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带一本书到巴黎读后感 > 地图 > 带一本书到巴黎读后感

带一本书到巴黎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带一本书去南京》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带一本书去南京》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去南京,还要带一本书去?我好奇极了!打开此书,略微翻了一翻,其中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深深地吸引了我,这就是我再也熟悉不过的城市?我迫不及待地仔仔细细地读起了里面的文字内容。啊!优美的词句让我多么舒畅,完整的介绍让我多么欣赏。

作者笔下的南京是座有味道的城市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厚;帝王与墨客、文人与名者、美人与英雄;纯朴的民俗民风、传统的美食小吃;现代的繁华热闹、人民的悠闲生活;如今的山青和水秀、美景和胜境这一切都在书中一一呈现了出来。让人穿越时空,让人身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了六朝古都南京过去的伤感和现在的安逸,让人品尝和回味。

这本书打开我的视野,我看到了读到了感受到了南京的古老和美丽,这就是真正的南京,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如果你喜欢,就和我一起带上这本图文并茂的好书去游遍南京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600字


一直都很喜欢巴黎,觉得它是世界瞩目的时尚之都,集浪漫、时尚、气质、素养于一身的城市,总向往着有一天能够去那里。无意间发现《带一本书去巴黎》这本书,便爱不释手的阅读起来。
怀着虔诚的心情和远行的冲动读完这本书,完全没有之前想象中的游记的感觉,林达的这本书力图通过对巴黎历史遗迹的寻访,探寻自由、民主与人性是如何在和非理性与恐惧暴力的不断冲突中慢慢成为世界人民共守的现代理念的。圣丹尼滴血的头颅、安布瓦斯的古堡前悬挂着的1200具新胡格诺教徒的尸体、卢瓦河的地牢和它的唯一幸存着维永、巴士底狱.历史在林达的笔下呈现出来,沉重而又血腥。
作者在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让我对巴黎三百年前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显然作者对巴黎的掌故和历史了如指掌。从西岱岛最古老的桥的名字为什么是新桥,到协和广场上为何竖立着埃及的方尖碑,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凡尔赛宫等这些旅游热地,作者用历史故事和法国的革命、制宪历程把他们串了起来,读起来当然比看旅行指南更有趣,同时也更让人能理解法国三色旗的三色所代表的:自由、平等、博爱。现在比之前更向往巴黎了,更想去触摸那座历史浓厚充满艺术的圣地。

人性的进步《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


人性的进步。有时候是工作累了读不动,有时候又觉得总共200多页读完了怪可惜的。那天看林达的博客,有个人的评论写着,这是不是林达的博客?文风很像!这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的搭配,让我自己有点小惊慌:这几年基本读的津津有味的,全是林达的书。他的书基本算是给我树立了一个比较正确的世界观。可是,问题在于,只读林达的书会不会在思想上偏了。有没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林达的观点也是有缺陷的。这个问题倒是不值得去争,只要大家能推荐自己觉得不错的书给我,问题就好解决了。已经读完就写写心得。如果说林达写的四本关于美国的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良好的制度,那写法国的这本就让我们开始担忧实现这种制度所要付出的代价。其实正是因为这样的担忧让整个国家制度的变革畏畏缩缩,裹足不前。法国大革命气势如虹,对敌人的公正就等同于对自己人的背叛。在变革之前,贵族始终处于社会上层,民众难以撼动其地位。但民众终于有压倒之势将贵族从上层拉下马,此后的走向将分两种。

第一,民众成立司法机构,对贵族进行审判;

第二,民众将贵族不由分说,千刀万剐。在变革以前,民众认为社会缺乏公平正义的,他们需要一个公正的立法司法机构保证平民大众的各种权利。但是如果革命趋势发生扭转,贵族地位岌岌可危,绝大多数人并不能够理智地将贵族拉至跟他们平等的位置,而是顺着这种惯性,把高高在上的贵族踩在脚下。中国历史上的党争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当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的对立面是司马光、苏轼。虽然双方都是高风亮节的官员,但无论谁在朝廷得了势,都会对对方施以阴招,打击异己,壮大自己。而且在局外人看来所不齿的事情,他们却可以从为朝廷为社稷的指导思想下心安理得得完成。这个时候,公平正义被英雄主义取而代之,民众要求的是泄愤,把久久加之于自己身上压迫和不公正发泄到压迫者的身上去。人们只会注意到将贵族狠狠踩在脚下的史诗般的英雄人物,贵族变成了这幕王者归来大戏的配角,衬托着英雄的光辉。随着革命火焰的高涨,贵族被踏平,这般火焰又该烧向哪里。总有一些人是清醒的,他们这时候就站出来,告诉早已被胜利迷醉了的人们,这场变革的最初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提出对贵族应该进行公正司法审判。这不正是革命所追求的东西么?可是,理智的人终归是少数,嗜血的人才是多数。

革命的火焰就烧到这些边缘人物上。比如,当绝大多数人要孤立一个人的时候,你站出来说,这样不好。其结果就是你也被孤立了。可以试想一下,当一个坏官被揪出来,你却站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一个公正的审判。你也要求坏官的孩子在学校不应该受到歧视,诸如此类等等。这样,革命队伍重新划分,有人就被赶出革命队伍,成为革命的对立面,他们的头颅也被绞架割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清醒,革命的队伍也不停地洗牌。停留在革命队伍里的永远都是最激进的,甚至是抱着某些私欲的革命者。当普通民众发现自己身边一些很好的人也被排除在革命之外,暴尸街头的时候,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害怕,从一种恐怖走向另一种恐怖,这几乎就是一个周期,如果找不到一个出口,就永远活在里面。这样的经历我们国家前50年就有,不该忘记。如果说,司法无法给民众一个公正,但我们求给贵族一个公正。因为这件事情,总得有一方做出妥协。既然他们做不到,只有我们来做。社会的进步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制度改革,而是整体民众的人性进步。

读后感作文450字:带一本书去旅行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他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飞鸟集》

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就在于:旅行时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和路仿佛就是亘古不变的伙伴、人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只是我们不知,这场旅行的目的地是在何处,于是我们的心灵仿佛就在漂泊。《飞鸟集》以抒情的彩笔,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点点哲理思索,从而给我们的人生旅途以启示。

初读这些小诗,我感觉如同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清晨,推开卧室的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净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清新亮丽,可是其中的韵味却很厚实,耐人寻味。

正如泰戈尔所说,不要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去流泪,错过了今天的太阳,只要你能正视黑夜,并执着于黑夜的追求,那么,闪烁在夜空中的群星,仍然会给你报答的。它会给你力量、给你信心,去勇敢地迎接或追逐明天的太阳,如果你只是因感叹自己的命运而流了泪,那么,你不仅得不到群星的启示,也会失去明天,以致更久远的太阳。

人的一生不会一切顺利,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就像旅行,我们没有计划,因而我们很有可能错一班车。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请不要哭泣,我们一定不能再错过下一班车。

带上一本《飞鸟集》,精彩地去完成你的人生旅行吧!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_读书笔记400字


其实,我从小对于巴黎就是向往的。最近同学给我介绍了一本书,叫《带一本书去巴黎》,他说让我看一看,相信一定可以收获很多东西。暑假,我抽空把这本书读了,感觉还不够,真想再读一遍。

《带一本书去巴黎》是林达书中的一篇。我非常佩服作者林达的旅行日记,他是带着问题去寻找考证历史的踪迹。那是他怀揣一本雨果的《九三年》去的法国,走一段、读一段。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里,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灵魂,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与智慧。书里面提到的巴黎建筑、巴黎古迹、巴黎广场给了我全新的认识,当我把这些认识与我从前的影响联系起来,又增加了新的感受。巴黎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是美好的,是震撼的。 巴黎是世界名城,也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读完了之后感触很深,让我对于巴黎更加向往了,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一看......

读懂一本书


书籍是滋润我们心田的甘露;书籍是照亮我们人生的明灯;书籍给我们安上了双翅膀,让我们在奇妙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书籍赐给我们一双鱼鳃,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得以畅游。

人的一生缺少不了书籍,她是我们终生的导师。但是书籍是贵在精不在多,一本好的书籍就足矣我们品味一辈子。每个人家里都有个属于自己的书柜。书柜里,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书有多少本是曾经影响过读书人的。我家的书柜上只摆放着寥寥的几本书籍,其中那本《菜根谭》最让我收益良多。

触摸着褶皱的纸张,光滑的封面不复存在,那是本陪我走过多少个岁月的书籍啊。从我懂事时,爷爷就把这本书赠送给了我,并在第一页后面留下一行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那是毛主席曾说过的话。翻过几页,泛黄的页面上一字一句依旧清晰可见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时埋在鸩毒中矣。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身处在青少年时期的我们对于某些事情还不能很好的做出判断。对于别人的赞美,会觉得高兴;对于别人的批评,会觉得愤怒。其实,批评才是世上最好的赞美。在我求学的道路上,我的启蒙老师会三天一小评五天一大评这样对待我。起初,我是不能理解的,甚至对老师渐生出一种厌恶。但领悟这句话后,我开始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在如今,我很感谢当初老师对我的批评,因为她的批评才会有今天从蚕蛹蜕变成蝴蝶的我。

伏魔先伏自心,驱横先平此气,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驱横者先驱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这句话用在考试场上再适合不过了。还记得在中考数学考试中,学校外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争吵声一直回荡在原本死寂的教室里。看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听着嗡嗡嗡的吵声,同学们的心情变得烦躁。有的人搔起头发,有的人转着铅笔,更甚者扭动着身子。到了收卷时,他们一个个慌张的脸容,让我每每一想起时都很兴庆自己有读过这句话,全靠它我才能在考试里不受外界的影响,顺利完成答卷。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要平定下自己静躁不一的情绪,这样判断一件事物时就不会被外来因素所影响。

书籍能够影响人的一生。《菜根谭》影响了我,你呢?其实读得书多,读得书广并不称之为真正的读书,读书的精髓莫过于读的精,就算一本不出名的书籍,只要你读得透彻,也能从中悟出道理,而不是广泛地无目的阅读。因此,读懂一本书才是我们目前所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书笔记好句好段摘抄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书笔记好句好段摘抄

1.《带一本书去巴黎》作者:林达。这次这对美国夫妇带去的书叫《九三年》。这个译本的第一版注明是在1957年的5月,但是第一次印刷,却是在1978年4月。中间整整隔了二十一年。这中间的故事,我们只能猜测了。那个年代,说是不出书、没有书,也是假的。今天,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同代人,对那个时代的“白皮书”、“灰皮书”之类的出版物的介绍。那就是些好书了。只是这些书被购书介绍信限定在一个窄小的阶层和范围里。书是被垄断的、信息是被垄断的,知的权利是被垄断的。

2.乔治·尤金·奥斯曼在1852年到1870年巴黎城市大改建中,担任了主要负责人。这个空前大改造,使当时的巴黎焕然一新。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巴黎,基本就是1870年以后的面貌。其中有60%的建筑,是奥斯曼时期留下的。奥斯曼一生始终毁誉参半,但是,他所主持的规划最没有异议的,是相当现代化的城市上下水系统,使巴黎长期受益。

3.今天的巴黎圣母院,并不是我们想象中一个仅供参观的历史遗迹。和巴黎几乎所有的其他中世纪教堂一样,它今天依然在正常使用。千年来,只是在革命和战乱的时期,有过短暂的关闭。其余的日子里,它们的钟声每天定时敲响,弥撒定时举行。白天的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走进去,把自己隔绝在教堂里,把世俗世界暂时抛开。失去宗教功能的古教堂,就只是一个被历史抛下的艺术躯壳。而持续千年至今不断的宗教活动,使得巴黎圣母院依然是巴黎圣母院。

4.法国和中国一样,都是历史悠久,可是真正悠久的是土地。土地上的人是在变化,人产生的文化是在交流的,就像我们常常一口一个西方文明,可是西方历史学家细究起来,连一个法国都要追根寻底,细细剖析,追到最后,只有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各个文化堆积层,而法国本身,却不知迷失到了哪里。而我们一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也许是相反,不论是什么,只要进了大致这块地盘,就统统“收归国有”。结果,大而化之,一锅烩就有了大中华文化。

5.在东方文化中,帝王永远是“天子”,是神的代表。而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君王也是人。法国教堂中的帝王形象经常是跪着的,和来到教堂祈祷的人们在一起,跪在上帝面前。西方政教合一的文化,曾经既害了“政”的一头,又害了“教”的一头,更祸害了千千万万无辜平民。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帝王深陷于宗教的结果,也使他们自始至终,未能挣脱对于上帝的敬畏之心。这给西方文化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过渡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埋下一个悄悄的伏笔。

6.历史长河,泥沙俱下,精神财富所含有的金砂,不论哪个派别,最后都会沉淀下来。虽然很多流派经历了由弱而强,最后又由强而弱,甚至消亡的历史。可是,哪怕是似乎消失了的,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仍然会被保留。今天的任何一个正在盛行的精神主流,假如有记忆、有历史眼光的话,就会从这样的历史中,获得一些教益。因而不要把自己看得太大,也不把自己看得太正确。起码是自己要活,也让别人活。假如仗着人多势众,就要对别人斩尽杀绝,最后就可能遗祸自己了。

7.我们习惯了简单的历史分期,教科书简单地一刀切去了一千年中世纪的黑暗,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群星璀璨的文艺复兴时期。我们的目光被艺术的光芒照射得眼花缭乱。我们因此相信,那就是一个人文的时代。这实在是太小看历史的惯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连贯在一起。一个制度上没有任何触动的旧时代,很多变化只能是缓慢渐进的,就连中世纪本身都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8.没有制度保障的“强国梦”都是虚幻的。强与弱,都只能随由着一个主事者的个人性格与运气。一个不朽,就只能跟着大家一块儿大起大落了。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转化,就是底层平民越来越多的申诉渠道,有保障自己权利和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并且这种机会被逐步地制度化。路易十四时期,经济发展了,疆域扩大了,但路易十四堵住了所有发泄途径,权力没有得到限制,建立了的“强国”没有顺应历史的潮流,政治制度上反而是倒退。这样一个由强盛的外表所遮盖的实质倒退,使法国在强盛中深深植入了社会动荡的隐患。

9.有许多残酷的纠正并不是革命,并不是法令,而是“人”自己由于人性的觉醒,开始厌恶残忍。人们在书写历史时,总是习惯把目光对准战争与革命,对准理论诞生的年代,认为这些才是人类的脚印,才是进步的印记。然而,对于无数在历史上没有留名的普通人,他们所深切体验的进步,其实是人道和人性发展的一个一个细节。

10.在法国,巴黎太重要。重要得不论在哪个时代,在对立的哪一方,都会认为,假如我们得到了巴黎,我们就已经得到了法国,结果,法国这样一个人口稠密、建筑物林立、文物遍地的大都市,就几乎没有停止地成为法国内战的厮杀场地。在本应该是最优美的风景画里,表现的就常常是“废墟美”了。这里革命复革命,起义再起义,生命不息,巷战不止。

11.在美国制宪会议僵持不下的时候,富兰克林让牧师带着参会代表念诵“请放弃为我正确的”祷告词。这次会议,在美国宪法签字的时候没有一个代表达到了自己的全部要求,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地区感到满意,他们只是觉得需要有所妥协。今天的美国人还是很感激自己的前辈,在教科书里把它称为“伟大的妥协”。

12.假如我们禁锢在自己的思路里,就像一个艺术家永远关在自己的房间里,不阅读艺术史,不领略大自然,也从来不看博物馆一样,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13.在一本中国人写的历史书中,对于九月屠杀,我读到这样的记载“群众处死了许多监禁在巴黎的反革命分子。这个自发的革命恐怖手段打击了反革命的气焰,对于巩固革命后方起了巨大作用”。我就是读者这样的历史书长大的。被这样的历史观浇灌着,我是否还能指望自己并不成为一头狼?我又能指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14.在伏尔泰的影响下,卡拉斯案成为法国历史上的最著名案例之一。募集的捐款来自四面八方,其中包括英国、俄国和波兰的君主。巴黎的名律师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将此案提交国务会议上诉。事情发生三年以后终于上诉成功,宣布对卡拉斯的判决无效,他的家属获得了三万里佛的财产补偿。消息传来,七十高龄的伏尔泰喜极而泣。那是1765年的3月,二百三十六年前的法国。伏尔泰能够身先士卒,对学者提出做“欧洲的良心”的要求。他们在用理论阐述和探讨人道、宗教宽容、公正等哲学问题的同时,能够为普通平民在即刻所遭受的迫害而呼吁,能够在写作的同时,从事具体的募集捐款和调查申诉,能够得到欧洲封建君主的支持,而路易王朝的政府也能够对上诉作出纠正错判的回应。这一切,都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不能不使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掩卷沉思。此后,晚年的伏尔泰持续地为平民申诉冤案,投入大量的心力,一直持续到他八十多岁高龄去世之前。因此,制宪会议的拉法耶特们,会首先想到要把伏尔泰移入先贤祠,实在并不奇怪。

15.一位学者提出“建筑零历史”的观念,他描述在现代化社会下底层民众的房屋形式与他参观的几千年前的早期人类住宅没什么大的区别,处于零的状态。然而,底层民众在历史发展史中,他们经历的,不仅仅是“建筑零历史”,他们同时经历的也有在理性思维和精神文明进程中,同样“零历史”或者“短历史”的状态。这是过度美化底层民众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的根本原因。当他们长期处于悲惨的生活状态时,他们文明程度不充分、缺乏理性的一面被压抑和掩盖,没有机会暴露和爆发。可是,假如在过度美化的同时,也将过度的权力交给他们,他们的致命弱点就会在权力催化下,瞬间爆发、迷醉的、暴力的、甚至是极度残忍的。

16.马勒泽布在路易十五时期是大名鼎鼎的出版发行检察官。他的闻名不是由于官位的显赫,而是他利用自己身处要职,以自己的良知,保护了当时《百科全书》的出版和一大批思想哲学家。也许可以夸张的说,没有他就没有《百科全书》。没有《百科全书》和那批他所保护的思想家就没有法国大革命。然而,在革命要处死路易十六的时候,他同样以自己的良知,主动要求为路易十六做法律辩护。路易十六得知他要辩护,忧伤地说:“你的牺牲太大,你救不了我,还要搭上你自己。”其实他不是不知道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只是,有些人活着,必须听从自己的良知,即使要搭上性命。对程序正义的忽略,是大革命之后,法国的政权交替屡屡以暴力政变为手段的真正原因。直至颠簸了五个共和国,颠簸了一百多年,颠簸到程序逐渐建立起来,独立的司法逐渐建立起来,开始和平的政权交替。这场迟迟难以结束的、世界上最漫长的一次革命,才算尘埃落定。

豆豆说:往常看游记,喜欢看他人拍过的美景,喜欢到别人住过的酒店,喜欢吃别人吃过的美食店,按评价高低的去打卡。而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可以说是一本游记,但绝不仅仅是一本游记。随着景点的转移,带着读者走过一段段法国历史。旅行并不仅仅是吃喝玩乐,更多的是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观念之间选择自己所认同的,所坚持的,然后,慢慢地完成一场自我的修炼。

读后感作文450字2024 带一本书去旅行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他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飞鸟集》

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就在于:旅行时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和路仿佛就是亘古不变的伙伴、人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只是我们不知,这场旅行的目的地是在何处,于是我们的心灵仿佛就在漂泊。《飞鸟集》以抒情的彩笔,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点点哲理思索,从而给我们的人生旅途以启示。

初读这些小诗,我感觉如同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清晨,推开卧室的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净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清新亮丽,可是其中的韵味却很厚实,耐人寻味。

正如泰戈尔所说,不要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去流泪,错过了今天的太阳,只要你能正视黑夜,并执着于黑夜的追求,那么,闪烁在夜空中的群星,仍然会给你报答的。它会给你力量、给你信心,去勇敢地迎接或追逐明天的太阳,如果你只是因感叹自己的命运而流了泪,那么,你不仅得不到群星的启示,也会失去明天,以致更久远的太阳。

人的一生不会一切顺利,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就像旅行,我们没有计划,因而我们很有可能错一班车。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请不要哭泣,我们一定不能再错过下一班车。

带上一本《飞鸟集》,精彩地去完成你的人生旅行吧!

相信《《带一本书去南京》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带一本书到巴黎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