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最美书香读后感 > 地图 > 最美书香读后感

最美书香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字字珠玑,淡淡书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欢迎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1】

五百年诗词之沉淀,三千年历史之光阴,传承儒家之文化,在如今喧嚣世间,如一弯清泉,净姝心之空灵。

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

不妨当个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千顷沃野,弯下腰,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不加修饰,都能吟出动人的乐章。

没有直白的文字,对不起《诗经》原初的情感冲动,没有含蓄的表达,难以让《诗经》的爱情委婉动人。

本书以清新的笔调优游于《诗经》的田野中,采撷两千年前田园牧歌里的快乐与甜美,那里有纯真无邪的爱情,直抵人心的男女相思,回到《诗经》,找回自然的和美与生活的快乐。

初夏的清晨,阳光明亮而柔丽地从树叶间轻盈落下,碎碎地铺满翻开的《诗经》书页里,异常美好。

这种美好于心底滋长蔓延,缠绕到窗外耸立的梧桐树上。

在这个夏天,梧桐这种《诗经》中就有的远古植物,在和风中落下清凉的树荫。

年少时候,觉得《诗经》就是一部爱情的诗歌,汉、溱、洧、淇之水,透彻清凉,我欲淌之;蕙、兰、芷、蘅之花,招展美丽,我欲采之。

在优美繁密的诗句中穿梭,遥望先古河流两岸的男女,他们的欢笑与泪水,幸福与怨恨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

《诗经》中那么多的爱情真挚而生活化,没有呼喊着伟大与高远,但那些朴实无华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

《关雎》中君子对窈窕淑女的热切追求;《汉广》中男子对游女的盼望与留恋;《击鼓》里流传千载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还有《木瓜》里不分贵贱的真爱馈赠,都是凡人真实的恋情,字里行间,朴素之美尽现。

爱情之外,还有那个时代的劳作与智慧。

伴随坠落的星辰,先民们耕种、狩猎、祭祀、园艺、婚嫁等,这是人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

《诗经》就是那个时代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经》的言辞是一幅幅质朴淡雅的国画中最美的注脚。

或是月光如水的夜晚,或是弥漫芳香的田园,或是那丛丛纤尘不染的植物,莫不失古朴的意蕴。

《诗经》的艺术形象,清纯简约,没有任何粉饰,却深深烙印在人的心里。

应该感谢《诗经》这部诗歌总集。

在高楼大厦灯火通明的现代社会中,当我们开卷深读《诗经》,一下子就回到了星点零落的古代村落。

穿越过三千年的漫长时光,我们依然可以感触到先秦诸民的生活。

阡陌尽头的那个古朴小村,有鸡鸣狗吠,也有男女谈情说爱的身影,在水一方的“伊人”,逾墙的“仲子”,贻我彤管的“静女”。

战事来了,便有了建功立业的豪情与驰骋沙场的雄姿,绵长的黑夜给思妇留下望穿秋水的悲凉,那一个个翘首盼望君归的故事在遥远的年代成为梦中的期许。

《诗经》中的男女是幸运的,他们生活在最朴素的地方。

推门而出是一片舒心的原野,山川与河流让人心旷神怡。

这片广阔的精神天地弥漫着清香,和风习习,人们采摘着植物,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与希望。

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都能够唱出歌来,成为歌谣,也许这就是最高境界的诗歌,不加修饰,却吟出最纯粹的旋律。

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在田野花草间,步行于美妙的大自然,聆听纯美的歌声,执笔飞速记下每一个音符。

《诗经》这部记载着周朝到春秋时期长达五百多年岁月的诗歌总集,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而至,满载着远古意蕴,袅袅娜娜地走来。

远古的和风拂过心灵,感受这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在喧嚣的世界里,涤荡出清澈的乐感。

爱情不经意的流露——《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看《诗经》的时候窗外落着小雨,沥沥淅淅,那关关雎鸠、苍苍蒹葭就在江南这湿润的空气中徐徐打开,充盈丰沛的原初之气扑面而来,似乎一切都鲜活如初。

关关和鸣的水鸟,相伴栖居在河中沙洲。

那善良美丽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左右两边捞它。

那个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思念追求却没法得到,深深长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以睡下……

一部中国诗歌史就在这淳朴而清丽的民歌中悄然盛开,雎鸠悦耳鸣叫,荇菜茂盛生长,古朴醇厚渐渐显露,天趣盎然的曲调像一首天籁之音娓娓动听。

《诗经》以这首以爱情为名的《关雎》作为开篇,不得不让我们承认爱情在生命中处于重要地位。

细读下来,这首诗歌无疑在讲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浓烈追求。

爱情本就无比美好且无可回避,而一些卫道士解读《关雎》时非要说它是歌颂“后妃之德”。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牡丹亭》中的一幕:杜丽娘在私塾中受学,迂腐的教书先生陈最良讲到《关雎》时内心慌乱之极。

那当然,对着一个美丽的深闺少女谈论爱情,不由他不窘迫!于是他试图让杜丽娘相信,《关雎》只是歌颂之篇,而聪明的小姐早在诗句中嗅到了爱情的味道,粲然一笑。

爱情就在此时悄悄埋下了种子,等待着发芽,茁壮成荫。

回到《关雎》,在清脆盈耳的鸟鸣声中,来到这片长满荇菜的沙洲,观望淑女与君子的绵绵爱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田野之中,空气清新,雎鸠和鸣,河水微澜,古朴单纯的情愫渐渐氤氲开来。

风中曳荡着翠绿如墨的柳条,地上盛开着灼灼欲燃的花朵,生动的景致中,君子却孤身一人,这怎么让他受得了?

因此,河岸之上,来回徘徊的小伙子,一会儿张望,一会儿低头。

转来转去,时间不断流逝,河心绿地上停留的雎鸠飞走一只又来了一只,他还没有离去的意思。

雎鸠在斑驳光影之中不停欢唱,男子对着河心开始发呆。

密密麻麻的荇菜如翠玉凝成,青青成荫,它们的茎须在流水的冲刷下参差不齐,涟漪缠绵,叶片如指甲大小,闪烁着晶莹的光泽。

姑娘穿着和荇菜一样色泽的罗布裙子,阳光照在她身上,游弋着微甜的气息。

她脸露笑容,提起自己的裙摆,轻轻淌过清澈的小河,采摘荇菜。

她束起来的头发里有着扑鼻的花香,引得人不禁心旌动摇,情思荡漾。

远处的桃林如云似锦,灼灼其华,绽放着一年的繁华,也开满小伙子的思念与忧愁。

美丽清纯的姑娘已经闯进他的心怀,夜深的时候,辗转反侧都不能入眠,满脑子里都是女子笑语翩跹的模样,婀娜多姿的体态,却是“求之不得”没有办法接近。

著名作家沈从文说过,美都是散发着淡淡的哀愁。

他认为美是理想化的东西,是高于现实的,我们追求它却永远得不到它,就有种愁绪在里边。

有人也说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求之不得,一个人那么挚爱的东西却无法得到,这怎能不痛苦呢。

于是,美天生就连带了一份哀愁。

如此说来,《关雎》爱情的美妙,不仅美在窈窕,美在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思念,美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希望,更美在最初时候的那份求之不得“文似看山不喜平”,《关雎》有这段“不得”,一下子鲜活起来。

小伙子煎熬难捱,从床头直起身来,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最后终于明白要靠自己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要采取行动对心仪的姑娘表白。

于是,第二天,在水草丛生的河岸,薄雾之中,小伙子就对着来到河边的姑娘拨动起了琴弦。

悠扬的琴声在清晨的薄薄白雾和细微水波里,婉转动听,和着关雎的鸣叫,夹在微薰的风中,流向女孩的方向。

让我采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送给你吧,却又害怕它比不过你的粉嫩与美丽?让我捧一缕柔软似水的晨曦送给你吧,却又害怕它比不上你的清澈与灿烂?让我剪一片缥缈洁白的云朵送给你吧,却又害怕它比不上你的曼妙与洁净。

小伙子鼓足勇气,用独特的表白与浪漫情怀打动了姑娘,打开了姑娘的心田。

二人美好的生活自此开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也成为历代相互倾慕的青年男女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流行方式。

众所周知,司马相如在卓府的一曲《凤求凰》,就换来了卓文君的当夜跟随相如一路私奔。

依此来说,古人的性格并非温和如茶,含蓄十分。

从《关雎》可以看出,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性情坦率,毫不掩饰和压抑内心的情感。

现代人在面对真爱时反而少了古人的那份勇敢,“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们倒是要《关雎》的小伙子学习了。

五代文人韦庄的《思帝乡》一词也流露出一份少有的执著。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郊游的少女遇到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迸发了对爱情的炙热向往,令人感动。

即使不能白头到老,也没有什么后悔的,真正的爱情本身就是无上的崇高与难得,又何必因此羞愧呢?这与《关雎》里面男子面对爱情时的勇敢不谋而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几岁的小孩都会轻轻吟唱。

诗中那个窈窕的姑娘,带着古朴与浪漫,和着水鸟的清鸣与水草的鲜美,走过秦时明月汉时关,走过唐诗宋词,穿越长河落日、小桥雨巷,在每一个清晨的细雨与黄昏的飞雪中,不失淡淡的美和浓浓的香。

一提及那条河流,那座沙洲,还有那参差的荇菜,那对雎鸠,就仿佛嗅到了爱情的滋味,如水如诗。

真爱本无价——《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木瓜》中的女孩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男子一样有着好运气,《野有死麕》中的男子扛着猎物回家的时候路遇一位怀春的女子,而《木瓜》中的女子看见一位心仪已久的男子走过,便将一只木瓜投给了他。

女孩笑嫣不语,而男孩早已心领神会,忙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玉佩赠送给了姑娘。

因为他知道女孩的木瓜饱含着不平常的情意,这“投”也不是普通的投,而是将一颗滚烫的少女的心掷到自己怀里。

两千多年前的人们都是以互赠东西来定情,这是一种习俗。

男子回赠玉佩的热烈反映,表示他也爱慕姑娘好久了。

尽管自己的玉佩比起姑娘的木瓜贵重不知多少倍了,但是还会觉得它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情意,他是想永远与姑娘相好下去。

这位少女在收到男子回馈过来的礼物当然是甜蜜无比,顿时心花怒放,她也知道这也不是普通的回赠,而是一份爱的承诺。

自己的可爱、质朴与直接表白,换来了自己的爱情。

两厢情愿的感情,终于以一只木瓜连接到了一起,并其乐融融地持续下去了。

在中国古代,甚至到现在,恋人之间的情谊就是以小物品为纽带的。

古代时候经常以瓜果、佩戴之物连接感情,在他们看来,一滴水、一朵花、一把扇子等等都表达出深深爱意。

如《郑风·溱洧》中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互赠芍药作为定情之物。

唐代女词人晁采的《子夜歌》:“轻巾手自制,颜色烂含桃,先怀侬袖里,然后约郎腰。”意思是说我亲手为你缝制的这条轻盈的丝巾,颜色灿烂得像鲜红的桃花,我先把它放进我的衣袖中,然后再送给你来束扎你的腰身。

送给恋人之前先让东西带上自己的体温,让恋人感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相连般的浓情蜜意,耐人寻味。

《诗经》中的还有相似的女子追求男子诗歌,比如《召南·摽有梅》,与《木瓜》中幸运的少女相比,这个女孩的命运就不那么好了。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里的男孩不但没有礼物相送,而且几乎没有搭理女孩。

尽管女孩一直渴望自己心仪的那位男孩能够揣测到自己的心思,保持着自己稍有的矜持与含蓄,以诗歌暗示他那么多次,可是等来等去,还是没有等到他的任何回复,只好自己一个人坐下叹气,感叹自己的容颜如梅般凋落。

不过要是女孩投一个木瓜给男孩,就像《木瓜》里的女子再大胆一些,面对自己心爱的男子时,不害羞,不躲闪,从容、大胆地把自己手中的木瓜投向他,怕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不是喟叹了。

在《木瓜》中,古代男女之间交往把问题简单化处理,不像我们现代人这样拐弯抹角。

也许现代人也有自己的理由,看到过太多的付出没有回报,现在已经不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年代,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想着以付出极少换回极多,对待感情也是这样,都在算着自己付出多少,准备收回多少。

正如有人感叹的那样:“现在的男人,就想着用一杯咖啡,去换取一个女人的身体。”这是站在女人立场上的一句话,而男人还反唇相讥:“现在的女人,就想着用一颗别针,去换回一栋别墅。”这样一来还会有真感情吗?

要是现代人能够像《诗经》年代的男女那样简单、执著,不以一副玩玩了事的态度来对待,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说实话,其实我们的内心都有一种真感情,当有人爱着自己时候,真的想将自己所有的美玉拿出来,来厚报那个将“木瓜”送给自己、终生托付给自己的人。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其实也是说了一段“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故事: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妻子为了送丈夫一条白金表链佩上他的那块金表,心疼地卖掉了自己那一头引以为豪的秀发。

而丈夫为了给心爱的妻子买一套漂亮的梳子,卖掉了祖传的金表。

结果,两个人的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起不了作用的东西。

不过,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礼物都宝贵的东西--真爱的无价。

夫妻两人买礼物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自己,都是为了对方着想,就如《木瓜》一样简单而真挚:你给我一个木瓜,我给你一块美玉,不是为了报答,只是为了两情相悦,只为了我们能够相爱。

古代的男女,一相见便觉亲切,有爱慕就表现出来,干净爽朗的男女相悦。

刚刚采摘下来的木瓜,随身佩戴的玉佩,信手拈来都是信物,随时相遇可定终身。

欢快而活泼,怎能不让后世羡慕。

相逢是为了不寂寞——《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讲艳遇,也有人说这是在说,更有人说这是一次野外的交媾,有伤大雅。

其实说到底,这是一个寂寞幽深、单薄简单的梦想,关乎爱情。

在郊野,蔓草青青,白露未晞,男子信步到此,希望与一位姑娘相遇,姑娘美目流盼,天地生辉。

男子不是着急地想抓住一个美女,要的是“邂逅相遇”,遇见一个真正的知己。

这位知己会不迟不早,奇迹般地出现。

正如张爱玲那句著名的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

这就是男子的梦想。

男子说出这样的意愿不免显得有些苦闷,是得不到才会这样说出口。

现在似乎满世界的人都在争取过得更加幸福,现状却让人苦闷,诉说心里话或者有默契的朋友比黄金还稀缺。

活在这世间,长年戴着面具行走谋生,很少有人与真实的自己会有零距离的面对。

更不要说找到知己。

苏轼有首《西江月》,讲的寻找自己做知己,与自己相逢的感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说起来,那天苏轼本来挺倒霉的,在外面喝酒到大半夜,回来的时候看门的家童都睡着了,敲了大半天门也没有敲开。

进不了门,就一个人去江边溜达了。

夜晚寂静,诗人的灵感来了: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等发出这样的感叹,连他自己都感到吃惊,自己怎么不是来一番风景描写,而是发出如此感慨。

细想之下,才明了原来是卸掉了自己所有的身份,还原成孑然一身的这一个人,用平常人的眼光审视了自己的日常生活,重新认识到自己,也算是找回了一个知己。

怕是天明之后自己重新回到繁复的客套生活中,那些滔滔的废话,泛滥的笑容,自己的灵魂还会失去,多想珍重现在的自己,把他当做知己,给生活中的自己建议、指引。

遇见知己,在自古文人情怀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辛弃疾希望在灯火阑珊处遇见蓦然回首的惊喜,戴望舒希望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遇见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还有《古诗十九首》里的那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女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高处不胜寒,这个决绝的女子,选择在西北的高楼上遇见,这里的高楼,也许是实物高楼,也许是她心中的一座楼阁,她在等待,等待一个能够走到这楼阁最高处的人。

《红楼梦》中黛玉也是有一座自己的高楼,在等着宝玉走到最高处。

她的袅娜依人,薛蟠也能懂得,在人群里看见黛玉时候,立马“酥倒”;她的才华,宝玉也早早就懂得了,但那时候宝玉周边都是有才貌出众的女孩,宝钗、湘云,个个才华应不在黛玉之下。

黛玉真正和所有人不一样的,高于众人的,怕是自己独有的情怀吧,她有着对生命细致入微的感触。

当宝玉听到她发自灵魂深处的《葬花吟》之时,他蓦然明了,那时候他也已经放弃了所有女孩子的眼泪,明白了自己一生只能有一份真正的爱情,宝玉这才进入了黛玉的楼阁深处,他们两个人的心灵才真正走到了一起。

女子在高楼之上等着自己,知己也当然懂得,在那很少人能及的高处,琴声是语言,也是留给他的阶梯。

但是,茫茫人海之中,有几人能懂得那琴声,又有几人能够真正走到楼阁深处。

俞伯牙与钟子期为知己,当钟子期因病去世之后,俞伯牙便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知己难求。

“一弹再三唱,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能够遇到谁,和女子一起,飞到更高的地方。

在《野有蔓草》中,难度降了些,不是在高楼,只是在清晨的野外,在那一片新鲜而又岑寂的雾气里,希望遇见一个知己。

三生石,前生缘,从那电光火石般的秋波流转,便知道她就是男子今生所愿。

男子并没有似《关雎》的那样:“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只是“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臧”就是“美好”的意思,以最美好的自己,遇见一个美好的人,然后和她一直美好下去。

这种美好是一种可遇不可求,一种能够给彼此留下欣慰与留恋,最终沉淀升华成愉悦难忘的记忆。

思念如潮——一个人的单恋——《周南·汉广》

泰戈尔的诗歌中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无奈悲伤的心结,被人们用各种语言传遍全球,一遍遍吟唱哀婉,不知感动了多少心红尘中的男男女女。

而在中国古人的心里,也同样有这种让人几乎无法呼吸的伤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它们化作一首诗,溶进了《诗经》里面。

它就是《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广》开头四句,就将故事尘埃落定一般,南方有高大的乔木,却不能够在它下面歇息,汉水边有心仪的女子,却不能够追求。

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树荫满地,应该是很好的倚靠,为何不可以去乘凉?只因它不是自己的。

同样,对面那美丽的女子,樵夫与她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与距离。

尽管他有一颗柔软细腻的心,尽管他热恋着这位美丽的姑娘,但他清晰地知道他不可能得到她。

眼前的这道汉水,其实就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樵夫隔着一条并不浩荡的江水,隔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心甘情愿地思念着心仪的女子,而她,也许并未注意到他,也许并不知道他的心思,樵夫内心从幻想到失望,伤心破碎,一个痴情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经中有很多写那种可见而不可求的,比较出色的比如《关雎》、《汉广》、《蒹葭》等。

区别开来就是《关雎》热烈直白,《蒹葭》缥缈迷离,而《汉广》平和写实。

年轻的樵夫,徘徊在高大的乔木树旁,想着江水对面的美丽女子:这条江,我游不过去,对她,我只是痴心妄想,要是她能够嫁给我多好啊,我现在就去喂肥马儿,赶着大马车去迎接她,给她幸福。

可是,她懂我的心声吗?我多想此刻能够长出一副翅膀,飞过江水,对她表白自己的心声?

一个人的思念是夏天青色藤蔓上开出的淡雅花朵,虽然模糊单薄,但却像雨夜窗里点亮的一盏烛火,忧伤而动人。

这就是典型的单相思,也许是诗书里记载的最早的单相思了。

单相思者往往最痴情,对自己钟爱的对象,痴心相爱,海枯石烂心也不变。

唐代诗人崔仲容的一首诗《赠所思》:“所居幸接邻,相见不相亲。

一似云间月,何殊镜里人。

丹诚空有梦,肠断不禁春。

愿作梁间燕,无由变此身。”

即使是每天都能够见到的邻家女子,也终是镜花水月,有越不过去的“汉水”,但还是希望能够化为一只春燕,围绕在对方的屋梁上下飞舞,可是这一点也还是无法做到,无边无际的单相思之苦,也只有他自己才能够体会,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汉广》中可以看见,樵夫情意满腔,却无力自拔,只能对水兴叹。

他一边挥着斧子砍断荆棘,一边痴想着对岸的美丽女子,不时叹息数声。

这一份淡淡的忧伤,这一份深沉的痴情,和着空中的长风与岸边的水草,让人毫无防备地跌落进先民丰富的情感世界,为他叹息,为他忧伤。

也许是这个樵夫内向自卑,只能一边念叨着“不可求思”、“不可方思”,一边流淌眼泪,自己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而对方是高贵家族的公主,自己拿什么给她幸福?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要主动出击,不顾一切追求她吗?

这位樵夫走上一条寂无人迹的路,他没有愤怒,也没有觉得委屈,他内心平静,继续自己的平淡生活,但依然深刻地爱着心仪的女子:“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劈柴、喂马,进行着日常的事务,只不过,这一次,他喂的马,是要送这个女子出嫁,但他还是如往常一样平静,有条不紊。

他选择了将爱藏于心底。

单相思,这种爱情只与自己有关。

既然相思太苦,相爱太难,那么何不将爱藏于心底,让这种没有说出口的相思维持最初的那种纯真情愫,在虚幻中保持那一份难言的美丽和幸福。

这一切也不会随着世事变迁、斗转星移而变化,只想把对方放在自己心中,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可以夺走呢?

无所谓获得,这种感情融化了失落,成为记忆,被藏在内心的角落,留出来一方天地。

在某些时刻,比如独处之时,比如伤感之时,呼啸而出,悄然绽放,含着微笑与安详。

暗恋,是无奈,又是甜蜜的痛楚,也是铭心的记忆。

汉水边的樵夫,没想到几千年后会有这么多与他同病相怜的人。

近代哲学家金岳霖教授,用一生来痴恋林徽因,为她终身未娶。

用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毗邻而居,是他们终生真诚信任的挚友。

成就一段佳话。

当得知林徽因去世,年迈的金岳霖像孩童一样恸哭不已,并撰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的暗恋之情,让人动容。

这种执著的过程,为梦想而坚持的忠贞信念,把纯洁的爱升华到了最高点。

失去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得到,因为放弃,也得到了某种永恒。

同《汉广》中水边的樵夫一样,一种情愫,便是永恒的希望,这种爱慕,也化作一种美丽的心念,流传千年。

爱真的需要勇气——《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旧说坚持认为这首《召南·草虫》是“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也许在儒家圣贤看来,女子惦念老公,这种思念之情写得再漂亮再深入人心,也是上不了台面,他们心中的情怀只有一种--臣子对君王的忠诚与怀念。

不知道古代有多少人认同这样的看法,但时代向前,现代人已经很少再相信这一套,很多注释的版本,都说这是一首描述女人思念在外丈夫的诗。

草丛里的蝈蝈不停鸣叫,不时还会有几只蚱蜢蹦过,没有见到那个我想见的人,我怎能不忧心忡忡呢?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的心才会平静下来。

登上高高的南山,来采摘蕨菜,见不到那个我想见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愁又烦无处宣泄。

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的思念才会停下来,我才会高兴异常。

登上高高的南山,来采摘薇菜,见不到那个我想见的人,心里如此地悲伤。

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灼伤的心才能舒畅,我才能得以放心。

“我心则降”,“我心则说”,“我心则夷”,这几个排比句让人有一种窒息感,世界辽阔而多彩,诗中的女子却只有一个选择,等待丈夫,思念夫君,生活中,她紧紧地抓住一个想法--就是要见到他。

也许,在男人的世界里,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不用来思念与自己共同历经磨难、共同生活的女子。

她们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时候还有利用的意味,比如西施,比如貂蝉,她们被利用过后,便再也没有关注的价值,她们的悲喜,也就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还有谁管她们有多少的零落心事,寂寞残生?还有谁发出自己的呼声?

《诗经》中还有一首《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夫君去边疆服役了,何时才能回来?此刻太阳已经落山,鸡、羊和牛都回到自己的圈里去了。

妻子只剩下心神不宁,望眼欲穿,不住地深情呼唤。

应该称赞那些首先关注自己所需、发出呼声的女子,我思念你,我要见到你,这是我一贯的坚持。

诗中描写的场景化的东西,如蝈蝈的叫声,蚂蚱蹦跳,这些所引发的烦忧,在几千年的光阴里不过是昙花一现,甚至微不足道,但对自己内心的审视,由此引发的行为却流传不息,因为世世代代女子对离家的夫君思念不休。

思念一旦被明白地表示出来,便是一根看不见的导火线,引发一系列的后续情绪。

在岁月的轮回里,那么多不经意的动作、手势、片段,都是因为思念才成为这个样子,许多时候,人们的烦躁、不安、恐惧、担心等等,竟然都是因为思念!

秋天,本来就是一个伤感的季节,当昆虫消溺、草木枯萎,寒冬将至,无疑将是最容易思家和思归的时候,《草虫》里的女子,在这秋天的氛围中,能不进一步加重想念的情结吗?远行的人啊,你是否能将我想起?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你身边凋零的花朵,你看见了吗?那也是我憔悴的容颜。

《草虫》里,本该是一个和煦宁静的春日,草长莺飞,卉木萋萋,蝈蝈在暗处弹琴,蚱蜢不时跳出来撒个野。

在生机勃勃的季节里,周围的热闹与她无关,她的心里是哀伤的,她的眼里是灰暗的,只有她思念的那个君子,才是她全部的风景。

只有见到他,她才能是四季的热闹中笑靥如花的另一种风情。

“见到你”成为《草虫》中的女子唯一的救赎之路。

对这个女子来说,人生没有其他的追求,命运就交付在了夫君的手中,但他何时才能回到自己身边,这还是个未知数。

生活本来就隐藏着众多的未知,无数的风险,自己唯一的想法也不让自己安生,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黑洞,那种不可知与不可能让人恐惧。

也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恋爱中的人通信,都会怕收不到对方的来信,会想到是不是哪个顽劣的小男孩向信箱里投进一根划着的火柴?百万分之一的可能,都会被当成现实,因此还会充满忧伤并深深绝望。

《草虫》的故事里,自分别之后,女子就莫名恐惧,会不会是哪里出了问题,会不会他已经负伤死去?会不会……?因为她感到绝不可以失去。

所以,她的登高,不一定是真的是要去采蕨,在高高的山冈之上,最容易增强思念。

伫望之中,她希望看见夫君的身影。

诗中的男女主人公最后见到了没,诗里没有说,也许他来了,也许他没来,他来与不来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女子在忙忙碌碌之中,无不是“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思念,她低首蹙眉之间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风情,她对自身的关注和柔情令人动容。

可望而不可得的伊人——《秦风蒹葭》

何足道,长脸深目,瘦骨棱棱,在金庸小说中的男子里,他不算是最为出彩的一个。

比起白衣飘飘的杨逍,他少了几分俊逸,比起遗世独立的黄药师,他缺了几分冷傲邪气,这位昆仑派的掌门人以琴、棋、剑著名,故而号称昆仑三圣。

虽为圣人,多才自负,曲高和寡,内心寂寞,在《倚天屠龙记》中,郭襄在少室山下遇到了何足道,十九岁的小郭襄对何足道的琴棋之艺随口点评了一番,想来只是小女孩的随性而为,却没想到被何足道惊为天人。

郭襄拿何足道的古琴弹了一首《诗经·卫风》中的《考盘》:

考盘在涧,硕人之宽。

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盘在阿,硕人之薖。

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盘在陆,硕人之轴。

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这首描写山涧结庐独居、自得其乐的隐士意趣和郭襄当时的心绪很相合。

郭襄爱恋杨过,明知不得结果,但依然难以控制自己的心性,这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来说是件悲伤的事情。

所以她情愿远离喧嚣,到山涧隐居,令杨过永存她心间,即便日后是孤单度日,也不会忘记这段美好的感情。

日后站于山冈之上,也能借着回忆来令孤独的日子变得舒畅快乐,郭襄意欲守候着杨过的形象,终身不改变今日衷肠。

而何足道却为郭襄这一曲惊喜,尽管郭襄表示出希望在山间独来独往的意愿,何足道还是痴痴站着,陶醉其中。

郭襄被何足道一厢情愿地认为是知己,他一见难忘,为郭襄谱写了新的曲子,等到两人第二次相遇,何足道也露了一手,别出心裁地弹了《诗经》中的另一首名篇《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郭襄听着不禁心想,他琴中的“伊人”难道是我?应该是说何足道是个优秀的男人,他的琴艺也很好,但是花落有意流水无情,郭襄的心早已被杨过占满,不论与杨过有没有结果,也不会让何足道靠近自己。

但郭襄这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这对何足道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而最后的结局也是郭襄“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得。

正好与他弹奏的《蒹葭》相吻合。

《蒹葭》诗中的青年在一个早晨,白露茫茫,秋苇苍苍的意境下,痴迷地在水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

“伊人”在哪里?她似乎就在眼前,但却隔着一条无法渡过的河流,他只能看到佳人在水一方的倩影,美丽的笑容在雾中若隐若现,伊人也就可望而不可即。

青年惘然若失。

伊人之美,也就在于了“宛在水中央”。

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河流,青年从未真正清晰地看到过自己的心仪对象,但心中怕是早已有了她的模样,那么惹人喜爱。

但无法得到,追寻的路途充满艰险,想要把那女子的模样忘掉,但怎么忘也忘不了。

爱情,尤其是单相思之爱带给人的常常就是悲苦与感伤,现在男子无法克制地思念那个人,迷离,恍惚。

所以,他只好常常来这一片水边,只好傻傻地朝对岸遥望。

女子也不能从“水中央”走出来,她只能属于水边,临水而居,与秋霜、芦苇为伴,才显得那么不染尘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蒹葭》的若即若离的美感,氤氲的效果,让一代又一代人遐想万分。

人世间越是追求不到的东西,越是觉得它可贵,爱情尤其如此。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一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

得不到回报的爱情,带给人多少肝肠寸断,剪不断,理还乱。

但无论如何,伊人在男子的心中,愈发高洁、可爱、可敬,更令他神往。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传说:宙斯的儿子坦塔罗斯王因侮辱众神被打入地狱,承受着永远的痛苦折磨。

他每天一站在深水中,波浪就在他的下巴旁边汹涌,可是他却要忍受着沙漠般的干渴,他只要一想去喝水,周边的池水立马就会消失。

不但如此,他还要忍耐着饥饿的痛苦,水池岸边有一排的果树,上边都结着各种果实,把树枝都压弯,果实就垂在自己的额前,但是,只要他想伸手去摘取水果,一阵大风就会把果实通通刮走。

目标很近却使得失败显得更让人痛苦。

因此来说,有时候想要达到目标还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男子为了保持心目中“伊人”若隐若现之美,不去接近,享受着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吧。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幅古典的绝美图画,就在了眼眸之下,如此景致,意犹未尽,望一眼,便已心醉。

伊人之美,也就穿越千年,依然鲜活如初。

就连蒹葭这在水边常见的芦苇,也染上了几千年的美丽,成为一种美好的爱情象征,永远流传。

思念可以是一生,也会是一瞬间的事情,转眼间,便是花事荼靡。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方距离虽然咫尺可见,却是远在天涯。

后记:今天下午见到了一套《阅读大中国》书系共6本:《最美不过诗经》、《汉代琅华照寒烟》、《魏晋风骨化沉香》、《最风流 醉唐诗》、《宋词是一朵情花》和《最是元曲销魂》。

这是一套从先秦到元朝的一个诗词系列的唯美解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词总是以其独特的力量打动着我们心灵深处最感人的琴弦。

而诗词最永恒的生命力不是那些华美的辞藻、绚烂的景致,而是沉吟至今仍不褪色的情感。

如果时间的跨度也要征税,那么诗经乐府中“清养的纯爱”,唐诗宋词里“公然私运的感情”,魏晋骈文中的人生心事,渗透古卷,扑面而来时,我们首先要交出大把大把的“心税”,才能换回诗词中最真挚的生命感悟。

“阅读大中国”系列从内到外,莫不“蓄意征服”当下小资和都市白领的心思。

柔美的文风,个性化的情感解读,清新优雅的封面,时尚的版式,精致的彩插无不俘获着读者们亢奋的阅读欲望。

笔锋所及,王侯将相达官显贵的私人生活,百姓市井才子佳人的情感纠葛,一一融化在字里行间。

这里,关乎他年风月、关乎人生风流,关乎幸福的过去式。

悠游于最美的诗词,在诗词中开释心灵,静享当下的愉悦。

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2】

“初夏的清晨,阳光明亮而柔丽地从树叶间轻盈落下,碎碎地铺满翻开的《诗经》书页里,异常美好。”记得才翻开前言,便被这清纯的句子勾住了。

在脑海里,诗经便是这样柔美,这样纯真。

美好于心底滋长蔓延,似乎缠绕到窗外耸立的梧桐树上。

一切亦像是书名一样“最美不过诗经”。

曾经觉得《诗经》就是一部爱情的诗歌,汉、溱、洧、淇之水,透彻清凉,我欲淌之;蕙、兰、芷、蘅之花,招展美丽,我欲采之。

手执着书,种种质朴的生活跃然纸上,无华的句子盖过了情,却比情更让人为之动容。

爱情之外,更是那个时代的劳作与智慧。

伴随坠落的星辰,先民们耕种、狩猎、祭祀、园艺、婚嫁等,这是人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

《诗经》就是那个时代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书中言辞质朴,如淡雅的水墨画中最美的注脚。

或是月光如水流淌的夜晚,或是弥漫芳香如柔风的田园,抑或是那丛丛纤尘不染如荷花出水的植物,莫不失古朴的意蕴。

清纯简约,没有任何粉饰,却深深烙印在人的心里。

一卷铺开,忘记了高楼大厦的灯火通明,忘记了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身处星点零落的古代村落,夜空中繁星闪烁,诗经里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阡陌尽头的那个古朴小村,“伊人”此刻在水一方,“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战事来了,便有了建功立业的豪情与驰骋沙场的雄姿,绵长的黑夜给思女留下望穿秋水的盼望,那一个个翘首盼望君归的故事在遥远的年代成为梦中的期许。

书中的诗并不难懂,却能想到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在田野花草间,步行于美妙的大自然,聆听纯美的歌声,执笔飞速记下每一个音符。

也许这就是最高境界的诗歌,不加修饰,却吟出最纯粹的旋律。

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而至,满载着远古意蕴,袅袅娜娜地走来。

远古的和风拂过心灵,感受这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在喧嚣的世界里,涤荡出清澈的乐感。

朦朦胧胧,却也天真无邪,猜不透,又够不着。

伊人红妆,在水一方,神秘而优雅,纯真又可爱。

最美不过诗经,一个美字,足矣。

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3】

《诗经》, 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年少时,因觉得它晦涩难懂,所以纵然喜爱,一直也无法耐着性子细细品读。

可是,李颜垒的《最美不过诗经》却让我真正理解了诗经。

我被诗歌中纯洁美好的爱情所感染,在优美繁密的诗句中穿梭,感受这穿越千年依旧美丽的风景,在这喧嚣的世界,让人格外动容。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邺风·击鼓》中的这两句话,在我看来,依旧是世间最有分量的情话。

看似简单的誓言,表达了多少恋人的心愿,而自古以来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爱情有很多种,最幸福的莫过于时光飞逝,青春老去,身边还有一双可以握住的手。

古人的感情是那么地纯粹而炽烈。

真爱本无价,可如今恋爱却有了起步价。

纯真的恋情也沾染了金钱的味道。

《卫风·木瓜》中说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意思是说,你将木瓜投赠于我,我以贵重的玉佩作为回报,不是为了答谢,珍重情意永相好。

初读前两句也许会认为这只不过是物质交换,可再看那定下的却是一生,不容任何轻浮和戏谑。

相比之下,现代人却学会了虚情假意,用各种面具来掩饰自己的内心。

高楼大厦,灯火通明,彼此的心却越来越远。

多少人追求那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爱情,却忘了平平淡淡才是最终的归宿。

正如黄小琥歌中唱的:“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过了爱做梦的年纪,轰轰烈烈不如平静……”

当然,《诗经》在描写爱情外,很大一部分也描写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期盼。

《七月》里女子在三月里带着漂亮的篮子,采桑叶养蚕,六月结满葡萄,七月榨满豆浆,八月打枣,收稻谷,一派男耕女织时代的风俗画景象。

生活的忙碌,收获的欣喜,生活虽平淡却充满着生命力。

这也是当时劳动人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反应。

《诗经》中也有关于对人生的感悟的诗歌。

庄子曾以“白驹过隙”来比喻人生的短暂,诗经《曹风·蜉蝣》则在更早的时候就唱出了生命的荒凉。

蜉蝣是一种生命周期很短的生物,从生到死,也不过三日。

可是诗歌的作者看到的蜉蝣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就要死去,它穿着鲜艳的衣服,美丽无比,俏丽动人。

于是他不禁感叹:蜉蝣在有限的生命里仍然尽情展现自己,而我们人类有着漫长的生命,却不知道要走向何方。

其实人类在哀怜蜉蝣的同时,自己又何尝不是造物主的一只“蜉蝣”呢?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也不过一瞬而已。

尽管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就有一个叫“死亡”的可怕结局在另一端守候,但我相信,在走向这个结局的路上,还有很多精彩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努力。

《诗经》的美妙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最美不过诗经》更是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引领我走进了诗经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星点零落的古代村落,穿越了数千年的漫长时光,感触到了先秦百姓的生活气息。

让我不由自主的沉醉其中,不可自拔。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篇一: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从《京华烟云》知道了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是第一次读他的文章,很特别,很新奇,是一种舒适,一种自我的解脱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读来令人眼前一亮。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文字一精一炼,但回味无穷。在他生活的每一个时期对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在他的文字中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一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我看到了他的超然,我能做到吗?

时光如流,仿佛就是刹那之间,青春岁月便如昨日黄花,随着厚厚的霜色而枯萎凋敝。当第一根白发出现,它让我警觉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青春已经流逝,岁月从不饶人。日子琐碎、繁杂、忙碌。生活像一面魔镜,在我还未来得及应对它的时候,它便把它最实质、最本真、也最枯燥乏味的一面突然呈现在了我的面前。要工作、要生活、要买菜、油盐柴米酱醋茶,水费电费通讯费大到孩子学习,买房置业,小到待人接物,迎来送往,每天都是一个字:忙!忙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累,便成为必然,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于是,便时常为生活的重负而苦恼,而烦躁,而闷闷不乐,并时常生发出一种摆脱的欲一望。

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我有了很多感受。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不快乐。其实快乐来之于健康的心灵!幸福来之于满足的要求。有些事只要肯换一个角度,换个心态。就会有另外一番光景,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事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糟糕!换个角度去观察,世界会更美!

无独有偶,有这么个故事说有一个像我们一样生活过得非常沉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寻找圣人咨询解脱的办法。圣人在听了他的苦恼以后,给他拿了一个竹篓,指着一条铺满砂砾的道路对他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放进背篓,看看最后会有什么感受。

那人照着圣人的吩咐去做,可走出没有多远,石子便装了半个背篓。圣人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越往前走,逗人喜欢的石子越多,背篓也就越来越加沉重。圣人摞了一下银白的胡须,微笑着说:孩子,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空的背篓。然而,随着我们的逐渐长大,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们每走出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喜欢的东西放进背篓,结果路走得越远,背篓里的东西也就越多,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觉得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的原因。

那人问圣人:我们应该如何来减轻生活的沉重呢?圣人同答道:要减轻这份沉重其实非常的简单,你只要把工作、一爱一情、婚姻、家庭、友谊中的任何一份东西拿出背篓都会减轻沉重。圣人紧接着反问道:你愿意将其中的哪份东西毫不犹豫地拿出背篓呢?面对圣人的诘问,那人无言以对。

是啊,我们每个人装进背篓里的都不是纯粹的石头,而是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一精一心从这个世界里寻找来的一爱一情、事业、家庭、婚姻、友谊等许多令我们魂牵梦萦,难舍难分的东西。就是因为这些舍不得的沉重,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充实。所以当我感受到生活的沉重时,应该感受到庆幸和满意、欢喜。因而沉重的背后必然是生活的丰硕和事业的收获。

篇二:《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孔子说四十不惑。如今我已年逾不惑,可是我仍然是迷惑丛生,常常思考关于人生之问题。在经历了许许多多之后,或喜怒,或哀惧,或戚郁、或迷惘,或一爱一恨种种之情,矛盾纠结,于胸中连绵起伏,每每烦恼杂一交之时,便去读书寻求解脱,到底人生是什么?到底人生为什么?忽然我在书架上发现了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不过如此到底是怎样?且看他老人家是如何看破红尘的吧。因其正和我当下之心,便孜孜而读,读罢合卷,欣然,豁然,释然人生应该如此:享受!

人生应该是享受的。

提到享受,很自然会联想到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思进娶吃喝玩乐之类。但此书之中的享受却是别有一番境界的。

人生要学会享受自然。

人本身即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人的孕育而来,而经过一生的无论是叱咤风云也好,卑微低贱也好,最终都要化为一缕烟或是一掊土,回归到自然之中。那么既然是自然的,就要融汇到自然之中去,充分享受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林语堂是个很有自然情趣,且十分会享受自然情趣的人,他一向很讨厌住楼房,因他认为那不是人类应该住的房子,但有一段时间他还是决心租了一个洋房,他这样写道:我所以搬去那所楼层的缘故,是因那房后有一片荒园,有横倒的树干,有碧绿的池塘,看上去枝叶扶疏,林鸟纵横,我的书窗之前,又是夏天绿叶成荫冬天子满枝了。后来他又搬回了人宅,他说在他的宅子左右,有的是土,脚底踏土、踢踢瓦砾、听听蛙鸣蝉叫、养只乌龟,看看蟾蜍吃蚊子、瞧瞧蜘蛛结网、还要养只鸽子生蛋,哈哈,简直是个美妙的动物世界。他说,他的小孩子在这个园中观察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至理,总比在学堂念自然教科书来得亲切而有意味。

他还常去游览避暑、去海上钓鱼,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他说: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它可以治愈很多人类的病,诸如狂妄自大、互相怨恨、勾心斗角,可以使人清心寡欲除掉愚蠢的野心和不必要的烦恼。他还写道:一个人如果能和自然界伟大的东西发生联系,他的心会真正变得伟大起来。

是啊,我们可以把地平线上的热带的云看做是一个舞台的背景,可以把山林看做私人花园,把怒吼的波涛当做音乐会,把山上的微风看做冷气,把恢弘壮丽的火烧云看做是世间最伟大的戏剧。这样我们便变得伟大起来,像大地和苍穹那么伟大。这是多么宽广的境界,多么迷人的智慧啊!

我情不自禁地被感动着。那雄浑的山,那柔情的水,那灵妩的草木,那多情的鸟兽瞬间都在我身边美妙起来,于是,我合上了书,出得楼来,享受自然。

冬日的风没那么凛冽,反而十分清爽。蜿蜒的小路旁灌木丛枝杈别致,托着白雪,映着光辉。这次我沿着小路来到了冬日很少来到的小树林,哈,这么多的鸟,以前怎么没有发现,鸟的叫一声真好听,或啾啾啾,或长笛悠扬,或如唢呐吹奏,或柔肠百转,或清脆悦耳,在林枝间飞上飞下,你追我逐,真是妙趣横生啊!再看林间,树影疏斜,一陽一光明艳,天空湛蓝,白云飘飘,我的心立刻通畅起来,开阔起来,快乐起来,真如林语堂说:能享受自然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能与大自然协调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

人生要充分珍一爱一享受自己的身一体。

林语堂说:我们有一个躯体,许多事情都得依赖我们的躯体,我们应当看好我们这架自行修补的奇妙机器,我们要好好地享用它。

我们都有一个健全的肢一体,可是我们几时重视过?几时一爱一惜过?又几时享受过?我们是否给了肢一体以充分的自一由,充分的锻炼,充分的享用。我们有眼睛,真的很好地观察了吗?有多少东西我们视而不见;我们有耳朵,真的很好的倾听了吗?多少美妙的声音我们充耳不闻;我们有脚啊,可是我们真正脚踏实地走多少路;我们有手啊,可是我们的又有多少时间是闲着的呢?

当我们看到一位法国时尚杂志总编在中风后全身只有左眼睛会眨,而他就用这只眼睛写成了小说巨著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美国那位无腿无胳膊人怎样快乐的生活的时候,我们作何感想呢?

而当我们老的时候,各个器一官都不灵便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企求呢?让我能好好呼吸吧,让我能站起来吧,让我能听一会音乐吧,让我能读一会书吧,让我能睁开眼睛看看太一陽一吧,让我闻一闻花香吧,让我再握一握你的手吧而当这些都已成为奢求的时候,人生就真的再也不会享受了,可是当我们可以尽情享用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身一体弄到哪里去了?

人生是应该享受快乐的。

他说:人生于世,所碰到的问题不是应该以什么做目的,应该怎样实现这个目的,而是要怎么利用此生,利用上天付给他的五六十年的光一陰一。他应该调整他的生活,使他能够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我们人生的几十年,都在做什么呢?主要的不外乎工作和生活。我们工作着,但我们是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在工作?我们是在享受工作吗?我们生活着,但我们又是以什么样的理念、心态、方式在生活呢?我们又享受到了生活中的多少乐趣呢?我们一天一天活着,一天一天过着,但我们是一天一天都在快乐着吗?

真的很感谢林先生让我在不惑之时豁然开朗。

人生应该是自一由的。林先生说:一个人只有具有这种自一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 他曾经写过:对我自己而言,顺乎本一性一,就是身在天堂。所以 我们还要学会享受这份人生的自一由。

在享受中,我读完了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我深深地感悟到,人生应该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享受潜心读书的陶醉、享受获得知识的愉快、享受倾心谈话的欢乐、享受无限幻想的喜悦、享受乐善好施的给予、享受只有这样,人生才会真正的快乐,才会不枉活一生。

篇三:《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作为一个九零后的人来说,在生活学习中会静下心里细细品读这些资深作家用自己的经验和感触写出来的东西,体味不同的人生,在我来说还早。总是觉得自己作为年轻人又是九零后来说,看这些老古董就会觉得太深沉了。坦诚来说,老师布置了任务才有去看林语堂先生的作品。初看到《人生不过如此》这个名字,以为它的内容会是以嘲讽或者类似这种情绪的产物,但是看了以后才知道林语堂先生从头到尾都在阐述,阐述林先生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它只是那样好像和你在聊天说故事一样,静静的阐述着,让我想到了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的别致。

我不敢说我在读了部作品后有什么观点,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粗见,我这样觉得。因为这部作品就像一杯茶,你品位的越久越多才能品出它的味道;只有多看几遍,你才能了解林语堂先生想要表达的人生的态度,才能把这部作品笑话变成自己的东西。

书中,编选者别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先生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呈现出来。

佛洛伊德说,幼年的记忆,会进入你的潜意识里。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的生活环境对林语堂先生是难忘及尤为重要的,从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为最大。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染力 、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一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一爱一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就可看出。而致使童年让他记忆深刻并且对他的一生带来重要影响的是童年的青山,在我一生,直迄今日,我从前所常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捡拾石子的河边,种种意象仍然依附在我的脑中。它们令我看见文明生活、文艺生活,和学院生活中的种种骗子而发笑。、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如果我会一爱一真、一爱一美,那就是因为我一爱一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社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一性一和不诚不实而微笑,也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自觉我自己能与我的祖先同信农村生活之美满和简朴,又如果我读中国诗歌而得有本能的感应,又如果我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的缘故。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对自己后来的生活或多或少带来影响,因为从一开始学会接收东西的时候,那些东西就存在了,它开始融入到你的血液中已经根深蒂固。后来的我们一路成长,那些东西跟着你开始长大。

篇四:《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说来惭愧,决定写此文章之前我从没听说过林语堂,更不清楚他是何许人也。当四处寻找林语堂的作品在他的作品全集中翻了又翻,选了又选,最终决定选读《人生不过如此》,说是一精一挑万选,但也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因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在这个多元华的社会中,人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到底是什么?二十左右的年龄的我对此也是半朦半懂,我很想知道在林语堂先生的眼中人生到底是怎样的,到底它怎样的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分为三章,第一篇为:我生之处尚无为;第二篇为:人生若只如初见;第三篇:当时只道是寻常;看似完全不相关但却是人生中要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

林语堂先生在年少时这样描写自己外表看来我的生命是平平无奇,极为寻常,而及无兴趣的。但当继续向下看时,你便会发现在我们看来至少在我看来,他完全可以说是一个聪明至极的人。中学毕业后入上海约翰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大学任英文教师,后到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继而道德国,在殷内和赖内锡两大学研究,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在这一路走来,林语堂走的那么顺利,难道不能说他是一个算得上聪明的人吗?但为什么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极为寻常的人呢?在我看来林语堂把人从生到长都看成一个过程,最终生活的方式不同,有医生碌碌无为的,有成为焦点的;有贫困的,有富贵的;有享福的,有受累的;但终究是一种生活,都是一种人生。正如问题所指人生不过如此,所以他对于自己的这些成就只是一句话带过,在他眼中这一切都不值得拿出来炫耀。

这只是一种生活,一种人生,这种心态在快乐人生一节中也有体现,文中说到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在林语堂看来,我这样做一个人,已经够了,我现在活着,而且也许可以在活几年,人类的生命还存在,那也已经够了。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在拼了命的挣钱,年轻的时候我们拼了命的挣钱只为了下一代过的更好,或者为了满足我们心中那一点点的虚荣心。而我们一浪一费了享受生活的最好的时光,或许大家可能会说物质方面都不能满足又怎样享受生活呢?但我们却忘记了我们享受的是生活中的每和我们可以触及到的幸福,而不是享受金钱的满足,都说人的欲一望是没有止境的,那么在这没有止境的拼搏中何时享受我们并不长的人生呢?而林语堂却说明了他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生活的目标------人生便是学着享受生活,这便是人生的目标,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又了一种让我们重新认清生活的态度。

对于女人林语堂这样描写:不相信家丁世上单有父亲也能看管他的儿女,假定世上没有母亲,一切的婴孩毕于三岁以下一起死于发疹,即使不死,也毕未满十岁而成为扒手。小学上学必会迟到,手帕必会几个月不洗,洋伞必时时遗失,没有婚丧喜庆,人生大事,生老病死,处处都是靠女一性一去应付安排的,而不是男人。在这一小段的话语中我充分看出了他对女人的肯定,而在林语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篇章中,作者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结婚,他从不同的角度,举出不同的名人语录,以不同的神话故事来说明人的一生中,男人必应有个女人来一爱一才完美,女人必应有个男人疼才能快乐。否则就像泥没有水便会龟裂,水没有泥便会蒸发,只有水中有泥,泥中有水才坚一硬无比。而在这一篇章中没有听众的演讲一节中,林语堂就上一节会出现的问题及避免解决问题进行了说明。文中这样说:婚姻是叫两个一性一格不同,一性一别不同,兴趣不同本来过两种生活的两种人共同过一种生活,结婚后,你的时间不能自己做主了,出入不能自己做主了,金钱不能自己做主了,自己的房间书桌不能你一个人用了,连你自己都不是自己的了。虽然说的字字刺痛我们的心但那却是在让我们深深体会,这便是生活。向来情一人都很容易相处一结婚就吵架,因为始终人生不能只如初见,这便是人生,人生不过如此。

每个人都会有曾经,每个人都会有过去,每每我们对他人说我们的历史时,到了最后都不忘说一句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其实人生真的如此,一切都是寻常,都是过眼云烟。在第三篇章 当时只是寻常中 作者以树、石、花,等等这些来写美。他谈伟大,说快乐。说不完,道不荆在我们看来会觉得奇怪这些和美有什么关系呢?和人生又有什么联系呢?但归根到底只不过是在作者眼中他看到的是快乐,而不是他只有快乐。他在生活中感悟人生,就拿谈海外钓鱼之乐一节中钓蓝鱼之事,作者不喜欢那些温顺的鱼儿上钩,更希望和蓝鱼挣个你高我低,虽然它们不容易捉到但作者不在乎钓到的鱼的大小多少,而只是享受这种过程,享受这种快乐。

偶尔静下心来我便会想人为什么会觉得有那么多的不快乐,为什么总是觉得累。其实那就是因为不满足,我们明明知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我们却非要在这种争争选选中生活。怎能不累呢?而作者林语堂无疑是明智的,他选了自己内心最想要的,看淡了人生的得失,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享受着生活中的美和幸福。等到老的时候她可以轻松的告诉自己我得到了我的生活,我是快乐的,这是我的人生。

人生不过如此!真的不过如此。

篇五:《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无独有偶。二十一世纪初叶,人心的浮杂,与百年前的五四时期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必然有很多东西被暂时遗忘或遗弃,有人遂惊呼:文学死了!孤独的现代人无所适从。小孩们将目光投向论坛投向网络游戏,投向超女超男。女人们将目光投向韩剧,投向争端不休的宫庭戏。读书人则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一个世纪前,投向众多大家名师的不朽经典,以求内心的平和、人一性一的滋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林语堂经典散文集《人生不过如此》就是滋养一性一灵的一册好书。

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线条式地刻录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五四时期,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既有东方的机智又有西方的思辩,时代赋予他们古朴的一性一灵与现代的奔放。他们的作品,以经典的姿态被一再地翻英流传,长盛不衰。尤其是那年代的一些优秀散文作品,更是跨越了语言和时代的界限,迸发出瑰丽无限的生命力。少年时,我们曾沉浸于徐志摩的华艳、朱自清的清幽、郁达夫的沉郁、鲁迅的锋利;中老年时,却更喜欢林语堂的闲适、周作人的冲淡,当你对官一场商场职场情场人场冲突厌倦了,读到林语堂们的文章,恰如喧嚣急驰的列车上偶遇久违的儿时故旧,不能不心生感怀与亲切。

林语堂主张:文章者,个人一性一灵之体现。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亦无官样道德,多推心置腹,多娓娓闲谈,有静气养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读林语堂的书,宜灯下,宜窗前,宜旅途,宜冬寒,宜秋思,宜斜倚,宜侧卧。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他为文反对方巾气、道学气,认为天下好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感情,亦庄亦谐,深一入一浅一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无事翻看几页他的书,是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一精一神旅程,不知不觉中,你就学会了林语堂先生处世的超然和豁达,以及研究学问时的敏锐与才思。你恍惚看到了,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一位谦虚谨慎的学者,于无人处悄悄立在你的面前,与你辩论该如何逍遥自在地做人、心无芥蒂地处世,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一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正因有了这种超然的心态,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两派不同阵营中的代表人物,唯政见不同,林语堂多次被鲁迅辱骂,但其事后仍能在《鲁迅之死》中满怀真情地说出: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这种胸襟,何其坦荡。

读林语堂的散文,另一个如天外飞仙般的享受就是无孔不入的幽默与机智。他的幽默不像时下流行的搞笑方式,肤浅而夸张地讲些笑话或段子来吸引人,而是于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可一爱一可乐的事物加以揶揄。如《我怎样买牙刷》、《我的戒烟》、《冬至之晨杀人记》等,从生活小事生发出无限的况味,读来令人莞尔。林语堂一生一一精一通中、英文,学贯中西,博闻广见。丰富的文化底蕴,渊博的学识,使他的幽默充满与众不同的智慧,是骨子里的冷幽默,轻灵,通透,徐徐拂过须发、心房与一毛一孔,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读林语堂,与其说是在读他的出世与入世,不如说是在读一部社会人生。他的达观与超然并不是表现在对社会人生的不闻不问,而是纯粹古典中国式的雍容与曲折。在中西文化的熏染下,他不喜欢把文字摆一弄得如那些学生的游-行示威一般,披肝沥胆,慷慨激昂,公开抗-议,而一任自己在思想界的大一陆上驰骋纵横,走的虽是幽默与讽刺一路,但谁能明白他这一路的滑口善辩,其中含有眼泪兼微笑的呢?尤其令你感喟不已的是,书中所选的诸多篇目,我们在今日读来,仍如当时所写,一点也没过时;书中所透露的诸多世相,我们在今日看来,仍如当初时代,一刻也未改变。历史的车轮碾过,逝者如斯,而蓬草犹在。信手摘录几例。比如,他把应试教育称作恶一性一读书,并指出恶一性一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一女青年。他说西洋人讨论女子服装,亦只认为审美上问题,到中国便成了伦理世道什么夷夏问题。他描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愿早晨听喔喔公鸡叫。我要邻近有老大的乔木数株。如斯种种,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日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与激赏,使人油然而生今夕何夕之叹。这,或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

于《生活的艺术》一文中,林语堂总结道:当我写这本书时,有一群和蔼可亲的天才和我合作;我希望我们互相亲一热。在真实的意义上说来,这些灵魂是与我同在的,我们之间一精一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恐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解。每个人读林语堂,都会被这彼此之间完全了解的契合之感所折服。这种悠然会心的感觉,在山水,是一性一灵相通物我两忘;在人类,是智慧的力量在穿越古今。经典,于兹诞生,源远流长。

篇六:把人字写得潇洒点读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有感

如果你想比风跑的更快,你会丢掉草帽;

如果你想追上万能的神,你会迷失自我.

在人生不过如此的序言里有这么一段话: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一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是那么轻松,好象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纪伯伦说,人只有赤脚走在大地上时,你才能感到泥土的亲切.

这与林老先生的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因为我们不是这个 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旅客.我们的生命总有一天会灭绝,这种省悟会使那些深一爱一人生的人,在感觉上增添了悲哀的诗情画意吧?然而这种悲戚,不正可以反使我们更热切深刻地要去领略人生的乐趣吗?因为我们的尘世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趁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尽情地把他享受.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作为一个九零后的人来说,在生活学习中会静下心里细细品读这些资深作家用自己的经验和感触写出来的东西,体味不同的人生,在我来说还早。总是觉得自己作为年轻人又是九零后来说,看这些老古董就会觉得太深沉了。初看到《人生不过如此》这个名字,以为它的内容会是以嘲讽或者类似这种情绪的产物,但是看了以后才知道林语堂先生从头到尾都在阐述,阐述林先生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它只是那样好像和你在聊天说故事一样,静静的阐述着,让我想到了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

我不敢说我在读了部作品后有什么观点,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粗见,我这样觉得。因为这部作品就像一杯茶,你品位的越久越多才能品出它的味道;只有多看几遍,你才能了解林语堂先生想要表达的人生的态度,才能把这部作品笑话变成自己的东西。

书中,编选者别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先生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呈现出来。

佛洛伊德说,幼年的记忆,会进入你的潜意识里。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的生活环境对林语堂先生是难忘及尤为重要的,从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为最大。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染力、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就可看出。而致使童年让他记忆深刻并且对他的一生带来重要影响的是童年的青山,在我一生,直迄今日,我从前所常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捡拾石子的河边,种种意象仍然依附在我的脑中。它们令我看见文明生活、文艺生活,和学院生活中的种种骗子而发笑。、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如果我会爱真、爱美,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社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性和不诚不实而微笑,也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自觉我自己能与我的祖先同信农村生活之美满和简朴,又如果我读中国诗歌而得有本能的感应,又如果我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的缘故。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对自己后来的生活或多或少带来影响,因为从一开始学会接收东西的时候,那些东西就存在了,它开始融入到你的血液中已经根深蒂固。后来的我们一路成长,那些东西跟着你开始长大。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作为一个九零后的人来说,在生活学习中会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些资深作家用自己的经验和感触写出来的东西,体味不同的人生,在我来说还早。总是觉得自己作为年轻人又是九零后来说,看这些“老古董”就会觉得太深沉了。初看到《人生不过如此》这个名字,以为它的内容会是以嘲讽或者类似这种情绪的产物,但是看了以后才知道林语堂先生从头到尾都在阐述,阐述林先生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它只是那样好像和你在聊天说故事一样,静静的阐述着,让我想到了“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

我不敢说我在读了部作品后有什么观点,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粗见,我这样觉得。因为这部作品就像一杯茶,你品位的越久越多才能品出它的味道;只有多看几遍,你才能了解林语堂先生想要表达的人生的态度,才能把这部作品笑话变成自己的东西。

书中,编选者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先生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呈现出来。

佛洛伊德说,幼年的记忆,会进入你的潜意识里。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的生活环境对林语堂先生是难忘及尤为重要的,从“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为最大。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染力” 、“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就可看出。而致使童年让他记忆深刻并且对他的一生带来重要影响的是童年的青山,“在我一生,直迄今日,我从前所常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捡拾石子的河边,种种意象仍然依附在我的脑中。它们令我看见文明生活、文艺生活,和学院生活中的种种骗子而发笑。”、“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如果我会爱真、爱美,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社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性和不诚不实而微笑,也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自觉我自己能与我的祖先同信农村生活之美满和简朴,又如果我读中国诗歌而得有本能的感应,又如果我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的缘故”。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对自己后来的生活或多或少带来影响,因为从一开始学会接收东西的时候,那些东西就存在了,它开始融入到你的血液中已经根深蒂固。后来的我们一路成长,那些东西跟着你开始长大。

《诗经》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是个大众教育家,他这样唱的诗,很可能就像现在周杰伦《双节棍》一样通俗流行。但后来《诗经》被置于六经之首,再加上那个没有注释谁也看不懂的《春秋》,于是在一般人看来经典似乎从此和通俗势不两立。《诗经》是民歌,之所以现在这样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高山仰止,除了语言和社会变迁之外,还有诗歌本身发展的因素。不再通俗的是《诗经》的文本,而在我们这些热爱汉语、喜欢诗歌的人的血液里仍然流淌着《诗经》的元素。她会不停地跳出来,刺激你去了解整部《诗经》。至少对于我来说,每每想读诗经,但每每又止步于他佶聱难懂的文字。这样徘徊的心态持续了十年,终于在去年的冬天下定决心一字一句啃掉她。因为无论是唐诗的华丽,还是宋词的精巧,在我看来抵不过《关睢》《蒹葭》《子衿》给我的震撼,那种质朴,那种清新,那种深沉,直抵心间,无可比拟。
说是啃掉,实在是因为心态的浮躁。果然进去了,就是一种自在的飞翔。海德格尔说人的本质目的是诗性地活在大地上。诗是对生活的揭示、还原、歌唱、吟咏,在创作与歌咏间享受了美感、还原了自我、升华了人性,得到了自由。在《诗经》里我亲见了《桃夭》的繁华,《出车》的深沉,土国城漕的劳苦和死生契阔悲凉,似乎是真的回到遥远的古代。但我又不能,一本《诗经》千百个人有千百种读法,谁也无法保证谁能准确解读诗( )意。但依靠正确的方法还是可以做到不断接近诗意的。安意如无疑是读诗、解诗的高手。
你看她,在云南丽江的三月,坐在客栈的阳台上看云,看见日影衔山,有妇女背着装满一家生活的箩筐经过,看见《式微》家人的期待,那种“薄弱的未被剪绝的美,似在黄昏时望见的天际里最后的一缕霞光,远处小屋透出的一点橘黄灯光,遥远难求,竟未至绝望。”她从这里切入《诗经》真是别有风味。在这里她不用情景还原法,只写自己,只写身边,古今异同,情理相近,哀婉的古诗被她一点拨就进入了你我的生活,不变的只有对生活艰辛地深味和体会。看到《木瓜》想到家乡清甜滋养的瓜果脯,由木瓜的美好,再想到男女恋爱的轻快活泼,又到电视上的婚恋速配,《木瓜》一诗的轻快可爱到了她文中也变的轻快可爱。古代毕竟久远,虽然借助文字,我们可以情景还原,但书中得来终觉浅,不能和自己的生活相结合,理解诗意,终究是空发感慨。由这样浅显地介入,深沉的感悟,诗性便在你我心中充盈。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一样,对历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很多文人都从《诗经》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相对《诗经》来说,后世的诗文更易学易懂。所以结合后世之诗文,进行诗意与诗意,诗境与诗境等等的对比阅读,对于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无疑是个方便之门。在这里安意如告诉我们,与诗词的理解,要有一种邂逅。早年她看《神雕侠侣》,程瑛救了受重伤的杨过,却不以真面目示人。当杨过醒来时,看见程瑛在纸上反复写着一句话:“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如今读《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那种欲言又止,眼波流转的韵致近现眼前。从风雨如晦到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她看到了“读诗经就有这种好处,它告诉你所有的艺术都有迹可循,无谓过度迷信崇拜,只是语言的天才,他会将文字表达得落花无声,踏雪无痕。”白居易踏雪无痕,我们的安意如却明察秋毫,凄凄的《风雨》就有了明亮的色彩。
《诗经》不单是诗还是史,她记录了春秋以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先秦正史的有益补充。同样的,结合当时的历史资料读《诗经》,对正确理解诗意也是必须的。这里说史,不单有正史,也有野史,甚至有些是传闻和猜测,但只要合理,都可以把诗解的相对圆满。《新台》等近十篇里都讲了卫国的一件事,把这些不同的诗,用同一历史事件串连起来,反复吟咏,我们就能感受诗中厚重的思想感情。在这里,安意如并没有拘泥《左传》《国语》等正史而进行简单复述。历史总是人写的,总有人的感情好恶,价值取向。这在里安意如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对被历史唾骂了几千年的宣姜予以同情,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同一篇诗,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究竟谁正确,谁不正确,就有看谁的论据更足,谁的说法更有说服力,谁能把故事说的更好听,更好看。《召南?野有死麕》历来众说纷纭:“‘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卫宏《诗序》),‘贞女欲吉士以礼来,……又疾时无礼,强暴之男相劫胁。’郑玄《诗笺》,‘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言姑徐徐而来,毋动我之帨,毋惊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朱熹《诗集传》。“(安引)而在安意如看来,这完全是一对青春少年浪漫相遇相爱的故事。《诗经》短短二三十个字,经她一还原,就成了一个跌跖起伏,意蕴幽长,生动活泼的小故事。这是何等的眼光和丰富的想象力啊。
总之,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总是被这样那样的信息刺激着,想读《诗经》的话,就借鉴一下安意如的方法吧,如果你想更省力,那你就读她的书,她会告诉你,《诗经》其实是这样有意思,这样容易读,这样就在眼前,而不再是高高在上、高山仰止的经典。

诗经读后感


【篇一:诗经读后感】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随着手中的页数缓缓增加,我仿佛看到了那午后暖暖的阳光,轻拂的柳叶,还有听到小山坡上那低低的吟唱。诗经,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万分柔弱,在我眼里,它有的是那午后的明朗,风儿的轻抚,虽有枪林弹雨中的烟火,却少了那一份尖锐,虽有小桥流水般的思绪,却淡去了那一份娇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诗音,短短几句,却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对少女的倾慕。河水细流,荇菜参差,道出了在水一方的思绪,道出了翻来覆去的挂牵。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转眼,又是那坚贞的女子在扞卫爱情。谁道红颜娇弱不已,耳边,是她那誓死的决心。

硝烟漫天,烽火连连,又有谁知叱咤风云的背后,却是深深的无奈,深深的思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谁在刀枪铠甲之下,脑海中浮现出妻与子的笑颜。只愿弃甲归田,与你漫步庭间。

轻轻翻着这一张张的页码,转眼间,眼前,不再仅仅是那浓浓的亲情,爱情,字词深处,却是那对时事的评价,对人的赞美,以及那处于统治者压榨下的哀叹--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爱惜,是对那些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官吏无尽的赞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风伐檀》却又用着那声声的哀怨唤出了他们的不满,在那腐败的社会,在那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的社会,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惨遭剥削,却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换来的只是这深深地呢喃,叹息,指责,无奈!

诗经,一本不灭的书,她似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赞美;她似哀怨的二胡,唱出了一份无奈。她,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丽,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丽的小河,在人们心中缓缓的,流淌!

【篇二:诗经读后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我们的结局是那么的完美。

【篇三:诗经读后感作文】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的诗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深度。

【篇四:诗经读后感】

《诗经》给人一种神秘、古老、穿越千年的美感。它美在自然纯朴,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藻,只有娓娓道来的清新自然。

读一篇《诗经》,仿佛看到青石板上的涓涓细流;仿佛嗅到流转千年的竹筏依旧的清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朦胧婉约美,淡淡的清香如一杯清茶,回味了几千年。我常想:千年之前的当年,一见倾心的伊人该是多么的美丽动人,素心相赠,在水一方的伊人,又是否明白?

读《诗经》,心的上空一片晴朗,阳光如桃花般的明艳动人。

透过《诗经》行走在这些字里行间,我学会了如何更淡然的去领悟人生内涵,更深刻的理解人生哲理。

【篇五:诗经读后感】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的经典概括!看到这样的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的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的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面。我看到《氓》里面的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的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的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的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的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的面孔,也许她的心理面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的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的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的传言。看着平静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压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的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刘兰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换回的结果却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圆晕。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嘛!

历史中的妇女们似乎都在重复《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弦断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妇女们不畏压迫、不畏朱颜瘦的精神。我时常在想,即使她们的爱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结晶破碎,也会对生活充满着热烈的爱与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龛记》: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峨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这是秋瑾反对封建余毒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妇女们反对阶级压迫的漫长历史过程。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现似乎暗示妇女的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的是现代的女权运动在不断的发展着,我想这是《氓》的作者的心愿吧,这是妇女们的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的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不过如此读后感通用


以下内容主题是“不过如此读后感”,是我们为您分享的,在读了朋友推荐的作品后,我自身也对其内容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读完书之后,可以利用文字将书中的内容,写成读后感,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过如此读后感【篇1】

从《京华烟云》知道了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是第一次读他的文章,很特别,很新奇,是一种舒适,一种自我的解脱……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读来令人眼前一亮。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文字精炼,但回味无穷。在他生活的每一个时期对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在他的文字中“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我看到了他的超然,我能做到吗?

时光如流,仿佛就是刹那之间,青春岁月便如昨日黄花,随着厚厚的霜色而枯萎凋敝。当第一根白发出现,它让我警觉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青春已经流逝,岁月从不饶人。日子琐碎、繁杂、忙碌。生活像一面魔镜,在我还未来得及应对它的时候,它便把它最实质、最本真、也最枯燥乏味的一面突然呈现在了我的面前。要工作、要生活、要买菜、油盐柴米酱醋茶,水费电费通讯费……大到孩子学习,买房置业,小到待人接物,迎来送往,每天都是一个字:忙!忙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累,便成为必然,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于是,便时常为生活的重负而苦恼,而烦躁,而闷闷不乐,并时常生发出一种摆脱的欲望。

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我有了很多感受。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不快乐。其实快乐来之于健康的心灵!幸福来之于满足的要求。有些事只要肯换一个角度,换个心态。就会有另外一番光景,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事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糟糕!换个角度去观察,世界会更美!

无独有偶,有这么个故事说有一个像我们一样生活过得非常沉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寻找圣人咨询解脱的办法。圣人在听了他的苦恼以后,给他拿了一个竹篓,指着一条铺满砂砾的道路对他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放进背篓,看看最后会有什么感受。”

那人照着圣人的吩咐去做,可走出没有多远,石子便装了半个背篓。圣人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越往前走,逗人喜欢的石子越多,背篓也就越来越加沉重。”圣人摞了一下银白的胡须,微笑着说:“孩子,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空的背篓。然而,随着我们的逐渐长大,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们每走出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喜欢的东西放进背篓,结果路走得越远,背篓里的东西也就越多,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觉得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的原因。”

那人问圣人:“我们应该如何来减轻生活的沉重呢?”圣人同答道:“要减轻这份沉重其实非常的简单,你只要把工作、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中的任何一份东西拿出背篓都会减轻沉重。”圣人紧接着反问道:“你愿意将其中的哪份东西毫不犹豫地拿出背篓呢?”面对圣人的诘问,那人无言以对。

是啊,我们每个人装进“背篓”里的都不是纯粹的石头,而是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精心从这个世界里寻找来的爱情、事业、家庭、婚姻、友谊等许多令我们魂牵梦萦,难舍难分的“东西”。就是因为这些舍不得的“沉重”,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充实。所以当我感受到生活的沉重时,应该感受到庆幸和满意、欢喜。因而沉重的背后必然是生活的丰硕和事业的收获。

不过如此读后感【篇2】

一个不能再让自己失望的人,是不能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看世界。

《人生不过如此》这本书主要讲了人类的智慧、爱情、友情等。这本书主要讲了:有一个女人生活在了一个黑暗的世界里,她的名字叫做罗列式,这个女人在生活的最初阶段她也不知道罗列式有多伟大,而她的名字叫做罗列式。罗列式的生活不过如此吗?一开始她就生活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然而她也不知道罗列式有多伟大,她也只能一步一步的活下去,而她也没有能力去生活,也没有能力去生活,她也没有能力去生活,她也不知道罗列式的生活如何的伟大,她也没有能力去生活。但她的生活是一个黑暗的世界,这个黑暗的世界是不能够改变的,她也没有勇气去改变这个世界。但命运总是眷顾那个黑暗的世界。而她也没有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也就不知道罗列式有多伟大,也就不知道罗列式有多伟大。而她也就没有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也就没有能够生活自己,也就没有能够活出自己的价值。她的生活是一个黑暗的世界,而她也没有能够生活自己。但她也有能力去生活,她也有能力去活下去,也就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就没有能够改变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讲道理,讲知识,也要讲道德。教育要讲原则,教育要讲规则,规则必须要遵循,要讲原则,不能有任何的马虎和随意,不能有任何的随意。而且教育要讲规则,不是讲原则的话就是不讲规则了,而是要讲道德,讲规则必须要遵守。

这本书讲了人生的真谛,也讲了人生的方向,我们应该学会自省。生活就是不断进取的过程,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省,学会自省才有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

不过如此读后感【篇3】

崔永元大家都知道吧,主持实话实说的那个人,可是现在在电视上看不到他了,大概是老了吧,退休了吧。实话实说,崔永元长的确不怎么好看,可是他的幽默,朴实,善良真的很令人佩服。他在书里讲到了老师,讲到了朋友,讲到了工作,有几次讲了女儿,母亲及兄弟姐妹,似乎他有一次讲到了他的妻子,我在想,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妻子啊,为什么就一次提到他的妻子。开玩笑了,也许人家是爱他的妻子,不过不愿写自己的隐私吧。

看一个成熟男人的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做人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我很赞同他的看法,在生活中我也是这么做的,别看我是一个小姑娘,但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犹其是做人的品德。我认为做好人,才能做好事。一个有能力而没有品德的人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我很喜欢他书里形容数学的文字,还有那些笑话。他也把自己的缺点写在自己的书里,更显他的平凡,一般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虽然我只有初中毕业,但我很喜欢文学,并且经常买书看,到图书馆看书,我觉得书就是我的朋友,他有时会陪伴我,有时会交我做人与做事。写书也不分什么大学毕业,小学毕业,只要你有那个才华就可以写。

不过如此读后感【篇4】

崔永元的《不过如此》我一口气看完了。早听说这本书看起来不累,无须太多的思考,果然如此。

最近经常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消息,崔永元的《不过如此》非常热销,有的书店进了几批货都销售一空,我有点半信半疑,跑到书店一看,书架上的《不过如此》历历在目,购买的人几乎很少。原来,媒体的炒作也不过如此。

我没有贬低的意思,我是想,一向实话实说的崔永元看到这样的消息会有什么想法呢,我想他也会偷偷跑到书店去看的,但是他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了,毕竟这样的消息有利于他卖书啊,就象他书中提到的一些小事,他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还在意能赚多少钱,不然,他不会从广播事业转行到电视事业,不会从电台跳到央视。毕竟他也是人,是人就不能免俗。

说实话,我很喜欢崔永元,他的《实话实说》我很爱看。作为一个主持人,他有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这使他所主持的节目也熠熠生辉,我觉得如果《实话实说》不是崔永元主持的,那么收视率会急转直下,一日千里。现在全国有100多个类似的谈话节目,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喜欢看央视的《实话实说》呢,抛开中央电视台节目的制作水准不说,很大一部分观众是冲着崔永元来的。喜欢看他在屏幕上不紧不慢的调侃,喜欢他的坏笑。

前不久,我到医院去看病,等候就诊的时候,跟一位大姨闲聊了几句,她就很喜欢崔永元,我说崔永元挺能白话的。大姨笑着说他不仅能白话,而且他很会白话。东北话里白话二字基本上是褒义的。如果崔永元听了我们的对话一定高兴。

回过头来谈谈这本书吧。其实我能一口气看完这本书,除了因为书很薄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幽默流畅的语言。从头看到尾不知道笑了多少次,有时候觉得崔永元像个大男孩,比如他写梦里梦见推车的场面,梦中的他一只手叉腰,一只手在空中向下一挥,命令众人:给我打,狠狠的打!38岁的男人也会做这样的梦,实在是很有趣的。电视上的崔永元,给大家的印象是:一脸坏笑,说话的时候嘴唇基本不动,冷不丁的冒出一句逗得大家发笑,有时候他还专门设计个小圈套什么的,让嘉宾往里面钻。崔永元的风格是独特的,他能够利用幽默的元素让谈话节目变得轻松愉快,让人们在笑声中反思一些事情。看了他的书,才知道要想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崔永元从节目策划做起,一直到作主持人,他所信奉的一个标准就是:人文关怀。所以每期《实话实说》都很精彩,都会让人感到这个选题真的不错,很有人情味儿。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感受坚强,一个生命 垂危的癌症患者,一个跟病魔作斗争的乐观坚强的小女孩,她的故事打动了无数的中国人。面对死亡都可以这样坚强,生命中还有什么不可以承受之重呢?我想这期节目会激发很多人,使他们重新振作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就是人文关怀,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关怀了。

《实话实说》真是个好名字。实话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含义,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一提到实话二字难免会联系到政治,中国面临的好多社会问题,需要用实话来实说的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牵扯到政治。鉴于中国的国情,《实话实说》是不能涉及这些政治敏感话题的,所以这是一种无奈。有了这个无奈,也使得《实话实说》仅能局限于人文关怀上,国计不谈,只谈民生。这多少是个缺憾。有些选题也不是尽如人意的,比如我们都是左撇子这样的话题,无关痛痒,实在是味同嚼蜡。好在中国的社会错综复杂,人文的话题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实话实说》还大有文章可作,崔永元也不必担心下岗了。

作为读者,我是很喜欢这本书的。毕竟崔永元带给我们笑声,又让我们知道了他的朋友,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普通人觉得,名人也和我们一样,也有跟我们类似的爱好,也有和我们一样的情感。他们只是在做很特殊的工作而已,这一点是跟我们不同的。

喜欢崔永元的低调,他在书中敢于剖析自己,这是难能可贵的。他把观众对他的批评都写上了,对自己的缺点一点儿没客气,并且对观众深深的道歉;书名也用了一个很低调的词儿不过如此,这说明崔永元是真正的平民主持人,没有名人的架子。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

最后想说的是,崔永元,走好!

不过如此读后感【篇5】

《人生不过如此》,我很喜欢看这部书。我看过这部书。我想说的是: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

人的一生只有几次,但是我觉得这些经历是最宝贵的一段经历。我觉得人生不过如此。不过我觉得在这个人生的世界中不能过得这么平平,不然怎么会有人生的意义。人生是有时间的,有时候有时候就会被人遗忘,所以我觉得人生也不必要太平。人生就不是每天都有所谓的平常生活,每天都是一天,而不是每天都是平常生活。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是每天都有所谓的平常生活,每天都是平常生活。我认为人生不过如此。我们应该好好把握住每一个机会,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不能虚度光阴和白日。不要为自己的将来而懊悔。要相信,这一段经历一定是一个人生的一个宝贵财富。

人生不过如此。我们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要你肯干,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

人生不过如此!我想说的是:人生不过如此。

不过如此读后感【篇6】

读此书的时候,常常怀疑此梁实秋非那个大名鼎鼎的梁实秋。若不是大量的用典,还真以为他是现世生活中的人。他的各种观点,他对各色人等入木三分的描述,放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他睿智的思想,经典的语录,时时给人启迪。如:

树与人早晚都是同一命运,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

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树的姿态各个不同。亭亭玉立者有之;矮墩墩的有之;有张牙舞爪者;有佝偻其背者;有戟剑森森者;有摇曳生姿者,各极其致。树沐浴在熏风之中,抽芽放蕊,它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等到花簇簇,锦簇簇,满枝头红红绿绿的时候,招蜂引蝶,自又有一番得意。落英缤纷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伤感,结实累累的时候又会有一点迟暮之思。我又揣想,蚂蚁在树干上爬,可能会觉得痒痒出溜的;蝉在枝叶间高歌,也可能会觉得聒噪不堪。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那里便住在那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

是啊!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苦短,人生如戏,无论心存多么美好的愿望,无论对别人多么用心,到头来,只有伤心。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不过如此读后感【篇7】

《不过如此》,崔永元着,华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不过如此》,首先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一如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的风格,不过如此似乎透着一份轻狂,更有一份洒脱。而我读完书倒觉得这四个字中透着一丝过来人的自嘲,同时有一种不卑不亢的劲道在里面:一方面别自视太高,一山还有一山高,为人要低调,另一方面也无需自视太低,卑微屈膝,总是仰视别人。

生活像流水,逝者如斯,一去不复返,但时间沙漏会为我们留下一些礼物,作为珍珠串联在记忆项链中。看到书中第四章在路上回忆大学时光时,回想自己大学时也是这样让人欢喜让人忧,亲切之余竟有一种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在感叹岁月匆匆而过之余,幸运这些记忆始终活跃在我的旧事电影里。大学卧谈是每一位大学生最为享受的生活甜品,而正如文中所说的,卧谈也要体现专业特色,尤其是中文系学生,对肚里的墨水含量要求较高。而与作者类似的是,每当舍友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畅谈时,没任何储备的我刚开始时总有一些惶恐,毕竟还有点自知之明,插不上话时只能课后做功课,去图书馆狂啃一番,为自己增加一些说话的底气。同时,读书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要求消化吸收,进而体现在行为举止上:一方面要有个性,要有自己的见解,一味的盲从只会让人觉得无味与无知。而与书中相同的,当时在班级里另类的学生很吃香,同学们都觉得他们有个性,有品位。依稀记得大学时一位清瘦的男生,头发披肩,大冬天的一身黑,脖子上扎一条红围巾,张口必言后现代主义,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但大家私下里都称他有文艺青年的气质。另一方面就是你的作品,要能够常见诸报端,这也是评判才子的真实标准,否则空有一身外表只是徒有虚名,你还得有点真才实学才会让人心服口服。大学时对那些能将自己作品转化为铅字而在院系里家喻户晓的同学总是一脸的欣羡。以至于多年以后,依稀记得大四那年某个周日的午后,在宿舍阁楼的**文学社社长创作专用地,听着社长天南地北的讲着海子,即使本人实在对诗不感兴趣,即使阁楼里臭袜子味依旧没有被社长浓浓的诗人气息覆盖,即使社长脸上的青春痘和他的创作热情一样高涨,我还是觉得那个午后特别的美好,社长简直就是传说中的欧巴。

类似的章节还有很多,书中,崔永元把故事放到人与人交流的生活轨迹中来叙写,从老师、朋友、领导、策划、节目嘉宾等人中选取印象深刻的故事,像电影放映一般铺展为生活的横截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这些文字时,特别是看到似曾相识的场景时,总会有心领神会的一笑,勾起心灵深处最温柔的那抹回忆,我想这也许是书的成功,至少他把读者感染了,而在感染的同时又能生出感悟。

除了喜欢书中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外,还喜欢他的风格不做作。可能是个人性格原因,最受不了虚伪矫情,喜欢豪率坦诚。而崔永元能够坦然面对读者,同时能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实属不易。如书中第八章写领导的部分。写报社成员在新社长的上任时分成两拨是一种领导艺术,大家一条心容易一致对上,分拨互相掐,领导就坐稳了。联系到我们今天的官场,不乏拉帮结派,可是现实又有几人敢将它晒在阳光下。另一处写到他同学从他的下属变为他的上级时,那种不言而喻的微妙变化。每当我视他为领导时,就自然而然保持了一个距离,看不清他的真实面目。每当我意识到他是我的同学时,总能观察到细处,甚至油然生出感动。人在成熟长大的同时也在不断变化,由于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职业,他们或许再也不是印象中的那些同学,但那份同学情谊却是什么也偷不走的。写到此处,又想起朋友章节对朋友的描述朋友,是你步步高升,对你称呼从不改变的人。领导章节的最后一句话也颇耐人寻味:本来是想写差领导的,提起笔来又写起领导的好。现在明白了,领导的毛病是咱们群众给惯出来的。初看这句话只是匆匆笑过,但转念一想,又能回味出很多东西。

正是它的五味杂陈,才有了供读者品尝的滋味,也正是由于它的复杂多面,才反映了生活的立体全面。书中第十章活着写到对残疾人的尊重。崔永元由于一次无意的玩笑极大伤害了有点磕巴的祝先生的自尊心,而电视节目的播放让祝先生平日里极力掩饰的小毛病变得家喻户晓,逢人就被问,祝先生生气之极,写了文章《崔永元,别把刻薄当幽默》在网上、报上发表以示不公。书里并没有回避嘉宾或观众对他的批评,而是将这些言语一字不漏地收入书中,坦然面对,真诚赔礼。此外,文中还经常用调侃的语气写作者因形象欠佳作为电视主持人而遭遇的尴尬,用幽默口吻讲述生活工作的不易,这或许就是崔永元身上那我们所缺少和急需的勇气和智慧吧。

读随笔散文收获的除了少数一笑而过的趣事外,就是作者个人淘洗的生活沙子中的金子,它既是个人的也是大众的。崔永元《不过如此》中,也有几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书中强调做节目要体现人文关怀,即发自内心的,在骨子里尊重每一个人,不管他干什么,不管他的职位有多高,薪水有多少,不管他是什么生存环境,什么家庭背景,都会尊重他。书中列举了《实话实说》开播5年的两项巨大工程:一是把灯爷、摄爷、录爷变成朋友,让他们全身心为节目努力;一是让所有的观众,各行各业的,各种阶层的,操着不同口音的到了演播室能像亲人一样,像朋友一样与你聊天。联系到我们的工作实际,我们提出两个至上、三个始终、五种意识,强调要至诚至信,全心全意,要责任在每时每刻,其实,深究讲,也是体现人文关怀,从骨子里尊重每一位烟农、零售户和消费者,多换位思考,这样一来,一切一切的文化理念、服务理念也就不那么虚无缥缈,不那么深奥难懂了,它就会发自内心的,用每个人最好的阐释方式具体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这是关乎人文关怀的一故事,还有一段关乎人生的比喻,很形象很深刻。故事背景是说吉林一位中年妇女高大权做速冻饺子坎坷的创业历程。文后有一段话通俗易懂又不乏深意: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在岁月的层层包裹下,阅历越沧桑,饺子就越饱满,但人难免会碰上一些磕磕碰碰,在岁月里留下一些痕迹,只有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信心才能越过道道难关,变得更加强壮与坚实。

春天,阳光明媚。蓝天白云,闲暇之余,手捧一书,听着音乐,嚼着零食,且为书喜且为书悲,拾来一段遗落的记忆,品味一番生活的哲理,我想生活的快乐与幸福也不过如此吧。

不过如此读后感【篇8】

内容简介:《人生不过如此》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我本想题这书的名字为“抒情哲学”,用抒情一词说明这里面所讲的是一些私人的观念。但是这个书名似乎太美,我不敢用,我恐怕目标定得太高,即难于满足读者的期望,况且我的主旨是实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现在的书名较易维持水准,且较自然。

人生不过如此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人生不过如此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看完这两段简短的文字,居然和林老先生产生了知音的感觉。我一直在追求的生活状态和关于生活选择的指导,居然就被这样两段简单的文字给解开了。再翻了翻内容,几乎能看到的文字片段里都感受到林老先生生活的智慧和对于生活的调侃,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快乐。于是,毫不犹豫的把林老先生的这本书宝贝地放到购物车内。那里已经放了一大堆经管、外语之类的书,一些在有些时候只能让我感觉到沉重的东西。于是一大堆杂七杂八的物事里终于有了点亮色。与我所想不差,回去捧读的时候,很容易就能看到这样的文字,很轻松的语调,想法却很睿智。这真的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独特的林氏幽默会让你时不时会心一笑,继而又会敬佩其林老先生的智慧,恨不得能够把在天堂快乐生活的林老先生一把拽下来,小酌几杯以示知音之情。

不过如此读后感【篇9】

为一个九零后的人来说,在生活学习中会静下心里细细品读这些资深作家用自己的经验和感触写出来的东西,体味不同的人生,在我来说还早。总是觉得自己作为年轻人又是九零后来说,看这些老古董就会觉得太深沉了。坦诚来说,老师布置了任务才有去看林语堂先生的作品。初看到《人生不过如此》这个名字,以为它的内容会是以嘲讽或者类似这种情绪的产物,但是看了以后才知道林语堂先生从头到尾都在阐述,阐述林先生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它只是那样好像和你在聊天说故事一样,静静的阐述着,让我想到了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的别致。

我不敢说我在读了部作品后有什么观点,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粗见,我这样觉得。因为这部作品就像一杯茶,你品位的越久越多才能品出它的味道;只有多看几遍,你才能了解林语堂先生想要表达的人生的态度,才能把这部作品笑话变成自己的东西。

书中,编选者别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先生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呈现出来。

佛洛伊德说,幼年的记忆,会进入你的潜意识里。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的生活环境对林语堂先生是难忘及尤为重要的,从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为最大。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染力 、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就可看出。而致使童年让他记忆深刻并且对他的一生带来重要影响的是童年的青山,在我一生,直迄今日,我从前所常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捡拾石子的河边,种种意象仍然依附在我的脑中。它们令我看见文明生活、文艺生活,和学院生活中的种种骗子而发笑。、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如果我会爱真、爱美,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社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性和不诚不实而微笑,也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自觉我自己能与我的祖先同信农村生活之美满和简朴,又如果我读中国诗歌而得有本能的感应,又如果我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的缘故。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对自己后来的生活或多或少带来影响,因为从一开始学会接收东西的时候,那些东西就存在了,它开始融入到你的血液中已经根深蒂固。后来的我们一路成长,那些东西跟着你开始长大。

不过如此读后感系列


好的作品的读后感模板是什么样的呢?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可以将读书时感受最深的地方,写成读后感,今天我们整理了不过如此读后感。

不过如此读后感(篇1)

从《京华烟云》知道了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是第一次读他的文章,很特别,很新奇,是一种舒适,一种自我的解脱……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读来令人眼前一亮。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文字精炼,但回味无穷。在他生活的每一个时期对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在他的文字中“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我看到了他的超然,我能做到吗?

时光如流,仿佛就是刹那之间,青春岁月便如昨日黄花,随着厚厚的霜色而枯萎凋敝。当第一根白发出现,它让我警觉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青春已经流逝,岁月从不饶人。日子琐碎、繁杂、忙碌。生活像一面魔镜,在我还未来得及应对它的时候,它便把它最实质、最本真、也最枯燥乏味的一面突然呈现在了我的面前。要工作、要生活、要买菜、油盐柴米酱醋茶,水费电费通讯费……大到孩子学习,买房置业,小到待人接物,迎来送往,每天都是一个字:忙!忙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累,便成为必然,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于是,便时常为生活的重负而苦恼,而烦躁,而闷闷不乐,并时常生发出一种摆脱的欲望。

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我有了很多感受。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不快乐。其实快乐来之于健康的心灵!幸福来之于满足的要求。有些事只要肯换一个角度,换个心态。就会有另外一番光景,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事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糟糕!换个角度去观察,世界会更美!

无独有偶,有这么个故事说有一个像我们一样生活过得非常沉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寻找圣人咨询解脱的办法。圣人在听了他的苦恼以后,给他拿了一个竹篓,指着一条铺满砂砾的道路对他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放进背篓,看看最后会有什么感受。”

那人照着圣人的吩咐去做,可走出没有多远,石子便装了半个背篓。圣人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越往前走,逗人喜欢的石子越多,背篓也就越来越加沉重。”圣人摞了一下银白的胡须,微笑着说:“孩子,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空的背篓。然而,随着我们的逐渐长大,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们每走出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喜欢的东西放进背篓,结果路走得越远,背篓里的东西也就越多,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觉得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的原因。”

那人问圣人:“我们应该如何来减轻生活的沉重呢?”圣人同答道:“要减轻这份沉重其实非常的简单,你只要把工作、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中的任何一份东西拿出背篓都会减轻沉重。”圣人紧接着反问道:“你愿意将其中的哪份东西毫不犹豫地拿出背篓呢?”面对圣人的诘问,那人无言以对。

是啊,我们每个人装进“背篓”里的都不是纯粹的石头,而是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精心从这个世界里寻找来的爱情、事业、家庭、婚姻、友谊等许多令我们魂牵梦萦,难舍难分的“东西”。就是因为这些舍不得的“沉重”,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充实。所以当我感受到生活的沉重时,应该感受到庆幸和满意、欢喜。因而沉重的背后必然是生活的丰硕和事业的收获。

不过如此读后感(篇2)

崔永元大家都知道吧,主持实话实说的那个人,可是现在在电视上看不到他了,大概是老了吧,退休了吧。实话实说,崔永元长的确不怎么好看,可是他的幽默,朴实,善良真的很令人佩服。他在书里讲到了老师,讲到了朋友,讲到了工作,有几次讲了女儿,母亲及兄弟姐妹,似乎他有一次讲到了他的妻子,我在想,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妻子啊,为什么就一次提到他的妻子。开玩笑了,也许人家是爱他的妻子,不过不愿写自己的隐私吧。

看一个成熟男人的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做人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我很赞同他的看法,在生活中我也是这么做的,别看我是一个小姑娘,但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犹其是做人的品德。我认为做好人,才能做好事。一个有能力而没有品德的人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我很喜欢他书里形容数学的文字,还有那些笑话。他也把自己的缺点写在自己的书里,更显他的平凡,一般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虽然我只有初中毕业,但我很喜欢文学,并且经常买书看,到图书馆看书,我觉得书就是我的朋友,他有时会陪伴我,有时会交我做人与做事。写书也不分什么大学毕业,小学毕业,只要你有那个才华就可以写。

不过如此读后感(篇3)

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我感受非常深。人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是一个成长中的过程,阅读给我们带来的知识也会有所增长,阅读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伙伴。读一本好书,会使我们的思想更加宽阔,知识面变得更开阔,思维也会更开阔。

读《人生不过如此》后,我发现书中的主人公罗斯特老师是一个xx岁的老人。他的老师在他的孩子的一生中是个最伟大和最伟大的人。他的一生中不能没有老师和同学,他只是一个人,他要为一个人做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而是自己的孩子。他的学生和老师都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向书中的老师学习,做个好老师。

阅读是对孩子成长最重要的途径,我们不能让他在学习中丧失学习的动力,而是要培养他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他的好的思考能力和好的学习习惯。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在家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只有在书籍上,这些时间和精力都是无限地。所以在家里,在学校里,我们应该给孩子营造读书的时光,在学校里,给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自己的母亲一个舒适的工作空间,而不再去给父母和老师增添负担。

不过如此读后感(篇4)

崔永元的《不过如此》我一口气看完了。早听说这本书看起来不累,无须太多的思考,果然如此。

最近经常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消息,崔永元的《不过如此》非常热销,有的书店进了几批货都销售一空,我有点半信半疑,跑到书店一看,书架上的《不过如此》历历在目,购买的人几乎很少。原来,媒体的炒作也不过如此。

我没有贬低的意思,我是想,一向实话实说的崔永元看到这样的消息会有什么想法呢,我想他也会偷偷跑到书店去看的,但是他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了,毕竟这样的消息有利于他卖书啊,就象他书中提到的一些小事,他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还在意能赚多少钱,不然,他不会从广播事业转行到电视事业,不会从电台跳到央视。毕竟他也是人,是人就不能免俗。

说实话,我很喜欢崔永元,他的《实话实说》我很爱看。作为一个主持人,他有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这使他所主持的节目也熠熠生辉,我觉得如果《实话实说》不是崔永元主持的,那么收视率会急转直下,一日千里。现在全国有100多个类似的谈话节目,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喜欢看央视的《实话实说》呢,抛开中央电视台节目的制作水准不说,很大一部分观众是冲着崔永元来的。喜欢看他在屏幕上不紧不慢的调侃,喜欢他的坏笑。

前不久,我到医院去看病,等候就诊的时候,跟一位大姨闲聊了几句,她就很喜欢崔永元,我说崔永元挺能白话的。大姨笑着说他不仅能白话,而且他很会白话。东北话里白话二字基本上是褒义的。如果崔永元听了我们的对话一定高兴。

回过头来谈谈这本书吧。其实我能一口气看完这本书,除了因为书很薄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幽默流畅的语言。从头看到尾不知道笑了多少次,有时候觉得崔永元像个大男孩,比如他写梦里梦见推车的场面,梦中的他一只手叉腰,一只手在空中向下一挥,命令众人:给我打,狠狠的打!38岁的男人也会做这样的梦,实在是很有趣的。电视上的崔永元,给大家的印象是:一脸坏笑,说话的时候嘴唇基本不动,冷不丁的冒出一句逗得大家发笑,有时候他还专门设计个小圈套什么的,让嘉宾往里面钻。崔永元的风格是独特的,他能够利用幽默的元素让谈话节目变得轻松愉快,让人们在笑声中反思一些事情。看了他的书,才知道要想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崔永元从节目策划做起,一直到作主持人,他所信奉的一个标准就是:人文关怀。所以每期《实话实说》都很精彩,都会让人感到这个选题真的不错,很有人情味儿。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感受坚强,一个生命 垂危的癌症患者,一个跟病魔作斗争的乐观坚强的小女孩,她的故事打动了无数的中国人。面对死亡都可以这样坚强,生命中还有什么不可以承受之重呢?我想这期节目会激发很多人,使他们重新振作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就是人文关怀,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关怀了。

《实话实说》真是个好名字。实话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含义,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一提到实话二字难免会联系到政治,中国面临的好多社会问题,需要用实话来实说的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牵扯到政治。鉴于中国的国情,《实话实说》是不能涉及这些政治敏感话题的,所以这是一种无奈。有了这个无奈,也使得《实话实说》仅能局限于人文关怀上,国计不谈,只谈民生。这多少是个缺憾。有些选题也不是尽如人意的,比如我们都是左撇子这样的话题,无关痛痒,实在是味同嚼蜡。好在中国的社会错综复杂,人文的话题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实话实说》还大有文章可作,崔永元也不必担心下岗了。

作为读者,我是很喜欢这本书的。毕竟崔永元带给我们笑声,又让我们知道了他的朋友,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普通人觉得,名人也和我们一样,也有跟我们类似的爱好,也有和我们一样的情感。他们只是在做很特殊的工作而已,这一点是跟我们不同的。

喜欢崔永元的低调,他在书中敢于剖析自己,这是难能可贵的。他把观众对他的批评都写上了,对自己的缺点一点儿没客气,并且对观众深深的道歉;书名也用了一个很低调的词儿不过如此,这说明崔永元是真正的平民主持人,没有名人的架子。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

最后想说的是,崔永元,走好!

《诗经》读后感范文


【如初】

悠扬而婉转的歌谣,唱尽了西周至春秋的风华,最为纯洁而美丽的爱情,由此被颂扬,我们应当庆幸这一部《诗经》的流传,因为读诗,能让我们的心灵纯净,回到最初的起点,无关于任何的事物,从此心境安宁,与尘世的浮华分离,独享着心灵一隅的心安之处。

《诗经》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风格朴实自然,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并率真的表达了思想感情,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由此可见《诗经》是一部可读的可深入体会的儒家经典。

孔子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大量的阐述了纯洁的爱情,有朗朗上口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朗朗上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有“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的无怨无悔·;·;·;·;·;·;没有任何的掩饰,这就是爱情的纯洁与美好,而这恰恰反映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同这爱情一般美好,无谓世事的变迁,它依旧与《诗经》一般富有深沉而又简单的含义,它是那样的熠熠生辉,仿佛是夜空中那颗明亮的星,照亮我们前方的路,指引我们前行。

孔子又云:“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那纯洁美丽的爱情,更甚于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碰撞,《诗经》也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君子处事,应当投桃报李,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作为君子应当有如美玉一样温润的性情,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应当同仇敌忾,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中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品质,它犹如傲雪寒梅,在风雪之中傲然挺立,这是来自于中华民族骨子中的不屈不挠。我们的传统文化由先人传承,历经曲折,却依旧没有埋没于历史的长流,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许就在一词一句中传承下来的,由诗至词而曲,漫长而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慢慢传承、几经沉淀。而以现代来讲,传统文化是璀璨的,但传承是艰难的,因为现在的人们,由于生活在这繁华而喧嚣的城市中,浮华早已改变人们,于是,人们的内心的浮躁毁了一切。所以,传承传统文化便越来越艰难,心中的平静越来越难求,但读《诗经》便可抚平人们内心的浮躁,因为《诗经》是最初始的。它没有任何的华丽的装饰,可它依旧是璀璨而华美的,依旧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因为这就是它的本质,最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本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来讲,初心是最为可贵的,亦是最难得的,若初心不忘,传统文化便不会中断。

《诗经》这一本书中,也许有着我们从未见过的字,有着难懂的意思和深远的意味,但也许就是这些造就了它的不朽。静心读诗,你会有更深入的体会,会有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碰撞,这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一笔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四字成诗,四字成言,言尽一切,悠扬深远,唯愿这一切美好如初。

最甜不过家乡水


一场大火无情地吞噬着大草原,方圆几里外都能听到火灼烧人皮肤的吱吱声。大火周围围满了一群人,一群为了草原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们。他们手拿着铁铲、衣服,奋力地扑着毒蛇般的火苗。在火焰的照耀下,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流下了汗与泪这是电影《爱在他乡》中的一个催人泪下的片段。

这场大火烧死了很多人,同时也给大草原划上了一道抹不掉的痕迹,更为草原人增添了一道痛苦的回忆。

救火英雄老李被迫背井离乡。

数年后,生命垂危的老李最后的愿望竟是重回那个令人勾起痛苦回忆的大草原。唯一的理由就是那是老李的家乡。

最甜不过家乡水,最美不过家乡音!的确,家乡就是家乡,不管是令人后怕的大草原,还是令人伤心流泪的大草原,都是自己的家乡啊。家乡清新的空气,家乡蔚蓝的天空,家乡清甜的河水,家乡残缺的房屋,都是游子们魂牵梦萦的点点滴滴!

美丽的家乡净化了沉迷游戏的毛毛的灵魂。家乡情也曾使我痛哭流涕。

七岁那年,我随爸爸妈妈来到柯桥。小桥流水给我短暂的安慰,我最盼望的还是放假。我依然清晰的记得第一个寒假。当时还很稚嫩的我,背着小书包,轻轻哼着歌,用脚踢着脚下的石子,大大咧咧向前走着。我的心早已经飞到老家。

大街上,人来人往,一眼望去,人头攒动。好一副令人喜庆的景色。

一回到家,就发现家里不对劲,爸爸妈妈都耷拉着脑袋,爸爸手中那杯冒着热气的茶,被爸爸摇来摇去,被摇到冰冷也不见爸爸喝一口。妈妈则有气无力的叹着气。白色的气,犹如一层雾,轻轻地飘到我的面前,给我的兴奋的心情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雾。

怎么啦?我着急地问着妈妈,手不停地拍打着两侧的雾。

哎,今年回不了家了。妈妈吹出一阵风,吹散了我心里的那团雾。

啊?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委屈,哇哇哭了起来。我转眼看看外面那幅喜庆的景色,已经不复存在。一缕阳光晒在大地上,照出一片凄惨,悲凉。整个春节,我不敢和小朋友玩,听到鞭炮声便跑得远远的,独自陷入深深的思乡的阴影中

虽然我早已经习惯了柯桥的风景,柯桥的人,但这段记忆却总抹不掉。我和电影中的老李一样,有一个解不开的家乡情结。

现在,我思念荆门;将来,我会思念柯桥!现在,荆门是我心灵的归宿;将来,柯桥是我梦寐的乐园。

生我者,荆门;养我者,柯桥。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精选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精选”,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篇1】

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我感受非常深。人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是一个成长中的过程,阅读给我们带来的知识也会有所增长,阅读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伙伴。读一本好书,会使我们的思想更加宽阔,知识面变得更开阔,思维也会更开阔。

读《人生不过如此》后,我发现书中的主人公罗斯特老师是一个xx岁的老人。他的老师在他的孩子的一生中是个最伟大和最伟大的人。他的一生中不能没有老师和同学,他只是一个人,他要为一个人做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而是自己的孩子。他的学生和老师都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向书中的老师学习,做个好老师。

阅读是对孩子成长最重要的途径,我们不能让他在学习中丧失学习的动力,而是要培养他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他的好的思考能力和好的学习习惯。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在家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只有在书籍上,这些时间和精力都是无限地。所以在家里,在学校里,我们应该给孩子营造读书的时光,在学校里,给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自己的母亲一个舒适的工作空间,而不再去给父母和老师增添负担。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篇2】

一个不能再让自己失望的人,是不能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看世界。

《人生不过如此》这本书主要讲了人类的智慧、爱情、友情等。这本书主要讲了:有一个女人生活在了一个黑暗的世界里,她的名字叫做罗列式,这个女人在生活的最初阶段她也不知道罗列式有多伟大,而她的名字叫做罗列式。罗列式的生活不过如此吗?一开始她就生活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然而她也不知道罗列式有多伟大,她也只能一步一步的活下去,而她也没有能力去生活,也没有能力去生活,她也没有能力去生活,她也不知道罗列式的生活如何的伟大,她也没有能力去生活。但她的生活是一个黑暗的世界,这个黑暗的世界是不能够改变的,她也没有勇气去改变这个世界。但命运总是眷顾那个黑暗的世界。而她也没有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也就不知道罗列式有多伟大,也就不知道罗列式有多伟大。而她也就没有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也就没有能够生活自己,也就没有能够活出自己的价值。她的生活是一个黑暗的世界,而她也没有能够生活自己。但她也有能力去生活,她也有能力去活下去,也就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就没有能够改变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讲道理,讲知识,也要讲道德。教育要讲原则,教育要讲规则,规则必须要遵循,要讲原则,不能有任何的马虎和随意,不能有任何的随意。而且教育要讲规则,不是讲原则的话就是不讲规则了,而是要讲道德,讲规则必须要遵守。

这本书讲了人生的真谛,也讲了人生的方向,我们应该学会自省。生活就是不断进取的过程,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省,学会自省才有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篇3】

为一个九零后的人来说,在生活学习中会静下心里细细品读这些资深作家用自己的经验和感触写出来的东西,体味不同的人生,在我来说还早。总是觉得自己作为年轻人又是九零后来说,看这些老古董就会觉得太深沉了。坦诚来说,老师布置了任务才有去看林语堂先生的作品。初看到《人生不过如此》这个名字,以为它的内容会是以嘲讽或者类似这种情绪的产物,但是看了以后才知道林语堂先生从头到尾都在阐述,阐述林先生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它只是那样好像和你在聊天说故事一样,静静的阐述着,让我想到了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的别致。

我不敢说我在读了部作品后有什么观点,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粗见,我这样觉得。因为这部作品就像一杯茶,你品位的越久越多才能品出它的味道;只有多看几遍,你才能了解林语堂先生想要表达的人生的态度,才能把这部作品笑话变成自己的东西。

书中,编选者别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先生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呈现出来。

佛洛伊德说,幼年的记忆,会进入你的潜意识里。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的生活环境对林语堂先生是难忘及尤为重要的,从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为最大。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染力 、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就可看出。而致使童年让他记忆深刻并且对他的一生带来重要影响的是童年的青山,在我一生,直迄今日,我从前所常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捡拾石子的河边,种种意象仍然依附在我的脑中。它们令我看见文明生活、文艺生活,和学院生活中的种种骗子而发笑。、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如果我会爱真、爱美,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社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性和不诚不实而微笑,也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自觉我自己能与我的祖先同信农村生活之美满和简朴,又如果我读中国诗歌而得有本能的感应,又如果我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的缘故。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对自己后来的生活或多或少带来影响,因为从一开始学会接收东西的时候,那些东西就存在了,它开始融入到你的血液中已经根深蒂固。后来的我们一路成长,那些东西跟着你开始长大。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篇4】

内容简介:《人生不过如此》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我本想题这书的名字为“抒情哲学”,用抒情一词说明这里面所讲的是一些私人的观念。但是这个书名似乎太美,我不敢用,我恐怕目标定得太高,即难于满足读者的期望,况且我的主旨是实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现在的书名较易维持水准,且较自然。

人生不过如此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人生不过如此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看完这两段简短的文字,居然和林老先生产生了知音的感觉。我一直在追求的生活状态和关于生活选择的指导,居然就被这样两段简单的文字给解开了。再翻了翻内容,几乎能看到的文字片段里都感受到林老先生生活的智慧和对于生活的调侃,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快乐。于是,毫不犹豫的把林老先生的这本书宝贝地放到购物车内。那里已经放了一大堆经管、外语之类的书,一些在有些时候只能让我感觉到沉重的东西。于是一大堆杂七杂八的物事里终于有了点亮色。与我所想不差,回去捧读的时候,很容易就能看到这样的文字,很轻松的语调,想法却很睿智。这真的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独特的林氏幽默会让你时不时会心一笑,继而又会敬佩其林老先生的智慧,恨不得能够把在天堂快乐生活的林老先生一把拽下来,小酌几杯以示知音之情。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篇5】

从《京华烟云》知道了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是第一次读他的文章,很特别,很新奇,是一种舒适,一种自我的解脱……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读来令人眼前一亮。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文字精炼,但回味无穷。在他生活的每一个时期对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在他的文字中“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我看到了他的超然,我能做到吗?

时光如流,仿佛就是刹那之间,青春岁月便如昨日黄花,随着厚厚的霜色而枯萎凋敝。当第一根白发出现,它让我警觉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青春已经流逝,岁月从不饶人。日子琐碎、繁杂、忙碌。生活像一面魔镜,在我还未来得及应对它的时候,它便把它最实质、最本真、也最枯燥乏味的一面突然呈现在了我的面前。要工作、要生活、要买菜、油盐柴米酱醋茶,水费电费通讯费……大到孩子学习,买房置业,小到待人接物,迎来送往,每天都是一个字:忙!忙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累,便成为必然,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于是,便时常为生活的重负而苦恼,而烦躁,而闷闷不乐,并时常生发出一种摆脱的欲望。

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我有了很多感受。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不快乐。其实快乐来之于健康的心灵!幸福来之于满足的要求。有些事只要肯换一个角度,换个心态。就会有另外一番光景,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事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糟糕!换个角度去观察,世界会更美!

无独有偶,有这么个故事说有一个像我们一样生活过得非常沉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寻找圣人咨询解脱的办法。圣人在听了他的苦恼以后,给他拿了一个竹篓,指着一条铺满砂砾的道路对他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放进背篓,看看最后会有什么感受。”

那人照着圣人的吩咐去做,可走出没有多远,石子便装了半个背篓。圣人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越往前走,逗人喜欢的石子越多,背篓也就越来越加沉重。”圣人摞了一下银白的胡须,微笑着说:“孩子,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空的背篓。然而,随着我们的逐渐长大,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们每走出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喜欢的东西放进背篓,结果路走得越远,背篓里的东西也就越多,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觉得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的原因。”

那人问圣人:“我们应该如何来减轻生活的沉重呢?”圣人同答道:“要减轻这份沉重其实非常的简单,你只要把工作、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中的任何一份东西拿出背篓都会减轻沉重。”圣人紧接着反问道:“你愿意将其中的哪份东西毫不犹豫地拿出背篓呢?”面对圣人的诘问,那人无言以对。

是啊,我们每个人装进“背篓”里的都不是纯粹的石头,而是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精心从这个世界里寻找来的爱情、事业、家庭、婚姻、友谊等许多令我们魂牵梦萦,难舍难分的“东西”。就是因为这些舍不得的“沉重”,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充实。所以当我感受到生活的沉重时,应该感受到庆幸和满意、欢喜。因而沉重的背后必然是生活的丰硕和事业的收获。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最美书香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