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源氏物语读后感500字 > 地图 > 源氏物语读后感500字

源氏物语读后感5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物语终焉》读后感500字。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物语终焉》读后感500字》,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物语终焉》读后感500字:

从这个世纪初开始,日本正式进入老龄化时代,随之而来的便是出版行业的衰败。可能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各种文学奖获得者随便都能写上好几本,卖上十几万本更是轻而易举,但如今这些都已是过往。

记得有作家说过,标志你成为作家的不是你的书第一次被出版、畅销,而是当你能连续写出畅销的书时。

之前一直有人说,凑佳苗这个家庭主妇在《告白》之后的书,全都活在这本书的阴影之下。虽然销量还在,但是对于身为一个作家的她来说,这种评价肯定是相当的刺耳吧。

所以她写出了《物语终焉》这本书。有人说,曾经写出《告白》的人,怎么写出个这种东西?

我想,或许这本书中的故事不再那么惊世骇俗,吸引不了那些已经被现代社会刁坏了胃口的人,他们只适合看大起大落,扑朔迷离的故事。而《物语终焉》这种温润如玉的故事,还是让我这种胸无大志的人喜欢就够了。书从一个幻想成为小说家的小镇少女的故事开始,尔后通过少女的日记串联起一连串的人,讲述了一群人关于梦想与抉择的故事。

自己节选的部分,便是其中一个人,年轻时面对渴望成为编剧的男朋友所说的一句话。

虽然知道自己想要的那个东西极有可能不圆满,但若年老时,面对自己的子孙辈,不能好好讲述一个让他或她觉得神奇的故事,而只能板着脸讲着大道理,我会觉得这辈子白活了啊。作者:瞿小鱼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源氏物语》读后感


断断续续地看了几个月的林文月译本的《源氏物语》,合上书后,心情有如此书的淡紫色封皮一般,宁静有致,所以忍不住想写一些东西。看书最好的享受,莫过于沉浸和画面感,当在你读着一行行白底黑字的时候,脑海中能够浮现出一帧帧的画面。我好像能够看到日本平安时代贵族们一幕幕自在生活的场景,从房间的装饰、春夏秋冬的庭院变幻,白天黑夜的轮转,直到每个人物身上直衣和袖口的颜色和花纹,那一静一动的举止和神态,那一笑一颦的眉目传情,那盆覆秀丽的直发,仿佛流转间能够从中闻出那精心调配的熏香和与生俱来的体香一样,又仿佛能够听到那千年不遇的琴音合奏一样,合上书后,恍若如梦初醒,回味无穷。
一、关于和歌
此书最大的特点,是每一贴都有至少有2首以上的和歌穿插其中,全书共有795首,作为人物间传递书信和心情的重要表现方式,有时候能够在描写景物中穿插,起到以情助景的效果,所谓和歌,乃是日本的古典诗歌,以和文咏出。例如第二十三帖初音中,光源氏见红梅初绽,清香四溢,却无人赏鉴,遂自语道:
为寻芳兮访旧屋,
梅枝梢头春意浓,
又见奇花兮香馥馥。
一开始读这些和歌的时候,觉得和我国的诗词相似,但又有韵律和文体上的差别,有点不习惯,但随着慢慢熟悉后,倒也觉得这种式样的诗歌反而有另一种动人的光景。甚至萌发出如果我深谙日语,读原著的话说不定更能体会其深远的念头来。书中男女的爱情,从最深刻的思慕,到相互的挑逗,甚至于打情骂俏,彼此嘲弄,和歌在《源氏物语》中经常取代了散文的繁复冗长的叙述,而更适度且灵巧地达成表情的任务。

焉识用场——《陆犯焉识》读书笔记3000字


焉识用场——《陆犯焉识》读书笔记3000字范文:

“此类”没用场的人”都有一身本事,误以为本事可以让他们凌驾于人,让人们有求于他们的本事,在榨取他们本事的同时,至少可以容他们清高,容他们独立自由地过完一生。但是他们从来不懂,他们的本事孤立起来很少派得上用场,本事被榨干也没人会饶过他们,不知如何自身已陷入一堆卑琐,已经参与了勾结和纷争,失去了他们最看重的独立自由。”

陆焉识就是一个没有用场的人。

陆焉识,上海大户人家的大少爷。十六岁读完高中保送大学。十九岁考取官费留学,在华盛顿留学五年。“会四国语言,会打马球、板球、弹子,会做花花公子,还会盲写。”博闻强识,才华横溢。年轻时,他“随和凑趣,说话俏皮,恰到好处的哗众取宠”,慷慨大方,狂狷孟浪,追求自由。

“世界上人人都知道钱好,只有焉识不知道,这点让恩娘分外疼爱”。他为同学看不清黑板而痛苦,用学费给他配了眼镜。别人给他一记小亏吃,他也总是舒舒服服地吃。他同情怜悯每一个弱者,心地善良。看到恩娘被赶回娘家,他挺身而出保护;看到婉喻没有自由,他不惜恶心着,把三辈子的谎言额度都用了,硬带着婉喻出门,给她两日自由;看着梁葫芦被修理的头破血流,他省下仅有蒸南瓜和糖精片,喂他吃;看到颖花儿妈因偷情,被邓指用枪威胁,他冒死掩护这个荡妇。“他有一个老毛病,看不得女人可怜”。因为这份悲悯,他宁愿舍弃自己追求爱情的机会,接受包办婚姻;因为这份悲悯,他小心翼翼周旋在恩娘和婉喻身边,尽量迎合她们;因为这份悲悯,他可以舍弃自己最为重要的自由,在归国的船上留下祭奠的清泪。

作为语言学的研究者,作为教授,他的语言妙趣横生,文章诙谐讽刺,“课堂像剧场一样,对话和笑声洋溢”,每个文化阵营都想拉拢他。可是他认为“知识分子的生命在于接受知识、分析知识、传播知识,甚至怀疑知识、否定知识,在他接受和分析的时候,他不该受到是非的仲裁。知识分子还应该享有最后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他不愿意加入任何一个阵营,他想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高和独立。“他越来越理解福伊(Foy),那个被基督教徒杀害的十五岁女孩。她拒绝偶像崇拜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最后一点自由,精神的自由。”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是多么的艰难。即使你不去找是非,是非也会来找你。陆焉识无可避免的成为了众矢之的,箭靶起初是他的学术文章,再后来就是人身攻击了。本想绝世独立,奈何两边不讨好,落得落魄时无人援手。

“老早呢,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里不龌龊,人做得清爽。太有用场的人都是有点下作的。现在看看,没用场就是没用场。”恩娘说。“中国是个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的人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发明那种机器,中国人呢,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

陆焉识为了自己可怜的自尊,从重庆出狱返回上海后,不屑于参加政府的考核,不屑于向政府写投名状,依然坚持自己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由。“他做什么事,写什么文章,都是出于他自己的道德审美。或者说出于一种道德趣味。各人有各人的趣味,不符合他趣味的,他就会觉得不适,或者恶心。‘’

为了能获得大学教授的职务,供养生计,他选择向“朋友”示好。他依然活在自己的象牙塔内,想当然的认为朋友们还会帮衬他这个朋友,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可怜的自尊,穷一家之现有的财力,他准备了一场“便餐”——“他请客人们按照美国习惯,把邀请信的回执寄回,这样便于他计划采买。”“他让婉喻以她最拿手的章草小楷,把菜名抄录在毛边纸上,卷成小小的画轴,打开的菜单从右边往左边拉开。他要把这餐家宴做得考究而充满书香门第的贵气”他还翻出蜡烛,打算用烛光营造氛围;翻箱倒柜找出体面的衣服,打算在今天的场合,恢复自己公子哥的面目。然而,一家老小饿着肚子等待的朋友们没有来,一个都没有来!

社会的动荡,政府的黑暗,朋友的背叛,恶棍的欺诈,生活的窘迫......撕扯下了温情的外衣,剥去陆焉识的尊严,面对魔鬼,他只能屈膝匍匐到污泥里,读书笔记与泥淖为伍。“战争把他变成了这么个肯服软,不吃眼前亏,拿热脸贴别人冷屁股的人。”这还远远不够,他竟然还打算教育侄子皮埃尔,“二十岁一个中国男人,应该可以不动声色地防御,甚至进攻,不露痕迹地交换利益甚至勾当,只要不被抓住永远不算作弊。二十岁,他应该习惯了人的那种淡淡的无耻,把它当成是正常的人味。”陆焉识马上也要变成无耻与恶心的卫道士了。在无耻和恶心的帮助下,他们保住了自己的房产,不至于流离失所。

刚刚解决温饱问题,陆焉识的文人品性又萌发出来,“焉识只要日子过得下去,笔头就开始不安分。他想到了几个恶棍的嘴脸,写了一篇讽刺文章,把恶棍们整个敲诈的过程描述一遍,化了名投寄到一家左倾杂志。”文章影响很大,带动了更多左倾作家以此为题材的创作热情,同时被改编为话剧演出,在几个城市的剧场上演。可见陆焉识的才识和文学引领力。然而,浊世容不得清流,连凌教授这么好学问的知识分子都放不下陈年的私恨,何况地痞无赖,面对当下的嘲讽必是要报复的。很快恶棍们寻上门来,恶狠狠地让他们卷铺盖滚蛋!恩娘终于无力回天了,面对致命的打击,撒手人寰。

看到此刻,我突然对陆焉识愤怒起来,一个自私的只为自己审美趣味的人,一个不顾及家人安危的人,一个没有用场到极点的人!哪怕他学问高深,博闻强识,如果连父母妻儿都不能保护,又有什么用?!

写到这里,突然可怜起男人们,这个“用场”,磨灭了多少男儿的理想和激情,这个“用场”承载了多少责任和担当。这个“用场”逼迫着男人们社会化、世俗化、庸俗化、势利化。油腻的中年男人,油腻的何止躯体,更是思想和灵魂。他们不能寻桃花源以避世。他们是天,他们是梁,他们是骨。可谁见他们是泥,是狗,是兽的样子。好吧,各有各的不易。

生活并没有就这样放过陆焉识,他这样有才华的人,要接受更大的“磨砺”。1954年春,因莫须有的罪名,他被捕了。有期徒刑15年。1954年11月,改判为有期徒刑25年。过了几个礼拜,加刑的宣布“陆焉识,死刑。十天内可以向本庭提出申诉。”期间他还被带到袜子厂做彩袜浸染革新计划,实验基本成功。死刑一直没有执行,直到1955年3月4日。在他走在刑场等待枪声响起时,有人把他推出了队列“减刑批准了”。

1955年减刑后,陆焉识被关押在浙江和江西接壤的一所监狱。1958年10月9日,整个监狱紧急动员,途经西宁,迁移到大草漠上。1963年11月16日,开始做逃犯,期间还发现了一种含有淀粉的植物,报告了国家,争取获得宽大。历经千千难万险,他辗转回到了上海,回到了家,但三过家门而不敢入。他在暗中遥遥与家人做了相会,看到家人平安无事,一切安好,为了不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灾难,他决定自首。1964年初,在西宁自首。此后12年认真服刑改造,期间还面临着河北干事的打击报复,几次虎口逃生。

在服刑期间,陆焉识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肺结核、便秘,牙齿也已经脱落干净了。那个风流潇洒的高大少年早已不知踪影,风沙皲裂了他的皮肉,岁月压弯了他的脊背,劳改摧残了他的精神。

什么生活品味?死人的口粮也要吃,饥荒时,动物的粪便里也能挑出食物;什么知识分子的清高?在劳改场,谁都可以做他老子,就连他的名字,也淡漠了;什么人品操守?积攒的家私用来行贿,还得负责维修;什么审美情趣?监狱的壁报,讴歌什么,憎恨什么,批判什么,他都不会弄错。什么个人意愿?根本就不是个人!终于,生活把他改造成了他最厌恶的样子。

于是,生活也大度起来。1976年11月3日,他成了第一批赦免的“肃反”老先生。他终于自由了!

这个一辈子追求自由不得的人,此刻自由了,却害怕起来,怕婉喻不会接受他,怕自己没有价值。

这个一辈子没有“用场”的人,在生命的后期,突然有了用场。释放回家以后,他可以替儿子借书还书,买烟买酒;可以替儿媳洗脏衣服,帮厨切菜;可以做家里别人不愿做的一切事务。他竟然还打着可以做大词典荣誉主编的幌子,讨价还价要回了陆家三层小楼的一部分。他还打通层层关卡,磨走了住在陆家小楼三层的难缠的三对小夫妻。目的达到后,他婉拒了大词典主编的职责。生活造就了一只老狐狸!

生活打磨了每个人的棱角,塑捏每个人的思想,谁不是在夹缝中寻求生活呢?超然物外又有几人?谁不是一边流泪,一边奔跑。谁不是一边割舍,一边获得。公平从来不是一个名词,它需要我们努力去争取和奋斗!“用场”也不都是阿谀奉承,谄媚屈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焉识,焉识,哪里认识啊,怎么认识啊?生活是个大讲堂,它自会来教导你。

《花精物语》读后感1800字


大自然很神奇,它似乎永远有数不尽的宝贝等着我们去挖掘,有无数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发现大自然之旅也是发现自己之旅。大自然是慈悲的、无私的,不断的提供治愈我们身体和精神所需要的能量。中医已经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但现在产生于英国的花精治疗让我开始对自然中存在的那些花草树木产生了真正的兴趣。
这两日读的《花精物语》就像一把钥匙一样,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知道了原来这些我们随处可见不起眼的花有如此大的功效,能为我们解决如此多的情绪和身体上的问题。在作者看来,不仅花花草草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也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可以相通的地方,所以我们人的身体和自然中的很多事物可以产生某种共鸣,从而通过这种共性来迂回的治疗我们人类。
本书主要提到了英国贝曲医生所制作出的38种花精,以及这些花精所对应的相应情绪。对于发现花精拥有神奇的疗效这个过程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故事。38种花精的创造者贝曲医生直觉的认为治疗病人的情绪比治疗病人的身体更为重要,尤其在医生本人31岁时经历癌症,本来被宣告只有三个月可活的他,最后却因为心思上全身心的投入于工作中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让他的癌症慢慢的消失了。这次重生的经历使得贝曲坚信情绪对身体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他发现花精就有治疗不同的人不同情绪的作用。可以说,花精疗法就是让病人从不像自己到完全是自己的疗愈法。
人为什么会产生疾病?在贝曲《治疗你自己》中,他指出:
疾病的产生源于深层次的生命失调,即更高意识与个性不和谐。生命的目的是不断地学习和进化,生命的源头是爱。而疾病正是个性失误的提醒。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可以说我的心灵被深深的击中了,某种潜意识让我完全的认同这种观点。大家对他人的愤怒,对周遭环境的抱怨,对自身的自卑等各种负能量情绪会散发出很多毒素。这些毒素淤积于我们体内,长久的积累后就可能引起我们身体生理上的反应从而爆发疾病。
我并不是说疾病产生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不好的情绪,而忽略我们吃的不健康,呼吸的空气有毒等客观因素。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我们身体上的很多疾病都是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如果不进行精神上的排毒,而只是吃些药丸,可能治疗效果是不根本的。
花精就是通过对花瓣或者花苞上的萃取,经过特殊的工序制作成有治疗效果性质的可以食用的精油。不同的花精对应不同的情绪,在作者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情绪花精,一种或者好几种的混合。
吃这些和自己精神能引起共鸣的花精可以帮助我们稳定情绪。而每一款花精都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情绪特质融于一体,一面是情绪的弱点,一面却刚好是与之对应的治愈点。例如有忧郁特性的龙胆草同时又有着给人带来希望之能量的特性。
这本书的作者王晓莉指出陈坤,鲁迅就是典型的龙胆草们。龙胆草对周遭所发生的一切过于敏感,而这种敏感所带来的痛苦会让人更接近黑暗,更加的窒息。但同时龙胆草又是希望之花,龙胆草们一方面比普通人更能意识到麻木所带来的痛苦,一方面又积极的想让人觉醒,不放弃任何希望。
这本书让我深深喜欢的一点就是作者不仅普及了每种花精的治疗功效,花精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举出了很多实例,让读者读起来像读故事一样。可能花精的特性我们很难记住,但是联想到某个人时就会想起,产生:啊,原来如此的感叹。
让我感到神奇的是贝曲是怎么发现这些花精对应的是这些情绪呢?更让我感到神奇的是原来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可以当做人的缩影并用来治愈人的疾病。贝曲医生说:
情绪干扰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他们是天赋计划中的一部分,它们是必要的,以便我们学会面对它们。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干扰看成是真正有用的对手,它们的出现只是帮助我们更加的强大,并且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和不可战胜。
对于情绪,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要学会直面它们。只有去面对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我很难说心决定一切,但是心的强大作用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看这本书时,表面上看的是花精物语,但是我却从这些花语中看到了我们人本身,有的是野蔷薇,有的是铁线莲,有的是马鞭草。把花与人重合在一起,这种重新认识人的过程是有趣且充满探索性的。()
读到最后,我才慢慢懂得何谓成为自己。但懂得了自己仅仅只是前提,更重要的是懂得自我治疗,这才是初心所在。
所有的心灵治愈,不管是佛法也好,道家养生也罢,抑或是灵修,或者如今的花精,都需要在生活中去实践那些方法,只有体证才能取得真效。闻思修证,闻与思都只是基础,修与证才能真正得出结果,解决问题。

读《浮生物语》有感


这是一杯叫做浮生的茶,味道非常苦,但苦过之后,是深长的甘甜。不尝苦,何有甘?人生本就是甘苦与共的一段旅程。

佛祖入灭之际,身边四方各有裟椤双树一株,俱是一枯一荣。东方双树意为“常与无常”,南方双树意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意为“我与无我”,北方双树意为“净与无净。”由此而知,所谓裟椤双树,其实就是代表着宇宙万物的循环往复,从荣到枯,又从枯到荣,好比生死,每天都有人死去,但每天都有人诞生。人类的文化与历史,也是这样,从衰到盛,从盛到衰,兴旺与灭亡轮番交替,代代相延,永不止息。另外,所谓“常与无常”,“乐与无乐”,也正印证了世间一切,有形无形,都有个对立的两面,没有任何一件东西是单一的,所以,聪明的人看事情,不会只重一面,有利必然有弊,乐极自然生悲,否极固然泰来,要知道,我们的生命,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都遵循着枯荣之律而运行。

《浮生物语》正是这个笔名为“裟椤双树”的作家讲述的一个关于在人生旅途上跋涉的故事。千百年前,她曾是爱上了水神的小小树妖,在经历过与水神幻灭的悲情爱恋后,她独自活到现世,变成了“不停”甜品店的老板娘。她会泡一种叫做浮生的茶,她店铺里会来很多奇怪的客人。每个客人都会喝到她的茶,给她说一个自己的故事,那是妖怪们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俊美的猫妖少年爱上一条鱼、视觉系的美艳狐狸守护着谶花、黄金狮子仰天长啸拯救爱人,夜蝶武士背负离奇身世诛杀妖魔……每个光临甜品店的客人身上都有故事。如同浮生茶一般,有着百转千回后的苦涩与甘甜。树妖老板娘是听故事的人。而她自己也是在人生中淡然寻觅的人。她的生命有子淼、九厥、敖炽、胖子、瘦子……最终,他们将走向何方?在那家叫“不停”的甜点店里,那杯叫“浮生”的茶,味道非常苦,但苦过之后,是深长的甘甜。据说能喝下“浮生茶”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先苦后甜,不惧怕苦,方能体会这茶的回甘。

一篇篇与妖怪有关的故事,低语人生。鲜活的人物造型及跌宕波折的故事情节牢牢抓住我的心。而每一个故事的结尾又都有一个人生的感悟。

故事一:《长生》,身边若有对自己好的人,瞬间亦是长生。能被人牢牢牵挂在心,永不忘记,消亡亦是长生。

故事二:《鱼爱》,世上许多事,其玄妙之处,就在一个“放”字。只有成长,然后才能体会这个字的含义。

故事三:《猎狮》,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真正的勇气。

故事四:《狐守》,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守护也是一种幸福。

故事五:《夜蝶》,有些遗憾,对一个人而言也许无法弥补,但是如果还有挽回的余地,为什么不去做呢?

故事六:《灵犀》,不管你变成什么模样,在真爱你的人眼里,也是最美的时刻。

故事七:《无相》,再微弱的生命,只要他们不曾彷徨,不曾卑劣,都值得被尊重。

故事八:《骨石》,不被了解的人,哪怕身在浩瀚宇宙,也觉得寸步难行;被了解的人,就算身在方寸之地,心中也自有一片海阔天空。

故事九:《九厥》,知晓未来,洞悉命运这些比不上清楚的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

故事十:《龙树》,不尝苦,何有甘。人生本就是甘苦与共的一段旅程。区别是有的人有旅伴,有知己,有的人没有。没有爱的人,身边纵然热闹蜂拥,终是寂寞不去。有爱的人,天涯浪迹,穿风踏雪,却从不曾孤独。

不尝苦,何有甘?愿你我在这人世间不管经历多少苦楚,都能从中品味到甘甜。

喜欢《《物语终焉》读后感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源氏物语读后感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