可以说没有多少创新,但是却在手法上让人耳目一新,将这个故事讲的无比压抑、黑暗和绝望。这种观影感受,已经很久没有了。

剧透文,未看电影的建议先看影片,这部黑暗透顶的悬疑剧绝对会是2010年度的一个巨大亮点。

《告白》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学里,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渐渐进入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个混乱的教室里,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在打闹、喧哗完全无视课堂的秩序和纪律。老师森口悠子也不管,只是自顾自的讲述着自己的事情。她看似漫不经心的讲出了自己上幼儿园的女儿在学校里被自己班上学生给杀死的事实,顿时如一颗炸弹在整个班级爆炸了。未满18周岁的孩子杀人了也不会受到刑法的处分,所以森口老师也没有办法去追究凶手的责任,但是她却执意要让两个误入歧途的年轻孩子理解,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虽然这种绝望黑暗的作品,很难在世界的主要电影奖里捞到什么好处,但是还是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日本旬报》将其列为了年度十佳,与同期中国的《让子弹飞》成了亚洲影展最大的两颗明星。

中岛哲也曾经因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而闻名于世,《告白》延续了同样的拍摄风格。他将过去拍摄MV的手法直接引入电影之中,小段小段的故事切换,大量的模仿MV的镜头处理以及切换,以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以剧情碎片的重组来推进悬疑的发展,一层层剥离出事件的真相,揭露出事件的发展,这和《记忆碎片》十分相似,打破了电影的线性延续,所以整个故事的叙述显得比较花哨和前卫。背景依靠持续的音乐推动,节奏感十足的音乐,和电影整体的气氛丝丝紧扣。这一点,非常类似将游戏引入电影的《罗拉快跑》。都体现出了一种很前卫、时尚、流行的非主流风格,个性十足,也很有代入感。许多慢镜头、快镜头的交替切换,对于雨水、血液的特写处理,都有助于营造导演特殊的故事舞台,血腥场面的处理,用色的冷艳以及飞溅血滴的特写,都显出了一种扭曲阴暗的暴力之美。这些特殊的处理手段和传统的电影非常不同,虽然新奇,但是还是引起了许多守旧人士的不满,认为其花哨凌乱,不正统。我觉得这些都可以说多虑了。

电影最大的主题还是在讲述少年的堕落,青春的流失。影片中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就没有正常孩子的样子。影片刚刚开始,对于这样一个普通的教室,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刻画。虽然在上课,却没有一个学生听课。有的在聊短信,询问初吻的事情;有的在谈论黄色碟片;有的在打闹……整个课堂,一点秩序也不存在。之后,报纸上提到的少女无因杀人事件,成了全国学生的膜拜对象。再继续向前,班级里居然也出现了杀人凶手……你可以发现,随着整个电影的继续,凡是出现过的学生,没有一个是正常的,全部都是黑暗而扭曲。电影整个背景都用了滤镜滤去了阳光的温暖,所以无论天气是阴是晴,电影的画面都是一种阴靡和灰暗的。

青少年为何堕落于此,电影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导演的看法。

学校: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地方,但是学校的教育却是严重失职的。整部电影,除了悠子和后面的男老师,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学校的教育人员。装修现代的学校,只是成了一群疯狂少年的聚集地。缺位的教育,助长了学生的堕落和目无纪律,如同《大逃杀》里那样的情况一样。

男老师以及悠子的丈夫,都是一种教育的理想主义的代表。用爱感化、耐心教导、称职负责、平等交流等等。尤其对于年轻男老师的形象,就体现出了一种成人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严重脱离。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巨大鸿沟。“沟通”一直是其教育的主张,也是现代教育的关键。“我会关注你们的哦”就是他的口头禅。但是巨大的鸿沟,破坏了这种沟通的可能性。他的天真,被孩子们看不起,孩子们的心机,他也看不到。所以,沟通的不能够,成了教育的最大失败。他的关注和沟通,没能发挥任何积极的意义,反而成了逼迫孩子的巨大压力。

悠子也曾经向往这样的理想化的教育状况,女儿死之前,她虽然理解了孩子们的心机,但是依然努力工作,试图去靠近这种理想。当她明白了现实的无可奈何之后,爱的教育就基本在她心中死去了。丈夫的病重去世,无辜女儿的惨死,也就是那种美好希望的彻底破灭。她的观念转变了,她不再期望从正面去引导孩子们向上,她要从反面去让孩子知道罪恶的真正恐怖所在。所以,她以自己对孩子们的了解,用更加黑暗和残酷的手段,来教育迷途的孩子。女人可以很温柔,也可以很毒辣。松隆子的绝妙演出,精彩的阐述了这个女性身上的二元对立。

家庭:家庭主要是通过悠子本身,直树以,修哉和美月来表现的。成年人总是太忙碌,没有时间去管教孩子,把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只要关心好孩子的物质就行了。悠子对于女儿的教育就是这样,长期将重心放在学生上面,所以女儿才出事了。

直树的母亲,则一位的袒护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孩子卷入了杀人事件之中,杀死了自己老师的小孩,她不仅不觉得羞愧,还认为是老师的问题,学校的责任。一味的袒护自己的孩子。直树之所以犯罪,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懦夫,就是因为家庭对他过于溺爱和包庇,所以别人眼中,他什么也干不了。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才杀人证明自己的“能”。直树的父亲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太忙了,忙到彻底从生活中消失了,这样家庭的不完整和扭曲,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是什么样呢?

修哉也是一样的,他的扭曲完全来源于自己的恋母情结。由于从小得不到母爱,得不到母亲的肯定,所以不断的进行各种骇人听闻的实验,来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他一生所求,无非就是离开的母亲能够回过头来看自己一眼”。父亲重组了新家庭,就基本忽视了儿子的心理需要,修哉成绩十分出色,但是自闭而变态,父亲没有注意到,母亲如同直树的父亲一样,为了事业,为了自己的前途,彻底抛弃了家庭,对修咋完全不关心。

美月曾经用毒药毒死了全家,在全国引起轰动。她杀人没有原因,没有恨,也没有爱,只是因为空虚。家庭,父母在她的生命里缺失了,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她不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通过没有原因的杀戮,来寻求一点刺激和答案。整个日本的少年似乎都处于这样一种空虚和迷茫之中,成年人的缺位,教育的失职,所以虚无主义蔓延。曾经在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但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更大了,如今的日本,已经不能如昔日美国少年那样在空虚中悟出自己的是意义,反而沉浸到了无边的消极里。

社会:社会的道义和良知也一文不值。修哉之所以要去杀人,是因为他本来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关注的大奖居然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杀死全家的少女的新闻给挤到了犄角旮旯里。社会媒体早就不在以揭露和打击黑暗丑陋为职责了,反而变成了以炒作来赚钱的无良宣传工具。凶杀、色情等等成了新闻的热门,大篇的报道胡说八道以此赚钱。有意义的事情则被无情的漠视。超市里的员工,看到满身是血的直树,不仅不关心其状况,反而问直树的母亲要钱来赔偿超市的损失。社会异化了,美德都不在了,道义都消失了。赤裸裸的金钱和功利主义统治了人们的视野和思想。

美月杀死全家的事件,通过媒体的大肆炒作,不仅没有变成引起警惕的社会问题,反而成了广大青少年争相模仿和崇拜的对象。没有成年的孩子,杀了人不会受到刑法的制裁,这出于保护青少年的考虑,却缺失了对迷途青少年的教育。犯了罪,只需要去少管所呆几天,就可以被社会保护起来,重新进入社会中生活。保护的爱,成了一种罪恶的温床。不负责,成了社会的常态。

森口老师从一个温顺负责的老师,变成恶毒冰冷的复仇者,从丈夫那样博爱主义的信徒,变成了以暴制暴的执行者。何尝不是这个冷漠社会的必然结局。餐厅里,那个温暖家庭在用餐,可爱的小孩子跑过来给森口送了一块糖,这个场景,才是森口一直心目中的理想啊,这触动了森口最柔软的地方,所以,半路上,她扑地而痛哭。

社会是冰冷的,导演是绝望的,所以他在电影里极尽残酷的讲述了这样一个黑色的青春故事。想起曾经杨德昌引起轰动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的镜头同样冷酷、冷静,但是却是十分可观的在记录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那些孩子。中岛哲也显然更加愤青和情绪化,他也因此,将这个血淋淋、赤裸裸的黑暗故事,讲的更加直白而惊心动魄。

告白影评(三)

电影《告白》是一部关于青春题材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却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并未有对阳光积极的青春表示肯定,也没有对青涩的爱情表示出那种纯洁的美好。它太关注与人性的阴暗,整个电影给人带来更多的是观影的不适和紧张。但对于一部带有惊悚意味的电影来说能带个观众这样的感觉那代表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又回过头来看,自电影诞生与兴盛,有几部电影能把惊悚与青春放在一起。我想就算有也是寥寥无几的,因为从人们以往的认识来看这两个话题似乎实在是有点太不搭调了。但这部影片却做到了,两者配合的相得益彰。而且从影片的整体上来看,与惊悚题材的电影无论从制作上还是从理念上都有巨大的差别,甚至是离经叛道。但其产生的效果却与前者如出一辙。这么一部独特的电影它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些的?那么我们就从画面,声音,整体构架上去仔细的分析这部电影。

画面

如果确实要给这部电影的画面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多而不杂,平而不虚。影片的面面延续日本电影的一贯风格,严谨的镜头语言,唯美的画面效果。似乎这些都可以定位日本的大多数电影,但是作为惊悚系列的电影,这样的处理在很多人看来却是华而不实的,镜头严谨必然让人产生不出视觉的不适感,画面唯美必然显得不够紧张。因为从以往的惊悚题材电影上来看,主观与低角度永远是主体,因为那样才能让观众真正感觉出恐怖感,但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告白》它实实在在的做了个大胆的实验,影片中镜头很碎,不像以往一个镜头摇出几个景。但镜头固然多,导演却抓住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每个画面中故事的主体与重点,这点与唯美的画面配合的相当完美,无论从对焦与用于转场的空镜头都处理的极其紧凑,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没有用的,每个画面都充满张力和力量,似乎都在讲述着无数的故事,每个画面都能引出观众的想象,所以往往是观众的思维总是跟不上影片的节奏,所以导演故意把影片的节奏弄得缓之又缓。但这也并非是考虑到观众的这个因素,不能让观众完全看懂但又不能让观众完全看不懂,那么也只能让观众看清楚个大概,这样又引发观众更多的想法,使得影片更加的紧张!从这点上看就不难看出电影的精妙之处,它完全摒弃了以往平面式的叙事而更多的是从心里上进一步的崩溃观众。所以这部影片的镜头多但是不杂,另外影片镜头的角度没有用到低角度,角度大多数是平视。平实的镜头大多是给大家带来生活化的视角,很平淡也很虚,大体看来不实在。但同样的效果配合上不同的音乐却显得格外的不同,那么音乐上又有什么文章呢?

声音

在声音的处理上影片与大多数同类电影如出一辙,甚至还逊色于某些优秀的惊悚电影,但它在一方面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与画面的配合!在画面的部分提到了音乐,那么这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音乐。该影片的原声很多,音乐相当丰富,因此它始终也没有一个主题的音乐出现,那么这就给影片的深度上提供的大量分量。总是使人揪心和不确定。也许就是导演最初的意图。就像影片出现大量的声画分离一样,怎么看都像是一张诡异的笑脸。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具独特的部分。永远让观众看不清导演的思想,但又似乎可以抓到认知的影子。

构架

一个电影的构架是决定于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导演是否能够讲清楚一个故事,就要看影片的整体构架是否合理。蒙太奇作为一部电影的灵魂就是因为它在构架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构架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相当重要。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它精妙的购架。《告白》的构架相当巧妙,这从片名上就可以看出,导演在这个上面是煞费苦心。这部电影的故事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有着多维角度的立体状。它不但讲述人物故事而更多的是在进行心灵的独白,但这种独白不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这已经是一个突破。而这个恰恰又增加了影片的故事性。使影片看上去不单调。其实假使抛去这些方面单从故事上来看,故事简直是无聊到了极点。所以单从这点上来看。导演注重的根本就不是故事,而这也恰恰印证了影片的片名。它的视角在于意识,关注的是人们肉眼看不到但却可以表现出来的东西,所以它的整体构架已经不能单纯的从讲故事来分析,而是要把自己的心灵和电影的主题调到一样的频率。这个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总是以一个思维去引导着你走。让观众完全入戏,是一种催眠式的结构方式,所以观众根本上也就不会注意到结构和剪辑的影子了。如果非要从技术上给它一个解释的话那么一句话便能概括。它的结构是一个哑铃状的,把大量的故事个人物复杂的关系放的中间,而其余两部分更多的是情感,但这么一讲对于一部以意识为主导的电影来说无疑是残酷的,因为毕竟抛去的是更主要的东西。

《告白》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获得了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但单从这些上来看一部电影的成败又是不可取的,一部电影的成功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是要取决于观众对它的认知和肯定,面向观众是一个导演的品德也是一个导演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告白》做到了这一点,它反映出一些存在却只能是感知的东西,但重要的却不是这一点,是观众能够真真切切体验到这一切,是体验而不是领悟,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差别所在就是体验与领悟的差别,电影是视觉文化它必然要做到立体,必然要让观众在一定意义上身临其境,《告白》的成功便在于此。

告白影评(四)

认真看了日本片《告白》,感觉又是一阴霾日本特色电影,特别日本人对死亡美学独特最求可谓世界独树一帜。我倒是想别的,无疑《告白》是悲剧,以我的理论,无疑悲剧是英雄的专场,从古希腊的英雄命运悲剧,到近代的英雄个性悲剧,无不是强者,因为强者才能体现尽管强也是无奈的悲情。比如俄狄浦斯王无力对抗命运,将军马黑白嫉妒个性造成悲剧,或者李尔王爱受奉迎的失败。无疑《告白》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普通的老师、家长、学生、小孩。当然现代由于普通认为影视节目的主要消费者,以普通人的悲剧打动普通人的观众无疑符合商业利益。

说回弱者,女主角悠子开始给学生读走红教师樱宫正义的书中内容:“内心软弱者会欺负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选择忍耐或寻死吗?”实际整个电影就贯穿的多数学生欺整一两个学生的场面。实际很多学生随大流,很多事情也是一知半解,唯恐自己不跟着做就变成人民公敌的羊群心理。其中女生北原美月由于她的惩罚分数是零,就遭同学虐待。尽管电影没有明确说,大概北原是很多心理电影中患有人格分裂的心理病,表现的症状就是意识恍惚,忧郁,感情淡薄,跟A学生渡边修哉混熟,常说一句话就是“另外一个我”。国外喜欢用人格分裂病在文艺创作上,实际我看国外香港的心理网站,他们比我国关注多了,这样忽视北原这样的学生,估计也是有点文学夸张。当然北原也是lunasea变态投毒者,而且以为同神秘力量可保护自己脆弱心灵的人,可见北原是既是聪明的学生,但是又十分愚昧的弱者。

学生B下村直树不同于北原是无论体育还是学习都很差,不单认知能力差,而且常被同辈欺凌,显然就是个人能力的弱者。B喜欢归罪别人,出现精神病的时候甚至怎么是生还是死都高不清楚。这个很大程度跟他母亲喜欢推卸责任到别人身上有莫大关系,同时B母亲常说自己儿子善良优秀。我想这句话是给一些所谓热血教师和当红教育专家当头一棒。首先B母亲电影从不见其丈夫,可见是隐性单亲家庭,母亲不懂与人相处,儿子可想而知,大概她本身也是自大、主观引发自己不能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只能通过日记抒发自己情感。自然儿子不能日记表达,但是乏于交往和母亲一样。现代社会鼓励人创新发明,使到整个社会气氛喜欢激励,缺乏从前封建社会的“安于现状保守教育”。现代社会不少人以为自己懂得一点点就能够拯救地球,奥特曼打怪兽,显然热血教师维特就是这样,问题都不清楚,就凭自己一腔热情就可以解决问题。我觉得核心问题就是社会那些所谓偶像派,比如樱宫正义之类,喜欢写一些煽情励志,一些不知道社会复杂就以为那些人讲几句动人的话就能得到神谕一样。其实B的教育本来就要他自己知道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是让他表现给人看。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学生A渡边很有能力,以为把能力作为吸引人注意的误区。当然渡边另外有的精神病,强烈被母亲抛弃强迫症。症状不说,倒是其母亲对待生活什么事情就至于物体研究的角度,使到自己和儿子都是情感的弱者,把自己和他人都作为物化或机械化,尽管以为自己很精明、精密。实际给人拆开虚伪思想深处,对其伤害反而最大,因为挑动自己知道自己是那么弱小。渡边杀北原就是最好的表现。所以我想社会总鼓励人机械化的完成一些事以为完美,值得反思。

本人应该先写主角森口悠子老师。只是我前面的说的人看完后都能有个脉络把握,但是悠子我是实在不能把握。比如悠子为什么做教师,对樱宫的爱慕说明对教育的向往,但是又因为别的老师出了个拍照门又担心在教育工作出事。女儿的关爱,为之报仇的决心,可见女儿在地位很重,但是照顾女儿老太太入医院,缺要服从工作,没有分到照顾女儿的时间,固然制造学生杀她女儿的机会,同时批评教育制度做很多无用的额外功。显然电影也志不在此,但是值得我怀疑她爱女之心。悠子如此深重怨念最后也说自己不能原因A,但是最后却说给A的教育,显然她与美月餐厅上小孩给她送礼物不足让良心启发的理由,同时悠子看渡边网页知道渡边根本不在乎自己生命,杀他不是最好的整治,最好她用一句开玩笑回应渡边显然是回应之前渡边两次想杀人都说开玩笑的回应。只是我认为文学意义大于实在意义,如果悠子以记恨的方式记忆这话,那么就是没有想解救渡边。反正悠子我认为太复杂,总觉得突然情绪杀人就是渡边杀美月、或者B杀小女孩那样简单粗暴。悠子贯穿整个电影来说,她应该不具备甚远计划的人,同时樱宫阻止她抽艾滋血也是这个解读。反正我搞不通。所以尽管我认为悠子是个弱者,但是说不清她什么弱。

总来说电影开始悠子的告白很能反映一个完整的故事,后面只是反映不通的人看同样的事情并非另外一个所认为。电影手法很想日本一名电影《罗生门》的表达方式,不过显然录音机效果强于摄像机效果,实力还是跟《罗生门》有很大差距。

野山影评


野山影评(一)

赵本山小品里说“村里的鸡怎么看、鸭怎么看、鹅怎么看”,这大概就是贾平凹《鸡窝哇的人家》里那些农民们的心理状态。那时的他们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别人家的八卦”除了能成为家长里短的谈资,更能让家庭分崩离析。改编成电影之后,《野山》则用一个“换老婆”的故事凸显了“人言可畏”的现实性。禾禾和灰灰原本亲如兄弟,但由于禾禾跟嫂子桂兰“过从甚密”,始终逃不开村里人的风言风语,爱面子如命的灰灰闹到家里鸡飞狗跳,而桂兰也是个自主意识极强的女性,两人索性离婚。之后灰灰就跟禾禾的前妻秋绒结婚,而桂兰则跟禾禾搭伙过起了日子。这原本就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但是在那个观念保守的年代,这样的换妻还是相当前卫的,因此它对于80年代的婚姻观意识探索方面走在了前面。

不过作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野山》更多的是表现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意识层面所出现的变化。其中对比最明显的莫过于禾禾和灰灰。禾禾喜欢“瞎折腾”,总是琢磨挣钱的道儿,烧窑、养鱼、卖豆腐、养蚕,虽然总是以失败告终,但这种探索和坚持精神十分可贵。相比之下,灰灰就属于“保守派”,他守着一亩三分地不思进取,就连刷牙这种事觉得这些是不正经的洋玩意儿,“当农民就要像农民的样子”,对于流言更是没有忍受的能力。通过类似的人物,它触及到了传统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以小见大,从中可以管窥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所酝酿的细微变化。

亮点1

第47分钟,郁闷的禾禾到城里吃饭,因为看球时骂中国队“笨蛋”而惹恼邻桌的客人,两人动了手。禾禾借着酒劲儿发起了酒疯,站在马路中间咆哮:“我怎么了!我想钱也不是,我花钱还不是。”然后满地撒钱,晕倒在地。是不是觉得这位禾禾的扮演者很眼熟?他就是《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中饰演金大柱的杜源,国家一级演员。出演《野山》时他才28岁,而且这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亮点2

第74分钟,秋绒相中对了灰灰,说:”你要是不嫌弃的话,咱们两家就和在一起。”早就对秋绒有了感情的灰灰很谨慎地问:“外人会不会说咱们呢?”但是当激情来的时候,还是女人更理智些,秋绒说过一阵子找个媒人来说和,就能堂堂正正结合了。尽管影片之前已经多次暗示和铺垫了,但是当“换妻”真的出现时,还是会多少让人很意外。

野山影评(二)

影片《野山》(1986)描述两户农家离婚后与对方的配偶结婚,这个中国式换偶的故事不仅票房大卖,还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美好结局:5月20日,马尧海等22人聚众淫乱案一审宣判,马尧海因态度不好,“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始终缺乏清醒的认识”,被从重处罚,获刑3年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月21日媒体披露,人民银行东莞市支行领导方达文等6人私分国有资产3000多万、受贿总计近百万,却都被判处缓刑。

有论者质疑:私分巨额国有资产并受贿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为何敌不过“聚众淫乱”,前者可以从宽从缓,而后者只能严惩重判?

古人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饮食和男女之事,属于私生活的范畴。构成犯罪须有受害者,换偶的受害者在哪里?据说它侵犯了公共秩序和主流的道德观念。一种不以赢利为目的、主客观都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于私密空间发生的行为,对公共秩序的侵犯体现在何处?

古往今来,如果没有对主流道德观念的冒犯,人类至今还停留在原始社会。人对这个世界(包括人本身)的探索和发现永远不会满足,永远都在尝试各种可能性,对人这种最可贵的品质予以尊重和包容,才是文明社会真正的主流。人们需要做的,是将对主流道德观念的“冒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而不能任意解释,甚至无中生有地无限夸大其社会危害性。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扞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同样,即便我个人无法接受换偶,我也认为你有这个权利。换偶有罪,用花卷换馒头、白面换大米是不是也有罪?

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国家、法律、道德在本质上都是为人的自由服务的工具,这些工具总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以适应人们对自由、权利的理解,更好地服务于人本身。

年元旦晚会上的小品《大米·红高粱》,郭达那一声声高亢、悠长的“换大米”,令人们哄堂大笑的同时,也勾起了对票证经济不无苦涩的回忆。尽管1997年刑法才废除“投机倒把”的罪名,但“投机倒把”在流通领域早已不复存在。而“聚众淫乱罪”过去近20年并无一例实际判例,足以证实这一罪名早就名存实亡。

可见,倘若法律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具体条文的理解和执行,明显倾向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方面。人不是物,但人有无权利支配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我们鼓励自愿献血和遗体捐赠,却严加惩处自愿的换偶?前者是公益行为,但后者至少算不上对公益的损害,它只对自愿参加者产生影响。

法律和道德都需要与人们对自由的理解相适应。“饿死事小,失贞事大”勿须多说,曾几何时,社会主流对裹脚这种大规模摧残、虐待女性的丑恶行径趋之若骛,文人雅士津津乐道:“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苏轼《菩萨蛮》)

女性自然的天足成为嘲笑的对象,嫁人都很困难。这种可怕、丑陋、变态的审美观、道德观居然绵延了上千年。清兵入关,“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且禁绝缠足。汉族男子剃去头发,以示臣服和归顺。然而,清王朝竟奈何不了缠足之风!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有“男降女不降”之说。

不堪回首的荒唐年月,开个家庭派提、跳个舞,就是道德败坏,流氓罪伺候,其根源究竟在哪里?道德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对待换偶,应该像面对第一个丢弃裹脚布的女性和用山药蛋换馒头的农民,对这样充满争议而又不具社会危害性的自愿行为,主流社会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一定的空间。

野山影评(三)

在众多的犯罪电影中,最吸引人的在于警探们在破案过程中那抽丝剥茧的过程,如像八毫米、暗流之类,本片在情节的设计上与以上类型的电影略有不同。这部犯罪电影的主角是犯罪者而不是警探。

影片开始并没有像普通电影那样向你展示一个谋杀案,然后大侦探出场,我们在看罪案类电影时,经常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案件的复杂,可是真正有几个案子可以做到一波三折呢,玩尽杀绝中做到了,影片的故事发生地点,没有选在犯罪率超过的纽约、芝加哥这种大都市,而放在了佛州的一个小镇上,温暖和煦的佛州,宁静的小镇,就在这里孕育出一个惊天的大阴谋,一个阴谋中有套着另一个阴谋,一环扣一环,观众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像在预测风云变化的天气,起初晴朗明媚,突然间阴云密布,似乎大雨将至,但突然天气又渐渐明朗,此时观众们好像抓到了电影中的蛛丝马迹,预测到了结局,认为即将烟消云散,真相大白,正在此时,剧情再次风云突变,迷雾缭绕,观众们顺着电影的发展,似乎探索出走出迷雾道路,可当电影结束一切真相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才发现自己被耍了。

本片的情节变化颇多,整个案子也是离奇诡异,但每次剧情的变化,编剧们都能自圆其说,影片中的阴谋之深,计划之复杂周密令人惊叹,本片作为罪案电影,在故事的铺垫上是从犯罪者的角度出发,这和迈克尔道格拉斯的超完美谋杀案类似,但平心而论,超完美谋杀案这部电影实在配不上超完美三个字,反而觉得本片应该改个名字,叫超完美阴谋。

本片除了故事情节上的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外,众多的帅男美女的云集和大量的情色场面也是吸引人眼球的重要砝码,马特狄龙、凯文贝肯、内夫坎贝尔、丹尼斯理查兹这四大主演中既有邦女郎,又有尖叫女王,电影中凯文贝肯的露点镜头,内夫坎贝尔和丹尼斯理查兹的女同镜头,以及马特狄龙和丹尼斯理查兹多长肉搏让这部惊悚犯罪电影又打上了情色影片的烙印。这样一部既有惊悚悬念而又性感撩人的影片可以堪称是罪案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貌似玩尽杀绝还有两部续集,但从制片方对续集采取的直接发行DVD的态度,也可以看出续集质量之差,不看也罢,就当没有续作,免得因狗尾续貂之作毁了前作的经典。

越狱影评


越狱影评(一)

大银幕上有《肖申科的救赎》,小荧屏上有米帅的《越狱》,有了这两部珠玉在前,再拍越狱题材的影视剧,恐怕很难赢得当下观众们的青睐。不过阿根廷导演格拉希罗执导的这部《越狱》却是例外,本片虽有一个越狱的名头和故事主干,但内里其实是一部政治惊悚片。

对照《影子写手》——如果说,前者是对“上流社会”和表面文质彬彬的政治阴谋进行描绘的话,那《越狱》就将摄影机伸向了底层,通过对一群肮脏、猥琐的越狱犯人的着力刻画,折射出了阿根廷当代史里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从悬念营造上来讲,阿根廷的《越狱》要比美国的《越狱》差远了,在影片的前半部,基本没有太多的矛盾阻碍犯人的越狱计划,只是到了最后两天,才有了功败垂成的紧张气氛,不过导演也是虚晃一枪,犯人们最终还是成功的逃出升天。

若仅仅是这么个故事,《越狱》没啥价值,不过当犯人们在发掘地道时无意间挖出了一个藏骨坑时,整个故事的主旨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从《越狱》变成了《盗墓笔记》:犯人们逃不逃的出去以及用怎样的方式逃出去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该怎样面对这些尸骨?越狱的犯人们很尊重死者,他们用古老的原住民仪式对这些亡魂做了超度,请求亡魂允许自己通过他们的领地,并承诺逃出去后会把这些尸骨的情况公之于众。于是,一个逃犯找到了记者,开始面对面的讲述这个故事,整部影片就是这样展开叙述的。

重点就在于那些尸骨的来历,按照影片的介绍,那些尸骨是在1970年代阿根廷军事独裁者魏地拉总统统治期间埋葬的,当时,魏地拉总统正在阿根廷全境发起一场“肮脏战争”,用残忍的手段折磨并杀害持不同政见者,究竟死了多少人,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而这场发生在阿根廷的“肮脏战争”也是斯时横跨整个南美洲的“秃鹫行动”的一部分。所谓“秃鹫行动”,是由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巴拉圭和乌拉圭六国军方、警方及特务机构合作进行的,这些国家的独裁政权同邻国间相互交换信息,绑架、拷打和暗杀持不同政见者及来自其他成员国的流亡者。有资料显示,美国政府对“秃鹫行动”心知肚明,基辛格、福特等人甚至直接对之给予了支持——基辛格就是代表尼克松总统访华的那位,还拿过诺贝尔和平奖。

《越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到了片尾,现实中的越狱犯对着摄影机讲述起了他们的故事。那个监狱就是一个人间地狱,常常有犯人带着淋漓的伤口被看守架回牢房,监狱中也一直流传着犯人被折磨甚至肢解的流言,所以,阴森、恐怖的地下室根本没人愿意去,这无形中也给越狱犯们加了一道护身符。

1998年,魏地拉被软禁;2010年,阿根廷一家法庭判处他终身监禁,当法官宣读判决书时,许多其统治期间受害者的家属开始尽情的鼓掌欢呼,而对这段恐怖的历史,班德拉斯主演的《梦想阿根廷》也曾有所触及。

其实《越狱》这个题材在许多地点都能适用,譬如卡廷森林,譬如金边郊区,譬如卢旺达的小镇。

魏地拉是第一位访华的阿根廷总统。

越狱影评(二)

看到越狱第四季第22集最后几分钟的时候,发现萨拉带着小迈克尔和林肯、马宏他们一起去迈克尔的墓碑前祭拜,很疑惑为何迈克尔就这么死了,直到看到越狱特别集迈克尔再未走出那扇通往自由的门时才懂,越狱也就因此和我说再见了。

花了差不多三个月左右的时候来看这部口口相传的美剧,宿舍的龙哥曾经花了四年的时间来守候,每次在宿舍听见那句“previous on prison break”标准的美音响起时就知道新的一集又出了。那时候听龙哥讲什么迈克尔是神人,讲什么T-bag就是个小混混,讲什么在监狱里面还有用一个鸡爪子做决斗的老大,我总是一愣一愣的。如今当我看完整个越狱全集的时,我全都明白了,原来一切是那么自然而又简单。尽管龙哥说后面的两季拍的不如前面的好看,有些牵强附会,但我想既然导演能拍下来,证明已经花了很多心血了,结局应该还算比较正统吧。迈克尔死了,但其他人都活的很好,做出点牺牲也值。

这部电影虽然叫越狱,但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东西。例如有人在其中看到了管理的策略,有人看到了自由的无价,有人看到了非亲兄弟胜过手足而母亲为了利益可以杀死儿子,有人看到了监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监狱生活又是怎样,还有人看到了政治完全可以被利用,所谓的总统不过是个傀儡,再加上其中包含的智慧,忠诚,信任,真爱,同情,正义,邪恶,除了这些,还有太多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不仅吸引人,让人深深的沉浸其中,还能从中学到东西,绝对是一部经典的美剧。

迈克尔为了寻找到自由,为了能和家人在一起,亲自越了两次狱,第一次为了救哥哥林肯,第二次为了救女友和侄子,至于特别篇中是为了救妻子和孩子。其实他的要求很简单,根本不想参与到利益争夺之中,锡拉在他看来根本一文不值,这就是对自由的最高向往。他选择了和同样聪明的母亲截然不同的道路,告诉我们人生除了利益、金钱、名望外还是有其他一些更美好的东西的。

就写到这里吧,感谢越狱这三个月的陪伴,感谢迈克尔的才智,感谢林肯作为兄长的关怀,感谢苏克雷对朋友的忠诚,感谢马宏的艰难转变,感谢萨拉的同情和正义之心,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贝里克,尽管他外表看上去不咋的,也很贪财,内心其实很弱小像个未长大的小孩,但他最终为了朋友选择牺牲自己,他的死为他人带来的幸福,他绝对不可忽视。

越狱影评(三)

因为放假了,所以才能有很多时间上网,所以才能过瘾地看《越狱》。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经典的连续剧,不仅因为它的剧情复杂,引人入胜,更因为它饱含了很多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它让我看到了原本陌生的认识如何逐渐地成为朋友并相互信任,就像Charles和Benjamin Miles;如何去真正地爱一个你所爱的人;如何坚持原则信守承诺,正如年轻的David虽然出卖了scofield,但是他仍然把David带出了高墙;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家伙其背后的邪恶的本性。此外,片中还充满了亲情,兄弟般的友谊,以及男女间真挚的爱。此外,它让我看到,就算是恶棍,在家人面前也会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就算是副总统,也会是个政治恶棍,走狗。这部连续剧是一部教给你如何做人,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对别人重要的人。如果你对轻微的血腥场面不过敏的话,我强烈地把这部电视剧推荐给你。

后记:关于它的剧情方面,我不得不说上两句。真的是很精彩,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你都必须仔细观看,也许它就是后面推动剧情进展的原因。一些以前出现过的感觉没什么用的片段,再回过头去看后,竟然发现那就是后面剧情中的一些事件的起因。就这点而言,真是让我不得不从头到尾地多看几遍。另外,影片剧情的发展很自然,不想某些台剧,生搬硬套,整个130多集。

随波逐流影评


随波逐流影评

1

电一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了把普通人平凡而操蛋的生活在银幕上面表现的特别一点,编剧们总会异想天开地对剧情进行浓缩汇总夸张,让一切的巧合发生得理所当然。

而我始终不能理解的是,作为全片的根基的让阅妞无数的男主角动心的本应出彩而特别的女二号为何会被塑造成这样涂有外表头脑幼稚的形象。促成这 么大剧情转折的关键人物必定有更多的亮点才行。如果硬要她不懂ED、看青少年杂志、思想幼稚的话就必须把男主角塑造成喜好这类得人才行啊。阅女无数、喜欢 95以前音乐、品位高雅、事业成功的男主角需要怎样的动机才可能对这样的女人动真情呢?这是个问题。

当然,比起直接上地震来改变剧情的《战国》来说。好莱坞的这些爆米花要做的专业的多。

2

全片最给力的,要数妮可和那两个小孩儿的表演。看完此片越发觉得,其实妮可真应该去尝试尝试喜剧,我看行。正片演多了就太容易被定型了。就像吴君如,一提到她就想到无厘头的香港喜剧;可还有几个人记得,她那些精致的正剧形象。

而两个小孩儿,虽然只是耍小聪明卖乖。但真实卖力,挺出彩。

3

看剧照的时候就误把亚当认成了阿本。才发现两人长得挺像。就是亚当老了一点,肉多些、脸松一弛一点。yy一下,要是亚当包装包装走偶像派;阿本走恶搞喜剧明星的戏路的话就精彩了。

4

后半段还好,前半段还有点不顺畅的地方。特别是rihana和Bruno的配乐的时候,本来就短,剪辑还没有来得及跟上,做的很不专业。画蛇添足了。其实与其说不专业毋宁说不干脆。明知效果不好,可就是想去和观众套近乎,纠结一番之后就这样随便了

要我说啊,ost什么的还是原创的为好。特别是喜剧的,找个欢乐点的就行了,也花不了几个钱,还特别内涵。

5

其实安妮斯顿和亚当在20年前双方都还没红的时候就认识了,合作这还是第一回。不知道之前他们干嘛去了。

安妮斯顿的国民姑娘形象保持的不错。个人觉得和皮特的分手其实大大的帮助了她的事业。

大叔影评


大叔影评(一)

有很多人说《大叔》是韩国版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其实它却是《怒火救援》的翻拍。

但如同《疯狂的石头》之于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以及《三枪拍案惊奇》之于科恩兄弟的《血迷宫》,《大叔》算的上是一次成功的借鉴。这是韩国电影步向国际大片行列的又一次尝试,合理地借鉴优秀作品并结合韩国观众自己的观影取向进行改编,对于电影艺术相较落后的韩国商业片,这些都是其成功的必须要素。萝莉与大叔的故事不仅仅需要一个可爱的萝莉更需要一个合格的大叔,《怒火救援》选择的是动作片人气影星丹泽尔华盛顿,用好莱坞激烈的追车、枪战作陪衬,而《大叔》便找来帅气的元彬,添加的是人体脏器黑市买卖的噱头,血腥动作绝对限制级,真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同时期出来的另外一部韩国影片,却是非常的狗血,同样是商业化的《超能力者》却只是学会了《大叔》的一招——只是加入了帅气的男明星去支撑单薄无力的剧情,显然和《大叔》不可同日而语。混乱的剪辑,跳跃的剧情,导演的掌控力薄弱,都成为它的硬伤。相信《超能力者》这种不伦不类的韩剧很快会淹没于影迷的指责声中。

有人指责《三枪》的低级趣味,也许看过《血迷宫》的都不禁感叹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缺失将会给中国电影发展造成多么大的阻碍。

大叔影评(二)

是偶然遇到《大叔》的,我不太爱看韩剧、不了解元彬、金赛纶。不过之前看过金赛纶的《旅行者》的影评。吸引我竟企图用校园网的网速下载这部电影的动力是《大叔》贴片广告上的一句话“韩版《这个杀手不太冷》”,《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经典我已经不能再多说什么了。顺便提一句,它也是我观影的启蒙片。看完这片子了,感觉慢慢说吧。

首先这片子开头三十分钟确实是在重拍《这个杀手不太冷》,看看人物设置吧。一对邻居。小女孩小米跟她吸毒、在酒吧跳舞的母亲。另一方一个背景不明朗、身手无敌的男子元彬(因为他剧集的名字不好听)。像吧?再看看前半个小时的剧情。先是说小米跟元彬之间的平静的生活,后来当然平静就是用来打破的,小米的母亲掺进了一起毒品交易,小米和她母亲被黑社会掳走。然后元彬就踏上了千里救小米的征程。听起来元彬很够劲吧!不过如果你还想接着看《这个杀手不太冷》,很不幸剧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后面是韩版的《怒火救援》,真真的跟《这个杀手不太冷》没关系了。先上两张图再说。

见过这么帅的杀手吗?没有,所以说他不是杀手,再说就要剧透了。

这是金赛纶演的小米。感觉怎么金赛纶越长越小,在《旅行者》里貌似都比这里只大不小。

好了看完剧情,比较一下两片吧。因为剧情原因我们只拿前三十分钟的《大叔》说事儿。韩版的跟好莱坞版的感情处理确实很不一样。《大叔》里的感情充满了东方的韵味而且在另一种方面也更加饱满。也可以看出来就像日本的恐怖片好莱坞怎么也学不来精髓一样。《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外露情绪的除了那句害得他们搬家的“He is my lover”跟喝牛奶那段戏以外就没有多少了,而且记得里面让。雷诺一直很不怎么敢领那个女孩的情。小米则喜欢整天缠着元彬,有时自己家不方便的时候晚上也在元彬家睡觉元彬表面冷冰冰,但有个镜头透露了他的感情,就是他故意把香肠拉出来想留小米吃饭,后续的剧情也解释了他对小米的感情即对妻子和未出生孩子的愧疚。但是我想问一下编剧一定要给元彬个理由吗?等会儿关于编剧的白痴我再另开文讨伐。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金赛纶的演技了,整个《大叔》里面最感情喷薄而出的一幕戏是小米对元彬的独白,伴着眼泪说的观众心颤。台词我就不重复了,编剧在这里还是表现了出力的。小小年纪绝对演技派。感觉同样生活在好莱坞的差不多大的范宁有演技多了,更别提徐娇了,在《旅行者》里,她独挑大梁,真的是只有她一个人的戏,拿到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最佳电影,这部电影我以后再写篇影评。小米的那段独白太肉麻了,我说不出口,在这里说一下元彬里面最动人的台词吧!“才分开几天,就不记得什么样子了,要是有张照片就好了。”

接着我们来聊聊白痴的编剧,首先夸一句,片子里前后呼应,伏笔做的还可以,至少故事都说圆了。不想某些导演连故事都讲不明白还玩哲学呢。比如小米的游戏卡、小米做的美甲,小米给保镖贴的创可贴。另外提一句,小米给元彬做饭那段挺温馨的。拿到片子后我最关心结局元彬死了没?因为《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结局一直让我唏嘘,不能释怀啊。我调到结局最后一个镜头看到元彬抱着小米,我放心了,到底还是韩国人啊,不能让这么帅的哥死咯!三十分钟后,元彬开始了拯救小米,编剧的狗血就在这里开始泼洒了。你说你安排黑社会好端端的贩毒品不就得了,你干嘛让他倒卖器官啊!最后还弄出了一个眼球交给元彬这把我给恶心的。剧情里有一支警察的分支剧情,这剧情的作用是解释元彬的来历,解释他为什么这么强大!但是你给那帮警察那么多戏份干嘛?我开始还在想那正义的警察之师是不是在后来要干点嘛啊?结果他什么也没干,前面抓了那么多毒贩,摆了那么多pose,最后只为了把元彬塞警车里!还不是元彬一个人像超级英雄一样搞翻贼窝。警察过多的剧情严重的抢占了小米的戏份,三十分钟后都几乎看不到她了。剧情狗血狗血到什么程度?当看到那变态医生要切掉小米的眼球时,一个给保镖的镜头已经完全泄露了一切。我想众观众肯定都能猜出来保镖把变态医生给干掉了,用他的眼球代替了小米的。就是这么明显的推理,就仅次于明白着告诉你了。结果还让元彬怀抱着变态医生的眼球哭的影影绰绰的、为了那个差点拼了老命的跟人搏斗,还让他最后干掉boss之后拔枪自杀。何必呢?何苦呢?我们都知道结局了,我们就眼巴巴的看着元彬像个傻×一样的被人耍。干嘛呢?黑色幽默呢?

大叔影评(三)

昨晚边复习边看完了元彬主演的《大叔》这部电影。自从看完蓝色生死恋之后,就很少再看元彬的作品了,在印象中,这好像算是第二次吧!还记得在看蓝色生死恋的时候,很多女生都深深地为元彬着迷,因为他俊俏的外表,阳光的形象,执着的对爱的追求。

再看元彬在《大叔》的形象,很颓废的一个角色,一个丧失了妻子之后就在民间隐姓埋名做当铺生意的前特殊要员。他与世隔绝,不喜欢说话,也不接触外人。留着长长的,遮住眼睛的头发,却更显他的深邃和神秘,就连隔壁的小女孩小米都觉得他应该是适合在监狱里呆的那种人。元彬的新形象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颓废的感觉,不苟言笑的他将这样的颓废,对生活的无望诠释得淋漓尽致。甚至对隔壁的可爱的小女孩他都不加理睬。

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偷东西,有个吸毒的妈妈,被老师和同学们讨厌,没有人疼爱和喜欢,却使这个隔壁的大叔敞开了心扉,让他重新感受到了爱,看到了生的希望,甚至在最后不惜为她一个人直捣黄龙,只身闯进贩毒份子集团,只为了要救出可怜的她。

在电影中有一幕是小米在小店里遇到了大叔,但是她因为白天大叔假装不认识她而生气了,她故意地从小店里偷了一包东西走出去,想气他。大叔在小巷里追到了她,然后她回过头哭着对他说:“是不是连你也讨厌我?如果连你也觉得我讨厌那就没人喜欢我了!”看到那一幕我哭了,金赛纶演的这个小米实在太好,让人感觉不到一点破绽。让人好像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可怜的小米的内心的孤独和无助的感受,在学校被人嫌弃,在家里妈妈也不管她,一个没人疼没人爱的孩子,唯一愿意听她说话的人就是这个隔壁的神秘的大叔,尽管她妈妈告诫他会是一个坏人,但是她还是常常往他的当铺跑,一个单纯天真的小女孩,只是在内心渴望着有个人,至少有个人能够不讨厌她。

在电影结束的前一幕小米和大叔紧紧地抱在一起,大叔流着泪。是这个小女孩重新唤醒了大叔内心的温柔,让他重新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爱。他在杀了绑架小米的贩毒分子之后本来是想自杀,但是因为他听到了小米的呼唤,小米还活着,便也是他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或许他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的离世曾让他心死,对这个世界绝望。但是小米的出现,就仿佛冬日的阳光一样,给了他阴暗而颓废的生活一缕希望的阳光。他心里的坚冰被这样一个纯真的小女孩融化了。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的对人性的呼唤,哪怕是冷血无情的杀手,他们对于这些无辜可怜,天真无邪的孩子还下不了手。电影中还有一个配角深深地吸引了我。他绑架了小米,但是也是他放了小米,在最后的一刻他找回了自己的良心和爱。在他的身上仍然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只是他死了,这是让我刚到最难过的,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他的心也是温柔的,敏感的,尽管他杀人的时候丝毫不眨眼。但是他最终还是死在了大叔的手上,因为大叔误以为他也是杀害小米的凶手之一。

但是这部电影有太多过于血腥的画面,让人看到胆战心惊。或许导演是想表达出大叔看到小米的眼球被挖出来之后的那种愤怒,但是我觉得还是有点太过了,有点触目惊心。有一个镜头是大叔不断地用刀割一个人的手腕,直到动脉被割断,鲜血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我至今想起都觉得心有余悸。

比起在蓝色生死恋中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的泰熙,元彬的演技已经是更上了一层楼,不愧这一部电影成了韩国,**年度最卖座的电影。

大叔影评(四)

整部电影的剧情其实简单到用一句话就足以概括,然而对于我这个向来不喜欢看动作电影的观众来说,仍然有着震撼心弦的感动与无以名状的情怀!

虽然我看过的动作电影屈指可数,然而整部影片凌厉的剪辑,连贯的节奏,迸发的血浆依然让我看的血脉喷张,精彩过瘾!动作戏丝毫没有拖沓多余的无用镜头,大叔每次出手的“快,准,狠”给人留下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爽厉感。

最牵动我心的还是元彬与小女孩天然流畅的演技与默契自然的配合!在我看来,演技好坏从来没有统一的绝对标准,只要能让我心有所感,我都会对演员的表现给予肯定!元彬在此部电影动作戏中颠倒众生的飒爽英姿,自然离不开剪辑特效的烘托,但他在片中时常闪现如修罗般隐忍与勇猛的眼神,是经过生命的沉淀与历练后的精华所在,这种眼神不可仿效,无以复制!

天真与狡黠并存的小妹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小小年纪丝毫没有娇柔造作的生硬表演!在片中女孩小米有一个沉迷毒品,落魄颓废的母亲;邻家大叔冷漠寡淡的外表下是一个丧失珍贵亲人后速朽漠落的生命,两个孤单游荡又渴望关怀的灵魂给与彼此温暖的慰藉,虽是生活中平凡到不能再普通的日常简单交流,我却相信他们一定从彼此身上找到一种类似亲人的依靠!所以当大叔不愿承认认识因偷盗被责骂的小米时,小米感受到一种被遗弃的钻心的痛,而正是这次因心灵伤痛对大叔纯真无忌的的倾诉,唤起净化了大叔内心隐匿许久的人性关爱!“如果连大叔都讨厌,就没有喜欢的人了”对于大叔同样是一丝灵魂救赎的微茫希望!

大叔为何义无反顾,赴汤蹈火,置生死于不顾地去救小米,似乎因为在小米遭人责难时自己的逃避而亏欠小米一个道歉;又似乎在小米身上找到某种寄托:对曾因自己一时疏忽而无辜夭折的骨肉的寄托,对继续有理由生存下去的意义的寄托,对这个世间唯一给予自己温暖关怀的寄托;或者是对这个邻家小女孩悲惨命运出于正义感的悲悯天性,无论是何种,人性的复杂情感在整殇酝酿后,化归为简单直截的对某个信念的坚定守候!听从心的指示去做对于自己来说不再后悔,无愧于心的正确的事!

巅峰对决时大叔每次决绝的出手,每个凄厉的眼神都让人过目难忘,令人激赏!大叔的复仇没有背负太多国家道义,铿锵风云,时代责任,反而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当生命的意义荡然无存后,无论之前的疯狂杀戮,或是当结束了最后一个敌人生命时的冷静求死,元彬的表现都有着全然的震撼与深度的惊艳!

影片结尾,当大叔最后对小女孩索求一个拥抱时,我想到曾经在医院走廊大叔与挚爱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那个温暖拥抱,此时的小女孩对大叔来说,已经是这辈子可以继续守候的亲人的存在了!

喜欢《死寂影评》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