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双典批判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双典批判读后感800字

双典批判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7 来源:互联网

货币战争批判读后感。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货币战争批判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货币战争批判读后感(一)

读完了《货币战争》一书,让我觉得有一种换了角度看世界的感觉,毕竟是理科生,在看这本书时遇到了一些不理解,甚至是从来都不知道的东西,引起了很多疑问,也查了很多资料,甚至是在网上搜了一些关于作者宋鸿宾讲经济问题的视频看了,虽然很多疑问还是没能找到答案,但总的来说思考过后还是感到受益良多的。

说实话,《货币战争》这本书中的语言很是吸引人,有点像小说,读起来没有一点枯燥的感觉,但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使得书不太严谨。缺乏了真凭实据,也没有相应的数据等等,而且逻辑紧密型不高,有些地方让我难以相信。数据图表的缺乏,大量的命题,缺乏了有效的数据来做证据,而真实严谨的数据,是经济理论的基石。就拿这本书中介绍的十七世纪以来,国际金融是如何通过夺取货币发行权而掠夺人民财富的,并揭露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如:林肯,肯尼迪等美国总统的死亡原因,美国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等。这些信息让我忍俊不禁,瞠目结舌。所以我个人觉得应当要批判的读这本书才好。

还有一点就是这本书读着得时候总让我感到有着不断的阴谋存在,暗箱操作这类的,也就是说,这本书充满了一种阴谋论。其实我觉得阴谋论对于这本书最现实意义的贡献在于它的方法强调的军事思维,兵者,诡道也!

《货币战争》的最核心的观点便是黄金才是财富的最终代表,应当恢复金本位制。

书中甚至提出中国政府应当大规模收购黄金建立黄金中元化。记得书中的梅耶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让我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这话充分体现了国际金融家们不惜一切的想获得货币发行权,就是为了利用货币发行权制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以便他们赚取人民财富。而黄金的话便成为了他们发财路上的绊脚石。因为黄金价值稳定,不像货币那样经常面临着升值或贬值的问题,其中原因亦是因为黄金其实是属于一种资源,产量有限且较为稳定,不类货币可以那样随意发行。因此,黄金可以比较稳定的表示商品的价值。在我看来,如果黄金价值跟不上现在经济发展,必定造成通货紧缩,显然引起经济衰退。所以恢复金本位制也是行不通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作者的确解释了,金融行业内部最敏感,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还一些看了作者宋鸿宾的视频,他在视频里讲的一些内容我也觉得和有道理,很有意义。例如他说的政治和经济的关系,说其实政治是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决不能孤立的分开看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还有就是他说的在社会发展中货币最重要的功能是经济活动的单位度量衡,每付出一个单位或每付出一定劳动的价值能换取多少的货币。货币抽象了物质价值的关系,把它变为纯粹的数字2020。同时他也提到了有关货币保值的问题,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因为我总是看着身边的商品不断涨价却不知为何,以前花两角能买一个糖,现在得两角却几乎什么也干不了,而工资的涨势却总是比物价慢的非常多。近年来总是见有媒体提出用刺激消费来带动经济增长但真正能使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却在于物质的制造或者生产率的提高。而在物质的制造的过程中创新是关键,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都只是madeinChina。为什么国人部注重创新呢?答:是因为创新难,不仅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成果。就如中国的华维,它算是中国的一个很重视创新的企业,它每年拨出公司收入的百分之十用于技术突破,它甚至顾了二点五万大学生专门研究技术革新,至今,却没有一项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还有就是以地产来刺激繁荣,但却没有哪个国家是因为房地产而持续繁荣下去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对这有关方面的知识虽然了解甚少,但读过这本《货币战争》后让我更多的关注了货币,经济的问题,还是觉得受益良多的。

货币战争批判读后感(二)

《货币战争》读后感最近看了一本书《货币战争》,听说这本书当下很是流行,而且又有不少人推荐,于是开始看了。越看就越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于是一口气看完了。看完之后很是激动,觉得这真是一本好书。《货币战争》主要是介绍了从十七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家是如何通过夺取货币发行权而掠取人民财富的,并揭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如:林肯、肯尼迪等美国总统死亡的原因,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等。而这些信息足以让人瞠目结舌,开始我也是被这些令人震惊的文字2020所吸引。如果说作者希望以此来吸引读者的话,那么他的确做到了。但冷静下来之后,仔细想想,觉得其实还是有很多问题并不象书中所说的那样。不过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多启示,所以有必要批判地读这本书。

书中其实有许多疑点。比如:此书开篇就说罗斯查尔德家族是如何神秘以致于没几个人知道,又说他如何富有,如果按每年5%的收益率来算,他现在的财富已经超过50万亿美元。但我在网上搜索罗斯查尔德时,发现其实他并没有那么神秘,甚至还有罗斯查尔德家族的网站,新生儿唇裂。而他不为人所知的原因是他经营的资产并没有摩根或高盛那么庞大和有影响力。当然,这也许是象书上所说的那样,只是个假象,罗斯查尔德喜欢躲在幕后。但作者计算罗斯查尔德财富的方法却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他的资产并不是存银行,怎么可以按一个固定的收益率来算呢?难道他的资产只赚不赔吗?就算是存银行,利率也不可能不变,银行也可能会倒闭啊。不过这并不要紧,因为不论是罗斯查尔德、摩根还是洛克菲勒,他们都是国际金融家的代表,我们只要知道国际金融家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就行了,至于到底谁才是他们的领袖并不是关键。

书中的语言很吸引人,有点象小说。但这就使得这本书不太严谨了。不过这也没关系,毕竟这本书不是什么学术着作。

这本书最核心的观点就是黄金才是财富的最终代表,应当恢复金本位制。书中描写国际金融家们不惜一切地获得货币发行权,就是为了通过利用货币发行权制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来攫取人民的财富,而黄金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因为黄金产量比较稳定,可以比较稳定地表示商品的价值,在金本位制下也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书中对国际金融家行径的描述的确让人深感信用货币的弊端,在金本位制下就不会有这些悲剧了。但是大家都知道,黄金价值稳定是因为它的产量稳定,不象信用货币那样可以随意发行。而它的这个有点也正是它致命的缺点。黄金的产量跟不上现代经济的发展,这样必然造成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显然会引起经济衰退。书中只对金本位制的优点歌功颂德,而对其缺点却只说这只是人们主观的感觉,这就太不严谨了。

当然《货币战争》也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能新的他角度去看问题。比如,书中描述了国际金融家操纵政治,控制经济,这使我明白其实政治是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不能孤立地看待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在看待政治问题的时候还要考虑它背后的经济问题;而经济问题有往往夹杂这许多政治的因素,对待经济问题是还需要探求它背后的政治因素。另外就是,寡头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org)当政治家们粉墨登场时,幕后总是闪烁这各种寡头的影子。

我过去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类似于联合国一样的中性的国际组织,但看完《货币战争》后我逐步看清其实质。倒不是我偏信作者的一面致辞,而是通过与事实对照得出的结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打着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帮助欧美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财富的走狗,宝宝穿多少衣服。他们通常的手段是这样的:先由欧美发达国家诱骗发展中国家向其借款,有了外资注入后,这些发展中国家开始了经济繁荣。但这些国家往往采取了粗放型发展模式,漏洞很多。当这些国家出现经济泡沫时,西方国家便突然紧缩银根,收回贷款,制造通货紧缩,造成经济衰退,并使其陷入债务危机。这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对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哼哈二将出马了。他们表示愿意提供贷款以帮助受灾国家度过难关,但必须接受十分苛刻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包括低价出售本国核心资产(电力、通信、能源、自然资源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贸易自由化,而且贷款的利率极高。如果接受了这些条件,然后西方资本一拥而上,低价收购这些国家的优质资产,这时这些国家几乎就沦为了西方的经济殖民地。俄罗斯和东欧改革时的经济动荡、南美洲的经济衰退,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他们的杰作。这也是为什么当中国愿意向非洲国家提供不带附加条件的贷款时,西方国家的反应会那么强烈这明显是挡了他们发财的道了。

关于我国开放金融市场的问题,作者也有可取的观点。作者认为金融市场不是一般的商品市场,是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市场。说它特殊是因为货币是所有行业必需的,是经济的血液,而金融业就是现代经济的心脏。所以在开放金融市场时绝对应该谨慎。

我国加入WTO后,开放金融市场是必然的,而且时间人家也给我们定好了,无痛分娩是怎么回事。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就不必说了,体制也好,法律也罢,金融人才也好,管理水平也罢,没有一样能与国外的金融大鳄们相比的。那么自身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要与狼共舞,就不能完全按狼的游戏规则玩,因为那些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制定的,是对他们有利的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如果完全按他们的游戏规则玩,我们只有死路一条。有效的办法就是另起炉灶,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建立对自己有利的规则。这不是我夜郎自大,是因为我国强大的国力做保证,要知道没有中国参加的全球化对谁都没好处,这就是我们的底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完全有能力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就算在制定新的国际规则之前,我们也可以阳奉阴违中国人是深谙此道的,比如在打击盗版方面,中国政府一再声明要严厉打击,但市场上盗版商品却大行其道。我们同样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对付那些对我们不利的国际惯例。这样说你可能会觉得我太无赖了,但事实上商场如战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没有好坏,只有成败。千万不要善良的希望双赢的局面,因为通常情况下都是损人利己或损己利人。

作者还提出在中国建立金本位制,并发行以黄金储备为基础的中国元。其实这件事蒋经国1949年在上海就做过,当时他是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国统区经济,而且开始还卓有成效,但因为与四大家族的利益相矛盾而被蒋介石停止了。我虽然不赞成作者恢复金本位制的观点,但比较同意把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主要结算货币之一的主张。

一国的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是一国国力的表现,也应当与国力相称;同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有利位置又对一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要建立以美元为世界货币的世界货币体系。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也是大势所趋。但这不是中国当前就能办到的事,因为中国的国力、金融市场的健全程度,国内社会情况等都不够成熟。但随着美国的衰弱,美元的地位的下降,人民币的崛起既具备了可能性也具备了必要性,只要中国能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人民币的崛起指日可待。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600字-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但是自我一向都不知如何下笔。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只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我当初是多么肤浅。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明白了我以前一向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我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实很渺小,但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我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我。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之后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但是到此刻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

我们太需要思考自我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摆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但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思辨的理性光辉才是照耀人类礼貌前行的灯塔,但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我自甘堕落,我们在走向下贱的低俗,但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

言过其实只是为了警醒自我,我想成为一个思想的生灵,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随意欺骗,这就是我读康德此书最大的感悟。

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一)

最近读完了薛涌先生所着的《北大批判》一书,加之进入大学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两三个月,心中难免有些想法。周末,又在自习时赶上了MBA的课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首先谈谈新读完的《北大批判》一书。先从该书的成书逻辑说起吧。首先,薛涌先生开门见山,指出了当今北大,甚至整个高等教育的一些问题。诸如,通才教育的缺乏,过分追求博士的培养而舍本逐末,当前授课的一些不足。因薛涌先生即为北大毕业生,所以紧接着讲述了他当年在北大的一些经历,从而增强读者对其论点的信服。接着,经过一些他在美国教学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最后,通过引述历史,指出大学的本质应是一个学生共同体的观点。全书的成书方式虽然是由一些杂文短记形成,但还是鲜明的展示出了个人的观点,高等教育应该改革。

上大学也差不多两个多月了,最鲜明的感受就是人变懒了,学校对于专业太过于束缚,学生自由辩论探讨的时间很少。我认为大学时期不仅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时期,更是一个人形成其人格以及为人处世方式的特殊时期。大学过后,很大一部分人都将直接迈入社会,成熟的心智在迈入社会前形成是相当重要的。这里特别感谢我们的数学分析老师钱定边教授。他经常在上课时讲述他的亲身经历来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虽然我数分不怎么好,但对于这些教诲还是牢记于心的)。我很赞同薛先生在《北大批判》中的一个观点:一个好的大学是培养领袖的。而作为一个领袖,必须要有能力带领大家。这里就显示出思考与辩论的重要性。思考,使人有自己的观点,使人睿智;辩论,则使自己或他人了解到各自的不足,求同存异,共同进步。很遗憾,我在大学并没有发现这种潮流,反而是大多数人窝在宿舍,不愿意彼此交流,即使交流,也缺少那种针锋相对的场面。

上周末在上自习时赶上了上MBA课。前面有两个商学院的学姐在看关于汇率的书,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在纸上写了几个问题,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她们请教。其中一位直接说:对不起,我只是搞理论的。通过和另一位的对话,也显然看出其对外汇只是不甚了解,甚至没有体验过模拟交易。所谓学以致用,的确,很多时候理论能促进我们对于世界新的认识,但是只有实践,能改变世界,改善人类的生活。学习外汇知识,今后从事的行业很有可能就是金融服务业,可是一个甚至没有经历过模拟操盘的人,今后怎么可能会在资本市场的大海中做一个领潮儿呢?即使今后有机会学习,但是所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今日所学便是为了他日的厚积薄发。

帮听了MBA课,老师提出了关于迷信的产生这个问题请大家回答。可是想要回答问题的同学一个也没有。这与薛涌先生所讲述的美国那种讨论班的热闹气氛大相径庭。这体现了当今大学生(当然也包括我)对于课堂讨论时一种淡漠的观点,一定意义上也显示出我们上课并不勤于思考的习惯。

就我个人所知所闻来谈谈薛涌先生对于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首先,我得承认当前的教育制度的确有很多不足,如地方教育水平的差异,大学行政化。但是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关于改革,我认为是既得利益者与未得利益者之间的一种博弈。双方分别提出方案,最后所达成的也只可能是一种妥协。就我所见,教育改革不能操之过急。每一步的改革都必须有当前形成的基础。操之过急,很可能出现真空或混乱的状态。教育改革应该逐步推进,同时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人的国民性,对于国外的精华应该吸取;对于本身具有的一些优点,也应保留(这种改革,改革者本身需对中外教育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充分了解中国人的性格,而且最大限度得发挥坚持及妥协精神)。

最后一点是读完一书感触到的中国人的一种不足,即纳税人意识不够强。可能这是千百年来皇权统治下形成的一种惯性。对于纳税,大家可能只是想到这是一种义务,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权利。我们有权利去监督所纳之税的去处。税收是一种调节,所应谋取的应该是大都数人的利益。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想到了我们纳税的义务,却忘却了我们也有监督及享用税收福利的权力。


北大批判读后感(一)

每次开始写些要被别人看的东西时,总是很有压力。但是越来越觉得写作的重要了,就当练笔好了。

其实薛涌的《北大批判》这本书是被我偶然发现的,又一次去四楼的中文保存本阅览室,看我坐的桌子上别人留下的,随意翻了翻,还挺有兴趣的,但当时我还沉迷在小正的世界中。直到昨天才正式开始看,虽然只看了三十多页,但是内心激情澎湃,产生了共鸣,简直就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比如他说你怎么能把自己的青春赌在别人的需要上呢?,这点我深有体会。上次回家的时候还跟爸爸讨论到这方面的问题,11月初的时候,突然决定要出国留学,回家的时候爸爸就说让我学太极拳,把二胡拉拉好,还会举例子说谁谁谁出国了,临走的时候去了什么民族乐器之类,当时我就反驳他说这样很累,我想做我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他没什么说服力,薛涌的这句话是我的最好反驳。

以前跟同学、朋友都讨论过,说学习没有动力,或者说现在学的东西似乎看起来没有用。其实就是我们没有求知欲,至于为什么没有求知欲,这就涉及很多了,比如没有责任感,包括很多,比如家庭的,社会的另一方面可能就和教育方式有关了,激不起我们的学习兴趣。以前我一直有个思维误区,总是抱怨说学到的东西没有用,缺乏一个职业跳板,毕业了之后不能直接工作,或者不利于找到好的工作。实际上我错误的认识了大学,一开始大学的形成是由求知欲很强的人在一起讨论问题,请老师来参与的,没有说所谓的绝对真理,都是在不断地思辨中产生了真理。实际上大学培养的,就是主宰你生命的心灵,大学是价值观,世界观,性格形成,认识自己的关键时期,这将会影响你的一生。在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形成之前,走入社会,是一件相对危险地事情,而且对自己的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可能你先让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时间一久,就会发现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空虚。常青藤大学的主流还是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分析生活的文本。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大学里分专业的问题。薛涌对这个问题说了一句很精辟的话,大学教育的根本,就是这种心灵的自由。如果你老师盯着什么是热门',盘算着什么有用,你的心灵就好像总盯着老板的脸色的雇员一样唯唯诺诺。其实这句话说得很像现在我们学的,想的都是为了迎合他人的口味,而不是遵循自己的心灵。但对这个问题我有很深的感触,当时高考结束之后,对于选什么专业完全没有方向,而且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知识父母和老师,非常狭隘。至于选工商管理这个专业,完全是由于姑姑的一句话,她说现在工商管理这个专业很热门,我们公司就缺这样的人,年薪可以达到10万,最终我还就选上了这个专业。暂且不说这个专业的好坏,就说进学校之后对于这种偏文科类的专业我们受到的待遇,就是歧视,歧视经管学院还好一些,但是那些人文学院,法学院尤其严重,我们学校是个工科类的学校。如果问到说你是哪个院的啊,哦,交院的,土院的,信息的,建筑的,哇好牛逼啊如果说我是人文的,经管的,哦没有反应了。不仅是别的院是这样,本院的同学经常也会抱怨说,我选错专业了,当时什么什么情况,如果怎么样,我就转了其实大学时通才教育没有所谓的专业之分,而且大部分人在上大学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同时在进学校之前就要确定自己的专业,其实这是很不合理的。他还说中国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专业的工具。

总之,这样的现状不是我一个人所能改变的,我能做的就是改变我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兴趣,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能到头来,回想自己以前的生活,觉得总是在为了别人。


北大批判读后感(三)

说实话,一口气看完北大批判这本书真有点不够爽的感觉,有立马跑到薛涌面前听他继续诉说的冲动。就冲着薛涌老师那句:不写你能学到东西吗这篇读后感我也是非写不可!

薛涌老师可谓花费了不少心血强调着他的教育理念,本人处于接受能力的限制,姑且只能凭借自己现在的理解来谈谈薛涌老师到底主张什么样的大学生活。

大学是这么一个地方:你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东西,看看你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能干得多么出色。大学教育的根本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然后他谈到了为什么佛罗伦萨能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这个问题,也正是他在这里的观点让我真正地对他的思想感兴趣,因为他唤醒了我最初的大学梦,让我找回了就要被这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学风吞噬的我的大学学习观。在这问题上他强调:学生必须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来推进自己的学业。如果有关注我日志的朋友都知道我曾经就写过这么一篇日志《重本大学学子,我们别拽!》,里面我强调的学习观就是:学生必须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来推进自己的学业!所以看到这里,我已经吧薛涌老师看成自己的知己了。

可是,通篇看完这本《北大批判》,薛涌老师似乎有意避开了这么一个平衡点:那就是他强调的通识教育和学生必须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来推进自己的学业,这两点到底应该怎么平衡!前者强调的是无框架地扩展自己的视野,大有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真正的自我的味道;后者则强调为着一个既定目标前进,也就是说已经是戴着镣铐在跳舞了,已经给自己制定了框框。难道他在强调这么一个理论: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也就是寻找自我?而这个方向或者说目标的实现就是要通识教育?而这个也许就是薛涌老师忘记告诉我们的这两个理论的统一点吧。这样也让我想起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里杨昌济老师上第一节课时问的第一个问题:各位同学的志向是什么?有一个同学正是用五年的师范生活给了杨昌济老师一个满意的答复,这和薛涌老师的教学理念可谓不谋而合,而这个人正是毛泽东同志。

在这点上,不妨做个总结。薛老师的大学生活理念就是:通过通才教育,利用学校尽多的资源,找到自我,当你确定了对你心灵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后,就不会让那些琐碎之务喧宾夺主地占据你的心胸,这才是经营的意味。然后你就可以插翅腾飞了。

大学是一个培养社会领袖的地方,这只是一个目标。而同样的目标下却出现了中美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模式。在薛老师看来,中国的教育就是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也就在这个问题上,我和朋友交换过意见,中国现在这样子宏观定好专业人数,原因大概如下:1、便于学校设备的准备:2、出于现在的经济模式的需要,又担心国民的素质与经济模式匹配不上而出现产业危机,冒不起这个险所以就选择了专业的定性与定量要求;3中国大学如果按照薛老师的理念搞,那么中国大部分的教授将面临知识危机,也就是面临失业,我们想想,正是这些官员、教授主宰着我们的教育,你又怎能奢望他们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呢?所以中国的大学也就成了制造螺丝钉是人才的工厂。就我自己观点而言:我觉得中国教育的现状就是要市场来适应我们的大学教育!而且完全忽略了人的最真实感受,让功利主义泛滥,根本没有引导我们走向最真实的自我,甚至可以说扭曲了人存在的意义。我们好好回顾一下自己已经过了的十几年求学生涯,从一开始到高考,我们的路都是已经被规划好的,我们根本无需去想怎么走下去,也容不得我们去想,我们这些穷孩子除了走高考这条还算公平的路外,我真的想不出还有什么路适合自己追梦。当我们高考完后,不过几天的时间我们就无形中被送往另一道生产加工线上。是的,我们有过自己的选择,专业是我们自己选的。可是你要知道这选择的过程!!

在书里他强调了写作的重要性:现代社会是通过文献组织起来的。无论是在官僚系统还是在企业,文献体现着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如果你不能参与写作这些文献,不能有效地阅读这些文献,你就无法担任任何中高层的工作。你的第一个句子,不仅要表达出你全信的主题,而且必须要给出读者阅读这封信的充分理由。换句话说,你的第一句话必须建立起你和素不相识的读者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觉得你和她们的生活或工作是相关的、不能被忽视。其实不论是读研究生,还是在信息时代的职场奋斗,通过大量阅读快速地吸收信息是以给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讲到职业上,薛老师的几个观点也是很有启发性的:不要觉得你才上一二年级,离找工作还远,不必写求职信。你必须现在就开始写!第一,写求职信给你一种生活的目标感和紧迫感。第二,求职信比你想象的难得多也许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写完美。

感情的标准化实际上比思想的标准化更可怕。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600字: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但是自我一向都不知如何下笔。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只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我当初是多么肤浅。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明白了我以前一向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我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实很渺小,但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我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我。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之后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但是到此刻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

我们太需要思考自我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摆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但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思辨的理性光辉才是照耀人类礼貌前行的灯塔,但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我自甘堕落,我们在走向下贱的低俗,但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

言过其实只是为了警醒自我,我想成为一个思想的生灵,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随意欺骗,这就是我读康德此书最大的感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优质范文)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康德。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虽然显而易见地,道德在康德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高,但在实践中却常常有一种无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定律简直就是变本加厉地应验着。坏消息常常越离谱越能吸引眼球,越糟糕越有热度,于是坏消息便天然地带有幸存者偏差的加成,这更加深了公众的焦虑。曾经“扶不扶”的讨论和医闹事件的频发都是具现的案例。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道德的信任不免会动摇。这时读康德的思想,让我对道德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人人都清楚法律是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行为红线,但是生活实践中,遵守社会公德才是人的基本要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生活中人人喊打的“小三”实际上没有触犯严格的法律,但是却会受到社会公德的谴责。其实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在遵守道德的法则,这就是实践理性。人在生活,人在活动,人从事的一切,都是实践;人的生活,人的活动,又都是由人本身的思维指导,这就是理性。无论一个人想要做什么,他都有自由去做,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受到道德的支配。

而康德的理论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在于,他解释了一个在实践中古往今来难以挣脱的矛盾宿命。一谈到道德,面对着现实的一地鸡毛时,人们却常常有种《堂吉诃德》、《白痴》那样的无奈。因为书中的道德面对现实中的男盗女娼,就好像堂吉诃德面对风车、梅什金面对娜斯塔霞般的无力。这总是让人唏嘘不已。如何让如书中所说的“laudaturetalget”这种情况不再发生,仅靠个人对道德律的敬重及不朽和上帝这两个悬设是不够的。“他受到赞扬,却死于冷漠”的悲哀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他所处的环境的殇痛。人不是康德般有理性的人,也不是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认为的非理性的人,而是趋利的。正如任何时代都可能有汉奸,因为利益驱动之下,这只是个概率问题。或许只有能够让人意识到遵守道德法则对其有利反之而对其不利,这才能在此岸而不是彼岸建立上帝之国。

从我个人的角度,这种矛盾用康德的办法是很难化解的,我无法相信他所说的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把虚幻的“未来”的幸福寄托在下一世的希望上。但同时,我相信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由实践本身就足够给人幸福,这种幸福感在这样的理性体系中,或许难以构成逻辑的合理,但是我坚信它确实存在。对一个仰望星空的人来说,探索到一点点宇宙的奥秘;对一个埋首田间的人来说,培育出新品种的高产粮食;这就是幸福。

这个概念引申出来其实正与君子书院“文质彬彬”的理念相契,但是又多了一点向内的力量。文质彬彬在于,做一个德行高尚,同时能积极向外互动的人。而康德的理想在于,做一个德行高尚,意志自由的人,还要做一个具有内化的强大动力的人(追求“至善”的幸福)。这个自由的人在面对实践中的压力、环境的碾磨时,还能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追求。

或许这又是“新君子六艺”中情怀的一种新的理解。我曾经以为情怀只是在我完成了基本的生活实践之后,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现在看来,或许反而是这种内在的动力,在支持着一个自由的人顽强地在有限的自然生命中去搏击、去抵抗自然法则的束缚和限制,去实现、去贯彻一个人的自由的意志。

总的来说,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让我一步一步认识到道德的崇高,道德的困境,道德的挣扎和道德的蜕变。而焉知道德的蜕变不是人的蜕变呢?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

刘再复双典批判读后感


刘再复双典批判读后感

刘珺琳

读了刘再复先生的《双典批判》,本人对我们的传统思想文化有了更加深层和客观的认识。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始终被灌输的理论是,巍巍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非常优秀和引以为自豪的,是我们的往哲先贤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思想文化积淀的而保留下来的文明精华,我们应该都予以接受和认可,而且为之感到骄傲。

但是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和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有意无意的渗透以及国人的崇洋媚外的心理,使得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孔儒文化有了第一次彻底的质疑和挑战,促使我们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儒文化。虽然,在当时的具体的国情中,一些批判过于偏激,但民主科学从此深入人心,国人的视野开拓了,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理性和客观。

刘再复先生的《双典批判》正是站在文化批评的角度和世界民族观上提出的。他所批判的不是文学的审美价值(美),而是蕴含于文学作品的文化意识(善),即搁置审美因素,直接对文本的文化内涵,精神取向,思想观念以及人性的原则等要素的思考。

毫无疑问,《水浒传》、《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古典四大名着之二,在文学的艺术水准和修辞上可谓是非常完美的。正是其高超的艺术魅力,使其在风浪的洗刷中一直经久不衰,读者也是按其习惯性的思维代代相传,默默接受,在欣赏的快感中已经忘记叩问与质疑,在无意识中接受其传递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水浒传》中的劫富济贫善恶有报打打杀杀大快人心,《三国演义》中的权术智谋尔虞我诈叫人拍案叫绝,已经是我们的惯常性思维和欣赏准则,或者说是我们集体的无意识思想价值倾向。

对于刘再复先生的批判,本人不赞成其全部的意见(如天堂地狱观),但是其批判《水浒》两种性质的造反和双典中“女性物化”本人是非常赞同的。

两种性质的造反即:社会造反和政治造反。社会造反是反社会,反对社会规范,和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当然也涉指贪官污吏。政治造反则是反政权,其矛头直接指向统治阶级的政权中心—皇帝,企图改变政治结构和权力系统。《水浒传》实际上两者都是涉及的。关于造反在宋末的社会历史来说是合理的,统治阶级的腐朽黑暗导致的民不聊生,揭竿而起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但是,水浒中的暴力造反所显示暴力崇拜其造反旗号下反人性的的黑暗手段。

固然,人在受到压迫时,反抗是本能的反应。鲁迅先生说过:所谓革命不安于现在,不满足于现状的的都是。这里的革命即有改革和反抗之意。有了革命社会才会改革,人类才会进步。这个层面上讲,宋末的农民起义,梁山好汉浩浩荡荡的造反革命存在其合理的一面。《水浒传》开篇便描写“官逼民反”的道理,林冲的造反是有理由的。尽管他受到高俅等人的如此迫害,他还是一再退让,失去一切,到了风雪边境,权势者还是要把他置于死地,典型的反应无路可走,社会黑暗的现实,所以林冲是被逼上梁山—造反,这里让我们明白,造反乃是替天行道,人心所向;但鲁迅先生还说过:革命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革命的目的不是去杀人,而是让人们更好的生活。可是在这里水浒传中表现出来的却大相径庭。任何造反都应该是有一度和一个规范的,但是李逵和武松的嗜杀造反让我们发指。他们的一切行为只是一个公式:“凡造反都是合理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什么手段都是合理的。

哪怕滥杀无辜也是合理的。在和《西游记》的比较中,刘再复先生指出,任何造反都应该是有慈悲导向的,造反的目的不是“杀人”而是“救人”;任何造反也不可以越过一定道德的边界;造反的手段也要符合人类生存的延续的总目的性,合乎人性的准则。水浒相较于西游记缺乏慈悲的道德准则。像李逵排头杀人的行为,把四岁的小孩切成两段,把恋爱中的男女剁成肉块,均未受到作者与读者的谴责,并被认可是英雄的行为,因为大家都拥有伟大的目的:替天行道。在水浒中的描写,把目的和手段分开,只要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无论任何卑劣黑暗下流的手段也是被合理化。但是我们也知道,在人类的一切行为准则中,黑暗卑劣是达不到伟大和崇高的。这里的被美化的“替天行道”乃变成一部分人的“无法无天”和仇欲的宣泄。所以水浒传中的造反的手段黑暗以及不尊重人的生命和人性是不合理的成分。

再者,本人认为双典中的女性物化的评价也是很中肯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权术及暴力崇拜是非常深的。他们的眼中只有英雄是人,有着人的地位,而其他的(非英雄)妇女,儿童是没有平等的人性及生命的权力和价值的。两部文学经典中的女性是英雄眼中的尤物、食物、玩物、祭物、毒物、兽物。其各种角色妇女表现出非人的现象。只是男人的附属物,棋子,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任何自己独立的思想,对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的抵抗,只是任人任意摆放。在《三国》中主要表现出对妇女的利用,如貂蝉,她是政治家(王充)的玩物(忠诚的奴才),也是吕布和董卓之间的猎物(色诱董卓与吕布)尤物(杀董卓毁吕布)。《水浒》中则更多的是杀戮(潘金莲潘巧云都是水浒英雄杀戮的对象),这都是对女性的极大地蔑视。三国水浒中的女性都是没有自主性的,或者说三国水浒是没有女人的,那只是物。

在三国水浒时女性的地位就是如此低的,而今天的情况是相对有大改观,但是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这是千百年来儒家的妇女思想及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站在现在历史的高度,我们应当有意识摈弃那种非人性的思想,生命是平等的。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范文一

这些天把《货币战争》看了。书是暑假从萝卜那里借来的,本来应该在假期里搞定,没想到拖到现在,书还一路跟到了英国,所以趁这个寒假赶紧解决,好让老妈过年后回国把书带回去。

我个人感觉是我看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收获很大,引起了我很多疑问,让我查了很多资料,做了很多思考。虽然很多疑问还是没能找到答案,但是还是从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货币和金融的了解。对于这点,我还是非常满意的,也非常感谢作者。

就书本身和它的内容观点而言,有一部分是比较有见地,也值得深入探讨的。我非常理解它为何能在中国畅销。书里面的内容煽动性强,有非常强烈的阴谋论色彩,再加上很强的忧患意识,所以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面,会与广大的中国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产生共鸣,因为大家对美国和外资都心存警惕。但是,越是这样的重大问题,越是要慎重讨论,应该严肃认真严谨地来研究,毕竟经济是一门科学,要讲真凭实据,逻辑紧密,这点我感觉本书是比较缺乏的。

宋鸿兵先生的写作风格,就我感觉,对于一本经济政策论述的书来说,太过于天马行空和夸张随意,文学性太强,导致他对理论的阐述,缺乏逻辑和条理。

1、在许多事情上,只提出了观点和理论,并没有给予解释来论证,比如说宋先生提出了剪羊毛这个说法,声称这是国际银行家的剥削平民的终极方式,但是这个方式的具体操作和机制,并没有被很详细的阐述。像这样的缺乏逻辑支撑的说法在整本书里比较多,当然我知识浅薄,有些简单的概念不理解也是有的,不过总体感觉,逻辑推理还是比较缺乏的。

2、我对书中较多的比喻和有时候过于随意的概括比较反感,比如把经济比作身体,将肥胖,高血压,冠心病此类名词引入,我认为这对解释经济现象和金融运作完全是有副作用的,只会让人觉得混乱,像是在蒙混过关,用准确朴实的语言进行解释,会清晰有效得多;在解释金融衍生产品的时候,作者很果断的定义说其本质就是债务,对此,我深表怀疑,非常多的衍生产品的本质是某种保险形式,如何能和债务等价呢?

3、就是数据图表的缺乏,大量的命题,都缺乏有效的数据来做证据,真实严谨的数据,是经济理论的基石,否则可信度很难建立。

4、书中引用的许多评论和警示,相当多得来自19世纪,20世纪早期,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时代背景,毕竟金融系统在不断的改变和进化,人们对经济体系的认识也在演变,历史上的争论也许在现在根本没有意义。书中引用的材料,大多来自美国金融阴谋主义作品,经济资料非常有限,所以我对观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怀疑。

5、我对宋先生对的西方经济学界,以及历史上的经济学大家的不尊重和恶意猜测,让我感到些许愤怒。宋先生就整个西方经济学都被银行家洗脑的说法实在让我无法接受,西方经济学界的治学严谨,对研究的细致对经济现象的探索,都是我亲身感受着的。难道就因为现在主流经济学都统一金本位的局限性和法币的优势,就说他们是被国际银行家洗脑了?这样的说法对西方经济学者的学术独立和尊严是一种侮辱。

6、我个人觉得书中的有些说法断章取义,扭曲事实。比如说书中提到巴菲特大量购入白银是因为他受父亲影响,支持金本位的货币体系。然而,从我刚读的巴非特传记中,巴非特自己对白银的解释是,只是一笔投资,2003年就全部脱手了,而且巴非特对黄金有一段令人非常印象深刻的评论:黄金是历史上最没有意义的东西,我们千辛万苦把它从地下里挖出来,再千辛万苦地运送千里,只为了在另外一个地方把它们埋到地里去!这样的巴非特有可能支持金本位的货币体系么?

本书中的最重要的几个观点是:

1、欧美的货币发行权在央行是问题根源;

2、法币系统会无限扩大国债,从而导致金融系统的崩溃;

3、金本位系统是最好的货币系统,但遭到国际银行家的破坏;

4、部分储备是导致通胀的罪魁祸首,而通货膨胀是剥削人民的终极手段。

对于这些观点,以下是我的个人研究所得和看法:

1、书中说英美的央行都是私有的,我的调查是英国的央行是政府所有,美联储虽是由美国各大银行联合所有,但是利润基本上交国库。

2、我目前的理解是,法币系统里,因为央行有印钞的权利,当经济需要产生新的货币的时候,央行就从账户上产生新币购买国债,当需要减少货币流通时,就从账户上卖出国债,然后将所得的货币销毁。国债本身无限增加并没有关系,只要货币流量的增加和国债的增加的比例固定就可以了,就是说国债的相对价值没有变,货币只是一种表达方式,面值增加并没有关系。举个例子,如果A国国债是1美元,经济总值是10美元,过了段时间,国债到了2美元,而经济总值到了20美元,那其实说明了A国的债位并没有改变,自然应该不会对金融系统产生影响。

3、金本位的概念是,货币的发行直接与黄金白银的储备挂钩,一单位的货币,可以直接兑换一定量的金银。其实货币本身只是个价值流动的媒介,所以说远古的时候,也有人类族群拿贝壳羽毛当货币的,其实很多货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因为他们不是商品,只是个媒介,所以用什么当货币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举个直观的例子, A与B要交易,如果没有货币,A就用5斤米和B兑换1斤肉;如果有货币的话,如果一斤米的价格是1个单位的货币,那么一斤肉的价格就是5个单位的货币,无论这个货币是贝壳,羽毛还是黄金。黄金白银之所以几千年在世界被通用,是因为它们漂亮,难以开采,又不容易化学反应,满足作为货币的条件,并不是本身有太大的内在价值,(银的工业价值不算)。所以用黄金挂钩货币,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是根本没有意义的。

4、部分储备要解释的话,比较繁琐,简单的说,就是当银行只保留一部分存储资金,然后把剩下的储蓄借出时,这个过程会产生新钱,导致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所以宋先生就说这种货币流通量的增加,会造成通货膨胀,其实不然,因为当被银行借出的钱被归还时,系统会反向运转,而新钱将消失。无数笔借贷和归还永远都在同时发生着,所以他们会达到动态平衡,保持金融系统里货币流通量的稳定。网上有很多很好的解释。通货膨胀其实不可怕,只要商品的相对价值没有改变就可以了,宋先生总是强调一个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了,但是只要每个人拥有的货币总量增加了,那就说明个人的购买力增强了。美国人均财富(消除通胀效果后)在上个世纪提高了9倍,虽然美元购买力低了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人比20世纪初,要富得多了。

这样的话,观点上我也大致谈完了。

总结一下,货币战争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比较有趣的,只是我对里面的很多观点不敢苟同,余下的很多观点,我会近一步地去研究,估计等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头来看一下,希望能解开更多谜团,有新的收获。我推荐学经济方面的同学们还是应该看一下,因为这本书可以引发很多思考。但是我个人认为,对此书的观点要比较小心,盲目草率的接受是危险,所以一定要用独立的思想去面对它。对于不学经济的朋友,如果要读货币战争,我建议不要太当真,就当一种说法,如果在读的时候同时了解一下以被承认的经济金融知识,会很有帮助。

《货币战争》读后感范文二

今天看完了《货币战争》, 觉得很多情节讲得很荒唐,但是又觉得有理。金融方面的知识有限,只能根据逻辑常识来做一个分析,请大家指正。

这本书核心就是:应该政府来发放货币,而不是私人。但是美国人真的这么荒唐到了活生生把国家的命运放到私人银行家手上吗?这么多聪明人都不能看清楚这个圈套,还往里面套,直到把自己套死吗? 银行家最终把美联储搞成了私人的,总应该有其法源合理性吧? 我仔细分析了,觉得美联储还真应该是私人的,而不是政府的,下面讲讲我的看法和推理逻辑:

1. 西方最核心的价值是:财产私有化! 这个是所有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 正因为这个普世价值的认可, 就造成了美联储私人化的必然合理性。

2. 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也就是说即使是国家也不能没有任何原因和理由的情况下把私人财产剥夺。在西方国家的观念里, 政府只是一个实体,和公民是平等的。公民当然不允许国家推出某种可以随便剥夺自己利益的法规。也就是说国家不能没有任何代价和抵押的情况下来发行货币。这张纸必须有某些实际的财产来支撑。

3. 由于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美国政府成立的时候, 他不像我们政府那样,美国政府是没有任何财产的,也没有任何土地。

4. 有一个观念要更正, 美国政府欠了多少多少钱,平均下来每个美国人欠了多少多少钱是错误的。 政府就是政府欠钱,和我们老百姓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们没有义务为政府还欠款。但是其实来讲如果政府欠钱太多了,自然要增加税收来补这个空子,或者要少投放造福于人民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确实损失的是我们。其实还是相当于我们每人都欠了钱。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美国政府如果自己发行货币,那就是发在没有任何凭据的基础上发空头支票, 不符合普世价值。 他必须用未来的税收抵押来发放货币,同时支付利息给借个他钱的人,这才合理。

《货币战争》读后感


以前就听说过《货币战争》这本书,它不仅写的是与钱有关的东西,它还写了一些历史性的东西。它写了从欧洲的一次世界大战,然后尤其写了美国的发展史,从美国的独立战争,到南北大战,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美国历史上的总统遇刺事件,都被该书归结为国际银行家争夺“货币发行权”的阴谋所导致。

货币战争,从名字就知道是关于经济方面的“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书开篇就介绍了两场战争,一个是明面上的有硝烟的滑铁卢之战,另一个是罗斯切尔德家族利用战争的胜败消息而发动的英国公债收购站。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罗斯切尔德家族一举控制了英国的货币供应,让人惊叹,尤其是书中第八章介绍的日本金融泡沫的破裂,俄罗斯休克疗法,亚洲金融风暴等战役,金融手段层出不穷,错综复杂,的确是很精彩。

但是书里面个人觉得写的有些东西不是太真实,可能是我个人的理解的知识面有些狭窄,导致,无法理解书中写的一些东西,个人 感觉作者,把那些银行家的势力写的太夸张了。感觉一个国家,怎么可能会被一个银行家所操控。要是如此,那国家还建设军队国防干啥,几个牛气的银行家,就能打垮一个国家。

里面反复提到一个叫罗斯切尔德的家族,感觉这个家族,在早期的时候就可以富可敌国,要是在现在算下来。是不是拥有比美国的gdp还多的钱。

读完这本书,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文笔很流畅,并且引述了许多的历史典故,轶事,传说,名人语录等等,引人入胜,在很大程度上,让我对一些比较枯燥的金融问题产生了兴趣,这也是我能把这本书看完得一个很关键的原因。看这本书对我的收获还是挺大的,因为金融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懂,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些感觉很陌生的专业名词,以及其它的疑问,都会主动的去查,参考一些资料,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增进了我自身对货币和金融的一些了解。

虽然这本书里面的有些事情,我个人不太相信,觉得是作者将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加上虚拟的情节,然后将它们连接起来,要是不太注意,有可能就“掉进去”了,回过神来,都不知道书里面的是真的还是现实是真的,但是这本书还是让我感受到了货币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性。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是衡量其它商品价值的标尺,没有这个标尺,商业活动就会瘫痪掉,所谓的社会分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效应等等,都无从谈起。如此重要的标尺,必须得有其稳定的价值,而书中所写的用美联储券在取代黄金作为价值标准,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价值的决定权在寡头的手中,这种赤裸裸的掠夺道貌岸然而不落痕迹。正因为货币如此重要,才会让美元和黄金的争霸战一直延续,而斗争背后运用的阴谋和权术让人叹为观止。不禁想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说过的一句话“金融是现在经济的核心”,的确,在我们国家,在市场经济制度中,一个健康运作良好的金融体系通过高效率分配资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脆弱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又常常容易导致金融危机频发,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甚至会引发政治上的危机,而金融是离不开货币的,可见货币的极其重要性。如今的中国,面临着很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造成了滞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XX年,为了应付美国经济危机,中央银行投放的四万多亿。如果因为物价上涨而加薪,这又会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增多,加剧货币膨胀。个人的理解就是这样,可能是经济方面的知识水平太差,不太懂。觉得要是有人懂里面的奥妙,真想听一听。

看完这本书,个人虽然觉得里面的好多观点,我都不太认同,因为,觉得有点假。但是,换一个角度,它其实是比较逼真的重现了欧美银行家族对世界经济发展变化那些鲜为人知的影响和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货币,认识金融开发所面临的潜在风险。突然想起一句话“金融误国,实业强国”,还让我想到上次中国的“大妈们”怒抢300t黄金的事情。虽然看不出里面的端倪。但是,现在黄金价格一直跌,又让我想起货币战争里面描述的一些东西。真是看不穿啊。才疏学浅,还是得好好读书。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一性一批判读后感(一)

【纯粹理一性一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一抽一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一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一性一,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一性一,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一性一。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一性一,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一性一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一性一和从属特一性一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一性一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一性一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一性一,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一性一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一性一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一性一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一性一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一性一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一性一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一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纯粹理一性一批判读后感(二)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一性一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我们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一性一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这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一性一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一性一和必然一性一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这一点非常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这里应该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一性一到知一性一再到理一性一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从感一性一到理一性一的条件与形式。因此,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验感一性一论和先验逻辑。在先验感一性一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一性一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一性一的探究中发现了知一性一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一性一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一性一提一供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一性一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但是知一性一如何去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论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认为知一性一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一定的法规,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一性一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化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去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知一性一先天原理只对现象有效,而对超越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则没有有效一性一。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认为理一性一要超越现象去认识超验的本体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它是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所以这样就容易使推论因主观的需要而产生有关无条件者的概念,从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观实在对象与之相对应的主体概念了。这样人们对无条件者(如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等等)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些都属于假知识,如关于灵魂作了含有四名词错误的谬误推理,关于世界整体则陷入了二律背反,关于上帝则推出了一些无客观实在一性一的先验理想等等。

其次,在对感一性一、知一性一及理一性一作了分析和规定之后,作者就对在此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的形式条件作了说明,这也就是先验方法论。他认为纯粹理一性一的理论使用没有法则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的方法加以训练,从而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这样就不会让纯粹理一性一的使用扩展到经验之外,这种做法就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或现象的内在的自然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另外,它又说明了纯粹理一性一在实践方面的应用,这就说明要建立一种超验的道德形而上学是可能的,从而为【实践理一性一批判】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康德又从纯粹理一性一的建筑术出发,来说明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总体构成。

纯粹理一性一批判读后感(三)

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可是自己一直都不知如何下笔。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只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己当初是多么肤浅。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知道了我以前一直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己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实很渺小,可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己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己。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后来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可是到现在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

我们太需要思考自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一性一、感一性一、理一性一的物所摆一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可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思辨的理一性一光辉才是照耀人类文明前行的灯塔,可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己自甘堕一落,我们在走向下贱的低俗,可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

言过其实只是为了警醒自己,我想成为一个思想的生灵,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随意欺骗,这就是我读康德此书最大的感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600字2024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但是自我一向都不知如何下笔。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只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我当初是多么肤浅。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明白了我以前一向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我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实很渺小,但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我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我。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之后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但是到此刻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

我们太需要思考自我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摆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但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思辨的理性光辉才是照耀人类礼貌前行的灯塔,但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我自甘堕落,我们在走向下贱的低俗,但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

言过其实只是为了警醒自我,我想成为一个思想的生灵,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随意欺骗,这就是我读康德此书最大的感悟。

货币的战争读后感


货币的战争读后感(一)

不要以为货币战争都是没有硝烟的。1812年爆发的美英战争,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73年的中东战争等真刀真枪,血肉横飞的战争,都与货币供应和货币危机有着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战争都是货币战争。美英战争是为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一战是为解决欧洲积重难返的财务问题。而一战和会强加给德国的庞大的战争赔款埋下了二战的祸根。1920年代德国的超级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寡头们对纳粹的扶持,为二战的爆发做足了准备。70年代的中东战争更是寡头们为了给美元解套而精心策划出的石油危机。为了货币问题,而用货币来培育战争,挑起战争,这何尝不是寡头们发动的另一类货币战争!

不管是有硝烟的货币战争还是没硝烟的货币战争,那都是点,是一个个独立的事件。真正将这些点串接起来的,是黄金和美元之间的战争,或者说是诚实货币和债务货币之间的战争,这才是主线。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尺。没有这个标尺,商业活动就会被瘫痪掉,所谓的社会分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效应等等等等,都成了无源之水,根本无从谈起了。这么重要的一个标尺,当然要有其稳定的价值,不能如橡皮筋那样伸缩无常。黄金,因为它稳定的物化特性和数量,是最公正的标尺。千百年来被各个国家和民族当作财富的象征和货币的储备。但作为诚实货币,不论是金币还是黄金券,其伸缩性或放大程度限制着寡头们偷梁换柱的障眼法的实施,大大地降低了他们进行财富再分配或者说是财富掠夺的效率。因此,用美元(美联储券)来取代黄金做为价值标准,就相当于用橡皮筋来做标尺,价值的决定权就握在测量者(寡头)的手里。用这种方式来掠夺财富,道貌岸然而不落痕迹,让被掠夺者不知不觉地丧失财产,透出成熟的文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黄金和美元的争霸战自美元一诞生就开始并延续至今。从第一合众国银行,第二合众国银行的成立和废止,到美联储的诞生,从殖民券到美联储券,其间夹杂着绿钞,白银券,黄金券于债券货币的不断斗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激烈程度以美国总统的伤亡率为代表。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最高统帅,其伤亡率竟然超过了美军诺曼底登陆时一线部队的伤亡率。而斗争背后运用的阴谋和权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不论是因货币发起的战争,还是以货币发起的战争,还是货币之间的战争,无不伴随着动荡,恐慌,混乱,随之而来的是灾难。因为乱世,英雄才好有用武之地,趁火才容易打劫,而且灾难过后,建立新秩序时,煽风点火者往往顺理成章地处在财富再分配的有利地位。但不是每一场大火都是幕后的推手能控制得住的,否则也就不会有玩火者自焚一说了。

货币的战争读后感(二)

上次我们看了货币的战争,我主要有三点感想:

第一、研究西方近现代史就必须要研究西方的金融史。以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为己任的资本主义,金融处于其工业文明的最顶端,其力量渗透在工业革命后西方世界每一个重大事件中,透过对金融的研究,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法西斯德国何以如此仇恨犹太人,种族歧视固然是官方说法,但以罗斯菲尔德家族为首的犹太裔银行家挑起一战的,并在战后残酷地对德国剥削也是激起德国仇恨的原因之一。纵观西方的金融史,其积累过程充满着血腥与暴力,少数金融寡头为了一己私欲,就可以践踏全人类的财富、生命乃至未来。但是西方金融寡头蓄意制造通货膨胀,摧毁他国经济也有其致命弱点,那就是金融毕竟是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高级产品,失去了物质财富作为支撑,(.org)美元、英镑也只是废纸一张。世界经济的衰退,最终还将由这些寡头们买单。

第二、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及中美关系。由于美联储及美元并不为国家所有,因此实际上美国自己也被国际金融寡头所绑架控制,美国人民自身也处于无奈和被压迫之中,美国每年入不敷出,国民收入根本不足以偿还债务美元。因此其对中国政策体现出了两面性。一方面美国国内广大民众与中国素无仇恨,民间交往甚广,友好关系攀升。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寡头通过强迫其在美国政界的代理人不断向中国施压,妄图通过金融战彻底控制我国的经济命脉,最终使中国同97亚洲金融风暴中的其它国家一样,沦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沦为供金融寡头们恣意享用的盛筵。

第三、可以更好地给我们国家提个醒。一定要小心国际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寡头把持国际市场近300年,各种金融战手段谙熟于心,他们自恃以强大的财力作后盾,对付新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往往是政治、军事、金融三位一体,稍有纰漏便会国门打开,国家财富被掠夺殆尽。这就对我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始终以发展国内生产力,扩大内需,增强民众财力为落脚点,在关键行业、关键领域要实行绝对国有化,防止改革开放的成果被通过金融杠杆被肆意掠夺。

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


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一)

马克思报病写下了《哥达纲领批判》这部伟大着作,破字2020当头,立在其中。在批判机会主义纲领的过程中,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战斗纲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国家。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还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讲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原理,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最后的国家形式里阶级斗争要进行最后的决战。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使自己成为政治上、经济上的主人,才能铲除剥削和压迫的根源,获得彻底的解放。


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二)

最近我简略地读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晚年写的一部伟大着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纲领性文献。它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同机会主义的反动纲领的尖锐对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阐述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的观点时指出:在这个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劳动者都应当得到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只有在扣除了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等后,才能从社会获得他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这与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不同是剩余价值的榨取。资本主义中劳动者创造的绝大多数价值被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攫取导致了其贫富差距巨大化。

马克思阐述了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下占主导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现实中种种因素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于理想化的按劳分配制度仍有所差别。马克思提出的其理论前提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一般经济条件:建立了全社会范围内统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全社会严格的计划经济等。按照马克思的构想: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共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

从现状来看现阶段并不具备这种理想社会的条件,虽然我国同样也在推崇按劳分配制度,但究竟怎样计算劳动力所产生的价值仍值得思考。尤其如今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劳动生产虚拟产品的脑力劳动正逐渐取代马克思所处时代为主的生产出可见劳动产品的体力劳动。并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所设想有较大差距。因此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在我国只能用间接的方式实现。

总的来看马克思的分配理论设想并不能评价其没有现实意义,如果我们总是拘泥于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结论不把持住基本原则必然会受到挫折。

和马克思的其他理论一样,我们首先应继承并发扬马克思的思想。分配方式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息息相关。马克思指出不要把分配当成事物的本质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也不要把社会主义描写成主要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有公有制经济,分配方式也只能采用按劳分配,甚至出现了绝对平均主义,从而忽略了发展生产力才是首要任务。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努力,我国已经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体现了我国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所有制的分配原则,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体现。

当然,在这个批判中,马克思还论述了其他的一些东西,例如关于合作社、关于劳动的解放、国家的道德基础、国家制度等等,我也不可能将其一一阐述。在上文中,我只选取了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分配。应该说,马克思在写这部着作的时候,对于德国工人党通过的这个充满投机行为的纲领表达了深深的不满,而马克思所设想的也正是一个全新的不同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进程的新思考,从方法论的角度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理论也应该不断创新,只有实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理论,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由此,对于马克思在《纲领》中对未来社会所做的原则构想,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此构想所反映出来的普遍性,也要看到毕竟当时马克思的构想只是一种理性的推测,并没有现实的实践作为依据。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不可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制订一个固定的时间表,也不可能为它的发展设计一个固定的途径和模式。只有从现实国情出发制定现阶段的纲领,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完成每个阶段的最低纲领,才能有效地推进共产主义事业。


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三)

本学期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作为我的读书内容。书的封面是黄底红字2020,翻开一页,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字2020样。这是多么的鼓动人心啊!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只是原则上提出了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一个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斯大林、毛泽东曾过早地宣布已建成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严重脱离现实,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我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的水平。

此次对《哥达纲领批判》的阅读,让我再一次地领略到马克思的缜密的思想和逻辑。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再回首,看看马恩思想对省委大学生的我有着不可个量的意义。马克思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相反的,她早已站在时代的前沿。

货币战争2读后感


货币战争2读后感范文一

一个月前读完了《货币战争》我就想看《货币战争2》了。

强烈推荐《货币战争》系列。宋鸿兵很厉害。

一切的事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精心准备,一环扣着一环完成的。成功的人从来不相信偶然。

这本书揭示了世界运转的奥秘。虽然不知道它的描述中是否也带有对于意识形态的控制成分,但它给人带来的危机感,以及激发的我对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的好奇心,乃至之前从未有过的对于财富的渴望,都让我无比兴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毕业生同学们苦苦挣扎的一个月几千元地月收入,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的奋斗的物质财富。

我意识到了有良知的社会精英对于社会的巨大作用。然而精英毕竟是聪明人,聪明人就知道如何盈利,盈利之后的快感如何才能不转化为贪婪和对财富更大的渴望,而是反哺于社会,将力量投入到为广大人民谋福利中,这似乎是一个问题。似乎唯一的方法就是信仰,而民族主义的信仰又难得没有偏见,而没有民族主义的信仰还是信仰么。

共产党对于意识形态的控制是强有力的,控制意识形态的那些人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基础。然而,这群人如果只是表面上有良知的人呢。毕竟人是有惰性的,除非是长期经过机械训练,熟稔于专业的人才才有可能不断地勤奋工作不求回报。要么是信仰极端强烈的人。不过信仰还应该是一群人共同坚持共同坚守的实实在在的一个终极目标吧,比如共产主义什么的。

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当年学的是金融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会对工程一无所知。遗憾的是,还要多读好多年书,幸运的是,我没有妥协,没有失去理想,没有因为周围很多人的懒惰和消极失去斗志,反而看到了更多的机会。

说实话看完书我久久不能平静,对于金融知识,我似乎连皮毛都还没有碰到,但金融的力量,却在我内心深处深深扎根了,就是拼了命也要学金融。并非父亲所说可以找到一份轻松体面的工作,也不因为大多数人所说可以进银行工作旱涝保收。这似乎都算不了什么吧,毕竟年轻的时候吃多大的苦都不是坏事,只要还在前进,知道被打到了就地爬起来,就都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范畴的吧。

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是,勤奋努力的人多劳多得,有准备的人可以得到机会,懒惰的人害怕被淘汰而被迫变得勤奋,害人之人为社会唾弃,利人及利己。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为祖国崛起而读书,为民族繁荣而奋斗。给朝鲜族争气,能歌善舞这形容词真不好听。

货币战争2读后感范文二

苦战20天,终于把《货币战争2》解决了。第二本的信息量是第一本的10倍有多。它讲述了德、英、法、美等国近300年的商业史,还以阴谋论的形式介绍了各国银行家族如巴林家、罗家的兴衰成败,以及他们和历史着名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拿破仑、俾斯麦、希特勒等各路改写历史的大人物,都被描绘得与国际银行家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其中有启发意义的,包括使徒会、基金会、单一货币=黄金+碳货币。

历史的车轮在前进,相似的一幕幕惊人地重演着。金权天下、渠道为王始终贯穿着整本书。西方近300年的商业史,再结合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的商业史(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给予了我对中国未来的无限遐想。

当今的美国和中国,在某方面的关系与20世纪30年代的英美之间的关系极其相似。金融中心刚起步,投机严重,监管混乱,产能过剩,内需不足,严重依赖海外市场需求,缺乏资源定价权。这既是贴切地形容现在的中国,同时也是那时美国的真实反映。正因为有了一场全球大规模的战争,美国才能成功的坐上全球第一把椅子。而现在美国最害怕的,也正是中国的崛起。因此美国极力利用台湾来形成对中国的第一包围圈,就是怕中国冲出太平洋。所以台湾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是一部分而已,还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这就好比一战战败的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被英国封锁了出海口,以致强大的海军被歼灭于内海中而毫无用武之地。

金权天下、渠道为王,用这里的话来说就是特权天下,关系为王。正因为国家的崛起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狙击,才使统治阶级不得不用特权来维护自身在神州大地上的利益免受倾巢之灾,而同时广大人民也不得不为国牺牲,对特权阶级作出妥协。正是这个特权贯穿于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才突出了关系的重要地位。小事靠关系,大事靠权力。这样一幕幕的画面不断地在我们身边重演着,仿佛其合理性以得到国人的认同。在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度里,少数人,或者说是太子党,直接或间接拥有着大量的资源分配权,使财富迅速集中于某个阶层。而为了大局稳定,某些利益集团又不得不作出表面上的一些退让。为此,在极度恶劣的竞争环境里,想要突围而出,就必须要牢牢依靠着,紧握着这个主动权。就算像是一条寄生虫那样,也要牢牢紧贴前进的步伐,找一个足够高的平台作为起点,并组织一张具有前瞻性的关系网。

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当然要集权,时刻严控着各集团的壮大。但他们也不能无限地集权,只能通过改变控制方式,优先控制上游,从而把整张网把住。在分配权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各路英雄纷忙抢蛋糕,以改变以所占比重。其中,原来的各集团手握重权,不能为己所用,但却可以进行交换。这种无形的信用交换催生出一种隐形的产业。同时,由于部分权力的下放,一些游离于政商之间的行业悄然壮大,慢慢地收集着每一块随手可得的蛋糕,最终必会被少数人所控制,顺势成为未来极具影响力的新生势力。

使徒会对于建立关系网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但鉴于国情差异,建立的途径和方式有所不同。具体想法暂不透露。

基金会这种放弃所有权来换取控制权的模式在这个国度里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权力随改革越趋平衡的背后,就是权力的无限度地集中。一系列资源分配权的调整,正是以国门开放、产业升级作为掩护而进行着。国退都退到了上游,跟在后面的则是一群疯狂的寄生虫在拣蛋糕。危机,则是一条很好的理由,因为大家都会更容易妥协。

为了国家的发展,一代代的国民都要为此而作出慷慨的奉献,而到头来换取的,并非一个理想的世界,而是一张作为奴隶的证明。在这里,谁拥有资源的分配权,谁就能驾驭着一切力量。无论是黄金碳单一货币的出现,还是说以其它另类资源为本位的区域性货币的诞生,都无法改变我们将来的命运。

在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拾起信仰与信用,团结起来,将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控制权重新夺回自己的手里。

一场场国内外的博弈从未间断过,就让我们拭目以待,谁是新一代的王者。

货币战争5读后感


货币战争5读后感(一)

货币本身毫无价值,如果买卖双方不认可这张纸的实际价值,那么交易将无法实现。曾经各种物品都能作为货币使用,经过漫长的演变后,人们赋予货币可供通用的价值,这是从实体走向抽象事物的第一步,随着金本位的出局,货币的真实价格从市场转移到政府手中。但当货币甚至不再以纸币的形式出现后,它变得越来越抽象,它变成账目上的一个数字2020,变成各种投资组合,在无数的转抵押产品中不知失落何方。

毫无疑义的是,货币赋予人类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小部分的富人利用手中的财富掌控大部分没有或拥有少量财富的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华尔街上以钱生钱的游戏不会停止,反而种类越来越繁复,因为人只要欲望不断膨胀,便会滋生满足其需求的行为。本书透视美国的经济现状,深度剖析,并纵向以古罗马和北宋货币文明的兴衰作类比,揭示了财富分配和转移的过程,包含不少对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议题。对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来说,对以前的一些事物有了拨云见日之感,如政治战争下隐藏的货币之战的实质、金融衍生品下货币的腾挪之术,量化宽松政策下不可挽回的颓势等。

美国富人们肆意地玩弄金钱游戏,造成社会失衡,2008年的金融危机遗留的问题并未解决,而财富分化的根源愈加严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是人的天性,贪婪是进步的源动力,然而,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作者为这个度下了一个定义,如果10%的富人阶层席卷国民收入超过50%的临界点,他们的势力将强大到足以阻挠任何改革的程度,制度性纠错机制将会失灵,国家的命运将处于兴盛和衰亡的拐点附近。

这是相当值得人警醒的,而当一个视图扭转财富不公分配的制度不了了之时,这个国家已经处在危险的边缘了。贫富差距在中国也不是新奇的话题了。中国人将房产视为财富的一个标准,房产的财富分配令人触目惊心。房价从2000年以来不断上涨,普通老百姓无力应对这样的趋势,30年的房贷顺势而出,不少人沦为房奴。然而,有在房市中苦苦挣扎的工薪阶层,也有占据大量空置房的房姐、房叔,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问题:房屋的存量并不短缺,但流量少了。2008年房价本可以软着陆,却催生出一个更大的泡沫,贫富差距的沟壑加深了。目前房产税经过两年的试点,启动了杭州模式,增量抽税,房价超过均价2倍,则税率加倍,为0.8%。然而房产税能否起到抑制房价、纠正财富分配不公,我持悲观态度,房产税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因而调控房价的作用也很有限。

货币是种狂热的信仰,它让某些人能够凌驾于另一些人之上,掩藏的是贫富差距下的巨大冲突,当经济保持强势增长时,普遍繁荣可以缓解财富与工薪阶层的矛盾,然而一旦经济未能保持预期步伐甚至探底时,这种矛盾就会加剧。长期不见复苏的情况则会进一步恶化双方冲突,被富人敲骨吸髓的穷人在仇视心理的驱使下,对富人发起的复仇,也终将让富人自食恶果。

因而,正如作者指出的,中国梦需要的不是人对财富的向往,而是扎根于实业,用专注和定力实现繁荣的决心。千百年前《群书治要》里就指出: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这话说的就是财利是天地间万物赖以生存的资源,若要将其独占,祸患无穷。秉持这样的信念,我们才可以看到货币利益光环下的实质,财富向少数人转移的趋势和贫富差距的必然结果。

货币战争5读后感(二)

正月里,集中时间阅读了《货币战争5》,有一定收获。这本书总体来讲内容较为丰富,特别对于一些金融实务的描述,特别对于美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分析,能看出作者宋鸿兵的确下了一番苦功夫,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框架和运行逻辑。不论如何,这样的工作是令人钦佩的,也是应该肯定的。

《货币战争5》是我认真完整阅读的第一本该系列图书,之前4本也不同程度浏览过,特别是1和2,那时的作者还沉浸在将枯燥的金融学理论改编成通俗小说的阶段,追求的更多是语言的风格转换和情节的引人入胜,离理论的严谨差之千里,特别是过分夸大欧美传统金融家族对于金融世界的掌控,绝对是博人眼球之举。从货5看,作者在前几本的基础上,逐渐在理论体系内有了长足的进步,由通俗小说开始转向金融学普及读物,逻辑论证也较为清晰,可以看出作者在理论研究方便的精力投入已经逐渐体现出价值。

本书的不足与以往各本一样,可能也是作者本身的局限:一是过分夸大金融在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中的作用,过分强化货币战争的色彩,其实金融应该是表象和手段,大国角力的核心仍然是综合国力,其他都不能改变综合国力的核心作用;二是对于现代货币体系的过度抨击,的确,现代信用货币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但在当前的世界经济体系下,有什么可以替代这个体系吗?难道真的要回到金本位体系去?应该说,战后全球经济发展与现有的信用货币体系是分不开的,这一体系很好的支撑了全球经济金融的运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信用货币体系走向脱离实体经济的极端,如何始终将货币体系与实体经济捆绑在一起,而不是推倒重来;三是仍然没有从战略高度提出富有见地的政策建议,前边分析的热热闹闹,后边给出的意见分量不够,全书更像是金融实务案例的罗列和综述,还停留在普及读物的阶段,从这一点看,作者与规范的金融学理论研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货币战争5读后感(三)

随着国内房价的不断攀升,我们也在向通货膨胀不断前进。是什么主导了这个过程呢前两天看完的《货币战争》已经给了我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人民币的超量发行。为什么人民币会超量发行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老百姓拿出自己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钱来买房子,银行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断以个人购房的名义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钞票转账到了地产商、政府以及一手房东的手里,而这些既得利益者为了明天更高的回报,又把这些钞票拼命的撒向社会。一时的繁荣导致了国内的人民币数量猛增,而看看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你就知道了,还是那个房子,还是那斤猪肉,原来要1个铜板的东西,现在要一个金币才能买到了,这就是通货膨胀。

书中揭示了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一、以债务为货币发行的抵押,而非实物,这样就让有些机构有机会做一些不负责任的滥发货币行为;二、现在银行的部分储备金机制。美联储就有凭借美元是世界货币的优势而滥发货币的嫌疑。以前美国凭借国债发行美元导致本国的通货膨胀,现在很多国家都有美国的国债,就相当于美国通过国债将通货膨胀转嫁到其它国家。(.org)中国也是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国家。因此中国的通货膨胀也是跟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有美国国债的增加)有很大关系的。

通货膨胀会导致两个互相矛盾的现象:资产价值(如房子)的提升和其它货品价值的降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资产价值的提升恰恰体现了人民对拥有财富的不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政府为了平易通货膨胀,只能想办法让老百姓手中的货币原地不动,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让这些货币在股市里窝着去,只要不出股市,这些多余的货币就不能去肆意的拔高商品货币价格。于是,今年年初,我们如期看到了股市上扬,如期看到了外资撤退后国资杀入救市的场面。但国资还能撑多久呢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我们怎样能度过这个难关呢

首先就是要想尽办法让你手中的货币保值。例如,将货币兑换成房产或是金条。当然,如果负债买房的话那也要承受一定的风险,因为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银行将快速大比例的提高贷款利率,也许今天你要为供房付出5K,第二天醒来,已经要为房子月供1W了。

其次现在是人类重新认识金钱的时候了,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人应成为金钱的主人,金钱应为人服务,而不应成为魔鬼的化身。人类需要全新的制度,全新政治,全新的文化。使金钱变成鸟笼中的鸟,为人类服务的鸟。人与钱,人与权,权与钱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本的社会。重义轻利,重正义,重感情的社会。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现代人如何在不断变化的货币政策,产业环境下生存是一个很值得人们思虑的的问题。

货币战争1读后感


货币战争1读后感范文一

货币战争1这本书是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从盗版书摊上买的,可惜历经3年才看完,毅力,恒心可见一斑!如此懒惰,怎么才能长进?

这本书以大量的篇幅的讲述银行家们的种种阴谋,种种组织行为等等。究其根本,主要讲了两件事情,一是欧美银行家如何一步步的控制了国家的货币发行,从而操纵了该国甚至国际的政治,在一次次政治行为中大发横财;二是这些银行家如何利用手中的财富和权势,在世界金融舞台上翻云覆雨,给各国制造动荡,如日本的和前苏联的经济衰退,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等等。

第一件事,主要是以美国为例来加以说明的。按照作者的说法,发行美元的不是美国政府,而是美联储这样一个私人性质的银行机构。这起源于美国历史上急需用钱的某些阶段,不得不以国债的形式的向私人银行借钱,其抵押是美国税收。之后这些私人银行不断强化这种做法,最终掌握了美元的发行权。虽然有很多美国总统想夺回美元发行权,但都被这些私人银行用刺杀手段解决了。这些银行大鳄们还处心积虑的废除了金本位制度,从而可以有效的利用通货膨胀来掠夺人民财富。并且,在美元的世界主导货币受到威胁的时候,又把石油和美元挂上了钩,规定只能用美元对石油进行结算,从而保证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具体说来,美国政府没有发币权,只有发债权,只能拿着国债带美联储那里发行美元。

第一步是国会批准发行国债,并在公开市场上拍卖。没有卖掉的国债最后将送到美联储那里,美联储会根据这个国债的数目发行美元,借给美国政府。由于是向私人银行借钱,因此是要还利息的,并且这笔借债还是以美国未来税收作为抵押的。至今,美国国债总量已经达到近10万亿美元,而利息支出也高达每年4000亿美元,高居政府开支第三位。

注意这里的可怕之处,在于国债是永远不能还清的,因为一旦还清了,也意味着市面上将没有美元流通,这会导致经济的崩溃。作者称为是国债和美元死锁。从而捆绑了美国政府和人民。

第二步是债务货币的流通和再产生。联邦政府开始通过各项支出花钱,拿到钱的经济体当然会把这些钱存在银行里。由于目前银行通用的部分储备金制度,只要能有一成的现金储备,就可以贷出十倍的贷款。按照书上的说法,当人们向银行借贷时,银行账本上本没有这么多的钱,但由于部分储备金制度的存在,这种债务立刻被银行货币化了,从而货币供应就出现了和这批债务等额的流通量,只要银行的储备金还满足最地储备金的要求即可。这些贷出去的钱是再次发行的新钱。这就是第二波涌到经济体中的货币。而当这第二批货币涌回到银行去的时候,就产生了更多波次的新钱被创造出来,其数额呈递减趋势。

这样,一美元的国债,产生的一美元货币,实际上在流通中创造了差不多1倍的货币流通增量。当这些新造的货币超出实际需求的时候,就会产生通货膨胀,结果,美元贬值,房地产,石油等大幅上涨。

这种货币被称为是债务货币美元是在债务产生的同时被创造出来的。流通中的每一个美元,都是一张债务欠条,而且都在产生着利息。

这也可以来解释目前中国的房价越来越高的原因,人民币也有债务货币成分。不考虑重重黑幕,在近于完全的市场经济下,越多的人买房,产生的债务就会越多,那么意味就会印刷更多的人民币进入流通市场,货币供应量一大,就会导致物价飞涨,不止是房价,各种产品的涨价也与这种债务有关。

第二件事,讲到西方银行家在控制了强势货币的发行后,不甘于只操纵本国经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掠夺财富。按照作者的说法,先是推动战争,进入和平时代,又开始使用经济手段来大肆夺取他国财富。这部分书上讲的还是有点不清不楚,按照我的经济学功底没法弄明白,先存根,等日后再细细整理。

货币战争1读后感范文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造成了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痛,而操控两次世界大战的幕后黑手却是少数几个国际银行集团的银行家,这说起来危言耸听,却是鲜为人知的实情!因为在国际银行家的眼里,没有固定的国界、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悲怆与怜悯!只有永恒的自身利益!为了本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少数的国际银行集团可以不惜发动任何战争机器,甚至可以暗中支持敌对的双方,无论哪一方获胜,最终的受益者都是国际银行家。因为只要战争爆发,敌对双方就必须消耗无比的战争物资,战争物资从何而来,就必须找国际银行家申请巨额的贷款作军费。战争结束时,获胜的一方自然需支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而战败的一方除了支付战争赔款外,同样难逃要支付银行的本息,在无钱可还的情况下,政府就成了银行家的代言人,就必须低价抵押给国际银行本国的核心资产,这样一来,国际银行家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赚取永久的额外财富,输赢的双方都赚到,大发战争横财。就好比拳击比赛,拳手的表现无论精彩与否、无论谁输谁赢,而大赢家永远是幕后老板。

美国的货币发行权不在政府,而在于私人银行,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美国1863年通过的《国家银行法》规定:银行以美国政府债券作为发行银行券的储备金来发行货币,实际上将美国的货币发行和债务永久地捆-绑在一起,这就是说如果政府清偿发售出的政府债券,就意味着没有债券去做国家货币的抵押,还清债务就等于摧毁了货币流通!所以美国的国债会永久无限量的增长!人民在负担日益增加的国债的同时,义务在为银行打工!而银行却被少数的国际银行家所垄断,钱无国界,所以国际银行家有充分的理由:只爱钱,不爱国!总统和首相在西方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可在国际银行家的眼里,那只是他们的前台代言人!他们可根据自身需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稍懂金融的绝大部分知道美国花旗银行,却很少有人知道罗斯柴尔德银行,全世界都知道比尔盖兹、索罗斯,比尔盖兹曾连续蝉联世界首富,身价500多亿美元,可比起罗斯柴尔德家族保守的50万亿美元的财富,那只是千分之一!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创造股市神话,他也只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马前卒而已伦敦华尔街轴心银行体系,是一个超级特殊利益集团,他们不忠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相反,他们控制国家和政府。联邦储备银行简称美联储,其实既不是联邦,也没有储备,就算不上银行,国际银行家们操控美联储,美联储操控着美国的金融命脉、工商业命脉和政治命脉,每次由它发出的任何金融信息都左右着全球的股市行情和银行利率!这些银行家们与伦敦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发生在世界金融业上的任何一件大事,都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前货币政策是金本位,即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必须以银行储备的等额的黄金来核定,所以当初美元也俗称美金,而这种金本位的货币流通方式无疑是束缚了国际银行家的手脚,他们的可操作赚钱的空间太小,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废除金本位,把黄金作为货币的衡量手段强行废除,想方设法打压成为普通的消费品、工艺品,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摆脱黄金储量的制约,无限量的发行货币,精心进行有准备有预谋的定点、定期、精准的定向爆破(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就好比制爆米花一般,本来你有一桶玉米,在经过国际银行家们有目的的加工工艺后,你留下的一桶是爆米花,而溢出的部分自然归国际银行家所拥有!美国不停的发售国债,到处打白条,造币厂开足马力印制美元,靠出售债务而享受提前消费,而我国目前的出口导向经济对美国的国债需求则形成了一种金融恐怖平衡的状态,如果中国停止购买美国的国债,美国经济就周转不灵,但这样也同时导致中国产品向美出口遭遇麻烦,如何步入良性循环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货币战争二读后感


货币战争二读后感范文一

经县委组织部推荐,读了《货币战争》这本书。此书是一部从货币博弈的角度揭秘世界财富流向与金融骗局的财经通俗读物,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甚至战争、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等,阐明中国在全面对外开放下扞卫国家金融安全与稳定的必要性,对在新世纪现阶段如何确保我国经济航母平稳运行大有借鉴意义。这本书可读性很强,特别对我们了解金融知识非常有帮助,读后很受震撼,也很受启发。从货币战争联系到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联系到我国的发展状况,面临物价上涨、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谈一谈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一、从《货币战争》中理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书中提出,经济高速发展,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紧缩银根,所有一切,都是是国际金融资本势力骗人的把戏。世界上所有的人分为两类:放羊的和被放的羊。战争、通货膨胀和紧缩银根这些其实都是放羊的手里的剪刀,剪去的是被放羊的毛--财富。经济高速发展还是低速发展不过是羊毛长一些还是短一些的关系。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资本在全球各个市场追逐投机利润,却不知道它会在何时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它们的投机链条:国际经济失衡全球货币超发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投机资本活动频繁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全球股市走牛各国出台紧缩货币政策资金撤出东道国市场在动荡中炒作某国货币某发展中国家出现货币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从此链联系当前我国经济现状,呈现过热状态,货币流动性过剩,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央采取宏观调控,由从紧到从宽再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致吻合。这些因素与我国经济发展相结合,产生一些不确定因素: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更难;受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主要依靠原材料进口的企业利润将进一步下滑;成品油和电力价格提高以后,将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盈利空间受损;受企业利润影响,财政增收节支压力增大;受物价影响,低收入群体生活可能更加困难。从宽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国家的货币发行量激增,引起通货膨胀、导致生活必需品、楼市价格上扬,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影响社会稳定。

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确保我县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项目化建设。要抓住当前全民大招商的有利氛围和良好趋势,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在招商过程中,要围绕优化软环境,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用足用好政策,不断优商、惠商、亲商、安商、扶商,特别是对一些重点客商、重点项目,要实行特事特办。要通过给单位和个人压招商任务来促环境,通过在外来投资者测评执法部门来改环境,通过建立有效制度来保环境,通过打造诚信氛围来优化环境,使客商投资放心、经营安心、生活舒心。这样不仅可以促使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客商不断增资扩股,壮大企业规模,还可以在客商中形成良好口碑,形成以外引外、以商引商的滚雪球和葡萄串效应。

2、坚持创新强县战略,推动创业富民。要积极引导创业者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煤炭、磷矿精深加工、新材料制造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重点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优势企业,鼓励争创各级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扶优扶强,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进一步创新全民创业举措,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鼓励广大农民、企业职工、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和复员转业军人等各类群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消除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创业障碍,允许离岗创业。努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创业热潮,使远安真正成为思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活力之城。

货币战争二读后感范文二

因为听同学大致提货货币战争那本书的内容,觉得很有意思,不过一直没看,倒是正好在图书馆撞到这本,就一口气看掉了。

这本书以三百年的时间跨度,全面阐述欧美主要金融势力集团的形成、发展、排挤、冲突、联合与制衡,系统解析当今世界幕后主宰力量的运作和决策机制,非常有意思,像一本历史书,也像一本贯穿历史的小说书。

《货币战争2》里面讲到了很多很多内容,有一些让我印象很深刻,书中引用《阿特拉斯耸耸肩》那本书的作者的观点阐述了关于这个世界的发展是由精英推动的,至于精英因此必须享有这个世界的特权之类的观点,不是我们能接受的,但是不论是历史,还是从我身边发生着的事情,我都有理由相信这个世界的发展是由精英推动的,而不是大众,我在YY,如果这个世界的精英,可以不是继承来的,不是滚雪球似越来越大,直到蠢材也能左右世界的情况,也许应该就是乌托邦了。

另外一个我特别认同的观点是没有一件重大的事情,是自然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人在推动,背后的本质,应该是值得去关注的,因为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对于追究本质这个习惯,中国人似乎不那么具备,我很清楚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有同学问物理老师,某个公式是怎么得来的,老师非常理直气壮的说,这个是你到大学要去学习的内容,我们在这里不研究这个

还有关于每一次经济危机,被洗劫的都是中产阶级。因为中产阶级只有资产,而富豪拥有的是产业。

当然,看到很多本质的东西,里面充满了我们道德观中的丑恶,让我们会觉得挺不美好的,但事实就是这样,生活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变得美好,但不要奢望世界都很美好。

书里没有提关于中国的一切,但是毫无疑问,作者一遍又一遍的强调,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戏剧性的轮回。

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思考的一本书,推荐,推荐~

相信《货币战争批判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双典批判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