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 地图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万历十五年》第七章和附录读书笔记摘抄。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万历十五年》第七章和附录读书笔记摘抄,感谢您的参阅。

《万历十五年》第七章和附录读书笔记摘抄,欢迎阅读点评!

查找资料、了解以下历史人物相关生平,自行完成即可:

1.李贽;2.朱熹;3.王阳明。

一、第七章评价李贽是“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他的自相冲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至少四个方面)

二、朱熹是如何剖析孔孟之道的?李贽又是如何理解的?

三、p200“张居正是政治家,李贽是哲学家,他们同样追求自由,有志于改革和创造,又同样为时代所扼止。”结合两人的经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四、请概括《神宗实录》一中所叙述的事件,皇帝不满的原因是什么?

五、申时行是个“和稀泥”的高手,结合《神宗实录》二中的实例说明这一观点。

六、如何理解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他的经历对他形成这一观点有何影响?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之词语摘抄及解析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之词语摘抄及解析

用了一个月时间看完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整本书七章篇幅,以张居正、申时行讲政治,以海瑞讲政府官员经济状况,以戚继光讲军事防御,以李贽讲思想界的大思潮。带有学术性质,看得很慢,但是一点也不枯燥。通过此书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政治制度的症结所在,更学习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以大视野看问题的思维。

书中有许多生僻词语的运用,个人学习良多,以此整理部分个人觉得少见或个人未见过的词语作为读书笔记,以供书友们阅读使用。

渊薮(yuānsǒu):渊:深水,鱼住的地方;薮:水边的草地,兽住的地方。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法无可逭(huàn):逭,逃也(《说文解字》)。行相避逃谓之逭。(《尔雅·释言樊》)。引申词语——罪无可逭,表示罪行之大,无可逃避。

乙览:文宗皇帝……谓左右曰: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何以为人君耶?,后称皇帝阅览文书为乙览。

冲龄:出自于《野获编·禨祥·白鹿》,指帝王幼年即位。

赍(jī)志以没(殁):相当于赍志而殁。谓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不已。宋楼钥《馀姚县海堤记》:司谏用不尽其才,赍志而殁。

青萍之末:出自楚国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指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青草草头上轻轻飞旋,最后成为劲猛彪悍的大风,后来喻指大影响、大思潮从细微不易察觉之处源发。

鞫讯:审问。

饤饾(dìngdòu):比喻堆砌、杂凑。宋杨万里《归途观刘寺新迭石山》诗:“细看分明非飣餖,如何雕得许玲珑!”

髫(tiáo)龄:幼年。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清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讳辞。

枣梨:指代雕版印刷。古人以梨木、枣木为雕版刻书的上选材料,故称。

御宇:统治天下。《南齐书·礼志下》:方今圣历御宇,垂训无穷。

燕安:安适满足。

忠悃:忠诚。

剀(kǎi)切:恳切规谏,切中事理。

武弁(biàn):武官。

温旨:温和恳切的诏谕。对帝王诏谕的敬称。

殷鉴:《诗·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殷人灭夏,殷人的子孙,应该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来用来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前人失败之事。

樽俎折冲:指不以武力而在宴席交谈中制胜敌人。后泛指外交谈判活动。折冲,使敌人战车后撤,指击退敌军。

尸位素餐:出自《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比喻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上下否鬲,中外睽携:上下蔽固互不沟通,政府听不到民众心声;内外背离意志不一,众叛亲离一盘散沙。形容当时步履艰难的治国形势(局势)。

缇骑:锦衣卫属下人员;穿红色军服的骑士,泛称贵官的随从卫队;为逮治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

民瘼:瘼:疾,疾苦。人民的疾苦。语出《诗·大雅·皇矣》:求民之瘼。

垂裳:垂裳而治,垂衣而能治理天下。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大干物议:干:冒犯;物议:众人的议论。引起众多的议论或引起舆论的不满。

宸衷:宸衷:帝王的心意。宸衷独断:帝王独自决断

叩阙鸣冤:指官吏、百姓受到冤屈时,直接在宫门外叩击宫门以图响朝廷申诉的行为。

胶柱鼓瑟:现含贬义色彩,指不能灵活变通。多用于书面语中。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汉·扬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迂戆(gàng):迂腐,鲁莽、冒失。

窳(yǔ)败:陈旧破敝。衰败;萎靡。

干城:干城是指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出处《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揆诸:揆,度也(《说文》);诸,之于。

膂(lǚ)力:指体力;力气。

倥偬:忙乱,事情的纷繁迫促。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语出《庄子》。室,比喻人的心。虚,使动用法,使空虚。白,纯白,比喻纯清明朗的境界。止止,词性意思都不同,读书笔记前“止”是动词,留止,留下来。后“止”是语气词,相当于了。大意是:使内心空虚,不存杂念,就可以产生出纯清明朗的境界(也就是悟出道来,产生了智慧),幸运吉利的事情就会留下来了。

燃犀烛照:传说燃犀牛角可以使水中通明,真相毕现。比喻洞察事理。

居停:寄寓。

饱道饫(yù)德:以道饱,以德饫。以道德为自己的追求。

赙仪:向办丧事的人家送的礼。家有丧事,送赙仪以示哀悼。

宏猷:远大的谋略,宏伟的计划。

积铢累寸:一点一滴的积累。

息机:出自《楞严经》卷六,解释为息灭机心。

未信先横:鼓励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导行动而不顾习惯的道德标准,由自己的内心来确定社会的道德标准。

宴安耽乐: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偃蹇(yǎnjiǎn):困顿;窘迫;骄横、傲慢、盛气凌人。

掩袖工馋:掩住鼻子来媚惑主人。春秋魏王送给楚荆王一个美女,听了嫉妒她的楚荆王夫人郑袖的话,把鼻子掩上来召楚王的欢心,后来郑袖对楚王说她是因为鼻子有臭气才掩上鼻子的,楚王就把她杀了。作者:凡先

万历群星闪耀时——《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与感悟


万历群星闪耀时——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作者:白锐

前言:

历史往往是拨一毛而身为之变,牵一发而千钧尽出。历史学家黄仁宇选取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年——公元1587年为切入点,以一种“大历史”观描摹了万历年间群星闪耀——皓月坠入山峦,群星闪耀,能否于弓之未满力挽狂澜?如遇冰山一角,一触即发。

神宗与张居正:

《明史》神宗的本纪结尾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个明朝享国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神”字的含义是“圣不可知”,原指德行之高,令百姓不知如何评价,少有帝王称得上这等功绩,故有人说这是寓贬于褒,讽刺他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居深宫数十年,不见朝臣,不理朝政。

万历皇帝的老师、万历第一任内阁首辅兼万历新政的策划与执行人张居正过世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明神宗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一说是染上鸦片烟瘾)。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看这位皇帝的行径,竟颇有些像一个任性赌气的小孩子。这听起来有些荒诞,但事实上,万历皇帝不就是个一直长不大的孩子吗。明穆宗驾崩,9岁的朱翊钧即位,这位小皇帝就在张居正的辅佐与庇佑下学习着为君之道,张居正正是严师的典范。而对于张居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张居正辅政)宫府一体,百辟从风,相权之重,本朝罕俪,部臣拱手受成,比于威君严父,又有加焉。”有着皇帝最大的信任,张居正又与大伴冯保结成同党,也许就是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让张居正大权独揽,而小皇帝其实君权旁落,等到后来,张居正去世了,身败名裂了,但他带给万历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万历还是无法真正的成长,“因为不久之后,他就发觉他摆脱了张、冯之后所得到的自主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对于一个试图做出改变的当权者,没有什么比无能为力更使人绝望。万历年间税收制度混乱冗杂,这是自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沉珂旧疾:县一级辖区税收孰高孰低?土地几经流转,所有权如何处置?旧税未清,新税之累,加之行政体制上的罅隙,构成了文官以仁义道德相标榜又为体制漏洞所引诱的双重人格,层层关节盘根节错,令人窒息。这种制度下,万历皇帝朱翊钧永远不能成为一代伟大的帝王,他永远无法成长,所以他只能以一种像是孩童任性的反抗的方式来宣泄一些内心的变态与压抑。时间轴再往后推,到了万历末年,从楚党领袖人物吴亮嗣的一封奏疏中可以看出这位皇帝更深的暴躁与悲凉:“皇上每晚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酒醉之后,左右近侍一言稍违,即毙杖下。”身为天下之主,左右他人生死,亦听凭命运摆布。

至于张居正,他对于这种制度,一直存心改变,但到了他身死的那一天,他的改革也未能完全成功,帝心已失,一时间文官们疯狂地反扑清算,如秃鹰分食腐尸,任他生前手眼通天,还是握不住最后的的缰绳。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肯定张居正,但仍称他“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做必要的让步”,又谈到“张居正的运动不能算是整体的改革或局部的改革,它不过重整纪律而严格地奉行节俭。”梁启超于1908年写作《中国六大政治家》,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同列。王世贞“心服江陵之功”,但在《嘉靖以来首辅传》批评他:“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鱼烂不复顾”,“没身之后,名秽家灭”。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他妄图以一己之力匡正一国之颓势,自然是以卵击石,毫无胜算,以此看来,一个人哪怕再强势,也无法与大环境下的长期形成的制度对抗,除非联合众人、能忍耐过漫长的时光和蛰伏的牺牲,而偏偏张居正太过刚愎自用,急于改变现状,心有华夏却未有肱骨臂膀,堪堪杀出一条血路亦不能久矣。横渠四句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传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张居正心性可用首尾两句作评,宏大如巨幕,其人炬若彗星,然皓月已落。

海瑞:

《万历十五年中》写下的其他人物也多是牺牲在这种可怖的制度下,譬如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海瑞,海瑞的耿直诚实之名如今妇孺皆知,当真是两袖清风,当真是铁面无私。但为何这样的官员楷模却始终郁郁不得志,成了一个悲壮的悲情人物呢?因为海瑞的道德是如此的高,以至于旁的人甚至要仰望他,拍马也追不上他,或者说,他们只愿意仰望他,而从未打算效仿他,换一句冠冕堂皇些的话,海瑞“不协于公论”,他与周遭的官僚是那么的不同,对其他人来说,道德伦理是道德伦理,做事时则另有妙法;他与当时的制度、环境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而他也从打算去找一个折衷之法去迎合它,所以他必然是要遭受排挤的,必然是无法得到重用的。而更直白地讲,圣旨尚不能说明皇帝的判断高于常人,道德的高低亦无法建立绝对的权威,无法为别人所承认,所以圣贤不能代替法律,况且人非至圣,“以熟读史书的文人治理农民,这不可能改进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总而言之,个人道德之长,是不能补救制度之短的。这就是海瑞的悲剧命运之所在。

李贽:

万历年间群星闪耀。记得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录》里写道:“人物中我偏好‘性格巨星’式,像东方朔、像李贽、像金圣叹、像汪中、像狄阿杰尼斯、像伏尔泰、像斯威夫特、像萧伯纳、像巴顿将军,我喜欢他们的锋利和那股表现锋利的激情。”万历年间的李贽被人奉为“性格巨星”着墨提及,想必定是一个洒脱不羁的风流人物,又是否快意一生呢?事实上,李贽在自我矛盾中于狱中自刎而亡。关于李贽,争论一直未曾停歇。

《四库全书》里说他:“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虽以妖言逮治,惧而自到,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颇荣众听,遂使乡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为人心风俗之害。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诬民之邪说。”而公安三袁又奉他为自己最崇拜的偶像,袁宗道写道:“读翁片言只语,辄精神百倍,岂因宿世耳根惯熟乎?”,袁宏道赞道:“发挥天真自心,扫荡酸腐之气,慨然醒世,勃然通民。”袁中道在《李温陵传》里为他叹息:“……骨坚金石,气薄云天;言有触而必吐,意无往而不伸。嗟乎!才太高,气太豪……”

李贽这个人物本身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性,他关心这个时代,却又消极悲观得令人惋惜。他的这种自相矛盾在他的学说中也可窥端倪,他的学说一半唯心,一半唯物,学说前后立场有时也会产生冲突。这可能由于他的宗族逃离,相对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是却没有找到自己追求的独立。他企图从当时的社会形态跳出未果。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他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距离。王学与朱学的博弈,在李贽这里,道德不再是标杆,听凭个人良心。灵台蒙尘,何不潇洒燃去。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章专论李贽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性格经历大相径庭,但这命运写下的悲剧与前述人物并无二致。

感慨:

万历十五年,群星闪耀。这一年里发生的事情,这之后发生的事情,都在大时代背景推波助澜下,冥冥之中一环接一环尘埃落定,当事人无法再发声,后人只得从细微末节之处再来推断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兆,以今人的角度思考和评判那万历年间发生的或传奇、或荒诞、或悲剧的历史故事了。万历十五年,群星闪耀,然萤火之光怎奈日薄西山!权力的至高者茕茕孑立,无私的改革者抱憾终身,固执的坚守者郁郁寡欢,洒脱的哲学家苦海难逃,有此类者,直当一哭,非哭其私,为天下恸。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00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00字及读后感范文:

读到《万历十五年》中《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值》这一章,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对海端怀有散意,但却不大赞同他的作为。海瑞作为这样一个模范官僚,与当时的体制格格不入。

无疑,海瑞的道德责任感极高,严格按照四书五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言行。但他处事古板,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对于有待斟酌的案件,海稀的判断标准是,“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守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属刁顽。”用这样的精神来判案,显得草率而荒唐。海瑞一生清贫,敢于直言上谏,大胆对抗上级。他曾向嘉靖皇帝上奏,指责他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而多疑愚蠢的君主。这种疏奏简直是史无前例的,但海瑞取做,并且做了,并赢得了百姓的称赞,成为清正廉明的代表。

海端的官场仕途几经沉浮,由于他行事耿直刻板,任职一方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全然不顾地方势力与个人生死,最终因触及大批人的利益卷入纷争,他孤军奋战,终是寡不敌众。在君子的世界里,出任做官是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办事,以这个标准来看,海瑞是不折不扣的君子。他一生辗转各方,铁肩担道义,为百姓奔走呼号,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通德律。

海瑞行事古板,怪僻而执拗,是官员眼中的难缠人物,但他也是很多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作者:马燕妮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介绍了万历皇帝在位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三个因素所决定的明朝走向没落的原因。政治上皇帝实质上并没有实权,因为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明朝的内阁权利非常强大,甚至到可以和皇帝抗衡的地步。其中最为代表的是张居正。历史上对这个人褒贬不一,一方面他推出的新政很大的促进了明朝整体经济,军事,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个人是一个大贪官,他死后从家里搜出10余万两白银,政治方面他极力推崇自己的党羽,极力的排斥异党。首先他是皇帝的老师, 他极力得皇帝和皇太后的信任。当张居正死后被查出种种劣迹,万历皇帝伤心了,自己的老师如此的虚伪,从此他由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变成一个沉迷于后宫美色的君主。因为他看清楚了一点--------无论张居正,还是后来的内阁首府申时行,都代表的是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的利益于皇权一向对立。万历皇帝深知自己不能够改变这个已成的制度,索性不管不问任文官集团自己争斗。
军事上明朝的军事相对于外族还是较强的,但是建军制度上文官的权利比武官大;禁军的数目比戍边军队的数目多;军饷朝廷播下来大多数都是发不到士兵手里的。这种朝代末期亡朝的表现在万历年间得到了种种体会。但是如果文官和武官搭配良好就会有例外,明朝除了开国有著名的将军,这个朝代有且仅有的民族英雄就是戚继光。可以说他的成功,和他的上司谭纶,顶级上司张居正不无关系。如果不是张居正极力推举戚继光,可能他的抗击倭寇的事业没有这么顺利。当然他本人也是出色的将领。据《神宗实录》中谈到戚继光在战争前3天彻底研究对手,思索着每一个细节。他练兵严格,经常搞动员大会,赏罚分明。再一个,他对兵源也有限制,只招农民。
文化上基本上都是八股文,大文豪基本上和内阁的大学士关系不好,因此大多境遇不好,这里不详谈。
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全部出动征伐英国的前一年,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的同一年。从中国历史上来看,是明朝走向衰败的标志时间。
我想此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历史知识,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历史。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万历十五年》第七章和附录读书笔记摘抄”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