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张爱玲有感 > 地图 > 读张爱玲有感

读张爱玲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有感3000字。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有感3000字”,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有感3000字:

有人称“这是张爱玲最为深知的人生素材,是其浓缩毕生心血的巅峰杰作”。曾看到过《小团圆》的只言片语介绍,最近买了套张爱玲的文集,其中有这本,才打开看,想了解她生平的更多故事。

张爱玲本人说: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而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得是云里雾里,几次是看不下去,想要放弃它。但想着曾对外说要写下读后感,再说这可是一代才女的传奇一生啊!书中的女主角九莉就是张爱玲的原型,邵之雍是胡兰成,比比是张爱玲好友焱樱,九莉从小过继给大爷家,因此喊自己父母为二叔、二婶。

《小团圆》书里的前两章都是作者对他们家族的描写,人物名字繁多,辈分错杂,让人怀疑张爱玲怎么会写出如此杂乱无章的小说,同她其他作品有很大不同。

大量倒叙、插叙,意识流的写法。书的一半内容都是写她自己的成长环境,她的家人和亲戚间的锁事,后面才写到九莉和邵之雍的恋情,他们第一次相见就聊了5个小时。

那时的九莉正值最好的年华22岁,而邵之雍是37岁的情场老手,他非常欣赏九莉的文学才华,可谓一见倾心。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个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内敛女孩,曾亲眼目睹父亲追着姨太太打吗咖,看他们一起抽大烟……造成了她的心理阴影,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安全感严重缺失。

因而当九莉遇见欣赏她,懂她的男性时,毫无保留地付出了全部的热情。书中的九莉是个非传统,大胆的女孩儿,很快和邵之雍乳胶似漆,拥抱接吻发生关系。有段情节,邵之雍问九莉,你怎么像很有经验?

九莉回答,都是跟电影上学的。她母亲和姑姑都是新时代女性思想,爱自由独立,姑嫂曾一起去西方留学。九莉母亲是位大美女,有无数的情人,堕胎多次,在那个年代这是有多前卫。

九莉说自己22岁了,写过无数爱情故事,还没有谈过恋爱,叫人知道了不好。就在这样的状态下,邵之雍(胡兰成)闯入了她的生活,九莉性格内向,爱离群索居,不轻易见人。

邵之雍无意中在杂志上看到九莉(张爱玲)的文字,大为惊叹。随即找主编打听张的住址。尤其是在下一期杂志上又看到张的照片,更坚定非见不可的信念。

一场倾世之恋就这样拉开序幕,只是好景不长,胡兰城又开始花心。一年里和两个不同的人发生感情和肉体关系,并毫不掩饰地在张的面前夸赞,显示自己的魅力。

胡兰成不会放过生命中任何出现和可以靠近的女性,一生风流无数。他爱时也是真的爱了,但不会长情于一个人。总是以多情开始,薄情结束。记得曾有文章写道,胡兰成生命中的每个女人最后因他都没有好下场。他为了与九莉在一起,登报与两任妻子离婚。

九莉当时的心情是狂喜的,有爱、有承诺、有行动,最主要还有懂得。她开心地向姑姑说起,姑姑说,只怕他将来也会这样对你的。第一次恋爱,遇见的是情场高手,同是作家,九莉崇拜他的才情与博学。从小缺爱的人会容易喜欢年长的,九莉就这样掉入了邵之雍的温柔陷阱。

这场爱情于她是情劫,是灾难,是罂粟花。九莉是拿整个生命去爱,而邵之雍只是随意拿点。我在想,张爱玲一个名门之后的妙龄女子,名震文坛,当她和一个人品不好,有家室且情史丰富,帮汪卫政府做事的汉奸恋爱时,为何刚开始就没有人反对,她的母亲,她的姑姑,她的父亲都没有人阻挡吗?

还是因为她的家庭特殊,她母亲和姑姑都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女性,热爱民主自由,或是没有人能管得住她?换成别人家,压根不会靠近胡兰成,比如林徽因这类女子。

九莉在快30岁时在笔记本上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看到最后,愈加为九莉(张爱玲)心痛,她从小早熟早慧。同时,她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格,甚至有病态的感觉。少时,九莉(张爱玲)的父母离婚,她写自己的心情是高兴的,好像家里出了个科学家般光荣。那个年代离婚是个大新闻,肯定备受舆论指责,而张爱玲那么小却就是有和常人不一样的观点。令人心惊。

18岁,张爱玲在《我的天才梦》末尾写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衣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真是语不惊人誓不休。

23岁,在和邵之雍恋爱时,她说,我希望战争永远打下去,不要停。战争让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你还要不停。九莉说,我只是想和你永远在一起。

每天死去成千上万的人于她又算得了什么,她更看重的是自我。张爱玲对从小照顾她长大的佣人韩妈评价是,我只是她的事业而已。有天晚上,九莉在写作业,韩妈曾说:今天我在外看到有个叫花子好可怜,给了他两毛钱,韩妈以后也要做叫花子了,说着就哭了起来……

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每天要洗床单被子,伺候他人,但比做叫花子还是好很多。九莉说,韩妈怎么会做叫花子呢,怎么会……

当七八十岁的韩妈辞工回家乡时,九莉写道,两人知道这是永别了,却一滴泪也没有。她也知道,她骗了韩妈,曾说,我长大给你买什么,什么……到最后,她什么也不能给,韩妈临别自己开口问她要了个小箱子。

不过那时的九莉才十几岁,还不能自力更生,也只能这样。

但以张爱玲的薄凉性格。几年后她成名了,也不会去看望在她家做了一辈子佣人的韩妈。书中也没再提,很可能真是做了叫花子,那是个每天都挨饿死人的年代。九莉(张爱玲)对生她供她读书的二婶,也就是母亲。只是这样说,我是她的感情投资,她只不过是老了想有个依靠。

当她出书赚钱后,还她母亲二两黄金,从此不相欠,她母亲伤心得直抹泪,九莉却很坦然。她母亲晚年在欧洲临终前,去信表示很想见张爱玲最后一面,张却都不让她如愿。

在《小团圆》里张爱玲还写到,我是不会要孩子的,哪怕是有钱,有人照料,我怕我会报复孩子。

看到这句,真是让人毛骨悚然。是的,她母亲曾自己和姑姑出国,把她丢在家里,但到底是生她了,是亲生母亲啊!也不断寄钱写信她,鼓励她读书,一心栽培她,张爱玲享受了最好的教育,学习钢琴,绘画,她的成就也离不开她母亲。

为什么张爱玲总用自己的心意把别人揣渡得那么坏。不去体谅别人。总是淡忘了别人的好,牢记住别人的不足之处。

虽然她不肯见她母亲临死最后一面,但她母亲把古董家产变卖后的遗产,托人全寄给张爱玲。在《小团圆》这部小说里,张大量地写了他们大家庭的各种锁事,甚至还有不伦之恋,如果当初没有好友宋淇夫妇的劝说。

这本书早在1976年就已出版,而她书中很多亲人隐私就这样公布于世,那时他们都还活着,张爱玲真的是个心狠的人啊!

也可以说,张爱玲的名门之后出身,她的悲剧性格,她和汉奸那场轰轰烈烈的恋情,成就了她的作品,她的传奇人生,她的文学才华,让她留名于世。

但是她完全可以对人,对自己都宽容点,不用让自己终生陷入痛苦的境地。坚决要还她母亲钱时,她似乎诅咒般地说,反正自己将来也是没好下场的。是的,她的确是孤苦终老,甚至死后好多天才被人发现,悲催。

张爱玲如她所愿,早早成名了,但结果却并不那么痛快。若不是那么早出名,他可能过得幸福一些,也许遇不见胡兰成。

《小团圆》里的九莉打胎了一个四个多月的男婴。假如,她最先遇上的恋人是导演燕山,一个是导演,一个是小说编剧,多好。燕山比九莉只大几岁,看起来甚至更年轻。

那么九莉的情感路要顺利得多,至少不会造成那么大的伤害。燕山曾对九莉说,邵之雍有支配你的能力,你好像喜欢年老的。但他有时听不懂九莉说的话,觉得高深莫测。九莉更无法像爱邵之雍那样爱他。

他知道九莉子宫受损,还有来自家庭的压力,最终和另一个女孩结婚。《小团圆》里的结局写到,她并不后悔与燕山那短暂的恋情,如果不是燕山,她不知道自己怎么渡过那段时间。

张爱玲所说过的很多话最后都是一语成谶了,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她晚年,每天怀疑房间里有虱子,似乎是有幻想症,到处搬家,一年要搬上百次家,也不希望有人找见她。

小说的最后一段。九莉做了个梦,梦见她和邵之雍在一起,还有好几个孩子。那可能是张爱玲内心的渴望,是她不死的梦。

一场恋爱影响了她大半生,一起萎谢的还有她那惊世骇俗的才华。性格决定命运,执念太深、放不下、自我、凉薄,落得一生清冷。或许天才总是有他的怪癖,一切都是命!作者:齐帆齐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张爱玲传记有感


苦涩-爱玲

一个名叫小煐的小姑娘,要上学接受新式教育,填写入学证时,母亲想给重取一个名字,取什么呢?当时正与父亲矛盾重重而烦恼不已,“烦恼”英文ailing,谐音汉字“爱玲”,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由此产生,它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不料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

她出身名门,家族显赫,有着贵族血统,她的曾外祖父李鸿章官至文化殿大学士,祖父张佩纶平民才子出身,是晚清著名的御史。她本生活优裕,锦衣玉食。父亲和母亲这对儿人们眼中门当户对,郎才女貌,金童玉女式的婚姻也似乎应给她带来公主式的幸福。可是,这个大家庭中的千金小姐却有一个充盈着寂寞、孤苦、无依,缺失爱的童年。

父亲张廷重,幼年丧父,其母秉承诗书传家之训严厉教育儿子,少年苦读,但社会的巨大变动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科举考试的取消让这个官宦子弟茫然无路,遗少的生活空虚无聊。母亲黄素琼(后改名黄逸梵),大家闺秀,耳濡目染新时代的新风尚,是一个独立,追求自由、进步的封建官宦家庭走出来的时代新女性,于是,观点立场的截然不同使他们无法达成共识,矛盾逐渐加深,以至母亲愤而出国远游,一去就是四年,那年爱玲才四岁。

四岁时的小爱玲对母亲还没有多少印象就又离别了母亲,苦闷无聊的父亲更多时候是枯坐在烟榻上,一声不吭地抽鸦片,后来又娶姨太太,生活阴闷烦急,家,就像是一潭沉闷的死水。父爱的残缺,继母的刁钻让小爱玲敏感、孤独、忧伤。

八岁那年,母亲从国外回来了,母爱,渴盼而又久违的母爱温暖着爱玲,但是,父母之间立尝观念的差距无可避免地拉大,造成家庭矛盾的一触即发,母亲愤然决然地提出离婚,爱玲企盼的眼神无奈而伤心地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母亲,美丽雍容优雅自强的母亲再也不属于这个家了。

由此我想:所谓的门当户对,不应只是政治地位、经济基础上的相当,更应该是双方在知识层次、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上的趋于一致,这样的“门当户对”才更能使爱情持久。

家庭的压抑阴云一样笼罩在爱玲心中,从孤寂忧伤的童年走入更加敏感忧伤的少年。一次愤然而起的反抗让父亲气极败坏,被幽闭于家中一间闲置的空房中达半年之久,十七岁,如花的年龄被禁闭,无从和外界联系,无人过问死生,大病之中几乎难以保命的她幸而得到姆妈的帮助,成功逃离了牢狱似的家。

高贵独立的母亲收留了她,但离婚后的母亲经济状况一直不甚好,工作的微薄收入让她们生活得很拮据。理智的母亲给她两条路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爱玲选择了后者。她把所有的心思用在了学习上,天生聪慧的爱玲废寝忘食地攻读,成绩颇为优异。

怀揣着梦想——去英国读书,那是母亲曾经生活过的自由的国度。她向往英格兰明媚的天空,向往泰晤士河泛着微波的碧水,向往伦敦大教堂悠远的钟声,还有古朴的大街上缓缓漫步的英国绅士……她想自己还可以像林语堂那样,用英文自如地写作,可以挥洒自己的才情,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可以离家万里,抛开烦恼……

为了这个美丽的异国之梦,她潜下心来好好复习,有了对未来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伟大的目标产生了伟大的动力,青春的爱玲挥洒着自己的汗水,收获着醉人的成功。在日本、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的许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伦敦大学入学考试的远东地区第一名。

二战的爆发,让这名高才生未能如愿去英国读书。1939年,她只能到香港大学以待时机。

虽是人生的一次遗憾,但港大却给了她难得的快乐、幸福时光。

香港大学在香港岛的一座山上,在校园里,远望群山,烟雾中梦幻迷离;俯瞰大海,蓝色的海水不断变幻着色彩;越过海面,新界的山脊隐隐送入眼底……那里气候温暖,飞鸟彩蝶随处可见,奇花异草竞相争妍,蛙鸣蝉唱歌声响亮,整个校园就像是一座景色优美的花园。

港大的阅览室是最让她着迷的地方,沉醉其中的爱玲犹如一个欣喜的孩子,扑向一片广阔的海洋,不亦乐乎。那里有乌木的长台,有层层的书架,有淡淡的书香……每当爱玲轻轻翻动那些厚厚的精装书,或者旧书库里略略有些霉味的书时,就感觉犹如握到了古人瘦骨嶙峋的手,触摸到了古中国一脉滚滚流动的血源,她觉得这脉血缘已流进她的血管里,相伴她一生一世。

港大的爱玲,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成绩门门第一,两年内曾囊括了港大文科的所有奖学金。不仅创造了自己学业上的辉煌,而且结交了她一生的好友——活泼可爱的炎樱,那时的她快乐着,幸福着……

然而,毕竟是战乱年代,1942年12月,日本进攻香港,中断了爱玲埋首书本的寒窗幸福生活。残酷的战争让战乱中的人们思想上虚空和绝望,香港沦陷之后,爱玲和其它同学一起到“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这些经历,影响了她后来创作的风格和内容。这三年,是一个“储备时期”,刻苦攻读带来的知识上的积累,战争带来的生活经历方面的积累,这些将促成她不久后在文坛上的横空出世。

可恨的战争,摧毁了爱玲门门优秀的成绩单,也摧毁了她美丽的英格兰之梦。

1942年初,香港海依旧蔚蓝如昔,但是爱玲要离开了。她与炎樱搭上了回上海的轮船。

回到上海的爱玲开始创作小说,现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称为“哀情巨子”的周瘦鹃先生慧眼识珠,在当时有名的刊物《紫罗兰》上推出了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柯灵也在他主编的《万象》上推出《琉璃瓦》和《连环套》。爱玲如天女散花般地把自己生花妙笔写就的文章抛向各种有影响的杂志,尤其是《杂志》上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些成名作,人们惊讶着,赞叹着,欣赏着……

一系列著作问世,一时洛阳纸贵,张爱玲的大名,一时轰动文坛,风华正茂,让人艳羡,所以她有资格发出感慨: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1942年的爱玲,以其出色的文学才能和耀眼的奇装异服,迅速红遍大上海,这是一位青春妙龄的时髦而又有奇才的女子。

对于感情,更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她曾说过,我一向是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些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和恐惧,完全敬而远之。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她的一个决定了吧,把自己嫁给胡兰成——一个比她大十五岁的中年男人。

胡兰成,寒门才子,也曾雄才大略,有满腹经世之才与入仕之志;也曾豪情万丈,挥斥方遵;他兴趣广泛,开朗健谈,一表人才,高大潇洒,自有一种落拓不羁的名士风流。。

二十三岁的爱玲对于人生尘世是理智、机警、聪明、玲珑的,其文章洞见世事人生,文笔老辣练达。但对政治人生极不敏感,她的情感被这位社会阅历、情感阅历丰富的中年男子所冲击,这种冲击力是巨大的,她深深地迷醉了……

迷醉于他的才气,他的洒脱、他的狂放,他的沉稳,他的善解人意,他的名士派头,他的男人的风情……

可怕的等待_《小团圆》读后感1500字


可怕的等待——读《小团圆》有感1500字

想了许久,也没有能为这次的读后感拟出个题目来,也许是因为不善于读此类作品的缘故吧,从书中浅显地看到些等待的失落与无奈,本想写个“可怕的等待”类似这样的题目,瞬间又觉得有些俗气,索性就不写题目了。

《小团圆》是让人读起来不太舒服的大家之作,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言风格以及过分跳跃的叙事手法,还有一些复杂的人物关系,要不认真阅读肯定会让人觉得身处云雾之中。都说这是张爱玲的自传式小说,看看从前到后的情节倒也真是这样的。

这样的读后感不敢从情节开始写起,只能把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拿出来晒晒。

读完全书,突然之间在脑海中冒出几个词,一个是等待,一个是孤独。

曾国藩有句名言,说“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最好的境界,等到花开全了就要开始凋谢了,月全圆了就开始亏了。作者把书名取作小团圆,实际上一生竟未能团圆,即使在一起也就是断续的聚聚散散,所以只能是小小的团圆了。书中的盛九莉与邵之雍是如此,现实中的张爱玲与胡兰成亦是如此。胡兰成太过于风流成性,邵之雍太过于见异思迁,所以现实中的张爱玲和小说中的盛九莉都吃了不少的苦。细思,凡是有些才情的女子总是会被这样的男子吸引,继而又被伤害,痴痴苦等总等不来一个圆满的结局,一说是用情过深,二来则是有些不太爱惜自己了,所以,同情这个词还是放在远远的一边为好。“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等待是可怕的,认真地等待则更是恐怖而又可怕,能够回忆起的还是学生时代的每一次考试前,对某一门怎么也学不好的课程,等待开考前的不安与无助。那时候的考试是大过天的,现在早已没有那样的感觉,倒是生活中的考验无时不在,每一次考验都像一门没有学好的课程,等待接受考验的心情不安而惨淡。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林志炫的歌,喜欢他声音饱满而有力,像笔法流畅而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听起来毛孔都会舒张。“我眺望远方的山峰,却错过转弯的路口,蓦然回首,才发现你在等我,没离开过。”好的人和事,总是让人推崇艳慕,仿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邵之雍四处流亡窜逃,盛九莉千万里只身去探望,一身蓝布棉袍受尽苦头,等到的回答是“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要选择就是不好……”吴晓波说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何必苦苦等待,换回一个不值得的结局;也不必自欺地告诉自己,“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孤独,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在九莉的身上似乎看不见孤独,虽然那么长的时间独自一人,但言语之中总是不那么太在乎。若走,不去挽留;若来,坦然去接。似乎一直有一种不悲不喜的情绪控制着,多了些时下流行的“佛性”,少了些奋力争取的意思。那天偶然听到一句话,说“事业可以规划,人生不可计划”,仔细想想觉得很有意思,面对事业、工作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用全力去规划,但是面对人生,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几十年,似乎计划起来有些难度,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并不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这是村上春树说的,似乎人们面对孤独都是因为无可奈何。其实,我倒觉得也不全是这样,至少有一段独处的时光也是很不错的,一瞬间把什么都放开了,虽然那只是短暂的假象,但也能在打斗不断的世界里卸去厚重的铠甲、放下沉重的包袱,微微的轻松一点。

这样一本语言变幻、情节跳跃,读起来不太体贴的书,读完之后却令人难得的安静和放松,真是印证了“福祸相依”的道理。团圆圆满自来是“此事古难全”,所以小小团圆一下已经是完美了。作者:文艺小矿工

笔下千秋—读张爱玲先生有感


听说张爱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打从我开始接触文学起,就听说过,但没亲见。世人总是为她开脱,说是因为她的悲。我也为张爱玲却是因为她天才的疏狂。张爱玲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子,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我别无生存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之梦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正如她所说,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却不肯原谅她。
前不久拜读了张爱玲的作品,总觉得她笔下有一种向诗人倾诉的味道。她的笔在高贵中透着凄凉。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愿意承受霍达那在生命消殒时的厚重与坚锐,不愿意在路遥那岁月如诗青春似火的生活里感受人性与人格的下贱与卑微,不愿意在琼瑶那柔情似水的爱情中浪费青春年华,却愿意在张爱玲的社会里施舍同情与眼泪虽然那仅仅实际是奢华和残酷淘涤舔藏在甜蜜中的痛苦。我想这是张爱玲笔下的千秋。
张爱玲的小说里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像是深埋在大西洋海平线下的夕阳,你可以想象,想象在夕阳的余晖中泰坦尼克迎风破浪的豪迈与雄伟,你也可以想象那被夕阳染红的天空是多么的凄美瑰丽。那片片的夹着夕阳余温和光辉的波浪在大西洋正中间为将逝的金黄色的爱情唱着最后的颂歌,你觉得它是多么的荒凉、多么的美啊。可是你只看到被镀红了的天空和镶了金边的大西洋,而那夕阳像火红的幽灵一样,你可以看得到它,却怎么也找它不出来。
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多是一些姨太太,也就是常说的贵夫人。拿现在来说就是那些时髦的小资女人。她不是被压迫着,大多却在压迫的边缘,她被压迫威胁着,她在茫茫人海中颤抖,在无助中绝望,知道最后残存的一点奢望都被整个强大的社会的转盘揉碎!你可以闻到被揉碎的血腥味,你能感受到生命在被践踏着、在被蹂躏着,但是你无能为力。
张爱玲的秘密是朴素的。
像流苏这样一个嫁出去了但又离了婚的豪门女人,为了最后一点点的做人的尊严不得不沦为别人的情妇,直到社会对人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后才回到那属于贵夫人的生活。但是生命也回到了可怕的荒漠,光秃秃的,悲寂而荒凉。她被逼迫着、被驱赶着,同时她也在奋斗着。我们不知道是该愤慨还是该抨击,我们却知道我们该同情,同情那个20世纪30年代的女人。
再像曼桢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其实她要的只是平静的生活和安实的爱情,但是现实却并不那么慷慨。在爱情的大道上,她被那个残酷的社会玩弄、扭曲、蹂躏直到它破碎,但随着那个世道的破碎,她的爱情也在巨变中消逝!
还有,还有许许多多的女人。我常常想张爱玲笔下的男人在代表着什么,她怎么会这样呢?她笔下的男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他的面目都是可憎的。她笔下的女人,无论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她都是讨人怜悯的。难怪有人曾说全天底下所有的好男人都被张爱玲给打杀了!但是我想张爱玲的这种打杀经历岁月的沉淀后在某种意义上是她笔下的千秋。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世人为张爱玲的开脱还在继续着。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的某个角落里,张爱玲笔下的女人依然还活着,依然在繁华的闹市中承受着生命之重,依然在等待着别人施舍同情和眼泪,等待着在生命的奢华中消逝。
笔下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蓦然间,我们静浴在茉莉香片的气息和生命的悲寂中向张爱玲致敬。

读《生死无尽》有感3000字


读《生死无尽》有感3000字:

每一个人类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一步一步地踏在岁月的长河上,一点一点地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发育,更是灵魂的不断升华,直至死亡。没错,我们人类的终点站就是死亡。很多时候,我们常常逃避这个问题,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论未来,谈论国家美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始终会忽略,从某种意义上讲,根本没有所谓的“未来”,我们迈向的,一直是死亡。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受挫的时候,在我们心灵平静下来的时候,在我们仰望浩瀚的星空的时候,我们都深思过:活着是为了什么?死亡之后是什么?有人说,活着是为了梦想,梦想是为了什么?梦想是一种渴望。而渴望是人的一种欲望,是一种灵魂需求。那么再进一步,灵魂为什么要有需求?我想,是为了填补寻求为什么活着而不得的空虚吧!人,总是得要有一种信仰,支撑着他过活。因此,有人说活着为了家人、责任、奉献……

《生死无尽》中讲述的就是余德慧教授对生与死的理解,是他迈入中年心境的散文集。他说,年轻时迷信【科学】,对看不见的【精神】置若寡闻,当时研究的是“没有心的心理学”,那是一种没有血肉的知识游戏,拯救不了生命的烦忧。后来他慢慢转向,开始安静地看人,而这几年他更走近安宁病房去,看尽生死之间的各种故事,对生命、对死亡、对人的心灵状态,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书中,他探寻活着的滋味,也思索善终的真意。他谈童年记忆中的雨声、谈安宁病房中的原住民老人家、谈虚无洪流中的心灵之光、谈潜意识和梦境,他引用卡缪的小说、惠特曼的诗歌、托尔斯泰的散文、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佛学及禅学经典……借此告诉我们:生死之间没有边界,过去和未来也在此刻的瞬间。生命是以“我们”作为起点,而不是“我”。人活着是跟其他人紧紧相依,人的死去,也是朝向更广阔世界的一种皈依与返回。生命宛若似水年华:所有的快乐、悲伤、圆满、缺憾,以及瞬间与永恒。不需要可以拥有什么,重要的是去品尝一切。

读《生死无尽》,与其说像是在与智者说话,不如说是思想汇入了奇妙的海洋,深有感触。就像书中谈及活着的问题:我们不愿意对生命说谎,所以我们必须用一种本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活着。最本真的态度是把“活着”当做问题,而不是理所当然。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后半生还很长,不用着急,每天都虚度着岁月,消磨着时光,似乎对于我们来说,这一辈子依旧是缓慢的时序。这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把死亡当做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仅仅是知道活着。我认为,我们偶尔也需要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对活着提出“濒临”的对策,也就是将生死的界限抹掉,在任何时候的瞬间都能够准确的捕捉到死亡和存活的同时存在。若喜,则生死同喜;若悲,则生死同悲。活着,意味着瞬间生命出现与死亡。此生,真的也许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这一秒我们还存活在所谓的世界上,可能下一秒,我们就是面临死亡,死亡和存活是并存于我们身边的。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在活着里的死亡,太过热切于活着,最后总会被证明是一件蠢事。就像是古代帝王总想寻求永生,千秋万代,最后不过是从云端摔落,跌得遍体鳞伤,虚梦一场,化作一抔黄土罢了。

我们一生中会面临很多次死亡。就如书中讲到,现世的活着,是基因不断组合中,一刹那之间形成的一个暂时现身的东西。我们刚好存在同一个时代,不过是意味着我们彼此曾在此世的相同时间共处,我们有了同一时间的游戏。我们彼此因为机缘而联系在一起,我们恰好在同一时间而存活,因为血缘,即基因的亲近,我们依赖着父母和亲人,因为某种情感的共鸣,我们和其他人有了解不开的丝丝缕缕,因为灵魂的触动,我们会爱上一个人。似乎,我们接受了这个世界规则,不知道是谁灌输进来的,是谁规定了法则,我们得不到答案。我们只是一昧地接受,我们的一生:诞生在世界上,学语言,学走路,学会自理生活,上学,恋爱,工作,结婚,等待死亡。我们似乎绕进了一个怪圈,以至于我们走走停停,看不清终点,看不清世界的本质,把生命锁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沉溺或哀怨,等待一个神明的救赎。

细思,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看了一半的书,有多少买了又不穿的衣服,有多少丢弃在回忆里的悔恨,又多少次曾在寂寥的夜晚忍不住埋进自己的臂弯,止不住心疼地抱住自己……心中仿佛追求着什么,却又空荡荡的;想抓住什么,滑过指缝的却是挽留不住的似流水的无奈。于是,尽管我们常常被一堆物质包围和亲朋好友关心,但依旧感受到了灵魂深处的孤寂。读书笔记每每到这,我们总会分外想珍惜大雨中为我们撑伞的人,帮我们挡住外来物的人,在黑暗中默默抱住自己的人,都自己笑的人,陪自己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自己的人,陪自己哭过的人,在医院陪自己的人,总是以自己为重的人,带自己四处游荡的人,说想念自己的人。我们像是渴望触碰太阳的人,想紧紧地拽住最后一根稻草,企盼着如冬阳般的温暖可以救赎自己整个灵魂的寂寥。不至于彷徨,不至于无措,不至于迷失在人流中。

当某天,我们第一次遇见死亡,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时,不再是影片中寥寥几个片段时,那会是我们第一次看见揭开死亡的面纱。如若,死去的是与我们有着深刻共鸣的亲友,我们会被悲伤和无助淹没,会第一次意识到,死亡,是隔绝灵魂的墙,是如斯可怕的事情,让人可恨又无可奈何。如若,死去的是与我们交际不多的人物,我们会对死亡视而不见,认为不过是世界又减轻了一个人口压力罢了,在葬礼上,我们依旧笑看岁月,谈论下次放假去哪里玩,晚饭吃什么。两种情况相同的是,逝去的人,终将会被我们遗忘。是否真是忘川河的神秘威力,抑或是孟婆的巧思造就?于是给予了我们一个可笑的理由——我们要看向未来,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悲伤里。什么是未来?我们从未拥有过未来,我们拥有的一直只有现在!

人性,或许,本来就是冷漠的代名词。只有在面临自身危险的那一刻,才会真正去碰触,人,不得不死亡的事实吧!我们总是兴味地注视着某些事物:子女、事情、工作或者休闲。每个人总是在某些频道里生活着,一个他愿意驻留的地方,一件他心甘情愿做的事,以及他愿意与之相与的人群。

但是,我们逃避不了自己与自己独处的时间,在某年某天某刻,也许是嗅到一种熟悉的气味,也许是听见同样的台词,也许是经过某个地方,我们仿若脱离了世界的喧嚣,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脚尖延伸至心脏,充斥着自己的感官,唤醒了自己沉寂许久的灵魂,回顾自己走过的时光,恍然如梦。有人曾经比喻过,人生不过是梦一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恍恍惚惚间,有时我们会分不清梦境和现实。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夜梦里,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是堂吉诃德。剥掉堂吉诃德,我们什么都不是。昨晚夜里,梦见我听人们说话。有人说很悲愤,有人说很诚挚。我问,为什么这样说、那样说?人们回答我,如果我不这样说,我就没有我‘这边’的感觉,我‘这边’的世界;如果你不那样说,我就没有‘那边’的感觉、‘那边’的世界。我说话是我的世界。你可以赞美我的话、我的世界;你可以诋毁我的话、我的世界;如果你连诋毁都不愿意,你根本连我存在的世界都不肯承认。你完全没有资格这么做,做人就是活在世界,就是说话”,也就是说,余德慧教授认为,人所生存的文化层正是人作为“堂吉诃德”的所在之处。梦境是粗糙、原初的心,只有从梦境这里,我们才脱离文化层的制约,反身看到文化层在我们的存在之中。

时间就是活着。我们在时间里头,而不是在时间之外。作者:庄镇凤

相信《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有感3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张爱玲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