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000字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当年华未曾老去》读后感8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当年华未曾老去》读后感8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致青春》有感800字——写给老去的我们


其实最近做梦老是梦到回到学校上课,梦里那破烂的教室,熟悉的面孔,而梦醒了,有谁还记得课桌背后的容颜,那年,那班,群魔乱舞的人们,漫天飞舞的字条,回过头,沿途的风景已经变成了照片!

可能是去看了最近热播的致我们逝去的青春吧,感触很多,什么是青春,青春就是说为了梦想宁愿背叛世界,不相信命运,对待现实的不公,努力的挣扎,反抗,享受痛苦,享受残忍,享受背叛,享受失望,享受失败,享受这属于青春带来的美好,放肆的笑,叛离的跑,像傻子一样的狂笑。直到最后遍体鳞伤,直到最后不再反抗,直到最后变成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然后开始对世界妥协,慢慢的我们就这样老去。而现在我只有再和你们一起吵闹的时候,才会感觉到我们身上还有青春的影子,才会觉得我们都没有变,还是以前的样子。。

其实成长就是生活逼你成了你最讨厌的人,青春回不去,但即使是脑海里仅存的片段也找不出最恰当的词形容它的美好,我们不能做到青春活得不留遗憾,但要做到在青春里活得心安。

喜欢那一句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

先生当年读后感


先生当年读后感

《先生当年》一书由王木春所著,本书讲述了近现代著名教育人物的陈年旧事,让我们看到民国时期丰富的教育,同时也是复杂的,这本书是对民国时期先生的致敬,更是对那个时代的致敬。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先生当年读后感范文精选。

今天读了《先生当年》中的《这样的教育十分有用》、《民国的学校图书馆》、《严正的一课》、《父亲的教育》和《了不起的祖母》这五个小故事。我觉得这五个小故事中从不同的侧面涉及了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因素。

学校教育形式的影响

《这样的教育十分有用》:有人可能会疑惑,什么样的教育很有用呢?这一章节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很难再找到一个那么自由自在的学校,以及让学生随心所欲的老师。”辅仁中学的理念就是倡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切磋学业。其实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老师负责点拨、指导,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才是学习的执行者。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师父领进门,成佛靠个人。

书籍的影响

在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道路上,一定离不开书籍的滋养。民国的学校图书馆,书目齐全,质量上乘,足见当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是提升社会文明至关紧要的大事。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永远不晚,而且永不过时。在当今这个社会,读书应该算是比较廉价的提升自己的方式。学习、读书这样的事情重在积累,阅读的书目应该是多样化的的,不应该是单一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通过多读书,多看报,来提升自己是永远不会变的硬道理。

家人的影响

一个人受到的教育有的可以从书本上获得,有的则是身边人的言传身教。

《严正的一课》中提到张秀亚和吴祖先两位先生小时候都有过类似于“偷钱”的经历,对待这样的错误,家人的态度不是简单粗暴的体罚,也没有长篇大论,而是采用比较温和,朴素的方式给孩子上了严正的一课。孩子们印象深刻,记忆深刻,在以后的日子里懂得了如何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其实这样的过程实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即教人如何做人的一门学问。而且这种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孩子的成长和成熟都是有时间节点的,就像小树苗如果长歪了,很容易就可以矫正过来,如果已经长成大树了,再想纠正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见得好。所以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对于过去的事情,曾经犯的错误,不要总提及。关于这一点我做的就很不好,对于孩子的丑事,总是提及,总是揭孩子的伤疤,生怕他好了伤疤忘了疼。其实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能一棍子将人打死。总提及孩子的丑事,会对孩子形成二次伤害。所以我告诉自己以后不能一有事就开始将陈年旧事一起提及,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走向新的自我。

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实父亲的角色真的很重要,虽说女人要相夫教子,但是来自父亲的教育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孩子性格的培养方面,规矩的养成方面。钱穆老先生和梁漱溟老先生都有一个特别好的父亲,两位老先生后来的成就肯定和他们父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眼观现实,在有的家庭中,真正体现出了“父爱如山”,父亲常常靠边站,矗立在一边,对孩子不管不问。其实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从别人那汲取更多营养,争取成为一个好父亲。钱穆的父亲仅仅用了两个字“桥”和“骄”,就不动声色地教育了自己的孩子,真是大智慧,明智的家长。

教育一定不可以放任自流,当然也不一定非得正言厉色。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里人需要言行上的一致性。大家都知道爱子可以但是绝对不能溺爱和宠爱。《了不起的祖母》一节中提到了两个了不起的女人,顾颉刚的祖母张氏和沈昌文先生的祖母。既有语言上的教导又有身体上的处罚。

隔代教育是个问题,而现在的年轻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将孩子完全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的比比皆是。现在的老人主要负责的是孩子的生活起居,如何做个睿智的隔辈人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孩子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自己带比较好一些,孩子小时候家长欠下的帐,早晚都要还的。你缺席了他的成长过程,将来在他的生活中可能没有你的容身之处,立足之地。还有就是顾颉刚祖母,平时省吃俭用,但是老人家在给孩子买书方面极为慷慨,对于孩子在吃穿方面要求也很严格,不盲目攀比,足见老人的明智。

这样的家庭,这样的老人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错不了。

《珍惜青春年华》读后感800字


《珍惜青春年华》一书由肖凤所著,是一本写给青春的散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部书?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珍惜青春年华》读后感800字,大家一起来看看。

想念往往不是刻意的,它出现在很多我们无()法控制的瞬间。看电影,听首歌,望着一张相片的时候,或者就是在闭起眼睛的那一刻。对于史铁生来说,想念是在开满菊花的秋天,母亲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的活;对于终老望乡的洛夫来说,想念是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而对于肖凤来说,想念是在安静的时候,回望自己曾走过的青春岁月。

肖凤的大半生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

读书是她小时候唯一感到温暖的时候,并且开始了与中外古今的文学大师进行心灵之间的对话。

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开始,肖凤阅读了众多的充满了人道主义思想光芒的不朽名作;从托尔斯泰开始,肖凤明白这个世界最美的不是沉鱼落雁的容貌,而是博大的智慧和仁慈的心灵,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伟人;从雨果开始,肖凤第一次认识到什么是人道主义。阅读于肖凤而言,不仅仅是打发慢慢时光,而是净化心灵。

读书是肖凤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自己也说阅读给了我无限的乐趣,我流连在书海中,因为精神领域的富有,而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肖凤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给予自己帮助或自己敬重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可能会被淡忘,但绝不会消失。

李星华老师是李大钊先烈的女儿,但是她为人低调,从来没有与她的学生说过,这位老师也给予了肖凤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帮助该选什么专业;活字典刘盼遂教授穿着低调,曾让肖凤认为是系里的工友。他对知识的热爱让肖凤敬佩。所以说他是最不像教授的教授,也是最像教授的教授;韩国教授车镇宪博士虽不是中国人,但他从小在中国长大,对中国的热爱让有些中国人也望尘莫及,对于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一直怀有感恩的心。这些普通又伟大的人或多或少对肖凤产生了影响。

《珍惜青春年华》是肖凤写给青春的散文,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怀念,肖凤在文中告诉我们她的生活故事、生活经验。通过对自己对阅读的喜爱,对读书后获得的感受的描写来告诉读者,告诉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应努力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不负青春时光,告诉我们精神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肖凤坚持了一生的阅读生活告诉我们,做事情,无论是阅读、写日记还是工作,都贵在坚持。通过对自己遇到的平凡但拥有不平凡品格的人的介绍,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人的审美观各有差异,但这种人无论在什么人眼中永远都是美的。我们要争做这样的人。

珍惜青春年华,莫让年华付流水。

《得未曾有》读后感


《得未曾有》读后感(一)

《得未曾有》是在寒假里读的一本书,作者庆山,也就是之前我们所熟知的安妮宝贝。这是她改名后的第一本作品。书中记载了她从江南到甘肃遇见的四个不相识的人。爱作画且善于烹饪的厨子、回归农村的摄影师、年轻的僧人、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

他说:我们研究自己,最终是为了忘记自己

花竹和气,验人安乐。心寂境喧,万物森然。她说,安妮宝贝这个笔名随机而抽象除了一个持有永久的女童式形象,别无深义。这次改名,她并没有解释,但是当你读完这本书之后,或许会明白这个缘由。在时光的沉淀下,洗净浮华,还原最初的自己。人在成长,物质,情爱,得失,执念随时间流淌,渐渐变得稀薄而淡漠,景随人易,不复当初。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从今起,当称庆山。

我认为庆山这本新书,突破了他一向从内向性书为主题的模式,走出了内心私我自我的小天地,不再用大段大段的独白和呓语,不再着力构建精致却封闭充满感官意象的心灵世界,她走进别人的生活,感受他人的人生哲学,站在一个记录者的角度,将自我色彩消融,讲述四个不相识的人的故事。

四位主人公不相识却又相似,身份不一,性格迥异。生活状态的泰然与简净,以心为准。在这个快速转动的世界中拣择出了自己信任与喜爱的方式去生活。并非信仰那么强大而庄重,但却传达出一种状态。

清明,简淡。坚守,持戒,以此明人辨性。她一直坚持如此,不受天下熙熙攘攘的尘世里栖得真正的内心平静。

任光阴荏苒,万物致异。找到最想要坚持去做的那件事,从此寄云渡水,以心守一事,求定得清欢。


《得未曾有》读后感(二)

因为今天上午休息,昨晚睡前和女儿聊天,晚了。但家里人没有睡懒觉的习惯,早早便起床,头晕乎乎的,给自己敷了一贴面膜,读完《得未曾有》。历时近一个月,其中带它一同游了云南,本想再仔细地品味,但蕾说读完要分享,也许第一遍的感觉也是蛮弥贵的。我边读边能理解蕾的思想行为、衣着打扮、处世接物,这世上真的不是所有人只是向往清净、素雅、简单。有些人他是属于那样的生活的。

其实,对这本书我不知道怎么说,书中四个人物的生活都是超凡脱俗的,好像也不合适,应该是最凡最俗的。原生态的!嗯,这样更合适,我们很多人过着过着就过成别人的生活了,千篇一律?也或者说追求的不是自己想要的,是想给别人看的?

遇见一个人、读一本书都是缘份,读渡过轮回梦海恰逢游大理的崇圣寺。三塔,觉得自己没什么佛缘,但在那个神圣的地方仍感到净与善。

书中那样的生活对我是有感触的,但说不出来,也许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读这本书时,我包了一个书皮,只有静下来时才读,读完有什么淌过,又看不到痕迹。书中一句话更能说出我的感受:有时候看到美的东西,内心激动,跟它碰撞的时候却无力描绘。一描绘就觉得很俗,不知道怎么把它说的朴实,说回它自己。

要分享的话,用几个字2020吧!清、净、慢、雅。


《得未曾有》读后感(三)

这本书有点像一本访谈,夹杂着游记与散文。作者庆山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了一段自己的旅行。她走遍大江南北,去过烟雨姑苏也走进了青海的古寺,结识了四个朋友,写下了四种生活。

读书时我非常羡慕书里四位受访者的生活,更向往他们的心境,只为传统文化能传承下去,这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

我也曾阅读过类似的散文或者是心灵鸡汤,但总觉得里面列举的故事或某个人的例子是那么不真实,便只想读流水账一样一扫而过。可从这本书里,也许是因为其中生动清美的插图,让我明白原来真的有这样的人:他们在都市里可以做到不被外物所扰;心守一事不为名利所累;见过大千世界却仍然静心于古寺佛旁。

大概现在的我们缺少的就是这一种心境吧。俗话说,境由心生,但其实,静,也是由心而生。我们这些在都市里的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看惯了灯红酒绿,见惯了香车宝马。可是我们从不审视自己内心的世界。其实在那里面,住着一个庸庸碌碌的自己,他为了一日三餐疲于奔命,他为了得失利害寸土必争,他每天只靠一遍一遍刷新着自己的网络社交圈子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他空虚,他有形形色色的现代都市病,可他从来不清楚病因,那就是,他,从不曾静下心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正是静由心生。

合上书本的时候,我会看看自己身上这样那样的都市病,可是自己曾经只会好笑地把它归结为星座特质。是的,我不能像书里的人一样生活的那么潇洒,但我至少可以做到让心潇洒一些,哪怕是一点点。是的,我不能像作者一样去一一拜访这些内心平静的人们,去向他们讨教如何生活,但我通过这本书在让自己的内心变成如他们这般平静祥和。是的,我不能活成他们生活的样子,但我至少知道了怎样如他们一般生活。

一个静字2020,便是我所得到了自己曾经从未拥有的东西,于是,内心澄澈,心生欢喜。

《话当年》读后感500字


前些日子我和妈妈共同读了《话当年》这本漫画书。讲述的是乌龟与蜗牛比赛爬山顶,结果曾在龟兔赛跑中获胜的乌龟,以骄傲自大,轻视对手,看不起对方的能力。结果呢?蜗牛取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

曾在龟兔赛跑中,乌龟是持之以恒,一步不停地爬行取得最后的胜利。兔子快,但它骄傲的心理,看不起乌龟,所以到最后兔子只有失败。而这次比赛中,乌龟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轻视蜗牛,骄傲自大。乌龟以前取得的冠军是以前的事情,不是代表每场比赛它都能得到冠军,只有坚持不懈,勇敢直前地思想才是最后的冠军。

正如我们学生学习一样,不能拿过去的成绩当作是今天的结果。若是你停留在原地不动,别的同学就会超越你的。那你就会落下来,就像乌龟与蜗牛比赛中的乌龟了。到了最后冠军是不属于乌龟而是蜗牛的。通过这本书是我找出了自己的错误与缺点,好在以后的学习中把错误改正。学习就应像蜗牛爬行的那种精神,始终不行的爬行,虽然很慢,但有信心和上进心,到最后取得胜利。

通过这次的阅读,让我对课外书籍更加感兴趣。伴随着我们这一代少年快乐地成长。因为她有五彩缤纷的世界,有节奏鲜明的诗歌,有多彩趣味和惊心动魄的故事等着我们阅读。不管我们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受益匪浅的,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的。不辜负老师对我们学生殷勤的付出和一片期望。

《当年游侠人》读后感


《当年游侠人》读后感:这本书所涉学人众多,但只要略提一二,便可点出文章立论的真意。比如提起自由学术,中国的学人往往都能忆起一个名字――蔡元培。

《当年游侠人》是陈平原先生所著的一本评论近现代中国文人学者的随笔集,被收录在三联书店所编之学苑话题丛书中。陈先生作为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对于晚清以来中国的文人血脉有着独到的见解与论述。

我初见此书在北方图书城,与钱理群先生《生命的沉湖》并列一辑中,先被其不同凡响的书名吸引,从书名看此书题旨在人,且是游侠人,这游侠二字竟殊为难解。我原以为定然指的是《史记游侠列传》中人,展卷方读,便是一惊:辜鸿铭、康有为、章太炎、陈寅恪、成舍我,这些名字迎面而来,个个竟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巨匠。

读过作者自序,我方才了然,《当年游侠人》这一书名出自国学大师黄侃的《效庾子山咏怀》一诗,作者取此句为书名,乃是仰慕前辈学人常可不拘一格著文论道,严谨之中且从容,广有古之游侠之风。

陈先生同时又有感于今日中国学界专业主义盛行一时,学科分野愈见精细、操作规则近于严苛、学术语言晦涩高古脱离大众,已经渐渐地将学术研究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血肉关联割裂开来。陈先生担忧的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套路化、公式化、模式化,快餐式的各种课题研究是否还能出现真正代表中国千年文化积淀的大文章。

陈先生因此特著此书,不为宣扬各位大师术业上的功绩,而是剑走偏锋,从这些前辈学人那天马行空的思路、亦庄亦谐的言谈,似癫似正的气质入手,带领读者通过自由之表逐渐深入到自由之里,使之理解自由二字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纵观全书,尽管分为上中下三辑,每辑又分为若干的人物纪事,但都没有脱离上述宗旨。

这本书所涉学人众多,但只要略提一二,便可点出文章立论的真意。比如提起自由学术,中国的学人往往都能忆起一个名字――蔡元培。漫长的百年岁月,中国学术名人甚多,陈先生苦心琢磨,立求在晚清、五四、改革开放等几个阶段提炼出真金白银,却还是一不小心为这位北大的老校长一个人单开了两章,读过那被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所填满的目录,你便会明白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做出如此的安排是多么不容易,同时也就可以想见蔡元培对于陈先生所要提出的观点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是的,在蔡元培之前,坚持自由学术的人不知凡几,然而若论在近代中国将自由学术之风发扬光大,使之惠及国民者,无人可超越蔡元培。正因为明白这一点,我才能够想见,陈先生在对《当年游侠人》这本书做修订时,是怎样一咬牙删掉了某个重要人物,而为这位北大的老校长又腾出了一章的位置。

书中对于蔡元培当年出长北大给予了毫不吝啬的评价,一个人的学识才情与时代的要求竟如此配合默契,千载难求,不可复得。而陈先生之所以如此认可蔡元培,当然是因为那著名的兼容并包思想。蔡元培对于个体选择的尊重以及独立思考的推崇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无人能及,即使是后来也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程度。而素来心高气傲的北大人,却几乎无一例外地对蔡元培心服口服,也正是因为蔡元培以春风化雨般的人格推行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从而一手打造了老北大的光荣传统。

如果一味将像蔡元培这样几乎没有争议的人物作为论据,作者的著文自然会安全很多,却无法引出自由学术的精髓。所以在书中我们也可以见到如惊世骇俗的辜鸿铭、特立独行的章太炎、几次失节的刘师培,还有晋人风韵的黄侃、幽默立言的林语堂等诸多怪才,陈先生介绍过他们的学术思想,便不动声色地切入主题,一一指出正是因为自由研究方才成就了他们在学术上的功业,同时也引申开去,将自由二字化开,散入诸位学者的学术积累中,在点滴小事间印证着如要学术求真无伪,必要坚持自由学术的思想。

尽管是一篇散文随笔集,但陈先生在行文间依然尝试了富有创意的写作方法,以引文为例,且看作者所引章太炎之《黄季刚墓志铭》:民国四年秋,仪征刘师培以筹安会招学者称说帝制。季刚雅与师培善,阳应之,语及半,即瞋目曰:如是,请刘先生一身任之!遽引退,诸学士皆随之退。是时微季刚,众几不得脱。一席引文,将陈先生对刘师培的鄙薄、对黄侃(季刚)的赞誉,以及撰写墓志铭的章太炎的态度交待得一清二楚,却不费自家半点笔墨,真可谓臧否人物于不动声色间,怎不令人拍案叫绝。

书中所提到的当年游侠人如今皆已逝去,轻掩书卷,任心头哀愁掠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却不知几分前辈风采。我索性也引陈先生一段文字,或许能略解其意: 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未名湖畔肯定会寂寞多了。

置心于外,潇洒一生,亦不能不说是一种境界!

纯真年华读后感400字::《纯真年华》读后感


假期妈妈给我买了几本《纯真年华》,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本清风扶露卷。这一卷汇集了二十多位作家的几十篇精彩的童话。作品有的想象奇特,充满游戏精神;有的崇尚科学幻想,富有时代精神;有的蕴涵哲理,思考永恒主题;还有的幽默风趣,充满童真童趣。

《钟的生日》对我的影响最大。故事讲了一座很老的钟,那座钟放弃了自己最后生命的希望,为了三个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能够准点上班,准确地完成了最后的使命,深夜来临的时候,就停止了运动。这件事情让我非常感动,我要学习老钟的奉献精神。

还有《画家的画》,故事中的画家叫阿迪,他画了一幅有小木屋和许多火狐的画,他到大城市去参加一个比赛,比赛完后他的画就被展示出来,一个商人看中他的画,阿迪就把画卖给了商人。本来说好第二天交画的,后来阿迪发现画上的火狐不见了,商人非常生气,阿迪许诺把画补好,接着第二次火狐和小木屋又不见了。那天晚上木屋外的门有敲响声,阿迪开了门,看见了他画上消失的小木屋和火狐群。后来,有很多商人来找阿迪买画,阿迪都没有动心,有人说他太傻,这样的事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可阿迪说友情是拿金钱买不到的。我很喜欢阿迪这样重感情的人。

《纯真年华》非常好看,建议大家多读,多看。

《先生当年》读后感:成长与影响


《先生当年》读后感:成长与影响

文/郭立平

今天读了《先生当年》中的《这样的教育十分有用》、《民国的学校图书馆》、《严正的一课》、《父亲的教育》和《了不起的祖母》这五个小故事。我觉得这五个小故事中从不同的侧面涉及了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因素。

学校教育形式的影响

《这样的教育十分有用》:有人可能会疑惑,什么样的教育很有用呢?这一章节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很难再找到一个那么自由自在的学校,以及让学生随心所欲的老师。辅仁中学的理念就是倡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切磋学业。其实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老师负责点拨、指导,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才是学习的执行者。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师父领进门,成佛靠个人。

书籍的影响

在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道路上,一定离不开书籍的滋养。民国的学校图书馆,书目齐全,质量上乘,足见当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是提升社会文明至关紧要的大事。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永远不晚,而且永不过时。在当今这个社会,读书应该算是比较廉价的提升自己的方式。学习、读书这样的事情重在积累,阅读的书目应该是多样化的的,不应该是单一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通过多读书,多看报,来提升自己是永远不会变的硬道理。

家人的影响

一个人受到的教育有的可以从书本上获得,有的则是身边人的言传身教。

《严正的一课》中提到张秀亚和吴祖先两位先生小时候都有过类似于偷钱的经历,对待这样的错误,家人的态度不是简单粗暴的体罚,也没有长篇大论,而是采用比较温和,朴素的方式给孩子上了严正的一课。孩子们印象深刻,记忆深刻,在以后的日子里懂得了如何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其实这样的过程实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即教人如何做人的一门学问。而且这种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孩子的成长和成熟都是有时间节点的,就像小树苗如果长歪了,很容易就可以矫正过来,如果已经长成大树了,再想纠正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见得好。所以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对于过去的事情,曾经犯的错误,不要总提及。关于这一点我做的就很不好,对于孩子的丑事,总是提及,总是揭孩子的伤疤,生怕他好了伤疤忘了疼。其实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能一棍子将人打死。总提及孩子的丑事,会对孩子形成二次伤害。所以我告诉自己以后不能一有事就开始将陈年旧事一起提及,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走向新的自我。

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实父亲的角色真的很重要,虽说女人要相夫教子,但是来自父亲的教育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孩子性格的培养方面,规矩的养成方面。钱穆老先生和梁漱溟老先生都有一个特别好的父亲,两位老先生后来的成就肯定和他们父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眼观现实,在有的家庭中,真正体现出了父爱如山,父亲常常靠边站,矗立在一边,对孩子不管不问。其实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从别人那汲取更多营养,争取成为一个好父亲。钱穆的父亲仅仅用了两个字桥和骄,就不动声色地教育了自己的孩子,真是大智慧,明智的家长。

教育一定不可以放任自流,当然也不一定非得正言厉色。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里人需要言行上的一致性。大家都知道爱子可以但是绝对不能溺爱和宠爱。《了不起的祖母》一节中提到了两个了不起的女人,顾颉刚的祖母张氏和沈昌文先生的祖母。既有语言上的教导又有身体上的处罚。隔代教育是个问题,而现在的年轻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将孩子完全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的比比皆是。现在的老人主要负责的是孩子的生活起居,如何做个睿智的隔辈人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孩子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自己带比较好一些,孩子小时候家长欠下的帐,早晚都要还的。你缺席了他的成长过程,将来在他的生活中可能没有你的容身之处,立足之地。还有就是顾颉刚祖母,平时省吃俭用,但是老人家在给孩子买书方面极为慷慨,对于孩子在吃穿方面要求也很严格,不盲目攀比,足见老人的明智。这样的家庭,这样的老人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错不了。

得未曾有读后感通用


读完名著作品之后,相信大家都流连忘返,每天写读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增强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得未曾有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得未曾有读后感 篇1

因为今天上午休息,昨晚睡前和女儿聊天,晚了。但家里人没有睡懒觉的习惯,早早便起床,头晕乎乎的,给自己敷了一贴面膜,读完《得未曾有》。历时近一个月,其中带它一同游了云南,本想再仔细地品味,但蕾说读完要分享,也许第一遍的感觉也是蛮弥贵的。我边读边能理解蕾的思想行为、衣着打扮、处世接物,这世上真的不是所有人只是向往清净、素雅、简单。有些人他是属于那样的生活的。

其实,对这本书我不知道怎么说,书中四个人物的生活都是超凡脱俗的,好像也不合适,应该是最凡最俗的。原生态的!嗯,这样更合适,我们很多人过着过着就过成别人的生活了,千篇一律?也或者说追求的不是自己想要的,是想给别人看的?

遇见一个人、读一本书都是缘份,读渡过轮回梦海恰逢游大理的崇圣寺。三塔,觉得自己没什么佛缘,但在那个神圣的地方仍感到净与善。

书中那样的生活对我是有感触的,但说不出来,也许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读这本书时,我包了一个书皮,只有静下来时才读,读完有什么淌过,又看不到痕迹。书中一句话更能说出我的感受:有时候看到美的东西,内心激动,跟它碰撞的时候却无力描绘。一描绘就觉得很俗,不知道怎么把它说的朴实,说回它自己。

要分享的话,用几个字吧!清、净、慢、雅。

得未曾有读后感 篇2

这本书有点像一本访谈,夹杂着游记与散文。作者庆山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了一段自己的旅行。她走遍大江南北,去过烟雨姑苏也走进了青海的古寺,结识了四个朋友,写下了四种生活。

读书时我非常羡慕书里四位受访者的生活,更向往他们的心境,只为传统文化能传承下去,这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

我也曾阅读过类似的散文或者是心灵鸡汤,但总觉得里面列举的故事或某个人的例子是那么不真实,便只想读流水账一样一扫而过。可从这本书里,也许是因为其中生动清美的插图,让我明白原来真的有这样的人:他们在都市里可以做到不被外物所扰;心守一事不为名利所累;见过大千世界却仍然静心于古寺佛旁。

大概现在的我们缺少的就是这一种心境吧。俗话说,境由心生,但其实,静,也是由心而生。我们这些在都市里的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看惯了灯红酒绿,见惯了香车宝马。可是我们从不审视自己内心的世界。其实在那里面,住着一个庸庸碌碌的自己,他为了一日三餐疲于奔命,他为了得失利害寸土必争,他每天只靠一遍一遍刷新着自己的网络社交圈子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他空虚,他有形形色色的现代都市病,可他从来不清楚病因,那就是,他,从不曾静下心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正是静由心生。

合上书本的时候,我会看看自己身上这样那样的都市病,可是自己曾经只会好笑地把它归结为星座特质。是的,我不能像书里的人一样生活的那么潇洒,但我至少可以做到让心潇洒一些,哪怕是一点点。是的,我不能像作者一样去一一拜访这些内心平静的人们,去向他们讨教如何生活,但我通过这本书在让自己的内心变成如他们这般平静祥和。是的,我不能活成他们生活的样子,但我至少知道了怎样如他们一般生活。

一个静字,便是我所得到了自己曾经从未拥有的东西,于是,内心澄澈,心生欢喜。

得未曾有读后感 篇3

《得未曾有》是在寒假里读的一本书,作者庆山,也就是之前我们所熟知的安妮宝贝。这是她改名后的第一本作品。书中记载了她从江南到甘肃遇见的四个不相识的人。爱作画且善于烹饪的厨子、回归农村的摄影师、年轻的僧人、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

他说:我们研究自己,最终是为了忘记自己

花竹和气,验人安乐。心寂境喧,万物森然。她说,安妮宝贝这个笔名随机而抽象除了一个持有永久的女童式形象,别无深义。这次改名,她并没有解释,但是当你读完这本书之后,或许会明白这个缘由。在时光的沉淀下,洗净浮华,还原最初的自己。人在成长,物质,情爱,得失,执念随时间流淌,渐渐变得稀薄而淡漠,景随人易,不复当初。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从今起,当称庆山。

我认为庆山这本新书,突破了他一向从内向性书为主题的模式,走出了内心私我自我的小天地,不再用大段大段的独白和呓语,不再着力构建精致却封闭充满感官意象的心灵世界,她走进别人的生活,感受他人的人生哲学,站在一个记录者的角度,将自我色彩消融,讲述四个不相识的人的故事。

四位主人公不相识却又相似,身份不一,性格迥异。生活状态的泰然与简净,以心为准。在这个快速转动的世界中拣择出了自己信任与喜爱的方式去生活。并非信仰那么强大而庄重,但却传达出一种状态。

清明,简淡。坚守,持戒,以此明人辨性。她一直坚持如此,不受天下熙熙攘攘的尘世里栖得真正的内心平静。

任光阴荏苒,万物致异。找到最想要坚持去做的那件事,从此寄云渡水,以心守一事,求定得清欢。

未曾雕刻的时光观后感


未曾雕刻的时光观后感

未曾雕刻的时光观后感看后真的不平静了,真的必须要写出点什么,要不心里憋着难受,课堂上的我们确实是忘了自己,这样的电影多么适合我们的口味啊,我们哈哈哈大笑,笑他们和我们一样,更笑他们和我们又不一样,因为我们才大一,还没有走过他们的路,可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笑过之后剩下的全是酸,就好像看周星驰电影一样,你可以陪他一起很放纵的笑,夸张的笑,可冷静之后,你想想他的笑,他的表情,你还笑得起来吗?值得思考……..

大学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成就了一代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当然也毁灭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刚入大学杨华宇和王婉佳都是在为拓宽一些知识去计算机协会认识的,他们的初衷就和我们当初一样,单纯的认识了一些朋友,可就是杨华宇这样机灵,幽默,又有些孩子气的一点自恋让王婉佳爱上了他,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与王婉佳交往的同时,有一个女生叫郭歌也慢慢的进入了杨华宇内心,这时他迷茫了,不知道该怎样选择,这是他自己当初也没有想到的,他渴望爱情,却被束缚着,他没有自由,心里恍惚着,就这样在他自己低沉而具有伤感的的独白中透漏说:“大学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转眼大二过去进入大三了,我却还是稀里糊涂的,对于任何事,任何人都不能有一个很好的安排,很快就又到大四了,生活和电影一样,但是,许多剧情并不是按照我们的意愿继续”。到了大四也正应了很多人的话分手的分手,考验的考验,或者由于工作的需要两个人就分了,真正能走到最后的很少,不要说你会坚守爱情,在事业的压力下,那些搀扶你的人一把的人往往使你心存感激,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来得有效果,那时你就会发现你爱的那个人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此时此刻也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里面问一位大三的哥你怎么到了大三还不谈恋爱啊,她说:“学生时代,周围接触的人年龄相仿,所以价值观都一样,都想将来有个好工作,有个好恋人·…”女孩子要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浪漫,一般这是奋斗的男生给不起的,又由于大学正如电影里面那样大学男女8:1,所以女生几乎都很牛x,更何况我班15:1,而像郭歌那样的很多也很少,很多是因为她高傲的活着却需要男生去给她快乐,他在失恋后却很快就去找了杨华宇,去破坏别人的感情,她平日子里很清高却做出了这样的事,只能说明即使有志向考研的女生也耐不住寂寞,很少就是他敢于选择这种考研的艰苦道路,她知道进取也敢于行动,而这样的结果似乎最悲惨的还是杨华宇,他抛弃了杨婉佳却有被郭歌甩了,这样也就算了吧,更浪费了美好的大学时光,毕业后似乎是最失落的,最凄惨的,替他想想,他的大学除了有了几个好兄弟还有什么呢?

天上纷纷掉钞票,天下美男都死掉,美女脑子都坏掉,哭着喊着让我泡。好幽默的女孩子说出夜晚两点半的湖人对曼联的比赛,在男朋友的映衬下那家伙酷毙了。没有他男朋友的魄力,穷人家的孩子不要想着去恋爱,你给不起,更输不起,同样:也永远不要看低那些匆匆的脚步,伏案的穷孩子们正如连凯的叹息:我们几个还是人家季虎最好,保送交大研究生。季虎河南人,平时不爱说话,但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劲,干了四年……….结果也是预料的。

大学毕业了,各自有了各自的去路,本人在这里不想写的那么悲观,因为我们才大一,真正的到了离别的时候,我们寝室应该不会像那里面一样苦于出路,更不会哭着送别吧,姚一鸣的冲动最后也平静了,反而重复了刚入学时大四毕业生对他们说的那句话:“吵什么吵,再吵阉了你们”这似乎他又被大一新生认为大四的都是痞子。

我本就不算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悲观并不意味着我每日都是消沉和绝望。过于乐观就会把世界和人生看得很美,而结果往往十有八九不如人意,于是受的打击就大,挫折感就多;可先把人生看得悲一些了,就知道这条漫长的路上,总是会有或大或小的苦难在等着你,遭遇了也会以平常心去面对,躲过去了更会窃喜。以这样的心态走长路,苦,才不会给我们那么多的打击,我们才会有更多赢的机会,生命之路其实才真正走的乐观。

借用老白的话来共勉…….思考人生。

《当年游侠人》的读后感1500字


《当年游侠人》是陈平原先生所著的一本评论近现代中国文人学者的随笔集,被收录在三联书店所编之学苑话题丛书中。陈先生作为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对于晚清以来中国的文人血脉有着独到的见解与论述。

我初见此书在北方图书城,与钱理群先生《生命的沉湖》并列一辑中,先被其不同凡响的书名吸引,从书名看此书题旨在人,且是游侠人,这游侠二字竟殊为难解。我原以为定然指的是《史记游侠列传》中人,展卷方读,便是一惊:辜鸿铭、康有为、章太炎、陈寅恪、成舍我,这些名字迎面而来,个个竟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巨匠。

读过作者自序,我方才了然,《当年游侠人》这一书名出自国学大师黄侃的《效庾子山咏怀》一诗,作者取此句为书名,乃是仰慕前辈学人常可不拘一格著文论道,严谨之中且从容,广有古之游侠之风。

陈先生同时又有感于今日中国学界专业主义盛行一时,学科分野愈见精细、操作规则近于严苛、学术语言晦涩高古脱离大众,已经渐渐地将学术研究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血肉关联割裂开来。陈先生担忧的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套路化、公式化、模式化,快餐式的各种课题研究是否还能出现真正代表中国千年文化积淀的大文章。

陈先生因此特著此书,不为宣扬各位大师术业上的功绩,而是剑走偏锋,从这些前辈学人那天马行空的思路、亦庄亦谐的言谈,似癫似正的气质入手,带领读者通过自由之表逐渐深入到自由之里,使之理解自由二字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纵观全书,尽管分为上中下三辑,每辑又分为若干的人物纪事,但都没有脱离上述宗旨。

这本书所涉学人众多,但只要略提一二,便可点出文章立论的真意。比如提起自由学术,中国的学人往往都能忆起一个名字――蔡元培。漫长的百年岁月,中国学术名人甚多,陈先生苦心琢磨,立求在晚清、五四、改革开放等几个阶段提炼出真金白银,却还是一不小心为这位北大的老校长一个人单开了两章,读过那被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所填满的目录,你便会明白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做出如此的安排是多么不容易,同时也就可以想见蔡元培对于陈先生所要提出的观点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是的,在蔡元培之前,坚持自由学术的人不知凡几,然而若论在近代中国将自由学术之风发扬光大,使之惠及国民者,无人可超越蔡元培。正因为明白这一点,我才能够想见,陈先生在对《当年游侠人》这本书做修订时,是怎样一咬牙删掉了某个重要人物,而为这位北大的老校长又腾出了一章的位置。

书中对于蔡元培当年出长北大给予了毫不吝啬的评价,一个人的学识才情与时代的要求竟如此配合默契,千载难求,不可复得。而陈先生之所以如此认可蔡元培,当然是因为那著名的兼容并包思想。蔡元培对于个体选择的尊重以及独立思考的推崇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无人能及,即使是后来也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程度。而素来心高气傲的北大人,却几乎无一例外地对蔡元培心服口服,也正是因为蔡元培以春风化雨般的人格推行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从而一手打造了老北大的光荣传统。

如果一味将像蔡元培这样几乎没有争议的人物作为论据,作者的著文自然会安全很多,却无法引出自由学术的精髓。所以在书中我们也可以见到如惊世骇俗的辜鸿铭、特立独行的章太炎、几次失节的刘师培,还有晋人风韵的黄侃、幽默立言的林语堂等诸多怪才,陈先生介绍过他们的学术思想,便不动声色地切入主题,一一指出正是因为自由研究方才成就了他们在学术上的功业,同时也引申开去,将自由二字化开,散入诸位学者的学术积累中,在点滴小事间印证着如要学术求真无伪,必要坚持自由学术的思想。

尽管是一篇散文随笔集,但陈先生在行文间依然尝试了富有创意的写作方法,以引文为例,且看作者所引章太炎之《黄季刚墓志铭》:民国四年秋,仪征刘师培以筹安会招学者称说帝制。季刚雅与师培善,阳应之,语及半,即瞋目曰:如是,请刘先生一身任之!遽引退,诸学士皆随之退。是时微季刚,众几不得脱。一席引文,将陈先生对刘师培的鄙薄、对黄侃(季刚)的赞誉,以及撰写墓志铭的章太炎的态度交待得一清二楚,却不费自家半点笔墨,真可谓臧否人物于不动声色间,怎不令人拍案叫绝。

书中所提到的当年游侠人如今皆已逝去,轻掩书卷,任心头哀愁掠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却不知几分前辈风采。我索性也引陈先生一段文字,或许能略解其意: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未名湖畔肯定会寂寞多了。

喜欢《《当年华未曾老去》读后感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