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岳阳楼记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岳阳楼记读后感600字

岳阳楼记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3 来源:互联网

岳阳楼记读后感500字2024。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岳阳楼记读后感500字2024,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篇】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该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平之后,就可以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习,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该如何学习。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第2篇】

假期里闲来无事,便在书桌旁看书。偶然发现一篇古文《岳阳楼记读》。读完后我感慨万千,便把读完后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特别是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因为只要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这充分体现了岳阳楼美的神奇。 第二 我感受到了范仲淹的忧愁:从这一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段,因为它的意思是: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也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忧愁。

《岳阳楼记》让我知道了岳阳楼的美,也让我懂得了“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第3篇】

我在寒假期间背诵了《岳阳楼记》这篇有名的古文。范仲淹在文中对岳阳楼、洞庭湖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他用优美的文笔为人们展示了壮丽的美景,而他在描写美景的同时抒发出的忧国忧民情感,更是令我深深敬佩。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就朋友滕子京之邀所写。当时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气消沉、心灰意懒,思想很是消极。这时候他的好友范仲淹也被贬谪,当他邀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通过这篇文章奉劝滕子京,也是奉劝天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这种力透纸背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成为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这篇文章有许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取得一些小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裹足不前。而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拥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现在祖国的繁荣富强。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是宋朝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失意之时,应好友滕子京之约而留下的传世佳作,距今已有900多年。自古以来,以楼写记的不少,多难脱俗,一篇《岳阳楼记》短短四百字,融叙事、写景、论理为一炉,交相辉映,了无痕迹,叙事扼要清晰,写景变幻莫测,特别是论理,警策世人,发人深思,其中最为代表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句名言警句。前者可谓对世,或者说是对社会的态度,后者则是修身,对自己的要求。
一篇文章,掀动一页历史,回望道道车辙,直视眼前大道,作为年轻的我,对范仲俺这位古代政治家充满敬意,崇敬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阔大胸襟;崇敬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神圣责任感;崇敬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当然,我们不能就止于仰视一位封建人臣的修为,古人已去,天地已变,数风流人物,应看今朝。

读《岳阳楼记》有感 500字


今日的世博,是世界瞩目的中国现代文化。而我们是不是应该回想古代的文化呢?没有这些古代精髓,怎么可能会有现代的科技文化呢?之所以有了古代的文学,才换来了今日世博的佳话呀!

我今天看了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写的散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作者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县),和想起一年前友人滕子京也被诬陷浪费工钱被贬岳州(今湖南岳阳),修建岳阳楼的场面。

我不禁读了起来:“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如果没有了这篇短文,我们这些孩子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呀。腾子京受了那么多的苦,一点都没有,而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挑食的挑食,连羽毛轻重的活都不肯干,真是太娇惯了!

实情为1046年9月15日,应好友在日陵郡守腾子京之邀有感而写,《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对其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便是我喜欢这篇散文的原因。

之所以有了这些古文,才造出了今天的世博、今天的辉煌!


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读后感

领导干部要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

周末工作之余,翻开《古文观止》一书,再次拜读《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我中学时比较喜欢读的一篇课文,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至今记忆犹新。此文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江苏市吴县人)。范仲淹和包拯同朝,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幼年家境贫寒,但刻苦好学,很有学问。入朝做官后,虽然位高权重,却仍然关心民间疾苦。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然而,范仲淹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措施却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史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们中华民族光辉而漫长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他们发扬了先忧后乐的崇高品德,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盛,人民的幸福富裕,直至献出生命,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扬和光大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形成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生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的建设中,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总是忧在群众之先,乐在群众之后,艰苦奋斗,一往无前,与广大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今天,我们的党仍然严格地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继承和发扬“先人而忧”和“后人而乐”的优良传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居“庙堂之高”,而心“忧其民”。

在现实生活中,坚持“先忧后乐”的领导干部大有人在。大家最熟悉的如孔繁森、焦裕禄、杨善洲、高德荣等同志,在领导岗位上他们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始终遵守党的规矩,坚持“群众利益为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不断增添新的光彩,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能做到“先忧后乐”。有的人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往往为了一己私利,置党和国家的利益而不顾。更有甚者,竟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贪污受贿,严重地败坏了党风政风,破坏了党群关系,比如周永康、徐才厚、苏荣、蒋洁敏、李东生之流,这样的领导,群众是不欢迎的,也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为什么同是领导干部,而且身居高位,表现却如此不同?关键在于他们是否真正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否真正按照共产党人“群众利益为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个规矩办事。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一个革命者的考验是能否坚持“威武不能屈”的话,那么,在今天改革开放新的形势下,对一个领导干部的主要考验是能否坚持“富贵不能淫”。毛泽东同志曾经告诫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为英雄的称号,但是他们经不起敌人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先忧后乐”,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认真改造“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严格约束自己,对党忠诚、廉洁从政、担当为民,以推进“四个全面”建设为己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无愧于共产党人的称号。

读《岳阳楼记》有感


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句于大家而言并不陌生吧,没错,它正是出自范公的《岳阳楼记》。

冯玉祥将军有书: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优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发愤读书,早起煮一小碗粥,凉后划为四块便是他一天的饭食。之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下频频入侵,边境动荡不安,朝中又无军事人才,于是他便以文官身份统兵成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名尊称他为龙图老子。后又被调后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优,退亦优,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

初读此文,我完全是以一种儿童稚嫩的眼光来阅读,只惊叹文中所描绘的大好风光:八百里太湖,淼淼潇湘,风物或阴晦萧索或晴朗明宇,既有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的化不开的愁思,也有纯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的熏醉人的欣喜。然而,在学习了之后,我才如梦初醒这些所谓的领会多么肤浅。

首先,《岳阳楼记》并不在岳阳楼所作,洞庭湖之大观当时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范公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而又顿然一收,总结成这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化为不落的绚烂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这声大彻大悟的感叹如名煞大庙的钟声,浑厚沉远,感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激励着多少壮士任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公毕生奉行的价值观。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救百姓于水火,这就是他永恒的追求。

孟子有云: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以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为先忧后乐皆为利国利民为宗旨。古人能以此为目标,我们现代人不是更应该为之努力吗?

反观当下,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每个公民,又有几个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今社会就没有那种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办不走的现象了吗?现在就真的是天下为公了吗?

你看吧,现在也不是《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啊,我们有什么理由嘲笑古人呢?我们现代人嘲笑古人迂腐、守旧古板,殊不知对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嘲笑今天的我们,既然如此,我们有有什么资格过分自傲呢?

我折服于范公的才华,折服于他笔下如滔如虹的气场,更折服于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历史记载的范公一生坚守着先忧后乐的行为准则,我不知道范公是否真的做到了,但我隐隐觉得他做到了,能写出《岳阳楼记》没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定吧不会是摧眉折腰为求事权贵之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个人(得失)而或悲或喜,这是他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他的远大政治抱负。他身上有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的影子,也有类似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的心境。试问世间能有几个范仲淹?

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想我知你,但又好像不知你,范公希文。

读岳阳楼记有感


读岳阳楼记有感

领导干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周末工作之余,翻开《古文观止》一书,再次拜读《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我中学时比较喜欢读的一篇课文,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至今记忆犹新。此文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江苏市吴县人)。范仲淹和包拯同朝,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幼年家境贫寒,但刻苦好学,很有学问。入朝做官后,虽然位高权重,却仍然关心民间疾苦。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然而,范仲淹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措施却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史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们中华民族光辉而漫长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他们发扬了先忧后乐的崇高品德,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盛,人民的幸福富裕,直至献出生命,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扬和光大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形成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生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的建设中,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总是忧在群众之先,乐在群众之后,艰苦奋斗,一往无前,与广大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今天,我们的党仍然严格地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继承和发扬“先人而忧”和“后人而乐”的优良传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居“庙堂之高”,而心“忧其民”。

在现实生活中,坚持“先忧后乐”的领导干部大有人在。大家最熟悉的如孔繁森、焦裕禄、杨善洲、高德荣等同志,在领导岗位上他们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始终遵守党的规矩,坚持“群众利益为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不断增添新的光彩,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能做到“先忧后乐”。有的人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往往为了一己私利,置党和国家的利益而不顾。更有甚者,竟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贪污受贿,严重地败坏了党风政风,破坏了党群关系,比如周永康、徐才厚、苏荣、蒋洁敏、李东生之流,这样的领导,群众是不欢迎的,也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为什么同是领导干部,而且身居高位,表现却如此不同?关键在于他们是否真正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否真正按照共产党人“群众利益为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个规矩办事。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一个革命者的考验是能否坚持“威武不能屈”的话,那么,在今天改革开放新的形势下,对一个领导干部的主要考验是能否坚持“富贵不能淫”。毛泽东同志曾经告诫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为英雄的称号,但是他们经不起敌人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先忧后乐”,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认真改造“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严格约束自己,对党忠诚、廉洁从政、担当为民,以推进“四个全面”建设为己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无愧于共产党人的称号。

岳阳楼记读后感500字


【第1篇】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该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平之后,就可以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习,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该如何学习。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第2篇】

假期里闲来无事,便在书桌旁看书。偶然发现一篇古文《岳阳楼记读》。读完后我感慨万千,便把读完后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特别是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因为只要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这充分体现了岳阳楼美的神奇。 第二 我感受到了范仲淹的忧愁:从这一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段,因为它的意思是: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也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忧愁。

《岳阳楼记》让我知道了岳阳楼的美,也让我懂得了“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第3篇】

我在寒假期间背诵了《岳阳楼记》这篇有名的古文。范仲淹在文中对岳阳楼、洞庭湖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他用优美的文笔为人们展示了壮丽的美景,而他在描写美景的同时抒发出的忧国忧民情感,更是令我深深敬佩。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就朋友滕子京之邀所写。当时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气消沉、心灰意懒,思想很是消极。这时候他的好友范仲淹也被贬谪,当他邀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通过这篇文章奉劝滕子京,也是奉劝天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这种力透纸背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成为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读后感《岳阳楼记读后感500字2024》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岳阳楼记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