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300字作文 > 地图 > 读后感300字作文

读后感300字作文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考试恐惧症》读后感作文3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考试恐惧症》读后感作文300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说到考试,大家都不陌生吧!但是有人喜欢考试,有人害怕考试。我读了陈磊叔叔的《考试恐惧症》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桂小丫也是害怕考试。现在让我们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吧!

桂小丫原来在柳河小学,她特别喜欢看“开心辞典”这个节目,希望有一天站在那个舞台上,和王小丫阿姨面对面。桂小丫非常害怕考试,一听考试两字就全身紧张。在一次升四年级的考试中,小丫又考砸了,面临可能要留级的问题。小丫打电话给了和自己最亲的舅舅,舅舅连忙帮她转入如意学校,听说那里挺不错,小丫觉得那里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在如意小学,小丫先后认识了安琪、蓝芷若、寒梅迎春这样的女生。后来她的单纯让爱捉弄她的男生们对她怀着几分歉意和敬佩,也让别的同学对她刮目相看。大家还同意小丫加入最厉害的女生行列。后来,小丫在同学们“万恶”老师、张校长的帮助下,考出了97的高分,还走上了“开心辞典”的舞台,两个小丫的手终于握在了一起……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同学也害怕考试,我希望他们能克服恐惧心理。考试不可怕,别把它看得那么神秘,它只是和老师同学的一种交流方式,所以要学会赶跑紧张的情绪。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对自己要有信心,不能灰心,要勇于面对现实,沉着应对人生的每一次考试,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做一个充实的自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开学恐惧症范文5篇


根据您的要求,小编为您整理了《开学恐惧症范文》,我们从小就接触作文,经常写作文可以让我们在生活实际中获得灵感。一篇优秀的作文通常都是主题集中思想明确的,您掌握了写好作文的方法吗?

开学恐惧症范文(篇1)

如果临近开学,你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有些异常,诸如失眠,烦躁,易怒,沉默寡言,那么ta可能正在遭遇开学恐惧症,首先作为家长,不用担心。

其次,你要寻求解决的方法。

第一,沟通是关键。多和孩子交流交流,是不是因为假期的作业没有完成,还是因为在学校不开心不想回学校,或者说是因为还想继续玩游戏。总之原因因人而异,而作为家长,就更应该打开自己的心扉,这样孩子才会打开心扉。即使不是如此,平时多聊天,聊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适当的引导孩子热爱学校,热爱学习,这样的效果更佳。很多资料显示,有严重开学恐惧症的学生大多数家里人经常忙于工作,疏于沟通,针对这一点,家长们需要负起责任。

第二,行动是桥梁。临近开学,在假期里的学生的作息规律和在上学期间是肯定不一样的,这时候家长就应该扛起这面大旗,主动的提醒孩子,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使其在临近开学的这段时间慢慢适应校园的时间,从而减缓开徐恐惧症。

第三,关怀是本质。加入家里有关怀,学校有关怀,相信一个孩子是不惧于呆在家里或者学校的。这就需要家长付出实际的行动,关怀孩子,同时多与校方做沟通,从多方面来关怀学生,这有助于减少回学校之后的适应期。

第二,想想你的小伙伴。学校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恐怕就是里面有我们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了。当你感到你有开学恐惧症的时候,想想你们一起玩乐,一起在课堂上恶作剧的时光,你会相当的期待回到学校。

第三,从假期中抽离出来。记住,假期是短暂的,上学的时间才是长久的,要有意识的在开学前几天把自己从假期中抽离出来,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减少玩游戏的时间,开始练练笔,写写字,看看书,作为开学的一个过渡。

作为社会人士,对于开学恐惧症并不能一味的过度宣扬,并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会让开学恐惧症患者的心里压力更加大。我们的舆论方向应该是积极的,引导的,要给大家一个这样的共识:开学恐惧症很正常,如同我们每次上台演讲之前的紧张感,事实上,讲几句之后,你就会趋于稳定了。

开学恐惧症其实并不可怕,也很容易克服,我们需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当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克服开学恐惧症就如同我之前所说,和呼吸一样自然。

开学恐惧症范文(篇2)

随着开学的脚步越来越近,我的开学恐惧症越发强烈。

那几天,我的心情简直糟透了,整天噘着嘴,闷闷不乐地做着寒假作业。妈妈见了,疑惑地问“宝贝,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开心呀?”这一问,把我也问倒了,我竟时无言以对。冷静下来一想,我才找到了自己郁闷的原因要——开学了,烦心事也来了。寒假作业还没有做完;不知道这个学期的课程难不难,压力大不大……

开学前一晚,我坐在电视机前,仔细地看着《新闻联播》,想在电视上发现雾霾、暴雪等字样,下暴雪就能停课啦!可惜天不遂人愿,未来一周天气晴好,我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收拾好书包,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清晨,虽然我早早就起床了,却一直磨磨蹭蹭不肯出门,总是想:万一最后一刻出现奇迹呢?可最终什么事也没发生。时间不等人,我被妈妈催着迈出了家门。外面阳光明媚,可我的心情一点儿也不明媚!我真希望自己有一个时转换器,能让时间倒退回快乐的寒假。妈妈连连安慰我说:“上学也有很多好处呀。你可以见到很久不见的好朋友,大家一起玩,多好呀!"这样一想,开学确实也挺不错的,我都有点儿兴奋了呢!

就这样,我带着“雨转阴”的心情来到了教室。见到了许久不见的好朋友,大家说说笑笑间,我的心情已经“阴转多云”了。上课啦!我们又爱又怕的班主任姚老师走了进来,他的出现瞬间就关闭了大家的假期模式,我和同学们立刻进入了学习状态。

在紧张的学习中,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放学时,我已经完全忘记早上的烦恼了,心情也早已经“多云转晴”,甚至开始盼望明天早点儿去学校呢!

开学恐惧症范文(篇3)

“家长应科学合理地引导。”阳光彼岸的陈校长建议,“这样才能让孩子快乐地收心。”可以让孩子给好朋友打打电话,聊聊新学年的打算,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情绪。对孩子多鼓励,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消除孩子对新学期的畏惧情绪。引导孩子对新学年做一个详细的规划,大至整个学期,小至每天的学习生活。

心理调试很关键 暑期轻松悠闲的日子让孩子养成了“坏习惯”:舒服的懒觉、精彩的电视节目、无拘无束的玩耍、清闲、自由的生活。一开学,这美妙的一切即将被高强度、快节奏的学习生活所代替,抵触心理在所难免。想到暑期自己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同班同学却默默地在上补习班,都提前预习好几章新课了。一时,又愧疚,又紧张。

陈老师表示,这种情况下孩子应该学会自我暗示,做心理调试。告诉自己:要开学了,必须收心了。或者可以出去买买文具、教辅书等。树立信心,放松心情。看到了落差就应迎头赶上,好好把握剩下的十几天时间。

按时作息,调整好生物钟。暑假期间有可能玩通宵或很晚睡觉,这时很有必要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陈老师建议孩子从现在开始应尽量按照上课时的作息时间去休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重新做到起居有时。同时减少使用电视、电脑、电子产品。用体育锻炼来充实生活,调整状态。

其实只要做好了一些应对措施,克服开学恐惧症并不难原来就这么简单。网络人远程控制专家提醒家长们要注意:父母不必过分紧张,以免影响子女情绪,也不要将子女成绩作比较,最好可安排子女一同参与轻松活动。

开学恐惧症范文(篇4)

那日子蹭蹭蹭地就跑掉了。暑假,半月,没了就没了。暑假里哪儿也没去,8月8日之前把所有的暑假作业都了,妈妈还夸我来着,天天在家做作业。O(∩_∩)O哈哈~后来3个礼拜,开始做数学,做了2个多礼拜的数学,老KING发了一本一轮复习的练习册,很是阴险地说,随便你做不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答案也发给你们。然后么就在家里做了。我真的怀疑脑子是歇歇都锈掉了,一张卷子14道填空题4道大题目要做1个半小时。做的我火到咋,慢到要死,心都焦掉了。一套卷子差不多要做30张点,然后么就在家里做做数学的了。其实关键做浪费,改还浪费,不会做的题目愣是看着答案做,做么就做喽,他那个答案有的还不对( ⊙o⊙ )哇,然后就在那里纠结啊。做完之后还找了镇上高中的数学老师辅导了4天,那个老师倒也客气,又送了我一本文科轮复习的数学参考书,叫我看看。我本来就有一本的,数学参考书太多了,题目也太多了,做都做不完,索性就不做了。太懒了。这几天的话本来还想做做的英语参考书的,后来么做了几个单元,要开学了撒,又不高兴做了,还有饭局好多的,阿姨请客,明天到奶奶家去吃饭。两本大部头的名著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看也看不完,看看也没兴趣也不知道为。怎么办呢?郁同学很是有味的在两个暑假把红楼和三国的电视剧看完了。我说我的神啊,高希希版的三国95集啊,她说一天看6集就可以了。我啊真佩服她,暑假不就都看看三国了。我说怎么办呢,我就看那些品读,看刘心武品红楼梦啊,易中天品三国啊。还没看完哇,就又要开学了,作孽到咋。在学校的时候,我只要平时一看杂书,成绩就滑倒后头去了。高一的时候成绩越看越差,除了语文考过一次班级,物理高一进去次月考就没及格,差了几分。化学么一次周测验没及格,还被班主任点名批评。生物更不要说了,期中考试,愣是选择题狂错,考了58分。数学么也考过60分,期中考试。高二么学乖了,要学业测试啊,努力了,变态兮兮,就物理生物化学还偏偏考了A,3A啊,痛不欲生了。曾经有2分摆在我面前,我好好珍惜,现在后悔就晚了。

开学恐惧症范文(篇5)

那日子蹭蹭蹭地就跑掉了。一个暑假,一个半月,没了就这样没了。

暑假里哪儿也没去,8月8日之前把所有的暑假作业都做好了,妈妈还夸我认真来着,天天在家做作业。

后来3个礼拜,开始做数学,做了2个多礼拜的数学,老king发了一本一轮复习的练习册,很是阴险地说,随便你做不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答案也发给你们。然后么就在家里做了。我真的怀疑自己脑子是不是歇歇都锈掉了,一张卷子14道填空题4道大题目要做1个半小时。做的我火到咋,慢到要死,心都焦掉了。一套卷子差不多要做30张不到点,然后么就在家里做做数学的了。其实关键不是做浪费时间,改还特别浪费时间,不会做的题目愣是看着答案做,做么就做喽,他那个答案有的还不对哇,然后就在那里纠结啊。做完之后还找了镇上高中的一个数学老师辅导了4天,那个老师倒也客气,又送了我一本文科第一轮复习的数学参考书,叫我看看。我本来自己就有一本的,数学参考书太多了,题目也太多了,做都做不完,索性就不做了。太懒了。

这几天的话本来还想做做自己的英语参考书的,后来么做了几个单元,要开学了撒,又不高兴做了,还有饭局好多的,今天阿姨请客,明天到奶奶家去吃饭。

两本大部头的名著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看也看不完,看看也没兴趣也不知道为什么。怎么办呢?郁同学很是有味的在两个暑假把红楼和三国的电视剧看完了。我说我的神啊,高希希版的三国95集啊,她说一天看6集就可以了。我啊真佩服她,暑假不就都看看三国了。

我说怎么办呢,我就看那些品读,看什么刘心武品红楼梦啊,易中天品三国啊。还没看完哇,就又要开学了,作孽到咋。在学校的时候,我只要平时一看杂书,成绩就滑倒后头去了。高一的时候成绩越看越差,除了语文考过一次班级第一,物理高一进去第一次月考就

没及格,差了几分。化学么一次周测验没及格,还被班主任点名批评。生物更不要说了,一个期中考试,愣是选择题狂错,考了58分。数学么也考过60分,还是期中考试。

高二么学乖了,要学业水平测试啊,努力了,变态兮兮,就物理生物化学还偏偏考了a,3a啊,痛不欲生了。曾经有2分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现在后悔就晚了。

《绝佳拍档》之“同桌恐惧症”读后感 (350字)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绝佳拍档》之同桌恐惧症。

这本书是讲马一左、马一右和他们同班同学的故事。马一左是哥哥,马一右是弟弟,他们是双胞胎,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在一起。他们的同班同学有:安大壮、余多多、沙莉莉、童铁弟、米小小,他们在一起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马一左和马一右一起对付高年级的男生胡子原,一起跟踪大侯老师,一起给女生米小小挑选生日礼物,一起和小乔老师以及她的男朋友去沙沙冰里吃冰激凌。就算是写作文,他们也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对方

马一左和马一右虽然是双胞胎兄弟,但我觉得他们的性格差异很大,马一左比较冷静但胆小,马一右比较活泼胆子大,如果马一左的性格和马一右的性格加起来,不就十全十美了吗?就像我和表妹,我较冷静但胆小,表妹比较活泼胆子大想法多。所以,我应该从表妹身上多学习她的优点,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

二年级:荷叶上的露珠(陈思彤)

读后感大全:《绝佳拍档》之“同桌恐惧症”读后感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绝佳拍档》之同桌恐惧症。

这本书是讲马一左、马一右和他们同班同学的故事。马一左是哥哥,马一右是弟弟,他们是双胞胎,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在一起。他们的同班同学有:安大壮、余多多、沙莉莉、童铁弟、米小小,他们在一起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马一左和马一右一起对付高年级的男生胡子原,一起跟踪大侯老师,一起给女生米小小挑选生日礼物,一起和小乔老师以及她的男朋友去沙沙冰里吃冰激凌。就算是写作文,他们也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对方

马一左和马一右虽然是双胞胎兄弟,但我觉得他们的性格差异很大,马一左比较冷静但胆小,马一右比较活泼胆子大,如果马一左的性格和马一右的性格加起来,不就十全十美了吗?就像我和表妹,我较冷静但胆小,表妹比较活泼胆子大想法多。所以,我应该从表妹身上多学习她的优点,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

《考试作弊的小狗》读后感300字


读书快乐,快乐读书。

前些天,我看了一本书,书中有很多精美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读完后收获不少——《考试作弊的小狗》。

文章主要记叙了:有一只小狗他非常聪明,但是不肯学习,什么本领也没有学到。每一次考试他都是作弊。

小动物们都要毕业了,学校要进行射箭考试。小狗他拉弓都不会。于是,他就请神箭手鹿小子给自己做了个自动射箭器。在自动射箭器的帮助下取得了第一名。就这样,小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后,小狗想找一份工作。他先去文学社验证。狐狸社长问他:“你会写作文吗?”小狗说:“对不起,我不会。”小狗又去应征猎人,猎人叫小狗示范一个看看,小狗头低下轻声地说:“对不起,我还不会拉弓。”最后,小狗他一份工作也没有找到。

从文章中让我悟出一个道理:考试只是用来检验自己到底学会了多少知识,不是为了已经能过关而作弊,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不仅骗了别人,还骗了自己。即使考试成绩优秀或达标,可最后仍然什么东西也没有学会,只有用老老实实的态度刻苦学习,才会学到知识,才能经受得考验。我们大家千万不要学小狗一样作弊,做个老实人最理想。

考试夜读后感作文900字


考试夜读后感作文900字

夜深阑静。独自托着下巴扒在栏杆上仰望着寂静的星空。感受夜的静谧与深邃。早已疲惫不堪的身躯散发着透支的气息,就像一架开了几天几夜的车子那种快散架姿态。刁钻的试题,残酷的考试制度,加上空荡荡的脑瓜。压抑着,使我彻夜难眠。

为了不让自己太早让周公叫去,我向着夜空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一阵阵刺骨的寒风迎面而来,身子接连打了几个寒噤。环顾四周,只见一片漆黑的银幕上只留下一盏投射灯在发亮。望着对面的楼宇,大概家家户户都已陶醉在梦乡中吧!心中羡慕不已!

大街,小巷,马路上,好不冷清,朔风呼啸着…拍打着快被腰折的树木。莫然回首,心情无缘地低落,一股股压力和痛苦像潮水般在内心澎湃着。爸妈都出差,家只剩下我独自一人,自己彷佛是古代的赶京赴考的穷书生半路忽遇狂风暴雨,背井离乡,却得不到家人朋友的关心,孤独无助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时眼眶里的泪珠不断地打滚。无奈中,只好向着栏杆外再重重的吸一口气…回到书桌上。再次奉起厚厚的中史书,心中默念道:古有你苏秦悬梁刺股,如今小女子我挑灯夜读。也算是对得起中国历史了吧,可偏偏你为什么要这么为难我呢?不是“之乎”就是“者也”唉……

古时的书生是“两眼不望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什么之乎者也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倒背也能如流。如今我只是望望窗外的夜色而已,为什么就什么都记不住呢!

对于我这个古文白痴来说,我想就算是一天到晚都不望窗外也读不了这等圣贤书了~~不过话说回来,古人读书也莫过于“勤”字,回想…我的读书环境比他们好得多,却…难道真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太过安逸的生活会使人不思前进?不行,我不能浪费了上天对我的恩惠,突然间像有一种放射性物质在我的内心不断地为我提供力量,使我疲倦的身子充满力量。

虽然教育制度是残酷的,但制度的出发点是为学生的将来而出发的。古代的人都懂得为了将来而努力读书,更何况我们是现代人,所以我要发奋,为将来打好良好的根基。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肯努力,付出多少功夫,必有相当的回馈,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再也不可以临时抱佛脚的心态了,我要珍惜时光,善用时间,不能什么事都留到最后才来做,既辛苦又没效果,一定要做到“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

恐惧读后感13篇


今天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介绍的是“恐惧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在看完作品之后感到受益匪浅,忽然懂得了更多道理。大家写读后感时,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如何从小的感悟着手撰写作品读后感呢?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恐惧读后感 篇1

莹莹是一位很优秀的姑娘,香港大学毕业后,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也深得领导赏识。

可是,这样优秀的人,却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她和男友是高中同学,相识相恋多年。这份感情,让她有一种行走在蛋壳上的感觉。相恋之初,两人的感情很好。男友称她才华横溢,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可是后来,男友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声音轻了他说像蚊子声音,声音大了他又说莹莹在发脾气,声音不高不低,他会说敷衍,质问她是不是想分手。

前一刻还表现得柔情蜜意,下一刻恨不得撕成碎片;刚刚赞美她优秀,转眼大吼大叫,说她卑鄙,是祸根。

男友一面说着很爱很爱她,一面用自杀来胁迫她。她不明白,一个聪明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怎会表现得如此不可理喻。可怕的是,她逐渐接受了他眼中的现实,不能信任自己,成为一个低自尊者。后来,心理医生告诉她,并不是她有问题,而是她男友有问题,她男友的行为是典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特征。

恐惧读后感 篇2

“非黑即白”的思维,让边缘性人格者总在极端完美和贬低之间切换。由于没有界限感,边缘性人格者沉浸在随时被抛弃的恐惧中,他们会采取控制、恐吓、折磨等手段,寻找存在感。

莹莹男友有一个不幸的童年,莹莹对男友有一种想要救赎的感觉,也许自己忍着他、满足他,就能够治愈他内心的创伤。可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病,并不是言语就能治愈的,想不想改变、要不要改变,取决于她男友。

而男友过度的批评和责备,会跨过一般人的底线,变成言语虐待。情感虐待会直击一个人的内心,就像洗脑似的,一点一点消磨掉受害者的自信心、自我价值感、自我认知,受害人会变得负疚,陷入情感困境,最后接受边缘性人格者的思想和感觉,觉得自己就是他人口中那样的人。

这种亲密关系,如同乘坐过山车。在赞美声中,攀上令人目眩的高峰;再突然地,令人绝望地跌下深谷,饱受打击;然后曲折地、不合逻辑地循环反复,急停之后,是空寂、沉默、平淡地结束。

可是,带来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孤立、低自尊、恐惧(包括对未知的恐惧,对未来的恐惧),会影响着受害者以后的生活。庆幸的是,虽然莹莹无法改变男友人格障碍本身,但她有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这段亲密关系。

在书中,作者提供了几种技巧:1.照顾自己;2.摆脱情绪困扰;3.用倾听去沟通;4,用爱设置界限;5.强化正确行为。

卡里·纪伯伦在《先知》中写到:神殿里的柱子,也是分立在两旁;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荫中生长。边缘性人格障碍者需要他们的朋友和家人保持稳定而清晰的态度,不排斥他们,也不压抑他们。他们需要你能够让他们照顾自己,不要越俎代庖。帮助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照顾好你自己。

尊重自己的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识自己的处境,设置界限,磨炼技巧。如果莹莹想留在男友身边,必要时也要为自己进行心理咨询,以确保不会在陪伴中失去自我。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自己不是神,弥补并不是你的责任,要下决心去过自己的生活。

设置和维护界限是非常重要的。界限就像一枚鸡蛋的蛋壳一样,塑造出你的样子,保护你。个人界限不是控制或改变他人的行为。界限与他人无关,只与你自己有关,与你需要如何关爱自己有关。具有健全情感界限的人能够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他们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独特性。界限能够帮你界定自己是谁,界限为你的生活带来秩序,界限能让你感到安全,健全的界限会促进亲密感而不是羁绊。

安妮·凯瑟琳在《界限:我始你终》一书中表示,“说‘不’的权利能够强化情感界限。说‘是’的自由也会强化对情感的尊重,对差异的接受和对表达的许可。”

关于如何设置和维持界限,在书中作者给出了非常详细的介绍。

恐惧读后感 篇3

恐惧,大概是人类最早体会到的情感。当婴儿呱呱落地,从漆黑的子宫来到这个明亮的世界,本能地嚎啕大哭,那就是恐惧。尽管如此,我们对恐惧本身还是了解得太少。在弗里茨的《直面内心的恐惧》的一书中,他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恐惧的窗户。

断断续续看完此书,我觉得收获很大。而且,这本书跟我们所学的人格心理学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书中,弗里茨介绍了4种类型的人格: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分裂人格、害怕做自己--忧郁人格、害怕改变--强迫人格、害怕既定的规律--歇斯底里人格。

其实人在不同的时间段表现的是不同的人格,也包括这4种人格。如果某一种人格过于强烈,那么可能就会导致疾病,只有把握每一种的度,在多重人格中保持一个恰当的平衡,才能取得内心世界的和谐。

《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本书在叙述四种关于生命的病症时,也逐一讨论了健康的人的片面人格,以及轻微、严重或极端严重的心灵创伤。本书以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知识与经验的理论为基础,来介绍四种人格的典型特质,不采取宿命论或下断语的方式来进行论述,而是从人的特质或性情着手,来对恐惧进行深刻的论述,使之通俗易懂。

在书中,恐惧与畏惧这两个词反复出现,但我没有严格区分其词义,因为这不是本书的重点。有人说害怕死亡,而畏惧死亡也说得通,其中并无太大的异同。通常我们认为“畏惧”是指特定、具体的东西,而“害怕”则指非特定的对象,比较不理性,虽然敬畏上帝与害怕上帝有所区别,但也不是每次都言之成理、斩钉截铁。因此,恐惧、害怕、畏惧、忧惧等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即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和自己的童年时光有很大的关系。就是一个人的童年对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特别是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可能自己没有察觉,但是它却时时刻刻影响着自己。要想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除了要把好的教育给孩子外,自己也需要做孩子的榜样,这会潜移默化孩子的人格,长远地影响孩子。

恐惧读后感 篇4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读后感3000字!

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有过恐惧。明明渴望一份爱情,可当爱情降临时,又会去抗拒它、怀疑它;明明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却处处怀疑自己的能力……

这份让人无所适从、孤立无援的恐惧来自何方呢?直到我遇到了《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以下简称与内心的恐惧对话)这本书,才知道了答案。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是由美国著名边缘性人格障碍专家兰迪·克莱格和心理治疗师保罗·梅森两人合著的。兰迪·克莱格还著有《与内心的恐惧对话:实战攻略》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家庭实用指南》。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是一本写给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亲人、朋友及其他受到影响的人疗愈之书。让我们了解恐惧的根源,从而找出治愈创伤的方法。

恐惧读后感 篇5

正如译者所说:《与内心的恐惧对话》不是一本心灵鸡汤,也不是情绪发泄和控诉,而是一步一步、切切实实地教给你很多切实可行的、实用的、专业又科学的方法,让你能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局限和困境来自何处。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来处——“你从哪里来”,自然知道“将往何处去”。

每个人都有权保有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感受。无论好坏、对错,它们都是自己的组成部分。

你可以不同意他人的看法,别人也可以不同意你的看法。我们的目的,不是控制他人的行为,而是坚定地做自己,从内心开始改变。

当一个人的力量不是来自外部赋予,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深处时,那它就会是最强大、最无法动摇的能量。

可以说,《与内心的恐惧对话》达到了它的目的,这本书将帮助非边缘性人格者建立起内在能量,以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从而获得重生。

恐惧读后感 篇6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绝佳拍档》之“同桌恐惧症”。

这本书是讲马一左、马一右和他们同班同学的故事。马一左是哥哥,马一右是弟弟,他们是双胞胎,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在一起。他们的同班同学有:安大壮、余多多、沙莉莉、童铁弟、米小小,他们在一起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马一左和马一右一起对付高年级的男生胡子原,一起跟踪大侯老师,一起给女生米小小挑选生日礼物,一起和小乔老师以及她的男朋友去“沙沙冰”里吃冰激凌。就算是写作文,他们也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对方……

马一左和马一右虽然是双胞胎兄弟,但我觉得他们的性格差异很大,马一左比较冷静但胆小,马一右比较活泼胆子大,如果马一左的性格和马一右的性格加起来,不就十全十美了吗?就像我和表妹,我较冷静但胆小,表妹比较活泼胆子大想法多。所以,我应该从表妹身上多学习她的优点,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

恐惧读后感 篇7

内容简介:任何人都逃避不了恐惧。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与恐惧共存。本书将与你分享恐惧专家的10大秘诀,发掘和利用恐惧的力量。通过对100多位世界名人的采访,《与恐惧共舞》将为你揭开驾驭恐惧的秘诀,助你化恐惧为优势。无论你的目标是赚更多的钱,变得更加自信,改善人际关系,还是简单的想在一场篮球赛中打得更好,这些秘诀都将助你一一实现。

与恐惧共舞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正在看《与恐惧共舞》,原来每个人都有内心深处的恐惧,是逃避还是正视它,这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很多恐惧都是纸老虎,也都是我们最脆弱的地方,一旦战胜了这些恐惧,我们会变得无比强大,恐惧的另一面也是推动我们的力量,不要害怕恐惧,要敢于面对!

与恐惧共舞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把恐惧消化掉,就变成了勇敢的营养。——周德东

恐惧读后感 篇8

当我拿着这本书,看到书的封面时,我的血液似乎凝固了。这本书是科幻书吗?世界上真的有魔血吗?

那它又是什么样子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书中描写的魔血是一瓶淡绿色的液体,它的功能是能使事物快速增长。但是它有有效期,若超过有效期,那么它就失效了。书中的茸茸球是一只仓鼠。它由安提拉老师供养。茸茸球不小心吃了魔血,突然间变得无比巨大,而且它还会对其他的人和事物造成很大的危害。为了拯救学校和人们,学生伊凡就想方设法控制这只仓鼠,但是需要成功闯过关,而且每一关都有生命危险。

尽管如此,伊凡还是沉着冷静,勇敢地去闯每一关。最后,他终于成功了,既拯救了学校,也挽救了人们的性命。读完这本书,我被主人公伊凡深深地感动了,同时也非常敬佩他。伊凡一身正气,面对困难,他不退缩,不放弃,做事坚持,有始有终。作为小学生,我觉着自己也该向伊凡学习。学习他迎难而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更要学习他善恶分明、冒死救助他人的优秀品质。

恐惧读后感 篇9

通常,我们会随着时间推移,在不同的环境中,通过不同的人,感受到一个持续统一的自我,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却无法体验到这种自我的连续性。

可是,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就像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一样,也只有短期记忆。他们一会儿觉得自己很漂亮,一会儿觉得自己很丑;一会觉得自己有价值,一会又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活着没有意义。

他们缺乏对自己基本的认知,也缺乏对他人的统一认知。所以,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边缘性人格障碍者都很难设置与恪守个人边界。

他们认为,完美的亲密关系不应该有任何边界,要么完全融为一体,要么就完全孤独一人。一个没有边界的人生是很恐怖的,他们感觉不到自己是谁,也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这种内心空虚的恐惧感时刻浸蚀着他们,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带来的结果是疯狂反击。

对内,他们可能做出自残行为;对外,他们可能失控而冲动的愤怒、批评与指责别人。几乎所有的非边缘性人格者都表示,他们在生活中总能感受到边缘性人格者的情感勒索。

恐惧读后感 篇10

宿命绝望,但生命欢愉!

这是这个月看的第三本欧文亚隆了,对他的思想和生平熟悉了很多,所以看这本小册子就轻松快速很多。感觉亚隆很像一位很会写论文的学者,他一生接待的来访、阅读的书籍、做的个人体验和自己的思考就是科研学者做的一批实验数据,每次从这批数据中挖掘一个方面,像写一篇论文来写一本书,当然是更为通识性的论文。加上亚隆本人非常擅长讲故事,很会说话,所以阅读时也非常顺畅,结构也一点都不艰深晦涩。

亚隆一直秉承的是存在主义,这也是他写作这么多书的原因。看到一些评论说对本书很失望是因为亚隆说到的解决方式对ta很不适合。我想这可能只是存在主义跟你不对付而已,但亚隆本人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写作,阐述他自己的思想和原理,是没有问题的,也是给人类知识宝库增添了很多智慧的。

虽然亚隆的思想并非原创,来源是尼采等一批存在主义哲学家,但他结合一生的心理咨询经验融汇成一种新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观点,也确实弥补了一些不足。就像他在书里所说,很多治疗师在遇到生死问题时都会回避,因为“不要去挠还不痒的地方”,还有他们自己可能也无法面对这个问题。但亚隆提出,死亡虽然像骄阳一样无法直视,可是直面死亡反而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活着。所以本书从哲学、案例、亚隆的人生经历和给咨询师的建议出发,立体阐述了我们可以怎样解决“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当然,我会有这么正面的观点,也是因为存在主义的思想触碰到我个人的思考。从小我就觉得,既然人终有一死,那么活着所做的一切有什么意义呢。不论短暂的时光多么幸福,人生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啊,因为每个人的终点都是永恒的黑暗。包括我也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影视作品把永生设定为一种诅咒。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可以永生,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应该就都不是问题了。实际上,一切对自己不够成功、不够有钱、不够漂亮、不够美好等等的焦虑,背后的原因不都是“我应该怎样怎样”,再背后是因为我们会在七八十岁死去,因此应该在二三十岁结婚,因此应该在十六七岁取得好成绩,等等,这样倒推来活的。倒计时的钟一直在走,就算我们不去想,它也左右着我们的行为。但是如果这个存在的期限被无限拉长,我们是不是就不会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都可以去追求对个人而言最期望的生活状态。那么存在主义的观点就是,我们可以这样做,即便我们终有一死。

写到这里,我想了想,如果我很快要死,我能否用这种思想得到慰藉呢?答案是现在还不能。因为我还没有做到完全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未来的人生就是已有的人生的无限重复,那么我还有挺多想要改变的。所以呢,我希望能够带着对死亡这种宿命的接纳,去尽量不要后悔,尽量充分活出自我地度过剩下的日子。希望如此吧。

恐惧读后感 篇11

【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本书在叙述四种关于生命的病症时,也逐一讨论健康的`人的片面人格,以及轻微、严重、极端严重的心灵创伤。人的一性一格气质是讨论时的一个要素,我也把重点放在我们的成长背景上。

本书以一精一神分析、心理治疗的知识与经验的理论为基础,来介绍四种人格的典型特质,不采取宿命论或骤下断语的方式,而是从人的特质或一性一情着手;一性一情与生俱来,难以扭转,只有安之若素。

因此,我之所以是我,并不是因为身一体构造使然,而是因为我对这世界与人生有一定的看法,一定的行为举止,而这源于我的生命历程;人格由此铸成,并且拥有特质。其中不可逆的是我天生的一性一情、童年环境、父母亲与老师的个一性一、社会与社会规范,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塑造出我这个人。书中阐述的人格,若先天因教养者忽视和缺乏良好的示范,致使人格受影响、被压抑,都可以借由后来的发展来补缀,使我们的人格趋于完整或成熟,磨光磨亮我们的生命。

恐惧与畏惧这两个词在本书中反复出现,但我没有严格区分其词义,因为这不是本书的重点,而且我也认为一定要做区分的话,恐怕并不容易。有人说害怕死亡,而畏惧死亡也说得通,其中并无太大的异同。通常我们认为“畏惧”是指特定、具体的东西,“害怕”则指非特定的对象,比较不理一性一,虽然敬畏上帝与害怕上帝有所区别,但也不是每次都言之成理、斩钉截铁。因此,恐惧、害怕、畏惧、忧惧等都是同一个意思。

这本书是为每一个人而写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多了解自己与别人,同时要告诉读者童年这个阶段有多么重要。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重新唤一起大家重视感觉机能,我想,我们可以从感觉中学到很多东西。

恐惧读后感 篇12

当我看到德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李曼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顿觉眼前一亮,勾起了我心底的好奇,“恐惧”自然是让人恐惧的,到底怎样才能直面恐惧。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天体运行的自传与公转、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四个特征类比人的四个成长动力。“自传”:我们要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人,肯定自我的存在,与其他人有所区别,个性如假包换,无人能取而代之。“公转”:我们对这个世界、生活与周遭的人敞开心扉,与人交往,也与很另类的人交流。广义说来,就是兴冲冲地活着。“向心力”,即万有引力,也就是我们对永恒的向往。“离心力”。我们随时准备改变自己,肯定所有的变革与新发展;抛掉熟悉的东西,把传统与习俗扔到脑后;才到手的东西,立刻与之告别,一切都是过渡与过站。

恐惧属于生命的一部分,你我都在劫难逃,它以不同的面貌伴随着我们,从诞生直至死亡。我想,恐惧大概是人类最早体会到的情感。当婴儿从母亲黑漆漆的肚子来到这个明亮的世界,本能地大哭,那是恐惧。虽然我们都体会过恐惧,有人害怕置身人群之中,有人穿过车水马龙的马路会感到惊慌,有人会看到毛毛虫就心惊肉跳,也有人惧怕独自一人的黑夜。但我们对恐惧本身了解得太少,这本书把所有的恐惧归纳为四种原型: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分裂人格,害怕做自己——忧郁人格,害怕改变——强迫人格,害怕既定的规律——歇斯底里人格。作者认为所有的恐惧都是由这四种原型衍生出来的,这四种恐惧原型同时也对应着四种对人类息息相关、互补也互为矛盾的动力:保持自我与孤绝疏离,把自己交出去以及归属感;追求永恒与安全,以及追求多变与风险。恐惧与我们如影随行,正是因为我们身处无解的对立情景中。性情与环境,家庭与社会,都有可能成为培养恐惧的温床。

每一个人的恐惧与人格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影响他们的一部分是遗传,另一部分则是后天的成长环境以及人生经历,其中童年的比重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害怕的,别人往往难以感同身受;他人视为理所当然者,在我们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如果我们能多了解别人一点,就会比较宽容,骄傲与自大就不复存在。书中对四种恐惧原型以及对应人格进行了描述。分裂人格——在分裂人格者看来,生活的上上之策就是戴着一顶童话中的魔帽,终其一生隐形于帽子下面。忧郁人格——像鸵鸟一样,他把头埋藏在生命深渊的沙子里,虔诚地相信对方是一个大好人。强迫人格——他们害怕新鲜的事物和新奇的经验,风险、改变和消逝是他们最大的恐惧。歇斯底里人格——他翘首以待新鲜感,不断追求刺激、新奇的印象与惊险,随时臣服于外在的引诱与内心的呼唤。

“毕竟我们每个人的过往都有一个模糊地带,有些人对早年的坎坷心存感激,将之转化为助力,因此成就斐然,难道不该更同情且包容那些没有这么幸运的人吗?”如果我们有勇气一探心田上郁黯角落的究竟,那些伪装矫饰与浮夸将变得一文不值;褪却硬壳,豁然开朗,坦荡荡无所惧,人生才不虚此行。直面内心的恐惧,才能过的坦然,人生也才会更有趣。如果有一个人理清了自己为什么害怕交出自己,因而对生命与周遭的人敞开心灵,有勇气让个性自由发展,主宰自己的生活,然后不再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接着接受了生命事物终将消逝的事实,活得有声有色又有意义,接受世界上以及生活中的规范与法律,知道既定事实毋需回避,但不因此而惧怕自由被剥夺。那么,他在直面内心的恐惧。

恐惧读后感 篇13

迎难而上,战胜恐惧

——读《深夜,那盏灯》有感

我看过的文章很多很多,但唯独有一篇文章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便是《深夜,那盏灯》。

文章大概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在一年春天里,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被轧断了腿,造成粉碎性骨折,于是他住进医院,整天日不能食,夜不能寐,每天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一天,他的姐姐来看望他,指着一栋楼房,黑黢黢的楼房中有一个亮着灯的窗子。“里面住着一个全身瘫痪的姑娘,与她的盲人母亲相依为命。”作者的姐姐通过这件事告诉作者,哪怕是遭遇了巨大的磨难,也要学会跨过布满荆棘的道路,振作起来,像那位乐观的姑娘一样苦中作乐,勇敢地面对以后的道路。可有谁知道,一个大雨倾盆的下午,那位瘫痪的姑娘为了救一位落水的儿童,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

原来,作者的姐姐为了让他在挫折中振作起来,对他讲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没有残疾的姑娘,也没有盲人母亲,她只是希望作者能早些懂得,哪怕是遭遇了不幸,觉得人生没有了希望,也要化悲伤为力量,变得坚强、勇敢,生活总是充满阳光的。

如作者的姐姐所说,人生之中总会遇到许多的风风雨雨,每当我们处于困境的时候,若是知难而退,放大痛苦,就会永远被生活踩在脚下。面对挫折与失败,应当鼓起勇气去面对,把它当成微不足道的浪花,要记住,恐惧会使小水花变成惊涛骇浪。

神秘的恐惧


百慕大,神秘而未知的海域;鬼船,海域中游荡。三百年前的沉船,崭新如初;三百年前的人,海底生活。谜,三百年的谜,永远没有谜底。沉船,古堡,暗道,貌似新的线索,却是新问题的开端。

一切都是那么神秘,一切都是未知的。神秘和未知,带来了恐惧。没有结果的结局,带来了无尽的空间和无尽的空白。空间和空白又充斥着无尽的恐惧,越大的空白,越大的空间,带来越多的恐惧。

最终,他带走了我的刻字,结束了整个故事。但是刻字的背后,又是一个未解的谜。

读《终结拖延症》有感作文


钱鹤滩的学者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而现代社会对拖延症的解释为: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书中将拖延分为四种:期限性拖延,个人事务拖延,简单拖延,自动拖延。个人事务拖延和期限性拖延,在生活中,是存在最多的。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时间上偷懒,结果就是患上拖延症,弄得自己焦头烂额,在时间面前玩耍,拖延症就会变本加厉的折磨我们,偷走精彩的人生,留下混沌的噩梦。学会时间管理,细化时间安排,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才能远离拖延症的病魔。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也许我们会感到倦怠,丧失前进的动力;又或许梦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不管怎样,人都该记住,在奋斗的路上,每个人都会感到疲惫,唯有那些充满激情的灵魂,才能走到梦想的终点。

拖延就是考验你的沼泽,如果你走不出来,你就会深陷泥潭,而要走出沼泽,不是简单发誓许愿就能做到,而是需要做大量的练习,在搞定拖延症的路上,光看不练,光听不练是很难奏效的。

《拖延症》读后感1000字


常言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很多书,老师会在我们读完一本书后要求写下一篇读书笔记,用来记录下我们在阅读时的一些新的想法与感悟,如何在读后感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心得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拖延症》读后感10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拖延症》读后感 篇1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新曾说:“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说的就是今日事今日毕,不要陷入拖延旋涡。然而,不幸的是,许多人往往都抱着侥幸心理,对“拖延”行为甘之如饴。

比如明明可以马上就完成的工作,非要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拖到加班才完成,让老板觉得你工作效率低下,提拔无望;明明答应了老婆去交物业费,却想着一会儿看完球赛再去,结果忘了交费停了水电,导致老婆生气等等。

《戒了吧,拖延症》一书中,作者辰格通过主人公胡小懒这么一个“像你、像我、又像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主人公形象,带我们走进了拖延症的世界,从拖延的可怕危害、行为模式,到拖延再到拖延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对症下药来“战拖”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可实操的行动指南。

作者辰格是从2006年起便开设博客撰写心理学方面的文章,曾策划出版多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深受广大网友和读者认可和喜爱。

在她编著的《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中,没有长篇大论的教条性文字,借由主人公胡小懒,把我们带入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场景,和他一起经历拖延的煎熬,一起与拖延死死对抗。

《拖延症》读后感 篇2

延宕是偷光阴的贼。――英国诗人爱德华·杨格

正所谓“千防万防,家贼难防”,而拖延这个窃贼正是我们的家贼,当发现了自己存在拖延症,如何战拖呢?

书中讲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法国著名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写作时,有一个特殊的癖好,那就是光着身子写作。对此人们很不解,以为他疯了,其实不然,他让管家在他写作时,把他脱下的衣服都藏起来,目的是为了在该写作时,能够心无旁骛、乖乖地坐在书桌前写作,而不知想那些有的没的,一会儿去泡杯咖啡、一会儿去花园逛逛等。

当然,这种做法虽然有效,但是比较极端,我们还可以从很多方面逐步改掉拖延这种行为习惯。

一是重视每一件小事。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当我们每做一件小事都尽早做、尽力做,逐步养成不拖延的习惯。当行动成为了习惯,就会印刻到我们的思维方式中,不用刻意执行就会去完成,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一想到要做什么就感到麻烦和疲惫。

二是不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找借口开脱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但是找借口或许可以蒙骗别人,但是却无法蒙骗自己,它会让我们陷入自己编织的自责黑洞无法自拔。

三是现在就去做。这是战胜拖延症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拿出纸笔,列出自己的行动计划,马上开始行动,一分钟也不拖延,才能慢慢戒掉拖延的毛病。要知道越拖延越恐慌,然而一旦我们开始去做我们一直拖着没去做的事情后,内心会非常的充实和有成就感,从而激励我们会继续完成它。

拖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一步一步把自己拖到病态的边缘,影响情绪甚至正常生活,因此,赶紧对照《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向拖延宣战,彻底改变你的人生吧。

《拖延症》读后感 篇3

拖延眼下一时安,以后迟早得买单 读《戒了吧拖延症》有感

有一种可怕的病叫《拖延症》,一旦患上了,就很难治好。有一种解药,那就是坚持。

拖延症超可恨!他很难缠。而且还令我有一种心虚的感觉,英语作业是必须得写的。但这种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思想占据我的心灵时,我到最后也没有完成英语作业懒,每个人都有过的,因为懒,所以才拖延。等到老师收作业的时候,我还要磕磕巴巴的解释完。拖延会让人变得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今天阅读的书中就有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小晨是一位专栏作者,他非常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追求完美自然没错,如果完美主义阻碍我们去做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小晨制定了两篇完成高质量的专栏计划,压根不起任何作用,她并没有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总是找借口安慰自己。但借口并不能当拖延的替罪羊。玩归玩,写归写,因为玩而放弃写,这样只会让自己感到非常焦虑。想一想,如果你楼下邻居家着火了,你想打把游戏再拖延会儿,那你可就自身难保了。假如你那时跑下去拨打了119,救援人员及时来灭火。后果可能就不大。为他人着想,就等于为自己着想。

看完整本书过后,相信大家的感想都一言难尽吧!我要坚决改掉拖延这个坏毛病,不能让这个恶魔缠身。总之,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叹息。心中有梦想,就应该去实现,不要让梦想变成空想,要竭尽全力去实现人生的梦想。

《拖延症》读后感 篇4

《别让拖延症毁掉你》读后感1500字!

走出生活的“泥潭”,只需要改变这个习惯。

我有一个朋友,她说她要减肥。让我督促她。结果第2天我就看到他和另外一个同事在一起吃汉堡。我问他,你不是要减肥吗?他却和我说,我把这一顿吃了再减肥。我知道她的减肥没戏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这个事情我等一会儿再做吧”。或者说“不急,反正还有时间呢”。这样拖延的话。其实这就是拖延症的表现。

而拖延症也会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在心理上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负面情绪。

李世强就在《别让拖延症毁掉你》这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向我们仔细的解释了拖延症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出现的各种类型与症状。并且也详细的介绍了,如何从心理上克服拖延症。解除它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干扰。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拖延症》读后感 篇5

在这个小组,看到有很多人在哭诉自己的拖延症,当然也有很多人在这个小组里和拖延症搏斗,而且还专门有这个小组专门建立的网站---战拖会。

但是对我来说,我当时的感觉是:哇,原来拖延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症状啊。

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于是一年前的我很快的买了组里推荐的战胜拖延症的书,后边的详细事情我不用再叙述了,如果你和我一样,那么你也猜得到,一年过去了,这本书我连第十页都没有读到!

据说我买的那本书书当年被称为战胜拖延症1,而我一直到拖到了这本书的续集战胜拖延症2出来后,还没有看完它,这大概是一个拖延症绝好的一个例子吧。

昨天在地铁上看网易阅读里的电子书,看拖延症续集(大概是)的试读内容,当看到里面说到改变拖延观念的一个办法,就是要像美国的24戒酒协会那样,首先承认自己酗酒,承认自己有很严重的拖延症,承认自己拖延成瘾是战胜拖延的第一步;其次要放低自己对战胜拖延的乐观态度,但是要加强自己对继续拖延后果的认识。

看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对抗拖延的方法确实是完全错了,因为我一直以自己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形象来欺骗自己,而不肯承认自己做事情一直在拖延。

仔细想想,我的拖延症真的很厉害的独孤求败啊:

-喜欢买书却拖了不看,两年里家里的书已经买了两三百本了,昨天又买了10本书,可今年认真看的书不超过10本。

-准备写的一本小说,已经拖了四年了,写了不到200个字。连开头都不算。

-一直想换工作,拖了三年了还没有换,而那个工作实在是一点发展的机会都没有了。

-个人定的计划,从来没有完成过,周计划坚持到第三天就放弃了。

-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买的孩子如何才能正确的打酱油的育儿书,还没有看完。

-在职读的学位论文拖了三年去年才写完通过,要不是因为时间到了不写学位就作废了,估计能拖个十年。(后遗症是,现在偶尔还做噩梦被吓醒--该毕业了,竟然有好几门自己没有考试。好在这一年频率低了,每一两月才做一次)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写了。。。

但是我可以欣慰的告诉大家,我昨天把这本书看完了:

买了一年多的书,看了一年都没有看完,今天一个下午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如果你问我看了这本书有什么效果,我只能说一点效果都没有。

因为这伴随一个人好多年的习惯,怎么可能在看完书两个小时后就完全消失了呢?如果可以再看完一本书就能解决很多人困扰多年的问题,这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买书的时候,就要下定决心花几个月去和拖延症做斗争,而不是在看完后大呼上当:这本书对我的拖延症一点帮助都没有!

《拖延症》读后感 篇6

懒惰是拖延症的兄弟。人人都有懒惰的一面。人的性格中就有惰性的成分。生活中。我们也会常见很多懒惰的人。他们能明天完成的事情,绝不在今天做完。能留给别人做的事情,绝不自己做。在守株待兔中的那个农夫。就是因为自己的懒惰。想着坐守其成的事情。到最后庄家荒芜了。也成为了别人的笑柄。

追求过分的完美。也是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害怕别人看出了自己的缺点。所以说在工作当中遇到了困难或者是挑战。他们会害怕被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便选择拖延和逃避。而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事物或人有缺陷,并非是坏事情。缺陷才能够使其自身更加努力,才能逐渐的靠近完美。所谓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有一些拖延者也会拿完美当成借口。因为这件事情我做不到十全十美的好。所以我宁愿不做。

找借口,而对于拖延症来说,最多的东西就是借口。他们总是找着借口来拖延着,不愿意去付出行动。怎样克服拖延症,在《别让拖延症毁掉你》一书当中。详细的告诉了我们如何克服拖延症。

首先我们要有使命感:不论我们在工作或者在生活上。要有一种使命感。领导能够把任务交给你。是因为他信任你。这是一种使命感。

接下来我们要给自己制定目标和计划。有目标才会有方向,有方向才会有动力。最后一步就是行动。克雷洛夫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汹涌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希望我们都能够克服拖延症。成为自己人生中的强者。

《拖延症》读后感 篇7

《终结拖延症》提出了一整套目前来看最完整的改善方案,很多拖儿们也许都只实践过其中某个部分,或认知,或情绪,或行为,然而必须承认拖延是复杂人体创造出来的复杂症候,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调理就可以改善的,除了认知情绪行为,身体和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对付拖延症,本书的理念就是多管需齐下,拖延也需要鸡尾酒疗法。

书中提出的认知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对习惯性拖延思维的反思与分析,五步改变法是种很好的方案,读者若能静下心来体验和实践,彻底改变不断谴责自己的习惯,无疑使拖延从根本上弱化,内化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却是攻克拖延症所必须的,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体系,并不断保护,让她在心灵深处成长壮大,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不算什么拖延症患者,生活也会因此美好而平和了许多。

情绪方法中关于马和骑手的论述也非常发人深思,的确,有时理智被拖延的习惯带的脱离了赛道,拖延者就是那个勒不住缰绳的苯骑手,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调整不舒服的感觉,让自己和状况并存的条件下启动是很重要的,书中这段有很多语句一语中的,你不希望感到不适或显的智力低下.的确深刻的指出了拖延者心中隐藏的根本原因,拖延评估汇总表(P91)阐述的拖延的种类和指导也对情绪锻炼和读者脆弱的神经的磨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行为部分的关键词是分心,与其说是分心行为不如说是分心习惯,这也许是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我们一起长大在思维中沉淀多年的坏毛病,书中提出了解决方法,但读者更应该自己探讨适合自己的方法。时间管理的确未必有用,不过思维喊停到真可以试一试。逆向规则是很有意思的预期方法,它强调预先勾勒出成功的景象。除此之外,更多具体的小方法,跬步千里,五分钟计划.方法都是好方法,读者自己选择实践与坚持才是改变的根本。

客观的说,决不是恭维,本书的翻译很有水准,也足见译者群体的语言根基,毕竟他们是高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但真诚的说一句,曲高难免和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书的普及性,显然,喜欢读网络小说的年轻人更需要通俗易懂,一句话能直插心窝子里的表达方式,否则即便看了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书中的诸多理论与方法还略有点繁琐,对一个被拖延症搞的焦头烂额,一脑门子官司的重症患者,在心情阴翳,毫无斗志的严重拖延状态下,很难马上运用书中的招数,也就是说,虽然开出了长久的综合药方,却不是可以救急的速效救心丸,当然,对付拖延症恐怕没有什么速效救心丸。另外,国外心理学家的西方文化背景使此类书籍在对中国读者的具体应用指导上的怎么都显的不够自然,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思维传统使拖延症也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比如中国孩子从很小就面临着竞争、学业就业等压力,中国人的体面与中庸等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外国学着无法体会和分析的了的,然而,本书的出版还是很有意义的,希望此类书籍的翻译出版能够带动国内心理学医学等学者,乃至社会对拖延的思考和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探讨战胜拖延的方法,帮助拖儿们解决烦恼无疑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综上,书是好书,招是好招,但拖延症是慢性病,治疗康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能否有具体的重大改善,需要长久的照顾呵护,需要拖延症患者自身的悟性和造化了!

《拖延症》读后感 篇8

在《终结拖延症》里,作者威廉克瑙斯(WilliamKnaus)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方法,分别从思维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实践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破除这些障碍,如何有效战胜拖延。

首先,先来看看,常见的拖延思维有哪些:

1)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开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句已经在义务教育里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诗句,在计划和行动开始之初,总会被遗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总认为时间还很多,离最后期限还很远。尤其是面对那些我们认为会对自己有用,应该去做的事情时,总会把行动无限期往后推迟。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是先准备准备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准备充分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准备也会成为一种逃避、开拓的借口,因为准备得越充分,内心对未来就越有把握,心中就越踏实,因而面对的恐惧和焦虑就会少点。这是人的本性,无法避免。可是,就算准备得越充分,也不能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把握感和操纵感,因为总会有不可预知的意外和干扰来打破行动和计划的进行。

3)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准备得更充分。

这与上面一点类似,不过在完美主义者当中较为常见。但是我认为,相对于拖延思维来说,完美思维对完美主义者的思维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4)我觉得我会失败.....

有些人拖延一些事情是为了不想面对失败的结果,因为一开始他们觉得就算努力去做,还是无法完成,会面临失败的局面。而他们的成败价值观是这样的控制他们:努力了还是会失败,这体现了自己的无能;而如果自己拖延不去做,或是到最后期限才去行动,那么即使面临失败的结果,他们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Loser,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未使出全力,还有余地。

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为,是否存在拖延思维,最重要的是觉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对拖延的觉察是战拖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明明在拖延,却否认自己在拖延,并继续拖延下去,这才是最可怕,最自欺欺人的地方。而在本书当中,作者建议:通过写拖延日志增进对拖延的觉察。拖延日志就是记录拖延的详细情况,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结果,拖延的借口(内心独白),拖延的情绪变化等等。当具备对自己思维的觉察力时,我们就可以在拖延思维出现之时,通过自己激励、自我辩论,同时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维。以坚持跑步为例,今天先不跑吧,今晚恰好有好声音,先看完吧,明天再开始跑步吧!没关系,好声音晚上9点30分才开始,我可以先出去跑30分钟,然后再回来,时间正好,而且我明天可以再看重播,这样就可以省去广告时间了,所以还是今天开始跑步吧!

其次,就算我们开始迈出了第一步,拖延也还是纠缠我们不放。在我们还未建立完全针对某个习惯的神经通路或是新的战拖思维时,旧有的拖延思维为了求生而挣扎,不断地给我们的情绪和内心增加压力,让我们烦躁不安、焦虑难耐,甚至它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心中制造一个声音,强烈要求我们拖延或是停止手头上的事情,力求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趁虚而入,使拖延死灰复燃。

针对拖延引发的焦虑、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书中的建议就是培养对这些情绪的忍耐能力,进而锻炼出情绪肌肉,这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却很痛苦,也很影响工作和生活。因为往往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越是强忍着,越是在心中做挣扎,做内心独白,自我激励,都会让我们分散对当下的注意力,如果那时恰好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工作,你会因无法静下心来而抓狂。所以我认为,强忍不是通用的办法,适时地放下手头的工作,静下心,深呼吸,利用灵修的方法,去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同时在拖延日志上记录下来,待情绪稳定后回到工作中,这样的效果或许好很多。

最后,书中提到的战胜拖延的行动技巧基本和之前分享的战拖技巧差不多,现在再来回顾一下:

1)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步骤来完成。如果是创造性的活动,就分解成机械性的活动;

3)不必准备太充分,一旦发现自己在准备上花太多时间,就跳过准备,直接行动,Justdoit;

4)停下完美主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做,同时记录自己的改变和变化;

5)消除一切干扰,如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拔掉网线......集中注意力;

6)利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

7)先做5分钟,再做5分钟.......继续这样下去,你会慢慢找到状态的;

总得来说,这本书比《拖延心理学》更注重实践操作,但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为书中提倡通过记录和书写来觉察和反思自我,许多内容只有做了才会明白,才能理解,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另外,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时间管理和拖延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拖延并不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而且拖延的产生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里不到位,可以说时间管理在其中作用的很小。而时间管理只针对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有效,对于经常拖延,不经常管理时间和自己的人,无效。

考试夜读后感


夜深阑静。独自托着下巴扒在栏杆上仰望着寂静的星空。感受夜的静谧与深邃。早已疲惫不堪的身躯散发着透支的气息,就像一架开了几天几夜的车子那种快散架姿态。刁钻的试题,残酷的考试制度,加上空荡荡的脑瓜。压抑着,使我彻夜难眠。

为了不让自己太早让周公叫去,我向着夜空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一阵阵刺骨的寒风迎面而来,身子接连打了几个寒噤。环顾四周,只见一片漆黑的银幕上只留下一盏投射灯在发亮。望着对面的楼宇,大概家家户户都已陶醉在梦乡中吧!心中羡慕不已!

大街,小巷,马路上,好不冷清,朔风呼啸着拍打着快被腰折的树木。莫然回首,心情无缘地低落,一股股压力和痛苦像潮水般在内心澎湃着。爸妈都出差,家只剩下我独自一人,自己彷佛是古代的赶京赴考的穷书生半路忽遇狂风暴雨,背井离乡,却得不到家人朋友的关心,孤独无助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时眼眶里的泪珠不断地打滚。无奈中,只好向着栏杆外再重重的吸一口气回到书桌上。再次奉起厚厚的中史书,心中默念道:古有你苏秦悬梁刺股,如今小女子我挑灯夜读。也算是对得起中国历史了吧,可偏偏你为什么要这么为难我呢?不是之乎就是者也唉

古时的书生是两眼不望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什么之乎者也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倒背也能如流。如今我只是望望窗外的夜色而已,为什么就什么都记不住呢!

对于我这个古文白痴来说,我想就算是一天到晚都不望窗外也读不了这等圣贤书了不过话说回来,古人读书也莫过于勤字,回想我的读书环境比他们好得多,却难道真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太过安逸的生活会使人不思前进?不行,我不能浪费了上天对我的恩惠,突然间像有一种放射性物质在我的内心不断地为我提供力量,使我疲倦的身子充满力量。

虽然教育制度是残酷的,但制度的出发点是为学生的将来而出发的。古代的人都懂得为了将来而努力读书,更何况我们是现代人,所以我要发奋,为将来打好良好的根基。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肯努力,付出多少功夫,必有相当的回馈,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再也不可以临时抱佛脚的心态了,我要珍惜时光,善用时间,不能什么事都留到最后才来做,既辛苦又没效果,一定要做到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

后遗症作文500字_初二读后感


我就问,有多少人,可以在家暴面前无动于衷。看了一篇文章,印象深刻。家暴,“可以原谅,但没必要”。看到这句话时,整个人都不好,我好像看到一个冷漠、孤僻的人。

没有看过电影《狗十三》,但看过简介,感觉很恐怖,大部分被家暴过的人的真实写照。肢体暴力产生胆怯——胆怯是一种神经质的行为。往往来自毫无理由的家庭暴力,一点小事就遭到惩罚,可能惩罚并不严重,但往往在心理产生了一个机制,遇见点什么事都感到害怕,这是一种心理投射说的就是我。被打多了,心理创伤也就淡了。我们看着它们被风沙掩埋,也许有一天会爆发,但对象绝不是父母。

别再骂网络喷子了,无视就好了,他们只是想在网上找存在感。“能被称为青春期的幸存者,大多数人...是从那个时候死的”。感触深不深。“悲剧背后,家暴成了一种无法治愈的痛,无论对身体还是身心”。这是一句赤裸裸的真话。大部分人不会去思考父母带给自己的伤害,因为那些太沉重,太累。看淡了,也就过去了。骗一下自己,我的心没问题,上面很光滑,没有创伤。

厌恶这样的自己,虚伪。“原生家庭给子女造成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说不清,或许就是一辈子”。看完那篇文章,莫名心疼,想哭。

对自己好点。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导语:《终结拖延症》并不是一本陈词滥调之作,这本书才不会对你说教什么加油工作、多花时间干活之类的。当然,在某些时候,付出最大努力是很重要的。然而,人生中总是有许多成就,是基于一天天的努力的。

一、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最近把《终结拖延症》这本书读了一遍,趁着新鲜度,赶紧分享一下读后感。

拖延,通俗来说就是:把事情不断延后,却迟迟不去做。在战拖会里,他们把拖延分为:真性拖延和假性拖延(也叫合理推迟),其中真性拖延是本可避免且后果消极的推迟行为或现象,而假性拖延则是后果无害的推迟。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方便归类和讨论,其次生活中所讲的拖延大多是会产生不利影响的拖延行为或现象,即真性拖延。

拖延之所以难以战胜,其障碍主要可以分为三种:

1)短视近利的拖延思维阻碍迈开第一步;

2)焦虑烦躁的拖延情绪阻碍行动的进行和坚持;

3)缺乏行之有效的战拖技术;

在《终结拖延症》里,作者威廉克瑙斯(William Knaus)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方法,分别从思维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实践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破除这些障碍,如何有效战胜拖延。

首先,先来看看,常见的拖延思维有哪些:

1)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开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句已经在义务教育里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诗句,在计划和行动开始之初,总会被遗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总认为时间还很多,离最后期限还很远。尤其是面对那些我们认为会对自己有用,应该去做的事情时,总会把行动无限期往后推迟。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是先准备准备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准备充分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准备也会成为一种逃避、开拓的借口,因为准备得越充分,内心对未来就越有把握,心中就越踏实,因而面对的恐惧和焦虑就会少点。这是人的本性,无法避免。可是,就算准备得越充分,也不能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把握感和操纵感,因为总会有不可预知的意外和干扰来打破行动和计划的进行。

3)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准备得更充分。

这与上面一点类似,不过在完美主义者当中较为常见。但是我认为,相对于拖延思维来说,完美思维对完美主义者的思维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4)我觉得我会失败.....

有些人拖延一些事情是为了不想面对失败的结果,因为一开始他们觉得就算努力去做,还是无法完成,会面临失败的局面。而他们的成败价值观是这样的控制他们:努力了还是会失败,这体现了自己的无能;而如果自己拖延不去做,或是到最后期限才去行动,那么即使面临失败的结果,他们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Loser,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未使出全力,还有余地。

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为,是否存在拖延思维,最重要的是觉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对拖延的觉察是战拖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明明在拖延,却否认自己在拖延,并继续拖延下去,这才是最可怕,最自欺欺人的地方。而在本书当中,作者建议:通过写拖延日志增进对拖延的觉察。拖延日志就是记录拖延的详细情况,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结果,拖延的借口(内心独白),拖延的情绪变化等等。当具备对自己思维的觉察力时,我们就可以在拖延思维出现之时,通过自己激励、自我辩论,同时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维。以坚持跑步为例,今天先不跑吧,今晚恰好有好声音,先看完吧,明天再开始跑步吧!没关系,好声音晚上9点30分才开始,我可以先出去跑30分钟,然后再回来,时间正好,而且我明天可以再看重播,这样就可以省去广告时间了,所以还是今天开始跑步吧!

其次,就算我们开始迈出了第一步,拖延也还是纠缠我们不放。在我们还未建立完全针对某个习惯的神经通路或是新的战拖思维时,旧有的拖延思维为了求生而挣扎,不断地给我们的情绪和内心增加压力,让我们烦躁不安、焦虑难耐,甚至它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心中制造一个声音,强烈要求我们拖延或是停止手头上的事情,力求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趁虚而入,使拖延死灰复燃。

针对拖延引发的焦虑、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书中的建议就是培养对这些情绪的忍耐能力,进而锻炼出情绪肌肉,这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却很痛苦,也很影响工作和生活。因为往往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越是强忍着,越是在心中做挣扎,做内心独白,自我激励,都会让我们分散对当下的注意力,如果那时恰好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工作,你会因无法静下心来而抓狂。所以我认为,强忍不是通用的办法,适时地放下手头的工作,静下心,深呼吸,利用灵修的方法,去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同时在拖延日志上记录下来,待情绪稳定后回到工作中,这样的效果或许好很多。

最后,书中提到的战胜拖延的行动技巧基本和之前分享的战拖技巧差不多,现在再来回顾一下:

1)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步骤来完成。如果是创造性的活动,就分解成机械性的活动;

3)不必准备太充分,一旦发现自己在准备上花太多时间,就跳过准备,直接行动,Just do it;

4)停下完美主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做,同时记录自己的改变和变化;

5)消除一切干扰,如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拔掉网线......集中注意力;

6)利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

7)先做5分钟,再做5分钟.......继续这样下去,你会慢慢找到状态的;

总得来说,这本书比《拖延心理学》更注重实践操作,但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为书中提倡通过记录和书写来觉察和反思自我,许多内容只有做了才会明白,才能理解,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另外,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时间管理和拖延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拖延并不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而且拖延的产生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里不到位,可以说时间管理在其中作用的很小。而时间管理只针对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有效,对于经常拖延,不经常管理时间和自己的人,无效。

二、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战胜拖延无疑是困难的:各种拖延症在具体表现上可以千差万别,但看起来都顽固而容易反复。许多人戏称它为绝症。尤其是跟相关的生理性拖延,每每卷土重来,更是让人痛苦不堪。此外,拖延本身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我们同它对抗的难度。

如果我们可以不太严格地把拖延称为一种症那么它更接近于一个症状性而非病因性的名词。由于这种根源和具体表现上的差异,几乎不存在一种通用于各种拖延症的万能灵药。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注重内心成长和价值观梳理,一类注重任务解决和时间管理。第一类方法,强调挖掘拖延行为的根源,加强对自身各个方面的觉察,倡导从拖延的根本原因入手,化解负性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强化行为的改变,从而不仅实现拖延行为的改善,更是谋求对自己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接纳;第二类方法则强调聚焦于任务本身,挖掘、组织并利用自身的积极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力求在短时间内克服障碍、实现目标。

从效果来看,第一类似乎更彻底,也更有利于预防反复,但改变周期漫长,似乎可以称为长期战拖;而第二类短小灵活,常用于对已发生的拖延的解决,或许可以称为短期战拖。是釜底抽薪重要,还是扬汤止沸有效,此二者可谓各有千秋,相信诸位拖友各有偏好。但是,无论是釜底抽薪还是扬汤止沸,容易的是纸上谈兵,共同的难点都在于如何操作和执行。

对拖延根源挖掘最彻底的人,可能会成为拖延心理学家,但这本身并不足以保证知行合一,在行动中实践那些觉察到的知识;而短期战拖当中的主要内容,如时间管理等,最适用的人群却常常是那些本不容易拖延的人,这些方法在设计时通常就没有充分考虑到拖延的干扰,而是假设人的理性决策能力已经足够强大。事实上,我们理性的一面也许需要事先训练和养成习惯(就像在这本书里一样),才能足够强大。

三、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什么事情都是以快节奏的角度漫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这无异于就是给我们年轻人非常大的压力,书中的胡小懒就是这样节奏的年轻人,不仅年纪越发的大着,而且又是单身, 最重要在单位一直处于漂浮状态,看着胡小懒从开始的懒癌患者,一步一步的理清自己的头绪,从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慢慢的回归到计划的执行者进步中,看的我是好振奋,可能他就是我的一个缩影,回想自己以前,后悔,可是世界没有后悔药啊,正所谓拖延就是一剂慢性毒药,让人深受其害,但是还欲罢不能的感觉。

书中的胡小懒一家公司的策划,也是做了好几年的老员工,但是就是病态的拖延,上班时间的刷微博,刷微信,QQ聊天,淘宝淘淘,免费的咖啡喝喝,时间就这样跐溜的跑了,就是这样的病态拖延,导致冲忙上交的策划案都是不合格的,本身策划就是一个伤脑细胞的事情,偏偏胡小懒就是病态的拖延,总想着,还有明天,重要该做的事情就这样拖着,直到期限的最后时刻,才不得不匆忙交工,这对自己,对公司,都是非常不负责的表现。不漂亮的计划不执行----那是因为策划太费脑细胞,所以拖拖拖,拖拉斯基。可怕!零碎的小岔子-------上班的聊八卦,诉诉苦水,喝喝免费咖啡,时间就不经意间溜走。好可怕的拖延,现在的年轻人太多的拖延病患,人一旦陷入拖延怪圈,就是慢慢吞噬人的健康,让人煎熬度日,悔恨到老,这就是拖延的负面威力,严重的侵害到我们每个人拖延病患的身心。

现在的拖延症无处不在,形态各异,多少人深受其害,却找不到逃离的出口,俗话说的好:因病开放,对症下药。每一个人都要揪出那个拖延的真凶。现在的拖延大多数都是懒惰的,因为拖延与懒惰是狼狈为奸的一对,要战拖,就得要从心里和行动上克服拖延,如果懒惰的情绪一直存在,那么人始终会处于一种空想状态,做什么事情都会觉得懒得动。没有行动,不想行动地耗时间,就是拖延,战拖,就要从抗击惰性开始。怎么做呢,远离那么懒散的人,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做点事情,其实不吃亏,放下三分钟热度,多点专注,人要踏实,才能换来长久,最重要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别犯懒!年轻人每天在临睡前,都要想想自己的理想,然后告诉自己:别犯懒,不行动的话,这些想法就永远跟梦一样,摸不着,看不见。人妖克服惰性,就要学会经常与消极的自己作战,在试图享受安逸的时候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刺激。

战拖,对完美主义者,我想说,允许自己的人生留点缺憾,因为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完成比完美更加的靠谱。生活的赢家,从来都没有借口,当有件事情迟早需要做,而此刻又不想做,人就会有很多理由拖迟它,借口会让拖延变得顺理成章,要打败拖延的恶习,就得学会没有任何借口。没有借口,那就要打造强大的执行力,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战胜拖延,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立即执行,别把想法留在大脑,别让所以得计划都是纸上谈兵,别试图准备好一切在开始,要知道,谁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下一秒的你和未来。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那么目标就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心中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行的方向,就有了行动的力量。习惯拖延的人,缺少的就是一个坚定的目标,所以才会迷迷糊糊,胡乱的拼凑自己的人生。克服拖延顽疾,就要需找到这股神奇的力量,让它指引我们前行,把梦想交给现实,告别一事无成,浑浑噩噩的人生。话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人都要有一个目标的目标,专注的做好每个步骤,专心的做好一件事情,把大大目标分解到小小目标,时刻监督自己修正目标,这样才能够战胜拖拉斯基,吻别拖拉斯基。

文章最后,告诉我们,再聪明的人玩不过时间,时间对每一个都是公平的,在时间上偷懒,结果就是患上拖延症,弄得你焦头烂额,在时间面前玩耍,拖延症就会变本加厉的折磨我们,偷走精彩的人生,留下混沌的噩梦。唯有学会时间管理,细化时间安排,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才有可能远离拖延症的病魔。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也许我们会感到倦怠,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又或许因为梦想太遥远,现实耗费了我们太多的精力,打消了从前的积极性,不过不管怎么样,人都要记住,在奋斗的路上,每一个都会感到疲惫,唯有那些充满激情的灵魂,才能够走到终点,因为他们不会被疲惫打败,就算走在无人陪伴的路上,就会为自己鼓掌。

《拖延症》读后感系列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拖延症》读后感”,欢迎阅读。

《拖延症》读后感 篇1

拖延症是一种不好的症状,生活中有不少人有这种症状,别小看了这区区拖延症这让我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巨大的阻碍。于是乎我去看了这本借了吧拖延症。

书中说,人之所以在工作中拖延,是因为觉得工作枯燥,没有热情,自然就没有立刻去做的动力。一旦你爱上工作,对工作产生热情,你就会满怀热情的去做事自然就没了拖延,做事就更有效率。所以让自己爱上工作,你便不会再拖延。

所以,怎么才能让自己爱上工作呢?

我觉得书中有一段话写的就很好,同样一件事一个人主动去挖掘其中的乐趣,那么他们就会感受到快乐,就能够将它做的更好。反之,工作就会成为一中负累,让人觉得心力交瘁,工作自然也就流于庸俗了。只要我们愿意在工作中挖掘属于自己的快乐,那么即便我们在建筑工地上干着水泥匠的粗活,也能也能找寻到自己的快乐,也能将工作做的更好。相反,如果我们将工作看作孙悟空头顶上的紧箍圈,认为工作只不过是为了简简单单的完成任务,那我们也就无法把工作做好。学习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乐之者,他们把自己做的事当作一种快乐,那么,兴趣就来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做一个乐之者。

然而,拖延症患者如同那雪中的寒号鸟,本应该早点搭建自己的房屋,让温暖的房子抵御冬雪带来的严寒,却偏偏因为自己的拖延拖啊拖啊明天再做吧,天还不冷,明天在搭吧雪还未下结果直到寒雪覆盖全身,心脏停止跳动前才知道后悔:如果能早点,早点做好房子就不会被冻死了吧。

可说出来容易做出来难,往往更多时候我们无法坚定内心,改掉坏习惯,以至于拖延症越来越严重。就比如说,生活中我就是个典型的拖延症患者。平时妈妈让我写,我总是拖着说明天再写,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天过去了又是一个明天直到火烧眉毛,拖无再拖的时候才猛然后悔时间不够着急忙慌敷衍了事。我也为此深受困扰,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戒了吧,拖延症》。

从书中我知道了拖延症并不是无可救药的病症,我知道了兴趣使然的重要性,我知道了学会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在乐趣中学习。所以说我决定以后再也不拖延了,今天事绝不明天做。在生活中寻找乐趣,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坚持改掉拖延症,向自己的目标进发。

《拖延症》读后感 篇2

很不幸,这个寒假,我又被可恶的拖延君给缠上了!

说来也怪,每到寒暑假,拖延君必会不请自来,给我本该快乐的假期增添一道痛苦的阴影。这次寒假,我本是有望和它saygoodbye的。妈妈未雨绸缪,为了让我在春节前完成作业,把所有的兴趣班都给停了。我一激动,放假第二天,就把一本《过好寒假》给KO了,笔头作业只剩下了口算和两篇作文。眼看作业大战胜利在即,我甚是欣喜,总算可以和拖延君彻底划清界限!

没想到,第三天,拖延君就找上了门。赖床便是我拖延症初期的症状表现。由于晚上看电视熬了夜,我的生物钟发生了紊乱。早上,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美梦,隐约听得楼梯上传来脚步声,正在我傻傻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时,耳边传来一阵河东狮吼:刘朱溢,都10点钟了,你怎么还没起床!那声音震耳欲聋,不仅打断了我的美梦,还附带耳鸣效果。妈妈,你不觉得这样对待一个急需睡眠的人很残忍吗?我真想爬起来跟妈妈理论一番,但眼皮实在懒得动一下。唉,何必费口舌浪费这睡觉的大好时光呢,多睡一分钟就是赚到啊。我对妈妈的呼喊开启了屏蔽模式,调整好睡姿,又与周公约会去了。但很快,小弟的哇哇大哭将我从梦境中又拉了回来。天哪,二重唱强势来袭!已和拖延君打得火热的我哪肯轻易认输?我深吸一口气,呼啦一下钻进了被窝,完美地将杂音隔开了。忽然,一阵阵寒气袭来,妈妈竟将被子给掀开了。她的野蛮行动成功地斩断了拖延君与我的纠缠,我惊叫一声,立马手脚利索地穿好了衣服。

你以为拖延君会这样放过我吗?NO!上午被睡觉给毁了,下午我可得做点儿正事了。可午饭吃得太饱,不如先看会儿电视休息休息。于是乎,拖延君拉着我的手窝在沙发上徜徉在了各个精彩的电视节目中。该做作业啦!知道!怎么还不做?马上做!妈妈一遍遍地催促,我一次次地敷衍,一晃太阳已经下山。在妈妈凌厉的眼神中我无奈地提起了笔,磨磨蹭蹭总算完成了一页口算,可已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吃完晚饭再做一会儿作业?呵呵,平时上学晚上要做作业那是迫不得已,放假哪有挑灯夜战的?作业嘛,明天做好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一拖再拖,眼看还剩一周时间就要开学,催债的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对我下了最后通缉:在两天之内不把作业做完,就等着吃茄子夹肉(狠揍一顿)吧!此时的我才如梦初醒,快马加鞭地赶工后,写下这篇作文,以表我与拖延君绝交的决心!

可恶的拖延君害得我整个寒假都备受作业的折磨,不过这能怪谁呢?追根究底,还是怪我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足够坚定的意志力。痛定思痛,今年暑假,我一定会将可恶的拖延君拒之于千里之外!

《拖延症》读后感 篇3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300字:

约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患有拖延症,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属于那百分之二十五。那我们先来找一下自己的定位,你属于哪一种拖延?

要改变这些负性思维及行为方法,终结拖延,可以试试下面几个简单的方法:

01、练习立即行动

以合理的方式、在合理的时间内,去做合理的事情。

02、控制分心行为—思维终止

意识到自动拖延决定时(如心里想“待会再做吧”),要在心里喊“停”。

03、复杂任务做分解

学会将复杂任务做分解。

04、建立正向联系

将学习和愉快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你喜欢古典音乐,那就边放边学习

05、运用承诺

当我想翻跃一面很难翻的墙时,可以试着先把背包扔过墙。运用承诺会有一个短期明确的目标,因为你承诺了他人,所以你的行动也会更坚决一点。

06、维持适当的压力

没有压力人的表现不会很好,你得强迫自己开始;压力太大表现也不好,思维会分散混乱,所以要维持适当的水平的压力感。

书中作者还介绍了很多适合实际操作的流程、套路和练习,甚至可以在实战当中直接模仿复制。但是,任何方法光看不练是永远也没有效果的,战胜拖延,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拖延症》读后感 篇4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让人毛骨悚然汗毛竖立的词语,除了期末考试之外,大概就是ddl了。所谓ddl就是英语单词deadline的简称,而dedline在中文里的意思,就是截止日期,俗称“死线”。每次需要交论文或者需要考试,在大学里只有少数的学霸会提前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这些任务,而更多普通咸鱼大学生往往都是将一拖再拖,将任务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完成,正如这本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册》的背面配的图片——正常人就是开始做事,然后做完;而拖延症患者会在距离截止日期还有五天的时候,先玩会儿手机。距离ddl还有两天的时候,接着玩手机。距离ddl还有一天的时候,非常紧张地玩手机。直到距离截止日期还有一个晚上,才赶紧开始做事,通宵完成,不但害了自己的健康,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

我相信大部分人应该都不会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做事模式。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毕竟手机太好玩了,电影太好看了。即使是抠手指甲和冥想神游的时刻,也是那么充满魅力。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去逃避真正做事的时刻,而这最后时刻却非常的难熬,并且追悔莫及:为什么没有早点开始做这项任务呢?搞得现在这么着急,一地鸡毛。那么作为一名拖延症患者,你可能会需要这本《拖延症患者使用手册》,这是由美国作家加兰库尔森所著的心理励志类书籍。在网络上,他获得了非常多的点击量,出书之后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本书。想要改变拖延症,你只需要搭配一个你最喜欢的笔记本,并且每天抽出任意20分钟时间,根据这本书跟着作者去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等到五周之后,或许你将会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

这本书分为七个章节,从第二章到第六章按照每周一章的节奏来给我们手把手的帮助和指导。在一开始前言中作者就介绍了如何利用这本书,作文而且非常尖锐地指出,这应该不是你读过的第一本关于工作效率和拖延症的书,但是作者毫不介意。因为之前的书,或许有着非常的华丽或者有着非常令人心潮澎湃的推荐语,但是并没有特别实际效果。而这本书,虽然只有薄薄的不到200页,但是却非常具有实操性。与其他拖延症书籍不同的是,这本书的第一张从心理学上对拖延症的成因进行了解读,并且划分了不同的模式,读者可以对号入座找到自己拖延的内心深层次的原因,而不是按照一个通用且粗糙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我们读完第一章就可以继续跟着作者塑造自己的意志力和行动力,慢慢地改掉拖延症。作为一名经常拖延没有规划的咸鱼,我已经开始跟着本书尝试着迈出第一步来改变自己了,接下来的五周会继续努力,期待一个全新的自己。

《拖延症》读后感 篇5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早上下定决心今晚一定要早睡,结果晚上躺在床上朋友圈微博刷不停或者游戏始终不肯退;接到一个报告的工作,你想了很长时间这个东西应该怎么写,却一想到去做就头疼,越不想做就越拖,拖到最后交不了怎么办?没办法只能加班解决。

好吧,不知不觉间,拖延症已经成为我们大家的通病。那什么是拖延症呢?百度上的解释是一种“个性”行为,即将所计划执行的任务推迟到稍后时间。是的,我们每天要面对太多的工作和问题,好像永远都做不完,于是,面对生活的压力,很多人想到的对抗方式就是拖延,它好像让我们避开了那些焦虑、恐惧、无聊等负面的内心感受,但拖延也只是暂时的,我们始终要学会习惯“负重前行”。

那么,该如何改变呢?《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册》会告诉一个好方法。作者将他自己20年的时间管理经验汇总成5周的自我训练法,从训练意念、构建上层结构、实现时间自由、高效利用大脑以及形成完整的动机链条5个层面入手,设定5周时间,每天花费20分钟,持续训练,告别“拖延症”。作者帮助我们找到拖延症的根源,并为我们提供了清晰明了、循序渐进的指导,在每一周的任务分工中都明确了要做什么,该如何做,并明确了目标和效果,其中的很多地方让我很受启发。

《拖延症》读后感 篇6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会产生拖延行为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早我们七点五十就来到办公室,明明一开始是计划完善老板布置的方案,在下班之前尽快提交,结果刚打开电脑,就被弹窗里的邮件转移了注意力,回复了邮件,又看到微信上有人发来信息、微博上又有新八卦……

结果是,我们花了两个多小时刷手机,方案却迟迟没有推进,最后被老板催稿、批斗,导致自己一整天都忙得人仰马翻、心情不好。

当然,害人的手机、喧嚣的网络只是拖延的一个成因,拖延症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害怕失败、完美主义、依赖他人等等,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都需要深入探索。

比如书中分析到胡小懒的同事,Amanda的拖延症是完美主义使然,她能力很强,但总要准备到万无一失才开始执行,结果往往是最后截止时间到了,自己还没能完成项目,最终被老板开除;胡小懒的表妹因为害怕自己会考试失利,被人嘲笑,就制造各种借口拖延雅思考试,这其实是害怕被指责造成的拖延;而胡小懒的朋友张波的拖延症则是懒惰使然……

总而言之,拖延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不同的人产生拖延行为的原因都各不相同,必须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拖延症》读后感 篇7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800字:

约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患有拖延症,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属于那百分之二十五。那我们先来找一下自己的定位,你属于哪一种拖延?

期限性拖延:

领导规定下周二要交一篇文章,我会拖到周一晚上才开始写,这种把工作拖到最后期限才完成的,可以称之为期限性拖延。

个人事务拖延:

我计划7月份去桂林旅游一趟,这属于个人事务,属于不紧急的事情,但一直拖到7月底,我的机票也没有定,行程也没有安排,这就叫个人事务拖延。

简单事务拖延:

简单事务拖延就很简单,我在吃饭或者在走路的时候,手机微信响了,同事询问我今天什么班?晚上一起约个午饭,两分钟就能回复的问题,但是我就拖延到快吃午饭的时候才想起来回复人家。

复杂拖延:

复杂拖延大多跟完美主义有关,领导要我做的PPT,里面有个数据不准确,我就会一直拖延,不想去完成这个PPT。

无事不拖的人确实难找,而从不拖延的人也很罕见。本书中,威廉·克瑙斯教给我们一个“三管齐下”的方法,帮我们克服拖延,让生命之旅收获更多的成就,方法是:

认知方法:

教你看清拖延行为是怎样表现的,以及怎样改变拖延思维。

情绪方法:

教你建立忍耐力和持久性,使你即使面对不适的环境,也能坚定地沿着原路前行

行为方法:

确定你的方向,落实在行动上,善始善终,运用你的知识,通过你的工作和成就取得成功

苏格兰有一句谚语:“什么时候都能做的事,往往什么时候都不去做。”所以,这次可别再拖延啦!我们一起来学习改变消极思考方式,缓解压力情绪,采取积极主动行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方式吧!

认知方法:

帮你重新思考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自动负性思维(ANT),比如可以教自己跟拖延思维争辩。

情绪方法:

拖延很可能是因为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引起的,想避开这种紧张、不快,需要一个更加安适的行为来转移情绪,代替不快。

行为方法:

当你拖延时,十有八九是在用一些压力小或不太重要的事,来代替被拖延的那件事,比如看新闻、打游戏。

小案例:雷蒙德是一名律师,但他总是习惯性拖延一些重要的事务,考虑到这将严重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向马萨诸塞州朗梅多市临床心理学家威廉斯·克瑙斯寻求帮助。对方给了他一份两页的关于办事拖拉的对照表,要求阅读并检查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的情况。雷蒙德欣然接受,答应在飞往欧洲的班机上完成这项任务。可是在飞行途中,他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部电影;随后发誓在下榻酒店的头天晚上阅读这份材料,但很早就睡了;此后每天,都会有一些更紧迫的事情要做。克瑙斯通过计算发现,由于拖延症,这名律师在这项可能仅需两分钟便能完成的小任务上花掉了40个小时。

那次考试


时间飞逝,我们刚刚过上初中的生活就迎来了期中考试。在我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复习时。考卷就来到了我们面前。

在两天的漫漫长时中,我们终于送走了可怕的期中考。但是,迎接我们的,还有就是我们最期待最害怕的分数。

还不用老师说分数,我也知道自己考砸了。更何况老师的眼神和话语。让我直想哭,我好后悔,后悔没有好好复习,好后悔,后悔没有认真做题,好后悔,后悔把时间都放在玩上。

看着别人为自己的好成绩而骄傲,我失望极了。我明明可以考的更好,我明明也可以抹去老师的责骂。但是这一切,都让我的好玩的心毁了。

我不知道自己的将来要如何努力。曾经也想过无数次要好好学习,要好好努力。可是后来。还是心战胜了自己的想法。

我迷惘了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考试恐惧症》读后感作文3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后感300字作文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