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谁动了我脑中的字读后感 > 地图 > 谁动了我脑中的字读后感

谁动了我脑中的字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谁杀了我的奶牛》 读后感。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谁杀了我的奶牛》 读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我也想多运动,但是在我家附近没有健身房。

----在没有百分百地准备充足之前,我不想尝试新的事物。

----我想多读点书,但我就是没有时间。

----在我还不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得最完美之前我是不会开始的。

上面的几条,你听过这样的说法吧?
你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呢?

我们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找到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因素来牵制我们的行为。各种理由让我们觉得自己好像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并以此来麻痹我们。这些不完美的因素就是你身边的奶牛。 假期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翻开美国激励大师洛克鲁滋博士的书《谁杀了我的牛》,这一坐就是一天,一口气看完了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书的一开始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睿智的老师想想自己的一个弟子传授获得快乐而成功生活的秘诀,于是带着弟子到了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面。并落脚在全村最穷困的人家。这家人人口多,房子破败,全家8口人仅仅只能靠一头奶牛为生。每天的生活全部围绕着头奶牛转,奶牛吃什么,奶牛生病了,奶牛今天怎么样......全部的话题都是围绕着头奶牛转,单调乏味。 第二天一大早,这位老师带着弟子不辞而别,老师竟然突然用匕首刺向了着头奶牛,一刀毙命。弟子很不解,这是这一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啊!弟子质问师傅为什么这么做。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回到了京城。

一年后,老师带着弟子再次回到了这里,可是令学生吃惊的是,他丝毫没有看见任何破败的景象,这家人竟然过上了崭新,富足而比以前更美好的生活!这家人发现唯一的牛死了以后,经历了绝望痛苦的历程之后,只能另谋出路,全家人一起努力,靠勤劳发财了过上了好日子。学生这时才明白老师的用意。

这就是关于奶牛的故事。自从这家人的奶牛被人杀死,他们才开始懂得绝处逢生,将目光投向别处。奶牛给了他们的生存支撑点,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其它发展,让他们的思维变的单一。故事中的奶牛就是让我们生活变得平庸的借口,恐惧和逃避。这些奶牛的代名词让我们背负太多的担子,成为我们梦想的绊脚石。 同时,在我看来,还有一种奶牛思想上的平庸,在学习,生活中的一种得过且过,人云亦云的态度。我们常常是不是安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或者自己很想干什么,但总是认为兴趣不代表一定会去投入去做。常常认为某个问题很困难,自己就去逃避,或者推给别人去做。又或者你想做什么,却因为某个不成熟的条件(小奶牛),为自己寻找了不去实现的借口。等条件完全成熟再去做,可能就错过了机会。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彻底摆脱平庸的生活,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我们头脑中的小奶牛,然后杀死大奶牛!


如果你现在正值青春年少,并且现在有值得为之付出一切的事情,那就肩负起责任,不找借口,勇敢尝试,从细小处着手去做吧!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教育为谁读后感


教育为谁读后感(一)

胡荔枝

这个寒假有幸读到李老师的《教育为谁》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下面就书中的内容以及个人的教学经历来谈谈我的感想。

有关于书中提到的什么是"好课堂"这一观点,根据我们以往的理解,一般说一堂课好不好,要看老师讲得生不生动,内容丰不丰富,学生气氛活不活跃。而关于好"好课堂"标准或特征,已经有许多老师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这个"原则",还有那个"维度",还有各种"生成性""互动性"之类等等。这些概况丰富了我们对好课堂的理解。但李老师却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为"好课堂"的标准提供了一个朴素的理解: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有趣,就是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觉得实践过得很快,下课后盼着第二天再听这位老师的课。有效,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有成果——无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总之有收获。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如果只是有趣而没有效,课堂就成了看小沈阳,搞笑而已,.但如果课堂无趣,只追求所谓的有效,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也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

教书几年来年,我也有深刻体会。一节课讲得好不好,从学生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来。一双双眼睛注视着你的话,说明这节课是很成功的。课堂有趣真的很重要,不管你这节课讲得再好,如果学生不爱听,甚至没兴趣听,那么你也是不成功的,因为学生根本就无法吸收到你所传授的知识,你讲了也是白讲。所以,要使学生能吸收你所传授的知识,你就要让你的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从而才能吸引学生听你的课。这个是事实,以往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是灌输式的教学,课堂都是老师"教"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非常少,虽然学生的成绩也会提高,但是,看到的却是学生的固定思维,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思想,缺少创新思维,从而造成了学生思维的不活跃,就很难有新的突破。但是近年来也有不少老师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从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让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创新,不断地打破了常规。

顺着"好课堂"的标准,李老师认为,所谓"好教育",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

有意义,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民意识与创造精神,以及要点燃的思想火花与要拓宽的海洋般的开阔胸襟和视野……有意思,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说:情趣,浪漫,好玩儿,妙趣横生,其乐融融,心花怒放,欢呼雀跃,心灵激荡,泪流满面——或是教室里老师讲的一个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师生之间在田野上的追逐以及让风筝在蓝天写诗……李老师把"好教育"归纳为是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从教师和孩子的角度阐述得如诗如画。确实,我们经常都会说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也就是从我们老师自身出发而已,考虑我们所教的内容是否有意义,学生所学是否有意义,从而就经常会导致了我们的教育只有乏味的"意义"而没有"意思".李老师所说的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才是完整而完美的教育,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的趣味,在孩子的童年多给他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才能让每个孩子的童年丰富多彩。让教育"有意思",其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让教育的痕迹尽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我们要尽可能在友好、和谐,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下,去渲染学生,去陶冶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做人、做事、生活的知识,这才是成功而有效的教育。

教育为谁读后感(二)

利用暑假时间我拜读了李镇西《教育为谁》这本书,看到这个名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教育为了学生,读完这本书以后让我明白了,教育要扎扎实实,不搞一些为特色而推出的"特色".

教师的本质工作就是要上好课,从书中我明白了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如何才能到达"有趣"方式可以有很多:语音的诙谐风趣,让课堂妙趣横生;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

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把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而所谓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彼此互相讲解知识的过程,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常识。我们都把这个常识忘记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老师怎么讲学生都记不住。我们要利用这个常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给别人讲,成绩就会提升。

好教育就是"即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有意义,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所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民意识与创作精神,以及要点燃的思想火花要拓宽的海洋般开阔的胸襟和视野。有意思,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说的:情趣、浪漫、好玩儿、或是教师讲的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师生之间在田野上的追逐以及让风筝在蓝天写诗。让教育有意思,其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让教育的痕迹尽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教育的意图隐蔽的越好,教育效果就越佳。不动声色,不知不觉,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

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最好的学,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现在各种名目的自主学习课堂,只要学生动起来,教育才能"高效。

书中通过李镇西在他乡感悟,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并不落后,我们就差在了行动上,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强调"以学生为本",这个观念领先,甚至可以说超前,大概十年前,我国开始新课程改革,于是"新课改"成了中国基础教育最响亮最时髦的词儿。当时为了转变观念,有相关部门还出版了一本一名《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书,课堂上平等相互的师生 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但是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的课堂基本上还是独统天下。

中美差异主要是观念,而是行动。中国的教师:只说不做,也不特别准确,其实我们不少课堂也很精彩,但这样的课堂大多数是公开课或课堂大赛,每当这时,课堂总是学生快乐的天堂。教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还不单一,安排有讨论、辩论、表演、小组合作、学生上讲台??这样的课往往高潮迭起,然而平时每一天的课并不是这样的,如果天天这样上,还不把教师和学生累死。所以同样的是做,美国是常态,中国是特例。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1500字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1500字:

一手翻看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边在心理暗暗称奇,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读完最后一页时,竟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之感。让我不禁感叹这确是“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

我自认为是懂孩子的人,也怀有一颗想要唤起孩子们真、善、美的教师心。读完李老师的书,才觉自己之幼稚,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幸运的是,我读了这本书,有了莫多的收获。

我看到了李老师的爱与智慧。但凡爱教育的教师,是不乏爱的,就像天下的父母,少有不爱自己子女的。我记得做过一道教育类的选择题,有百分之八十的老师都回答他们是爱学生的,但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确实,爱,需要方式。不是父母、老师爱的方式,而是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就像书中提到那个叫杨一帆的女孩爷爷奶奶爱她么?非常爱。一直把她抱在怀里,因为担心被其他的小孩欺负,不让她和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耍。可这让“孩子作为人的所有技能未被使用到。在孩子身体里,那颗作为人的灵魂很少被感动过,很少有痛苦也很少有愉快。”这是错误的爱的方式。当孩子因被错误的爱而变成“问题孩子”时,就需要老师的智慧。

当杨一帆问老师树怎么画时?老师并没有一板一眼的按着树枝、树干、树叶、树根去分步描述,而是用孩子的口吻说“你瞧,拿上笔,这样,呜、呜、呜乱绕,三绕两绕,不就长出一棵树来了么?”只有“孩子”才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只有激发孩子的兴趣才能让他把作业变成乐趣。我尤记得一次送小侄女去学钢琴,那的老师说的是,既然先到了,就去玩起来吧,而不是你去练钢琴、你去弹钢琴。还有《死亡诗社》里的基汀老师,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诗歌课时,让学生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书中的绪论撕掉。在朗读着惠特曼“哦,我!这个问题不断重演的生命在载运无信仰者的绵延的车厢中在充满愚蠢人的城市里身处其中的意义何在哦,我!哦,生命!答案是你在这儿,使生命存在,使其有一致性,使这个强有力的戏演下去,而你能贡献一首好诗歌”时,又怎能拿着一套理论让学生们去解读呢?朗读,忘我的朗读,在操场上朗读,在山间朗读,用生命朗读。这才是教育,这才是智慧的教育,这才是爱的正确表达方式。

教育不是溺爱,但更不是“严教”。李跃儿也曾是一位糟糕的母亲。会把儿子赶出家门,会抓住儿子的胳膊怒吼,会让儿子因恐惧连拉裤子都不敢吱声。幸好,她终能领悟到棍棒是不能成材的,甚至连人都成不了。读书笔记我对照着文中的反例一遍遍反思自己,是不是有愤怒咆哮的时候,是不是太过严苛,是不是凶起来像不可遏制的泼妇。孩子是需要赏识的。就像许久前看的那个视频,一杯水会因为别人夸它纯净而更加纯净,别人批评他污浊而日益污浊。这让我想起《地球上的小星星》中尼克老师对伊夏父亲说“在所罗门岛,当原住民想用森林里的一部分来耕种,他们不会将树砍掉,他们只是在树的附近聚集,然后开始对着树大声的辱骂,不用几天的时间,树就干枯了……”更让我想到自己有一次在外人面前说自己的小侄女学习自觉性不高,贪玩。小侄女事后对我讲“姑姑,你好不好在外人面前说好话。我都和我同学说,我小姑姑要来,我老期待的。”我愣了一下,自责自己不当的言行,也庆幸小侄女的勇敢,更由衷地生出一份敬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还有许多许多让我感触颇深,更有许多许多值得我去接受、去反思、去实践。能读过这本书是我的一件幸事,我希望这不仅是我的幸事,也能成为更多人的幸事。每位老师,每位父母,都应该读一读,如果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还回去,如果没拿,也能让孩子更幸福。

《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600字


《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600字
通读《你在为谁工作》此书,书中引用的哈佛校训: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成功了。,其对勤奋、机遇与成功的精辟诠释,与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使我深以为然,产生共鸣。
时刻准备着,指的便是勤奋,此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以持之以恒的定力,并以即使倦怠期中仍能及时调节状态的精神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积沙成塔般地积累各种知识,拓展其深度、广度,随之提升自我修养与能力,以为某日与机会不期而遇时成其必然选择。
书中警示道:对于那些懒惰者来说,再好的机遇,也不会降临到他的头上。尽管偶尔也有凭借一时表象的勤奋这或许是职场上机会主义者察言观色后采取的临时措施,被决策者一时失察地将重要工作或岗位委任于斯,却也难以安坐其位。因没有扎实的基底,即便一时在其位,却也没有能力谋其职,作为以长久发展为计的企业主来说,也就不得不换能者居之。这正迎合了偶然的机会,只对那些勤奋工作的人才有意义之言,又印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之语。(读后感www)
纵看古往今来、四海内外取得最终真正成功之人,无一不是认识到这点并付诸行动的大智慧者、大毅力者。有感之下,谨记此句,以作自勉。

《谁可以这样爱我》读后感2000字


《谁可以这样爱我》读后感2000字
这是淘金热时期发生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美丽的安琪儿年幼被卖,长大后成为旧金山地区当红的妓女。她看透了男人,看透了世态炎凉,认为世上没有真正的爱,只有赤裸裸的利用。然而,敬虔、正直的迈克尔何西阿爱她如瑰宝,并倾其所有娶她为妻。安琪儿回报他的却是抗拒、背叛和一次次地逃跑
我,早已过了读言情小说的年纪,亦不喜欢将已有限的时间浪费在风花雪月的爱情幻想中。可禁不住朋友们的一再推荐,拿起了这近500页厚的Redeeming Love,没想到能在两个月看完。虽然没有像朋友一样废寝忘食地一气呵成,但对我来说已属不易。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人容易迷失在各种媒体的轰炸中。我所坚持的原则是,不沉迷于过去,只要尽力过好当下;少做无病呻吟,多一点对生命成长有意义的积极。虽然每一种新资讯形式刚出现也会兴奋一下,但很快便可全身而退。刚接触网络小说和电子书时,也疯狂地读了一些言情小说,很快发现大多对自己并无益处。虚幻中近乎完美的男主角用大把的金钱和大把的时间营造极致的浪漫,容易使人觉得现实中的爱人所付出的感情不值一提,而心中充满了失望,委屈和抱怨。Redeeming Love 中的Michael 也是一个几乎完美的男人,而且爱的是一个妓女Angel。但在阅读中却不会让人拿完美的Michael和自己不完美的配偶比,而是与身体和心灵都支离破碎的Angle和自己相比,甚至与无限宽容和忍耐的Michael相比。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充满了积极的生活意义 - 在婚姻中需要改变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
Michael给予Angle的爱是可以包容她过去的爱,是可以宽恕她一切的爱,也是给予她力量和重生的爱。这爱已经远远超越了爱情,而升华到更伟大的爱。可能就是此书和其他爱情小说最大的不同。再怎样激情澎湃的爱情,最终也要归回平淡。为回避这平淡,言情小说要么以悲剧收尾,要么以一句Happily ever after略过婚姻这一章。Michael却不管Angle做了什么背叛他使他痛苦的事都坚守了(读后感)自己在婚誓中不离不弃的诺言。
我们都渴望遇到Michael这样的男人,但为什么不试着自己去做Michael呢?神爱我们每一个人,在他眼中我们都是他最完美的作品。可这完美的作品为什么到了婚姻中就不完美,甚至丑陋起来了呢?原来恋爱时的优点为什么到婚姻中全成了缺点,甚至污点了呢?我做了二十多年的基督徒,到现在才真正明白圣经中说的爱是什么。哥林多前书第13章对爱做了最终的诠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里的爱都是理性的,而非感性的。情窦初开时相信爱是感性的无可厚非,但若经历了恋爱和婚姻之后仍相信爱是感性的,必然无法得到长久的真正的爱。人的感觉是那样的短暂,不稳定和不专一,怎能和神给我们付出的爱,牺牲的爱和无条件的爱相比。在婚姻中要学会从感性的爱过渡到理性的爱,从人的眼光过渡到神的眼光。这大概不是我总结出来的婚姻秘诀,每个人可能都会经历到。刚结婚时以为只要有最初的爱就可以天长地久,却发现原来婚姻才是我们一生要经营的事业和学习的功课。我因为没有很多时间,所以经常随身带着这本书,有一点空闲就拿出来读。有一天和几个家长在等女儿上中文课时,一个妈妈问我读什么书,我立刻大力推荐,说自己才读了一半已经开始对老公好一点了,立刻几个爸爸围了上来。想想我们的老公也真可怜,连妻子的温柔体贴都成了奢侈品。我们很容易宽容别人,却不原谅自己的爱人;我们对周围的人和颜悦色,却对自己的丈夫横眉冷对;我们可以给陌生人关爱,却对枕边人视而不见。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神给我们的总是最好的和最完美的。相信这一点就会使我们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Michael正是这样一个敬虔的基督徒,他把Angle当成神送给他的礼物,而不是像paul一样认定她当过妓女就永是妓女。而paul也最终明白,他怎样看Angle其实正是他怎样看自己。
我们可能永远也不能像Michael那样来爱,但至少心中都会有一个Michael和我们的老我争战。同样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一个Angel。虽然我们没有她那样的坎坷经历,但一样经历过心灵破碎,自轻自贱,同样需要医治和救赎。Michael用爱给Angel指明了救赎之路,但他明白他不是上帝,Angel需要靠自己走上这条路。所以当Angel第三次逃跑后他没有去找她,而是等她回来。而Angel的三次逃离,就是她三个阶梯的自我救赎。Angel第一次逃离是想要得到物质上的自由,她以为去要回自己做妓女赚来的金子,就可以使她摆脱一切男人;第二次逃离是想要得到精神上的自由,她发现自己爱上了Michael,而害怕被爱伤害;第三次逃离是想要得到灵魂的自由,她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舍己的爱,要成全Michael一个更完整的家。最后,Angel回到Michael身旁,告诉他我的名字叫Sarah,她终于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一次一次逃离神的恩典,以为靠自己就能找到生命的答案。千疮百孔后才发现原来答案神早已放在我们身边,只有爱才能使我们得自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都需要救赎,有时我们可能成为别人的救赎,有时别人又成为我们的救赎,但救赎的最终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神的爱。
人的爱是有限的,是会枯竭的,需要不时的补给。所以我知道我还会第二遍,或第三遍地读这本书。

相信《《谁杀了我的奶牛》 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谁动了我脑中的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