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 > 地图 > 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2024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
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栏目
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热门栏目
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推荐
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

(共 5275 篇)

  • 1、 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模板11篇)

    小编为您提供了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你最近在搜寻高质量的优秀范文吗?网上有很多范文供我们学习和参考。借鉴优秀范文能够防止自己犯同样的错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希望本文内容能给您提供帮助!

    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1

    家住路尽头,屋在边境旁;放牧为巡边,种田是站岗。这是魏德友守边生活的真实写照。50多年来,他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无人区巡边放牧,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是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本期节目将通过嘉宾讲述和戏剧演绎,展现以魏德友为代表的老一辈守边人如何用青春与奋斗,兑现自己对祖国的庄严承诺。

    20世纪60年代,24岁的魏德友响应国家号召,从部队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恶劣的气候环境、当地成群的野狼时刻威胁着魏德友的生命安全,然而他却从未停止过巡边的脚步。2017年,以魏德友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守边人》在国内上映,摄制组专门去了魏德友家为其播放这部影片。节目现场,编剧崔民回忆起魏德友观影时热泪盈眶的瞬间:升(国)旗镜头出来的时候,魏老没忍住,他跟我说每次巡边回来,只要远远地看到国旗在飘着,心就落到实处了。

    一家三口扎根边境线

    书写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半个多世纪以来,魏德友与妻子刘景好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他们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为了传承屯垦戍边伟业,2017年,魏德友的二女儿魏萍从父亲手中接过守边接力棒,也成了一名护边员。从此,一家三口驻守在祖国边陲,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境线。

    除了通过第三方视角,本期节目也邀请目前仍在新疆的魏萍,进一步分享父母的戍边故事。节目连线中,魏萍来到魏德友戍边事迹展览馆,并展示了父亲的巡边三件宝收音机、望远镜和水壶,让观众进一步感受到两位老人的忠诚担当和牺牲奉献。

    在人烟稀少的边境线上,几乎从早到晚都只有魏德友夫妇的身影。50多年来,魏德友一共用坏了50多部收音机,巡边的时候,把收音机挂在脖子上边走边听就是老人和外界交流的方式。魏萍记得父亲曾说,要是没有收音机,我就只能跟羊讲话,可能连话都不会说了。巡边之余,他们的生活也有着普通中国人的烟火气。从只有一窝小鸡,到鸡牛羊遍地,刘景好对所有鲜活的生命都充满热爱。电影《守边人》编剧崔民和团队初次拜访二老时,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幸福感,她过来搂着我们、拉着我们的手,叫我们都叫宝贝,紧接着我发现她把家里的小猫、小狗、小牛、小羊全叫宝贝。

  • 2、 [荐]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汇总9篇)

    读后感大全专题“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现在,有请阅读读后感大全编辑推荐的《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我们经常在写文档的时候耗费许多精力和时间,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寻找并模仿经典的范文,优秀范文的结构架构十分清晰,容易读懂。

    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1

    王学圻、韩东君共饰钟南山

    《故事里的中国》用全新探索致敬抗疫英雄

    国庆期间,献给黄文秀的原创舞台作品《扶贫路上》一经推出,广获好评。但相比起《扶贫路上》有舞台剧为蓝本,本期的《钟南山》是从零起步、完全原创的作品,想要表演好这样一位在大众心中意义非凡的人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这次,《故事里的中国》舞台将首度由两个演员共同饰演一个角色。节目戏剧总导演田沁鑫表示: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钟南山院士是一位敢医敢言的国士,他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我们也是随着这份感动来认识钟南山院士。

    今年以来,伴随诸多战疫主题作品面世,关于谁是钟院士最佳饰演者的讨论不绝于耳,《故事里的中国》选择了韩东君和王学圻,前者外型运动、阳光,代表着新中国蓬勃建设时期的年轻的钟南山;后者气场强大、质朴沉稳,将再现今春疫情来临直击亲临一线的钟南山。届时,两位演员将在跨越时空的一呼一吸之间,完成一场信念的接力。

    在叙事方式上,舞台借由苏越明秘书的视角,通过演绎他跟随钟院士踏上高铁、赶赴武汉的所见所感,串联讲述钟院士逆行出征的英雄壮举,穿插倒叙钟院士从青葱年少到白发苍苍的热血人生,还会情景再现钟南山和李少芬相恋、相知、相守的爱情传奇。主舞台穿梭于车站、高铁、医院、操场、照相馆、金银潭医院和武汉市疾控中心会场,副舞台则在非典时期病房、武汉会议中心、icu 病房以及钟院士的家之间切换,舞台对各个场景尤其是钟院士家里的匠心还原,代表了节目的满腔诚意。

    第二次接受《故事里的中国》邀约,王学圻依然压力丛生:饰演这么大的一个英雄,真的很难,因为大家太喜爱他了,咱们化妆师也是做了很多的努力,帮助我建立信心,把他演得更好。当看到王学圻出神入化的表演,广东支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icu医疗队领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张挪富眼前一亮:演得很像,戴上口罩的时候更像!

    主持人撒贝宁说: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眼睛里写满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让我们一起在《故事里的中国》里走近80后钟南山,感受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致敬南山风骨,国士无双!

  • 3、 [精品]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

    除了读书让我们成长,观影也是一种成长方式,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是成长。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 ”,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1

    我的祖国是中国,我为生在中国而骄傲。因为中国有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有许多奇特的动物,还有许多灿烂的历史文化。

    说到名胜古迹,东有泰山,蓬莱阁,崂山,曲 埠三孔。西有香格里拉,布达拉宫,丽江。南有庐山,滕王阁,景德镇。北有天安门,万里长城,故宫等等。除了这些,中国还有许多风景如画的地方,我真的很想去看看呢!中国还有许多特有的动物,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熊猫了。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在100万年前,它遍布中国的陕西,陕西和北京,四川等地区,大熊猫生存至今,成为了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它性情温顺,憨态可掬,常常担任中国的“和平大使”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大熊猫性格孤僻,常常独自栖息在茂密的竹林中,人们便称它为“竹林隐士”。现在大熊猫的数量急剧减少,我们一定要保护大熊猫,不要让它从地球上消失。

    中国不仅有美丽的风光,可爱的动物,还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甲骨文,青铜器,长城,故宫。以及各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都不得不让人赞叹:中国的文化真是太神奇了。中国灿烂的历史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地球这么美丽,神奇,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遵守公德,遵守法规,好好保护这个让我们引以为傲,赖以生存的家园!

    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2

    我的课余生活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画画.

    我三岁的时候,就和幼儿园的侯老师和王老师学画画.我看到侯老师给王老师和别的小朋友画的头像和真的一模一样,简直太象了,我就想长大了也要画的比他画的更棒.

    我画过很多东西,其中一幅叫《春天来了》的画,还得了一个大证书呢! 我妈妈喜欢看我的画,就大力支持我,给我买了各种画笔,画板,还有一些纸,她还说,等我学习好了的时候,送我去画画班。

    我写完作业就画起来,只要一拿起画笔,我就什么都忘了,有时还忘了吃东西。我画呀画,我画春天的风景,画夏天的小够,画秋天的叶子,画冬天的雪人……

    妈妈把我的画一张一张挂在墙上,就这样,我的这面墙就成了《高

  • 4、 「必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下面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相关内容主题,是由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的,应该怎么写观后感呢?一篇好的观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1

    今晚看央视一频道:典籍里的中国。说的是《本草纲目》的写作和刊印的故事。

    明朝李时珍本是医药后代,儿孙亦行医。他边行医边著书,花三十余年编写中国医药这本巨著,1500余万字,且分门别类,很科学有理。“天下医书,利益天下”。故事讲到李时珍修正前人关于医药材料的种种谬误,亲力亲为,付诸实践,写完书,却难刊印——太大部头了,书商不敢承接。要有名人王世贞作序,书才可卖,书商才敢刊印。于是,李时珍不远千里前往,求诸于王世贞。王是名家,不知李为何人,不见。“心比铁石坚,至死不怕难”。终于通过王的书童,将书稿送到王面前,感动了王世贞,王要求李精心修订,又历十年,使《本草纲目》更为完备,王方予作序。待书印好,李时珍已经过世。

    此遗作是中国中医典籍,现在为联合国世界遗产。李时珍这位中国古代科学家(1518年——1593),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齐名。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2

    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已于9月20日晚八点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十期《周易》。

    本期节目穿越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带领观众识读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感受涵盖万有的深邃东方智慧,歌颂先贤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美德。一部《周易》述天地之道,究万物之理,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揭示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文整体和谐的探索,集中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节目中高爽饰演的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即后来灭商建周的周武王姬发。高爽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原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话剧团演员,专业出身的他在舞台上的表现令人过目不忘,后世记载周文王以仁德治国,遍寻天下遗贤。节目以《史记》《墨子》等古代典籍中的记载为依托,设计出了周文王带着伯邑考、姬发、姬旦三子邀请闳夭、太颠、南宫括、散宜生、姜子牙等贤者出山,共治周国的过程,生动再现了渭水访贤的历史典故。

    演员高爽除了在《典籍里的中国》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在影视剧中同样也大放光彩。高爽的戏路很宽,曾出演过电影《八佰》中的88师军医汤聘辛,与张译、姜武、王千源等戏骨同台

  • 5、 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系列

    当我们看完一部好电影之后,会不由自主去思考。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对于影视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将自己的领悟与观后感的形式写出是非常重要的,观后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想法。你对于如何写好作品观后感有想法了吗?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1

    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敬业乐群、公而无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文明美德。我们中国就是这样一个文明礼仪之邦。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文明美德的礼仪之邦,榜样也是不可缺少的。

    古人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学校对于我们的教育十分重要,正是有了这些教育使许多学生成了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好学生。

    记得我有次看见有许多穿戴有“百姓义工”此标志衣帽的学生,在公园的草坪上捡垃圾、香烟头;并且他们一边捡一边发保护环境的劝告书,他们是那样的积极,那样的不怕脏不怕臭。“百姓义工”这样一个团队被我深深地记在心中。后来我也报名参与了其中,成了一名小志愿者。我也参与到了保护地球,美化环境的工作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图什么,不为什么,只求让我们的摇篮---地球更加美好。这对于人类对于我们的子子孙孙不也是一种美德吗?

    作为一名学生,更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尊敬老人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美德。在这点上我的父母是我最好的学习榜样。就在前几天住在乡下80多岁的太奶奶打电话给爸爸说:“阿峰电视机放不出来了,按来按去就是按不出来,不晓得哪能搞得……”她用地道的松江话给爸爸说了电视机的问题。接到电话爸爸在当天夜里开车去了乡下。回来后对妈妈说电视机老了,修了好几次了,买个新的吧。说干就干,爸爸熟练的网上查找,期间爸妈讨论了下来考虑到太奶奶他们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不能买太小的,但又不能太重的,因为他们的桌子不太能承重,所以最后他们选中了一台飞利浦的液晶电视。买好后送到乡下,帮他们调

  • 6、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系列

    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可以学到人生的智慧。观后感是要建立在观的基础上心有所感才能写出来的,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丰富,最近你在寻找作品名的观后感吗?为满足你的需求,编辑特地编辑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1

    今天很有幸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这套文化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典籍《尚书》。以前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经典,说实话自己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今天这档节目让我这个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经典知识和故事。

    节目通过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样用生命守护《尚书》的。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了。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这种视书如生命,守书传书的故事在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正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机会读懂,感悟经典里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经典里只有短短几句话,里面蕴含着的智慧却是震撼的。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了,感人的画面更易让人体会其中的智慧。《禹贡》让我看到禹划九州,华夏九州第一次让我能诵出。分别是:冀州,兖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荆州。

    《牧野宣誓》中的称尔戈,比尔干,立尔予,予其誓。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治政理国的大智慧。戏剧演员们通过故事的演绎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读。

    我们都知道典籍不易读懂,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这种创新使典籍人人可读,真正做到了文化的传承。节目中主持人穿越历史,以拜见伏生为主线,讲述了尚书几经波折最后被保存下来,而且还薪火相传的故事。这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声声不息。这样的节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会作为铁杆粉丝继续关注下去,因为学习经典可以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2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写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不甚了解,文化的传

  • 7、 美术里的中国的观后感精选

    你也许需要"美术里的中国的观后感"这样的内容。在看了一部好的电影之后,优秀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有时候观影的影响比读书的影响来的更加直接。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美术里的中国的观后感 篇1

    中国,一个幅员辽阔的人间仙境。中国,有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和光辉的历史。在中国,一年四季都美不胜收!

    春天,小草从土里偷偷地探出了小脑袋,在阳下茁壮成长。小树都长出了嫩芽,给自己披上了崭新的绿袍。黄色的迎春花随风摇曳。鸟儿也飞回来了,在枝头唱着动听的歌。

    夏天,到处枝繁叶茂,花儿都争先恐后地绽开了花朵。湖面上的朵朵荷花,更是亭亭玉立。小鱼儿在水中来回穿梭,快活极了!

    秋天,树叶都由绿变黄,慢慢飘落,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毛毯。小草开始泛黄,花儿开始凋谢,但桂花却在竞相开放,香气扑鼻,令人神清气爽。

    冬天,一切失去了生机,草木凋零,鱼儿也懒洋洋地躲在了河底。但看,松树、梅花,傲然挺立在风中。雪花飘落,给大地盖上了棉被。

    我爱春的温和、夏的热烈、秋的辉、冬的落寞,但我更爱我的祖国!

    美术里的中国的观后感 篇2

    画画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我的生命添了几笔美的色彩。我常常把自己想成神笔马良,不仅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画,还能把画

    变活送给需要的人,这是多么了不起呀! 所以,我在空闲时经常画画。 这天下午,柔和的阳光撒满了大地。我又拿起了画笔,开始了我的画画之旅。我首先来到了有水乡之称的杭州。杭州称名为水乡,一定有很多水,于是,我用蓝色蜡笔和白色蜡笔交错着画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有水就一定有桥,我喃喃的说着。不一会儿,一座褐色的木桥诞生了。现在该画人了。我一边想着一边画了一个小男孩,他光着脚丫子,在河中抓小虾,脸上露出了快乐的笑容,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暖融融的。都画好了,可我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是什么呢?

    我一拍脑门,对!是树。有水没有树怎么行?我连忙画了几棵柳树,风吹着柳树,柳树随风飘动。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啊!一幅惬意的杭州乡下图就完成了。

    “接下来要画什么呢?”我望着窗外发呆。一只小狗从远方跑来。有了!画小狗。说的好不如做的好。我马上拿起了画笔,“哎呀,这小狗怎么那么难画,要从哪开始画呢?”我想了好大一会儿才决定从狗尾巴开始画起。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万事开头难 ”

    我爱画画,就像

  • 8、 《美术里的中国》的观后感精选

    很多电影里的情节深深得刻在我们脑海中,许多优秀的想法和见解都在源于观看电影时产生。此时是很好的写作时机,在写观后感的时候,我们能深度挖掘出作品的内涵精髓,你知道如何写好一篇作品名观后感吗?栏目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美术里的中国》的观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美术里的中国》的观后感【篇1】

    我的课余生活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画画.

    我三岁的时候,就和幼儿园的侯老师和王老师学画画.我看到侯老师给王老师和别的小朋友画的头像和真的一模一样,简直太象了,我就想长大了也要画的比他画的更棒.

    我画过很多东西,其中一幅叫《春天来了》的画,还得了一个大证书呢! 我妈妈喜欢看我的画,就大力支持我,给我买了各种画笔,画板,还有一些纸,她还说,等我学习好了的时候,送我去画画班。

    我写完作业就画起来,只要一拿起画笔,我就什么都忘了,有时还忘了吃东西。我画呀画,我画春天的风景,画夏天的小够,画秋天的叶子,画冬天的雪人……

    妈妈把我的画一张一张挂在墙上,就这样,我的这面墙就成了《高天琳的画展》了。

    每当我学习累了的时候,我就看看我的画,就轻松了许多。妈妈也很喜欢我的画,她过生日的时候,我还送了她一张做礼物呢。

    画画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美术里的中国》的观后感【篇2】

    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美丽的国度,一个令亿万人民魂牵梦绕的摇篮。她,就是中国。犹如一位慈祥和蔼的母亲,养育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恰似一个壮志凌云的少年,不断探索与追求,从不言败;更像一位伟大的舵手,带领人民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奔向美好的明天!

    我们爱你,因你培养出了像史来贺、孔繁森、任长霞、胡佩兰、杨华民等一大批人民的好公仆。特别是培养出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虽然焦爷爷离开我们已经五十年了。但时间的推移并没有阻隔一个猝然远去的瘦弱的身影。作为一个县委书记,在当时的中国,他的级别和待遇相对是比较高的。然而,在他去世后,却没有为子女和家人留下任何的积蓄和财产,他的工资去哪儿了?我想,这也只有兰考的百姓知道,只有他帮助过的那些人知道。带病工作,对于焦爷爷来说不是傻,而是天性和觉悟。五十年前,兰考人民泪洒大地送别他们的好书记,五十年后,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的丰功伟绩,焦裕禄的精神依然涌动在中华大地,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标杆和榜样。

    还有我们的最美学警——李博亚。在值班的间隙,为了挽救一位轻生的旅客,在列车距事发现场

  • 9、 精选《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通用

    我们经常会看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每位观众在观看时对于电影的领悟都是不一样的,写观后感要主次分明,讲究以小见大。在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将其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那么,写作品观后感真的较难吗?下面的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那首历久弥新的《龙的传人》,不管经历多少个昼夜依然有无数中国人满怀激情的传唱。龙的故乡在中国,于是亿万国人无不自诩为龙的传人,也就铸就了百垂不朽的中华民族。

    龙,古往今来无不被国人传唱、赞颂,它有着绚丽的色彩,无数典籍都把龙描绘成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兽。远古时期,就有关于龙的故事,上面记载了龙的神奇与神秘,龙是不平凡的,它拥有着强大的力量。传说中的龙都是神通广大的,它矫健、机灵、勇敢,它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自如,它能显能隐,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无所不能。图片中的龙拥有着庞大的身躯,威风凛凛的龙角,锋利的龙爪,古时候有无数关于龙的故事:《画龙点睛》《叶公好龙》等等。不管这种神奇的动物是否真正存在过,但龙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内心的一种精神,它代表着积极向上、永不言败、乐观进取、不屈不挠、永不言败。

    但是龙并不是永远的成功者,它也有着失败与屈辱,但是龙不会永远地垂下它高傲的头,失败的痛击会让它再次苏醒。就像我们的'祖国一样,它也曾拥有过灿烂的文化,盛唐、富宋……,我们也曾拥有过世界瞩目的壮举,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七下西洋、三峡大坝……我们也曾经历过无尽的痛苦与屈辱,虎门销烟、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甲午中日战争……

    时至今日,龙文化也时常出现在我们身边:每年一次的端午节的赛龙舟;每到元旦来临时的舞龙;每年窗纸上作为祥瑞出现的龙……龙是神灵的象征,掌管了五湖四海;龙是权利的象征,坐拥着九州华夏;龙也是福气的象征,带来了团圆欢喜。

    在一句“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中国巨龙渐渐苏醒,渐渐崛起于世界东方。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瑰宝。唐代有诗,宋代有词,元代有曲……我热爱于这些智慧结晶!但点缀着它们的还有可爱的标点符号们。

    《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2)

    眺望上下文明五千年这幅历史长卷,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波涛

  • 10、 202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作文

    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202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作文。

    202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作文 篇1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中华世纪坛序》烫金的字样烙在国人心中。五千年的文明圣火,在历史风雨飘摇中炽燃未熄,正是因为有万千国人用热血传承圣火。勒石刻经,青史永存,惟殷先人,有典有籍,薪火相传。

    五千年过去,中国的圣人贤达们并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禹敷土,随山刑木,奠高山大川。这是《尚书》中《禹禹》中的第一句。因《商书》的流传我们见识到了华夏九州分定,四海会同,茫茫乌云下禹疾走丈量华夏大地的豪情壮志。称尔干,比尔干,立尔予,矛其誓。然而,汉无伏生,《尚书》不传;传无伏生,亦不知其义。《尚书》不易学,伏生读了一辈子;《尚书》不易懂,伏生讲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守了一辈子,终于等到有朝一日《尚书》流芳百世。

    那灼灼目光中,有对君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殷切期望,有对爱子以命护书、妻忍饿受冻誓死护书的愧怍不安,有《尚书》得以流传推广、生生不息的感激涕零。惟殷先人,今有《尚书》,懂其人心向背为先贤治政之本,知其业广惟勤乃个人修身之要,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朝代兴废之由。

    时光之舟桨橹轻摇,揆诸当下,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精神仍熠熠生辉,大放异彩。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汉字却在国门轰开后被视为落后根源,有人叫喊文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无望,我文明古国的根基顿遭猛烈撼动,岌岌可危。这时候,周有光先生站了出来,以身为汉字正名,他的汉语拼音方案使古老文字重现光彩;叶嘉莹大师毅然回到祖国大陆,培养出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续易安香火,继静安绝学,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经典咏流传》让传统文化重新隆重登场,《典籍里的中国》以穿越千年的跨时空对话将典籍活了起来;《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全民对诗词的热爱,更痴醉于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典籍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铭刻着先民的创造,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不仅要庋藏在庙堂上书库中,更要让它们走近每个普通人,使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

    石风化而碎,谓之破;韦就刃而不折,谓之韧。中华文明既经风霜五千载,未曾被岁月湮灭。故中华文明者,

  • 2019-11-06

  • 2022-04-29

  • 2023-01-25

  • 2019-10-28

  • 2022-11-20

  • 2023-01-05

  • 2022-04-11

  • 2023-01-27

  • 2023-02-04

  • 2023-02-17

  • 2019-10-28

  • 2023-02-13

  • 2022-07-05

  • 2023-01-24

  • 2023-02-07

  • 2022-07-06

  • 2023-02-04

  • 2023-01-29

  • 2019-10-24

  • 2019-11-03

  • 2023-01-26

  • 2019-10-28

  • 2023-01-21

  • 2019-09-20

  • 2023-01-25

  • 2023-02-05

  • 2023-01-28

  • 2023-01-28

  • 2019-10-19

  • 2019-10-28

  • 2023-01-19

  • 2023-01-23

  • 2022-12-19

  • 2022-09-27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1-23

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2024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