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观后感600字 > 地图 > 读后感观后感600字

读后感观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上学路上观后感600字。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上学路上观后感600字”,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第1篇】

今天,我们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上学路上》这部电一影。

大风卷着黄沙,漫天飞舞;大地在太一陽一的暴晒下,干成了一块块。故事发生在黄土高坡上一个小山村。一所学校里,这是上学的最后一天,老师在一交一代作业,还 说了下学期要一交一24.8的学杂费。故事在这样的场景中开始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王燕。她喜一爱一上学,也十分聪明,还 有2个调皮、不喜欢学一习一的弟弟。暑假到了,她告诉一妈一妈一她还 想接着上学,可一妈一妈一觉得24.8的学杂费太贵了,就不让王燕再上学了。但最后,在王燕的请求下,一妈一妈一只好说“要上学,就自己去挣学杂费。”后来,王燕把鸡蛋拿去卖,又被人踩烂了,好不容易才让那个人赔了她2.5元钱,用了1.7买到了一支笔,卖给了老师,得到了5元钱,后来她用钱买了一只小羊羔。可因为弟弟们的调皮捣蛋,没有挣到很多的钱。后来,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挣到了24.8。在开学那天,她一路奔跑着来到学校,一交一好了学杂费,才得以继续上学。

王燕生活的地方,不但贫穷,条件又不好,而且他们父母思想还 很落后,像王燕的同学“三花姐”18岁了,连五年级还 没有上到,就被迫出嫁了。而王燕如果没有凑齐24.8的学杂费,那么她也就会像“三花姐”一样辍学了,并且会被一逼一迫出嫁。他们那里对读书一点也不重视,只是希望孩子们早点出嫁,对男孩子还 好一点,可女孩子呢,就是一点也不希望她们去上学。“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一点也不正确。

【第2篇】

走在快乐的上学路上,你是否想过有多少孩子因为没钱一交一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家?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听着老师淳淳的教诲,你是否想过有多少孩子为了为数不多的学费努力挣钱?看完电一影后,回想起为了24.8元的学费而忙碌奔波的王燕,回想起王燕那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回想起“我要上学”这句朴实的话语,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盛夏正午的太一陽一,毫无遮挡地照在西北高原的黄土坡上。虽然已是快放暑假的时候,但孩子们还 穿着长袖的衣服。上完最后一堂课,校长说出了要收的学杂费。按照学杂费每人二十四块八,王燕算了算账。加上两个弟弟,三个人加起来一共是七十四块四一毛一。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的农民来说,任何一个父母也拿不出来,王燕家也不例外。但为了不像三花姐姐那样过早地辍学、嫁人,王燕从放暑假那天开始,为下学期自己二十四块八的学费忙碌起来。王燕决定去百公里以外的枸杞园帮人采枸杞挣钱。可是到摘枸杞的地方需要的几元钱路费家里也没有,为了这笔路费,王燕从家里拿出10个鸡蛋,开始了一系列一交一易。最后王燕终于到了枸杞园,在漫山遍野的红色海洋中采摘自己的希望……

“我想上学”,看完这部电一影,王燕哪稚一嫩的嗓音说出的话仍回荡在我的耳边。24.8元,这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一笔小数目,吃一次零食可能都比这多,可这对一个穷孩子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在王燕的眼中,这不只是24.8元,而是她的希望,有了这些钱,她就可以上学,有了这些钱,她就不用像三花姐一样早早的嫁人了。为了魂牵梦萦的“上学梦”,她开始了自己的“赚钱路”。可是,赚钱是非常辛苦的,鸡蛋被踩碎,圆珠笔丢一了,小羊不值钱……可为了自己的梦想,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强的面对,努力的拼搏,不懈的努力,执着的追求着。当她将皱巴巴,还 留有自己的汗水和体一温一的24.8元一交一给老师时,我为她而高兴,为她能继续走在上学路上而高兴。

“我要上学”这句话中,包含一着王燕的执着与不懈,包含一着她坚定的信念,这句朴实的话语,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自己更是被王燕着坚定的信念,渴望上学的心情所震撼。

再看看自己,到饭店吃一次饭就要200多元,而山区的孩子为了20多块钱就会忙碌一个夏天。既然拥有着幸福的生活环境,就应该努力学一习一,不让老师和家长失望。

【第3篇】

星期五,我们看了电一影《上学路上》。

故事发生在宁夏西海固地的农村,它讲述的是十三岁的小主人公王燕,利用暑假时间为自己挣学杂费的故事。为了二十四块八角钱的学杂费,王燕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她去卖鸡蛋、卖圆珠笔、卖小羊,终于凑足了去枸杞园的十元钱车费,终于能在枸杞园帮人摘枸杞。在开学那天,她赚够了二十四元八角钱的学杂费。王燕气喘吁吁的跑到学校,把几张被汗水湿一透的钱放在一妈一妈一和老师的面前,说:“学杂费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回想起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家太贫穷了,家里除了她,还 有两个弟弟,分别是大瓜、二瓜,她一妈一妈一是典型的重男轻女,大瓜二瓜可以买新书包、新笔、新本子,而王燕却不能,她很想读书,求一妈一妈一给她一交一学杂费,而一妈一妈一却丢下一句话:“想读书,自己挣钱去!”

最让我感动的是王燕跟在卖羊人身后恳求他卖羊给老爷爷时的情景—— “摘一斤枸杞可以挣到两角钱,摘一百二十四公斤枸杞我就能挣够二十四块八角钱,有了这二十四块八角钱,我就可以一交一学杂费了,一交一了学杂费,我就可以上学了!”听到这里,我的心里震惊了,一百二十八斤枸杞,那得摘到什么时候啊?

比起王燕,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钱更不算是什么问题,要什么有什么,学费家长早已准备好,玩具要什么就可以买什么,学一习一用品随便挑……我们完全不需要为钱而发愁。

看完影片,我有了深深的感慨:同样在蓝天下,同样是孩子,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却截然不同呢?

【第4篇】

《上学路上》这部电一影讲述了王燕为挣二十四块八的学杂费完成上学的心愿,整个假期奔波挣钱的故事。整部电一影用积极、美好的情感感染着每一位观赏者。在本是贫穷和苦难的大西北,人一性一之美闪烁的耀眼光芒就像影片里自始至终流淌的西北明亮的一陽一光一样直射人的心间,带来心灵的震撼与感动。质朴的村民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一爱一;农村母亲对自己女儿那份别样深沉的母一爱一;孩子们虽然生活贫穷却依旧保持着快乐和童真;王燕为了上学的那份坚持和不放弃,这些无不给我带来一份暖暖的感动。

电一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景,一个是王燕追在一妈一妈一身边不停的说:“一妈一,让我上学吧”,王燕的一妈一妈一最后说:“行,想上学,自己挣学费”;另一个就是在影片的最后,王燕历经千辛万苦,气喘吁吁地跑到学校,把几张被汗水浸一湿的钞票摊到老师和一妈一妈一面前,说:“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这两个场景给我的触一动很深,也让我想到很多。想要的东西,别人给不了你,只能靠自己争取。生活的艰辛一逼一迫王燕早早背负起生活的重担,可我也不得不说这是苦难带给这个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我想她以后的人生也会一直这么坚强、积极、不放弃地走下去。人生固然艰辛,可是应该像王燕那样积极乐观的面对,挣学杂费的路上困难重重,一波三折,可她从不气馁,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她不停向前奔跑追逐的脚步。每个人的人生都应如此,想要的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勇敢面对遇到的种种困难,想办法去战胜它,坚持不放弃,不断地奋斗,最后的结果就像电一影里的最后一幕,看着王燕紧攥的小手松开后那几张浸满汗水的钞票,固然辛酸和不易,可其中的满足和喜悦却难以言喻,这便是收获和成长。

【第5篇】

今天,我和爸爸一妈一妈一一起到……电一影院观看电一影《上学路上》。故事发生在宁夏西海固地的农村,它讲述的是十三岁的小主人公王燕,利用暑假时间为自己挣学杂费的故事。为了二十四块八角钱的学杂费,王燕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她去卖鸡蛋、卖圆珠笔、卖小羊,终于凑足了去枸杞园的十元钱车费;终于能在枸杞园帮人摘枸杞;终于在开学那天,赚够了二十四元八角钱的学杂费。王燕气喘吁吁的跑到学校,把几张被汗水湿一透的钱递到老师的面前,说:“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王燕跟在卖羊人身后恳求他卖羊时的情景—— “摘一斤枸杞可以挣到两角钱,摘一百二十四公斤枸杞我就能挣够二十四块八角钱,有了这二十四块八角钱,我就可以一交一学杂费了,我就可以上学了!!”听到这段话,我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这个小女孩的年龄虽然和我差不多,可她的所作所为却让我望尘莫及。她那强烈的要上学的愿望感动了我,她不怨天忧人,自强自立的一精一神折服了我。她要挣够二十四块八角钱的学杂费,就要摘一百二十四公斤的枸杞。一百二十四公斤黄豆大小的枸杞,她要摘多少粒,摘多少天?她要流多少汗,吃多少苦?想家的时候,谁为她擦去眼角的泪花?可是,坚强的她却从来没有埋怨过爸爸一妈一妈一,也没有抱怨过家里的贫穷。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走路上学》观后感600字


朋友们,你们是否知道,在云南怒江许多地方的少数民族孩子,乃至今日,走路上学都是一种奢望。年初四的上午,我在山东剧院观看了电影《走路上学》。这是一部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影片,感动之余也别有深意。

故事主人公是两个云南怒江的孩子,出生于十分贫苦的家庭。妈妈每天都出去到田里干活,爸爸长年在外打工,70岁的奶奶卧病在床-----姐姐娜香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溜高索到江对岸上学。因为,一条大江把这个村子和对面的学校隔开了,孩子们只能溜着高空的滑索去学校。一旦出现意外,就会掉进江里,失去生命。妈妈不让弟弟瓦娃去上学,她实在害怕还小的瓦娃会出现意外。可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聪明的瓦娃偷偷学会了溜索,几次去对面的学校,趴在窗户上听课。后来,这里的小学调来了一位城里的老师,新来的老师发现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因为贫穷光着脚丫,没有鞋穿,就给每一个上学的孩子发了一双鞋和两双袜子。姐姐娜香将学校里发的鞋带回了家,姐弟俩都爱不释手,却互相谦让。最后,姐姐穿着鞋去上学了。在小商铺里,娜香给弟弟看好了一双鞋,却没钱买,城里的老师帮她买下了这双鞋。在滑索回家的途中,娜香包里的这双鞋突然掉了出来,娜香为了抓住鞋,伸开双手去抓,也就在那一刹那,滑索中心失调,绳索突然断裂……姐姐掉入了江中,从此以后的瓦娃整日不语,一心思念着姐姐——为弟弟能有一双鞋而失去性命的姐姐。

六个月后,铁桥终于建成了!瓦娃终于可以去上学啦!他站在桥上,梦想着自己与姐姐戴着红领巾,手拉手在桥上奔跑,一起上学,一起游戏……但这一切,对于离开的娜香和年幼的瓦娃却成为了永远不可实现的愿望……

观看完这部颇有意义的影片,不仅使我对故事情节久久难忘,也让我陷入了阵阵深思。“为什么身处城市的我们乘私家车上学还不知足、还要常常迟到?”“为什么我们背着高档书包去上学还嫌书本过重?”“为什么我们如此幸福却从不珍惜?”《走路上学》潜移默化间浸入了我心田。那份纯真的姐弟情,那种浓浓的亲情,和他们对知识无限的渴求使我热泪盈眶;他们那种坚持,那种顽强和彼此间的相互体谅、理解,给了我一种久违的感动。珍惜身边的每一点滴,用爱对待身边的一切,只有这样,你我才能感受到身边的幸福无处不在。

观影完毕,我把自己的压岁钱捐入了“希望工程”捐款箱。爱——很细微,和自己的父母一起感动、落泪,其实就是一种幸福;爱——很博大,相信此次不同寻常的观影,会将温暖送到怒江千万同伴的心中。

上学路上观后感


上学路上观后感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上学路上》。
《上学路上》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它教导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叫王燕的小女孩,她家境贫穷。学杂费需要二十四块八角,小王燕不够钱。为了上学,她只好在暑期赚钱。二十四块八角,在我们的眼里,也许只是一个小数目,可对于小王燕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她在暑期卖鸡蛋、买圆珠笔、卖小羊,历尽艰难,终于赚到了二十四块八角。
《上学路上》这部电影挺让人感动的,它让我们看出了西部孩子们热爱学习。王燕不怕困难,十分勤劳,这一点我需要向她学习。家境虽然贫穷,但王燕仍然不放弃学习,她活得很快乐。
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有着足够的条件学习,家里的家具应有尽有。学校更是美丽,绿树成荫。教室里有干净的课桌,整齐的凳子,洁白的墙壁。有着非常良好的学习环境。王燕呢?她什么都没有,甚至还上不起学。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时间不可以被浪费,我们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学习,珍惜现在的良好环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老师、父母的期望。上学路上,王燕是辛苦的,我们是幸福的,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长大了报效祖国!


《上学路上》观后感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王燕是个13岁的女孩。此电影讲的是王燕挣学杂费的故事。

散学之前,王老师说下学期的学杂费要24.8元。同学们的家长都嫌贵。想想,现在我们随便拿出几张纸币都已经超过了。比起他们,我们要幸福得多呀!在那重男轻女而又贫穷的时代,妈妈的钱只花费到两个弟弟的书包和学杂费上了。于是,她开始了她的赚钱行动、、、、最后,她终于挣到了24.8元。

我最欣赏的人是王燕。她吃苦耐劳、又守信,还很好学。更让人敬佩的是,她还很坚强。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她都不放弃。她是个不抛弃、不放弃的人。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有梦想,就得去实现,王燕的梦想是挣到学杂费去上学。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人类因梦想而伟大。有梦想,是不错的。但只有梦想,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实现。一个没有实现的梦想就不是个完整的梦想。

你有梦想吗?赶快会实现吧!

上学路上电影观后感


《上学路上》,可邻的小女孩不仅受到当地习俗的阻挠,就连和她拥有相同际遇的妈妈也有些重男轻女。为了圆自己的上学梦,勤奋的小女孩总在不停地奔跑,一毛一毛的攒着那个希望。近了受感动的除了我们这些幸福生活着的人们山村淳朴的村民也为小女孩的确那份坚定和执着感染,当她终于凑齐学费,迈开疲惫的脚步,向学校奔去的时候,我们知道,坚持就会成功。

上学路上电影观后感

《上学路上》对于现代的许多人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看完《雷锋》让我更加直观地体会到雷锋那种为人民服务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同样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虽然不能做什么很有影响力的大事,却能从身边的许小事做起,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上学路上》这部电影反映一些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的教育问题。很多儿童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顺利的读书,而《上学路上》中的主人公在面临辍学时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挣钱,在面临许多问题时都尽力克服,最终挣到了自己的学费。其实,在我们坐在教室里安静的上课的时候,有很多想读书的人都面临着辍学的压力。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读书机会,努力充实自己,为以后的人生做好铺垫。

《上学路上》讲述了一位黄土高原上的小女孩积攒学费的故事。非常感人也很有教育意义。在我看来,该片给了我们至少两点思考:其一,在我们国家西部的贫困山区还有很多小孩,因为家庭的拮据而无法上学。相比之下,能够安心在大学校园学习的我们真是幸运太多。感恩,奉献,帮助,关怀……这是我们仅能为孩子们做的一点事,也是学习雷锋精神的体现;其二,虽然已进入21世纪,但在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女性要独立,自强,争取平等的权利,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知识改变命运,正如片中的小女孩所说:“为自己读书!”在困境面前决不低头,靠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能够实现内心的愿望。

积木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众人团结起来,共同出一份力,就会有星火燎原之势,学习雷锋精神,建设和谐家园,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

《走路上学》观后感


《走路上学》观后感

今天我们在小桔灯看了一个印象深刻的电影,居住于怒江之上的娜香每天都会滑索去上学,对面的知识天堂自然也成了弟弟瓦娃的向往。

有一天,他耐不住好奇心,便随姐姐去了学校,遇见了新老师。她在家访时,送了他们一双红雨鞋,心系弟弟的娜香不忍心让弟弟受苦,去小卖部问鞋价,遇见了老师。老师买下了鞋,并嘱托她带给弟弟,心急的娜香滑了回家,弟弟的新鞋却在半路落下,她两手去抓,滑索不稳,跌了下去。从此以后,弟弟患上了自闭症。老师周末来补习,看到了他因思念姐姐画的画,恍然大悟。六个月后,新桥建成,姐姐走路上学的梦想实现了。弟弟也恢复正常,上了学。

故事不复杂,却是引人深思。娜香与瓦娃不顾危险,为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知识踏上了滑索,娜香为弟弟的鞋不慎殒命,都含有生命的哲理,在穷苦山区一带的孩子们,吃不饱穿不暖但对知识很执着,对文化很渴望,高楼大厦之中的孩子们,饮玉琼着锦袍,但对智慧很不屑,对才能很轻蔑,两方天地,天差地别,又缘何?

不到失去的时刻是不会感到珍惜的。城里孩子有条件,知识可有可无,乡下孩子没条件,知识弥足珍贵。

所以,东西不要失去拥有它的条件之后痛哭流涕,因为已没有挽回的余地了。你得在万事俱备时接纳它,锦上添花,而不是让它成为附属品。

指导老师:范老师

指导评语:小作者的文章思路非常清晰,观后感各要素很到位,语言生动,有深意,能让人不禁反思自己是否有错误之处。


上学路上观后感400字


【第1篇】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部农村,它讲述的是13岁的小主人公王燕,利用暑假时间为自己挣学杂费的故事。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24元8角钱,王燕却挣得很辛苦。要卖鸡蛋,结果鸡蛋被别人踩破,王燕好不容易向踩破鸡蛋的人把钱要回来;卖圆珠笔,笔丢一了,千辛万苦才把笔找回来;卖小羊,又没赚到钱——最后,王燕历尽艰难,终于挣够了钱。开学那天,她气喘吁吁的跑到学校,把几张汗水打湿的钱拿到老师的面前,说:“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

【第2篇】

天,我和爸爸一起看了一部电一影,名叫《上学路上》。

电一影讲的是一个叫王燕的女孩因为没上学的学费,她一妈一妈一不想让她继续上学,还 要她嫁人。说媒的媒婆把对象都领到了她家里,两个不懂事的孩子被关在房间里,他们一会说这个,一会说那个,两个人都不情愿。后来两人竟然谈成一笔生意,男孩子把一支笔卖给王燕,王燕把买来的笔卖给自己的老师,老师知道她很想上学,所以一支价值8一毛一钱的笔老师给了王燕5元钱。想帮她筹齐学杂费,可离二十四元八角的学杂费还 差很远呢!于是,王燕决定去打工,到很远的山上去摘枸杞,摘一斤枸杞可以挣2角钱。一直到暑假结束开学的时候她终于挣到了学费,她可以如愿地继续读书了。

【第3篇】

在我国西部农村,有位12岁的小朋友王燕,利用暑假为自己挣了学杂费24元8角。

王燕挣的好辛苦啊,卖鸡蛋,鸡蛋被踩破;卖圆珠笔,圆珠笔丢一了;卖小羊,又没赚到钱。最后,王燕到很远的地方帮人家摘枸杞,摘一千克枸杞可以挣到四角钱,挣够二十四元八角的工钱,就要摘六十二千克的枸杞。她要摘多少粒?摘多少天?她要流多少汗?吃多少苦?

开学那天,她把几张汗水打湿的钞票摊到老师的面前说:“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我们为她能继续上学路上而高兴。

我读四年级了,从来没有为学杂费担心过,也不知道爸爸一妈一妈一为我一交一了多少钱。和王燕比一比,她想家的时候,有谁为她擦去眼角的泪花?可是,坚强的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家里的贫穷。现在我才明白我不吃饭时为什么一奶一奶一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不好好做作业时一妈一妈一为什么要发脾气,与王燕比,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上学呢?

【第4篇】

我看了《上学路上》这部电一影以后,有几节使我很受感动:王燕为了有下学期的学杂费,于是看着母鸡,母鸡下了10个蛋,她把鸡蛋放在篮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可是,有一个人不小心把她的鸡蛋都踩碎了。她让那个人赔她的鸡蛋,那个人没办法,只好还 她钱。她的一妈一妈一让她嫁人,她的“丈夫”把一枝笔卖给了她。她想:我们老师的笔没水了,把这枝笔送给老师吧!于是,她就把这枝笔送给了老师。可是,老师一定要还 给她5元钱。……后来,她的“丈夫”给她买了一只小羊。小羊长大后,她把羊带到市场上卖了钱,有了车费,就去摘枸杞。她摘枸杞卖了钱,有了学杂费,她终于可以上学了!

我想:我们要学一习一王燕的这种坚定、吃苦耐劳的一精一神。但是,有一点让我不太满意。因为好笑的太多了。比如:王燕在屋里数鸡蛋,这时,外面有人敲门,她一开门,她的两个弟弟大瓜和二瓜因为趴在门上,所以“扑通”一声趴在地上,说:“姐,你吃什么呢?”哈哈,好玩吧?因为这样,所以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我们班也有同学说:“这次的电一影不怎么感人。”但是,我觉得我还 是学到了许多东西。

上学路上观后感200字


上学路上观后感200字

篇一:《上学路上》观后感

今天,我看《上学路上》这部电影。

影片中的主人公王燕住在西海固地区,那儿被称为最贫困的地区,在这片贫脊的黄土地上,小女孩王燕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求学神话!

妈妈没有钱给她交学费,王燕为了上学,挣了10块钱去到很远的地方去挣钱,开学的上午,王燕把钱挣好了,还给三花姐买了一枝笔,王燕把笔给了三花姐,还把学费给了老师。

王燕很可怜,她的妈妈没有钱给她交学费,王燕就自己去挣钱,还在干旱的土地上奔波着,我们应该学习那种坚强、勇敢地精神!影片中挣钱的片段让我深深佩服,因为她挣钱是很用心的去挣,不会像有些孩子一样哭哭闹闹,喊着要妈妈帮助。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坚强,勇敢,自己独立的做好,我从小就要养成一个不哭不闹的好习惯,做什么事情不要马马虎虎,要认真,细心,自己独立想办法,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努力请从今日开始,我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篇二:《上学路上》观后感 董冰夷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电影,是方刚亮导演的《上学路上》。

故事发生在宁夏的西海固地区,这里被称为全国"贫困之冠",本片的主人公王燕是一个懂事的小女孩,她的年纪和我差不多。她就生活在这样贫困的小山村。王燕的父亲在外地打工,妈妈在村子里做一些粗活 ,还有两个调皮的弟弟。学校放暑假了,老师宣布了下学期的学杂费是二十四元五角,可是王燕家交不起。但是她特别想上学,于是她决定自己去打工赚钱!王燕想尽了各种办法,买羊、喂羊,卖羊,卖鸡蛋,攒足了去山里采枸杞的路费,最终把学费凑够了,"我又可以上学了!"她高兴地喊着。在开学的那一天及时赶到了学校,交了学费。在电影里我还知道了在贫困地区,王燕和她的同学们得到了"希望工程"的帮助。

电影里王燕为了上学,不怕辛苦和困难,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积极努力不放弃。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丰富多彩,所以更应该发奋学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篇三:《上学路上》观后感

《上学路上》这部电影十分感人,讲述了一个宁夏孩子王燕为了挣学费而做小买卖的故事。放暑假了,老师通知了一件事,就是下个学期要交24.8元的学杂费。大家都觉得太贵了,王燕的妈妈只能给王燕的两个弟弟交上学杂费,妈妈对王燕说:"只要你能挣到24.8元的学杂费,我就让你上学。"就这样,穷孩子王燕开始了挣钱的艰难旅程,她要和小伙伴到几百里远的地方去帮人摘枸杞挣钱,摘一斤枸杞可以有两毛钱的报酬,可是到摘枸杞的地方需要的几元钱路费家里也没有,为了这笔路费,王燕从家里拿出10个鸡蛋,开始了一系列交易。最后王燕终于到了枸杞园,在漫山遍野的红色海洋中采摘了自己的希望。

我觉得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一定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不能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学习王燕为了能够上学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精神。

篇四:《上学路上》观后感

"叔叔,我求求您,你就卖了吧,你把羊卖了吧。你把羊卖了,我们就算是把生意做成了,把生意做成了,你和那位老爷爷就给够一人给我们一块钱。这样我们就有两块钱了。我现在缺钱不知道应该咋办呢?我拿了家里的鸡蛋卖剩了八毛钱,把笔卖给王老师赚了五块钱,又帮小哥哥养羊赚了五块钱,一共是十块八毛钱,可是我又给帮说价的看不见的爷爷一块钱,给弟弟买糖豆花了一块钱,我还剩八块八毛钱,去水固的车费是10块钱,我还差两块钱呢!够了去水固的车票,我就可以去水固摘枸杞。我会好好劳动摘好多好多枸杞,一斤枸杞两毛钱,我要摘124斤。有了这124斤枸杞,我就能卖24块8毛钱。有了这24块八,我就可以把学费交了,我就可以上学了。叔叔,我求求您了,你就把羊卖了吧,我想买到去水固的车票。我想摘好多好多的枸杞,我想把学费交了,我想上学!"

这个女孩靠着自己的劳动去挣学费,比起我们今天如糖似蜜的幸福生活,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篇五:《上学路上》观后感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主人公王燕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因为她家穷,交不起学杂费,将要面临辍学的困难。在暑假期间,为了上学,王燕说服她的妈妈要自己挣钱攒学费。她通过偷偷卖自己家的鸡蛋、卖钢笔、喂小羊羔、摘枸杞,最后,终于挣够了学费——二十四快八毛钱。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王燕满头大汗地跑进学校,在老师面前张开了紧握的拳头,手里面捏着用自己的辛勤劳 动挣来的学费。看到小小的王燕自己用辛勤和汗水换来的上学机会,我感到有点内疚,我们现在的教学设备很齐全,假如让我们回到过去,很有可能连生存的能力也没有。我要向王燕学习。一个与我同龄的孩子竟然自己去挣钱,真让我敬佩。

我只要遇到难题,就会把求助的目光投向父母,渐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

我要学习王燕面对困难不低头,自强自立的精神。

篇六:《上学的路上》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上学的路上》,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叫王燕的小姑娘因家里贫穷而上不起学,她自己通过辛勤劳动换取学费的故事。

王燕的妈妈要把王燕嫁出去,遭到了王燕的强烈反对,王燕想自己挣钱,她买了一只小羊羔,每天给小羊割草喂草,耐心地等待小羊羔长大。终于小羊羔长大了,她把羊准备卖给加工厂,结果加工厂只给他17元5角,还不够上学的学费,王燕又想出卖鸡蛋的方法,却让王燕的妈妈很生气,为此王燕被她的妈妈打的满院子跑,但是王燕始终没有放弃,一天王燕遇见一个好心人,好心人买了王燕的鸡蛋,王燕终于凑够了学费。

看过这部影片,我不禁被片中主人公王燕执着的精神所感动,尽管她家境贫寒,但她渴望上学,渴求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联系实际,自己现在条件这么好,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像王燕一样做一个有毅力、有恒心的孩子。我希望大家能多看看像这种类型的影片。

篇七:上学路上观后感伍嘉琪

人世间能有多少人可以把学习当作生活中的追求,恐怕没有多少。影片讲述了一个贫困地区小女孩王燕为了赚取自己的学费而发生的一则故事。

我们有时同学,视学习为责任,而有的同学。则不把学习当作一回事,还说:我本来就技不如人,努力了也没大用处……

主人公王燕,视学习为责任,盼望着学习,而且她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赚够了供她上学的钱。然而我们呢?我们处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却不好好学习。他抛弃学习,疏远学习,厌恶学习,把学习置之度外根本不把学习当成一回事,在他们眼中,学习俨然成为了父母交给他们的一项任务,而不是为他们自己读书。

我想,学习是每个人在一生中的必经之路,没有人可以逃脱。可是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环境造就的不一定是完美的人才,说不定正在较差的甚至艰苦恶虐的学环境还可以激励积极向上的雪子,给我们一定的学习动力,使我们更加的好学上进!

上月的风带着春的气息吹响每个角落,我们依然在上学路上,努力向前奔跑!!!

《走路上学》观后感(精选)


【第1篇】

朋友们,你们是否知道,在云南怒江许多地方的少数民族孩子,乃至今日,走路上学都是一种奢望。年初四的上午,我在山东剧院观看了电影《走路上学》。这是一部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影片,感动之余也别有深意。

故事主人公是两个云南怒江的孩子,出生于十分贫苦的家庭。妈妈每天都出去到田里干活,爸爸长年在外打工,70岁的奶奶卧病在床-----姐姐娜香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溜高索到江对岸上学。因为,一条大江把这个村子和对面的学校隔开了,孩子们只能溜着高空的滑索去学校。一旦出现意外,就会掉进江里,失去生命。妈妈不让弟弟瓦娃去上学,她实在害怕还小的瓦娃会出现意外。可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聪明的瓦娃偷偷学会了溜索,几次去对面的学校,趴在窗户上听课。后来,这里的小学调来了一位城里的老师,新来的老师发现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因为贫穷光着脚丫,没有鞋穿,就给每一个上学的孩子发了一双鞋和两双袜子。姐姐娜香将学校里发的鞋带回了家,姐弟俩都爱不释手,却互相谦让。最后,姐姐穿着鞋去上学了。在小商铺里,娜香给弟弟看好了一双鞋,却没钱买,城里的老师帮她买下了这双鞋。在滑索回家的途中,娜香包里的这双鞋突然掉了出来,娜香为了抓住鞋,伸开双手去抓,也就在那一刹那,滑索中心失调,绳索突然断裂……姐姐掉入了江中,从此以后的瓦娃整日不语,一心思念着姐姐——为弟弟能有一双鞋而失去性命的姐姐。

六个月后,铁桥终于建成了!瓦娃终于可以去上学啦!他站在桥上,梦想着自己与姐姐戴着红领巾,手拉手在桥上奔跑,一起上学,一起游戏……但这一切,对于离开的娜香和年幼的瓦娃却成为了永远不可实现的愿望……

观看完这部颇有意义的影片,不仅使我对故事情节久久难忘,也让我陷入了阵阵深思。“为什么身处城市的我们乘私家车上学还不知足、还要常常迟到?”“为什么我们背着高档书包去上学还嫌书本过重?”“为什么我们如此幸福却从不珍惜?”《走路上学》潜移默化间浸入了我心田。那份纯真的姐弟情,那种浓浓的亲情,和他们对知识无限的渴求使我热泪盈眶;他们那种坚持,那种顽强和彼此间的相互体谅、理解,给了我一种久违的感动。珍惜身边的每一点滴,用爱对待身边的一切,只有这样,你我才能感受到身边的幸福无处不在。

观影完毕,我把自己的压岁钱捐入了“希望工程”捐款箱。爱——很细微,和自己的父母一起感动、落泪,其实就是一种幸福;爱——很博大,相信此次不同寻常的观影,会将温暖送到怒江千万同伴的心中。

【第2篇】

看过《走路上学》这部电影后,我深受感动,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

当我看到妈妈把鸡蛋给瓦娃,瓦娃却把鸡蛋放在口袋里等姐姐放学回来给姐姐吃。瓦娃送姐姐上学时看到所有人都穿着雨鞋,只有姐姐穿的还是拖鞋,就帮姐姐把脚擦干净,给姐姐穿上自己也很喜欢的雨鞋……让我感动,弟弟爱姐姐,姐弟俩的感情多深啊!

当我看到希望小学新来了一位深圳实习教师聂老师,她刚走进教室,看到学生们都穿着拖鞋,而自己却穿着棉鞋。问校长:“他们怎么都穿着拖鞋,不冷吗?”校长回答:“他们都习惯了。”在户外上课时,聂老师让大家背乘法口诀,自己用尺子跟学生量脚。后来给每个学生送了两双袜子一双雨鞋,也给瓦娃买了一双。看到这里,我感受到了聂老师对贫困山区里的孩子的关爱。

当我看到娜香准备过江把新鞋送给弟弟时。悲剧发生了:娜香溜索中,送给弟弟的一只鞋掉了出来,娜香翻身去抓鞋时,因失手而掉入江里献出了生命。大家可能都会说:“一只鞋有什么好珍惜的,掉了就再买呗!用不着去捡。”但是,这是山区里的孩子,连买双鞋都谈何容易呀!更何况这是聂老师送给瓦娃的,更加是来之不易啊!是多么的珍贵!

看着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我的内心被震撼着。山里的孩子多穷啊!如果我们平时少买点零食、少喝点饮料,用这些钱来捐给那些山区里的小朋友该多好啊!我真希望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幸福快乐地成长。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是多么幸福啊!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学会节约,不要浪费,要知足常乐。更希望我么都有一颗温暖的爱心,去帮助那些贫困山区里的孩子。

上学路上观后感(优秀范文)


【第1篇】

今天,我们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上学路上》这部电一影。

大风卷着黄沙,漫天飞舞;大地在太一陽一的暴晒下,干成了一块块。故事发生在黄土高坡上一个小山村。一所学校里,这是上学的最后一天,老师在一交一代作业,还说了下学期要一交一24.8的学杂费。故事在这样的场景中开始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王燕。她喜一爱一上学,也十分聪明,还有2个调皮、不喜欢学一习一的弟弟。暑假到了,她告诉一妈一妈一她还想接着上学,可一妈一妈一觉得24.8的学杂费太贵了,就不让王燕再上学了。但最后,在王燕的请求下,一妈一妈一只好说“要上学,就自己去挣学杂费。”后来,王燕把鸡蛋拿去卖,又被人踩烂了,好不容易才让那个人赔了她2.5元钱,用了1.7买到了一支笔,卖给了老师,得到了5元钱,后来她用钱买了一只小羊羔。可因为弟弟们的调皮捣蛋,没有挣到很多的钱。后来,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挣到了24.8。在开学那天,她一路奔跑着来到学校,一交一好了学杂费,才得以继续上学。

她的挣钱路多么的艰难困苦啊,可她丝毫不放弃,她对上学的希望是多么坚不可摧啊。她是那么的渴望上学啊。

王燕生活的地方,不但贫穷,条件又不好,而且他们父母思想还很落后,像王燕的同学“三花姐”18岁了,连五年级还没有上到,就被迫出嫁了。而王燕如果没有凑齐24.8的学杂费,那么她也就会像“三花姐”一样辍学了,并且会被一逼一迫出嫁。他们那里对读书一点也不重视,只是希望孩子们早点出嫁,对男孩子还好一点,可女孩子呢,就是一点也不希望她们去上学。“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一点也不正确。

看着看着,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不像王燕那样的贫穷,连一瓶糖豆都不舍得一下子吃完。他们那儿房屋矮小、破烂,而我们这里却是一座座高楼,宽赦美丽;他们那儿的学校条件一点也不好,喝水要从井里打,教室里没有灯,课桌课椅又小又破,而我们学费不要一交一,书本费不要一操一心。校园像个大公园,又大又美,教室明亮宽敞,一张张课桌课椅整齐的摆放着……我们的生活条件和他们比起来好多了。学一习一环境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上学来回都是车子接送,每天就光写写作业,学一习一知识,其他的事根本不要太一操一心。是多么幸福啊。这好不公平啊,我看了这部电一影,不禁为王燕的生活水平而感到不公,看了这部电一影,我不仅要向王燕学一习一她坚持不懈和对做事永不放弃的一精一神。影片留给我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她那样艰苦还依然走在上学的路上,做为同龄的我们,她留给我们深思的东西是那么的多……

【第2篇】

走在快乐的上学路上,你是否想过有多少孩子因为没钱一交一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家?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听着老师淳淳的教诲,你是否想过有多少孩子为了为数不多的学费努力挣钱?看完电一影后,回想起为了24.8元的学费而忙碌奔波的王燕,回想起王燕那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回想起“我要上学”这句朴实的话语,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盛夏正午的太一陽一,毫无遮挡地照在西北高原的黄土坡上。虽然已是快放暑假的时候,但孩子们还穿着长袖的衣服。上完最后一堂课,校长说出了要收的学杂费。按照学杂费每人二十四块八,王燕算了算账。加上两个弟弟,三个人加起来一共是七十四块四一毛一。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的农民来说,任何一个父母也拿不出来,王燕家也不例外。但为了不像三花姐姐那样过早地辍学、嫁人,王燕从放暑假那天开始,为下学期自己二十四块八的学费忙碌起来。王燕决定去百公里以外的枸杞园帮人采枸杞挣钱。可是到摘枸杞的地方需要的几元钱路费家里也没有,为了这笔路费,王燕从家里拿出10个鸡蛋,开始了一系列一交一易。最后王燕终于到了枸杞园,在漫山遍野的红色海洋中采摘自己的希望……

“我想上学”,看完这部电一影,王燕哪稚一嫩的嗓音说出的话仍回荡在我的耳边。24.8元,这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一笔小数目,吃一次零食可能都比这多,可这对一个穷孩子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在王燕的眼中,这不只是24.8元,而是她的希望,有了这些钱,她就可以上学,有了这些钱,她就不用像三花姐一样早早的嫁人了。为了魂牵梦萦的“上学梦”,她开始了自己的“赚钱路”。可是,赚钱是非常辛苦的,鸡蛋被踩碎,圆珠笔丢一了,小羊不值钱……可为了自己的梦想,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强的面对,努力的拼搏,不懈的努力,执着的追求着。当她将皱巴巴,还留有自己的汗水和体一温一的24.8元一交一给老师时,我为她而高兴,为她能继续走在上学路上而高兴。

“我要上学”这句话中,包含一着王燕的执着与不懈,包含一着她坚定的信念,这句朴实的话语,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自己更是被王燕着坚定的信念,渴望上学的心情所震撼。

再看看自己,到饭店吃一次饭就要200多元,而山区的孩子为了20多块钱就会忙碌一个夏天。既然拥有着幸福的生活环境,就应该努力学一习一,不让老师和家长失望。

坐在舒适一温一暖的家中,柔和的灯光轻轻照在我的身上,我想,王燕是幸福的,正是因为她有梦想,为了梦想而努力的奋斗;正是因为有梦想、有坚持,才会有一个幸福、美满而充实的人生!

【第3篇】

星期五,我们看了电一影《上学路上》。

故事发生在宁夏西海固地的农村,它讲述的是十三岁的小主人公王燕,利用暑假时间为自己挣学杂费的故事。为了二十四块八角钱的学杂费,王燕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她去卖鸡蛋、卖圆珠笔、卖小羊,终于凑足了去枸杞园的十元钱车费,终于能在枸杞园帮人摘枸杞。在开学那天,她赚够了二十四元八角钱的学杂费。王燕气喘吁吁的跑到学校,把几张被汗水湿一透的钱放在一妈一妈一和老师的面前,说:“学杂费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回想起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家太贫穷了,家里除了她,还有两个弟弟,分别是大瓜、二瓜,她一妈一妈一是典型的重男轻女,大瓜二瓜可以买新书包、新笔、新本子,而王燕却不能,她很想读书,求一妈一妈一给她一交一学杂费,而一妈一妈一却丢下一句话:“想读书,自己挣钱去!”

最让我感动的是王燕跟在卖羊人身后恳求他卖羊给老爷爷时的情景——“摘一斤枸杞可以挣到两角钱,摘一百二十四公斤枸杞我就能挣够二十四块八角钱,有了这二十四块八角钱,我就可以一交一学杂费了,一交一了学杂费,我就可以上学了!”听到这里,我的心里震惊了,一百二十八斤枸杞,那得摘到什么时候啊?

比起王燕,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钱更不算是什么问题,要什么有什么,学费家长早已准备好,玩具要什么就可以买什么,学一习一用品随便挑……我们完全不需要为钱而发愁。

看完影片,我有了深深的感慨:同样在蓝天下,同样是孩子,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却截然不同呢?

【第4篇】

《上学路上》这部电一影讲述了王燕为挣二十四块八的学杂费完成上学的心愿,整个假期奔波挣钱的故事。整部电一影用积极、美好的情感感染着每一位观赏者。在本是贫穷和苦难的大西北,人一性一之美闪烁的耀眼光芒就像影片里自始至终流淌的西北明亮的一陽一光一样直射人的心间,带来心灵的震撼与感动。质朴的村民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一爱一;农村母亲对自己女儿那份别样深沉的母一爱一;孩子们虽然生活贫穷却依旧保持着快乐和童真;王燕为了上学的那份坚持和不放弃,这些无不给我带来一份暖暖的感动。

电一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景,一个是王燕追在一妈一妈一身边不停的说:“一妈一,让我上学吧”,王燕的一妈一妈一最后说:“行,想上学,自己挣学费”;另一个就是在影片的最后,王燕历经千辛万苦,气喘吁吁地跑到学校,把几张被汗水浸一湿的钞票摊到老师和一妈一妈一面前,说:“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这两个场景给我的触一动很深,也让我想到很多。想要的东西,别人给不了你,只能靠自己争取。生活的艰辛一逼一迫王燕早早背负起生活的重担,可我也不得不说这是苦难带给这个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我想她以后的人生也会一直这么坚强、积极、不放弃地走下去。人生固然艰辛,可是应该像王燕那样积极乐观的面对,挣学杂费的路上困难重重,一波三折,可她从不气馁,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她不停向前奔跑追逐的脚步。每个人的人生都应如此,想要的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勇敢面对遇到的种种困难,想办法去战胜它,坚持不放弃,不断地奋斗,最后的结果就像电一影里的最后一幕,看着王燕紧攥的小手松开后那几张浸满汗水的钞票,固然辛酸和不易,可其中的满足和喜悦却难以言喻,这便是收获和成长。

【第5篇】

今天,我和爸爸一妈一妈一一起到……电一影院观看电一影《上学路上》。故事发生在宁夏西海固地的农村,它讲述的是十三岁的小主人公王燕,利用暑假时间为自己挣学杂费的故事。为了二十四块八角钱的学杂费,王燕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她去卖鸡蛋、卖圆珠笔、卖小羊,终于凑足了去枸杞园的十元钱车费;终于能在枸杞园帮人摘枸杞;终于在开学那天,赚够了二十四元八角钱的学杂费。王燕气喘吁吁的跑到学校,把几张被汗水湿一透的钱递到老师的面前,说:“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王燕跟在卖羊人身后恳求他卖羊时的情景——“摘一斤枸杞可以挣到两角钱,摘一百二十四公斤枸杞我就能挣够二十四块八角钱,有了这二十四块八角钱,我就可以一交一学杂费了,我就可以上学了!!”听到这段话,我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这个小女孩的年龄虽然和我差不多,可她的所作所为却让我望尘莫及。她那强烈的要上学的愿望感动了我,她不怨天忧人,自强自立的一精一神折服了我。她要挣够二十四块八角钱的学杂费,就要摘一百二十四公斤的枸杞。一百二十四公斤黄豆大小的枸杞,她要摘多少粒,摘多少天?她要流多少汗,吃多少苦?想家的时候,谁为她擦去眼角的泪花?可是,坚强的她却从来没有埋怨过爸爸一妈一妈一,也没有抱怨过家里的贫穷。

我从来没有为钱的事发过愁——每当新学期开学,一妈一妈一早早地就把学杂费准备好了;无论我要什么东西,爸爸一妈一妈一都会满足我,一不如意,我就会冲着爸爸一妈一妈一发脾气。二十四块八角钱,对于衣食无忧的我来说,根本就不会把它当成一回事,那只是一笔小小的零花钱,还不够我平时吃一个麦当劳或者肯德基的套餐呢,而在王燕的眼里,那是她的学杂费,是她努力挣钱的目标。与王燕相对比,我觉得十分惭愧,我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还不懂得去珍惜,而王燕虽然环境条件有点差,却丝毫没有影响她学一习一知识的决心。所以,我以后一定会珍惜我拥有的大好时机,抓紧一分一秒,努力学一习一,改正缺点,争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长大了做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走路上学》观后感300字


我们在学校观看了走路上学,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瓦娃和娜香姐弟俩的生活。这个故事发生在云南怒江的一个山区,大山里住着一对可爱的小姐弟,因为姐姐想上学,所以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溜绳索一次又一次的过江上学。他们常年赤脚,几乎没有鞋穿……

正当姐姐心怀激动的抱着城里老师给弟弟瓦娃买的新鞋准备过江回家时,姐姐大意了,一时失手,不幸坠落在江中……这一片段我非常感动,姐姐不顾自己的生命去保护鞋子,照我看来姐姐对弟弟非常的疼爱。这应该值得我学习。自从瓦娃失去姐姐以后,他那寂寞的眼神拼命回忆和姐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姐姐的微笑却被无情的江水吞没了……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要伸出你关爱的大手让贫困山区的孩子过的更好一些!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的更美好。大家快行动起来吧!

上学路上读后感


上学路上读后感(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部农村,它讲述的是13岁的小主人公王燕,利用暑假时间为自己挣学杂费的故事。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24元8角钱,王燕却挣得很辛苦。要卖鸡蛋,结果鸡蛋被别人踩破,王燕好不容易向踩破鸡蛋的人把钱要回来;卖圆珠笔,笔丢了,千辛万苦才把笔找回来;卖小羊,又没赚到钱最后,王燕历尽艰难,终于挣够了钱。开学那天,她气喘吁吁的跑到学校,把几张汗水打湿的钱拿到老师的面前,说: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

看了《上学路上》这片电影让我很感动,贫困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怜悯和同情,王燕身上的闪光点很值得我去思考和学习。她敢于面对困难和失败,还有她的勤劳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到西北虽然穷,但人活得快乐充满希望。让我们向王燕学习,走在上学路上,体会奋斗的失败和成功;走在上学路上,感受童年的希望和阳光。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有崭新的书桌,有崭新的课本,有崭新的文具可她有什么呢?即使她什么都没有,可她上学的决心没有丝毫的动摇。

所以,同学们!抓紧每分每秒,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珍惜我们良好的环境条件,努力学习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我们的父母老师,只有更加努力才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

《上学路上》其实是一部很多年前公映的电影了,我在初三便看过了。但它曾多次获得了国内外电影大奖,已经被教育部列为小学生必看的影片之一。这次我有机会又重新看了一遍。一句话,确实感人。它揭示了中国教育的辛酸和苦难。

在这里,我以文章中的一个线索为题,来表达我的感想,那就是:《二十四块八》:

宁夏小学生王燕面临着交不上学费而辍学,她不想像好友三花一样早早嫁人,为了24.8元的学杂费,王燕开始了挣钱交学杂费的旅程:她要到几百里远的地方去帮人摘枸杞挣钱,摘一斤枸杞可以有两毛钱的报酬。可是到摘枸杞的地方需要的十元钱路费家里也没有,为了这笔路费,王燕从家里拿出10个鸡蛋,开始了一系列交易:她偷偷卖了家里的鸡蛋,买了因相亲而认识的小男孩的元珠笔,高价卖给了喜欢王燕的老师,然后又租了相亲小男孩的羊羔来养最后王燕终于到了枸杞园,经过努力挣回了学杂费。

小演员吴旭的表演真实无华,当王燕气喘吁吁的跑到学校,摊开手里被汗水浸湿的二十四块八毛钱的时候,全片最后的一句台词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可以说赚尽了观众的掌声和泪水。

这是一个很沉重很有震撼力的故事,一个孩子的绿色梦想与快乐王国竟然是在如此贫瘠的黄土地上开始生根发芽,也同时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窘迫。

记得一名记者曾前往贫困地区采访基础教育现状,感受最深的就是城乡差异变得越来越大了。城市的教育自不用说,虽然我们也在天天的不满意,但比较起来已经相当的好。拔尖的学校,如我采访过的北京四中,大学升学率100%,重点大学85%,清华北大50-60%。

而在贫困的地区,象王燕家供不起孩子上学的情况比比皆是。贫穷,让不少孩子的梦想早早地夭折。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报道,(.org)在湘西记者曾遇到过一个全家五口只有一条不穿孔的好裤子的家庭,通常是谁出门谁穿这条裤子,两个光屁股的娃娃自然就没法上学。在黄土高原上,一个靠高粱秆子遮窗门的土窑洞里,居然养了6个孩子,当然揭不开锅。记者当时无意中问了一句,超生这么多没人管吗?结果随行的当地记者告诉他:罚款呀,超生一个罚款30元!老天,我真的无话可说了。

因此很多贫困地区实际上已经走上了一条恶性循环的路:贫困---无知---更贫困---更无知,这势必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的差异。所以,教育的问题,他不止是教育的问题,也不是希望工程、社会捐助和志愿者们所能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要求每个小学生都看《上学路上》,是要求学习王燕的那种精神。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王燕在干的却不是她这个年龄应该干的事。是不是每个面临失学的孩子都能象王燕一样挣到学杂费?王燕是不是每个假期都能挣到学杂费?

我们天天办教育,我们也天天骂教育,但我们是一个真正的缺乏教育的国度。希望能有更多贫穷的孩子加入到上学的路上来。

应社会问题分析老师的要求,最近看了《上学路上》。

故事的主角名叫王燕,是生活在宁夏半壁河山的西海固地的十三岁女孩。西海固地由于干旱风沙霜冻冰雹和水土流失五害俱全故被称为全国贫困之冠。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当地女孩的上学率也是极低。王燕就生活在这一地区。

王燕家是一个五口之家,爸爸妈妈外加两个弟弟。爸爸常年在城里打工家里就剩她跟妈妈和弟弟们。暑假开学后又要交学杂费了二十四块八毛钱。由于西部地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家里又有两个弟弟,妈妈决定让王燕退学。为了暑假后重返校园,女孩开始了她的上学路之旅。听说去水固摘枸杞很不错。可那十块钱的路费对小王燕却不是个小数目。为此,她卖过家里的鸡蛋,卖给王老师一支笔挣了五块钱,替小哥哥养羊又挣到一些。路费筹足后她踏上了摘枸杞之路。还有一点是我不得不提的,那就是三花。三花是王燕的同学,但她们的性格却是迥然不同。王燕比较倔强,三花却比较温顺。暑假开学时王燕靠自己的劳动重返学校,三花却要出嫁了,出嫁的唯一心愿就是珍藏一支笔。可见在她的心中还是渴望学校的。在出嫁的那一天王燕满足了她的心愿。然后握着皱巴巴的二十四块八毛钱出现在了学校。上学之路在此落下了帷幕。

十三岁的孩子都知道求学之路来之不易,都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和改变生活当代大学生是不是对于自己的腐败生活也做出点反省那。

王燕是西部贫困儿童的的代表,很多孩子都面临辍学的危险,所以王燕是贫穷的却有是幸运的。西部地区孩子的平均受教育水平都不高,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也不高跟我们东部存在相当的差距。可当地孩子的求知欲却比我们要强好多好多倍。看来艰辛的生活更易于锻炼我们的意志。

衷心的祝愿像王燕似的小朋友们都能快快乐乐的生活,高高兴兴的读书。

读《走路上学》有感


前几天,我读了《走路上学》这一本书,当我看到文章的书名时,就想着走路上学应该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呀,我带着疑惑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生活在怒江边上一对姐弟俩娜香和瓦娃上学的感人故事。7岁的傈僳族孩子瓦娃聪明伶俐,看着姐姐娜香每天溜索过江读书,心里羡慕不已,于是他也偷偷地溜索过江,来到向往已久的学校,偷听老师讲课,这引来瓦娃妈妈的大怒。为了弟弟不再独自溜索过江,姐姐用自己唯一的一双红雨鞋作为交换条件,让弟弟留在家里。新来的聂老师为瓦娃买了一双新鞋,娜香赶回家准备给弟弟一个惊喜,可是意外发生了,鞋子从书包里掉了出来,娜香伸手去抓,却从溜索上翻下来,掉进滚滚怒江六个月后,桥建好了,瓦娃终于可以走路上学了,他似乎看到了姐姐拉着他的手一起去实现走路上学的梦。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从小生活在城里,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过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每次上学放学都是爸爸妈妈开车来接送,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从来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而在怒江边,不知道有多少个像娜香和瓦娃这样的孩子,他们没有像样的衣服、鞋子,没有电视、电话,连走路上学都是一个梦想。

还好在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下,第一座爱心桥建成,这使我的心得到了一丝安慰,娜香、瓦娃的故事再也不会发生。我希望将来还会有更多更多的爱心桥,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走路上学。

《走路上学》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努力读书,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上学路上观后感6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后感观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