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毕淑敏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毕淑敏读后感600字

毕淑敏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心随你动——毕淑敏《蓝色天堂》读后感1500字。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随你动——毕淑敏《蓝色天堂》读后感1500字”,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心随你动——毕淑敏《蓝色天堂》读后感1500字范文:

母亲节的时候,儿子送了我一本毕淑敏的《蓝色天堂》。多年来因为工作繁忙的缘故,涉及法律以外的书籍,我只能在每晚临睡前翻看几页,而这本30万字的散文我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将它读完。

一直喜欢毕淑敏,她用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去感知、描述世界,并注重心灵的剖析,她的文章朴实、清谈又不乏睿智、内涵,她让更多的人,从更多的角度认知世界。

历时一百多天,行程5万多公里。旅途中,无论是凭栏远眺还是发呆冥想,她始终在听素颜的地球在悄声诉说……

“和平号”在日本的横滨港口出发向西经东南亚、南亚入红海地中海,后经印度洋进入大西洋,游历地中海诸多国家再扬帆北上至北冰洋,绕中美地峡而回,完成绕行地球一周的航行。

这样的一种旅行需要的不仅仅是信心、勇气,更需要超脱的心态和对生命本质的领悟,虽千难险阻却义无反顾。每个人出去旅行的目的都不同,而作者的目的却包含了更深层的意义。

汶川地震后作者在旅行途中下了船,把船上的捐款送回北京红红十字会,再次出发时便背负了众多孩子们的嘱托,她忘不了北川中学初二一班同学们高高举起的手臂和渴望的眼神,他们说“有全国人民的支持,你不必留下,你走吧,去环球旅行。请带上我们的眼睛”。就这样作者再次踏上征程,但她的眼睛后面有97双甚至更多眼睛的注视,“旅行已超出了纯粹自我的意义”。

苍凉、永恒、一望无际的大海让人领略生命大道若简的意义,那些簇拥着的奔腾不息的浪花让人明白只有将个体汇入一个丰饶的集体中,才可以掀起巨浪,永不停歇的歌唱,才可以在无数次毁灭后得到重生并生生不息,才不会轻视我们如此卑微、弱小的生命。

作者在用精准、灵动的文字传输着她的思想和灵魂的感悟,在用她的双脚和眼睛在地球上画一个巨大的圆,并带着无数的人随她的目光所及进行环球之旅。

在西班牙——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安达卢西亚,有欧洲境内最大的穆斯林遗址——金色的阿罕布拉宫,还有目光和上苍的灵魂对视,排山倒海地舞动着佛罗明戈舞步的七旬老妇,一个色彩斑斓、蕴含着多民族的复杂情绪并将自己的哀伤和幽愤化作带血舞步的西班牙!

行走在危地马拉蒂卡尔的热带丛林,寻找玛雅人用石头和石灰建造的既惊又险,历经岁月洗刷依旧璀璨屹立的金字塔,感受玛雅人的祖先天人合一的神圣和他们创造的先进又非凡的文化体系,领略人类古老的文明和历史饱经风雨的沧桑。隔着飞机的舷窗,用目光触摸珠穆朗玛、洛子峰等诸多玉峰的肌肤,读书笔记俯瞰壁立千仞的俊美峰顶和如不规则金字塔般峰体,在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明白,“珠峰绝不是高高在上一枝独秀,它和周围的众雪峰保持极为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个寂寞的冰雪团队,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密不可分”。

穿梭于在约旦的沙漠沉寂千年的古城佩特拉,仰视西克小道两侧高耸险峻的石壁上,有着花朵一样的颜色和丝绸一样光泽的石头,赞叹哈兹纳宫殿外表的富丽堂皇,在德伊神庙前沉思生命的流逝和经久的传承,通过佩特拉的消亡,警醒今天的我们对生存环境的更深刻地认识……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的心波澜起伏,万千感慨。

作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旅途的一路风景,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探寻,对生命的思考。透过文字我看到她目光中的悲悯、洞彻,感受到她内心的博大、深沉。

在委内瑞拉,她想参观医院,了解全民免费医疗,考察国家对民生的保障,在不丹她关注全民幸福指数标准,了解到不丹的医疗和教育预算支出远远高于我国,看到消失的玫瑰城佩特拉,她想到了我国首都北京的现状……

忧国忧民是每一位有使命感的炎黄子孙所具有的特性。从事过医学的国家一级作家,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咨询师的毕老师更是用她的祥和、善良、博学、责任关注着我们的国家、人民。

我想我收获的不仅是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观,还有文字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旅行不只是步履的迁徙,更多的是心灵的愉悦、思考和感动。有人说旅行是一场遭逢,你永远不会回到你曾抵达的地方,在光影流动的世界里,唯有记忆会成为永恒。

我虽在西部的边远城市,又无缘环球旅行,但我的心已随着你游历世界的各个角落,感受美丽的人间天堂!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读后感1500字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读后感1500字: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退伍军人、游乐场维修工爱迪死后的故事。在八十三岁生日那天,爱迪为了救一个孩子死了。死后他在天堂先后遇见了五个人,其中有他的妻子、战友以及陌生人。五个人分别向爱迪讲述了一段爱迪生命中不曾了解,但确实发生、并有着千丝万缕般联系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目的,即作者笔下天堂存在的意义:为了让爱迪理解生命里发生的一切,让生命得到诠释,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宁静。

小说结构上,在爱迪遇见五个人的过程中,会穿插着和故事同一时期的爱迪的生日;而在每个故事的结尾,遇见的每一人都会教爱迪一个道理。可以说这本书既可以当成一本文笔细腻的消遣故事集、又可以当成口味平淡的心灵鸡汤。

恰好在这几天一位群友《写给大人的睡前故事》的读后感中看到一个观点,当我们告诉对方一个道理,或者试图把一个道理放在一个故事中,很明确地告诉对方的时候,这往往就是在影响别人、改变别人。可实际上没有人喜欢被改变,这样往往会导致对方启动防御机制,很难说服他人。而如果是把故事讲完了,让对方自己去悟出道理,并且这个故事又引起了对方强烈的情感共鸣、调动了引导人改变的情绪,这样的故事最会让人改变。于是回过头来又翻了下书,书中五个人都是在讲故事的尾声时,告诉爱迪一个道理。而说完道理之后,爱迪真正领悟都是在情绪激烈动荡之后,或温暖、或耻辱、或懊悔、或幸福、或痛苦……

蝴蝶效应。正如全书最后一句话所言,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又会影响到下一个人,世界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都连成了一个故事。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便有了一种《云图》的既视感,六个环环相扣的故事,时间跨度从十九世纪到后末日时代,波及全球各地……而仔细一想,确实我们生活中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决定,都可能影响或改变他人的一生,只不过当时不知道而已,也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当下,不做让自己以后可能会后悔的事情,只有这样而已。

关于误解。书中的故事,都是通过死后对生前发生的事情进行复盘,而每一次复盘,都还原了当时最真实最原始的场景,从而解开了爱迪的困惑和猜疑、消除了爱迪的误解。但若是天意弄人,误解更是会带来悲剧。金庸笔下,《天龙八部》最大的因误会导致的悲剧或许就是阿朱之死,萧峰为了确认段正淳到底是不是带头大哥,却问得不明不白,然而段正淳也回答得不明不白,于是两人各自误会,最终导致萧峰误以为段正淳是带头大哥,错杀阿朱,酿成悲剧。而现实生活中,往往也难免会对别人产生误解,也有可能同爱迪一样,带着误解陪伴一生。

爱不会终结。第四个故事中,当爱迪说他妻子死后,他失去了一切,失去了爱。而爱迪妻子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失去的爱依然是爱,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你虽然见不到他们的笑容,不能给他们端食物来,不能揉乱他们的头发,不能带走他们在舞池里跳舞,但是,当这些感觉减弱的时候,另一种感觉正在升华。回忆,回忆变成了你的伴侣。你培育着它。你拥抱着它。你同它翩翩起舞。生命一定会终结,爱却不会。小说中,爱迪自妻子死后的40多年里,一直在孤独和痛苦中渡过,似乎是印证了在意大利村子里的婚礼上遇见妻子时的那句话:perl’amaroeildolce为了苦也为了甜。其实人生而孤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有的人即使他与你的关系再亲近,也不会陪你到终老,但是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又让这人间很美,就算失去了,但回忆会一直在,一样很美。

由此联想到很喜欢的一首歌,五月天的《转眼》中的一些歌词,而这首歌本身的设定便是人在弥留之际所思所想所见。我不怕死亡,只害怕遗忘;回忆是你我,生存的地方。

后记:这次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清晰地记得一年半前第一次读的时候,在读到遇见第五个人,那个小女孩的故事,实在没忍住流下了眼泪。而如今,也就那么一回事了,可能是老了。

最后,有趣的是这本书的第一个标题,便是“结局”,结合这本书的结构,正所谓: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而我们当下的每一天,对于过往的昨天来说,都是新的序章。

《告别天堂》读后感


从书名上来看,就非常有意思,《告别天堂》;告别美好,或者是告别死亡。因为天堂永远只有这两个意思。看第一段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但是我错了。看完这本书我就知道我大错特错了,这不是一个只有爱情的言情小说,就如笛安在简介里写的那样:青春只是背景,爱情只是框架,成长只是情节,而我真正想要讲述和探讨的,是奉献。
《告别天堂》里有五个孤独的孩子,笛安是这么说的。可我觉得那是五个可爱的孩子;温暖而倔强的天杨,绚烂而脆弱的方可寒,有点坏其实不太坏的肖强,傻得可爱的周雷,还有明明比谁都敏感却羞于承认的江东。要在里头挑一个最爱,我估计会选周雷。至少他最后弄清了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而江东,他清醒得太晚了。
其实天杨与方可寒就像是一个人,只是她俩的生活背景不同,如果方可寒有天杨这种家庭条件,她也一定是个温暖的女孩。所以她俩比起来,我可能更偏爱方可寒一点。不是因为她最后得病去世,而是觉得她比任何人都要坚强,在每个人骂她是妓女的时候,还会大胆地勇敢向江东表白。我认可她的坚强,也相信她心中还是有一个很干净的花园存在的,那是她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的天堂。
天杨是个很感性的人,一定不是双鱼座就是金牛座,骨子里的倔强。江东曾经就是她的全部,即使知道江东喜欢方可寒,她都还是不愿放手。傻得让人心疼。可想一想,谁没有那风花雪月,轻狂的时候呢!年轻时的傻是一种权力,一种只有年轻人才有的资本;时光过去了,再想傻,都傻不起来了。过了那个年少轻狂的年纪,就再也不可能跟疯狂二字挂上钩了。岁月就如同宇宙中那看不清摸不着的黑洞一般,吞噬的是我们的过往,我们的俏丽容颜,我们的激情与热情。我们往往是外形未老,心先老。在天杨心里,江东始终是她的最爱,不论有多遥远的距离阻隔。(编辑:)

心读后感


心读后感(一)

工程学院2016级 帅青照

《心》作者夏目漱石,日本作家。

在这篇书评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你是否因为内心的自私而造成过永生难以释怀的过错?我一向不喜欢看外国的书,我的记忆力不好,那些直译过来奇怪的名字,我记不下来。每次阅读外国书籍,我总是翻回去好几次查看人物名称及关系。但在看到这本书的一瞬间,我便知道,这本书,我非看不可。或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又或许是最近心里无法排去的郁闷,这本关于矛盾,惆怅,无助的书,拿起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放下。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书的地方是它没有难记的名字,它的主要人物不过三个人,作者,先生,k,而其他人物都只是这三个人的附属品。简单明了的人物关系,徐缓沉静而撼人心魄的笔致,幽微的人心,这本书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惆怅,无助的精神世界。(此话改编于《心》这本书的简历)

文章的前两部分,都在写作者和先生之间的接触,从认识到熟知,从作者的角度展现了先生的性格。先生没有出门工作,性格孤僻,鲜少()与他人有往来。在往来之中,作者对先生的敬佩程度一步步加深,却发现了先生身上许多的疑点。或许是先生曾经受过伤,所以对很多人的接近持抵触状态,起先对作者也是若即若离,对作者并没有任何热情的表示。在某次散步中,先生突然问起来作者家庭状况,并多次强调作者要在父亲死前就把遗产拿到手,引发了作者和先生的一次最大的冲突。先生说,大多数的人平时都是好人,但在某一个牵扯利益的时候,便变成了坏人。先生每月都会去墓地拜访一个早逝的挚友,却不曾带过任何人,包括先生挚爱的夫人。而每次在这个墓地碰到作者时,先生的眼里都盛满了厌恶,迟疑等各种情绪。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了先生有段不愿提起的过往。先生和夫人是极其恩爱的一对,因此作者曾想从夫人口中得知先生为何变成这样,夫人只是说,我不知是他因为厌恶这世人而厌恶我,还是厌恶我和这世人。先生的过往越来越扑朔迷离,作者却因为父亲的病重无法再和先生继续交谈。

作者的父亲临终的最后一晚,作者收到了来自于先生厚厚的一封信,先生一向不回复作者任何书信,作者讶异之余,匆匆打开了这封信,却看到了先生已离世的消息。在火车上,作者仔细的读这封书信,写的正是先生不愿提起的过往。

先生的父亲和母亲由于可感染的伤风,前后几天离世,留下了不到二十岁的先生和一笔可观的财富。先生的父亲很喜欢和相信先生的叔叔,所以在父亲死后,先生便把一切家产交给了叔叔管理。在拒绝叔叔想要把堂妹嫁给先生之后,先生发现,那些家产逐渐被叔叔盗走。这一打击让先生对身边一切的人都充满了怀疑,连其他人眼里完美的叔叔,都做出了这样卑鄙的事,先生怎么能再相信别人。变卖了一切家产,先生搬出了宿舍,租住在一位美丽的小姐家(即后来的夫人),在小姐与其母亲的照料下,先生逐渐走出心里阴影,同时也对这位美丽的小姐偷偷动了情。为了帮助沉迷于佛学和相信那些苦修的挚友k走出心理,先生把k带入了小姐的家。在点滴接触中,k逐渐改变,先生却越来越忐忑,没有k帅气的外貌,没有k优异的成绩,先生害怕小姐倾心于k。在各种猜测中,先生发现小姐经常与k单独相处,先生的猜疑之心越来越严重。在某个夜晚,先生纠结了很久要不要告诉k自己喜欢小姐这件事时,k先行一步告诉先生他也喜欢小姐。先生在巨大的震惊中,先是利用k的弱点让他放弃了小姐,又偷着告诉夫人(小姐的母亲)自己喜欢小姐,请求夫人将小姐嫁于他。当小姐和先生定下婚约后,k也从夫人那里得知了这件事,前两天并没有特殊的表现,却在某个深夜切开了脖子的大动脉自杀了。先生无比愧疚,将k埋在离家比较近的坟墓中,每个月都会去祭祀k。先生无法将自己内心的愧疚告诉小姐,也无法面对间接杀死k的自己,终日闲职在家,也不愿与人接触,甚至也无法与小姐正常交流。最后,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先生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悲剧,由于年少的妒忌和猜疑,毁掉了两条人命,毁掉了三个人的幸福。其实在现实中,很多人都因为身边的人比自己优秀,而产生妒忌等负面情绪,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压抑住自己内心的想法,然而也有少数人做出了无法挽回的事。其实,我们没必要妒忌别人,反而在这些人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内心,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做出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

《心》读后感(二)

在老师的推荐下捧起了夏目漱石的《心》开始品读。在看完了中文翻译的版本后竟疯狂的想看看日文原著。最终,在网上找到了日文的版本。在两个版本对照着的阅读下,我完成了对这篇巨著的阅读,虽然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还是写下了自己对于它的一点感悟。总体来说,虽然我并没有看过太多的日语著作,但是对于日作,我并不喜欢。太多的无病呻吟,太可怕的委婉措辞,而对于日本文化的不了解,让我无法理解作者著作的目的与意义。反而让我感觉这平平淡淡的叙事里面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理。

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以及被成为“先生”的另一个角色。从一开始作者便把“我”与“先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大学生的“我”对于“先生”独到的思想,独到的行为方式不仅赞赏且佩服,并常常到“先生家”与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而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历了父亲的死,“先生”的自杀,并了解了“先生”的过去。“先生”在被自己的叔叔骗走了父母的遗产之后对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并远走他乡独自在东京生活。在这期间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因过去的阴影,让“先生”不敢肯定自己对她的喜爱。而当出现了同样喜欢小姐的“K先生”后“先生”感觉到了危机,他抓住了“K先生”的弱点抢先向房东提亲了,虽然最后他与小姐结为夫妇,但“K先生”却自杀了。从此“先生”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并且不怎么与人交流。他活在寂寞与孤独中,对于“K先生”的死他很自责,最后他也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心理小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与世故,在巨大利益的面前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有可能化为乌有,而更可怕的是你却不知道这样的人什么时候会从好人变成坏人。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压抑苦涩、厌世悲观等灰色基调的画卷。

小说一开始“先生”便常常与“我”谈论到人性的问题。“我”虽然觉得“先生”有满脑的伟大的思想,但他却不想把这些公诸于世,并且常会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觉得无法理解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与先生的过往有关的。“先生”曾经说过“我被人欺骗过,而且是骨肉至亲欺骗的。我决不会忘记。他们在我父亲面前装作好人,父亲刚闭眼就变成了不可饶恕的没有良心的坏蛋。他们家给我的屈辱与损害,我从孩子时起一直背负到今天,大概要背负到死吧。这时我至死也不会忘记的。但是我又不能去报仇,说起来,我现在要做的是超出个人的仇恨。我不仅憎恶他们,而且憎恶一切他们所代表的人,这样的人太多了。”人性本善,但是金钱却经常蒙蔽我们的双眼,就像先生这样被自己的骨肉至亲欺骗也是常有的。人都是虚伪的动物,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每个人都把自己伪装起来了,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想伸出自己的魔爪,于是在美丽的微笑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但是在这糖衣炮弹下你却无法分辨这到底是真是假,就像“先生”所说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从好人变成坏人。而在经历了巨大变故之后人往往会变得沉默和不信任,就像“先生”那样。每看到一个笑脸都要怀疑这背后的真实性,让自己宁愿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也不愿意与人过多的接触,并且再也没有办法真诚的接受所谓的关心与爱护,或者就必须在即将失去的时候才会幡然醒悟,更有可能会做出另自己终身遗憾的事情。人或许都是脆弱的,我们都太容易受伤,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但有的时候当这奢求已久的关怀到来时你已经失去了接受它的能力了。

《远心疏野》读后感1500字-追梦文学的心路历程


我是通过薛晓燕大姐认识殿华兄的,大概有十五六年了,在一起也吃过七八回饭。每次见面,殿华兄都很沉稳,正如高建群先生所言,给人留下的是一个服装得体,举止有度的成熟企业家的形象。每次见面,他夫妇俩都很关心我,所以在我心里一直都很感激他们。

前一阵,薛大姐发来了《远心疏野》一书的座谈会邀请函,殿华兄也派人送来了新书。出于参加朋友新书座谈会必须读原著的职业习惯,也出于想了解饱含文学情怀的殿华兄的强烈愿望,尽管近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忙得不可开交,我还是下决心要全文通读他送来的著作。甫一翻书,便难以掩卷了,书中精美的文字和真实动人的故事牢牢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受到深深的启迪。

从书中,我感悟到了殿华兄追梦文学的心路历程。表面上该书记录了他青年时代的青涩,中年时代的沉雄,壮年时代的睿智的人生经历,但我却更愿意相信,正如书名远心疏野的寓意,殿华兄是在通过本书去追溯和寻找那颗曾经拥有、出于本真的自在、豪情、犷悍的文心。书中拥抱自然,喜秋、慕冬、爱雪、羡竹,纵情山水的描述比比皆是,比如他是这样描写清幽而凄美的秋天的:草木凋零了,却有一种庄严、旷达的美,宣示着它们以往的辉煌;树叶枯萎了,却留下成熟的根茎,酝酿着春天的吟唱;秋水消瘦了,潺潺湲湲,冰凉着深邃的透明;雁阵南去了,一路高亢,却留下了岁月的流连;就连偶尔翩翩而来的彩蝶,也在仓皇地寻觅那凄恋幽情从这些饱蘸激情的文字里,也许能够体会到他那颗浓浓的文学初心。

全书分为四季芳华岁月留痕行走天涯怀人忆旧心灵有约五个部分,在这些记录他人生轨迹的文字里,我们还可以逐渐认识与平日里不一样的殿华兄。

一个精神世界丰富,激情四射的刘殿华。他的身上,有东北汉子的粗犷与豪情,有共青团干部的阳光与昂扬;有天人合一、亲近自然,与春夏秋冬、山水天地、风花雪夜呢喃细语的情愫;有溯源人文地理、相约先贤圣哲的慧心。再加之,多彩人生的历练,殿华兄将内心的丰富与外在的睿智融为了一体,所以你会时常感受到他独特的魅力。

一个知识渊博、清新练达的刘殿华。殿华兄好像有浓浓的出世情怀,一进入大自然的怀抱,仿佛就变了一个人似的。在他的眼里,大自然就是一个灵动的世界,他常常独享其美,倾诉其情,分享其智,以激情而沉迷的文字,把她们勾画成心中绚丽而迷人的西施。读他的散文,你一定会被字里行间散发的情绪深深感染。面对大海他如此抒怀:

海上的日出是那样的美丽。先是一个月牙般玫瑰金色的太阳,很羞涩地从浑厚而广博的海面上蹿出了一个头,浓墨样的海面便亮了起来。太阳随着潮汐的涌动一跳一跳跃出水面,她每跃跳一次,都带着那海水随着她涌动,犹似刚刚洗过了澡尚顾不得擦干胴体的少妇,浑身还滴答着晶莹的水滴。当太阳终于跃出水面的那一刻,太阳与海水那一种牵连与留恋,像是恋人将要远离般难分难舍,都伸展着各自那只期待的手,渐渐远去。

从这些洗练的文字里,你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融入自然,他是多么得心应手,舒心惬意!

殿华兄也有深厚的学术情结,在《哦,西藏,西藏》《石门栈道》《湖畔诗人故居情》《一个孤傲女人的遐想地》《但丁故居》等文章里,他对历史、人文、民俗以及文学史料的研究与考证,使你不但增长了知识,还深切地体会到文章本身的厚重与优美。在温泉城市巴斯,他从出生在此地的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独特的情感经历中,探究了她写成传世名作《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的历史背景与动因,并如此总结道:

这里是简奥斯汀生命的一部分,是她深度观察形形色色社会的栖息处,是她体会灯红酒绿贵族生活的生死场,是她青春期孤傲的遐想地。

相信在这感悟声中,你会体验到殿华兄的学者本心。

一个真诚善良、客观包容的刘殿华。书中还记录了他人生路上发生的缤纷多彩的故事,有礼赞美好与善良的《山恋》《不丹小伙锡林》;有怀念友谊的《第一枚印章》《同学平贵》;有深怀歉疚的《第一次失眠》《负疚》;有客观包容的《转把子》《庞瘸子》;有崇尚亲情人性的《八婶》《母亲》等等,每一篇故事,都是自己亲身体验,平凡、真实、感人,读来令人可亲、可敬、可信。

当然,从一个老编辑的角度观察,如果将文章的篇目精选一些,再适度地配一些照片、插图,那么这本散文集就更加精致精美了。

(作者为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心随你动——毕淑敏《蓝色天堂》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毕淑敏读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