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风味人间观后感 > 地图 > 风味人间观后感,2024风味人间观后感
风味人间观后感

(共 5326 篇)

  • 1、 《风味人间》观后感

    《风味人间》观后感

    原创: 小星鸠

    童年风味

    文/栗子

    前两天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风味人间》,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拍摄过红极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而它不光沿袭了《舌尖》给人的美食文化体验,还在整体包装设计上进行了创新,加入中国元素,让人眼前一亮。

    看到纪录片中所描绘的各地风土美食,我在暗暗流口水的同时也不禁想到了自己儿时家乡的美味。

    我的家乡位于江西九江,一个鄱阳湖畔的鱼米水乡。和所有长江边上的小镇一样,这儿的渔产十分丰富新鲜。而在童年记忆中,银鱼和孝鱼是两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美味。

    银鱼是一种身体细长娇小,肉质十分柔嫩有劲道的鱼类,一条正常的银鱼只有半个手指长,宽则不及一根巧克力棒。小的时候,家里每年都会储藏好一蛇皮袋的干银鱼,每次煮面或者熬汤,放上一小撮银鱼总是能使食物增鲜不少。那时最爱的家的味道就是一碗猪肝银鱼菠菜汤或者一碗银鱼素面加蛋。但这样的美食并不是经常有的,小时候的家里并不富裕,一向省吃俭用,只有等家里有重要的客人来时才有。又或者,只有等乡下的奶奶来家里住上两天时,才会每天中午煮上一碗猪肝银鱼菠菜汤。而每当这时,大爸看着我眼巴巴的谗样,都会给我顺便多做一小碗,当捧着这样一碗难得可贵的银鱼汤时,我总会开心的想要蹦来蹦去,然后等心情平复,就小心翼翼的先一点点喝掉碗里的汤,再拿起筷子既舍不得又满足的挑起碗底的银鱼吃下,然后再一丝不苟的把碗底的汤渍舔掉。

    而对孝鱼的深刻印象,并不是因为他的味道记忆,而是他身上所流传的故事。记得第一次家里买了一条孝鱼回来吃的时候,我好奇的问大爸,为什么叫笑鱼呀?难道是因为它会笑吗?大爸眯着眼睛笑,轻声和我说,孝鱼的孝是孝顺的孝,因为捕鱼的人发现,这种鱼一般都会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母亲年老不能捕食,它便四处捕食然后喂给自己的母亲,直到母亲“寿终正寝”。就像乌鸦反哺一样。听完这个故事后的我打心眼里对孝鱼产生了深深的敬佩,随后便一脸庄重的吃掉了它。

    如今我长大,去过很多地方,见识过不一样的特色风味,但银鱼和孝鱼的记忆却一直占据我内心偌大一块。

    我参加过无数的聚餐,相约过各类菜系的鲜汤,还是觉得童年的银鱼汤始终是最鲜美的一道汤,也许这就像所谓的“物以稀为贵”,小时候食物的匮乏让我格外珍惜难得的美味,而对于银鱼的这份天真记忆也是无可替代的。另外,那种如今想来觉得可爱的节俭到舔掉汤渍的行为也影响着我现在,始终坚持吃饭“光盘”

  • 2、 纪录片风味人间观后感1400字

    今年10月份,由陈晓卿导演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吸引了很多网友们的关注,影片共有7集,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地方的美食以及食物背后的文化。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风味人间》以精湛的手法、唯美的画面为我们呈现了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不知带火了多少美食故事,而我,居然勾不起一丝食欲,关掉视频,继续过忙忙碌碌的人生。

    人的欲望的减退,好奇心的泯灭,大抵与快节奏的生活有关。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明白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意:原来,菊花的品种和姿态并不重要,甚至有没有菊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悠然,这句诗穿越千年、深入人心的奥秘也全在悠然二字上。

    传说,古代有位掌柜先生,他记忆力惊人,有一次账房失火,烧掉了一大本账簿,东家急得跳脚,他却不急不慌把账簿从头背到尾,东家将他奉为神人。但这位掌柜的脾气不好,他睡觉时枕头上不能有头发,否则会失眠,铺床的仆人经常因此而挨骂。若干年后,他退休了,主人不忘旧情,前去看他,他正在刚翻过的田垄上酣眠,主人问他,现在的睡眠怎么这么好?老先生展颜一笑:当年我心中只有生意,再好的衾褥也形同虚设啊!

    现在的我,吃得明显比工作之前要好,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胃口和食欲,崔莺莺长亭送别时说道: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心里有事,满汉全席也形同虚设啊!

    鲁迅先生的生活一直很滋润,然而,人到中年的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少年时期吃过的水煮蚕豆的滋味,因为那晚的月色很美,小伙伴很真诚,自己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少年郎。

    陆游诗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闲暇时才适合写草书,无事的晴天最宜品茶。这句诗暗用张芝的典故,草圣张芝平时惯作楷书,人问其故,答曰:匆匆不暇草书。

    人生,没有一桩韵事不需要闲暇的滋养,尤其是诗和艺术。

    看《风味人间》,印象最深的是第五集《江湖夜雨》,美食的背后是生存的艰辛和生意场的较量。小民姐,小民大排档的老板娘,武汉夜市大名鼎鼎的人物,她没有学过厨,靠着对顾客口味一点一点的摸索积累,才有了今时今日顾客盈门的局面,做了12年的夜市,每晚站6个小时,同时照看两个灶眼,在烈焰和油烟的熏烤中成就了江湖地位,顾客大快朵颐的背后是她对爱美天性的割舍和身体健康的严重透支。放眼《江湖夜雨》,所有生意火爆的大排档老板莫不如此,鸡爪要一只一只地剪,小龙虾要一只

  • 3、 风味人间第三集观后感1300字

    《风味人间》是和一档美食纪录片,我们能够从中感悟到很多的美味,我组传承的美食可为多不胜数,让我们垂延欲滴,感叹祖国的伟大。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风味人间第三集观后感1300字,你们对于美食的向往被引发出来了吗?

    在第三集中可能我已经比较适应《风味人间》的水准,所以那种惊喜并不强烈了,在大的地方没有什么怦然心动的地方,反倒是一些小的地方它一直做得不错,并且对片子影响很大,但是非专业人士可能没注意到,我在此就来简单说一两句。那就是音效、配音、音乐。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在每一行都适用。我相信大多数人在看《风味人间》的时候最多的感受就是看着真好吃!看饿了。但是人家是如何做到让你隔着屏幕看饿了是有很多技法的,灯光、调色、摄影、剪辑、文稿都参与到了其中,但是声音这一环节往往让人忽视,可是它至关重要。有了声音片子就活了。这是我实习期间被教导的一句话,后来在无数的片子中都得到了证实。(我不是对口专业当的编导)

    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信息量巨大,不,应该是海量,每时每刻的海量,但是我们自出生就在这样的环境内,所以不觉得,而且会过滤掉很多我们潜意识下无用的信息。但是这些被忽视的信息有时反而是你构成对事物认知的重要基石,比如你吃妙脆角时发出的嘎吱嘎吱的脆脆声,再比如炖烂的肉之间的粘连的啪啪声。你可能都不会在意,那是因为你潜意识就认为这是理所应当,但是做片子,这些都是被制作人员特意加入、强调、剪辑的!为的就是让你身临其境,甚至是用听觉增强你的主观感受。(依据经费不同,做这个工作的人也不同,有钱的就是专门的音效师,没钱的就是编导自己,我就是自己做,心疼自己一万年。很多市面上的小公司欺负顾客不懂行不加音效。)

    大家最容易注意到的就是火的啪啪声和市井的街道声,这些是很好的应用却很初级,因为那是强音效,每一个人都会注意到。能看出这个片子做的细致的点是本来有,却很细微,本不应该让你听到的音效,比如其中炖肉时肉与肉之间的那种绵弱的啪啪声,生活中也有但是极其细微,你不是不会注意到,是你一般不会听到,除非你趴在锅边听,那还很微弱,而片中就是单独加了两轨炖肉的音效,并调大了最少20倍,为的就是让你觉得自然,并且加强你对肉被炖烂的程度的感观认知。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处都是一样的处理方式,烧饼的咔嚓声、切菜的哆哆声、碰杯的声音等等,无处不在。确实在技术难度上不高,但是做的细致、适当、无处不在是极其

  • 4、 风味人间纪录片第一集山海之间观后感

    大自然其中一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带给了你很多美妙的食材,而人类的智慧也体现在发现这些并且变成了自己的风味。这样一部纪录片,又让我们在深夜里谗言欲滴。这部纪录片不仅仅只有美食,更重要的是自然世界里面用美味诠释生活的人们。

    话说很多人都会将《风味人间》与《舌尖上的中国》来进行一番对比,不说好坏,确实从大众的评价来看,9.4分的高分代表了大家对它的肯定。从国门走出,这次的美食寻访足迹遍布了世界。这部纪录片采用了中外对比这样的一种手法,将世界的搬到眼前,也将中国的推向世界。

    山海之间,自有美味。看美味的同时,看寻找美味的人,感受这些食材的来之不易,大到羊肉火腿,小到土豆、谷物这些常见的食材,一次次的美食碰撞,不同的考究做法,无一不在展示人们如何因地制宜来用美味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先谈美食。不得不说,被秃黄油饭馋哭了,原来这世界上饭还可以这样吃。如果你是一个嫌弃吃螃蟹麻烦的人,那么在这一刻你有没有心动?(当然,说的你好像吃的起一样,笑)。一开()头的羊肉就抓住了许多人的味蕾,还有火腿,中西方不同的腌制方法让火腿呈现出不同的风味,让人很想尝试一下生吃火腿的感觉。还有笋、土豆这样的食物,看上去平平常常的,但是在纪录片中却变成了无比的美味。

    再谈拍摄。话说这次的拍摄真的惊讶到了,其中有几个镜头,真的是让人看到了微小镜头下食物的跳动。其一就是显微拍摄的马肉霜冻结晶的过程,就像是在跳舞一般,真的特别美好,直接地震撼;另外还有一处就是腌制火腿中盐与肉的结合,看着盐一点点融入火腿中,在自然的作用下变成另一种美妙的食物,真的是大饱眼福。

    不得不说,这次的拍摄真的很用心,拍摄的美食节目,原本以为在舌尖就已经达到了一种不可超越的状态,但是这一次的纪录片中,真的看到了别样的美食记录方式。能在感受食物灵魂的同时,看到人们为了获取食物的艰辛,这真的是很良心了!

  • 5、 风味人间读后感1000字(3)篇
    风味人间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2019年第12本】相比《舌尖上的中国》系,《风味人间》完美衔接,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以前的配方:依旧用舌尖体,依旧高档精致很考究,依旧朴素市井接地气,依旧让人垂涎三尺:馋到哭!或许最大的区别在于陈晓卿团队网罗美食的视角范围从国内升级到全球了而已。讲真,相比看书,显然看视频感觉会更加立体与丰富。

    这档美食作品我是真心觉得十分好,六星怒赞。能把全球美食拍得这么有文化和饱含技术,可真不一般:这次还竟动用显微镜,看到食物的分子内在变化,一窥究竟到极致。这种手法很像前两天刚看过《变量》的何帐老师一书中所用的尝试用一种“鹰眼视角”来观察方法论:既看到远处的群山,又看到草丛中的兔子。向远望,方圆10公里的视野都能尽收眼底;盯住看,地上跑的一只兔子的毛也能辨认清楚。既能看到生动的细节,又能看到宏大的全局。

    不得不再感叹顶级吃货陈晓卿的格局和拍摄手法,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昨晚还在朋友圈感叹到:“作为八零后的中年人,2019年除夕之夜是一边看春晚一边发微信一边抢发红包一边刷抖音还得陪家人一边聊天。坦率的讲,这么多年没有赵本山的春晚,总感觉少了一味,甚是怀念,虽然春晚这烂摊子就来没好过。我觉得吧,看春晚还不如看陈晓卿的《风味人间》:所谓美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逢。中国人热热闹闹过新年,不也就这么一回事么?”

    是啊,三尺灶台,阅尽百味人生。

    所以在昨天的除夕夜团圆饭,我亲自下厨做了几道菜,虽不怎么成功,但略表心意。谁说每年几亿的浩浩春运大军这般折腾只是为了这一顿饭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也都要面对一个江湖,面对严酷的现实与生存压力,坚持或妥协,各自抉择。但唯有家,让人相濡以滋味,相忘于江湖。每当灶火燃起,香气弥漫,熟悉的味道植入记忆深处,家才获得完整的意义。万户千家,虽味道迥异,但幸福的滋味却何其相同。

    所谓美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逢。

    所以美食,又是大千世界和百变人生。

    陈晓卿说:一直觉得,食物是我认知世界最有效,也是最有趣的通道。一个小小的烹饪行为,却能让我看到身处太平洋两端的人们共同的生活智慧。从食物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孤岛,人类本身就生活在同一个家园。

    是啊,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能辜负。

    烟火人间,风味长存。

    风味人间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关于喜欢,吃大概是最直接的一种,感官世界的嗅觉、味觉、视觉齐上阵,没有其他的

  • 6、 风味人间第二季落地生根观后感:如何正确的吃鸡?

    直击视觉之间,看世间百味。最近有什么节目能让你即使抱着泡面也可以吃的很香?那就是风味人间。第一集就有了9.4分的高分!为什么没有十分,还有0.6是因为只给看不给吃的差评!那么今天一起来看看第二集落地生根的美食吧。

    在第二集中,足足地给我们上了几道硬菜。首先来看看赫赫有名的顺德鱼生。本来害怕吃生鱼片的我都被这造型给惊艳到了,薄薄的透明状的鱼肉,这是吃鱼的最高境界了。每一片的厚度都不超过0.5毫米,轻轻用手触摸就能被拉起。告别芥末以及日本酱油的佐料,这种鱼生拌有了十几种配料,五颜六色的,做成了凉拌菜的样子,取名为风生水起,真的是很有意味了。这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追求,一道菜也要取好名,讨个好兆头。

    再来看看第二道硬菜就是鸡啦!最近的小伙伴们很爱吃鸡!这样一道食物,名字叫做海南鸡饭,这里的饭就这鸡汤煮熟,然后在搓成一个个小球球,很是诱人,如果家里的宝宝不爱吃饭,那么看到这样可爱美味的米饭团,是不是也要吃上好几个呢?

    落叶生根,在这里讲的是食物如何漂洋过海,来到不同的国家,在当地生了根,变成了不同国家和人民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美食。

    我们来看看小麦这样一个神奇的植物。小麦是中国引进的,但是自从在中国的土地上扎了根,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就用它制造出了无限的美食。陕西,一个黄土高坡的地区,面食成为了这片有些干旱的地区的食粮。开头看到了石子馍,将面团放在石头上烤熟,变成了一个个表面有些坑坑洼洼泛着诱人黄的小薄片,陕西人家的老口味诱惑到不行。还有来自安徽的枕头馍,大大的一个,看来做枕头也没问题,切好抹上当地的西瓜酱(()话说我还不知道有西瓜酱),一种面包抹果酱的既视感,兴趣这种吃法还是中国先有的呢!看过了小麦与水的结合,真的是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

    不得不说,冲着美食来看这个节目,却发现节目的用心,追根溯源,在各国的都有着不一样的智慧结晶,吃的文化,远远高于一个吃字。小伙伴们记得准备好吃的再来看哦!

  • 7、 《人间真情》观后感
    篇一: 教会了我爱------《人间真情》观后感 如果你的双眼失明,你会坚强并乐观地活下去吗?如果你的另一半双眼失明,你可能会不离不弃与之同甘苦、共患难吗?一对坚强夫妻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他们便是闫宇飞和王春来。 闫宇飞在1979年上大学的时候被检查出患有青光眼,被迫离开大学。1995年他的双眼进入到了黑夜,从此他整整二年自己把自己关在家里。此期间一直都是妻子工作维持生计。为了分担妻子的劳累也为了生活,闫宇飞便天天坐在沙发上听收音机里讲按摩法。后来,他开了一家按摩店,开始按摩生意。 丈夫闫宇飞突然失明,陷入无边的黑暗中时,妻子王春来像一只燃烧的火炬,温暖着闫宇飞的心灵,更象一缕阳光引领着他的人生旅途。我想,如果没有妻子王春来的不离不弃,闫宇飞也不可能做到今天。王春来就好比闫宇飞的双眼,看见前方的光明与温暖。王春来对丈夫的不放弃精神令我不禁为之一震。而所之迎来的便是无尽的感动。是啊,王春来明知前景很渺茫,可依旧继续努力奋斗,令人感受到她的大爱无疆。 但愿这对患难而又坚强的夫妻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越活越精彩,走出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 篇二: 成功的路上,请独自飞翔 ——————第50期人间真情观后感 有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蜕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可为什么会这样呢?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蝴蝶没有靠着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着别人的帮助出蛹的。不会自立也就无法在世上生活,那自立又是什么呢? ——题记 8月11日,我观看了人间真情节目。 这期节目主要讲述了一群学生去参加夏令营活动,从中学会了很多,而令我感触最深的则是,所有的学生在这短短的5天里学会了自立。 郑板桥临死前给儿子写的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他的意思就是要自己的儿子做一个自立的人 所谓自立,是指人具有独立的生活本领,不依靠别人,而凭自己的劳动自理生活。同时自立也是一种思想表现,独立思考,独立抉择,不倚仗长辈和别人…… 节目中的同学
  • 8、 爱在人间观后感

    爱在人间观后感 今天,我们班观看了《爱在人间》这部禁毒公益电影。 主要讲了老唐凑不齐儿子大龙的学费,因此,大龙和他的妈妈离家出走,而老唐租了一辆拉车自己挣钱,又把自己住的房子的一个大房间租给了一个吸毒的女房客,名叫苏红。后来多次被警察抓走。又一次,突然发现苏红怀孕了,过了几天,生出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糖糖,生下孩子的苏红,又被警察抓走了,所以由老唐暂时做糖糖的爸爸来照顾糖糖。而苏红被强制戒毒两年。最后,他们成了一家人。 在这部电影里,我不仅感受到了吸毒的危害,还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在看到苏红成功地生下一个小婴儿时,我为她的伟大而欢呼,我为她的勇气而高兴!同时我也想到了我的妈妈,从小到大,都是妈妈把我抚养大,一直呵护我的成长。 一句话,因为爱,所以感动;以为感动,所以感恩!

  • 9、 人间真情观后感
    篇一:人间真情观后感 最近我观看了丹东电视台人间真情栏目第五十期的我成长我快乐 这一期节目主要讲了由市文明办、辽宁传统研究会丹东分会和丹东广播电视台人间真情栏目联合举办了丹东市第二届亲情夏令营。通过这次夏令营让孩子们学会了合作、提升了自信、学会了感恩。这次夏令营是以崇德感恩快乐自信为主题,通过对小营员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激发出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在拓展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他们被分为了十个小队,这样能锻炼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让他们之间学会相互照顾、相互关心。 现在的我们大多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部分的家务都是家长包办的。而这次活动他们则需要自己动手,第一天他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整理内务,练习弟子规。而他们的第二个规矩就是不准剩饭,必须刷碗。 在这个信息告诉发达的时代,很多孩子甚至都配上了手机,然而这次夏令营不准带手机,但一些孩子还是带了,在老师准备要没收的情况下,很多孩子开始闹起了小情绪,有的甚至打电话给家长要回家。 让大家走进大自然,通过赏荷花,引导大家学会爱护环境,陶冶了大家的身心。尽管大自然如此的美妙,但是由于科技的发达,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整天闷在家里,上网、看电视、玩手机。这次夏令营也专门为此发起了远离三毒的倡议,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 挫折教育也是这次活动的重点内容,很多人对此不理解。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很安逸,太过幸福,很多人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所以学会面对挫折多于我们这些90后来说很重要,学会面对挫折才会勇敢的面对生活,才会在将来的社会中成长发展。 感恩一直贯穿着整个夏令营的全过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引导大家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恩伤害过我们的人,要感恩一切。 看了这次节目后,我深有体会,我们要学会感恩,勇于面对挫折,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更有价值。 我成长,我快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应该像节目中的孩子一样,学会自理、学会自立。不要总是依赖他们,未来的路是靠自己拼出来的! 篇二:人间真情观后感 前几天,我观看了丹东人间真情播出的慈爱妈妈仇申燕的事迹,感动之情久久萦绕心怀。仇申燕是丹东金山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她从事种禽饲养近2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省五
  • 10、 《人间世》观后感
    脆弱与坚强 四年级 林怡涵 前几节课都让我们十分开心,但这节课却使我们格外的难过,是因为我们看了一段十分感人的纪录片——《人间世》。 主人公是一群患有恶性骨肿瘤的孩子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安仔,他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小时候十分喜欢运动,但因得了骨肿瘤,便只能活在虚拟的世界里。也因为得了它,安仔的全身都肿了起来,显得十分肥大。他有些脆弱,在“生命蜡烛”快“燃”完的时候,他哭得十分伤心,说自己想念同学们和学校,想回到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玩耍,也不想留级。他也是坚强的,常常在梦中变成一位勇士,战败所困难。但是,最后他的骨肿瘤转移到了肺部,离开了人世。在他离开人世前,他仔细看了看自己的眼睛,说自己的运气不好。 看完后,我觉得我们并不应该觉得写作业、上学很烦,这些都是他们羡慕却永远得不到的,因为他们永远只能在牢笼般的医院里,接受各种治疗。难道他们不向往未来吗?难道他们不想回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吗?不!他们想,却不行!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因为不幸随时可能降临。 脆弱的人们 ——看《人间世》有感 四年级 王俊壹 “唉,可怜啊!他只有13岁啊!”我们观看了一部纪录片,那是一部关于孩子们在医院和病魔抗争的故事。 这一部纪录片讲的是几个孩子得了恶性骨肿瘤,而且这五个孩子一开始都不重视这些,最后发现的时候己经晚期了。 它主要讲的是安仔和王思蓉这两位小朋友,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安仔。他这三年来一直和病魔抗争着,但病痛就像一个恶魔一样,在安仔的身体里停驻着、游荡着、肆虐着。他一开始脸有点瘦,很可爱,但现在呢?脸肿得比馒头还要大。他的内心虽然坚强,但是也自卑,又有一点脆弱。2018年3月,他在南宁某家医院里去世了,那时他才13岁。 母爱很伟大,在生病的时候,安仔的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安仔;母爱又很无私,在安仔去世之后,安仔的妈妈又把安仔完好无损的眼角膜捐了出去,让一个失明四年的小男孩重见光明。 看完这一部纪录片,我觉得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们还经常抱怨作业太多了……我们应该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尤其是生命!
  • 2021-04-20

  • 2021-08-31

  • 2019-11-06

  • 2023-01-12

  • 2023-01-08

  • 2023-03-03

  • 2019-11-06

  • 2021-04-19

  • 2023-04-10

  • 2019-11-06

  • 2023-03-31

  • 2023-06-07

  • 2023-03-04

  • 2023-03-07

  • 2021-04-19

  • 2019-11-06

  • 2021-04-19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28

  • 2021-08-31

  • 2023-01-08

  • 2019-09-20

  • 2021-06-24

  • 2022-12-29

  • 2023-01-05

  • 2023-01-15

  • 2023-03-06

  • 2019-10-28

  • 2021-04-24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11-04

  • 2022-08-08

  • 2019-11-04

  • 2019-11-02

  • 2022-07-18

  • 2023-02-04

  • 2023-05-30

风味人间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风味人间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风味人间观后感、2024风味人间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