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张爱玲有感 > 地图 > 读张爱玲有感

读张爱玲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读张爱玲传记有感。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我们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心中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读张爱玲传记有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苦涩-爱玲

一个名叫小煐的小姑娘,要上学接受新式教育,填写入学证时,母亲想给重取一个名字,取什么呢?当时正与父亲矛盾重重而烦恼不已,“烦恼”英文ailing,谐音汉字“爱玲”,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由此产生,它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不料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

她出身名门,家族显赫,有着贵族血统,她的曾外祖父李鸿章官至文化殿大学士,祖父张佩纶平民才子出身,是晚清著名的御史。她本生活优裕,锦衣玉食。父亲和母亲这对儿人们眼中门当户对,郎才女貌,金童玉女式的婚姻也似乎应给她带来公主式的幸福。可是,这个大家庭中的千金小姐却有一个充盈着寂寞、孤苦、无依,缺失爱的童年。

父亲张廷重,幼年丧父,其母秉承诗书传家之训严厉教育儿子,少年苦读,但社会的巨大变动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科举考试的取消让这个官宦子弟茫然无路,遗少的生活空虚无聊。母亲黄素琼(后改名黄逸梵),大家闺秀,耳濡目染新时代的新风尚,是一个独立,追求自由、进步的封建官宦家庭走出来的时代新女性,于是,观点立场的截然不同使他们无法达成共识,矛盾逐渐加深,以至母亲愤而出国远游,一去就是四年,那年爱玲才四岁。

四岁时的小爱玲对母亲还没有多少印象就又离别了母亲,苦闷无聊的父亲更多时候是枯坐在烟榻上,一声不吭地抽鸦片,后来又娶姨太太,生活阴闷烦急,家,就像是一潭沉闷的死水。父爱的残缺,继母的刁钻让小爱玲敏感、孤独、忧伤。

八岁那年,母亲从国外回来了,母爱,渴盼而又久违的母爱温暖着爱玲,但是,父母之间立尝观念的差距无可避免地拉大,造成家庭矛盾的一触即发,母亲愤然决然地提出离婚,爱玲企盼的眼神无奈而伤心地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母亲,美丽雍容优雅自强的母亲再也不属于这个家了。

由此我想:所谓的门当户对,不应只是政治地位、经济基础上的相当,更应该是双方在知识层次、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上的趋于一致,这样的“门当户对”才更能使爱情持久。

家庭的压抑阴云一样笼罩在爱玲心中,从孤寂忧伤的童年走入更加敏感忧伤的少年。一次愤然而起的反抗让父亲气极败坏,被幽闭于家中一间闲置的空房中达半年之久,十七岁,如花的年龄被禁闭,无从和外界联系,无人过问死生,大病之中几乎难以保命的她幸而得到姆妈的帮助,成功逃离了牢狱似的家。

高贵独立的母亲收留了她,但离婚后的母亲经济状况一直不甚好,工作的微薄收入让她们生活得很拮据。理智的母亲给她两条路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爱玲选择了后者。她把所有的心思用在了学习上,天生聪慧的爱玲废寝忘食地攻读,成绩颇为优异。

怀揣着梦想——去英国读书,那是母亲曾经生活过的自由的国度。她向往英格兰明媚的天空,向往泰晤士河泛着微波的碧水,向往伦敦大教堂悠远的钟声,还有古朴的大街上缓缓漫步的英国绅士……她想自己还可以像林语堂那样,用英文自如地写作,可以挥洒自己的才情,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可以离家万里,抛开烦恼……

为了这个美丽的异国之梦,她潜下心来好好复习,有了对未来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伟大的目标产生了伟大的动力,青春的爱玲挥洒着自己的汗水,收获着醉人的成功。在日本、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的许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伦敦大学入学考试的远东地区第一名。

二战的爆发,让这名高才生未能如愿去英国读书。1939年,她只能到香港大学以待时机。

虽是人生的一次遗憾,但港大却给了她难得的快乐、幸福时光。

香港大学在香港岛的一座山上,在校园里,远望群山,烟雾中梦幻迷离;俯瞰大海,蓝色的海水不断变幻着色彩;越过海面,新界的山脊隐隐送入眼底……那里气候温暖,飞鸟彩蝶随处可见,奇花异草竞相争妍,蛙鸣蝉唱歌声响亮,整个校园就像是一座景色优美的花园。

港大的阅览室是最让她着迷的地方,沉醉其中的爱玲犹如一个欣喜的孩子,扑向一片广阔的海洋,不亦乐乎。那里有乌木的长台,有层层的书架,有淡淡的书香……每当爱玲轻轻翻动那些厚厚的精装书,或者旧书库里略略有些霉味的书时,就感觉犹如握到了古人瘦骨嶙峋的手,触摸到了古中国一脉滚滚流动的血源,她觉得这脉血缘已流进她的血管里,相伴她一生一世。

港大的爱玲,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成绩门门第一,两年内曾囊括了港大文科的所有奖学金。不仅创造了自己学业上的辉煌,而且结交了她一生的好友——活泼可爱的炎樱,那时的她快乐着,幸福着……

然而,毕竟是战乱年代,1942年12月,日本进攻香港,中断了爱玲埋首书本的寒窗幸福生活。残酷的战争让战乱中的人们思想上虚空和绝望,香港沦陷之后,爱玲和其它同学一起到“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这些经历,影响了她后来创作的风格和内容。这三年,是一个“储备时期”,刻苦攻读带来的知识上的积累,战争带来的生活经历方面的积累,这些将促成她不久后在文坛上的横空出世。

可恨的战争,摧毁了爱玲门门优秀的成绩单,也摧毁了她美丽的英格兰之梦。

1942年初,香港海依旧蔚蓝如昔,但是爱玲要离开了。她与炎樱搭上了回上海的轮船。

回到上海的爱玲开始创作小说,现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称为“哀情巨子”的周瘦鹃先生慧眼识珠,在当时有名的刊物《紫罗兰》上推出了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柯灵也在他主编的《万象》上推出《琉璃瓦》和《连环套》。爱玲如天女散花般地把自己生花妙笔写就的文章抛向各种有影响的杂志,尤其是《杂志》上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些成名作,人们惊讶着,赞叹着,欣赏着……

一系列著作问世,一时洛阳纸贵,张爱玲的大名,一时轰动文坛,风华正茂,让人艳羡,所以她有资格发出感慨: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1942年的爱玲,以其出色的文学才能和耀眼的奇装异服,迅速红遍大上海,这是一位青春妙龄的时髦而又有奇才的女子。

对于感情,更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她曾说过,我一向是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些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和恐惧,完全敬而远之。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她的一个决定了吧,把自己嫁给胡兰成——一个比她大十五岁的中年男人。

胡兰成,寒门才子,也曾雄才大略,有满腹经世之才与入仕之志;也曾豪情万丈,挥斥方遵;他兴趣广泛,开朗健谈,一表人才,高大潇洒,自有一种落拓不羁的名士风流。。

二十三岁的爱玲对于人生尘世是理智、机警、聪明、玲珑的,其文章洞见世事人生,文笔老辣练达。但对政治人生极不敏感,她的情感被这位社会阅历、情感阅历丰富的中年男子所冲击,这种冲击力是巨大的,她深深地迷醉了……

迷醉于他的才气,他的洒脱、他的狂放,他的沉稳,他的善解人意,他的名士派头,他的男人的风情……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笔下千秋—读张爱玲先生有感


听说张爱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打从我开始接触文学起,就听说过,但没亲见。世人总是为她开脱,说是因为她的悲。我也为张爱玲却是因为她天才的疏狂。张爱玲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子,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我别无生存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之梦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正如她所说,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却不肯原谅她。
前不久拜读了张爱玲的作品,总觉得她笔下有一种向诗人倾诉的味道。她的笔在高贵中透着凄凉。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愿意承受霍达那在生命消殒时的厚重与坚锐,不愿意在路遥那岁月如诗青春似火的生活里感受人性与人格的下贱与卑微,不愿意在琼瑶那柔情似水的爱情中浪费青春年华,却愿意在张爱玲的社会里施舍同情与眼泪虽然那仅仅实际是奢华和残酷淘涤舔藏在甜蜜中的痛苦。我想这是张爱玲笔下的千秋。
张爱玲的小说里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像是深埋在大西洋海平线下的夕阳,你可以想象,想象在夕阳的余晖中泰坦尼克迎风破浪的豪迈与雄伟,你也可以想象那被夕阳染红的天空是多么的凄美瑰丽。那片片的夹着夕阳余温和光辉的波浪在大西洋正中间为将逝的金黄色的爱情唱着最后的颂歌,你觉得它是多么的荒凉、多么的美啊。可是你只看到被镀红了的天空和镶了金边的大西洋,而那夕阳像火红的幽灵一样,你可以看得到它,却怎么也找它不出来。
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多是一些姨太太,也就是常说的贵夫人。拿现在来说就是那些时髦的小资女人。她不是被压迫着,大多却在压迫的边缘,她被压迫威胁着,她在茫茫人海中颤抖,在无助中绝望,知道最后残存的一点奢望都被整个强大的社会的转盘揉碎!你可以闻到被揉碎的血腥味,你能感受到生命在被践踏着、在被蹂躏着,但是你无能为力。
张爱玲的秘密是朴素的。
像流苏这样一个嫁出去了但又离了婚的豪门女人,为了最后一点点的做人的尊严不得不沦为别人的情妇,直到社会对人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后才回到那属于贵夫人的生活。但是生命也回到了可怕的荒漠,光秃秃的,悲寂而荒凉。她被逼迫着、被驱赶着,同时她也在奋斗着。我们不知道是该愤慨还是该抨击,我们却知道我们该同情,同情那个20世纪30年代的女人。
再像曼桢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其实她要的只是平静的生活和安实的爱情,但是现实却并不那么慷慨。在爱情的大道上,她被那个残酷的社会玩弄、扭曲、蹂躏直到它破碎,但随着那个世道的破碎,她的爱情也在巨变中消逝!
还有,还有许许多多的女人。我常常想张爱玲笔下的男人在代表着什么,她怎么会这样呢?她笔下的男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他的面目都是可憎的。她笔下的女人,无论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她都是讨人怜悯的。难怪有人曾说全天底下所有的好男人都被张爱玲给打杀了!但是我想张爱玲的这种打杀经历岁月的沉淀后在某种意义上是她笔下的千秋。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世人为张爱玲的开脱还在继续着。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的某个角落里,张爱玲笔下的女人依然还活着,依然在繁华的闹市中承受着生命之重,依然在等待着别人施舍同情和眼泪,等待着在生命的奢华中消逝。
笔下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蓦然间,我们静浴在茉莉香片的气息和生命的悲寂中向张爱玲致敬。

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有感3000字


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有感3000字:

有人称“这是张爱玲最为深知的人生素材,是其浓缩毕生心血的巅峰杰作”。曾看到过《小团圆》的只言片语介绍,最近买了套张爱玲的文集,其中有这本,才打开看,想了解她生平的更多故事。

张爱玲本人说: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而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得是云里雾里,几次是看不下去,想要放弃它。但想着曾对外说要写下读后感,再说这可是一代才女的传奇一生啊!书中的女主角九莉就是张爱玲的原型,邵之雍是胡兰成,比比是张爱玲好友焱樱,九莉从小过继给大爷家,因此喊自己父母为二叔、二婶。

《小团圆》书里的前两章都是作者对他们家族的描写,人物名字繁多,辈分错杂,让人怀疑张爱玲怎么会写出如此杂乱无章的小说,同她其他作品有很大不同。

大量倒叙、插叙,意识流的写法。书的一半内容都是写她自己的成长环境,她的家人和亲戚间的锁事,后面才写到九莉和邵之雍的恋情,他们第一次相见就聊了5个小时。

那时的九莉正值最好的年华22岁,而邵之雍是37岁的情场老手,他非常欣赏九莉的文学才华,可谓一见倾心。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个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内敛女孩,曾亲眼目睹父亲追着姨太太打吗咖,看他们一起抽大烟……造成了她的心理阴影,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安全感严重缺失。

因而当九莉遇见欣赏她,懂她的男性时,毫无保留地付出了全部的热情。书中的九莉是个非传统,大胆的女孩儿,很快和邵之雍乳胶似漆,拥抱接吻发生关系。有段情节,邵之雍问九莉,你怎么像很有经验?

九莉回答,都是跟电影上学的。她母亲和姑姑都是新时代女性思想,爱自由独立,姑嫂曾一起去西方留学。九莉母亲是位大美女,有无数的情人,堕胎多次,在那个年代这是有多前卫。

九莉说自己22岁了,写过无数爱情故事,还没有谈过恋爱,叫人知道了不好。就在这样的状态下,邵之雍(胡兰成)闯入了她的生活,九莉性格内向,爱离群索居,不轻易见人。

邵之雍无意中在杂志上看到九莉(张爱玲)的文字,大为惊叹。随即找主编打听张的住址。尤其是在下一期杂志上又看到张的照片,更坚定非见不可的信念。

一场倾世之恋就这样拉开序幕,只是好景不长,胡兰城又开始花心。一年里和两个不同的人发生感情和肉体关系,并毫不掩饰地在张的面前夸赞,显示自己的魅力。

胡兰成不会放过生命中任何出现和可以靠近的女性,一生风流无数。他爱时也是真的爱了,但不会长情于一个人。总是以多情开始,薄情结束。记得曾有文章写道,胡兰成生命中的每个女人最后因他都没有好下场。他为了与九莉在一起,登报与两任妻子离婚。

九莉当时的心情是狂喜的,有爱、有承诺、有行动,最主要还有懂得。她开心地向姑姑说起,姑姑说,只怕他将来也会这样对你的。第一次恋爱,遇见的是情场高手,同是作家,九莉崇拜他的才情与博学。从小缺爱的人会容易喜欢年长的,九莉就这样掉入了邵之雍的温柔陷阱。

这场爱情于她是情劫,是灾难,是罂粟花。九莉是拿整个生命去爱,而邵之雍只是随意拿点。我在想,张爱玲一个名门之后的妙龄女子,名震文坛,当她和一个人品不好,有家室且情史丰富,帮汪卫政府做事的汉奸恋爱时,为何刚开始就没有人反对,她的母亲,她的姑姑,她的父亲都没有人阻挡吗?

还是因为她的家庭特殊,她母亲和姑姑都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女性,热爱民主自由,或是没有人能管得住她?换成别人家,压根不会靠近胡兰成,比如林徽因这类女子。

九莉在快30岁时在笔记本上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看到最后,愈加为九莉(张爱玲)心痛,她从小早熟早慧。同时,她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格,甚至有病态的感觉。少时,九莉(张爱玲)的父母离婚,她写自己的心情是高兴的,好像家里出了个科学家般光荣。那个年代离婚是个大新闻,肯定备受舆论指责,而张爱玲那么小却就是有和常人不一样的观点。令人心惊。

18岁,张爱玲在《我的天才梦》末尾写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衣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真是语不惊人誓不休。

23岁,在和邵之雍恋爱时,她说,我希望战争永远打下去,不要停。战争让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你还要不停。九莉说,我只是想和你永远在一起。

每天死去成千上万的人于她又算得了什么,她更看重的是自我。张爱玲对从小照顾她长大的佣人韩妈评价是,我只是她的事业而已。有天晚上,九莉在写作业,韩妈曾说:今天我在外看到有个叫花子好可怜,给了他两毛钱,韩妈以后也要做叫花子了,说着就哭了起来……

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每天要洗床单被子,伺候他人,但比做叫花子还是好很多。九莉说,韩妈怎么会做叫花子呢,怎么会……

当七八十岁的韩妈辞工回家乡时,九莉写道,两人知道这是永别了,却一滴泪也没有。她也知道,她骗了韩妈,曾说,我长大给你买什么,什么……到最后,她什么也不能给,韩妈临别自己开口问她要了个小箱子。

不过那时的九莉才十几岁,还不能自力更生,也只能这样。

但以张爱玲的薄凉性格。几年后她成名了,也不会去看望在她家做了一辈子佣人的韩妈。书中也没再提,很可能真是做了叫花子,那是个每天都挨饿死人的年代。九莉(张爱玲)对生她供她读书的二婶,也就是母亲。只是这样说,我是她的感情投资,她只不过是老了想有个依靠。

当她出书赚钱后,还她母亲二两黄金,从此不相欠,她母亲伤心得直抹泪,九莉却很坦然。她母亲晚年在欧洲临终前,去信表示很想见张爱玲最后一面,张却都不让她如愿。

在《小团圆》里张爱玲还写到,我是不会要孩子的,哪怕是有钱,有人照料,我怕我会报复孩子。

看到这句,真是让人毛骨悚然。是的,她母亲曾自己和姑姑出国,把她丢在家里,但到底是生她了,是亲生母亲啊!也不断寄钱写信她,鼓励她读书,一心栽培她,张爱玲享受了最好的教育,学习钢琴,绘画,她的成就也离不开她母亲。

为什么张爱玲总用自己的心意把别人揣渡得那么坏。不去体谅别人。总是淡忘了别人的好,牢记住别人的不足之处。

虽然她不肯见她母亲临死最后一面,但她母亲把古董家产变卖后的遗产,托人全寄给张爱玲。在《小团圆》这部小说里,张大量地写了他们大家庭的各种锁事,甚至还有不伦之恋,如果当初没有好友宋淇夫妇的劝说。

这本书早在1976年就已出版,而她书中很多亲人隐私就这样公布于世,那时他们都还活着,张爱玲真的是个心狠的人啊!

也可以说,张爱玲的名门之后出身,她的悲剧性格,她和汉奸那场轰轰烈烈的恋情,成就了她的作品,她的传奇人生,她的文学才华,让她留名于世。

但是她完全可以对人,对自己都宽容点,不用让自己终生陷入痛苦的境地。坚决要还她母亲钱时,她似乎诅咒般地说,反正自己将来也是没好下场的。是的,她的确是孤苦终老,甚至死后好多天才被人发现,悲催。

张爱玲如她所愿,早早成名了,但结果却并不那么痛快。若不是那么早出名,他可能过得幸福一些,也许遇不见胡兰成。

《小团圆》里的九莉打胎了一个四个多月的男婴。假如,她最先遇上的恋人是导演燕山,一个是导演,一个是小说编剧,多好。燕山比九莉只大几岁,看起来甚至更年轻。

那么九莉的情感路要顺利得多,至少不会造成那么大的伤害。燕山曾对九莉说,邵之雍有支配你的能力,你好像喜欢年老的。但他有时听不懂九莉说的话,觉得高深莫测。九莉更无法像爱邵之雍那样爱他。

他知道九莉子宫受损,还有来自家庭的压力,最终和另一个女孩结婚。《小团圆》里的结局写到,她并不后悔与燕山那短暂的恋情,如果不是燕山,她不知道自己怎么渡过那段时间。

张爱玲所说过的很多话最后都是一语成谶了,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她晚年,每天怀疑房间里有虱子,似乎是有幻想症,到处搬家,一年要搬上百次家,也不希望有人找见她。

小说的最后一段。九莉做了个梦,梦见她和邵之雍在一起,还有好几个孩子。那可能是张爱玲内心的渴望,是她不死的梦。

一场恋爱影响了她大半生,一起萎谢的还有她那惊世骇俗的才华。性格决定命运,执念太深、放不下、自我、凉薄,落得一生清冷。或许天才总是有他的怪癖,一切都是命!作者:齐帆齐

牛顿传记读后感


牛顿传读后感

牛顿传读后感范文一

牛顿——多么熟悉的名字,小时候我就能把他与苹果、万有引力联系在一起。但我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暑假我读了《牛顿传》一书,使我深深地了解了伟大科学家牛顿的光辉一生。

牛顿是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成就标志着现代科学形成过程的高峰。理查德。韦斯特福尔详细叙述了牛顿的个人生活和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炼金术士以及作为名人--皇家学会会长和造币厂厂长的复杂人生旅程。

牛顿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反射望远镜、解释了潮汐的现象,还从理论上推测出地球不是球体。在物理学上,牛顿基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工作,建立了三条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在数学上,牛顿创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牛顿拥有“牛顿色盘”的发现,并创立了光的“微粒说”……

除了这些介绍,传记还写到牛顿发明的过程。

比如,牛顿的童年在外婆家的农庄渡过,那个时候他神奇的发明就传遍了小镇。牛顿有一双不可思议的巧手,当他对风力产生强烈兴趣的时候,他想到了用风筝做实验。牛顿花了许多时间削竹子、裁纸型,做出圆形的、方形的、菱形的各式风筝。然后再一一测试那种风筝飞得最好。夜晚他就在风筝尾巴上装个小灯笼,继续测试……

当我把《牛顿传》中写有的发明过程与这些伟大的成就一一对应时,我感到牛顿的伟大在于他能因为生活中极正常的事物而发现灵感、开始思考,并不断地实验探求答案。而现在很多人的思考都停留在了提出问题时,或在开始实验后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坚持到最后成功的一刻。我们应学习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这种精神,以他为目标,努力的去奋斗,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国家也会出现诺贝尔奖项的获得者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

作为一个当当云阅读的忠实粉丝,我现在大部分的书都是用当当看的电子书。下面这三本步不例外。这本书很不错,就是排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她的字体太小无法放大,而且无法把我想要记录的句子记录下来,这算是这本书的唯一的缺点了。

《初妆张爱玲》《盛妆张爱玲》《卸妆张爱玲》这三本书就是张爱玲对自己的自传了。我一口气直接把这三本书读完,说明这书真的无法形容的好,张爱玲自己也说这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初妆张爱玲》,讲述的是她早年时期,家人之间的关系,说明一下处于一个怎样的时期。还有她求学路的艰辛。

《盛妆张爱玲》人刚到中年的时候,荷尔蒙总是会使人向往一种美丽的爱情。我们伟大的作家张爱玲也避免不了,她陷入了胡兰成的坑中,这个时期比较的漫长。张爱玲形容“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觉得胡兰成爱很多人,不要紧,她可以和别人分享他。可是这种不对等的爱情是不会走到最后。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求签的章节,鸡鸣寺求签:花无百日红艳,富贵难久相伴,易为盛名所累,晚境尘世飘零。看完这个书,你会发现这就是张爱玲的真实写照。

《卸妆张爱玲》晚年,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美国,从炎樱家到救世军,从救世军到文化救济处(一个写文暂时收留文人的地方)。她总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基本上都是在搬家。在这期间她遇到了赖雅,她的丈夫,赖雅带给她的也是快乐与痛苦并存的。

张爱玲的一生在我看来称的上是悲惨,不过那个时期又有几个人过得好呢。她自己也说“我确实处于一种谵妄状态,人生好像不再是荒凉,它把我推到绝境。”“好像我年复一年,步步走的都是绝路。如同一个人只剩下两个铜板还给人要了去,太悲惨了。”

在赖雅离世的时候,“我虽然卸下这不堪负荷的重担,可是我这世界再也没有一个可以依靠或倾述的亲人了。偌大的世界,绝对的孤独,尽管我早已经预备着这一刻的到来,但是同样,我一生中无论多早为生命的残破忧患预作准备,当那一刻来临,我还是要痛苦一场的。”“这些天,不,这些年,我实在是太累了。”

时代造就了她,同时也让她体会了人生八苦。人总会逃不过钱、情、命。她的一生大部分没有钱,爱情、亲情也不得其所,友情算是比较完美的,晚年病痛缠身。

看完这基本书,我想去看看她的作品。肯定很不错吧。作者:欣雪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张爱玲传记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张爱玲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