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培根随笔论读书读后感 > 地图 > 培根随笔论读书读后感

培根随笔论读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互联网

读书感想随笔。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书感想随笔”,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书感想随笔

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

喜欢读书的人,看到喜欢的书籍如同饥饿的人看见食物、黑暗中行走的人看见远处的光明,一种欣喜、一种激动、一种难以掩饰的喜悦,顿时写满脸庞。书籍对于喜欢的人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缘分;喜欢书籍的人能赋予书籍生命,使它焕发生机;不喜欢书籍的人,书籍顿时失去生机,或束之高阁、或置之被遗忘的角落。
认真而深入地读书,可以使人忘记周围的一切,沉浸于书香之中,沉浸于与作者的思想交流,产生一种共鸣、一种思想、情感的共鸣,置自身于作者所描绘或主人翁等生活的世界之中,与其一起快乐、悲伤、愤怒、感慨,完成一个又一个生活中可能永远无法经历的生命体验,让生命的过程变得越来越厚重,越来越宽阔。
认真投入地读书,是一种独处而不寂寞的状态,这样的过程不是淡薄无味的,而是一种充实和幸福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发掘出自己的潜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与心思,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坚定自己的信念,执着于自己心中的目标而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读书的过程,其实也是梳理自己灵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进行空间对话,在反反复复的对话与斗争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塑造得更加完美,得到一种少有的满足与安宁,精神得到一种超然升华。
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刷新”自己的思想,“复制”书中的“精华”,“粘贴”在自己的思维、思想中,对其进行“重组”,结合自己的实际,按照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使用”,进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和别具一格的人格魅力。
读书可以帮助人认识自己,可以更深刻认知世界,体会到旁人无法体会到的思想感情,甚至是五百年以前和五百年以后的事情。读书可以产生现代社会的现代技术所无法替代和想象的东西,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使得许多人丧失了读书的动力,甚至扼杀了读书的欲望;许多不读书的人无法产生对书籍所描绘的东西的想象和遐想,尽管影视作品可以更为直观地反映生活,但它剥夺了人的丰富想象力,它们只是以现代人思想或迎合现代人思维和观念,很有可能摈弃了书籍本来所要反映的东西。
读书可以让人变得睿智而深邃,思想日趋丰富成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得到有效的拓展。生活有时让人觉得有些疲倦、烦躁,读书是一种对生活的有效调节,是对生命的一种诠释,让疲倦的精神得到另类的启迪、鼓励,让烦躁的情绪变得淡定和从容,让焦躁远离自己,是一种自己与自己相处的生活方式。
在读书的过程中,让精神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充实和完美,可以重新认识一切,感悟一切,激发产生一种新的灵感,思想得到新的启迪,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新的倾诉欲望,或者沉醉其中、或者发呆、或者发狂,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产生更为强大的生活动力,解放初自己的灵魂,激发出潜能,产生新的正能量。
读书可以说是一种养生之道,可以帮人养颜,使人精神焕发,激情燃烧,多生活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不再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变得焦躁,生活不再情绪化,沉稳、淡定、从容地面对一切,冷眼深邃地观看尘世间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优秀读书随笔


优秀读书随笔(一)

绘一幅淡墨水彩

——读《雨前》有感

二外 八年级 和其奥

这场细雨还是如约而至,驱散了几天来积聚在上空的阴云。于是,漫天的雾霾也被逼得躲开了。

从学校到家,曾经那朝霞也随着霾飘散远了,天还黑,却已是七点十分了,路上,一切蘸在天色中,天青色等烟雨,而我们正等着你,等着什么?亦雨,亦霞。

天气预报说,昨晚,这雨就开始淅淅地下,这么长的拉锯战,沿途的风景有多诱人,也不及这时间的壮烈,空有一思淡念,却没有实际的应用,又有何?没想到一晚的奔波,这雨可以仍保持这么强的战斗力,确实纯属意料之外,没有带雨衣,走到学校,头发已经近乎全湿了。这糟糕的天气,当然,马上就要考试了,想必又是江山一片红殷,自也没有心情欣赏细雨中静立的一切,朦胧的是我看来他们的一切。

拖着一身狼狈到了教室,温暖流淌在冰冷的手上,才发觉这天也并不应有冬的冷,这考试,对于已定好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自己,也是没有必要太过重视。

这样想着,天终究是亮了点,好像一切淡淡的,曾浸湿在一杯清茶之中,只是时间,它赐予这些茶一卷淡墨色的纱,霓虹灯,荧屏的光与风一色,与雨珠共生共湮灭。各色的伞,如捧起各自的一片天。每一个光圈,这雨都赐予了它一个颜色,好像投身一个独自的世界,与世隔绝,那么豁达潇洒。

不知谁把窗户打开了,一时,冷风又把我从这闭合的世界中化了出来,不然,就像那独临长江的楼兰,飘飘荡荡便迷失了吧。

风也有了风的好处,好像云层就在我的安排下积压、歌舞、"暴风雨更猛烈些"有了这助力,才能放下一切,旷达飞翔,飞到传说中一切都传说中那么美好的地方,美好触手可得,不必专门去感悟。

炊烟袅袅升起,已是中午时分。

雨还没有收敛的意思,骑上自行车,还披着那笨拙的雨衣,不知一路上又是怎样的"跋山涉水",总感觉那条路一时间好长好长,淡墨的小巷,淡墨的招牌,好像在一个瞬间又被刻成了一幅永久的淡墨水彩,好像雨勃勃地下,好像风股股地刮,好像有那么几分钟雨毫不留情的钻进雨衣,好像雨衣还专门吸引了无处安身的雨珠。"快乐吧!我的主人正忘我地欣赏着风景"!

即便"雨衣"目标达成,浑身被水雾罩着,手被冻得哎呦直叫,但那坑坑洼洼的地面,坑坑洼洼的淡墨水彩已经成型,它美好地烙印在心里。

不知美好是什么,大胆地去感悟它,那个一切美好触手可得的地方与自己无缘,未曾想,这微雨,竟也可以变得美好起来,自己的心也可以淡淡的温柔充斥,就静静的迎着。

"绵绵青丝缠绕,淡淡水彩飘香".

优秀读书随笔(二)

44中 八年级 李思源

作品信息:书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作者:海伦·凯勒

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

光明,对这个词想必我们都很熟悉,也把光明认为是理所当然,我们本就应该拥有光明。但其实不是的,一些我们觉得本应拥有的东西,在一些人看来却弥足珍贵。在一些媒体暗争艳便是黑暗一片的人眼中,光明——是他们毕生都在追寻的东西。

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看不到光明,听不到声音,无法诉说最美妙动听的语言,她的人生中这三样重要的东西都得不到,就这样,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无声、无光的世界里。但她的双手成为了她的眼睛,帮助她前进。

在她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她的老师进入她的世界,帮她打开一扇门,带她走出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她感受到了水流过指尖的冰凉触感,小虫在手掌爬行的奇妙,懂得"爱"后的欣喜……

与别人不同的身世,使她有了不同的经历,造就她不朽的传奇。流畅的语言,比别人付出多数倍的努力,使她进入梦想中的哈佛大学。

经历了这么多,最终她还是想能够看看这个世界。领略这个世界别样的美丽。在书的最后,她劝诫人们:请善用我们的各种器官吧,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感到惋惜。

海伦的经历令我感叹,我不相信这样先天有缺陷的人,竟可以一步一步走进哈佛大学的校门!这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转念一想,海伦所付出的努力,她的身残志坚,对光明、知识的渴望,怎会不使她走到今天这一步呢?她成长的道路上布满荆棘,比我们克服的困难要多得多,但她的心中充满希望,她的心中早已充满光明,照照亮她前进的道路。因此,她一步一个脚印,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披荆斩棘,最终获得了成功。

她的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今社会青年、青少年最缺乏的。我们什么都不缺,我们有优越的条件,但我们失去了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吓得我们缩手缩脚,这样如何能成功!

有一句话叫做"这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海伦在书中说,她询问她刚从森林游玩回来的朋友的感受,她的朋友竟说没什么可看的,海伦很惊讶,怎么会没意思呢?其实是被忽略了。这也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第二点:留心细节,你会发现这世上处处都有美,处处都有使你产生兴趣的物和事。你也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读完这一本书,我总觉得意犹未尽。虽说这是一本自传,但它却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对待身边的物和事。

优秀读书随笔(三)

在青春的"战争"中成长

读《忽然七日》有感

省实验中学八年级 郜珠惠

本书的女主人公萨曼莎·金斯顿的生命在17岁的花样年华嘎然而止。它讲述了一群高中女生的故事,主人公就是这群女生中的一员。她们是学校里的明星,在丘比特日总能收到大把的玫瑰花,她们在大冬天里只穿小吊带加机车皮外套,虽然冷得要死但还是努力保持光鲜。当然,她们也受到了许多人的羡慕、妒忌、恨。就在丘比特日的夜里,这群女生参加了一个热闹的派对,在派对上,一个被大家公认的怪女生朱丽叶当着大家的面责骂了她们。之后这群姑娘们在回家途中出了车祸,主人公在这场车祸里丧生。神奇的是,当她睁开眼睛,丘比特日又重新开始了,于是她死去、重生,又死去、再重生。她身边的朋友都不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只有她一个人在不断体验死后重生的奇妙感觉。同时,她也想让自己的死变得更有意义一些。

其实这七日就是,第一日,她遭遇死亡;第二日,她尝试着逃避灾难;第三日,她试图阻止已经发生的事;第四日,她承认了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并且自暴自弃;第五日,她开始感恩思考,自己要做什么才能死得有意义;第六日,她开始发现生活中并非只有自己,有时伤害了别人却不自知,开始反省;第七日,她顿悟:既然发生的不可改变,至少可以去做她能做的一切,不让自己后悔更多。于是虽然最终主人公还是死了,但与第一次死亡相比,最后一次终于让她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在重生的过程中,主人公终于知道了曾经的自己是多么无知,她竭力想要挽回这一切,甚至在挽回的过程中,她还发现了自己年轻美好的爱,这是她此前一直忽略的。

小说结尾处的主人公,是带着欢乐和欣慰离开的。我也从一开始的旁观者角色,慢慢深入到她的内心,开始喜欢她、欣赏她、怀念她。小说中七日重生的经历让我们每个人重新审视生活中一个个平凡却重要的时刻,思考我们希望记住的事和希望人别人记住我们的事。虽然主人公死了,但那些时刻真实存在过,那些她为之付出努力的事,会永远留在她的家人、友人们的记忆中。

生命和脆弱,你根本不知道我们是否还有明天。有很多很多事情我们都没做,有很多人我们都还不懂得珍惜,有很多话我们还没有讲……有很多很多……如果到死去的那一天我心怀着那么多遗憾离开,那么我会很不甘心。如果死去的那一天没有人为你流泪,没有人怀念你,那是何等悲哀埃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应该时刻反省自己,不要让自己有任何机会留下遗憾。

学生读《病隙碎笔》的随笔感想 【收藏】


在看完史铁生先生的书籍后,我想,他的一生,一定是平淡而又意味深长的!我们需要在苦难中不断地增强信心,方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你在读完《病隙碎笔》后的感悟是什么?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读《病隙碎笔》的随笔感想”,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学生读《病隙碎笔》的随笔感想(篇一)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被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作文

学生读《病隙碎笔》的随笔感想(篇二)

一部人生的笔记。

《病隙碎笔》写于他三天一次透析,整日与病魔抗争的时期,史铁生以调侃的语气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他是如何写出这样一句话,以一颗平静的心,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不如意的事。换做是别人,恐怕早就自怨自艾,埋怨生活的不公了吧。

一个竟日坐在轮椅上的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述不一样的人生哲理,他对死和生的追问尤为精辟,把生与死当作是生活一部分,甚至说:“死是生之消息的一部分”因而,他总能看清楚生命本质。

早些时候他为病魔所困,后来他漠视病魔,这样的坚强超脱让我们这些健康的人自愧不如。我们总是找到许多借口回避我们的失败,我们总是把客观存在的困难夸大,而事实却是另外一回事。“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我们总是将好的忘记,其实那些倒霉的事才是我们所要忘记的。

人生的很多哲理,并不像我们用笔写出或者用口说出那样简单。深刻的体会,要与一个人所经历的生活相联系,不然没有任何意义。史铁生以多年的经历总结出的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使我们少走弯路。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只有经历过才能学会分辨,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存在着一条必须一个人走的路。

我们对未来的渴望总是那样的强烈,愿望那么多,然而当我们真正去面对时,却发现身上少了很多应对困难的法宝。“爱,即孤立的音符或段落向着那美丽与和谐的皈依,再从那美丽与和谐中互相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相依相随。倘若是音符间的相互隔离与排拒,美丽与和谐便要破坏。”把爱带在身上,才支持我们抵挡阻碍我们的种种磨难,提供有利的条件。“然而人什么都可能躲过,惟死不可逃脱。”史铁生以平静的口吻对我们说。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我们才会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博大,什么叫做宽容,才能学会平和的接受生活。

学生读《病隙碎笔》的随笔感想(篇三)

平凡的人生,惊险不断的命运;质朴的爱情,意想不到的苦难。史铁生的一生是惨淡的,双腿瘫痪,疾病缠身。但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体验生活的,体验病情也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一位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么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字字珠玑,平易而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着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他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还是完成了这部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对于我们来说,小小的挫折就足以让我们身心俱挫,疲惫不堪。感叹命运的不公,叹息生活的不堪。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人生命运比作是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拥有不一样的命运。如果每个人都是好的人生,亦或是坏的人生,那岂不是都是一样的了吗?我们不必要去过度叹息别人悲惨的人生,也不必去羡慕嫉妒甚至愤恨别人美好的命运。上帝是公平的。就像史铁生自己说的一样‚他虽然剥夺了 ‚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灵敏‛,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生的差距,直面自己的人生,抛弃埋怨,放弃逃避,用心去寻找属于自己人生路上的风景,不要因为他人延误自己美好的风景,哪怕是暴风雨中的枯枝烂草,也值得我。驻足留念。我觉得这才是人生。

‚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塞涅卡的这句话与史铁生当时的心境有着类似之处。史铁生在书中写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面对生活是豁达坦然的。‚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一个身患残疾的人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释得那样简单明了,而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每天都在怨声载道的,这是多么的惭愧。我无法想象一个身患严重残疾的人面对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到史铁生那些轻松而又充满调侃的语句,‚死不过是某一个信号的中断,它‘轻轻地走’,正如它还会‘轻轻地来’。‛我意识到有些人是将生病当成一种人生的体验,将死亡当成一种超越。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苦难,去诠释生命的意义。也许这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史铁生认为我们应该去包含苦难的世界,这又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接受自己的苦难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别说包含。但他可以。他可以用微笑面对自己的身体和人生。甚至觉得苦难让他拾起自己的信心。他在书中提到‚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变动。‛他是自信的,他意识到人生就是布满陷阱的,只要你对生活的希望不灭你就有能力化解苦难。我原本认为每个人对苦难的认识应该都是抑郁悲伤的,但是这里的苦难却像是拥有魔力的神棒,苦难是用来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勇气的,带给我们希望的,这是让我惊讶的,也是让我惊奇的,更是让我对史铁生充满了仰慕。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生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的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地相望,也许只是默默地陪伴。就像泰戈尔的一句话‚总会发生些情愿与不情愿、知道与不知道、清醒与迷误的那种痛苦与幸福的事儿。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诚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会得到安宁。‛现在很多小情侣整天呆在一起,并且强烈要求对方眼中只有自己一个人,并且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呆在一起久了的依赖,并不是真正的爱。爱是一种情感,一种心意,也许两个人在一起吵吵闹闹,但是分开了又互相思念对方。史铁生认为‚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要紧的一项:敞开。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爱也许是一种为了爱护对方而甘愿牺牲的精神。也许就只是陪伴着你度过人生最难过的那段岁月。他认为敞开心扉最为重要,可以告诉对方你此刻的痛苦与开心,哪怕是哭泣悲伤。以前我以为爱到一定程度就是结婚,但现在看来我是错了,也许不需要婚姻,那也是一种爱。哪怕是忘记,那也是爱。 《病隙碎笔》是一部哲学,是史铁生用灵魂书写的,读这本书就像在读他的内心,善良的、虔诚的、平易近人而又复函哲理的语句,让我感受到苦难也是一种幸福,命运是不接受挑战的。我们每天都会为一些事情烦恼伤心,但是我们要学会知足,史铁生是悲惨的,但是他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事业,我们更应该知足,因为我们拥有健全的身体。

学生读《病隙碎笔》的随笔感想(篇四)

持续看了很久的这本书,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后一百多页,让我对于史铁生这位当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触到这位文学家还是在语文课本上,不过,这次的机缘巧合是数十年后的重逢了,而这本《病隙碎笔》光看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没有犹豫就买了回来,不过,起先看了几页并没有很迫切的愿望要看下去,也是源于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书,但是,这几天,当我身体抱恙,心态不佳的时候,重新翻出了这本书,打开之前书签的地方,继续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刚刚看完,所以,印象还是留在我脑海中比较深刻的,书中对于史先生支持“安乐死”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虽然这本书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时至今日,安乐死还是没有被法律认可,也是一种无奈。

书中还写到对于“尴尬”的独到见解,史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尴尬”一词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见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经历非一般人能有,想必这番解读自有其深意。

这本书,我起先以为是一本病重的时候的随笔,没想到,里面谈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许多,倒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机会可以再读,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内容和新意。

读书感想


星期一那天,老师把《奋发有为建小康》这本书发给我们。里面讲了三个主人公:龙娃,小英,兔博士。这本书讲的是兔博士带着龙娃和小英,到世界各地进行环保调查,遇到灾区人民,就进行捐款,一边走还一边听兔博士演讲知识。

我仿佛就是他们三人中的一员,积极开展环保活动,还捐款给生活困难的人家。世界各地进行调查,一边调查还一边听兔博士演讲,微风吹过来,好像在说: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阳光照到地上,好像在说:你真笨,这样到处乱花钱,我看你连作业本都买不起,像我那样,总是晒穷人,让他们早点被晒死,这样也能不让政府烦恼了,哈哈哈我想:如果这样的话,那太阳也不用再晒了,因为如果我们不捐款,他们也会被饿死的,不是吗?所以说太阳讲的是大错特错的。

《比尔·盖茨》读书随笔


寒假期间,我读了《比尔·盖茨》这本书,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改变。
比尔·盖茨是一个"另类"的孩子,他性格孤僻,自闭,独来独往并且他还不喜欢和别的孩子交往。他很自信,特别好斗,这样的孩子应该在家长眼里不是一个好孩子。我却不这么认为,他有自信,这是我身上没有的一个优点。因为我虽然性格开朗,但是刚开始做事情时是有些抵触的,我以后应该向比尔·盖茨学习,有自信才能进步快一些,坚持最后就能出成绩。
在哈佛大学,比尔·盖茨不算是个好孩子,他无法抵抗电脑的诱惑,经常逃课,一连几天在电脑实验室里整晚地写程序,打游戏,玩扑克消耗了他大部分的时间。
这在当时学校及家长的眼里应该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了,荒废学业一定是没出息了。这也是我们孩子喜欢玩儿手机游戏的一个代表,哈哈,谁不想玩儿个痛快,没有管制。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节制的玩下去,那么自己的学习成绩就落后到别人的后面去了。这也是家长为什么让我们去上辅导班的原因,原本的自由就没有了。唉!
后来比尔·盖茨弃学从商,没有完成学业,他不喜欢按人家说的"应该怎么做"或"不应该怎么做"他不看好的事情,谁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后来他成立日后名动全球的微软公司。看似不上学他是自由了,可是他也是为了创业付出一些辛苦代价的,经过几年的奋斗和奔波,1975年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正式创立了"微软公司"。
有理想是好的,但也要坚持。妈妈跟我说:"想做什么事应该有资本,学习上如果不努力那就是倒数,学习要精,靠谁也不如靠自己,自己会的多了,懂得多了,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永远高高在上。"妈妈,爸爸培养我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我不输在别人的后面,能够自己独挡一面。自己能担起社会的压力,立于不败之地。
我会为自己努力的!

崔申洪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1】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

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

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话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

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杂感是随笔的一种,随笔又归入散文,文学作品的题材本就是三大支柱,散文、诗歌和小说,杂文是后起之秀,兴衰和时代有关,而培根的随笔按照中国文学的现状细分,应归入杂感一类。

首先《培根随笔》的文章篇幅短小,标题明快;其次是文章内容极具思想性;再者就是文章所运用的手法,夹叙夹议,以议为主。

这三点,完全是杂文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喜爱杂文,喜欢文章说理性、思想性的读者可读《培根随笔》,当代喜写杂文(或所谓的杂文家们)读一读《培根随笔》,对写作不无裨益。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2】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习惯一直陪伴着我们。

习惯是什么呢?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比如平时我们按时起床、睡觉,按时上学、放学,按时吃饭等,这些我们自以为习以为常的事情就是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我们熟练的掌握各种知识,让我们学习进步的更快;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让我们体力充沛、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使我们精力旺盛,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让我们少生病、少打针、少吃药,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现在许多青少年迷恋上网,整日整夜泡在网吧里,他们没有良好的上网习惯,上网没有节制。

脑子得不到休息,眼睛也得不到休息。

有些人玩游戏时,精神总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休息,很有可能导致猝死。

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监督。

在家里,父母教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里,老师教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教育。

老师在学校里教给我们知识的同时,也在帮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就是一种早年开始的习惯,书中提到幼年时代学语言、舌头学习表达方式和发音时更柔顺,学习各种技巧动作时,关节更灵活,突出强调了早期养成习惯的重要性。

我们还处于青少年时期,我们应改正自身存在的一些坏习惯,养成一些好习惯,这将为我们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读书心得:假期随笔


教师读书心得:假期随笔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农历新年又过去了十天,一个愉快的寒假也快要过去了。假期伊始,好好的在家睡了几天懒觉,然后欢欢喜喜的过大年,然后就是走亲访友,恭贺新春,不亦乐乎。

当然,玩乐间,不能忘了读书,书是个很好的东西,我很喜欢,而捡起一本好书认真的去读,更是一件快心的事情。经学校推荐,这个寒假,我特地在网上买了一本书,吴非的《致青年教书》。作为才从教两三年的青年教师,我极其渴望从吴老先生口中得到点滴教诲、点滴真传、点滴指导,这个书名吸引了我,在这个寒假,我仔细琢磨书中的每一句话,并进行反思、铭记,收获颇多。

这本书还值得我认真细读,但今天我想说的只是借助于其中的一篇《让学生喘口气,好吗》来谈谈的我一点感想。

有人请吴老师描述一下理想的教育,他说: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人的待遇。在早晨的阳光中,他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候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能吃到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统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四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父母听我不禁被吴老师描述的这一场景给感动了,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可是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想到,几人能够做到,想起小时候看书看到的一句话: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并付出实践与努力的话,这应该就不会被认作是太浪漫、太理想化的描述了。

我们的教育深刻的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从而也就影响着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我们每个人从国家大政方针中都知道了科教兴国、教育为本、人才的重要性等等这些道理,所以如今教育中存在的任何问题都不容小觑。

而吴老师的这篇文章中主要就提到了当今学生学习负担逐年上升的问题,他举的例子令人印象深刻,说曾看到某校高二年级国庆长假作业,一共60大张纸,不停地做,也要做满7天;有个特级教师,寒假放假20天,他布置给学生的化学作业是60张讲义这个寒假,与我叔叔的女儿交谈此问题也深有感触。我叔叔的女儿正上初三,小学时成绩一直很好,可是后来越来越讨厌学习了,而现在又正值初三关键时刻,使得我叔叔婶婶对此非常担忧,害怕她考不上一所好的高中,所以看到我就要我多开导开导这个妹妹。

后来在与她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她讨厌学习的最大一个原因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她感到厌烦,于是就渐渐的讨厌学习、讨厌老师了,说一丁点自由空间都没有,每天都是被老师逼着学习、做作业,而且作业布置得特别多,每天晚上都要做到十二点或更晚才能做完(这一点得到了我叔叔的证实),各个科目都有作业,读的、写的、背的、默写的、试卷等等一大堆,如果第二天检查作业没做完的话,就要被老师罚抄,抄书、抄班级班规等等,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还要不断的加倍罚抄我听后不知是何滋味,像我们这个小乡小村的老师不懂教育理念也还情有可原,毕竟外面世界见得少一点,可是我这个妹妹却是在大城市的重点班级里学习,这些老师还如此不懂教学,这不是硬逼着学生造反吗?当今的学生不比从前的学生,他们现在精明着呢,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想法,知道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人格,知道平等、自由,面对着这样的学生,你去逼她学,她还会学吗?

于是我又想起了上学期校长在一次教工大会上说元旦放假一个班的作业发了19张试卷的例子,这些不和谐、这些听上去很小的问题原来在我们身边不停的发生着。

我不知道我要对我那个妹妹如何开导,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我发现了自己的口拙,我只能无关痛痒的跟她平和的谈心、讲解,我不知道我的谈话起的作用有多少,因为这是个这么现实的问题,我个人的作用微乎其微。

吴老师请教师反省,请问:你一生从事教学,你知道学生将如何回忆你?如果他只记得你狠,能狠抓死揪,连课件十分钟都利用足,甚至不让学生去解手,当时家长一片叫好声,后来有人自杀了,有人拖垮了,有人到了成年一无所长,那就得回忆你的种种不是了。

学生厌学是现在教育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除了教师的不当之处外,当然,社会的影响也占很大部分,比如社会现象大学生找工作困难,读再多的书不如有个有钱有势的富爸爸折射给学生而形成的读书无用论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这些教育者反省、深思。

作为青年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我认真的细读这本《致青年教师》,只是希望能够听取些许老教师的教训与思考,以使自己在这条职业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教育好学生,为社会做出些许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继续努力,而面对的这些共同问题,我希望与大家一起努力。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片断论习惯

性格可以左右人的思维,学识能够影响人的谈吐。但是,人的行动却往往取决于长期养成的习惯。这句话道明了习惯在人的行为上起很大的引导作用。

不要相信天性的冲动,不要相信豪言壮语式的英勇,唯有当它们确定为习惯后,才可能靠得住。他还举了一个可怖的例子说,要完成一件刺杀的阴谋,仅凭某人残暴的天性和坚定的许诺是不可靠地,所以,这个刺客的双手必须沾染过鲜血。但是,马基雅维利并不知道,刺杀亨利三世的克莱芒、刺杀亨利四世的拉瓦拉克,以及行刺威廉公爵的若雷吉和热拉尔却并非这种人。尽管如此,他的话还是有道理的,即,天行也罢,承诺也罢,都不如习惯有力量。这里作者运用举例子来说明习惯是很有力量的,远大于天性和承诺。

习惯可以主宰人生,所以,人们就应当尽量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若始于早年,自然是最完美的,对此我们称之为教育。换言之,教育其实是一种从幼年就开始的习惯,因此,比起年纪大的人,年轻人的舌头更为灵活,学习语言则更为轻松:而且年轻人的关节比较柔韧,更适合参加各种竞技和运动,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的心智可以不断地被塑造,所以能在学习中接受新的事物,只不过这样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通过对习惯的叙述,把它延伸到生活各处,形象的揭示教育的本质良好习惯从小培养的过程。而教育也是人们对完美习惯追求脚步的产物,就像泥巴上的脚印,在青年时,泥巴是干的,脚印可以不断的被塑造:而到了老年,习惯就像干泥块上的脚印,难以磨平。最后,作者暗示我们应在学习中接受新的事物。

如果说,个人的习惯已经具有了极大的力量,那么在机体中,由于榜样可以带来教益,交往可以增加援助,竞争可以激发生气,容易可以调动情绪,所以强大的力量几乎能登峰造极。因此,只有一个秩序竟然民风良好的社会,才能使没得在人的天性里,发扬光大。这些话说明习惯与美德与社会风气间的关系:好的习惯会形成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可以影响风气,冯其良好的社会也会促使人培养美德。只有好的习惯,才是美德的发育沃土。

片段论学习

读书为学,为的是获得享受、作为装饰、增长才干。文章第一句就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读书的目的。

经验丰富的人固然可以处理个别性的事件,但要在总体上对事物做出统筹安排,则唯有博学之士方能办到。学习能够改善人的个性,实践能够充实学习。人的天赋犹如野生的花木,需要以学习的利刃予以修剪;而学习若没有时间的约束,就会漫无边际而流于空洞。学习的过程就是对能力的培养,能力强的人能应对各种突发事变。而实践又提升了能力培养的效率,只有不断的锻炼方可做到这一点。

读书不是为了与人辩驳,也不是为了信仰和盲从,更不是为了猎取谈资,而是为了能权衡轻重、审查事理。阅读使人充实,辩论使人敏思,写作使人严谨。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少,就必须有极强的记忆力;如果谈话的少,就必须有敏捷的头脑;如果读书读的少,就必须有狡黠之才,才能掩人耳目。读书的意义在于让自己升华,让自身意境提高。

史鉴使人明智,诗赋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与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学习能陶冶人的性格。不仅如此,心智上的任何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补救。这就如肉体上的各种疾病都可以用适当的运动来调理一样。地滚球有益于膀胱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腔和肺部;散步有益于肠胃;骑马有益于大脑;等等。学习使人明事理,正如我们现在的学科,各个学科有着它独一无二的作用,让我们健康地发展

同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底证理之中,如果他底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末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底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底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由此可见,读书的过程即完善自己缺陷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读书,缺点才会越来越少,正如《论习惯》中性格可以左右人的思维,学识能够影响人的谈吐,但是,人的行动却往往取决于长期养成的习惯。不要轻易满足于现在的学识,缺点是不断滋生的,那么读书学习的过程也不该停止,为何不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呢?

感受《培根随笔》(读书心得)


感受《培根随笔》(读书心得)

《培根随笔》就像一本字典,当你有什么烦事和闹心事时,就可以向它请教,它不仅会帮你解忧,还会教你走正确的方向,以摆脱困难的纠缠。

这本书主要谈论了我们生活中能遇到的各种生活琐事和一些政治问题,点出了这些事的特点和问题所在,并告诉了人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事错误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如果人人都按照这书上面说的去做(除个别小错误以外),那么人间也就变成世外桃源了。

这本书适合各种人群阅读,而且都会受的启发。启发我的文章很多,因此我在这里只略举一二,以简略的表达我对这本书的思想感情。

第一篇感《谈报复》

这篇文章说得对,用法律管不到的手段进行报复,还情有可原。如果用卑鄙狡猾的手段报复,则——用原文的话说——不得好死。但是在全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不认同:如果一个人完全是出于生性凶恶而作恶,那又如何?充其量仅像荆棘刺玫,除了扎划钩擦,别无能耐。我认为这里的生性凶恶有一个标准,如果这个人泯灭人性,何止扎划钩擦!恐怕他什么事也做得出来!曾经就有这么一件事:有这么一家人的孩子被无冤无仇的人绑票了,然后帮费就跟孩子的父母要钱,孩子的父母也把钱悉数给了他们,按常理,他们该放人了吧?但是他们把孩子给杀了,杀了不说,还给煮了,煮了不说,还给切成了200多块儿,最后还给扔进下水道里了。这应该算生性凶恶了吧?但他们做的事何止扎划钩擦!

第二篇感《谈人的天性》

你的天性如果是好的,那么再好不过了。如果是坏的,则要用文中说的方法去做。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如果想要把一个富有弹力的弯曲物快速弄直,则需往弯曲的另一个方向弯,并且要过直的标准。这个方法在改变天性方面也有大作用。假如一个人脾气暴躁,则应极力控制,并且还要露出微笑,即弯向直的另一边。

文中还说不能太久的迫使自己做一件事,这样会福祸双收,即获取了坚持,也获得了一点错误,把错的东西也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因此要间隔一段儿适当的时间。我玩儿滑板时就是这样。(读后感 )滑了一阵子之后,无意识的间隔几天,再滑时,就觉得水平增长了些许。但是如果间隔了一年多,就感觉自己的水平一落千丈。

不管戒什么,都要像文中说的一样,先扼制,再自然而然的减少,最后戒除。戒烟就要这样。原始时是几分钟抽一次,然后对于烟瘾要一忍再忍。几天后,抽烟的频率将大大减少。再过几个月,烟不就戒掉了?不过还有一点,也是文中提醒的,目标不能太高或太低。因为太高或太低的话,不仅不会改善,还会越来越糟。

培根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不光有那么多流传千世的佳句,还有如此精练实用的文章,把我们生活中能遇到的事谈的淋漓尽致,指引我们走正确的方向,虽然也有的错误,——也可能是社会不同而造成的——但是又有谁能保证,我一辈子都不会犯错呢?

小学教师读书随笔


小学教师读书随笔

文/殷家兴

摘 要:就阅读一些教育经典书籍,浅谈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教师;教育;力量

“读书”,一个多么温馨的词语。读一本好书,心情放松,杂念尽消。“众里寻他千百变,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徜徉书海中求知的人常会有如此动心美妙的体验吧。

作为教师,没有一天能离开书籍——教材、教参……日复一日,习以为常。于是有人感叹:做了教师,就注定要将一生机械无味地耗在教材、教参上,枯燥之极……

其实,阅读《教育的力量》,就能够给出明晰的解惑之路。教育应该作为一种力量而存在,我们应该竭尽所能,让每一个世界变得生动、快乐、不单调、不沉闷、更不黑暗;在充满阳光的白天帮助孩子呼吸到花朵的芬芳,在漆黑的夜晚也能注意到星空的美丽;即使身处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很快走出茫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的人,这就是教师。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会让我们变得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

阅读《教育的力量》,我们确切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只有这样,教育才会不断进步。肖川老师的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练就的教育学问。

阅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我们深深地感动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激励着我们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权力金钱,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小草对春天的回应和礼赞。

阅读《爱的教育》,故事中所洋溢的单纯、美好、永恒的爱的情感,将我深深地包围,涤荡着我的心灵。它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崇高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教育又能使爱不断地升华,它也教给我怎样去创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阅读这些经典名著,我总是不断地被吸引、被感动,有些东西便不留痕迹地沉淀下来,沉淀到我的内心深处,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清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教师在一生中要不断提高自我,需要读书好学。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献。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05.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

(作者单位 山东省烟台龙泉中心小学)

初中学生读《拇指姑娘》的随笔感想 (集锦4篇)


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阅读《拇指姑娘》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安徒生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拇指姑娘》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中学生读《拇指姑娘》的随笔感想”,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初中学生读《拇指姑娘》的随笔感想(篇一)

学过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又满怀激情的找来他的另一著作——《拇指姑娘》内容讲了有一位老婆婆非常渴望有一个美丽的小孩子,巫婆帮助她实现了这个愿望,让她得到了漂亮、善良的拇指姑娘。可有一天,拇指姑娘被一只癞蛤蟆偷走了。从此,她开始了惊险梦幻般的旅程。在拇指姑娘的旅程中,癞蛤蟆和鼹鼠都要娶拇指姑娘,但拇指最后却嫁给了花世界的国王。

读过后,掩卷沉思,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拇指姑娘虽然身驱微不足道,可是在她身上我们能够找到高超的理想。即使被关在黑暗中,在艰苦的生活中,她依然渴望自由和阳光,困难的环境没有让她屈服,而让她更坚定了自己理想。田鼠和鼹鼠的生活可算还不错,吃不完,用不尽,他们也会很好照顾拇指姑娘。可是对于在这阴暗的地洞中生活,拇指姑娘讨厌在这种庸俗的、自私的、没有阳光的日子生活。她有着自己远大的理想。

我喜欢拇指姑娘,只因为她那种对光明的追求!

初中学生读《拇指姑娘》的随笔感想(篇二)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拇指姑娘》。

这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从前有一个妇人,想要一个孩子,于是请教巫婆,最后巫婆给了她一个拇指姑娘!不幸的是,她被一个丑陋的烂蛤蟆抓住了,要拇指姑娘嫁给它!水里的鱼儿同情她,所以帮助了拇指姑娘!拇指姑娘走啊走啊,遇见了鼹鼠,不久,鼹鼠喜欢上了她。过了几天,鼹鼠正式提婚了。秋天来到了,鼹鼠让拇指姑娘缝嫁衣。其实,拇指姑娘并不喜欢鼹鼠,因为他并不喜欢阳光和鲜花,而且对他们有反感。由于拇指姑娘曾经在地道救过一只燕子,所以燕子将她带到了另一个国家,最后拇指姑娘和花国王成了亲!

读完后,我认为拇指姑娘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在鼹鼠洞口,看见了一只冻僵的燕子,但她并不是不理不睬,而是救活了这只燕子!拇指姑娘被蛤蟆和鼹鼠分别抓住了,但她并没有屈服,最终分别在小鱼和燕子的帮助下逃出了魔爪!拇指姑娘不仅勤奋,而且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坚信,就凭这些,拇指姑娘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初中学生读《拇指姑娘》的随笔感想(篇三)

今天我读了,《安徒生童话》中的《拇指姑娘》,使我深受感动。写了美丽、善良的拇指姑娘对友谊的追求。

拇指姑娘先是差点嫁给癞蛤蟆的儿子,把他急得大哭;后来又碰到鼹鼠要和它成亲,虽然他很富有,但拇指姑娘讨厌他。

再后来她碰见了安琪儿,他们相爱,很快成亲。作品还描写友谊,如,拇指姑娘从癞蛤蟆的儿子那儿逃了出来,是小鱼们帮助了她。

寒冬,田鼠引她进温暖的房子;拇指姑娘救活昏死的燕子,小燕子又把她从鼹鼠那儿救出来。这种无私的友谊,是文章的主旨,也是作者对人间高尚友谊的追求。

拇指姑娘这种友谊,也是我们同学之间所要做到的。所以,我们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并且发扬光大。

在现在的社会中,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那这个社会将是一个温暖和谐的社会。

初中学生读《拇指姑娘》的随笔感想(篇四)

假期里我读的童话故事有很多,我喜欢的童话有:《海的女儿》、《丑小鸭》、《母亲的故事》、《皇帝的新装》等等。《拇指姑娘》这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从前有一个女人,她希望有一个小丁点孩子,但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可以得到,所以她请教一位巫婆,巫婆给她一颗大麦粒说:“把这粒大麦种在花盆里,过不了多久就会长出你想要的东西。”

她回到家里,把这颗大麦种在花盆里,不久就长出了一朵郁金香,郁金香绽放开了里面就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姑娘,她还没有一个大拇指的一半长,所以大家都叫他拇指姑娘。

一天夜里,一只老癞蛤蟆把拇指姑娘偷走了。他让拇指姑娘做他儿子的媳妇。拇指姑娘坐在荷叶上哭,鱼儿很同情拇指姑娘就咬断叶子的杆。叶子带着拇指姑娘漂啊漂啊

后来一只甲壳虫叼起她飞到树上,说:“她很美”。可是甲壳虫小姐们说:“她很丑。抓她的甲壳虫也不愿意要她了,将她放到一朵雏菊上。

冬天,拇指姑娘冷得发抖。他去向田鼠讨要一点麦粒,老田鼠喜欢拇指姑娘

田鼠的邻居是鼹鼠,鼹鼠邀请拇指姑娘散步。

角落里躺着一只冻僵的燕子,拇指姑用草叶编了一块厚厚的毯子救活了燕子。

田鼠要把拇指姑娘嫁给鼹鼠。拇指姑娘不愿意嫁给鼹鼠,伤心的哭了。这时,燕子飞来了。决定把拇指姑娘带走。

燕子把拇指姑娘带到一个美丽的国度,遇到小小的国王,他请求拇指姑娘做他的王后,拇指姑娘害羞的答应了,人们送给拇指姑娘一对翅膀,这样拇指姑娘就可以在花丛里自由的飞来飞去。这才是拇指姑娘应该生活的地方。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觉:拇指姑娘虽然外表上看起来那么柔软无力,遇到很多困难,但她却不屈服于现实,在别人的帮助下,一次次的逃脱了困难,最终获得了快乐幸福的生活。在学习中也一样,遇到困难想办法克服,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

读书感想 (350字)


星期一那天,老师把《奋发有为建小康》这本书发给我们。里面讲了三个主人公:龙娃,小英,兔博士。这本书讲的是兔博士带着龙娃和小英,到世界各地进行环保调查,遇到灾区人民,就进行捐款,一边走还一边听兔博士演讲知识。

我仿佛就是他们三人中的一员,积极开展环保活动,还捐款给生活困难的人家。世界各地进行调查,一边调查还一边听兔博士演讲,微风吹过来,好像在说: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阳光照到地上,好像在说:你真笨,这样到处乱花钱,我看你连作业本都买不起,像我那样,总是晒穷人,让他们早点被晒死,这样也能不让政府烦恼了,哈哈哈我想:如果这样的话,那太阳也不用再晒了,因为如果我们不捐款,他们也会被饿死的,不是吗?所以说太阳讲的是大错特错的。

读书有感_随笔作文100字


今天我真开心,因为我完成了所有作业。

我看的这些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灰狼与小绵羊》。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很多种羊,有羚羊、黄羊、青羊、山羊、岩羊等。我还知道羊在地球上分布极广,我还知道羊擅长奔跑,反应机敏。

看来在书中可以学到本领噢!

相信《读书感想随笔》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培根随笔论读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