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学会孤独的读后感 > 地图 > 学会孤独的读后感

学会孤独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安庆:我相信写作的孤独。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或许"安庆:我相信写作的孤独"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每当写完一篇小说时我会忽然孤独。和我的心灵对话、在我的小说中驰骋的人物似乎离我远去,尽管我还会细细地审视他们,但充满激情的融洽还是疏淡了。我是多么想和我的主人公拥抱,和他们休戚相共,永不分离。然而,不可能,写作者永远有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有另一批主人公在等待着他们。从这一点来说作家是见异思迁的,他要去观照他(她)的另一群充满激情的人物,去观照他或她的另一个情人。也许这就是作家的使命,写作者的目标永远不会停止,永远把自己逼在一条孤独向前的路上,这种见异思迁是应该被原谅的。我们常说到作家的创造力,作家必须走近另一个等待他的人群,和他们对话,和他们谋划着怎样生活,怎样安排自己的柴米油盐,去了解他们的世态人情,用炽热的情怀、滚烫的语言、流畅的叙述、独特的视角、浓厚的的氛围去铺排另一批人的人生和生活走向。作家永远在旅行的途中,他们疲于奔命而又乐此不疲,充满激情,经历着一次次和主人公告别的孤独。
其实,一个作者的真正孤独并不在这里,真正的孤独应该在奔波之前或者奔波的途中,在他对生活的深层思考、对创造的煎熬之中。因为他要创造一个独立的环境,一个特立独行的主人公,一个能渗透到人性深处的命题,而且又要把这些融入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中。这是一个有难度的工作,作家简直要搅尽脑汁、苦心孤诣,而且必须在每一场拼搏中竭尽全力。作家,永远都是一个带着企望的人,带着对自己作品的企望、对创造的场景和主人公的企望,甚至对读者的企望。
一个真正追求灵魂和精神写作的人不追求市场,那他的孤独就更深。这种拒绝是一种代价,作家在这个社会中会失去很多支持,他的坚守往往充满了艰辛。追求常态的生活是每一个人的理想,然而,作家最后拒绝了诱惑,抚平了汹涌而上的痛苦,他不会毁掉自己的坚守。作家的内心是高远的,这种高远使他回到平静之中。优秀的作品往往就诞生在孤独之中,多年以后当他再回眸自己的创造,他的内心是多么幸福。
伴随孤独的还有写作的疼痛、禅悟的疼痛、生活的疼痛、写作之前之中之后的疼痛。一个内心没有疼痛的人不会产生创作的激情,不会激起内心的波澜,不会产生更深的思考。一个不把自己的心放进创作中的作者写不出带有激情和温度的作品,而疼痛和温度来自作家灵魂的深处。我不相信游离于激情、内心之外的创作,疼痛来自一个作家的良知,来自他对生活对创作的思考。这种疼痛使他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更思考人性。我始终认为生活、人生、人性是创作的三个层次,而每一个层次都带着作家的痛。疼痛,避免了一个作家的浅薄。
一个疼痛的人怎么会不孤独?至少我知道,我写作是因为我还有孤独。当我爱不释手地爱上一篇或读完一篇小说时,我首先相信这个作家是一个内心有疼痛的人,是一个常常孤独的作家,我体验到了小说的温度。疼痛和孤独成就了作家和作品的深度。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1500字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1500字:

读这本书,奶茶只有一杯,冷冷热热,醇醇淡淡,全在一杯里。

周末带小儿图书馆读书,无意中翻看到这本书。读后收获很多,也有很多惊喜,于我眼下的生活有很多的指导意义。也很有幸能读到这本书,有幸走进刘若英的精神世界。

一个人身上会有很多标记,却又不停转移,如同季节轮换,看起来周而复始,其实春有一春的花,凋零和生长层层累积出现在的样子。自己很难知道,别人用目光雕琢出来的你,如今是什么容颜。一刀痕迹,一个谜语。当下不是真相,全部才是事实。没什么刻意抛弃你,好比没什么刻意挽留你。面对镜子,望见现在的你。但在时间长廊中,每个路口停步的你,无数的你贯穿到尾声,故事像潮水般传递。最后一朵浪,依然带着第一朵推力。

我喜欢刘若英,不是她某个阶段,而是整场花开的过程。一般的观念里,“孤独”这个字让我们联想到悲伤、无奈、无助等的负面情绪。然而温尼科特所讲的自在独处,特别是在别人面前还是可以留在自己的孤独里的能力,反而是一个人情感高度成熟的指标。灵修大师曾说:“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这话听起来挺吊诡,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既存的事实:只有那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个人的内心的最深处。

有时独处的人会选择性的将苦恼的事,选择性的不说,宁可跟自己对话,试着自己找答案。自问自答,跟自己聊天,也是一种乐趣。

一个人旅行,是独处比较好的方式。它可以让你短暂的抽离现有的生活。享受孤独,叔本华曾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言下之意他非常享受孤独,认为唯有孤独可以带来精彩与伟大。

我讨厌搬家,这点与奶茶非常相像。每次出差,我都会把外面东西搬回家里。那对我来说也许是短期的“工作完结“。然后在家里,重新打包整装,准备再出发,从这个角度,家又是“工作的起点”。这些过程很重要。所以即使只是能回家呆几个小时后又再出发,我依然会选择回家。

独处是一种状态,有时只有周边没有人类的存在,才会感觉到自在。当你发现你是孤独的时候,反而是种很好的状态,孤独可以让你更强壮。可以自在处在孤独里,绝对一种幸福。即使在网络上发言或朋友圈发文还是得谨慎才行。这不只是保有自我,也是相处的一种尊重。

有人说:网络时代的好处就是,一瞬而过的讯息,大家都学会快速遗忘,反正很多事谁记得谁痛苦。就算实情可能是这样,我还是相信,这世界上发生过的事情就是会永远存在。一般人健不健忘与事情是否存在无关。随着网络与智能手机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可以用来沟通的桥梁越来越多样化。但我并不认为,人跟人的关系因此变得更亲近更美好。现在生活中,只要离开网络与社群,某种程度就是一种独处。网络时代的今天,不可否认。

微博、微信等通讯软件已经成为我们交友的很大一部分。但你是否有感觉经常和屏幕对方的陌生人很亲密,却和同你一起晚餐的人反而比较疏离呢。这挺可悲的!学习独处,或许对这情况有所改善。独处时将与世界的联动降到最低,但并未放纵自己的想象与思考停滞。而是不被多余且杂乱的讯息所牵制。我同意这个观点,独处时必须意识到自己,才能够享受随之而来的自由或寂寞。大部分的人的独处,意味着自由。不需从众,可以自我。真正的自由是思想上的自由!

在一个被赋予的独处空间里,我们决定做什么,或许也接近我们面对自己时的态度。能够品味独处的美好,在我看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件事。

我总爱怀旧,也发现很很多人喜欢怀旧。然而现在就是未来到过去,也许我该更加珍惜当下,而不是一直缅怀过去。希望老了以后,“怀旧”现在的自己,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你好,现在、过去、未来。”作者:David天涯

读《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有感


读《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有感(一)

加入书社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时间里,我欣赏了许多书籍,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喝"了些心灵鸡汤,也得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我前行。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好的书籍的确能够使我们进步。它给我们传播知识,教会我们许多道理,开阔我们的眼界。下面就谈谈我看完书之后的感受吧。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我是一个内心孤独的人。在上了高中之后,我感到一片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未来又会怎样。孤独是一个明确答案的名词,是多种情绪的化身,是一个人必须要面对的许多事。正在经历的孤独,我们称之为迷茫。经过的那些孤独,我们称之为成长。

书中第一章讲的是情谊孤独。看到这,我不禁回想起我曾经以为关系很好的朋友。有的因为搬家而离去,有的在毕业后或中途去了别的学校。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渐渐地没有了他们的消息,失去了联系。就这样,我身边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以前玩的要好的朋友,现在也因很少联系而淡了交情。我们都因失去或错过某些人而失落。可是要知道,虽然每个人最初都以人形出现在我们面前,可缘分一尽,有些人就只能化为相片、文字,或只留下一个名字。他们心有余,力不济,却也能相伴到老。

在进入高中阶段,成绩一直不怎么理想,也很难适应高中学习,曾经有好几次对学习感到绝望,以至于想要放弃学习。在拿到这本书以后,看到这样一段话:"当对事情感到绝望时,你可以放弃对他人的信任,可以放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放弃对结果的企盼,唯独不能放弃内心的平静。只有回归平静,甘于寂寞,不怕烦躁,才能重新听回自己的心跳声。无论你未来身处混沌还是迷途,保持自在安宁是破除任何困局的最大武器。"在看完这里之后,我明白了看不清未来,就把握好现在。于是在往后的日子里,我渐渐地学会了用平淡心去看待事情,保持内心的平静,保持自在安宁。

这就是我对这本的一些感受,很感谢我能够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感谢领队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一个读书条件,谢谢你们。最后我想说:"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努力学习,以后去探索这个有着太多新鲜事的世界。"

读《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有感(二)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那时候小编还在上高二,无疑是人生第一个极为孤独,极为迷茫的时候,书名很奇特,有点高冷,哈哈,可孤独为什么还是虽败犹荣呢?所以我决定读完它,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带着好奇心看完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才对"孤独"这个词有了另外一种看法。

也许现在的你和去年的我一样,仍然是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然而你却能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很多人离开另外一个人,就没有自己。而你却一个人,度过了这些所有,这就是《你的孤独 虽败犹荣》。他是一位成功人士写下的,他叫刘同,他的每个故事,都没有用煽情的语言来赢取大家的同情,而是用了每种形式,讲述了内心的孤独。每一次用最平凡的故事告诉我们,孤独不是失败,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接受孤独。

在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分清心里的每种感受,正如刘同老师所说,有一种孤独是闭上眼就能回忆起的温度、对话、举动、细节,睁开眼却感觉它们从没发生过一样。或许在孤独的路上,我们会摔倒,我们会感到孤单,也许会和我一样,有时会泪流满面,也会遍体鳞伤,没人安慰,但是当风景出现在山峰转角的时候,一切都豁然开朗,我们会感谢孤独。孤独是独行,是一路的独行。那些不能对别人说起的话语,无法与别人分享的快乐,那些不可让别人知道的思念,也许正是我们成长中彻彻底底的孤独。

曾经我会认为:孤独是世界上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但现在我会认为:孤独并不是世界上最痛苦的心里煎熬,反而是一种享受,是另外一种收获,你不需要跟随或为了讨好别人,而去承受一些你不喜欢的,可以自由的享受独立带来的愉悦。"只有正在经历的孤独,我们才称之为迷茫,而经历过的那些孤独,我们却称之为成长"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会感激当初一个人度过的孤独——它给予你的力量。当然刘同老师也告诉我们,孤独是一种温暖,因为它可以使我们静下心来回忆过往,想念曾经我们不曾感谢过的朋友,是他们造就了今天坚强独立的我们。用我们的智慧、热情和善良去努力工作,努力读书,努力与人为善,努力为这个社会奉献一点点的善良,努力为你的梦想奔波。当你能用最热情的爱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时,你也就不再感到孤独了。我们为的就是不想像刘同老师书上所讲的一样:"还没年轻,就老了;还没成功,就失败了;还没绽放,就凋谢了;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日子就在这样的叹息中渐渐消磨殆尽。"

其实很喜欢这句话"一个人怕孤独,两个人怕辜负".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人,与世无争,更希望和一些人的关系像平行线,一辈子相守相望。因为怕耐不住寂寞,冲动而成了相交线,在一个相交点尽情的拥抱,从此便离得越来越远,再也不相见。有些人这辈子已经无法相遇,有些人不知这辈子,我们是否还能再相遇,但要记得,我们曾经见过。伤都是别人给的,但痛都是自己好的。时间和自己才是伤口愈合的良药。放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放弃最坏的结果便是重燃斗志的可能性为零。一件事可以暂时不做,但不要彻底放弃,而从内心否定自己。只要你不放弃,谁也无法对你判定人生结局。

感谢遇见!感谢有你。

读《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有感(三)

和孤独和解

蔡庆玉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网上发行销售的7小时内,拿下亚马逊总榜第一,预售榜第一,飚升榜第一,全榜单第一的成绩。作者刘同,光线传媒电视事业部副总裁,青年作者。历历任《中国娱乐报道》《最佳现场》等多档王牌娱乐节目总监。曾出版百万级畅销书《谁的青春不迷茫》,获2013年第八届中国作家榜年度最佳励志书。2012年以来,刘同在清华,北大,中传,武大等百所高校进行校园宣讲,每场爆满,一票难求。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聘为"青年榜样".

尽管该书的战绩赫赫,作者牛气冲天,但说实话,这本书我看了三个月,竟是不能静下心来完整地读完,也就是说其实我是没有看完这本书的,但今天却要写读后感。

之所以读不下去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身份、背景,他所叙述的33个故事历程离我的生活都甚是遥远,甚至发挥我的联想都不及想象。二是叙述方式,不知为什么,这种断片式的富有青春气息的文字,读起来有点费劲,作者自有体悟的隐秘感,也使我困顿。

尽管如此,但书中的有些点还是get到我了,比如孤独。我选择在今天——中国的情人节,写这个话题,似乎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其实不然。

孤独给人的力量_《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孤独给人的力量_《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五月下旬,恰逢中国图书网图书推荐与折扣购买活动,想着许久没有纸质图书阅读,便一个人开始选择书籍购买。而以前友人推荐过的《百年孤独》印入我的眼帘,“孤独”二字格外的让我有阅读的冲动。于是毫不犹豫的加入购物车,在拿到这本书之后,我便在第一时间好好享受阅读。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作的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在书中,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_布恩迪亚家族。他们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从小就孤独,冷漠。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的沮丧,他们又以不同的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正如书中所说:“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归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百年孤独》的叙述方式极其得吸引我不断的深入。让我想起了以前高中语文教材中卡夫卡的《变形记》。同样是结合魔幻与现实的作品,《百年孤独》也有着因果不对称的叙事手法,小说中很多不合常理的,像梦一般的情节,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相冲突,展现了一个惊奇的世界。小说中不仅有现实和历史,马尔克斯还结合了很多古老神话与民间传说,作者往往以非常平淡的叙述口吻讲出一些光怪陆离的故事。

但即使明知是虚幻的世界,书中的孤独还是让我感觉得很真实。孤独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如何抵抗,有时总会到来。但是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挫败时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更好认清自己,那就是孤独。读后感.

如果在看完这些后,你产生了对本书的兴趣,我有一点小小的阅读建议:第一遍读《百年孤独》最好一口气读完,时间越短越好,最好浓缩到一天。不要试着记住那些人名,不要深思,不要怀疑,不要问为什么有人会随着风飞走,不要问失眠症为什么会传染。读完合上书本,你会为这些瑰丽的想象震撼得久久不能忘怀。作者:龙广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0字-重复的孤独,不复还的时间


记不清,是第几次看《百年孤独》了,可能有三次,以前不理解孤独,或是没时机去感受孤独,也可以说是没心智体会孤独。从一个人的孤独到一个民族的孤独,从一个国家到一个洲的孤独,从一个人到一亿人的孤独,从一天到一百年的孤独,每一个孤独都不一样,每一个孤独都值得去理解,面对反复上演的历史故事,是活着和死去的人的孤独,也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看到的孤独。

每一本名著,都有一个情绪的入口,当读者模糊感知这类情绪入口时,看书时会有真相大白的感觉,因为人心相通,作者是人群里的敏锐感知者,能写出共同的思绪与情感,将读者从徘徊的情绪入口,带入一片开阔平原,让读者感知到陌生又完整的情绪,而不用独自做困兽之斗,即便平原后面还有山丘,即便收获的可能是孤独,这是名著值得重复看的缘由,越过一座山丘,是《百年孤独》的收获。

就个人而言,年初看了《 现代拉丁美洲》,这是一本介绍拉丁美洲历史发展的学术著作,讲的都是真事真历史,是关于5.8亿拉美人的千年孤独,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的玛雅人到16世纪消失的印加帝国,从土著、殖民、独立、混血、民主、战争,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人与政治、新生与死亡、进步与荒谬、伟大与残酷、爱与孤独。这书描述的主要事件,让人联想到背后无数的人和情绪。这书可能很好的牵连了一个再次读《百年孤独》的情绪入口,也有可能是已有的情绪引导自己去看这类书。

说完题外话,回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不敢说看懂多少,只是试图说看到了什么,或者通过《百年孤独》感知和思考到什么,或试图看清让人迷惑的孤独,或明白拒绝与回避孤独的枉然,或理解每个人孤独的真切与通感,或看到历史的反复与群体的无知,或看懂政治和战争的荒谬,或看到发展与文明的冲突。希望见孤独而不惧,见荒诞而不惊,见百年如水流逝,愿时间不再反复。

《百年孤独》的上校家族在百年间的盛衰荣辱,是一段拉丁美洲民族的浓缩历史,现在的拉丁美洲是在近代几百年逐渐形成的,将通过复述书中上校家族的人物和故事,试图看到拉丁美洲的历史境遇,拆分这数百年的历史,以安抚书中绕梁三日的孤独。将以上校为中心,讲述上校的父亲,上校的母亲,上校本人,上校的妻儿,每一段配一个小标题。

一、上校的父亲:当农业面对工业,不只是降维打击。

上校的父亲,就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简称布恩迪亚),带着一群年轻人离开故土,向着入海口迁徙,在一处原始森林里建立了马孔多村,就是这个和地球村齐名的魔幻村。布恩迪亚是因被人嘲笑老婆是处女,为了尊严(后来上校也因此发动战争)在决斗中把对方杀死了,为了躲避死者的阴魂不散和良心的谴责,选择了迁移,在这新村庄里布恩迪亚是年轻的族长,指导人民播种、教育小孩、饲养牲畜到修建房屋,马孔多农业和人口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布恩迪亚的个人进取心。

马孔多的建立与成长,在闭塞的内陆时期,是一个完美的农业拓荒和建村典范,但这种宁静的日子并不长久,不久异域的吉普赛人梅尔吉亚德斯循着鸟叫声来了,带来了稀奇古怪的发明:冰块、磁铁、望远镜和假牙等,这都是工业文明的科学结晶。一个农业村庄的年轻族长,即便再有雄心和壮志,再聪明与坚韧,当面对扑面而来的现代科学,只剩目瞪口呆和手足无措,随之而来的拉丁文、英文、法文书籍,那不是面对降维打击的冲击,更多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无知。

不管是外界的科学还是文化,村长面对的都是一个十足的溃败,没有任何一个族长或者酋长,个人能全面理解和运用这些文明的结晶。一个世代务农的天才,和一个民智开放并积累成长的凡人相对比,天才的局限和凡人的聪敏,他们其实对比的不是智商,而是先辈数百年的愚昧与智慧,一个是永恒的地平线,一个是不断上扬的学习曲线。沮丧的年轻布恩迪亚族长,面对眼前的荒唐与远方的文明,想到的唯一出路就是再次迁徙,迁到一个接近科学的异域,但上校的母亲站出来反对,因为门外已经站着二个孩子,忘了你那些疯狂的新鲜玩意儿,还是管管你的孩子吧,布恩迪亚没能解开魔咒,是带着困顿而继续孤独生存。

布恩迪亚的迁移和英国清教迁北美有点类似,美洲当时还有上亿的原住民,这群人过着最原始的农牧生活,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他们已经在此生活数千年,但是美洲大陆一经发现,在黄金的诱惑下而来的欧洲人,带来了殖民、天花、猎枪与杀戮,土著的弓箭与殖民者的步枪大炮,印加帝国的原始与欧洲的庞大王朝 ,土著人口必然遭遇急剧下降,所剩不多的土著为躲避瘟疫而向深山迁徙,但离科学的距离又越来越远,同时殖民者和新拉美人在整个大陆遍地开花,科技、农业、工业、文化、艺术、混血,让美洲大陆在几百年完全换了天。这些原始农牧民面对先进的工业殖民者,不只是降维打击,迁移并不能逃避科学,布恩迪亚为了后代,直面无法拒绝的冲击,孤独的思索科学的入口阶梯。

二、上校的母亲:伟大的土地,哺育勇敢的人。

上校的母亲,就是书里的乌尔苏拉,虽然身材娇小,但活力充沛又意志坚定,不逊于任何人的勤劳。她丈夫布恩迪亚为了维护尊严,可以与人决斗,她为了维护男人的尊严,可以勇敢的放弃自己的恐惧(怕生个有尾巴的孩子),也没人知道她活了几百岁,最后在她死后不久,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也消失了,就像没有土地的民族,只剩流浪与漂泊。

书里有她很多的小细节与故事,第一个是她制作糖果售卖,养活了全家并大兴土木,从欧洲买入了最时髦的家具与乐器,这些时髦的西洋乐器与娱乐,娱乐生活同时也愚弄了年轻人,上校的二个妹妹就因一个帅气的钢琴师动情,而彼此诅咒。伴随着长辈的简单套用与后辈的误用和荒谬,乌尔苏拉和他丈夫对外界文明的崇拜与向往,有点异曲同工,只不过布恩迪亚更加偏向理论与思辨,而乌尔苏拉更直接的实物与利用,以为买来的欧洲的艺术品与装饰,就能带来文艺复兴与自由爱情,她也没想到带来的是嫉妒与诅咒,一个妹妹完成了编制寿衣的行为艺术,另一个走向私奔的决裂,在新潮观念的冲击下,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无可避免的受到冲击,钢琴没带来艺术与审美,爱情与自由也不可能在荒芜之地开花。

第二个是乌尔苏拉在广场组织孙子的独裁,这有真实的阿根廷五月广场母亲,就是母亲们集体走出家门,寻找失散和失去控制的儿孙,同时通过集会行为对抗军事独裁与滥用武力。年轻人的热血与暴力,在年迈的祖母面前就成了瞎胡闹,孙辈的横冲直闯与冒失,在上校的母亲眼里都是一个样。

第三个是乌尔苏拉保守三个石雕秘密,这三个石雕里全是金币,是上校在起义过程中有人莫名送来寄存,结果战后一直没人认领,但乌尔苏拉一直在寻找寄存者,并在领死前也没告诉家人金币的埋藏地,后来上校的儿子在家里到处挖都没找到,反而是在一场大雨冲刷后露出了出来。关于金币,历史里印加帝国就是因为全用金子做皇宫装饰,引起西班牙殖民者的垂涎欲滴,更有充足的动力与动机,用尽阴谋去消灭印加帝国,直接原因当然是金币。无处所说的怀璧其罪,而拉美的波托西大银矿则是后来被西班牙发掘,成了世界最大的银矿,间接导致清朝的白银帝国通货膨胀到破产,还导致了西班牙和英国的海战,这是拉美真实的历史。没人知道地下埋藏了黄金还是石油,但怎么使用这些资源,则会给子孙带来完全不同的命运,在委内瑞拉,石油被称为恶魔的排泄物,引诱了一群又一群的恶魔,给当地人带来魔咒般的孤独。

乌尔苏拉就像这广袤的土地,繁衍和养育了一切的生灵,包容了无数的冲突与动荡,默默承受着周而复始的苦难与罪恶。但同时无法回避的是原始的淳朴与勤劳,并不能根本改变后代的落后与愚昧。没有繁衍根本就没有故事可言,但如果没有改变与进步,生命的繁衍,未必不是一个循环的孤独。

三、上校:自尊与反抗,革命与理想。

要说百年孤独的知名人物,想必就是这个奥雷里亚诺上校,为了父辈创建的马孔多的权利,拒绝刷政府统一的颜色,为了维护自由的选择,毅然加入了自由党,并带领建村元老的后辈参加了内战,上校在战争中屡战屡败,革命没有成功,他也被迫在合议上签了字,也拒绝了保守派政府的授勋。结果战后老兵待遇没解决,他想再次发动起义时,已无人响应,而他的十几个私生子却一个一个被赶尽杀绝。上校最后在家里闭门不出,重复的制作小金鱼,了却残生,反抗与战争并没有给他找到一条通往光明之路,此刻的他像极了父亲,不得不步入无法拒绝的孤独之路。

《安庆:我相信写作的孤独》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学会孤独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上一篇:书摘几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