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初中家长会的读后感 > 地图 > 初中家长会的读后感

初中家长会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读后感800字。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读后感800字”,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读后感800字

我阅读了《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篇幅虽短,却很受启发。文中这位母亲为我们今后如何教育孩子树立了榜样。

每位家长都想教育和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但是方式方法不正确,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文中这位母亲在教育孩子上却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老师的话,让儿子在回家的路上问母亲时。母亲鼻子一酸,差点儿流下眼泪。来描述母亲当时的心情。但这位母亲没有表现出内心的悲伤,反而换种语气来鼓励孩子。他告诉我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做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这位母亲的话,让那天晚上儿子独自吃饭。看得出,在这位母亲心里,始终觉得宝宝还是挺棒的,因为他的鼓励,让孩子做出了一些超出实际能力的事!

和幼儿园家长会相比,老师的话,没能让这母亲克制住情绪,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但当他回到家,在儿子面前,却表现得非常镇定丝毫没流露出悲伤。反而用平和的心态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同桌排在第21名。等待挨批的儿子!听到母亲的这番话。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来形容儿子当时压抑复杂的心情。还是母亲用善意的谎言来鼓励儿子。让儿子瞬间成长了,上学比平时早了。

初中的家长会,老师的话,超出了这位母亲的预料。让他感到了惊喜。用惊喜来描述母亲的心情,可见儿子在学习上有了突出的变化。差等生,没有电到儿子的名字。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听,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到毕业考上重点大学。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其他儿子心里非常明白,他的成功,是这位母亲不懈的鼓励和点点滴滴的爱,换来的……

文中这位母亲通过给儿子三个阶段的家长会,从母亲的伤心-落泪-惊喜来描述儿子学习上的突出变化。作者在文中老师对母亲的话,母亲对儿子的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母亲把老师的话告诉我儿子,儿子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功。正是母亲因材施教的办法给了他信心和鼓励。最终他成功了。那点点滴滴的进步和最后的成绩与母亲对他的爱和不放弃息息相关。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有同感,因为类似的事在我身上也发生过。我正式用类似的方法,培养了我的女儿!

作者:薛惠文妈妈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致教师》读后感: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平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平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读《学校转型》有感2000字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读《学校转型》有感2000字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北京十一学校的一名同学的征文作文:

我们思维开阔,喜欢创新的爱出新出异。运动会开幕式,联欢会,各个社团活动,甚至每堂课,每次个人展示,我们都极力把她们当作体现自己个性的舞台,我们大胆的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害怕被人拒绝,所以校园中充满了年轻人才有的朝气与活力。记得有一次历史课老师向我们讲述老子的“幸福观”,原本只是老师一方的陈述,谁料到随着某某同学的发言之后,历史课竟然变成了辩论会,人人都参与其中,刚有一人提出马上被另一个人反驳,最后老师只能无奈的微笑着观战,争论一直持续到下课。这样的氛围让我们无拘无束的成长。我们不是如印章下的纸一般相同的个体,而是充满活力与思想的年轻人。尽管思维活跃,但是我们敬于原则,规则内的事情我们从不嬉笑以对之。记得刚来这所学校时,参加升旗仪式唱国歌时,每个人都声音洪亮。从那刻起,我就相信这是个好学校,原来的学校唱歌就如同听音乐,同学们都觉得声音大难为情,可是这里却不一样。这虽然是个细节,却从此以后成为我心中评判一个人乃至一个团队的标准之一,还有我们开会时的准时,到场听报告时的安静,生病时的关心,遇到困难时无私的帮助对待老师的尊重,规范做人,一直铭记我们心中,我们是这样特殊的一群孩子,我们有着现代人的开放,同时也有着古老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做人准则古与今的融合注定了我们的与众不同。

我们是不是都希望我们的孩子今后能成长为这样?北京十一学校为什么能做到这样?读完李校长的这本书后,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让他们能培养出这种品格,这么优秀的学生。

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先明确愿景,实现价值领导。

先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2008年是北京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确立年,经过全校教职工的讨论,确立的育人目标是学校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的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

第二是确定《行动纲要》。

北京十一学校从2007年开始到2009年,不断的在修改和打磨《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这份《行动纲要》,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程序,使之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表达每一位十一人的意愿。《行动纲要》在全校范围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发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大讨论,谁都可以提意见,谁都可以提建议,并对优秀建议进行奖励,共有475人次参与收到各类建议和意见684条。最终,对行动纲要进行修改和完善。在2009年,《行动纲要》在教代会进行投票表决,最终以97.4%的赞成率获得通过。

第三,课程的重新建构。

在这份《行动纲要》落地之前,北京11学校,在课程的层面上进行规划设计,对育人目标进行分解,每一个领域的课程都有对应的明确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要求,志远课程,意在通过多种影响力,播撒志向的种子,在生涯规划方面引导学生,意诚课程,提倡学生诚信做人,突出培养学生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和意识,思方课程主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成为有想法的人。行圆课程,突出日常规范的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课程的建构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北京十一学校要求编写课程标准的细目,让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依据,课程标准细目必须要表述具体,要可操作,可量化。按照学生能够达到的不同程度分层设计,编写课程标准细目就成为教研组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从过去的国家课程到国家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在到现在的国家课程校本化m.i1766.com的过程,现在形成的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课程体系,是为满足学生的个性与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同场,开发出的选择性的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提供自助餐供学生选择。

第四,老师的转型。

学校转型核心要素之一,是每一位老师的转型,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所描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之事,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对于老师,首先要观念改变,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这样的定位就让很多老师不得不去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思维方式改变,专业素养改变。以前,教师主要负责教学内容的实施,管理好自己的课堂就行了,其他的都可以推给班主任,但没有班主任之后,每位老师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就大大增强了,过去教会学生就行,现在要教学生会学,要学会管理和领导学生的学习,帮着学生做计划,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检测及学习成绩,还要帮助学生描绘愿景,确定目标等等

通过课程标准细目将课程标准进行可操作化的分级、分解,再配以相应的自学检测练习和诊断题库,给学生提供能抓得住的拐杖。十一的老师现在不叫拐杖了,他们都称脚手架。我发现十一的老师最常出现的词是“诊断、脚手架”。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提到这两个词。我的理解是通过诊断找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叫提供脚手架。

教师职业尊严的改变,当讲台被撤下来以后,把课堂还给学生,长期建立的那种假的尊严被打破了,教师到哪里去寻找职业的尊严,老师的职业尊严必须,深深的去理解学生,让学生也深深的理解你,他不深深地理解你,那就没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还存在于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可操作化的分级分解,给学生提供能抓得住的拐杖,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心中有数,帮助学生唤醒沉睡的潜能,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提供随时有用的咨询和建议,于是老师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看护者。

第五,学生的转变。

启动每一位学生的内动力,走进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找到每一位学生的动力点,以及,找到每一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体看世界,个性化的家校沟通。

当学生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的时候,真实的教育便无法产生,选课走班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激活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动力管理上,也需要让出空间从管理走向领导,不再靠严苛的制度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实现目标,不再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管理条文的制定和细化上,二是通过激励机制引导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激励机制包括:改革评优机制,通过对改革评优项目改革评优标准,以及改革评优流程,设立年度荣誉学生,设立各种奖学金,建立每一位学生的动力激励机制,以基本行为规范为底线。

让学生与老师平起平坐之后,怎么发挥作用和影响力?首先要挖掘学生自我管理的潜力,自己支配时间空间的扩充,自主学习材料的使用小学段的学习规划与管理等等,都能帮助学生培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六,学校组织管理机制的改变和行政力量的退后。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总裁杰克韦尔奇的观点是,把梯子正确的靠在墙上是管理的事,领导的作用在于保证梯子靠在正确的墙上,简而言之,管理者是做事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

《行动纲要》提出,学校将尽可能压缩学校组织结构层级,减少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映,学校将通过调整组织结构,使各层级的管理跨度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副校级的干部都要兼一个年级或部门的主管,而不是分管,分管就容易增加层级,这样教师学生的事可以直接进入决策层面。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强调服务第一、师生导向,以舒适为取向,营造简单的学校文化,形成行政力量与学术力量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

结语:

学校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李希贵校长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制定好了游戏规则,让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的小宇宙都爆发,朝着规则内的方向高速前进,甚至会帮忙制定出更好的规则,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李校长本人只需要在人群中静静的看着。这就是让变革最大程度的发生在“民间”;这就是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而不是改革队伍的前面!作者:廖榕新

《100位企业家给家长的忠告》读后感1500字


一顿这样的午饭——《100位企业家给家长的忠告》读后感1500字范文:

现在的00后,单身孩子占绝大多数,社会物质的丰富和家长成员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呵护,无意中对孩子的爱,成了溺爱。读了《100位企业家给家长的忠告》其中一位企业家,中宝实业集团的董事长吴良定,谈到”让孩子学会自立”我十分有同感。

因为工作的原因,孩子在小学阶段基本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我和孩子见面时间一个月就是月底和月初,时间很短,在初一的时候,我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的自立方面较差。菜怎么洗,怎么切菜,怎么炒一个菜,束手无策,如果这样下去,没有父母亲在身边生活自理都成了问题。

我们的下一代,不能靠方便面,靠外卖生活一辈子。所以我开始教儿子一些简单的做饭技能。

星期六,我们商量今天由儿子安排中午饭的菜品,以及做饭。平时都是菜做好了,只管吃饭的儿子,今天先是蒙圈了。我看他囧相,不知所措,开口就说“今天喊外卖”,“今天我们外面去吃”。我鼓励他说,我们自己做的比外卖的香。我们共同来完成。他还是没有底气的答应了。

我们来到菜市场,琳琅满目的菜品,他先拿不准主意买什么菜,我先不发表意见,由他自己决定,东看看,西看看,他还是有主意,自己决定了,买了排骨,瘦肉,芹菜,土豆,西红柿。我内心还是担心他会乱买,买菜还是很有自己主见。

11点,我们开始共同合作,洗菜时,他不知道芹菜叶子怎么处理,还以为叶子和菜茎一起炒肉。后来知道将叶子和芹菜茎分开清洗。处理土豆皮,也有讲究,他看着我示范后,自己动手,第一个土豆皮处理时,土豆处理得坑坑洼洼的,很是难看,第二个,第三个,逐渐顺手了,速度也快了。我问他有什么感想时,他说:“看着简单,实际还是要做,才做得好”

切菜也有讲究,我示范芹菜长短基本一致,他一看,就明白,实际切时,长短相差挺大,不过还不难,难的还是,瘦肉怎么变成瘦肉丝。我说:“肉丝这个,我不示范,你看看自己可以变成肉丝吗”,他挺自信的说“我肯定可以”。他先是将肉均分切开。其中一块不断分小,切成肉丁了。读书笔记我嘿嘿一笑,说:“你心中想变成肉丝,结果变成肉丁了”。经过示范后,另外的肉,他顺利的切成了,大小虽然不是怎么均匀的肉丝,但是他自己说了一句“切肉还有点像做数学题,不能着急,应该想好怎么先变成大片的肉,再切肉丝”,还补充了一句。“做饭真不简单。切菜还比一些数学计算题,不好对付。”

快11:30了。我说:“做饭也有个统筹步骤,先做哪个菜也有讲究”,几句讨论后,先蒸饭,再做排骨,同时熬上西红柿汤,再炒芹菜肉丝,米怎么清洗?蒸饭时水和米的比例?他也基本掌握。

炒菜时,一个意外的情况,让他措手不及,菜油通过高温后,他往锅里加入肉丝时,因为,速度过猛,高度过高,将锅里的油砸出了少许在锅外,瞬间,锅边缘油燃了起来,他吓得丢掉锅铲,躲得远远的。好在火苗不高。我及时处理后,让他继续将芹菜肉丝做好。怎么装入盘子的小小细节,他还是折腾了一点时间。下一个菜,他还有点怕自己动手将菜放入高温的锅里。经过示范,他也可以大胆的炒菜了。

土豆烧排骨,芹菜炒肉丝,西红柿汤,素炒大白菜,以上的菜我都在旁边指导,他自己动手。当这些菜都端上餐桌时,他满脸的小骄傲,他感叹道:“做菜原来还是比较辛苦,还有风险!”我嘿嘿一笑说:“每一件事看似简单,自己动手了才知道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要慢慢学会一些生活自理的技能也和读书一样重要”。

我们的00后孩子不是不会做家务,不是懒,而是我们要给他们机会学些生活技能,让他们有机会自立。作者:周刘锟

《滋养生命的数学》读后感2000字-学习做一位有教育教学情怀的数学老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理性、枯燥是许多人对于数学的印象,从滋养生命的角度引领学生学习数学,使数学富有情感、富有灵动,富有人文,是我的孜孜追求。《滋养生命的数学》犹如沙漠里的一缕甘露,滋润了我的心田。

一、董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精益求精乐此不疲的治学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书中一个个教学案例的呈现,可以供我们模拟、借鉴。印象最深的是几加0的教学。董老师先出示小猫钓鱼情境图,让学生发现信息并提出关于加法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两天一共钓了几条鱼的问题,并列出算式4+0=4。接着,教师又呈现出三幅情境图,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列出加法算式:2+0=23+0=0。通常我们就是接下来再写几道0加几的算式,通过学生观察对比,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0和任何数相加还得任何数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

董老师并没有止于此。而是继续启发学生想象类似的情境并提出问题,有的学生编出了左手拿8支铅笔,右手拿0支铅笔。两只手共拿几只铅笔?等等。随后老师引导学生更大数加0,学生直接喊出40+0=40, 200+0=200。这样老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学生发现任何数加0都得原数。老师接着问:要是把这些算式中的两个数交换一下位置,把0写在前面结果怎样?学生通过举例说明0加任何数还是原数。老师继续向深处挖掘,出示+0=?a+0=?像这样的算式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个过程的教学,使学生悄无声息地经历了从算术思维到早期代数思维,再到规范的代数思维的过程。正如苏格拉底所描写的,教师好似助产士,教学行进似抽丝剥茧,让一个数学模型缓缓地走进了学生的视野中。

书中最后一章收录的是董老师的一些课堂实录与反思。每节课独具匠心的设计,使我耳目一新。让我联想到我们学校老师上一节公开课的场景,自己先把教材看过一遍又一遍,备出自己的教案,然后组内在一起讨论,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后就开始试课,试完再改,就这样一遍一遍的磨课,打磨后的课呈现出来真是精彩。董老师这些精彩的教学案例,倾注了她多少的心血!董老师对数学教学的那份执着与追求,激励着我,感染着我。

二、推崇董老师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做法。为了巩固所学数学知识,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居多,但有时从题的答案中看不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思维层次。通过学生的数学日记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点、思维的差异性,学习数学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的情感变化,教师就能及时捕捉这些信息,有针对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因材施教。

写数学日记的形式比较灵活。比如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少,可以让他们写一写、画一画,只要能表达自己心中的数学就可以。

随着年级的升高,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把课堂中一些探究型的题目,让学生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就会把不同的思考方法充分展示出来,弥补了课堂中时间紧不能做到人人表达的缺憾。单元整理也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董老师在书中还呈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看到学生灵动的作品,眼前仿佛出现了学生沉醉于自己创作的样子,体验学习数学的幸福与乐趣,由衷的感到董老师和她的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三、数学老师也要博览群书。

读数学专家的一些专著,有助于我们领悟课程理念的更新,对照专家的课堂实录,学习专家的一些做法,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厘清自己努力的方向,使自己的课堂渐入佳境。读一些文学方面的书,心灵就会丰盈起来,灵动起来,课堂语言也就会丰富有趣起来。书读的多了,视野也就开阔起来,脚不能到达的地方,可以在书中领略。董老师就是一个热爱读书,对文字痴迷,善于学习的人。在她的著作中多处引经据典。比如:美国著名数学家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教育不能成为类似于把人训练成计算机的教育,因为人算得再快也快不过计算机。与其如此,不如让孩子去做那些计算机不能做的事情。董老师书中还多次提到新课程理念。可见,董老师在读书中沉淀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读书中使思维走向深刻,在读书中坚定了毅力,在读书中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成就了自己。为了促使自己不断的成长,读书也应该成为自己的日常习惯。

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孜孜追寻教育教学情怀。

哪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是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怀揣着对教育工作的美好憧憬,向往着桃李满天下的光荣与自豪。有时,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董老师在教学中也遇到过教学成绩险些倒数的困境,但是她在学习中走了出来,成绩一年比一年好,随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董老师没有沉溺于荣誉带来的光环之中,而是继续前行沉醉在对滋养生命的数学的不断探索,乐此不疲,使数学课堂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开放、走向智慧,走向人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实现了数学大教育观的华丽转身。新的学期,重整旗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挑战自我,勇于担当,孜孜追寻自己的教育教学情怀。

喜欢《《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读后感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初中家长会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