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落叶归根观后感。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我们在观赏时,需要仔细地领会,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落叶归根观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篇一:落叶归根观后感

昨晚,我们一起看了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看完这部电影的感慨很多,这部影片反映了很多当今社会的现状。

1、社会底层人群的地位、社会福利及生活问题

农民工们要背井离乡,离开家里人外出打工,生活的条件非常艰苦,权益无法保障。在外打工遇意外受伤或死了,也没有一个合法的社会机构站出来给他们维护正常权益。

2、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现代教育的失败,大学生在学校学着文化知识,可连基本的人性伦理道德都丧失了,有一个“捡破烂的妈妈”竟成了大学生的负担。这样的大学生现在都不愿意正视这点,更别提以后还有没有反哺之恩的意识了。

3、老年人赡养的问题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那些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我们的关注,城市里的老年人可以进老人院安度晚年,可农村里的老年人他们的晚年生活是非常孤独的。

4、移民的问题

移民的安置工作,应该由政府的基本联系机构设立专门的组织承担,由他们负责安置移民,和后续移民中的各种社会联系事项等。

5、社会治安的问题

社会上流浪、乞讨等人员的安置、遣送问题,真的需要有一个合理、合法的相关政策出台,和一个合格、严谨的部门来正确执行。

6、盗窃、抢劫等犯罪的打击及预防

人们遇抢劫的预防和反抗能力差,往往是完全服从劫匪,很少有申张正义感的人能站出来。其实这种时候,只要有一个人能勇敢的站出来,其它的人也会跟着站出来的。

7、卖淫、卖血、非法运尸等问题

正规的血液收集机构要把握好血液输送这关,不要再出现类似的“艾滋病村”,不要再富了部分“吸血鬼”,也不要再出现更多的“血奴”了。

8、人民的法律意识问题

在整个电影快到结尾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人出来说“个人运尸”是不对的,更没有一个人报警。在车上遇抢劫了有人短信报警,也没有警察出现。可见,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警察在给他们的感觉,也不是那种他们所能依靠的能保护他们的国家军队。

看完这部电影,其中有让人心酸的部分:在车上遇抢劫时,他出于无奈只能对抢匪说自己带着死人上路,没想到这竟感化了抢匪,放了一车人。可抢匪走后,他也被全车人赶下了车。这和莫泊桑写的《羊脂球》中的情形是一样的;也有让人开怀大笑的部分:和牛车赛跑等等。

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赵本山,是不同于每年在春晚演小品的赵本山。就如同范伟主演的电影《芳香之旅》那样,演小品的演员做了一次不同的尝试,在提高了他们自身演技的同时,也给大家诠释出了他们的另一个自我。

篇二:电影《落叶归根》观后感

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正要准备睡觉的时候,那等忧伤推荐我看一部电影《落叶归根》。他告诉我明天再看,我因睡意不大,忙完手头的事情,下了QQ,就打开了电影。一小时四十多分种后,我看完了电影,关闭了电脑,却关不了情绪。

我平时很少看电影,对赵本山虽然如雷惯耳,但对他的片子除了只在春节晚会看外,基本没看过,也就是因为那等忧伤的推荐,我才看了几个小品,电影这是第一部。

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片子,影片主要描述两个打工南下的农民工,一个客死他乡,而另一个信守承诺,要把自己的工友送回老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送工友回家的路途中。通过途中的不同境遇,反应了主人公与周围人的互动和与自己内心的争战。途中的经历,他看清了他人,也理清了自己,在他历经艰难,精疲力竭,弹尽粮绝的时候,也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想与自己的工友一起“归家”,可是,他却是求死不得的。于是乎,他不得不又开始了旅途的行进。影片透过别人的故事,也给了生者一些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遇见了养蜂者一家,遇见了儿子上大学,而自己却靠拾破烂,卖血,生活在城市角落的农村妇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着走向“根”的理由。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个“根”,并被这个“根”牵引着走向遥远的未来。片子中也有很多搞笑段。夜已深,我依然没有约束自己的笑声,品味来自生活的创意,我随着情节在领受着,我深知自己是在看着别人的故事,情绪却一时收不回来,为了抚慰自己的情绪早一点进入梦乡,以备次日上班的精力,我放了段音乐,睡下了,让音乐带我进入了一个舒服而欲睡的情绪当中,睡着了。

早上洗脸时,我突然顿悟,我不也是每天带着肉体在走路嘛,我的肉体从来都是无声无息的任我带着,有时候也常常成为我的拖累,有时候,我却也因它获益,但这种短暂的获益(享受)却也如片中的主人公一样,被世俗离弃。也有时候,因着一个人的付出,而让集体获益,而最终自己却被集体抛弃,我也突然想起,电影《集结号》中的一些情节,有时候,我们是甘愿为集体做出牺牲,有时候,我们却无意中成了牺牲品。片中的主人公始终秉承着自己的良善标准,工友也被自己用各种方式运送着,这种方式是他当时最轻松的方式。他所遇见的每一个人都给他上了一堂课,这些课让他审视着别人的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寻找着自己的心寻归属。与其是在看电影,不如说也是一次心灵的旅程。本片把一个人从生到死,至死都不曾心甘情愿放弃的生命演绎的活灵活现。旅途是艰辛的,我们每走一段,都要找到走下一段的理由,否则,我们会轻易放弃在他人看来极其宝贵的生命。

半夜下了雨加雪,早上出门时还在下着,飞在半空的雪,当它落地的时候,就被大地的温暖消融成了水,这是春天的景色,我的心情陡然舒畅了许多,因为我是喜欢这样的季节,喜欢这样的潮湿感,喜欢这种朦胧的空气,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啊,好舒服。我吸的不是空气,是氧气,我呼出的不是浊气,是抑郁。

每个人都在寻找人生的终极答案,旅途中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路是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落叶归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信条,快乐证明活着,痛苦忧伤同样证明是活着,只是活着的方式不同而已,当我还有七情六欲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活着。人不可能把自己认同的快乐方式强加于别人,对于一个人是快乐的,对另一个人可能就是痛苦的。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虽然不一样,但却不约而同的去了同一个地方,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载休,承载着不同的个体。有时候,它并不管我们还有多少计划没有实现,只要是那个特定的时刻来到,你就得放下手中一切的活计,到那个你一直不想去的地方。此时此刻,我也真正体悟到生命这个过程是何等的不可思议。我在故我思。人从哪里来?来做什么?又要往哪里去?当有那么一天。生活将我置于无奈,很多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认定上帝的真实存在。影片截取了几个生活片段,每一段都让我们嗅到生活中的他人和自己,人都愿意在电影中扮演正面角色,而却在现实中不断去演绎着极为不光彩的角色。

看完《落叶归根》,想想自己也正是在这路途之中,我的劳累不仅是来自路途的艰难,同时也有背负的沉重。人是一个群居的动物,在与他人的互动当中,活着自己的色彩,给予是一种,索取也是一种,在施与受当中,不断寻求着平衡,当这种平衡发生偏离的时候,人往往就会失控。我来自上帝的创造,为了荣耀上帝的名而存活着,将来又要去到天堂享受上帝所预备的生活。记得曾看过列夫·托尔斯泰曾写过一篇文章—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当片中的主人公躺在自己挖的坟墓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人需要的土地就那么多。所以,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佛经的《心经》告诉我们,世间万世万物皆为空,圣经的传道书也告诉我们,虚空的虚空,一切皆为虚空。听邓伟标的《空》听久了就会很喜欢。当我们将自己的心被各样的物欲填满的时候,我们能不被这世界所累吗?落叶归根,何处黄土不埋人啊?我只想带着灵魂轻松上路,不管我还在这个世界能停留多久,我都会尽量屏弃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上帝造我是一棵小草,我就追求小草的人生价值,当然就不会为追求大树的人生价值而奔命。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通过这次的心灵之旅,我认定我选择的这条路,我会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落叶归根到天家。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观《落叶归根》 有感


观《落叶归根有感》
传说
民间有习俗传曰:“游子,若客死他乡,宜将遗躯葬于故土。为此则魂安苍天,不为则流魂于浮世之间,永为怨鬼,不的超生!”
归根

时光飞逝,日月轮转,不明白魂了多久。古老的文明逐渐被现代文明与快节奏的生活所覆盖,然而,在世界的这边,一切都如同得了耳疾的人,想聆听外面的声音,竭尽全力,却总是含混的微鸣,似乎听到了什么,不过到最后剩下的只是空白和原本就有的记忆。
一个民工,一具尸体,一种民俗,一份,坚持,一条遥远的路......
老赵,一个普通的民工,普通的破旧衬衫,被岁月雕刻的布满沧桑的脸,然而,在这躯体中,有个什么东西在燃烧着,跳动着。为了完成归根的习俗,老赵带的尸体开始了回乡的路。行程在人们厌恶的眼神中开始,人们似乎是潜意识的驱使,抑或是真的害怕,是怕沾染了晦气,还是他们根本已经对感情淡漠——他们不能容忍与一具已然湿了温度的躯体共处一车,仗义对他们来说,也许已经成了沦丧的城池。

那一片天空
很久,很久,很累,很累。脚在发涨,腿在打着踉跄。没有钱,没有力气,真的没有希望了吧!路还是很长,尸体却越发苍白。
“兄弟对不住啊!我是无法帮你背回去了。再等等,就会臭掉,会烂掉!”老赵边说着边用手翻动着泥土。
头顶那片天空依旧蔚蓝......

观《落叶归根》有感二


《落叶归根》观后感二

落叶归根,好像就只是简简单单的想生在此处,死归我土,余生的愿望。故乡是你我出生的地方,它像棵树,它结实,它宽厚,它长生;我像树叶,像树枝,像萌芽。它保护着我们生长,茁壮,茂盛,枯萎,掉落。而我们只能看着,当它亲手送别我们,让我们坠落,死在它身旁。

或许简单的愿望才最难实现,《落叶归根》这部电影就是告诉我们最真实的生活,为了生活离开家乡外出工作的人,为了生存客死他乡的大有人在,他们只是想回到自己生的地方,死在树的身旁。

如果你死了,我背都把你背会家乡去!因为一句酒后话老赵带着刘全有的尸体走了很远。老赵这人为人老实本分,为了一句话信守诺言,有始有终,却也乐观大胆。他身上的品质是现代人所缺少的,也因为他是好人所以他在路途中遇到的也多是好人。

像一出场就打劫那辆车的劫匪,他们原本连刘全有的五千块赔偿费都不放过的。带头的却是假正义的前身被朋友弃过的他听了老赵的事件后放弃的打劫,还把洗劫来的钱财全给了老赵,佩服他的正义,其实假正义也并不是十恶不赦的人,他也为生活所迫走上了打劫的路,他知悔改也会太令人发指。

老人为自己举行了丧礼,没有亲人花钱雇佣了一群不认识的人为自己哭丧,他不是在耍人,他好像反应着现在最常见的老无所养事例吧!家有老却无归期,你还记得家里有位老人为你等,为你愁,为你担吗?有空回去看看他们吧,还记得小时候他们抱你哄你的样子吗?再忙也回去看一眼,让他们看看,何苦逼得有亲人却活的想孤独老人呢!

还记得那个只身骑着自行车去西藏的小伙吗?他说我只是像看看自己是否能坚持到底,看自己什么时候会放弃。而踏上了旅途,他主动帮助老赵推着运着尸体的板车,他还热情的邀请老赵共享他自己煮的咖啡,或许是现在的社会把人都逼上了绝路。远离都市躲到了山野间寻求放松。

那个发廊的妹子,她是那么的正义,大胆,你看到了吗?如果换成你你会让一个不认识的人和一具尸体停留在自己店里吗?我想怕死了吧!东北人都是怎么乐于助人的,大家好像都传着,不然那首《我家在东北》怎能那么盛传一时呢?

好人有好报,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三好原则,不要怕付出,付出总有回报,不求多少,只求心安,最后孤身的老赵寻得了与生伴侣,老实人好人,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少了,还记得你在观看的时候看到好人的时候连连的称赞吗?舍不得付出何苦想收获回报!每个人多出一点点,也许好人不再稀少,你我都是。

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落叶的观后感800字合集4篇


好的电影可以让我们改变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此时心中种种,感慨万千,最是适宜写一篇观后感。此刻不妨动笔,去撰写一份观后感,观后感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名观后感呢?以下是栏目小编收集整理的“落叶的观后感”,欢迎你的品鉴本文!

落叶的观后感(篇1)

生命的开始,是生。生命的结束,是死。你睁开眼睛像世界问好,闭上眼睛像世界告别,又有谁真正懂得什么是生死呢?也许《天蓝色的彼岸》能给你答案。

在一个平平无奇的一天里,小男孩哈里正在和姐姐吵架,如果哪天我死了,你一定会后悔的!我不会,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这是这是哈里与亲人说的最后一句话。一瞬间,他已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自己周围全都是形形色色的人。他还没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儿,刚刚不是在骑自行车吗?周围的人也像他一样发着牢骚:有人聊起放在桌子上未写完的作业;有的人说起放在灶台上未烧开的水;还有人想起那句没说完的话

在另一个世界里,哈里碰见了19世纪的阿瑟,阿瑟正在寻找自己从未见过的母亲,流浪在这条街上的人都有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否则他们就要去天蓝色的彼岸,获得新生。阿瑟带着哈里偷偷返回人间去装神弄鬼,哈里走进了自己的学校,看到了同学们为他栽的那棵树。又回到自己家,用意念让笔在纸上写出了我爱你,雅还没写完,力气已用完了,他只能与家人告别,回到了另一个世界,前往天蓝色的彼岸。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人的生命是会终结的,那时我对死亡充满着恐惧,小时候我每晚都会紧紧拉住外婆的手,生怕她离去。人的

一生漫长或短暂,哈里说,睡前一定不要敌视你所爱的人,因为你可能再也醒不过来了。再想到我自己,曾经和朋友大吵一架,后来因为上学的原因再也没有见过面;进入小学后才怀念其幼儿园时的快乐时光,小时候总是盼着长大;又想到在幼儿园毕业的时候,我还是没有鼓起勇气向我的最终的死敌道歉,就像哈里一样,这成了我未完成心愿

死亡其实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个生命的起始,就像罗琳说的:在头脑十分清醒的人看来,死亡不过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虽然死亡并不是美好的,它并不会给你带来好处,但也不会给你带来坏处,当你进入了天蓝色的彼岸后,或许是以另一个身份来到你最想念的人的身边,继续陪伴;或许是变成了他们身上的一个部分;又或许是开辟了一个不同的生活这个我们不得而知。

这本书中用单纯,温暖的文字教会了我们学会关爱,珍惜生命。这部触动灵魂的人性寓言,呈送给人们最真切的感动和最伟大的爱,在不可抵挡的人性光辉中感悟生命和死亡。

闭上眼睛,我仿佛看见了天蓝色的彼岸。睁开眼睛,《天蓝色的彼岸》呈现在我的眼前。愿我们向着那个永远不会落下的太阳继续前进,那里永远都是目光霭霭,永远不会更加明亮,也不会更加暗淡。

落叶的观后感(篇2)

秋天,总是一片片枯叶的飘落,总是一个个生命的轮回。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当中,虽然只是那毫不起眼的枯叶,却饱含着母亲那深深的母爱。

史铁生的母亲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完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会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关注儿子的动静。但是,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活下去,白天不但要忍受儿子的暴怒无常,晚上还要忍受肝痛的折磨。

好好活。这是母亲留给史铁生的遗言。不错,母亲生前为让史铁生好好活下去,不让儿子知道自己的病,有三番两次带着儿子去看菊花。希望史铁生能像这秋天里顽强的菊花,好好的生存下去,活下去。而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对于跑踩这类词语比史铁生还敏感。

母亲为了儿子辛苦了一生,操劳了一生,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却仍旧惦记着儿女们。

飞叶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你不必知道叶子的归属它们,就是生命的归属。叶影必定是永远不会少的。因为枝的一端连接着肉体的死亡,而另一头却连接着精神的新生。它们的生命,总是会受到生命的永恒祈福

就像,母亲和儿女们。

于是我便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哲人壮士,将伤痕累累的民族视为母亲,将涛声不断的江河视为母亲,将广阔无垠的大地视为母亲。

因为,能承受的,母亲都承受了;该付出的,母亲都付出了。母亲既是民族的象征,也是爱的象征。对着我们的,也是母亲。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落叶的观后感(篇3)

秋天,总是一片片枯叶的飘落,总是一个个生命的轮回。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思念》傍边,尽管仅仅那毫不起眼的枯叶,却饱含着母亲那深深的母爱。

史铁生的母亲谅解儿子的苦楚心境,在儿子发脾气时,悄然躲出去,让儿子完全发泄完心中的苦楚。但,又忧虑儿子会做出“傻事”,所以悄悄重视儿子的动态。可是,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活下去,白日不但要忍耐儿子的暴怒无常,晚上还要忍耐肝痛的摧残。

“好好活。”这是母亲留给史铁生的遗言。不错,母亲生前为让史铁生好好活下去,不让儿子知道自己的病,有三番两次带着儿子去看菊花。期望史铁生能像这秋天里坚强的菊花,好好的生计下去,活下去。而在日常日子中,母亲关于“跑”“踩”这类词语比史铁生还灵敏。

母亲为了儿子辛苦了终身,劳累了终身,在生射中的最终一刻,却依旧惦记着儿女们。

飞叶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你不用知道叶子的归属———它们,便是生命的归属。叶影必定是永久不会少的。由于枝的一端连接着肉体的逝世,而另一头却连接着精力的重生。它们的生命,总是会遭到生命的永久祈福······

就像,母亲和儿女们。

所以我便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哲人勇士,将伤痕累累的民族视为母亲,将涛声不断的江河视为母亲,将广阔无垠的大地视为母亲。

由于,能接受的,母亲都接受了;该支付的,母亲都支付了。母亲既是民族的标志,也是爱的标志。对着咱们的,也是母亲。

“母亲,假使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奇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千山万壑,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痛归去······”

落叶的观后感(篇4)

《明天的落叶摇不下来》一文讲述的是:

一个小男孩每天早晨在上学之前必须把门前大树下的落叶扫干净,小男孩为了一次把落叶打扫干净,就使劲摇树,希望把明天的落叶提早摇下来,这样明天就不用再打扫了。但是到了第二天依然有满地的落叶,无论小男孩怎样使劲摇树,次日清晨依然有满地的落叶……小男孩终于明白:

明天的落叶摇不下来。

其实,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同那树叶一样,各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总是无法强求而又无可奈何的,正如明天的事情不能在今天完成一样。

明天对于我们来说永远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同时也无法感觉到。但是今天却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我们这切实的今天,只能是好好把握,让今天更加丰富充实。属于明天的一切,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今天一并完成,正如不能一步登天一样。因此我们不能在今天奢望把明天的事情都做完,一味地憧憬明天的清闲和美好,应该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个今天。

今天以后的事情虚无缥缈,我们无法预料,更不可能会提前完成,所以我们不必老是想象明天会发生什么,因为明天是遥不可及的。今日之事今日毕,明日之事明日做。今天的事情不能等到明天才去做,明天的事情也不能指望在今天提前全完成。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无论我们对未来,对明天有多大的理想,要想得以实现,就必须认识今天,把握今天,充实今天,这才是生命中最实在的态度。

观后感:《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的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富贵的一生,由少爷变成穷人,由好赌变得恋家。第一人称的叙述让观众感到自己更像是在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么你知道《活着》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活着》电影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活着》电影观后感1

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同时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讲述主人公富贵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难时,也令我从中深受启发。

福贵年轻时贪图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得福贵与一头老牛在世上相依为命。那么多的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与他的家庭身上,但当厄运来临时,福贵并没有自哀自怜,只是在稍许的麻木后,又开始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己之力承担着照顾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即使在这个世上他仅有一头牛,几亩田与破茅房。所以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我已经被这坚强的意志所打动,我明白了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时,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仅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于常人,我们更会精神抖擞,充满这斗志。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我不断前行。有人会认为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电影观后感2

书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话书充斥得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鸭、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话那些中幸福快乐的结局使我幼稚的心灵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促使着我从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而我一直也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

这个暑假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感触颇深,在书中,福贵的生活蜂拥而来的真实都在诉说着丑恶与阴险,在大时代背景的社会变革下,福贵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许多磨难,最后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福贵的生活是悲惨的,他见证着每一个亲人的死去,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夺走了福贵所有的依靠,但福贵仍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坚持着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这个词语在我心中充满了力量,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我们在活着的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故事,不论不是好的坏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既然承担起这个责任,就应该竭尽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变成最好的模样。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艰难的活着,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义,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中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加映衬了活着的意义。故事结尾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的福贵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闪光,坚定的信念象征着他不屈的灵魂。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长,每当翻开书卷,总会有一种绵软的情感萦绕在心头,思绪万千,卷卷都积满深情,行云流水的语句,真挚动人的情感,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读一本好书,与书为友,潜移默化,见证着崇高灵魂的再现,顷刻唤醒心灵,豁然开朗,仿佛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这本《活着》,书页间仿佛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温度,我闭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飞向那片明亮的书海……

《活着》电影观后感3

余华是当代作家中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我以前读过他的两部作品:《在细雨中呐喊》《兄弟》,印象深刻。《在细雨中呐喊》是余华的处女作,取材日常生活,但因为关注少年成长中的隐秘,对人性做了多角度细腻的描写,使人过目难忘。《兄弟》直面改革开放后人在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下,伦理与道德的崩溃,赤裸裸的白描反映的却是血淋淋的现实。那两部作品虽为同一个作家创作,但风格迥异,感觉余华在不断探索小说表现手法,他基本做到了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活着》是一部有别于《在细雨中呐喊》与《兄弟》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农民悲惨、坎坷的一生,反映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底层农民的悲苦生活。与《在细雨中呐喊》那种浓稠而细腻的描写不同,与《兄弟》中那种坚硬赤裸的文字风格不同,《活着》的表现手法是传统的,小说通过一个老农的讲述,反映新中国建国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生活的缩影。

《在细雨中呐喊》以艺术创作手法的革新让人记住细节,产生深刻的体验。《活着》以主题取胜,富贵老人的一生就像大海里的小船,总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被时代的大潮冲击着任意前行,他青年浪荡不羁,嫖、赌样样俱全,赌博输尽了家产,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活着回到家乡。至此,他的悲惨命运才开了个头。一对儿女先后死亡,妻子病死,就连他那残疾的女婿也以非正常死亡终结生命,与他相依为命的外孙不到十岁,却被他煮的豆子吃得撑死……家破了人亡了,富贵还活着。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陪伴他的是一头老黄牛。

余华是一位狠毒的作家,他在《活着》中把个体生命所能遭受的各种考验与灾难全部加在富贵身上,展现了生命的柔韧与顽强。父母给孩子起名寄予了希望,然而,“富贵”这个人一生却与富与贵毫不沾边。

《活着》电影观后感4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活着个人观后感

观后感: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这是一个闭塞国家最终的结局值得我们反思的不仅仅仅是一个园林,而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你知道电影圆明园观后感有哪些内容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电影圆明园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1

今天我观看了爱国主义电影〈火烧圆明园〉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想当可恶的八国联军即将把这座万园之园的烧毁时清朝政府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人站起来奋起反抗呢?

从影片中我了解到圆明园是万园之园它是人类最宏伟﹑最壮观﹑收藏最多奇珍异宝的园林.圆明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精致的的楼台亭阁还有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令我引以为荣……可这一切都不存在了.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火烧圆明园事件他们疯狂的掠夺园里的珍贵瓷器﹑珠宝玉器﹑经典书卷甚至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这些赃品为了销毁罪证他们用一把大火把圆明园烧了整整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_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看到这里我心中的怒火油然而生对这群帝国列强咬牙切齿!现在我们看到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残缺不全的大石柱孤零零的躺在那里了.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所有炎黄子孙都为此感到痛心.

为什么帝国列强敢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_科技_历史的国度上这样肆无忌惮的践踏_破坏?为什么我们的祖国这样软弱?我觉得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我们国家科学技术落后国家贫穷民不聊生.而外国人有洋枪洋炮一个顶俩清政府无力抵抗又不敢抵抗.以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是多么的可恨可悲啊!

看看过去想想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中华民族像条巨龙腾飞在世界东方经济_科技飞速发展.外国人再不敢侵略我们了这还不归功于我们的党我们所有中国人的不懈努力吗?虽然我们强大了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我们更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拼搏﹑奋斗更应该不停的发展科学技术.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不忘国耻长大后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献出一份力量!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2

看完《圆明园》这部电影,我的脑海中浮出了许多不同的画面,不一样的感受。

在我看来,英法联军坏的不能再坏了,在他们的眼中,财富比什么都重要,在圆明园中放肆地抢劫,被抢的宝物数不胜数,还有些是价值连城的宝贝。这时,我的心头隐隐作痛,这些宝物都是中国的,他们和盗匪有什么区别?拿不走的,强盗就把它们砸碎,当那些宝物变成碎片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燃起熊熊大火,手也变的痒痒了,真想给英法联军的头领一拳。当他们抢完宝物之后,还把圆明园给烧了,林氏家族的心血,中华人民的结晶,就这样化成了一片废墟。

皇帝也有责任,要不是他贪图荣华富贵,我们就不会受人欺负,中华儿女就不会受尽屈辱,我们的家园就不会血流成河,中国就不会落后于别人。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3

看了电影《圆明园》,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圆明园的建筑的确是威严,壮观的。如此宏大,优美的建筑群令我想到了法国的凡尔赛宫以及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东宫。百年前的帝王们的宫殿都是如此的华丽,如此的奢侈,如此的令人感叹。

然而凡尔赛,东宫都还在,供各国慕名前来的游人赏玩。而今天的圆明园呢?一片废墟而已。空空的杂草地上将近一米高的野草随着微风晃动的,后面的白玉砖基无力地诉说着一世的辉煌。

我陷入了深思。帝王们修建了庞大的宫殿,目的是炫耀他们或文才或武略的不可一世。大清王朝一统中华,巩固藩属国建立了东亚不可一世的霸权,也起了圆明园。当年起楼玩乐的人们很快地不再了,而这些建筑倒是目睹了“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的一切。我不禁愕然:历史到底是在叹息,还是在偷笑王朝统治者们的妄自尊大?

我经常想象,如果我是当年劫掠圆明园的军人,我会怎么想?一个几乎不可理解的国度的最高宫殿……也罢!可能我们不应该苛求那些军人去理解这古老而优美文化的意义——他们只是些英国和法国的普通士兵罢了。他们当然没有吟诗作画的闲情逸致,更没有中国文化对帝王权威的顶礼膜拜。他们看到的,只是之前被清政府背信弃义残忍杀害的本国外交官和士兵,只是圆明园中数不尽的可能意味着自己几年工资的无数珍宝。英帝国的士兵或许希望能拿到些好东西回去卖个好价钱,来弥补生计……

这是多么巨大的误会,这是多么巨大的玩笑。

中国人的一个宏伟建筑被外国的“洋鬼子”们一把火烧掉了。

多少中国人真心热爱的国家的象征?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又是在以什么样的心态在爱着这个国家?外国人所拍的古老黑白照片里,北京的豪华宫殿总是可怜兮兮地被街头的穷人抢占的风头,这是为什么?这个国家有它如此不可思议的伟大之处,而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和想看的,却仅是这几千亩好地却连一颗庄稼也没有种的,由破坏性消费所建成的地方?

这就是圆明园,万园之园,它的被外国人所毁无疑是一出可怜的悲剧。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4

纪录片《圆明园》让我们回顾历史,让我们了解圆明园从前的壮观辉煌,也让我们记住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巨大耻辱。在看影片前,我们已经学过了《火烧圆明园》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了,对圆明园的历史已有部分了解。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们对圆明园这座伟大的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看到皇家画院为圆明园所画的建筑图时,如此美丽,如此壮观的景象使大家为之惊叹,个性是在建造圆明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上,大家不禁感慨道:“这真不愧是在幻想艺术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世界奇迹。”可惜的是这个伟大的杰作于1860年10月被毁,从那时开始,这个伟大的杰作消失在地球上。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清代全盛时期的繁华与昌盛,脑海中映起了美仑美奂的圆明园倩影,这个集康熙、雍正、乾隆一生心血而建造的伟大建筑此刻只能成为梦影。而原因正是因为清朝末期的衰落,咸丰皇帝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这让英法联军有机可乘,掠夺与烧毁了这个伟大的建筑。我对英法联军的残暴行径与毫无人道主义、对礼貌艺术的摧残表示强烈的愤慨,对大清国的衰落腐败表示无奈和同情。只能说是弱肉强食,谁叫我们当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秀的领导者。所以说,要想强国,则务必强民。期望大家在和平年代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自我的贡献。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5

我是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和多数同学一样,我很不愿意观看有关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电影。可是,老师偏偏带我们去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影片。

电影《圆明园》描绘的正是我们不忍回首的一段耻辱历史: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世界上最壮丽辉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到清乾隆9年,历经41年,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一直在扩建。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占地5200余亩,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清王朝修建这样一座规模空前的园林,一是为了满足皇家穷奢极欲的享受,二是为了向万国来朝的番邦外国盛陈天朝威仪,展示帝国尊严。

然而,1860年10月,有人不请自来了。他们就是来自号称文明、自由和绅士之国的英吉利和法兰西的英法联军。只不过,他们不是带着礼物来朝贡的,而是举着枪炮、端着刺刀闯进来的。这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强盗,他们把园中能拿动的东西统统抢走。车拉人扛,实在搬不动的就一律毁掉。最后,竟公开宣布要“文明”的把它烧掉。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万园之园成了一片废墟。熊熊大火中,康熙皇帝的北国江南顿成好梦一场;熊熊大火中,多少奇珍异宝化为乌有;熊熊大火中,龙的传人只能泪水涟涟,无言以对。熊熊大火,照亮了强盗峥嵘的狞笑,更使大清的外强中干暴露无遗。从此,国无宁日,厄运连连。昔日的文明帝国沦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亚病夫。

圆明园的一把火,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的不尽的痛楚,更昭示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转眼150余年过去了,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正像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中国在经历了百年磨难的洗礼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东方巨人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刻在警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观后感:圆明园电影观后感600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也让后人领悟到清帝国的命运已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而是代表着更为宏观更为深层的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命运。那么你知道《圆明园》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圆明园电影观后感600,希望你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6001

公元1644年,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满族落户紫禁城。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大清的开始,也昭示着一座旷世园林的诞生。

圆明园从雍正登基起,几经扩建达至其最鼎盛的规模。如此浩大的规模,不仅仅凝聚着雷氏家族的心血,也是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饱含了无数工匠的智慧与汗水。圆明园的设计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不仅仅模仿了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也再现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是自然风韵和艺术加工的完美融合。它不仅仅体现了雍正在艺术上的深厚造诣,更处处铭刻着雍正的理想和意志。这个渴望权利的帝王将自己的理想,深深地烙在了圆明园上,使得圆明园变成了一个充满了政治象征的帝国缩影。

据史料记载,18世纪中期的大清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帝国拥有世界1/3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占到了世界的1/3。然而正是这样的盛世,将乾隆笼罩在一种空前的自豪感中,藐视科学、盲目自大、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所有这一切使得大清帝国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也注定了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

当乾隆还在圆明园中大兴土木时,英国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礼貌却蒸蒸日上;当东方的大清帝国依旧按照2000年前的模式运转时,剧烈的变革在西方正发生着:美国独立、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英国开拓全球殖民地……变革接踵而至,然而圆明园中的乾隆却并不明白,世界已经变了。

从秦始皇到乾隆,中国走过了整整两千年的历史,保守和自大正在蚕食着这个庞大的帝国。然而仅仅距乾隆逝世40年后,英国就用武力强行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堂而皇之的倾销鸦片。从此,西方列强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入侵,大清帝国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不得不说,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予了大清帝国一次深刻的觉醒,并且从长远而言,着实是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然而这样的觉醒与进步,却是以自我牺牲为代价的。当然,圆明园也未能幸免于难。当我们叹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当我们目睹整整燃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时,当我们再次凝望身后无法形容的瓦砾与焦土时,我们却更加可悲地看到了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也许你的脑海中很难浮现出一大群各种肤色的军官和士兵,蜂拥而上,在这一座充满了珍宝的城市里为所欲为的场景: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留下,拿不走的,就毫不留情地毁掉,并且脸上还洋溢着一种欢乐的神情。我们还能清楚的听到,爵士说:毁灭似乎是唯一的方法。格兰特将军也说:在撤退之前,我们期望用一些方法来证明,联军已经征服了北京,我们务必留下胜利的证据,以杜绝将来的疑问。正是这样扭曲的行径,更加让我们为圆明园的消失而痛心。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在信中这样写到:在地球上某个地方,以前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礼貌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礼貌的倩影。你能够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那里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齐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

昔日圆明园的辉煌难以再现,而今的圆明园也只剩遗址供后人缅怀和想象。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6002

圆明园的创造是一部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它是美的化身,然而,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是世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与耻辱。圆明园的断壁残骸是无声的控诉,这样一部凝结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巨献就这样成为了一片残骸,它的瑰丽就这样在世界上消失了,只有这种三维技术才能设计才能使我们一览这奇迹般的创造。然而它越是瑰丽,就会越引起中国人的哀叹与惋惜。这部纪录片唤醒了所有沉睡在美梦中的中国人,这是屈辱的历史,这是背叛的历史,也是我们不愿重演的历史。

大型史诗性纪录片《圆明园》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是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画卷。其实火烧的又哪只是圆明园呢,他烧的其实是精细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要比圆明园大得多。然而焚烧的又何止是建筑呢?焚烧的是一个个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呀!

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叹为观止。并且大清的皇帝还能够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我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似乎任何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

当时大清帝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统治者们以此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此时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杯具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这天的我们只能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完美。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最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康熙皇帝是那么的喜欢自然科学,而后世的皇帝却是如此的无视科学的伟大力量,使中国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地位。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的两次大肆掠夺慰藉了他们饥渴的心灵,每一个战士都获得了丰厚的奖品。当我们看到圆明园中的财务在西方人的手中大肆公开的拍卖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一种耻辱呢?

法国作家雨果以前这样说过: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评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收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他奇特的建筑与想法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此刻也在重修圆明园,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我们历史上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却能够创造未来。在未来,这个崭新的世界里,我们能够建造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更加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为了不让历史再次重演,为了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谨记“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一份力量!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6003

圆明园是人尽皆知的一座皇家园林,对于她以往有过的辉煌的艺术成就,我们虽然不曾亲见却也是从来不吝溢美之词的,然则我们又都大概明白如今的圆明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无情地摧毁了这件人类礼貌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圆明园的兴衰是一个缩影,而英法联军给她画上的这个句号仿佛早已注定。

纪录片《圆明园》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间穿插的多次在圆明园现时的废墟景象与效果复原图之间的切换,让人顿觉沧海桑田,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洪流之无情、盛世之无常。雷家负责建造的这座园林,当时可谓是集我中华文化与建筑艺术之大成,以我国南方的众多风景为蓝本,又化入几多中国传统的诗歌、绘画、神话传说,宛如仙境自是相当足信。想来那时候中国特色的木制结构也比如今的钢筋混凝土温软不少,比欧洲那些象征着皇权、教权永恒压迫的石头建筑结构更是亲近太多。

乾隆时期的大清朝GDP冠绝全球,国库富得流油,艺术上的造诣也是让人叹为观止,既然没有向外扩张的意图,修建这么一座奢华的皇家园林昭告大清之强盛实在是义不容辞之举。然则,1860年英法联军的长驱直入让这一切最终复归瓦砾,经济如此繁荣的大清朝何以如此不堪一击,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大清朝在军备上的劣势。想来也奇怪,火药好歹也是我国堂堂四大发明之一,不知怎样到了最终还是英国人和法国人拥有了比我们更为先进的热兵器,究其原因恐怕是大清领导者的危机意识的欠缺,没有富有预见性地搞好国防建设。而根据纪录片中所述,英法联军打入圆明园时,发现园中已然藏有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赠送的先进武器,也就是说当时大清早就已经明白了外国的军备水平,但即便是如此,皇帝们却并没有想到过这样的武器能够被用来对自我实施侵略,于是清朝军队的武器装备便还停留在两个世纪以前的水平,我不禁要感到清朝统治者淳朴天真的可爱了。

时至今日,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先强国防,已是人人都明白的真理了,朝鲜的“先军政治”便是其中代表。核武器的出现让人心惶惶,而就实际情景来看,即便不使用核武器,拥有现代武器的发达国家能够肆意敲打任一一个不听话的落后国家,于是那些预感到可能会被敲打的国家要想在各方面独立,发现眼前的路仅有建立核威慑一途,于是人心越发惶惶。随着人类的科技发展,人类到底在不在提高也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阶级没有消除,还更有愈演愈烈的架势,最要命的是,此刻的人们还学会了伪善,深藏其后的是多数人的暴政和霸权主义,城市面无表情化,文化庸俗化,人类的生命在现代科技的裹挟下失去活力,在现代武器的精确制导下愈显脆弱,一颗原子弹就足以让数万条鲜活的生命在瞬间蒸发,还有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恐怖主义,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最糟糕的时代,不禁要开始怀念那逝去的吟诗作对、刀耕火种的年代。英法联军妄图用烧毁圆明园来显示自我的胜利,这个想法是多么的可笑:靠武力从来不能够真正地征服什么。英法联军所作所为的唯一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掌握了更强大的力量,人性的阴暗面也就更多地被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是一个能够赤裸裸将欲望述诸武力而置礼貌

于不顾的时代。

纪录片里提到,在当时清朝,皇家子弟上午学习满文、蒙文、汉学,这些都是人类礼貌中创造的最精华最完美的部分,而午时的军事训练则是古老的骑马和射箭,是满族人的传统,是大地的意义,虽然在战场上基本是无法与新式武器相抗衡的,但无疑比扣扣扳机更能体现生命的活力。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礼貌向前飞速发展,甚至到了飘飘然的程度,而尼采教育我们要回到大地。离开大地,意味着我们在失去一种品质,失去一种心态,失去一份乡愁,失去创造美的本事。科学技术在我看来确实可是是奇技淫巧,只是为了满足欲望制造舒适,却从来不曾带来内心的平静,而艺术才是人类真正的创造,是人类礼貌中最完美的部分。

荷尔德林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而圆明园在物质上、在精神上都能够说是一处诗意的栖居了,是人类最完美的部分,而英法联军的暴行无疑是人类最阴暗的部分,在那三天三夜的大火中,完美的部分被证明是脆弱的、是能够被无情地摧毁的,人的阴暗的部分终究战胜了完美的部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也许是一个民族的耻辱,又仿佛昭示着人类的未来。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6004

我是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和多数同学一样,我很不愿意观看有关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电影。可是,老师偏偏带我们去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影片。

电影《圆明园》描绘的正是我们不忍回首的一段耻辱历史:第一次战争时期,英法火烧圆明园,世界上最壮丽辉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到清乾隆9年,历经41年,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一直在扩建。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占地5200余亩,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清王朝修建这样一座规模空前的园林,一是为了满足皇家穷奢极欲的享受,二是为了向万国来朝的番邦外国盛陈天朝威仪,展示帝国尊严。

然而,有人不请自来了。他们就是来自号称文明、自由和绅士之国的英吉利和法兰西的英法联军。只不过,他们不是带着礼物来朝贡的,而是举着枪炮、端着刺刀闯进来的。这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强盗,他们把园中能拿动的东西统统抢走。车拉人扛,实在搬不动的就一律毁掉。最后,竟公开宣布要“文明”的把它烧掉。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万园之园成了一片废墟。熊熊大火中,康熙皇帝的北国江南顿成好梦一场;熊熊大火中,多少奇珍异宝化为乌有;熊熊大火中,龙的传人只能泪水涟涟,无言以对。熊熊大火,照亮了强盗峥嵘的狞笑,更使大清的外强中干暴露无遗。从此,国无宁日,厄运连连。昔日的文明帝国沦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亚病夫。

圆明园的一把火,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的不尽的痛楚,更昭示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转眼150余年过去了,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正像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中国在经历了百年磨难的洗礼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东方巨人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刻在警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6005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当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学校的《火烧圆明园》的记录片后,我感受颇受。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能够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以往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此刻是如何的面目!可是能够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礼貌古国赢得过荣誉,以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此刻的英国和法国应当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此刻我们应当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职责为了以后中国完美的将来奋斗。从此刻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应当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必须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努力奋进吧!

圆明园个人感悟

观后感《落叶归根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