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读后感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崂山道士》读后感6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崂山道士》读后感600字,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崂山道士》,它是一个出自《聊斋志异》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王姓书生,去崂山拜道士为师,想学些法术。可是道士只是让王生砍柴。王生受不了苦,有了回家的打算。

一天晚上,王生看到道士和两个人饮酒。三个人施起法术来:道士剪下圆纸片贴在墙上,纸片竟开始发光,像月亮一样;一个客人拿出一个小酒壶倒酒,酒壶里的酒怎么也倒不完;另一个客人则把筷子变成了月中嫦娥,在他们面前又歌又舞;三个人又和酒席一起升到了空中。

王生见了这种神奇法术,就不想回家了。可一个月后,王生又受不了了。于是他就去求道长传他一点法术,让他下山。

道士就传了他穿墙而过、来去自如的本领。并叮嘱他不可用这法术害人,也不可乱用法术,否则就不灵了。

王生回到家对妻子说他能穿墙而过。妻子不信,他就演示给妻子看,不料他一头撞在墙上。王生又羞又气,大骂老道没有良心。

这个故事真神奇,虽然它不是真实的,却也给我们很多幻想和启迪。

故事中的王生,不愿吃苦也就算了,可他不听道长叮嘱,乱用法术,实在是不应该。幸好他自作自受,不能再用法术,不然,以后一定会害人的。

虽然大家都讨厌像王生这样的人,可是这样的无耻小人在现实中还真有不少。他们贪图富贵,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损人利己。我们可不能学他们。

我们应多向好人学习,坏人坏事则要引以为戒。这样我们才会更加优秀,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崂山道士》有感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正可以成为这句话恰当的注脚——一个反面注脚。

《崂山道士》讲述的是年轻人王七向崂山道士学习道法,在道观待了两个多月后,因为吃不了苦便告辞回家,卖弄唯一学到的穿墙术时法术失灵,被妻子嘲笑的故事。读完故事,在感到可笑的同时,我也感触良多。

正如每个失败者的故事,王七的故事也有一个成功的开端。为了学习自己所向往的道法,他背着竹箱、只身一人,不远数百里到崂山顶上同道士交谈并求学。从这个开端中,我感受到了他求道的诚意。可以想见,如果他能吃苦、有耐心,就很有可能得道。

然而,“行百里路半九十”,更何况王七只迈出了第一步。很快,在道士刻意试探、磨练他,让他随众师兄到山间砍柴一个多月后,他便无法忍受苦楚,想要放弃了。在见识了师傅高明的法术后,他又停留了一个多月,最终实在受不了砍柴之苦,也没有耐心等待,就离开了道观。临行前,他向道士学习了穿墙术,在回家后稍一卖弄,法术便失灵了,他撞到墙上,学道的唯一收获便是头上平添了一个大包。我忍不住觉得好笑,但也为他感到惋惜:如果他不那么急于求成,再多吃些苦,(对他来说的)悲剧的结局或许将改写,他或许就不会成为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在求道过程中,王七虽然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自身懒惰,他沉不下心、吃不了苦,导致计划以失败告终,并且成为笑柄。同时,他的失败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的成功。

这个人从小刻苦练习书法,不知过了多少个春秋,磨烂了多少笔头,写了多少个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据说他用来洗笔的池塘里的水都被墨染成了黑色。即使是在成名之后,他也没有松懈,废寝忘食地练习,相传他甚至错将墨汁当成蒜泥,就着馍吃了下去。经过不懈努力,他终成一代书法大家。他,就是王羲之。在王羲之富有传奇色彩的成功背后,是他多年的付出:没有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毅力,哪有他最终的成功呢?

这个成功者的故事,无疑与王七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强烈的对比中,我明白了一个简单但常被忽略的道理:做事时,单单有目标是不够的,只有沉下心来,刻苦地向目标努力,才能够有所建树。


《崂山道士》(优质读后感)


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崂山道士》,它是一个出自《聊斋志异》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王姓书生,去崂山拜道士为师,想学些法术。可是道士只是让王生砍柴。王生受不了苦,有了回家的打算。

一天晚上,王生看到道士和两个人饮酒。三个人施起法术来:道士剪下圆纸片贴在墙上,纸片竟开始发光,像月亮一样;一个客人拿出一个小酒壶倒酒,酒壶里的酒怎么也倒不完;另一个客人则把筷子变成了月中嫦娥,在他们面前又歌又舞;三个人又和酒席一起升到了空中。

王生见了这种神奇法术,就不想回家了。可一个月后,王生又受不了了。于是他就去求道长传他一点法术,让他下山。

道士就传了他穿墙而过、来去自如的本领。并叮嘱他不可用这法术害人,也不可乱用法术,否则就不灵了。

王生回到家对妻子说他能穿墙而过。妻子不信,他就演示给妻子看,不料他一头撞在墙上。王生又羞又气,大骂老道没有良心。

这个故事真神奇,虽然它不是真实的,却也给我们很多幻想和启迪。

故事中的王生,不愿吃苦也就算了,可他不听道长叮嘱,乱用法术,实在是不应该。幸好他自作自受,不能再用法术,不然,以后一定会害人的。

虽然大家都讨厌像王生这样的人,可是这样的无耻小人在现实中还真有不少。他们贪图富贵,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损人利己。我们可不能学他们。

我们应多向好人学习,坏人坏事则要引以为戒。这样我们才会更加优秀,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

读《崂山道士》有感300字


生活中,读书时必不可少的事情。爸爸推荐我读一读《聊斋志异》中的一则小故事——《崂山道士》。真是开卷有益,读完后,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名著。《崂山道士》是《聊斋志异》里的名篇,如同《画皮》一样。它描写的是一个叫王七的人,羡慕得道成仙的人有法术,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很多东西,于是下决心上崂山学习道术。山上的道士却要考验王七能否吃得了苦,天天让他砍柴,一个多月下来,没有教他任何法术。王七吃不了苦,想半途而废。

在这时,他真正见到了道士在他面前展示的法术,于是求师傅传授“穿墙而过”的本领。老道说:“只有心术正的人才能掌握这一法术。”于是就教了王七这一口诀,王七照做,果然成功了,王七谢了师傅,不愿再吃苦,就下山回家去了。下山时,他想他如何穿过别人家的墙,可以不劳而获,结果在给妻子演示时,却没穿墙,反而被墙撞了个大包,成了妻子的笑柄。

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要吃苦的,吃不了苦,就一事无成,但存心不良,总想不劳而获,就会像王七那样,落得个碰壁的下场。

读《劳山道士》有感600字


我在品读了《劳山道士》这篇古诗文后感受颇深,感触亦很大。

《劳山道士》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里。他主要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作品,加以丰富的想象,通过谈狐论鬼的形式表达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宦的罪恶,对科举制和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批判。

虽然书中也存在有迷信色彩,但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凝炼的语言风格,对我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和提升。

连郭沫若先生也赞颂他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虐刺贪入木三分。”可见其影响深远。

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劳山道士》里蕴含的道理,和给我的启迪。

《劳山道士》中讲述了王生到劳山拜师学习道术的故事。在求艺途中,他不愿吃苦,没有毅力,贪慕虚荣,骄傲自大的形象深入人心,并为人们憎恨和嘲讽。最后以喜剧化的结局收尾令我们遐想。道理也显而易见:一个人如果畏惧艰苦,不想付出却梦想收获得盆钵满体,且有侥幸心理,投机取巧,只会处处碰壁,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个道理与我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王羲之没有练字练到整缸水发黑的付出,就没有他的书法作品流芳百世的收获;郭晶晶没有从小练习跳水的付出,就没有“跳水皇后”的收获;莫言没有从小艰苦读书的付出,就没有“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的收获……

在学习中道理也是一样的。在我的班级中,我的排名常常靠前,其他的同学总会问我:“为什么你学习成绩那么好?是不是有什么诀窍?”这时我总会回答:“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地学习,没付出哪来的收获?”老师总会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把学习当事业耕耘,才能有一番成就。王生不仅不愿吃苦,还骄傲自大。这告诫我们不要锋芒毕露、沾沾自喜。在学习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和“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一直鞭策着我砥砺奋进。

《劳山道士》蕴含的道理,引人深思。抱有侥幸心理的人们啊,别再愚昧无知了,没有舍哪来的得,没有付出哪来的收获?只有历尽艰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在“山重水复”中闯出“柳暗花明”!

《道士塔》读后感300字


读完《道士塔》一章,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就被这个王道士给毁了。

他是莫高窟的罪人吗?其实这只是古代农民对文化的不解。就如余秋雨在文中说的:“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地说一句:‘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说明,并不是王道士一个人在糟践祖先给我们的馈赠,可能是全中国!他们不懂文物,不懂文明,中国的官员们,难道连一点小小的运费也不愿意出?

确实,洞窟文献不是也确有一批送到了京城吗?但是正如余秋雨所说,送到京城的寥寥无几。而那个无知的王道士,仅用少许金钱,就让外国人运走了一批批的文物。

我去过莫高窟,能参观的已经不多了,但是那些存留下来的壁画依然那样美丽。原本莫高窟有近500窟,如今呢,经过各种途径,盗走、抢走的文物不计其数。

我也只能说:“我好恨!”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崂山道士》读后感6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后感读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