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遇见羊读后感100字 > 地图 > 遇见羊读后感100字

遇见羊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_读后感1500字。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_读后感1500字”,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描述一趟考验着勇士的毅力、勇气、情感,甚至是面对痛苦、挫折和危险的路程,丹米尔曼在一天夜晚、一间普通的加油站遇到一位怪老头,他否决了丹所有的自以为是,神秘的他让丹想到古时候的苏格拉底。从此,丹每晚走进加油站、每晚像爱莉丝一样走入梦游仙境,踏上超脱世俗的勇士之道。

以前每当我低落情绪过了,心头总还是感觉沉重,看书、看影片也只不过是暂时逃离现实生活,并无法完全摆脱压力。这是第一次,当我看完这本书时,竟然觉得自己重生了!我突然觉得从前的自己,就像是书中的主角一样是个傻子,一味地追求成绩和名利,忘了这个世界是多么明亮及美好。现在,我好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看看周遭的景色,我嗅到了花香;也触到赤脚踩在大地的感觉;更听见风在低语。

故事就像人生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都融入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让我有似曾相识、再熟悉不过的亲切感,《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就是如此深受我的喜爱。

犹记起初阅读时,它的内容并不是那么令我着迷,但越到后头,越发现它是本与众不同的励志书。其中的精彩不在于浩大的场面,而是建立在万事万物的简单面之下。它让我明白:人生没有平凡无奇的时刻,我们其实都忘记了最初的自己。拿婴儿做比喻,诞生在这个世上的头一回冒险,既充满好奇又保有最自然的一面,从我们开始把生活上的一切灌上名词、学习限定事物为何,便把自己局限在心智所造的洞穴内,而无法自拔。只有少数勇士看见光明、挣脱束缚,然后笑着走向永恒。放下一切吧!我们终归属于天地之间,我们是树、是云、是鸟、是风,死亡也只不过是走回一开始我们走这一遭的源头罢了!

我们在哪里?现在是什么时间?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就在这里、在当下这一刻。我们总是太执着于过去和未来,我们做到了什么,还有将来要成就什么,却忘记了自己活在现在。醒过来吧!别让人生只是一场大梦;醒过来吧!别再执着于没有意义的坚持上。哭泣和愤怒都蕴含威力无比的强大力量,如果我们能够把这股力量化为平静,其转变将带给我们莫大的快乐。

勇士会莫名其妙、毫无理由地感到快乐,因为快乐并不是我们感觉到的一种事物,快乐就是自己,就是自己本身。我们会愤世嫉俗是因为我们看得不够深入,所以才看不出他人或自己内在的光芒。当我和书中那原先摆脱不了顽固心智的主角一同净化了身心、使生活变清净,我彷佛感受得到丹静坐时的宁静,看到那一个又一个故事、生死交替的情景。

放下书本,我竟没有留恋、没有悬在心上放不下的石头。原来我把生活的肩担都幻想得太沉重了!原先认定那一场又一场的竞赛、输赢全成了清风、微风、徐风、狂风、暴风或飓风,随它去吧!放开它、随它去吧!如果我们哪天走不出自己筑起的心情围墙、掉进世人愚昧的陷阱时,请起身像个勇士般行动,活在这一刻并努力表现,只要尽力做到最好,就能找到自己。明白整个宇宙是一体的,包括埋藏在心中的苏格拉底,不过就是最初与最终的自己。

这本书改变了我,不只是一个观读、一个决定,而是如何看待我所拥有的、所遇到的,愿它也能改变更多的人。我们都应该做个勇士,勇敢地动身前往自在又快乐的世界大门,只因为我们是勇士,每个人都是。改变就从现在开始,别再做梦了,让真实的自己醒过来吧!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浅谈《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一部涉及生物发展的科学幻想小说。文中的苏格拉底是一只经变异而懂人类语言的狗小说对“苏格拉底”的描写似乎有些夸大其辞,但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则不难发现作者在夸张狗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狗的本色、特征,这样一来,作品便又合情合理了。文章中,作者无不痛心地写到那些无知、贪婪的人们对科学的探索与发展的阻碍和扼杀。文中的看狗人詹宁斯便是如此。在他的眼里,这条会讲人话、听人话的狗成了一棵摇钱树,他根本不知道苏格拉底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正因为他的无知,葬送了一个会对人类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才,使人们失去了一次进行科学探索的机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家们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用心研究,面对那些不懂科学的人来说,根本毫无用处。无知无识的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破坏性是毁灭性的。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他的智慧和思想在全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但苏格拉底本人却被当时的当政者惨害了,他死之后,人们才发现了他存在的意义。但真理永与我们同行!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篇一:《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70岁的那个年头,被人控告不敬神灵和蛊惑青年。面对这种莫须有的指控,苏格拉底并没有逃走,还是接受了。在辩护中,苏格拉底大义凛然,刚毅不屈,驳斥了对他的指控,因而激怒法官,最后被投票判处死刑。

后人想不通: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当时的社会,难道没有对人才、对知识的尊重吗?以投票的形式定罪公平吗?

现代人关于那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因此,苏格拉底之死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是对个人自由与权力的践踏。

其实,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同。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但在古希腊,个体完全属于群体,他没有脱离群体之外的自由。当时在雅典是不存在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

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苏格拉底之死正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

为了减少类似多数人犯错误的可能,为了避免民主社会堕落为暴民社会的危险,现代社会都在践行着制度化的民主―法治。后世的思想家和实践家都认为只有法制才能制止多数人对正义的威胁,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以这个为奋斗目标的。

对雅典民主的发展史,对法国大革命,对我国“文化大革命”等进行反思后,我们并不能充分否定哪种性质的理论学说,但可以提出新的主张以供发展的实践去证实或证伪。法治的民主观就是反思后的结论之一。

制定法律,建立市场经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多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逐渐地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

只有安定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法治的民主才具有权威,具有生命力。苏格拉底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我们不能仅仅成为雅典悲剧的看客。

篇二: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虽然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得是苏格拉底为他的清白所做的申辩,其申辩对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审团,但其实本篇对话录是柏拉图在借苏格拉底之口为哲学所做的申辩,其申辩的对象乃是政治。贯穿于整个《申辩》的线索便是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张力。

柏拉图几乎所有的对话篇的主人公都是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们探讨着各种问题,与其说苏格拉底所探讨的“是什么”的问题是他的哲学,倒不如说苏格拉底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对善的追寻。在苏格拉底这里,哲学的目的便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所谓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审慎的、不断追问的生活。在《申辩》中,当有人提出流放苏格拉底,条件是让苏格拉底放弃爱知,苏格拉底对此断然拒绝,说道:“(a5)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整天在市场上和别人对话,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通过一个个的诘难指出他们的无知。也正因为这样,苏格拉底才得罪了雅典公民,最终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故意去得罪雅典人?在《申辩》中,苏格拉底着重谈了他所省察的三种人--政治家、诗人和匠人,而这三种人恰恰又是在当时雅典社会中占据着主流话语权的人物。苏格拉底之所以会得罪这些人,当然不仅仅是出于苏格拉底对他们妄知的愤慨,而是因为这是神赋予苏格拉底的使命。在《申辩》中,苏格拉底大篇幅地谈到了所谓的“神谕事件”。神谕显示苏格拉底是世上最智慧的人,原因在于苏格拉底是唯一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是人所不能拥有的,她只有神才能拥有,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爱智慧。故而苏格拉底自觉到神赋予他的任务就是去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让他们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因为人在自知无知的基础之上才能去爱智慧,才能实现对善的追寻。然而,苏格拉底的省察活动(也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在当时的雅典人看来却是一种烦扰,苏格拉底自己也把这种烦扰比喻为一只牛虻在不停地叮咬一匹昏昏欲睡的大马。这种烦扰最后招致了雅典人的报复,他们判了苏格拉底死刑。这种烦扰和报复便凸显了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

虽然苏格拉底反复提到自己拒绝从政,但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因为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政治与哲学一样都是以善为目的的。但是,政治与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是原始性的,而政治则是次生的。哲学作为一种对善的追问是直接指向善的,而政治虽然也以善为目标,但已经退化为一种手段。在哲学那里,手段与目的是不分的,人们既是通过哲学追问进而向善进发,并且哲学追问本身也就是一种善的生活。而在政治那里,手段与目的完全分离,政治只是一种为了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们看起来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对善的追寻。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在这一意义上就可以说是一种面向上对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后者只面向有益于实现善的事物。正是哲学与政治这一点对立才进一步衍生出其它方面的对立。对于哲学而言,由于其直接面向善,因而她力求以真理取代意见;而对于政治而言,由于它仅仅作为一种以实现善为目的次生性的手段,它需要以意见为基础,最终由意见逐步上述到对真理的探寻,因此,它才需要一些“高贵的谎言”作为政治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尽管哲学与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政治作为一种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却又是必要的,因为城邦中每个人的禀赋有所不同,他们对真理的接近程度也因而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奢望城邦中每个人都像苏格拉底一样过着一种哲学的生活,对于这些暂时不能达到真正爱知境界的人,其生活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正确的意见之上。所以就这一点而言,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既然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那么他为什么又要倾其一生去省察和烦扰那些雅典城邦中的“政治人”,甚至还为此付出了生命呢?这看似是一种悖谬,实则并非如此。苏格拉底反对的并非是政治,政治作为一种在城邦之中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苏格拉底真正反对的是政治作为一种手段的目的化,也就是政治忘却了它原本真正的目的,而把手段本身目的化了。在苏格拉底看来,政治是实现善的手段,虽然它会因此形成种种具体的制度,这

种制度可能看上去十分具体和琐碎,但是这些作为手段的政治始终都一如既往地以实现善的生活为其目的。但是,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之中,种种不正义的制度戕害着人们的善生,这使得苏格拉底意识到当时的政治已经偏离了它本来的轨道,已经忘却了它本然的目的,信以为政治的目的就是权力或者权术。所以,苏格拉底才自诩为牛虻,不停地叮咬这雅典城邦这匹大马,不断地警醒雅典公民要把善作为其政治生活的真正目标。

篇三:斐多篇读后感

——读《斐多篇》有感

20131011322 杜莹莹

《斐多篇》主要记录了苏格拉底在临近死亡那一天与他的朋友和学生们关于死亡的充满了哲理的谈论,谈论的主要内容是正义和灵魂。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并深信生前行善的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获得幸福。此外,他还表明:作为哲学家,需要抛却肉体享受,让自己的心灵纯净、透明,没有杂质。这个清洁心灵的过程,他称之为学习如何死亡的过程。只有经过学习死亡,本质上纯正善良的灵魂和充满着欲望、肮脏的肉体才能彻底分离。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超脱,到达天神所在之地。而苏格拉底不畏惧死亡的原因,也正是他自信自己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雅典人对他的处死,只是送了他一程——向着美好且永恒的天神之处。

在没有读过《斐多篇》和关于苏格拉底的其它著作之前,我对苏格拉底之死的了解,仅限于高中课本上那张苏格拉底一手端着毒酒,一手指向上方的油画了。关于他的死因,也就是他拒绝逃跑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为了维护雅典的民主制度和法律的尊严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但是当仔细地读过《斐多篇》之后,我对苏格拉底和他的思想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西方思想的异同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于《斐多篇》体现的苏格拉底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方式,有很多我都深深地赞同、钦佩,也有一些我不能很好地理解、认同。

首先,苏格拉底不仅思想深邃,他的教授方法也别具一格。由于《斐多篇》通篇都采取了对话的方式,所以,“苏格拉底式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格拉底就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接生”知识。他的助产术,在《斐多篇》中最突出的表现应该就是“诘问式”了——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学说、命题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很少给出被提问者带有自己想法的、具有主观色彩的意见。他在教学生获得知识时,不是把这种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进行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他的谈话充满了艺术,就像助产士为人接生一样——助产士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助别人接生而已。同样地,苏格拉底的工作就是帮人们“生出”正确思想,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不是来自别人的传授。同时,惟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这种对话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苏格拉底是能够给予别人智慧的精神导师。

并且,朴素的辩证法在苏格拉底与学生的对话中也多有体现,如从“美是丑的对立面,正确是错误的对立面……凡有对立面的事物必定从其对立面中产生……”等观点中,都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有很强的抽象能力并且善于归纳总结,他的思想也因此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请你们指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改进我的解释…”苏格拉底待人谦虚严谨,这是有利于他在哲学之路上不断前行的。一个民族,不管文化多繁荣,都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个民族的文化才能长盛不衰。同样地,一个人,不管多博闻强识,都要虚心接受身边人的意见,这个人的思想才能不断丰富。苏格拉底正是这样,虚心接受身边人的意见,无论是对手,是朋友,还是学生。我想,苏格拉底在与学生进行讨论甚至辩论的同时,伴随着思想的碰撞,和学生对新知的汲取,苏格拉底自身也在成长,因此,他与学生的交流,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斐多篇》中,对话的主要内容是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引导他的学生坚信人死后有灵魂,这虽然在本质上是带有宗教色彩的,但在当时,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运行。在智者学派兴起之后,他们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些思想被普遍接受,实际上是人的觉醒、人文主义的兴起,但是当这些主张被误读,就导致了雅典民众重视享乐,骄奢淫逸,世风日下,城邦民主制走向衰颓。但是,如果人们相信死后是有灵魂的,并且,只有生前行善,死后灵魂才会得到幸福,再次为人时才会拥有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时,人们必定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善人更善,而恶人,考虑到作恶之后灵魂的下场,想必也会收敛许多。因此,无论苏格拉底的初衷是什么,但从结果上看,当时,这种方法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确实起到了作用。当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用宗教维持社会秩序这种方法已经逐渐淡化。

此外,虽然说苏格拉底不惧怕死亡是因为,他坚信作为一个哲学家,自己生平的作为是良好的,可以让灵魂不受苦难,死亡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他生前关于死亡和灵魂的论证以及临死时那句“克利托,我们必须向阿斯克勒庇俄斯进献一只公鸡”都可以证明他对灵魂永生的信仰。但苏格拉底面临死亡时的镇定和阔达还是为他平添了几分人格魅力,也正因如此,当他牺牲在雅典的民主制下时,他的学生感到“我们像是失去了一位父亲,我们的余生都将过着一种孤儿般的生活”。

苏格拉底的大义凛然固然可敬,但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做法和思想是矛盾的。在谈论死亡时,苏格拉底表示他反对自杀,他认为,诸神是人的看护,如果诸神未让你死去,而你却自杀了,这是对诸神的不敬,灵魂就是有罪的,这种观点有些类似于中国的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二者都是反对自杀的。苏格拉底反对自杀,但他在利用众多方法都可以实现不死的情况下,却仍旧选择了去死,抛开他的目的不说,这是不是一种变相自杀呢?

除了在有些方面自相矛盾,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有些推论还过于主观,具有随意性和唯心主义倾向。

例如,苏格拉底用希腊神话故事来讲述人死后的经历时,没有任何实在的凭据,完全凭借神话和想象告诉他的学生人死后的去处——“天堂”或是“地狱”。他把人死后的去处描写得那样生动逼真,彷佛他曾经去过,毕竟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我看来,如果说之前的对话中,苏格拉底仅凭借论证推理就得出灵魂永生这一结论还可以勉强被接受,那么对于任何一个未曾到过“天堂”或是“地狱”的人,都是不具备资格谈论那里的情况的——如果它们真的存在的话。

从东西方文化对比来看,他的这种思想和东方的佛教思想又是类似的——在中国,佛教也提出了因果业报的概念:一个人如果生前不行善,死后是会下十八层地狱,接受层层折磨的,这也使众多佛教信徒笃定积德行善是使灵魂得到超脱的不二法门。

此外,他在论证灵魂永生时,简单地将世间万物分成了单一的和组合的两种,就急于进行以后的论证,我认为这也是不妥当的,因为划分标准不同,世间万物的种类也会千差万别,就算是最抽象的划分,也不止“单一事物”和“组合事物”这两种,因为按照他的说法,灵魂无形但是永生,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将世间万物划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暂时的存在”和“永恒的存在”呢?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虽然对于苏格拉底的很多思想我都存在怀疑,

但《斐多篇》向我们展现的苏格拉底——一代思想文化巨匠,所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永远不会停止的。灵魂是否存在?若是存在,是否永生?这些问题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且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不休,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它是引发的人们关于人本身和世界万物的思考,也同样,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篇一:读《申辩》有感

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有感

近日选修课《西方哲学史专题》的课后读书任务要求我们读《苏格拉底的申辩》,闲暇之余我也就浅略的读了一遍,读完之后让我对苏格拉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禁有了一番感慨,不吐不快。我本对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甚至对苏格拉底本人谈不上有很深的了解,在此发表感言,纯属管中窥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理解。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无知之知。

公元前399年,由于一个叫阿内图斯的人控告苏格拉底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神,并且败坏青年,最终导致他被判处死刑。而在被送上法庭,面临审判团的宣判时,苏格拉底仍然坚持自己的哲学,运用自己的逻辑及辩术和原告进行了最后的申辩,表明了他对于真知的坚持。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他的学生柏拉图整理出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拉底的申辩》,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精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仅其言谈,就留给后人无尽的哲思,拜读此作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无知之知,最坦诚的谦虚;二、对真理的执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申辩》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在正式的申辩之前的一点声明。在第一部分里,苏格拉底在申辩之前强调了他在将要进行的申辩之中所运用的言辞是不同于那些控告或者诬陷于他的人的言辞的,他所说的将都是真话。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不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不知道将多少人辩驳的哑口无言,正如他在后面申辩中所说的,他寻求当时雅典所有自认为聪明的人与他们辩论,最终却都只能证明他们的无知和自以为是。这样的苏格拉底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吗?他之所以这样强调他的说话方式是为了表明他对哲学的热爱和真理的追求之执着。哲学带给了他哲学的尊严与坚持,他坚持说真话,因为他想要让雅典的人们信服他的申辩。由于他的真话触及了听者们的自尊,所以得到了陪审团多数人的报复,最终被判死刑,但是他却仍然坚持了自己姿态,正如原文所说“任何一个有一点价值的人不应该总是计较生死, 他做一件事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他自己做得对还是错, 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还是邪恶的人。”这正是哲学的苏格拉底面对政治的申辩时始终不予放弃的立场,也是他对真理的追求与坚持的表现。

第二部分是苏格拉底为自己展开的申辩的正文。首先针对那些最初的虚假控告和那些最初的控告者做申辩;其次,针对后面的控告和后面的控告者申辩;最后,苏格拉底对他为哲学而死的理由进行了说明。在这一部分苏格拉底提到了神谕,苏格拉底对于神谕也很困惑,他也一直在寻思神谕的真意。因此,他尝试通过寻找一个有智慧的人,拜访他,审视他,与他对话,然后证明“这个人比我更智慧”,并以

此来回应神谕。于是他去拜访政治家、诗人、匠人等等众多人们,但是无一例外的,他全都失败了,那些据说具有智慧的人们无不是自以为是的无知者。最后,苏格拉底得出结论:“无数的人他们自以为知道一些,其实知道的很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他说这些是为了向人们表明自己的哲学使命,对无知之知的证明和追求以及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知。德尔斐神庙进门处铭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认识自己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人。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而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他的“无知”因此是一种“无知之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不少,但是像苏格拉底这样不仅知道自己的无知,也知道自己的有知,更将这种无知之知作为一种智慧的态度,以此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由此而知道什么才不是真正的智慧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才是伟大的,值得尊重的。

对于被判死刑苏格拉底认为这是神的旨意,他说“我更要听神的话,而不是你们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能够做,我就根本不能停止爱知。”苏格拉底最终选择了爱知,而不是放弃智慧的追求。他还指责法官:“现在我将走向自己的路途,承受你们判给我的死刑, 而他们也会被真理判决,承受他们犯下的罪恶和不义。我必须接受他们对我的惩罚, 也让他们接受他们的惩罚吧。我认为这一切好像是命中注定的,而且安排得很不错!”并且他还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 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 他和他所有的一切

都不会被神所抛弃。”他就是这样坚持着对真理的执着,正如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分别的时刻来到了, 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 而你们继续活着, 哪一条路更好, 只有神才知道。”这就是苏格拉底,一个哲学的生活了一生,并为哲学献出了生命的苏格拉底。

篇二: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感觉·苏格拉底

既然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在给柏拉图做注脚,那么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我对苏格拉底产生了兴趣。

我对苏格拉底的一点了解,除了课上张老师所讲的有关内容,也就是吴飞老师译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惭愧的很,这本书至今没有读完。不过确实很吸引人,不仅仅是它的哲学思想的交锋,还有渗透其中的形而上的思辨性。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第一部分记录了申辩的由来经过,不同版本的差异,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诠释。给人一种庞杂而有些混乱的感觉——一方面说他是“引进外邦的神”而获罪,又说其实真相是他的怀疑精神动摇了民主的基石。当然后者更合理,只是这推理论证的过程让人有些困惑。

最精彩的还是申辩的正文。遗憾现在刚看了个开头,同时真的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听他——其实是柏拉图借他的口——对希腊进行美德教育。我不怀疑《申辩》其实是柏拉图主观构思加上他对于民主制的控诉再加上苏格拉底确实的思想脉络,但是在读他与莫勒图斯辩论的那一段,总感觉有点怪。他首先要申辩的是“败坏青年”的罪行。苏格拉底给莫勒图斯下了个套,他先问“是否很多人可以带好青年”,把莫勒图斯带进去,继而类比说马,难道很多好人可以带好一只马,而一个坏人尽可以让整个马群失去前进的方向吗?再回到人本身,难道可能一个人把青年带坏,而其他所有好人都无法挽回吗?既然这样的逻辑不能成立,哪么只有一种可能,即莫勒图斯自己在诋毁苏格拉底。

这样的逻辑真的很霸道。且不说马和人的比喻是否相类,一个人对于整体的祸害是否真的如苏格拉底所言是不太可能的也值得思考。我们知道,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而他的有知体现在他知道自己无知。所以无论是在街头与人争论还是法庭上的申辩,他都是在“启发”对方,但其实对方的本意并没有真正表述出来,而是顺着苏格拉底的思路简单的选择“一条路”。我想,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看不惯他的原因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是讲究“德性即知识”,但是他对于理想生活的理性思考,以及外延的形式上的申辩,与城邦本身的现实生活存在着最根本的矛盾——精英治国还是民主政治?于是,就引出了您上课时提出的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觉得苏格拉底的悲剧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还有不同,俄狄浦斯王的例子具有伦理血源性,本身就是很偶然的,而苏格拉底悲剧在于思想,具有更大的普世意义,也更增添了他的悲剧性——没有人应因思考和言语而获罪。当今民主制下的基本法则却无法照耀在雅典的上空。

所以,我们为他的死而悲哀,也许还是要着眼于两者的悲剧性上。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也许想用死给大家上一课——你们迟早会后悔的,到时,我在法庭上的申辩将成为大家追述我思想的一部分。不论柏拉图有多少异于老师的论断,至少,主题思想没变。《申辩》仍然是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的思想路径。这就够了。

我相信苏格拉底是一个对自己的信仰坚持到底的人,也很难想象他的助产术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而非帮助他人获得“美德”,他的理想至少有一部分是希望希腊人能通过他的努力过上更加理性,从而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当然,有人认为他是过于特立独行,与智者没什么两样——从申辩来看,这似乎也是隐藏的一条人们憎恶他的原因。但很显然,智者强调论证过程要如何如何有逻辑,把对方摁倒;苏格拉底则追求跟我论辩你,是你,要最终有所收获。说到底,他追求的认识自己,其实和人的本性有点相违。神愿意认识自己的无知么?人恐怕就更不愿意了。死,是必然的。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是该走的时候了,我去死,你们去生。我

们去做的哪个事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死而得道,生而不知其所,生与死的判断,还真的不好说了。

篇三: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虽然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得是苏格拉底为他的清白所做的申辩,其申辩对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审团,但其实本篇对话录是柏拉图在借苏格拉底之口为哲学所做的申辩,其申辩的对象乃是政治。贯穿于整个《申辩》的线索便是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张力。

柏拉图几乎所有的对话篇的主人公都是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们探讨着各种问题,与其说苏格拉底所探讨的“是什么”的问题是他的哲学,倒不如说苏格拉底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对善的追寻。在苏格拉底这里,哲学的目的便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所谓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审慎的、不断追问的生活。在《申辩》中,当有人提出流放苏格拉底,条件是让苏格拉底放弃爱知,苏格拉底对此断然拒绝,说道:“(a5)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整天在市场上和别人对话,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通过一个个的诘难指出他们的无知。也正因为这样,苏格拉底才得罪了雅典公民,最终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故意去得罪雅典人?在《申辩》中,苏格拉底着重谈了他所省察的三种人--政治家、诗人和匠人,而这三种人恰恰又是在当时雅典社会中占据着主流话语权的人物。苏格拉底之所以会得罪这些人,当然不仅仅是出于苏格拉底对他们妄知的愤慨,而是因为这是神赋予苏格拉底的使命。在《申辩》中,苏格拉底大篇幅地谈到了所谓的“神谕事件”。神谕显示苏格拉底是世上最智慧的人,原因在于苏格拉底是唯一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是人所不能拥有的,她只有神才能拥有,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爱智慧。故而苏格拉底自觉到神赋予他的任务就是去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让他们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因为人在自知无知的基础之上才能去爱智慧,才能实现对善的追寻。然而,苏格拉底的省察活动(也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在当时的雅典人看来却是一种烦扰,苏格拉底自己也把这种烦扰比喻为一只牛虻在不停地叮咬一匹昏昏欲睡的大马。这种烦扰最后招致了雅典人的报复,他们判了苏格拉底死刑。这种烦扰和报复便凸显了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

虽然苏格拉底反复提到自己拒绝从政,但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因为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政治与哲学一样都是以善为目的的。但是,政治与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是原始性的,而政治则是次生的。哲学作为一种对善的追问是直接指向善的,而政治虽然也以善为目标,但已经退化为一种手段。在哲学那里,手段与目的是不分的,人们既是通过哲学追问进而向善进发,并且哲学追问本身也就是一种善的生活。而在政治那里,手段与目的完全分离,政治只是一种为了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们看起来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对善的追寻。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在这一意义上就可以说是一种面向上对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后者只面向有益于实现善的事物。正是哲学与政治这一点对立才进一步衍生出其它方面的对立。对于哲学而言,由于其直接面向善,因而她力求以真理取代意见;而对于政治而言,由于它仅仅作为一种以实现善为目的次生性的手段,它需要以意见为基础,最终由意见逐步上述到对真理的探寻,因此,它才需要一些“高贵的谎言”作为政治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尽管哲学与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政治作为一种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却又是必要的,因为城邦中每个人的禀赋有所不同,他们对真理的接近程度也因而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奢望城邦中每个人都像苏格拉底一样过着一种哲学的生活,对于这些暂时不能达到真正爱知境界的人,其生活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正确的意见之上。所以就这一点而言,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既然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那么他为什么又要倾其一生去省察和烦扰那些雅典城邦中的“政治人”,甚至还为此付出了生命呢?这看似是一种悖谬,实则并非如此。苏格拉底反对的并非是政治,政治作为一种在城邦之中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苏格拉底真正反对的是政治作为一种手段的目的化,也就是政治忘却了它原本真正的目的,而把手段本身目的化了。在苏格拉底看来,政治是实现善的手段,虽然它会因此形成种种具体的制度,这

种制度可能看上去十分具体和琐碎,但是这些作为手段的政治始终都一如既往地以实现善的生活为其目的。但是,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之中,种种不正义的制度戕害着人们的善生,这使得苏格拉底意识到当时的政治已经偏离了它本来的轨道,已经忘却了它本然的目的,信以为政治的目的就是权力或者权术。所以,苏格拉底才自诩为牛虻,不停地叮咬这雅典城邦这匹大马,不断地警醒雅典公民要把善作为其政治生活的真正目标。

天堂加油站读后感


天堂加油站读后感一:天堂加油站读后感

美好的过往殆尽了尘俗。

王曼妮常年占据第一的宝座,可是这次期末考试她却在考场上突然昏迷。放假前一天,王曼妮脱离危险了,却还不能跟外界接触。

当我们再开学时,王曼妮还没有回来,医生建议她休学。一个月后,王曼妮突然回来了,她病情很特殊,不用天天到校。一次上体育课,免修体育的王曼妮提着水壶和一摞一次一性一杯子站在一棵榆树下,为我们加油,提一供水,看衣服。时间长了,我们就管这叫天堂加油站。

王曼妮老是缺课,可是成绩稳居前茅,她还是市优秀学生,升学时有10分加分。有些同学开始怀疑王曼妮没病装病,来博得别人同情。这被王曼妮听见了,她也不说什么。一天中午,老师告诉我,原本给王曼妮的保送至原田高中的名额给了我,是因为她放弃了这个机会。

不久,王曼妮不再来学校了,她的爸爸在毕业典礼上领了王曼妮的杰出学生证书。

原田高中的一次作文课上,让我们写一件难忘的事。

我写了天堂加油站的故事。老师当做范文来读。

天堂加油站读后感二:天堂加油站读后感

张洁的作品是一个个不断生长的神秘园,行走着一群群一性一格各异的女孩,她们的幸福与苦恼既微不足道又意味深长,就像数不清的一浪一花永不停止它们的舞蹈,每一滴水珠都折射大海的辽阔与深邃。儿童文学评论家陈恩黎如此评介张洁的创作。此书为樊发稼主编中国当代儿童小说名家自选集一种,收入作者八个短篇。张洁说:每道光的折射与影的辉映下,闪动的都是女孩们看似细若游丝却张力无穷的气息。

张洁执著于表现心灵的悸一动,这使得她的写作成为一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而不是营造一个说书场。这是她的优点,也是她的缺点。它使小说更加深切,更打动人心,更能引起共鸣,把我们引入主人公的心绪中去,感同身受。但是它的节奏感有时被打乱了,故事会显得不够完整凝练。这也是我没有中意于《站台》和《叫我一声乖女》的原因之一,故事不够完整明晰,甚至有些碎片化的感觉,仿佛是没有连串起来的珠子,蹦蹦跳跳,读起来难以聚焦。张洁似乎不是特别热衷于故事,而更在乎人物的情感或者说心灵的展现,她又想尽量地避免以叙事者的讲述来代替一人物自己的表演,有时就会让人感觉不连贯,不够绵密,过于松散或者跳跃。要把握好叙事的节奏对小说作家来说极为重要,也是个极大的难题,仿佛是走平衡木,要在流畅、优美和难度之间做到和谐。好在张洁会一直努力,她会把一个答案安静地放到读者面前,带着略微不安的神色期待回应。

天堂加油站读后感三:天堂加油站读后感

《天堂加油站》是张洁的小说自选集。既是自选集,所选篇目往往带着作家自己的珍一爱一,也就容易显现出作家的风格。所以从这短短的8篇小说谈张洁的创作,虽然时时担心以偏概全,但应该也不是妄下结论,算得上是张洁创作图景的一个局部。

我特别看重这本自选集里的《神秘园之歌》和《云彩上的女孩》,它们让人震动发育以及死亡。这是我们的儿童文学曾经做了一些宝贵的探索而眼下有些寂静的两个领域,这两个小说正是这些探索的一部分。对于少年人的隐秘世界,张洁悄悄地掀起帷幕的一角,郑重地走进去,怀着理解而温暖的心倾听,并且努力让自己感同身受。

《神秘园之歌》的真正主角与其说是少女水草,毋宁说是一种情绪。这个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从头到尾是郁结在少女心中的一一团一乱麻。少女水草的神思恍惚缘起一点小事故:和童年好友小青同一眠时,水草被小青的脚一搓一醒了,一搓一到的部位比较特别,恰是水草正在发育的胸部。水草顿觉恶心,想马上洗澡,恨不能割去被抚一摸过的皮肉。小青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熟睡中的不经意?水草无从判断。不问呢,憋在心里难受;问呢,又怕伤了友谊。她对于发生在自己和小青身上的变化很困惑,小青也同样困惑,只是水草选择了用沉默和回避来掩饰,而小青选择了疯闹来发泄。最终,水草仍没有答案。这答案也已经不重要,两个少女只能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这种自我成长的努力也流露在《云彩上的女孩》之中。陌生人如一件衣服般飘落大楼,深深地刺激了我,并再次勾起我对三位好友先后离去的悲伤,甚至是自责应该死去的是我。我一直想找人聊聊这些人的离开,但最终,找不到任何想说的话。

《青少年心灵加油站》读后感400字


这个寒假,我读了《青少年心灵加油站》这本书,它让我读懂了好多,感悟颇深。

其中有一篇讲的是一头年幼的狮子,从小立志做非洲大草原上最完美的狮子。虽然其他小动物都认为它是草原之王,但自己确有个明显的弱点,就是自己长跑耐力不如羚羊。为此,他决定改变缺点,通过对羚羊的长期观察,他认为羚羊的耐力与吃草有关,于是也学着羚羊开始吃草,后因营养不良奄奄一息。母狮子告诉他:“狮子称王,并非因为完美,而是因为它有突出的优点,靠着敏锐的洞察力、尖利的牙齿和准确的扑跳力才称霸于草原的。”小狮子似乎懂了,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几年后,小狮子终于成为了草原了最优秀的狮子。

同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把心思放在改变自己的缺点上,要尽力去发挥自己的优点。像运动会上,我不会去选择自己不擅长、不熟练的运动项目,则会去选择自己有把握有能力去完成的项目。譬如老师安排我长跑,我尽管每天很认真的在跑,但还是坚持不到最后,说明耐力不行。于是我和老师说我比较擅长跳绳,老师就又把我安排到跳绳组。虽然我没在长跑上发光,但是在跳绳上却发亮了。

苏格拉底的智慧读后感600字(3)篇


苏格拉底的智慧读后感600字 第(1)篇

从这本书的编制来说,只能说是尽力了。尽管有些章节编写得不是很好,但是总体来说,阅读这本书能够管中窥豹,苏格拉底的一些基本观念能够学习到。

1、苏格拉底的哲学基础,世界观的核心:“理念论”。苏格拉底颠倒原子论成为以“善”为理念的唯心主义的理念论。

苏格拉底说:认识了善就能认识其他。此处的“善”是事物本身内在的,是人类理性本质对自然事物把握的最终方式。“认识你自己”

2、“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伦理学与道德哲学。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3、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教育方式:苏格拉底式提问。我们所谓的学习实际上只是一种回忆。

4、苏格拉底的人性论:

苏格拉底要从根本上改造“人”的形象。即把感性的人改造为理性的人,以智慧和知识作为人的本性。苏格拉底强调,人应当凭借理性正确认识自己,并且在理智活动中确立道德价值和社会生活准则。

在苏格拉底看来,因为人性的本质在于理性,所以,人生的最高目标就应当追求正义和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并不是认识人的外表和身体,而是要认识人的灵魂;而认识人的灵魂,不在于认识灵魂的其他方面,而在于认识灵魂的理性部分。只有认识到了灵魂的理性部分,才算真正认识了自己。

5、苏格拉底的幸福观:

人是否幸福,要看他是否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及他是否具备享有幸福的权利——智慧、正义、坚强、勇敢等等。否则,一个人永远不可能走向幸福。

需求少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真正富有的人不是拥有最多,而是需求最少。创造真正的永恒的美是智慧和内外美。心灵的自由才是自由的真谛。

6、苏格拉底的真理观:洞穴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只有不断地探索和质疑,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

7、关于死亡:

苏格拉底可以坦然地面对死亡,因为他相信,人死之后,灵魂可以使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另一种境界之中。他认为死亡的方式可能近似于睡觉一样,死后丧失了一切感觉,去睡一个没有梦的觉。

死亡无非就是肉体本身与灵魂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

苏格拉底的智慧读后感600字 第(2)篇

附录:

苏格拉底名言录

认识你自己。

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美是难的。

德性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

愚昧是罪恶之源。

无知即罪恶。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惟有理智最为可贵。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苏格拉底的智慧读后感600字 第(3)篇

苏格拉底名言录

认识你自己。

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美是难的。

德性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

愚昧是罪恶之源。

无知即罪恶。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惟有理智最为可贵。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读《苏格拉底的两道考题》有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智慧背囊》中的《苏格拉底的两道考题》。

一天,苏格拉底让学生们完成一件很容易也很简单的事——每天甩臂300下。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道:“每天甩臂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以上的学生骄傲的举起了手。

两个月后,当他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时,坚持下来的学生只有80%。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道:“请你们告诉我,最简单的甩臂运动,还有那些同学坚持每天做?”这时候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他就是柏拉图。

第二个考题,是他让学生们沿着一陇麦田向前走去,不能回头,看看能不能摘到一穗完美的麦穗。结果,学生们总想着前面还有更好的,最后空手而归。

这两题给我们很大启示,第一题告诉我们,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否则前功尽弃;第二题告诉我们,别总挑挑拣拣,只需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穗就好了,不然,也是一无所获。这也是人生的考题啊,只有做对了这两道考题,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关于苏格拉底的申辩一书的读后感


虽然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得是苏格拉底为他的清白所做的申辩,其申辩对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审团,但其实本篇对话录是柏拉图在借苏格拉底之口为哲学所做的申辩,其申辩的对象乃是政治。贯穿于整个《申辩》的线索便是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张力。

柏拉图几乎所有的对话篇的主人公都是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们探讨着各种问题,与其说苏格拉底所探讨的“是什么”的问题是他的哲学,倒不如说苏格拉底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对善的追寻。在苏格拉底这里,哲学的目的便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所谓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审慎的、不断追问的生活。在《申辩》中,当有人提出流放苏格拉底,条件是让苏格拉底放弃爱知,苏格拉底对此断然拒绝,说道:“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整天在市场上和别人对话,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通过一个个的诘难指出他们的无知。也正因为这样,苏格拉底才得罪了雅典公民,最终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虽然苏格拉底反复提到自己拒绝从政,但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因为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政治与哲学一样都是以善为目的的。但是,政治与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是原始性的,而政治则是次生的。哲学作为一种对善的追问是直接指向善的,而政治虽然也以善为目标,但已经退化为一种手段。在哲学那里,手段与目的是不分的,人们既是通过哲学追问进而向善进发,并且哲学追问本身也就是一种善的生活。而在政治那里,手段与目的完全分离,政治只是一种为了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们看起来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对善的追寻。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在这一意义上就可以说是一种面向上对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后者只面向有益于实现善的事物。正是哲学与政治这一点对立才进一步衍生出其它方面的对立。对于哲学而言,由于其直接面向善,因而她力求以真理取代意见;而对于政治而言,由于它仅仅作为一种以实现善为目的次生性的手段,它需要以意见为基础,最终由意见逐步上述到对真理的探寻,因此,它才需要一些“高贵的谎言”作为政治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尽管哲学与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政治作为一种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却又是必要的,因为城邦中每个人的禀赋有所不同,他们对真理的接近程度也因而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奢望城邦中每个人都像苏格拉底一样过着一种哲学的生活,对于这些暂时不能达到真正爱知境界的人,其生活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正确的意见之上。所以就这一点而言,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既然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那么他为什么又要倾其一生去省察和烦扰那些雅典城邦中的“政治人”,甚至还为此付出了生命呢这看似是一种悖谬,实则并非如此。苏格拉底反对的并非是政治,政治作为一种在城邦之中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苏格拉底真正反对的是政治作为一种手段的目的化,也就是政治忘却了它原本真正的目的,而把手段本身目的化了。在苏格拉底看来,政治是实现善的手段,虽然它会因此形成种种具体的制度,这种制度可能看上去十分具体和琐碎,但是这些作为手段的政治始终都一如既往地以实现善的生活为其目的。但是,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之中,种种不正义的制度戕害着人们的善生,这使得苏格拉底意识到当时的政治已经偏离了它本来的轨道,已经忘却了它本然的目的,信以为政治的目的就是权力或者权术。所以,苏格拉底才自诩为牛虻,不停地叮咬这雅典城邦这匹大马,不断地警醒雅典公民要把善作为其政治生活的真正目标。

范文推荐:天边加油站观后感500字8篇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范文推荐:天边加油站观后感500字8篇”,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天边加油站观后感500字【篇1】

《天边加油站》讲述了在壮美的天山脚下一位老站长二十年如一日的在人迹罕至的天边加油站独自坚守的故事。

观影中使我记忆深刻的是哈利站长为汽车加油时,礼貌的询问车主要求,温馨的提示注意事项并热心的提供紧急联系方式,当他把紧急联系方式交给车主,却被不屑一顾的丢弃时,镜头特写在那张落在雪地上的手写名片。但在深夜得知那对年轻人遭遇不测时,哈利站长不计前嫌,冷静的带着村民赶去救人。就这样二十多年在每天重复而单调的工作中过去了,如今那位老站长到了退休的年龄,接替哈利站长的是一位自愿来天边加油站的90后大学生秦孝男,天山的风景和哈萨克的风情让秦孝男对工作抱有很大的新鲜感,他让村民喊他秦经理而不是秦站长,年轻人身上的虚荣,让他和村民以及老站长显得格格不入。直到随着工作移交过程的深入,他认识了村长美丽淳朴的女儿古丽娅。古丽娅成了新老站长工作交接的一座桥梁,她讲述了哈利站长的故事,使得秦孝男对哈利站长有了新的认识。可是一次矛盾爆发了,一封辞职信赫然罗列在经理的邮箱,秦孝男再一次选择逃避,离开了天边加油站,就在准备逃离的途中,他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确实是一种懦夫的行为,于是他重新回到天边加油站,明白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就如哈利站长所说,“在我们天边加油站,不是给车加油,而是在给命加油”。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狼是一条贯穿整部电影的重要隐藏线,它代表着困难,我们面对困难时就像秦孝男第一次遇到狼一样,是害怕和恐惧的,因为对它们的不了解,路师傅说见到狼不能怕,要直勾勾的盯着它,不能转身跑,就像我们遇到困难,不能退缩一定要迎难而上。而第二次遇到狼时,是秦孝男与哈利站长矛盾的爆发,在雪地中是狼嚎唤来了救他的哈利站长。电影最后一次狼的镜头出现过后,问秦孝男你还害怕狼吗,他说经历过了,就不怕了。

观影后结合自身的实际,作为90后的我们有多少人像秦孝男那样混日子度过,可是仔细想想当初来到这里,是你选择了企业,既然选择就要认真去对待,虽然做不到电影中“哈利站长”那样伟大,但是我们可以坚守初心,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本职,谱写青春的篇章。

天边加油站观后感500字【篇2】

《天边加油站》是一部由韩万峰编剧的影片,是我国首部展现石油行业一线销售工作人员精神面貌和风采的电影作品,影片讲述了一名加油站经理在新疆边远加油站坚守了二十多年的真实故事,也是一部维护民族团结、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影佳作,影片不仅弘扬了石油人的爱国之志和民族情怀,更激励了百万石油人在实践中拼搏奉献的精神。

这是一部小人物、大情怀的电影。影片至始至终都没有进行刻意的渲染,只是单纯从普通员工的朴素情感切入,从主角身边小事开始讲述,围绕天山脚下克尔沟村的一座小小加油站娓娓道来,从帮助赫兰老师给上高中的儿子捎带物品,到帮助叶尔兰的商店进货,甚至提醒叶尔兰每周来加油这种小事,让观众逐渐进入状态,故事的精神内核以一种意料不到的方式真诚呈现在观众面前,直达观众的内心,在事业和家庭、职业和个人的矛盾中,我们石油石化的基层员工做出的选择。

电影中有一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王重庆妻子急性阑尾炎住院,孩子打电话叫爸爸赶来,王重庆却不能在身边照顾陪伴,幼小的孩子认为爸爸不爱他,只爱他的工作,并在窗上写下了爸爸我恨你,这也是电影中所要表达的工作与妻子和家庭的矛盾,对孩子愧疚的表现。后来秦孝男通过王重庆写给妻子的一沓从未寄出过的情书,帮助王重庆一家得以和解团圆,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在情理之外完成好了这三种情感的关系。用小人物视角呈现民族团结的时代主旋律,展现新一代石油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至于王重庆的爱岗敬业,坚守奉献,责任担当这些特质,都会因王重庆身上的情感源代码被观众认可,而转变成对他工作的敬仰。二十年如一日的独自坚守,正是与历史上反映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影片相比,影片虽未进行宏大叙事,但是更加关注了基层普通员工的内心,在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一线劳动者身上烘托出石油化工全行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满足民生需求,为建设边疆做出本职贡献的职业情怀。看完《天边加油站》后,其实每一个石油人都有不同的感触,时间和经历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石油人人的担当和责任,我们生而平凡,但内心的坚守使我们不再平庸。

天边加油站观后感500字【篇3】

电影《天边加油站》以销售企业先进典型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新一代石油工人坚守边疆,恪尽职守,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通过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在中油阅读APP观看影片,大家备受感触,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观后感。

谁能坚持7300个日夜,抛亲舍家?谁又能习惯背井离乡,常年无休?这名平凡而不平庸的石油人做到了,他就是王重庆。

你占用的是值班电话,叶尔兰的女人就要生了,可半路上没有油了,人家死活打不进这个电话。

是他自己忘记加油的,关我什么事,我觉得这不是我的本职工作。

鬼话!老站长说着一巴掌重重的扇在新站长秦孝男的脸上,字字有力地说道:别的加油站,那时给车加油,可我们天边加油站,那是给命加油!

天边加油站,一座给命加油的加油站!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总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伟大!

王重庆对家人足够狠心,妻子做手术,因为没人顶岗,他拒绝回家陪护,只留稚嫩的儿子一个照顾;他对村民足够暖心,心思及其缜密,谁家有困难,谁家有需求,如数家珍,对村民的要求有求必应,对村民的情感溢满胸膛;他对工作足够诚心,抛亲舍家,恪尽职守,所有的心思扑在工作上,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用热血浇灌出温暖的赤诚之花。

天边加油站在王重庆的心里,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给车加油的加油站,它是一个救命站,它是一个有温度有感情有热血的加油站,一头系着中国石油国企的担当,一头系着村民、过路人的日常安危。

在王重庆身上,不仅能感受到石油人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的胸襟,更能感受到身后养育着千千万万石油人的伟大企业中国石油。不管是沙漠戈壁,还是雪玉珠峰,只要有需要的地方,就有中国石油的加油站,就有守护人们安全出行的石油人。

影片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展现了敬业的内涵和精神。

敬业,不仅是做好本岗位的工作,更是维护好一个体系链,敬业的核心,是无私、是大爱、是舍小家为大家,敬业的尽头,是忘我、无我的境界,这正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习改进加强的地方。通过影片,除了叹服王重庆伟大事迹的同时,更应该不断省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为石油人争光,为中国石油添彩。

天边加油站观后感500字【篇4】

周末,打开手机APP,我和孩子共同观看了电影《天边加油站》。不仅我被深深打动几次落泪,孩子小小年纪也感动的湿润了眼睛。

王重庆,可爱的哈力叔叔,不仅对工作认真负责,还细心的将村子里每个人面临的困难都记在心上。他热心助人、为村民调解纠纷、帮助捎带东西、探望孤寡老人,关心每一位村民,赢得了村子里所有人的尊敬,与他们缔结了深厚的情意。对于自己的家,他亏欠太多。在天边加油站坚守二十年,在妻儿最需要他的时候无法赶赴她们身边,甚至一次开会机会回到家中,儿子不认识他,居然叫他叔叔;妻子做手术时他仍不能回去照顾,家庭矛盾加深。在大家与小家的抉择中,他和千千万万奋斗在一线的石油人一样,暂别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温馨,舍小家为大家,识大体、顾大局,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王重庆二十年一个人驻守遥远偏僻的天边加油站,在孤独中恪尽职守,无私奉献。

秦孝男,我们不是同一代人,但有着刚参加工作时同样的感受,总能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满怀激情、喜欢挑战、对自已充满信心,经历了困难就无所畏惧。秦孝男在和老站长王重庆的相处中,慢慢了解到王重庆的过去,理解他的悲伤,慢慢被老站长坚定正直的精神所打动。没有人一开始就大彻大悟,总是在很多事的磨难后,很多年的洗礼下才能成长起来,最重要的是不畏艰辛、砥砺奋进。

老一辈石油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可以有不平凡的坚守,新一代石油人继承并践行老一辈人们所留下的优秀品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愿石油精神代代相传!

天边加油站观后感500字【篇5】

20xx年11月3日,公司工会利用大家集体就餐的契机,在物业楼员工餐厅组织大家观看了《天边加油站》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全面的展现了王重庆站长用他的一生,扎根基层履职尽责的生动感人故事,展现了石油人在群众中的形象,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每件小事都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认真落实,企业群众心连心,在边缘的小镇不计成本、服务基层、心系群众展现国企担当。

在新疆有一个叫天边的地方,中石油集团公司在那里设立了加油站,王站长就是这个加油站的站长,这个加油站只有一个人,群众们都热情的称呼他为哈利站长,当时他的妻儿来看他,他的孩子生病发烧,村长联系村民必须到80公里外的镇上去找医生,小孩子的命保下来了,但是一个叫哈力的村民因为在寻找途中不慎坠落悬崖生亡,而这名哈力的母亲,因为孩子的死亡打击,悲伤过度,流太多泪导致双眼失明,王重庆主动揽下照顾哈力奶奶的义务,哈力奶奶也把他当成了儿子。王重庆站长就是在这么恶略的环境下,一干就是20年,中间也想到过退缩,但是想到群众需要、考虑到企业的困难,最终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工作岗位,影片中王重庆站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加的不是油是命,在默默无闻的工作岗位,救人于危难,风雪夜送油救孕妇,顶严寒救人于危难等等,行大义舍小家为大家,展现了新时代石油精神的传承,电影的结局最终让人欣慰,幸福的一家人最终在一起。

新来的站长秦孝男也将会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争做新一代的石油人!

天边加油站观后感500字【篇6】

所谓迷茫,就是才华配不上梦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肯干;不想做手边的事,只想做天边的事。解除迷茫,就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能力不是从做大事得来的,而是从这些不起眼的事情中锻炼来的。小事不肯干的你,大事轮不到你,趁跌倒还能站起来的时候,得先学会脚踏实地。

90后的大学生秦孝男和老站长王重庆,不同年龄各有心思的两代石油人,因天边加油站新老站长接替而走到了一起。秦孝男本来想着在一个人的加油站,自由自在地在天边混日子,却不曾想被老站长王重庆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与浓厚的个人情感,带入到一个石油人追梦的精神世界。

秦孝男的经历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从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身影。最初的逃避、害怕到后来的坚韧、有担当,他的成长我们有目共睹。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做到大彻大悟,总是在一件又一件磨难的洗礼下才慢慢蜕变成一个坚强的人。

电影中狼的镜头多次出现,它就代表着困难,我们面对困难就像是秦孝男第一次看见狼一样,是害怕的,因为对困难不了解,不懂它的习性,路师傅说见到狼不能怕,要直勾勾的看着它,千万不能转身跑,就像告诉我们看到困难一样,一定要迎难而上,而不是畏首畏尾。村民口中说的狼嚎代表着吉祥,寓意着困难来了,我们就能成长了。电影最后一次狼的镜头出现过后,问孝男你还害怕狼吗,孝男说经历过了,就不怕了。

身为年轻人,并正好遇到发展的最好时代,90后的我们也是需要被磨砺的一代,和平的年代,留给我们的,就是奋斗的道路,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国家的繁荣,即使出现各种苦难,各种绊脚石,也要及时面对,要奋斗,奋斗出崭新的面貌。在这个美好的年纪里面,也许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没有存款,没有爱情,这正是自己为之奋斗的理由。别说我们没有资本,年轻就是资本,要经得起折磨,经得起磨炼,更要经得起磨砺。

谁的青春不曾迷茫,可我们都在迷茫过后遇到了更好的自己。也许,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不是用来虚度人生的,只有在热血中奋斗,才能体现出青春的趾高气昂。

影片中当秦孝男从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识大体、顾大局的真正男子汉时,他才真正突破了个人世界的狭隘,破茧成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石油精神传承人。

秦孝男的蜕变历程就注解了新时代石油人应该有的精神面貌。而我们新一代90后接班人也应该接过老一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付出、甘于奉献的石油人的旗帜,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中,充满朝气,大胆选择,勇敢创新,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自我成长。这样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迷茫,我们的青春才会在奋斗中得到升华。

天边加油站观后感500字【篇7】

电影《天边加油站》以一座加油站、两代站长、一次工作上的新老交接为线索,为我们演绎了加油站经理王重庆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十年如一日,一个人驻守遥远偏僻的天边加油站,在孤独中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与当地各族群众朝夕相处、相濡以沫并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民族情的感人故事。

王重庆,从身份上来说,是一个老人,是一个加油站的退休站长,但从心灵上来说,他有着年轻人的火热与活力。他热心助人,为村民调解纠纷,帮忙捎带东西,时常探望孤寡老人;他坚定正直,不接受叶尔兰的感谢金;他恪尽职守,纵使年老,也不愿轻易放下肩膀上的责任,天边加油站就是他的另一个家。如果说古丽娅是“天山上的白天鹅”,那他则是天山上生长的“美丽雪莲”。而接替老站长的秦孝男,则是对当代年轻人最真实的写照。从刚开始的一番热血,充满希望,到繁华与荒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他也曾试图放弃,但内心的愧疚感与怯弱让他感到羞耻。最终他选择了回到岗位,认真接替王重庆的岗位,最终,也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从老站长的身上我看到了守初心,担使命,脚踏实地稳向前。作为一名财务人员,我同影片中的“秦孝男”一样,在入职初期,存在着当代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专业能力不够、业务水平不足等问题,但我始终热爱自己的企业,始终铭记作为一名“中煤人”的初心和使命。几年来,在公司领导的栽培和同事的帮助下,以及自己利用闲余时间的努力学习下;我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大幅提升,在工作中向领导及时汇报,准确实时的解决问题,与同事们积极沟通努力高效完成核算任务,在实践中也养成了对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我会用我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高度饱满的工作热忱去积极完成各项任务。

重奉献,轻回报,细致服务暖人心。在我们的身边,总是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工作在基层一线,却从来无怨无悔,用细致入微的服务向我们诠释了工作中“最美好的样子”;他们任劳任怨,却从来不计较得失,大家的认可就是对他们工作最高的评价。他们就像冰天雪地里的一把温暖的火焰,就像乌黑夜色里的指路明灯,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也照耀着前行的路。他们是伟大的,同样也是普通的。正是由这千千万万的伟大的普通人,才构成了我们这个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大家庭。

千帆过尽,唯有不忘初心;历尽世事,唯有不畏前行。诗人汪国真说过: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们就要做这样的人。虽然暂时还无法像电影中“王站长”那样伟大,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本职,心怀全局,默默地发光发热,永远地坚守自己的本心。

天边加油站观后感500字【篇8】

有一种情怀,叫作不忘初心;有一种坚守,叫作始终如一。在影片《天边加油站》中,就有这么一位老站长,他一个人驻守在天山脚下的天边加油站20余载,每天做着重复而单调的工作:为仅有的几辆经过加油站的车辆加油。20多年过去了,他在孤独中恪尽职守,在奉献中升华自我,与当地各族民众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结下了如亲人般的深厚情谊。如今老站长到了58岁退休的年龄,接替老站长的是一位自愿要来天边加油站工作的90后大学生秦孝男,因为情路不顺,让他在一念之间萌生了去天边加油站的想法。起初,秦孝男是为了逃避现实来到天边加油站,他不思进取、不务正业,有着当代大多数青年典型的虚荣与浮躁。是王站长感化了秦孝男,让他逐渐对这份工作有了深厚的感情,了解了这是一座为命加油的加油站。他也终于理解了老站长有家不能回痛苦,从中化解了老站长和家人的矛盾。在老站长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当代千万石油工作者的缩影。

守初心,担使命,脚踏实地稳向前。作为一名入职阳光物业一年多的90后大学生,我同影片中的秦孝男一样,在入职初期,存在着当代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专业能力不够、业务水平不足等通病,但我始终热爱自己的企业,始终铭记作为一名阳光人的初心和使命。一年来,在公司领导的栽培和同事的帮助下,我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在工作中向领导、同事学到了严细认真、勇立潮头的阳光精神,在实践中向团队学到了高效落实、贴心服务的阳光理念,使我受益终生。我会用我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高度饱满的工作热忱,系好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颗纽扣。

忍别离,耐孤寂,不负韶华谱担当。一位哲人说过,耐得住寂寞是一个人最高尚的精神追求。在广袤的毛乌素沙地中,苏75作业区宛如一座孤独的城堡。往远处说,员工们上井巡线、生活购物,都要走到百公里以外的城镇;往近处说,目光所及尽是斑驳的沙地,每年沙蒿旺盛的时节,也是很多人犯鼻炎流涕的时节。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员工们却能舍小家、顾大家,甘愿献身于这荒无人烟的沙地。大漠孤独,我心蓬勃;岁月荣枯,我心执着是他们忠于事业,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如同电影中王站长所说:天边加油站不是一座普通的加油站,而是给生命加油的加油站。这群热血蓬勃的石油人,他们能够置身于沙漠腹地数十载,把满腔的热血奉献给沙漠,我们更应珍惜眼下的生活,热爱自己的企业,脚踏实地地做好身边每一项工作。

重奉献,轻回报,细致服务暖人心。在我们的身边,总是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工作在基层一线,却从来无怨无悔,用细致入微的服务向我们诠释了工作中最美好的样子;他们任劳任怨,却从来不计较得失,顾客脸上的笑容就是对他们工作最高的评价。他们就像冰天雪地里的一把温暖的火焰,就像乌黑夜色里的指路明灯,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也照耀着前行的路。他们是伟大的,同样也是普通的。正是由这千千万万的伟大的普通人,才构成了我们这个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石油大企业。

千帆过尽,唯有不忘初心;历尽世事,唯有不畏前行。诗人汪国真说过: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们就要做这样的人。虽然暂时还无法像电影中王站长那样伟大,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本职,心怀全局,默默地发光发热,永远地坚守自己的本心。

喜欢《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_读后感1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遇见羊读后感1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