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理想国1000字读后感 > 地图 > 理想国1000字读后感

理想国1000字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8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8篇)”,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大全(8篇)

【篇一:读《理想国》有感】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苏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那么是最美丽的了

苏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可爱的

格劳孔:当然了

苏格拉底:那么,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可以爱慕的

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张力,对人性的可爱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丽。不知道可不可以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择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小说的主题内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构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篇二:《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

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篇三:理想国读后感作文】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的宗旨就是要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如同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柏拉图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他在《理想国》中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于欺骗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创造三种人的说法:第一个等级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具有智慧的品德,通晓善的理念及治国的哲学,是国家当然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他们是神用银子做成的,具有勇敢的品德,是国家的保卫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些人是神用铜铁做成的,具有节制的品德。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孩子们通常都属于他们父母的那一级别,有天赋的才能。即通常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虽然他也认为有时孩子不属于父母的级别可升降级别,但这显然是一种伪装矫饰过的唯心主义的天赋论。这三个等级具有不同的德行,在国家中执行不同的职责。至于奴隶,在柏拉图看来,根本就不算人,在《理想国》中毫无地位可言。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只有这样,整个国家才算是取得和谐一致,实现了正义的原则,否则就违反了正义的原则,国家就要灭亡。

【篇四:《理想国》读后感】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

理想国与理想政治,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同,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应该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安邦定国开篇就是一句:对于一个欲求安定的国家而言,能有什么比团结更为善,比分裂更为恶呢?柏拉图认为:国家要存在和发展,必然欲求稳定,而稳定必须团结并结束核打击分裂。中国向来是: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基调,我们首先求得了稳定,所以我们才可以发展的很好,我们追求的是和谐的发展。总之,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有稳定才有存在和发展。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篇五:《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大全(8篇)

【篇六: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提供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当然《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一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理想国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一个美好的目标。

所以,正如永动机的失败,生物实验2号的放弃,玛雅帝国的灭亡,历史不断验证:理想国是不存在的。

【篇七:《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为柏拉图著,其内容是柏拉图以苏格拉底口吻讲述的,主要有《苏格拉底的申辩》,《裴多》,《克里多》,《国家》,《巴门尼德》,《智者》,《法律》等。是一本辩论的记述书。

《理想国》有很多版本,我读的是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的。虽然比较旧,但是比较全,这样保留了更全面的思想。

说实话,这是我读得非常痛苦的一本书,大概哲学类的书籍皆如此吧,之前花了八九个月时间读完北大哲学系教授张祥龙著的《西方哲学笔记》并且做了笔记,感觉也不是很难。我感到,在短时间内读完《理想国》是很难的,这正是我感到痛苦的原因。远不如读小说有趣,一本200多页的小说,我可以在一天内读完。但这本《理想国》我花掉了一周的时间,才算是粗略的读了一遍。

首先,我要说,苏格拉底在书中大部分都在讲一个理想的世界,理想国。这个理想国过去没有,现在也不存在,将来也不会出现。就和共产主义社会似的,不大可能实现。

书中提到,妇女儿童公有,这种想法我真的不敢苟同,妇女、儿童他们是财务吗?苏格拉底站在男性主义的角度上,做出此等事来,简直是荒谬。为什么不说男人儿童公有?这是一个父系社会的产物,男权的产物。

说实话,在公元前,古希腊是公认的民主之地,民主程度在这里很高。古希腊所在地方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民主辉煌的时代。这里有很多城邦,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相比于同时期的中国,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民主程度,与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切入正题,我读《理想国》,感受到的是苏格拉底那让人无可奈何的辩论之术,不知道有没有诡辩的成分,还有通本书上其他几个人,其回答完全是赞同的。也就是说,是苏格拉底一个人在说教。别人随声附和。他给自己提问,然后自己早有准备,给自己回答,无头无尾。

书中很多论点有其历史局限性,作为一个在儒教影响下的中国人,我要批判的是:苏格拉底说,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这与中国儒学积极入世完全背道而驰。难道我们在路上见一人拿了很多东西,帮忙,分担一点负担,出于好心。这就成了不正义了!我看这一论调与老子有几分相似。

书中的四个品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对今人今世有很好的影响。我非常赞同,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智者,勇敢的人,不但小懦弱,节制的人,不贪得无厌,沉溺于纵欲,做一个正义的人,扫尽天下不平事。

苏格拉底说,理想国的人,特别是统治着,护国者,要学习算数,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还有音乐和体育,特别是战士更要学习音乐和体育,从很小就得学习。通过学习音乐和体育这两门课,达到强身健体,身心平衡。他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这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也算是一个正确的引导吧。他还认为,知识理智归于理性,信念和想象归属于意见。我觉得这种分类是不完美的,太过个性化了。

书中精彩部分在我看来就是后几卷,从贵族政治(王政)向僭主政治一步一步演变的过程讲述。苏格拉底自己那么认为,就那么讲出来了。而且看起来还挺有道理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王者型政治因血统问题演化至贪图名誉型继而演变为寡头型政治,又因为爱财,无节制的搜刮财富,不关心其它问题以至于人民造反,形成民主型政治。而民主型政治又因为过分民主,导致极权的发生僭主政治的出现。在苏格拉底看来,僭主(独裁者)是最不幸的,连同这个国家一起,坠入不幸的深渊;王者是最幸福的,王政国家比僭主政治国家幸福729倍,相隔三个层次,真是有趣。

苏格拉底把人分为三个基本类型,爱智者、爱胜者和爱利者。在今天看来也还是这样,名利人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我感受到,尽管时间已过了这么久,好几千年,但人的本性未变多少。历史每天都在重演。

第十卷是我做记录最多的一卷,也是最后一卷。这一卷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神话部分。这一卷里讲述一个故事:勇士厄洛斯的故事,厄洛斯走了一遭地狱,看了阴间是怎样一幅场景。富有戏剧性的是,故事里说灵魂不死,要过忘记平原,喝一河里的水,这样才能去投胎。这不禁使我想起中国的文化,阎王殿,阎王宣判后,鬼魂过奈何桥,孟婆汤的事。还有做好事,享受十倍的报酬,1000年的幸福生活;做了坏事,要经历一千年的苦难生活。灵魂是不死的,但灵魂的记忆是要被更改的。

书中有一谜语,很有意思,一个男人(又不是男人)看见(又没看见)一只鸟(又不是鸟)站在树枝上(又不是树枝),捡起一石块(又不是石块)打它。还有就是关于阿卡蒂亚公主,擅长跑步,生长的十分美丽。传说向她求婚的的人必须和他赛跑,输了就要被杀死。

还有很多具有哲理性的话语,如,一事物不能被其他事物的恶所灭亡。有道理。

好了,就谈这些吧,我的综合能力不强,无法系统的写出读后感。这些感想没有什么顺序,仅仅是有感而发,而且是随机的。不过《理想国》这本书确实很好,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很多去细细。

【篇八:理想国读后感】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8篇)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理想国》读后感】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尝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篇二:《理想国》读后感】

最近选读了一本由张子菁译注的(2006年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心感略有所得,以记之。

柏拉图,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出身雅典贵族家庭,年轻时师从苏格拉底,后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他试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一生著作颇丰,《理想国》集中了他主要的教学思想。他生活在雅典国家的衰落时期,混乱的局势、人与人之间的厮杀、社会流行的瘟疫、城邦之间的战争等等。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倾向于维护雅典的贵族奴隶制社会,随着苏格拉底在民主政权的统治下被处于极刑,他亲眼目睹了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的现实,深感到哲学走进政治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便随之诞生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的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相识为度。在他看来,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此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成了治国的领导者、防卫的武士和劳动者这三个等级,他们分别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领导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用忠诚和勇敢包围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大家各司其职,安分守己。每个人为了各自需要,就需要有一种聚集的集体,相互作为伙伴或助手,构成一个公共生活区,这就是城邦。柏拉图认为,城邦的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适合于人事国家政务的管理,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应的活动都应该有适合的管理层人员来担任。在我看来,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应该为治理国家和捍卫国家荣誉尽心尽力。城邦老百姓要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供养领导人,领导人再拿出钱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同时,柏拉图还极力提倡巩固国家的治安、国防,以及教育事业。

在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这一篇当中,就是以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辩论进行的、对于理想国家里正义本质来叙述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演化。开始,最简单的国家就只需要四五个人分别负责生产、建筑、织布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人的欲望和精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就会有人愿意腾出一些空闲的时间来干些他所感兴趣的别的事情,比如做铁匠、做羊毛牛皮、进出口经商、唱歌剧、制作香水、糕点因此,一个国家由于劳动和生产的不断扩大,所需的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国家就要不断扩充领地,就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员来各司其职管理好整个国家以保持正常运作。在柏拉图的眼里,理想的国家天下为公,老有所福,有国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城邦妇女儿童各自有相应的公有制度,是无政府的正义世界,更加谈及了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平等,每个人应该去做自己的的事情而不要去打扰到他人。就像我国古代的天下大同。

理念的世界,就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高端存在。在古代希腊哲学家的眼里,我们的世界并非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这样,这一切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阳光下的影子而已,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了外部事物。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柏拉图眼里的理想世界反倒像是个真实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这样的世界里到处就只剩下理性和冰冷。事实上,这本书写在了雅典城邦衰落混乱之际,在雅典民主政治不知何去何从的环境下,它确实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治理国家的美好蓝图。

【篇三:《理想国》读后感作文】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朱光潜曾说:《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不朽之作,正如利奥。施特劳斯所说:我阅读柏拉图时必定怀有一颗虔诚、恭敬之心。

《理想国》是古代西方一部最早的系统教育著作,该书指出,儿童从七岁起,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都分别入国立初等学校,初等学校约十年。初等教育是对一切儿童都要实施的强迫的教育。学生到十七、八岁的之后,进入高等军事学校。进行意志教育。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继续学习,研究哲学辩证法,逻辑理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再加上文法修辞学。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的社会教育的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保守的和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心灵和灵魂过去是在理念世界里的,后来才跟肉体结合。它有各部分:(一)理性部分,这是灵魂的基础,是从理念世界来的;(二)意志部分;(三)感情部分。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恰恰顺应三种德行:理性部分顺应智慧,意志部分顺应勇敢,感情部分顺应节制。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相顺应的三种德行在柏拉图的社会构造上恰恰顺应三个社会集团。不过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指出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强调要从小就接受教育。幼儿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儿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强调音乐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而体育锻炼自然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要先审查故事的编者,然后选择故事的内容,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铸造儿童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和现在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音乐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厌恶丑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后,柏拉图提出要从小给幼儿讲故事,儿童在听不同故事时,也便发展了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性。他又指出要给予儿童数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包含在科学之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很超前,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会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篇四: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理想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理想国能否建立抱质疑态度,但苏格拉底围绕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叹,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智者内心的呐喊啊!随着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可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将由我们继续传承,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大全(8篇)

【篇五: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篇六:《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

知道有人称精神恋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也知道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仅此而已。借几天上读《理想国》的时间,粗略的看完了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该书中又充满了理性的玄冥、逻辑的曲折和言辞的诡秘,说读通了这本书可谈不上,只是有一些读后感想,涂鸦于下。

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图的学说便是综合性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符合正义。所以从第五卷起,讨论中涉及到了儿童教育、教育的立法和妇女儿童如何共有的问题,而且颇具戏剧性。

我们的护卫者应该怎样去把妇女儿童归为公有?儿童从出生至接受正规教育,这一阶段大家公认是教育最难的时期,这一时期应该怎么去培养他们?

苏格拉底却避而不谈,因为他觉得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为了同样地使用女子,我们一定要同样地用两门功课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她们军事教育。也就是用音乐和体操来教育女子。而这些要是付诸实施的话,由于违反当前的风俗习惯,我怕或许会让人觉得好笑的。然后,苏格拉底和格劳孔讨论了男女之间天然的差别和禀赋的同异,最后推出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

既然在建议的可行性上达成一致,那么这个建议是否是最好的呢?一个国家里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和男人,他们去守卫城邦,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了。所以,苏格拉底说,这个建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益的。

那妇女儿童是否应该公有呢?是的。苏格拉底说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反之,最坏的与最坏的要尽少结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如果品种要保持最高质量的话;除了治理者外,别人不应该知道这些事情的进行过程。否则,护卫者中难免互相争吵闹不团结。,可见,保证优生优育和国家的团结一致、同甘共苦是苏格拉第坚持妇女儿童公有的原则和理由。

苏格拉第已经为护卫者生儿育女的问题做好了规划:当年轻人在战争中证明他们英勇卫国功勋昭著的,一定要给以荣誉和奖金,并且给以的机会,使与妇女配合,从他们身上获得尽量多的后裔。生下来的孩子将由管理这些事情的官员带去抚养。这些官员或男或女,或男女都有。因为这些官职对女人男人同样开放。优秀者的孩子,我想他们会带到托儿所去,交给保姆抚养;保姆住在城中另一区内。至于一般或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地加以处理,有关情况谁都不清楚。这时,全体公民对于养生送死就能尽量做到万家同欢、万家同悲,这个时候的国家最最象像一个人,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

她们将和男子一同整队出发,带了身强力壮的孩子,让他们见识一下将来长大了要做的事情,像别的行业中带着孩子看看一样。除了看看而外,这些孩子还要帮助他们的父母从事各种军中勤务,并侍候他们的父母。你有没有看到过技工(譬如陶工)的孩子在自己正式动手做之前有过长期的观察和帮做的过程?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从小实地见习战争,同时我们也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危险,他们可以把孩子带去参加不危险的战役,不带他们去参加有危险的战役。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从小学会骑马,然后带他们骑马到战场上去察看战斗,但不要让他们骑那种好战的劣马,而要让他们骑那种既跑得快而又容易驾驭的驯马。这样他们就既可以很好地看到自己将来要做的事情,一有危险,他们只要跟着长辈领导人,又可以迅速撤离。格劳孔觉得有些好笑,我们读来也真的无法理解。让孩子参与战争的洗礼,似乎残忍了些,非人道了些,虽然这个险冒与不冒,对于要做军人的人有很大的区别。

【篇七:理想国读后感】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

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篇八: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尝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的读后感1000字集锦8篇


经过搜索整理,我们为你呈现“理想国的读后感”。陈寿曾说过,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让我们内心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写读后感的过程也是再次感悟原文的过程。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1

有句老话说,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的我们,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理想的国度,于是就有了一千个不同的理想国。

走进柏拉图的《理想国》,透过它我恍惚看到了苏格拉底他那承受着所有善与恶的永恒不灭的灵魂,看着他追寻着智慧与正义,走向上的路,从未停下过脚步。也正是透过智者们的经久不息的讨论,借着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等人的辩论,以正义为地基,构筑起柏拉图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

这是一个智慧、勇敢、节制而且正义的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让勇敢节制、心胸宽广、温雅亲和、良好的记性以及智慧敏锐的哲学家来做国王,让他们积极参与政事;选择那些不忘原则的,不易受骗的人做护卫者,而舍弃其余的人;有节制美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个人与国家是共通的,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在一个国家中,当护国者、战士和辅助者,这三种人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涉,那这个国家就是正义的。一个人的各种内部品质都在起着它应有的作用,做着该做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从大的城邦到城邦中的每种人乃至于他们的生活,工作,教育以及其他的一切,在智者们的对话中,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国度,他心目中所渴望的一切。

哪怕这样的国度仅仅只是那些先哲们天马行空的思索,这样的国度只是立于云端的的乌托邦,但是它却真真正正地在人们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洪流中存留下来,成为不朽的经典。

我同样有我的理想国,在我理想的国度里,我希望一切都是我付出无数汗水,亲手得到的,亲手创造的,纵然有付出的辛苦,但也有收获时候的美好。

我愿成为自己国度的哲学王,成熟睿智地应对我所面对的一切,勇敢地护卫我应当守护的而不忘初心,遵守本分做我应该做的事,用理性和正义构筑起属于我的理想之国。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2

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看《理想国》,它还真是没让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简直是不知所云。所谓的“理想国”我看第一遍之后的感觉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不是“人”,因为我相信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是不存在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坚信受到那么多美誉的它,肯定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气看第二遍,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了半个多月才把第二遍给看完,但还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不过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好像更晕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达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后的感想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理想国》是对话体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还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谓的“理想的城邦”。一开始就在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是各执一词。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去纠结了,因为我搞不懂。不过我对所格拉底和波勒马赫斯的一个对话印象非常深刻。

苏:如此一来,岂不把仁人君子当成仇敌,却把邪恶之徒看作好友了吗?

波:没错,是会这样。

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苏似乎把人类看的都太愚蠢了。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频率应该不是很大。苏还有一个类比是把马受伤,狗受伤之后其本质变化,类推人受伤之后正常的美德也相应地退化,这是不正确的,人是有肉体和精神的高级动物,说一个人身体受伤之后,道德精神层面就会退化,这是不正确的。没有谁听说过一个人生病之后信仰就改变了吧。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他们就对建设一个正义的城邦或者说国家展开了设想。他们想象的城邦是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能力的,至少我是不能在那里生活下来。那样的城邦至少在我看来是枯燥无味的。他们所谓的正义就是指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否则城邦就会秩序混乱不堪。他们只允许简单的音乐、体育、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存在。而且音乐的风格要一成不变,不然也是会改变人们是风尚的。我觉得这样的城邦能一直维持下去吗,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就真的能够永久的留存下去,不被破坏吗?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事物不能更新和进步,那么迟早是会被淘汰的。这样的城邦又怎样始终保持其所谓的合理的秩序呢?还有就是城邦的成员构成,也是分了三个等级的。我姑且先不讨论他们这样有没有阶级歧视,就只说他们对于护卫者这一阶级的要求,我觉得是近乎苛刻。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这还有什么公正和正义可言呢,这样的城邦还能算是一个正义的城邦吗?护卫者,在他们看来是最有能力的,也是最辛苦的,对城邦也的贡献最大的,可是他们不能有一丁点自己的私有财产,否则就会有腐化的危险,所以他们除了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外,什么都不给。这样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公平吗?

还有,他们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即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有一条空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一些东西,看似存在又不存在,它会成为纯粹的存在和绝对不存在之间的媒介”。原来“灰色地带”也是可以这么定义的。

当然,这只是我在看了《理想国》之后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都说这是一部大书,要好好地读、认真地读。我觉得我的知识和我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能体会其中的真谛的时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有一定认知的时候,再来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3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最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构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到达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务必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透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能够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我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方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好处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个性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我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就应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在轻,他活着也是负担。”这段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于你的态度

对于这天的中国而言,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又告诫每一个人,你就应对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到老来不要因为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但这对中国人来说效果是不怎样明显的,因为中国人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由这一思中国也该是宗教精神回归的时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人不会有多少反思与畏惧,相对而言,财产于老人的关系,中国人做得不错,早就传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现实中中国人又太经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当我们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问卷时,她们会毫不犹豫的写下“金钱”,我们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来,中国人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中国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样”。

三、理想国与理想政治

柏拉图构建了自我的理想国家模式,并宣称理想的国家就应是有着学家莱领导的,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

首先,谈到了生产者应自觉的、全心全意为国家生产粮食服务;其次谈到了商人的贸易;最后阐述了战士应当勇敢的保卫自我的国家;同时也谈到了每个人就应掌握好自我行业的技能。归根到底,各个行业的人都应当为自我的国家做贡献,从而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感到幸福,运用各个行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我们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这一章节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学好处,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一样,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好处。

四、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

上一章节仅仅是理想国的开始,这一章则继承了上一章对理想国的论述。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我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就应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就应加强本行业得技艺。搞笑的是柏拉图发现:贫穷和财富使人的技艺退化。“人因为财富而奢侈,却因为贫困而懒惰”。同时就以卫士为例,说了军事科学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施工民的集合体。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4

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

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忙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此刻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能够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能够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

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明白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后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5

第一次读理想国这本书时花了一个多月,但因为都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没有更深入地思考,几乎是囫囵吞枣似的,看不懂的地方就直接略过了,当时只是觉得内容晦涩难懂,几次看不下去想要弃书。但内心深处还是喜欢的,隔离在家的日子,又拿出来它,终于以一种被打扰较少的方式,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重新读了第二遍。

阅读经典的难点与好处在于,每一行字都需要、也值得去仔细思索和回味,甚至到深夜还让人辗转反侧。然而,一旦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他的思想产生哪怕一点的共鸣,那种感觉就好像心里一种原本混乱无序的状态一下子有了一些规律和秩序,好像对于自身、生活,对于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了解又深入了几分。事实上,这是一件高于任何一种感官快乐的令人真正快乐的事情。

在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两个部分的探讨:

一、正义是什么?

柏拉图通过抛出问题、一步步提出论据,通过不断辩论的方式,得出最终的结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城邦。对于一个理想的城邦而言,正义就是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责,每个群体能够顺应天性和禀赋,坚守自己的岗位,令整个国家得以自如运转。

而对于个体的正义,也可以由此延伸得来。柏拉图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揭示出,自我(录魂)不是单一的实体,而是相反力量的集合。对于每个人来讲,他的行为有三种根源,也就是书中讲的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欲望、情感和理智。要想达到个体的正义,也就是想得到身心的'和谐,就必须要让这种各司其职、配合得当。那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如果让欲望控制行为,无节制的满足感官的快乐,只是让本性中贪婪的欲望部分不停滋长,那对于一个人长远的发展的危害无疑是致命的。情感的部分在此而言,起到的是监督员或辅导者的作用。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升华自己的理性思维,通过理智的正确引导,让情感部分成为理智的同盟军,辅助理智共同管理欲望,才能做到让自己的内心秩序井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样的个体才能被称为一个正义的人,或者说这样的个体的行为才称得上正义的行为。

对灵魂中这三个部分的追求对应着三种人,即爱智者、爱敬者、爱利者。爱智者即追求理智和真理的人,爱敬者想要的是人们的尊敬和地位,爱利者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逐利的人。在生活中究竟哪一类人是最快乐的呢?如果从快乐的丰富程度和深度来说,只有爱智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既满足了自身必要的欲望,又因为学识、能力出众得到过人们的尊敬,可以说体验到的快乐是一种在更高维度上、更加丰富和有内涵的快乐。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通过不断学习,努力向爱智者看齐,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都不仅仅是为了利益,或者为了受人尊敬,而是为了获取生命的真谛与崇高的理想,那么我想,这个过程事实上是自我消耗最少,并且能够让心灵的三部分和谐而充分地发挥作用,最终能体会到最纯粹和本质的快乐的最佳途径。

二、如何达到—关于洞穴的隐喻

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隐喻,讲的是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只能在墙壁上看见洞外火光照出来的事物的影子,而看不见真实的事物,他们以为影子就是本体。假设有一个人得以走出洞穴,看见了外面真实的火光和世界,他才摆脱了束缚自己的牢笼,认识水平得到了变革似的飞跃。

一个人如果仅仅满足于吃饭、睡觉等身体的需求,以及只是日复一日机械地劳作而不思考,那他无疑是“被缚住的人”,所过的日子无非是在洞穴中的日子。只有他开始学习、思考和探索,学习了解一件物品或事情,不仅是满足于会使用或者了解具体的知识,而是继续深入思考,激发自己的创新式思维,不断练习透过具体表象看到事物本质的本领,对事物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不停地循环认识现象——总结规律——探寻真理的过程,那他最终会有一天挣开身上的绳索,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也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灵魂的三部分达到和谐共处。

这也正是人们为何要读书学习、努力上进的原因。面向着理智的可知世界,要直视自己的内心,意识到自己成长环境和惯性思维的局限,从客观的角度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思考判断,从而不断地突破主观和狭隘的思想,拓展自己的边界,最终成为那个走出洞穴的人。诚然,想要破除自我的枷锁,这个过程一定是艰辛曲折的,但只要始终面对着火光的方向,在努力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每向前进一步便是欢喜,这大概是我们最有尊严的快乐了。如果坚持不懈,最终必然会让火光照进眼里和心中,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且内心和谐快乐的人。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6

《理想国》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和散文体著作之一,作者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柏拉图。在这本书中,柏拉图阐述了自己贬低感性认识,抬高理性认识的哲学观念,评价了荷马史诗的艺术价值。他认为雅典贵族统治的古希腊前期是民主政体,是“理想国”,而“理想国”的国王必需由哲学家来担任。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正义是“将他人的东西归还给他吗?”,正义是“将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吗?”。柏拉图认为,正义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这对后来人们在考虑国家正义、法律正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柏拉图的正义提醒我们,重要的不仅是计算我们从社会获得了什么,而且还要计算我们为社会的顺利和成功提供了什么。

智慧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最高知识就是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就是最高智慧。这就是《理想国》中的柏拉图密码。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以全新的目光认识自己和世界,明确认识到自己要走的路、世界已经走过和正在走的路。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形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7

今人都懂得民主自由,晓得为自己的权利站出来抗议,甚至革命。今人也懂得苏格拉底的智能,并为之敬佩不已。公元前三三九年,雅典民主派当权,追求智能的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端邪说和荼毒青年,被判死刑。

苏格拉底做过什么?不少路人会发现这个人经常呆呆地站地广场上思想一整天,不时还会跟路人搭讪,用那种经典的苏格拉底式的辩论,一步步将人的思想从心底拉出来。他用极为谦虚的语气向途人询问,并指出他们思想中矛盾的地方,藉以进入深刻的探讨,同时考察人们和他自己的想法。

他曾经就谁是最有智能一事询问阿波罗神殿的通灵者,结果是:苏格拉底是最有智能的。得知这个神喻之后,他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心想,不可能的啊,我一直觉得自己最无知,为何睿智的阿波罗神说我最有智能?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那些被称为有智能的人。然而,他与好几个自认为有智能的人交谈之后,感到深深地失望,认为他们闻名不如见面,所谓智能的言语都是错漏百出,矛盾横生。最后,苏格拉底就明白到一点,原来他比他们更有智能的一点在于:他知道他自己是无知的,相反地,那些自以为有智能却闭口不说自己的无知。

牛虻,苏格拉底经常这样自称自己,意下即是将雅典比喻成牛,而牛虻则叮牛来促使他前进。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并无作恶的意图。他抱着使雅典进步的动机,加上一颗自认无知的心,随处与人交谈,揭发人们的无知,进而逼使人们反思──这难道是一件错事?

问题来了。苏格拉底做这样的事就被控以思想荼毒,被判以死刑,是否应该?

依据柏拉图的《申辩篇》和各处考证,可以得知苏格拉底申辩时,柏拉图身处现场。目睹民主(大众)杀害哲人,作为贵族后裔的柏拉图心中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民主制度是否正义的呢?新政权是否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的先是怎么说的,后来是怎样做的」。

在当时,哲学之类的高等教育只面向贵族和少数自由人,所谓民主的投票在柏拉图看来无疑是叫

一大帮盲人来投票决定走哪一条路。对于人民的愚蠢,柏拉图倒也没有感到十分愤怒,因为在他看来,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只要安守本份就行,智能本不是属于他们的,而民主制却让多数无知的人决定城邦和公民的命运,这使他不得不对民主制度产生反感。当然,这也许是出于他贵族的优越感,也因为这种优越感,使他《理想国》一书中,表达了对哲人-王这种独裁制度的好感和向往。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8

这个故事来自柏拉图《理想国》中《盖吉斯之戒》中,一段柏拉图的哥哥格劳孔向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提问题的对话。故事大概的意思是,当我们有一个很牛的盖吉斯戒指时,我们有什么反应?并由此引发讨论:道德的动机是出于什么?

这是我第一次学习西方哲学,所以写一篇文章复述一下以强化认知。

《理想国》中的对话,表达了三个问题:

正义的本性和起源人之所以按规矩办事是为了获得好声誉人这样做是对的吗?

我们会因为什么动机来处理对这枚很牛的戒指。因为没人看见,所以可以不按道德行事来将这枚戒指占为己有;因为怕别人发现而名誉扫地,所以自认为道德的不占有这枚戒指。

格劳孔结论:在没人看到的情况下,人会按照不正义不道德的方式行事。

因此,事物存在两个价值形式:

内在价值:本身具有价值工具价值:手段来达到目的

因此正义与道德其实不具有内在价值,仅仅存在工具价值(获得声誉或者获得认同性),他们仅仅是看起来有内在价值。

同时另一个结论是:当事物只具有工具价值时,我们可以通过后果知道动机。

吃药:吃能够导致病情好转,如果吃不吃都能好那可以不吃药,相反吃药加重一定不会吃药(工具价值)

视力:有了视力就可以避免撞东西,如果没视力也可以避免撞东西你还是会想要视力,因为还要用视力去达到其他结果,相反如果没视力才能避免撞东西根据之前说的,我并不能选择。因为我不知道那些其他结果和撞东西哪个更有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

丹尼尔。巴特森的道德伪善性与英格兰咖啡自觉付费实验同样证明了,当有人监督时,你的道德和正义才会利于社会行为。也就是像工具价值这样判断动机,当不想名誉扫地时人们趋向于自觉道德与正义,当没有人与社会监督时,人们趋向于利己而忽视道德和正义。道德与正义仅仅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同的一个工具而已,仅仅具有工具价值。

《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阐述其政治哲学思想的一部巨著,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是西方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多领域问题,很多学者比喻说这是一部一辈子都可以研读的书。书中每个章节都充斥着柏拉图的哲学智慧,同时表达了他理想的政治王国。每个人读《理想国》都有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读本书,对文中正义、城邦建设及政治体制等概念和论述印象深刻。

本书开篇就讨论何为正义,对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进行了讨论。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等众多学者以对话形式就何为正义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苏格拉底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进行了反驳,从而提出正义的概念。柏拉图从中引伸了城邦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则,将城邦定义为 “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好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任何人都要服从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应当让位给城邦正义。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城邦是不是公平民主人人平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级别职务,具有等级区分,由此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因此他所谓的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同时他认为只有拥有正义的城邦才是理想的城邦,并提出建设理想城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生产者阶段;二是辅助者阶段;三是统治者阶段。

柏拉图还提出了“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理念。他认为在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者,并称之为“哲学王”。柏拉图认为只有政治家是哲学家才能明白什么事真正的正义,而能够让国家秩序井井有条。柏拉图通过阐述什么是不正义的城邦和不正义的人,并从历史和现实中对政治体制进行划分,他将政体分为五种,即王者政体,民主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详细讨论了后四种政制的更迭原因和形成过程,认为这四种政制都是不正义的,从而总结得出哲学王统治的政体才是正义的,因此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哲学王统治的政体。哲学王是政治家,具有比普通人更加智慧的政治理念,所有哲学王的使命是建立城邦,颁布法律,管理城邦。柏拉图的思想主要受历史及社会环境等条件制约,无法摆脱其束缚,希望通过哲学王,一个完美的政治家,以贤德治国,从这方面理解他的思想具有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完美的人,所以他的梦想是一种理想,甚至是遥不可及、无法实现的梦想。

《理想国》被誉为西方第一部政治学著作,柏拉图详细论述了正义,城邦,政体等主要政治主题,并描绘了一张理想的政治国王画像,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又有了阶级国家的味道,对西方政治具有巨大影响。我通过研读该著作,初步了解了柏拉图思想,日后将继续研读柏拉图相关著作,深入学习西方政治思想。

【第2篇】

《理想国》作为柏拉图的遗世著作,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们接触哲学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作。

《理想国》开篇以正义争辩入题,借助其他人的悖论引出柏拉图自己的看法。何谓“正义”?每个人对正义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坚持各自的分工,坚守岗位是正义;也有说智慧勇敢是正义;有说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义。而柏拉图一一予以反驳,不断地疑问,引出了相悖的论点。其实这也暗藏了辩证法和归谬论。这种炉火纯青的辩论手法在整个理想国中贯穿。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而是层层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论据,再提出自己的论点。在《理想国》中,正义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城邦的问题。城邦跟个人的灵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正义的城邦是理性的,个人分工明确,妇女儿童共产,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哲学王。哲学王以哲学治城邦,让整个城邦能在哲学探究中成就正义。

而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可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但是这样完全将妇女儿童当成了一种附属品的态度,局限了其对妇女作用的正确估算。他不将妇女当成一种完全的客体,而是当成一种贵族政治的统治需要,这也表现出他对贵族生活的渴望。众所周知,柏拉图式一个落魄贵族。

而最能体现其对贵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学王的理论。其实,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治理这个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而这种统治的基石便来自于他的金属血统理论。这种理论完全统治了整个城邦的思维。

【第3篇】

伦理是哲学与信仰的实践。柏拉图在建立了理念形相的世界之后,认为理性当驾驭物欲,勇气与激情应为理性的目的服务,并提出了人的四项品质:

智慧——深谋远虑之道;勇气——知道什么是值得敬畏的,并且面对威胁利诱都不改变自己的信念;克己——对欲望的节制;正义——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作非分之想。

在此基础之上每个阶层也有着相应的职业道德:农夫工匠的道德是本分,战士的道德是忠勇,君主的道德是践行真理,领导国家。The States are made out of the human natures, and which in a figure turn the scale and draw other things after them[注](公民的本性决定城邦的一切),有德行的公民因彼此需求不同,聚在一起,各司其职,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便是理想国。柏拉图自己承认,这是天上有地下无的国度。虽然希望渺茫,但是通过改造现有城邦,使之无限接近理想国是可行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便是教育。

教育是建立理想国的“核心技术”,其目的正是从孩提时代起,在学生的心中树立对真善美的热爱,引导他们学会节制自己的贪婪嗜欲。要将现实中的城邦改造成理想国,只有对其公民的子女进行隔离教育。柏拉图理想化的教育有着捏造神话、价值观灌输、洗脑的恶劣的一面,也有着直到今天来看也是比较完善的培养思路:The education has to divisions, gymnastic for the body, and music for the soul. (教育有两个方面:勤健身以锻炼体格,通音律而陶冶情操。)体操与音乐,前者给人以勇气,后者将人引向理性。工匠、战士和哲学王皆是优良教育的果实。The direction in which education starts a man, will determine his future life(儿时之教育将决定其一生),接受了理想化教育的继承者将担当起建立理想国,并依照他们受教育的方式教育他们后代的重任。至此,理想国的大门已经敞开:它理论基础是神的道德准则与不朽灵魂,现实途径向下一代灌输哲学与伦理的信条。

成也教育,败也教育。一个完善的理想的国度,也会因其教育的疏失而蜕变为贵族制、民主制乃至最糟糕的僭主制。当教育出现偏差,人对财富与权力的野心不但未被束缚,反而被激发,那么当这一代人长大成人,只顾升官发财,而将道德与审美弃之不顾。一个人人酷爱财富与权利、沉溺于物欲享乐的社会必然导向混乱的风气与低劣的文化氛围——wealth is the parent of luxury and indolence, and poverty of meanness and viciousness(富户多纨绔,穷乡出刁民),这样的风气造成的世俗的原则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政治,统治阶层只顾谋取私利,公民必然要遭受各种的痛苦与不幸。

然而教育无法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雅典学院永远无法培养出整整一代的希腊人,让他们去建立那天上的国度。社会最需要善于攫取金钱与权势的工匠或智囊,学校的任务就是量产这些工匠智囊,至于德行与人格的塑造,无非是随行就市,向学生灌输些符合他们社会角色的的观念。

理想终究是理想,哲人提出的伦理要么背离人性,要么被人性改造,化作某个阶层的人头上的光环,成为他们满足贪欲的借口。主流价值观念的神坛上总要有那么个供人顶礼膜拜的塑像——神、君主、金钱、科技、劳动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唯一不变的是利益驱动下的价值观宣传。

其实,乌托邦本是闪烁着高尚理想的词汇,哲人不忍目睹种种的狭隘、卑劣、愚昧及其造成的物质匮乏与精神荒芜,才有了理想国的构想,希望改造他们的同胞。只是大众不愿也不能背弃自己的兽性——也正是这兽性书写了人类历史,创造了今天的生活。所以,乌托邦这本应栖息于云端的天使只能供某些精神洁癖者仰望,她若要插足凡尘,难免被世人一把按落在下水道里,慢慢腐臭。

【第4篇】

最早知道柏拉图,和大家一样,在初中历史课上,真正接触柏拉图著作,是几年前某日下午在成都市图书馆无意间粗略翻阅理想国一书,当时读起来很是觉得生涩拗口,越看越觉头疼,于是只草草看了开头几章。

前几日,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文中这样讲到:读书一般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很多人都只愿意待在舒适区和伸长区,不愿意去挑战恐惧区,读完此文,自己深受触动,决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书。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本周选择了《理想国》一书。很遗憾因为时间问题,这周只读了前三章,主要讲时下流行的关于正义的辩论、城邦的正义和城邦需要什么样的统治者和护卫者等问题。感触最深的是作者讲评判统治者和护卫者的大纲(详见上面摘抄),放在今天也是适用的,任朝代更迭,时光荏苒,真理是永恒不变,亘古通今的。

有人说,二十岁读柏拉图和四十岁柏拉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信以后的岁月时,还需要不断的从柏拉图的书中寻找“本心”(君子务本),因为柏拉图的智慧实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学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级组成。柏拉图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该书的核心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做 靠谱的实行家,做行动上的巨人。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找到自己坚强的核心正义与美德,用哲学的思想来管理民众。

读《理想国》无疑打破了我对哲学家浅薄的认识以为只会立书著作,玩文字游戏;以为其文字读来定是诘屈聱牙;以为研究哲学只是极小部分人热衷的事业。令人讶异的是,本以为哲学,何况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辉煌巨著一定玄之又玄,艰深难读,或许使普通读者有如坠云端不知所踪之感,更甚者头昏脑胀,挫败感顿生,不可卒读。事实不尽然。我所拜读的是郭斌等人的译本,据说是青年读者较为喜爱的版本,不仅译出了原书的内容,而且译出了原书的神韵,加之原著采用一问一答的辩论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诱,节奏紧凑,引人入胜。柏拉图的辩论被称为诡辩,曾言你不可能在辩论中战胜我。柏拉图与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往返论证,将欲立人,先求立己,后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论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苏格拉底从容答辩,竟以身殉。柏拉图目击心伤,终其魂梦以之,不能忘怀。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共著对话二十五篇。该书读起来,文字温暖,情感饱满,并且令人感动。我想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给世人带来的感动和信念。

柏拉图第一卷开卷不久即开始讨论究竟正义是什么。他与形形色色的人展开辩论,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他认为个人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在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而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这大概就是柏拉图要表达的正义。但我想当时正义的定义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而哲学正是一门充满哲辩的一门科学,同样与时俱进。

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社会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是正义?正因为南京地铁有那个正义的女生,偷拍者才未得逞。因为这个社会充满正义,酒店女生最终未被拖走。重要的不是辩论,是你所持有的观点是否正确。智者统治国家,武士保卫国家,平民负责生产。仅此而已。

《理想国》一书,震古烁今,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书中不仅讨论到正义,还讨论到优生优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教育问题等等问题,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

读书,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关键在于细读,慎思明辨之后,却有心得,百家争鸣可也。否则断章起义,游谈无根,那就了无意思了。

理想国读后感2400字:理想国读后感


以前总是在课上听老师讲《理想国》,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此刻我自我完整的读过《理想国》之后,我产生了自我的一套明白。基于自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个性关注了书中涉及的教育问题。结合自身所学,我针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自我的一些看法。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正因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是强劲,就越能够显示出苏格拉底的英明,即显现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在仔细阅读后,我首先是对于柏拉图的人生观有了必须的认知。一方面,对所有人而言,咱们不应用生命来庸碌地追求钱财,在物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应学习并领悟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轻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咱们应当为自我的一切行为负责,有所担当。老后更不好正因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要勇于理解自我的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后果。

而对于《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我大致能够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

理想的国家就应是由哲学家来领导的,从寻求正义出发,来建构愉悦国家的模型。

其次,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公民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就应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得十分理想的国家,务必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国家要承担教育的职责,无论统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从小都要理解教育。并且男女平等,都要理解共同的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正是正因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书中提到如果咱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此刻咱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柏拉图从正义写到理想国,又从理想国论及了教育问题,而我最关注的也但是如此。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透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

柏拉图还为理想国中的教育划分了年龄段,讲求阶段性教学。他提出要以游戏的方式向儿童传授教育。在7到18岁时要给予青年普通教育,包括艺术,音乐,诗歌,舞蹈,体操及军训等。18到20岁要以体育锻炼为主,主要领悟军训,然后是科学理论。20到30岁,要传授给人们辩证法的思想,培养思维,以便日后能成为统治者。少数人在30岁以后能够领悟哲学,5年后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透过15年的实践,进行考试,升为国家统治者。由此来看,柏拉图的这种教育思想与咱们此刻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领悟等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柏拉图有不少的教育思想是很先进的,他提到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什么,就就应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这与此刻普遍提倡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很相近的。

另外,在他的书中还涉及到了优生优选优育问题。柏拉图规定了最佳的生育年龄,女生从24到40岁为国家抚养儿女,男生则从过了跑步速度最快的年龄到55岁。禁止近亲结婚。由立法者选出优秀品质的男女共同锻炼,结合培养下一代,优秀者的孩子交给国家托儿所进行公育。天生有缺陷的孩子要秘密处理掉。虽然他的有些处理方法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是,从科学的角度看,他所提出的某些优生方法还是比较合理的。

他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强调要从小就理解教育。幼儿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儿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构成良好的品德。强调音乐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而体育锻炼自然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要先审查故事的编者,然后选取故事的资料,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铸造儿童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能够说和此刻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音乐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理解完美,而厌恶丑恶,构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后,柏拉图提出要从小给幼儿讲故事,儿童在听不一样故事时,也便发展了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性。他又指出要给予儿童数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包含在科学之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领悟兴趣,这与当下咱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很超前,还是很值得咱们深思的。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正因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学习并领悟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习并领悟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到达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读书,要领悟书中的学问,更要从领悟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12篇


常言道:“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书的,大多数时候老师会在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作文,这样可以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你有了解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吗?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12篇,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理想国》读后感(篇1)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尙,我提這本书一茖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祂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茖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侑仅仅落在关于茖人正义的讨论尙,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茖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祂天性的职务”,或“每茖人都作为一茖人干祂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茖没侑阶级没侑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祂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侑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侑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侑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侑专攻,一茖人的生命是侑限的,不可能穷尽所侑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侑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祂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XX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祂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茖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祂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尙比较稳定,经济尙比较发达,文化尙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祂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侑是哲学家,祂才能真正意识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假л调侑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

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尙,杨士进谈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尙却根本尙做不。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茖国度能侑几茖真正意义尙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侑這样的人存在,那又侑几茖又侑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來,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來,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茖问题。再者,即使真的侑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茖哲学王出來,老百姓会买帐吗?祂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实际尙就侑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茖人一茖国家又不可能没侑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茖人大至一茖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茖国家只侑怀揣這种梦想尙路,才侑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侑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茖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侑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后感(篇2)

《理想国》中的幸福玄想 二千多年前的希腊人用自己的思维揭开了不一样的世界面纱,当然这个所谓的不一样是相对于东方文明而言,比如中国。理性推演的世界总是给人一丝不苟,步步为营的谨严之感,或许相对于经验而又随性的诗三百,现代人可能觉得柏拉图更为可信。

一. 关于爱情

作为一个推崇灵魂至上的爱情专家,显然柏老师并不看好当下人们对于爱情婚姻的定位。房子车子是重要的,样貌出身也要相当,但是有了这些对等之后就是爱情吗,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婚姻家庭就是稳固的吗,这种婚姻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幸福吗。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很实际,却又很有价值。老先生说真正的爱情是爱情的双方在精神世界是统一的,在灵魂的内部是共同追求真理的,在这种旨趣引导下的爱情远离了人们对于肉体欲望的冲动,远离了非理性的低级层次与消极趣味。爱情固然像是穿越麦田回来是两手空空,婚姻可能是麦地归来后手里并不丰硕水灵的麦穗,看起来总是充满了遗憾和悲壮,但是若真能如柏老师所言,倒也没有那么多苦痛与彷徨了,这就好像中国古人所信仰的“高山流水觅知音”,在一个正确的时空维度里,遇见一个“知音”,爱情就被成全了,婚姻自然也就是幸福的了。

二. 关于国家

也许作为一个管理机器,冰冷的运行构件并不足以使我们有什么人情温暖的联想,因为国家这个概念内在就包含了某种崇高,像史诗一样,多的`是一种厚重,一种压抑。在柏拉图搭建的“理想国”中,自然也少不了这种“黄钟大吕”。然而他又不希望平民自怨自艾,永远无法找到机构下的生活乐趣。所以,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治愈系”的良药——学习。

想站在一个更接近权力中心的位置,必须要接近真理,探究世界的内部运动,拨开层层的迷雾森林,直抵阳光普照的大地,抬头仰望天空的瞬间,幸福的眼泪才会显得如此的澄明清澈。在当代人的世界观里,权利本位——固有的就是一种恶心,而这种恶心并不能使人们敬而远之,相反的,它披着欲望的花衣服迷惑着、刺激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所以,感谢柏拉图老师,因为在他的世界,权力中心围绕的是一颗颗圣洁的灵魂,这些灵魂充满的是酒神的魅力。这种理性光辉的映照下,社会契约的缔结换来的权利与自由或许真的可以给人满满的幸福,好似中世纪的葡萄酒窖藏在地下上百年,开启后的醇香让人醉倒了再也不愿醒来。

三. 关于未来

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上帝或许可以行使这个权利。午夜的睡梦中,在意识的最深处,有时我们是开心的,春暖花开,莺歌燕舞,仙女舞动着水袖,虫鸣嬉戏,月光浮动。怎

奈,当我们睁开双眼,无情的“可见世界”只会让我们感觉自己被自己狠狠地戏谑和愚弄。纷乱、躁动、不安……像一串串撒-旦的叹息从潘多拉的魔盒中诡异的释放出来,氤氲在头顶,漂浮在心间,换来的是更大的叹息与失落。所以,未来在哪里,在柏拉图“灵魂转世”的天堂,还是堕落灵魂的冥界,或许都不在,在柏老师看来,未来深藏在过去,深埋在一个人类前世未知的某处,它悬浮在那里,安静,祥和。它是一道光,永恒的存在,刺穿着重重混沌,超脱了时空的羁绊,点醒着人们的记忆,复苏的记忆一步一步徐徐展开,像一幅人间巨画,未来亦是朝着卷轴的方向慢慢清晰起来,丰富起来,灵动起来。追寻人性至善回忆的未来,幸福,真的在那,也未可知。

《理想国》读后感(篇3)

前段时间,我在咪咕阅读上看了《理想国》。首先,这本书给出了以下示例:狗看到不认识的人时会变得很讨厌,即使这个人过去没有虐待过它;相反,当它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即使他从来没有好好对待过它,它也会欢迎他。由此可见,爱学问和爱智慧是一回事,于是他们就开始讨论教育问题。

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你知道,这是任何事业的开始,这是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对任何年轻和温柔的人来说。”一般来说,这是每个事物最容易塑造的时候,他们会考虑你所付出的一切,成为你想看到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最强烈。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教育孩子,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听到最美丽、最高尚的故事,以培养他们的美德。在教育方面,本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体育教育针对幼儿,音乐和诗歌教育针对心灵”。在我看来,精神和道德的教育确实比体育更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对我们中国学生来说,必须提高道德素质。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看到老人跌倒不扶,浪费粮食和水资源,在文物上雕琢。最重要的原因是过分强调学业成绩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的提高。总之,我很赞成修身养性,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讲述最高尚的故事。

我感兴趣的另一个话题是我们应该遵守法律,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众所周知,在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如今,国家领导人也在积极推进法制建设。法律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使社会运转良好,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方面我们只能选择用法律来规范,因为这些可能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例如,我们有言论自由,但这不是绝对的自由。再比如,涉嫌散布谣言的秦火火,因其言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而被警方逮捕。

看完了《理想国》,我很受鼓舞,苏格拉底几千年前的观点至今仍然适用。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人文精神,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只有这样,整个国家和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理想国》读后感(篇4)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 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理想国》读后感(篇5)

在《理想国》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卷,即关于节制贫富善德。《理想国》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对话的形式阐述观点,提问作答,其中不乏通俗易懂的比喻,将一个真善美的国家展现出来。在第四卷中,对话主体是阿得曼托斯和苏格拉底,通过智者间的交流,我看到了文章中蕴含的能量:

一、在文章中始终强调正义的重要性。

“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唯有正义,可以让每个人的需要最真实地体现出来,才能构建最稳定的社会秩序,正义永远最具有魅力,也是自有人类社会来,人们一直追求和渴望缔造的美好社会标准。以正义之尺,量你我心声。

二、作者关于“贫富”的看法是:富则奢侈、懒散和要求变革,贫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革。

其指出解决贫富差距给国家造成问题的方法是: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即社会各角色之间应当做到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不让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纷扰。贫富差距向来是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难消灭,难弱化,现阶段的中国亦饱受其扰,故借理想国之言,望社会贫富差距减小,以期一个公正国家的长期存在和稳定发展。

三、在本章节中,作者关于教育培养的观点值得一提。

原文中提到:只要当政者注意一件大家常说的所谓大事就行了。其中这里的“大事”就是指教育和培养。作者认为原因在于“如果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那么他们就很容易明白,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有我此刻没有谈及的别的一些事情”,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的进步”以及“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结合我们这一门课的内容,我的感想是:柏拉图在书中借对话方式所描绘的公正的理想国,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乌托邦式的国家。即使是这样,他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大的方面来说,由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一国之本,一国之领导人应当重视教育,建设好教育事业,才能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实现一国强盛之可能。从小的方面来看,良好的教育能完善一个人所需要的能力和品格,一方面可以传播生活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教育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并融入个体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中,不可分割,成为个体的一部分,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实现人的进步,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所谓理想,往往承载着人们对最美好事物的向往。《理想国》以直白的语言告诉了我们正义与公平、美德与智慧在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中的重要力量。虽然已经过千年的沉淀,这本书仍在用它最具感染力的言语诉说着一个美好国家的样貌和形态。无论在千年以前,亦或是今时今日,我们每个公民都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着,奋斗着,朝向心中的理想国进发。而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也应当停一停快速向前的脚步,听一听所有人的心声,公平之称是否依旧平衡,是否依旧在丈量着我们前进的每一步,我们的国家是否充满正义之声,是否被美德围绕,为礼仪之邦?我想,理想国的力量永远在指引着我们朝向更美好的未来。

《理想国》读后感(篇6)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我的看法,为之后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这部对话的开端,是对正义问题的讨论。苏格拉底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正义的生活和不正义的生活哪一种才是幸福的等等问题上方和其他几个对话者纠缠不清,不能够完全说服他们。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关于正义的三个看法,分别是:

1,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2,正义就是帮忙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

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而另一方面,无论正义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究竟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正义的人在生活中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好处,而正义的人却往往吃亏,所以不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义的生活则是不幸的。苏格拉底却认为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没有给出让那些对手信服的证明。

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能够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那里的小字比喻的是个人的正义问题,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来讨论城邦的正义问题,在弄明白什么是城邦的正义之后,再来看看在个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正义。弄清楚了个人的正义究竟是什么之后,也就能够回答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了。

那么,什么是城邦的正义?经过一连串的对话,苏格拉底最终得出了他的结论: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属于他的位置,也就是,统治者安于统治者的地位,履行自我的职责;辅助者安于辅助者的地位,维持城邦秩序,保护城邦安全;被统治者安于被统治的地位,服从秩序。苏格拉底还讲了一个神话来说明这一点,这个神话是这样讲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是从大地母亲那里生长出来的,因此都是同胞,而大地母亲在生育人类的时候,给不一样的人加入了不一样的金属,给一些人加了金子,使得这些人具有最高的禀赋和才能,将来要当统治者;给一些人加了银,使这些人具有次等的德性,将来要当保护城邦的辅助者;给绝大多数的其他人加了铜,这些人资质平平,只能当被统治者。但是身上具有金子的人有可能生出身上是银或铜的后代,反之亦可,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考察他的资质如何,来决定他在城邦中的地位。只要每个人的位置都被安排对了,而且每个人都安于这种安排,那么这个城邦就会是最好的城邦。

这个神话被称为“腓尼基神话”,因为据说最初是腓尼基人所流传的。那么,这个神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个人和城邦怎样一种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务必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得出城邦正义的结论的。

苏格拉底从城邦的起源说起。他认为,城邦,或者说政治,起源于人的天性。人不一样于动物和神的天性就在于,他是天生不自足的,需要其他人的合作和帮忙才能生存。神当然是完全自足的,不需要什么;动物虽有需要,但是个体的动物就能满足自我的需要。个人却无法满足自我的需要,另外,每个人天生具有不一样的禀赋,比如有人擅长种庄稼,有人擅长建筑房屋,有人擅长做衣服。这些具有不一样禀赋的人,各自做各自擅长做的事情,再彼此交换自我的产品,人和人就在这样一种合作的关系中建立起政治和城邦。但是人和动物以及神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神没有什么需求,而动物只有刚好能够适合于它的生存的需求,但是人却有超过他的基本需要的需求。人不仅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甚至吃得精美和奢侈;不仅仅要穿衣保暖,还要穿美丽的衣服;不仅仅要有住处,还要有豪华的住处来满足虚荣。所以,人和人所组成的城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层次,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不是人的城邦而是“猪的城邦”了。既然有剩余的需要,就要有剩余的土地、资源和剩余的生产,那城邦就要扩张,不一样的城邦之间就难免发生冲突。因此,一个城邦想要存在下去,就务必使得自我变得强大,从而确保自我的利益(good)。

那么,如何才能够使一个城邦变得强大呢?如何确保城邦的利益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义问题,因为它表现出个人和城邦的一种对应。城邦的利益正是对应于个人的幸福,它们都是“好”(good),只但是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mongood),而个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good)。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想要确保自我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就应统治,什么样的人就应被统治?苏格拉底仍然从人的天性出发回答这个问题。按照禀赋,不一样的人具有不一样的技艺,统治也是一种技艺,并且是最高的技艺,它需要能够良好地处理城邦内外关系的最高的智慧。具有这种智慧、这种技艺的人才有资格进行统治。因此,统治者就应是最优秀的人,最高的统治者就应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学家,其他人都是被统治者。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的逻辑,它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

当然,仅仅有统治者是不够的,因为智慧往往是没有力量(power)的,而城邦需要力量来维护自我的安全。所以,城邦还需要自我的军队。苏格拉底称之为护国者或者辅助者(护国者其实包括了统治者和辅助者,所以城邦的军队其实就是辅助者)。同样,什么样的人就应是辅助者?这个问题,苏格拉底还是从人的天性出发来回答的。辅助者因为要上战场保卫城邦,因此他们最重要的德性就应是勇敢。勇敢的德性能够透过教育来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育:音乐和体育。音乐教育人的心灵,使得心灵从小就喜欢美,长大以后就能够主动靠近完美的德性;体育表面看来是教育人的身体,使得人强健,其实最终目的也是教育人的灵魂,培养灵魂中的激情,最终产生勇敢的德性。正是为了确保教育的有效性,柏拉图才提出他著名的“驱逐诗人”的理论。因为古代的诗歌,主要是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而柏拉图认为从荷马到悲喜剧诗人,其中很多作品是不适合进行美德的培养的,因为它们把神和英雄讲得很坏。柏拉图主张“删诗”,其实是删除那些不利于教育的诗,保留那些有利于培养城邦公民的良好品德的诗歌。总之,透过教育来培养出勇敢的德性,也就是,对于“就应害怕什么不就应害怕什么的坚定信念”,然后挑选出最勇敢的人组成辅助者的队伍,这样才能够保卫城邦的安全。

《理想国》读后感(篇7)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是强劲,就越能够显示出苏格拉底的英明,即显现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

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

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习柏拉图的思想方式,考虑问题不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还要考虑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图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如果一个人具备所假定的哲学家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

那苏格拉底所谓的"理想国"是不是现在不会有,过去不曾有,将来也决不可能有的呢?针对众人的疑问,苏格拉底给出了其"理想国"存在的可能条件:"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无论他们出于自愿与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时,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虞兴如)

《理想国》读后感(篇8)

看完张念的《女人的理想国》,她以一名资深编辑和小说家的身份,向文化批评家转型,并以女性主义的立场,成为中国女性的理论守护者之一。她的存在模式,在中国是极其稀有的,它已成为我们用以验证某种信念的范例。

“人文”作为一种精神或主义,从古到今东西方都出现过的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关注人的精神和道德、重视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人的旨趣和理想的一般主张。当代中国思想者的研究域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注。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新时期呼唤新人文,也不断催生着新人文。

新人文是一种新愿景。现代社会使人在工具理性和技术统治面前常感,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幸福之间往往容易失衡。新人文将目光聚焦于人体本身,重塑价值理性,高扬人性尊严,唤起内心力量,促进个性自由发展,让梦想不再贫乏,让精神充满希望。

新人文是一种方法论。唯人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是现代性的基本组成部分,但两者的分隔也有渐行渐远之势。新人文试图重新发现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融通,增进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作用,让科学更加昌明,让人文更加夺目。

新人文是一种行动哲学。继往圣、开来学不是思想者的唯一目标,理想与现实之间需要架设坚实的桥梁。新人文力图务实人文基础,作为社会的良知而发出公正的呼声,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让思想冲破桎梏,用行动构筑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标,旨在通过性别政治、权利关系与性意识等路径,探讨男女不平等的本质和起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社会方案。但真正的女性主义,正是中国社会的重大缺环。中国的女性主义,早已被各种官方研究的空话和套话所代替,以“女仆主义”的面貌,成为学术垃圾场的优秀成员。

在“成为女人”的后哲学宣言下,本书关切的是汉语中的性别观念如何影响并建构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历史以及我们的政治样态。一种值得期待的政治愿景,实际取决于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实践:如何探索自我与发展自我?如何在细小的生活剖面涵养一种权利观,并将权利转化成一种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恰当的态度?平等价值是如何在解放女人的同时制造了女人的伦理难题的?从命运共同体到政治共同体的转化如何成为可能?这些仅仅属于女人的问题,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自由意志与道德理想的平衡性。我认为,在最根本的意义上,自由女人与自由国家息息相关。

《理想国》读后感(篇9)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后感(篇10)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理想国》读后感(篇11)

这个故事来自柏拉图《理想国》中《盖吉斯之戒》中,一段柏拉图的哥哥格劳孔向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提问题的对话。故事大概的意思是,当我们有一个很牛的盖吉斯戒指时,我们有什么反应?并由此引发讨论:道德的动机是出于什么?

这是我第一次学习西方哲学,所以写一篇文章复述一下以强化认知。

《理想国》中的对话,表达了三个问题:

正义的本性和起源人之所以按规矩办事是为了获得好声誉人这样做是对的吗?

我们会因为什么动机来处理对这枚很牛的戒指。因为没人看见,所以可以不按道德行事来将这枚戒指占为己有;因为怕别人发现而名誉扫地,所以自认为道德的不占有这枚戒指。

格劳孔结论:在没人看到的情况下,人会按照不正义不道德的方式行事。

因此,事物存在两个价值形式:

内在价值:本身具有价值工具价值:手段来达到目的

因此正义与道德其实不具有内在价值,仅仅存在工具价值(获得声誉或者获得认同性),他们仅仅是看起来有内在价值。

同时另一个结论是:当事物只具有工具价值时,我们可以通过后果知道动机。

吃药:吃能够导致病情好转,如果吃不吃都能好那可以不吃药,相反吃药加重一定不会吃药(工具价值)

视力:有了视力就可以避免撞东西,如果没视力也可以避免撞东西你还是会想要视力,因为还要用视力去达到其他结果,相反如果没视力才能避免撞东西根据之前说的,我并不能选择。因为我不知道那些其他结果和撞东西哪个更有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

丹尼尔。巴特森的道德伪善性与英格兰咖啡自觉付费实验同样证明了,当有人监督时,你的道德和正义才会利于社会行为。也就是像工具价值这样判断动机,当不想名誉扫地时人们趋向于自觉道德与正义,当没有人与社会监督时,人们趋向于利己而忽视道德和正义。道德与正义仅仅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同的一个工具而已,仅仅具有工具价值。

《理想国》读后感(篇12)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级组成。柏拉图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该书的核心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做 “靠谱”的实行家,做行动上的巨人。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找到自己坚强的核心——正义与美德,用哲学的思想来管理民众。

读《理想国》无疑打破了我对哲学家浅薄的认识——以为只会立书著作,玩文字游戏;以为其文字读来定是诘屈聱牙;以为研究哲学只是极小部分人热衷的事业。令人讶异的是,本以为哲学,何况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辉煌巨著一定玄之又玄,艰深难读,或许使普通读者有如坠云端不知所踪之感,更甚者头昏脑胀,挫败感顿生,不可卒读。事实不尽然。我所拜读的是郭斌等人的译本,据说是青年读者较为喜爱的版本,不仅译出了原书的内容,而且译出了原书的神韵,加之原著采用一问一答的辩论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诱,节奏紧凑,引人入胜。柏拉图的辩论被称为诡辩,曾言“你不可能在辩论中战胜我”。柏拉图与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往返论证,将欲立人,先求立己,后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论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苏格拉底从容答辩,竟以身殉。柏拉图目击心伤,终其魂梦以之,不能忘怀。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共著对话二十五篇。该书读起来,文字温暖,情感饱满,并且令人感动。我想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给世人带来的感动和信念。

柏拉图第一卷开卷不久即开始讨论究竟正义是什么。他与形形色色的人展开辩论,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他认为个人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在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而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这大概就是柏拉图要表达的正义。但我想当时正义的定义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而哲学正是一门充满哲辩的一门科学,同样与时俱进。

《理想国》一书,震古烁今,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书中不仅讨论到正义,还讨论到优生优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教育问题等等问题,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

读书,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关键在于细读,慎思明辨之后,却有心得,百家争鸣可也。否则断章起义,游谈无根,那就了无意思了。

《理想国》的读后感1000字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形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读《理想国》有感1000字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苏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那么是最美丽的了

苏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可爱的

格劳孔:当然了

苏格拉底:那么,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可以爱慕的

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张力,对人性的可爱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丽。不知道可不可以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择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小说的主题内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构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七)


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共7篇)

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

读《理想国》 对话plato

伯罗奔尼撒战争,遍地兵燹,雅典城邦衰落,疫疠流行,那一位系出名门的伟人,深思自省,于是,有了《理想国》,从此,西方有了一颗堪与《圣经》争辉的明星,震古烁今。 他借苏格拉底之口,以探讨正义为由,创制了一个极尽他心中之美好的理想国度,其中包括国家的组成、成员的分工、管理者的职责、青少年的教育、男女平等、哲人为王以及哲学王的标准和培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还穿插着他一些诸如洞穴比喻和理念论的哲学思想。

在《理想国》中,对于国家与各个阶层,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即正义的国家,是智慧、勇敢、节制三者的和谐有序的结合,三种品质的载体相应的就是社会上的三个阶层。为数甚少的有用智慧的知识阶层,叫做统治者;处在中间阶层的是拥有勇敢品质的人,叫做护国者,处在最底下的阶层的是那些无知、不能做自己主人的人,在政治上必须由统治者统治。只要各个阶层实践了与自身相适宜的美德,正义的国家就实现了。初读不免被其的大胆构建所吸引与感动,然细读之,会发现,在那华丽的语言、缜密的逻辑、丰富的想象、精彩的阐述背后,是唯心主义的对人性的违背,这,使得他的国家,注定只会也只能成为,理想国。 对于教育,柏拉图认为,教育和培养是当政者应注意的一件大事。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赖于教育,一个人得到的培养如果不合适,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甚至会比最差的天赋还要坏。理想国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歌词、曲调和故事内容都要经过严格审查,禁止不健康的东西。10岁时所有男女孩子都被送到乡下去受教育,除识字、阅读。道德教育外,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20岁时,进行第一次筛选,考察其有无辩证法的天赋。30岁时,根据第一次被挑选出的人的综合表现,做第二次筛选并进行考试。被选出的人用五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35岁时再放到实际工作中锻炼。撇开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不谈,这本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智慧与影响力的著作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我们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将教育视为与经济、科技有同等地位的国家进步的重要生产力,有重大帮助。

对于哲学,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真理的追求者和知识的拥有者,他们能够引领人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世界的存在本身。他们不热爱权力,但是出于对城邦的责任,在统治者请求的条件下,他们可以出马为新城邦的建立出谋划策。也只有他们才能按照善的理念本身在人间制造出善的复制品——正义的国家,简而言之,哲学家作为统治者,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这便是“哲学王”的政治主张。

对于法制,柏拉图认为,治国靠人治,法律的条款固然能限制国民的行动使其不向阴暗面发展,然而人类自身的贪欲是任何制度都难以根除的,故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人类应该从人性善恶的本源入手,控制人自身的贪欲,致力于建立一个有节制的城邦。

然而,到了晚年,他在《法律篇》中指出——在世界上未能找到一个哲学王,看来对人的本性即贪婪、欲望与自私是没有办法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的本质即贪婪可恶决定了法律的必要性;众人的智慧优于一人的智慧;众人之治优于一人之治。从此奠定了西方的人性论基石。因此西方认为刑罚的目的是矫治,不同于中国的改造,前者注重生理与自然,而后者注重社会与教化。西方认为不能一人独大、一权独大,而私法的契约自由、意思自治,就是旨在防范国家队私权的侵犯,主张小政府大社会,主张罪刑法定、无罪推定。

《理想国》,作为正义的源头,学者与政治家的必备书,尽管它的评价史上毁誉参半,其历史地位始终不容动摇。

篇二: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

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现在我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鉴。

有人称 “精神恋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仅此而已。前几天,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的看完了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该书中又充满了理性的玄冥、逻辑的曲折和言辞的诡秘,说彻底读懂了这本书谈不上,只是有一些杂乱的读后感想,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图的学说便是综合性的。

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

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符合正义。

既然在建议的可行性上达成一致,那么这个建议是否是最好的呢?一个国家里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和男人,他们去守卫城邦,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了。

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

这时阿得曼托斯参与进来,提出了哲学家是怪人,对城邦无用的观点。苏格拉底用了一个船长的譬喻说明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在城邦中的处境。

成为一个哲学家是要具备天性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具的品质。

第六卷的末尾和第七卷的开头,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将世界二重化,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的理念”所统治。 “线喻”即线段之喻。

第七卷的开头便是最为精彩的“洞喻”。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

“一切以人为本”,要建立柏拉图心目中的那种理想国,非得有哲学王诞生不可。应该如何进行教育才能培养出哲学家来实在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第七卷里为那些将来要成为哲学家的好苗子们,列出了一张从初等到高等教育的课程表:初等的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代数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音乐→辩证法。学习辩证法才是最重要的,以上都是为学习辩证法而做的准备。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根据的。

相传柏拉图所建学园的门楣上写着这样的铭文:“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可见柏拉图对数学这门“自然科学的皇后”、“大脑理性思维的体操”科学的重视。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

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我想到,如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出如此英才。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

篇三:理想国读书笔记

读《理想国》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代表之作。全书共十卷,由智者苏格拉底和格劳孔、阿得曼托斯、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的对话组成。涉及到的主要思想有伦理道德思想、社会政治思想、辩证法、认识论、艺术观念与教育思想等。讨论了正义问题(国家的正义、灵魂的正义)、教育问题(护卫者的教育、妇女儿童的教育、哲王教育、灵魂的教育)、妇女儿童公有问题、著名的哲王问题、渐次堕落的城邦形式(贵族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以及理想国的实现等问题。毫无疑问,书中也呈现了许多苏格拉底充满智慧的言论,如:“人类的行为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导,就永远摆脱不了自我毁灭的命运。”、“一个天赋贫弱的人是永远不会做出任何大事,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可怕的强烈的非法的欲望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心里,甚至在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心里都有,它往往是在睡梦中显现出来的。

诚然,《理想国》的确是一部经典之作,全书构思和论辩都很完整。

成就其美德。第一个阶层是统治者,苏格拉底认为这个阶层的人必须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国王必须是哲学家,因为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第二个阶层是保卫者,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城邦的安全和维护统治阶级的血统纯正。之后的第三阶层就是被统治阶级,包括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等。当然,在苏格拉底的理论中,一个人的归属是由其天赋决定的。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项内容,关于妇女儿童的问题。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优越,苏格拉底认为必须使最优秀的男人和最优秀的女人结合,而不优秀的人是得不到繁殖后代的机会的。在书中,苏格拉底认为,卫国者是没有私有财产的,只有第三阶层的人才有私有财产。我认为这使得,在“理想国”中不仅仅妇女儿童是公有的,统治阶级也是公有的,这实际上使得统治阶级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说道妇女儿童的公有,我不得不问一句,难道如苏格拉底这样的大哲学家的大脑都充斥着理性而丧失了人性的光辉么。即使是处于蒙昧时代的原始人也知道维护自己的女人与子女。男人与女人的结合意义不仅仅在于繁殖后代。即使脱离了感情,男女结合所成之家庭都是每个社会的必然组成之单元。而在“理想国”中,一个人特别是处于统治阶级的卫国者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维护理想国的稳定延续,而不能有个体的独立行为。我觉得在理想国中,这些人已不能称之为人,他们完全沦为工具。

我觉得全书的精髓在于苏格拉底的认识论。

中将“认识”分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即对事实本质的认识和对外部现象的认识。柏拉图在书中用“洞穴”作比,描述了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并意图使自己的所知为他人所共知的过程。

诚然,柏拉图是一位优秀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至今依然是西方哲学思想的鼻祖。但

我却以为柏拉图是一个过于理性的人。理性一向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但过于理性就会显得机械。这在理想国中表现尤其明显。柏拉图以自己的理性描绘了“理想国”的理性蓝图。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每个人各司其职,男女是平等的,虽然分为三个阶层但命运不由此来决定。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优则优矣,但他对理想国的描述,我觉得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实在是难以理解何来的“理想”。

篇四: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有关教育问题的读后感

重庆铁路中学 饶晓虹

这次参加九龙区的骨干教师培训开班仪式,有幸了解到西方先圣柏拉图及其教育著作《理想国》。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利用闲余时间仔细研读。虽然时间短,著作内容深奥,且到目前为止我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

《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它是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

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阶段音乐文艺教育最关紧要”“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

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而这也让我们思索,现在的教育是否带给孩子给多的是强迫,我们的教育让人迷茫和不知所措。柏拉图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发的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渗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么形式,就能生成什么形式” 。他提倡长者给儿童们讲述一些规矩,如要尽孝道,注意发式体态举止等等。他认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越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人们也已经建立起全新的儿童观,这些关于儿童的看法中有一条是“幼儿的才能的发展存在逆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这与柏拉图提倡的对儿童的开发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见柏拉图和《理想国》对早期教育的深远影响。《理想国》中很重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柏拉图认为,我们首先要接受音乐和体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

张弛得宜配合适当才能达到和谐。他也提出必须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学习。特别重视辩证法的学习。

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拥有了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为原型,塑造人间的理想国并护卫着它。在《小学教育学》中有介绍,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包括了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对于每一个特定的个体而言,当代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发展最本质的涵义是指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发展。与科学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体现和反映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 《理想国》中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累经验,到五十岁以上,那些通过了的优秀的人还要接受最后的考验,要求他们讲灵魂的目光转移向上方,注视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这时候他们会看见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剩下的岁月里他们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走上统治者的岗位。可见,人的一生是要不断的努力学习,磨练自己,不断接受考验最终才会看到善,走向顶峰。柏拉图的终身教育论让教育不仅仅局限与学校教育时间,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时间都应该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这种观点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主任达夫把终身教育理论概括为20条,使终身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1994年,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这让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视。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很多闪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就好比美丽画中的风景人物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不能说这幅画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

在《理想国》的最后,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 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

篇五:《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一、全书基本框架

全书以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为主角,借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玻勒马霍斯等人的辩论的方式,实际上展示了柏拉图自己对一个理想国家的建构,以及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全书共十卷。第一卷到第四卷谈论何为正义。苏老在与年轻人的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从城邦的正义中寻找个人的正义。第五卷到第七卷讨论哲学王的问题。苏老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

全书勾勒出这样一个理想国:聪明的、理性的、具有自制能力的、爱好智慧的哲学家作为统治者,他们与灵魂里的“理性”部分相符合;具有冒险精神的、勇敢而强壮的公民作为护卫者,他们与灵魂里的“勇气”部分相符合;一般的劳动者如木匠、水管工、石匠、农夫、农场工人等等作为生产者,他们与灵魂的“欲望”部分相符合。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

(一)正义

如上文所言,苏老在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方法,暂且不论这种逻辑是否合理,

篇二: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的作者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这本书描绘了柏拉图梦想中的城邦的美好蓝图,贯彻了他的政治、教育、哲学领域的基本思想,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好好地仔细阅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古希腊的城邦社会,体会大哲学家的治国主张,并不断思考这些观点的智慧之处。这部名著对于我们研究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帮助。

刚读完这本书,我们先不谈其中深邃的哲学思想,只是柏拉图的写作方法和对问题的研究方法就让我产生不少感悟。他采用了问答谈论式的写法,几个人长时间交谈的内容便是整部著作的内容,主人公是另一位大哲学家,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其他几个人是他的朋友。这些交谈都是柏拉图虚构的,他借用了老师的大名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也是对已故老师的敬爱,但是读起来就像是真的一样,这无疑体现出了柏拉图准确的对人们语言的把握能力。采用问答式的写法也使文章内容更加形象化,让高深的哲学原理成了众人交谈的话语,而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这让读者理解起来更快。但是这种写法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增加了文章的内容,人们的思路、态度、辩论的焦点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变化,难以捉摸,而且很多不是重点的对话比较难懂会让读者误以为是重点。所以到了书的后期,内容越来越难以理解,作者也变换了写法,更多的是苏格拉底在唱“独角戏”,其他人只是陪衬罢了。

柏拉图对问题的研究方法就是和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辩论,弥补彼此的不足,发现彼此的问题,采取问答的方法推理出问题的答案,这也是他所称的辩证法的一种。这种相互间探讨的方法在我们现在的学习过程中是十分有用的,因为人们总是乐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可以大幅度地激发讨论者的思维,想象力。柏拉图也善于运用比喻这个思维工具,这个巧妙的工具可以让一个难懂的问题一下子变得易于理解,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比喻恰当。

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了,《理想国》一共有十卷,都没有标题,谈论的话题经常变化,内容看起来比较复杂,所以先对每一卷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第一卷主要辩论了什么是正义。第二卷先对正义与非正义进行了对比,之后苏格拉底讲了城邦的构成,和基本的教育理念。第三卷主要讲了教育的两个方面。第四卷苏格拉底分别对国家和个人的正义做了说明。第五卷谈论了男女、城邦的善、哲学家,以及关于信念的理论。第六卷讲了哲学家(统治者),以及哲学和两个世界。第七卷主要讲了两个世界的哲学理论和关于这个理论的教育。第八卷讲了四种政治制度。第九卷主要讲了四种政治制度中的僭主,还有灵魂的三个方面和三种人。 第十卷讲了三种技艺和认识事物的三层境界,最后柏拉图对人的灵魂做了善与恶的分析。

《理想国》是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学说,是一部“正义论”,自始至终正义一直是这本书的主线,所以其中所有复杂的内容都是为这条主线服务。我觉得这部著作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大部分,首先是柏拉图的哲学世界观,即两个世界的理论。之后是教育与培养人才方面,主要是对保卫者和哲学王的教育。最后就是正义本身,国家和个人的类型,善与恶。这是按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排列的,它们其实都是一个整体,不可分离,我的感悟也分为这些部分。柏拉图总是用两个方面的对比来研究上述部分,比如正义与非正义,好与坏,善与恶。

首先是柏拉图的世界观,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在第七卷的开头,柏拉图用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说明这个思想,另外在第五、六、十卷对这个理论都有阐述。在柏拉图的眼里,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一无所知,即无知,其次是信念,即相信事物的存在,第三种也是最好的称为知识,即对事物有着本质上的理解。其中的信念处于有与无之间,只能沉醉于美的表象,看不到美的本身。三种情况对应三种人,大部分的人比如像我们一样的学习者,处于相信信念的阶段,我们不断追随着真理,但不能揭开事物的面纱看到真实。放在两个世界里,我们只能看到可见世界,看见的只是真实事物的倒影,只有智者(哲学家)才能了解可知世界。柏拉图所说的最高的善,就是太阳,是光,是将事物的信

息传达到我们眼中的媒介,“这个给予感知的对象以真理,给予感知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形式”,那么可知空气能传播声音,空气也是一种善。信念可分为看法和想象,真理可分为知识和思想,我们追求的就是世界的真理,而不是表象,世界的真理永远稳定不变,表象一直在变,不断迷惑人们。所以柏拉图讲了使用、制造、模仿这三种技艺,其中使用是能知道物品的本质的,模仿只是对物品表象的主观复制,比如诗人,画家。对表象的模仿更加迷惑大众,所以柏拉图显然很轻视这类人。放在现在来看,比如摄影师也属于这类人,他们有时会恶意的发布一些虚假的或片面的照片,让人们远离事件的真相。

所以,可知世界是好的,善的,可见世界是不好的,不善的。那些严重迷惑人们的可见世界的虚假表象,是坏的,恶的。两个世界的理论是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到达实在的世界呢?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到达。那么怎么成为哲学家呢?柏拉图认为必须通过良好的教育。

接下来说的就是柏拉图的教育观,柏拉图认为理想中的国家应该由三种人构成:第一种是城邦的供养者,占了大多数,即平民阶层,从事生产工作。第二种是城邦的保卫者,即武士阶层,士兵。第三种人最少,称为守护者,即统治阶层,由哲学王担任。柏拉图主要讲了对士兵和哲学家的教育,对平民的教育包括在士兵教育中。

先要说明的是,柏拉图是个完美主义者。关于基础教育(对士兵平民的教育),柏拉图讲了两个重要科目:音乐、体育。对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柏拉图认为必须使用真实、美好,不能有一点丑恶的教材。比如对于神话故事,神做的是都是善良的,因为神就是正义的化身,虚假不合理的神话故事就要抛弃,悲剧诗人等“模仿者”就特别擅长写这种故事。但模仿者也不是一无是处,简单高尚的作品就是好教材。对于音乐作品也是如此的“挑剔”,柏拉图甚至对乐器也有选择。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是保卫者们必不可少的,城邦的每个人都要从小接受这两种教育,然后挑选出优秀者作为保卫者。音乐对灵魂有益,体育对身体有益,简单质朴的音乐训练会促成灵魂的节制,简单的身体训练则会促成健康。两方面相互制约,一个人缺少音乐会变得野蛮而残暴,缺少体育会变得软弱而柔顺。身体和灵魂两方面同时成长,确实是最合理的教育方式。

然后是高级教育,即是对哲学家的教育,为了了解可知世界所附加给更优秀者的教育。是三个科目:数学、几何学、天文学。柏拉图认为这三个学科可以研究到永恒不变事物的本质,以及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几何学分为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天文学就是运动旋转的立体几何。“我们应该将天空中的天体用做帮助我们学习类似其他事物的模型”,这句话可以看出柏拉图应用学科的一个方法。而辩证法,被他称为所有学科的尖顶,是寻找可知世界的最有力的法宝。一个可以作为统治者的哲学家,必须善于理解,豁达大度,热爱真理、正义、勇敢、节制,这可以看作是最完美的人。

有了受到了合理教育的国民,柏拉图就可以实现他的正义,他的理想国了。

关于正义和政治制度,柏拉图在第四卷和第八卷有精彩的描述,这是《理想国》最核心的内容。所谓正义,存在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国家的正义,就是上述三种人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干涉其他事情,各司其职,做天生适合他的事业。用三个特征概括,就是:智慧、勇敢、节制。智慧代表哲学王,勇敢代表保护者,节制则适用于所有人,是对所有恶的、不正义事物的节制。而个人的正义的定义,来自于国家的正义,相对应的,人的灵魂有三个特征:理性、激情、欲望。人们通过理性的思考,运用激情这个工具,去实现合理的欲望,抵制不好的欲望,我觉得这样的人就是正义的人。理性对应城邦的统治者,激情和欲望对应子民,这样的国家就是理想国。

第八卷柏拉图从好到坏列举了当时四种政治制度,分别是荣誉制度,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和对应的四种人。理想国制度如果一人统治被称为王政,多人统治被称为贵族制。荣誉制由理想国演变而来,原因是教育的恶化,人们变得“无知”,过分追求荣誉。寡头制

来自荣誉制,人们嗜钱如命,极其吝啬,有着最大的“恶”,即为了获得金钱,人民的所有财产可以随意买卖,价格随意,从而人们不再从事本职工作,这就是最大的恶。贫富差距悬殊,爆发穷人的革命,从而产生民主制。民主制所追求的也就是毁灭它的,自由。这里的自由不同于现在的自由,指的是随心所欲做任何事,所以人民放纵自己的欲望,一些人同流合污,势力壮大,于是产生了僭主。僭主制是最恶最集权的制度,僭主是最不正义的人,同时也是最可怜的人。

这五种制度放在现在,在现代的社会里也能找到相似之处。现在我们的国家当然远远达不到理想国的程度,而和剩下的四种不良制度都有联系。特别是寡头制与民主制,比如说对金钱的热爱,高价买卖任何东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断地转行,不良的教育制度。人们追求虚假的恶劣的自由,而不知道自由是以不危害他人为前提做任何事,从而放纵丑陋的欲望,社会杂乱不堪,充斥着各种人,各种思想,人们根本分辨不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很多人陷入不健康的漩涡里不能自拔。我认为可以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最后,我心目中的理想国,以及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办法是这样的。首先我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讲的最核心的观点不是关于国家和政治制度,而是个人的灵魂净化,即实现个人的正义,再涉及整个社会的正义。在这本书的很多地方,特别是在最后一卷着重讨论了人的灵魂。所以我的观点是,目前的核心应该是教育问题。因为教育可以密切地关系到每一个人,重点是在每一个人的小时候,可塑性最高的时候影响整个人。我们要按照柏拉图的教育观点,着重从身体和思想两方面培养中小学生,可是现实呢?应试教育从很小就开始恶化孩子们的心灵。人的灵魂中的欲望部分,分为善与恶两部分,赞扬善的,去除恶的,就是柏拉图关于灵魂的大致观点。现在的教育一定要注意防范社会中各种丑恶现象对孩子们的影响,培养良好的习惯,具有分辨好坏的能力。关于高等教育,不应该只注重技巧性、职业性的教育,就像柏拉图所说的在洞穴里熟记过往影像的顺序,预言后面的影像。这样很难培养出能看到事物本质的,有创造力的人才,所以要开展各种激发学生抽象思维活动的教育。学科方面除了数学,几何学等,我觉得基础的语言学,逻辑学,哲学也很有必要,哲学一定要博采众长。

国家社会制度方面,当然民主制度是必须的了,现在的民主制度已经不是柏拉图所说的那种毫无节制的了。不过选举的时候应该让像“哲学家”的人当选,有人批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个人独裁制度,这种批评是不合理的,因为柏拉图的“哲学王”代表着一种最好的,最正义,最关心人民的统治阶级。放在任何时代都是这样。在社会平民方面,人们最好能做好本职工作,各司其职,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向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正义、善的、好的东西,都可以理解为利益。给需要某方面利益的人好处就是正义的,前提是这种利益没有对自己的其他方面,对他人,对社会有副作用。合理工作、劳动就是最大限度的创造利益,创造正义。由于人们需要他人帮助,以及对他人的天生的同情心和别的情感,天生的对美的追求,对丑的讨厌,所以我们不仅要满足自己的利益,也要努力满足他人的利益。这就是我理解的正义的本质。

篇三:柏拉图 《理想国》读后感

【追求正义与智慧,永远走向上的路】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许多贪官污吏,便是如此。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我认为,关于正义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可能有分的不很恰切的地方还请见谅。)

第一部分,是关于什么是正义。旧的观点认为,欠债还钱就可以问心无愧,也就是正义。但苏格拉底不认同这一观念,总结科法洛斯的观点,并提出问题:

究竟正义是什么?单纯的说实话,有债照还就是正义么?之后他打了个比方,如果一个醉酒的朋友要你归还他借给你的武器,这个时候不诚实,不归还反而是不正义的。或许正如我们常说的,正确、正义往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非一成不变。因而,苏格拉底并不同意“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的观点,他认为归还欠别人的东西有时候是正义的,有时候未必是正义的。之后波勒马霍斯在苏格拉底的启发式的提问下,总结出传统意义上正义的含义,即“给予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简言之就是:“为友要善,为敌应恶。”正义的人,要对待朋友友善,而对待敌人应该以恶还恶。之后,苏格拉底又将正义与社会分工联系到了一起(其实,在一开始的对话中,也有提到),例如讲医生给病人看病,是正义的行为。而在后来的对话中,他又将正义与社会分工区别开,使正义成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这会许也是苏格拉底提问法的一大特点。

第二部分,是关于智者的反驳。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应该认清朋友与敌人。为了朋友就可以两肋插刀,无所不为么?他认为,真正的争正义之人,不应该只是为了朋友而伤害别人。这便将正义的理论上升到又一全新的高度。苏格拉底在此告诉我们,一应定要认清谁是真正的朋友,不要被敌人的话蒙蔽了心灵。我想,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朋友,或许便是我们所指的“知己”。真正的朋友不多且珍贵,因而才更加需要我们加以辨别。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值的朋友。”

第三部分,是关于诡辩者的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正义远比黄金的价值高很多,因为正义是人类的美德之一。但色拉叙马霍斯对苏格拉底的话很不满意,他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苏格拉底认为,他的观点存在明显的漏洞。如果“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成立。那么运动员比其他人更为正义。很明显这是不成立的。之后诡辩者,又说到统治者便是强者,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服从便是正义,以及不正义能为人带来好处,等等?很显然这些理论也是存在漏洞的。

第四部分,是关于智者的回答。苏格拉底认为,正义的人是聪明的,善良的,有知识的人是智慧的。因此,正义是智慧与善,争议的人是智慧的,真善的。此外,供职者以及统治者,要拿出自己全部的努力工作,不都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所统治的对象。正义能促使人更好的合作,是心灵的德性。最后,苏格拉底强调:不正义存在个人身上会发挥出一种功能,其一,使个体产生自我矛盾,毫无主见,不能付诸行动;其二,自己和自己为敌;其三,不正义的人认为正义的人是他的敌人。

以上,便是我对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这一部分的分析及一些个人观点。(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或者分析不够透彻的地方,还请见谅。)《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今天我们再来读睿智的经典作品,不单纯是为了知道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来的问题。用书中的理念解决现今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正如智者柏拉图在全书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模板10篇)


如何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过程中,我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为了更好地剖析情节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理想国读后感(篇1)

西蒙尼得说“正义是欠债还债”。

苏格拉底打比方: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当原主头脑不正常的时候,无论如何不该还给他。

这样看来,西蒙尼得所说的“正义是欠债还债”这句话,是别有所指的。如果双方是朋友,又,如果把钱归还原主,对收方或还方是有害的,这就不算是还债了。那么,我们欠敌人的要不要归还呢?

有人理解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与人为善,不应该与人为恶。敌人对敌人所欠的无非是恶,因为这才是恰如其份的。

苏格拉底理解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这就是他所谓的“还债”。

至此一段,可看作暂时对“什么是正义”的认可。

而接下来,则是渐进讨论“正义有用与无用的时候”。

苏格拉底得出的一观点:正义平时在“订立合同契约,合伙关系”在满足这些需要,获得这些好处上是有用的。

苏格拉底把“正义有用的时候”趋向于“静”的状态,或者可以说是“和平”的状态。他让对话者的思想纠结:当你要妥善保管钱、盾、琴或者其他东西暂时“静”的时候,人们合伙,正义的人才是一个较好的伙伴,但在利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商人、军人、琴师的技术就更有用了。可以认为,正义在你所信任的人或事物上是有用的,像联友。

因此苏格拉底反问道:这么说,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这样的吗?——它们有用,正义就无用,它们无用,正义就有用了?如果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那么正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了。

至此,我看的还是有点不着边际,似是而非。难道正义不能存在于“对抗”“分歧”“战争”的状态。尽管,确实很多战争的发生从第三方态度来说没有谁方正义之战说。所有战争的发生,都没有“正义”存在可言?

接着,苏格拉底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明: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人,若干敌人是好人。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就刚好跟西蒙尼得的意思相反了。

苏格拉底看似自然而然,毫无痕迹地把“敌人”和“朋友”放大了。这样看来,这里的关系是绝对的一对一,是两边的位置,不存在任何中立方。举例说:A和B是对抗方,C、D、E。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A方,要么在B方?

理想国读后感(篇2)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我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我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我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我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我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我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此刻。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一样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我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此刻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忙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此刻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能够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能够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明白王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后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读后感(篇3)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理想国读后感(篇4)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是强劲,就越能够显示出苏格拉底的英明,即显现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

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

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习柏拉图的思想方式,考虑问题不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还要考虑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图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如果一个人具备所假定的哲学家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

那苏格拉底所谓的"理想国"是不是现在不会有,过去不曾有,将来也决不可能有的呢?针对众人的疑问,苏格拉底给出了其"理想国"存在的可能条件:"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无论他们出于自愿与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时,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虞兴如)

理想国读后感(篇5)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尙,我提這本书一茖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祂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茖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侑仅仅落在关于茖人正义的讨论尙,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茖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祂天性的职务”,或“每茖人都作为一茖人干祂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茖没侑阶级没侑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祂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侑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侑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侑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侑专攻,一茖人的生命是侑限的,不可能穷尽所侑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侑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祂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XX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祂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茖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祂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尙比较稳定,经济尙比较发达,文化尙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祂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侑是哲学家,祂才能真正意识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假л调侑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

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尙,杨士进谈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尙却根本尙做不。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茖国度能侑几茖真正意义尙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侑這样的人存在,那又侑几茖又侑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來,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來,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茖问题。再者,即使真的侑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茖哲学王出來,老百姓会买帐吗?祂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实际尙就侑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茖人一茖国家又不可能没侑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茖人大至一茖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茖国家只侑怀揣這种梦想尙路,才侑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侑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茖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侑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后感(篇6)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 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_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_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_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_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在近代的中国哲学里我们真正的几乎全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而历史上世界上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大都是唯心主义的,如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也许敢于和自己心灵对话的人,能和一些虚无的只靠感知存在的东西达到心灵交汇这样的人总是特别敏感与聪慧的吧。读《理想国》常常感觉之间隔了很多东西,无法理解柏拉图的一些想法,也许除了自己的浅陋知识之外也许我们真的很难在心底里和一个唯心主义者想法一致,能理解其心底的独特感悟,对生命对生活的一点涟漪泛起的独特波痕。

我认为,哲学就是教你"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是最重要的一门学问。而对于正确的理解我们似乎与许多的东西一样与世界相隔了太多东西,缺乏共同的理解,我们中国人太不擅长弄清什么是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事?所以才会出现近年来中国哲学的衰落,学哲学似乎也成为别人的笑柄而不是聪慧的象征。在刚看到的最新的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好感度排名中,中国位于倒数第八仅仅先于俄罗斯、伊拉克、伊朗等国家。在9月28日,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加州的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的日子里,我们这个自称为儒家发源地的国家,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皆为孔子诞辰日。我是一个思维能跑很远的人,凭着自己一时的文字欲,写了这些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太偏离了《理想国》,但仔细一想却也紧紧相关。哲学指引我们前行,而大多数时候我们仿佛迷了路,正如目前自己在刚刚来到这个学校,这个陌生的研究生生活也有迷路的感觉,但有时迷途知返也是好的。

理想国读后感(篇7)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 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理想国读后感(篇8)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知识世界的必读书。该书内容丰富,全书分为十卷,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此书在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此前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作了最为完整系统的表述,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案的开端。此书还提出了以培养哲学王为目的、以灵魂转向说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制定了一整套实施这种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这本书里,柏拉图指出,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公民,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医生、法官等专业人才,并能使一个国家的人性得到改造,使人们成为有理性和健全人格的人。这是国家的执政者所要考虑的大事。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把知识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而是要使人的灵魂转向。获取知识是人天生的能力,但是只有当人的身体和灵魂转变方向,从黑暗的王国转到光明的国度时,人们才能看到实在,认识真理和善的理念;否则,人们便如洞中的囚徒,永远生活在影子的虚幻世界里。教育的最高和根本任务就是使人挣脱枷锁,转离黑暗和影子,转向光明和实在,从而认识最高的理念——善。

柏拉图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概念,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他主张身心和谐发展,这些体育思想也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心里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其具体要求是:0~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7岁后,儿童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17~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四科”知识。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四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30岁以后,优秀的学生还需要经过5年哲学研究,才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由此形成其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他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达到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学方法上,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今天我们再来读睿智的经典作品,不单纯是为了知道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来的问题。用书中的理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正如智者柏拉图在全书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理想国读后感(篇9)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理想国读后感(篇10)

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

于是,想象如果十几年前遇到这本书,情况应该不一样吧。那时的我,读《圣经》,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读共五册的《毛选》。当时的我相信一定有一把理想世界的金钥匙,相信理想中的美好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生应当奉献给“人类最庄严的事业”。十几岁时的我,曾经完全依据自己的思考而产生了国家管理一切社会生活,儿童公有是可以是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想法。如今看来,倒是于柏拉图不谋而合。如果十年前看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想必会有如获至宝之感,进而奉为圭臬吧。

然而,现在的我依然是曾读过《1984》、《动物庄园》、《美丽新世界》,以及看其他该看或不该看的书的我了,已经是经过大学理性训练的我了,已经是不会相信为着某个美好理想,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够将天堂带入人间而不是使人间堕入地狱的我了。

希望建设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而牺牲当下的幸福是不理性的。

想建设人间天堂的,没有不造就人间地狱的。

《理想国》读书笔记1000字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苏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那么是最美丽的了

苏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可爱的

格劳孔:当然了

苏格拉底:那么,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可以爱慕的

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张力,对人性的可爱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丽。不知道可不可以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择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小说的主题内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构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模板 (通用8篇)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我想您对柏拉图写的理想国,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我们该如何去写理想国的读后感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整理的“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模板”,仅供参考。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模板(篇一)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我的看法,为之后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这部对话的开端,是对正义问题的讨论。苏格拉底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正义的生活和不正义的生活哪一种才是幸福的等等问题上方和其他几个对话者纠缠不清,不能够完全说服他们。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关于正义的三个看法,分别是:

1,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2,正义就是帮忙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

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而另一方面,无论正义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究竟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正义的人在生活中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好处,而正义的人却往往吃亏,所以不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义的生活则是不幸的。苏格拉底却认为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没有给出让那些对手信服的证明。

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能够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那里的小字比喻的是个人的正义问题,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来讨论城邦的正义问题,在弄明白什么是城邦的正义之后,再来看看在个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正义。弄清楚了个人的正义究竟是什么之后,也就能够回答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了。

那么,什么是城邦的正义?经过一连串的对话,苏格拉底最终得出了他的结论: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属于他的位置,也就是,统治者安于统治者的地位,履行自我的职责;辅助者安于辅助者的地位,维持城邦秩序,保护城邦安全;被统治者安于被统治的地位,服从秩序。苏格拉底还讲了一个神话来说明这一点,这个神话是这样讲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是从大地母亲那里生长出来的,因此都是同胞,而大地母亲在生育人类的时候,给不一样的人加入了不一样的金属,给一些人加了金子,使得这些人具有最高的禀赋和才能,将来要当统治者;给一些人加了银,使这些人具有次等的德性,将来要当保护城邦的辅助者;给绝大多数的其他人加了铜,这些人资质平平,只能当被统治者。但是身上具有金子的人有可能生出身上是银或铜的后代,反之亦可,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考察他的资质如何,来决定他在城邦中的地位。只要每个人的位置都被安排对了,而且每个人都安于这种安排,那么这个城邦就会是最好的城邦。

这个神话被称为“腓尼基神话”,因为据说最初是腓尼基人所流传的。那么,这个神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个人和城邦怎样一种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务必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得出城邦正义的结论的。

苏格拉底从城邦的起源说起。他认为,城邦,或者说政治,起源于人的天性。人不一样于动物和神的天性就在于,他是天生不自足的,需要其他人的合作和帮忙才能生存。神当然是完全自足的,不需要什么;动物虽有需要,但是个体的动物就能满足自我的需要。个人却无法满足自我的需要,另外,每个人天生具有不一样的禀赋,比如有人擅长种庄稼,有人擅长建筑房屋,有人擅长做衣服。这些具有不一样禀赋的人,各自做各自擅长做的事情,再彼此交换自我的产品,人和人就在这样一种合作的关系中建立起政治和城邦。但是人和动物以及神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神没有什么需求,而动物只有刚好能够适合于它的生存的需求,但是人却有超过他的基本需要的需求。人不仅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甚至吃得精美和奢侈;不仅仅要穿衣保暖,还要穿美丽的衣服;不仅仅要有住处,还要有豪华的住处来满足虚荣。所以,人和人所组成的城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层次,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不是人的城邦而是“猪的城邦”了。既然有剩余的需要,就要有剩余的土地、资源和剩余的生产,那城邦就要扩张,不一样的城邦之间就难免发生冲突。因此,一个城邦想要存在下去,就务必使得自我变得强大,从而确保自我的利益(good)。

那么,如何才能够使一个城邦变得强大呢?如何确保城邦的利益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义问题,因为它表现出个人和城邦的一种对应。城邦的利益正是对应于个人的幸福,它们都是“好”(good),只但是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mongood),而个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good)。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想要确保自我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就应统治,什么样的人就应被统治?苏格拉底仍然从人的天性出发回答这个问题。按照禀赋,不一样的人具有不一样的技艺,统治也是一种技艺,并且是最高的技艺,它需要能够良好地处理城邦内外关系的最高的智慧。具有这种智慧、这种技艺的人才有资格进行统治。因此,统治者就应是最优秀的人,最高的统治者就应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学家,其他人都是被统治者。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的逻辑,它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

当然,仅仅有统治者是不够的,因为智慧往往是没有力量(power)的,而城邦需要力量来维护自我的安全。所以,城邦还需要自我的军队。苏格拉底称之为护国者或者辅助者(护国者其实包括了统治者和辅助者,所以城邦的军队其实就是辅助者)。同样,什么样的人就应是辅助者?这个问题,苏格拉底还是从人的天性出发来回答的。辅助者因为要上战场保卫城邦,因此他们最重要的德性就应是勇敢。勇敢的德性能够透过教育来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育:音乐和体育。音乐教育人的心灵,使得心灵从小就喜欢美,长大以后就能够主动靠近完美的德性;体育表面看来是教育人的身体,使得人强健,其实最终目的也是教育人的灵魂,培养灵魂中的激情,最终产生勇敢的德性。正是为了确保教育的有效性,柏拉图才提出他著名的“驱逐诗人”的理论。因为古代的诗歌,主要是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而柏拉图认为从荷马到悲喜剧诗人,其中很多作品是不适合进行美德的培养的,因为它们把神和英雄讲得很坏。柏拉图主张“删诗”,其实是删除那些不利于教育的诗,保留那些有利于培养城邦公民的良好品德的诗歌。总之,透过教育来培养出勇敢的德性,也就是,对于“就应害怕什么不就应害怕什么的坚定信念”,然后挑选出最勇敢的人组成辅助者的队伍,这样才能够保卫城邦的安全。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模板(篇二)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王权,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模板(篇三)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级组成。柏拉图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该书的核心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做 “靠谱”的实行家,做行动上的巨人。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找到自己坚强的核心——正义与美德,用哲学的思想来管理民众。

读《理想国》无疑打破了我对哲学家浅薄的认识——以为只会立书著作,玩文字游戏;以为其文字读来定是诘屈聱牙;以为研究哲学只是极小部分人热衷的事业。令人讶异的是,本以为哲学,何况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辉煌巨著一定玄之又玄,艰深难读,或许使普通读者有如坠云端不知所踪之感,更甚者头昏脑胀,挫败感顿生,不可卒读。事实不尽然。我所拜读的是郭斌等人的译本,据说是青年读者较为喜爱的版本,不仅译出了原书的内容,而且译出了原书的神韵,加之原著采用一问一答的辩论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诱,节奏紧凑,引人入胜。柏拉图的辩论被称为诡辩,曾言“你不可能在辩论中战胜我”。柏拉图与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往返论证,将欲立人,先求立己,后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论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苏格拉底从容答辩,竟以身殉。柏拉图目击心伤,终其魂梦以之,不能忘怀。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共著对话二十五篇。该书读起来,文字温暖,情感饱满,并且令人感动。我想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给世人带来的感动和信念。

柏拉图第一卷开卷不久即开始讨论究竟正义是什么。他与形形色色的人展开辩论,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他认为个人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在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而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这大概就是柏拉图要表达的正义。但我想当时正义的定义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而哲学正是一门充满哲辩的一门科学,同样与时俱进。

《理想国》一书,震古烁今,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书中不仅讨论到正义,还讨论到优生优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教育问题等等问题,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

读书,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关键在于细读,慎思明辨之后,却有心得,百家争鸣可也。否则断章起义,游谈无根,那就了无意思了。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模板(篇四)

西蒙尼得说“正义是欠债还债”。

苏格拉底打比方: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当原主头脑不正常的时候,无论如何不该还给他。

这样看来,西蒙尼得所说的“正义是欠债还债”这句话,是别有所指的。如果双方是朋友,又,如果把钱归还原主,对收方或还方是有害的,这就不算是还债了。那么,我们欠敌人的要不要归还呢?

有人理解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与人为善,不应该与人为恶。敌人对敌人所欠的无非是恶,因为这才是恰如其份的。

苏格拉底理解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这就是他所谓的“还债”。

至此一段,可看作暂时对“什么是正义”的认可。

而接下来,则是渐进讨论“正义有用与无用的时候”。

苏格拉底得出的一观点:正义平时在“订立合同契约,合伙关系”在满足这些需要,获得这些好处上是有用的。

苏格拉底把“正义有用的时候”趋向于“静”的状态,或者可以说是“和平”的状态。他让对话者的思想纠结:当你要妥善保管钱、盾、琴或者其他东西暂时“静”的时候,人们合伙,正义的人才是一个较好的伙伴,但在利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商人、军人、琴师的技术就更有用了。可以认为,正义在你所信任的人或事物上是有用的,像联友。

因此苏格拉底反问道:这么说,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这样的吗?——它们有用,正义就无用,它们无用,正义就有用了?如果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那么正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了。

至此,我看的还是有点不着边际,似是而非。难道正义不能存在于“对抗”“分歧”“战争”的状态。尽管,确实很多战争的发生从第三方态度来说没有谁方正义之战说。所有战争的发生,都没有“正义”存在可言?

接着,苏格拉底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明: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人,若干敌人是好人。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就刚好跟西蒙尼得的意思相反了。

苏格拉底看似自然而然,毫无痕迹地把“敌人”和“朋友”放大了。这样看来,这里的关系是绝对的一对一,是两边的位置,不存在任何中立方。举例说:A和B是对抗方,C、D、E。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A方,要么在B方?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模板(篇五)

《理想国》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和散文体著作之一,作者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柏拉图。在这本书中,柏拉图阐述了自己贬低感性认识,抬高理性认识的哲学观念,评价了荷马史诗的艺术价值。他认为雅典贵族统治的古希腊前期是民主政体,是“理想国”,而“理想国”的国王必需由哲学家来担任。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正义是“将他人的东西归还给他吗?”,正义是“将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吗?”。柏拉图认为,正义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这对后来人们在考虑国家正义、法律正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柏拉图的正义提醒我们,重要的不仅是计算我们从社会获得了什么,而且还要计算我们为社会的顺利和成功提供了什么。

智慧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最高知识就是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就是最高智慧。这就是《理想国》中的柏拉图密码。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以全新的目光认识自己和世界,明确认识到自己要走的路、世界已经走过和正在走的路。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形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模板(篇六)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发展最本质的涵义是指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发展。与科学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体现和反映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提供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中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图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应学习的内容都做了规划。他认为,先用五年的时间学习辩证法和体操训练,然后用十五年的时间到“地洞”里接受考验,积累经验,到五十岁以上,那些通过了的优秀的人还要接受最后的考验,要求他们讲灵魂的目光转移向上方,注视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这时候他们会看见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剩下的岁月里他们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走上统治者的岗位。可见,人的一生是要不断的努力学习,磨练自己,不断接受考验最终才会看到善,走向顶峰。柏拉图的终身教育论让教育不仅仅局限与学校教育时间,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时间都应该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这种观点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主任达夫把终身教育理论概括为20条,使终身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1994年,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这让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视。终身教育的思想,让我们有能力自身发展,学会认知、学会生存。 另外,我认为《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他们的统治者首先要设计出抽签的方法从而使优秀的男人和优秀的女人结合,他们为了保持治理者品种的纯洁,对于优秀的者的孩子带到托儿所进行抚养,竭力不让母亲认清自己的孩子,而对一般或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加以处理,有关情况谁都不清楚。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一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很多闪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就好比美丽画中的风景人物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不能说这幅画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理想国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尽可能实现。

在《理想国》的最后,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神和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清晰的世界,我们还需要一直追寻!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模板(篇七)

读《理想国》,我认为最重要的,乃是不自满于眼下所有,唯有不断地融入新的环境与集体,才能启发思考从而了解自我、社会、国家政治、世界历史的变迁,体察到宇宙永恒的真理。最终有所获益。

《理想国》以复杂逻辑架构起来的精致的语言论证背后,乃是透视了古希腊雅典城邦盛极而衰的政治乱象和在如此背景下体现的自由人的各种病态面貌。通过归纳对比奴隶制社会现存的六种政制以及联系互生的状态,对应六种人格,如画家一般将这些表现勾勒出来,暴露其弊端。“王者政治”,才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理想体制,才是正义的政治,统治者才是正义的统治者。理想国的理想统治者当是哲学家无疑。学习哲学,随时随地扩展眼界,灵魂始终被善的光芒照耀,以见识丰富认知才能更接近正确,对当下我们完善自身修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穴喻最让人印象深刻:一群人坐在洞穴中,背面连通光源,因为背对光源,头颈无法转动,因为有限的活动空间导致他们必然会把人走过的影像当成真实,沾沾自喜于摸透了影像运动的规律。假如此时有人帮助一个人解脱了枷锁,此人身体能够自由转动而看到真实的光源时,他的眼睛因习惯黑暗而感觉痛苦,假如有人铁了心要将其拉出深渊,进一步认识外面的世界时,他仍需要一段时间改变自己既已形成的思维习惯,从近观事物的影像直到能够直接看到地球的最直接的光源,才有了对世界的基础认知,而那些安于洞穴环境的人则因为不愿挣脱束缚的“虚假自由”而陷入无知的深渊。人寻求智慧的过程正是背过影像直接运用理性了解实体背后的实在的过程。摆脱原有的有限视野,直达无限的旅程,建立理性,就是哲学的发展目标。辩证法就是通过分析矛盾直达本质的过程。

以见识丰富认知,丰富哲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进而改变社会的风貌。以为古希腊有限的经济基础以及风俗习惯使得《理想国》趋近正确却依然残留有唯心主义的问题,不能更加正确科学的看待世界观,但通过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开拓眼界,通过思考深化认知,就可以更加了解实在,趋向正确,这应当是本书最能够给我们启发的部分。

希望《理想国》的精神时刻引领我识得更多,见得更广,过理性的,趋向正确的正义的生活,学正义的知识,做正义的工作。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模板(篇八)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理想国》读后感


导语:《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代表性的参考范文,欢迎浏览借鉴!

理想国读后感(一)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如此虚无缥缈的书名的煌煌巨制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使人没有读下去的勇气。曾经因为看莎士比亚文集,对几乎是纯对话的文体心存恐惧,觉得这样的作品会因为情节的缺乏而造成兴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现在不知道是因为我长大了,对情节没有过去那样依赖,还是译者的水平,还是柏拉图语言中所达到的妇孺可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还是我自己的愚昧无知欢乐多,读同样是对话体的理想国,第一卷下来我竟丝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劳。虽然几乎没有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但从柏拉图(尽管书中的主要谈话者以苏格拉底的名义出现,但由于柏拉图是《理想国》的作者,我愿意将他当作柏拉图。或者说,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话中的思想。)有些俏皮但充满思辨智慧的语言中,我却仿佛看到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们的唇枪舌剑的场景,看到柏拉图一层层地将对手驳倒,看到一群哑口无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红耳赤的模样和柏拉图有点坏坏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的一笑一颦,一惊一怒。也可能是大一,大二时候看辩论赛的惯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们这样的一种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

肯定的,以我现在的阅历经验、知识结构和能力,我对理想国精神实质的理解是相当肤浅和粗陋的,甚至都没有触及问题的皮毛极可能是隔靴搔痒。我不可能有见地地发表对理想国的看法的,也没有办法很系统的说出它有什么好来,说出它的价值所在。我只是觉得很快乐罢了,因为觉得有意思所以笑了。

但是,给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间,开卷有益,能领会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理想国,这也是许多传世巨著的共性吧。尽管这是专业课的推荐书目,我却不想让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此,这是说得好听的,其实是说我的思维未必可以达到从专业或者哲学角度思考和分析的高度,我只想记叙自己对书中字句的一些理解以及由他们引起的一些联想。纯系感想,无关学术,如有雷同,实为巧合。

理想国读后感(二)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苏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那么是最美丽的了

苏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可爱的

格劳孔:当然了

苏格拉底:那么,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可以爱慕的

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张力,对人性的可爱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丽。不知道可不可以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择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小说的主题内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构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8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理想国1000字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