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 地图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观纪录片《生死一瞬》有感600字。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观纪录片《生死一瞬》有感600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昨天我在家里,我无聊的打开电视,翻着台,忽然,我眼睛一亮,发现了好看的纪录片《生死一瞬》。

这个纪录片讲的是一些在森林中工作或是旅游的人拍的一些片段,有什么猎豹,鬣狗还有大象等等,这些人用相机拍下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短片。

其中,最有趣的是关于猎豹的片段,那只猎豹在一条小河里,起初我并不知道他是在干什么,这时候,他的一个举动让我发现了他在干什么,原来他正在捕鱼。有趣的是,第一条鱼他竟然给漏掉了,那条鲶鱼在石头上蹦跳着,他一下子就蹦进了水中,猎豹并没有着急,他只是以玩儿的方式在对待那几条鱼,结果节目上得出了惊人的结论:他竟然捕了26条鲶鱼!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几只鬣狗抢食,天啊,他们就像是封建社会的阔老爷和穷苦人是一样的,两只鬣狗得到了一只山羊,另一只地位很低的鬣狗想要一块肉,可另外两只鬣狗却不让他吃,所以他们三只鬣狗开始了争抢,颗那只地位低的鬣狗并不想和他们打架来获得,那两只地位高的猎狗也并不愿意和他争抢,后来的一幕让我惊呆了:一只雌性鬣狗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将那只山羊叼走了,后来,在专家的介绍之下,我才知道,原来鬣狗的社会中的社会地位很重要,而且不管雌性鬣狗的地位如何,是高是低,雌鬣狗永远在鬣狗社会中的最顶端。

我爱科教频道!因为这个台中的节目让我开拓了眼界,正如这个《生死一瞬》一样。以后,我一定还要更多的看这个频道!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海洋——观纪录片《ocean》有感


在我眼中海洋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海洋的面积占地球的四分之三,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一万多米,把珠穆朗玛峰整个倒过来放进去还 碰不到底。深不可测,浩瀚无边的海里生活着各种各样数不清的动物,记录片《OCEAN》向我们揭开了多姿多彩,不可多见的海洋动物的生活。

看到过食肉鸟如何捕食海里的鱼吗?来看看这一幕吧!一片汪洋大海上一大群食肉鸟在海平面上方低空徘徊,他们在等什么?猎物!一大一波银梭鱼涌过来,形成了巨大的球体,泛着粼粼银光。伴随着成群的海豚一齐翻滚着跃出一水面,几十只食肉鸟收起翅膀,倒转身一体,头朝下,如炮弹一般冲进海中,加入了海豚对鱼的争夺。食肉鸟几乎百发百中,冲入海中,衔一住海鱼,上浮水面,一气呵成。海面上此起彼伏,海一浪一翻腾声,海豚海鸟叫一声,真是一片热烈厮杀的战场。

再看这一幕,海底深处,龙虾和螃蟹的对决,冷静而残酷,双方都挥舞着利刃—大钳子,如武林高手般,你来我往,毫不相让,忽然,咔嚓一声,螃蟹的大钳子被龙虾生生钳断,龙虾顺势再推了螃蟹一把,只见螃蟹后退几步,终于不支,向后翻到,肚子朝天。

那海中霸主——鲸,它喜欢这样的游戏,它庞大的上半身跃出海面,然后向后倒去,拍在海面上,果真是“鲸”鸿一瞥啊!还 有那一只只透明的水母,飘逸着它的裙摆,跳着倾国倾城的舞姿,像海洋中的一精一灵;海龟壳上的花纹讲述着岁月的痕迹,衬得海葵中自一由安全的小丑鱼格外年轻;那沙中刚刚孵化出的海龟幼崽凭着本能奋力向海中爬去,却躲不过食肉鸟的利爪。

海洋动物的生活如此真实,鲜活,生动,我被深深迷住了。但是片子的结尾让我感到很痛心,海水被污染了,动物的生存受到了威胁。蓝马林被巨大的渔网粘住了,海龟挣扎着想从这“监狱中”挣脱,连鲨鱼也没能幸免,怎么动都无济于事。渔船上的人把鲨鱼吊起来,他们用刀割掉了鲨鱼的鳍和尾巴,只为了人类桌上的美餐—鱼翅。鲜血喷一涌而出,染红了大海。更可恶的是,获得鱼鳍后,他们居然又残忍地把可怜的没有鳍和尾巴的鲨鱼随意扔进了大海。看到无力挣扎,沉入海底还 未死的鲨鱼鳍部和尾部那鲜红的创口,我眼泪刷的就流下来了,自然界的动物之间的猎食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可是人类的自私,残忍,破坏和杀戮会毁了我们美丽的海洋和多样的动物。

听说这个片子的法国导演为了拍这部纪录片花了5000万欧元以及5年的时间!中国著名的导演特意为这个片子做了中文配音。强烈推荐大家看这个记录片,海洋和海洋动物是如此美丽,如此和谐,让我们一起一爱一护她。

一瞬读后感


一瞬读后感(一)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那一瞬》,对我很有感受。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临下课时,老师问了个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本文的中心?

接着就是一片沉默,大概所有的同学都在思考吧?两分钟过去了,作者组织好了语言,悄悄抬起头瞟了一眼,真齐呀-----一律趴在桌子上,低着头,我赶忙也埋下头。

作者姜莉没有勇气举手,但作者多么希望老师来叫姜莉,心里轻轻呼唤着老师:老师,我会!老师,叫我吧!然而,头还是不抬。

老师说:我又不吃了你们,别紧张,都抬起头来。

时间久了,老师决定点将了,老师的目光溜了过去,姜莉的心一下凉了一半,老师好像感觉到什么----目光到了我座位上,作者和老师的目光相遇了,姜莉用眼神转告老师:我会。

老师微笑了一下,给我了勇气,然后点我名,作者感到这一切都这么缓慢,其实,很快,姜莉说完后坐下,同学们平静,而作者心里却翻动着什么,甚至都想跟敌人般的同桌握握手,分享一下作者的快乐

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太多那一瞬,千百个这样的那一瞬能铺平我们的生活大道!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到只要有勇气就会成功;这种小事,能使我有勇气向美好的未来迈进。


一瞬读后感(二)

我读了《直击的一瞬》这篇文章,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些智残儿童在父母和画家的鼓励下,重新为画涂上颜色的感人故事。

悉尼艺术馆的大厅里 漂浮着咖啡的香味,让你感受着艺术之外的日常和悠闲,大厅的一角聚集着一些奇形怪状的人,一半是孩子一半是他们的父母,人群的中央有一位画家,他在给画涂上颜色,他对孩子们讲着把刚涂好的颜料擦干净了,他是想鼓励孩子们把画重新涂上颜色。

这时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高高的举起了手,那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那是一个看不见世界的孩子!他在那一堆画笔中摸索了一阵,找出了一根,他把花儿涂成了黑色。他笑的多么灿烂,仿佛要把一切点燃,这笑是发自内心的。 这样,一个个孩子都跃跃欲试,他们把长颈鹿涂成绿色,把小草涂成五颜六色的

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读完后我明白了,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并不的人,他们可能听不见世界的声音,看不见世界的精彩,永远在黑暗中。但是这样我们不能嘲笑他们,即使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要再在这黑暗中给他们点亮一丝希望的光。

我们要多关心、关怀、关他们,对他们是关心而不是鄙夷,是关而不是嘲讽,是关怀而不是排斥。

我们要尊重这些智残儿童,这种尊重是一种纯真的爱。

一种看到自己好友有困难,而伸出手帮助的无意识的爱!

观纪录片《二十二》有感


观纪录片《二十二》有感

位朋

看完《二十二》这部纪录片,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佩服这二十二位受害老奶奶的勇气和付出的努力。我不愿意称她们为慰安妇,因为慰安妇是日本侵略者的说法,我感觉这么称呼她们良心上过不去。

人的一生或长或短,几十年光阴或美好或痛苦,总有回忆,有的回忆是甜蜜快乐,但总有一些是伤口。回忆苦难,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你要把已经结痂或者痊愈的伤口再次划开,露出里面鲜血淋漓的血肉,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需要很大的毅力。纪录片《二十二》是真实的记录下来受害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没有浮夸的演技,没有震撼的特效,没有明星,甚至没有什么背景音乐。全程只有那些老奶奶还有家人或者志愿者的讲述和泪水。只有艰难岁月的无奈和辛酸。

纪录片《二十二》里边好多老奶奶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我理解她们的痛苦和行为,但是你我永远也没有办法知道或了解她们有多么的痛苦。因为你我没有经历,没有经历过那种绝望和痛苦。纪录片里毛银梅老奶奶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她捂着双眼说:不说了不说了,再说我会痛。她们其实有很多痛苦,说出来会好受一些,但是她们知道她们就算是说出来,旁边的人也不会懂,只会让他们更加难受。所以她们选择不说。就这么默默的埋藏在心里。山西的李爱莲老奶奶说:我从十七岁之后就没有再和别人讲过,讲什么讲,讲了他们也不懂,我走(死)了就带走了。太多太多了,她们的故事我没有办法一一诉说。我只能记得她们的眼泪和痛苦。他们大都不愿意提起那些经历,我们也要理解,这么痛苦的往事不愿提起也有自己的苦衷,不必强求。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其实是在和死神抢时间,电影开拍时全中国曾经20多万的受害者仅仅只剩下22人,等到电影上映时只有仅仅8位老人在世了。2012年全国仅剩32位所谓的“慰安妇”了。2014年《二十二》开拍时仅仅只有22位在世。所以电影名字取名“二十二”。导演郭柯说:“我们想呈现的不是历史,而是他们的心理状态。”影片最后的部分,我被一位叫韦绍兰的老奶奶的乐观精神状态而感动,因为她依然认为这个世界很美好。有一位老奶奶看到已经老了的并写过书认罪的日本兵的照片的时候,笑了,说:这日本人也老了,胡子都没了。可能那时候日本军人都有胡子吧。其实我感觉,对于过去那段历史,一直心存芥蒂的一直是我们后辈。慰安妇三个字包含了多少耻辱,包括了多少国破民亡的无奈。我们不敢面对那段屈辱的历史,但是历史就是那样的存在着,所以我们只能铭记,并让那些历史不再重演。

写到这里,我不知道怎么写了,因为我没有办法再去组织那些我曾经善于应用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这里讲一个事例:海南省曾经剩余的八位受害者老奶奶,他们曾经到日本状告日本政府,要求他们谢罪和恢复自己的名声等,直到8月12日,就是电影上映的前两天,曾经状告日本政府的八位原告的最后一位黄有良阿婆含恨去世。她直到去世都没有受到日本政府的道歉和赔偿。但是,她们曾经受到的伤害不会被抹去,日本侵华的历史不会被抹去。

现在的数字是仅仅只剩余八位阿婆,终有一天,这个数字会变为零。但是她们虽然离去,历史的真相不会被抹去。这部电影的秘密资助人张歆艺说:“历史就是客观存在,是永存的,无法抹去。”

在电影院,我没有听到预计的哭声,只是所有的人静静的坐在那里安静的看完了所有的影片,包括后边以前从来不看的名单。走出电影院,我说,这是我长这么大看的电影中看的最安静最不敢说话和评价的电影。

最后,希望大家能走进电影院,看看《二十二》,记住她们的面孔,铭记那一段历史。她们正在离去,历史总会永存。

观纪录片《穹顶之下》有感1200字


放学归家的路上,不经意抬头瞥了眼车窗外,大为感慨:只见灰白的天幕下,除了身旁一辆疾驰而去的汽车掀起的阵阵风声和远处鸣响的汽笛,略显空旷的街道上迷漫着阒静,让我产生了即使身处闹市也很寂寞的孤独。远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和围在中央低矮的“钉子户”,无论它们色彩艳丽还是格调暗淡,都被这尚未逝去的冬天以最后一次严击而惨淡得花容失色。灰白的天空,灰暗的楼房,俨然是由一位高明的画家画就的一幅高仿真的铅笔素描。只有那轮孤寂的太阳,恐慌地处在四周都是铅色枷锁的牢狱中,散发着红光。那曾经光芒万丈的锋芒早已失却了往日那样明媚的红,在冰冷的高楼大厦间徘徊着太阳,也只是一个无力挣扎地垂暮的老人,勉强散发着的光芒,也红得无力,红得苍白,再也不能绽放它原本的光彩。

天空下,灰白老旧的帷幕。是谁为她披上这样一层丑陋的面纱?观看了记者柴静录制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我真正明白了这个从未关注的问题,为此陷入深深的沉思与迷惘中。柴静说,那层苍白无力的面纱,就是雾霾。这些小东西就如它的名字,像只狡猾的狐狸,假借着雾的浪漫名义出来兴风作浪。在人们还不了解它时,总以为远处那一片白茫茫就是人间仙境。谁知道那些浑身带毒能够致命的小东西正躲在暗处狞笑呢。

雾霾,其实就是由大烟囱和汽车排放出的废气以及工地上的扬尘组成。现在,我们都熟悉这个能让人痛苦不堪的小家伙。就拿我们这儿来说,城市烟囱排放倒不多,在我记忆中就有一个不常冒烟的长筒子。但我们这儿汽车却很多。每逢节假日,大街上、小巷里,满是汽车,开车绝对没有走路快。特别是市中心的步行街附近,逢年过节,街道两旁就是两条钢铁长龙,所有车位没有一个空闲。

我家临近一所中学。每到放晚学,接孩子的汽车便闹嚷嚷挤满了整条马路。车铃声、汽笛声、家长们的呼唤声,不说别的,光听这声音,就觉气势颇大。特别是这满街的汽车,“噗噗噗”亮开响鼻,相互较着劲儿似的,非要比出个你高我低,看看谁才是那个“鼻音王”。于是汽车们的暗暗较劲,让满大街都飘浮着呛鼻的汽油味儿。所以每逢放晚学,我就知道前方的路上一定早已是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了。此时若不插上翅膀,则很难从这闹嚷嚷的钢铁洪流中挣脱出来。

据我所知,这所学校的许多学生就住在附近。上学放学,也只是两条街的问题,还有没有必要需要父母用汽车接送呢。数据显示,雾霾的组成有很大一部分是汽车排放的含有多种有害化学物质的尾气。道路那么拥挤,家离学校又很近,可家长们为何偏偏还煞有介事地开着汽车过来呢?但凡我们总爱偷点懒,可以开车就不愿意哼哧哼哧地骑着自行车。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拥有汽车,估计没有谁愿意冷落汽车,再回到上一年代骑那复古式小毛驴了?

中国经济飞速的增长换来了我国在世界强国之林中的一席之地,但也让我们过早地失去了蓝天白云。我们想要发展,难道必须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吗?我想,这并不能成为我们默许雾霾肆意猖獗的借口。我们可以接受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扰,但我们不能对日益严重的环保问题坐视不管!许多人也曾意识到雾霾给我们带来的惨重后果,但他们并未重视,总认为自己开一次车并不会给环保带来多大影响。但大事件总是由小事件一点点积累而成的,假如中国13亿人口都这样想,我想我们离伦敦的大雾事件也就不远了。

《那一瞬》读后感


《那一瞬》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那一瞬》,对我很有感受。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临下课时,老师问了个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本文的中心?

接着就是一片沉默,大概所有的同学都在思考吧?两分钟过去了,作者组织好了语言,悄悄抬起头瞟了一眼,真齐呀-----一律趴在桌子上,低着头,我赶忙也埋下头。

作者姜莉没有勇气举手,但作者多么希望老师来叫姜莉,心里轻轻呼唤着老师:老师,我会!老师,叫我吧!然而,头还是不抬。

老师说:我又不吃了你们,别紧张,都抬起头来。

时间久了,老师决定点将了,老师的目光溜了过去,姜莉的心一下凉了一半,老师好像感觉到什么----目光到了我座位上,作者和老师的目光相遇了,姜莉用眼神转告老师:我会。

老师微笑了一下,给我了勇气,然后点我名,作者感到这一切都这么缓慢,其实,很快,姜莉说完后坐下,同学们平静,而作者心里却翻动着什么,甚至都想跟敌人般的同桌握握手,分享一下作者的快乐

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太多那一瞬,千百个这样的那一瞬能铺平我们的生活大道!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到只要有勇气就会成功;这种小事,能使我有勇气向美好的未来迈进。

《白夜》读后感:一生等待一瞬,一瞬已是一生


《白夜》读后感:一生等待一瞬,一瞬已是一生

生活在19世纪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第一次读他的作品,《白夜》是个小小的中篇,情节单纯,叙事干净。主人公是一个每天生活在幻想中的人,换言之,他在真实世界中从没有过真正的生活,直到他偶遇了娜斯晶卡。娜斯晶卡因为有个多年来把她用别针别在裙子上的奶奶,也几乎没有过真正的生活,而她所有的真实过去只是一年前爱上了一个甚至并不很了解的人。两个同样缺乏生活的人在白夜里一见如故。

我在今天凌晨读完了故事,不困,回想了一下才发现整本书其实都写满了两个字,等待。主人公曾经拥有的岁月与真实的这短短五夜相比,所有的意义浓缩成了一份等待,而这真实五天中,每晚十点以前的全部钟点同样全部是他焦心的等待;娜斯晶卡也差得不多,一生仿佛只在遇到那个男人时突然有了意义,而男人离开后约好的一年为期直到这最后五天,也全部是在等待中度过让人忧伤甜美,让人积重难返,让人无可所为只能盼着日升月落的等待。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过多的描写白夜,我自己却觉得这个意象适合极了等待,在连日升月落都再见不到的白夜,等待中所有的情绪变化都变得可视,都不再容易压抑,就好象兽本来可以到草丛里去舔舐伤口,而白夜就仿佛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漠。

故事结局很波折,姑娘心爱的男人对自己不闻不问,超出了她等待的容忍限度,她认定他背叛了自己,她正常而自然的爱上了身边这个陪她等待了五夜的曾经答应不会爱上她的幻想者。任何誓言都没法阻止心底生出的爱恋,他无法压抑的真实的爱上了娜斯晶卡。他们决定在一起,他们开心的在深夜在彼得堡逛来逛去总有说不完的话久久不愿分开。故事沉浸在最幸福的情景中时,姑娘曾经心爱的男人出现了,毫无迹象的,而娜斯晶卡,她毫不犹豫的回归了她的等待。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又回归了他的幻想者虚幻的生活,一切再次黯然失色。

收束句:天哪!整整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但即使对于人的整个一生来说,这恐怕也不能嫌短吧?等待是欣喜的,你预感到幸福即将降临,等待是凄苦的,你预感到虚无永恒占据,等待其实是沉静的,就像李志那首1分12秒的小曲《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

相信《观纪录片《生死一瞬》有感6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