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长恨歌有感400字 > 地图 > 读长恨歌有感400字

读长恨歌有感4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感40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感4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临近八月,八月啊,让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我最爱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每当我读到这首诗,就不由自主的惋惜和唉叹,我爱这首诗,我更敬佩杜甫。

农历八月,秋高气爽,狂风像在咆哮,在怒嚎,我那破茅屋上的茅草也被卷去三重,茅草飞着,伴着风撒在了江郊,飞高的茅草挂在了树木的枝头,飞低的茅草飘转着,沉在了草塘深处……

村南的一群孩子欺负我年老多病,怎么忍心在这光天化日之下为盗贼?当面夺去我手上的茅草毫无顾忌地跑到了竹林深处,口干舌燥的我如何开口?只好倚靠着拐杖独自叹息……不过一会儿风停了下来,但云呈现出笔墨色,深秋天空阴沉了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好似一块铁板,孩子睡眠姿势不好,把被子给蹬破了。下雨茅屋漏水,连床头也没有一块干的地方,但房顶依旧像麻线一样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后我的睡眠极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高大宽敞的房子,赠给天下像我这般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颜开欢笑,什么时候眼前突然出现这栋房子,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不足惜!

看到这,我不禁为杜甫而悲叹,是的,像杜甫这般怀才不遇的诗人确实不止他一个,但像他这样失去年轻气盛的青春变得老无所依,一贫如洗时,却还心怀天下读书人又有几个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感400字2024


临近八月,八月啊,让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我最爱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每当我读到这首诗,就不由自主的惋惜和唉叹,我爱这首诗,我更敬佩杜甫。

农历八月,秋高气爽,狂风像在咆哮,在怒嚎,我那破茅屋上的茅草也被卷去三重,茅草飞着,伴着风撒在了江郊,飞高的茅草挂在了树木的枝头,飞低的茅草飘转着,沉在了草塘深处……

村南的一群孩子欺负我年老多病,怎么忍心在这光天化日之下为盗贼?当面夺去我手上的茅草毫无顾忌地跑到了竹林深处,口干舌燥的我如何开口?只好倚靠着拐杖独自叹息……不过一会儿风停了下来,但云呈现出笔墨色,深秋天空阴沉了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好似一块铁板,孩子睡眠姿势不好,把被子给蹬破了。下雨茅屋漏水,连床头也没有一块干的地方,但房顶依旧像麻线一样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后我的睡眠极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高大宽敞的房子,赠给天下像我这般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颜开欢笑,什么时候眼前突然出现这栋房子,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不足惜!

看到这,我不禁为杜甫而悲叹,是的,像杜甫这般怀才不遇的诗人确实不止他一个,但像他这样失去年轻气盛的青春变得老无所依,一贫如洗时,却还心怀天下读书人又有几个呢?

我爱这首诗,我很佩服和赞叹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而流亡到成都后写的,诗中讲述了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倒后,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虽然他的房子被大风吹倒,但还是在诗的最后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虽然自己很穷苦,但还是关心着天下其他人。

我很佩服杜甫,他虽然自己很穷困,住在破茅屋里,但还为更穷困的读书人担忧,我想我的学校,刮再大的风也吹不倒,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的桌椅、先进的学习设备,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这可比杜甫自己盖的四处漏风茅草屋强多了,我是多么幸福啊!

可是从电视上我看到现在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儿童,他们的教室潮湿昏暗,墙是土建的,不结实,如果赶上地震房子就有可能倒塌,教室里甚至没有取暖设施,冬天上学还要自己带上取暖的火盆,一不小心就会烫伤。这样的房子可能和杜甫的茅草屋差不多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一)

今天,我又读了一首诗,名字2020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是他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这一年的八月,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刮破,风停之后又下起了大雨,诗人一家因屋漏而彻夜不得安眠。但就在如此窘困的处境中,诗人想到的却不是自己,而是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安居广厦之中,免遭风雨侵袭之苦。并表示如若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宁可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诗中表露的这种忘我的崇高精神境界,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的具体体现。这首诗既记事又抒情,写得气势跌宕,朴实深沉,激动人心。诗篇历千载而不朽,并使当时诗人居住的茅屋---成都草堂扬名天下。

诗人用很平常的语言,先为我们刻画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八月的一天,秋风刮得很猛烈,把诗人家位于江边的草堂茅屋上的茅草卷走了很多,茅草随风飘洒到了江郊,有的被刮到高高的树梢上悬挂着,有的低低地飘转沉入池塘。诗人跟着被吹飞的茅草跑,想捡回它们,却看到一群来自南村的顽皮的孩子,把诗人家的茅草都捡走了,他们快速地跑入竹林,诗人怎么叫他们都好像没有听见。因为诗人年老无力,所以追不上他们,只好慢慢地拄着拐杖走回家中,边走边叹息忧愁:没有茅草铺盖屋子,晚上睡在屋顶破漏的房里可怎么过夜呀!

不一会,天黑了,风也停了,愁云密布,该睡觉了,但房屋漏雨,外面下着大雨,屋里的雨就像天上垂下来的麻线,整个屋子又湿又冷,本想盖上被子取暖,可因为家里穷,被子用了多年都没有换洗,又冷又硬,如一块铁板,加上诗人的小儿子夜里总睡不好觉,爱在床上折腾,早就把被里蹬破了。自从经历安史之乱,诗人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他觉得今天的夜晚尤其显得那么漫长,怎样才能等到天明!

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发出了沉重的感慨,他想:多么希望眼前能够出现一幢幢宽敞的大屋,使天底下所有贫寒的人都能安居乐业,不再像我一样遭受风雨侵袭、流离失所、难以安宁。如果这个梦想能够实现,有千万间房屋为天下人遮风挡雨,那么我这个老朽在这破茅屋里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含笑九泉了!

学完这首诗,我既同情诗人乱世颠簸、生活贫寒、遭受风雨侵袭的不幸经历,又佩服他那推己及人、心怀大众的博大情怀。这就是杜甫----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没有在自伤哀愁中淡忘自己的使命,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诗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秋天的气候怡人,即使是深秋,也只不过是多了些许寒意,却更具另一种韵味,可就是在如此充满灵气的季节里,谁又会想到一位曾写过千古绝唱的大诗人大文豪正在一座破烂不堪的茅屋里忍饥受冻,贫穷潦倒?这就是一位忧国忧民、才华横溢的文人所处的境地。况且当时他还有官职,竟然过着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的生活,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即使他过着如此的生活,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这需要何等广阔的胸襟呀!这就是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情思的杜甫,就是这样一代文豪,让人赞叹、让人敬仰。

我笑他痴,笑他傻,笑他对一个已经名存实亡的朝代,还如此忠心耿耿,像一个孩童一样天真烂漫,对别人没有丝毫防备之心,处处遭人迫害,即使如此,心中还有着他那圣明的君主,对自己的朝代复兴还抱着希望,收复了失地他更欣喜若狂,吟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佳句。

我叹他一生不幸,叹他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叹他生在一个悲惨黑暗的年代,一生不得志,可面对这一切,他却无能为力。叹他最后竟悄悄地死于一条破船上!也许,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当时杜甫心情的写照吧!无路可走的他只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惆怅。因此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是啊,用心,用血写成的诗篇,哪能不动人?

我敬爱他身处漏雨的茅屋,心中却想着无家可归,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敬他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我想,一个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翻开历史的画卷,皇帝昏庸无能,宦官当权,埋没的有抱负有理想的仁人志士又何止杜甫一人呀!像李贺的怀才不遇,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等,不胜枚举。

合上书本,打开窗户,深秋的寒意似乎更浓了

1200多年前,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流落到四川,在成都市南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在此住了四年时间,写了二百多首诗,其中最着名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作于公元761年秋,是诗人一家窘迫生活的真实写照。诗全面叙述了风雨飘摇中的草堂境况后,推想出天下寒士的悲惨生活,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按照传统中国文人的生存习惯,在自身难保时本该独善其身,诗人却偏要穷则兼济天下。由此可见杜甫人格之高尚。在古今中外诗人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杜甫,最同情的也是杜甫。他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心想走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可惜生不逢时,空怀报国大志,一生悲苦到不仅在四川成都只有茅屋,而且甘肃成县自己的亲生骨肉还因饿寒而死。从小到大,杜甫在我心中的印象也一直在改变。孩提时,读他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读出的是一位快乐的诗人。

如今,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读出的是一个悲苦的诗人。和一位人格高尚、让人崇敬的平民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悟800字精选


书是利剑,能斩破黑暗之愚。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读后感,一般是用来记录自己看过什么书或者文章之后写的内容,写读后感能让阅读变得更有意义。那么,哪些读后感写得不错可以借鉴呢?你不妨看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悟800字精选,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悟 篇1

深秋,几片落叶漫无目的地纷飞着,如几只残蝶,只留下一树的肃杀与凄凉。墓地,一阵狂风从地上卷起,混着尘土,败叶,枯枝,嘶吼着向不远处的某间茅屋撞去,屋顶上的茅草死死地挣扎着,最终妥协在风的玩弄下,任由风押着它四处飘散,像浪迹天涯的游子寻找归路,无奈身不由已,叹息一声不知所踪。尘土飞扬间,模糊见得高高的树梢上缠绕着茅草,被风钳制在树上无法动弹,低浅的水塘中零星地浮着几根,哭泣着,乞求着要回到原处。

一群儿童嬉笑着在狂风中奔跑,竟不顾风沙迷眼,倏地抱起散落各地的茅草,无虑地向竹林跑去。诗人颤巍巍地起身,吃力地扶着腰,迈动脚步欲追赶顽童,却只能干瞪眼,歇斯底里地呼喊着。孩童们恍若没听见,扭头眨眼睛消失在视线中。诗人捡起地上的拐杖,独自在风中叹息,惟有一个瘦削的身影还在天地间摇曳。

风渐渐地停了,乌云像打翻了墨水一般,遮蔽了阴沉沉迷蒙的天空,刹那间帘子般的雨水朝大地倾下来,渗透进依存的茅草间,又如麻子一样不停地滴漏在各个角落,打湿了桌上的诗集,木制要椅子也因潮湿发出腐臭的气息,晚上,钻进阴冷的布被,寒气沾湿了夜的微凉顷刻袭满全身,似铁般冷硬,磕碰在皮肤上,辗转反眠。孩子很快就进入梦乡,嘴里念着梦话,腿有停地踹着破旧的布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悟 篇2

今天,我又读了一首诗,名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是他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这一年的八月,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刮破,风停之后又下起了大雨,诗人一家因屋漏而彻夜不得安眠。但就在如此窘困的处境中,诗人想到的却不是自己,而是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安居广厦之中,免遭风雨侵袭之苦。并表示如若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宁可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诗中表露的这种忘我的崇高精神境界,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的具体体现。这首诗既记事又抒情,写得气势跌宕,朴实深沉,激动人心。诗篇历千载而不朽,并使当时诗人居住的茅屋---成都草堂扬名天下。

诗人用很平常的语言,先为我们刻画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八月的一天,秋风刮得很猛烈,把诗人家位于江边的草堂茅屋上的茅草卷走了很多,茅草随风飘洒到了江郊,有的被刮到高高的树梢上悬挂着,有的低低地飘转沉入池塘。诗人跟着被吹飞的茅草跑,想捡回它们,却看到一群来自南村的顽皮的孩子,把诗人家的茅草都捡走了,他们快速地跑入竹林,诗人怎么叫他们都好像没有听见。因为诗人年老无力,所以追不上他们,只好慢慢地拄着拐杖走回家中,边走边叹息忧愁:没有茅草铺盖屋子,晚上睡在屋顶破漏的房里可怎么过夜呀!

不一会,天黑了,风也停了,愁云密布,该睡觉了,但房屋漏雨,外面下着大雨,屋里的雨就像天上垂下来的麻线,整个屋子又湿又冷,本想盖上被子取暖,可因为家里穷,被子用了多年都没有换洗,又冷又硬,如一块铁板,加上诗人的小儿子夜里总睡不好觉,爱在床上折腾,早就把被里蹬破了。自从经历安史之乱,诗人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他觉得今天的夜晚尤其显得那么漫长,怎样才能等到天明!

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发出了沉重的感慨,他想:多么希望眼前能够出现一幢幢宽敞的大屋,使天底下所有贫寒的人都能安居乐业,不再像我一样遭受风雨侵袭、流离失所、难以安宁。如果这个梦想能够实现,有千万间房屋为天下人遮风挡雨,那么我这个老朽在这破茅屋里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含笑九泉了!

学完这首诗,我既同情诗人乱世颠簸、生活贫寒、遭受风雨侵袭的不幸经历,又佩服他那推己及人、心怀大众的博大情怀。这就是杜甫----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没有在自伤哀愁中淡忘自己的使命,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诗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悟 篇3

秋天的气候怡人,即使是深秋,也只不过是多了些许寒意,却更具另一种韵味,可就是在如此充满灵气的季节里,谁又会想到一位曾写过千古绝唱的大诗人大文豪正在一座破烂不堪的茅屋里忍饥受冻,贫穷潦倒?这就是一位忧国忧民、才华横溢的文人所处的境地。况且当时他还有官职,竟然过着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的生活,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即使他过着如此的生活,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这需要何等广阔的胸襟呀!这就是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情思的杜甫,就是这样一代文豪,让人赞叹、让人敬仰。

我笑他痴,笑他傻,笑他对一个已经名存实亡的朝代,还如此忠心耿耿,像一个孩童一样天真烂漫,对别人没有丝毫防备之心,处处遭人迫害,即使如此,心中还有着他那圣明的君主,对自己的朝代复兴还抱着希望,收复了失地他更欣喜若狂,吟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佳句。

我叹他一生不幸,叹他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叹他生在一个悲惨黑暗的年代,一生不得志,可面对这一切,他却无能为力。叹他最后竟悄悄地死于一条破船上!也许,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当时杜甫心情的写照吧!无路可走的他只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惆怅。因此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是啊,用心,用血写成的诗篇,哪能不动人?

我敬爱他身处漏雨的茅屋,心中却想着无家可归,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敬他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我想,一个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翻开历史的画卷,皇帝昏庸无能,宦官当权,埋没的有抱负有理想的仁人志士又何止杜甫一人呀!像李贺的怀才不遇,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等,不胜枚举。

合上书本,打开窗户,深秋的寒意似乎更浓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悟 篇4

书,有独特的魅力,小说、散文、诗歌等,都曾在我闲暇的日子里成为一抹亮丽的风景,为我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精彩。

今天台风来袭,妈妈精心挑选了一首文辞朴实的诗歌,递给我。我闲来无趣,便拿起来轻轻吟诵。

这是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唐朝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随着这轻轻的吟诵声,朗朗上口的诗句,让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农历八月,天气开始降温,北风渐渐呼啸,草木显现出枯黄的迹象,诗人伫立在茅草屋前,眼里流露出一抹惆怅。风吹过,他衣襟摆动,屋顶的茅草经过一夏的暴晒,轻飘的被风吹动,有的落到了树梢上,有的飘到了水洼里。

顽皮的孩童们,欺负诗人年老无力,抱走了他的茅草,任由诗人唤得口干舌燥,跑进竹林中去了。诗人并没有苛责孩子,而是一声长长的叹息,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走进了屋子。

当夜下起秋雨,少了茅草的屋顶滴答滴答的漏着雨水,浸湿了诗人使用了多年的被褥。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场景被一代诗圣杜老先生描写得凄凉而形象。诗中他把自己的清贫生活丝毫不掩饰的表现出来,茅屋漏雨,被子陈旧,孩子睡不安稳。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杜老先生之前的惆怅,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吧。

我本以为诗人会在最后将自己的烦恼宣泄出来,为自己的现状感到悲哀和无能为力。谁知杜老先生心胸广阔,首先想到的是天下人,他看到了和他一样困顿生活的广大黎民百姓。他希望天下人能在下雨时有个避雨之处。杜老先生是个官员,是个清官,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跟他的境况相差是如此之大,他生活贫穷,住着茅草屋,想着黎民百姓,憎恨贪官,也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千古名句。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的愿望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不是为自己个人私利着想,他的博爱真令我感动。

看向窗外,台风灿鸿肆虐,树枝东倒西歪,而我们的房子贸然不动,也不用担心漏雨。再看看电视里,军民干部一条心,人们抗险救灾,团结在前线,我想,杜老先生的思想不仅在现代生活里变成了现实,而且开花了。

一首诗,能让我成长,一首诗,能让我明理。我希望我将来也能有杜老先生那样宽广的胸襟,高大的理想,清廉的作风和不畏险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悟 篇5

1200多年前,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流落到四川,在成都市南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在此住了四年时间,写了二百多首诗,其中最着名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作于公元761年秋,是诗人一家窘迫生活的真实写照。诗全面叙述了风雨飘摇中的草堂境况后,推想出天下寒士的悲惨生活,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按照传统中国文人的生存习惯,在自身难保时本该独善其身,诗人却偏要穷则兼济天下。由此可见杜甫人格之高尚。在古今中外诗人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杜甫,最同情的也是杜甫。他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心想走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可惜生不逢时,空怀报国大志,一生悲苦到不仅在四川成都只有茅屋,而且甘肃成县自己的亲生骨肉还因饿寒而死。从小到大,杜甫在我心中的印象也一直在改变。孩提时,读他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读出的是一位快乐的诗人。

如今,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读出的是一个悲苦的诗人。和一位人格高尚、让人崇敬的平民诗人。

读《乌鸦学歌》有感400字


最近,我读了一篇小故事,名叫《乌鸦学歌》,从中我得到了许多收获,里面的内容是:乌鸦、画眉、八哥决心拜歌声很美妙的黄莺为师,到了那儿,它们表明了自己的决定,于是黄莺便收它们为徒,每当八哥、画眉在森林里高声练歌时,乌鸦怕出丑。所以乌鸦到现在张口还是“哇哇”叫,而八哥和画眉的歌声却美妙动听!

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具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如果因为害怕出洋相,闹笑话这一点点的挫折而半途而废,停止前进的步伐,就永远学不到真本领。其实,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

李阳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说,学英语怕出丑而不敢说的人,学的再好,那也是“哑巴英语”,只有大声说出来,不怕出丑,英语才能越说越好。我呢,在我身上,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我在少年宫是参加主持与演讲班的,为了培养我们的能力,老师经常要我们练习一些绕口令,作为家庭作业。这一次的作业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说“班干部管班干部”。于是我一下课就说,同学们都不理解我在干什么,都笑我傻乎乎的,我觉得糗大了,于是决定再也不练了。结果第二次的课程,老师检查我们的功课,果然不太理想。我想,我下次一定要坚持,不管别人说什么,这样才能成功!

读了《乌鸦学歌》这则童话后,我更坚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

读《为学》有感


【篇一:读《为学》有感】

今天,我学了《为学》这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讲的道理使我感触很深。

《为学》是作者彭端淑为了鼓励子侄辈们努力学习所写。这篇文言文讲的是作者对做与不做的思考,然后又以自己天赋和蜀之鄙的僧人为实例事例告诉他的子侄们后天的努力比天生的的聪明更重要。

其中我对蜀国边境的僧人的事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记忆犹新。

在生活中人们唯有脚踏实地地鼓起勇气增长信心,一步步的向前进才能成功,在生活中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勇气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这两个道理一直影响真我的生活,最近刚开学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作业一向很少,但英语老师却不是,每天给我们布置山一般的作业,我经常奋斗到七八点,自从学了《为学》后老师布置的作业仿佛越来越少了,才发现原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有什么困难阻挡着你的前进只要鼓足勇气,增长信心,脚踏实地一步步的迈向成功。

在学习了《为学》前我经常忘记写某些作业;学了《为学》以后我觉得我的作业明显减少了许多。

事情只要肯做那么难易就会相互转化。只要肯做就一定会成功,不管困难的大山如何挡住了你前进的道路,只要鼓足勇气,脚踏实地的前进就会成功。我们在有远大志向的同时,也要付出行动。学习《为学》这篇课文,我要从现在开始付出行动

只要我们努力学习脚踏实地的前进就一定会成功通过学习《为学》,使我受益非浅。天才出于勤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有远大的报负,扎扎实实地学好文化知识,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篇二:读《为学》有感作文】

《为学》是我们这学期的一篇课文。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脑中涌起一阵思考的波涛,对于这篇曾被我视为无趣文的文章,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我们的眼中曾经都是:难的就是难的,它不可能因为我们而变易;易的就是易的,它不会因为我们而变难。但我发现我们错了,事情的难易,是跟我们的努力程度挂钩的,正如开头所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是啊,天下之事是没有什么难易之分的,难易的定性完全取决于人。我们现在说一个人学习好时,后面免不了要说他聪明,可是聪明的人学习就一定好吗?同样,学习不好的人总会以天分做借口:说自己笨、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可是学习又跟天资有什么关系呢?仗着自己聪明不学习,岂不也是一种不聪明的行为吗?学习,说白了,就是一个努力程度的问题,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更何况,学习还算不上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李白小时候是非常贪玩的,可是他最终流芳千古的大诗人。

第三段的穷、富和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平心而论,按财力来说穷和尚不知比富和尚差多少,但他却能到达南海,这让我想起我的座右铭:实践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就一定会失败!不论富和尚如何嘲笑、怀疑,穷和尚他已立定志向,他会努力去做!

难与易,有区别吗?它们只是用心程度的不同罢了;笨与聪,有区别吗?它们只是努力程度的不同罢了;富与穷,有区别吗?它们只是物质条件的不同罢了。可是志向、实践、努力与坚持比它们重要百倍,它们才是学习真正的捷径!

为与不为——读《为学》有感


为与不为——读《为学》有感
武进洛阳中心小学 五(10)班张子妍
中国文学浩瀚如海,许多作品脍炙人口,并且现在对我们还是有深远的影响。而我感触最深的是前一段时间读到的彭端淑的《为学》。
《为学》是彭端淑写给他的子侄的,他在文中说到“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是在告诉他的子侄也是在告诉我们做学问的方法:学的难与易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其条件是人的努力,这与人的昏庸聪敏无关。聪敏的人如果不学,就会一事无成;昏庸的人如果坚持不懈地学习,同样能有不朽的成就。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靠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勤奋和努力才取得了成功。举世瞩目的物理学家霍金就是最好的例子。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被诊断出患了“卢伽雷氏症”,他被告知身体将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是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败,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如果这时霍金向命运屈服,那他就只能默默无闻地去世,但霍金没有放弃,他顽强的工作和生活。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要靠对话器和语言合成器与人交流;看书时也必须依赖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打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霍金就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努力着,在这种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霍金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天下事有难易的区别,但只要去做,难的也能做成功。
写到这儿,我想到了妈妈一直给我讲的另一个人:方仲永。他很小的时候就很有才华,可是因为没有学习,最终“泯然众矣”,他不就是给我们很好地敲响了警钟吗?
想想我自己的过去,就因为种种原因,或怕苦,或怕累,或觉得自己没有天赋,曾经放弃了拉丁舞、古筝的学习,以至于看到别人优美的舞姿或听到别人动听的琴声时,只能羡慕和遗憾。幸好后来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学习书法时坚持了下来。记得刚开始学书法时,我写的很不好,我又动摇了,可是最终我没有放弃,而是凭着对书法的热爱坚持了下来:一有空就认真练习,或空手摆出握笔姿势舞动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越写越好,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破例让我直接考了书法7级,现在我已经是书法9级了,今年暑假就能参加10级的考试了。
不管是那些名人的例子,还是我自身的经历,都让我对《为学》中的话理解更为深刻: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希望我们的同学也能《为学》,理解彭端淑的意思,成为自力者,而非自败者。

读《为学》有感范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今天学习了《为学》这篇课文,颇有感触。作者的话实在太对了,天底下的事情是有什么难易之分,主要就在于你肯不肯去做。只要做了,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反而如果你不做呢?那么再容易的事情就会变很难。所以,我们遇事要肯下手,不要“想”,那样才会有收获。

这篇课文里作者还列举了贫富两个和尚去南海这件事。贫和尚“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富和尚呢?“多年来欲买舟而下”,但到后来还是一场空白。这难道不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吗?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在一起写作业,忽然看见书上有一道难题。我皱了皱眉头,心想反正老师又没叫做,就甭管它。可是我同学却两眼发光,就像看到宝贝似的,二话没说立刻在草稿纸上算了起来。没过多久,就做出来了。我顿时觉得十分惭愧……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做数学方程组吧。有些方程组看起来很长一串,数字也复里复杂的。多数同学要么就把它们丢到一边,要么就乱做。可是只要你认真地去思考,善于发现规律,这些方程其实都很简单。

“想”和“做”,就只有一步之遥,轻轻一跃就可以实现。但为什么人们却老爱空想呢?难道“人之立志”真的不如“蜀鄙之僧哉”?不,不是的,而是因为“懒惰”这个坏东西在作怪。它催使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尽情享受。这是很舒服,但到后来你肯定会一事无成。所以,我呼吁人们一定要战胜自己的惰性,用你的双手,开拓未来,不断创新。成功永远属于勤劳的人!

读《为学》有感 (500字)


读完了《为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有志者事竟成。

天下的道理就是这样,事在人为。光坐在那嘟嘟哝哝的抱怨世事艰险是没用的,除了多浪费时间和造成对事实的曲解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只要你动手去做,事情就不一样了。用心了,努力了,再难的事情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你看《为学》里,西蜀一贫一富两个僧人,富僧只会空想,空想着买条船去南海,可是拖了好几年,光是嘴上说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而那个贫僧却立刻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带着一个瓶,一个钵,凭借自己的坚强意志和要实现愿望的决心,终于到达了南海。

这个事实说明了:一个人有自己的志向,但却无实际行动,结果就会像那个富僧一样,落到了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下场。

很多的人,就是顾忌这个,顾忌那个,最后白白的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担心害怕上,到那时,想要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一生在忧愁痛苦和后悔自责中度过。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很乏味呢?

这种人就远远不如那些有实际行动的人了。他们会去看现实,会去实现看似高不可攀的愿望,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再奋斗。古人云:s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做那个有心人就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就的。

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为了理想而奋斗,而努力吧!

山西晋城高平市高平市米西小学六年级:李家骏

读《为您而歌》


《人民日报》载,杭州市一位老人李征儒不顾81岁高龄,奋然救助落人冰水的女青年。读罢,心潮再难平静 让我用我炽热的泪水为您洗去,洗去那一脉幽幽的泥沙;让我用我满腔的热血为您燃起,燃起一堆红红的簧火。爷爷,轻轻地,我在心中轻轻的呼唤,我在北京轻轻地呼唤,我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轻轻地,轻轻地把您呼唤,爷爷呵 您此刻是否依然寂寞,身体是否无恙?您此时是否仍旧伤怀,心潮是否难平?

我知道,您博大的胸中只有爱,那是五千年华夏不朽的史诗;我知道,您宽容的心中只有爱,那是新世纪神州崭新的太阳,爷爷呀 那是怎样美的灵魂,温柔在秋瑾清纯的倩影,闪烁在岳飞充满正气的胸膛。 追求,让我高高地举起,举起生命的火炬。 我攀登在崎岖的山路,山路上有大学生张华的英姿;我搏击在汹涌的海浪,海浪中有边防战士挽手筑起的长城。 我的祖国,我的刀光血影中拼杀出来的祖国;我的艰难跋涉中壮大起来的祖国;我的风雨兼程奋然前行的祖国;我的忍辱负重奔向未来的祖国。

静静地伫立,化作巍峨的山峰吧,为辉煌的历史作证,滚滚地涌流,化作奔腾的大海吧,为更加辉煌的历史书写一页又一页新的篇章。 您相信吗?爷爷,西子湖畔还会漾满柔柔的春风,那灿灿阳光抚摸下浓浓的漫天碧绿,那涓涓细流哺育下甜甜的遍地花香,定会重新放射生命的光芒,辉耀山川、辉耀中华、辉耀火红火红的世纪。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让孩子进行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真是一本好书。

因为朱永新老师的推荐,我才像看小说一样地拜读了此书。可能是水平和视角的问题,我觉得读懂作者的意图不是那么的容易,有些地方要多次反复看,才明白。朱老师特别表明作者戴维珀金斯在美国相当有名,是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本书主要是倡导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太过注重灌输知识其实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学习。

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什么才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呢?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考试要考,这个回答太无聊也太不负责任了。也许有人会回答是因为对你以后有好处,但这个回答也很难有说服力。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问题,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过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人用过二次方程。类似的例子多着呢,还有人调侃过高数,说你买菜需要高数吗?试问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用到了中小学时花了很多功夫学习的知识呢?是不是也有人抱怨,有些人没读过什么书,如今混得比我们好得多。是没读过书的人能力不如我们吗?不是。哎!我的想法是内心的丰盈不是用成功和实用性可以表现而已。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也就是说,既不是关于阅读、算术这样的基本生存技能,也不讨论一个人在工作以后因为职业需要必须学习的专业技能。因为这两块知识,不存在异议,每个人都值得或者说必须学习。而从小学到高中这12年里,到底什么知识值得学习就不是那么确定了,有必要反思。

在全书的第一章里,珀金斯教授首先剖析了他认为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这个概念可以用北京十一校的特级教师魏勇的话来解释,就是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能是个解二次方程的高手,却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些80%的人一用就灵,是中国人就转的文章。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他们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业余专家可能在解二次方程上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很清楚知道平均数、标准差这些基础概念,也能将这些概念应用在对一些统计数据的评判上。这些观点,我比较认同,作为一个资深的初中数学老师,我也不喜欢通过数据来简单地量化学生的优劣好坏。许多品质应该在做的过程中得以了解,教育应该重过程,轻结果。有人经过努力学有所成,如果他学会了二次方程也许就很有自信地学习其他知识。我觉得其中的思维品质还是有益于人的成长的,现在的数学新课改已经变成重思维方法,轻技巧死读就是很好的为未来学的很好说明。

珀金斯教授在书中讲到他看到过一个老师组织学生用跳舞的方式来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学生从教材里写的有丝分裂的各个步骤中提取线索,自己来编舞,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枯燥的、教条式的生物知识。这看起来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但是作者指出,这种方式的确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有丝分裂这个知识点,但却没有回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习有丝分裂和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到底有什么联系?这种情况说的很现实。反观我们听过的、见过的、甚至参与过的类似的课堂教学实践,很多时候,我们为之叫好,仅仅是因为它的形式更新颖,而忽略了它在教学目标上是否有所突破。尤其是数学课堂的思维导向,更应该值得关注。而不是平庸热闹的花样。

我跟作者一样认为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珀金斯教授还进一步将这个定性的标准分解成了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第一个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那我们该如何判断对某种知识的理解是否具备全局性呢?作者给出了四个标准。四个标准是:

1)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越多样,越透彻,就越能丰富我们对事物理解,越能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越能相互理解沟通,越智慧。

2)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政治行动。也就是说,知识是有用的,不论是个体生活,还是参与社会生活。

3)全局性理解应该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就是学书本知识,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事实上,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可以和培养人的心性有关,就看老师怎么教了。

4)对某项知识的全局性理解在真实生活的很多方面会找到应用的机会,并且可以迁移到其他知识领域。

总之,教育不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在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我很认同作者提出的值得学习的知识的标准,而我同时也在想这样的标准在实践层面上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比如说如何平衡学习者当下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如何平衡学习者自己认为的需求和教育者认为他们有的需求?如何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作为一线老师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转变为孩子进行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教学呢?作者在后面几章里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最低一个层次,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教学内容里尝试按照上面的两大标准设计教学方式,这是点。

读《明日歌》有感400字


最近,我在书上看了一首诗——《明日歌》,感触不少。

清朝诗人钱鹤滩的《明日歌》里写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失而复得,但时间却是金钱换不来的,也是难以挽留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不能虚度年华,荒废光阴,这样一切事情都将错过机会。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临近冬天,许多鸟都在搭窝,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冷。而寒号鸟却整天躲在石缝中睡大觉,晒着日光浴,心想:反正冬天还早着呢,这么早搭窝也用不着。于是它把其他鸟的劝告都当成耳边风。后来,冬天到了,寒风刺骨,寒号鸟在哀鸣声中冻死了。

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就拿考试来说吧!临近期末考试,老师会通知我们,让大家抓紧时间复习。可是,有的同学会认为:反正还有一个多星期呢!过几天再复习也来得及。就这样,他直到考试哪天才想起来要复习,临时抱佛脚。这样子想考好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复习,查漏补缺,而不是像寒号鸟那样拖一天是一天,否则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如果事事都想着明天再做,那么势必会虚度光阴;如果寒号鸟早点筑巢,就不会被寒风冻死;如果考试前早点复习,就不会临时抱佛脚……我们要过好每一天,充实每一天,而不是无谓的浪费时间。

读后感《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感4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长恨歌有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